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5.00 KB
  • 2022-04-22 11:19:47 发布

顶管工艺在污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 毕业论文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顶管工艺在污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摘要】:顶管施工技术——非开挖技术(TrenchlessTechnology)是近20年来国际上新兴的一种地下管线施工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非开挖技术发展很快,工程施工量和设备数量均以每年30~40%的高速度增长。市政工程中采用顶管施工工艺可以将施工的作业面转移到地下,避免对地面交通的影响。在施工前选线、施工方法适当的情况下,地面构筑物不会妨碍施工。本文就顶管施工工艺以及在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应用技术进行阐述,由于它的上述优点,可望成为市政建设中的一种通用工艺方法。【导语】自从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以来,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道路被频繁开挖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尤其是道路开挖被称为“拉链”。我们介绍的此项非开挖施工(TrenchlessTechnology)技术——顶管施工技术,不需开挖地面,并且能够穿越公路、铁路、河道、湖泊、建筑物、以及各种地下管线等,解决了市政施工难题。非开挖技术(TrenchlessTechnology)的发源地主要在日本、,美国和英国等国家。日本和英国因为国土面积和道路狭小,城市交通拥挤,使用开挖方法来施工污水管道极为困难,加之法律涉及物权问题,经营成本非常高,因此,科研单位产生了开发新的施工方法的想法。在日本,由政府、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制造商、承包商和大学通力合作,研发出来微型顶管施工方法。比较典型的象伊势机械株式会社、RASA和小松等很多公司都生产微型顶管机设备,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上海等地使用较多的是伊势机公司的产品。同时,德国顶管设备也发展很快,象海瑞克公司的顶管机设备等在中东阿拉伯国家和欧洲使用的比较广泛。顶管管材和其它国家一样,大量的是采用钢筋混凝土管和钢管,其中钢管主要用于上水管,混凝土管主要用于下水管。随着玻璃钢制管技术的引进,上海周边地区玻璃钢顶管已经开始。2001年,在浙江省上虞污水工程中,将直径1200mm的玻璃纤维增强夹砂钢管,用顶管法分别穿越一级公路和运河,各顶进84m和74m,获得了成功。随后在广州,沈阳等地都有采用。事实表明,顶管施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已越来越普及,已运用到给排水、煤气、电力、通信等管道的施工。一、顶管施工的方法由于技术、设备和地质条件、成本等因素影响,顶管施工常采用的施工方法分为敞开人工手掘式和密封机械式顶管施工方法,其中机械式顶管施工常用的施工方法又有泥水平衡式和土压平衡式两种,顶管施工常用的管材有砼管、钢管、玻璃夹砂钢管。施工所采用的主要设备为信息化及全自动化泥水平衡顶管机。二、顶管法施工适用条件在污水管道直径较大(Φ600mm以上),施工现场无法有采用明沟开挖埋管施工的条件或者成本限制,而管道设计的沿线没有其它建筑物基础时,可采用使用顶管法施工。三、顶管法施工原理顶管法施工原理,是在管道的沿线按设计的方案要求,预先设置工作井和接收井,工作井内设置坚固的后座,吊进液压千斤顶和附属设备, 要顶进的钢管或混凝土管的材料,接好照明、泥浆管、油管等管线,通风降温设备、地面支援设备,施工时用油压千斤顶缓慢顶进,顶进的过程中,通过压浆设备使管节周围形成泥浆套,这样,使得管道在泥浆套中滑行推进,同时,在顶进的过程中通过激光经纬仪测量顶管的方向,边顶进边排土边调整,直至将钢管或混凝土管顶至接收井内。