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7.81 KB
  • 2022-04-22 13:46:41 发布

GBT21564.1-2008报警传输系统串行数据接口的信息格式和协议总则.pdf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ICs13.320A91a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1564.1—2008报警传输系统串行数据接口的信息格式和协议第1部分:总则Messageformatsandprotocolsforserialdatainterfacesinalarmtransmissionsystems--Part1:General(IEC60839—7—1:2001Alarmsystems--Part7-1:Messageformatsandprotocolsforserialdatainterfacesinalarmtransmissionsystems--General,MOD)2008-03-24发布2008-09-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磐士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及仲 GB/T21564.1—2008刖舌⋯引言⋯1范围目次IⅡ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缩略语⋯⋯⋯⋯⋯⋯⋯⋯⋯⋯⋯⋯⋯⋯⋯⋯⋯⋯⋯⋯⋯⋯⋯⋯⋯⋯⋯⋯⋯··⋯⋯⋯⋯⋯⋯⋯⋯·35OSI参考模型⋯⋯⋯⋯·⋯·⋯⋯⋯⋯⋯⋯⋯⋯⋯·⋯⋯⋯⋯⋯⋯⋯⋯⋯··⋯⋯⋯⋯·⋯⋯⋯⋯⋯⋯36一般考虑事项⋯⋯⋯⋯⋯⋯⋯⋯⋯⋯⋯⋯⋯⋯⋯⋯⋯⋯⋯⋯⋯⋯⋯⋯⋯⋯⋯⋯⋯⋯..⋯⋯⋯⋯.57接口⋯⋯⋯⋯⋯⋯⋯⋯⋯⋯⋯⋯⋯⋯⋯⋯⋯⋯⋯⋯⋯⋯⋯⋯⋯⋯⋯⋯⋯⋯⋯⋯⋯⋯⋯⋯⋯⋯...5附录A(资料性附录)信息结构⋯⋯⋯⋯⋯⋯⋯⋯⋯⋯⋯⋯⋯⋯⋯⋯⋯⋯⋯⋯⋯⋯⋯⋯⋯⋯⋯⋯7附录B(资料性附录)范例⋯⋯⋯⋯⋯⋯⋯⋯⋯⋯⋯⋯⋯⋯⋯···⋯·⋯⋯⋯⋯⋯⋯⋯⋯⋯⋯⋯⋯-.8参考文献⋯⋯⋯⋯⋯⋯⋯⋯⋯⋯⋯⋯⋯⋯⋯⋯⋯⋯⋯····⋯⋯⋯⋯⋯⋯⋯⋯..⋯⋯⋯⋯⋯⋯⋯⋯⋯14 刖吾GB/T21564.1—2008GB/T21564<(报警传输系统串行数据接口的信息格式和协议》分为五个部分:——第1部分:总则——第2部分:公用应用层协议——第3部分:公用数据链路层协议——第4部分:公用传输层协议——第5部分:数据接口本部分为GB/T21564的第1部分。本部分修改采用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60839—7—1:2001(英文版)。为了便于使用,对本部分做了下列修改:——控制指令的定义改为“对报警系统或报警传输系统部分下达的控制信息。”;——报警状态的定义改为“是功能部件的状态之一。在该状态下,功能部件对面临的非正常情况(包括面临的危险和潜在的危险)做出反应的结果。”;——正常状态的定义改为“是功能部件的状态之一。在该状态下,功能部件运行良好,可随时提示其他情况发生。”;——防拆的定义改为“是功能部件的状态之一,由于该功能部件内部防拆装置的起动所产生的状态。”;——“主机”定义为“在报警传输系统中,控制链路信息,并能发送和接收信息的设备。”;——“从机”定义为“在报警传输系统中,不能对链路通信直接起控制作用,仅能对主机请求做出应答或回送信息的设备。”;——第7章结构改变,标题改为“接口”,增加7.1‘‘接口类型”,原7.1改为7.2,原7.2改为7.3,原7.3改为7.4,内容不变;——删除了原IEC前言,增加了引言部分。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均为资料性附录。本部分由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00)提出和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信电系、SAC/TC100秘书处、湖北东润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联视神盾安防技术有限公司。