- 98.00 KB
- 2022-04-22 11:44:07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说明:此科目,是本人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的最后一科,已经顺利的高分通过。在此,十分感谢那些在文库里面提供资料的朋友。我曾在文库找寻找关于此科的有关资料,但是甚少,特别是适合准备自考的资料更是少的可怜。为此,通过自学为此科的课后习题整理出一分答案,仅供参考。此文献所有内容全部为本人键盘敲打,存在个别错字,十分抱歉。 准备此文献的目的,主要是回馈文库,再者为那些自考线的同学提供一点点的帮助。祝大家考试顺利。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1、简述先秦文学理论概况。答:首先,先秦文学理论还处于萌芽状态。从远古至秦末期诗歌还没有完全从与音乐舞蹈的原始综合体中独立出来,散文还附庸于史学和哲学之中,人们对文学本身的性质、特征、还缺乏自觉认识。其次,先秦早期文学理论,可以追溯到《尚书》而主要成就则反映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诸子著述之中。当时社会性质急剧变化,各阶级都企图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寻找理论依据,整个思想文化领导出现了“诸子横议,百家争鸣”的生局面,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再次,在先秦诸子之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会儒、道两家学派。他们共同奠定了我国古代学理论批评的基础、对后世的影响极大。2、《尚书·舜典》关于“诗言志”
的一段文字主要阐述了哪些问题?在文学史上有何意义?答:主要阐述问题:第一,用“诗言志”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诗言志”的初始意义就是说诗要表现人的内心思想感情活动。把人“藏在心里”的志意、意念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这个论断高度概括了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本质特征:诗是表达的、抒情的。第二,提出了读歌教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阐述了诗歌内容、形式、和作用三方面的要求,认为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内容和形式都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美,实现为统治阶级培养具有“中和”之美的理想人格。文学史上的意义:朱自清先生指出“诗言志”是中国古诗论“开山的纲领”,说明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3、孔子思想有哪些主要内容?其中心是什么?答:主要内容:第一,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孔子认为学读有多方面的功用,核心的东西就是为封建礼教、政治服务。第二,主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上,孔子主张先“质”而后“文”,认为内容和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第三,主张“中和之美”。孔子在哲学上主张“中庸”,认为“过犹不及”,反映在审美追求上便是“致中和”。第四,提出了文学批评的两个标准:一个是思想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具体地说是“善”与“美”两个标准。孔子主张美善统一,“尽善尽美”
。但实际上孔是把思想标准(善)放在第一位,而把艺术标准(美)放在第二位。中心是:“诗教”,而“诗教”的中心点是为政治服务。4、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怎样的文学批评标准?答:提出了文学批评的两个标准:一个是思想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具体地说是“善”与“美”两个标准。孔子主张美善统一,“尽善尽美”。但实际上孔是把思想标准(善)放在第一位,而把艺术标准(美)放在第二位。5、墨子文学思想的重点是什么?他对立言、著文提出了怎么样的原则和标准?答:思想的重点:墨子文学思想的基本精神是“尚用”、“尚质”,由此他提了两个重要的文学观点,即“非乐”说和“三表”表。“非乐”即否定和反对音乐。墨子把礼乐看成统治阶级的奢侈享乐,对人民的生活生产是不利的。“三表”即有所根据,有所考察,有所应用。主张从关心人民生活出发,考察社会现实。立言、著文的原则和标准:墨子认为:“三”表乃是立言之“仪”,即著文立论的标准、法则。没有一定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及实际功用的理论、文章,等于痴人说梦,胡言乱语,是没有任何意义的。6、孟子对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主要贡献有哪些?答:孟子虽然没有系统地阐述他的文学观,但他提出的“以意逆志”说,“知人论世说”和“知言养气”说,对我国古代文学批评鉴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成为他在文论上的主贡献。
以意逆志:文学语言有其特殊性,如暗示、委婉、夸张等,说诗的人不应拘泥于语言文字而好高防碍对人之志的正确理解。知人论世:孟子认为一个称得上世界性的优秀人物,是不得以能够与全世界优秀人物交友为满足的,他将上与古人交朋友。所谓与古人交朋友,就是诵古人的诗,读古人的书。知言养气:知言是指能够看出各种言辞背后隐藏的实质。养气是指人的内在修养,主要是儒家的伦理道德的思想修养。孟子把“养气”作为“知言”的先决条件,肯定了读者主体的思想水平和内修养在文学批评中的决定性意义。7、历来对孟子“以意逆志”说有哪些不同解释?你的看法如何?答:三种不同的说法:一、认为以己(读者)之意推求诗人(作者)之志;二、认为以诗人之意推求诗人之志,所谓“就诗论诗”;三、认为从作品全篇的立意推求诗人之志。我们认为作者之志,读者之意和作品全篇的立意应该是相通的,它们通过读者的能动作用而得到统一。所以我们赞同第一种说法。8、庄子文学思想有哪些主要内容?它对我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有何影响?答:内容:第一,庄子主张自然朴素为美。第二,论述了“言”与“意”和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得意忘言”说。第三,超现实主义的特色。
