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习题答案.doc 29页

  • 298.21 KB
  • 2022-04-22 11:46:39 发布

微生物学习题答案.doc

  • 2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微生物学习题》答案绪论一、选择题1-5CCAAB;6-10DBADA二、匹配题1-5dcghf;6-10ebaij三、判断题1-5TTTTF;6-10FFFTF;11-15TFTTF原核微生物一、选择题1-5BBCAA;6-10DDDCA;11-15BBCDB;16-20BDCBB;21-25BCDAA二、填空题1.阴性;外壁;0-侧链;核心多糖;类脂A2.两;肽聚糖;脂蛋白;脂多糖;蛋白质;脂类3.直径;宽´长4.微米;纳米5.鞭毛染色;悬滴法6.特殊的鞭毛染色法;悬滴法;半固体琼脂穿刺培养7.一端单鞭毛菌;两端单鞭毛菌;一端丛生鞭毛菌;周生鞭毛菌;两端丛生鞭毛菌8.没有;有;N2。9.光能无机;细胞分裂;藻殖段;滑行10.鞭毛;轴丝伸缩11.壁膜;寄生12.作为细胞外碳源和能源贮藏物质;保护细胞免受干燥的影响;能增强某些病原菌的致病能力,使之抵抗宿主细胞的吞噬13.休眠;恶劣环境;部分原生质浓缩失水14.磷壁酸。15.水华16.分枝丝状;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17.不超过;大;鼓槌状或梭状18.球状;杆状;螺旋状;分枝丝状;球菌;杆菌;螺旋菌;放线菌19.一;质粒;附加体20.鞭毛;芽孢;荚膜;粘液21.荚膜;一团胶状物;菌胶团22.链霉菌属;孢子繁殖;菌丝断裂的片断繁殖23.分枝的丝状体;阳性;不能;化能有机24.连续;中间体25.放线;链霉26.磷壁酸;脂多糖27.细胞膜局部内陷折叠;无;线粒体28.两;硬壁层(内壁层);2-3nm;肽聚糖;外膜(外壁层);8-10nm;脂多糖29.一;20-80nm;磷壁酸30.阴性;外壁31.肽聚糖;脂类 32.光合色素;产氧光合;原33.圆形;干燥细致的粉末状或茸毛状;绒毛状或棉絮状;不及34.抗生素;链霉素;氯霉素;井岗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卡那霉素)35.原生质体36.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培养基的组成与浓度37.N-乙酰葡萄糖胺;N-乙酰胞壁酸;N-乙酰胞壁酸上的四肽链;肽间桥38.菌丝断裂后的片断形成新的菌丝体;液体发酵39.粗;1-1.4mm40.大小;形状;隆起形状;边缘情况;表面状态;表面光泽;颜色;透明度41.核为原核;核糖体为70S;细胞壁中含有肽聚糖;没有细胞器;叶绿素;产氧42.滑行(蠕动);细胞外形的一些微变动43.甘油磷壁酸;核糖醇磷壁酸44.失去质粒所编码控制的遗传性状45.原生质;细胞壁;G-;有些则表现为正负不定46.中间体;载色体;羧酶体;类囊体47.G+;霉菌;芽孢;G-;蓝细菌48.球形;梨形或不定形;成分枝或不分枝丝状;无细胞壁可独立生活的最小细胞生物49.产甲烷菌;嗜酸嗜热菌;嗜盐菌50.肽聚糖;古细菌类51.Gram;1884;区别不同细菌种类52.核;叶绿体;类囊体;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异藻蓝素;藻蓝素;藻红素53.尿素微球菌;肺炎双球菌;乳酸链球菌;四联微球菌;尿素八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三、名词解释1.原核又称核质体、拟核、核区等,是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结构的原始细胞核。它只有DNA,不与组蛋白结合。2.是细菌所特有的一种碳源和能源贮藏颗粒。它是D-3-羟基丁酸的直链聚合物。3.中间体是由细胞膜局部内陷折叠形成的不规则的层状,管状或囊状结构。一般位于细胞的中间。4.生长在固体培养基内,主要功能为吸收营养物,故亦称营养菌丝。5.由基内菌丝长出培养基外伸向空间的菌丝称为气生菌丝。6.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发育,几天即可由一个或几个细胞分裂繁殖聚集在一起形成肉眼可见的群体,称为细菌菌落。许多菌落相互联接成一片称菌苔。7.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能独立复制,为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量比染色体小,每个菌体内有一个或几个质粒,它分散在细胞质中或附着在染色体上。8.某些细菌,在其生长的一定阶段,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结构,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抗性的休眠体称芽孢。有些细菌由营养细胞缩短变成球形,表面形成一层厚的孢壁,称为孢囊。9.丹麦科学家Gram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发明的一种细菌染色法。染色方法为:在一个已固定的细菌涂片上用结晶紫染色,再加媒染剂---碘液处理,使菌体着色,然后用乙醇脱色,最后用蕃红复染。显微镜下菌体呈紫色者为G+细菌,菌体呈红色者为G-细菌。10.在丝状蓝细菌中,有少数细胞和其它细胞不同,称为异形胞。异形胞缺乏光合系统Ⅱ,光合作用不产氧,细胞透明,细胞壁加厚,细胞两端有极节,是蓝细菌进行固氮作用的场所。11.细菌细胞质中有许多贮藏成分,有些贮藏成分是光学显微镜下看得见的颗粒,通常称为内含物。12.异染粒是以多聚偏磷酸盐为主要成分的一种无机磷贮藏物。13.用人工方法部分除去细菌细胞壁后剩下的细菌细胞称球状体。一般由G-细菌形成。14.是大多数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组分,以磷酸二酯键同肽聚糖的N-乙酰胞壁酸相结合。细菌的磷壁酸有甘油磷壁酸和核糖醇磷壁酸两种。15.脂多糖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它由三部分组成,即O-侧链、核心多糖和类脂A。16.古细菌的菌体虽具有原核生物的细胞结构,但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与真细菌有很大的差异。其一,细胞壁组分独特,有的具蛋白质性质,有的具杂多糖性质,有的类似于肽聚糖,但都不含胞壁酸,D型氨基酸和二氨基庚二酸。 其二,细胞膜中所含的类脂是不可皂化的,其中中性类脂以类异戊二烯类的碳氢化合物为主,极性类脂以植烷甘油醚为主。其三,细胞内16SrRNA中核苷酸顺序也是独特的,既不同于真细菌,也不同于真核生物。17.是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发生突变形成的细胞壁缺陷菌株。许多G+和G-细菌都可形成。当诱发突变的因素去除后这些缺壁细菌又可回复到正常细胞状态。四、问答题1.细菌芽孢的形成过程:(1)、营养细胞内核物质分于两端;(2)、核物质浓缩成长形;(3)、细胞内开始形成隔膜;(4)、隔膜将具有核物质的前芽孢与营养细胞隔离开;(5)、长出新壁包围前芽孢;(6)、皮层形成;(7)、芽孢成熟;(8)、芽孢释放2.(1)核为原核;(2)核糖体为70S;(3)细胞壁中含有肽聚糖;(4)无单位膜包围的细胞器3.(1)通过特殊的鞭毛染色法,使鞭毛加粗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2)在暗视野中观察悬滴标本中细菌运动情况(3)在固体培养基中穿刺接种某一细菌,如果在其穿刺线周围有混浊的扩散区,说明该菌具有扩散能力,即可推测其存在着鞭毛,反之则无鞭毛4.细菌的基本形态可分为球状、杆状和螺旋状,分别被称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细菌细胞的基本构造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原核。细菌细胞的特殊构造包括:荚膜、鞭毛、菌毛、芽孢、孢囊。5.区别:细菌的荚膜粘滞性大,相对稳定地附着在细胞壁外,具有一定外形,通过液体震荡培养或离心可将荚膜从细胞表面除去。粘液的粘滞性较低,扩散在培养液中,无法离心使其沉降而除去,但能增加培养液粘度。成分:荚膜的成分主要由多糖组成,有的也含有少量的蛋白质,脂类及由它们组成的复合物(脂多糖,脂蛋白),也有少数细菌的荚膜成分是多肽荚膜的作用:(1)保护细胞免受干燥的影响;(2)贮藏养料,以备营养缺乏时利用;(3)对一些致病菌来说,则可保护它们免受宿主白细胞的吞噬6.夏天饭菜变馊;低浓度黄酒变酸;湖泊的富营养化7.芽孢的含水量低,特别是自由水远低于营养细胞,使核酸和蛋白质不易变性。芽孢的酶组成型与细胞的酶组成型有差别,芽孢只含有少量酶,并处于不活跃状态。含有2,6-吡啶二羧酸。芽孢壁厚。芽孢中含硫氨基酸高。8.蓝细菌的形态为球状或杆状的单细胞生物,或由多个细胞连成一串的丝状体,菌体外常具胶质外套,使多个菌体或丝状体集成一团。蓝细菌的繁殖方式主要有分裂繁殖,或形成藻殖段进行繁殖。9.链霉菌的细胞呈分枝丝状,菌丝宽度与细菌相似,在营养生长阶段,菌丝内无隔,为多核无隔菌丝。在琼脂固体培养基上生长,伸入到基质内的菌丝称基内菌丝,较细,具有吸收营养和排泄代谢废物的功能,同时在基内菌丝上不断向空间分化出较粗的分枝菌丝,称为气生菌丝,当菌丝逐步成熟时,大部分气生菌丝分化成孢子丝,孢子丝又有不同的形状,孢子丝上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在合适的基质上又可萌发成新的菌丝。可通过菌丝断裂片断和孢子进行繁殖。 10.芽孢的有无在细菌鉴定中是一项重要的形态指标。芽孢的有无有利于这类菌种的筛选和保藏。由于芽孢有很强的耐热性和其他抗性,因此是否能杀灭一些代表菌的芽孢就成了衡量各种消毒灭菌措施的主要指标。11.有利的一面,可从荚膜中提取胞外多糖,用于石油开采,印染,食品等工业中;在污水生物处理中可利用产生菌胶团的细菌分解和吸附有害物质。不利的一面,常使糖厂的糖液、牛乳、酒类、饮料、面包等食品发粘变质。12.