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6.00 KB
  • 2022-04-22 11:37:10 发布

日处理3000吨印染废水处理工艺设计--毕业论文.doc

  • 3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毕业设计设计题目3000m3/d印染废水处理工艺设计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专业环境工程(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年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时间年月肇庆学院教务处制 3000m3/d印染废水处理工艺设计摘要本设计中,污水处理规模为日处理生产废水3000m3/d,进水水质:COD为1100mg/L,BOD为230mg/L,SS为210mg/L,色度为400度,pH为6~10,NH3-N为30mg/L。出水水质:COD≤100mg/L,BOD≤20mg/L,SS≤60mg/L,色度≤40度,pH为6~9,NH3-N≤15mg/L。印染废水具有色度高,COD含量高,可生化性差,成分复杂,水质、水量变化剧烈等特点。因为印染废水属于难降解的废水,所以本设计采用水解酸化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经过方案比选,本设计采用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混凝工艺,其处理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工艺,对BOD、COD、SS有很好的处理效果,并具有能耗低、产泥量少的特点,且剩余污泥可直接脱水。生物接触氧化池后设置混凝反应池,作为三级处理,可获得较好的出水水质,使废水达标排放。关键词印染废水;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混凝沉淀1印染废水概况1.1印染废水的主要来源随着印染纺织工业的迅速发展,印染工业品种和数量日益增加,印染废水已成为水环境污染的重点污染源之一。印染废水水质复杂,根据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来自纤维原料本身的夹带物;另一类是加工过程中所用的浆料、油剂、染料、化学助剂等。印染加工的四个工序都要派出废水,预处理阶段(包括烧毛、退浆、煮炼、漂白、丝光等工序)要排出退浆废水、煮炼废水、漂白废水和丝光废水,染色工序排出染色废水,印花工序排出印花废水和皂液废水,整理工序则排出整理废水。印染废水是以上各类废水的混合废水或(除漂白废水以外的)综合废水[1]。1.2印染废水的特点印染废水的主要特点如下:(1)水量大,水质变化剧烈。(2)有机污染物含量高。(3)部分废水含有毒有害物质。如印花雕刻废水中含有六价铬,有些印染(如苯胺类印染)有较强的毒性。(4)COD高,可生化性差。印染生产基本原料是苯系、萘系、蒽醌系以及苯胺、硝基苯、酚类等,废水COD浓度高,BOD5/COD值较低(一般<0.25)。同时,一般的活性污泥不容易适应多变的印染中间体废水,影响生物的降解能力。36 (5)色度高、组分复杂。由于印染厂生产的印染和中间体品种多,颜色多,且疏水性、亲水性、阳离子、阴离子等等各种类型的印染都在混合废水中,加上PVA浆料和新型助剂的使用,致使印染工业废水难于生化处理。1.3印染废水的危害印染废水含大量的有机污染物,排入水体将消耗溶解氧,破坏水生态平衡,危及鱼类和其它水生生物的生存。沉于水底的有机物,会因厌氧分解而产生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恶化环境。在使用化学氧化法去除色度时,虽然能使水溶性印染的发色基被破坏而褪色,但其残余物的影响仍然存在。印染废水大部分偏碱性,进入农田,会使土地盐碱化;染色废水的硫酸盐在土壤的还原条件下可转化为硫化物,产生硫化氢。2设计概述2.1设计题目和任务设计题目:3000m3/d印染废水处理工艺设计。设计任务:根据印染废水的特点及相关资料进行废水处理工程设计,具体内容有:1、收集资料,进行工艺流程的选择、方案的论证;2、计算各构筑物尺寸,确定有关设备型号;3、进行合理的平面布置,画出平面布置图;4、画出主要构筑物平面、剖面图;2.2设计进出水水质及处理程度2.2.1设计进出水水质设计进水流量:印染废水日平均流量Q=3000m3/d;污水流量总变化系数Kz=1.5。水质的确定(处理后出水达到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标准值中的一级标准)。进出水水质具体情况见表1。表1设计进出水水质项目COD(mg/L)BOD5(mg/L)SS(mg/L)色度(倍)pHNH3-N(mg/L)进水11002302104006~1030出水《100《20《60406~915去除率91%91%71%90%—50%执行标准DB44/26-2001第二时段一级标准2.2.2处理程度的确定36 污水处理厂的去除率可以根据进出水水质的差额来确定,根据下面公式计算,结果见下式。3印染废水处理方案的确定3.1确定污水处理方案的原则(1)污水处理方案的原则:①污水处理应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要求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出水水质好;保证良好的出水水质,效益高。②污水厂的处理构筑物要求布局合理,建设投资少,占地少;自动化程度高,便于科学管理,力求达到节能和污水资源化,进行回用水设计。③为确保处理效果,采用成熟可靠的工艺流程和处理构筑物;提高自动化程度,为科学管理创造条件。④污水处理采用生物处理,污泥脱水采用机械脱水并设事故干化厂;季节性对污水进行消毒。⑤提高管理水平,保证运转中经济效果最佳;充分利用沼气资源,把沼气作为可利用能源。⑥查阅相关的资料确定其方案。(2)最佳的处理方案要体现以下优点:①保证处理效果,运行稳定;②基建费用低,耗能低,运行费用低;③占地面积小,泥量少,管理方便。3.2污水处理基本技术路线的确定印染废水具有色度高,COD36 值高,有机物浓度高、色度深,碱性高,成分复杂和水质、水量变化大等特点。通常印染废水的处理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国内外大量的理论与实际经验指出:其中物理法处理效果较差;化学法投资占地面积小,但所需投加药剂量大;生物法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主要处理方法。目前,国内外对印染废水以生物处理为主,占80%以上,尤以好氧生物处理法占大多数。表2给出几种常用处理工艺方法及比较。表2几种常用生物处理方法的比较序号处理方法BOD5去除率N、P去除率占地投资能耗1普通活性污泥法90%~95%低大大高2SBR法85%~95%一般较小小较低3CASS工艺90%~95%较高较小一般一般4UNITANK工艺85%~95%一般小大一般5氧化沟92%~98%较高较大较小低6AB法90%~96%较高一般一般一般7A/A/O法90%~95%高大一般一般8高负荷生物滤池75%~85%较低较小大低9生物接触氧化法90%~95%一般较小一般较高10水解好氧法90%~95%一般或较高较小较小较低而随着染料浆料的成分日益复杂,废水排放标准要求越来越严格,单纯的生物处理难度越来越大,出水难以达到排放标准。