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汝琳、刘希清、唐胜男、金巍、周明锦、佟祝斌、杨国胜。 GB/T21564.1—2008引言串行数据通信方式是各种通信模型中的主要表现形态。本标准是基于较早期的RS-232点对点通信模型和RS-485点对多点总线式串行通信模型而制定的。故对目前正在广泛应用的宽带应用情况和无线传输方式未予详细表述,仅在部分环节给出注释和提示。尽管本标准给出的模型的通信速率较慢,但其数据传输控制原理与现今的各类宽带应用和无线应用是一致的,所以本标准对于报警产品设计者、报警系统规划者和报警系统的使用者等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和示范意义。由ITU—TV.24和ITU--TV.28共同规定的接口,正是目前大家熟悉的EIA-RS232接口,它是适用于同步和异步串行二进制数据交换系统中,数据终端设备之间互连的串行接口协议,是一种非平衡式的双工数字基带通信接口。该接口主要适用于传输速率低,传输距离近的场合。由ISO/IEC8482:1993规定的接口,正是目前大家熟悉的EIA-RS485接口,它也是适用于同步和异步串行二进制数据交换系统中,数据终端设备之间互连的串行接口协议。但它是一种平衡式(差分式)的半双工数字基带通信接口。该接口可以支持较远距离的通信,且可支持多通信机间的总线式分时通信。由ITLI.TV.23定义的接口,是一种类似EIA—RS232接口规范的双工数字频带调制的串行通信接口。它可用于基于电话系统的较远距离的点对点通信。在本标准中,将报警通信的发起者定义为主机,报警通信的响应者定义为从机。它不同于报警系统中的概念。在报警系统中,报警主机和报警从机主要从管理角度来阐述其存在的意义。作为本标准的使用者务必适当分清二者的概念异同:在报警系统中,一台报警从机既可以作为报警主机的响应者而成为报警传输系统的从机,同时它又可以连接下位的总线报警器和下一级报警从机,而成为报警传输系统的主机。其他概念也有类似情况,敬请留意辨析,以免混淆。作为报警系统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报警响应时间已在其他相关标准中明确定义。本标准不再对此做出新的定义,但推荐使用者理解将报警事件发生到终端设备接收到并显示有关报警信息之间,或者当地的值守人获得报警信息之间的时间间隔作为报警响应时间的测试依据。由于报警传输系统的传输时延是报警响应时间的重要组成环节之一,故本标准推荐本标准的使用者对报警传输系统的传输能力给出适当的评估,以保证实现最终的系统指标。Ⅱ 1范围报警传输系统串行数据接口的信息格式和协议第1部分:总则GB/T21564.1—2008GB/T21564的本部分规定了报警传输系统中标准串行数据接口的一般要求,概要地给出报警传输系统的连接方式以及常用的串行数据接口的类型,并在附录中给出了信息结构和一些范例。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21564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GB/T21564.2—2008报警传输系统串行数据接口信息格式和协议第2部分:公用应用层协议(IEC60839—7—2:2001,MOD)GB/T21564.5—2008报警传输系统串行数据接I=I信息格式和协议第5部分:数据接I=I(IEC60839-7—5,一7-6,一7-7,一7一11,一7—12,一7—20:2001,MOD)ISO/IEC8482信息技术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息交换数据通信双绞线多点互连ITU—TV.23用于公用交换电话网的600/1200波特率标准化调制解调器ITU—TV.24数据终端设备(DTE)与数据电路终端设备(DCE)之间的接口电路定义表ITu—TV.28非平衡双流接口电路的电气特性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GB/T21564的本部分。