影响:庄子高扬自然美的思想对封建礼教的繁文缛节及其自由个性的束缚和异化,具有一种反抗和批判的意义,在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艺术自然朴实为极高审美追求的传统特色,也与之密切相关。对突破封建礼教,发展人的个性开拓思维空间和艺术想象能力,以及丰富文学语言表达方式和风格,都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所以,庄子的理论和创作实践,都闪耀着独分明和批判的光芒,对后世浪漫主义作家及其创作有显的影响。10、解释诗言志:“诗言志”的初始意义就是说诗要表现人的内心思想感情活动。把人“藏在心里”的志意、意念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这个论断高度概括了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本质特征:诗是表达的、抒情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表现的感情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悲伤。文质彬彬: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文质并重,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兴观群怨:兴,感发,感触。指诗歌启发鼓舞读者的感染作用。观,观风,观志,通过诗歌考察社会现实的认识作用。群,人与人之间的和同、团结,指通过诗歌互相交流感情,进面达到互相感化,增进团结教育作用。怨,指抒发怨情,评批不良政治的讽刺作用。三表:有所根据,有所考察,有所应用。主张从关心人民生活出发,考察社会现实。
以意逆志:读者之意和作品全篇的立意应该是相通的,它们通过读者的能动作用而得到统一。认为以己(读者)之意推求诗人(作者)之志。就是说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事物最精微的“道”,这是难以用语言直接表达的。德意忘言:庄子对言义关系的看法,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表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明显局限性。因此通过“忘言”的方式,捕捉言外之意,才能真得意。第二章两汉文学理论1、两汉文学理理论批评概况。答:(1)开始初步认识文学和学样两个概念的区别。(2)两汉文学理论批评集中对《诗经》、屈赋和汉赋的研究讨论。(3)王充的《论衡》是当时思想界一部具有进步意义和战斗的“异书”在文学批评方面也提出了不少新的理论。2、为什么说《毛诗序》的先秦文学理论的总结、发展?答:(1)关于诗歌的本质,《毛诗序》继承先秦“诗言志”
的理论,进一步阐明了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特征。(2)关于诗歌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毛诗序》主要阐述了诗与时代政治的关系,强调了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主张。(3)至于诗歌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毛诗序》首次提出了“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3、为什么说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是贯穿《毛诗序》全文的中心思想?答:(1)《毛诗序》继承先秦“诗言志”的理论,突出了“志”中“情”的因素,提出了诗歌“吟咏情性”的著名理论。但是,它又要求“发乎情,止乎礼义”,主张用封建思想、礼教来规范这种情,使之不违背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政治需要。(2)关于诗歌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毛诗序》主要阐述了诗与时代政治的关系,强调了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主张。《尚书》关于“诗言志”和一段文字和孔子论《诗三百》都十分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毛诗序》把它具体化为美刺、教化两个方面内容,对人民是“教化”,统治者是“美刺”,其根本目的是维持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等级秩序和制度。4、司马迁的文学主张集中表现在哪此方面?有何进步意义?答:文学主张集中表现两个方面,(1)提出了著名的“发愤著书”说。(2)给屈原及其作品以高度评价,对屈原的批判精神的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给予充分肯定。进步意义:(1)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诗可怨”的思想,启发韩愈“不平则鸣”、欧阳修“诗空而后工”等
,影响了中文学批评和中国文学史上一大批文论家和作家。(2)实录精神,深刻地影响到文学创作及文学思想的发展,后来很多文学家王充、白居易等皆以实录来衡量创作,所心也是要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原则。5、简述汉代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争情况。答:(1)淮南王刘安是第一个为屈原作品作注的人。他从屈原所处的时代,以及他身受迫害的经历,阐明了屈原作品产生的主客面原因,特别肯定了屈原作品“刺世直諫”的批判意义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东汉班固不赞成刘安和司马迁对屈原其人其作品的崇高评价,他从封建礼教和“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出发,把屈原的伟大人格和批判精神及其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一笔抹杀了,反映了这个正统的封建阶级史学家和文学家思想理论的极端保守和落后。(3)东汉的王逸不满班固等人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指责,并与之针锋相对全面批驳了他们的一系列谬论,进一步发扬刘安和司马迁的思想,对屈原及其作品作了很高的评价。6、王逸的《楚辞章句序》主要阐述了哪些问题?有可积极意义和局限性?答:主要阐述的问题:(1)屈原作品的产生及其流传。(2)驳班固“明哲保身”、“露才扬己”的谬论。(3)阐述《离骚》在创作手法上“依经立义”的主旨,驳班固,同时高度肯定屈原及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不朽价值和崇高地位。