此外,好氧生物法的高运行费用及剩余污泥处理或处置问题一直是废水处理领域中的难题之一。因此,结合实际情况,采用生物处理为主,再辅以化学处理技术,组成一个完整的综合工艺流程,既保留了生物处理方法可去除较大量有机污染物和一定色度的能力、又发挥了物理化学法去除颜色和剩余有机污染物的能力,而且运行成本相对较低。另外,生物处理法要求废水的可生化性较高,而印染废水属于难生化降解的废水,特别是近几年,随着PVA浆料的普遍应用,导致印染废水的可生化性指标BOD/COD值很低,这就要求在设计印染废水工艺流程时,必须考虑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即先对废水进行水解酸化处理技术作为好氧生物处理工艺的预处理,再进行好氧生物处理,以利于提高废水的处理效果。综上所述,本设计采用以好氧生物处理法为主,同时需辅以必要的水解酸化预处理和物理化学深度处理的污水处理技术路线。3.3污水处理主要工艺方案的确定在确定了污水处理技术路线后,而目前好氧生物处理采用较多的36 有活性污泥法、生物接触氧化法、氧化沟、生物转盘和塔式生物滤池等。下面对生物处理的几个方案进行比选。根据处理规模、进出水水质要求,初步选到下列3个方案,再进行比较。a.普通活性污泥法;b.氧化沟;c.生物接触氧化法。3.3.1普通活性污泥法普通活性污泥法的特点是好氧微生物在曝气池中以活性污泥的形态出现,并通过鼓风机曝气供给微生物所必需的足够氧量,促使微生物生存和繁殖以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混合液经沉淀分离后,其活性污泥大量被回流到曝气池中。(1)优点:a.处理污水效果好,BOD5的去除率可达90%;b.有丰富的技术资料和成熟的管理经验;c.适宜处理大量污水,运行可靠,水质稳定。(2)缺点:a.运行费用高,由于在曝气池的末端造成的浪费,故运行成本相对较高;b.基建费用高,占地面积大;c.对外界条件的适应性差;d.由于沉淀时间短和沉淀后碳源不足等情况,对于N、P去除率非常低,TN的去除率仅有20%的效果,NH3-N用于细胞合成只能除12~18%,P的去除率也很低。3.3.2氧化沟工艺氧化沟又名氧化渠或循环曝气池,是1950年由荷兰公共工程研究所研究成功的。其本特征是曝气池呈封闭的沟渠形。污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液在其中不停地循环流动,其水力停留时间一般较长,为15~16h,泥龄长达15~30天,属于延时曝气法。(1)优点a.氧化沟内循环流量很大,进入沟内的原污水立即被大量的循环水所混合和稀释,因此具有很强的承受冲击负荷的能力,对不易降解的有机物也有较好的处理效果。b.处理效果稳定可靠,不仅可满足BOD5、SS的排放标准,还可以达到脱N除P的效果。c.由于氧化沟的水力停留时间和泥龄都很长,悬浮物、有机物在沟内可获得较彻底的降解。36 d.活性污泥产量少且趋于稳定,一般可不设初沉池和污泥消化池,有的甚至取消二沉池和污泥回流系统,简化了处理流程,减少了处理构筑物,使其基建费用和运行费用都低于一般活性污泥法。e.承受水质、水量、水温能力强,出水水质好。(2)缺点氧化沟运行管理费用高;氧化沟沟体占地面积大。3.3.3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生物接触氧化法(biologicalcontactoxidationprocess)是从生物膜法派生出来的一种废水生物处理法,即在生物接触氧化池内装填一定数量的填料,利用栖附在填料上的生物膜和充分供应的氧气,通过生物氧化作用,将废水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达到净化目的。(1)优点[2]:生物接触氧化法与其他方法的比较具有如下优点:①由于填料的比表面积大,池内的充氧条件良好,生物接触氧化池内单位容积的生物固体量高于活性污泥法曝气池及生物滤池。因此,生物接触氧化法具有较高的容积负荷。②处理效率高,工艺使用范围广泛。在处理水量相同的情况下,所需装置设备较小,因而占地面积小。③由于微生物是附着在填料上形成生物膜,生物膜的剥落与增长可以自动保持平衡,所以无需回流污泥,运转十分方便,不存在活性污泥法中所容易产生的污泥膨胀问题。其污泥产量远低于活性污泥法。④由于生物固体量多,水流又属于完全混合型,因此生物接触氧化池对水质水量的骤变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耐冲击负荷能力强。⑤维护管理方便,工艺操作简便,基建费用低。(2)缺点[2]:①填料上的生物膜数量需视BOD负荷而变。BOD负荷高,则生物膜数量多;反之亦然。因此不能借助于运转条件的变化任意地调节生物量和装置的效能。②生物摸量随负荷增加而增加,负荷过高,则生物膜过厚,容易堵塞填料。因此,必须要有负荷界限和必要的防堵塞冲洗措施。③填料选用不当,会严重影响接触氧化法工艺的正常使用。36 ④由于填料设置使氧化池的构造较为复杂,曝气设备的安装和维护不如活性污泥法来得方便。综上所述,根据处理规模、进出水水质要求,本设计的生物处理法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3.4深度处理工艺方案的确定在生物处理工艺确定后,深度处理工艺的选择便成为保证本工程出水水质的关键一步。因此,针对深度处理工艺,有必要根据确定的标准和原则,从整体优化的角度出发,结合设计规模,进水水质特征和出水水质要求,选择切实可行且经济合理的深度处理工艺方案,经全面技术经济比较后优选出最佳的工艺方案。深度处理工艺方案的确定中,拟遵循以下原则:①技术成熟,处理效果稳定,保证出水水质达到设计要求;②基建费用和运行费用低,运行管理方便,运转灵活,并可根据不同的进水水质和出水水质要求调整运行方式和工艺参数,最大限度的发挥处理设备的处理效果;③便于实现工艺工程的运行自动化,提高管理水平,降低劳动强度和人工费用。由于前面的生物处理采用的水解酸化+接触氧化,使COD、BOD的去除率基本达到出水标准,但是废水中的色度和SS并没有达标,所以生物接触氧化法后的出水需进行深度处理,本设计采用混凝沉淀,进行深度处理。3.5污泥处理方案的确定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有机物含量较高且不易稳定,易腐化,并含有寄生虫卵,处理不好会造成二次污染,污泥处理要求:减少有机物,使污泥稳定化;减少污泥体积,降低污泥后续处理费用;减少污泥有害物质,利用污泥中可用物质;尽量减少或避免二次污染。由于本设计工艺会产生部分污泥,为了防止污泥产生二次污染,减少污泥在贮泥池的停留时间及磷的释放机会,要对污泥进行浓缩处理,本设计采用重力浓缩脱水的污泥处理工艺。3.6工艺流程的确定3.6.1工艺流程图根据上述处理工艺分析,确定采用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混凝沉淀组合方案。最终确定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见图1。鼓风曝气36 竖流式沉淀池生物接触氧化混凝反应池出水泵水解酸化池调节池格栅印染废水重力浓缩池脱水车间污泥外运图1“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混凝沉淀”工艺流程图3.6.2工艺流程说明(1)格栅:印染废水首先通过格栅,用以截留水中的较大悬浮物或漂浮物,以减轻后续处理构筑物的负荷,用来去除那些可能堵塞水泵机组管道阀门的较粗大的悬浮物,并保证后续处理设施能正常运行的装置。