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排水技术规范① 18页

  • 224.00 KB
  • 2022-04-22 11:24:39 发布

给排水技术规范①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池水循环4.1一般规定4.1.1游泳池应设置循环净化水系统。4.1.2池水的循环应保证被净化过的水能均匀到达游泳池的各个部位;应保证池水能均匀、有效排除,并回到池水净化处理系统进行处理。4.1.3不同使用要求的游泳池应分别设置各自独立的池水循环净化过滤系统。对符合本规程第4,1.4条规定的水上游乐池,多座水上游乐池可共享一套池水循环净化过滤系统。4.1.4水上游乐池采用多座互不连通的池子共享一套池水循环净化系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净化后的池水应经过分水器分别接至不同用途的游乐池;2应有确保每个池子的循环水流量、水温的措施。4.1.5水上游乐设施功能性循环给水系统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l滑道润滑水和环流河的水推流系统应采用独立的循环给水系统;2瀑布和喷泉宜采用独立的循环给水系统;3根据数量、水量、水压和分布地点等因素,一般水景宜组合成若干组循环给水系统。4.1.6儿童戏水池设置的水滑梯的润滑水供应,应符合下列规定:1儿童戏水池补充水利用城市自来水直接供应时,供水管应设倒流防止器;2从池水循环水净化系统单独接出管道供水时,供水管应设控制阀门;3润滑水供水量和供水管径可根据供应商产品要求确定,但设计一时应进行核算。4.2游泳负荷4.2.l游泳池的设计游泳负荷应按表4.2.1计算确定。表4.2.1每位游泳者最小游泳水面面积定额游泳池水深(m)<1.01.0~1.51.5~2.02.0~2.5人均泳池面积(㎡/人)2.02.53.54.0注:本表数据不适用于跳水池、水上游乐池。4.2.2水上游乐池的设计游泳负荷应按表4.2.2计算确定。表4.2.2休闲游乐池人均最小水面面积定额水上游乐池类型造浪池环流河休闲池按摩池滑道跌落池人均泳池面积(㎡/人)4.04.03.02.5按滑道高度、坡度计算确定4。3循环方式4.3.1池水循环的水流组织应符合下列规定:1净化后的水与池内待净化的水,应能有序更新、交换和混合;2给水口与回水口的布置,应使被净化后的水流在不同水深区内分布均匀,不得出现短流、涡流和死水区;3应使游泳池的表面水得到有效溢流至溢水槽或溢流回水槽;4应设有应对突发事件快速通畅的泄水口;5应满足循环水泵自灌式吸水;6应有利于保持环境卫生;7应有利于管道、附件及设备的施工安装、维修管理。 4.3.2池水循环方式应根据下列原则确定:1竞赛和训练用游泳池、团体专用游泳池,应采用逆流式或混合流式的池水循环方式;2公共游泳池宜采用逆流式或混合流式的池水循环方式;3露天游泳池及季节性组装游泳池,宜采用顺流式池水循环方式;4水上游乐池宜采用混合流式或顺流式的池水循环方式。4.3.3混合流式池水循环应符合下列规定:1从池表面溢流的回水量不得小于循环水量的60%;2从池底回水口回流的回水管上应设置流量控制装置。4.3.4池水循环宜按连续24h循环进行设计。4.3.5造浪池的池水循环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采用逆流式池水循环方式;2池子浅水端应设置带格栅填有砂石的排水回水沟;水面低于池岸的水域应在池岸设置撇沫器;3造浪机房制浪水池应采取防止池水回流淹没机房的措施。4.3.6滑道跌落池的池水循环应符合下列规定:1滑道跌落池宜采用高沿游泳池,池水宜采用顺流式池水循环方式;2滑道润滑水水源应采用滑道跌落池池水;3滑道润滑水量和滑道跌落水池的规格尺寸、水深、容积参数应由水上娱乐设施专业公司提供。4.3.7环流河的池水循环应符合下列规定:1环流河应采用高沿游泳池,池水应采用顺流式池水循环方式;2环流河的水流速度不应大于1.Om/s;3环流河应根据河流形状设置若干座推流水泵站;4推流水泵在河道底吸水口的流速不得大于0.5m/S,在河道侧壁的出水口流速宜大于3.0m/S;5吸水口和出水口应设置格栅;出水口位置应远离上、下河道的扶梯;6推流水泵宜设在河道侧壁的地下,且泵房应设置配电、照明、通风和排水设施。4.3.8放松池的功能性循环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采用高沿水池;2宜采用气一水分流循环系统;3供水系统应采用环状管道,且水流速度不得大于3.0m/、;回水管道水流速度不得大于1.sm/、;4供气管道应高于池内水表面0.45m,且送人池内的空气应清洁、卫生。4.4循环周期4.4.1根据游泳池类型、用途、游泳负荷、池水容积、消毒剂种类、池水净化设备效率及运行时间等因素,池水循环净化周期应按表4.4.1的规定采用。 表4.4.1游泳池池水循环净化周期游泳池分类泳池深度(m)循环次数(次/d)循环周期(h)竞赛类竞赛游泳池2.06~4.54~5花样游泳池3.04~36~8水球池1.8~2.06~44~6跳水池5.5~6.03~2.48~10专用类教学池1.4~2.06~44~6训练池热身池1.35~1.60残疾人池冷水池1.8~2.06~4.54~6公共游泳池社团池1.35~1.606~44~6成人游泳池1.35~2.006~4.54~6大学校池成人初学池1.2~1.66~44~6中学校池儿童池0.6~1.024~121~24.4.2多用途游泳池和多功能游泳池宜按最小水深确定池水循环周期。4.4.3同一游泳池有两种使用水深时,其深水区与浅水区应分别按本规程表4.4.1中相应水深规定的循环周期分别计算循环次数。4.5循环流量4.5.1池水净化循环系统的循环水流量,应按下式计算:Vpxapqc=(4.5.1)Tp式中qc―游泳池的循环水流量(m"/h);Vp―游泳池的池水容积(m3);ap―游泳池管道和设备的水容积附加系数,ap=1.05~1.10;Tp―游泳池的池水循环周期(h),按本规程第4.4.1条的规定选用。4.5.2滑道设有滑水延伸水道而不设滑道跌落池延伸水道的水净化系统循环水流量应按每条滑道不小于30m3/h计算确定。