积极意义和局限性:(1)全面批驳了他们的一系列谬论,进一步发扬刘安和司马迁的思想,对屈原及其作品作了很高的评价,成为汉代关于屈原争议的要重文献。(2)王逸基本上站在儒学经学的立场来批驳班固和肯定屈原,反映了汉代经学对文批评的局限与扭曲。7、为什么说《论衡·超奇》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中“作家论”的滥觞?答:(1)提出了如何评价作者高下的问题。(2)强调了作家内在修养的重要性。(3)在评价作家作品的问题上,王充反对崇古非今的倾向。8、王充文学理论的进步意义和战斗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在评价作家作品的问题上,王充反对崇古非今的倾向。两汉复古之风盛行,文学批评也现了贵古贱今的不良倾向,王充反对这种保守倒退的习俗,主张实事求是的批评,而且把后世超过前代看成理所当然,这对于后世文学理论批评和创作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一种十分进步的文学理论。9、解释: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歌体裁,赋、比、兴是诗的三种表现手法。比兴:比,比喻。兴,起的意思。主文而谲(jué)谏:主文:用譬喻来规劝;谲谏:委婉讽刺。通过诗歌的形式,用譬喻的手法进行讽谏。发乎情,止乎礼义:诗歌抒情言志,但要符合封建思想、礼教,使之不能违背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政治需要。发愤著书:
司马迁对社会现实和历史的认识和反思,从自己写作《史记》的切身体验和历史上许多重要作家的痛苦遭遇认识到一切伟大的著作是作家在“意有所结,不得其通”的情况下为“抒其愤”、“遂其志”,才得以产生的。博用能通:王充认为不能以读书多少为标准评价作者高下,而应该看他是否“博用能过”。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王逸论屈原作品产生,是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1、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概况。答:(1)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自觉期。人们对文学的特征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逐渐从会儒家经学中独立出来。(2)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经学日益衰落,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了要本性的变化。(3)文学观念的“自觉”,玄学思潮的兴起和文学创作的繁荣,它们互相影响,相互推进,共同构成了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理论长足进步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客观基础。2、曹丕的《典论·论文》提出了哪些重要问题?其理论的核心是什么?答:(1)肯定了文学的独立价值和地位,强调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2)论述了“文”与“气”的关系,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主张,这是曹丕文学理论的核心。(3)区分了四种不同文体,提出来“文本同末异”和“诗赋欲丽”的著名论点。(4)提出了文批评应有的态度。批评了两种错误的态度:①“文人相轻”,“谓己为贤”。②“
贵贱近,向声背实”。曹丕文学理论的核心是:文以气为主。3、为什么说《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进入自觉期的一个重要标志?答:(1)《典论·论文》区分了四种不同文体,提出来“文本同末异”和“诗赋欲丽”的著名论点。本:基本性质、规则而言,这是一切文章共同的。末:各种不同文章的体裁。(2)他认为一切文学作品的内容、特性,在其本质是相同的;但其表现形态却多种多样。他把这些不同的形式分为四类八体,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指出它们各自的表现特色:雅、理、实、丽,实际上是看到他作品风格形成不仅与作家个性气质相关,而且与作品体裁的审美要求也有一定的联系。(3)曹丕将诗、赋归为一类,指出它们的特点是“欲丽”,这是对文学艺术审美要求的自觉认识。4、陆机的《文赋》是一篇什么专论?主要阐述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答:《文赋》是我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篇关于创作的专论。提出来(1)作文之由一是有感于物,一是有赖于学。(2)对艺术想象在创作活动中的关键作用及其特征作了形象化的描述。(3)提出来“诗缘情而绮靡”的新理论。5、谈谈你对陆机“诗情缘而绮磨”这一说法的理解。答:从汉代以来,正统理论是“诗言志”,而“志”被理解为一种符合封建礼教的“德性”
,诗的抒情功情实际上被取消了。但是建安以来抒情五言诗发达兴盛了,于是陆机《文赋》第一次铸成了“诗情缘而绮靡”这个新语。这即是对先秦“言志”说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汉儒“言志”说的纠偏和挑战。“绮靡”是指精妙之言。绮靡或者精妙毕竟是一种阴柔之美,这就限制了诗歌情感内容和语言多样化,也有消极意义。6、刘勰认为“神思”的特征、功能及其形成的条件有哪些?答:特征:(1)形象性,即不离具体感情特象,所谓“神与物游”。(2)情感情,即伴随着强烈的怀感活动,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3)神思也不排斥抽象思维的参与,所以需要“积学以储宝,酌情以富才”。功能:(1)它能使作家摆脱身观局限,让思维自由驰骋,才情充分发挥。(2)它是整个创作活动的中心和关键。(3)神思与语言的表达密切相关。形成条件:(1)陶钧文思,贵在静虚。(2)先天因素和后天学习有关,呈现不同个性特征,其萌发则有某种偶然性、神秘性。7、《文心雕龙·情采》着重论述的是什么问题?主要内容如何?答:着重论述了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主要内容有:(1)明确提出来了文质并重的主张。(2)指出了“情采”两者之间的主次关系,内容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3)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当时“为文而造情”的形式主义之风。
8、简述刘勰文学观的主要内容。答:刘勰的基本文学史观,即文学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主要内容有(1)指出了社会现实的影响,决定了文学的发展。(2)具体分析了各种社会因素,诸如政治、哲学、时俗对文学发展兴衰的影响。(3)指出了文学本身内在发展的规律,即历史继承关系。9、《诗品序》全文有哪些方面的主要内容?答:《诗品序》主要内容有破有立。立的方面:(1)明确地提出了诗歌创作动机的激发,有赖于客观事物的感召。(2)在诗歌创作上提出了著名的“滋味”说。“滋味”说的基本精神是主张诗歌创作运用比兴的手法,塑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抒写作者的真情实意。破的方面:(1)反对声病,主张自然韵律。(2)反对用典。10、为什么说“吟咏情性”是钟嵘讨论的核心?答:“吟咏情性”是诗歌的本质特征,推崇那些产生于“直寻”的抒情佳作,反对说理的同时也反对在诗中用典。在诗歌创作上提出了著名的“滋味”说。“滋味”说的基本精神是主张诗歌创作运用比兴的手法,塑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抒写作者的真情实意。“情”是“滋”的核心审美内涵。“情”常常不是直接的抒发,而是借助“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读者只有能过对形象的感受和体验,才能产生强烈而持久的艺术感染力。
