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1.00 KB
  • 2022-04-22 11:38:23 发布

生理学习题与答案整理版.doc

  • 10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生理学习题与答案第一章绪论选择题1.人体生理学的任务在于阐明人体各器官和细胞的A 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  B 形态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C 物质与能量代谢的活动规律  D 功能表现及其内在机制E 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整个过程2.为揭示生命现象最本质的基本规律,应选择的生理学研究水平是A 细胞和分子水平 B 组织和细胞水平 C 器官和组织水平D 器官和系统水平 E 整体水平3.下列各生理功能活动的研究中,属于细胞和分子水平的是A条件反射 B 肌丝滑行 C 心脏射血D 防御反射 E 基础代谢4.下列哪一项属于整体水平的研究A 在体蛙心搏曲线描记 B 大脑皮层诱发电位描记C 人体高原低氧试验  D 假饲法分析胃液分泌E 活体家兔血压描记5.分析生理学实验结果的正确观点是A 分子水平的研究结果最准确B 离体细胞的研究结果可直接解释其在整体中的功能C 动物实验的结果可直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D 器官水平的研究结果有助于解释整体活动规律E 整体水平的研究结果最不可靠 6.机体的内环境是指A 体液 B 细胞内液 C 细胞外液 D 血浆 E 组织液7.内环境中最活跃的分子是A 组织液 B 血浆 C 细胞外液 D 脑脊液 E 房水8.内环境的稳态A 是指细胞内部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B 是指细胞内外各种成分基本保持相同C 不受机体外部环境因素影响D 是保持细胞正常理功能的必要条件E 依靠体内少数器官的活动即能维持9.大量发汗后快速大量饮用白开水,其最主要的危害是A 迅速扩充循环血量 B 导致尿量明显增加 C 稀释胃肠道消化液D 稀释血浆蛋白浓度 E 破坏内环境的稳态10.酸中毒时肺通气量增加,其意义在于A保持内环境稳定B克服呼吸困难C缓解机体缺氧D适应心功能改变E适应外环境改变11.酸中毒时,肾小管吸收和分泌功能的改变是A水重吸收增多BNa+-H+交换增多CNa+-K+交换增多105 DNH3分泌增多EHCO3-重吸收减少12轻触眼球角膜引起眨眼动作的调节属于A神经调节B神经—体液调节C局部体液调节D旁分泌调节E自身调节13阻断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受损的调节属于A神经调节B激素远距调节C局部体液调节C旁分泌调节E自分泌调节14神经调节的一般特点是A快速而精确B固定而持久C缓慢而弥散D灵敏而短暂E广泛而高效15大量饮水后约半小时尿量开始增多,这一调节属于A神经调节B激素远距调节C旁分泌调节D自分泌调节E自身调节16体液调节的一般特点是A迅速,短暂而准确B快速,高效而固定C缓慢持久而弥散D缓慢低效而广泛E灵敏短暂而局限17肾小球滤过率在肾动脉血压与一定范围内变化时保持不变,这一调节属于A神经调节B激素远距调节C神经分泌调节D旁分泌调节E自身调节18非自动控制见于A排尿反射B应激反应C体温调节D分娩过程E血液凝固19使机体功能状态保持相对稳定,可靠体内的A非自动控制调控B负反馈控制调控C正反馈控制系统D前馈控制系统E自主神经调节20手术切除动物肾上腺皮质后出现血中ACTH浓度升高,说明糖皮质激素对腺垂体促激素分泌具有下列哪一种调节或控制作用?A神经调节B神经—体液调节C正反馈控制D负反馈控制E前馈控制21使某一生理过程很快达到高潮并发挥其最大效应,依靠体内的A非自动控制B负反馈控制系统C正反馈控制系统D前馈控制系统E神经和内分泌系统22动物见到食物就引起唾液分泌,这属于A非条件反射B非自动控制C正反馈控制D负反馈控制E前馈控制23与反馈相比,前馈控制的特点是A快速生效B产生震荡C无预见性D适应性差E不会失误名词解释105 1internalenvironment多细胞机体中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即细胞外液。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极为重要。2homeostasis初指内环境中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现已扩展到各组织细胞,器官系统乃至整个机体生理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稳态是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以及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必要条件。3nervousregulation多细胞生物体中通过反射活动而影响其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在人体生理功能中起主导作用,主要调节肌肉和腺体的活动。4reflex指在中枢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环境变化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5humoralregulation多细胞生物体中通过体液中某些化学物质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主要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活动。它和神经调节相互补充,构成人体内两种主要的调节方式。6autoregulation组织细胞内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而是依靠自身对内外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它对神经和体液调节起一定的辅助作用。7negativefeedback在体内自动调控系统中,由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号调整控制系统的活动,使后者的输出变量朝原来相反的方向变化。即通过反馈使某种生理活动减弱,或使某种减弱的活动增强,意义在于维持机体的稳定性。8positivefeedback在体内自动调控系统中,由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号调整控制系统的活动,使后者的输出变量朝原来相同的方向变化。即通过反馈使某种生理活动不断加强(或减弱)并维持于高(或低)水平,直至该活动过程结束为止。9feed-forward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中,某种干扰信息可先于反馈信息到达控制部分而纠正可能出现的控制信息偏差,因而可更快地对某种生理活动进行控制。问答题1为什么生理学研究必须在三个不同水平进行?2内环境的稳定具有什么意义?机体如何保持内环境相对稳定?3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如何进行调节?4举例说明体内负反馈和正反馈的调节过程及其生理意义。105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选择题1下列哪种物质参与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并几乎全部分布在膜的胞质侧?A磷脂酰肌醇B磷脂酰胆碱C磷脂酰乙醇胺D磷脂酰丝氨酸E鞘脂2细胞膜的“流动性”主要决定于A膜蛋白的多少B膜蛋白的种类C膜上的水通道D脂质分子层E糖类3与产生第二信使DG和IP3有关的膜脂质是A磷脂酰胆碱B磷脂酰肌醇C磷脂酰丝氨酸D磷脂酰乙醇胺E鞘脂4葡萄糖通过一般细胞膜的方式是A单纯扩散B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C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D原发性主动运输E继发性主动运输5细胞膜内外保持Na+和K+的不均匀分布是由于A膜在安静时对K+的通透性较大B膜在兴奋时对Na+的通透性较大CNa+易化扩散的结果DK+易化扩散的结果E膜上Na+-K+泵的作用6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中,Na+跨膜转运的方式是A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B单纯扩散和主动转运C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D易化扩散和受体介导式入胞E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运输7细胞膜上实现原发性主动转运功能的蛋白是A载体蛋白B通道蛋白C泵蛋白D酶蛋白E受体蛋白8Ca2+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主要是A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B单纯扩散和主动转运C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运输D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E易化扩散和受体介导式入胞9在细胞膜蛋白质的帮助下,能将其他蛋白质分子有效并选择性地转运到细胞内的物质转运方式是A原发性主动运输B继发性主动运输C载体介导的易化运输D受体介导式入胞E液相入胞10允许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在细胞间通行的结构是A化学性突触B紧密连接C缝隙连接D桥粒E曲张体11将上皮细胞膜分为顶端膜和基侧膜两个含不同转运体系区域的结构是A缝隙连接B紧密连接C中间连接D桥粒E相嵌连接12在心肌,平滑肌的同步收缩中起重要作用的结构是A化学性突触B紧密连接C缝隙连接D桥粒E曲张体13下列跨膜转运方式中,不出现饱和现象的是A单纯扩散B经载体进行的易化扩散C原发性主动运输D继发性主动运输ENa+-Ca2+交换14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共同特点是A要消耗能量B顺浓度梯度C需要膜蛋白帮助105 D转运物质主要是小分子E有饱和性15膜受体的化学本质是A糖类B脂类C蛋白质D胺类E核糖核酸16在骨骼肌终板膜上,Ach通过下列何种结构实现其跨膜信号转导A化学门控通道B电压门控通道C机械门控通道DM型Ach受体EG-蛋白偶联受体17终板膜上Ach受体的两个结合位点是A两个α亚单位上B两个β亚单位上C一个α亚单位和一个β亚单位上D一个α亚单位和一个γ亚单位上E一个γ亚单位和一个δ亚单位上18由一条肽链组成且具有7个跨膜α-螺旋的膜蛋白是AG-蛋白B腺苷酸环化酶C配体门控通道D酪氨酸激酶受体EG-蛋白偶联受体19以下物质中,属于第一信使是AcAMPBIP3CCa2+DAchEDG20.光子的吸收引起视杆细胞外段出现超极化感受器电位,其产生的机制是ACl-内流增加BK+外流增加CNa+内流减少DCa2+内流减少E胞内cAMP减少21.鸟苷酸环化酶受体的配体是A心房钠尿肽B乙酰胆碱C肾上腺素D去甲肾上腺素E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2酪氨酸激酶受体的配体是A心房钠尿肽B乙酰胆碱C肾上腺素D去甲肾上腺素E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3即早基因的表达产物可A激活蛋白激酶B作为通道蛋白发挥作用C作为膜受体发挥作用D作为膜受体的配体发挥作用E诱导其他基因的表达24静息电位条件下,电化学驱动力较小的离子是AK+和Na+BK+和Cl-CNa+和Cl-DNa+和Ca2+EK+和Ca2+25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电化学驱动力最小的离子是ANa+BK+CCl-DCa2+EMg2+26在神经轴突的膜两侧实际测得的静息电位A等于K+的平衡电位B等于Na+的平衡电位C略小于K+的平衡电位D略大于K+的平衡电位E接近于Na+的平衡电位27细胞膜外液K+的浓度明显降低时,将引起A膜电位负值减小BK+电导加大CNa+内流的驱动力增加D平衡电位的负值减小ENa+-K+泵向胞外转运Na+增多28增加细胞外液的K+浓度后,静息电位将A增加B减少C不变D先增大后变小E先减小后增大29增加离体神经纤维浴液中的Na+浓度后,则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超射值将A增加B减少C不变D先增大后变小E先减小后增大30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时,静息电位将105 A增加B减少C不变D先增大后变小E先减小后增大31神经纤维电压门控Na+通道与通道的共同特点中,错误的是A都有开放状态B都有关闭状态C都有激活状态D都有失活状态E都有静息状态32人体内的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包括A神经和内分泌腺B神经,肌肉和上皮组织C神经元和胶质细胞D神经,血液和部分肌肉E神经,肌肉和部分腺体33骨骼肌细胞和腺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的共同特点是A膜电位变化B囊泡释放C收缩D分泌E产生第二信使34把一对刺激电极置于神经轴突外表面,当同一直流刺激时,兴奋将在A刺激电极正极处B刺激电极负极处C两个刺激电极处同时发生D两处均不发生E正极处向发生,负极处后发生35细胞膜内负电位由静息电位水平进一步加大的过程称为A去极化B超极化C复极化D超射E极化36细胞膜内负电位从静息电位水平减小的过程称为A去极化B超极化C复极化D超射E极化37神经纤维的膜内电位值由+30mV变为-70mV的过程称为A去极化B超极化C负极化D超射E极化38可兴奋动作电位去极化相中膜内电位超过0mV的部分称为A去极化B超极化C负极化D超射E极化39细胞静息时膜两侧电位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称为A去极化B超极化C负极化D超射E极化40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去极相形成有关的离子主要是ANa+BCl-CK+DCa2+EMg2+41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复极相形成有关的离子主要是ANa+BCl-CK+DCa2+EMg2+42将神经纤维膜电位由静息水平突然上升并固定到0mV水平时A先出现内流电流,而后逐渐变为外向电流B先出现外向电流,而后逐渐变为内向电流C仅出现内向电流D仅出现外向电流E因膜两侧没有电位差而不出现跨膜电位43实验中用相同数目的葡萄糖分子代替浸浴液中的Na+,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将A逐渐增大B逐渐减小C基本不变D先增大后减小E先减小后增大44用河豚毒处理神经轴突后,可引起A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加大B静息电位值加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C静息电位值不变,动作电位幅度减小D静息电位值加大,动作电位幅度加大E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不变45在电压钳实验中,直接纪录的是105 A离子电流B离子电流的镜像电流C离子电导D膜电位E动作电位46记录单通道离子电流,须采用的是A膜电位细胞内纪录B电压钳技术C电压钳结合通道阻断剂D膜片钳技术E膜片钳全细胞纪录47正后电位是指A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缓慢去极化电位B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缓慢超极化电位C峰电位后缓慢的去极化电位D峰电位后缓慢的复极化电位E峰电位后缓慢的超极化电位48具有“全或无”特征的电反应是A动作电位B静息电位C终板电位D感受器电位E突触后电位49能以不衰减形式细胞膜传播的电活动是A动作电位B静息电位C终板电位D感受器电位E突触后电位50神经-肌肉头后膜上产生的能引起骨骼肌细胞兴奋的电反应是A动作电位B静息电位C终板电位D感受器电位E突触后电位51细胞兴奋过程中,Na+内流和K+外流的量决定于A各自的平衡电位B细胞的阈电位CNa+-K+泵的活动程度D绝对不应期的长短E刺激的强度52需要直接消耗能量的过程是A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K+外流B动作电位升支的Na+内流C复极化K+外流D复极化完毕后的Na+外流和K+内流E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极少量的Na+内流53低温,缺氧或代谢抑制剂影响细胞的Na+-K+泵活动时,将导致A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B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C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D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E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均不受影响54采用两个细胞外电极记录完整神经干的电活动时,可记录到A动作电位幅度B组织反应强度C动作电位频率D阈值E刺激持续时间55通常用于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A动作电位幅度B组织反应强度C动作电位频率D阈值E刺激持续时间56神经纤维的阈电位是引起ANa+通道大量开放的膜电位临界值BNa+通道大量关闭的膜电位临界值CK+通道大量关闭的膜电位临界值DK+通道大量开放的膜电位临界值ENa+通道少量开放的膜电位值57在一般细胞膜中,阈电位较其静息电位(均指绝对值)A小10-15mVB大10-15mVC小10-15mV105 D大30-50mVE小,但两者几乎相等58在同一神经纤维上相邻的两个峰电位,其中后一个峰电位最早见于前一个峰电位引起的A绝对不应期B相对不应期C超常期D低常期E兴奋性恢复正常后59如果某种细胞的动作电位持续时间是2ms,则理论上每秒内所能产生和传导的动作电位数最多不超过A5次B50次C400次D100次E500次60细胞在一次兴奋后,阈值最低的时期是A绝对不应期B相对不应期C超常期D低常期E兴奋性恢复后61实验中,如果同时刺激神经纤维两端,产生的两个动作电位A将各自通过中点后传到另一端B将在中点相遇,然后传回到起始点C将在中间相遇后停止传导D只有较强的动作电位通过中点到达另一端E到达中点后将复合成一个更大的动作电位62局部电位的时间性总和是指A同一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B同一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C同一时间不同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D同一时间不同部位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E同一部位一个足够大的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63局部电位的空间性总和是指A同一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B同一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C同一时间不同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D同一时间不同部位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E同一部位一个足够大的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64神经末梢兴奋引起囊泡释放递质时,起主要媒介作用并直接导致递质释放的是A神经末梢Na+的内流B神经末梢K+的内流C神经末梢Cl-的内流D神经末梢的Na+-K+交换E神经末梢Ca2+的内流65在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起主要媒介作用的离子是ANa+BCl-CK+DCa2+EMg2+66骨骼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胞质中的Ca2+来自于A横管膜上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引起的外Ca2+内流B细胞膜上NMDA受体通道开放引起的外Ca2+内流C肌质网上Ca2+通道开放引起的释放D肌质网上Ca2+泵的主动转运E线粒体内Ca2+的释放67有机磷中毒时,可使A乙酰胆碱与其受体亲和力增高B胆碱酯酶活性降低C乙酰胆碱释放量增加D乙酰胆碱水解加速E乙酰胆碱受体功能障碍68重症肌无力患者的骨骼肌对运动神经动作电位的反应降低是由于105 A递质含量减少B递质释放量减少C胆碱酯酶活性增高D乙酰胆碱水解加速E乙酰胆碱受体功能障碍69下列物质中,能阻断终板膜上胆碱能受体的物质是A河豚毒B阿托品C美洲箭毒D心得安E四乙胺70骨骼肌细胞膜中横管的主要作用是ACa2+进出肌细胞的通道B将动作电位引向肌细胞处C乙酰胆碱进出细胞的通道DCa2+的储存库E产生终板电位71微终板电位是A神经末梢连续兴奋引起B神经末梢一次兴奋引起C数百个突触小泡释放的Ach引起D个别突触小泡释放引起的ACH引起的E个别Ach分子引起的72在神经-肌接头处,消除乙酰胆碱的酶是AATP酶B胆碱酯酶C腺苷酸环化酶DNa+-K+依赖式ATP酶E单胺氧化酶73肌丝滑行学说的直接根据是,肌肉收缩时A暗带长度不变,明带和H带缩短B暗带长度不变,明带缩短,而H带不变C暗带长度缩短,明带和H带不变D明带和暗带长度均缩短E明带和暗带长度均不变74骨骼肌发生等张收缩时,下列那一项的长度不变?A明带B暗带CH带D肌小节E肌原纤维75牵拉一条舒张状态的骨骼肌纤维,使之伸长,此时其AH带长度不变B暗带长度不变C明带长度增加D不完全强直收缩E完全强直收缩76生理状态下,整体内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几乎属于A单收缩B单纯的等长收缩C单纯的等张收缩D不完全强直收缩E完全强直收缩77使骨骼肌产生完全收缩的刺激条件是A足够强度的单刺激B足够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单刺激C足够强度和时间变化率的单刺激D间隔小于单收缩收缩期的连续阈刺激E间隔大于单收缩收缩期的连续阈刺激78回收骨骼肌胞质中Ca2+的Ca2+泵主要分布在A肌膜B肌质网膜C横管膜D溶酶体膜E线粒体膜79肌肉收缩中的后负荷主要影响肌肉的A兴奋性和传导性B初长度和缩短长度C被动张力和主动张力D主动张力和缩短长度E输出功率和收缩能力80骨骼肌收缩时,在肌肉收缩所能产生的最大张力范围内增大后负荷,则A肌肉收缩的速度加快B肌肉收缩的长度增加C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加大D开始出现收缩的时间缩短E肌肉的初长度增加81各种平滑肌都有A自律性B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支配C细胞间的电耦联D内在神经丛E时间性收缩和紧张性收缩105 82与骨骼肌收缩相比,平滑肌收缩A不需要胞质内Ca2+浓度升高B没有粗肌丝的滑行C横桥激活的机制不同D有赖于Ca2+与骨钙蛋白的结合E都具有自律性名词解释1liposome脂质分子在水溶液中受到激烈扰动时形成的含水且含脂质双分子层结构的人工膜囊。由于其结构和天然膜类似,像一个细胞空壳,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实用价值。2facilitateddiffusion非脂溶性和脂溶性很小的小分子物质,在细胞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在细胞膜的物质跨膜转运和生物电的产生下具有重要作用。3chemically-gatedchannel通道蛋白的一种,其开放和关闭受膜外和膜内某种特定化学信号的控制。在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中起重要作用。4secondaryactivetransport某些物质利用泵活动造成的势能储备,即膜外高Na+而膜内低Na+的浓度差,在Na+内流的同时并同向转入胞内。这种方式称为联合运转,多见于小肠的吸收和肾小管的重吸收过程中。5symport在继发主动转运过程中,被转运的物质与联合转运的Na+方向相同,称为同向转运,如近端小管处葡萄糖与Na+的同向转运6antiport在继发主动转运过程中,被转运的物质与联合转运的Na+方向相反,称为逆向转运,如Na+和Ca2+逆向转运,即Ca2+-Na+交换.7G-protein-coupledreceptor跨膜信号转导过程中需要G-蛋白介导的一类膜受体。此类受体具有类似的结构,肽链中都具有7个由疏水性氨基酸组成的跨膜α-螺旋,也称7跨膜受体。8exicitability初指活的细胞或组织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的能力,后发现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兴奋的共同表现,因而定义为可兴奋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兴奋性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9restingpotential,RP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在一般细胞内表现为内负外正的直流电位,它是可兴奋细胞爆发动作电位的基础。10polarization静息电位时正负电荷积聚在细胞膜两侧所形成的内负外正状态。11depolarization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电位的减小或向0mV方向变化的过程。105 1hyperpolarization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膜电位进一步增加或膜内电位向负值增大方向变化的过程。2actionpotential,AP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后,细胞膜在原来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短暂及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是可兴奋细胞的共同内在表现。3allornone动作电位的一个重要特征,当刺激达不到阈值时,可兴奋组织或细胞不产生动作电位,即“无”;刺激一旦达到阈值,动作电位便产生,并达到其最大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也不随传导距离加大而衰减,此即“全”。4absoluterefractoryperiod,ARP动作电位的一个重要特征,当刺激达不到阈值时,可兴奋组织或细胞不产生动作电位,即“无”;刺激一旦达到阈值,动作电位便产生,并达到其最大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也不随传导距离加大而衰减,此即“全”。5thresholdpotential,TP细胞去极化达到刚能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跨膜电位水平,是刺激引起的动作电位内在的原因和必要条件。6thrsholdintensity刚能引起组织活细胞分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也称阈值,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7localexcitation组织活细胞接受易阈下刺激时,少量通道开放。少量内流造成去极化和电刺激本身形成的去极化型电紧张电位叠加起来,在受刺激的局部细胞膜上出现轻度的达不到阈电位水平的去极化。8temporalsummation在细胞膜上的同一部位,先后产生多个局部兴奋由于无不应期而发生融合叠加的现象。其意义在于可能使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而发生动作电位。9electronicpropagation局部兴奋向周围扩布的方式,其特征是除极幅度随扩布距离增加而迅速减小以至消失,故也呈衰减性扩布。10saltatorycondution有髓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方式,表现为局部电流跨过每一段髓鞘在相邻的郎飞结之间相继发生。其传导速度较无髓神经纤维较快。11endplatepotential,EPP在神经肌接头处,当神经冲动传来使神经末梢内大量囊泡释防乙酰胆碱,后者与终板膜上N型Ach门控通道结合,出现以Na+内流为主的跨膜电流,从而在终瓣膜上形成局部电流性质的去极化电位,此即终板电位。12excitation-contractioncoupling从肌细胞发生电兴奋到出现机械收缩的一个中间过程,包括兴奋向肌细胞深处的传入,三联管处信息的传递和肌质网对Ca2+的释放和回收过程。13isometriccontraction105 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增加而无长度缩短的一种收缩形式,这种形式一般发生在肌肉刚开始收缩而遇到后负荷至收缩张力增大到足以克服后负荷,但肌肉尚未缩短的这段时间。1isotoniccontraction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缩短而肌张力保持不变的一种收缩形式,这种形式一般发生在肌肉张力已足以克服后负荷,且肌肉开始缩短的这段时间。2preload肌肉收缩之前已开始承受的负荷,这种负荷主要通过影响肌肉的初长度而影响肌肉收缩的张力变化。27contractility肌肉本身的功能状态的内在的收缩特性,如肌细胞内能源的多少,兴奋收缩耦联情况,横桥功能特性等。这与影响肌肉收缩效果的外部条件,如前后负荷等无关。问答题1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几种,举例说明之。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五种:(一)单纯扩散:如O2、CO2、NH3等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转运;(二)易化扩散:又分为两种类型:1.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葡萄糖由血液进入红细胞;2.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K+、Na+、Ca2+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三)主动转运(原发性)如K+、Na+、Ca2+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四)继发性主动转运如小肠粘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和重吸收葡萄糖时跨管腔膜的主动转运:(五)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如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的过程为入胞作用;腺细胞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则为出胞作用。2比较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异同点。单纯扩散和异化扩散的共同点是均为被动扩散,其扩散通量均取决于各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电位差和膜的通透性。两者不同之处在于:(一)单纯扩散的物质具有脂溶性,无须借助于特殊蛋白质的帮助进行跨膜转运;而易化扩散的物质不具有脂溶性,必须借助膜中载体或通道蛋白质的帮助方可完成跨膜转运;(二)单纯扩散的净扩散率几乎和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而载体易化扩散仅在浓度差低的情况下成正比,在浓度高时则出现饱和现象;(三)单纯扩散通量较为恒定,而易化扩散受膜外环境因素改变的影响而不恒定。3描述Na+-K+泵活动有何生理意义?Na+-K+泵活动的生理意义是:(一)Na+泵活动造成细胞内高K+是细胞内许多生化反应所必需的;(二)Na+泵不断将Na+泵出胞外,有利于维持胞浆正常渗透压和细胞的正常容积;(三)Na+泵活动形成膜内外Na+的浓度差是维持Na+-H+交换的动力,有利于维持胞内pH值的稳定;(四)Na+泵活动建立的势能贮备,为细胞的生物电活动以及非电解质物质的继发性主动转运提供能量来源。4简述生理学上兴奋性和兴奋的含义及其意义。105 生理学上最早把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之为兴奋性,而把组织细胞受刺激发生的外部可见的反应(如肌细胞收缩,腺细胞分泌等)称之为兴奋。自从生物电问世后,近代生理学术语中,兴奋性和兴奋的概念又有了新的含义,兴奋性被视为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而兴奋则是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动作电位是各种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最先出现的共有的特征表现,是触发细胞呈现外部反应或功能改变的前提和基础。5衡量组织兴奋性质的指标有哪些?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有阈强度、阈时间、基强度、利用时、强度-时间曲线、时值等。其中、阈时间、基强度、利用时不常用;强度-时间曲线和时值可以较好的反应组织兴奋性的高低,但测定方法较为复杂,因而也不常用;而最简便、最常用的指标是阈强度,可近似的反映组织兴奋性的高低。6神经细胞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有何变化?机制何在?各种可兴奋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而出现兴奋的当时和以后的一个短时间内,兴奋性将经历一系列的有次序的变化,然后恢复正常。在神经细胞其兴奋性要经历四个时相的变化:(一)绝对不应期兴奋性为零,任何强大刺激均不能引起兴奋,此时大多数被激活的Na+通道已进入失活状态而不再开放;(二)相对不应期兴奋性较正常时低,只有用阈上刺激才可引起兴奋,此时仅部分失活的Na+通道开始恢复;(三)超常期兴奋性高于正常,阈下刺激可以引起兴奋,此时大部分失活的Na+通道已经恢复,且因膜电位距阈电位较近,故较正常时容易兴奋;(四)低常期兴奋性又低于正常,只有阈上刺激才可引起兴奋,此时相当于正后电位,膜电位距阈电位较远。7局部兴奋有何特点和意义?与动作电位相比,局部兴奋有如下特点:(一)非“全或无”性在阈下刺激范围内,去极化波幅随刺激强度的加强而增大。一旦达到阈电位水平,即可产生动作电位。可见,局部兴奋是动作电位产生的必须过渡阶段。(二)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传播只能呈电紧张性扩布,在突触或接头处信息传递中有一定意义。(三)可以叠加表现为时间性总和或空间性总和。在神经元胞体和树突的功能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8比较无髓神经纤维和有髓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传导的异同点。无髓神经纤维和有髓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传导的机制是相同,都是以局部电流为基础的传导过程。不同之处在于:无髓纤维是以局部电流为基础的动作电位的依次顺序传导,速度慢、耗能多;而有髓纤维则是以局部电流为基础的动作电位的跳跃传导,速度快、耗能少。9简述骨骼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过程及其机制。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由于局部膜去极化的影响,引起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内流,促进Ach递质释放。Ach扩散至终板膜,与N-Ach门控通道亚单位结合,通道开放,允许Na+、K+跨膜流动,使终板膜去极化形成终板电位。随之该电位以电紧张性方式扩布,引起与之相邻的普通肌细胞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激活电压门控Na+通道而爆发动作电位。10简述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步骤:(一)肌细胞膜的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的深处;(二)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三)肌浆网中的Ca2+释放入胞浆以及Ca2+由胞浆向肌浆网的再聚集。105 11比较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的异同点。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均为快速跨膜转运的离子通道。