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0 MB
  • 2022-04-22 13:33:24 发布

资源勘探研究毕业论文.doc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论文目录资源勘探研究毕业论文目录1绪言11.1工作目的及任务11.2矿区交通及自然地理情况11.3前人工作.......................................................22区域地质背景32.1地层32.2构造32.3岩浆岩.........................................................43典型矿床特征5——余家里金矿3.1大地构造背景53.2地层特征63.3矿区构造93.4矿化特征104矿化特点及富集规律.................................................124.1区域矿化特点124.2构造体系的成矿专属性分析124.3矿化富集规律135成矿规律...........................................................155.1不同级次构造在成矿中的作用155.2矿化与持续低温含矿流体作用相关175.3成矿规律探讨17结论19致谢20参考文献2119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论文绪言1绪言1.1工作目的及任务本论文经过三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完成。论文期间主要包括野外实地踏勘、野外钻孔编录、野外资料室内整理和学习,对赣西地区的地质情况基本熟知。本次研究重点进行江西省萍乐坳陷带西段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规律研究,以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区域成矿特点,与滇黔桂金三角成矿区等典型地区金矿对比,总结区域金矿成矿规律1.2矿区交通及自然地理情况研究区位于江西省西部,西起萍乡市上栗县,东至高安市鸡公岭一带,包括萍乡市湘东区、芦溪县、宜春市袁州区、万载县、上高县、新余市渝水区、分宜县。地理座标:东经113°30′—116°00′,北纬27°20′—28°40′,面积约8000Km2(图1)。19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论文绪言研究区植被发育,60%以上的土地为天然针叶林和灌木杂草覆盖。海拔高度约130.6—233.8m,相对高差103m,区内水系发育,池塘较多。该区主要地表水体为一级、二级和三级水系交汇成的河流水,大体流向为自东北向西南,常年有水,河面约2~3m宽,水量一般,年均流量约3.5m3/s,水质良好,可满足矿区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需要。1.3前人工作江西省萍乐坳陷带西段处在特殊的大地构造接壤部位,区内构造复杂,沉积地层分布广泛,厚度巨大,蕴藏着丰富的煤、铁、水泥灰岩、粘土、石膏等矿产资源,历来倍受省内外地质工作者关注,研究程度较高。然而与微细粒金矿有关的地质工作,除了基础性地质工作以外,相对较少,主要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1998年江西省冶金地质勘查局三队于研究区中部的宜春市北部吴村发现微细浸染型金矿,并进行了详查。勘查工作发现矿化主要产于三叠纪灰岩中,其产状明显受NE向构造控制。随后,江西省地勘局赣西地质大队在研究区进行了1:20万水系沉积物金异常检查和部分地段的勘查,在宜春八角亭、分宜王家坊等地氧化带中发现红土型金矿;同期的观巢幅(1:5万)调研工作还在银山坳发现原生金矿层,从而揭开了本区找金历史上崭新的一页。进入21世纪,江西省地勘局赣西队在宜春金瑞、分宜杨家田、小龙等地开展了金矿地质普查工作,除获了3-4t氧化金外,尚在金瑞、杨家田、小龙、丰顶山等地发现该微细浸染型金矿。