11、解释文以气为主:曹丕文学理论的核心。“气”在他的额《典论.论文》中主要指的是作家的个性素质,本性。曹丕认为由于作家主观个性素质不同,便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这种风格是不容取代和模拟的。文本同而末异:曹丕所说的“本”大致指基本性质、规则而言,这是一切文章共同的;所谓“末”,是指各种不同文章的体裁。他认为一切文学作品的内容、特性,在其本质上是相同的;但其表现形式却多种多样。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常担心思想不能很好地反映事物,语言不能很好地表达思想。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这两句说,写文章立意要巧妙,造语要华美。精鹜八极,心游万仞:作文时想象丰富,构思极高。神思:《神思》列为创作之首,是创作论的总纲,涉及到文学创作各个方面的问题,核心是艺术想象。神与物游:神思的特征之一形象性,即不离具体感性物象。窥意象而运斤:凭自己的想象来写作。神用象通,情变所孕:构思凭借想象展开,为情感变化所孕育。为情而造文:是为了抒发感情而创作作品。繁采寡情,味之必厌:繁丽文采却缺乏真情实感的作品,品味起来,一定令人生厌。
文变染乎世,兴废系乎时序:政治教化与时代风气、学术风气、统治者的态度都可以对文学的发展方向、内容、风格产生影响,这是文学发展的客观动因。质文沿时,崇替在选:文学的变化受到时代情况的感染,不同文体的兴衰和时代有关,从质到文顺着时代转变,有时发展有时倒退,在乎善于选。滋味说:主张诗歌创作要用比兴的手法,塑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抒写作者的真情实意。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说理多而文采不足,缺乏艺术形象和真挚感情。第四章隋唐五代文学理论1、陈子昂为什么要倡导诗歌革新运动?答:当时文坛齐梁遗风盛行,华而不实的形式产生了许多应制之作。六朝的骈赋,演变为唐化的律赋,甚至成为科举考试的专用试贴,完全丧失了文学的生命力。继六朝余习,初唐的骈文写作也极盛行,这种文体,追求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面不实。这些诗大多形式华艳,内容空虚,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在这种情况下,陈子昂提出了以复古求革新的诗歌理论,成为唐文学理论根本改变的开端,也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扫清了道路。2、陈子昂所说的“风雅”传统具体指什么?答:“风雅”本指《诗经》的《风》诗和《雅》诗,这时得人代指中国古代的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
3、陈子昂为什么要求学习汉魏诗歌?答:陈子昂认为汉魏诗歌具有“风骨”这种特征,所以他直接出了“汉魏风骨”的文学风格。4、陈子昂认为晋宋以来诗歌创作的弊病何在?答:陈子昂分析了晋宋以来诗歌创作的弊病何在,其中缺乏关键的“兴寄”和“风骨”。5、陈子昂提出“兴寄”和“风骨”两个问题。其内涵是什么?答:“兴寄”是对“比兴”的进一步发展,强调其情志寄托一面,其目的是强调诗歌应该具有讽刺的深刻内容,对社会民生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干预生活的社会功能。“风骨”是偏重于对诗歌艺术形式的要求。指一种文学作品的风格,这种风格明朗刚健,充满艺术感染力量。6、杜甫《戏为六绝句》中是怎么样理解文学传统的?答:既爱古人也不菲今人,只要是文学的精华都要学习和继承。7、杜甫为什么对梁代庾信和初唐四杰给予高度评论?答:杜甫即看到了庾信前期作品的艳治,更重视他后期诗赋的凌云老健。就对庚信前期作品的创作,杜甫也注意把其中的淫放之体与清丽之词加以区别,从中披沙拣金。任何时代的文学都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状况的产物,这在后人看来也许有局限,可是在“当时”
却正是价值所在。事实上,初唐四杰的诗文虽未能完全摆脱六朝余习,但其中已经显示出当时时代的新声,并引导唐代文学的新变。8、杜甫认为学习诗歌创作时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答:承接前诗提出文学发展中后代文学对前代文学采取继承和革新的态度,尽可能吸收历代文学优秀的精华,只有在“转益多师”中才可能达到新高峰。9、什么叫新乐府运动?答:“新乐府”一写,出自白居易,指的是因事立题,干预时序新题乐,其中包括虽用旧题而写时事的乐府诗和一般古体所写的讽喻诗。新乐府运动是唐代社会现实的产物。唐代由盛而衰,社会矛盾尖锐,这就客观上要求文学面对现实,面对社会弊病,结果就产生了以白居易为代的新乐府运动。10、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作,诗何合为事而作”的积极意义是什么?答:白居易把乐府当作“补察时政”。的手段,同时也要求乐府诗为民请命,仗义执言,从而无所畏惧的积极批判现实,后者则是富有人民性和进步性。11、白居易为什么批判“嘲风雪、弄花草”的创作倾向?答:白居易“风”、“雅”的传统就是美刺的传统,他还把美刺和讽喻、比兴都看作一个紧密联系的问题来提倡,这样,比兴就是从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演化为对文学思想内容的要求。“讽”是“六义”的关键所在,没有了“讽”也就没有了所谓的“六义”。
12、白居易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其具体含义是什么?答:“情”和“义”作为根本结果是指内容,“言”和“华”作为手段和过程是指形式。但是,正像根之于苗,花之于实,具有不可分分割的内在联系,四者之间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也是有机统一整体,其情之于言,华之于实,也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13、唐代古文运动主要反对什么?答:唐代“古代运动”直接反对的是六朝的骈文余波。六朝的文风浮丽,表现在散文方面已经讲究对仗、辞藻、音律和用典的骈体文风盛行。14、韩愈为什么强调学古文应以立行为本、立言为表?答:要想在文学上取得成就,必须首先从道德修养入手。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思想品质是根本的基质,文章和作家的品行道德是密切联系在一,有其德方有其行,有其行方有其言。15、韩愈怎么样理解“文”和“道”及其两者的关系?答:韩愈强调,学文的途径,要道文合一,善于学习前人的作品。不是把道德和文章完全等同,即并不是有了道德自然便有了文章。他必须把学习“圣人之志”和学习古人之文结合真情为,在提高道德修养的同时,提高写作能力,这已经学习“道”与学“文”的合一。16、韩愈所说以气为先,“气盛言宜”,其含义是什么?