它们不同之处在于:(一)门控机制不同前者受膜两侧电位差控制,后者受某些化学物质控制;(二)选择性不同前者选择性较高,通常只允许一种离子通过,而后者选择性较差,常可允许一种或两种离子通过;(三)电压门控Na+通道有Na+再生性循环的正反馈过程,而化学门控通道则无正反馈特性。12骨骼肌收缩有哪些外部表现?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形式可区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依收缩时长度或张力的改变区分为:1.等张收缩,收缩过程中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2.等长收缩,收缩过程中张力增加而长度不变。(二)依肌肉受到的刺激频率不同而分为:1.单收缩肌肉受到一定短促刺激时,出现一次迅速而短暂的收缩和舒张;2.强直收缩肌肉受到一连串频率较高的刺激时,收缩反应可以总和起来,表现为不完全性强直收缩和完全性强直收缩。13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骨骼肌收缩主要受以下三种因素影响:(一)前负荷前负荷决定肌肉的初长度,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产生的主动张力随前负荷增大而增加,达最适前负荷时,其收缩效果最佳;(二)后负荷在前负荷固定的条件下,随着后负荷的增加,肌肉长度增加,出现肌肉缩短的时间推迟,缩短速度减慢,缩短距离减小。后负荷增大到一定值,肌肉出现等长收缩;(三)肌肉收缩能力肌肉收缩能力的改变可显著影响肌肉收缩效果,而收缩能力又受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影响。14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有何区别?请举例说明15钠泵的化学本质和功能是什么?其活动有何生理意义16跨膜信号转导的方式有哪些?请举例说明17试述G-蛋白在跨膜信号转导中的作用18在静息电位的形成和维持过程中,K+和Na+的被动扩散以及细胞内大分子的阴离子各自有何作用静息电位主要是由离子的跨膜扩散形成的。细胞内外K+的不均衡分布和安静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K+进行选择性跨膜移动,是细胞膜保持膜内较膜外为负的极化状态的基础。Na+-K+泵主动转运造成的这种细胞内、外离子的不均衡分布,是形成细胞生物电活动的基础。细胞外Na+浓度约为膜内7~14倍,而细胞内K+浓度比细胞外高20~40倍。安静时,膜对K+有通透性,K+必然有向细胞外扩散的趋势,K+向膜外扩散的驱动力是跨膜的离子浓度差和电位差。当K+向膜外扩散时,膜内主要带负电的蛋白质却因膜对蛋白质不通透而不能透出细胞膜,于是K+向膜外扩散将使膜内电位变负而膜外变正。但K+向膜外扩散并不能无限制地进行,因为先扩散到膜外的K+所产生的外正内负的电场力,将阻碍K+继续向膜外扩散,并随着K+外流的增加,这种K+外流的阻力也不断增大。当促使K+外流的驱动力和阻止K+外流的阻力达到平衡时,膜对K+的净通量为零,于是K+不再向膜外扩散,此时膜两侧电位差稳定于某一数值不变,此电位差称为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也称K+的平衡电位(Ek),此即静息电位。Ek的数值是由膜两侧最初K+浓度不同所决定的,可根据物理化学中的Nernst方程计算出来。105 人为地改变离体神经纤维的浸浴液K+的浓度,因而改变[K+]0/[K+]i值,发现静息电位数值随着[K+]0改变而改变。当增加浸浴液K+浓度,即增加细胞外液K+浓度时,Ek变小,静息电位变小;降低浸浴液K+浓度,则引起Ek增大,静息电位变大。应用K+通道阻断剂四乙胺阻断K+通道时,则静息电位消失。如果改变神经纤维浸浴液Na+或Cl-浓度时,Ek不会改变。形成静息电位的机制除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衡及膜对K+有较高通透性外,Na+-K+泵也参与静息电位的形成。总之,影响静息电位水平的因素主要有:①膜内、外K+浓度差;②膜对K+和Na+的相对通透性;③Na+-K+泵活动的水平。19增加细胞外液K+的浓度后,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有何改变?为什么?20如何证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去极化时相是Na+内流形成的?21何谓动作电位?试述动作电位的特征并解释出现这些特征的原因动作电位是由于膜对Na+、K+通透性发生变化形成的。细胞膜内、外Na+浓度差很大,哺乳动物神经元膜内Na+浓度为5~15mmol/L,而膜外为145mmol/L。当神经纤维受刺激时,首先使膜上的部分Na+通道激活,引起少量Na+通道开放,Na+顺浓度差少量内流,使细胞膜轻度去极化。当膜电位降低到阈电位,引起电压门控Na+通道蛋白质分子的构象变化,大量的Na+通道被激活开放,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显著增大,一旦膜对Na+的通透性超过了K+的通透性,在Na+的电化学驱动力和静息时膜内原已维持的负电位对Na+吸引的作用,致使Na+大量通过易化扩散跨膜进入细胞内。随着Na+内流增加,膜进一步去极化,而去极化本身又促进更多的Na+通道开放,膜对Na+通透性又进一步增加,如此反复形成Na+内流再生性循环。这种正反馈作用使膜以极大的速率自动地去极化,形成了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带正电荷的离子由膜外流入膜内,如Na+内流、Ca2+内流,形成内向电流;与之相反方向的离子电流,由膜内带正电荷流出膜外,或带负电荷内流,如K+外流、Cl-内流,称为外向电流。内向电流使膜去极化,而外向电流使膜复极化或超极化。Na+内流使膜去极化,结果造成膜内负电位的迅速消失,由于膜外Na+较高的浓度势能,Na+使膜内负电位减小到零时,Na+化学梯度仍可继续驱使Na+内流,直到内移的Na+在膜内形成的正电位足以阻止Na+的净移入时为止。这时,膜内所具有的电位值,理论上应相当于Nernst公式计算所得出的Na+平衡电位值ENa。人为地增加浸浴液Na+浓度时,超射值增大,ENa也增大。人为降低浸浴液Na+浓度时,超射值减小,ENa也减小。如果浸浴液中无Na+,则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如用Na+通道阻断剂河豚毒(TTX)阻断Na+通道时,则细胞受刺激时失去了兴奋的能力,也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细胞膜在去极化过程中,Na+通道开放时间很短,仅万分之几秒,随后Na+通道关闭失活。使Na+通道开放的膜去极化也使电压门控K+通道延迟开放,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膜内K+顺电化学驱动力向膜外扩散,使膜内电位由正值向负值转变,直至原来的静息电位水平,便形成了动作电位的下降支即复极相。锋电位发生后,膜电位产生了微小而缓慢波动、持续时间较长的后电位。后电位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动作电位期间Na+、K+的跨膜转运是通过通道蛋白进行的。Na+通道有激活、失活和备用三种状态,由当时的膜电位决定。105 神经纤维每兴奋一次,进入细胞内Na+是可使膜内的Na+浓度增加约八万至十万分之一,复极时K+外流量也大致相当。这种微小的变化,足以激活膜上的Na+泵,使之加速转运,逆浓度差将细胞内多余的Na+排到细胞外,细胞外多余的K+摄入。后电位完结后,膜内电位才完全恢复到静息状态,不仅电位的数值恢复到静息状态,而且膜内外Na+、K+分布也恢复到静息状态使之兴奋性恢复正常,可再次接受刺激产生兴奋。22电压门控钠通道具有哪些功能状态?是如何区别的?23试述动作电位在单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24兴奋在细胞之间直接扩散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其组成和活动意义如何25阈值和阈电位分别与兴奋性有何关系?26试述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过程27肉毒杆菌中毒,筒箭毒,重症肌无力和有机磷中毒分别是如何影响骨骼肌收缩的?28何谓肌丝滑行学说?其最直接的证明是什么?29从分子水平解释骨骼肌的收缩机制30在人工制备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上,从电刺激神经到引起肌肉收缩的整个过程中依次发生了那些生理活动?论述题:1以神经细胞为例,说明动作电位的概念、组成部分及其产生机制。神经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短暂、可逆性、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称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实际上就是膜受到刺激后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两侧电位快速的倒转和复原,即先出现膜的快速去极化而后又出现复极化。动作电位包括锋电位和后电位。前者具有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是动作电位的标志;后者又分为负后电位(去极化后电位)和正后电位(超极化后电位)。锋电位的波形分为上升支和下降支。当膜受到阈上刺激时,首先引起局部电紧张电位和部分Na+通道被激活而产生的主动去极化电位,两者叠加起来形成局部反应。由于Na+通道为电压门控通道,膜的去极化程度越大,Na+通道开放概率和Na+内流量也就越大,当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Na+内流足以超过Na+外流,形成膜去极化的负反馈,此时膜外的Na+在电—化学驱动力的作用下迅速大量内流,使膜内负电位迅速消失,继而出现正电位,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当膜内正电位增大到足以对抗化学驱动力时,即Na+的内向驱动力和外向驱动力相等时,Na+内流的净通量为零,此时所达到的膜电位相当于Na+的平衡电位,即锋电位的超射值。膜电位达到Na+平衡电位时Na+通道失活,而K+通道开放,膜内K+在电—化学驱动力的作用下向膜外扩散,使膜内电位迅速变负,直至恢复到静息时的K+平衡电位,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可见,锋电位上升支是由Na+内流形成的Na+电—化平衡电位;而下降支则由K+外流形成的K+电—化平衡电位。负后电位亦为K+外流所致;而正后电位则是由于生电性Na+泵活动增强造成的。1试述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和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有何区别?并分析其原因。105 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具有两个主要特征:(一)“全或无”的特性,即动作电位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引起动作电位产生的刺激需要有一定的强度,刺激达不到阈强度,动作电位就不出现;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就引发动作电位,而且动作电位的幅度也就达到最大值,在继续加大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度也不会随刺激的加强而增加;(二)可扩布性,即动作电位产生后并不局限于受刺激部位,而是迅速向周围扩布,直至整个细胞膜都产生动作电位。因形成的动作电位幅值比静息电位达到阈电位值要大数倍,所以,其扩布非常安全,且呈非衰减性扩布,即动作电位的幅度、传播速度和波形不随传导距离远近而改变。动作电位的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的改变而改变的原因主要是其幅度大小接近于K+平衡电位和Na+平衡电位之和,以及同一细胞各部位膜内外K+、Na+浓度差都相同的缘故。神经干动作电位则不具有“全或无”的特性,这是因为神经干是有许多神经纤维组成的,尽管每一条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特性,但由于神经干中各神经纤维的兴奋性不同,以而其阈值也各不相同。当神经干受到刺激时,其强度低于任何纤维的阈值,则没有动作电位产生。当刺激强度达到少数纤维的阈值时,则可出现较小的复合动作电位。随着刺激的加强,参与兴奋的神经纤维的数目增加,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度也随之增大。当刺激强度加大到可引起全部纤维都兴奋时,起伏和动作电位幅度即达到最大值,再加大刺激强度,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度也不会随刺激强度的加强而增大。3试述神经—骨骼肌接头兴奋传递和突触处兴奋传递有何异同点?神经-骨骼肌接头和突触传递均为电-化学-电的传递过程,两者共有的特征是:(一)单向传递;(二)时间延隔;(三)容易疲劳;(四)易受药物或内环境改变的影响;(五)突触后电位和终板电位均为局部电位,都具有局部电位的特征。神经-骨骼肌接头和突触传递的主要不同在于:接头传递能保持“1∶1”的关系,而突触传递则不能保持“1∶1”的关系,通常为“多∶1”或“1∶多”的关系。因为中枢神经系统中,一个神经元与其他多个末梢构成突触,其中有的产生EPSP,有的产生IPSP。所以,突出后神经元的胞体象整合器一样,突出后膜上的电位改变取决于同时产生的EPSP和IPSP的代数和。当突触后膜去极化达到一定水平时,即阈电位水平时,才能触发突触后膜神经元爆发动作电位,故其传递不能保持“1∶1”的关系。接头传递之所以能保持“1∶1”的关系有以下两个原因:(1)一次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能使200到300个囊泡释放Ach,由此引发的终板电位大约超过引发肌细胞膜动作电位的所需阈值的3~4倍。因此,每次神经冲动到达末梢,都能可靠的引发肌细胞膜兴奋和收缩一次;(2)接头间隙中和终板膜上有丰富的胆碱酯酶,可在2ms的时间内将一次神经冲动所释放的Ach清除,不至引起多次肌肉兴奋和收缩,保证了接头传递具有安全可靠的“1∶1”关系。105 第三章血液选择题1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A与血浆容积之比B与血管容积之比C与血细胞容积之比D在血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E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2人体体液中的蛋白质浓度是A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B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C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D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E组织液〉血浆〉细胞内液3血浆的粘度与切率的关系是A无关B正变C反变D血流慢时无关,血流快时呈正变E血流快时无关,血流慢时呈反变4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形成主要决定于血浆中的Aα1球蛋白Bα2球蛋白Cγ球蛋白D白蛋白E纤维蛋白原5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形成主要决定于血浆中的A各种正离子B各种负离子CNa+和Cl-D氨基酸和尿素E葡萄糖和氨基酸660kg体重的正常成年人的血量为A2.8-4.0LB4.2-4.8LC5.0-7.0LD7.0-8.0LE10-20L7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A200mmol/LB250mmol/LC300mmol/LD350mmol/LE400mmol/L8正常人的血浆pH为A6.8-7.0B7.0±0.05C7.2±0.05D7.0-7.4E7.4±0.059决定血浆pH的缓冲对是AK2HPO4/KH2PO4BKHCO3/H2CO3CNa2HPO4/NaH2PO4DNaHCO3/H2CO3E蛋白质钠盐/蛋白质10各种血细胞均起源于骨髓中的A成纤维细胞B髓系干细胞C淋巴系干细胞D基质细胞E多能造血干细胞11调节红细胞生成的特异性体液因子是A集落刺激因子B生长激素C雄激素D雌激素E促红细胞生成素12低温储存较久的血液,血浆中哪种离子浓度升高?ANa+BCa2+CK+DCl-EHCO3-13红细胞膜上钠泵活动所需能量主要由葡萄糖通过哪条途径产生?A糖原分解和有氧氧化B糖原分解和糖原异生C糖原分解和无氧氧化D糖原异生和磷酸戊糖旁路E糖酵解和磷酸戊糖旁路14使血沉加快的主要因素是A血浆中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及胆固醇含量增多105 B红细胞成双凹碟形C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浓度降低D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增高E血浆中卵磷脂含量增高15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主要部位是A骨髓B肝C脾D肾E垂体16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A多能造血干细胞进入细胞周期B早期红系祖细胞增殖C晚期红系祖细胞增殖,分化D幼红细胞增殖与合成血红蛋白E成熟红细胞释放入血17可是血浆中促红细胞生成素浓度增高的有效刺激物是A组织中O2的分压降低B血糖浓度升高C组织中O2的分压升高D血糖浓度降低E组织中CO2的分压升高18合成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是A铁和叶酸B钴和维生素B12C蛋白质和内因子D铁和蛋白质E钴和蛋白质19红细胞血管外破坏的主要部位是A肝和骨髓B脾和骨髓C肝和肾D脾和肾E肾和骨髓20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A缓冲pHB缓冲温度C运输激素D运输铁E运输O2和CO221球形红细胞的特征是A表面积小,变形能力增强,渗透脆性正常B表面积和体积之比变小,变形能力减弱,渗透脆性增强C表面积未变,变形能力正常,渗透脆性降低D表面积增大,变形能力正常,渗透脆性增加E表面积增大,变形能力增强,渗透脆性增加22血浆和组织液各成分浓度的主要区别是ACl-BHPO42-/H2PO4-CNa+DCa2+E蛋白质23某人血量为70ml/kg体重,红细胞计数为5×1012/L,其循环血中红细胞每kg体重每小时更新量是A.5×1012B.10×1012C.12×1010D.8×1010E.8×10924正常成年男性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高于女性,主要是由于A男性活动量大,组织相对缺氧B男性骨骼粗大,骨骼造血较多C男性体重大D男性雄激素多E男性苏红细胞生成素多25人血液中主要的吞噬细胞是AB淋巴细胞BT淋巴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D嗜碱性粒细胞E中性粒细胞26成年人骨髓中储存的中性粒细胞约为血液中的A1-5倍B10-20倍C50-150倍D500-1000倍E5000-10000倍27一般认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主要反映A循环池中性粒细胞B边缘池中性粒细胞C血液中中性粒细胞105 D单核细胞E骨髓释放的白细胞28我国健康成年人安静时白细胞总数是A500×109/LB(10-30)×109/LC(4-10)×109/LD(100-300)×109/LE(4-10)×1012/L29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A释放细胞毒素B产生抗体C参与生理性止血D释放组胺E吞噬异物30某人白细胞总数为11×109/L,中性粒细胞为5×109/L,嗜酸性粒细胞占3×109/L,可见于A急性化脓性炎症B正常人C血吸虫病D高原反应E婴儿31嗜碱性粒细胞颗粒中含有A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B过氧化物酶和碱性蛋白质C过氧化物酶和溶酶体酶D前列腺素E和多集落刺激因子E组胺酶,碱性蛋白溶酶体酶32调节白细胞增和分化的主要物质是A肾上腺素B肾上腺皮质激素C集落刺激因子D调理素E甲状腺激素33促血小板生成素刺激的靶细胞主要是A巨核系祖细胞B粒系祖细胞C红系祖细胞D淋巴系祖细胞E巨噬系祖细胞34造血祖细胞和造血干细胞的共同特点是A增殖能力强B自我复制能力强C正常有50%处于细胞周期D形态学上不能被识别E细胞表面标志均为CD34+/CD38+/Lin+35造血微环境是指A骨骼的黄骨髓成分B造血器官中的脂肪组织C造血器官中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造血调节因子D造血器官中的微循环,脂肪细胞E骨髓中的造血细胞36某成年人的Hb为120g/L,红细胞为3×1012/L,红细胞体积为100µm3,此人可能是A缺铁性贫血B维生素B12缺乏C高原居民D急性化脓性感染E正常血象37红细胞发生叠连后,红细胞A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减少,于血浆的摩擦减小,使血沉加快B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减少,于血浆的摩擦减小,使血沉减慢C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减少,于血浆的摩擦增大,使血沉减慢D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增加,于血浆的摩擦增大,使血沉加快E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增加,于血浆的摩擦减小,使血沉加快38欲准确测得血细胞比容值,应如何校正?A测得值×0.91(是各类血管血细胞比容差别的系数)B测得值÷0.96(压积血细胞之间尚存3%-5%的血浆量)105 C测得值×0.99(占血量约1%的白细胞和血小板,通常忽略不计)D测得值×0.91÷0.96×0.99E测得值×0.91×0.96×0.9939正常情况下出血时间为A0-0.5minB1-3minC5minD6minE10min40血小板彼此粘着的现象称为血小板A粘附B聚集C释放D激活E凝集41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现象称为血小板A粘附B聚集C释放D凝集E激活42参与血小板粘附最主要的血小板膜蛋白质是AGPⅨBGPⅠbCGPⅡaDGPⅢaEGPⅣ43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物质是ATXA2BPGG2CPGH2DPGI2E凝血酶44引起血小板第二聚集时相的主要因素是A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DP血小板释放内源性PGI2与ATPC血小板磷脂胶粒D受损伤阻止释放的ADP与TXA2E受损伤阻止释放的ATP与TXA245在生理止血中,血小板的磷脂酶A2激活,可导致血小板合成并释放A血小板活化因子BATPCTXA2DADPE凝血酶敏感蛋白(TM)46血小板释放是指血小板内的A致密体释放PF4,vWF的等物质Bα-颗粒释放ATP,ADP,5-HT等物质C溶酶体释放凝血因子D致密体,α-颗粒,溶酶体各自释放不同的物质E囊泡释放活性物质47目前认为致聚剂引起血小板聚集的可能机制是A抑制血小板膜上的磷脂酶A2使血小板内血栓烷A2合成减少B通过血小板膜上相应受体使cAMP减少,IP3,Ca2+,cGMP增加C抑制血小板的磷酸二脂酶(PDE),使cGMP增加D激活酪氨酸蛋白激酶系统E与ADP代谢产物有关48目前认为引起血小板释放的可能机制是A血小板内Ca2+浓度增加及微管环状带和骨架的收缩B血小板内Zn2+浓度增加C血小板内cAMP浓度增加D血小板内cGMP浓度减少E血小板内IP3浓度增加49始动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凝血因子是AFⅢBFⅦaCFⅨDFⅪaEFⅫa50抑制血小板粘附的物质是AGPIbBvWFC纤维蛋白原DCa2+E蛋白激酶C抑制剂105 51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共有的生化特征是分子中均含有A谷氨酸B丙氨酸Cγ-羧基谷氨酸D天冬氨酸Eγ-氨基丁酸52在凝血因子中最不稳定的凝血因子是AFⅢ和FⅦBFⅤ和FⅧCFⅨ和FⅩDFⅪ和FⅫEPK和HK53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共同途径始于AFⅤBFⅧCFⅨDFⅩEFⅪ54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在肝内合成依赖于A维生素AB维生素CC维生素DD维生素EE维生素K55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彼此相互联系是始于AFⅤBFⅧCFⅨDFⅩEFⅪ56在凝血过程中最后起底物作用的因子是AFⅠBFⅡCFⅨDFⅩEFⅫ57丙型血友病是由哪一凝血因子缺乏所致?AFⅤBFⅧCFⅨDFⅩEFⅪ58甲型血友病是由哪一凝血因子缺乏所致?AFⅦBFⅧCFⅩDFⅪEFⅫ59乙型血友病是由哪一凝血因子缺乏所致?AFⅡBFⅣCFⅧDFⅨEFⅪ60目前认为血友病中最主要的生理性抗性凝血物质是A蛋白质CB肝素C抗凝血酶ⅢD蛋白质SE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61TFPI可与FⅩa结合的结构功能域是AK1BK2CK3DK1和K2EK2和K362能增强AT-Ⅲ的抗凝作用的物质是A肝素B蛋白质CC凝血酶调制素D蛋白质SEα-球型蛋白63参与体内抗凝作用的肝素主要来自于A肝细胞B肥大细胞C嗜酸性细胞D淋巴细胞E巨核细胞64体内TFPI主要来源于A巨核细胞B淋巴细胞C小血管内皮细胞D肥大细胞E成纤维细胞65实验中常用的枸橼酸钠的抗凝机制是A抑制凝血酶的活性B防止血小板激活C中和酸性凝血因子D螯合血浆中的Ca2+E将强抗凝酶Ⅲ的作用66纤溶酶的主要作用是A水解FⅡa和FⅩaB水解FⅤ和FⅧC水解纤维蛋白原与纤维蛋白D激活蛋白质C系统E抑制激肽系统67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主要作用是A促进凝血酶的活性B抗凝血C促进纤维蛋白单体聚合D抑制血小板聚集E抑制纤溶105 68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红细胞血型系统有A15个B23个C25个D27个E29个69ABO血型系统凝集原特异性的决定簇是A脂蛋白B寡糖链C糖原D糖蛋白E磷脂70下列关于O型血的叙述,那一项是正确的?AO型血无任何凝集原BO型血无任何凝集素CO型血含H凝集原DO型血含抗H凝集素EO型含血A,B凝集原与抗H凝集素71某人的红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发生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凝集,此人的血型可能是AA1型BA2型CB型DAB型EO型72某人血型表现型为B型,其基因型应是AAA,AOBBB,BOCABDAB,BOEOO73某人血浆中含有抗A,抗B凝集素,则该人的血型可能是AA1型BB型CAB型DA2B型EO型74ABO血型系统中,天然抗体的本质一般是AIgABIgDCIgEDIgGEIgM75ABO血型系统中(含A2和A2B型)有几种遗传型?A4种B6种C9种D10种E18种76Rh血型系统中抗原性最强的抗原是AC抗原Bc抗原CD抗原Dd抗原EE抗原77Rh血型系统中,免疫性抗体的本质一般是AIgABIgDCIgEDIgGEIgM78白细胞上最强的共同抗原是AA抗原BB抗原CD抗原DH抗原EHLA抗原79某人失血后输入A型血和AB型各100ml均未发生凝集溶血反应,该失血者的血型可能是AA1型BA2型CB型DA1B型EO型80需要紧急输血时主要考虑不发生凝集反应的是供血者的A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相混合B血清与受血者的血清混合C红细胞与受血者的红细胞混合D血清与受血者的红细胞混合E红细胞与标准血清相混合名词解释1bloodvolume机体内血液的总量。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相当于体重的7%-8%。即每kg体重有70-80ml血液。正常人的血液对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极为重要。2isotonicsolution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的体积和形状的盐溶液,如0.85%NaCl即为等张溶液。临床上大量输液时应输入等张溶液。3nematocritvalue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正常成年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105 ,新生儿为55%。它能反映红细胞和血浆的相对含量。4hemopoiesis各类造血细胞发育成熟的过程,即由造血肝细胞分化为各系造血组细胞,在分化发育为幼稚血细胞,最后成熟为各系终末血细胞,并释放入血的过程。是体内新老细胞不断更替补充,保持其正常数量和功能的重要过程。5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造血细胞定居存活,增值分化,发育成熟的造血器官内环境,由其中的机制细胞及其分泌并填充细胞之间的细胞外基质,各种造血因子,以及进入造血器官的神经和血管共同组成。6colonystimulatingfactor,CSF能刺激某些造血细胞增殖,分化的一类生长因子,其化学本质均为糖蛋白,因在体外培养使可使造血细胞形成集落而得名。如粒系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单核系集落刺激因子,聚合系集落刺激因子等。1physiologicalhemostasis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即分钟内停止的现象。通过从出血支停止出血约1-3分钟,这一过程包括血管痉挛,血小管血栓和纤维蛋白的形成。2bleedingtime血管损伤后引起的出血至停止出血所经历的这段时间。正常值为1-3分钟,出血时间的长短可以反映生理性止血功能的状态,参与止血中的因素减少或有缺陷则出血时间的延长。3thrombocyteadhesion血小板和非血小板成分表面相互粘着的现象,它是生理性止血的一个过程,如果血小板粘附功能受损,可发生出血现象。4thrombocyteaggregation血小板彼此粘着的现象,它是形成松软止血拴,实现初步止血的重要过程。5bloodclottingfactor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有10多种,如FⅠ-FⅩⅢ、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以及来自血小板的磷脂等。任何一个因子的缺陷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凝血障碍。6bloodcoagulation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该过程是由一系列的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蛋白质酶解过程。血液中的凝血因子过多或过少将导致高凝状态或出血倾向。7serum血液凝固1~2小时后,血凝块发生收缩而释放出来的浅黄色液体。与血浆相比,血清中缺乏凝血过程中消耗的一些凝血因子,而增添了少量血液凝固时有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释放的化学物质。8tissuefactorpathwayinhabitor,TFPI主要来自小血管内皮细胞的一种具有灭活FaⅦ-TF复合物,发挥反馈性抑制外源性凝血途径作用的糖蛋白。目前认为是主要的生理抗凝物质。9plasmin105 血浆中一种能水解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主要)等的蛋白酶,又称血浆素。在未被激活时以酶原的形式存在,生理止血过程中纤溶酶被激活,对保证正常血流的通畅、防止血栓形成起重要作用。1bloodgroup根据血细胞膜上与液体中所含凝集原的种类与有无,可把血液分为若干类型,称为血型。与临床关系较密切的是红细胞血型,所以血型又通常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重要的红细胞血型有ABO血型系统与Rh血型系统。2Rhbloodgroupsystem根据红细胞上所含Rh凝集原的种类与有无而确定的血型。通常将红细胞上D凝集原的称Rh阳性,缺乏D凝集原的称为Rh阴性。Rh阴性的人在第二次或多次接受Rh阳性的血液后可产生输血反应。18cross-matchtest将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混合(主侧),以及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混合(次侧)观察有无凝集反应的试验。输血前进行该实验对检验供受血双方的血型,发现其他凝集原或凝集素,确定能否输血和如何输血极为重要。问答题1简述血浆蛋白的种类及其生理作用。血浆蛋白主要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又可分为α1-、α2-、β-、γ-球蛋白等。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是:(一)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二)运输激素、脂质、离子、维生素及代谢废物等低分子物质;(三)参与凝血-纤溶的生理性止血功能;(四)抵抗病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等)的防御功能;(五)营养功能。血浆中绝大多数晶体物质不易透过红细胞膜,水分子可自由透过红细胞膜,故相对稳定的血浆晶体渗透压,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分的分布和红细胞正常形态、大小和功能起重要作用胶体物质分子量大,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因此,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维持正常血容量。因细胞膜,故胶体渗透压也会影响红细胞内外水的平衡,但因其所占比例极小,作用甚微,可忽略不计。2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各有何生理意义。血浆中绝大多数晶体物质不易透过红细胞膜,水分子可自由透过红细胞膜,故相对稳定的血浆晶体渗透压,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分的分布和红细胞正常形态、大小和功能起重要作用胶体物质分子量大,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因此,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维持正常血容量。因细胞膜,故胶体渗透压也会影响红细胞内外水的平衡,但因其所占比例极小,作用甚微,可忽略不计。3临床给病人大量输液时,为什么要输入等渗溶液?等渗溶液是指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临床常用的等渗溶液是0.85%NaCl和5%葡萄糖。大量输液时一定要输等渗溶液,因为若不输等渗溶液,将造成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或降低。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作用是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和保持细胞正常形态、大小和功能。血浆晶体渗透压过低,水分将进入细胞,使红细胞膨胀,甚至破裂溶血;过高,水分则从细胞内透出,使红细胞皱缩,从而影响红细胞的功能。4血清与血浆有何区别?怎样制备血清和血浆?105 血清与血浆相比,前者缺乏纤维蛋白原、部分其他凝血因子和血液凝固时由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出来的物质。血浆的制备方法是将抽出的血液加抗凝剂后,经离心沉淀,取其上方的淡黄色液体即血浆;血液被抽出后,待其自然凝固后,自行析出的淡黄色液体,即血清。1血凝过程分为哪两条途径?而这主要区别何在?凝血过程分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过程。二者主要区别在:(一)启动因子不同内源性凝血是因子Ⅻ启动;外源性凝血是因子Ⅲ启动;(二)反应步骤和速度不同外源性凝血比内源性凝血的反应步骤少,速度快;(三)凝血因子的数量和来源不同内源性凝血的因子数量多,且全在血浆中;外源性凝血的因子少,且需要有组织操作释放的因子Ⅲ参与。2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除了它能替补破损的血管内皮细胞、修复和保持血管壁的完整性,使出血不易或微小损伤及时止血外,还靠以下几方面协助止血:(一)血小板粘着、聚集于血管破损处,通过解体释放ADP、5-羟色胺等物质,收缩血管,减缓血流;(二)血小板聚集成团,形成松软得知血栓,堵住破口;(三)血小板释放PF3,吸附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形成凝血块,进一步紧塞破口;(四)血小板中的收缩蛋白收缩蛋白收缩,使血块收缩,更严密有力地堵住破口而止血。