19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论文区域地质背景2区域地质背景2.1地层赣西地区地层发育齐全,可划分为三大部分,震旦纪以前的地层统称为基底,为一套浅变质岩系,原岩是由海相泥砂质碎屑岩组成的复理石建造夹火山岩建造;震旦纪以后的古生代、中、新生代地层划为盖层,盖层地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二种类型:(1)上古生界及三叠系遍布全区,发育碳酸盐建造,海相碎屑岩建造、陆相碎屑岩建造及海陆交互相碎屑含煤沉积建造,该套地层内广泛发育有各种构造变形现象,常构成为上推覆地层;(2)早侏罗世以后为陆相碎屑岩沉积建造。区域地层基底主要为中元古界双桥山群、杨家桥群,盖层主要为中泥盆统—白垩系以及新生界[1]。基底地层双桥山群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北部上栗、万载一带,震旦纪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宜春-萍乡以南,工作区没有出露。上古生界—新生界遍布全区,其中侏罗-白垩纪和第三纪主要分布于构造盆地中,第四纪分布与河湖流域地区。从已有的金矿赋金层位分析,本区与金矿有关的层位是盖层部分中的中泥盆统至中三叠统。2.2构造萍乐坳陷带地处扬子板块与华南褶皱带的碰撞断裂—萍乐—广丰断裂北侧,属于扬子陆块南部边缘[2]。萍乐坳陷带北缘被宜丰—景德镇断裂所围限。由于本区在沉积物,构造活动,岩浆活动是有扬子陆块与华南褶皱带的过度性质,因此,将萍乐盆地在上古代至中生代早期的性质确定为扬子克拉通边缘拉分盆地。它为加里东期板缘构造带,仍为扬子陆块的晋宁结晶基底,中元古代的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以及晚远古生代成变质岩系构成的“三层式”基底结构。显生宙地层,尤以晚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陆表海相浅水碳酸盐地层及下三叠统陆缘海相的灰泥质沉积地层发育;无论是陆表海发展阶段的石炭纪至二叠纪还是陆缘海发展阶段的三叠纪,在竹亭—灰埠断裂带的南侧,断续出现延长达100余公里的碳酸盐重力流沉积,说明萍乐坳陷带中有一个向华南大陆边缘倾斜的斜坡带。多次的重力流活动,说明沉积盆地基底有一定的活动性,以致间歇地触发了多期次的重力流;石炭纪后转入拉张阶段,地壳变薄,叠加热沉降等诸因素,本区的基底活动性加强,导致石炭—二叠纪多次形成台—沟相间的古地貌格局,同时,还见有基性岩的侵入。坳陷中的东乡枫林,威宁期火山活动显著,见中酸性火山岩及中基性侵入岩,这些方面与华南陆块相比毫不逊色。因此,就本区与黔西南就大地构造而言,同属扬子陆块南部边缘地带[3]。19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论文区域地质背景2.3岩浆岩萍乐坳陷带西段位于扬子准地台与华南褶皱系对接地带。自元古代至中生代,构造运动十分强烈。岩浆活动较频繁,主要有加里东晚期、燕山期的岩浆活动。岩体主要出露有丰顶山、桃源(加里东晚期)、蒙山(燕山早期)岩体及中北部宜丰、村前,南部有铁坑,新余,西部萍乡等地的小岩体。工作区内除丰顶山、蒙山以小岩基和岩株出露地表外,其余都以岩瘤、岩枝、岩脉的形式出露。岩石类型以中酸性、酸性侵入岩为主,次为中、基性岩脉。现将坳陷带内各期次主要侵入岩及特征列于下表(表1)。