答:文章创作与作家的个性人格和写作心态直接相关,个性人格饱满充实,情感强烈,想象丰富,思维活跃,语言的调动和表达自然与之相适应,方能写出好的文章。简言之,气盛就是古文的主要特征,反过来说,气不足而专事于形式技巧则是骈文的主要弊病。17、司空图的韵味说代表了中国古代文论的什么倾向?答:司空图的意味说是(1)强调儒家文论传统,力倡文学政教功能;(2)遵循老庄思想,受佛学影响,注重文学的审美特征的总结和代表。所谓韵味就是诗歌意境创造的审美内涵,用司空图的话来就是“韵外之致”、“味外这旨”。这种韵味不是现实现象的堆砌,而托寄在这些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之上的一种无形无象、不可捉摸的艺术境界。18、简述司空图“意味”的内涵。答:所谓韵味就是诗歌意境创造的审美内涵,用司空图的话来就是“韵外之致”、“味外这旨”。19、司空图“辩味”对诗歌创作和欣赏有什么意义?答:对诗歌创作来说,只有“辩于味”,才能领会诗的意境、风格等审美内涵的重要意义,才可能对于诗歌审美内涵的自觉追求。对诗歌欣赏来说,只有“辩于味”,才能感觉到诗歌的审美魅力,才能不执着于诗歌的事理,并一路穿凿附会下去。20、司空图的“味”在中国诗论史上的意义何在?答:司空图的“韵味”
说,是对钟嵘以来诗歌艺术意境理论继承和发展,对后代诗论有很大的影响。后来,宋人严羽的妙语说,清人王士祯的神韵说,都多少受到司空图韵味说的影响。第五章宋金元文学理论1、试述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背景及意义。答:宋代文学理论充分显示了繁荣与复杂的局面。本昆体诗派继承晚唐浓艳文风,以宫廷生活为题材,追求辞藻,堆砌典故,当时影响很大致使文学走上了严重的形式主义。与西昆体形式主义对立的则是新文革新运转。2、欧阳修为什么主张重道以充文?答:学文必先学道,如果仅仅从文本身着眼,而不注重“道”的修养和提高,否则是怎么也写不出好文章的。而且并不是“道足”就自然会写出好文章,作文本身还有一个难易工拙的问题。3、欧阳修是如何理解“道”的,它与“百事”的关系是么样的?答:欧阳修所说的“道”,是有具体内容的,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百事”,或者说,关心现实生活中的“百事”,道就是其中了。这就给士们指出关心现实社会的必要性,也说文学是不能脱离现实的,远离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没有热情的人,是不可能得到“道”的,因而也不可能写出好的作品。4、王安石如何理解文学的社会作用?
答:强调文章直接为礼教政治服务,在王安石这里是要求为变法政治运动服务,为礼教政治服务,甚至为治教政令服务,表现出狭隘的政治功利要求。总的来说,他对文学的如何发挥辅时及物,利世利民的思想是缺乏正确理解的。5、王安时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采取什么态度?答:王安石主张以内容为主,同时也不忽略形式的价值,辩证地论述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王安石强调了内容的重要性,也同时看到了在这个前提下形式美的重要性。他认为辞毕竟是不可以取消的,而且“器”也是必要的,只不过有个主次先后,形式美是不能取消的,只是不放在第一位。6、苏轼所崇尚的“自然”其含义是什么?答:苏轼论文崇尚自然,提出了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审美要求,基于此他十分鄙视矫揉造作,也反对形式拘泥。他追求老庄提出的自然、自由,讲究浑然天成,反对封建意识对文学的种种束缚,主张作文应该有充分的表达自由,打破一切格套,不拘守任何成规法度。7、苏轼怎样理解孔子的“辞达”?答:苏轼对孔子辞达做了新的解释,强调文章要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和客观事物的特征,他要求作者第一,对所描写的事物有充分的认识,做到了然于心;第二,要有高度的艺术表现能力。他把辞达解释为达物之妙。苏轼认为要达到这种辞达第一步是“求物之妙”,“使是物了然于心”,在此基础上,作家还必须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和艺术技巧,把这些了然于心的东西恰当的表现出来。总之,只有既做到了然于心,又做到了然于口与手,才能真正称得上“辞达”。
8、如何理解苏轼提出的了然于心和了然于口与手,两者的关系如何?答:第一,对所描写的事物有充分的认识,做到了然于心;第二,要有高度的艺术表现能力,了然于口与手。苏轼认为要达到这种辞达第一步是“求物之妙”,“使是物了然于心”,在此基础上,作家还必须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和艺术技巧,把这些了然于心的东西恰当的表现出来。9、黄庭坚论诗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答:积极意义:多读书,学习前人的法度,这种主张一定程度反映了学诗的必然过程,多初学者来说尤其重要。消极意义:他主张以故为新,所谓效古人陈言,点铁成金,脱胎换骨,未免重流轻源,掉书袋,蹈袭前人。10、黄庭坚提出“点铁成金”,是什么意思?答:所谓点铁成金,就是巧妙的运用前人作品中的佳句善字,放在自己的作品中,这样那些佳句善字就会像灵丹一样,使自己的作品由铁被点化成金子。11、黄庭坚提出“脱胎换骨”什么意思?答:所谓脱胎换骨,就是取前人的艺术构思,变化后为自己所用,还有就是取前人诗句意弱者,略加更动以增强其气骨。12、黄庭坚为什么说自作语更难?答:黄庭坚在此文中强调最多,影响最大的是在语言形式和写作技巧方面,他重视用字造句,强调自作语最难,认为作文当“无一字,无来处”
,这种主张以借鉴代替创造,以因袭拼凑代替推陈出新。13、为什么后人指责黄庭坚的诗论主张?答:黄庭坚在此文中强调最多,影响最大的是在语言形式和写作技巧方面,他重视用字造句,强调自作语最难,认为作文当“无一字,无来处”,这种主张以借鉴代替创造,以因袭拼凑代替推陈出新,带有片面追求形式的倾向,因而遭到后人指责。14、李清照在什么意义上提出词别是一家?答:历来有“诗庄词媚”的说法,词在产生之时就被认为是“诗余”,有关社稷民生的东西人们常用诗来表达,而在此之余,涉及与私人情感时,人们就常常写词,词所写的大都是“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或者“云破月来花弄影”之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反对以诗为词,以文为词,强调词的音乐美和抒情美。15、什么是“以诗为词,以文为词”?答:16、在婉约词和豪放词的对立中,李清照的态度如何?答:李清照强调婉约词之正宗,反对苏轼的豪放之风。17、试述李清照论词的贡献与局限?