3ABO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鉴定ABO血型有何临床意义?在ABO血型系统,其血型划分是依据红细胞表面是否有A或B凝血原而定,即“以原定型”。有A凝血原的为A型;有B凝血原的为B型;有A、B凝血原为AB型;没有A亦没有B凝血原的为O型。对于同一个体来说,血清中不存在凝血原结合的相应的凝集素。如何凝集原与相应凝集素结合,则可引起红细胞凝集破坏,出现溶血现象。临床上进行不同的血型输血有可能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因此,输血前必须进行血型鉴定,同时必须作交叉配血试验。4交叉配血试验的方法是什么?其试验结果如何指导输血?交叉配血试验的方法是: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混合称为主测;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混合称为次侧。两侧均不凝集时方可输血;主侧不凝剂,次侧凝集时一般不能输血,但在特殊紧急情况时也可少量、缓慢输血,并严密观察有无输血反应;若主侧发生凝集,不论次侧是否凝集,均绝对不能输血。9血液有哪些基本功能?10造血干细胞有哪些基本特征?其临床意义是什么?11高原居民的红细胞数量有何变化?为什么?12简述小血管损伤后的止血过程13试述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14简述血液的抗凝作用15试述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的血型凝集素特征16简述输血原则,为什么输相同型血时每次输血前还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论述题:1运用红细胞生成部位、原料、成熟因素及生成调节的知识,解释临床上常见贫血的主要原因。105 贫血的只能种类和原因有:(一)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二)造血原料如铁缺乏,或营养不良造成的蛋白质缺乏,可引起缺铁性贫血;(三)红细胞成熟因素如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四)胃液中内因子缺乏,将引起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影响红细胞的有丝分裂,导致巨幼红细胞贫血;(五)肾病时,合成的促红细胞的生成素减少,引起肾性贫血;(六)脾功能亢进,红细胞破坏增加,引起脾性贫血。1没有标准血清,已知某医生为A型血,怎样鉴定病人的ABO血型?抽血医生和病人血经抗凝处理后,放入试管中用离心机分别分离出血浆和红细胞,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医生的A型红细胞与病人的血浆混合为主侧,病人的红细胞与医生的A型血浆混合为次侧,结果见下表。主侧可能血型次侧可能血型确认血型(一)+B或O—A或OO(二)—A或AB+B或ABAB(三)+B或O+B或ABB(四)—A或AB—A或OA注:“+”表示凝集;“—”表示不凝集。上述结果表示如下:(一)A型红细胞为A抗原,它与病人血浆发生凝集,根据免疫反应特性,病人血浆中含有抗A抗体。含有抗A抗体的血型可能为B型或O型。A型血浆含有抗B抗体,它与病人红细胞不发生凝集反应,说明病人红细胞膜上步不含B抗原。不含B抗原的血型可能为A型或O型,综合分析病人血型应为O型。(二)A型红细胞与病人血浆不发生凝集,说明病人血浆中不含抗A抗体,不含抗A抗体的血型可能为A型或AB型。A型血浆与病人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说明病人红细胞含有B抗原,含有B抗原的血型可能为B型或AB型,综合分析病人血型应为AB型。(三)同理,A型红细胞与病人血浆发生凝集,说明病人血型可能为B型或O型;A型血浆与病人红细胞发生凝集,说明病人可能为B型或AB型,综合分析病人血型应为B型。(四)同理,A型红细胞与病人血浆以及A型血浆与病人红细胞均不发生凝集,说明病人可能为A型或AB型及A型或O型,综合分析病人血型为A型。综上所述,用交叉配血试验方法,不难分析出用已知B型血亦可鉴定病人血型;也不难知道用已知O型或AB型血是不能用此方法来鉴定病人血型的。105 第四章血液循环选择题1在心动周期中,下列那一时期的心室内压最高?A等容收缩期末B快速射血期末C减速射血期末D快速充盈期末E减速充盈期末2在心动周期中,下列那一时期的心室内压最低A等容舒张期末B快速充盈期末C减速充盈期末D心房收缩期末E等容收缩期末3在心动周期中,下列那一时期的心室容积最大A快速充盈期末B减速充盈期末C心房收缩期末D心房收缩期末E减速射血期末4在心动周期中,下列那一时期的心室容积最小A快速充盈期末B减速充盈期末C等容收缩期末D快速射血期末E减速射血期末5在心动周期中,房室瓣开放始于A等容舒张期末B快速充盈期末C减速充盈期末D心房收缩期初E心房收缩期末6在心动周期中,房室瓣关闭始于A快速充盈期末B减速充盈期末C心房收缩期末D等容收缩期末E快速射血期末7在心动周期中,心室内压上升速度最快的时期是A心房收缩期B等容收缩期C快速射血期D减速射血期E减速充盈期8在心动周期中,主动脉瓣关闭始于A快速射血期初B减速射血期初C等容舒张期初D快速充盈期初E减速充盈期初9在心动周期中,心室充盈主要依靠A地心引力的作用B骨骼肌挤压和静脉瓣的共同作用C心房收缩的作用D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E胸膜腔内负压的作用10有关窦房结细胞的4期自动去极化的离子基础,正确的描述是AIk通道进行性失活是自动去极最重要的原因BIf电流进行性减弱,这种电流可能被铯阻断CNa+内流进行性增强,这种电流可被河豚毒阻断DL型Ca2+通道激活,这种通道受儿茶酚胺调控ET型Ca2+通道激活,这种通道可被维拉帕米阻断11心肌细胞有效不应期的长短主要决定于A0期去极化的速度B超射值的大小C平台期的长短D静息电位水平E阈电位的水平12兴奋传导最慢的心肌细胞是A心房肌B浦肯野纤维C房室交界D左右束支E心室肌105 13心房收缩挤入心室的血量约占心室总充盈量的A1/15B1/10C1/4D1/2E3/414第二心音的产生主要由于A房室瓣开放B房室瓣关闭C动脉瓣开放D动脉瓣关闭E乳头肌及腱索的振动15健康成年男性在安静状态下的心输出量约为A2-3L/minB5-6L/minC10-15L/minD20-25L/minE30-35L/min16静息心指数等于A每搏心输出量/心室舒张期容积B心输出量/体表面积C每搏输出量/体表面积D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体表面积E每分功/体表面积17高血压患者与正常人相比,下列那一项指标明显增高?A每搏输出量B心输出量C心脏做功量D心指数E射血分数18射血分数是指A每搏心输出量/心室舒张期容积B心输出量/体表面积C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心室舒张末期容积D心输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体表面积19下列关于正常人右心功能曲线的描述,那一项是错误的?A一般情况下充盈压为5-6mmHgB充盈压12-15mmHg为最适前负荷C充盈压15-20mmHg时曲线趋渐平坦D充盈压高于20mmHg时曲线平坦或轻度下倾E充盈压50mmHg时曲线明显下降20关于儿茶酚胺对心肌细胞的正性变力作用机制,正确的描述是A由心肌细胞膜上的β2受体介导B以IP3和DG为第二信使C细胞膜上Ca2+通道蛋白去磷酸化D胞质内Ca2+来自细胞外和肌质网E肌丝滑行时起作用的横桥数目增多21左心室做功大于右心室的主要原因是A每搏输出量不同B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循环路径长度不同C主动脉和肺动脉平均压不同D左心室和右心室舒张末期压力不同E左心室和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不同22正常心室功能曲线不出现明显下降支的原因是A心肌被动张力小B心肌主动张力小C心肌延展性小D心交感紧张性支配E心腔内始终有血液充盈23心率过快时心输出量减小的原因是A心房收缩期缩短B等容收缩期缩短C心室射血期缩短D等容舒张期缩短E心室充盈期缩短24健康成年人在强体力劳动时,心输出量约达到A5-6L/minB30L/minC60L/minD120L/minE150L/min25下列关于心率的描述,错误的是A正常人安静时为60-100次/分钟B新生儿心率较成年人慢105 C女性心率比男性稍快D运动员平时心率较慢E甲亢,妊娠病人心率较快26心肌细胞分为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的主要依据是A静息电位的水平B0期去极化的速率C平台期的长短D超射值的大小E动作电位时程长短27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与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是A形成去极相的离子流不同B静息电位水平不同C形成复极相的离子流不同D超射值不同E阈电位不同28传导速度最快的心肌细胞是A窦房结P细胞B心房结C房室交界D浦肯野细胞E心室肌29下列那种情况下,血流阻力会减小?A血流粘滞度增加B由层流变成湍流C红细胞比容增大D血管收缩E血液温度升高30可使静脉回流量减少的是A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B心脏收缩力量增强C由卧位转为立位时D有节律的慢跑E吸吸时相31在体循环中,血压下降最为显著的部位是A主动脉B大动脉C微动脉D毛细血管E静脉32关于弹性贮器血管的描述,正确的是A管壁富含平滑肌纤维B有明显可扩张性和弹性C管壁硬化时可使脉压减小D心缩期约1/3搏出量留在管腔内E起血液储存库的作用33关于动脉脉搏的描述,正确的是A射血阻力增大时,上升支斜率变小B射血速度加快时,上升支变平坦C心输出量增多时,上升支幅度减少D外周阻力加大时。降中峡位置降低E动脉管壁硬化时,传导速度减慢34容量血管是指A大动脉B中动脉C小,微动脉D毛细血管E静脉35关于毛细血管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A血流速度慢B血流阻力大C总横截面积大D管壁通透性高E血容量大36中心静脉压正常变动范围是A4-12cmH2OB0-20cmH2OC4-12mmHgD0-20mmHgE0-20cmHg37关于中心静脉压的描述,正确的是A指左心房和静脉压的血压B正常值为4-12mmHgC心功能不全时,中心静脉压降低D卧位转为直立时,中心静脉压升高E过敏性休克时,中心静脉压降低38关于小动脉的描述,错误的是105 A管壁中富含平滑肌B管壁厚度与管腔直径的比值C在调节全身血压中起主要作用D在调节全身血流量中起主要作用E在调节组织液生成和回流量中起主要作用39动脉血和静脉血氧含量差值最大的器官是A脑B心C肝D肾E骨骼肌40主动脉管壁硬化可使A收缩压降低B舒张压升高C弹性贮器作用增大D脉搏波传播加快E心缩期内主动脉内血流减慢41下列那一项指标可用来反映心脏射血的前负荷?A心室收缩末期容积B心室舒张末期容积C心室等容舒张期容积D等容收缩期心室内压E快速射血期心室内压42心室射血的后负荷是指A心室内压B主动脉血压C主动脉脉压D总外周阻力E中心静脉压43心室收缩能力的增强可通过下列那一项来实现A增加参与收缩的肌纤维数目B增加肌小节的初长度C增加兴奋时肌质内Ca2+浓度D心肌发生完全强直收缩E降低主动脉的血压水平44下列关于心电图波形与心肌动作电位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AP波反映心房肌动作电位的全过程BQRS波群反映心室肌动作电位的全过程CS-T段反映静息期膜内外离子分布恢复过程D心电图一个周期等于心房,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之和E心电图反映无数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效应之和45静脉注射乙酰胆碱后,心输出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心肌细胞传导速度减慢B心肌收缩力减弱C心率减慢D静脉回流减慢E后负荷增大46体循环和肺循环相比,基本相同的是A心脏做功量B心输出量C动脉血压D动脉血含氧量E外周阻力47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水平接近于A Na+平衡电位BK+平衡电位 CCa2+平衡电位DCl平衡电位EHCO3-平衡电位48动脉脉搏图上的降中峡见于A等容收缩期末B快速射血期末C减慢射血期末D等容舒张期末E快速充盈期末49下列哪种情况下,动脉脉搏图上不出现降中峡?A每搏输出量减少B主动脉弹性减弱C主动脉血压升高D主动脉瓣狭窄E主动脉瓣关闭不全50下列关于人体静脉血压的描述,错误的是A站立时,颅内静脉窦血压可低于大气压B呼气初,中心静脉压较吸气初高C心脏射血能力减弱时,中心静脉压升高105 D站立不动时,足背静脉压可达到90mmHg左右E行走时,足背静脉压较站立不动时低51主动脉血流能在心动周期中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其A血压水平高B血流速度快C对血流阻力小D管壁厚E有了扩张性和弹性52右心衰竭时,发生组织水肿的原因是A血管胶体渗透压降低B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C组织液静水压降低D淋巴回流受阻E毛细血管血压升高53炎症反应时导致局部组织水肿的主要原因是A毛细血管血压升高B组织液静水压降低C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D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E淋巴回流受阻54毛细血管内血流减慢的原因是其A管径小B血流量少C血流阻力大D可扩张性小E血压低55进行物质交换的血液不经过下列那个微循环?A微动脉B后微动脉C通血毛细血管D真毛细血管E微静脉56下列那一项可使组织液生成增加?A毛细血管血压降低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C组织液静水压升高D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E摄入大量NaCl57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等于A(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B(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C(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D(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静水压)E(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58肾小球病变时或慢性肝病时,发生组织水肿的主要原因是A毛细血管血压升高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C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D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E静脉回流受阻59影响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缩的主要原因是A乙酰胆碱B去甲肾上腺素C多巴胺Dγ-氨基丁酸E代谢产物和氧分压60血浆中水及溶质分子因静水压和(或)渗透压差异而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液的过程称为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滤过D重吸收E吞饮61在组织液回流中,淋巴回流的主要功能是重吸收A水分B氨基酸C电解质D葡萄糖E蛋白质62下列关于淋巴管及淋巴回流的描述,错误的是105 A毛细淋巴管以盲端起始于组织B组织液中颗粒可进入毛细淋巴管,但不能倒流C组织液静水压升高时,淋巴回流将减少D组织液中的红细胞,细菌可经淋巴回流重吸收E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的淋巴回流量约120ml/h63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神经递质是A乙酰胆碱B去甲肾上腺素C血管紧张素ⅡD血管升压素E缓激肽64心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释放的神经递质是A乙酰胆碱B去甲肾上腺素C血管升压素D谷氨酸Eγ-氨基丁酸65心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起源于A脊髓中间外侧柱B脊髓前角C延髓疑核D星状神经节E颈交感神经节66心交感神经兴奋后,可引起A心率减慢,心内传导加快,心肌收缩减弱B心率加快,心内传导加快,心肌收缩减弱C心率减慢,心内传导减慢,心肌收缩增强D心率加快,心内传导加快,心肌收缩增强E心率减慢,心内传导减慢,心肌收缩减弱67心交感神经兴奋后,对心肌细胞的影响是A肌质网释放Ca2+减少B肌质网对Ca2+的摄取减慢C自律细胞4期If电流减少DP细胞动作电位0期速度和幅度加大E平台期Ca2+内流减少68心迷走神经对心脏支配最弱的组织是A窦房结B房室交界C心房肌D房室束E心室肌69心迷走神经节后神经纤维释放的神经递质是A乙酰胆碱B去甲肾上腺素C血管升压素D谷氨酸Eγ-氨基丁酸70心迷走神经兴奋后,可使A心房肌收缩能力增强B心肌细胞内cAMP增加C窦房结细胞IkACh通道激活D自律细胞4期If电流增加E房室交界细胞一氧化氮合酶抑制71心迷走神经兴奋后,可引起A心率减慢,心内传导加快,心肌收缩减弱B心率加快,心内传导加快,心肌收缩减弱C心率减慢,心内传导减慢,心肌收缩增强D心率加快,心内传导加快,心肌收缩增强E心率减慢,心内传导减慢,心肌收缩减弱72下列那种物质对心脏有正性变力作用AcAMPB血管活性肠肽CcGMPD腺苷EMg2+73交感舒血管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105 A去甲肾上腺素B乙酰胆碱C降钙素基因相关肽D阿片肽E谷氨酸74下列各类血管中,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密度最高的是A主动脉B微动脉C毛细血管D微静脉E大静脉75下列各器官血管中,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密度最高的是A冠状动脉B脑血管C肾血管D骨骼肌血管E皮肤血管76副交感舒血管纤维兴奋引起的反应是A心率减慢B循环系统阻力降低C回心血量减少D血压降低E所支配的器官局部血流增加77交感缩血管神经紧张性起源于A脊髓中间外侧柱B延髓疑核C延髓孤束核D延髓尾端腹外侧部E延髓头端腹外侧部78下列有关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A感受器是颈主动脉体和主动脉体B感受器能直接感受血压的变化C在心动周期中,传入冲动频率随血压波动发生周期性变化D反射中枢是延髓孤束核E当传入冲动增多时,所有传出神经的冲动都减少79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在于A减慢心率B增加冠脉流量C降低平均动脉压D重新分配各器官血流量E稳定快速波动的血压80动脉血压升高时,下列哪项不是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效应A心交感紧张性减弱B心迷走紧张性加强C交感缩血管紧张性减弱D交感舒血管紧张性加强E外周血管阻力降低81压力感受性反射A平时不起作用B只起降压作用而无升压作用C主要对动脉血压进行调节D随动脉血压水平升高而敏感性增强E对心率几乎没有影响作用82下列那种情况会使交感神经活动减弱A动脉血压降低B情绪激动C失血D慢跑E从直立位变为平卧位83副交感神经主要通过下列那项活动状态而对体循环产生影响A心肌收缩力B心率C外周血管阻力D血容量E血管顺应性84交感神经兴奋后引起的心率加快由下列哪种受体介导Aα1肾上腺素能受体Bα2肾上腺素能受体Cβ1肾上腺素能受体Dβ2肾上腺素能受体EM胆碱能受体85从下蹲位突然站立而发生晕厥的原因是A低垂部位静脉舒张B血液发生倒流C贫血D心率突然减慢E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降低105 86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A肾素由肾球外系膜细胞合成和分泌B血浆中Na+含量减少可刺激肾素分泌C肾素可转变血管紧张素I为血管紧张素ⅡD血管紧张素Ⅱ主要刺激醛固酮分泌E血管紧张素Ⅲ主要使血管收缩87小剂量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可引起A血压降低B皮肤,肠道血管舒张C骨骼肌,肝血管收缩D心率加快E心肌收缩力减弱88大剂量静脉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出现的不同效应主要是A心肌收缩力改变不同B心率变化不同C血压变化不同D心输出量变化不同E作用持续时间不同89下列关于血管升压素的描述,正确的是A由N垂体神经元合成并释放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时释放增多C循环血量减少时释放减少D生理条件下无缩血管作用E生理条件下能使尿液稀释90下列那种情况能使血管升压素释放增加A高K+饮食B大量饮清水C刺激颈动脉窦D刺激颈动脉体E大量出汗91心房钠尿肽可使A使血管收缩B使每搏输出量减少C使肾排水排盐减少D刺激醛固酮释放E刺激血管升压素释放92下列那种物质主要在局部血循环中起作用A心房钠尿肽B内皮素C醛固酮D组胺E血管升压素93大量失血时,机体首先出现的反应是A心,脑血管收缩B肾素-血管紧张素释放增多C循环血中儿茶酚胺增多D尿钠排出减少E外周阻力增加94夹闭两侧颈总动脉时可使A心迷走中枢活动加强B窦神经传入冲动增多C股动脉血压升高D交感舒血管活动增强E副交感舒血管纤维活动加强95急性失血时,血浆中最先升高的血管活性物质是A血管升压素B血管紧张素ⅡC肾上腺素D乙酰胆碱E醛固酮96肾内合成和分泌肾素的细胞是A肾上囊上皮细胞B球旁细胞C致密斑细胞D球外系膜细胞E近球小管上皮细胞97下列哪种物质与局部血循环调节无直接关系ACO2B前列腺素C乳酸D腺苷E肾素98刺激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对心血管活动直接效应包括A心率加快B冠脉收缩C骨骼肌血管舒张D内脏血管收缩E心输出量增多105 99β肾上腺素能受体分布最多的是A皮肤血管B肾血管C骨骼肌血管D肠胃道血管E脑血管100下列哪一项不是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A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B产生渴觉C使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多D刺激醛固酮分泌E抑制血管升压素释放101当心肌代谢活动加强时,耗氧增加时,主要通过下列那条途径满足氧供需求A增加无氧酵解B提高单位血液中摄氧量C舒张冠脉D升高动脉血压E降低心率102整体条件下,引起冠脉舒张的主要原因是A心交感兴奋时,末梢释放ACh作用于冠脉平滑肌M受体B心交感兴奋时,末梢释放NA作用于冠脉平滑肌β受体C心迷走兴奋时,末梢释放ACh作用于冠脉平滑肌M受体D心肌代谢产生的H+,CO2,乳酸等对冠脉的刺激E心肌代谢产生的腺苷对冠脉的刺激103下列哪种因素使冠脉血流量增加最为明显A动脉血流速度加快B心率加快C心肌收缩力减弱D射血速度加快E动脉舒张压升高104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有极强缩血管效应的是A肾素B血管紧张素ⅠC血管紧张素ⅡD血管紧张素ⅢE血管紧张素转换酶105下列各项中,肾素分泌增加引起的生理反应是A醛固酮分泌减少B血管升压素释放减少C交感神经末梢释放NA减少D肾脏Na+排出量减少E静脉回心量减少106下列那种物质为缩血管体液因子A腺苷B缓激肽C乳酸D内皮素E前列腺素107下列关于肺循环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A血流阻力低B平均动脉压低C循环血量少D血容量变化范围大E有效过滤压为负值108下列关于肺循环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A刺激交感神经可引起肺血管舒张B刺激迷走神经可引起肺血管收缩C交感神经兴奋时,肺循环内血容增多D肺泡内CO2分压升高,低氧时引起肺血管舒张E组胺,5-羟色胺能使肺内小血管舒张109平均动脉压在下列哪一范围变化时,脑血流量可通过自身调节保持相对稳定A60-90mmHgB80-100mmHgC60-140mmHgD90-160mmHgE50-180mmHg110下列那种物质不易通过血脑屏障105 A氨基酸BCO2C去甲肾上腺素D葡萄糖E乙醇111心内兴奋传导最易发生阻滞的部位是A心房肌B房室交界C左右束支D浦肯野纤维E心室肌112房室交界处传导速度较慢的生理意义在于A有利于增强心室肌收缩能力B有利于心房或心室同步收缩C有利于心室充盈和射血期的交替D有效避免出现完全强制收缩E有效防止出现期前收缩113根据血流动力学原理,影响血流阻力最重要的因素是A血管半径B血流形式C血液粘滞度D红细胞比容E血管长度114心动周期中,主动脉压最高见于A心房收缩期末B等容收缩期末C快速射血期末D减慢射血期末E等容舒张期末115心动周期中,主动脉压最低见于A等容舒张期末B快速充盈期末C减慢充盈期末D心房收缩期末E等容收缩期末116心肌等长自身调节是通过改变下列哪一项来实现的A心室舒张末期压力B心肌收缩能力C肌小节长度D主动脉血压E心力储备117下列哪种物质可使心功能曲线左上移A肾上腺素BH+浓度升高C乙酰胆碱D血管升压素E腺苷118正常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充盈压变动范围使心室活动处于心功能曲线的A最小前负荷段B上升支C最适前负荷段D平坦段E降支119Starling机制在生理状态下的主要功能在于调节A心输出量B心指数C搏出和回心血量的平衡D射血分数E每搏功120心室功能曲线反映下列哪种关系A心率和心输出量B心率和搏功C搏功和心室充盈压D搏功和心室输出量E心室充盈压和心率121心衰病人心功能曲线位于正常人心功能曲线的哪一方A左上方B左下方C左侧D右侧E右下方122心室肌细胞平台期主要的跨膜离子流是ANa+内流K+外流BNa+内流Ca2+外流CCa2+外流K+内流DCa2+内流K+外流EK+内流Na+外流123心室肌动作电位超射值主要决定于ANa+平衡电位水平BK+平衡电位水平C阈电位水平D静息电位水平E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124能使动脉血压波幅度增大的原因是A心动过速B房室瓣狭窄C主动瓣狭窄105 D大动脉硬化E小动脉硬化125对心室肌有效不应期的长短影响最大是A阈电位水平B静息电位水平C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D2期长短E钠泵功能126心肌细胞在超常期内产生的动作电位,其A0期去极化幅度大于正常B0期去极化速度大于正常C兴奋传导速度大于正常D时程延长E不应期长127下列哪一项减少静脉回流A交感神经兴奋B由立位转为卧位C由吸气转为呼气D由立位转为慢走E心脏射血能力增强128在下列微循环结构中,主要受局部代谢产物调节的是A微动脉B毛细血管前括约肌C通血毛细血管D真毛细血管E微静脉129下列有关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的描述,正确的是A毛细血管前后阻力之比约为2:1B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对血流量控制起主要作用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交替收缩和舒张50次/分钟D安静状态下同一时间内约有20%的毛细血管处于开放状态E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舒缩主要受血中儿茶酚胺的调节130由于毛细血管后阻力增大而导致组织液生成增多的是A右心衰引起的全身水肿B肾小球肾病性全身水肿C慢性肝病性全身水肿D丝虫病象皮腿局部水肿E局部炎症性水肿131新迷走神经节后纤维始于A迷走背核B疑核C孤束核D星状神经节E心内神经节132下列哪一项能引起外周阻力降低A迷走神经兴奋性升高B交感缩血管纤维兴奋性降低C副交感缩血管纤维兴奋性升高D脊髓背根舒血管纤维兴奋性升高E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兴奋性降低133下列有紧张性神经元活动的神经纤维是A心迷走神经B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C脊髓背根舒血管纤维D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E副交感舒血管纤维134下列各项中,主要分布于骨骼肌血管的神经纤维是A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B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C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D脊髓背根舒血管神经纤维E迷走神经135副交感舒血管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是A去甲肾上腺素B肾上腺素C乙酰胆碱EP物质E血管活性肠肽105 136交感缩血管神经的节前神经元位于A脊神经节B脊髓C延髓缩血管区D延髓孤束核E下丘脑137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位于A心内神经节B星状神经节C脊髓D延髓E下丘脑138通过轴突反射实现局部血管舒张的是A脊髓背根舒血管纤维B交感舒血管纤维C副交感舒血管纤维D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E作用于β2受体的交感缩血管纤维139在If电流中最重要的跨膜离子流是A逐渐减弱的外向K+电流B逐渐增强的内向Na+电流C通过T形Ca2+通道的内向Ca2+电流D通过L形Ca2+通道的内向Ca2+电流E通过由ACh控制的K+通道的外向K+电流140参与防御反应时心血管活动调节中枢主要位于A脊髓B延髓C丘脑D下丘脑E大脑皮层141电刺激下丘脑防御反应区引起的舒血管效应主要见于A肝B肾C消化道D皮肤E骨骼肌142压力感受器反射最敏感的动脉血压的波动范围A<50mmHgB50-100mmHgC100mmHgD100-150mmHgE>150mmHg143在持久高血压患者,压力感受性反射A敏感性降低B敏感性升高C敏感性不变D不起作用E发生重调定144实验使动物颈动脉窦内灌注压升高,不可能出现的反应是A窦神经上动作电位幅度增大B心率减慢,心输出量降低C外周血管阻力降低D心迷走神经活动加强E心交感神经活动减弱145动物在切除缓冲神经后出现的变化是A平均动脉压水平先升高后降低B平均动脉压水平先降低后升高C平均动脉压水平基本不变,但有很大波动D动脉血压持久性升高而不恢复E动脉压立即下降到脊休克水平146心肺感受器主要感受的刺激是A机械牵张B血压波动C心率改变DO2分压ECO2分压147小肠粘膜下胆碱能释放的乙酰胆碱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其效应是通过下列哪种物质实现的A前列腺素B腺苷C内皮素D一氧化氮EP物质148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具有强烈缩血管效应的物质是105 A内皮素B一氧化氮C前列腺素D5-羟色胺EP物质149给动物注射下列那种物质时,可先有一个短暂降压过程,然后出现升压反应A去甲肾上腺素B血管紧张素ⅡC血管升压素D内皮素E一氧化氮150兴奋下丘脑内渗透压感受器可引起A血管升压素释放增加B心房钠尿肽释放增加C血管紧张素Ⅱ合成增加D心肺感受器兴奋E肾素释放增加151血管升压素在肾脏主要作用于A近球细胞B系膜细胞C肾小球上皮细胞D致密斑E远曲和集合管上皮细胞152下列关于NO对心血管活动调节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A降低延髓交感缩血管紧张性B激动冠脉β受体,引起血管舒张C抑制外周交感末梢释放NAD介导ACh的舒血管效应E阻断NA的缩血管效应153肌源性活动最明显的部位是A主动脉B大动脉C小主动脉和微动脉D小静脉和微静脉E大静脉154甲状腺激素在体内能引起冠脉舒张的主要原因是A增强血管升压素缩血管效应B增强血管紧张素Ⅱ的缩血管效应C减弱冠状动脉的肌源性收缩D发挥激素缩血管物质的允许作用E使心肌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加155高原地区人易发生右心室肥厚,其原因是缺氧导致A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B血管紧张素Ⅱ分泌增多C血栓素A2生成增多D前列腺素F2α分泌增多E肺循环微动脉广泛收缩156肺循环中的微动脉对下列那种物质的反映不同于体循环中的微动脉?A乙酰胆碱B去甲肾上腺素C血管紧张素ⅡD低氧E肾上腺素157心功能不全的病人与正常人相比A心率明显加快B每搏输出量明显降低C搏功明显增大D静息心指数明显降低E心力储备明显降低158后负荷突然增加会引起A心室肌缩短程度增加B心室肌缩短速度加快C搏功减少D射血速度加快E心室内剩余血量增加159心率减慢时,心脏可通过下列那种方式实现充盈和射血平衡?AStarling机制B改变后负荷C改变心肌收缩能力D改变细胞内Ca2+浓度E改变细胞内cAMP浓度160在自然呼吸或人为控制呼吸频率和深度不变时,对心血管活动影响有明显差异的反射活动是A压力感受性反射B心肺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105 C化学感受性反射D躯体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E内脏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161下列各种刺激引起的反射活动中,能使血压升高的是A刺激窦神经传入纤维B牵拉右心房C扩张膀胱D低频低强度刺激骨骼肌传入NE高频高强度刺激皮肤传入N162下列各种物质中,不能直接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的是A肾素B血管紧张素ⅡC血管紧张素ⅢD内皮素E血管升压素163血管紧张素转化酶作用底物是A肾素B血管紧张素原C血管紧张素ⅠD血管紧张素ⅡE血管升压素Ⅲ164能刺激后缘区和穹隆下器等脑内室周器引起渴觉的是A血管升压素B血管紧张素C内皮素D肾素E心房钠尿肽165下列各种物质中,主要通过神经分泌起作用的是A血管升压素B内皮素C心房钠尿肽D血管紧张素ⅡE醛固酮166主要有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是A肾素B肾上腺素C去甲肾上腺素D血管紧张素ⅡE醛固酮167下列各项中,与组织液生成无关的因素是A毛细血管血压B静脉压C组织液胶体渗透压D血浆晶体渗透压E组织液净水压168在下列各血管中,血压波动最大的是A主动脉B股动脉C毛细血管D微静脉E腔静脉169我国健康成年人在安静时的动脉收缩压为A80-120mmHgB100-120mmHgC90-140mmHgD120-150mmHgE60-120mmHg170我国健康成年人在安静时的动脉舒张压为A60-80mmHgB60-90mmHgC50-100mmHgD70-100mmHgE60-120mmHg171如果外周阻力不变,每搏输出量增大,则动脉血压的变化是A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B收缩压不变,舒张压升高C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不变D收缩压升高比舒张压升高明显E舒张压升高比收缩压升高明显172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降低时,动脉血压的变化是A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B收缩压升高比舒张压升高明显C舒张压升高比收缩压升高明显D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不变E收缩压降低,舒张压不变105 173下列各项中,能使动脉脉搏波上升支变得平缓的是A心交感兴奋B每搏输出量增大C心率减慢D主动脉瓣狭窄E主动脉硬化174下列哪一种情况下,可观察到毛细血管搏动A心率加快B每搏输出量降低C主动瓣关闭不全D大动脉弹性贮器作用增强E左心衰175下列哪种情况下中,可观察到颈静脉搏动A主动脉硬化B外周阻力增大C右心衰D心率加快E每搏输出量增大176心血管系统中,顺应性最大的是A弹性贮器血管B分配血管C阻力血管D交换血管E容量血管177站立过久出现下肢水肿的主要原因是A下肢静脉扩张B下肢血流量增大C下肢淋巴回流受阻D毛细血管压升高E机体血容量增大178能使机体冠脉血流量减少的是A大剂量血管升压素B低氧C肾上腺素D腺苷EH+179在交感缩纤维末梢释放递质过程中起抑制性调剂作用的是A心房钠尿肽B组胺C前列腺素D内皮素E肾素名词解释1cardiaccycle心脏从一次收缩开始到下一次收缩开始前的时间,即心房或心室收缩和舒张一次所需的时间。正常心脏活动有一连串的心动周期组成,故为分析心脏机械活动的基本单元。他与心率互为倒数。2strokevolume一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简称搏出量。正常成年人安静时每搏输出量为60~80ml。他是一项衡量心脏功能的基本指标。3ejectionfraction每搏输出量和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比值。正常成年人安静时射血分数约为60%。该指标考虑了心室射血前室内血液总量的背景,因而较单纯的每搏输出量更为全面。4cardiacoutput每分钟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即每分心输出量。等于每搏输出量和心率的乘积。正常成年人的心输出量为5~6L。是一项衡量心脏功能的基本指标。5cardiacindex每平方米表面积的心输出量。正常成年人的心指数为3.0~3.5L/(min·m2)。