这样,必须解决的问题是:1、施工设计中顶管管线线路和工作井井位的确定顶管管线定线和施工图设计过程中主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1)要遵循整个管网系统的总体定线设计,符合市政建设需要;2)工作井位置确定:沿管线中心线方向,通常是按照所顶进管子长度加木垫圈的整倍数来确定,同时要考虑侧向支管线的连接。还要考虑机械顶进附属设备所需场地等因素;3)在定位时要尽量避开地下和地面上(包括高低压电线)设施,地下设施往往是最为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果资料不完整,地下设施就难以探测,不可预见,所以,在确定井位前,要在两个方向上挖出足够深度和足够长度的探坑。2、顶管管材选用根据顶管技术规范,可以使用混凝土管、玻璃钢夹砂管(简称GRP管)和带有玻璃钢夹砂管内衬的砼管(或者称砼外包管)。一般来说,污水处理工程使用的顶管直径从250mm到2000mm共16种规格,为了经济有效,可以选用GRP顶管和配套顶管机,将16种顶管分为5大类,即DN500,DN1200,DN1400,DN1600和DN2000,根据顶进距离和压力等级又把同一管径分成不同厚度的顶管。GRP顶管管接头一般可以选用“F”型连接型式,GRP连接管箍带橡胶密封圈。在施工过程中,为了减少顶进摩擦力,对于直径大于1200mm的,可以每三节设置一节带有注浆孔顶管,注浆孔设置在顶管中间,同一断面3个注浆孔,相互间隔120°,注浆孔由外套管、单向阀和丝堵所组成。3、顶管机选型顶管机的选型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各种顶管机适应范围,一般可以选择泥水平衡式顶管机系统。技术比较成熟的有德国海瑞克公司,德国wirth公司,日本伊势机以及日本Rasa等公司,从实际施工经验来看,因为日本设备在价格和技术普及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考虑选用日本伊势机公司产品。以上述管材施工来看,比较适合的型号有四种,即:TCSOD546型、TCSOD1250型、TCM-SOD2190型、TCCID1620型。四、顶管的施工1、工作井、接收井、检查井的施工对比根据施工的地质情况及现场条件,采用适当的支护方式开挖,尽快做好底板及壁板混凝土防护,进行顶管所需的后座混凝土以及土体的强度实验,确定混凝土以及钢板垫块的厚度。这是管节能否顺利顶进的关键所在。 传统的工作井和接收井施工方法有明挖、灌注桩法,沉井法,现浇砼法,高压旋喷桩,钢板桩等方法。灌注桩法成本最贵;沉井法,由于工作井尺寸大,不适用于水下沉井施工;高压旋喷桩一是水泥消耗量大,成本高,二是旋喷不均匀性,安全性较差。对于没有地下水或者水位较浅的工作井可以采用明挖施工。根据不同位置,不同的地质条件,可以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法。2、顶管施工工序顶管施工顶进的工序,包括设备的安装、顶进、顶管机头回收、灌浆和测量验收等工序。顶进操作,包括调偏如果设备技术达到,可以全部在地面中控室来完成。当工作井施工就绪后,就可以移交顶管工区,开始进行设备安装。首先,要根据顶管管线设计图进行测量和放线,检查验收土建移交的工作面质量,尤其是强度是否满足顶管安装的要求。随后是依次安装密封圈、轨道和后顶进系统,再次测量,对线路中心线进行核对校订,达到精度要求后,可加固支撑轨道。此后,再进行顶管机头吊装和顶铁安装,自此准备工作完成。接下来,进行顶管推进,首先是机头“出洞”,即机头穿过砼墙,大部分情况下,机头顶入之后,停止前进,液压缸回缩,把后方筒吊入井内和顶管机头连接上,在没有后方筒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吊入3m长GRP顶管,进行顶进,重复过程,同样地把顶管一节一节地顶进到预定位置。顶管机头最后从接收井里破土顶出来的过程叫“进洞”,“进洞”以后,进行中心线测量、灌浆和复测,符合要求即完成一个顶段施工。实践经验证明,在顶进过程中,机头调偏和泥水系统管理是十分重要的,要不断地通过实际操作去摸索总结。尤其是泥水系统的管理,地质条件的不同,泥水浓度也不一样。3、顶进力计算在泥水平衡式顶管中,为了便于计算,顶进力F采用如下方法进行计算:F=F。+f。L(kN)式中:F。—初始顶进力(kN),f。—每米顶进管的综合阻力(kN/m),L—最大顶进长度(m),L=150mF。=(P1+P2+△P)x3.14xDxD/4式中:P1—挖掘面前土压力,P1=150kPa;P2—地下水压力,P2=90kPa;△P―附加压力,一般取20kPa;D—GRP顶管外径,D=2.16m;则:F。