革兰氏染色是原生质染色,染色后细胞内形成了深紫色的结晶紫-碘的复合物,而脱色与否则决定于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组成由于G+细菌细胞壁较厚,尤其是肽聚糖含量较高,网格结构紧密,含脂量又低,当它被酒精脱色时,引起细胞壁肽聚糖层网状结构的孔径缩小以至关闭,从而阻止了不溶性结晶紫-碘复体物的逸出,故菌体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肽聚糖层较薄,含量较少,而脂类含量高,当酒精脱色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透性增大,结晶紫-碘复合物也随之被抽提出来,故G-菌体呈复染液的红色。13.菌落: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发育,几天内即可由一个或几个细胞分裂繁殖成千上万个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肉眼可见的群体,即为菌落。菌苔: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密集地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结果长成的菌落相互联接成一片,即为菌苔。由于菌落是微生物的巨大群体,因此,个体细胞形态的种种差别,必然会密切地反映在菌落的形态上。例如对长有鞭毛的细菌来说,其菌落就大而扁平、形状不规则和边缘多缺刻,运动能力强的细菌还会出现树根状的菌落;又如有荚膜的细菌,其菌落往往十分光滑,透明,形状较大;又如对无鞭毛,不能运动的细菌尤其是各种球菌来说,形成的菌落较小,较厚,边缘为圆形。14.芽孢杆菌属:如枯草杆菌、苏云金杆菌梭菌属:如奥氏梭菌G-的芽孢杆菌很少,如脱硫肠状菌属球菌中只有极个别的种产芽孢,如生胞尿素八叠球菌15.鞭毛着生方式有:单生,可分一端单鞭毛菌,如霍乱弧菌,二端单鞭毛菌,如鼠咬热螺旋体。丛生,可分一端丛生鞭毛菌,如荧光假单胞菌,二端丛生鞭毛菌,如红色螺菌。周生,周生鞭毛,如大肠杆菌、枯草杆菌。16.原生质体:在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的合成后,所留下的仅由细胞膜包裹的脆弱细胞,一般由G+菌形成。球状体:用人工方法去壁不完全所留下的部分,一般由G-所形成。L型:在某些环境条件下自发突变形成无细胞壁的缺壁细菌。枝原体: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的无细胞壁的细菌。真核微生物一、选择题1-5ABCBB;6-10BBCCC;11-15AAABC;16-20CDCDA;21-25DBCAB;26-28CBA二、判断题1-5FTTFT;6-10FTTTF;11-15FTFTT;16-20TTFFT;21-23FTT三、填空题 1.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节孢子,厚垣孢子2.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3.芽殖,裂殖4.菌丝5.能量代谢6.单个,多个7.无横隔膜的菌丝,有横隔膜的菌丝8.无性阶段,有性阶段9.菌盖(或菌帽),菌柄,菌褶,菌环,菌托10.真菌,粘菌,藻类,原生动物11.雄器,藏卵器12.吸收营养物质,进行繁殖13.质配,核配,减数分裂14.基内菌丝,吸收营养物质,气生菌丝,转化成繁殖菌丝产生孢子15.(1)核和染色体,原核无核膜包围,真核有;原核只一条染色体,真核有多条染色体;(2)核蛋白体:原核70S,真核80S;(3)细胞器:原核细胞没有细胞器,真核细胞有线粒体、内质网、叶绿体等细胞器。16.闭囊壳,子囊壳,子囊盘17.厚垣孢子,吸器,菌环和菌网,附着枝和附着胞,匍匐枝和假根,菌核,子座,菌索18.白僵菌等19.几丁质,葡聚糖,甘露聚糖20.担孢子萌发,两种不同遗传性的初生菌丝(或担孢子)联结后四、名词解释1.一些真菌在进行无性繁殖时,在菌丝分枝顶端的产孢细胞(或分生孢子梗)上分割或缢缩而形成的单个或成串的孢子。2.某些真菌(如根霉)在进行无性繁殖时,产生在孢子囊内不具有鞭毛,不能游动的一种内生无性孢子。3.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产生于子囊中经减数分裂后形成有性孢子。4.由两种不同遗传性的菌丝分别长出形状相同或略有不同的配子囊接合后发育而成的有性孢子。5.毛霉目的一些真菌,在基质上形成一种节段的跳跃菌丝。6.某些真菌,其有性生殖发生在同一个菌体中,是一种自身可孕的结合方式。7.一些真菌的菌丝,紧密聚集交织成一坚硬的,具有抗逆功能的休眠体,外壁由深色厚壁细胞组成,内层由浅色拟薄壁细胞组成。当条件适合时,可萌发出菌丝或产生子实体。8.在毛霉目中,一些真菌在匍匐菌丝上或在两匍匐菌丝交连下方生长出须根状菌丝,它们深入基质中吸收营养并支持上部的菌体,这种须根状菌丝称为假根。9.具有细胞壁,不含叶绿素,异养型并进行吸收营养,菌丝呈分枝的丝状和以孢子进行繁殖的单细胞或多细胞真核生物。10.真菌菌丝在基质上或基质中不断伸长和分枝,并由许多菌丝连结在一起所组成的整个营养体称菌丝体。11.由担孢子萌发后而发育起来的单倍体菌丝。12.由两种遗传性别不同的初生菌丝结合后形成的双核菌丝。13.在某些担子菌的次生菌丝上,在菌丝细胞隔膜处外面,形成的一种桥接状的菌丝结构。14.一些真菌个体发育时没有或没有被发现有性阶段,只有无性阶段,对这类真菌,人类只了解其生活史中的一半,故叫半知菌。15.子囊产生在一种圆球形无孔口的完全封闭的子囊果内,这种类型的子囊果叫闭囊壳。五、问答题1.比较项目曲霉属青霉属 足细胞+-分生孢子梗无隔,不分枝,顶端膨大呈顶囊有隔,上部分枝呈帚状分生孢子串生,形态多样,外表多纹饰串生,多为圆形,椭圆形菌落颜色颜色多样且较稳定颜色多为蓝绿色且不太稳定2.比较项目毛霉菌根霉菌营养体无隔多核的丝状体同左无性繁殖产生孢囊孢子++囊轴++囊托-+囊领+-孢囊梗分枝+-匍匐菌丝-+假根-+有性生殖产生接合孢子++接合孢子附属枝--3.芽殖;裂殖;厚垣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节孢子;分生孢子;菌丝片断的细胞等4.在营养菌丝的足细胞上长出无隔的分生孢子梗,顶端膨大形成顶囊,在顶囊的表面上长出单层或双层小梗,在小梗顶端分化出串珠状的分生孢子。曲霉菌具有强的酶活性,用于许多工业生产,如制酒的糖化菌,进行柠檬酸发酵,生产淀粉酶等。造成食物和饲料的发霉变质,危害皮革、纺织工业,有的产生毒素危害人畜健康,黄曲霉毒素等还能诱发癌症疾病发生。5.分生孢子梗从菌丝细胞长出,有隔有分枝,小梗有单轮或双轮生,双轮生中又分为对称和不对称。分生孢子梗的分枝和轮生组成了复杂的扫帚状分枝结构。在扫状枝上,最后一级分枝为产生串生链状分生孢子的小梗,呈瓶梗状,着生小梗的细胞叫梗基,支持梗基的细胞叫副枝。分生孢子常为球形,椭圆形,呈蓝绿色。可产生青霉素,灰黄霉素等抗生素,还产生柠檬酸,延胡索酸,草酸等有机酸。危害水果,引起粮食、,食品、,饲料、,皮革、纺织品等的霉坏变质。有的种是人、畜的病原菌。在实验室和研究微生物中是一类污染菌。6.具有细胞壁,无叶绿素,无根茎叶,靠腐生或寄生方式行吸收式营养,以孢子进行繁殖的单细胞或多细胞的真核生物。真菌积极参与土壤有机物质的矿质化和腐质殖的形成,是土壤肥力必需的转化因子,是自然界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真菌在酿造业、发酵工业上被广泛用来生产酒、酱、豆腐乳,用来生产抗生素、有机酸、酶制剂、维生素、甾体激素等。在农业生产中用作饲料发酵、添加剂、生产植物生长激素、杀虫农药,与植物形成菌根吸收矿质营养。真菌还是动植物病害的病源菌,使粮食及农副产品在贮藏运输中造成霉烂变质变坏,还引起衣物、器材、工具、仪器及工业原料的霉变。真菌还产生毒素物质,严重威胁人、畜的健康。7.(1)厚垣孢子:渡过不良的环境条件;(2)吸器:寄生真菌侵入寄主细胞内吸收营养;(3)菌环和菌网:某些捕虫类真菌用来捕捉线虫、轮虫等,以获养料;(4)附着枝和附着胞:一些真菌用来将菌丝附着在寄主体表上; *(5)匍匐枝和假根:匍匐菌丝是使菌丝向四周蔓延,并在其上可产生孢囊梗,假根能使菌丝固着在基物上,并能吸收营养;*(6)菌核:抗逆不良环境条件;*(7)子座:抗逆不良环境,在其上产生子实体;*(8)菌索:具抗逆性,使菌丝蔓延,产生子实体。*(5)(6)(7)(8)答任何一条均可。8.营养体为无隔多核菌丝体,在营养菌丝上长出分枝或不分枝的孢囊梗,顶端膨大形成孢子囊,有囊轴、囊领、无囊托,无匍匐枝、无假根,有性生殖产生接合孢子,接合孢子外无附属丝。能产生蛋白酶,如用作制腐乳、豆豉等,还可用于生产淀粉酶、柠檬酸等;对食品及农副产品造成发霉腐烂,造成粮食、食品的贮藏运输的破坏。9.营养体为无隔多核的菌丝体,由营养菌丝产生匍匐菌丝,以跳跃式蔓延生长,在匍匐丝交接处长出假根,上方长出孢囊梗,顶端膨大成孢子囊,有囊轴,孢囊孢子,囊托,无囊领,有性生殖产生接合孢子,接合孢子囊外无附属丝;产生淀粉酶能力强,用作糖化菌制曲酿酒;能引起粮食、食品、农副产品的霉烂,使农副产品贮藏运输过程中造成腐烂。10.质配:两个单倍体性细胞相接触,细胞质及内含物融合在一起,但染色体数目仍为单倍体。核配:质配后双核细胞中的两个核融合,产生出二倍体的接合子核,染色数目是双倍的。减数分裂:双倍体核进行两次连续的核分裂,核的染色体数目减半,形成单倍体的有性孢子。11.(1)细菌的个体形态:单细胞球状、杆状或螺旋状菌落形态:圆形或不规则,边缘光滑,或不整齐;大小不一,表面光滑或皱褶;颜色不一,常见颜色为灰白色、乳白色,湿润粘稠。(2)放线菌的个体形态:呈分枝丝状体,宽度与细菌相似,为无隔膜多核菌丝,在固体基质上有基内菌丝、气生菌丝之分。菌落形态:呈干燥细致的粉末状或茸毛状,与培养基结合较紧。(3)酵母菌的个体形态:呈圆形或卵圆形或形成假菌丝,个体比细菌大。菌落形态:颇似细菌菌落,但比细菌菌落大而且厚,湿润粘稠;多为乳白色;一般圆形;表面光滑(4)霉菌的个体形态:呈分枝丝状,分枝丝状体与放线菌比较,菌丝宽度比放线菌大;有有隔膜菌丝和无隔膜菌丝之分;与细菌比较,有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和繁殖菌丝之分。菌落形态:表面呈绒毛状或棉絮状,如呈粉末状者则不及放线菌细腻致密,在固体基质上也有则差异显著。12.