是一项适合于不同个体之间进行心功能比较的常用评定指标。6myocardialwork105 心脏(通常指左心室)收缩射血所作的功量。心室一次收缩所作的功称为每搏功,简称搏功,为搏出量与循环系统压力差的乘积。每分钟心室收缩所作的功称为每分功等于搏功与心率的乘积。心脏做功量与心肌耗氧量相平行,是一项比较全面的心功能评定指标。7Starlingmechanism在无神经、体液因素参与下,心脏随心室充盈量(或心肌细胞处长度)改变而自动调节心输出量(或心肌收缩力)的机制,也称心肌的异常自身调节。这种机制使心脏能将回心血量全部泵出,而不至于发生静脉内血液蓄积。8cardiaccontractility心肌不依赖前后负荷而改变自身收缩力的内在特性或功能状态。他是影响心输出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本身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9cardiacreserve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是人体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能力之一。健康成年人有相当大的心理储备,在强体力劳动时,心输出量可达安静时的5~6倍。10prematuresystole人工刺激或病理性额外刺激引起的心室在窦房结兴奋到来之前产生的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是临床上心律失常的生理学基础与之一。11compensatorypause人工刺激或病理性额外刺激引起的心室在窦房结兴奋到来之前产生的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是临床上心律失常的生理学基础与之一。12pacemakercurrent参与自律细胞4期动作电位自动去极化的离子电流。其成分较为复杂,不同自律细胞的起搏离子流成分可有差异。13bloodpressure,BP血管内流动着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单位为帕(Pa)和千帕(kPa),习惯上常用毫米汞柱(mmHg)表示。是血流动力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14meancirculatoryfillingpressure指在血液停止流动时循环系统中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它反映循环血量和循环系统、容量之间的相对关系,使血压形成的重要前提。15peripheralresistance主要指血液在小动脉和微动脉内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使血液循环系统中血流阻力的最主要部分,也是调节循环系统中血流量和血压的最主要因素。16systolicpressure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升高所达到的最高值。我国健康青年人安静时的舒张压为100~120mmHg。其高低主要反映心脏每脉搏输出量的多少。17diastolicpressure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降低所达到的最低值。我国健康青年人安静时的舒张压为60~80mmHg。其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18pulsepressure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简称脉压。我国健康青年人安静时的脉压为30~40mmHg。其大小反映一个心动周期中血压波动的幅度。105 8meanarterialpressure,MAP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由于心动周期中心舒期较心缩期长,故平均动脉压约等于舒张压+1/3脉压。9arterialpulse心动周期中由于血管内压力周期性波动而产生的动脉管壁搏动。它在临床上尤其是祖国医学的疾病诊断中有重要意义。10centralvenouspressure,CVP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内的血压,正常值为4~12cmH2O。反映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的相互关系。在临床治疗休克等情况下,对控制补液量、补液速度和观察心脏射血功能是否健全等方面有重要参考价值。11microcirculation从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其主要功能是实现血液与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12thoroughfarechannel血液从微动脉、后卫动脉、通血毛细血管进入微静脉的通路。多见于骨骼肌,平时经常处于开放状态,血流较快,其功能不是进行物质交换,而是使部分血液能迅速进入静脉。13arteriovenousshunt血液从微动脉经过动-静脉吻合支直接进入微静脉的通路。主要分布于皮肤和皮下组织中,在体温调节中起重要作用。14effectivefiltrationpressure,EFP决定组织液生成与回流诸因素的总和。有效率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当有效滤过压为正值时,有组织液生成;而当有效滤过压为负值时,有组织液回流入血。15cardiovascularcenter中枢神经系统中与控制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集中部位。已知控制心血管活动的神经元分布于从脊髓到大脑皮层的各个水平,它们之间形成复杂的神经纤维联系,并有许多递质和受体参与其调节活动。16baroreceptorreflex主要有分布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处的压力感受器受机械牵张刺激所引起的心血管反射,也称降压反射。为体内重要的负反馈之一,在缓冲动脉血压的快速波动,维持动脉血压稳定中起重要作用。17buffernerves指动脉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颈动脉窦的传入神经为窦神经,加入舌咽神经进入延髓;主动脉弓的传入神经走形与迷走神经干内。18volumerecepter位于心房、心室和肺循环大血管壁内许多感受器的总称。主要功能是感受由血容量改变引起的血管壁机械牵张或某些化学物质(如前列腺素、缓激肽等)刺激。它引起的心血管反射,意义在于保持血量、体液量及其成分相对稳定。19renin-angiotensinsystem,RAS105 参与调节心血管活动和水盐平衡的重要体液因素之一,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Ⅲ、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血管紧张素Ⅱ,它具有很强的缩血管效应和刺激醛固酮分泌的作用。8renin由肾脏近球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酸性蛋白酶,进入血循环后能将肝脏合成和释放的血管紧张素原水解而生成的血管紧张素Ⅰ,各种原因引起肾血流灌注减少是促进肾素分泌的有效刺激。9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ACE存在于血浆和组织中,尤其是肺循环血管内皮表面的一种蛋白水解酶,能将机无生物活性的血管紧张素Ⅰ转换为活性很强的血管紧张素Ⅱ,因而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10vasopressin,VP由下丘脑视上核(为主)和视旁核内神经内分泌大细胞合成,并经轴浆运抵神经垂体储存的一种神经激素,又称抗利尿激素。其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肾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和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11endothelium-derivedrelaxingfactor,EDRF由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和释放的一类舒血管物质。其化学本质很可能是NO,可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鸟苷酸环化酶,引起Cgmp浓度升高,游离Ca2+浓度降低而使血管舒张。12endothelin由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并释放的一种缩血管物质。其化学本质为21肽。是已知的最强烈的缩血管物质之一。其作用特点是在持久的升压效应之前出现一个短暂的降压过程。36blood-brainbarrier,BBB存在于血液与脑组织之间限制血液中某些物质与脑组织自由交换的屏障。其形态学基础是形状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毛细血管基膜和无空的毛细血管内皮。问答题1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产生的原理、特点和临床意义是什么?心音是由于心脏瓣膜关闭和血液撞击心室壁引起的振动所产生。第一心音是由心室收缩时产生的压力差驱使房室瓣关闭、血流冲击房室瓣引起心室振动及心室射出的血液撞击动脉壁引起的振动而产生的。其音调较低,持续时间较长,标志心缩期开始。第二心音是由心室舒张时产生的压力差,引起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关闭以及血流冲击大动脉根部、心室内壁引起振动而形成的。其音调较高,持续时间短,标志心舒期开始。第一心音可反映房室瓣的功能及心肌收缩力的强弱,第二心音可反映半月瓣功能及主动脉、肺动脉压力高低。如瓣膜关闭不全或狭窄时可产生正常心音以外的杂音,从杂音产生的时间、性质和强度可判断瓣膜性状和功能是否正常。听取心音还可判断心率和心律是否正常等情况。2为何讲用做功量评定心脏泵血功能意义更大?因为心脏收缩不仅仅是排出一定量的血液,而且还使这部分血液具有较高的压强能及较快的流速。在动脉压增高时,心脏要射出与原先同等量的血液,就必须加强收缩。比如两个人每搏输出量均为70ml105 ,但前者为高血压病人,后者为正常血压者。显然只有前者心脏加强收缩,即作功量大于后者,才能维持70ml的搏出量。由此可见,作为评定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心脏作功量要比单纯的心博出量或心输出量更为全面。3何为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代偿间歇是如何产生的?期前收缩后,往往出现一个较长时间的舒张期,叫代偿间歇。代偿间歇形成机理为:由于期前兴奋也有它自己的有效不应期,因此,在紧接期前收缩之后的一次窦性起搏激动传到心室时,刚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结果不能使心室产生兴奋和收缩,出现了一次兴奋和收缩的“脱失”,必须等到下一次窦性搏动传到心室时,才能引起心室收缩。这样,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可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4心脏为何不会发生强直收缩,而始终保持着自动的、有序缩舒活动?心脏能自动地进行有节律的舒缩活动主要取决于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即自动节律、传导性和兴奋性。心肌能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控制,自动地按一定顺序发生兴奋。这是由于心肌组织中含有自律细胞,它们能在动作电位的4期自动去极化产生兴奋,即具有自律性,其中以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所以它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它产生的兴奋主要通过特殊传导系统传到心房和心室,使心房和心室发生兴奋和收缩。在兴奋由心房传向心室的过程中,由于房室交界的传导速度很慢,形成了约0.1秒的房室延搁,从而使心房兴奋收缩超前于心室。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将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其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它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因此,心肌只有在舒张早期以后,才有可能接受另一刺激产生兴奋和收缩,这样,使心肌不会发生强直收缩。由于上述两个原因,使得心房和心室始终保持着收缩与舒张的交替出现,从而保证了心脏充盈和射血活动的正常进行。5房颤的危害性为何比室颤小得多?在心脏泵血中,心室的泵血起主要作用。心房收缩对心室的充盈来说,只是在心室充盈期之末使心室的充盈血量再增加25%左右,起着初级泵的作用,心室内充盈的血液大多数由心室舒张造成的房-室压力差抽吸而来。因此,在发生心房纤维性颤动(简称房颤)时,虽然心房已不能靠其收缩将血泵入心室,使心室的充盈血量有所减少,但对心室的充盈和射血功能影响不大,不会危及生命。但是,如果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简称室颤),心室的无效缩舒活动将使泵血功能立即停止,若得不到及时抢救,将危及生命。可见,房颤的危险性比室颤小得多。6弹性贮器血管的生理作用是什么?弹性贮器血管指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最大分支。这些血管的管壁厚,富含弹性纤维,有明显的可扩张性和弹性。心缩期,左心室射血后,主动脉压升高,心脏作功释放的能量,一方面形成推动血液向前流动的动能(占整个搏出功的比例很小);另一方面由于外周阻力原因,暂时贮存动脉系统中的血液形成主动脉扩张的势能。心舒期,主动脉瓣关闭后,被扩张的大动脉管壁发生了弹性回缩,势能转变为动能,将在射血期多容纳的那部分血液(约占心缩期射出血量的2/3)继续向动脉系统以后的外周部分推动,使心室间断的射血成为血管系统中连续的血流,并缓冲动脉血压变化,使收缩压不致因心室收缩射血而生得过高,舒张压不致因心室舒张停止射血而降得过低。105 7测量中心静脉压有何临床意义?中心静脉压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心脏射血能力强,能及时将回流入心脏的血液射入动脉,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进入心室的血就多,使右心房和胸腔大静脉压力降低;反之,该压力就升高。另一方面,如果静脉回流速度快,例如,当血量增加、全身静脉收缩或微动脉舒张等情况使外周静脉压升高时,静脉回流速度加快,中心静脉压会升高;反之,该压则降低。可见,中心静脉压是反映心血管功能的又一指标。临床上在输液时,尤其对心脏功能不良的患者输液时,为防止输液过多过快造成心力衰竭,常须观察该压的变化,作为输液与否、速度快慢记忆输液多少的依据。8影响静脉回心血量有哪些因素?静脉回心血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的差,以及静脉对血流的阻力,主要有五种因素:(一)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当血量增加或容量血管收缩时,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静脉回心血量增多。反之,则减少。(二)心脏收缩力量心脏收缩力强,射血时心室排空较完全,心舒期室内压降低,对心房和大静脉内血液的抽吸力量就加大,回心血增多;反之,则减少。(三)体位改变卧位变为立位时,身体低垂部位静脉内血量因重力作用而增多500ml,回心血减少;由立位变卧位,则增多。(四)骨骼肌挤压作用下肢肌肉进行节律性舒缩活动,由于肌肉泵的作用,肌肉收缩时,挤压血液向心脏方向流动;肌肉舒张时,有利于微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血液流入静脉,使静脉充盈。这些,均加速静脉回心血量。(五)呼吸运动吸气时,胸腔容积加大,胸腔负压值加大,使胸腔内大静脉和右心房扩张,压力下降,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入右心房;呼气时,则使回心血量减少.9高温环境中久立不动和长期卧床病人由卧位突然立起时,为何容易出现头晕,甚至昏厥?因重力和静脉压的原因,静脉中血量多少容易受体位的影响。在高温环境中,皮肤血管扩张,使静脉中容纳的血量增多;久立不动时,身体低垂部位的静脉的血量比平卧位和运动时要多。上述原因可使回心血量大大减少。长期卧床病人,静脉管壁的紧张性降低,可扩张性加大,加之腹壁和下肢肌肉的收缩力量减弱,对静脉的挤压作用减小,由平卧突然立起时,可因大量血液积存于身体低垂部位静脉中,使回心血量骤然减少。以上两种情况可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和脑供血不足,而引起头晕眼花,甚至昏厥。10组织液生成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有哪些?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有有效滤压、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和淋巴回流。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其中前两压促进组织液生成,后两压促进组织液回流。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常见因素主要有:(一)毛细血管压当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收缩时,毛细血管血压降低,组织液生成减少;反之,组织液生成增多。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收缩或静脉压升高时,也可以使组织液生成增多;反之,则减少。(二)血浆胶体渗透压105 当血浆蛋白减少,如饥饿、肝病使血浆蛋白生成减少,或肾病使血浆蛋白丧失过多时,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生成增多而导致水肿;(三)淋巴回流因10%组织液需通过淋巴途径回流入体循环,故当淋巴回流受阻,如丝虫病、肿瘤压迫等因素,可致局部水肿;(四)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如烧伤、过敏反应、蚊虫叮咬等情况下,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和水分漏出管外而致全身或局部水肿。11简述调节血管舒缩活动的神经和体液因素有哪些?血管舒缩活动受神经和体液两种因素调节:(一)神经调节几乎所有的血管平滑肌都受植物神经支配,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的纤维称缩血管纤维,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的纤维称舒血管纤维。1、缩血管纤维缩血管纤维都是交感神经纤维,所以通常称交感缩血管纤维,其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平滑肌的肾上腺素能受体有α和β两类。去甲肾上素与α受体结合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与β受体结合则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体内多数血管只接受交感缩血管纤维的单一支配,且不同部位血管中缩血管纤维分布的密度不同。在安静状态下,交感缩血管纤维持续发放低频率的神经冲动,以维持血管平滑肌一定程度的紧张性收缩状态。当交感缩血管纤维抑制时,血管平滑肌则表现为舒张。2、舒血管纤维舒血管纤维主要分交感舒血管纤维和副交感舒血管纤维。交感舒血管节后纤维支配骨骼肌血管平滑肌,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安静情况下该纤维无神经冲动发放,只是处于激动和准备做剧烈肌肉运动等情况下才发放冲动,ACh与M受体结合,使骨骼肌血管舒张。副交感舒血管纤维支配脑膜、唾液腺、肠胃道腺体和外生殖器官的血管,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它与M受体结合引起血管舒张。舒血管纤维还有脊髓背根舒血管纤维,它与局部皮肤血管舒张有关;还有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特与某些腺体血管舒张有关。(二)体液调节体液调节包括: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在肾素的作用下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Ⅰ,然后向许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管紧张素Ⅲ。其中血管紧张素Ⅱ可使全身小动脉收缩,血压升高;也使静脉收缩,回心血量增加。2、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对α受体的作用强于β受体,对全身多数血管有明显的收缩效应,而肾上腺素可与α和β受体结合,其效应取决于这两类受体的分布情况。3、血管升压素与血管平滑肌的血管升压素受体结合,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4、内皮舒张因子、NO和内皮素这是由血管内皮生成的物质,前两者舒张血管,后者收缩血管,可参与血压调节。除上述物质外,还有一些对血管起调节作用的物质,如激肽、心房钠尿肽、前列环素、阿片肽、PGE2、组胺等,这些物质多为舒血管效应,且有的仅在组织的局部起调节作用。12何谓窦弓反射?其反射弧是什么?有何生理意义?窦弓反射是指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器受到牵张刺激,反射性地引起心率减慢、心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降低和血压下降的反射。其反射弧组成如下:105 (一)感受器位于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分叉处的颈动脉窦以及主动脉弓处。在血管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能感受血压增高引起的机械牵张刺激而兴奋。(二)传入神经窦神经加入舌咽神经上行到延髓,主动脉神经加入迷走神经进入延髓。家兔的主动脉神经自成一束(又称减压神经),在颈部独立行走,入颅前并入迷走神经干。(三)反射中枢传入神经进入延髓后先和孤束核神经元发生联系,继而投射到迷走背核、疑核以及脑干其他部位,如脑桥、下丘脑一些神经核团。(四)传出神经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以及支配血管的交感缩血管纤维。(五)效应器心脏及有关平滑肌。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被牵张而兴奋,传入冲动沿传入神经传到心血管中枢,使心迷走紧张增强,而心交感紧张及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其效应为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降低,结果使血压下降。因而窦弓反射又称降压反射或减压反射。反之,当动脉血压突然降低时,压力感受性反射活动减弱,故心迷走紧张减弱,心交感紧张及交感缩血管紧张增强,引起心率加快,血管阻力加大,血压回升。可见,这种压力感受性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该反射在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和血量发生突然变化时,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使血压不致发生过大的波动。其生理意义在于缓冲血压的急剧变化,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13简述心迷走神经对心脏作用的原理。心迷走神经兴奋时,其节后纤维末梢释放递质乙酰胆碱(ACh),与心肌细胞膜上M受体结合,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使细胞内cAMP减少,肌浆网释放Ca2+减少;还通过Gk蛋白激活细胞膜上钾通道,普遍提高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促使K+外流,产生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到效应,具体表现如下:(一)静息时K+外流增多,使静息电位负值加大,与阈电位差距加大,心肌兴奋性降低。(二)K+外流增多,窦房结P细胞最大舒张电位绝对值增大,与阈电位差距加大;4期内向电流If受到抑制,自动除极速率减慢。上述两种原因使自律性降低,心率减慢。(三)复极过程中K+外流增多,使复极化加速,动作电位时程缩短,有效不应期缩短。(四)Ach一方面使肌浆网Ca2+释放减少,另一方面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激活NO合成酶,使胞内cGMP增多),抑制Ca2+通道,减少Ca2+内流;加上动脉电位时程缩短,使胞浆内Ca2+浓度下降,心房肌收缩力减小。(五)由于胞内Ca2+减少,使房室交界处慢反应细胞除极时0期上升幅度减少,速率变慢,故房室传导速度减慢。14简述心交感神经对心脏作用的原理。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其节后神经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E),与心肌细胞膜上β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从而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胞内cAMP增多,通过激活蛋白激酶和细胞内蛋白质磷酸化过程,产生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效应。具体如下:105 (一)加强自律细胞4期内向电流If,使自动除极速率加快,窦房结自律性增高,心率加快。(二)增加房室交界慢反应细胞Ca2+通道开放概率和Ca2+内流,使其0期上升幅度增大,除极加快,房室传导时间缩短。(三)NE一方面增加Ca2+的内流以及加速肌浆网Ca2+的释放,使胞浆Ca2+浓度增加,心肌纤维收缩更趋同步化,促使心肌收缩有力和心缩期缩短;另一方面又促使肌钙蛋白对Ca2+的释放和加速肌浆网对Ca2+的摄取,使心肌舒张完全。15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调节血压中的作用是什么?肾素本身对组织器官没有直接作用,它主要作为一种蛋白水解酶,使血浆中无活性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有活性的血管紧张素Ⅰ,进而相继产生血管紧张素Ⅱ和Ⅲ。血管紧张素Ⅰ对大多数血管没有直接作用,只是作为血管紧张素Ⅱ的前体,但有人认为其可刺激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的生理作用是:(一)使全身微动脉收缩,血压升高,静脉收缩,回心血量增加;(二)促使醛固酮释放,保钠保水,扩充血容量;(三)促使血管升压素、ACTH的释放,抑制压力感受性反射活动,使血压升高所引起的心率减慢效应明显减弱;(四)使交感缩血管紧张活动增加,并可增强渴觉,导致饮水行为;(五)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NE增多。总之,上述作用最终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血管紧张素Ⅲ的缩血管效应虽比血管紧张素Ⅱ小,但促使醛固酮分泌、保钠贮水和扩充血容量的作用比血管紧张素Ⅱ强,因此也有一定升压效应。其在血压远期调节中起重要作用。16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内压有何变化17心率过快对心脏射血和心脏持久工作有何影响?为什么?18心房收缩对心脏射血起什么作用?19何谓Starling机制?Starling机制的主要生理意义是什么20前负荷和后负荷如何影响心脏射血?21何谓心肌收缩能力?肾上腺素和H+如何影响心肌收缩。22试比较心室肌和骨骼肌动作电位的异同点。23心力储备有哪些来源。24试比较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的异同点。25试述心室肌兴奋性周期的特点及其与心肌收缩的关系。26正常情况下,兴奋如何在心脏内传播?有何特点和意义27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将如何影响心肌细胞兴奋性,传导性和自律性28简述影响心肌兴奋传导的因素29动脉血压如何形成并维持相对稳定30简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31哪些因素可影响动脉脉搏的波形,波幅和速度32试述中心静脉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和临床意义33简述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34微循环有哪些因素构成?有哪几条路?有何生理功能35组织液生成的有效过滤压如何计算?那些因素可影响有效过滤压105 36简述淋巴回流的特点和生理作用37试述压力感受性反射的过程,特点和生理意义38机体急性失血10%将出现哪些代偿机制39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如何参与机体心血管活动40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心血管作用有何异同41简述冠脉血循环的特点和冠脉血流量的调节42简述肺循环的特点和影响肺组织血流量的因素43简述脑循环的特点和脑血流量的调节论述题:1一次心动周期内,心室腔内压力高低、容积大小、瓣膜开关及血流方向发生了什么变化?左心室的一个心动周期,包括收缩和舒张两个时期,每个时期又分为若干期或时相,通常以心房开始收缩作为一个心动周期的起点。(一)心房收缩期心房开始收缩前,心脏处于全心舒张期,此时,心房和心室内压力都较低,接近0kPa。但因静脉血不断流入心房,新房压略高于心室内压,房室瓣处于开启状态,血液由心房顺房-室压力梯度进入心室,使心室充盈。而此时心室内压远低于主动脉内压,故半月瓣是关闭的。心房开始收缩,心房容积缩小,房内压升高,血液被挤入心室,使心室血液充盈量进一步增加25%。心房收缩持续约0.1秒,然后进入舒张期。(二)心室收缩期包括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和减慢射血期。1、等容收缩期心房舒张后不久,紧接着心室开始收缩,心室内压力开始升高;当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心室内血液开始向心房返流,并推动房室瓣使之关闭,血液因而不至于到流入心房。这时室内压尚低于主动脉压,半月瓣仍处于关闭状态,心室成为一个封闭腔;心室肌的强烈收缩导致是内压急剧升高,而心室容积并不改变。从房室瓣关闭直到室内压超过主动脉压,以致主动脉瓣开启前的这段时期,称为等容收缩期。其特点是心室容积不变,血液停留于心室,房室瓣和半月瓣均关闭,室内压升高的幅度大、速率快。此期约持续0.02-0.03秒。2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各期特点及形成机制。射血期等容收缩期期间室内压升高超过主动脉时,半月瓣被打开,等容收缩期结束,进入射血期。射血期的最初1/3左右时间内,心室肌强烈收缩,由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流量很大(约为总射血量的2/3),流速很快。此时,心室的容积明显缩小,室内压继续上升达峰值,这段时期称为快速射血期(0.11秒);因大量血流进入主动脉,主动脉压相应升高。随后,心室内血液减少,心室肌收缩强度减弱,心室容积的缩小也相应变慢,射血速度逐渐减慢,这段时期称减慢射血期(0.15秒)。在快速射血期的后期,室内压已略低于主动脉压,但心室内血流因受到心室肌收缩的作用而具有较高的动能,血液仍以其惯性作用继续射血。(三)心室舒张期包括等容舒张期和心室充盈期,后者又分为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和心房收缩充盈期。105 1、等容舒张期心室肌开始舒张后,室内压下降,主动脉内血液向心室方向返流,推动半月瓣关闭;这时室内压仍明显高于房内压,房室瓣依然处于关闭状态,心室又成为封闭腔。此时,心室肌舒张,室内压以极快的速度大幅度下降,但容积不变。从半月瓣关闭到室内压下降到低于房内压,房室瓣开启前的这段时期,称为等容舒张期,持续约0.03-0.06秒。此期特点除室内压快速下降外,其余同等容收缩期。2、心室充盈期当室内压下降到低于房内压时,血液顺房-室压力梯度由心方向心室流动,冲开房室瓣并快速进入心室,心室容积增大,称快速充盈期,占时约0.11秒;此期进入心室的血液约为总充盈量的2/3。随后,血液以较慢的速度继续流入心室,心室容积进一步增大,称减慢充盈期(0.22秒)。此后,进入下一个心动周期,心房开始收缩并向心室射血,心室充盈又快速增加。即所谓心房收缩充盈期,该期与减慢充盈期最后一瞬间相吻合占时约0.1秒。在心动周期中,心室肌收缩和舒张造成了室内压的变化,从而导致了心房-心室以及心室-主动脉之间压力梯度的形成。而压力梯度是推动血液流动的主要动力,血液的单方向流动是在瓣膜的配合下实现的。2心室肌细胞兴奋时产生的动作电位由除极化(或称去极化)和复极两个过程组成,通常分为0、1、2、3、4期共五个时期。(一)除极过程(0期)心肌受刺激后,膜上Na+通道部分开放,少量Na+内流,膜部分去极化。当除极由静息电位-90mV达到-70mV阈电位水平时,膜上Na+通道大量开放,出现再生性Na+内流,Na+顺着浓度差和电位差快速大量内流,使膜迅速去极化,膜电位快速上升到+30mV。0期历史1-2ms,膜内电位从0mV上升到+30mV,称之超射。(二)复极过程心室肌细胞的复极过程比神经和骨胳肌细胞复杂,且耗时久,可包括三个阶段:1期(快速复极化初期)由于快钠通道很快失活,Na+内流停止,同时钾离子通道(Ito)激活,电位差和浓度差驱使K+快速暂短外流形成复极,膜电位迅速下降到0mV左右,历时10ms。0期和1期形成的尖锋,称为锋电位。2期(平台期或缓慢复极化期)复极化电位达0mV左右之后,复极化过程变慢,主要由Ca2+和Na+缓慢内流和内入性整流造成的K+缓慢外流引起。在平台期早期,几种正离子跨膜流动所负载的正电荷相等,使膜电位稳定在0电位水平;在平台期后期,由于Ca2+通道逐渐失活,而K+通道逐渐激活,Ca2+内流渐少,K+外流渐多,使膜电位逐渐下降,移行到3期。此期历时100-150ms,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3期(快速复极化末期)平台期末钙通道失活,而K+继续外流,且随时间而逐渐递增,形成K+外流的再生性过程,使膜迅速复极化达到-90mV静息电位水平。此期历时也较长,占时约100-150ms。。4期(静息期)3期之后膜电位稳定在-90mV,已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但离子分布状态尚未恢复。此期,由于膜内外离子浓度的变化激活了Na+-K+泵,通过耗能,将在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进入膜内的Na+泵出膜外,K+泵回膜内,恢复静息状态时Na+和K+的膜内外浓度。Ca2+逆浓度差外运与Na+105 顺浓度差内流相耦联,形成Na+-Ca2+交换的能量仍由Na+-K+泵提供。Na+-K+转运和Na+-Ca2+交换都是生电性的,几种离子跨膜转运的结果,最终使此期的膜电位保持在静息水平电位。1心肌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其特点如何?心室肌细胞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的变化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一)有效不应期心肌细胞发生一次兴奋后,由动作电位的去极向开始到复极3期膜内电位达-55mV这一段时间内,由于钠通道完全失活,任何强大刺激均不能引起心肌肌膜发生任何程度的去极化,此期内兴奋性仍等于零;膜电位由-55mV恢复至-60mV这一期间内,因部分钠通道开始复活,如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肌膜可产生局部反应,发生部分去极化,但不能产生动作电位。故由0期开始到3期复极达-60mV这一段时间,给予刺激均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称有效不应期。(二)相对不应期从有效不应期完毕(膜内电-60mV)到复极化基本完成(-80mV)的期间内,由于膜电位仍低于静息电位,其钠通道开放尚未恢复正常,要用高于阈值的强刺激,才能产生动作电位,这一段时间称为相对不应期。(三)超常期心肌细胞继续复极化,膜电位由-80mV恢复至-90mV这段时间内,膜电位已经基本恢复,钠通道也基本上复活到可被激活的备用状态。由于距阈电位的差值小于正常,故引起该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刺激阈值比正常低,即兴奋性高于正常,称为超常期。在相对不应期或超常期产生的动作电位,其0期的幅度和上升速率均低于正常,因而兴奋传导的速度较正常慢。当膜电位复极之静息电位后,兴奋性也恢复正常。