=(150+90+20)x3.14x2.16x2.16/4=952.25(kN)f。=RS+wf(kN/m)式中:R―综合摩擦阻力(kPa),对于砂砾石一般为8~20,S―顶进管的外周长(m),S=3.14x2.16=6.78m;W—每米顶进管的重力(kN/m),根据GRP厂家提供的资料:W=12.92kN;f―管子重力在土中的摩擦系数,f=0.2;则: f。=8x6.78+12.92x0.2=56.82(kN)即:5.682t/m(设计顶进4~4.5t/m)最大顶进力为:DN2000顶管机F=952.25+56.82x150=9475.25(kN)。4、管节的选用:管节必须全面检验,发现有明显缺陷的禁止使用。管道吊放之前要提前上好橡胶止水圈。将管节吊放在轨道上,安放环形顶铁,缓慢推进,让接头平顺对接。如发现有破坏、翻转、出槽等现象,必须退出管节重新更换、调整橡胶圈,重新安装对接。接头对好后,继续开动设备将管节顶进。5、管节顶进随着顶管距离的增加,阻力上升很快。为避免管节超过材料强度遭到毁坏,管壁外的减阻是技术关键。施工时,采用管节周围注触变泥浆,将管节与土之间的干摩擦变为湿摩擦,达到减阻的目的。触变泥浆可以按膨润土:烧碱:CMC:水=0.3:0.2:0.01:1的配比配制后静置24小时后使用。施工时通过压浆系统从机头,前三节管的注浆孔压入触变泥浆,形成约10mm厚的泥浆套,使顶管在泥浆套中滑行,减少摩阻力。根据压力表和流量表,控制压浆的压力约为自然地下水压的1.1~1.2倍。在施工操作时,必须先压浆,后顶管。边压浆、边顶进,停顶进要补浆的办法维持泥浆套良好的润滑性能。6.顶进线路的精度控制由于机头自身有一段纠偏段,纠编最大角度范围能够达到上下1.7°左右1.2°。顶进线路的精度控制主要依靠设备的正确操作以及操作人员的预见性。实际施工中,为了使管道按照设计要求的高程、方向正确顶进,在顶进的过程中应不断对工具管的高程方向、转动进行测量,根据测量反馈结果,调整纠偏千斤顶,使机头改变方向,确保管道按设计轴线顶进。纠偏贯穿顶进施工的全过程,尽量做到纠偏在偏位发生的开始阶段。对于精度测量,主要是采用2″激光经纬仪进行方向测量,对于扭转,由机头的角度仪测出。激光经纬仪经校正后,固定在千斤顶端,然后管道的机头端安装反射玻璃,并将测量的结果直接输出至控制液压千斤顶的电脑上。顶管出洞时要防止工具管发生偏差。在出洞的初期,因入土较少,工具管的自重仅由两点支承,一点是导轨,另一点是较浅的土体。土体支承面由于承载力较低,使机头容易产生下沉现象。所以,机头进洞时,在穿墙管下部要有支托,工具管的推进要迅速,缩短穿墙管内的土体暴露时间。管道出洞及在长度3-4m范围内的偏差是影响全段偏差的关键,特别是出墙洞时,由于管段长度短,机头重量大,近出洞口土质容易受扰动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导致下偏,应该综合运用机头自身纠偏和调整千斤顶的作用力合力中心来控制顶管方向。7.其他注意事项:(1)泥土外运排出的泥屑由泥水系统随泥浆管排出,在泥浆池过滤土渣并及时外运。(2)管内动力及照明管内动力主要用来顶进、纠偏、出土,一般是选择380V动力电源。由于管内环境潮湿,照明必须采用安全36V安全电压照明。(3)顶管注意事项 施工过程中,必须注意地面的沉降或隆起:在顶管施工沿线按一定间距布设沉降观测点和传感器,监测顶管顶进施工期间的地面沉降量,配合纠偏。其次,开挖端面的取土过多或过少,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地面的沉降或隆起。为避免上述情况,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辅助措施:在压浆时要控制好压力,能平衡泥浆套以上土体的压力。严格控制管道接口的密封质量,防止渗漏。另外,在某些管节埋藏较浅的地方,或者距离地面不足1.5米的位置,可采用沿管线局部压钢板,上堆砂包加载负重的方法,防止管节顶进时触变泥浆上浮,使泥浆套失效。还要注意的是,工具管纠偏后,刃脚后形成一个空隙,有一定的真空负压,管道顶进时周围的土体会塌入空隙,造成地面沉降。为避免这种情况,在顶管顶进时,要及时测量,勤测勤纠,避免大角度纠偏。五、实际施工案例:(一)、工程概况:某市污水处理厂工程,是国务院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之一,是利用第四批日本协力基金贷款和国内配套资金进行建设的环境治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被列为省、市的重点工程。