(2)调节池:所进入废水处理系统的废水,其水量和水质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这对废水处理构筑物的正常运转非常不利。水量和水质的波动越大,处理效果就越不稳定,甚至会使废水处理工艺过程遭受严重破坏。为减少废水高峰流量或浓度变化对废水处理工艺过程的影响,在废水处理系统之前宜设置调节池,以均和水质和水量,调节水温,加酸中和,使后续处理构筑物在运行期间内能得到均衡的进水量和稳定的水质,并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在调节池增加曝气系统,对废水进行预先曝气处理,使废水均质,混合均匀,冲刷作用使颗粒物下沉,能吹脱废水中挥发性有机物,并且能增加废水中的溶解氧。(3)水解酸化:水解酸化处理方法是一种介于好氧和厌氧处理法之间的方法,和其它工艺组合可以降低处理成本提高处理效率。在水解酸化阶段,通过缺氧降解,在大量水解细菌、酸化菌作用下将不溶性有机物水解为溶解性有机物,将难生物降解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易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质,从而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36 保证后续生化处理效果,并减少最终排放的剩余污泥量。(4)生物接触氧化:经水解酸化池处理后的出水进入接触氧化池。接触氧化池内设有填料,部分微生物以生物膜的形式固着生长于填料表面,部分悬浮生长于水中,待处理的废水经曝气充氧后以一定流速流经填料,与生物膜接触,生物膜与悬浮的活性污泥共同作用,达到净化废水的作用。(5)混凝沉淀:废水经过“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处理,使COD、BOD的去除率基本达到出水标准,但是废水中的色度和SS并没有达标,所以对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出水需进行深度混凝沉淀处理,即通过向水中加入混凝剂与废水中的难降解有机物混合反应,最终达到去除各种悬浮物,降低出水的浊度和色度,使出水的水质达标。4主要构筑物的设计计算4.1格栅4.1.1设计概述格栅是一组平行的金属栅条或筛网组成,安装在污水管道、泵房、集水井的进口处或处理厂的端部,用以截留较大的悬浮物或漂浮物,以便减轻后续处理构筑物的处理负荷,保护后续处理设施。4.1.2设计参数(1)格栅栅条间隙,应符合下列要求:人工清除25~40mm机械清除16~25mm最大间隙40mm(2)在大型污水处理厂或泵站前原大型格栅(每日栅渣量大于0.2m3/d),一般应采用机械清渣;(3)格栅倾角一般用45°~75°,机械格栅倾角一般为60°~70°;(4)通过格栅的水头损失一般采用0.08~0.15m;(5)过栅流速一般采用0.6~1.0m/s,栅前流速一般为0.4~0.9m/;由进水量而得,具体设计参数如下:①最大设计流量Qmax=kzQ=1.53000m3/d=4500m3/d=187.5m3/h=0.052m3/s(式中kz为污水流量总变化系数,一般取1.2~1.9,本设计取kz=1.5)②格栅倾角α=60°③栅前水深h=0.3m36 ①过栅流速v=1.0m/s②栅条间隙宽度b=0.02m③栅条宽度S=10mm=0.01m④渐宽部分展开角α1=20°⑤栅前管道超高h2=0.3m4.1.3设计计算(1)格栅间隙数n设栅前水深h=0.3m,过栅流速v=1m/s,栅条间隙b=0.02m,格栅倾角α=60°。(取9个)式中:Qmax——最大设计流量,m3/s;n——栅条间隙数;α——格栅的放置倾角,取60°,便于清渣操作;b——栅条间隙,取0.02m;粗格栅b=50~100mm,中格栅b=10~40mm,细格栅b=3~10mm(注:栅条间距一般应符合下列要求:最大间距50~100mm;机械清栅5~25mm;人工清栅5~50mm;筛网0.1~2mm);h——栅前水深,取0.3m;v——过栅流速,取1m/s;最大设计流量时为0.8~1.0m/s。(2)格栅槽总宽度B栅条断面为锐边矩形断面,栅条宽度S=0.01m,则格栅建筑宽度为式中:S——栅条宽度,m;b——格栅条间隙,m;n——格栅条间隙数。(3)进水渠道渐宽部分的长度L1设进水渠道宽B1=0.11m,其渐宽部分的展开角α1=20°,则进水渠道渐宽部分的长度L1为36 式中:B——格栅槽宽度,m;B1——进水渠道宽度,m;α1——进水渠道展开角,一般用20°。(4)栅槽与出水渠道连接处渐窄部分长度L2式中:L1——进水渠道渐宽部分的长度,m。(5)过栅水头损失h1设栅条断面为锐边矩形断面(β=2.42,K=3),式中:h1——过栅水头损失,m;g——重力加速度,m/s2K——系数,格栅受污物堵塞时水头损失增大倍数,一般采用3。通过格栅的水头损失一般为0.08~0.15m,本设计符合要求。(6)栅后槽总高度H设栅前渠道超高h2=0.3m,则栅前槽总高度H1栅后槽总高度H式中:H——栅后槽总高度,m;h——栅前水深,m;h1——过栅水头损失,m;h2——栅前渠道超高,一般取h2=0.3m。(7)格栅的总长度L(8)每日栅渣量W36 式中:W——每日栅渣量,m3/d;W1——单位体积污水栅渣量,(m3/103m3污水)一般取0.1~0.01,细格栅取大值,粗格栅取小值;Kz——污水流量总变化系数。由于栅渣量W=0.24m3/d>0.2m3/d,所以采用机械清渣。4.14格栅机的选型参考《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11册,选择旋转式固液分离机,其安装倾角为60°,进水流速1.2m/s,水头损失<19.6kPa,栅条净距15~40mm。格栅计算草图见图2。图2格栅设计算草图4.2调节池4.2.1设计概述印染废水具有间断性和多变性,废水的水质和水量在一日内,甚至每班内都有很大的变化。而废水处理设备都是按一定的水质和水量标准设计的,要求进水均匀,特别对生物处理设备更为重要。为了保证处理设备的正常运行,必须在废水进入处理设备之前预先对废水进行调节,将不同时间排出的废水,贮存在同一水池内,并通过机械或空气的搅拌达到均和水质的目的,这种水池称为调节池。此外,调节池尚具有预沉淀、预曝气、降温和贮存临时事故排水的功能。36 本设计在调节池增加曝气系统,对废水进行预先曝气处理,使废水均质,混合均匀,冲刷作用使颗粒物下沉,能吹脱废水中挥发性有机物,并且能增加废水中的溶解氧,使污水更适宜于后续的好氧处理。4.2.2设计参数(1)最大设计流量Qmax=kzQ=1.53000m3/d=4500m3/d=187.5m3/h=0.052m3/s(式中kz为污水流量总变化系数,一般取1.2~1.9,本设计取kz=1.5)(2)停留时间T=8h(经验值4~12h,一般取8h,连续进水取4h,间断进水取12h)(3)设池为矩形池,有效水深h=4m,一般取3.0~5.0m(4)保护高h1=0.6m(5)空气用量为q=4,调节池的空气用量一般取4~6。4.2.3设计计算(1)调节池有效容积VV=QmaxT=187.5×8=1500(2)调节池尺寸调节池平面形状为矩形,取有效水深h=4m。则调节池面积F为式中:h——有效水深,一般取3.0~5.0m。池宽B取15m,则池长(3)池总高H保护高h1=0.6m,池总高H=4+0.6=4.6m(4)曝气系统计算[3]总空气量QsQs=Qsq=187.5×4=750m3/h=0.208m3/s空气总管管径D1取150mm,管内流速v1为v1在10~15m/s范围内,满足规范要求。