4.5.3滑道润滑水流量应根据滑道形式和数量确定,并应由滑道专业设计公司提供。4.5.4水上游乐池内设置的水景(瀑布、涌泉、水帘、喷泉等)所需要的功能循环给水流量,应按设置数量和产品参数计算确定。4.6循环水泵4.6.1池水循环净化系统循环水泵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l水泵的额定流量不得小于按本规程第4.5.1条计算出的保证游泳池循环周期的流量;2水泵的扬程不得小于送水几何高度和循环系统设备、管道阻力及流出水头之和;3水泵应为耐腐蚀、低噪声、节能、低转速离心水泵;4不同用途游泳池的循环水泵应分别设置;5水泵扬程宜以计算扬程乘以1.10的保证系数作为选泵扬程;6宜设置备用水泵。4.6.2过滤器反冲洗水泵,宜采用循环水泵的工作水泵与备用水泵并联的工况设计,并应按反冲洗所需的流量和扬程校核、调整循环水泵的工况参数。4.6.3功能循环给水系统的循环水泵,宜按不少于2台水泵并联运行设计,可不设置备用水泵。4.6.4滑道润滑水循环水泵必须设置备用水泵。4.6.5循环水泵装置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设计成自灌式,且每台水泵宜设独立的吸水管;2宜置于靠近平衡水池、均衡水池或顺流式循环方式的游泳池回水口处;3水泵吸水管内的水流速度宜采用1.0~1.2m/S;水泵出水管内的水流速度宜采用1.5~2.0m/s;4每台水泵的吸水管上应装设可挠曲橡胶接头、阀门、毛发聚集器和压力真空表;其出水管上应装设可挠曲橡胶接头、止回阀、阀门和压力表;5水泵泵组和管道应采取减振和降低噪声的措施。4.7循环管道4.7.1循环水泵管道内的水流速度宜按下列规定选定:1循环给水管道内的水流速度不宜超过2.0m/S;2循环回水管道内的水流速度宜采用0.7~1.0m/S。4.7.2循环水管的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循环水干管应沿游泳池周边的管廊或管沟内敷设;2循环水干管沿游泳池周边埋设时,应采取措施防止管道受重压和不均匀沉降造成损坏;当为金属管道时,还应采取防腐措施;3管廊或管沟应设置有人孔、吊装孔、排水装置、通风换气装置及维修照明装置。4.7.3池底给水口配水管敷设在池底板下面时,池底板与建筑地面间应有保证管道安装、检修的空间;如配水管埋设在池底板垫层内或管槽内时,应有保证管道不被损坏和移位的保护措施。4.7.4逆流式池水循环系统的池岸溢流回水槽的回水管,宜采用等流程或分路回水管分别接人均衡水池,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回水管管径应经计算确定;2回水管应有不小于。.5%的坡度坡向均衡水池;3回水管管底应高出均衡水池最高水位30Omm以上。4.7.5循环水管道材质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可采用丙烯睛一丁二烯一苯乙烯共聚管(ABS)、氯化聚氯乙烯管(CPVC)、硬聚氯乙烯管(UPVC)等给水塑料管;2有特殊要求时,可选用铜管或不锈钢管;3管道公称压力不宜小于1.0MPa。 4.8平衡水池和均衡水池4.8.1在下列情况下,宜设置平衡水池:l顺流式和混合式的池水循环系统中,循环水泵从池底直接吸水,吸水管过长影响水泵吸水高度时;2多个游乐池共享一组循环水泵,致使循环水泵无条件设计成自灌式时。4.8.2平衡水池的有效容积应按下式计算:Vp=VT+0.08qc式中Vp―平衡水池的有效容积(耐);Vf―单个最大过滤器反冲洗所需水量(m3);qc―游泳池的循环水量(耐/h)。4.8.3平衡水池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1平衡水池的最高水面与游泳池的水表面应保持一致;2平衡水池内底表面应低于游泳池回水管以下700mm;3游泳池采用城市给水补水时,补水管应接人该池;当补水管口与该池内最高水面的间隙小于2.5倍补水管管径时,补水管上应装设倒流防止器;4平衡水池应设检修人孔、水泵吸水坑和有防虫网的溢水管、泄水管;5平衡水池有效尺寸应满足施工安装和检修等要求;6平衡水池应采用表面光滑、耐腐蚀、不污染水质、不变形和不透水的材料建造。当采用钢筋混凝土材质时,其内壁应涂刷或衬贴不污染水质的防腐涂料和材料。4.8.4池水采用逆流式和混合流式循环时,应设置均衡水池。4.8.5均衡水池的有效容积应按下列公式计算:Vj=Va+Vf+Vc+Vs(4.8.5-1)Vs=As+hs(4.8.5-2)。式中Vj―均衡水池的有效容积(m³);Va―游泳者人池后所排出的水量(m³),每位游泳者按0.056m3计;Vf―单个最大过滤器反冲洗所需的水量(m");Vc―充满循环系统管道和设备所需的水容量(m");Vs―池水循环系统运行时所需的水量(m3);As―游泳池的水表面面积(m,);hs―游泳池溢流回水时的溢流水层厚度(m),可取0.005~0.01m。4.8.6均衡水池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1均衡水池内最高水面应低于游泳池溢流回水管管底不小于300mm;2均衡水池内应设置程序电磁阀补水装置;3接人均衡水池的补水管应根据本规程第4.8.3条第3款规定安装倒流防止器;4均衡水池应设检修人孔、进水管、水位计、水泵吸水坑和有防虫网的溢水管、泄水管;5均衡水池应采用不变形、耐腐蚀和不透水材料建造。当为钢筋混凝土材质时,池内壁应衬贴或涂刷防腐材料。4.9给水口 4.9.1给水口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采用出水流量为可调节型给水口;2给水口的设置数量应满足总过水量不小于游泳池循环水量的要求;3给水口的位置设置应保证池水水流均匀、不发生短流。4.9.2池底垂直布水时,给水口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l矩形游泳池,应均匀地布置在泳道分隔线在池底的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线上,且纵向间距不宜大于3.0m;2异形平面形状的游泳池,应按每个给水口的最大服务面积不超过8耐布置给水口;3应采用池底型给水口。