此工程是是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最大的工程建设项目之一,该厂总的服务面积可达105平方公里,50%以上的市区污水均汇集于此进行集中处理。项目总建设规模为82万吨/日;其中污水厂一期工程建设规模为40万吨/日,工程总投资75749万元,而进厂污水干管则按远期规模一次性投资建成,项目投资超过13000万元。工程要求,进入厂区的污水主干管设计,采用土压平衡法机械顶管新技术,设计标准标准高、技术难度大。进厂干管全长8.055km,其中d2600污水管长约4.585km,d3000污水管长约3.470km。顶管使用的工作坑,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沉井形式,共设计有顶管工作井20座,顶管接收入井21座,平均顶距都达到200m左右,设计最长顶进距离近400m。(二)、设计思路:1.设计方案选定:污水处理厂进厂干管工程设计采用特大口径污水管道,因为它是污水厂唯一的输水干管,所以成为工程项目的重中之重,成为污水厂能否顺利建成,并通水使用的制约性因素。干管起端位于市区的的东出口,还需要穿越107国道等交通线。由于城市出入口和国道交通均十分繁忙,遭遇的问题是:(1).国道及市区出入口交通路专用线;(2).地下光缆及其他市政管线;(3).重要的的建筑和公用设施;这些问题,需要在施工中妥加保护。同时,特大直径和长度的污水管道,因其体积、重量较大,起吊、运输十分不便。而管线线路较长,需横穿多个行政区界。沿线的自然条件、地质状况等变化较大;地下水位偏高,土壤含砂量大,管道埋设较深(4--9m)。工期紧,任务量大,工程质量要求高等困难并存。以上种种不利因素,使工程的设计、施工难度极大的增加。传统施工方法如开槽、人工掘进顶管等施工技术简单的方法因为机械化及文明施工程度低、受地下水及天气变化等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同时,由于沟槽的支撑与下管(d>2000 英寸)等方面的问题目前尚无法解决等原因,因传统方法所存在的致命缺陷,所以,本工程用传统施工方法,根本无法顺利实施。而机械顶管工艺相对于本工程则存在着十分显著的优点:(1)、技术先进,施工速度较快,昼夜平均顶进10--15m,一次性连续顶进距离最长可达500m以上;(2)、施工质量好,能自动纠偏,其上下和左右的偏差均能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之内;管道采用“F”型柔性接口,接口严密不易渗漏;顶管掘进机头在顶进中间不会造成超挖;顶进过程中通过压注触变泥浆可形成的浆套使顶进阻力大大降低,且浆体可使管壁与周围土体结合紧密,不易造成地面塌陷;(3)、施工技术比较成熟,上海等地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并可为施工提供成套的技术和设备;(4)、不受地下水位的限制,施工过程只需局部降水,除沉井施工中需降水外,管线顶进过程则不需要降水,故因降水造成的房屋建设裂缝、危及居民安全等现象可大为减少;(5)、能大量节约劳动力,一套顶管掘进设备昼夜轮班作业只需50人左右就可完成,可大大减少周转材料的投入;(6)、文明施工程度高,因所出土泥仅是管道所占的空间,出土量少且无须沟槽回填,故所出泥土可及时运走,不在现场千万造成泥土堆积;现场干净利落,不堆放周转材料和其它杂物;(7)、工程施工占地少,拆迁量小,拆迁赔偿大量减少,施工占地和青苗补偿费用大大降低;几乎不受地形地貌变化的限制;(8)、能解决一些其他施工方案难以解决的难题;能够避开一些难以拆迁的地面障碍,如穿超107国道、铁路专用线等;施工期间道路不断行,可基本保证郑汴路的正常通行等;(9)、能较好解决国家对非农业占用耕地控制严格与项目建设需求间的矛盾;施工期间除必要的运输通道和顶管工作坑需要临时占地外,其余的农田均可照常耕作;(10)、顶进机械可改径,改径时只需更换外壳,机械内部的主要部件可通用;(11)、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与大开挖法比较可节约建设资金20%左右。但同时,该工艺也暴露出如下缺点:(1)、施工所需机械设备及操作技术较为复杂,需购置专用顶管设备并进行专项技术学习和培训;(2)、需增加制管设备和引进制、顶管技术;(3)、顶管工作井、接收入井所占空间较大,单体造价较高。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机械顶管工艺在国内尚属领先技术,可有效弥补其他传统施工方法的不足,加上其经济适宜、方便快捷的特点,使该工艺设计成为首选。