空气支管共设8根,每根支管的空气流量q为36 支管内的空气流速v2应在5~10m/s范围内,选,则支管管径D2为取D2=80mm,则v2为穿孔管:每根支管连接两根穿孔管,则每根穿孔管的空气流量取v3=10m/s,管径D3为取D3为40mm,则v3为(5)加酸中和印染废水碱性高,为保证其PH值范围为7.5~8.5以利于后续工艺处理,需对废水进行加酸中和。印染废水呈碱性主要是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加的NaOH引起的,原水PH值为6~10(取10计算),即:[OH—]=10-4mol/L。加酸量式中:Ns——酸总耗量,kg/h;Nz——废水含碱量,kg/h;a——酸性药剂比耗量,取1.24;k——反应不均匀系数,1.1~1.2。配置好的硫酸直接从贮酸槽泵入调配槽,经阀门控制流入调节池反应。设计的调节池平面图示意见图3。36 图3调节池平面示意图4.3水解酸化池4.3.1设计概述水解工艺是将厌氧发酸阶段过程控制在水解与产酸阶段。它取代功能专一的初沉池,对各类有机物去除率远远高于传统初沉池。因此,从数量上降低了后续构筑物的负荷。此外,利用水解和产酸菌的反应,将不溶性有机物水解成溶解性有机物、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减少污泥产量,使污水更适宜于后续的好氧处理。4.3.2设计参数(1)设计流量Q=3000m3/d=125m3/h;(2)停留时间t=5h,一般取4h~5h;(3)池超高h超高=0.5m;(4)上升流速v上升=1.0m/h(一般控制在0.8~1.8m/h之间)4.3.3设计计算(1)池有效容积V式中:Q——设计流量(m3/h);t——停留时间,本设计采用5h。(2)有效水深H有效水解酸化池上升流速应控制在0.8~1.8m/h较合适,本设计中取v上升36 =1.0m/h,则有效水深H有效=vt=1.0×5=5m一般水解酸化池有效水深在4~6m之间为系统最有运行范围,本设计H有效=5m符合设计要求。(3)反应池的各部分尺寸池表面积;取池长为L=14m,则池宽B==8.9m,取B为9m<10m,符合设计要求。即水解酸化池平面尺寸为。取池超高为h1=0.5m,则池总高位。(4)布水配水系统设计水解酸化池良好运行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保障污泥与废水之间的充分接触,为了布水均匀与克服死区,水解酸化池底部按多槽布水区设计,并且反应器底部进水布水,系统应该尽可能地布水均匀。水解酸化池的最优布水系统需兼有配水和水力搅拌的功能,为了同时达到这两种效果,需要满足以下原则:a、保证各单位面积的进水量基本相同,以防止发生短路现象;b、尽可能满足水力搅拌需要,保证进水有机物与污泥迅速混合;c、易观察到进水管的堵塞,并当堵塞发生后很容易被处理。1)配水方式本设计采用大阻力配水系统,为了配水均匀一般对称布置,各支管出水口向下距池底约20cm,位于所服务面积的中心。查《曝气生物滤池污水处理新技术及工程实例》其设计参数如表3:表3管式大阻力配水系统设计参数表内容参数内容参数干管进口流速1.0~1.5m/s开孔率0.2﹪~0.25﹪支管进口流速1.5~2.5m/s配水孔孔径9~12mm支管间距0.2~0.3m配水孔间距7~30mm2)干管管径的设计计算36 Qmax=0.035m/s干管流速为1.4m/s,则干管横切面积为:管径;参考《给排水设计手册》第一册,选用DN=200mm的钢管。校核干管流速:介于1.0~1.5m/s之间,符合要求。3)布水支管的设计计算a.布水支管数的确定取布水支管的中心间距为0.3m,支管的间距数个则支管数根;b.布水支管管径及长度的确定每根支管的进口流量支管流速v2=2.0m/s,则,取D2=16mm;校核支管流速在设计流速1.5~2.5m/s之间,符合要求。36 4)出水孔的设计计算一般孔径为9~12mm,本设计选取孔径10mm的出水孔。出水孔沿配水支管中心线两侧向下交叉布置,从管的横截断面看两侧出水孔的夹角为45°。又因为水解酸化池的横截面积为14×9=126m2,开孔率0.2﹪,则孔眼总面积为S=126×0.2﹪=0.252m2。配水孔眼d=10mm,所以单孔眼的面积为所以孔眼数为个,每个管子上的孔眼数是个。水解酸化池布水系统示意图见图4。图4水解酸化池布水系统示意图水解酸化池结构示意图见图5。图5水解酸化池结构示意图36 4.4生物接触氧化池4.4.1设计概述生物接触氧化是一种介于活性污泥法与生物滤池之间的生物处理技术。工作原理为:在曝气池中设置填料,将其作为生物膜的载体。待处理的废水经充氧后以一定流速流经填料,与生物膜接触,生物膜与悬浮的活性污泥共同作用,达到净化废水的作用。生物接触氧化池设计与计算应考虑的一些因素[5]:A、填料的体积按填料容积负荷和平均日污水量计算;B、池座数不应少于两座,并按同时工作考虑;C、填料层总高度一般取3m,当采用蜂窝填料时,应分层装填,每层高1m,蜂窝内切孔径不宜小于25mm;D、池中污水的溶解氧含量一般应维持在2.5~3.5mg/L,气水比约为15~20:1;E、为了保证布水、布气均匀,每池面积一般应在25m2以内;F、污水在氧化池内的有效接触时间一般为1.5~3.0h;G、进水BOD5浓度应控制在150~300mg/L的范围内。4.4.2设计参数[5](1)设计流量Q=3000m3/d=125m3/h;(2)进水BOD5浓度S0=220mg/L;(3)出水BOD5Se=25mg/L;(4)一般处理城市污水可用1.0~1.8kgBOD5/m3·d;处理BOD5不大于500的污水时,可用1.0~3.0kgBOD5/m3·d。本设计取BOD容积负荷M=2.0kgBOD5/m3·d;(5)填料层总高度H=3m,一般取3m(6)气水比D0=15:1(D0值宜大于10,一般取15~20)。4.4.3设计计算(1)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有效容积(即填料体积)VV=(m3)式中:Q——日平均污水量,m3/h;So——进水BOD5值,kg/m3;Se——出水BOD5值,kg/m3;36 M——填料容积负荷,kgBOD5/·d,本设计取2.0kgBOD5/·d。代入数据得:(2)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总面积(F)和池格数(n)取接触氧化填料层总高度H=3m,分三层,每层1m,则接触氧化池总面积为:式中:H——为填料高度,一般取3m。取接触氧化池格数n=8,则每格接触氧化池面积:本设计中平面尺寸采用长4m,宽为3.1m,f=12.2m2<25m2,符合设计规范。(3)校对接触时间符合t=1.5~3.0h的设计要求。(4)生物接触氧化池总高度H0取保护高h1=0.5m,填料上水深h2=0.5m,填料层间隔高h3=0.3m,h4=1.5m,m=3,则式中:h1——保护高,0.5~0.6mh2——填料上水深,0.4~0.5mh3——填料层间隔高,0.2~0.3mh4——配水区高度,m,当考虑需要入内检修时,h4=1.5m,当不需要入内检修时,h4=0.5m,本设计取1.5m;m——填料层数(层)。(5)污水在池内的实际停留时间:36 (6)填料的选择与安装生物接触氧化池中的填料是微生物的载体,其特性对接触氧化池中生物固体量、氧的利用率、水流条件和污水与生物膜的接触情况等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填料是影响生物接触氧化池处理效果的重要因素。本设计选用YCDT型立体弹性填料,该填料具有孔隙可变性大、不堵塞、材质寿命长、不粘连结团、表面积大、挂膜迅速、造价低廉等特点。