比较项目真菌细菌细胞形态多细胞,有分枝的菌丝单细胞细胞大小大小细胞核真核结构原核结构核糖体多为80S为70S细胞器有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无细胞器细胞壁成分几丁质,纤维素,葡聚糖肽聚糖代谢异养型异养型、自养型生长pH偏酸性中性偏碱繁殖方式芽殖、裂殖,产生有性和无性孢子裂殖菌落大,表面呈绒毛状,絮状等小,形状多样,表面光滑获皱褶。对抗生素敏感性对多烯类抗生素,灰黄霉素敏感,对青霉素、链霉素等不敏感与真菌相反 13.比较项目酵母菌丝状真菌营养体单细胞或假菌丝多细胞,菌丝体;细胞壁成分葡聚糖或甘露聚糖几丁质或纤维素;无性繁殖芽殖或裂殖产生无性孢子如分生孢子,孢囊孢子,游动孢子等;有性生殖由两个性别不同的体细胞结合后产生,没性器官的分化,不形成子囊果和担子果,其内子囊裸露单生由菌丝分化成性器官,结合后产生接合孢子囊,子囊果,担子果,产生有性孢子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长出的菌落与细菌菌落相似;菌落小;菌落表面呈绒状、絮状、粉状等;菌落大 病毒与亚病毒一、选择题1-5BBBBA;6-10BCAB;11-15ACACC二、判断题1-5TTFFT;6-10FTFFT;11-15TTTT三、填空题1.变性失活,脂类,甲醛2.自发裂解,温和噬菌体,烈性噬菌体3.原噬菌体(DNA),溶源,免疫性、复愈性、自发裂解、诱变裂解、形成新的代谢产物4.吸附,侵入,复制,组装,释放5.杆状,ssRNA6.尾鞘收缩,核酸(DNA)7.观察菌苔是否能出现透明空斑,检查细菌液体培养物是否变清8.DNA,RNA,RNA,DNA9.细胞,细菌过滤器,活细胞10.蛋白质,核酸,核衣壳,壳体,脂类,脂蛋白11.细胞核内,细胞质中,细胞核内12.核酸类型及结构,核壳体的形态,有无包膜,大小13.新陈代谢,复制,寄主细胞,寄生14.立体对称排列,螺旋对称15.蛋白质,核酸16.核酸复制,潜伏期,裂解期(突破期),平稳期(最大量期)17.DNA转录,mRNA18.游离态,整合态,营养态19.羊骚痒症,只有侵染性蛋白质20.细胞生物,遗传,合成,复制21.辅助病毒,RNA22.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四、名词解释1.在双层平板固体培养基上,释放出的噬菌体引起平板上的菌苔点性感染,在感染点上进行反复的侵染裂解形成透明斑,称噬菌斑.2.是侵染细菌,放线菌的病毒,具有一般病毒的特征。3.病毒: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的,没有细胞结构的,专性寄生于活细胞内的微生物,在细胞外具有大分子特征,在活细胞内部具有生命特征。4.含有温和噬菌体的寄主细胞称为溶源细胞,或叫细胞溶源化,溶源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以极低的频率(10-6)发生自发裂解,在用物理或化学方式处理后,会发生大量裂解。5.有些噬菌体在侵入细菌后,并不像烈性噬菌体那样立即大量复制繁殖,而是将它们的核酸整合在寄主染色体上,同寄主细胞同步复制,并传给子代细胞,寄主细胞不裂解,这类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6.噬菌体侵入细菌后,在细胞内进行复制,产生大量新的噬菌体粒子,并导致宿主迅速裂解的噬菌体。7.整合在溶源细胞染色体上的噬菌体核酸称为原噬菌体,或前噬菌体。8.是含有侵染性RNA分子,没有蛋白质外壳的一类植物病毒。9.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噬菌斑数为纵坐标所绘制的曲线,用以测定噬菌体侵染和成熟病毒体释放的时间间隔,并用以估计每个被侵染的细胞释放出来的噬菌体粒子数量的生长曲线称为一步生长曲线。10.这一类病毒含有逆转录酶,在该酶的作用下,能以病毒自身的(+)RNA为模扳,合成(-)DNA,再以(-)DNA为模板合成(+)DNA,(+)DNA可以作为模板转录mRNA后合成蛋白质。 五、问答题1.2.(1)病毒的核心为核酸(2)病毒的壳体为蛋白质(3)病毒的包膜为脂类3.烈性噬菌体侵入寄主的过程如下:(1)吸附:噬菌体与敏感的寄主细胞的特异性受点相结合,直至达到饱和吸附,设定噬菌体数量为N(2)侵入:噬菌体核酸注入细胞中,壳体留在细胞外,表面看到的壳体数仍为N(3)核酸复制及生物合成:此阶段在细胞内进行,此阶段看不到噬菌体,称潜伏期(4)粒子成熟:噬菌体粒子在细胞内组装完成。(5)寄主细胞裂解:噬菌体大量释放出来,设此时噬菌体数为M,则M>N。所释放出的病毒粒子如遇适当寄主,可立即进行吸附直至完成下次侵染循环。4.植物病毒种类繁多,绝大多数种子植物均能发生病毒病。但植物病毒有其共同的主要特点:(1)大多数植物病毒是单链RNA病毒,多为杆状,线状等(2)植物病毒为寄生物,但专性不强,一种病毒往往能寄生于不同种属的植物上(3)一种病毒引起不同植物患病时,其症状不同;混合感染时引起的症状与单独感染完全不同。(4)植物病毒主要靠昆虫传播或伤口传染或通过胞间连丝传播。5.当温和性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其DNA会附着或整合在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随寄主细胞DNA的复制而复制,噬菌体蛋白质不合成,宿主细胞亦不裂解,形成的细胞(即溶源细胞)继续进行分裂繁殖,偶尔情况下,会以极低频率发生自发裂解或因外界因素诱发而裂解。(1)溶源性是可遗传的(2)可低频自发裂解或诱发裂解(3)具有免疫性。即溶源性细菌细胞对其本身产生的噬菌体或外来同源噬菌体不敏感(4)可以复愈(5)可以合成特殊的代谢产物,如白喉杆菌被b噬菌体感染以后产生白喉毒素 微生物营养一、选择题1-5DACCB;6-10ABCCD;11-15ACCDC二、填空题1.CO2,糖类,醇类,有机酸类2.氮气,硝态氮,铵态氮,有机氮化物3.光,CO24.光,CO2,有机物,CO25.氧化无机物,CO26.氧化有机物,有机物分解的中间产物.7.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化能异养型8.基团转位.9.NH3,CO2,化能自养型10.维生素,AA,碱基11.碳素,氮素,矿质元素,生长因素,水.12.有机物,无机物,水.13.H2O,O2,CO214.氧气,H2S,CO215.主动输送,基团转位16.单纯扩散,协助扩散.17.AA营养缺陷型.18.维生素营养缺陷型.19.碱基营养缺陷型.20.主动运输,基团移位.21.生长因素.22.酶1,酶2,酶3,HPr.23.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位.24.有机营养型(异养型),无机营养型(自养型),光能营养型,化能营养型。25.无机物,有机物,CO2,有机物26.光能,CO2,,有机物,H2O,,有机物27.0.63-0.99,5:128.病毒,立克次氏体,人工配制的培养基,活体培养29.细胞膜,单纯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位30.P,S,K,Mg,Ca,Fe31.Mn,Mo,Co,Zn32.高,7-13%33.兼性厌氧菌和厌氧菌,糖,核苷,脂肪酸34.糖,氨基酸,某些阳离子35.真核微生物,氨基酸糖,维生素,无机盐36.微生物分析法37.组成细胞组分;生化反应溶剂;物质的吸收和分泌介质;调节细胞温度;维持细胞的膨压38.构成细胞成分,调节渗透压、pH和Eh值,某些物质作自养微生物的能源三、名词解释1.指微生物获得与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2.以日光为能源,以CO2为碳源合成细胞有机物的营养类型。3.通过以氧化无机物释放出的能量还原CO2成为细胞有机物的营养类型。4.用有机物分解时释放出的能量将有机物分解的中间产物合成新的有机物的营养类型。 1.只以适宜的有机化合物作为营养物质的微生物。2.以CO2作唯一碳源,不需要有机养料的微生物。3.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包括维生素,氨基酸及碱基等。4.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时不需要载体参加,也不消耗代谢能量,而是顺营养物的浓度梯度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运输方式。5.营养物质在运进微生物细胞时,需要载体蛋白参与,需要消耗能量,并可以以逆营养物浓度梯度进行运输的运输方式。这是微生物中存在的一种主要运输方式。四、问答题1.微生物生长需要碳素,氮素,矿质营养,生长因素等营养物质,其主要生理功能分别叙述如下:(1)碳素营养物质:主要用来构成细胞物质和(或)为机体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常用糖类物质作C源。(2)氮素营养物质:用作合成细胞物质中含N物质如蛋白质,核酸等的原料,及少数自养细菌的能源物质,常用铵盐,硝酸盐等无机氮源和牛肉膏,蛋白胨等作有机氮源。(3)矿质营养物质,提供必要的金属元素。这些金属元素在机体中的生理作用有:参与酶的组成,成酶活性中心,维持细胞结构,调节和维持细胞渗透压。常用无机盐有:SO42-,Cl-,PO43-及含K+,Na+,Mg2+,Fe2+,Fe3+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4)生长因素:构成酶的辅酶或辅基,构成酶活性所需成分,构成蛋白质或核酸的组分。常见的有维生素,氨基酸,碱基等。2.(1)水是微生物及一切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活细胞的含水量可达总重量的75%-90%以上。水的生理功能有如下几点:a:水可以维持细胞的膨压,以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b:水是许多营养物质的溶剂,以利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废物的排泄。c:水是一切生理生化反应的介质及一切新陈代谢的介质。