4.9.3池壁水平布水时,给水口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两端壁布水时,给水口应设在每条泳道线在端壁固定点垂直下方的端壁上;2两侧壁布水时,给水口的间距不宜超过3.0m,但在池子拐角处距端壁的距离不得大于1.5m;3池内水深超过2.5m时,应至少设置两层给水口,上层及下层给水口应错开布置,且最低一层给水口应高出池底内表面0.5m;4给水口应采用池壁型给水口,且应设在水面以下0.5~1.0m处,同一池内同一层的给水口在池壁的位置应处于同一水平线。4.9.4儿童池、幼儿戏水池的给水口宜采用池底垂直布水方式。4.9.5设有升降活动游泳池底板或可拆装式游泳池底板以及可移动分隔墙隔板时,给水口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池壁水平布水时,在升降池底板升降标高处的上面及下面均应设置给水口;2池底垂直布水时,升降池底板应均匀开凿过水的小孔或缝隙,以保证池内布水均匀和不出现死水区;3可移动分隔墙隔板上应开凿足够的小孔,应保证池水的正常循环。4.9.6给水口应设置格栅护盖,且格栅空隙的水流速度应满足下列规定:1池端壁给水时应采用1.0m/s;池侧壁给水时不应大于1.0m/s;如为儿童池、幼儿戏水池以及台阶处、教学区宜采用0.5m/s;2池底给水时不宜小于0.5m/S。4.9.7给水口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1形状应为喇叭口形,喇叭口面积不得小于连接管截面积的2倍;2应配有流量调节装置;3喇叭口格栅护盖的格栅孔隙不得大于8mm;4给水口材质应与循环水管道相匹配,宜选用铜、不锈钢、丙烯睛一丁二烯一苯乙烯共聚(ABS)塑料等耐腐蚀、不污染水质、不变形、坚固牢靠的材质制造,且应表面光洁。4.10回水口和泄水口4.10.1溢流回水槽内回水口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回水口数量应满足池水循环水流量的要求;2跳水池采用溢流回水时,回水口的数量还应考虑安全保护气浪运行时增加的瞬间溢水量;3溢流回水槽内回水口的间距不宜大于3.0m;4应采用有消声措施的回水口。4.10.2池底回水口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回水口数量应满足循环水流量的要求,每座游泳池的回水口数量不应少于2个;2回水口的位置应使各给水口水流均匀一致; 3回水口应采用坑槽形式,坑槽顶面应设格栅盖板并与游泳池底表面相平;格栅盖板、盖座与坑槽之间应固定牢靠,紧固件应设有防止伤害游泳者的措施;4回水口格栅盖板开口孔隙的宽度不应大于8mm,且孔隙的水流速度不应大于0.2m/S。4.10.3回水口与回水管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1逆流式池水循环系统应符合本规程第4.7.4条的规定;2顺流式池水循环系统及混合流式池水循环系统的池底回水口应以并联形式与循环水泵吸水管连接。4.10.4泄水口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泄水口应设在游泳池最低标高处,且泄水口格栅表面应与池底表面相平;2重力式泄水时,泄水管不得与排水管道直接连接;3池底回水口可兼作泄水口;4泄水口宜做成坑槽形式。4.10.5回水口及泄水口的构造和材质应符合下列规定:l成品回水口和泄水口应为喇叭口形式,且顶面应设格栅盖板;2回水口及泄水口格栅盖板及盖座应采用铜、不锈钢、工程塑料等耐腐蚀、不变形、不污染水质的高强度材料制造。4.11溢流回水槽和溢水槽4.11.1逆流式池水循环系统和混合式池水循环系统,应沿池壁两侧或四周边设置池岸溢流回水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溢流回水槽截面尺寸应按其过流量不小于游泳池设计循环流量计算确定,但宽度不宜小于300mm;2跳水池设有即时安全气浪时,溢流回水槽的深度不应小于300mm;3溢流回水槽内回水口数量应经计算确定;回水槽沟底应以1%的坡度坡向回水口。4.11.2顺流式池水循环系统应沿池壁两侧或四周边设置溢水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溢水槽截面尺寸应按其过流量不小于游泳池设计循环流量的15%计算确定;2溢水槽的最小宽度不宜小于200mm;3溢水槽应设排水口,且接管管径不得小于50mm、间距不宜大于3.0m,沟底应以1%的坡度坡向排水口。4.11.3溢流回水槽和溢水槽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1游泳池向槽内溢水的溢流堰应保持水平,其允许误差为±2mm;2与游泳池池壁相邻一侧的槽壁应与池壁铅垂线有10~12“的夹角;3槽的内表面应衬贴耐腐蚀、不污染水质、不透水、表面光滑、易清洗、坚固耐用的非金属或金属材质的表面层;4溢流回水槽和溢水槽的上口应设置与游泳池岸颜色相协调的组合式丙烯睛一丁二烯一苯乙烯共聚(ABS)塑料格栅盖板格栅盖板宜采用格栅条平行池壁型。4.12补水水箱4.12.1游泳池在下列情况下应设置补水水箱:1循环水泵直接从池底回水口吸水时;2无平衡水池和均衡水池时。4.12.2补水水箱的有效容积应按下列要求确定:1单纯作补水使用时,不宜小于游泳池的小时补水量,同时不得小于2.0m³;2同时兼回收游泳池的溢水用途时,应按循环流量的5%~10%计算确定。4.12.3补水水箱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l辛卜水水箱进水管应高出箱内最高水面2.5 倍进水管管径的空隙,并应装设水位控制阀门;补水进水管上应装计量水表;2补水水箱出水管管径宜按小时补水量或小时溢流水量确定,并应装设阀门;如补水箱低于游泳池水面时,出水管还应装设止回阀;3补水水箱兼作游泳池初次充水的隔断水箱时,应另行配置进水管和出水管,并应装设阀门;4补水水箱还应配置人孔、通气管、溢水管、泄水管和水位标尺等。