填料具体参数为比表面积300m2/m3,填料长度1~2.5m,直径150mm。填料的安装分三层,每层填料高1m。(7)曝气系统设计[3]曝气指将空气中的氧强制向液体中转移的过程,其目的是获得足够的溶解氧。此外,曝气还有防止池内悬浮体下沉,加强池内有机物与微生物及溶解氧接触的目的,从而保证池内微生物在有充足溶解氧的条件下,对污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按供气方式,有鼓风曝气、机械曝气和射流曝气,本设计采用鼓风曝气的供气方式,具有动力消耗低,动力效率较高,供气量较易控制等优点。鼓风曝气设备采用穿孔管,孔眼直径为4~6mm,孔眼流速为5~10m/s,氧的利用率为6~7﹪。本设计选用大阻力系统,布气比较均匀,安装方便,一次投资省。①总空气量Qs式中:D0——气水比D0=15:1。②每池所需空气量Q1③空气干管直径D1取250mm,管内流速v1为v1在范围10~15m/s内,符合设计要求。④池体分为8格,每格连一根支管,通过每根支管的空气量qq=Qs/8=0.52/8=0.065m3/s支管内空气流速v2应在5~10m/s范围内,选v2=6m/s,则支管直径D2为36 ,取120mm校核支管流速在范围5~10m/s内,符合设计要求。⑤沿支管方向每隔600mm设置两根对称的穿孔管,每根支管上连接4根穿孔管,通过每根穿孔管的空气量q1孔眼直径采用D3=4mm,间距为600mm,每根穿孔管上的孔眼数为2,则孔眼流速符合5~10m/s的流速要求。(8)进出水系统由于氧化池的流态基本上是完全混合型,要求进、出水均匀,保持池内负荷均匀,方便运行和维护,不过多地占用池的有效容积。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基本结构见图6。设计图纸见附图。图6生物接触氧化池基本结构图4.5混凝反应池4.5.1设计概述(1)混凝剂的选择36 水质的混凝处理是向水中加入混凝剂,通过混凝剂水解压缩胶体颗粒的扩散层,达到胶粒脱稳而相互聚结。本设计采用混凝沉淀处理,通过向水中加入混凝剂与废水中的难降解有机物混合反应,最终达到去除各种悬浮物,降低出水的浊度和色度。结合实际情况,对比分析常用混凝剂,选用聚合氯化铝(PAC)。其特点是:碱化度比其他铝盐铁盐混凝剂低,对设备腐蚀较小,混凝效率高,耗药量少,絮体大而重,沉淀快。聚合氯化铝受温度影响小,适用于各类水质。同时,考虑到印染废水色度较大,选用高效脱色剂对废水进行脱色。(2)配制与投加配制方式选用机械搅拌。对于混凝剂的投加采用湿投法,湿投法中应用最多的是重力投加。即利用重力作用,将药液压入水中,操作简单,投加安全可靠。PAC投加量按30mg/L计算。(3)混合方式混合方式设计的一般原则:混合的速度要快并在水流造成剧烈紊流的条件下加入药剂,混合时间控制在10~30s,适宜的速度梯度是500~1000s-1。混合池和后续处理构筑物之间的距离越近越好,尽可能与构筑物相连通。适于本设计的混合方式为水泵混合。4.5.2设计参数(1)最大设计流量Qmax=4500m3/d=187.5m3/h=0.052m3/s;(2)本设计采用2格混凝反应池,反应时间T取20min,一般为20~30min;(3)混凝反应池的超高取0.3m。4.5.3设计计算(1)混凝反应池尺寸①反应时间T取20min,混凝反应池有效容积:式中:Qmax——最大设计水量,m3/h;n——池子座数,2。②为配合沉淀池尺寸,反应池分为两格,每格尺寸2.5×2.5m,总长L=5m。③混凝反应池水深:H=V/A=31.25/(2×2.5×2.5)=2.5m④混凝反应池取超高0.3m,总高度H为2.8m。36 ⑤混凝反应池尺寸L×B×H=5m×2.5m×2.8m(2)搅拌设备叶轮直径取池宽的80%,采用2.0m。叶轮桨板中心点线速度采用:v1=0.5m/s,v2=0.35m/s;桨板长度取L=1.4m(桨板长度与叶轮直径之比L/D=1.4/2=0.7);桨板宽度取b=0.12m,每根轴上桨板数8块,内外侧各4块。装置尺寸详见图7。旋转桨板面积与絮凝池过水断面积之比为8×0.12×1.4/(2.5×5)=10.7%。四块固定挡板宽×高为0.2m×1.2m。其面积与絮凝池过水断面积之比为4×0.2×1.2/(2.5×5)=7.7%。桨板总面积占过水断面积为10.7%+7.7%=18.4%,满足小于25%的要求。垂直搅拌设备见图7。图7反应池垂直搅拌设备图叶轮桨板中心点旋转直径D0D0=[(1000-440)/2+440]×2=1440mm=1.44m叶轮转速分别为:,,桨板宽长比<1,查阻力系数,见表4。表4阻力系数表b/l小于11~22.5~44.5~1010.5~18大于18Ф1.11.151.191.291.42查表知:Ф=1.10k=Фρ/2g=1.10×1000/(2×9.8)=5636 桨板旋转时克服水的阻力所耗功率:第一格外侧桨板:第一格内侧桨板:第一格搅拌轴功率:同理,可求得第二格搅拌轴功率为0.036kw。设两台搅拌设备合用一台电动机,则混凝池所耗总功率为:电动机功率(取η1=0.75,η2=0.7):N=0.140/(0.75×0.7)=0.26kw4.6竖流式沉淀池4.6.1设计概述沉淀池按池内水流方向的不同,可分为平流式沉淀池,幅流式沉淀池和竖流式沉淀池。因本次设计的设计流量不大,拟采用竖流式沉淀池。竖流式沉淀池的优点是,排泥简单,管理方便,占地面积小。竖流式沉淀池,按池体功能的不同把沉淀池分为进水区、沉淀区、出水区、缓冲区和污泥区等五部分。废水由中心管上部进入,从管下部溢出,经反射板的阻拦向四周分布,然后在由下而上在池内垂直上升,上升流速不变。澄清水油池周边集水堰溢出。污泥贮存在池底泥斗内,由排泥管排出。4.6.2设计参数竖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以下原则:A、池的直径或池的边长不大于8m,通常为4~7m。B、池径与有效水深之比不大于3。C、中心管管内流速不大于30mm/s。D、中心管下端应设于喇叭口和反射板,反射板距地面不小于0.3m,喇叭口直径及高度为中心管直径的1.35倍,反射板直径为喇叭口直径的1.3倍,反射板表面与水平面的倾角为17°。36 E、中心管下端至反射板表面之间的缝隙高在0.25~0.50m范围内时,缝隙中污水流速,初次沉淀池中不大于30mm/s,二沉池不大于20mm/s。F、排泥管下端距池底不大于0.2m,上端超出水面不小于0.4m。G、浮渣挡板距集水槽0.25~0.50m,淹没深度0.3~0.4m。具体设计参数如下:(1)最大设计流量Qmax=kzQ=1.53000m3/d=4500m3/d=0.052m3/s(式中kz为污水流量总变化系数,一般取1.2~1.9,本设计取kz=1.5);(2)中心管流速取v0=0.03m/s,一般不大于0.03m/s;(3)沉淀时间取T=2h,生物膜法后一般取1.5~4.0h;(4)表面水力负荷取q1=2.0m3/m2·h,生物膜法后一般取1.0~2.0m3/m2·h;(5)污泥斗下部直径d1=0.4m;(6)污水由中心管喇叭口与反射板之间缝隙流处的流速v1=0.02m/s。4.6.3设计计算(1)中心管面积A1设中心管流速v0=0.03m/s,采用池数n=2,则每池最大设计流量为则中心管面积其中:Qmax——最大设计流量,m3/s,Qmax=0.052m3/s;v0——中心管内流速,不大于30mm/s,取30mm/s。(2)中心管直径d0(3)中心管喇叭口与反射板之间的缝隙高度h3在0.25~0.5m之间,符合设计要求。