d:水还可作为供氢体参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2)水可以调节细胞温度试验证明:缺水比饥饿更易导致生物死亡。3.根据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碳源物质的性质和所需能源的不同,将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分成如下四种:(1)光能自养型微生物:它们能以CO2作为唯一碳源或主要C源并利用光能进行生长,并能以H2O、H2S等作供H体,将CO2还原成细胞物质,如蓝细菌属此种类型。(2)光能异养型微生物:这类微生物亦能利用光能将CO2还原为细胞物质,但它们要以有机物作供氢体。红螺菌属此类。(3)化能自养型微生物:这类微生物以CO2或CO32-作唯一碳源或主要碳源进行生长时,利用电子供体如H2.H2S等无机物氧化时放出的化学能作能源,如氢细菌,亚硝化细菌等。(4)、化能异养型微生物:大多数微生物属此类型,它们生长的碳源和能源均来自有机物。大肠杆菌即属此类。4.基团转位将单糖吸收运输至细胞的过程如下:热稳定蛋白HPr被PEP活化(磷酸化),由酶1完成。热稳定蛋白将活化的磷酸基团转移给酶3。细胞膜上的酶2将葡萄糖由外膜转运至内膜,该糖分子立即被活化的酶3磷酸化。在这一过程中,糖分子一方面由膜外到达膜内,并同时实现磷酸化。5.微生物在生长繁殖和积累代谢产物的过程中,培养基的pH会发生如下变化:(1)如微生物在含糖基质上生长,会产酸而使pH下降。(2)微生物在分解蛋白质和氨基酸时,会产NH3而使pH上升。(3)以(NH4)2SO4作N源,会过剩SO42-,而使pH下降。(4)分解利用阳离子化合物如:NaNO3,会过剩Na+而使pH上升。 为了维持培养基pH值的相对恒定,常常在培养基中加入缓冲物质如磷酸盐,碳酸盐等,以缓和pH的剧烈变化。6.(1)该培养基的C素来源和能量来源均来自甘露醇。(2)该培养基未提供氮素来源,根据所学知识,只有能固氮的微生物才能在无氮培养基上生长。(3)该培养基的矿质营养物质包括:Mg2+,K+,Cu2+,Na+,PO43-,SO42-(4)HPO42-,PO43-,CaCO3主要用来作缓冲物质调节培养基的pH值,以保持pH不变。据此我们可推知该培养基可用于培养自生固氮菌等微生物。五、设计题根据题意要求:我们的设计如下:土壤中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既有细菌,又有真菌,我们以纤维素分解细菌的分离为例说明:(1)考虑到碳素营养物质要求,我们可以选纤维素作唯一碳源,一是为纤维素分解菌作碳源和能源,二是只能使纤维素分解菌生长而其它细菌不生长,起到选择培养作用。(2)根据一般微生物要求,除需碳源和能源物质外,还需氮源及其它矿质营养,生长因素。N源可用(NH4)2SO4,生长因素可用酵母膏,矿质用K2HPO4.MgSO4.NaCl等。(3)为了维持培养基的pH值恒定,可在培养基中加入CaCO3所以,按以上分析并结合一般培养基的配制经验,我们设计出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培养基配方如下:纤维素,(NH4)2SO4,K2HPO4,MgSO4,NaCl,CaCO3,酵母膏,水,pH中性。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一、选择题1-5DBBAB;6-10AAABB;11-12BC二、填空题1.专性嗜冷,兼性嗜冷2.室温,体温3.6.5-7.54.7.5-8.05.5-6.6.98kpa,121℃,30min。7.中8.前者杀死微生物的营养体,后者杀死所有微生物的细胞,包括细菌的芽孢9.低温型,中温型,高温型10.孢子,菌种干燥保藏11.烘干,晒干,熏干12.发生质壁分离,吸水膨胀甚至破裂13.滞留适应期,对数生长期,最高稳定生长期,衰亡期14.对数生长15.连续培养法16.最高稳定17.好氧,厌氧18.20-2519.62-63℃,30min或71℃,15min20.5℃,25-37℃,45-50℃。21.-12℃,5-15℃,15-20℃,海洋深处、雪山等地22.中温型的23.中温型的24.化学吸氧法,密闭容器内反复抽真空后充N2 1.10-15℃,25-37℃,45-50℃2.恒浊法,恒化法3.好氧,兼性厌氧,厌氧,微好氧,耐氧4.乳酸菌,乳酸,腐生细菌5.低温防腐,加无毒的化学防腐剂,干燥防腐,利用微生物产酸防腐6.是细胞的组分,是生化反应的介质,是吸收营养物质和分泌代谢物的良好溶剂,能有效地控制细胞温度7.25-30%8.苯甲酸钠三、名词解释1.微生物细胞在合适的外界环境下,吸收营养物质,进行新陈代谢,当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时,生命个体的重量和体积不断增大的过程。2.生物个体生长到一定阶段,通过特定方式产生新的生命个体,即引起生命个体数量增加的生物学过程。3.采用物理或者化学的方法使微生物处于比较一致的生长发育阶段上的培养方法叫同步培养。例如利用孔径大小不同的滤膜,将大小不同的细胞分开培养,可使同一大小的细胞处于同一生长阶段。4.细菌接种到定量的液体培养基中,定时取样测定细胞数量,以培养时间为横座标,以菌数为纵座标作图,得到的一条反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5.单个细胞完成一次分裂所需的时间。6.将微生物置于一定容积的培养基中,经过培养生长,最后一次收获,此称为分批培养。7.细菌纯培养生长曲线表明,细菌培养物的最高得率在对数生长期。通过控制环境条件,使细菌的生长始终保持在对数生长期,从而可以获得更多的细菌培养物,这种方法称为连续培养。8.在有氧无氧条件下均能生长的细菌。9.指在空气或氧气存在下生长的微生物。10.在没有空气或氧气条件下生活的微生物。11.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12.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金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植物的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13.就是利用某种理化因素完全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即通过制菌作用防止食品、生物制品等对象发生霉腐的措施。14.是利用具有高度选择毒力即对病原菌具高度毒力而对宿主基本无毒的化学物质来抑制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借以达到治疗该宿主传染病的一种措施。15.在一定条件下,某化学药剂抑制特定微生物的最低浓度。这是评价某化学药物药效强弱的指标。16.在一定条件下,某化学药剂能杀死50%实验动物时的剂量。这是评价某药物毒性强弱的指标。17.在一定条件下,某化学药物能引起试验动物群体100%死亡率的最低剂量。这是评价药物毒性的另一指标。18.只在某一温度下,杀死某微生物的水悬浮液群体所需的最短时间。19.指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为10min),杀死某微生物水悬浮液群体所需的最低温度。四、问答题1.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可概括为:1)适宜的温度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2)高温可使菌体蛋白变性,导致微生物死亡,常用高温进行消毒灭菌;3)低温对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伤作用,故低温用于保藏食品2.细菌的纯培养生长曲线分为四个时期,即滞留期,对数生长期,最高稳定生长期和衰亡期。1)滞留期的特点是:分裂迟缓,代谢活跃。2)对数生长期的特点是:细菌数量以几何级数增加。 1)最高稳定生长期的特点是:新增殖的细胞数与老细胞的死亡数几乎相等。2)衰亡期的特点是;活菌数按几何级数下降。3.灭菌是杀死所有微生物;消毒是杀死或消除所有病原微生物,达到防止病原菌传播的目的;防腐是利用理化因子使微生物暂不生长;化疗是有效地消除宿主体内的微生物。4.取载玻片一块,用蜡笔在中央画出一平方厘米的面积。将待测样品稀释到一定浓度后取0.01毫升菌液滴在载玻片上的一平方厘米面积上。然后在显微镜下计数每个视野的菌数(至少数10个视野,计算平均菌数)。将视野的面积算出来后,按下列公式计算样品中的含菌数。1cm2视野面积每克样品中的含菌数=----------´每个视野的平均菌数´100´稀释倍数5.干重法主要用来测发酵液中丝状真菌或放线菌的生长量。取一定量的发酵液(如100毫升)过滤后连同滤纸一道烘干至恒重后称重,然后再减去滤纸的干重,即为100毫升发酵液中某种微生物干物质的量。6.用比浊法测定微生物的数量主要是在工业生产中采用,它的特点是快速。在测定前首先必需绘制出浊度与数量的相关曲线,浊度用光电比色计测定,菌数靠用稀释平板法测定或用计数板测定。曲线绘好后,在生产中,只要用比色计测出菌液的任一浊度后就可以从曲线上查出相应的菌数。7.1)菌种:繁殖速度较快的菌种的延迟期一般较短;2)接种物菌龄:用对数生长期的菌种接种时,其延迟期较短,甚至检查不到延迟期;3)接种量:一般来说,接种量增大可缩短甚至消除延迟期(发酵工业上一般采用1/10的接种量);4)培养基成分:在营养成分丰富的天然培养基上生长的延滞期比在合成培养基上生长时短;接种后培养基成分有较大变化时,会使延滞期加长,所以发酵工业上尽量使发酵培养基的成分与种子培养基接近。8.1)菌种,不同的微生物及微生物的不同菌株代时不同;2)营养成分,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中生长代时短3)营养物浓度,在一定范围内,生长速率与营养物浓度呈正比,4)温度,在一定范围,生长速率与培养温度呈正相关。9.将待灭菌的物件放置在乘有适量水的高压灭菌锅内,盖上锅盖,并打开排气阀,通过加热煮沸,让蒸气驱尽锅内原有的空气,然后关闭锅盖上的阀门,在继续加热,是锅内的蒸气压逐渐上升,随之温度也相应上升至100℃以上。一般要求温度达到121℃,时间维持15-20min。10.