答:李清照论词揭示了词作为文学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独特个性,这是她的贡献。但是,他对苏轼扩大词的体裁范围和创造豪放风格加以指责,则表现了她的保守性,李清照强调词别是一家,试图从内容到形式都保持它自身的独特性,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她忽略了这种独立性是相对的,各种艺术样式之间必然要相互渗透,而走上了画地为牢,自我孤立封闭的道路,限制的词本身的活力。18、严羽以禅喻诗是反对什么倾向?答:反对宋以来以文字、以议论、以才学为诗的倾向。19、严羽妙悟说的含义是什么?答:妙悟实际上是讲一种艺术的直觉或直感,他像禅家的无意识体验和实证、实悟一样,是不需要概念推理和意志执着的顿悟。20、严羽提倡的别材别趣有何意义?答:严羽比较注重形象思维的盛唐之诗和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宋诗,来论证自己的别材别趣,严羽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接触到了文学内在特点和规律,这在文学理论的发展史上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21、严羽所提倡的“兴趣”是什么意义?答:兴趣实际就是一种寄托在诗歌艺术形象中的情性。22、为什么说元好问较多的批评了苏、黄为代表的宋诗?答:23、元好问从哪些方面对江西诗派进行批判?答:第一、主张自得,反对模拟;第二,主张自然天成,反对夸多斗靡;第三,主张高雅,反对险怪俳谐怒骂。第四,主张刚健豪壮,反对纤弱窘仄;第五,主张真诚,反对伪饰。24、元好问为什么主张自得,反对模拟?
答:元好问认为诗应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真情实感,只有眼界接触的实际景象才能激起诗情,写出入神的诗句;如果并无对实际景象的真实感受,只是“暗中摸索”就不可能在艺术上表现出真实的现实世界,但是违背艺术规律的不良倾向是很严重的。他对江西诗派非常鄙弃,主张从生活出发,写出亲见亲感,创作自己的东西。25、元好问所谓“自然天成”、“夸多斗靡”什么意思?答:所谓“自然天成”就在诗歌风格上主张古调,反对六朝豪华绮丽的文风,主张古调,并不是模拟,而是要自然天成,他肯定和称赞陶渊明的诗淳朴天然,具有一种终古常新的美。他的这种审美追求还表现在对谢灵运“池墉生春草”的赞美。所谓“夸多斗靡”指写文章以篇幅多、辞藻华丽夸耀争胜。26、元好问所谓的“高雅”是什么?答:所谓“高雅”,是与他所强调的古调是一致的,他推崇笔力纵横而见高情的阮籍,他肯定陈子昂的诗文革新。27、元好问怎么看待纤弱窘仄?他对纤弱窘仄的文风很不满意,认为张华等人就缺少风云气。他嘲笑秦观的作品,与韩愈比起来不过是“女郎诗”而已;对温庭筠那些儿女情长的“新声”也身为叹息。他认为苦吟的孟郊不过是“诗囚”,据斟句酌的陈师道是“无补费精神”。总之,他对“慷慨歌谣绝不传”的文坛现状非常失望。28、元好问主张真诚是什么意思?答:他认为作诗的根本关键在于“真”
,这个真就是作者真实的思想感情。如果诗歌表现的总不是自己的真实的内心世界,那么文章也是很难表现作者的为人的。第六章明清文学理论1.何景明与李梦阳在学古问题上的分歧是什么?答:(1)李梦阳是一意以古诗文为模式,从形式上外表上刻意仿古,拘泥于古人的规模尺寸。(2)何景明主张是学习古人主要是领会古人作品的精神实质,创作时,应该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事物具体情况构思运笔,不能单纯模仿古人作品的外表形式。以自己的才情个性为基础去学习、吸取精神,由表及里,求其神似而去其形似。2.何景明关于学古与创新关系的见解答:从古法入,又要从古法出。学古而不泥于古,在学古的基础上有所创新。3.何景明提出“临景结构”的针对性在哪里,它的主要含义是什么?答:按照客观事物具体情况构思运笔,不能单纯模仿古人作品的外表形式。以自己的才情个性为基础去学习、吸取精神,由表及里,求其神似而去其形似。4.何景明把“辞断而意属,联类而比物”作为古代诗文“不可易去之法”其内涵是什么?答:“辞断而意属”有辞约而意丰之意,“联类而比物”
系诗歌创作中的比兴特点,旨在指出诗歌创作应做到立意与遣辞统一,应运比兴方法。5.何景明以筏喻诗的意义在哪里?答:学诗不循章法便无所得,一有所得就必须舍弃成法。阐明即要从古法入,又要从古法出的道理。6.何景明提出意象诮有“应合”与“乖离”问题有什么积极意义?答:诗歌作品中表现出饱含审美情思的艺术形象。7.王世贞的文学主张在哪些方面对前七子的拟古理论有所修正?答:(1)坚持以秦汉、盛唐诗文为最高标准,基本上遵循着前七子的主张。(2)提出了学古而不泥于古的主张。(3)重视诗歌的境界问题。8.王世贞是怎么样主张学古而不泥于古的?答:把古人的作品当作自己平时修养,而不是进行创作的蓝本,把古人的作品溶化在自己的血液中。人自己的情、境出发,创作出既合于古人之高格,又完全有自己个性特征的艺术作品。9.简述“师匠宜高,捃拾宜博”的具体含义。答:师匠不高就不能成高格,只注意师匠之高,就不能广泛吸取,所谓高格就会流于皮毛。提倡“专诣”“饶美”的结合。10.王世贞主张对古代诗文应“熟读涵味”,其基本精神是什么?