4.12.4补水水箱应采用不污染水质、不变形和耐腐蚀的材料建造。池水消毒6.1一般规定6.1.1游泳池的循环水净化处理系统中必须设有池水消毒工艺。6.1.2池水消毒所选用的消毒剂应采用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有关部门批准使用的产品。6.1.3游泳池的消毒剂和消毒方式应根据使用性质和使用要求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世界级和国家级竞赛、训练游泳池应采用臭氧或臭氧一氯联合消毒;2对于使用负荷较大、季节性和露天的游泳场所,宜使用长效消毒剂;3室外和阳光直接照射的游泳池宜采用含有稳定剂的消毒剂;4室内游泳池不宜使用含有稳定剂的消毒剂。6.1.4消毒设备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设备应简单、安全可靠;操作和维修简便;2计量装置的计量应准确,且灵活可调;3投加系统应能自动控制,且安全可靠;4建设费和经常运行费用应合理。6.2臭氧消毒6.2.1根据消毒方式,臭氧消耗量应按下列规定计算确定:1臭氧投加量应按游泳池循环流量计算;2采用全流量半程式臭氧消毒方式时,臭氧投加量宜采用0.8~1.2mg/L;3采用分流量或全流量全程式臭氧消毒方式时,臭氧投加量应采用0.4~0.6mg/L。6.2.2臭氧应采用负压方式投加在过滤器之后或之前的循环水管道上。6.2.3臭氧的投加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在投加点之后、反应罐之前设置在线混合器;2应在在线混合器之后设置臭氧与水接触反应的反应罐,其接触反应所需的时间应符合下式规定:α≥1.6(6,2.3)式中C臭氧投加量(mg/L);t臭氧与水接触反应所需要的时间(min);3游泳池水面上空空气中的臭氧含量不得超过0.2mm/m³;4臭氧投加系统应采用全自动控制,并应与循环水泵连锁;5宜辅以长效消毒剂系统。6.2.4根据游泳池的类型和使用要求,臭氧的消毒方式应按下列情况确定:1游泳负荷经常低于设计负荷的专用游泳池,并对氯消毒剂的使用有限制时,宜采用全流量全程式的臭氧消毒系统(图6.2.4一1); 过滤净化循环水泵预净化均衡水池游泳池游泳池加压水泵臭氧负压投加装置臭氧发生器长效消毒剂·加热·臭氧水—混合器臭氧—水接触反应·图6.2.4一1全流量全程式臭氧消毒流程2游泳负荷经常保持满负荷或可能出现超负荷竞赛用和公众用的公共游泳池,宜采用全流量半程式臭氧辅以氯的消毒系统(图6.2.4一2);3游泳负荷稳定及对原有游泳池增设臭氧消毒时,宜采用预净化循环水泵过滤净化均衡水池游泳池臭氧—水接触反应多余臭氧吸附过滤加热臭氧—水混合器pH值调整剂投加装置加压水泵臭氧负压投加装置臭氧发生器长效消毒剂投加装置图6.2.4一2全流量半程式臭氧消毒流程分流量的全程式臭氧消毒系统(图6.2.4一3)。流量臭氧消毒的流量不应小于游泳池循环水流量的25%。臭氧—水接触反应装置加热臭氧负压投加装置加压水泵臭氧发生器长效消毒剂投加装置臭氧—水混合器过滤净化循环水泵预净化均(平)衡水池游泳池····图6.2.4一3分流量全程式臭氧消毒流程6.2.5臭氧与水接触的反应罐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1反应罐的有效容积应按本规程第6.2.3条的要求设计确定;2罐内应设气一水混合装置,确保臭氧在水中充分溶解和水流不出现短流现象,传质系数不得小于90%; 3应设置臭氧尾气消除或再利用装置;4罐体应设检修人孔、进水管、出水管、观察窗;5反应罐应采用00Crl7Nil4MoZ(316L)不锈钢或抗臭氧腐蚀的材料制造;6反应罐应能承受系统1.5倍工作压力的水压力,且不宜小于0.6MPa。6.2.6全流量半程式臭氧消毒时,应设置活性炭吸附罐,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采用颗粒活性炭,并应具有吸附性能好、机械强度高、化学稳定性好、再生能力强等特性;2活性炭的粒径宜为0.9~1.6mm,比表面积不应小于I000m2/g;3活性炭层的有效厚度不得小于500mm,过滤速度应为30~35m/h;4承托层的组成应符合本规程第5.4.5条的规定;5活性炭吸附过滤罐宜采用不锈钢制造,耐压不得小于系统工作压力的1.5倍,其构造除配水系统宜采用中、小阻力配水系统外,其余部分均应符合本规程第5.4.4条的规定。6.2.7活性炭吸附过滤罐的反冲洗应符合下列规定:1活性炭层的最终水头损失为0.05MPa时应进行反冲洗;2反冲洗强度应为15~18L/(㎡·S),冲洗历时应为5~8min,膨胀率应为25%~35%;3反冲洗用水应采用游泳池池水。6.2.8臭氧发生装置的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1世界级和国家级的竞赛游泳池,宜按2台臭氧发生器同时工作配置;2臭氧发生器的气源应满足发生器最大产量的要求,气源质量应符合所选用设备的要求;3臭氧发生器的产量应可调,其生产的臭氧浓度不宜低于50mg/L;4臭氧发生器应具有出现异常可自动关机的实时监控装置,应包括臭氧发生器、气源处理装置、冷却装置、供电及控制设备、臭氧和臭氧泄漏探测及报警设备;5臭氧发生器应有不间断的冷却水。6.2.9输送臭氧气体和臭氧溶液的管道应采用能抗正压及负压变形的、抗化学及电解腐蚀的00Crl7Ni14Mo2(316L)不锈钢阀门、附件和管材,并应设置区别于其他管道的标志。6.3氯消毒6.3.1用于游泳池的氯消毒剂宜优先选用有效氯含量高、杂质少的氯消毒剂。6.3.2根据游泳池循环流量氯消毒剂的消耗量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以臭氧为主进行池水消毒时,应按池水中余氯量不大于0.5mg/L(有效氯计)计算确定;2以氯为主进行池水消毒时,应按池水中余氯量不大于1.0mg/L(有效氯计)计算确定;3采用含有氰尿酸的氯化合物消毒时,应按池水中氰尿酸含量不超过150mg/L计算确定;4池水中的余氯含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游泳池水质标准》CJ244的规定。