⑴菌种;(2)菌体数量;(3)灭菌锅内空气排除程度;(4)灭菌物体的pH值;(5)灭菌对象的体积;(6)加热与散热的速度。11.为了防止微生物在培养过程中因自身的代谢作用产酸或产碱改变环境的pH值,通常在配制培养基时预先加入缓冲物质如磷酸盐或碳酸钙。12.在t0时菌数X=100在t1时菌数Y=1000000000n(代数)=3.32g(y/x)=3.3(lg109-lg102)=3.3×7=23.1代时G=(400-0)÷23.1=17.3上述培养中,该菌的代时为17.3分钟,400分钟内共繁殖了23.1代。13. (1)细胞质膜透性改变,使抗生素不进入细胞;(2)通过主动外排系统把进入细胞内的药物主动排出细胞外;(3)把药物作用的靶位加以修饰和改变;(4)产生一种能使药物失去活性的酶;(5)形成“救护途径”,通过被药物的代谢途径发生变异,而变为仍能合成原产物的新途径。 微生物代谢一、选择题:1-5AABBA;6-10BACAA;11-14ACCB二、填空题:1.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2.腺嘌呤核苷酸,鸟嘌呤核苷酸,尿嘧啶核苷酸,胞嘧啶核苷酸3.耗。4.产。5.蛋白质。6.蛋白质,蛋白质。7.EMP途径,HMP途径,ED途径,TCA循环8.EMP途径,HMP途径,ED途径,TCA循环9.糖酵解,丙酮酸10.HMP11.磷酸二羟丙酮12.2,核酸,蛋白质,脂类,多糖13.产生三要素,合成前体物,合成大分子14.磷脂,脂肪15.细菌脂肪酸。16.维生素,抗生素,生长刺激素,毒素,色素17.无害,杀伤作用18.无机化合物中的氧19.3020、环式,非环式21.厌氧22.223.224.乳酸,ATP25.ATP26.单糖27.光能,化能28.无机物的氧化,光能29.低,高30、乙酰CoA,CO231.呼吸作用32.有机物氧化分解33.发酵,呼吸34.乙醇发酵,乳酸发酵,丁酸发酵35.卡尔文循环,乙酰CoA途径36.厌氧,正型,异型37.蓝细菌,红螺菌(绿硫菌属)38.O2,H2O39.NO3-,SO42-,CO32-40、还原力,小分子碳架41.NADPH2,NADH242.外源性单糖通过互变43.磷脂44.B 45.正常代谢途径不畅通时增强支路代谢46.生物氧化,ATP47.呼吸,无机物氧化,发酵,光合磷酸化48.无机物氧化49.ATP,NADH2,NADPH2,小分子碳架物质50、厌氧,酵母菌,某些细菌51.有氧,无氧,分子氧,无机化合物中的氧52.丙酮酸,a-酮戊二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53.氨基酸,mRNA54.乙酰ACP55.2脂酰-ACP,2ACP-SH56.糖57.磷酸核酮糖激酶,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58.内毒素,外毒素59.1-P-葡萄糖,6-P-葡萄糖,5-P-核糖,4--P-赤藓糖60、消耗ATP情况下的反向电子传递,非环式光合磷酸化61.遗传性,环境条件62.EMP,TCA循环,CO2,H2O,18个63.糖酵解,丙酮酸,脱氢,乙醛,脱羧64.3,2,2.565.多糖分解的单糖,被氧化的基质,最终电子受体。66.EMP途径,HMP途径,EMP途径67.有害,细胞色素系统,O2,跨膜质子运动三、名词解释1.在某些光合细菌(如红螺菌中),由于没有光反应中心Ⅱ的存在,不能光解水,因而没有氧气放出,故称为不产氧光合作用。2.在蓝细菌中,由于有光反应中心Ⅱ的存在,能光解水,并有氧气放出,故称产氧光合作用。3.发酵是在微生物细胞内发生的一种氧化还原反应,在反应过程中,有机物氧化放出的电子直接交给基质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放出能量和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4.葡萄糖在好氧和兼性好氧微生物里通过氧化作用放出电子,该电子经电子传递链传给外源电子受体分子氧或其它氧化型化合物生成水或其它还原型产物,并伴随有能量放出的生物学过程称为呼吸作用。5.指以无机氧化物(如NO3-,NO2-,SO42-等)代替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氧化作用。6.指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氧化作用。7.生物体中有机物质氧化而产生大量能量的过程。8.由小分子物质合成复杂大分子物质并伴随着能量消耗的过程。9.营养物质或细胞物质降解为小分子物质并伴随着能量产生的过程。10.在某些光合细菌里,光反应中心的叶绿素通过吸收光而逐出电子使自己处于氧化状态,逐出的电子通过电子载体铁氧还蛋白,泛醌,细胞色素b和细胞色素c组成的电子传递链的传递,又返回叶绿素,从而使叶绿素分子又回复到原来的状态。电子在传递过程中产生ATP,由于在这种光合磷酸化里电子通过电子传递体的传递后又回到了叶绿素分子本身,故称环式光合磷酸化。11.指能使营养物质转变成机体的结构物质,或对机体具有生理活性作用的物质代谢以及能为机体提供能量的一类代谢.称初级代谢。12.由初级代谢产生的产物称为初级代谢产物,这类产物包括供机体进行生物合成的各种小分子前体物,单体与多聚体物质以及在能量代谢和代谢调节中起作用的各种物质。13.某些微生物为了避免在初级代谢过程中某种中间产物积累所造成的不利作用而产生的一类有利于生存的代谢类型。14.微生物在次级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产物称次级代谢产物。包括:抗生素,毒素,生长剌激素,色素和维生素等。15.基质被氧化时脱下的电子经电子传递链传给电子受体过程中发生磷酸化作用生成ATP 的过程,一般常将电子传递磷酸化就叫做氧化磷酸化。1.在有氧状态下酒精发酵和糖酵解受抑制的现象,因为该理论是由巴斯德提出的,故而得名。四、问答题1.还原力由1)EM途径,2)HMP途径,3)ED途径,4)TCA途径产生2.各种不同的微生物的产能方式可概括为如下几种:a)发酵产能b)呼吸产能c)氧化无机物产能d)靠光合磷酸化产能3.EMP途径能为合成代谢提供:ATP、NADH2.小分子碳架(6-葡萄糖,磷酸二羟丙酮,3-P甘油酸,PEP,丙酮酸)4.HMP途径可为合成代谢提供:NADPH2.小分子碳架(5-P核糖,4-P赤藓糖)5.可提供:ATP、NADH2.NADPH2.小分子碳架(6-P葡萄糖,3-P甘油酸,PEP,丙酮酸)6.微生物的发酵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乳酸发酵,如植物乳酸杆菌进行的酸泡菜发酵。2)乙醇发酵:如酵母菌进行的酒清发酵。7.呼吸作用和发酵作用的主要区别在于基质脱下的电子的最终受体不同,发酵作用脱下的电子最终交给了底物分解的中间产物。呼吸作用(无论是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从基质脱下的电子最终交给了氧(有氧呼吸交给了分子氧,无氧呼吸交给了无机氧化物中的氧)。 微生物遗传变异与育种一、选择题1-5DDBCA;6-10ABBDB二、填空题1.颠换2.转化3.F+,F+4.转化,转导,接合,原生质体融合5.菌丝联结,异核体的形成,杂合二倍体的形成(或核配),体细胞交换和单倍体化6.艾弗里(O.T.Avery)7.基因载体8.基因突变与环境条件没有直接对应的关系9.活的光滑型肺炎双球菌,发生了转化10.发生了交换11.阻遏蛋白三、名词解释1.DNA链上的一对或少数几对碱基发生改变,称为点突变。2.受体菌最易接受到外源DNA片段并实现转化的生理状态。3.又称重组DNA技术,它是根据人们的需要在体外将供体生物控制某种遗传性状的一段生物大分子-----DNA切割后,同载体连接,然后导入受体生物细胞中进行复制、表达,从而获得新物种的一种崭新的育种技术。4.遗传物质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从一个细胞转入到另一细胞而表达的过程称为接合。5.当Hfr菌株内的F因子不正常切割而脱离其染色体时,可形成游离的但携带一小段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含有这种F因子的菌株称为F"菌株。6.使用各种物理或化学因子处理微生物细胞,提高突变率,从中挑选出少数符合育种目的的突变株。7.由于基因突变引起菌株在一些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维生素和碱基)的合成能力上出现缺陷,而必须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相应的物质才能正常生长的突变型。8.是一种类似于有性生殖但比它更为原始的一种生殖方式,它可使同一生物的两个不同来源的体细胞经融合后,不通过减数分裂而导致低频率的基因重组。准性生殖常见于半知菌中。四、问答题:1.转导是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细胞中的DNA片段转移到受体细胞中,使受体发生遗传变异的过程。相同点:均以噬菌体为媒介,导致遗传物质的转移。不同点:比较项目普遍性转导局限性转导能够转导的基因供体菌的几乎任何一个基因供体菌的少数基因。噬菌体的位置不整合到寄主染色体的特定位置上整合到寄主染色体的特定位置上转导噬菌体的获得转导噬菌体可通过裂解反应或诱导溶源性细菌得到转导噬菌体只能通过诱导溶源性细菌得到。转导子的性质转导子是属于非溶源型的转导子是属于缺陷溶源型的转导的物质主要是供体菌的DNA转导的物质有供体的DNA,也有噬菌体DNA,但以噬菌体为主。 2.把两个不同性状个体内的遗传基因转移到一起,经遗传分子的重新组合后,形成新的遗传型个体的方式,称为基因重组。在原核生物中,可通过转化、转导、接合的方式进行基因重组。3.列举三个经典实验之一即为正确。例如Griffith转化实验(要加以说明)4.菌丝连结®形成异核体®核融合形成杂合二倍体®体细胞交换和单倍体化。意义:半知菌中基因重组的主要方式,为一些没有有性过程但有重要生产价值的半知菌的育种工作提供了重要手段。5.1)紫外线诱变后见光培养,造成光修复,使得突变率大大下降,以至选不出Str抗性菌株。2)紫外线的照射后可能根本没有产生抗Str的突变。6.1)A与B接合后,供体细胞基因型仍为A+B+C+,仍是F+。受体细胞转变为F+,基因型仍为A-B-C-。2)当F+变成为Hfr时,A与B接合后,受体细胞的可能基因型种类较多,如A+B-C-,A-B+C-,A-B-C+等等。