3.1报警系统信息alarmsystemmessage报警系统各类工作状态和控制指令的信息,可包括:3.1.1报警信息alarmmessages报告生命或财产面临危险或潜在危险的信息,或排除这一危险的信息,包括报警状态信息的报告。3.1.2控制指令commands对报警系统或报警传输系统部分下达的控制信息。3.1.3指示信息informativemessages表示有关报警系统功能状态情况的信息。3.1.4传输系统信息transmissionsystemmessages报警传输系统部件状态的信息,包括报告报警系统收发器工作状态的信息。注:此类信息的格式和处理与报警系统信息完全相同。1 GB/T21564.1—20083.2报警信道alarmchannel报警逻辑传输通道的组成部分,相连报警系统的各个可识别的逻辑功能部件的状态信息通过该路径被传送。3.3功能部件functionalpart指逻辑功能部件,包括各个独立的探测器、探测器组及系统的配套通用部件[如电源(PSU)、警报装置等]。注:此类功能部件可处于下列一种或多种状态。3.3.1正常状态normalcondition是功能部件的状态之一。在该状态下,功能部件运行良好,可随时提示其他情况发生。3.3.2报警状态alarmcondition是功能部件的状态之一。在该状态下,功能部件对面临的非正常情况(包括面临的危险和潜在的危险)做出反应的结果。3.3.3已确认报警outstandingalarm是功能部件的状态之一。在该状态下,功能部件对面临的非正常情况(包括面临的危险和潜在的危险)做出反应的结果,但该结果已被成功传输或当地人工确认。3.3.4防拆tamper是功能部件的状态之一,由于该功能部件内部防拆装置的起动所产生的状态。3.3.5测试状态testcondition是功能部件的状态之一,为测试目的而改变正常状态时所产生的功能部件的状态。3.3.6无效disabled是功能部件的状态之一。在该状态下,正常的服务功能被取消。3.4报警系统收发器alarmsystemtransceiver安置在被监控区域或传输中继站内的报警传输设备。3.5主机master在报警传输系统中,控制链路信息,并能发送和接收信息的设备。3.6从机slave在报警传输系统中,不能对链路通信直接起控制作用,仅能对主机请求做出应答或回送信息的设备。3.7数据链路数据datalinkdata信息码元、数据链路信息或由第4层(传输层)产生的信息。2 GB/T21564.1—20083.8发送器originator启动链路数据通信的设备。注:该条款不要求启动物理/逻辑连接。3.9接收器receiver接受链路中其他设备(发送器)启动链路数据通信的设备。3.10信息鉴别码messageauthenticationcode(MAC)确保信息来自确定源的一种代码。3.11信息容量windowsize无需接收确认(ACK)的情况下,可传送信息的最大数量。4缩略语ACKacknowledgement确认CCTVclosedcircuittelevision闭路电视ITU-TI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onUnion-telecommunication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部门CIEcontrolandindicatingequipment控制和指示设备CRcarriagereturn回车CRCcyclicredundancycheck循环冗余校验DLLAdatalinklayerauthentication数据链路层确认HEXhexadecimal十六进制IDidentity身份INITinitiated启动ISOInternationalStandardsOrganization国际标准化组织ISDNIntegratedServicesDigitalNetwork综合业务数字网SKsecondarykey次级密钥MACmessageauthenticationcode信息鉴别码MKmasterkey主密钥LSBleastsignificantbyte最低有效字节OSIOpenSystemInterconnection开放系统互连PSTNPublicSwitchedTelephoneNetwork公共电话交换网PTTPost,TelegraphandTelephone邮电R1/R2RandomNumber随机数RSrandomseed随机初始值STXstartofText正文开始TTLtransistorlogic晶体管逻辑5OSI参考模型开放系统互连(OSI)参考模型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研发的。它提供了描述、理解和分析复杂通信系统各种功能的一种共同约定的方法,也提供了起草其他国际标准的框架。参考模型把系统功能分为多层来研究,正式的有7层,但0层和8层目前通常也被加上。3 GB/T21564.1—2008分层结构允许我们进行功能转换而不影响其他层。实际系统中,某些层可不予考虑。设计者可自由选择分层实现或组合实现。OSI模型支持多种应用程序,可在当前和将来网络技术的任意组合上运行而无须改变应用程序本身。因此模型中有一个基本划分,以便在应用与实际网络之间提供一个稳定的界限。这种功能由参考模型的层3一网络层执行。OSI参考模型分层结构如下。层8一睡络管理层层7—应用层层6—表示层层5—会话层层4—传输层层3一阿络层层2—数据链路层层1—钧理层传输服务网络服务I层O—机械层5.1OSI的各层层。机械层,仅用于需要规定接插件和直接互联模块的物理形状的场合。例如应限定嵌入式数字通信机的最大尺寸及接插件的布局,以便控制和指示设备的制造商在其设备中留出一个标准的空间和标准的接插件接口,使其他制造商的通信机刚好能够放人。层1~3,反映任何网络中功能的逻辑划分。层1一物理层,规定现实的传输媒介接口的物理和电气特性,提供一个完全透明的路径。层2一数据链路层,负责将低层数据格式化成数据块并提供差错检测和/或差错纠正。层3一网络层,在多终端网络中提供寻址和路由选择以及基本呼叫建立和拆除程序。层4一传输层,在某些应用中,较低的那些层不提供应用所需要的全部传输特征。在报警传输的过程中,也许要用到更高一级的差错检验和纠正、倒频和加密以及把短数据块连接成较长信息。这一层提供这些附加功能。4层以上的层与数据管理和同步有关,应不依赖于所使用的数据传输系统。层5一会话层用来管理这样的系统,在这种系统中,不同的应用共享同~传输系统。层6表示层在两个数据终端有不同的数据表示方法的场合,它负责数据格式的转换。报警传输系统的特征在这两层上没有体现。层7一应用层,是顶层,对应用提供实际的传输服务。它是一个窗口,通过该窗口应用层可看到报警传输服务。层8网络管理层,是控制和管理传输设备特别是更为复杂的交换设备和多路复用设备的一种通用格式。网络管理者可把它看作特殊的、可选择的表示层/应用层来监控传输系统。5.2各层的定义参考模型每层由下面三类要求来定义:a)它所提供的服务及与上层的接口。包括信息接收的方式和将信息传送到上层的方法(在应用层中,包括应用层本身信息的接收和发送)。b)该层的处理功能。4 GB/T21564.1—2008c)本层所要求的服务及与下层的接口。包括信息接收的方式和把信息传送到下层的方法。在单独网络中,可根据不同的链路采用不同技术。因此,尽管一套单独的高级协议可以应用于整个传输系统,但较低的那些层可因链路的不同而不同。注:OSI的详细说明见ISO标准7498—1,信息技术一开放系统互连一基本参考模型基本模型。6一般考虑事项21564.1~21564.5~2008是一套系列标准,旨在规定使用串行数据传输的报警系统与报警接收中心或监控中心之间的报警信息、报警系统状态信息以及控制数据的传输要求。它包括推荐协议、信息结构和格式等全部内容。为使标准相互兼容,本系列标准所提出的公共应用层协议与具体报警传输系统中使用的网络技术及配置无关。这样在不同配置方案中,不同供应商设备之间可进行灵活的相互连接。本系列标准预期适用于报警传输网络中标准的、开放的接口,即支持不同制造商设备之间所有接口的互配,以及所选技术能够提供一个开放的OSI传输结构。本系列标准并不排除使用专用的或其他的串行接口标准。在有的地方,开放的标准接口的优越性并不需要,而使用不支持开放接口的网络技术的优点显得更重要。