表1萍乐坳陷带西段各期次主要岩浆岩一览表旋回时期期次主要岩体岩石类型接触关系产状面积km2年龄Ma矿化燕山旋回晚期一宜丰,村前铁坑,铁山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侵入于二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岩瘤岩枝113Nb,Ta,Li,Rb,Cs,Be早期三蒙山细粒含斑花岗岩侵入于第二次岩体中岩枝5.46Cu,Pb,Zn,Sn,Mo,W二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侵入于第一次岩体及侏罗系中岩枝5.87Cu、Pb、Zn、Sn、Mo、W一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侵入于石炭系、二叠系中岩株27.7170Cu、Pb、Zn、Sn、Mo、W加里东旋回晚期二桃源黑云角闪石英闪长岩、黑云角闪闪长岩侵入于双桥山群及丰顶山岩体中岩株11Au、Ag、Pb、Zn一丰顶山黑云母花岗闪长岩、黑云二长花岗岩、黑云角闪斜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侵入于双桥山群,下石炭统角度不整合于岩体之上岩基159428.5Pb、Zn、FeS19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论文典型矿床特征3典型矿床特征余家里金矿床赣西余家里金矿位于江西省宜春市西部,处在金瑞镇的北部,构造上属于赣西萍乐坳陷带西段。地理座标:东经114°11′00″—114°15′00″,北纬27°57′00″—28°00′00″(X:3092000-3096000,Y:38517000-38521000),面积18.01平方千米。矿区南部有昌金高速公路、东侧是320国道,省级及市县乡间公路纵横连贯,纵贯全区,交通十分便利。矿区植被发育,60%以上的土地为天然针叶林和灌木杂草覆盖。海拔高度约130.6—233.8m,相对高差103m,区内一条主水系,众多条一级水系,池塘较多,主要地表水为一级、二级和三级水系交汇成的河流水,大体流向为自东北向西南,常年有水,河面约2~3m宽,水量一般,年均流量约3.5m3/s,水质良好,可满足矿区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需要。3.1大地构造背景赣西地区微细浸染型金矿地处扬子板块东南边缘,为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之间的结合带,并为九岭地体和武功地体所夹的一个晚古生代-中生代坳陷带,即萍乡-高安坳陷。沿九岭地体南缘和武功地体北侧发育二个大型推(滑)覆构造,二者在坳陷带内对接,形成构造脆弱带(长平—石岗对冲带),大致分布于长平—桐木—丰顶山—七宝山—石岗一带。走向NEE,延长二百余公里,是区内区域控岩控矿构造(图2)。19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论文典型矿床特征图例图2赣西地区微细浸染型金矿区域构造位置图3.2地层特征赣西余家里矿区出露地层比较简单(图3,表2),主要为上二叠统长兴组、下三叠统青龙组、飞剑潭组和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其中,青龙组分为三个段,分别为高安灰岩段、枣木段、殷坑段,飞剑潭组则进一步划分出两个岩楔(底部的关口岩楔和中部的张新塘岩楔)和四个段组成。地层倾向SEE,倾角中等,主要岩性为白云岩、灰岩、泥岩和砂岩(表2),自下而上依次为:长兴组:岩性为碎裂化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和硅质灰岩,含少量的生物碎屑,含微弱金矿化;与上覆地层青龙组殷坑段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表现为青龙组与长兴组倾向基本保持一致,但地层时代不连续。