7.葡萄糖的存在可降低cAMP的浓度,影响RNA聚合酶与乳糖操纵子中启动子的结合(因为cAMP是RNA聚合酶与启动子有效结合所必须的),使转录无法进行,乳糖操纵子中的结构基因得不到表达,从而产生了分解代谢物阻遏诱导酶(涉及乳糖利用的三个酶)合成的现象。产生第一次生长现象。当葡萄糖被利用完后,cAMP浓度上升,cAMP-CAP复合物得以与乳糖操纵子中的启动子结合,RNA聚合酶才能与启动子的特定区域结合并准备执行转录功能,这时由于存在乳糖,使阻遏蛋白失活,转录得以进行,结构基因得到表达,合成利用乳糖的三个酶,即β-半乳糖苷酶,渗透酶,半乳糖苷转乙酰基酶。细胞开始利用乳糖,产生第二次生长现象。 微生物生态一、名词解释1.根土比是指单位植物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与邻近单位根外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之比。2.植物病原微生物是指那些寄生或附生于植物根系、茎杆、叶面而从植物细胞中获得营养物质、水分,导致植物发生病害甚至死亡的微生物。3.VA菌根是内生菌根的主要类型,是由于菌根菌丝在根皮层细胞内形成特殊的变态结构泡囊(Vesicule)和丛枝(Arbuscule),而用其英文打头字母得名。4.在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菌根中真菌菌丝可以穿透根表皮层,进入皮层细胞间隙或细胞内,也有部分真菌菌丝可穿过菌根的表皮生长到根外,有助于扩大根的吸收,但主要是在皮层细胞间纵向延伸,或盘曲于皮层细胞内。这种菌根称为内生菌根。5.外生菌根是指菌根菌菌丝在植物根表面生长并交织成鞘套包在根外。鞘套外层菌丝结构疏松,并向外延伸使表面呈毡状或绒毛状,并代替根毛起吸收作用。内层菌丝可进入根皮层细胞间隙形成哈蒂氏网,但不进入皮层细胞内。6.菌根菌是指能与植物形成共生联合体菌根的真菌 。7.植物根际是指在植物根系影响下的特殊生态环境,一般指距根表2mm以内的土壤范围称为根际。8.植物根际微生物是指处于植物根际这个特殊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区系。9.在微生物寄生关系中,凡被另一类微生物寄生于体表或体内,细胞物质被另一类微生物获取为营养,最后发生病害甚至被裂解死亡的这一过程称为微生物寄生。10.在微生物之间的寄生关系中,凡寄生于另一类微生物体表或体内,并从另一类微生物细胞中获取营养而生存的微生物,称为微生物寄生物。11.根瘤是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植物---------根瘤菌共生体,具有固氮作用的特殊结构。12.微生物之间的接力关系是指微生物在分解复杂大分子有机物质时需要有多种微生物协同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乙种微生物以甲种微生物代谢产物为营养基质,而丙种微生物又以乙种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为营养基质,如此下去,直至彻底分解,这种微生物之间的关系称为接力关系。13.微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一种微生物吞食或消化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如原生动物捕食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孢子等。14.微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是两种微生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特定结构的共生体,两者绝对互为有利,生理上发生一定的分工,且具有高度专一性,其他微生物种一般不能代替共生体中的任何成员。且分开后难以独立生活,但不排除在另一生境中独立生活。15.微生物之间的互利共栖关系是指在同一个环境中两个微生物类群共栖时,双方在营养提供或环境条件方面都得益的关系。16.这种关系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的两个微生物类群共栖,一个群体得益,而另一个群体既不得益也不受害的情况。17.微生物之间的寄生关系是指一种微生物生活在另一种微生物的表面或体内,并从后一种微生物的细胞中获取营养而生存,常导致后一种微生物发生病害或死亡的现象。18.微生物之间的拮抗关系是两种微生物生活在一起时,一种微生物产生某种特殊的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从而抑制甚至杀死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19.微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是指两个或多个微生物种群生活于同一环境中时,竞争同一基质,或同一环境因子或空间而发生的其中一方或两方的群体大小或生长速率受到限制的现象。20.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指单位土壤(m3或kg)中微生物细胞的重量。21.微生物生态系即是在某种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微生物的类群、数量和分布特征,以及参与整个生态系中能量流动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过程和强度的体系。22.发酵性微生物区系是指土壤中那些对新鲜有机质很敏感,在有新鲜有机质存在时,可爆发性地旺盛发育,而在新鲜有机质消失后又很快消退的微生物区系,其数量变幅很大。23.土著性微生物区系是指土壤中那些对新鲜有机物质不很敏感,常年维持在某一水平上,即使由于有机物质的加入或温度、湿度变化而引起的数量变化,其变化幅度也较小的微生物类群。24. 清水型水生微生物主要是指那些能生长于有机物质不丰富的清水中的化能自养型和光能自养型的微生物,如硫细菌、铁细菌、蓝细菌等。1.腐生型水生微生物是指那些能利用进入水域的腐败有机残体、动物和人类排泄物,生活污水和工业有机废水为营养,转化这些有机物为无机态物,使水质净化变清,而微生物本身得到大量繁殖的一类微生物。2.土壤微生物区系是指在某种特定的环境和生态条件下的土壤中存在的微生物种类、数量以及参与物质循环的代谢活动强度。3.采用多种培养基和培养方法,培养土壤中微生物区系的各个组成成分,从而认识特定土壤中的微生物区系在数量上和类群上的特点,即为土壤微生物区系分析。4.能生存于极端环境如高温、低温、高酸、高碱、高压、高盐等环境中的微生物。5.微生物生态学就是研究处于环境中的微生物和与微生物生命活动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环境条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6.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栖居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7.水体的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氮、磷元素等营养物的大量增加,远远超过通常的含量,结果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使藻类和某些细菌的数量激增,其他生物种类减少。二、填空题:1.互惠关系,共生关系,拮抗关系,寄生关系,捕食关系2.根瘤,菌根3.处于环境中的微生物和与微生物生命活动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环境条件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4.70-90,0.015.5-30,有机质,偏碱性6.真菌,细菌,病毒,真菌7.不是,没有8.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细菌,藻类,原生动物9.真菌,中性偏碱10.耕作,减少11.好氧性微生物,厌氧性微生物,兼性厌氧性微生物12.有机质含量,水分,pH,温度13.高选择性14.高,高,高,高15.碳,能,氮16.特异性拮抗,非特异性拮抗17.乳酸,人工接种18.少,菌丝体,土粒间隙19.内生菌根,外生菌根,内生菌根20.病原菌造成的植物病害,在某种程度上竞争某种有限的同一营养21.转化有机物为速效养分如氨化作用,转化无效矿物元素为有效元素,产生生长剌激物促进生长;产生抗生素抑制病害菌22.硅藻,绿藻,裸藻23.青霉属,曲霉属,毛霉属,根霉属,腐霉属24.链霉菌属,诺卡氏菌属,小单孢菌属25.营养,空间26.多,好气性,并不27.营养,生长剌激物质,生长环境28.光能自养,碳水化合物,碳,能29.鞭毛菌,接合菌,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半知菌30.沿岸土壤,动植物残体及其排泄物,沿途工业废水,沿途生活污水31.共生,附生,寄生,根瘤,叶面乳酸菌,真菌病害32.化能有机,化能无机,光能有机,光能无机,化能有机33.自生固氮,肥力 1.腐败有机残体,动物和人类排泄物,生活污水,工业有机废水,变形杆菌,大肠杆菌,产气杆菌,产碱杆菌、弧菌、螺菌2.含有机质不丰富的清水中,化能,光能,不大(或较少)3.革兰氏阳性球菌类,色杆菌,芽孢杆菌,放线菌和某些霉菌4.专性共生,兼性共生,寄生5.高温,高酸,高碱,高压,高盐,低温6.互利,偏利,互害,偏害,互不影响7.固氮细菌,氨化细菌,纤维分解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8.数量大,个体小,与土壤接触的表面积特别大,代谢强。9.土粒上,微菌落,土壤溶液,代谢活动活跃的营养体10.不同微生物采用不同培养基11.几亿到几十亿个,生物12.内寄生,外寄生13.藻类捕食细菌和其他藻类,真菌捕食线虫,原生动物捕食其他原生动物14.