例如,控制和指示设备(CIE)同报警系统收发器之间使用的某些局部总线连接并不提供对上层网络的开放接口,而是一个单独的覆盖1~7层的不可分割的协议。21564.2—2008中定义公共应用层协议的目的在于,为可预见的未来对各类报警系统的要求勾画出一个可预期的概貌,包括允许产品制造商根据这些要求扩展产品性能的选择自由。这是一种最小的开销,用一个基本的、最小的程序来完成一些简单的应用,并能扩展以适应一些特殊的要求。7接口7.1接口类型报警传输系统中现有串行数据接口的类型可分为如下几种:a)CIE和报警系统收发器之间的报警系统接口;b)在被监控区域场所内,报警系统收发器和标准通信装置(如调制解调器)之间的接口;c)报警传输系统中的中间接口,包括与现有公共网络(如果存在的话)的接口;d)终端接口。7.2报警系统接口对于报警系统接口,有以下几种可能:a)接口在物理上不存在,报警系统收发器和CIE可作为一个单独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来实现;b)报警系统收发器可以直接嵌入CIE,或者是在CIE箱体中用短电缆相连;c)报警系统收发器可以与CIE分开安放,并用电缆和专用接插件相连;d)连接可以通过系统传输总线或其他具有自己协议但并不能支持本协议的专用链路来完成。对于类型b)的接口,短的信号传输线意味着TTL信号的电平是足够的,而且不需要复杂的差错校验。因此特制驱动器的费用可以避免,通信软件可以简化。而且连接是受CIE箱体保护的,因此只需对连接进行很少的监控,加密也是投有必要的。对于类型c)的接口,GB/T21564.5—2008规定了收发器远离CIE时的要求。它详细说明了按照ISO/IEC8482采用双线多路配置的简单总线的技术要求,这种配置能使多个收发器连到一个单独的CIE上。对于类型d)的接口,总线系统本身可能把全部OSI堆栈加给使用者,因此对所有这样的系统可规定的要求就有一个限制。某些通用要求必须得到满足(如监控接口要求),而其他的应用要求选择总线也是可以的。5 GB/T21564.1—20087.3中间接口最重要的中间接口是被监控区域处同传输媒介的接口。通常是与PTT(PSTN、专线、ISDN、X25等)相连的接口,但也可以是与其他业务(如无线通讯)相连的接口。21564.5—2008的第8章“采用ITU_-T建议V.23信令的PSTN接口和专用信道PTT接口”,定义了先进的数据通信机所使用的信息格式,描述了专用通信线路的接口要求。它们采用ITu—T建议v.23信令以提供除基本报警信息传输外更多的特征信息传输,它们包括区域名称、区域地址、报警描述以及地形信息和记录信息的上传和下载。7.4终端接口21564.52008的第9章“采用ITu—T建议v.24/v.28信令的终端接口”,规定了终端收发器和中继设备之间的接口要求。也适用于初级中继设备和次级中继设备之间的接口。例如,数字通信机的接收器通常将收发器和中继设备组成一个完整的单元,它能把报警信号传给次级中继设备上的计算机,以便进行更为精确的处理。 附录A(资料性附录)信息结构GB/T21564.1—2008本系列标准的GB/T21564.2、OB/T21564.3和GB/T21564.4为在报警传输网络中使用。标准”接口的应用层、数据链路层和传输层定义了一套兼容的协议。在没有可替换的现行国家标准以满足接口要求的场合,本系列标准被指定使用。图A.1显示了这些协议的基本结构和相关信息的大小。/J豁层协议、GB/T21564.L、r,J公用<传输层协议GB/T21564.L、,,l公用l数据链路<层协议IGBIT21564.\应用层头基本敷据块此魁可插入一或两个字节供MAC或加密用图A.1基本协议结构公用数据链路层协议被限制在最大255个8比特字节以内,以使该长度能保证一个单独8比特字节的吞吐量。内置信息可以是数据链路数据(在GB/T21564.32008中定义)或是来自更高层的信息(例如层4传输层)。类似地,层4一传输层可以包括一个传输层数据块(在GB/T21564.42008中定义)或应用层信息。 CB/T21564.1—2008附录B(资料性附录)范例下面这一系列的例子意在说明如何配置公用报警传输系统,并说明在检测组成设备时如何应用这套标准。注:以下的范例不是很全面,还有其他大量可选范例。