心肌兴奋时兴奋性变化的主要特点是有效不应期较长,历时约200-300ms,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为骨胳肌和神经纤维的100倍和200倍。这一特性是保证心肌能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而不会出现强直性收缩的生理学基础。2心输出量调节是如何进行的?心输出量的多少是通过对每搏输出量(即搏出量)和心率的改变来调节。(一)搏出量的调节搏出量与前负荷、心肌收缩能力以及后负荷有关。1、前负荷改变引起的自身调节此调节是指通过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的变化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的改变。心肌初长度变化与回心血量,即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或充盈压)有关。一定范围内,回心血量愈多,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就愈大,心肌受牵拉也愈强,使心肌初长度增大,则心室肌收缩力量也愈强,搏出量也愈多;反之,搏出量则减少,这就是所谓的“心的定律”。在体内,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是静脉回心血量和心室射血后剩余血量的总和。静脉回心血量受两个因素影响:(1)心室舒张充盈持续时间。心率增快,心舒期缩短,充盈不完全,搏出量会减少;一定范围内心率减慢,舒张期延长,充盈量增多,搏出量增加。(2)静脉回流速度。它与外周静脉压和心房、心室压之差有关。压差大,可促进静脉血回流。剩余血量与心肌收缩力有关,心肌收缩强,射血分数增大,剩余血量就少。此外,心房收缩也能增加心舒末期的充盈量。心脏自身调节的生理意义在于对搏出量进行精细的调节。当体位改变或动脉压突然增高,以及当左、右心室搏出量不平衡等情况下所出现的充盈量的微小变化,可通过此机制改变搏出量,是指与充盈量达到平衡。105 2、心肌收缩能力改变对搏出量的调节人们在运动或劳动时,搏出量可明显增加。此时心脏舒张期容量或动脉血压并不明显增大,但心脏收缩强度可明显加强,收缩速度可明显加快。显然,这是心肌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能改变其力学活性的一种内在特性。心肌收缩能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兴奋-收缩耦联的各个环节都能影响收缩能力,其中横桥联结数(活化横侨数)和肌凝蛋白的ATP酶活性是控制收缩能力的主要因素。凡能增加兴奋后胞浆Ca2+浓度,或增加肌钙蛋白对Ca2+亲和力的因素,均可增加横桥联结数,使收缩能力增强。儿茶酚胺能激活β受体,使cAMP浓度增加,胞浆Ca2+浓度增加,横桥结合数增多,导致收缩能力增加。3、后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动脉血压是心室肌的后负荷。在心率、心肌初长度和收缩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如动脉血压增高,则等容收缩期延长,而射血期缩短,同时,心室肌缩短的程度和速度均减少,从而造成心室内余血量增加,通过自身调节,使搏出量恢复正常。随着搏出量的恢复,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加强心肌收缩能力,使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也恢复到原有水平。(二)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心率在每分钟40-180次范围内,心率增快,心输出量增多。心率超过每分钟180次时,一方面由于心肌过度耗能,使心缩力降低;另一方面使心舒期明显缩短,心室充盈量减少,搏出量显著减少,心输量亦开始下降。心率低于每分钟40次时,心舒期过长,心室充盈量早已接近最大限度,在延长心舒时间也不能继续增加充盈量和搏出量,所以,心输出量将减少。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心率增快;迷走神经活动增强时,心率减慢。一些体液因素和体温对心率也有影响。1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动脉血压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每搏输出量搏出量增大,射入动脉中的血量增多,对管壁的张力加大,使收缩压升高。由于收缩压升高,血流速度就加快,如果外周阻力和心率不变,则大动脉内增多的血量仍可在心舒期流至外周,到舒张末期,大动脉内存留血量和搏出量增加之前相比,增加并不多,使舒张压升高不多,脉压稍有增大。反之,当搏出量减少时,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可见,在一般情况下,搏出量变化主要影响收缩压。(二)心率在搏出量和外周阻力不变时,心率加快,心舒期缩短,在此期内流入外周的血液减少,心舒期限末主动脉内丰留的血量增多,舒张压升高。由于动脉血压升高可使血流速度加快,因此,在心缩期内可有较多血液流至外周,收缩压升高不如舒张压升高明显,脉压减小。反之,心率减慢,舒张压降低的幅度比收缩压降低的幅度大,故脉压增大。可见,单纯心率变化主要影响舒张压。(三)外周阻力如果心输出量不变而外周阻力加大,则心舒期内血液向外周流动的速度减慢,心舒期末存留在主动脉中的血量增多,故舒张压升高。在心缩期,由于动脉血压升高使血流速度加快,因此,收缩压升高不如舒压升高明显,脉压相应减小。反之,当外周阻力减小时,舒张压降低比收缩压降低明显,故脉压另大。可见,在一般情况下,外周阻力主要影响到舒张压。105 (四)大动脉的弹性大动脉的弹性扩张,可以缓冲血压变化的幅度,使收缩压降低、舒张压升高。当大动脉弹性降低时,其缓冲血压的作用减小,故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加大。(五)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比例在正常情况下,循环血量和血管容量标点相适应,血管系统充盈较好,维持一定的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当失血使循环血量减少,而血管容量变化不大时,体循环平均充盈压降低,导致动脉血压下降。这一因素对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有影响。6中等量以下的出血,血压回升机理是什么?人体急性中等量以下失血(失血量占血量20%以下)造成血液总量减少时,致使血压回升。根据这些代偿性反应出现的先后大致可分为以下四期:(一)神经反射期出现最快的反应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缩血管神经付出冲动增多,使外周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收缩。失血初期,动脉血压沿无改变时,首先是由于容量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小,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当失血量继续增加,循环血量减少到引起动脉血压下降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所受的压力刺激减弱,如果血压降到8kPa(60mmHg)以下,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所爱的刺激增强。这样,通过学习降压反射减弱和化学感受性反射增强,使心搏频率加快,心缩力量增强,呼吸运动加强。结果,动脉血压下降趋势得以缓冲。另一方面,脑和心脏以外的许多器官,特别是皮肤、微腹腔脏器等处的小动脉和微动脉强烈收缩,除可增加外周阻力使血压升高外,还可使循环血量重新分配,优先供应心、脑等重要器官。此外,容量血管收缩,使在血量减少的情况下仍有足够的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应急时激发交感-肾上腺髓质释放大量儿茶酚胺,经血液运送,参与增强心脏活动和收缩血管等调节过程。(二)组织液回流期第二个比较早期的反应是毛细血管对组织液的重吸收,大约在失血后约1小时内发生。由于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使毛细血管血压降低,并且毛细血管前阻力和后阻力的比值增大,故组织液的回流大于生成,水分重吸收入毛细血管。这一反应对血浆量的恢复和血压的回升起重要作用。(三)体液调节期机体在失血约1小时后出现的比较延缓地第三个代偿反应是应激时引起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活动增强,分泌大量的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以提供能源;同时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和血管升压素释放亦增加。这些体液因素除了有缩血管作用外,更重要的是能促进肾小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以利于血量的恢复。血管紧张素Ⅱ还能引起渴觉和饮水行为,使机体通过饮水以增强细胞外液量。(四)血液补充期出血在后最为缓慢的反应过程是血液中血浆蛋白和红细胞的补充。血浆蛋白由肝脏加速合成,在一天或更长的时间内逐渐恢复;红细胞则由骨髓造血组织加速生成,约需数周方能完全恢复。105 第五章呼吸选择题1肺通气的原动力来自A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之差B肺的扩大和缩小C胸廓的扩大和缩小D呼吸肌的收缩和扩张E胸膜腔内压的周期性变化2平静呼吸时于下列那种情况下,肺内压低于大气压A吸气初B吸气末C呼气初D呼气末E呼吸暂停而呼吸道畅道3推动气体进出肺的直接动力是A肺内压和大气压之间压力差B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之间压力差C胸膜腔内压和大气压之间压力差D肺内压和跨壁压之间压力差E胸膜腔内压的周期性变化4在下列哪一时相中,肺内压等于大气压A吸气初和呼气末B吸气末和呼气初C呼气初和呼气末D呼气初和吸气初E吸气末和呼气末5维持胸膜腔内负压的必要条件是A呼气道存在一定阻力B胸膜腔密闭C胸膜腔内有少量浆液D呼气肌收缩E肺内压低于大气压6肺表面活性物质A能增加肺泡表面张力B能增加肺顺应性C由肺泡Ⅰ型分泌D主要脂质成分是二硬脂酰卵磷脂E分布于肺泡内液体分子层和肺泡上皮细胞层之间7跨壁压是A肺内压和大气压之差B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之差C大气压和胸膜腔内压之差D大气压和胸廓回缩力之差E大气压和肺回缩力之差8正常成年人平静呼吸时,肺顺应性A约为2L/cmH2OB位于肺静态顺应性曲线上段C大,呼吸省力D与肺泡表面张力大小无关E受功能残气量大小的影响9根据Laplace定律,如果大小肺泡彼此相通,且表面张力相等,那么A小肺泡内压力大,大肺泡内压力小B小肺泡内压力小,大肺泡内压力大C大小肺泡内压力相等D吸气时气体主要进入小肺泡E呼气时气体主要出自大肺泡10胸廓处于自然位置时,A胸廓缩小,弹性阻力向外B胸廓扩大,弹性阻力向内C其弹性阻力是吸气的阻力D其弹性阻力是呼气的阻力E胸廓无变形,不表现出弹性阻力11平静呼气末存留于肺内的气量,称为A潮气量B残气量C补呼气量D功能残气量E补吸气量105 12呼吸膜可分为几层结构?总厚度为A2层,<0.2µmB3层,8µmC4层,1-2µmD6层,<1µmE8层,2-8µm13下列哪种情况下,能使肺的静态顺应性增加?D(?)A呼吸膜增厚B气道阻力减小C惯性阻力减小14当呼吸幅度减小而出现呼吸频率加快时,下列哪一项受影响最大A每分通气量B无效腔气量C肺泡通气量D功能残气量E肺扩散容量15对肺泡气体分压变化起缓冲作用的是A补吸气量B补呼气量C深吸气量D功能残气量E残气量16决定肺部气体交换方向最主要的因素是A气体的溶解度B气体的分压差C气体分子量的大小D呼吸膜的通透性E气体和血红蛋白的亲和力17体内CO2分压最高的部位是A组织液B细胞内液C毛细血管血液D动脉血液E静脉血液18气体的肺扩散容量是指A每分钟肺部气体扩散的总量B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每分钟肺部扩散气体的容量C基础情况下每分钟肺部气体扩散的总量D在1mmHg分压差情况下,每平方米体表面肌在肺部扩散的气体容量E在1mmHg分压差情况下,每分钟在肺部扩散的气体总量19衡量肺的可扩张性的大小指标是A弹性阻力B气流阻力C肺扩散容量D肺顺应性E肺回缩力20胸廓容积大于其自然位置时A胸廓以其弹性向外扩张,肺的弹性回缩力消失B胸廓以其弹性回缩力向内回缩,肺的弹性回缩力向内C胸廓以其弹性向外扩展,肺的弹性回缩力向内D胸廓弹性作用消失,肺的弹性回缩力消失E胸廓弹性作用消失,肺的弹性回缩力向内21胸廓容积大于其自然位置时A胸廓以其弹性向外扩展,肺的弹性回缩力消失B胸廓以其弹性向内回缩,肺的弹性回缩力向内C胸廓以其弹性向外扩展,肺的弹性回缩力向内D胸廓以其弹性向内扩展,肺的弹性回缩力消失E胸廓的弹性作用消失,肺的弹性回缩力向内22气体阻力轻度增加时A肺活量和用力肺活量都不变B肺活量和用力肺活量都增加C肺活量和用力肺活量都减少D肺活量减少,用力肺活量可能正常105 E肺活量可能正常,用力肺活量减少23氧解离曲线由正常位置向左移A表明血液在一定氧分压时氧含量减少B可发生在贫血时C表明从血液进入组织的氧量减少D可见于储存数周后的血液E可见于组织代谢增加时24可引起氧解离曲线由正常位置向右移的是ACO2分压增加B2,3-DPG降低CpH升高D温度降低E吸入气CO含量增高251克血红蛋白可结合氧A0.34-1.39mlB1.34-1.39mlC1.34-2.34mlD1.39-2.39mlE2.34-3.34ml26氧解离曲线是表示下列哪种关系的曲线A血红蛋白含量和氧解离量B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和血氧分压C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和血红蛋白氧含量D血红蛋白氧含量和血红蛋白氧容量E血红蛋白浓度和血红蛋白氧含量27血液中CO2的含量主要决定于ACO2分压BO2分压C血液中pHD血液的温度E血红蛋白浓度28血液中CO2的主要运输形式是A物理溶解B氨基甲酸血红蛋白C碳酸氢盐D氧合血红蛋白E去氧血红蛋白29延髓呼吸神经元主要分布于A迷走神经背核和孤束核背侧B孤束核背外侧区和疑核区C网状结构背侧部D网状结构腹侧部E孤束核腹外侧区,后疑核,疑核,和面神经后核30产生呼吸节律的基本中枢是A脊髓前角呼吸运动神经元B延髓呼吸神经元C脑桥呼吸中枢D大脑皮层E下丘脑31脑桥呼吸调整中枢的主要功能是A促使吸气转为呼气B促使呼气转为吸气C减慢呼吸频率D接受肺牵张反射的传入信号E使吸气缩短,呼气延长32切断家兔双颈迷走神经后,呼吸的变化是A频率加快,幅度减少B频率加快,幅度增大C呼吸频率和幅度均不变D呼吸减慢,幅度减小E频率减慢,幅度增大33下列肺牵张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A感受器存在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105 B正常人平静呼吸时,对呼吸节律起重要的调节作用C传入纤维在迷走神经中上行至延髓D可促使吸气及时转化为呼气E有明显的种族差异34关于动脉血CO2分压升高引起的各种效应,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运动增强B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使呼吸运动增强C直接兴奋呼吸中枢D使氧离曲线向右移E使血液中CO2容积百分数增加35血液中CO2分压升高使呼吸运动增强的主要途径是A直接刺激脑桥的呼吸相关神经元B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敏感区而引起C直接刺激延髓呼吸中枢的神经元D通过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感受器而引起E通过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感受器而引起36缺O2使呼吸活动增强主要通过刺激下列哪一途径实现A延髓呼吸中枢B中枢化学敏感区C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感受器D脑桥呼吸中枢E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感受器37血中H+浓度升高使呼吸活动增强主要通过刺激下列哪种途径实现A延髓呼吸中枢B中枢化学敏感区C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感受器D脑桥呼吸中枢E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感受器38平静呼气末,胸膜腔内压A高于大气压B等于大气压C比呼气初胸膜腔内压负值小D比吸气初胸膜腔内压负值大E比吸气末胸膜腔内压负值大39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导致A肺难于扩张B小肺泡内压小于大肺泡内压C肺弹性阻力减少D肺跑表面张力降低E肺顺应性增加40下列哪种情况下可导致静脉血PO2降低A贫血BCO中毒C剧烈运动D亚硝酸盐中毒E过度通气41下列哪种情况下,能引起动脉血PO2降低的是A无效腔增大B肺气肿C过度通气D呼吸性酸中毒E肺水肿42CO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是O2与血红蛋白亲和力的A20倍B50倍C150倍D200倍E250倍43呼吸神经元在延髓相对集中的部位是A腹外侧浅表区B背外侧浅表区C背内侧区和腹外侧区D迷走神经背核E孤束核背外侧区44在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本身无化学感受性但受损后化学感受性反射将不能进行的区域是A头区B中区C尾区D外区E内区45正常人第一秒末用力呼气量约占用力肺活量的105 A50%B60%C70%D80%E90%46下列各种肺容量中,在严重哮喘患者降低最为明显的是A肺活量B用力肺活量C用力呼气量D深吸气量E补呼气量47肺气肿病人A肺顺应性增大B肺弹性阻力增大C吸气困难明显D吸气时程延长E呼气时程缩短48自然呼吸时,PCO2升高对呼吸的刺激作用明显增强是因为AH+浓度增大BPO2降低C中枢化学感受器的敏感性增加D外周化学感受器的敏感性增加ECO2解离曲线的影响49运动初期引起的肺通气量增加是由于下列何种感受器受刺激引起的A中枢化学感受器B外周化学感受C肺牵张感受器D呼吸肌本体感受器E肺毛细血管旁感受器50二级支气管以下部位感受器受刺激而引起咳嗽反射的有效刺激是A机械牵张B温度改变C刺激性气味DCO2浓度升高E缺O251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动力是A呼吸膜上的泵蛋白BATPC气体的分压差D气体溶解度及其分子量平方根之比E肺和胸廓的舒缩运动52正常人平静呼吸的频率是A6-8次/分钟B8-10次/分钟C10-12次/分钟D12-18次/分钟E20-25次/分钟53正常人用力吸气时,肺内压可比大气压低A10-20mmHgB20-30mmHgC30-50mmHgD40-70mmHgE30-100mmHg54平静呼吸时,无论呼气或吸气,胸膜腔内压均为负值,这是由于A肺的生长速度比胸廓快B胸廓的自然容积大于肺的自然容积C肺的回缩力小于胸廓回缩力D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E胸廓的弹性阻力大于肺内压55大小肺泡稳定性的维持,有赖于肺表面活性物质在A大肺泡内密度低,小肺泡密度高B大肺泡内密度高,小肺泡内密度低C大小肺泡内的密度均高D大小肺泡内的密度均低E大小肺泡内的密度与呼吸周期中随机变化56能使肺回缩力减小,肺顺应性增大的是A肺纤维化B肺充血C肺水肿D肺气肿E肺毛细血管堵塞57由于功能残气量的作用,每次平静呼吸是肺内气体更新约为A1/2B1/3C1/5D1/7E1/1058安静状态下,呼吸膜的扩散面积是A40m2B50m2C60m2D70m2E100m2105 59由于气体分子特性不同,CO2的扩散系数为O2的A10倍B20倍C30倍D40倍E50倍60正常成年人呼吸膜面积的储备约为安静时的A2倍B3倍C4倍D5倍E6倍61下列哪种情况通气/血流比值升高A肺水肿B肺纤维化C哮喘发作D浅而快的呼吸E肺毛细血管阻塞62高原高空环境只要吸入气PO2大于60mmHg,Hb氧饱和度仍达到A50%-60%B60%-70%C70%-80%D80%-90%E90%以上63O2的利用系数是指A血流流经组织时所含O2量占O2容量的百分数B血流流经组织释放出的O2容积占动脉血O2含量的百分数C血流流经组织释放出的O2容积占动脉血O2容量的百分数D血流流经组织时释放出的O2含量占动脉血O2含量的百分数E动脉血O2含量占动脉血O2容量的百分数64Hb的构型由R型变为T型时A氧离曲线左移B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CHb对O2的亲和力不变DHb与O2结合能力降低EHb与H+结合能力降低65CO2与Hb结合生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反应主要受哪种因素调节AO2分压BCO2分压C氧化作用D氧合作用E碳酸酐酶作用66中枢化学感受器A对O2含量变化敏感B对CO2浓度变化敏感C对血中H+浓度变化敏感D在低O2时对维持呼吸十分重要E引起的反应较迅速67调节呼吸最重要的生理因素是ACO2BO2CH+D2,3-DPGECO68颈动脉体Ⅰ型细胞受刺激时,胞质内哪种成分升高而触发递质释放AIP3BDGCcAMPDcGMPECa2+69外周化学感受器感受的适宜刺激是下列哪种因素变化APO2B氧含量C氧容量D氧饱和度E氧合Hb70引起胸廓顺应性降低的因素A肺纤维化B肺水肿C肺气肿D胸膜增厚E消瘦名词解释1respiration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是维持机体新陈代谢和其他功能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生理过程之一。2pulmonaryventilation105 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是呼吸全过程中的第一的环节。其作用是不断更新肺泡内气体,使之保持较高的O2分压和较低的CO2分压,以利于肺换气的正常进行。3forcedbreathing在平静呼吸基础上加深加快的一种呼吸运动形式。一般是在机体活动时,或吸入气中CO2含量增加,或O2含量降低时,或在某种疾病情况下出现。1compliance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其大小可用单位压力变化(△P)所引起的容积变化(△V)来表示,单位是L/cmH2O。顺应性与弹性阻力成反变关系,因而可将顺应性用来度量弹性阻力。2specificcompliance单位(肺)容量的(肺)顺应性,或排除(肺)总容量影响的(肺)顺应性。它比(肺)顺应性更客观的反映(肺)的可扩张程度,可用于不同个体间(肺)顺应性大小的比较。3tidalvolume,TV每次呼吸是吸入或呼出的气量。正常成年人平静呼吸时的潮气量为400~600ml,运动时可增大。它是测定肺通气功能的基本指标之一。4inspiratoryreservevolume,IRV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量。正常成年人的补吸气量为1500~2000ml。它是反映吸气储备能力的指标之一。5expiratoryreservevolume,ERV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正常成年人的补呼气量为900~1200ml。它是放映呼气储备能力的指标之一。6vitalcapacity,VC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它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正常成年男性平均约3500ml,女性约2500ml,但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它反映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肺通气功能的指标。7forledexpiratorycapacity,FVC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正常时略小于在没有时间限制条件下测得的肺活量。它除了能反映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还一定程度上反映肺组织的弹性状态和气道的通畅程度。8forcedvitalcapacity,FEV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吸时,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通常以它所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数来表示。正常人第一秒钟内的百分数约为80%。它能较好的反映肺的最大通气量,以及肺组织的弹性状态和气道的通畅程度。9alveolarventilation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胸量)×呼吸频率。由于他排除了不参与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的通气量,因而是真正能进行有效气体交换的通气量。10maximalvoluntaryventilation105 劳动和运动时,尽力做深快呼吸,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也称最大通气量。它反映单位时间内充分发挥全部通气能力所能达到的通气量。通过对每分平静通气量作比较,可了解通气功能的储备能力。1ventilation/perfusionratio每分肺泡通气量和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约为0.84(全肺平均值)。由于肺换气依赖于气泵和血泵的协调配合工作,因而通气/血流比值的增大或减小,将会导致两者匹配失当而降低肺换气效率。2pulmonarydiffusioncapacity气体在1mmHg分压差作用下,每分钟通过呼吸膜扩散的气体ml数。正常人安静时O2的肺扩散容量平均约为20ml/(min·mmHg),他是测定呼吸气通多呼吸膜能为的一种指标。3oxygencapacityofhemoglobin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它是一项血液可携带多少氧或携氧能力的指标。正常人体的血红蛋白氧容量约为20ml%。4oxygencontentofhemoglobin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O2量。它是一项血液实际携氧量的指标。正常人动脉血中的血红蛋白氧含量为20ml%,而混合静脉血中的血红蛋白氧含量约为14.4ml%。18oxygensaturationofhemoglobin血红蛋白氧含量占血红蛋白氧容量的百分比。他表示血液中实际携带的氧占血液可携带氧量的比例。正常人动脉血的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93%~98%,静脉血为60%~70%。19oxygendissociationcurveO2分亚于血红代白氧结合量或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曲线呈S性,表明O2分压较高(曲线上段)时,血液能携带足够的O2,O2分压较低(曲线中、下段)时,随着O2分压的降低,血液能释出足够的O2供组织利用。20pulmonarystretchreflex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萎陷反射,既由肺扩张引起的吸气抑制和肺萎陷引起的吸气兴奋的反射。其生理意义在于促使吸气和呼气的交替,参与呼吸节律的形成和调节。问答题1何谓呼吸?呼吸全过程由哪几个环节组成?肺水肿的病人为何采取“端坐呼吸”?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呼吸全过程包括:(一)外呼吸或非呼吸,是指在肺部实现的外环境与肺毛细血管血液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它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两个过程。(二)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三)内呼吸或组织呼吸,是指细胞通过组织液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过程。肺水肿的病人由于肺换气障碍,导致动脉血PO2降低,PCO2升高,呼吸困难,呼吸运动加深加快。采取“端坐呼吸”,可使静脉血回流到肺脏减少,使肺水肿减轻,改善换气功能和呼吸困难。2胸内负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气胸的危害是什么?105 (一)形成原理:胸内负压是指胸膜腔内压比大气压低表现为负值。正常情况下,胸膜腔内只有少量浆液而无气体,浆液分子的内聚力使两层胸膜腔紧贴在一起,不易分开。另外,人出生后胸廓的发育速度比肺快,造成胸廓的自然容积达于肺,这样肺就始终处于被动扩张状态。肺泡的弹性回缩力和肺泡表面张力使肺回缩,肺的回缩力抵消了一部分通过胸膜腔脏层作用于胸膜腔的肺内压。再吸气末和呼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因此,胸膜腔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如以大气压为零,则胸膜腔内压=-肺回缩力。可见,胸内负压是由肺的回缩力造成的。(二)生理意义:一是有利于肺保持扩张状态,不致于由自身回缩力而缩小萎陷;二是降低中心静脉压,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回流。(三)气胸的危害:发生气胸时,肺将因回缩力而萎陷,肺不能随胸廓运动而扩大缩小,严重影响了肺通气和换气功能;气胸时,胸膜腔负压消失,将不利于腔静脉和胸导管扩张,使胸腔大静脉和淋巴回流受阻,循环功能将发生障碍。2何谓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其有何生理意义?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一种复杂的脂蛋白,其主要成分是二软脂酰卵磷脂(DPL)。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以单分子层分布在肺泡液体分子表面,减少了液体分子之间的吸引力,降低了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其生理意义是:(一)减低肺弹性阻力,从而减少吸气阻力,有利于肺扩张;(二)有助于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这是由于表面活性物质的密度可随肺泡半径的变小而增大,或随半径的变大而减少,从而调整了半径不同的大小肺泡的表面张力,缓冲了大小肺泡内的回缩压差别,保持了大小肺泡容积的相对稳定;(三)通过降低肺泡回缩压,减少肺间质和肺泡内的组织液生产,防止了肺水肿的发生。3肺通气的动力是什么?它要克服哪些阻力才能实现肺通气?呼吸肌的舒缩运动时肺通气的原动力。平静呼吸时,主要的吸气肌肌隔和肋间外肌收缩,胸廓容积扩大,肺内压低与外界大气压,产生吸气。当吸气肌松弛时,肺依靠其自身的回缩力而回位,并牵引胸廓,使之缩小,肺内压升高,高与外界大气压而产生呼气。可见,在呼吸过程中肺内压呈周期性交替升降所造成的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是推动气体进出肺的直接动力。平静呼吸时,吸气时主动的,呼气时被动的;用力呼吸时,有呼气肌肋间内肌和腹壁肌收缩参与,故呼气也是主动的。肺通气的阻力有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阻力两种。前者包括肺的弹性阻力和胸廓的弹性阻力,后者包括气道阻力、惯性阻力和粘滞阻力,平静呼吸时以弹性阻力为主。4何谓肺换气?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有哪些?肺换气是指肺泡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气体交换方向是:O2从肺泡向血液扩散,CO2与之扩散方向相反。经气体交换后,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有:(一)呼吸膜的面积和厚度气体扩散速率与呼吸膜面积成正比,与呼吸膜厚度成反比。(二)气体的分压差气体是从分压高处向分压低处扩散,气体扩散速率与气体分压差成正比。(三)气体分子量和溶解度在相同条件下,气体的扩散速率与气体分子量的平方根成反比,与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度成正比。(四)通气/血流比值肺泡通气量于肺血流量比值恰当,肺的换气效率高。若比值升高,意味着肺泡无效腔增大或/105 和肺血流量减少;若比值减小,意味着发生功能行动-静脉短路或/和肺通气量减少。故无论比值增大或减小都使肺通气效率降低,造成血液缺O2或CO2滞留。6切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对呼吸的影响是什么?机制如何?切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后,动物的呼吸降变得深而慢,这是因为失去了肺扩张反射对吸气过程的抑制所致。肺扩张反射的感受器位于气管到细支气管的平滑肌中,属于千张感受器,当吸气时,肺扩张牵拉呼吸道,使之也受牵拉而兴奋,冲动经迷走神经粗纤维传入延髓。在延髓内通过一定的神经联系使吸气切断机制兴奋,切断吸气,转为呼气。这样便加速了吸气和呼气的交替,使呼吸频率增加。所以,当切断迷走神经后,该反射消失,动物呼吸将出现吸气时间延长,幅度增大,变为深而慢的呼吸。7试述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来源,成份。作用和生理意义8试述影响肺交换的因素及作用机制9何谓氧解离曲线?它有什么特点和生理意义10简述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11酸中毒时,呼吸有何变化?为什么?12动物实验中,吸入气CO2浓度增加时对动物的呼吸有何影响?为什么?13简述CO中毒时O2的运输有何影响?呼吸有何变化?为什么?14严重肺气肿时,肺心病患者为何不宜吸入纯O2来改善其缺O2状况论述题:1试从正负两方面叙述动脉血中CO2分压升高,O2分压降低对呼吸的影响及其机制。CO2是调节呼吸的最重要的化学因素,在血液中保持一定的浓度,可以维持呼吸中枢的正常兴奋性。在一定范围内,动脉血PCO2升高,可引起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CO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中枢化学感受器对脑脊液中的H+敏感,而CO2却很容易通过。当血液中PCO2升高时,CO2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与H2O结合成H2CO3,随即解离出H+以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在通过一定的神经联系使延髓呼吸中枢兴奋,而增强呼吸运动。(二)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血液中PCO2升高,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经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入到延髓,使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加深加快。在CO2对呼吸调节的上述两种途径中,中枢化学感受器的兴奋途径是主要的。但是,当吸入气中的CO2浓度大于7%时,可引起呼吸中枢麻痹,使呼吸抑制。吸入气中PO2下降可以反射性的引起呼吸加深加快。低O2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为抑制,缺O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来实现的。当机体PO2低于10.6Pa以下时,来自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抗低O2对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促进呼吸中枢兴奋,反射性的是呼吸增强。动脉血PO2降低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而兴奋呼吸的这种作用,对于正常呼吸的调节意义不大,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却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的保护机制,可防止呼吸中枢因缺乏兴奋来源而呼吸停止。例如,在严重肺气肿、肺心病患者,长期的肺换气障碍导致低O2和CO2滞留,中枢化学感受器对CO2的敏感性降低。此时,将主要依靠低O2105 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的途径增强肺通气量,以补偿肺部的气体交换不足。但是,在机体严重缺O2时,由于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兴奋作用不足以克服缺O2对呼吸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则将发生呼吸渐弱,甚至呼吸停止。2何谓氧解离曲线?试分析氧解离曲线的特点及其生理意义?氧解离曲线是表示Hb氧饱和度与PCO2关系的曲线。