6.3.3采用次氯酸钠消毒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采用湿式投加,次氯酸钠应配制成含氯浓度为3mg/L的溶液;2投加位置应根据池水循环净化处理系统的自动化程度确定;3采用成品次氯酸钠时,应避光运输和贮存,且贮存时间不宜超过5d;4现场制取次氯酸钠时,设备不应少于2 台,安装次氯酸钠溶液设备的房间应通风良好,并应设置防火、防爆等安全设施;制取次氯酸钠溶液设备的氢气管应引至室外。6.3.4采用瓶装氯气消毒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氯气安全规程》GB11984的有关规定;2加氯系统应与循环水泵连锁;3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的有关规定。6.3.5采用氯气消毒时,必须采用负压自动投加到游泳池循环进水管道中的方式.严禁将氯直接注入游泳池水中的投加方式。6.3.6采用固体氯消毒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固体氯消毒剂应置于专用的水溶解器内充分溶解后再投加;2投加量应按固体消毒剂所含有效氯的含量计算,并应配制成含氯浓度为3mg/L的氯消毒液。6.3.7除对游泳池冲击处理外,应采用有流量调节阀门的自动投药器投加。6.3.8输送氯液、氯气的管道及配件应为耐氯腐蚀的材质,管道连接应严密、无泄漏。6.4紫外线消毒6.4.1池水采用紫外线消毒时,必须配合其他长效消毒剂同时使用。6.4.2池水采用紫外线消毒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选用中压紫外线发生器,紫外线剂量不应小于60mJ/c㎡;2紫外线消毒器应安装在过滤设备之后、加热设备之前,并应设置旁通;3紫外线消毒器的安装应保证水流方向与灯管长度方向相平行;4紫外线消毒器耐压不应低于0.6MPa;5紫外线消毒器宜设置不可调节的在线强度监测装置,并应采用湿式探头;6紫外线消毒器宜配备在线自动清洗装置。6.4.3紫外线消毒器出口应设置安全过滤器。6.4.4紫外线消毒器的电器控制应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6.4.5紫外线消毒器宜设置可与中央控制系统结合的自动控制系统。6.5其他消毒剂6.5.1采用二氯异氰尿酸钠和三氯异氰尿酸盐进行消毒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将其溶解配制成消毒液进行湿式投加;2投加量应按氰尿酸浓度为50~150mg/L计算确定,并池水中游离性氯的浓度不得低于0.5~1.0mg/L;3池水中pH值应保持在7.0~7.8范围内;4不同化学药品投加点的相互间距不应小于10倍的管道直径;5投加化学药品的计量泵出水管必须设置止回阀。6.5.2二氯异氰尿酸钠和三氯异氰尿酸盐消毒剂宜用于露天游泳池、季节性露天游泳池和室内阳光游泳池。6.5.3除藻剂采用硫酸铜时,投加量不得超过1.0mg/L,且应视池水水质情况定期投加。6.6化学药品投加设备6.6.1池水在进行循环净化处理和水质平衡处理过程中,向循环水中投加各种化学药品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不同品种的化学药品应设置各自独立的投加系统和计量装置; 2管道应有化学药品品种和流向的明显标记;3管道布线应简短,并应方便安装和安全检修。6.6.2化学药品的溶液配制浓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使用盐酸时,其溶液浓度不应超过3%;2使用硫酸铜时,其溶液的浓度不宜超过5%;3使用硫酸铝(精制、粗制)、聚合氯化铝(PAC)、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钙、次氯酸钠等药品时,其溶液浓度不宜超过5mg/L;4使用次氯酸钙时,其溶液浓度(以有效氯计)不得超过3mg/L。6.6.3化学药品投加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化学药品投加点应有保证化学药品溶液与水充分混合的装置;2化学药品投加系统应与池水循环净化处理系统同时运行和终止;但硫酸铜应间断投加,其间隔时间应根据气候条件及池水透明度确定;3化学药品的溶解宜采用水力、机械或电动搅拌方式;4各种化学药品均应采用计量泵自动投加,并应能根据传感器参数自动调节投加量。6.6.4计量泵、计量装置、溶药槽、溶液槽、投药液管道、阀门、附件等均应采用能承受系统压力的耐腐蚀材质的制品。计量泵吸液管宜采用透明型塑料管材。7池水加热7.1一般规定7.1.1池水加热的热源应按下列原则选择:1有条件的地区应优先采用温度不低于400℃的余热和废热、太阳能、热泵作为热源;2应充分利用城镇热力网或区域锅炉房作为热源;3可利用建筑内锅炉房作热源;4可自设燃油、燃气或电力作热源。7.1.2根据热源条件和使用性质,温水游泳池的池水加热方式应按下列原则选定:1竞赛用游泳池及大、中型其他用途游泳池应采用间接式池水加热方式;2小型游泳池可采用燃气、燃油、燃煤及电热等锅炉直接加热的方式;3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直接或间接太阳能及热泵加热方式。7.1.3池水的温度应符合本规程第3.3.1条的规定。7.1.4池水加热系统的控制设施应具有较大幅度调节池水温度的功能,以适应不同竞赛项目及不同使用人群对池水温度的要求。7.1.5池水初次加热所需时间,应根据池体结构和衬贴材料特点及热源供应条件等因素确定,一般可采用24?48h,并应满足按每小时池水温度升高不超过0.5℃。