它们无论是在次序和内涵上都不暗示任何优先。范例1鲁l议卜富i卜一叫攀f合中继设备并行接口GA,T600.2酋和GA/T600.4~2006GA,T600.2—2006和GAIT600.4—2006GB,T21564.}—_2008应用层GB/T21564{—2008传输层GA,T6004—2006网络层和m规范网络层GB,T21564.3—2008数据链路层物理层lTU.TV23物理层和PTT撬范亩GB,T21564.5——七008图B.1用简单并行接口连接CIE并以高级串行接口连接PSTN的数字通信机在这个示例里,接口(a)是在GA/T600.2—2006中定义的并行接口。接口(b)和(c)是连到PSTN的接口,GB/T21564.5—2008对该类型接口做了规定。请注意这包括参考ITU-T建议V.23以及确认电话线连接并建立PSTN通信的PTT规则。因此,报警系统收发器应按照GA/T600.2—2006和GA/T600.4—2006(它们分别规定了通用报警传输设备和数字通信机的技术要求)规定的设备要求进行性能检验。它在(a)的接口应按照GA/T600.2—2006中并行接口的要求进行检验,而连到PSTN的接口应按照Gg/T21564.52008中的要求进行检验。8/㈨\ 范例2设备GB/T21564.1—2008亩0A,T600.2—2006和GAIT600.4—2006育GA,T600.2--2006和GA,T6004—2006应用层GBIT21564.4—2008传输层同络层垦⋯蓄网络层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踌层物理层1矿GB,T21564.5—2008亩GBIT21564.5--2008图B.2用串行接口连接CIE的数字通信机系统本范例中,(a)为串行接口,而(b)和(c)是连接到PSTN的接口。这样,报警系统的收发器可按照GA/T600.2—2006和GA/T600.42006的设备要求,连同(a)、(b)接口的技术条件进行检验。此范例中,(a)作为标准接口,可以按照GB/T21564.5—2008(-fl详细规定了按IsO/IEc8482使用双线配置的报警系统接口要求和TTL接口)进行检验。若(a)是一个专用接口,就应当对照制造商的文件对其进行检验。(b)是一个标准接口,可按照GB/T21564.5—2008[其中包含了(b)和(c)的接口要求]的要求进行检验,像前~个范例一样,这包括参考GA/T600.4—2006的要求(它规定了建立呼叫的某些细节)以及ITU-T建议和当地连接电话网的PTT规则。 GB/T21564.1—2008范例3A设备议和GA,T6003—2006和GAIT600.3—2006图B.3a)在专用线路上使用ITU-T建议V.23信令的专用通信在这个例子里,接口(a)是一个串行接口,接口(b)和(c)是连到PTT网络的接口,接口(d)是连到终端的接口。因此,报警系统收发器可以按照GA/T600.22006和GA/T600.32006[其中规定了专用通信的要求]规定的设备要求连同GB/T21564.5~2008[详细规定了ISO/IEC8482在(a)处的接口要求和包括了在(b)处的接口要求]的要求进行检验。终端收发器可以按照GA/T600.2—2006和GA/T600.3—2006规定的设备要求连同21564.5—2008[其中规定了(c)处的接口要求和规定了(d)处的接口要求]的要求一并进行检验。在这个例子里,终端收发器和中继设备是分离的设备,高层协议可通过终端收发器透明扩充。在某些应用场合,为了在收发器内部实现某些应用层处理功能,或为了在(d)处使用一个不同的(专用)接口,可以将终端收发器的协议堆栈扩展到应用层。/㈨\ 范例3B设鲁议GBIT21564.1~2008应用层传输层舟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GA,T600.2——吧006和GA,T600.3—2006GA,T60n2—2006和GAIT600,卜2006————一电漂管理规则一网络层r————’1阿络层I物理层I特有协议和I物理层厂———丁电潭管理规则]—————丁JTu—TV.24和V.28特有协议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图B.3b)在电源线上使用协议信令的专用通信在这个例子里,接口(a)是串行接口,接口(b)和(c)是连到供电网的接口、接口(d)是终端接口和使用的特殊协议。