低,工业有机废水,生活污水,废弃物15.细菌,放线菌孢子,真菌孢子,单细胞藻类,动植物残片16.多样性,稳定性,适应性,物质流和能量流17.噬菌体对细菌的寄生,噬菌体对放线菌的寄生,蛭弧菌对细菌的寄生,细菌对真菌的寄生,真菌对真菌的寄生,噬菌体对真菌的寄生,专一18.进入水体的微生物数量,水体中的营养含量,水体pH,水体温度19.极端嗜热菌,兼性嗜热菌,耐热细菌20.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多、基质来源广、适应性强,微生物能形成芽孢、孢子休眠体、可在自然界中长期存活,微生物个体小易随水流、气流等迅速传播。21.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节杆菌属,产碱杆菌属,土壤杆菌属22.非嗜盐微生物,弱嗜盐微生物,中等嗜盐微生物,极端嗜盐微生物,耐盐微生物23.膜中类脂高熔点脂肪酸增加,重要代谢产物迅速再合成,大分子物质具有热稳定性,蛋白质合成系统具有热稳定性24.嗜盐,嗜冷,耐压,繁殖慢三、选择题: 1-5BDCBA;6-10BCCBB;11-15AAACC;16-20DCBBB;21-25ADDDB;26-30CADCB;31-35ACADB;36-40ADDAA;41-44?BCA四、问答题1.微生物之间的接力关系是指微生物在分解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蛋白质、淀粉、核酸等大分子复合物时,是由多种微生物类群一步一步逐级分解协同完成的过程。如纤维素厌氧降解为甲烷和CO2过程就是由多种微生物类群协同接力完成的。纤维素首先被厌氧纤维分解菌分解为纤维二糖,纤维二糖由纤维二糖分解菌分解为葡萄糖,葡萄糖由厌氧性水解细菌发酵为H2/CO2和乙酸,H2/CO2由氢营养型的甲烷细菌转化成甲烷,乙酸则由乙酸营养型的产甲烷细菌转化成甲烷。2.这种现象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的两个微生物群体共栖,一个群体得益而另一个群体无影响的情况。如在一个环境中好氧微生物与厌氧微生物共栖时,好氧微生物通过呼吸消耗掉氧气为厌氧微生物的生存和生长创造了厌氧生活的环境条件,使厌氧微生物得以生存和生长,而厌氧微生物的生存与生长对于好氧性微生物来说并无害处。3.这是两个微生物群体共栖于同一生态环境时互为有利的现象。较之双方单独生活时更好,生活力更强。这种互为有利可以是相互提供了营养物质,可以是相互提供了生长素物质,也可以是改善了生长环境或兼而有之。例如纤维素分解细菌和固氮细菌共栖时,可以由纤维素分解细菌分解纤维素为固氮细菌提供生长和固氮所需的碳源和能源,而固氮细菌可以固定氮素为纤维素分解细菌提供氮源和某种生长素物质,这样互为有利,促进了纤维素的分解和氮素的固定。4.一种微生物与另一种微生物生长于同一环境中,双方的生命活动互为有利,关系紧密,形成一个特殊的共生体结构,在这个共生体中,两种微生物可以有明确的生理上的分工和协作,在分类上可以形成独立的分类系统,这种关系称为微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如地衣,就是由藻类与真菌形成的共生体,两者之间有较明确的分工,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将CO2固定转化为有机物,给真菌提供碳源和能源,能固氮的藻类还可提供氮源。而真菌可吸收水分和矿质元素等提供给藻类。5.竞争关系是指在一个生态环境中存在的两个或多个微生物类群共同依赖于同一基质或环境因素时,产生的一方或双方微生物群体数量增殖速率和活性等方面受到限制的现象。如在同一个厌氧消化环境中,甲烷八叠球菌和甲烷丝菌都利用乙酸生长和产甲烷,但各自的Km值分别为3mmol/L和0.07mmol/L,因此当环境中有较高乙酸浓度时,由于甲烷八叠球菌对乙酸的亲和力高,生长速率大,几乎只见到甲烷八叠球菌。当乙酸浓度降低时,由于甲烷八叠球菌难以利用低浓度的乙酸,而甲烷丝菌却能很好利用低浓度乙酸而逐渐占优势。6.因为土壤含有极为丰富的有机质,不时有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残体进入土壤,可以为占有绝大多数比例的有机营养型微生物提供所需的碳源和能源。土壤也含有相当齐全的矿物质元素,可供微生物生长所需。土壤具有适宜于微生物生长的pH值范围,多数土壤pH在5.5-8.5之间,大多数微生物适宜生长pH范围也在这一范围。土壤不论处于何种通气状况,都可适应微生物生长。土壤温度变化范围也与微生物的生长适宜温度范围相一致。因此土壤具有绝大多数微生物生活所需的各种条件,而成为微生物栖息的良好环境。7. 土壤微生物在土壤肥力培育中起有重要作用。土壤微生物可以将进入土壤的动植物残体以及微生物本身残体分解,形成新的腐殖质物,并逐渐将老腐殖质分解,推动土壤腐殖质的更新,不断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性状。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将无效的营养物转化为有效营养,如氨化作用将有机氮转化为速效氮,无效磷转化为有效磷等等。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可合成各种生长剌激物,有助于植物生长。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可合成各种抗生素物质,有利于抑制植物病原菌。土壤中的固氮微生物还可以将空气中的氮固定为植物可利用的氮素,藻类还是其他土壤生物的先行生物。8.因为土壤藻类是光能自养型微生物,它可以光为能源将CO2转化为有机物,这些以藻类细胞形态存在的有机物,在藻类死亡之后,可以被其有机营养型微生物利用作为碳源和能源,其他微生物因此而发育繁衍。另外土壤藻类中,许多种是能够进行固氮的,将空气中的氮素固定为其他生物可利用的氮源。因此说土壤藻类是土壤生物的先行者。9.由于微生物参与了和推动着物质和能量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参与了不同的活动过程,表现出不同的活动强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微生物生态,掌握其活动规律,便能更好地发挥微生物的作用。另外,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规律,可为人类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根据微生物生态学原理,可利用微生物对环境的保护作用来修复被污染的环境。因此微生物生态学的意义巨大。10.微生物与植物之间能够形成一种特殊结构的共生体,而且微生物与植物之间互为对方提供营养物质或生长素物质,促进双方较之单独生长时更为旺盛的生长。微生物与植物形成的共生体有根瘤,叶瘤和菌根等。根瘤是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形成的共生体,根瘤菌在共生体根瘤中利用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碳水化合物作生长和固氮的碳源和能源,固定后的氮素除部分用于自己所需外大多输送给植物,而植物则把光合作用产物提供给根瘤菌。如果两者分开,根瘤菌则难以固定氮素,豆科植物则生长不良。11.在水田土壤中,耕作层中微生物数量最多,心土层中最少。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相对比例较少。细菌中好氧性细菌,专性厌氧细菌和兼性厌氧性细菌都有广泛分布,而且好氧性细菌仍比厌氧性细菌多好多倍,其分布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12.一种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和代谢产物可以抑制另一种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甚至杀死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称之为微生物之间的拮抗关系。而根据拮抗关系中的专一性,可以分为专一性拮抗关系和非专一性拮抗关系。例如在酸菜制作和青贮饲料过程中,乳酸菌发酵后产生乳酸,使环境pH下降,这样使得其他不耐酸的微生物受到抑制,这种拮抗关系没有特异的针对性,凡是不耐酸的微生物都会受到抑制,称为非专一性拮抗关系。另外象放线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生命活动中可以产生某种抗生素,这种抗生素只抑制或杀死某些(或某种)微生物,如青霉素只杀死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部分革兰氏阴性细菌,即不同种类与结构的抗生素选择性地抑制某种微生物。这种拮抗关系称为专一性拮抗关系。13.微生物生态系统有着不同于其他生态系统的明显特点。一是微生物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有着不同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其组成成分、数量、活动强度和转化过程等都很不一样,每一个特定的生态环境,都有一个与之相适应而又区别于其它生态环境的微生物生态系统。 二是具有稳定性。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如无强烈的环境因子冲击,一般其组成成分、数量、活动强度和转化过程大体上保持稳定。即使面临一定范围内的环境因子改变压力,也能保持稳定。三是具有适应性。即面临强大的环境因子改变压力,原有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时,可以诱导产生新的酶或酶系,或发育出新的微生物优势类群,以适应新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四是具有物质流和能量流。即在微生物生态系统中的各微生物类群之间,在物质和能量上具有接力与流动的现象。14.