7.1.6池水加热设备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不同用途游泳池的加热设备应分开设置;2每座游泳池加热设备的数量,应按初次池水加热时不少于2台同时工作选定;3多个游乐池共用一组加热设备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共用一组循环过滤器系统;2)不同池子的循环给水管道应分开各自独立设置。4每台加热设备应装设温度自动控制装置。7.2耗热量计算7.2.1池水加热所需热量应为下列各项耗热量的总和: 1池水表面蒸发损失的热量;2池壁和池底传导损失的热量;3管道和净化水设备损失的热量;4辛卜充新鲜水加热所需要的热量。7.2.2池水表面蒸发损失的热量应按下式计算:Qs—池水表面蒸发损失的热量(kJ/h);β—压力换算系数,可取133.32Pa;ρ一水的密度(kg/L);r—关与池水温度相等的饱和蒸汽的蒸发汽化潜热(kJ/kg);υw―池水表面上的风速(m/s),室内游泳池取0.2~O.5m/s;室外游泳池取2~3m/s;pb―与池水温度相等时的饱和空气的水蒸气分压力(Pa);pq―游泳池的环境空气温度相等的水蒸气分压力(Pa);As―游泳池的水表面面积(㎡);B―当地的大气压力(Pa)。7.2.3游泳池的水表面、他底、池壁、管道和设备等传导所损失的热量,应按游泳池水表面蒸发损失热量的20%计算确定。7.2.4游泳池补充新鲜水加热所需要的热量应按下式计算:Qb―游泳池补充新鲜水加热所需的热量(kJ/h);ρ一水的密度(kg/L);Vb―游泳池新鲜水的补充量(L/d);"C―水的比热容[kJ/(kg·℃)〕;Td―池水设计温度(℃),按本规程第3.3.1条的规定;Tf―游泳池补充新鲜水的温度(℃);th―加热时间(h)。7.3加热设备7.3.1加热设备应根据热源条件、耗热量、使用要求、卫生及运行管理等因素选择,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具有换热效果好、效率高、节能、体积小、重量轻等特点;2应结构简单、安全可靠、操作灵活、维护保养方便;3材质应耐氯等化学药剂的腐蚀。7.3.2加热设备的容量应根据本规程第7.2.2条和第7.2.3条的规定,并结合游泳池所需热量等因素计算确定。7.3.3加热设备的形式应根据下列规定选用:1热源为高温热水或蒸汽时,宜选用不锈钢材质换热器;2采用自备热源时,宜采用直接加热的燃气、燃油、燃煤等燃料的热水机组(锅炉)及热泵;3小型游泳池及电力供应充沛的地区可采用电热水器(炉); 4采用太阳能为热源时,可采用光滑材质或非光滑材质集热器。7.3.4游泳池循环水量采用分流量加热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被加热的水量不应小于全部池水循环水量的25%;2被加热水的出水温度不宜超过40℃;3加热设备宜采用被加热水侧阻力损失小于。.02MPa的换热设备;4应设置被加热水与加热水的压力平衡装置;5每台加热或换热设备均应设置可调温度自控阀,且自动温控阀的可调幅度不宜大于士1.0℃。7.3.5加热设备的进水管口与出水管口的水温差应按下式计算:式中△Th―加热设备进水管口与出水管口的水温差(℃);Qs―池水表面蒸发损失的热量(kJ/h),应按本规程第7.2.2条确定;Qt―游泳池的水面、池底、池壁、管道和设备传导损失的热量(U/h),应按本规程第7.2.3条确定;Qb―游泳池补充新鲜水加热所需的热量(kJ/h);C―水的比热容[kJ/(kg·℃)〕;ρ一池水的密度(kg/L);qr―通过水加热设备的循环水量(m3/h),采用分流量加热时按本规程第7,3.4条第1款确定。7.4太阳能加热系统7.4.1利用太阳能作为池水加热热源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太阳年日照时数应大于1200h;2太阳年辐射量应大于4200MJ/㎡;3年极端最低温度不得低于一45℃。7.4.2根据不同地区的纬度、太阳能年辐射总量、年日照小时数、年晴天光照时间等参数,太阳能集热面积应按下列规定计算确定:1集热器集热效率应以实际产品实测数据确定,但不宜小于50%;2太阳能的保证率宜为40%~80%;3太阳辐射热量应按春、秋两个季节平均太阳辐射量为依据;4集热水箱热水温度宜按不低于50℃计,采用直接式加热方式时可不设集热水箱;5系统热损失宜按20%计。7.4.3游泳池太阳能集热系统应采用组合或承压式循环系统设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综合利用池水加热与淋浴热水的制备热能;2冷水进水及热水流出应配水均匀、无死水区、无气阻区;3储热水池应有足够的容积,且系统应不结垢和不发生冰冻;4池水加热宜采用低阻力、大流量换热器;5系统应有各种水温、水位、水压、水泵开启及关闭、自动或手动排空等控制,并应满足自动化、智能化、远距离和按季节可调设定的控制要求;6系统应有漏电保护设计;7系统管道应有抗紫外线的措施或采用抗紫外线的管材。7.4.4太阳能集热器应根据当地太阳能资源、气候环境,因地制宜地选用光滑材质或非光滑材质集热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集热效率高、产热快、承压高、长期连续运行性能稳定;2具有防渗漏水、防爆裂、防冻裂、防雷、防漏电、防强风及抗雪载、防冰雹等性能;3集热器材质应耐腐蚀,应符合卫生及环保要求,对被加热水不得产生二次污染。 7.4.5光滑材质的太阳能集热器的布置和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集热器的布置应与土建专业密切配合及协调,应做到既满足加热系统要求又不影响建筑外观和结构安全;2集热器的朝向应保证集热面最大限度获得太阳光的照射,且不被自身建筑、周围建筑和设施、树木遮挡,应保证集热器的日照时数不小于4h;3集热器的布置不应跨越建筑变形缝;4集热器的安装倾角应与当地纬度相同。7.4.6采用低温升、大流量直接加热池水的非光滑材质集热器的设置和安装除应符合本规程第7.4.4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材质应具抗紫外线、耐氯及化学药品和不污染池水水质的特性;2集热器宜沿屋面设置,如架空设置时应加设垫板;3每组集热器单元应设置泄水装置;4集热器配水管、集水管的最高部位应设自动排气阀。