式中:h3——中心管喇叭口下缘至反射板的垂直距离,m;36 v1——污水由中心管喇叭口与反射板之间缝隙流处的流速,取v1=0.02m/s;d1——喇叭口直径;d1=1.35d0=1.35×1.05=1.42m(4)沉淀部分有效断面积A2设表面负荷q1=2.0,则上升流速(5)沉淀池总面积AA=A1+A2=0.87+46.43=47.3m2(6)沉淀池直径D符合设计要求。(7)沉淀池有效水深h2设沉淀时间T=2h,则较核池径水深比符合设计要求。(8)贮泥斗高度h5贮泥斗倾角取=60°,污泥斗下部直径=0.4m,圆截锥体下底直径2m,则贮泥斗高为(9)贮泥斗容积V1V=h5(R2+Rr+r2)/3=3.14×6.37×(3.882+3.88×0.2+0.22)/3=106m3其中:R——沉淀池半径,R=D/2=3.88m;36 r——污泥斗下部半径,r=d1/2=0.2m;h5——污泥斗的高度,m。(10)沉淀池总高度H式中:H——沉淀池总高度,m;h1——池子超高,m;取为0.3m;h2——沉淀池有效水深,m;h3——中心喇叭口至反射板的垂直距离,m;h4——缓冲层高,取为0.3m;h5——污泥斗高度,m。竖流式沉淀池结构示意图见图8。设计图见附图。图8竖流式沉淀池结构图4.6污泥浓缩池4.6.1设计概述本设计采用间歇式重力浓缩池,间歇式污泥浓缩池是一种圆形水池,底部有污泥斗。间歇式污泥浓缩池在工作时,先将污泥充满浓缩池,经静置沉降,浓缩压密后,池内形成上清液区,沉降区和污泥区。然后,从侧面分层排出上清液,浓缩后的污泥从底部泥斗排出。在投入污泥前必须先排除浓缩池已澄清的上清液,腾出池容,故在浓缩池不同高度上应设多个上清液排出管。36 4.6.2设计参数(1)进泥含水率:当为初次污泥时,其含说率一般为95%~97%;当为剩余活性污泥时,其含水率一般为99.2%~99.6%;当为混合污泥时,其含水率一般为98%~99.5%。本设计污泥含水率P1=99%(2)污泥固体负荷:当为初次污泥时,污泥固体负荷宜采用80~120kg/(m2·d);当为剩余活性污泥时,污泥固体负荷宜采用30~60kg/(m2·d);当为混合污泥时,污泥固体负荷宜采用25~80kg/(m2·d)。浓缩后污泥含水率宜为97%~98%。本设计浓缩后污泥含水率P2=97%(3)污泥浓缩停留时间不宜小于12h,但也不要超过24h。本设计取污泥浓缩时间T=12h(4)浓缩池固体通量M为0.5~10kg/(m2·h),本设计取2.0kg/(m2·h),即48kg/(m2·d)。4.6.3设计计算(1)污泥量,取60式中:C1——进水悬浮物浓度,t/m3;C2——出水悬浮物浓度,t/m3;Kz——污水流量总变化系数;——污泥密度,t/m3,值约为1;P1——污泥含水率。(2)浓缩池面积式中:Q——污泥量,m3/d;C——污泥固体浓度,10g/L;M——浓缩池固体通量,kg/(m2·d)。(3)则浓缩池直径36 (4)浓缩池工作部分高度(5)浓缩后污泥体积按12h贮泥时间计算泥量V’=V/2=10m3/d。(6)污泥斗体积式中:h5——污泥斗高,m;α——污泥斗倾角,45°;R——沉淀池半径,R=D/2=2m;r——污泥斗下部半径,r=d0/2=0.2m。校核:V1=8.36m3﹥V’=6.65m3,符合设计要求。(7)浓缩池总高度H=h1+h2+h3=0.4+2.4+1.8=4.6m式中:h1——超高,取0.4m;污泥浓缩池结构示意图见图9。图9污泥浓缩池结构示意图36 5辅助构筑物的设计计算及说明5.1污水提升泵房(1)设计说明污水提升泵用于提升污水水位,保证以重力自流的形式流入后续处理构筑物中。采用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方案,污水处理系统简单,污水只需考虑一次提升。污水从调节池出来后,经提升进入水解酸化池,然后自流通过生物接触氧化池,混凝沉淀池等。(2)设计选型选择100QW130-30型污水提升泵,三台(二用一备),该提升泵流量为81.4m3/h,扬程H=32.7m,转速1450r/min,电机功率22kw。(3)泵房的平面尺寸4.6m×5.0m5.2鼓风机房(1)设计说明本设计采用工艺中,调节池和生物接触氧化池都必须曝气,总共所需供气量为43.68m3/min。(2)设计选型采用污水处理专用离心型鼓风机,C20-1.5型三台(二用一备),鼓风机流量为25m3/min,压力为98.07kPa,电机功率35kw。(3)鼓风机房的平面尺寸5.2m×5.0。5.3污泥脱水间(1)设计选型选用ZWL-350型离心脱水机两台(一用一备),电机功率14kw。(2)污泥脱水间的平面尺寸6.8m×7m6污水处理厂平面布置污水处理厂的平面布置包括:处理构筑物的布置;办公、化验及其它辅助建筑物的布置以及各种管道、道路、绿化等的布置。6.1平面布置的一般原则(1)处理构筑物的布置应紧凑,占地小并方便管理;(2)按流程顺序布置处理构筑物的布置,以避免管线迂回;36 (3)经常有人工作的地方如办公、化验等用房应布置在夏季主导风的上风向,在北方地区也应考虑朝阳,设绿化带与工作区隔开;(4)构筑物之间的距离应考虑敷设管渠的位置,运转管理的需要和施工的要求,一般采用5~10m;(5)污泥处理构筑物应尽可能布置成单独的组合,以备安全,并方便管理;(6)变电所的位置应设在耗电量大的构筑物附近,高压线应避免在厂内架空敷设;(7)污水厂应设置超越管以便在发生事故时,使污水能超越一部分或全部构筑物,进入下一级构筑物或事故溢流管;(8)污水和污泥管道应尽可能考虑重力自流;(9)在布置总图时,应考虑安排充分的绿化地带,为污水处理厂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10)总图布置应考虑远近期结合,有条件时可按远景规划水量布置,将处理构筑物分为若干系列分期建设。(11)如有条件,污水厂内的压力管线和电缆可合并敷设在一条管廊或管沟内,以利于维护和检修。6.2平面布置的具体内容(1)处理构筑物的平面的布置工艺流程:根据设计任务书提供的厂区面积和地形,直线型布置,根据污水厂进水管和常年风向,确定污水从厂区东侧进水经过一系列构筑物处理最终从北侧出水排入接纳管。(2)附属构筑物的平面的布置①生活区:将办公楼、食堂、浴室、宿舍等建筑物组合在一个区内。综合楼布置在水厂门附近,便于外来人员联系。②维修区:将机修间、电修间合建,配电间,靠近生产区,以便设备的检修,为不使维修区与生产区混为一体,用道路将两区隔开。③污泥处理系统在下风向,生活区在上风向;各功能区清晰,且有明显的界限。(3)管道、管路及绿化带的布置。1)场区道路布置①主厂道布置:由厂外道路与厂内办公楼连接的道路采用主厂道,道宽10.0m,两侧绿化。36 ②车行道布置:主要构筑物间,道宽5.0m,呈环状布置,以便车辆回程。2)管道的布置①污水管:采用DN250铸铁管,i=0.00841。②污泥管:采用DN200铸铁管,i=0.00446。③给水管:沿主干道设置供水干管DN150,镀锌钢管。引入污泥脱水机房供水支管DN100,镀锌钢管。引入办公综合楼泵房及各地均为DN100,镀锌钢管。④雨水管:依靠路边坡排向厂区主干道设雨水管DN=100。⑤超越管:考虑运行故障或进水严重超过设计水量、水质时废水的出路,在水解酸化之前设置超越管,规格DN150铸铁管,i=0.00871。3)场区绿化布置①绿地:在厂门附近,办公楼、宿舍食堂的门前空地预留扩建场地,修建草坪。②花坛:在正对厂门内和综合楼前面布置花坛。③绿带:利用生活区与维修区间的带状空地进行绿化。④行道树:沿污水厂一周种植四季青树。废水处理厂的平面布置图见附图。7构筑物与设备一览表构筑物与设备一览表见表5:表5主要构筑物、设备一览表序号类型设计参数规格数量设备选型及备注1格栅设计流量Qmax=4500m3/d;栅前水深h=0.3m;过栅流速v=1.0m/s;格栅间隙b=0.02m;格栅安装倾角θ=60ºL×B=2170mm×260mm1组,旋转式固液分离机1台,其安装倾角为60°,进水流速1.2m/s,水头损失<19.6kPa,栅条净距15~40mm。