在不同地域上空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差异很大,城市上空空气中的微生物密度大大高于农村上空的微生物密度,在城市中街道上空的微生物密度大大高于公园上空的微生物密度。在农村中无植被地表上空的微生物密度高于有植被地表上空的微生物密度,饲养牲畜的畜舍空气中的微生物密度可能是最高的,可达1,000,000-2,000,000个/m3。一般来说室内空气中的微生物密度高于室外空气中的微生物密度,宿舍中的微生物密度可达20,000个/m3。陆地上空的微生物密度高于海洋上空的微生物密度。在人迹稀少的北极上空以及雪山上空的微生物密度很低,甚至难以检测到。15.大气水和雨雪中一般微生物数量不高,在长时间降雨过程后期,菌数更少,甚至可达无菌状态。高山积雪中也较少。江河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各不相同,与流经接触土壤和是否流经城市有关。土壤中的微生物随雨水和灌水排放等进入水体,或悬浮于水中,或附着于水中有机物上,或沉积于江河淤泥中。当江河流经城市时,大量的生活污水、工业有机废水和动植物残体进入水体,不仅带入大量微生物,且微生物可利用进入的有机体而旺盛繁育,数量大增。随着流程增加有机物被分解,微生物数量也逐渐减少。池塘水一般由于靠近村舍,有机物进入较多,人畜粪便污染机率较高,不仅在数量上较高,且种类也较多。大型湖泊水体由于其不流动性和周边受湖岸土壤和有机物质进入的影响,一般周边水域中的微生物数量和种类都多于湖泊中心水体。海洋水体中心的微生物和种类不多,但沿海海岸水体中微生物数量和种类较远洋中心水体要多得多。16.一种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或代谢物接触使另一种微生物寄主受害,乃至个体死亡,而使它自己本身得益并赖以生存,这种现象为微生物之间的寄生关系。直接接触的类型如噬菌体侵染细菌,尤其是毒性噬菌体,侵染并进入细菌细胞后,利用细菌细胞内的物质,按噬菌体本身的遗传信息,合成噬菌体的大分子,再装配成成熟的噬菌体,而最后将细菌细胞裂解。代谢物接触的类型如粘细菌对细菌的寄生,粘细菌并不直接接触细菌,而是在一定距离外,依靠其胞外酶溶解敏感菌群,使敏感菌群释放出营养物质供其生长繁殖。 传染与免疫一、名词解释1.生物体能够辩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功能。2.寄生于生物(包括人)机体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3.生物体在一定条件下,由体内或体外致病因素引起的一系列复杂且有特征性的病理状态。4.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过程。5.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6.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病原细菌,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菌,在生长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胞外的毒素。7.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外层的组分之一,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LPS),因它在活细胞中不分泌到体外,仅在细菌死亡后自溶或人工裂解时才释放。8.利用外毒素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的特点,用0.3-0.4%甲醛处理,使其毒性完全丧失,但仍保持抗原性,这种经处理的外毒素。9.类毒素注射机体后,可使机体产生对相应外毒素具有免疫性的抗体。10.机体的一般生理防卫功能,又称天然免疫(innateimmunity);是在种系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由先天遗传而来,防卫任何外界异物对机体的侵入而不需要特殊的刺激或诱导。主要包括生理屏障、细胞因素和体液因素。11.机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如微生物感染或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又称获得性免疫。12.机体受到有害刺激时所表现的一系列局部和全身性防御应答。13.能诱导机体产生体液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并能与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结合反应的物质。14.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所形成的一类能与抗原特异结合的血清活性成分称为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15.抗原在体内激活免疫系统,使其产生抗体和特异效应细胞的特性。16.抗原能与相对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结合和反应的能力。17.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抗原。18.只有反应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抗原。二、填空1.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创伤感染、接触感染、垂直感染2.吸附和侵入能力、繁殖和扩酸能力、抵抗宿主防御功能的能力3.透明质酸酶、胶原酶、血浆凝固酶4.基因水平的感染、细胞水平的感染、杀细胞感染、稳定状态感染、整合状态感染5.致病性真菌感染、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真菌变态反应性疾病、真菌性中毒6.表面屏障、局部屏障、共生菌群7.血脑屏障、血胎屏障8.补体系统、干扰素、溶菌酶9.血清、血液;蛋白质;抗原-抗体复合物。溶解和杀伤细胞、趋化作用、免疫粘附作用、中和病毒、过敏毒素(促进炎症)作用。10.粘附、吞入、形成溶酶体、吞噬溶酶体11.抑制病毒在细胞中增殖、增强MΦ的吞噬作用、增强NK细胞的活力、增强T细胞的活力、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12.红、肿、痛、热和功能障碍13.获得性、高度特异性、记忆性14.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15.淋巴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干细胞16.抗体、补体、细胞因子;抗体、补体17.感应阶段、增殖和分化阶段、效应阶段 18.阳性、有19.浆细胞三、问答题1.呼吸道感染:脑膜炎球菌等;消化道感染:痢疾杆菌等;创伤感染:破伤风杆菌等;接触感染:淋球菌等;节肢动物叮咬感染:鼠疫杆菌等;多途径感染:结核杆菌等。2.(1)抗吞噬:通过荚膜、M蛋白、Vi抗原、K抗原、血浆凝固酶;(2)抗调理作用荚膜多糖中的唾液酸可阻断旁路途径的正反馈和C3b的调理作用;SPA可阻断巨噬细胞Fc受体与抗体IgG的Fc段结合;(3)抗sIgA作用某些细菌可产生IgA蛋白酶,能分解sIgA降低机体局部防御功能3.隐性传染中宿主的免疫力很强,而病原菌的毒力相对较弱,数量又较少,传染后只引起宿主的轻微损伤,且很快就将病原体彻底消灭,基本上不表现临床症状;带菌状态中病原菌与宿主双方都有一定的优势,但病原体仅限于某一局部且无法大量繁殖,两者长期处于相持的状态;显性传染中宿主的抵抗力较低,或入侵病原菌的毒力较强、数量较多,病原菌很快在体内繁殖并产生大量有毒产物,使宿主的细胞和组织蒙受严重损害,生理功能异常,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4.炎症既是一种病理过程,也是一种防御病原体入侵的积极的免疫反应,因为:(1)可动员大量吞噬细胞聚集在炎症部位;(2)血流的加速使血液中抗菌因子和抗体发生局部浓缩;(3)死亡的细胞宿主堆集可释放一部分抗菌物质;(4)炎症中心部位氧浓度的下降和乳酸浓度的提高,可抑制多中病原体的生长;(5)炎症部位体温的升高可降低某些病原体的繁殖速度。5.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有三个阶段:感应阶段:机体接受抗原刺激的阶段。免疫活性细胞表面有抗原受体,所以能够识别抗原。每个淋巴细胞表面只有一种抗原受体,只能识别一种抗原,当它们结合后,抗原刺激细胞增殖、分化而产生免疫应答。反应阶段: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即被活化进行增殖、分化。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在分化过程中,还有一部分细胞在中途停顿下来,不再增殖分化,成为记忆细胞,在体内能较长时间存在。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时,能迅速分化增殖成大量致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分别产生大量淋巴因子及抗体。效应阶段:抗原成为被打击的对象。6.细菌进入机体的过程是细菌与机体发生相互关系的一个过程。首先,细菌必须突破宿主的“三道防线”即机械防御、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系统后,在宿主的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细菌若长期保持着潜伏状态或亚临床的感染状态,则传染病就不至于发生;反之,如果环境条件有利于细菌的大量繁殖,并随之产生大量的酶和毒素来损害其宿主,则宿主即会患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