答:把古人的作品当作自己平时修养,而不是进行创作的蓝本,把古人的作品溶化在自己的血液中。11.王世贞怎样论述“才”、“思”、“调”、“味”之间的关系的?其理论价值在哪里?答: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肯定了作家的个性气质在诗歌意境创造中的重要作用。境,是一种基于才思成熟的艺术构思在适宜的主客观环境中所获得恰到好处的表现。12.李贽是怎么样论述“童心”与文学关系的?答:他认为只有“出于童心”的文学才是真文学,而一切“非童心自出”的文学都是假文学。因此,他要求一切作家必须保持“童心”。13、为什么说“童心”说对文学创作具有思想解放的积极意义?答:李贽坚决反对以“闻见道理”为心,给人们指明了判断是非的新标准,要求打破封建思想的桎梏。他用“童心”说抨击假道学。李贽给人们指明判断是非的新标准,就是以童心之是非为是非,打破儒家教条之是非为是非的思想枷锁。14、怎样理解李贽提出“童心说”在中国文文论上具有开创之功?答:李贽在文学上提出“童心说”
,这在中国文论史上具有开创之功,它是新的社会力量的要求在思想、文学上的反映。他鲜明的地出了“天下之至交,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的文学观点。李贽所谓“非童自出”的假文学,是指宣扬封建道学的文学,而他所谓“出于童心”的真文学,实质上是指能抒发新兴的市民阶层的要求愿望的真情实感的文学。15、“童心说”的内涵是什么?答:所谓“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赤子之心、真情实感。16、明代中叶戏曲创作上出现了哪两个大派别?它们之间的主要分歧是什么?答:一是以汤显祖为代表的言情派,另一是以沈璟为代表的格律派。分们之间的主要分歧是前者重剧情,后者重曲律。17、汤显祖的戏曲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1)他强调指出戏剧创作不能单纯强调作曲的格律。他指出“按字摸声”会损害戏剧家思想感情的表现,拘泥于宫调会妨碍“丽词俊音”的运用。(2)他提出了“凡文心意、趣、神、色为主”的命题。这个命题指出一个剧本应该包括意、趣、神、色四个方面,指在主张声情并茂,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18、简述汤显祖的“凡文心意、趣、神、色为主”的命题的含义及其进步意义?
答:这个命题指出一个剧本应该包括意、趣、神、色四个方面,指在主张声情并茂,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所谓意趣,是指戏剧家的意旨和情趣,即思想情感和个性气质;所谓神色,是指作品所表现的神情和声韵文词,因而意趣神色乃是指戏剧作品的完整个性和风格,强调独创精神在戏剧创作中的重要意义。19、试述袁宏道的文学发展观?答:袁宏道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文学发展观,以“变”的哲学为思想前提,倡导变古,反对古。20、袁宏道关于“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的命题的内涵是什么?答:从美学的高度指明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审美追求,其审美标准也是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有不同的内涵的。21、袁宏道是怎么样批判前后七子“以剿袭为复古”的复古主义的?答:指出他们“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的创作方法,是完全背离了文学反映现实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基本任务,乃是在“句比字拟”之中“共谈雅道”,是十分“可羞”的。22、哀宏道在称赞江盈科的诗歌创作时提出的文学创作原则内容是什么?它有什么积极意义?答:他提出文学创作原则是,文学创作要“信腕信口”,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具有摆脱封建正统思想束缚而追求个性解放的意义。23、金圣吧关于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有哪些重要理论?
答:他指出小说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物,而成功的塑造人特性格是作品取得成功的关键。他把刻画人特性格放在小说创作的中心地位。在塑造典型形象方面要做到概括化与个性化的统一。24、简述金圣叹关于小说创作应进行艺术虚构的主张。答:作家在进行创作时,必须按照人物性格和故事发展逻辑去进行艺术虚构,也就是必须“顺着笔性去”;同时也指明了作家可以根据艺术虚构的原则和要求,对生活素材进行剪裁与取舍,安排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25、金圣吧从理论上阐释了文学作品与历史记载的各自特征,其理论观点有哪些?答:他明确指出小说创作不同于历史叙述:写历史是“以文运事”,要服从历史事实;面小说创作则是“因文生事”,就是说根据塑造艺术形象的需要,去生发、虚构。26、什么是“因文生事”,它对小说创作有什么普遍意义?答:“因文生事”,就是说根据塑造艺术形象的需要,去生发、虚构。作家可以根据艺术虚构的原则和要求,对生活素材进行剪裁与取舍,安排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27、金圣叹指出《水浒传》刻画的人物“任凭提起一个,都似旧时熟识”,其理论意义是什么?答:在塑造典型形象方面要做到概括化与个性化的统一。在个性中概括了一类人的共性,体现了共性的个性就是典型化性格。28、金圣叹特别强调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他对此有哪此重要论述?
答:强调人特的语言应该符合人物的个性,因为富有个性特征的语言,才能很好的表现出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29、李渔的剧论有哪些独特之处?答:(1)十分注重戏曲的结构艺术,明确提出了“结构第一”的主张。(2)把“立主脑”作为戏剧创作进行总体构思的最重的一环。(3)十分重视戏剧语言的明白晓畅,通俗易懂。30、试论李渔“立主脑”的戏剧理论的内涵与价值。答:李渔非常明确而深刻地指明了戏剧的“主脑”既是“作者立言之本意”,也是剧中所设的“一人一事”,二者密切融合在一起。因为剧本的主题思想是通过具体丰满的人物形象和戏剧冲突来表现的,戏剧创作的中心任务是塑造人物和安排情节,舍此就无所谓“主脑”“本意”。31、李渔主张“结构第一”,其具体含义是什么?这种主张的实质是什么?答:李渔以前的传统戏曲理论是“着重音律”、而李渔却“独先结构”。实质是指戏剧创作的艺术构思,包括对戏曲内容各要素之内在关系与组织方式的深思熟虑与设计,以及题材的开拓与主题的把握等。32、李渔关于戏曲的艺术真实问题提出了哪些见解?答:提出了“传奇无实,大半皆寓言耳”的重要理论,这就把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历史真实区别开来了。33、李渔是如何论述戏剧人物“语求肖似”的?