曲线近似“S”形,可分为上、中、下三段。(一)氧解离曲线上段曲线较平坦,相当于PO2由13.6kPa变化到8.0kPa时,表明这段期间PO2的变化较大,而对Hb氧饱和度影响不大。只要PO2不低于8.0kPa,Hb氧饱和度仍能保持90%以上,血液仍有较高的载氧能力,从肺部携带足够量的氧气到组织,不致发生明显的低氧血症,显示该段对吸入气的PO2变化有缓冲功能。(二)氧解离曲线中段该段曲线较陡,相当于PO28.0-5.3kPa,是HbO2释放O2的部分,在此段,PO2稍有下降,Hb氧饱和度下降较大,因而能释放较多的O2满足机体在安静状态或轻微活动时对O2的需求。(三)氧解离曲线的下段相当于PO25.3-2.0kPa,此段曲线为最陡的一段。表明O2大量释放出来,此时,O2的利用系数可提高到75%,为安静时的3倍,以满足组织活动增强时对O2的需要。因此,该段曲线也代表了机体对O2的储备。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选择题1下列各项中,能使肾小球有效滤过压降低的是A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C肾小囊内静水压降低D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升高E肾小囊内胶体渗透压升高2根据管球反馈学说,当流经致密斑的小管液流量增加时A同一肾单位的肾小球滤过率增加B同一肾单位的肾小球血流量增加C肾交感神经兴奋D近端小管对水和溶质的重吸收增加E肾素分泌增加3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A当入球小动脉收缩时升高B当出球小动脉舒张时升高C比出球小动脉血压低D比体内其他毛细血管血压高E随机体动脉血压的升降而升降4近髓肾单位的主要功能是A重吸收Na+和分泌K+B重吸收Na+和分泌H+105 C释放肾素D重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E浓缩或稀释尿液5给家兔静脉注射25%葡萄糖10ml后尿量增加,其原因是A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B肾小球滤过率增加C肾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D肾小管液溶质浓度升高E肾血流量增加6正常情况下,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A不随重吸收物质的不同而不同B不受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C随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加而增加D随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加而减少E受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调节7根据球管平衡现象,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约为肾小球滤过率的A1/2B2/3C3/4D4/5E5/68肾小球滤过分数是指A肾小球滤过率和体表面积的比值B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C肾血浆流量和体表面积的比值D肾小球滤过率和血流量的比值E肾血流量和体表面积的比值9与肾小球滤过无关的因素是A血浆晶体渗透压B血浆胶体渗透压C肾血流量D滤过膜的面积E滤过膜的通透性10肾小管超滤液中葡萄糖全部被重吸收的部位是A近曲小管B髓袢降支C髓袢升支D远曲小管E集合管11肾血流量的绝大部分供应A肾被膜B肾皮质层C肾外髓部D肾内髓部E肾盂12下列有关近端小管重吸收的叙述,正确的是ANa+为主动或被动重吸收BCl-为主动重吸收CK+为被动重吸收DHCO3-为主动重吸收E水为主动或被动重吸收13近端小管重吸收的特点是A重吸收物质种类少B各种物质重吸收量少C小管上皮腔面膜两侧电位差大D受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E小管液与上皮细胞内液保持等渗14肾小管超滤液中氨基酸全部被重吸收的部位是A近曲小管B髓袢降支C髓袢升支D远曲小管E集合管15下列哪种物质的肾清除率能准确代表肾小球滤过率A肌酐B酚红C葡萄糖D对氨基马尿酸E菊粉16肾球旁细胞的功能是A感受小管液的H+浓度变化B感受小管液NaCl浓度变化C参与球管平衡D释放血管紧张素原E释放肾素17正常情况下,在近髓肾单位中A流入髓袢降支粗段小管液的渗透压高于血浆B流出髓袢降支细段小管液的渗透压低于血浆105 C流入髓袢升支细段小管液的渗透压高于血浆D流入髓袢升支粗段小管液的渗透压低于血浆E流出集合管的小管液渗透压低于血浆18下列有关Cl-在近端小管重吸收的描述,正确的是A主要发生在近曲小管B与HCO3-重吸收竞争转运体C主要通过细胞旁路重吸收D顺浓度和电位梯度而重吸收E优先于HCO3-的重吸收19下列有关HCO3-在近端小管重吸收的描述,正确的是A重吸收率为67%B以HCO3-的形式重吸收C与小管分泌H+相耦联D滞后于Cl-的重吸收E与Na+的重吸收无关20下列有关肾小管泌H+的描述,正确的是A仅发生在近端小管B碳酸酐酶活性受抑制时泌H+增加C肾小管泌NH3有碍于泌H+D分泌1H+必有1K+被重吸收E分泌1H+必有1Na+和1HCO3-被重吸收21某被试者1h尿量为60ml,对氨基马尿酸的血浆浓度为0.02mg/ml,尿中浓度为12.6mg/ml,其肾有效血浆流量为A31.1ml/minB125ml/minC378ml/minD630ml/minE756ml/min22剧烈运动时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肾小囊内压升高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C肾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减少D醛固酮分泌增多E肾小球滤过膜面积减少23近端小管对Na+的重吸收量经常是Na+滤过量的A55%-65%B65%-70%C75%-80%D85%-90%E95%-99%24在近端小管后半段,部分Na+通过细胞旁路而重吸收的动力主要来自于A小管液净水压高于管周液净水压B小管液Na+浓度高于管周液Na+浓度C管腔内带正电荷,管腔外带负电荷D管周液胶体渗透压高于小管液胶体渗透压E管周液胶体渗透压低于小管液晶体渗透压25促使从小管液中重吸收的Na+和水进入血液的主要原因是A管周液Na+浓度高于管周毛细血管内Na+浓度B管周毛细血管的静水压较低而胶体渗透压较高C管周液晶体渗透压高于管周毛细血管内晶体渗透压D管周毛细血管对Na+和水的通透性较高E管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上Na+泵的主动运输26下列哪一种情况会使尿Na+排出增加A渗透性利尿B急性代谢性碱中毒C高醛固酮血症D小管液流速降低E水利尿105 27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继发性主动转运可造成A髓质渗透浓度由内向外逐渐升高B内髓质间质渗透压梯度C外髓质间质渗透压梯度D远曲小管始段小管液高渗E集合管内尿素稀释28腰骶部脊髓受损时,排尿功能障碍表现为A尿失禁B尿频C尿潴留D多尿E尿痛29皮质肾单位的结构特点之一是A分布于内皮质层B入球小动脉口径较出球小动脉口径粗C髓袢很长D含肾素颗粒较少E肾小球体积较大30建立肾内髓部渗透压梯度的主要溶质是A磷酸盐和NaClBKCl和尿素C尿素和葡萄糖DNaCl和KClE尿素和NaCl31肾维持机体水平衡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对下列哪一项的调节实现的A肾小球的滤过量B近端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量C髓袢降支对水的重吸收量D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E肾小管的分泌功能32正常成年人每天须排出900mmol/L溶质,如果某人尿浓度稀释功能障碍,尿液最大渗透浓度为300mmol/L,那么,他每天至少需饮多少水才能防止体液的渗透浓度升高(假设不显汗丧失水为1.5L/d)A1.5L/dB3.0L/dC4.5L/dD6.0L/dE7.5L/d33主要调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水重吸收的内源性物质是A醛固酮B肾上腺素C抗利尿激素D血管紧张素ⅡE糖皮质激素34对水容易通透而对Na+不容易通透的肾小管是A近曲小管B髓袢降支细段C髓袢升支细段D髓袢升支粗段E远曲小管和集合管35下列哪项能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A循环血量增加B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C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D心房纳尿肽分泌升高E下丘脑调节肽释放增多36下列哪项能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A大量出汗B大量失血C大量饮清水D疼痛,焦虑和手术应激E脑室内注射高渗盐水37尿液最容易通过的肾小管是A髓袢降支细段B髓袢升支粗段C远曲小管D集合管皮质部E集合管内髓部38下列哪一项可直接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和Cl-的重吸收A血管紧张素ⅡB血管升压素C心房钠尿肽D醛固酮E肾上腺素39肾小球过滤率是指A每分钟每侧肾尿的生成量B每分钟两侧肾生成的超滤液量C每分钟每侧肾生成的超滤液量D每分钟两侧肾生成的尿量E每分钟两侧肾的血浆流量105 40正常成年人肾小球的滤过率约为A100ml/minB125ml/minC250ml/minD1L/minE180L/min41下列哪一项是慢性心衰伴全身水肿的主要原因A组织液静水压升高B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D肾脏Na+的排出减少E静脉血压降低42降低细胞外液的容量,将导致A肾小球滤过率增加B血管紧张素Ⅱ血浓度升高C心房纳尿肽血浓度升高D自由水的清除率增加ENa+的排泄分数增加43若减少K+的摄入量,则K+运转量发生改变的肾小管是A近端小管B髓袢降支细段C髓袢升支细段D髓袢升支粗段E远曲小管和集合管44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维持依靠A弓形动脉B小叶间动脉C管周毛细血管网D直小血管E弓形静脉45饮大量清水后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A肾血流量增多B醛固酮分泌减少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D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E肾小球过滤率增加46大量出汗时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血容量减少,导致肾小球滤过减少B动脉血压降低,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C交感神经兴奋,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D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E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导致肾小球滤过减少47建立起肾外髓部渗透压梯度的物质基础是ANaClB尿素CNaCl和尿素DKClE肌酐48肾小管所分泌的H+在上皮细胞内哪种酶的催化下生成A过氧化物酶B磷酸化酶C脱羧酶D碳酸酐酶E转换酶49在肾小管内即不被重吸收又不被分泌的物质是A对氨基马尿酸B肌酐C菊粉D葡萄糖E酚红50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所分泌的NH3主要来自A精氨酸B谷氨酰胺C丙氨酸D甘氨酸E亮氨酸51小管液中水的等渗性重吸收发生于A近端小管B髓袢降支细段C髓袢升支细段D髓袢升支粗段E远曲小管和集合管52下列哪一种情况可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A静脉注射1L高张NaCL溶液B静脉注射1L等渗尿素溶液C静脉注射1L5%葡萄糖溶液D增加细胞外液量E升高动脉血压53下列哪一种情况下肾血流量最多A卧位时B立位时C环境温度升高时D剧烈运动时E应激时54毁损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将引起105 A尿量增加,尿液高度稀释B尿量增加,尿液高度浓缩C尿量减少,尿液高度稀释D尿量减少,尿液高度浓缩E尿量不变,尿液高度稀释55在病理情况下,出现尿蛋白的原因是A肾小球滤过率增加B滤过膜上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C血浆蛋白含量增多D肾小管重吸收蛋白质减少E肾血流量增加56酸中毒时远曲小管的AK+分泌增多,Na+重吸收增多BK+分泌增多,Na+重吸收减少CK+分泌减少,Na+重吸收减少DK+分泌减少,Na+重吸收增多EK+-H+交换减少,Na+-H+交换增多57碱中毒时远曲小管的AK+分泌增多,Na+重吸收增多BK+分泌增多,Na+重吸收减少CK+分泌减少,Na+重吸收减少DK+分泌减少,Na+重吸收增多EK+-H+交换增多,Na+-H+交换减少58切除肾上腺皮质的狗,其A血容量增加,尿纳增多,血钾升高B血容量减少,尿纳增,血钾升高C血容量减少,尿纳减少,血钾降低D血容量增加,尿纳增多,血钾降低E血容量,尿纳,血钾均不变59营养不良患者常出现肾的浓缩功能减弱,这是由于A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B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肾小球滤过率增加D尿素生成减少E醛固酮分泌增加60动脉血压在80-180mmHg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可保持相对稳定,这是由于下列哪一项调节的结果A球-管平衡B副交感神经系统调节C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调节D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调节E自身调节61用于测量肾血浆流量的物质是A尿素B肌酐C菊粉D碘锐特E酚红62如果近端小管重吸收率降低,则A肾血流量增加B囊内压降低C肾小管内压下降D肾小球滤过率减小E管周毛细血管血压升高63可使醛固酮分泌减少的因素是A循环血量减少B血K+浓度下降C血Na+浓度下降D腺垂体分泌ACTH减少E血管紧张素Ⅲ血浓度升高64血管升压素能A降低肾小球滤过率B增加近端小管对水的通透性C增加髓袢升支细段对尿素的通透性D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E使尿液稀释65血浆清除率最低的物质是A菊粉B葡萄糖C碘锐特D肌酐E尿素105 66醛固酮作用于肾的A近端小管上皮细胞B入球小动脉肌上皮样细胞C远曲小管致密斑细胞D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主细胞E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闰细胞67如果测得某物质的肾清除率为70ml/min,则说明该物质必定A能被肾小管重吸收,但不一定被肾小管分泌B能被肾小管分泌,但不一定被肾小管重吸收C能被肾小管重吸收,也能被肾小管分泌D不能被肾小管重吸收,也不能被肾小管分泌E不能被肾小球滤过68肾内能合成和分泌肾素的细胞是A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B致密斑细胞C球旁细胞D球外系膜细胞E肾小管上皮细胞69肾靠逆流倍增机制来浓缩尿的能力A与髓袢的长度无关B与肾髓质部血流速度无关C与髓袢肾小管液的流速无关D取决于近曲小管对水的通透性E取决于抗利尿激素的血浓度70醛固酮对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作用是促进AK+和NH3的分泌BH+的分泌和K+的重吸收CNa+的重吸收和K+的分泌DNa+和K+的重吸收ENa+的重吸收和H+的分泌71下列各项中,能直接促进醛固酮合成和分泌的是A血Na+浓度升高B血管紧张素ⅡC血K+浓度降低D肾素EACTH72一被试者尿中肌酐浓度为168mg/ml,血浆肌酐浓度为1.2mg/ml,尿量为1ml/min,其肌酐清除率为A70ml/minB84ml/minC125ml/minD140ml/minE168ml/min73血浆清除率最高的物质是A菊粉B葡萄糖C碘锐特D肌酐E尿素名词解释1glomerularfiltrationrate,GFR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体表面积为1.73m2个体的肾小球滤过率约为125ml/min,它是衡量肾小球滤过功能的一项基本指标。2effectivefiltrationpressure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其大小等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对肾小球超滤液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3filtrationfraction105 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正常值约为19%。它是衡量肾小球滤过功能的一项指标。由于排除了肾血浆流量大小的影响,因而较单纯的肾小球滤过率更能准确反映肾功能的好坏。4renalbloodflow每分钟流经两肾的血量。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的肾血流量约有1200ml,其中约94%供应肾皮质,其意义在于通过肾的泌尿活动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问,而并非在于满足肾本生的代谢需要。5tubuloglomerularfeedback肾小管液流量变化影响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现象。当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或减少)时,到达致密斑的小管液流量增加(或减少),致密斑将此信息反馈至肾小球,使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恢复至正常。这可能是肾血流量自身调节的机制之一。6glomerulotubularbalance肾近端小管重吸收率随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动而发生定比例变化的现象。即近端小管重吸收率始终为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其意义在于使尿中排出的溶质和水不至于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变动。7renalthresholdforglucose当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到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约180mg/100ml血液)或葡萄糖滤过量(220mg/min)。它反映肾近端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可解释血糖增高到一定程度会出现尿糖的机制。8transfermaximumforglucose当全部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均已达到极限时的血糖浓度(300mg/100ml血液)或葡萄糖滤过量(375mg/min)。改值反映肾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的极限量。9osmoticdiuresis小管液中溶质浓度高,渗透压高,妨碍肾小管对水重吸收而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如糖尿病出现多尿的原因就在于此。10waterdiuresis大量引水后尿量藏多的现象。这是因为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液被稀释的结果。11plasmaclearance两肾在单位时间(一般用每分钟)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一物质完全清除,这个被完全清除了某物质的血浆的毫升数就成为该物质的清除率。利用清除旅可测定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以及推测肾小管功能等。问答题1简述肾脏有哪些功能。肾脏就由泌尿和分泌生物活性物质两方面的功能。(一)肾脏的泌尿机能对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有极为重要的生理意义。(二)肾脏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有四种,即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1.25-二羟维生素D3和前列腺素。它们分别与血压、血容量和血钾、血钠的调节,红细胞生成的调节,钙磷代谢的调节等有密切关系。2机体的排泄途径有哪些?为什么说肾脏是最重要的排泄器官?105 人体的排泄器官有肾、肺、皮肤和消化器官等。肾排出水即溶于水的代谢中产物、无机盐和毒物等;肺呼出二氧化碳和少量水份;皮肤排出水、氯化钠、尿素和尿酸等;消化管可经唾液排出碘、铅,经肝脏随胆汁排出胆色素,经大肠随粪便排出钙、磷、铁等。各种排泄器官中,肾的排泄礼物不仅种类多,数量大,并且质和量经常随着机体内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同时还参与体内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的调节。因此,肾是重要的排泄器官。1简述肾脏血液循环的特点及其意义。(一)肾皮质血供丰富两肾重量只占体重的0.4%左右,但正常成人安静时两肾的总血流量约1200ml/min,相当于心输出量的1/5-1/4。肾血流在肾内并不是平均分配的,其中94%分布在肾皮质层,5%~6%分布杂外髓,流至内髓不足1%。通常所说的肾血流量主要是指肾皮质的血流量。肾血流量比任何器官都多,并不是肾脏本身代谢的需要,而是用于肾脏的泌尿活动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二)两次形成毛细血管网及毛细血管血压肾脏的血液供应要两次流经毛细血管网。首先是入球小动脉分5-8支后,进一步分支成20-40个毛细血管样,形成一团毛细血管网,脉细血管絆再汇合成出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在肾小管周围再次分支为管周毛细血管网(或直小血管)才汇入静脉。皮质肾单位的入球小动脉粗而短,阻力较小;出球小动脉细而长,阻力较大,导致肾小球脉细血管内的高压状态。当血流经出球小动脉时,由于能量消耗,至管周毛细血管内压明显下降。因此,前者有利于肾小球滤过,后者有利于肾小管重吸收。2下列情况尿量有何变化?试简述每项变化的机理。(一)给家兔静脉注射0.9%氯化钠溶液20ml(二)给家兔静脉注射20%葡萄糖5ml(三)人分别一次口服1L清水和生理盐水(四)给家兔静脉注射1:10000去甲肾上腺素0.4ml(五)给家兔静脉注射速尿1mg(一)家兔静脉注射0.9%氯化钠溶液20ml后,尿量增多。因为家兔体重一般2.5kg,其血液量约200ml左右,注入20ml可谓大量。静脉快速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后,血浆蛋白被稀释,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增加;另一方面肾血浆流量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速度减慢,达到滤过平衡时间推迟,于是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增多。(二)家兔静脉注射20%葡萄糖5ml,尿量明显增多。按家兔血容量200ml计,一次注入葡萄糖1000mg(100ml含葡萄糖20g,5ml含1g,即1000mg),增加血糖浓度500mg/100ml,加上家兔本身血糖浓度100mg/100ml,即为600mg/100ml了。此时血糖浓度大大高于肾糖阈(160-180mg/100ml),原尿中葡萄糖已大大超过近端小管重吸收能力,不能被完全重吸收的葡萄糖,提高了小管液渗透压,妨碍水的重吸收,于是造成多尿和糖尿。(三)正常人一次饮用1000ml清水后,约半小时尿量可达最大值,2~3105 小时后恢复到原水平面,此现象称为水利尿。尿量增加的原因是:大量饮清水后,造成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对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事视上核及其周围区域)刺激减弱,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大量饮清水后,还是血容量增多或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上述作用是综合的结果使尿量增加。如果饮用的是生理盐水,因为是等渗溶液,仅改变血容量而不会改变血浆晶体渗透压,ADH抑制程度轻,故原尿量不会出现饮清水后的水利尿现象。(四)给家兔静脉注射1:10000去甲肾上腺素0.4ml,尿量减少。因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虽可使全身动脉血压升高,但因入球小动脉明显收缩,能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有效滤过压降低;同时,肾小球血流量减少,两者均可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量减少。(五)应用速尿后,尿量增多。因髓绊升支粗断对钠离子和氯离子的主动重吸收是外髓部渗透梯度形成的动力。所以,该段氯化钠的吸收直接影响尿的浓缩和稀释。速尿等利尿剂,能阻抑升支粗段上皮细胞管腔膜的载体转运功能,使其对钠离子氯离子的中吸收受到抑制,影响肾髓质渗透梯度的形成,从而干扰尿的浓缩机制,导致利尿。5正常人尿液中为什么没有氨基酸和葡萄糖?正常人原尿中的葡萄糖和氨基酸的浓度和血浆浓度相等。正常人原尿中的葡萄糖和氨基酸均在肾阈值以下,当流经近端小管时,全部通过继发性主动转运被重吸收。所以,终尿中几乎不含葡萄糖和氨基酸。2简述肾小管H+的分泌有何生理意义?肾小管分泌H+的生理意义:(一)肾小管上皮细胞每分泌一个H+入小管液,可从小管液中重吸收一个钠离子和一个碳酸氢根离子入血,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再组成的碳酸氢钠是体内重要的碱储备。(二)H+是小管的pH值降低,有利于NH3的分泌。进入小管液的NH3与H+结合成NH4+,可于强酸盐如氯化钠的负离子结合成铵盐随尿排出。强酸盐所解离出来的钠离子通过H+-Na+交换,一方面Na+与HCO3-一起转运回血液,同时又促进了H+的分泌。因此,H+的分泌起到了排酸保碱,维持机体酸碱平衡的作用。3简述肾髓质渗透压梯度形成的原理。肾髓质渗透压梯度形成的原理-逆流学说:外髓部的渗透压梯度主要由髓绊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所形成。其中Na+是原发性主动转运,Cl-是继发性主动转运。内髓部组织间液的高渗梯度是由内髓部集合管扩散出来的尿素以及髓绊升支西段扩散出来的NaCl这两个因素造成的。机理为:(一)远曲小管和皮质部及外髓部集合管对尿素不易通透而对水通透,在ADH作用下,水被重吸收,而尿素的浓度升高;(二)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通透性大,小管液中尿素扩散出来造成组织间液高渗,部分尿素可经髓绊升支细段进入小管液,形成尿素的再循环;(三)由于降支细段对水通透而对Na+不易通透,随着水被重吸收,其中NaCl浓度越来越高,当小管液折返入升支细短时,由于升支细段对Na+易通透,NaCl扩散入内髓部组织间液,进一步提高了该部渗透压。4尿液是如何被浓缩和稀释的?正常人尿液渗透压浓度波动在50~1200mOsm/L之间,可见肾脏有浓缩和稀释尿液的作用。这作用与U形管的髓绊和直小血管结构、NaCl重吸收和尿素再循环形成的髓质高渗状态以及ADH、醛固酮激素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髓质高渗状态使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前提,ADH是实现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关键。当某些因素(如长期缺水)是血浆晶体渗透压明显增高和血容量明显减少时,ADH105 大量分泌,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通透性增加,水因管外高渗而被重吸收,于是尿量减少,尿液浓缩,形成高渗尿;当某些因素(如短时大量饮水)是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和血容量增加时,于是,,上述变化朝相反方向进行,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明显减少,又因NaCl继续被重吸收,所以形成低渗尿。2抗利尿激素对肾脏的主要生理作用有哪些?它的合成和释放受哪些因素影响?抗利尿激素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导致膜上的水通道开放,从而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使小管液中的水被大量重吸收。此外,抗利尿激素还能增加髓绊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和内髓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并使直小血管收缩,减少髓质血流量,这些都有利于尿液的浓缩,最终使尿量减少。调节抗利尿激素合成和释放的主要因素是血浆晶体渗透压、循环血量和动脉血压等。(一)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升高,特别是Na+等电解质和蔗糖引起的晶体渗透压升高可刺激视上颌和周围的渗透压感受器,引起视上核神经细胞兴奋,抗利尿激素合成和释放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吸收增加,导致尿液浓缩,尿量减少。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结果相反。(二)循环血量的改变循环血量的改变能反射性的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释放。如循环血量过多时,可刺激心房(主要是左心房)和胸腔大静脉的容量感受器,冲动通过迷走神经传入中枢,反射性抑制了下丘脑-神经垂体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释放,引起利尿,排除过剩的水分,使血量逐渐恢复正常。循环血量减少,结果相反。(三)动脉血压的改变动脉血压的改变也能反射性的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释放。如动脉血压升高,可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通过窦神经传入中枢,反射性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释放,尿量增多,对降压有利。血压降低,结果相反。(四)其他影响因素疼痛和情绪紧张时,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释放增加,尿量减少;轻度寒冷刺激,可是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释放减少,尿量增加;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或下丘脑-垂体束部位病变,抗利尿激素合成和释放发生障碍,尿量大大增加,每日可达10L以上,称为尿崩症.10试述肾血流量的调节11试述肾小球的滤过功能12试分析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13简述近端小管对Na+,Cl-和水的重吸收14简述近端小管对HCO3-的重吸收和对H+的分泌15试述髓袢升支粗段的物质运输16试述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Na+和K+的转运17简述肾小管对H+的分泌18肾髓质梯度是如何建立的19试述醛固酮对肾小管的作用机制20简述抗利尿激素对肾小管的作用和机制105 21试分析水利尿激素对肾小管的作用和机制22试分析大失血低血时尿量的改变及机制23试分析大量出汗后尿量的改变及机制论述题:1叙述尿液生成的基本过程。尿生成包括三个过程:(一)肾小球的滤过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水、无机盐和小分子有机物在有效滤过压的推动下,透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生成滤液,即原尿。滤过膜具有较大的通透性和有效面积,而滤过的原动力为较高的肾小球的毛细血管血压,减去血浆胶体渗透压和囊内压的阻力,即有效滤过压。在正常的肾血浆流量和有效滤过压的驱使下,每日可生成原尿约180升。(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原尿进入肾小管后成为小管液。小管液经小管细胞的选择性重吸收,将对机体有用的能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全部重吸收;水、Na+、Cl-、HCO3-等大部分重吸收,对尿素等小部分重吸收;对机体无用的肌酐等代谢物质不被重吸收,反被分泌。重吸收的物质,进入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再入血循环。在水和离子的重吸收中,ADH和醛固酮等体液因子其重要调节作用。(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由肾小管分泌的物质有H+、K+和NH3等;排泄的物质有肌酐、对氨基马尿酸以及进入机体的某些药物如青霉素、酚红等。由肾小球滤出的原尿,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使原尿的质和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最后形成终尿排出。正常每日生成终尿量约1.5升。2举例说明影响原尿生成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原尿生成的因素有:(一)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有效滤过面积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时,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管腔狭窄或完全阻塞,滤过膜受损,滤过膜上带负电荷成分的物质减少或消失,结果出现少尿、蛋白尿,直至血尿等。(二)有效滤过压例如急性大出血时,全身血压下降使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或输尿管受阻、肾小管阻塞使囊内压升高,均可使肾小球有效过滤压降低,而出现少尿甚至无尿;静脉注射大量生理盐水时,由于血浆胶体渗透压减低使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升高,尿量增加。(三)肾血浆流量当剧烈运动、严重缺氧等原因使交感神经兴奋,肾小球毛细血管收缩导致肾血浆流量显著减少时,肾小球毛细血管中的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的速度加快,滤过率下降,尿量减少。3试比较近端小管与远曲小管、集合管对钠、水重吸收的异同。(一)近端小管与远曲小管、集合管对纳重吸收的主要异同点:1、相同点都是通过基侧膜上的钠泵主动转运,将Na+泵出细胞。2、不同点(1)近端小管前半段Na+与葡萄糖一起同向转运入细胞内;近端小管后半段除与前半段相似,有部分同向转运外,主要是通过细胞旁路,即小管液中的NaCl通过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进入细胞间隙,而被动重吸收。远曲小管初段仍由钠泵将Na+泵出细胞,主动重吸收回血。但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有两种细胞:主细胞和闰细胞。主细胞重吸收Na+和水,分泌K+;闰细胞主要分泌H+。主细胞重吸收Na+主要通过管腔膜上的Na+通道进入细胞,然后由钠泵泵至细胞间隙而被重吸收。钠泵将Na+泵出细胞的同时,细胞外液中的K+被泵入细胞内,提高细胞内的K+浓度,以促进K+的分泌。因此,主细胞的K+分泌与Na+的重吸收有密切关系。(2105 )近端小管重吸收肾小球滤过的Na+量的65%~70%左右;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肾小球滤过Na+量的12%左右。(3)近端小管重吸收Na+不受体液因素控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主细胞重吸收Na+、分泌K+受醛固酮的控制。(二)近端小管与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重吸收的主要异同点:1、相同点都是通过渗透被动转运。