2调节池设计流量Qmax=4500m3/d;停留时间T=8.0h;空气用量q=4m3/(m3·h);有效水深h=4m,一般取3.0~5.0mL×B×H=25000mm15000mm4600mm1座3水解酸化池设计流量Q=3000m3/d;停留时间t=5h,一般取4h~5h;上升流速v上升=1.0m/h,一般控制在0.8~1.8m/h之间L×B×H=14000mm9000mm5500mm;有效容积V=625m31座36 续表:序号类型设计参数规格数量设备选型及备注4生物接触氧化池设计流量Q=3000m3/d;进水BOD5浓度S0=220mg/L;出水BOD5Se=25mg/L;BOD容积负荷M=2.0kgBOD5/m3·d(一般取1.0~3.0kgBOD5/m3·d);填料层总高度H=3m;气水比D0=15:1(D0值宜大于10,一般取15~20)L×B×H=4000mm3100mm6100mm;有效容积V=292.5m3;总面积F=97.5m2;接触时间t=2.34h;实际停留时间t,=4.4h8座选用YCDT型立体弹性填料,比表面积300m2/m3,填料长度1~2.5m,直径150mm5混凝反应池设计流量Qmax=4500m3/d;混凝时间T=20min;超高取0.3mL×B×H=5000mm2500mm2800mm;2座搅拌机2台6竖流式沉淀池最大设计流量Qmax4500m3/d;中心管流速取v0=0.03m/s;沉淀时间取T=2h,生物膜法后一般取1.5~4.0h;表面水力负荷取q1=2.0m3/m2·h,生物膜法后一般取1.0~2.0m3/m2·h;污泥斗下部直径d1=0.4m;污水由中心管喇叭口与反射板之间缝隙流处的流速取v1=0.02m/s。沉淀池直径D=7.76m;中心管直径d0=1.05m;总高度H=11.29m;贮泥斗容积V1=106m32座7污泥浓缩池污泥含水率P1=99%;浓缩后污泥含水率P2=97%;污泥浓缩时间T=12h;浓缩池固体通量M=48kg/(m2·d),一般取0.5~10kg/(m2·h)。浓缩池直径D=4m;污泥斗体积V1=8.36m2;浓缩池总高度H=4600mm1座8泵房L×B=4600mm×5000mm1座选择100QW130-30型污水提升泵,三台(二用一备)。9污泥脱水车间L×B=6800mm×7000mm1座选用ZWL-350型离心脱水机两台(一用一备)。10鼓风机房L×B=5200mm×5000mm1座污水处理专用离心型鼓风机,C20-1.5型三台(二用一备)。参考文献[1]张淑群.化学工业废水治理(第一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86-95.36 [2]于尔捷,张杰.给水排水工程快速设计手册2(第一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64-73.[3]环境科学出版中心.水处理工程设计实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22-235.[4]张林生.印染废水处理技术及典型工程[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43-44,126-127,62-64,119-122,241-250.[5]高俊发.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手册[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113-115,258-259.[6]王小文.水污染控制工程[M].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54-56.[7]闪红光.环境保护设备选用手册——水处理设备[M].化学工业出社,2002.1-3,77-78,81-82,283,401-402,439-440.[8]杨岳平,徐新华.废水处理工程及实例分析[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56-58.3000m3/dPrintingandDyeingWastewaterProcessDesignAbstract:Inthisdesign,thescaleofsewagetreatmentis3000m3/d.Wastewaterquality:COD1100mg/L,to230mg/L,BOD,SS210mg/L,thecoloris400degrees,pH6~10,NH3-Nis30mg/L.Theeffluentquality:COD≤100mg/L,BOD≤20mg/L,SS≤60mg/L,andchrome≤40degrees,pH6~9,NH3-N≤15mg/L.ThecharacteristicsofhighcolorprintinganddyeingwastewaterarehighcontentofBOD,complexcomposition,rapidchangeofwaterqualityandquantityandsoon.Dyeingwastewaterisnotbiodegradablewastewater,sothedesignuseshydrolysisacidificationtoimprovethewastewaterbiodegradability.Thedesignusesahydrolysisacidification,contactoxidationandcoagulationprocess,thetreatmenteffectisbetterthanthetraditionalprocess.TheprocesshasagoodtreatmenteffectinBOD,CODandSS,haslowenergyconsumption,fewersludgeproduction,andexcesssludgecanbedehydrated.Afterbiologicaltreatment,coagulationandsedimentation,sedimentationtanks,asatertiarytreatment,aretoobtainbetterwaterquality,andtomeetwastewaterdischargestandards.Keywords:Printinganddyeingwastewater;Hydrolysisacidification;Biologicaloxidation;Coagulationandsedimentation1.基于C8051F单片机直流电动机反馈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2.基于单片机的嵌入式Web服务器的研究3.MOTOROLA单片机MC68HC(8)05PV8/A内嵌EEPROM的工艺和制程方法及对良率的影响研究4.基于模糊控制的电阻钎焊单片机温度控制系统的研制5.基于MCS-51系列单片机的通用控制模块的研究6.基于单片机实现的供暖系统最佳启停自校正(STR)调节器7.单片机控制的二级倒立摆系统的研究8.基于增强型51系列单片机的TCP/IP协议栈的实现9.基于单片机的蓄电池自动监测系统10.基于32位嵌入式单片机系统的图像采集与处理技术的研究11.基于单片机的作物营养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12.