因此,报警传输设备可以按照电源管理规则所规定的设备要求和在(b)处、(c)处所使用的特殊协议以及GB/T21564.5—2008[它详细说明了ISO/IEC8482在(a)处和(d)处的接口要求]的要求进行检验。在这个例子里,报警系统收发器和中继设备是分离的设备,高层协议可通过报警系统收发器透明扩充。在某些应用场合,为了在收发器内部实现某些应用层处理功能,或为了在(d)处使用一个不同的(专用)接口,报警系统收发器的协议堆栈可以扩展到应用层。/,,,,-_.,___._._______,.f_._,__I.、、、、、/㈨\ CB/T21564。1—2008范例4下面给出一个被监控区域的配置图,在图中,报警传输设备的功能是单独分开的,以提供一个v.24接口。这种配置在下列情况下可能发生,如:为了与标准电信设备(即标准调制解调器、x.25分组装拆设备、无线发射机等)相连,设计的CIE与数字通信器(作为例子)的接口需要转换成一个V.24/V.28接口的时候。●报警传输系统调制解调器(c)P鬻潞l㈤报警传(b)或x.25分装组PTT线路——输设备装拆设备OA,T600.}—12006和GAIT600.4---2006GB,T215642—{008应用层oB』T215644—屯008传输层网络层\罔络层GB,T21564.3nU—Tv25bis数据链路层敦据链路层或X.28数据链路层ITI和PT物理层/J—]——丁一ITU_TV.24和V.1r—-T—厂一T规范图B.4采用ITu-T建议V.24/Y.28接口的报警传输设备在本范例中,(a)接口可以是符合GA/T600.4—2006或GB/T21564.5—2008要求的接口,也可以是在GA/T600.2—2006中定义的并行接口。接口(b)是一个ITU—TV.24和V.28接口,它应符合GB/T21564.5—2008的要求。如果CIE直接提供了ITu—TV.24和V.28接口,那么该接口与现行接口是等同的。(c)处的接口必须满足ITu-T建议的相关规则和连接PTT网络的相关规则。除了公用应用层协议和传输层协议必须被完整保留之外,本标准未包括上述相关规则。 范例5ca/"r21564.1—2008酋GA,T600.2—2006GA/T600.4—2006冒GB,T21564p2008图B.5多种传输选项的系统配置本范例中,接口(b)应该符合GB/T21564.s2008的要求,接口(c)应该符合GB/T21564.52008的要求。所有的(a)接口必须遵守同一技术条件,以使不同的设备能够在保证无冲突互连的条件下独立进行测试。在(a)是标准接口的场合,应按照GB/T21564.5—2008(它规定了Iso/IEc8482接口的要求)的要求进行检验。在(a)为家居总线系统的场合,该接口应按照相关接口标准或厂家的接口要求进行检验。在(a)是一个专用接口的场合,应对照厂家接口文件进行检验。这种安排可以扩展,例如,允许CIE去控制一个CCTV发射机。在本协议和IsO/IEc8482所定义的范围内,最多可以连接31个可选报警系统收发器,虽然在实际应用中不可能超过3~4个。 GB/T21564.1—200814参考文献[1]GA/T600.22006报警传输系统的要求第2部分:设备的一般要求(IEC60839~5—11991.IDT)[2][3][4][53GA/T600.32006报警传输系统的要求系统(IEC60839—5—4:1991,IDT)GA/T600.42006报警传输系统的要求机系统的要求(IEC50839—5—5:1991,IDT)第3部分:利用专用报警传输通路的报警传输第4部分:利用公共电话交换网络的数字通信21564.3—2008报警传输系统串行数据接口信息格式和协议链路层协议(IEC60839—7—3:2001,MOD)21564.42008报警传输系统串行数据接口信息格式和协议层协议(IEC60839—7—4{2001,MOD)第3部分:公共数据第4部分:公共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