2、不同点(1)近端小管重吸收水约占肾小球滤过液的60%~70%;而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约占肾小球滤液量的20%~30%。(2)近端小管水的重吸收完全是伴随溶质重吸收而呈定比重吸收,即为渗透性重吸收,与体内是否缺水无关,为必需重吸收;而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与机体水含量有关,为调节性重吸收,受ADH和醛固酮的控制。当机体缺水时,两者分泌增多,尿量减少;当机体水多时,两者分泌减少,尿量增多。所以,近端小管重吸收水、钠量虽大,但不受机体调控;而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钠重吸收虽不如近端小管,但受ADH和醛固酮的调节,对机体水电解质平衡和渗透压平衡的维持有重要意义。1论述大失血时尿量有何变化?其机理是什么?大失血使尿量减少。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血压降低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直接作用和肾上腺髓质激素间接作用,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明显降低,有效滤过压降低;同时肾小球血流量减少,两者均可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量减少。(二)循环血量减少,对左心房容量感受器刺激减弱,反射性地引起ADH释放增加,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5肾脏的泌尿功能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中有何生理意义?肾脏的泌尿机能对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有极为重要的生理意义。(一)排泄机能这与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选择性重吸收和分泌作用有关。可排出大量代谢终产物,主要有尿素、尿酸、肌酐、氨等。此外,尚可排泄进入机体的物质如青霉素、酚红等。(二)维持水和渗透压的平衡主要与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有关。当摄入水量增加、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时,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反之,摄入水量减少,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通过上述作用以维持体液容量和晶体渗透压的相对恒定。(三)维持电解质平衡主要与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Ca2+、磷的重吸收以及对K+的分泌作用有关。例如,当血K+浓度升高,血Na+浓度降低可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和K+的分泌;而血Ca2+和血磷主要受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等的调节。所以,通过对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的调节,可维持血Na+、Ca2+和血磷的正常浓度。(四)维持pH的相对恒定主要与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泌氢、泌氨等排酸保碱作用有关。体液pH降低时,H+分泌增多,H+-Na+交换增强;NH3形成增多,换回Na+增多,NaHCO3重吸收增多。相反,则碱性物质排出增多,从而维持pH的相对恒定。105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选择题1下列有关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只能从胞体至末梢单向传导B神经纤维中各纤维之间互不干扰C只要结构完整就能正常传导兴奋D不受内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E连续刺激时,传导能力很快下降2关于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的描述,那一项是正确的A神经纤维直径越大,传导速度越慢B细胞外K+浓度升高可加快传导速度C有髓神经纤维髓鞘越厚,传导速度越慢D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升高可加快传导速度E麻醉不影响神经纤维传导速度3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纤维属于下列哪一种类别AAα类纤维BAβ类纤维CAγ类纤维DAδ类纤维EC类纤维4B类纤维主要是A躯体运动传入纤维B皮肤触压觉传入纤维C皮肤痛,温觉传入纤维D自主神经节前纤维E自主神经节后纤维5下列哪一种神经纤维属于C类纤维A骨骼肌运动纤维B肌梭的传入纤维C腱器官的传入纤维D自主神经的节前纤维E自主神经的节后纤维6关于神经纤维轴浆运输的描述,正确的是A轴突内的轴浆并非经常在流动B顺向和逆向轴浆运输的速度相等C狂犬病病毒顺向轴浆运输而扩散D与神经的功能性的营养性作用有关E与维持神经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无关7顺向快速轴浆运输的主要运输A具有膜的细胞器B递质合成酶C微丝和微管D神经营养因子E细胞代谢产物8神经的营养作用A指神经对受支配组织功能活动的影响B通过神经末梢释放递质或调质而实现C依靠经常性释放神经营养因子而实现D能被持续应用局部麻醉药所阻断E不易察觉,切断神经后能明显表现出来9脊髓灰质炎患者发生肌体肌肉萎缩的主要原因是A病毒对患者肌肉的直接侵害B患肢肌肉血液供应明显减少C失去支配神经的影响性作用D失去高位中枢对脊髓的控制E运动神经纤维受损而患肢长期废用10神经营养因子是A有神经元胞体合成并由末梢释放B是神经营养性作用的物质代谢105 C可影响受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D可影响神经胶质细胞的代谢和功能活动E可影响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和功能完整性11神经营养因子进入神经末梢的方式是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原发性主动运输D继发性主动运输E受体介导式入胞12关于神经胶质细胞的描述,正确的是A既有树突又有轴突B与相邻细胞有突触联系C细胞间普遍存在缝隙连接D有随细胞外Na+浓度改变的膜电位E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13脑损伤时,胶质细胞可因过度增生而功能减弱,下列哪一项功能减弱与局部癫痫病灶的形成有关A营养性作用B绝缘作用C屏障作用D泵K+能力E支持作用14在需要时,能转化为巨噬细胞的胶质细胞的是A星型胶质细胞B少突胶质细胞C小胶质细胞D施万细胞E卫星细胞15脑损伤在碎片被清除后留下的缺损主要靠下列何种组织成分填充A增生的结缔组织B增生的神经髓鞘C增生的星型胶质细胞D增生的少突胶质细胞E增生的小胶质细胞16下列哪一项递质存在于轴末梢内小而清亮透明的突触小泡中A乙酰胆碱B去甲肾上腺素C5-羟色胺 D血管活性肠肽E腺苷17轴突末梢内小而具有致密中心的突触小泡储存下列哪一类递质A胆碱类B儿茶酚胺类C氨基酸类D肽类E嘌呤类18下列哪一种递质储存于轴突末梢内大而具有致密中心的突出小泡内A组胺Bγ-氨基丁酸C胆囊收缩素 D一氧化氮E三磷酸腺苷19与神经递质释放有关的兴奋-分泌藕联的藕联因子是ANa+BK+CCa2+ DMg2+ECl-20神经末梢膜上哪一种离子通道的开放与递质的释放密切相关A电压门控K+通道B电压门控Na+通道C电压门控Ca2+通道DACh门控阳离子通道E化学门控Na+通道21突触传递中,影响神经递质末梢释放量的关键因素是A传到末梢的动作电位的幅度B末梢膜电位的水平C末梢内线粒体的数量D末梢内囊的数量 E进入末梢内Ca2+的量2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A即突触后神经元处于兴奋状态B经一中间神经元的介导而产生C由突触后膜K+电导增加而产生D由突触后膜Ca2+电导增加而产生E可随突触前递质释放量增加而加大23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A由突触末梢释放递质减少而产生B使突触后膜电位远离阈电位水平C由突触后膜Na+电导增加而产生D由突触后膜Ca2+电导增加而产生E是一种去极化抑制的突触后电位105 24神经兴奋时,首先产生扩布性动作电位的部位是A树突B胞体C轴丘D轴突始段E轴突末梢25突触后抑制的形成是由于A进入突出末梢的Ca2+的量减小B突出末梢释放递质减小C抑制一兴奋性中间神经元D抑制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E突触后膜去极化程度减小26一传入纤维进入中枢后,一方面兴奋某一中枢神经元,另一方面发出侧枝,通过兴奋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抑制另一中枢神经元,这种抑制称为A突触后抑制B交互抑制C回返性抑制 D同步抑制E去极化抑制27下列关于传入侧枝性抑制的描述,正确的是A神经元传入侧枝与自身形成负反馈回路B传入纤维的主干与侧枝释放不同的递质C通过交互性突触而产生交互抑制作用D这种抑制仅发生于脊髓,脑内不存在E作用意义是使不同中枢的活动协调起来28某脊髓运动神经元在其兴奋后发出冲动的同时,通过轴突发出侧枝兴奋闰绍细胞,转而抑制其自身和同一中枢的活动,这种抑制称为A突触前抑制B传入侧枝性抑制C交互抑制 D回返性抑制E去极化抑制29关于脊髓闰绍细胞构成的抑制,正确的是A以轴突-轴突式突触为结构基础B通过串联性突触而起抑制作用C闰绍细胞有兴奋性和抑制性递质共存D能使支配同一肌肉的许多神经元同时活动E能使同一关节活动的神肌收缩而屈肌舒张30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是A轴突-轴突式突触和轴突-胞体式突触的联合B轴突-胞体式突触和轴突-胞体式突触的联合C轴突-轴突式突触和轴突-胞体式突触的联合D轴突-树突式突触和轴突-树突式突触的联合E轴突-轴突式突触和轴突-轴突式突触的联合31下列有关突触前抑制的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以树突-树突式突触为结构基础B多见于运动传出通路中C潜伏期和持续时间均较长D因突触前膜发生超极化而产生E意义在于使神经元的活动及时中止32产生突触前抑制的机制是A突触前膜K+通道磷酸化而关闭B进入突触前末梢的Ca2+减少C突触前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D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介导E突触后膜产生IPSP33关于突触前易化的产生,正确的是A结构基础和突触前抑制完全不同 B到达突触前末梢的动作电位频率高105 C有多个兴奋同时到达突触前末梢 D进入突触前末梢的Ca2+增多E突触后膜有多个EPSP发生总和34下列有关化学性突触传递特征描述,正确的是A双向传布B对内环境变化敏感C不衰减性传递D兴奋节律不变E不易疲劳35根据测定,兴奋通过一个突触的时间为A0.1-0.2msB0.3-0.5msC0.7-1.0ms D1.5-2.5msE3.0-5.0ms36下列有关非突触化学传递的描述,正确的是A仅发生于中间神经元 B在单胺类神经纤维中都发生C曲张体仅为递质储存部位 D末梢所有部位均有递质释放E释放一次递质能确保产生一次动作电位37下列关于电突触的描述,正确的是A结构基础是离子通道B传递速度慢,潜伏期长C允许所有带电物质通过D一般为单向传递 E可促进神经的同步活动38局部回路神经元是A突起很不发达B数量较少C分布局限 D进化程度较低E突触形式多样39下列局部回路神经元回路描述,正确的是A动物越高等,回路越不发达 B由于轴突短或无轴突,所以突触数量少C由于突触无极性,所以突触种类少 D所有突触都是化学性突触E仅在局部其调节作用40下列有关神经递质的描述,正确的是A神经系统内凡与受体结合的物质都是神经递质B其功能是调节突触传递速率C一个神经元的全部末梢均释放一种递质D一种递质只作用于一种受体E递质作用于受体产生效应后很快被消除41下列有关神经元受体描述,正确的是A可分布于细胞膜和细胞内B一旦与配体结合后就能产生相应的生物学效应C一种受体可与多种配体结合而产生多种效应D突触前受体的存在可使突触双向传递E较长时间暴露于配体时可产生脱敏现象42下列哪一种纤维是胆碱能纤维A所有支配自主神经节前纤维B所有副交感节后纤维C所有支配胰的交感节后纤维D所有支配汗腺的交感节后纤维E所有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43下列各种受体中,属于G蛋白耦联受体的A毒蕈碱受体B烟碱受体C甘氨酸受体 DNMDA受体EGABAA受体44毒蕈碱受体分布于A自主神经节B骨骼肌终板膜105 C大多数受副交感神经支配的效应器细胞D大多数受交感神经支配的效应器细胞E中枢神经系统内所有胆碱能敏感神经元45激活不同亚型的毒蕈碱受体,第二信使变化为AcAMP升高,或IP3和DG降低BcAMP升高,或cGMP降低CcGMP升高,或IP3和DG降低DcAMP降低,或IP3和DG升高EcGMP降低,或IP3和DG升高46应用阿托品后出现的生理效应是A心率减慢B气道阻力增加C闭汗 D肠蠕动增加E缩瞳47烟碱受体A分布于大多数交感神经支配的效应器组织B所有亚型都是具有受体结构的化学门控通道C所有亚型都是αβγδ亚单位构成的五聚体D所有亚型都是突触后受体E激活后所有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可被阿托品阻断48作为神经递质,下列哪一项仅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A多巴胺B肾上腺素C腺苷DATPE5-羟色胺49下列神经中,属于肾上腺能神经纤维的是A支配肾上腺髓的神经B骨骼肌交感缩血管神经C交感缩血管纤维D骨骼肌运动纤维 E支配大部分腺的纤维50以肾上腺为递质的中枢神经元主要分布于A延髓B脑桥蓝斑C中脑网状结构 D下丘脑E大脑皮层51下列肾上腺素能受体中,属于突触前受体的是Aα1受体Bα2受体Cβ1受体Dβ2受体Eβ3受体52肾上腺素能受体均属于A离子通道型受体BG-蛋白耦联受体C酪氨酸激酶受体D胞内受体E核受体53α1受体激活后引起跨膜通道的改变为AK+外流减少BK+外流增加CNa+内流增加DNa+内流减少ECa2+内流增加54α2体激活后引起跨末通道的改变为AK+外流增加,Na+内流减少BK+外流减少,Na+内流增加CK+外流增加,Ca2+减少DK+外流减少,Ca2+内流增加ENa+内流增加,Ca2+内流减少55下流哪一项生理活动改变是由α受体介导的A瞳孔扩大B心率加快C支气管扩张 D糖酵解加强E脂肪分解加强56当儿茶酚胺与α受体结合后,下流哪一种肌肉舒张A血管平滑肌B子宫平滑肌C虹膜辐射状肌 D胃肠括约肌E小肠平滑肌57下列哪一项生理活动改变是由β受体介导的105 A骨骼肌血管收缩B胃肠括约肌收缩C膀胱逼尿肌收缩D竖毛肌收缩E糖酵解加强58当儿茶酚胺与β体结合时,下列哪肌肉收缩或收缩加强A心房心室肌B子宫平滑肌C小肠平滑肌 D血管平滑肌E支气管平滑肌59β3体A分布于睫状肌,激活后可引起扩张B分布于心肌,激活后可引起收缩能力增强C分布于肾球旁细胞,激活后可引起肾素分泌D分布于肝,激活后引起糖原酵解E分布于脂肪组织,激活后引起脂肪分解60分布于眼虹膜辐射肌,激活时可引起该肌收缩的受体是AM受体BN1受体CN2受体Dα受体Eβ受体61临床上用α2受体激动剂治疗高血压是由于A抑制心肌收缩能力B减慢心率C舒张阻力血管D增加肾排出量E抑制突触前膜释放递质62临床上曾用异丙肾上腺素喷雾即治疗支气管哮喘,后遭淘汰,原因是A同时激活α1受体,引起血压升高 B同时激活α2受体,引起血压降低C同时激活β1受体,引起心脏活动加强D激活β2受体作用加强,引起通气过度E同时激活β3受体,引起脂肪代谢紊乱63对心绞痛伴有肺通气不畅的病人进行治疗,应选用A酚妥拉明B育亨宾C普萘洛尔 D阿提洛尔E丁氧胺64脑内多巴胺最主要的产生部位是A脊髓B低位脑干C中脑黑质D纹状体E边缘前脑65脑内多巴胺含量最高的部位是A延髓B黑质C下丘脑D尾核E大脑皮层66激活后能使cAMP水平升高的多巴胺受体是AD1和D2受体BD3和D4受体CD3和D1受体DD2和D3受体ED4和D5受体67中枢5-羟色胺能神经元主要分布于A脊髓背角胶质区B低位脑干中缝核C中脑中央灰质D下丘脑弓状核E纹状体尾核68下列5-羟色胺受体亚型中,可为突触前受体的是A5-HT1A受体B5-HT2B受体C5-HT3受体D5-HT4受体E5-HT5A受体69下列5-羟色胺受体亚型中,属于离子通道型受体的是A5-HT1E受体B5-HT1F受体C5-HT3受体D5-HT6受体E5-HT7受体70下列关于谷氨酸及其受体的描述,正确的是A广泛分布于脑内,但脊髓内没有分布B大部分促进代谢性通过增加cAMP而起作用105 D甘氨酸能结合NMDA受体而抑制其作用E所有受体结合后均使突触后膜出现EPSP71NMDA受体激活后,允许通过后膜的离子是ANa+,K+和Cl-,主要是Na+,K+ BK+,Cl-,Ca2+,主要是K+,Cl-CNa+,Cl-,Ca2+主要是Cl-,Ca2+ DNa+,K+,Ca2+主要是Na+,Ca2+ECl-,Ca2+,主要是Cl-72AMPA受体激活时,允许通过突触后膜的离子是ANa+,Cl-,主要是Na+BK+,Cl-主要是K+CCl-,Ca2+主要是Cl-DK+,Ca2+,主要是Ca2+ENa+,K+,主要是Na+73大多谷氨酸促代谢型受体激活后可使AcAMP升高,或IP3和DG降低BcAMP升高,或cGMP降低CcGMP升高,或IP3和DG降低DcAMP降低,或IP3和DG升高EcGMP降低,或IP3和DG升高74下列关于γ-氨基丁酸及其受体的描述,正确的是A在脊髓内含量很高,而脑内含量很低BGABAA受体为促进代谢型受体CGABAA受体为离子型受体D参与突触前和突触后抑制的形成E该递质受体系统受损时可引起震颤麻痹75 GABAB受体激活后A直接增加突触后膜的Na+电导 B直接增加突触后膜的K+电导C通过G-蛋白介导增加后膜的Na+电导 D通过G-蛋白介导增加后膜的K+电导E通过G-蛋白介导增加后膜的Cl-电导76甘氨酸A在脑内含量很高,而脊髓内含量很低B受体有促离子型和促代谢型两种C参与突触前和突触后抑制  D受体激活后可增加Cl-电导而产生IPSPE能与NMDA受体结合而抑制其功能77甘氨酸受体的阻断剂是A4-羟基喹啉酸B氯胺酮C荷包牡丹碱 D士的宁E印防己毒素78下列有关神经肽的描述,正确的是A仅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B贮存于轴突末梢的小囊泡中C常与经典的神经递质共存D作用于促离子型和促代谢型两类受体E释放后依靠末梢的重摄取而被消除79下列有关阿片肽及其受体的描述,正确的是A阿片肽包括β-内啡肽,甲硫脑啡肽和亮氨酸脑啡肽三类Bβ-内啡肽,甲硫脑啡肽和亮氨酸脑啡肽分别作用于μκδ受体Cμκδ受体激活后都抑制腺苷酸环化酶活性D激活δ受体可降低突触后膜的K+电导Eμκδ受体激活可增加突触后膜的Ca2+电导80嘌呤类递质A仅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B主要包括腺苷,ATP和GTPC腺苷是中枢内一种抑制性调质D受体均为G-蛋白耦联受体105 E第二信使包括cAMP和cGMP81下列有关腺苷受体的描述,正确的是A包括促离子型和促代谢型两种BA1受体激活后能增加IP3和DG浓度CA2A受体激活后可增加cAMP浓度DA2B受体激活后可降低cAMP浓度EA3受体激活后可降低IP3和DG浓度82有关与磷酸腺苷结合的嘌呤能受体,正确的是AP2Y受体可被ATP激活后能使cAMP增加BP2U受体可被ATP激活后能使cAMP减少CP2X受体可被ATP激活后能使IP3和DG增加DP2Z受体可被ATP激活后能使IP3和DG减少EP2T受体可被ADP激活,且为一种离子通道83关于中枢内组胺及其受体的描述,正确的是A组胺能神经元广泛分布于脑和脊髓B组胺能纤维投射到中枢几乎所有部位C大多数H3受体为突触前受体且为离子通道DH1受体激活后可抑制磷酸酯酶CEH2受体激活后可抑制腺苷酸环化酶活性84实现神经系统功能的基本方式是A神经元兴奋B神经纤维传到冲动C突触传递 D反射E中枢整合85下列有关条件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A指生来就有的反射活动B数量很多,但不是无限C一旦形成,形式较为固定D在长期种系中发生E建立须经大脑皮层的参与86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属于条件反射的是A呼吸道粘膜受分泌物或异物刺激引起咳嗽B异物轻触眼角膜引起眨眼动作C叩击髌骨下方骨四头肌腱而引起小腿前伸D肢体受到伤害刺激时产生疼痛而回缩E闻到食物香味而引起唾液分泌87下列有关丘脑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A中继机体所有的感觉传入纤维B对各种感觉传入信息无分析综合能力C与大脑皮层不构成反馈回路D是感知痛觉的最高中枢E痛觉与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接替核有关88下列有关丘脑感觉接替核的描述,正确的是A后外侧腹核接受头脑面部的感觉投射纤维B后内侧腹核接受躯干四肢的感觉投射纤维C外侧膝状体接受来自听觉投射纤维105 D内侧膝状体接受来自视觉投射纤维E有部分纤维投射到丘脑的联络核89下列有关丘脑联络核的描述,正确的是A包括前核,中央中核和后腹核等B仅接受来自丘脑内部的纤维C发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体表感觉区D协调多种感觉在丘脑和大脑皮层之间的联系E主要参与痛觉的传入和整合功能90下列有关丘脑髓板内核群的描述,正确的是A在发生上属于最新结构B直接接受经典感觉传导道第二级神经元的侧枝纤维投射C发出的纤维多次换元后弥撒性投射至皮层广泛区域D给予电刺激能激发大脑皮层感觉区神经元连续放电E与痛觉的传导和整合无关91下列各丘脑核团中,与痛觉的传导与整合关系最密切的是A外侧腹核B丘脑前核C丘脑枕核 D髓板内核群E前腹核92关于特异感觉投射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A仅指丘脑感觉接替核及其向大脑皮层的投射纤维B感觉接替核在所有感觉传导通路中都是第三级神经元C与大脑皮层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D主要与大脑皮层第二级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E主要作用在诱发大脑皮层小锥体细胞兴奋93下列哪一种感觉的传导与丘脑感觉接替核无关A触压觉B痛觉C视觉D听觉E嗅觉94关于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A包括丘脑投向大脑皮层的所有纤维B自大脑皮层返回丘脑的纤维也归入此系统C是各种不同感觉的共同上传通路D主要与大脑皮层的第四层的神经元构成突触联系E电刺激该系统可引起皮层感觉区的连续放电95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的功能是A产生各种体表和内脏的感觉 B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C抑制大脑皮层的活动    D激发大脑皮层的传出神经冲动E抑制丘脑和大脑皮层之间的反馈活动96非特异性投射不引起特异性感觉的原因是A接受感觉传导路的侧枝联系B与丘脑第二类细胞群无纤维联系C进入到脑皮层各层   D通路失去各特定感觉的专一性E易受环境因素和药物的影响97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A位于脑干网状结构尾核B与丘脑联络核之间形成反馈联系C经丘脑髓板内核群接替后继续上行D属于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一部分105 E属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一部分98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具有以下哪一功能A形成模糊感觉B激发情绪反应C具有唤醒作用D维持身体平衡E增加肌紧张度99刺激动物中脑网状结构可使动物A出现类似睡眠现象,脑电呈同步化慢波 B被唤醒,脑电呈去同步化快波C出现类似睡眠现象,脑电呈去同步化快波 D被唤醒,脑电呈同步化慢波E保持原来睡眠或觉醒状态,脑电无明显变化100切断中脑头端网状结构,动物将A出现脊休克现象B出现去大脑僵直 C出现站立不稳的表现D处于持久昏睡状态 E发生运动共济失调101关于大脑皮层中央后回感觉投射规律的描述,正确的是A躯体为交叉投射,而头面部为同侧性投射B投射区的大小与躯体各部分大小相同C躯体和面部内部均为倒置安排D肌肉牵张感觉在前,慢快感觉居中,关节等感觉在后E下肢在顶部,头面部居中,上肢在底部102下列关于视皮层的描述,正确的是A右眼颞侧视网膜的传入纤维投射至左枕叶皮层B左眼鼻侧视网膜的传入纤维投射至右枕叶皮层C视网膜的上半部的传入纤维投射至距状裂下缘D视网膜的下半部的传入纤维投射至距状裂上缘E视网膜的中央黄斑区的传入纤维投射至距状裂前部103截去猴的一个手指后,该被截手指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将A无任何变化,但从此被废用B发生一定程度的萎缩,功能丧失C由神经胶质细胞增生而取代D被邻近手指代表区蔓延过来而占据E转变为非特异感觉代表区104如果切除猴的大脑皮层的某个手指代表区,结果是A代表区不能再造,因而该手指将永久失去其感觉功能B由神经胶质细胞增生而填补其空缺,并部分恢复其功能C原代表区由邻近手指代表区的神经元蔓延过来而占为已有D该手指的感觉投射移向原代表区的周围皮层E该手指的感觉投射移向感觉区以外的皮层联络区105各种躯体感觉的感知取决于A感受器的分布密度B参与反应的感受器数目C感觉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频率D参与传入神经元数目E大脑皮层兴奋的特定部位106引起躯体各种感觉的强度决定于A感受器阈值的大小B感觉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频率C特定的神经传入通路D传入通路中神经元换元的次数E大脑皮层兴奋的特定部位105 107下列有关触压觉的描述,正确的是A感受器在皮肤上均匀分布,但敏感不同 B精细触压觉经脊髓丘脑束传导C粗略触压觉经后索传导 D两类触压觉的传入纤维均为Aβ类纤维E触压觉有助于躯体空间位置感觉的形成108皮肤触压感受器分布最密的部位是A头面部B躯干C四肢D手掌E手指尖109脊髓损伤时,下列哪一种感觉最不容易被完全阻断A触压觉B本体感觉C温度觉D痛觉E内脏感觉110病变较局限的脊髓空洞症患者常出现节段性A痛觉,温度觉和触压觉均消失或减退B痛觉,温度觉缺失或减退,触压觉仍保留C痛觉缺失或减退,温度觉触压觉保留D温度觉和触压觉缺失或减退,痛觉不变E触压觉缺失或减退,痛觉和温度觉仍保留111在痛觉传入通路中,调控痛觉信号的“闸门”位于A脊髓后索B脊髓后角C延髓薄束核和楔束核D脑干网状结构E丘脑髓板内核群112内脏感觉主要是A触压觉B本体感觉C冷觉D热觉E痛觉113内脏痛最主要的特点是A尖锐的刺痛B潜伏期和持续时间长C定位不明显D伴有情绪和心血管反应E对牵拉刺激不敏感114牵涉痛是指A患病内脏本身痛而引起相邻的内脏疼痛B患病内脏本身痛而引起远隔的内脏疼痛C患病内脏本身疼痛并引起邻近体腔壁骨骼肌痉挛和疼痛D患病内脏本身疼痛并引起远隔的体腔表位疼痛E患病体表部位本身疼痛而引起远隔的内脏疼痛115关于牵涉痛的描述,正确的是A为患病内脏周围区的痛觉敏感B体腔壁痛是牵涉痛的一种C牵涉痛的放射部位具有不确定性D所有内脏痛都有牵涉痛的表现E躯体深部痛也是牵涉痛的表现116以汇聚学说和易化学说解释牵涉痛的主要依据是A病区和放射部位源于相同的胚胎阶段和皮节B体表局部麻醉不能取消剧烈的牵涉痛C体表局部麻醉可取消轻微的牵涉痛D脊髓后角存在调控痛觉传入的“闸门”E感觉传入通路中存在辐射式和聚合式联系117下列有关皮层诱发电位的描述,正确的是A由特异性感觉传导受刺激引起 B由非特异性感觉传导受刺激引起C主反应仅出现于皮层的某一局限部位 105 D主反应为一先负后正的电位变化E后发放为系列不规则电活动118记录皮层诱发电位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A诱发电位的波形特征B诱发电位的潜伏期C诱发电位与自发脑的关系D各种感觉投射的皮层定位E皮层与丘脑之间的反馈关系119人脑电图中α波最明显的部位是A额叶B颞叶C顶叶D枕叶E前脑顶部120成年人脑电图中α波存在于A安静闭目时出现阻断现象B糖皮质激素血浓度升高频率减慢C高血糖时频率减慢D发热时频率减慢 E动脉血PO2高时频率减慢121下列关于成年人脑电图安静时的主要波形变化,正确的描述是A婴儿枕叶常见高波频B幼儿一般为δ波C儿童期常见α波D儿童期脑电图逐渐加快E自青春期开始出现β波122脑电图形成主要是由于皮层表面A单个神经元顶树突同时产生多个突触后电位的总和B单个神经元胞体兴奋而产生动作电位C大量神经元顶树突同步发生突触后电位的总和D大量神经元胞体同时兴奋而产生动作电位的总和E大量神经元轴突同时兴奋而产生动作电位的总和123在自发脑电的形成中,大量皮层神经元的同步活动依赖于皮层与下列哪一结构之间的交互关系A基底神经节B皮层小脑C丘脑感觉接替核D丘脑髓板内核群E脑干网状结构124与维持行为觉醒有关的神经元结构是A脑干网状结构乙酰胆碱递质系统B蓝斑上部去甲肾上腺素递质系统C蓝斑下部去甲肾上腺素递质系统D黑质多巴胺系统 E脑干5-羟色氨系统125下列有关睡眠的表现,那一项为异相睡眠所特有A感觉功能减退B骨骼肌活动减弱C交感活动相对减弱D副交感活动相对加强E眼球快速运动等阵发性表现126慢波睡眠有利于A脑内蛋白质合成 B建立新的突触联系C促进精力的恢复D促进身体和体力恢复 E幼儿神经系统的成熟127异相睡眠有利于A促进体力恢复B促进精力恢复C加速细胞增值的分化D增进食欲和促进消化吸收 E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128下列有关脊髓α运动神经元的描述,正确的是A是躯体骨骼肌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B大α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肌纤维组成大的运动单位105 C小α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肌纤维组成小的运动单位D轴突末梢释放的递质是谷氨酸E兴奋性较高,常以较高的频率持续放电129下列有关脊髓γ运动神经元的描述,正确的是A支配骨骼肌梭外肌纤维 B轴突末梢释放甘氨酸C兴奋性较α运动神经元低 D活动随α神经元的增强而减弱E可调节肌梭对牵张刺激的敏感性130γ运动神经元发出的γ传出纤维属于AAα类纤维BAβ类纤维CAγ类纤维DAδ类纤维EC类纤维131γ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的递质是A乙酰胆碱B去甲肾上腺素C甘氨酸 D谷氨酸E5-羟色胺132下列有关腱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A感受器是腱器官B反射中枢位于延髓C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D为多突触反射 E高位中枢病变时反射亢进133下列有关肌紧张的描述,正确的是A由快速牵张肌腱而引起B感受器是肌梭C人类以屈肌肌紧张为主要表现D为单突触反射 E反射持久进行时易疲劳134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是A腱反射B肌紧张C屈肌反射D对侧伸肌反射E节间反射135当γ运动神经元的传入活动增强时,可A直接引起梭外肌收缩B直接引起梭内肌舒张C使肌梭感受装置敏感加强D使Ⅰα类纤维传入冲动减少E使α运动神经元传入冲动减少136下列关于肌梭的描述,正确的是A与梭外肌纤维呈串联关系B适宜刺激是骨骼肌张力的变化C接受α运动神经元的支配D传入纤维有Ⅰa和Ⅰb两种E感受器并传入有关肌肉活动状态的信息137下列关于腱器官的描述,正确的是A与梭外肌纤维呈并联关系B与梭内肌纤维呈串联关系C是一种长度感受器D传入纤维是Ⅱ类纤维 E作用意义在于避免肌肉拉伤138下列关于大脑皮层运动区的描述,正确的是A大脑皮层运动区主要位于中央后回B躯体骨骼肌运动为交叉性支配C头面部肌肉均为双侧性支配D躯体和头面部均为倒置性安排E肢体远端代表区在前,而近端代表区在后139下列有关脊休克的描述,正确的是A脊休克的现象由切断损伤刺激引起B脊休克现象只发生在切断水平以下的部分105 C所有脊休克症状均可恢复D动物进化程度越高,恢复越快E恢复后再次横断脊髓可重现脊休克现象140在第5颈段横断动物脊髓时,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全身骨骼肌张力降低B全身感觉障碍C全身血压下降D排便,排尿失禁E躯体四肢发汗亢进141脊髓高位离段的病人,在脊休克后的表现是A离段面下伸肌反射加强B离段面下屈肌反射减弱C离段面下感觉和运动能力永久丧失D排便,排尿恢复正常E血压回升至正常水平并保持稳定142脊休克现象的产生和恢复,说明A脊髓具有完成各种感觉,运动和反射活动的完备能力B脊髓本身无任何功能,仅为中枢传出的最后通路C切断脊髓功能完全丧失,以后的恢复由高位中枢代偿所致D脊髓可完成某些简单反射,但正常时受高位中枢调控E高位中枢对脊髓的活动有易化作用,而无抑制作用143在中脑上下叠体之间切断动物脑干,将出现A脊休克B去大脑僵直C昏睡不醒D站立不稳E运动共济失调144出现大脑僵直是由于A切断大部分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B切断大部分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C切断了网状结构和皮层运动区及纹状体之间的联系D切断了网状结构和小脑之间的联系E切断了网状结构和前庭核之间的联系145以下哪一种神经通路受损时可导致震颤麻痹A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通路B纹状体内胆碱能通路C纹状体-黑质γ氨基丁酸能通路D结节-漏斗多巴胺能通路E脑干网状结构胆碱能系统146与运动调节有关的黑质-纹状体通路是A乙酰胆碱B多巴胺C5-羟色胺D甘氨酸Eγ-氨基丁酸147用左旋多巴胺治疗震颤麻痹无明显疗效的症状是A肌肉僵直B随意运动减少C动作缓慢D面部表情呆滞E静止性震颤148下列哪一项神经通路受损可导致舞蹈病A大脑皮层内胆碱通路B大脑皮层-纹状体谷氨酸通路C纹状体-黑质γ-氨基丁酸通路D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通路E弓状核-正中隆起γ-氨基丁酸通路149下列关于小脑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A前庭小脑主要调节肌紧张B脊髓小脑主要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105 C皮层小脑主要调节随意运动D脊髓小脑接受大量本体感觉冲动E皮层小脑接受外周感觉传入信息150切除猴小脑绒球小节叶后,将出现A站立不稳B四肢乏力C运动不协调D静止性震颤E意向性震颤151下列有关小脑对肌紧张的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A前叶蚓部具有易化肌紧张的作用B前叶两侧具有抑制剂紧张的作用C易化区和抑制区在前叶均呈正立式空间分布D进化过程中,前叶的易化作用逐渐占主导地位E后叶中间带也有抑制肌紧张的作用152小脑损伤后出现小脑共济失调,可初步断定为受损部位是A绒球小节叶B前叶蚓部C前叶两侧部D后叶中间带区E后叶外侧区153下列哪一项是人类小脑后叶中间带区受损时所特有的症状A肌张力降低B腱反射增强C静止性震颤D意向性震颤E位置性震颤154皮层小脑的主要功能是A产生本体感觉B协调随意运动C启动精巧运动D执行精巧运动E参与编写运动程序155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引起A瞳孔缩小B膀胱逼尿肌收缩C唾液腺分泌粘稠唾液D胃肠括约肌舒张E有孕子宫舒张156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引起A瞳孔散大B汗腺分泌C胰岛素分泌D糖元分解加强E骨骼肌血管舒张157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特点是A内脏器官均受交感和副交感双重支配B对效应器的支配具有紧张作用C活动度的高低与效应器的功能状态有关D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一般比较局限E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范围比较广泛158脑内具有生命中枢之称的部位是A脊髓B延髓C中脑D下丘脑E大脑皮层159下丘脑是皮层下A重要的感觉中枢B重要的运动中枢C较高级的交感中枢D较高级的副交感中枢E较高级的内脏活动调节中枢160日周期生物节律的控制中枢位于A下丘脑前核B视上核C下丘脑外侧核D视交叉上核E弓状核161下丘脑内防御反应区主要位于A视前区B腹内侧核C背内侧核D外侧区E视旁核105 162中枢内奖赏系统最重要的神经通路是A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通路B杏仁核-终纹-下丘脑P物质递质通路C下丘脑-中脑中央灰质谷氨酸递质通路D腹侧被盖区-伏隔核多巴胺递质通路E纹状体-黑质γ氨基丁酸递质通路163激活中枢内奖赏和惩罚系统的生理意义在于A产生发怒和恐惧的心理B产生愉悦和痛苦情绪C调节情绪生理反应D激发和抑制产生行为的动机E调节生理活动的稳态164谈论美味佳肴时引起唾液分泌是A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B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C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D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E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活动165关于人类记忆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A分为第一,第二,第三级记忆三个阶段B第一,第二级记忆均为短暂记忆C第一级记忆的保留时间不超过1秒钟D第二级记忆的形成与突触的可塑性有关E第三级记忆的形成与建立新突触有关166关于遗忘的描述,正确的是A意味着记忆痕迹的消失B有生理性遗忘,也有病理性遗忘C遗忘的发生规律是先慢后快D逆行性遗忘多见酒精中毒E顺兴性遗忘多见于脑震荡167联系大脑两侧半脑功能的神经纤维是A网状结构B旁锥体系C边缘系统D纹状体E胼胝体168病人看不清文字含义,而其他功能健全,视觉也正常,其语言中枢损伤部位位于A中央前回底部前方B中央后回底部C额中央后部D颞上回后部E顶下小叶的角回169病人听不懂别人说话,而其他功能健全,视觉也无障碍,其语言中枢损伤部位位于A布洛卡三角区B额中回后部C颞极D颞上回后部E视皮层前方170病人不会书写,而其他功能健全,手部其他运动也无障碍,其语言中枢损伤部位位于A额下回后1/3处B额中回后部C颞上回后部D中央前回底部前方E顶下小叶171病人不会说话,而其他语言功能健全,发音器官也无障碍,其语言中枢损伤部位位于ABroca区BWernicke区C额中回后部D颞上回后部E角回172关于大脑皮层功能一侧优势的描述,正确的是105 A右侧半球在语词功能上占优势B左半球在非语词功能上占优势C左侧半球也有一定的非语词功能D右侧半球无语词功能E左利者与右利者的两侧半球功能完全相反173大脑优势半球在下列何种功能或能力上占优势A辨认空间B深度知觉C语言活动D触觉认识E音乐欣赏174大脑皮层功能一侧优势的产生主要是由于A两半球结构不同B两半球功能差异C胼胝体联合纤维差异D先天性遗传因素E习惯于右手劳动名词解释1axoplasmictransport神经轴突内的胞质颗粒表现为经常地从胞体到末梢(顺向)或从末梢到胞体(逆向)流动的现象。