基于单片机的交流伺服电机运动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13.基于单片机的泵管内壁硬度测试仪的研制14.基于单片机的自动找平控制系统研究15.基于C8051F040单片机的嵌入式系统开发16.基于单片机的液压动力系统状态监测仪开发17.模糊Smith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及其单片机实现18.一种基于单片机的轴快流CO〈,2〉激光器的手持控制面板的研制19.基于双单片机冲床数控系统的研究20.基于CYGNAL单片机的在线间歇式浊度仪的研制21.基于单片机的喷油泵试验台控制器的研制22.基于单片机的软起动器的研究和设计23.基于单片机控制的高速快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短循环走丝方式研究24.基于单片机的机电产品控制系统开发25.基于PIC单片机的智能手机充电器26.基于单片机的实时内核设计及其应用研究27.基于单片机的远程抄表系统的设计与研究28.基于单片机的烟气二氧化硫浓度检测仪的研制29.基于微型光谱仪的单片机系统30.单片机系统软件构件开发的技术研究31.基于单片机的液体点滴速度自动检测仪的研制32.基于单片机系统的多功能温度测量仪的研制33.基于PIC单片机的电能采集终端的设计和应用34.基于单片机的光纤光栅解调仪的研制35.气压式线性摩擦焊机单片机控制系统的研制36.基于单片机的数字磁通门传感器37.基于单片机的旋转变压器-数字转换器的研究36 1.基于单片机的光纤Bragg光栅解调系统的研究2.单片机控制的便携式多功能乳腺治疗仪的研制3.基于C8051F020单片机的多生理信号检测仪4.基于单片机的电机运动控制系统设计5.Pico专用单片机核的可测性设计研究6.基于MCS-51单片机的热量计7.基于双单片机的智能遥测微型气象站8.MCS-51单片机构建机器人的实践研究9.基于单片机的轮轨力检测10.基于单片机的GPS定位仪的研究与实现11.基于单片机的电液伺服控制系统12.用于单片机系统的MMC卡文件系统研制13.基于单片机的时控和计数系统性能优化的研究14.基于单片机和CPLD的粗光栅位移测量系统研究15.单片机控制的后备式方波UPS16.提升高职学生单片机应用能力的探究17.基于单片机控制的自动低频减载装置研究18.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水下焊接电源的研究19.基于单片机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20.基于uPSD3234单片机的氚表面污染测量仪的研制21.基于单片机的红外测油仪的研究22.96系列单片机仿真器研究与设计23.基于单片机的单晶金刚石刀具刃磨设备的数控改造24.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25.基于MSP430单片机的电梯门机控制器的研制26.基于单片机的气体测漏仪的研究27.基于三菱M16C/6N系列单片机的CAN/USB协议转换器28.基于单片机和DSP的变压器油色谱在线监测技术研究29.基于单片机的膛壁温度报警系统设计30.基于AVR单片机的低压无功补偿控制器的设计31.基于单片机船舶电力推进电机监测系统32.基于单片机网络的振动信号的采集系统33.基于单片机的大容量数据存储技术的应用研究34.基于单片机的叠图机研究与教学方法实践35.基于单片机嵌入式Web服务器技术的研究及实现36.基于AT89S52单片机的通用数据采集系统37.基于单片机的多道脉冲幅度分析仪研究38.机器人旋转电弧传感角焊缝跟踪单片机控制系统39.基于单片机的控制系统在PLC虚拟教学实验中的应用研究40.基于单片机系统的网络通信研究与应用41.基于PIC16F877单片机的莫尔斯码自动译码系统设计与研究42.基于单片机的模糊控制器在工业电阻炉上的应用研究43.基于双单片机冲床数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44.基于Cygnal单片机的μC/OS-Ⅱ的研究45.基于单片机的一体化智能差示扫描量热仪系统研究46.基于TCP/IP协议的单片机与Internet互联的研究与实现47.变频调速液压电梯单片机控制器的研究48.基于单片机γ-免疫计数器自动换样功能的研究与实现49.基于单片机的倒立摆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50.单片机嵌入式以太网防盗报警系统51.基于51单片机的嵌入式Internet系统的设计与实现52.单片机监测系统在挤压机上的应用53.MSP430单片机在智能水表系统上的研究与应用54.基于单片机的嵌入式系统中TCP/IP协议栈的实现与应用55.单片机在高楼恒压供水系统中的应用56.基于ATmega16单片机的流量控制器的开发57.基于MSP430单片机的远程抄表系统及智能网络水表的设计58.基于MSP430单片机具有数据存储与回放功能的嵌入式电子血压计的设计59.基于单片机的氨分解率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60.锅炉的单片机控制系统61.基于单片机控制的电磁振动式播种控制系统的设计62.基于单片机技术的WDR-01型聚氨酯导热系数测试仪的研制63.一种RISC结构8位单片机的设计与实现64.基于单片机的公寓用电智能管理系统设计65.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测控系统在温室大棚中的设计与实现66.基于MSP430单片机的数字化超声电源的研制67.基于ADμC841单片机的防爆软起动综合控制器的研究68.基于单片机控制的井下低爆综合保护系统的设计69.基于单片机的空调器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研究70.单片机实现的寻呼机编码器71.单片机实现的鲁棒MRACS及其在液压系统中的应用研究72.自适应控制的单片机实现方法及基上隅角瓦斯积聚处理中的应用研究73.基于单片机的锅炉智能控制器的设计与研究74.超精密机床床身隔振的单片机主动控制75.PIC单片机在空调中的应用76.单片机控制力矩加载控制系统的研究项目论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推广,项目研究报告,项目设计,项目建议书,项目可研报告,本文档支持完整下载,支持任意编辑!选择我们,选择成功!项目论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推广,项目研究报告,项目设计,项目建议书,项目可研报告,本文档支持完整下载,支持任意编辑!选择我们,选择成功!单片机论文,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单片机设计,硕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单片机研究论文,单片机设计论文,优秀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过关论文,毕业设计,毕业设计说明,毕业论文,单片机论文,基于单片机论文,毕业论文终稿,毕业论文初稿,本文档支持完整下载,支持任意编辑!本文档全网独一无二,放心使用,下载这篇文档,定会成功!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