根据工程、地质特点和现实情况,最终确定污水进厂干管全部采用土压平衡法机械顶管工艺进行建设,顶管机械选用大刀盘削土土压平衡式顶管掘进机头及管疲乏顶进设备。2.顶力、顶距的确定:顶力要求和顶距限制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且均与工程造价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两项是管道及沉井设计的关键性参数,对结构计算将产生直接的影响。 同时也决定了沉井的数量,从而影响到工程造价。当然,顶进过程最理想的状态是以最小的顶力来实现最大的顶距,使沉井数量减至最低,从而达到最佳经济效果。但是,实际上,随着顶距的逐渐加大和沉井数量的相应减少,必然伴随着顶力的逐步提高。这对于顶进设备及管、井的结构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导致工程费用发生变化。而顶力又是受设备本身能力和结构极限承压力限制的,不可能无限制增大;反过来讲,顶距及顶力的减小,虽然可以降低对结构及设备本身的要求,但将直接导致沉井数量的增加;同时它们还会受到不同地条件和土壤情况的限制,加上时间、技术等其他制约因素限制。因此顶力和顶距及其经济指标的设计要求在可能的情况下达到一个最佳契合点或最优值。为使优化过程进一步简化,实际在工程的运用中首先根据实际经验、结构承压以及设备能力等系数,选取一个相对合理的固定顶力值,作为实际控制顶力,再以此为据,核算管道及沉井结构断面,最后对照当地的土壤摩擦系数等因素,采用动态规划的方法来确定实际顶进的能力:即顶距的大小。(三)顶进采取的技术措施:从设计工期和经济成本的角度考虑:在控制顶力不变的情况下,使管道顶进距离得到有效加长,是实现长距离顶进和减少沉井数量的唯一途径;这样,在顶进过程中,采取减阻和接力推进措施是两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两种方法的共同作用可以将实际顶力明显降低或使顶距进一步加长。通常是在顶进过程中压入触变泥浆等润滑剂和加设中继间。其与顶力及顶距存在如下内在关系:见图一:如前所述,通过加注一种以膨润土矿为主要材料配置的顶管专用泥浆复合材料,即触变泥浆,可以使管道外壁和土层之间均匀充填一种液体润滑介质,形成一个完整的泥浆套,使土壤摩擦阻力大大减小,增加一次性顶进的距离;该工序的关键在于泥浆的配比和注、补浆技术,以求达到最好的减阻效果和浆套的完整。见图二: 图2所示为浆套形成过程中顶力、顶距的变化情况,一旦形成了完整的浆套,顶力的变化就趋于稳定,随着顶距的增加顶力却没有明显未增加。另外,为实现长距离顶管的需要,在不增加顶力的条件下,顶进过程中考虑在每个井段间加设中继间,通过逐级接力顶进可使顶管距离得到有效的加长,中继间是由一组短冲程液压油缸构成的一节特殊钢套管或一套专用管件组合,通过其作用可避免整条管道同时向前顶进,而是将管道分割成两个或多个顶进分站,管道顶进所需总顶力则分别由各顶进分站所分摊,借助各顶进分站交替接力顶进,可使管道顶进达到相当的长度;但顶进距离过长其经济性也会随之下降,因为只最前面的一个中继间启动时,顶进机头才处于工作状态,随着顶进距离的加长和中继间数量的增加,管道进尺将愈加缓慢,同时出土距离随之加长、监控测量难度相应增大,顶管的总效率将大为降低;实践证明,控制顶进距离在250米左右、中继间个数不超过3个,无论是在顶进效率方面还是在时间保障等方面对本工程而言是合适的。本次管道及工作井的控制顶力,选用9000——10000KN,均采用钢筋砼材料。为实际长距离顶进,在顶管过程中采取压浆等减阻措施,通常每个井段考虑加设1--2个中继间,以实现逐级递进接力顶进,顶进工程程序采用双向顶进,如图3所示:(四)、尺寸的选择与确定:对于d2000以上的大口径管道材料,我们过去很少采用,内地厂家也基本不生产。对于顶管所采用的d2600及d3000等大口径管道的设计,由于在顶进过程中其受力情况十分复杂,管道结构等级高,接口处理及制作要求均十分精细和严格,国内也仅有上海、北京等地生产,管道本身价格和长途运输代价昂贵。因此,设计制作出既适合施工地区土质特点、又符合管道顶进要求的特种管道也是本次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工程施工的首要环节,既要求经济合理,又要确保万无一失。