它们具有运输物质的作用,并且对维持神经元的解剖和功能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2trophicactionofthenerve神经元依靠其末梢经常性释放某些营养型因子,持续调整它对所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并影响其持久性的结构、生化和生理变化的作用。被支配组织一旦失去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将不能维持其正常的形态和功能。3excita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EPSP突触传递时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它使局部膜电位靠近阈电位水平而容易爆发动作电位,因而对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具有易化作用。4inhibi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IPSP突触传递时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超极化电位变化。它使局部膜电位远离阈电位水平而不易爆发动作电位,因而对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具有抑制作用。5postsynapticinhibition突触传递时,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制,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而引起的抑制。它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当与兴奋性突触传递相配合时,可对不同神经元的活动起协调和调整的作用。6presynapticinhibition突触传递时,由于突触前末梢受轴突-轴突式突触传递的影响而递质释放量减少,导致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去极化程度减小而产生的抑制。广泛存在于中枢,多见于传入通路中,对感觉传入活动具有重要调节作用。7presynapticfacilitation突触传递时,由于突触前末梢受轴突-轴突式突触传递的影响而使Ca2+内流量增加,导致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去极化程度加大而产生的易化。广泛存在于中枢,对中枢神经活动具有重要调节作用。8afferentcollateralinhibition105 传入神经在兴奋一个中枢神经元的同时,通过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释放抑制性递质,使另一个中枢神经元发生抑制的现象。这种交互性抑制能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2recurrentinhibition中枢神经元发生兴奋并有冲动外传时,通过侧支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释放抑制性递质,再反过来抑制原先发生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其他神经元的现象。这有助于该神经元活动的及时终止以及同组神经元的同步活动。3synapticplasticity突触传递功能所发生的较长时程的增强或减弱。这些改变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的活动中,尤其在脑的学习和记忆等高级功能中具有重要意义。4long-termpotentiation,LTP突触前神经元在短时间内受到快速重复性刺激后,快速形成于突触后神经元的突触后电位的持续性增强现象。它是突出可塑性的一种形式,可能是学习和记忆的重要神经基础。5non-synapticchemicaltransmission神经递质从末梢的曲张体释出后,非定向地扩散至其他神经元或效应细胞,并于后者相应的膜受体结合而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它是自主神经与平滑肌或心肌细胞之间,以及中枢神经元之间进行化学性传递的有效途径之一。6electricaltransmisson相邻两神经元之间通过存在于两侧细胞膜上的缝隙连接而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方式。由于缝隙连接形成的细胞间孔道允许带电小离子、局部电流和兴奋性突出后电位通过,故传递速度快,有利于同类神经元的同步化活动。7localneuronalcircuit由局部回路神经元(指不投射至远隔部位而仅在某一中枢部位内部起联系作用的短轴突和无轴突神经元)及其突起构成的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的联络通路。动物越高等,局部神经元回路越发达,其活动可能与脑的高级活动密切有关。8neurotransmittercoexistence一个神经元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神经递质或调质的现象。该神经元兴奋时,其末梢可同时释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或调质,它们都调节某一胜利过程,但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其意义在于协调某些生理过程。9presynapticreceptor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受体,也称自身受体。它们与配体结合后,多数是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进一步释放,因而对递质释放起负反馈的控制作用。10unconditionedreflex先天遗传的一种初级神经活动。其数量有限,反射弧与反射活动较为固定。它是人和动物在长期种系发展中形成的,能使人和动物初步适应环境,对于个体生存和种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11conditionedreflex后天获得的一种高级神经活动。其数量无限,可以建立,也能消退。它是人和动物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按照所处的生活条件,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不断建立起来的,使人和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得到高度完善,并具有预见性。105 2afterdischarge神经冲动通过环状联系时,由于反复的兴奋反馈,虽然原先刺激已经停止,但传出通路仍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持续发放冲动的现象。后放现象还见于各种神经反馈活动中。3specificprojectionsystem主要指丘脑感觉接替核发出的并点对点的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的感觉传导通路。丘脑联络核在结构上也与大脑皮层有特定的投射关系,也可归入该系统。该系统的功能是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4non-specificprojectionsystem由丘脑第三类细胞群(主要是髓板内核群)发出的、弥散性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的感觉传导通路。由于这一通路在结构上失去了特异感觉传导的专一性,因而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5parietalpain胸膜或腹膜受到炎症等刺激时,由于体腔壁浆膜受到刺激而产生的疼痛。这种疼痛与躯体痛相似,也由躯体神经传入。6referredpain由某些内脏疾病引起的某远隔体表部位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例如,心肌缺血时,可发生心前区、左肩和左上臂疼痛。临床上常利用牵涉痛现象来辅助诊断内脏疾患。此外,躯体深部同样也有牵涉痛的表现。7evokedcorticalpotential感觉传入系统受刺激时,在皮层上某一局限区域引出的形势较为固定的电位变化。它一般分为主反应和后发放两个部分。记录皮层诱发电位有助于了解各种感觉投射的定位,对中枢损伤部位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8paradoxicalsleep,PS脑电波呈去同步化快波的睡眠时相,又称快波睡眠或快速眼球运动睡眠。在此时相中,感觉和运动反射功能较慢波睡眠时进一步降低,可出现间断的阵发性表现,如眼球快速运动,部分躯体抽动,血压、心率和呼吸等改变。9motorunit由一个脊髓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运动单位大小不一,大运动单位(如四肢肌)有利于产生强大的张力;而小运动单位(如眼外肌)有利于进行精细的运动。27stretchreflex骨骼肌在收到外力牵拉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如叩击膝关节下的股四头肌腱而发生的膝反射等。临床上常通过检查腱反射来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腱反射减弱或消退,常提示反射弧受损或中断;腱反射亢进,则提示高位中枢病变。28tendonreflex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它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此外,在增加机体产热,抵御寒冷环境,维持体热平衡中也有重要作用。29muscletonus(?)30spinalshock105 在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的一段时间内,横断水平以下的脊髓暂时丧失其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脊休克并非由损伤刺激所引起,而是由于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调节而产生。29decerebraterigidity动物在去除大脑(如在上、下丘间横断中脑)后所表现出的抗重力肌肌紧张亢进的现象。人和动物多以伸肌紧张亢进为主,常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硬挺。常提示病变已严重侵犯脑干,为预后不良的现象。30Biorhythm机体内部各种活动按一定时间顺序发生变化的现象。人和动物的生物节律可分为高、中、低频三种,以中频节律,即日周期最为重要。人体许多生理功能都有日周期节律。下丘脑是交叉上核可能是日周期节律的控制中心。31instinctualbehavior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而遗传固定下来的,对个体和种族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行为,如摄食、摄水和性行为等。本能行为的发生和调节主要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的活动有关。32defensereaction动物在其身体和生命可能或已经受到伤害和威胁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如发怒或恐惧)及相应行为(如攻击或逃避)的改变,具有保护自身的意义。常伴有自主神经活动的改变,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全身血量重新分配等。33operateconditionedreflex先训练动物使之学会某种操作而得到某种奖赏(如得食),然后以条件刺激(如灯光)和非条件刺激(如食物)在时间上结合,即予以强化而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它是动物联合型学习的一种方式。36lateralitycerebraldominance人脑的高级功能向一侧半球集中的现象,左侧半球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而右侧皮层在非语词性认知功能上占优势,但这种优势并不绝对。一侧优势现象主要在后天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与人类习惯使用右手密切相关。问答题1从功能学角度简述一个神经元有哪些主要功能。有四种功能:(一)接受信息胞体或树突膜上有受体,它能和携带信息的化学物质结合,并导致细胞膜产生兴奋或抑制;(二)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通常发生在神经元轴丘始段;(三)传导兴奋动作电位(即神经冲动或兴奋)一旦产生,将经轴突传至末梢;(四)释放递质当动作电位传至末梢时,能引发末梢释放递质。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及其生理意义有哪些?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主要有:(一)结构和功能完整性损伤或局麻将影响兴奋传导;(二)绝缘性一条神经干由无数条神经纤维组成,纤维外由髓鞘构成的脂质层可保证每条神经纤维传导兴奋时互不干扰;(三)双向传导体内自然状态下,由于轴突总是经神经冲动由胞体传向末梢,而递质也只有末梢才能释放,故表现为兴奋传导的单向性;(四)相对不疲劳性105 实验证实,反复刺激神经可使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能力保持很长时间,这是由于神经纤维传导兴奋时耗能少的原因。1何谓神经的营养性作用?举例说明此作用与神经冲动无关。神经末稍能经常性释放某些物质,持续调整被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持久地影响其结构、生化和生理变化。此现象为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如脊髓灰质炎(即小儿麻痹症)患者,因为前脚运动神经元受损,所支配的肌肉因失去此作用而发生萎缩。此作用与神经末稍释放某些营养因子有关,如切断神经纤维,此因子停止释放;而用局麻药阻断神经冲动传导,并不能使所支配的肌肉发生代谢障碍,这表明此作用与神经冲动无关。2神经胶质细胞有哪些主要功能?(一)支持作用众多星状胶质细胞的长突构成的网形支架,支持神经元胞体和纤维;(二)修复和再生作用当脑、脊髓损伤留下缺损时,神经胶质细胞能大量增殖以充填缺损;(三)物质代谢和营养作用星状胶质细胞的突起将血管和神经元胞体联系起来,这种桥梁起到运输营养物质和排除代谢产物作用;(四)绝缘和屏障作用施万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绝缘性可使神经元活动互不干扰。星状胶质细胞突起形成的血管周足构成了血脑屏障;(五)维持合适的离子浓度星状胶质细胞可摄取神经元活动中放出的K+,以缓冲细胞外液K+浓度的过分增多,保证神经元活动正常进行;(六)摄取与分泌神经递质此作用有助于维持合适的神经递质浓度。正常时,这类细胞有无分泌功能尚不清楚。3简述突触传递有哪些主要特征。(一)单向传布因只有突触前膜能释放递质,故兴奋不能由突触后膜传向传给突触前膜。近年发现,靶细胞可释放一些化学物质(如一氧化氮)作用于突触前末梢,改变突触前神经递质的释放。因此,从突触前后信息沟通角度看,是双向的;(二)突触延搁由于突触处信息传递的复杂性(如递质合成、释放、扩散及与受体结合等),使兴奋通过突触时耗时较长;(三)总和EPSP和IPSP都有空间和时间两种总和。EPSP通过总和已达到阈电位水平而爆发动作电位,IPSP通过总和则远离阈电位水平使兴奋性降低;(四)兴奋节律改变反射弧的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的放电频率不完全一致,这与突触后神经元兴奋节律既受突触前神经元传入冲动频率的影响,由于其本身功能状态以及中间神经元活动的影响有关;(五)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内环境理化因素及某些药物可作用于突触传递某些环节,改变突触传递能力;重复刺激突触前神经元,因递质耗竭原因,可使兴奋传递中断(即疲劳)。4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形成的机理是什么?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形成机制是: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受体,提高后膜对Na+、K+,尤其对Na+通透性,Na+内流导致膜去极化,提高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形成机制是: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上Cl-通道开放,Cl-内流使膜电位发生超极化,降低了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5突触后神经元的动作电位是如何产生的?一个神经元与多个神经末稍构成许多突触,这些突触中有的产生EPSP,有的产生IPSP。因此,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与否取决于同时产生的EPSP和105 IPSP的代数和。当这两种性质不同的突触后电位经过时间和空间总和后,如是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去极化到达阈电位水平时,便引发轴突始段发生动作电位。1侧支性抑制与回返性抑制的含义和生理意义是什么?侧枝性抑制是指一个传入纤维进入中枢后,一方面传入冲动通过突触联系引起某一中枢神经元产生EPSP并经总和后发生兴奋,另一方面通过侧枝兴奋另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通过此神经元引起另一个中枢神经元产生IPSP而发生抑制效应。其意义是使不同中枢神经元之间活动协调起来。如当传入冲动使曲肌兴奋收缩时,通过此抑制作用使伸肌抑制而舒张,以便骨骼肌活动协调一致。回返性抑制是指某一中枢神经元兴奋时,其传出冲动沿轴突外传的同时又经侧枝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该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反过来抑制原先发生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其意义是使中枢神经元活动及时终止,也促进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之间活动步调一致。如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兴奋发动骨髓肌运动的幅度、力度往往适中,就是靠闰绍细胞(释放抑制性递质—甘氨酸)这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作用。如用甘氨酸受体拮抗剂士的宁或破伤风病破坏闰绍细胞,可消除此抑制作用而出现强烈肌痉挛。2简述突触前抑制形成的机理和过程。突触前抑制与由A和B构成的轴突-轴突是突触以及由A和C构成的轴突-胞体是突触结构有关(如图)。该抑制过程主要如下:末梢B先兴奋,一定时间间隔后末梢A兴奋。由于B释放的递质(如γ-氨基丁酸),通过结合受体,使膜对Cl-电导增加,因轴浆内Cl-浓度高于轴突外,所以引起末梢A的Cl-外流而产生去极化,结果使末梢A兴奋时产生的动作电位幅值减小,Ca2+进入末梢A减少,造成末梢A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最终导致神经元C产生的EPSP变小,而出现所谓去极化抑制。3对神经递质受体当前有哪些新的认识?(一)每个配体可有数个受体亚型,如NA可作用于α和β受体;(二)受体可存在突触前膜和后膜,在前膜上的受体多数对递质释放起负反馈作用;(三)从作用机制看,受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与离子通道相耦联的化学门控通道,如神经-及接头处的N型Ach门控通道;另一类为通过激活G蛋白和蛋白激酶产生效应的受体,如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和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作用于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四)受体长时间暴露于配体时,大多数受体会失反应性,即产生脱敏现象。4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有何不同?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比较固定和形式低级的反射活动,包括防御、食物和性反射等。他的建立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它使人和动物能够初步适应环境变化,对个体和种系生存有重要意义。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而形成的反射活动,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需由大脑皮层参与,数量无限,可建立也可消退。它使人和动物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对机体生存意义重大。5小脑的生理功能有哪些?小脑有前庭小脑、脊髓小脑和皮层小脑三个功能部分。(一)前庭小脑105 主要由绒球小结叶组成。它参与身体姿势平衡的调节。此功能与前庭器官及前庭核活动有关;(二)脊髓小脑由小脑前叶和后叶的中间带区组成。前叶与肌紧张调节有关,其中,前叶蚓部抑制肌紧张,前叶两侧和后叶中间带区加强肌紧张。当上述小脑功能障碍时,可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和意向性震颤;(三)皮层小脑指小脑后叶外侧部,它与大脑皮层下的一些核团形成环路联系。由于它储存有精巧运动的程序,因此,它对大脑皮层发动的精巧运动完成至关重要。1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有哪些特点?(一)对同一效应器的双重支配除少数器官外,绝大多数组织器官都受交感、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并且它们的作用往往拮抗。如心交感神经兴奋心肌,而心迷走神经抑制心肌。上述特点亦有例外,如对唾液腺分泌,两种神经均促进分泌;(二)对效应器支配都有紧张性作用如切断支配虹膜的副交感神经,瞳孔散大;切除交感神经,瞳孔缩小,说明了正常时副交感神经有使瞳孔缩小,交感神经有使瞳孔散大的紧张作用;(三)对效应器作用与其当时所处的功能状态有关,如交感神经对无孕子宫抑制,而对有孕子宫则兴奋;(四)对整体功能调节意义不同机体安静时以副交感神经兴奋为主,而活动尤其是环境剧变时,以交感神经兴奋为主。2中央后回的感觉性投射有哪些特点?中央后回(3-1-2区)主要是全身体表感觉投射区域,其投射特点主要有:(一)交叉投射一侧体表感觉传入冲动向对侧皮层相应区域投射,但头面部感觉投射是双侧性。(二)倒置分布下肢感觉投射到中央后回顶部,上肢感觉投射在中央后回中部,头面部感觉投射在中央后回底部。但头面部代表区内部的安排则是正立的。(三)精细正比皮层投射区域大小与体表感觉分辨的精细程度成正比关系,感觉分辨能力与精细的部位在中央后回投射区域大;反之亦然。如大拇指和食指的代表区面积比躯干代表区面积大几倍。3简述植物神经对心肌、支气管、胃肠活动、瞳孔、汗腺及糖原代谢有何作用?交感神经兴奋可使:心脏活动增强,表现为心跳有力、心率加快;支气管平滑肌抑制,促进其舒张,有利于通气;抑制胃肠运动,降低其紧张性;促进瞳孔开大及收缩,使瞳孔开大;促进汗腺分泌;加速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副交感神经兴奋可使:心脏活动减弱,表现为心跳无力,心跳减慢;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管径变小;促进胃肠运动和消化腺分泌;使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促进胰岛素分泌,有利于机体能源物质的贮存和生长。4举例说明胼胝体在大脑两半球之间传递中有何重要作用?胼胝体是人脑两半球之间最大的联合纤维。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证实了胼胝体在大脑两半球之间信息传递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刺激犬的一侧皮肤,并以食物形成条件反射效应后,则在另一侧皮肤相应部位刺激也有阳性条件反射效应。如果切除胼胝体,则此现象消失。在人类,右手学会一种技巧运动,左手虽未训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完成此运动,而对于裂脑人(严重癫痫者,为治此病将胼胝体切除的人),此功能不能实现。由此证实胼胝体可以沟通两半球的信息,对完成双侧运动、一般感觉和视觉功能的协调有重要作用。17何谓轴浆运输?有哪些证据证实其存在?其分类和生理意义如何18何谓神经的营养作用?有哪些方面的表现?其可能的机制是?19神经胶质细胞有哪些特征和功能105 20试举例说明突触后神经元因突触传递而引起兴奋时的电活动改变及其产生机制21试述突触的抑制和易化的类型和产生机制22试比较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和突触兴奋传递特征23突触可塑性有哪些形式?各机制如何?突触可塑性的意义是什么24何谓非突触化学传递?与经典的突触传递相比有哪些特点25何谓电突触?与经典的突触传递相比有哪些特点26何谓神经递质?作为一个神经递质应符合或基本符合那些条件27何谓递质共存?试举例说明其生理意义28周围神经系统中有哪些属于胆碱能纤维?哪些属于肾上腺能纤维29外周胆碱能纤维和肾上腺素能纤维受体有哪些亚型和类型?激活后可产生哪些效应30试比较特异性投射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特征和功能31何谓牵涉痛?有何实例?其产生的可能机制是什么32睡眠有哪两种时相?在不同时相的表现如何?各有何生理意义33试述牵张反射的类型和特征34试比较体表感觉区的投射规律和主要运动区的功能35何谓脊休克?主要表现是什么?脊休克的产生和恢复说明什么36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将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37当基底神经节受损时可出现那些症状?分析机制39试述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特征40试述下丘脑的功能41摄食行为与中枢的哪些部位活动有关?如何证明42何谓防御反应和防御反应区?发生防御反应时常伴有哪些自主神经活动的改变43何谓奖赏和惩罚系统?其有关的中枢的活动的生理意义44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位于何处?损伤时出现那些语言障碍45何谓大脑皮层的一侧优势?优势半球和次要半球各在那些功能上占优势论述题:1试述兴奋通过突触传递的过程及机制。突触性质分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兴奋通过前者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兴奋通过后者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兴奋通过突出传递的过程及机制如下:当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当去极化达一定水平时,前膜上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细胞外Ca2+进入突触前末梢内。进入前末梢的Ca2+可与轴浆中的钙调蛋白结合为4Ca2+-CaM复合物,通过激活钙调蛋白依赖的蛋白激酶Ⅱ,使结合与突触小泡外表面的突触蛋白Ⅰ发生磷酸化,并使之从突触小泡表面解离,从而解除突触蛋白Ⅰ对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和释放递质的阻碍作用,结果引起突触小泡内递质的量子化释放。递质的释放量与进入神经末梢的Ca2+105 量呈正相关。递质释放入突触间隙后,经扩散抵达突触后膜,作用于后膜上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引起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的改变,使某些带电粒子进出后膜,突触后膜即发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或超极化,产生突触后电位。1大脑皮层运动区有哪些功能特点?哺乳类和人的支配躯体、头面部运动的皮层运动区主要在中央前回的4区和6区,其功能特点有:(一)交叉支配一侧皮层运动区支配对侧躯体肌肉活动,但头面部多数是双侧支配,惟有面神经支配的下部面肌以及舌下神经支配的舌肌主要受对侧皮层控制。(二)倒置分布下肢、上肢及头面部大代表区分别在皮层运动区顶部、中部和底部。但头面部代表内部的安排仍呈正立分布。(三)精细正比技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运动愈精细而复杂的肌肉,其代表区也愈大;反之亦然。如手与五指所占的皮层区域几乎与整个下肢所占的皮层区域大小相等。(四)单肌收缩刺激皮层运动区只引起相应的个别肌肉收缩,而不发生肌肉群的协同性收缩。1比较腱反射与肌紧张的异同点。腱反射和肌紧张为骨骼肌牵张反射的两种类型,它们的异同点列表如下:腱反射肌紧张相同点都属牵张反射,反射弧相似,感受器都是肌梭,都能使牵拉的同一块肌肉发生收缩不同点1刺激方式2感受器3传入纤维4效应器5肌肉收缩特点6中枢突触联系数目7意义快速短促牵拉肌腱肌梭中核袋纤维I类主要为快肌纤维同步性,有位相改变单突触联系协助诊断疾病,尤其是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缓慢持久牵拉肌腱肌梭中核链纤维I类和II类主要为慢肌纤维交替性,无明显动作发生多突触联系维持姿势,并协助中枢和外周神经多种病变的诊断2试用生理学知识解释有机磷农药中毒时的表现及其急救方法。有机磷农药可以抑制胆碱酯酶活性,使胆碱能纤维膜释放的乙酰胆碱不能及时水解失活而大量积聚。积聚的乙酰胆碱在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和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发挥M样作用,产生广泛的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的表现。如支气管痉挛而出现的呼吸困难,以及瞳孔缩小、流涎、大小便失禁等,同时出现大汗淋漓。积聚的乙酰胆碱在躯体运动神经末梢和交感神经前纤维发挥N样作用,产生骨胳肌颤动,脸色苍白,血压上升等症状。针对上述,可以应用M受体阻断剂阿托品进行抢救,大量阿托品虽然可以消除乙酰胆碱积储所产生的M样作用,但是,阿托品没有阻止有机磷与胆碱酯酶结合的作用,也不能使已经由于有机磷结合的胆碱酯酶重新恢复活性。同时,由于阿托品并不作用在骨胳肌运动中办和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部位的N受体上,故它不能消除肌肉震颤等N105 受体兴奋的中毒症状。因此,在抢救有机磷中毒时,需同时应用胆碱酯酶复活剂,如解磷定、氯磷定等。这类药物一方面可恢复胆碱酯酶活性,另一方面可阻止有机磷继续与胆碱酯酶结合,可收到更好效果。1胆碱能与肾上腺素能受体可分为几类?它们各有什么作用?(一)胆碱能受体分为毒碱受体(M受体)和瘀碱样受体(N样受体)两类:1、M受体广泛分布于副交感神经功能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和一般汗腺及骨胳肌血管平滑肌上。当乙酰胆碱与这类受体结合后就产生一系列副交感神经末梢兴奋的效应,包括心肌活动抑制,支气管、胃肠平滑肌、膀胱逼尿肌和瞳孔括约肌收缩,消化腺和汗腺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增加以及骨胳肌血管扩张等。2、N受体分布在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中神经元突触后膜和神经肌肉接头的终板模上。当小剂量Ach与这类受体结合后就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终板电位,分别导致节后神经元兴奋和骨胳肌兴奋收缩。大剂量Ach则阻断自助神经节的突触传递。根据N受体存在部位不同,又分为N1、N2受体两个亚型。N1受体(现称神经元型烟碱受体)存在神经节中神经元突触后膜上,N2受体(现称肌肉型烟碱受体)存在骨胳肌终板膜上。(二)肾上腺素能受体为α受体与β受体两类,它们又分为α1、α2和β1、β2、β3几种亚型。1、α肾上腺素能受体α1受体位于大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当儿茶酚胺类物质与α1受体结合后,可出现皮肤、粘膜及内脏血管收缩,小肠平滑肌松弛,瞳孔扩大及糖元分解增加等效应。α2受体主要位于突触前膜上。当突触间隙中儿茶酚胺类物质浓度增高时,则α2受体被激活,以负反馈方式抑制儿茶酚胺类物质的释放,以此对递质释放起调制作用。2、β肾上腺素能受体分布情况与α受体基本相同。β1受体激活后,出现心肌的正性变时、变力、变导及脂肪分解等效应;β2受体激活后,出现冠脉和骨胳肌血管舒张,支气管、未孕子宫和肠胃平滑肌血管舒张以及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等效应。2特异性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有何区别?两系统区别归纳如下:特异性投射系统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接收冲动传入神经元接替数丘脑换元部位传递途径投射部位相互关系生理作用接受各种特定感觉冲动少感觉接替核,联络核有专一传导途径点对点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为非特异性传入冲动的来源产生特定感觉,触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接受脑干上行激动系统冲动多髓板内核群无专一传导途径弥散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为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基础易化大脑皮层活动,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觉醒状态7试用生理解剖知识解释内囊出血为何引起偏瘫、偏盲和偏身感觉障碍?105 内囊位于豆状核、尾状核和丘脑之间,它是大脑皮层与脑干、脊髓的上、下行联系纤维集中通过的部位,大体可概括为内脑前部有运动性下行纤维通过,后部有感觉型上行纤维和视、听放射通过。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病人发生脑出血的部分大多在内囊,内囊出血损伤了椎体束。由于皮层运动趋势交叉支配躯体运动的,此交叉部位位于延髓锥体处,而内囊出血时椎体束损伤是在交叉平面以上。所以,躯干和肢体运动障碍发生在病损对侧,造成偏瘫。因为损伤的是上运动神经元的功能,故出现的是中枢性瘫痪,即硬瘫或痉挛性瘫痪。因舌下神经核及面神经核下半部受对侧椎体束支配,所以,内囊出血时会出现对侧下部面肌和舌肌瘫痪。痛、温觉的上行通路在脊髓各段交叉后上行,内囊出血时即中断了对侧半身皮肤痛、温觉的上传;本体等深感觉通路虽说是在脊髓同侧上行到延髓处,在交叉后投射的,但交叉部位仍在内囊下部。所以,内囊损伤同样中断了对侧身体的肌肉、肌腱和关节深感觉纤维传导。总之,内囊出血产生对侧偏身深、浅感觉丧失。一侧视束和视放射纤维是来自两眼同侧视网膜的纤维,内囊出血时,由于视放射受损,可引起左眼颞侧和右眼鼻侧视觉功能丧失,出现双眼左侧偏盲。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