7.4.7太阳能加热系统的管材应符合下列规定:1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管道和附配件应为耐紫外线材质;2与集热器配套的管道应有补偿伸缩的措施。7.4.8太阳能加热系统应按设计总热负荷配置辅助热源和加热设备。7.4.9太阳能集热器的设计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50364和《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安装及工程验收技术规范》GB/T18713的规定。7.5热泵加热系统7.5.1采用空气源热泵对池水进行加热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用于非寒冷地区;2宜用于专用游泳池。7.5.2空气源热泵辅助热源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地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10℃时,可不设辅助热源;2当地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10℃时,应设辅助热源。7.5.3空气源热泵的产热量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不设置辅助热源时,应按当地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和水温计算;2设置辅助热源时,宜按当地春分、秋分两个节气所在月份的平均气温和水温计算。7.5.4池水初次加热时,应按热泵与辅助热源同时使用进行设计。7.5.5选用混合型空气源热泵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满足池水温度的参数要求;2应与空调专业密切配合,应满足游泳池大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及噪声的要求。7.5.6热泵冷凝热交换器应选用钦合金或00Cr17Ni14Mo2(316L)不锈钢材质的热交换器。7.5.7热泵的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1机组能效比应较高,且应适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使用要求;2应具有水温控制、水流保护、过流保护、冷媒高低压保护和压缩机延时启动等功能;3机组冷媒工质应安全洁净,符合环境保护要求。7.5.8空气源热泵和混合型空气源热泵应设有可靠的冷凝水排放措施。10.2强制淋浴 10.2.1公共游泳池宜在游泳池人口通道内设置强制淋浴。10.2.2强制淋浴通道长度应采用2.0~3.0m。10.2.3强制淋浴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淋浴喷头在通道长度内不应少于3排;2每排淋浴喷头间距宜为0.8m,喷头数可根据入口通道宽度确定,但每排不宜少于3只;当为多孔管时,孔径不宜小于0.8mm,孔间距不宜大于0.4m;3喷头或多孔管的安装高度不宜小于2.2m。10.2.4喷头或多孔管的开启,应采用光电感应自动控制,其反应时间不应超过0.5s,喷水持续时间宜为6s。10.2.5强制淋浴的供水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源应采用城市自来水或经净化处理的游泳池池水;2水温宜采用35一40℃,夏季可采用常温水;3水量应按喷头数量或开孔数量计算确定,给水压力不得小于0.IMPa。12池水净化设备机房12.1一般规定12.1.1游泳池循环水净化设备机房应设均衡水池(平衡水池)、循环水泵、过滤器、加药装置、换热器、消毒设备、药品库、控制设备等,并宜按工艺流程顺序排列。12.1.2游泳池循环水净化设备机房的位置和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房间高度和面积应满足水净化设备的布置、施工安装和维修要求,其位置宜靠近游泳池周边;2设备机房设在地面层时,宜设有直接通向室外的设备运输出人口;3设备机房设置在地下层或地面以上楼层时,应设置运输设备、管道和化学药品的通道和垂直吊装孔,其尺寸和承重能力应满足最大设备的运输需要;4设备机房应与其他用房有明确的土建分隔,设在楼板上的设备应向结构专业提出设备荷载资料;5设备机房应设有通向循环水管道管廊或管沟的出人口;6设备机房的耐火等级及防火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12.1.3设备机房的环境应符合下列规定:1设备机房的环境温度不得低于5℃;控制间的环境温度不得低于16℃,但最高温度均不宜超过35℃;2应有良好的照明、通风换气和地面排水措施;3所有转动设备的基础和连接管道应有良好的隔振减噪措施;4设备机房应与其他房间分隔开,并宜采取建筑隔声措施。12.1.4设备机房内的所有设备、装置、容器及管道均应设置在高出地面不小于0.10m的基础或支座上。12.2循环水泵及均衡水池布置12.2.1均衡水池或平衡水池应靠近游泳池,其有效容积和构造应符合本规程第4.8.2条、第4.8.4条和第4.8.5条的规定。12.2.2循环水泵机组应贴近平衡水池或均衡水池。当无平衡水池或均衡水池时,宜靠近游泳池回水口。12.2.3水泵机组的布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规定。12.2.4水泵机组装置应设计成自灌式,且基础表面应高于设备机房地面不小于0.20m。12.2.5 设在楼层上的水泵应有良好的隔振设施,且水泵运行噪声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12.2.6循环水泵房的高度不应小于3.0m。