沉井,作为进行顶管工作的主要实施地点和出入口,是同外界联系的窗口,其形状、尺寸、受力、洞口处理等均对顶进过程产生直接的影响,也是顶管工程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顶管施工过程中管道及沉井的受力特点,根据顶推设备、掘进机头的大小、操作宽度以及顶力、顶距等方面的要求,初步拟定出沉井及管道的断面形式及细部尺寸,然后通过各部参数进行框算,再依据计算结果调整结构断面及配筋量,经过反复核算,力求使设计产品做到既经济合理又坚固耐用。(五)、最终结构尺寸确定从沉井设计本身来说,根据沉井的作用不同,可分为顶管使用的工作井和顶管接收井两种形式(即进墙、出墙),按照形状又分为方形和圆形两种。根据顶推设备、掘进机头的大小、操作宽度以及顶力、顶距等方面要求,在设计中参考有关规范及文献,依据优化以后的顶力、顶距,采用有限无分析程序和自编的管道计算程序反复核算,最终确定沉井及管道的基本结构尺寸如下:(1)、方形顶管工作井内尺寸为: 9000×5500mm(用于d2600管道),井壁厚度为800mm10000×6000mm(用于d3000管道),井壁厚度为800mm;(2)、方形顶管接收入井内尺寸为:6000—6500×5500mm(用于d2600管道),井壁厚度为500mm6000×6000mm(用于d3000管道),井壁厚度为500mm;(3)、圆形顶管工作井内尺寸为:Φ10000mm,井壁厚度为1000mm(4)、圆形顶管接收入井内尺寸为:Φ75000mm,井壁厚度为600mm(5)、d2600管道结构尺寸为:2600(直径)×2500(长)×250(厚)mm;(6)、d3000管道结构尺寸为:3000(直径)×2500(长)×285(厚)mm六、成果测定从实际施工的效果来看,该工程施工机械化水平高,可节省大量运输车辆、设备及劳动力。测算表明:如果修建1.6m的大型污水管道,按3个月工期考虑,应用开槽法施工约需4500个劳力,而机械顶管法施工仅需50人就可完成,且土方工作量很小。与同类工程相比,在该项目中可节约建设资金2000万元以上;通过优化设备与施工工艺,增加顶进距离、加大井距,减少沉井16座,节省资金65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同时,在实践中攻克了特大口径机械顶管设计、施工方面的有关难题,计算机CAD出图率达100%,同时使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推动了市政管道设、施工管理水平的发展。同时,文明施工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设计方案根据实际技术水平和工程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不仅设计合理,而且能方便施工,避免了使用常规的施工方法对城市交通、过境及出入市车辆造成的不良影响,保护了重要交通设施和地面建筑,如国道及高架桥、医院、绕城铁路专用线等;作为污水处理厂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工程将发挥巨大的社会和环境效益。六、结语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环境意识、卫生意识、环保意识也得到不断加强。随着市政建设的发展,城市的建设标准也越来越高。从实际工作需要来看,目前,城市污水处理量越大,需要建设的污水管道也不断加大线路的规模和数量。以前由于施工技术的限制,技术条件制约,以及人们受施工现场条件控制,很多时候很难采用开挖的方法,或者无法解决穿过河道、湖泊、建筑物和铁路等困难。随着顶管法的日渐成熟,以上问题可迎刃而解,污水管道的布置可以越来越灵活,顶管法施工将成为市政工程施工中的一种常用工艺。参考文献: 1、项兆池,楼如岳,傅德明,最新泥水盾构技术,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施工技术研究所科技情报室,2001年12月。  2、孙钧,袁金荣,盾构施工扰动与地层移动及其智能神经网络预测,岩土工程学报,2001年3月。 3、方从启,王承德,顶管施工中的地面沉降及其估算,江苏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4月。4、颜纯文等合著《非开挖铺设地下管线工程技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1月5、余彬泉陈传灿编著《顶管施工技术》,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