答:他提出戏剧的语言应该做到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使剧中人物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他在“语求肖似”中还特别强调指出了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中,民挥审美想象的重要作用。34、李渔提出了代剧中人物“立心”和“设身处地”代剧中人物“生想”之说,这对戏剧创作有什么重要意义?答:他说戏剧作家在进行艺术构思时,是生活在亲身经受自己塑造的人物的命运和情景,以时行艺术概括。指出剧作家只能“设身处地”,才能代剧中人物“立心”,他还在实际上指出了有“梦往神游”的审美想象,才能“设身处地”。能“设身处地”,才会代剧中人物“立言”,审美想象是塑造戏剧艺术形象的重要途径和手段。35、从《鬲津草堂诗集序》谈谈你对王士祯文学思想的看法。答:王士祯主张学宋,意在扩大神韵的范围,而人们并未理解他的用意。36、王士祯诗论的变化与纠正当时的诗风有什么关系?答:王士祯诗论的变化,与纠正当时诗风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作为当时诗坛领袖,始终关注诗风的变化,并针对各种不倾向及时提出自己的论诗主张,进行救偏补弊。37、王士祯“神韵说”的内涵是什么?答:所谓神韵,是指作品意境的清雅淡远,而又有弦外之音,味外之味。论写景还是抒情,都力求含蓄,表现清雅淡远的风神韵致。诗意蕴含在景物之中,景清而意远,感情由诗境来透露,不直抒胸衣臆,由欣赏者去体味。
38、王士祯“神韵说”的理论渊源是什么?答:出自司空图的“韵味说”和严尽羽的“兴趣说”。39、试述刘大櫆的“神气音节”说。答:他强调神之本体,气是具体体现,即神通过气来体现,气则受神的制约,他指出“神气”是“文之最精处”,而“神”又是“气之精处”。他所谓的神,是指作家的性格特征在艺术上的完美而成熟的表现;他所谓的气,是指文章语言的气势。40、试述刘大櫆的对曹丕的“文气说”作了哪些发展?答:对曹丕和苏辙的“文气说”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文“气”之上又提出了“神”的理论。他对“神”与“气”的关系作了精辟的分析。41、刘大櫆的“因声求气”说的内涵是什么?答:他提出了“因声求气”说,较好的把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提示了古代优秀散文之所以富于音乐美的奥秘。具体指出由音节求神气,由字句求章节的主张。同时下分强调熟读涵咏,以领会文章的神气。42、《答沈大宗伯论诗书》表现了袁枚哪些进步的文学思想?答:袁枚吸收了明代公安派的论诗主张,村举“性灵说”。其性灵的核心是作者的真挚情感和自由个性,诗中要能出出作者的性情和个性。43、袁格是从哪些方面批判“格调说”的?答:(1)鲜明提出了“诗有工拙,而无今古”
的观点。(2)批判了沈德潜“温柔敦厚”的“诗教”理论。44、试述袁枚“诗有工拙,而无今古”主张的进步意义。答:他认为不能以古今为标准判断诗的好坏,他这一主张是建立在诗歌创作应以表现诗人的性情和个性为主的诗学观点基础之上的。他指出今诗与古诗在形式技巧方面有其继承关系。45、袁枚“性灵说”的含义和进步意义。答:其性灵的核心是作者的真挚情感和自由个性,诗中要能出出作者的性情和个性。46、什么是花部?《花部农谭》是一部怎么样的书?其序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文学思想?答:花部即各种地方戏曲,也称乱弹。《花部农谭》是我国戏曲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研究地方戏曲的专著,内容是就清代中叶扬州流行的若干戏曲剧目作考证和分析,对当时被士大夫所轻视的“花部”甚为推重。重视和肯定地方戏曲的价值和地位,反映了他对地方戏曲的进步观点,对地方戏曲的发展,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47、焦循是从哪些方面对花部作了充分的肯定?答:通过对吴音与花疗的对比,对花部给予充分肯定。(1)从声腔上比较。(2)从曲文上比较。(3)从内容上比较。总之,他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社会作用等方面对昆曲与花部两种戏典比较分析中,充分肯定了花部高于昆曲的地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交通运输工程》复习题及参考答案.pdf
-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 中南大学网络专升本《生理学》习题与答案.doc
- 中南大学远程教育《数字通讯原理》练习题答案.doc
- 中南财务管理作业题及答案.doc
- 中南财大金融专硕——《货币金融学》(朱新蓉)课后习题答案.pdf
- 中国书法史 尔雅通识课习题答案.doc
- 中国农业大学遗传学答案(朱军主编).doc
-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单项选择题及答案.doc
- 中国古典小说巅峰:四大名著鉴赏课后习题题库.doc
-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含答案完整版).doc
-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题+期末答案尔雅答案.docx
-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参考答案.pdf
-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doc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思考题+2015修订版课后答案.doc
- 中国的社会与文化尔雅课后作业答案完整版.doc
- 中国矿业大学 《自动控制原理》1-4章课后习题解答.doc
- 中国矿业大学常俊林版《自动控制原理》1-6章课后习题解答.doc
相关文档
- 施工规范CECS140-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1-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2-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铸铁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3-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预制混凝土圆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5-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矩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90-2005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cecs 140: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含条文说明)
- cecs 141: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
- cecs 140: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
- cecs 142: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铸铁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