12.3过滤设备布置12.3.1过滤器宜邻近循环水泵。12.3.2石英砂压力式过滤器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距建筑墙面的净间距不得小于0.70m;2过滤器之间的净间距不得小于0.80m;3过滤器间的高度应满足设备安装、检修和操作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距建筑结构最低点的净间距不应小于0.80m;2)运输、操作的主要通道宽度不应小于最大设备直径的1.2倍。12.3.3硅藻土过滤机组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硅藻土过滤机由过滤器、硅藻土溶液罐和循环水泵组成,该机组应靠近平衡水池或均衡水池;2机组布置应符合本规程第12.3.2条的规定。12.3.4重力式过滤器的布置除应符合本规程第12.3.2条的规定外,还应有防止因突然停电而造成过滤器溢水等安全事故的可靠措施。12.3.5石英砂压力式过滤器和硅藻土过滤机组均应安装在高出设备机房地面0.10m的混凝土基础上。12.4加药间及药品库12.4.1加药设备间与化学药品贮存库,宜为各自独立且又毗邻的独立房间,并宜靠近循环水泵间。12.4.2加药装置的净间距不宜小于0.80m,操作通道的宽度不宜小于1.00m。12.4.3絮凝剂、pH值调整剂及除藻剂等化学药品所需贮存库房的面积,应根据当地化学药品的供应和运输情况确定,一般宜按不少于15d的贮存量计算所需库房面积。12.4.4加药设备间和药品库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有良好的通风。当为机械通风时,宜为独立的系统,且排风口应远离其他排风口不少于10.0m;2根据化学药品性质应采取防热或防冻措施,并应有给水和排水条件;3墙面、地面和门窗均应为耐腐蚀材料;4房间高度不宜小于3.Om。12.4.5化学药品的存放应符合下列规定:1不同品种的化学药品应分开存放,相互间应留有不小于1.om的通道,并应遵守化学药品的产品说明;2不同品种的化学药品应放人不同容器内,并应有清晰明显的药品名称和标志;3不同品种化学药品应放置在平台上、垫板上或柜架内,不得堆放在地面上;4液体化学药品不得倒置存放;5次氯酸钙、三氯异氰尿酸钠与调节池水pH值用酸碱应分别隔离存放。12.4.6不同化学药品的容器和用具不得相互混用。12.4.7不同加药设备均应放置在高出设备机房地面不小于0.10m且表面贴有防腐材料的混凝土基础上,相互间的净间距不宜小于1.0m.12.5消毒设备12.5.1消毒设备宜设置在单独的房间,并应设置独立的通风管道,应保持房间清洁、干燥。房间地面、墙面、门窗及设备等均应采用耐腐蚀材料。12.5.2采用成品氯制品消毒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消毒剂为成品次氯酸溶液时,设备机房及库房的设计要求应符合本规程第12.4.2 条、第12.4.4条、第12.4.5条和第12.4.7条的规定;2采用次氯酸钠、次氯酸钙为消毒剂时,设备机房的布置应根据投加方式确定。当采用计量泵投加时,宜集中设置;3采用次氯酸钙溶液的容器应与酸类容器隔离开存放,其库房面积宜按sd的贮存量计算确定。12.5.3采用瓶装氯气消毒剂时,加氯间及氯库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的有关规定。12.5.4采用臭氧作为消毒剂时,臭氧发生器及配套设备、臭氧与水混合器、臭氧与水接触反应罐宜合设在同一个隔间内,且应靠近通风良好的地区,并应设置独立的排风设施。12.5.5臭氧发生器设备的布置应有足够的维护空间,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设备距建筑墙净距离不得小于0.70m;2设备相互之间的净间距不得小于0.80m;3设备顶端距建筑结构最低点净间距不得小于0.80m;4设备基础应高出房间地面不小于0.10m;5主要设备操作面操作距离应不小于1.0m,如操作面面向维修更换设备运输通道,还应满足最大设备运输要求。12.5.6设置臭氧发生器的房间环境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有良好的通风和排水条件,房间温度应为5~35℃,湿度应满足产品要求;2房间空气应保持清洁、干燥、无有害物质;3房间内应设置空气臭氧监测器,监测环境臭氧含量;4应设紧急切断电源装置,且房间内所有电器设备必须采用防爆型。.12.5.7冷却臭氧发生器的冷却水供应,应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且应连续不断。12.5.8设有臭氧发生器的房间,必须采用防爆型用电设备,且设备应设置良好的接地装置。12.6换热器12.6.1换热器应远离氯气瓶存放间,但应方便与池水循环管道的连接和集中管理。12.6.2热源为燃油或燃气的水加热器间应为独立的房间,其设备布置、安全设施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中关于消防和安全的有关规定。12.6.3房间通风、排水宜与循环水泵间、过滤器间合并设计。12.6.4热源为高压蒸汽或高温热水时,水加热器的布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规定。12.7控制设备12.7.1控制设备及电气设备宜单独设置在房间内,且不得设置在下列场所:1有灰尘和有腐蚀气体的场所;2有直接振动的场所;3有强磁场、强电场或有辐射的场所。12.7.2控制间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位置应设在整个池水净化设备机房内视野较好处;2房间温度宜为16~30℃;3电源电压波动范围不应超过士10%;4房间应有良好的照明,并应有事故照明措施。12.7.3电气控制设备、自动监测设备间地面应高出池水净化设备机房地面不小于0.1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