青龙组:上部为薄层泥晶灰岩与钙质泥岩,中部为砾屑灰岩与薄层状泥晶灰岩互层,下部为泥岩、钙质泥岩,属大陆斜坡相环境,与下伏长兴组呈不整合接触关系,19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论文典型矿床特征图3赣西余家里金矿区地质图(修测)19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论文典型矿床特征表2赣西余家里金矿区地层划分简表年代地层岩石地层厚度(m)岩性特征三叠系下统飞剑潭组第四段88深灰色白云岩、云灰岩,下部为灰白色泥晶灰岩第三段灰绿色薄层状含陆屑含泥泥晶灰岩张新塘岩楔224灰黄色钙质泥岩、粉砂岩、长石石英细砂岩第二段459浅黄色薄层状含铁质泥岩、钙质泥岩与泥晶灰岩第一段黄色薄层状泥岩、泥晶灰岩、鲕粒灰岩、泥灰岩及灰岩角砾岩关口岩楔253黄灰色石英细砂岩、粉砂岩、夹钙质泥砂岩青龙组高安段164薄层壮泥晶灰岩、钙质泥岩、泥灰岩枣木段140碎屑岩、破碎的不纯钙质灰岩、夹薄层泥灰岩、碎裂化泥-微晶灰岩,部分含有硅质透镜体殷坑段25灰黄色薄层状钙质泥岩、泥灰岩、泥晶灰岩二叠系上统长兴组127灰色生屑泥晶灰岩、含燧石条带或结核以不纯碳酸盐岩为主,有机质含量较高,是本区主要含矿层。其中:殷坑段:主要为灰黄色薄层状钙质泥岩、泥灰岩、泥晶灰岩。产丰富双壳类及少量腕足类化石,厚20.06~31.16m。枣木段:主要为灰色中—厚层状碎屑岩与灰色薄层状泥晶灰岩互层,间夹鲕粒砂屑含云灰岩、破碎的不纯钙质灰岩、夹薄层泥灰岩、碎裂化微-泥晶灰岩,含有硅质透镜体。在矿区呈透镜状展布,厚度变化较大,厚度约79.00~140.76m。高安段:主要为微—薄层状泥晶灰岩、中层状泥岩灰岩、钙质泥岩、泥灰岩;上部夹粉砂质泥灰岩、含铁质泥岩、粉晶灰岩及泥晶灰岩角砾岩。厚度变化较大,与枣木段有互为消长关系,在枣木段不发育的地段较厚,一般32.95—164.40m厚。飞剑潭组:为一套大陆斜坡—盆地的重力流浊积岩相,底部细砂岩与粉砂岩;下部灰岩角砾岩与泥灰岩薄层状泥晶灰岩,中部为钙质泥岩、钙质石英粉砂岩,上部为薄—厚层状泥晶灰岩,顶部白云岩。又可分四个段及两个岩楔,自下而上其岩性依次为:关口岩楔:该岩楔命名于萍乡市枣木剖面关口村,并以枣木剖面为层型,天台山为辅助剖面(金瑞幅地质说明书,1998)。其岩性组合为薄—19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论文典型矿床特征厚层状石英细砂岩、粉砂岩,间夹钙质泥岩、粉砂质泥岩、钙质细砂岩。厚235.78m。与下伏青龙组高安段为整合接触。飞剑潭组一段:下部灰色透镜状、中层状泥晶灰岩角砾岩、浅灰色薄—厚层状泥晶灰岩,底部偶尔见薄层状泥灰岩;中部为灰色薄—巨厚层状泥晶灰岩,间夹浅黄—灰色薄层状泥灰岩;上部为灰色厚层状泥晶灰岩角砾岩与薄—厚层泥晶灰岩互层,其中上部夹灰色厚层状亮晶鲕粒灰岩,上部及下部为中—厚层状灰岩角砾岩舌,局部夹白云岩透镜体,厚度427.66m。飞剑潭组二段:为浅黄色薄层状含铁质泥岩、钙质泥岩与泥晶灰岩旋回,发育水平潜穴,厚32.14m。张新塘岩楔:其创名地点为天台山剖面张新塘村(金瑞幅地质说明书,1998)。岩性为黄色、灰红色、灰色薄层状钙质泥岩、钙质粉砂岩、粉砂岩。期间见小型槽状、透镜状及水平层理,厚233.99m。飞剑潭组三段:该段在矿区出露不全,未见顶。岩性仅为灰绿色薄层状含陆屑含泥泥晶灰岩。飞剑潭组四段:岩性组合特征为灰—深灰色薄—中层状泥晶白云岩、含砂屑泥晶白云岩、泥晶灰岩、薄—厚层状中晶白云岩;底部和顶部见有深灰色厚层状砂屑云灰岩及含泥晶白云岩。第四纪沉积物:广泛分布于各水系的两侧及山间谷地中,构成河漫滩及河谷的各级阶地。主要有残坡积和冲积两种成因类型。根据岩性、地貌形态及阶地等特征,可分为全新统山背组和联圩组。山背组:分布于山间低洼地带及水系两侧,常组成II级阶地。岩性为灰褐色、灰色粘土,含角砾粘土及含砂砾土层。厚度大于2.5m。联圩组:分布于水系两侧,常组成I级阶地。岩性为黄褐色、灰黄色亚粘土及亚砂土层,下部为砂砾层。厚度大于5.7m。3.3矿区构造赣西余家里矿区地处萍乡-高安坳陷带西段余家里背斜北西倾伏端,矿区以断裂构造为主,还有褶皱及不整合面。区内断裂构造共有5条,除断裂F5外,规模均较小,分别呈NE向、NW向和近SN向延伸(图2)。具体描述如下:(1)断裂F5:为矿区内推测断层。发育于第四系沉积覆盖区,地形上成沟谷,从其平面(图3)及剖面图(图4)上可以看出,断裂为北西倾,属正断层性质,造成地层重复,断裂北西盘为飞剑潭组关口岩屑、南东盘为青龙组地层,两侧地层产状一致。19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论文典型矿床特征图4赣西余家里矿区西面剖面图(2)断裂F1:断裂由破碎带组成,其宽度不大,约0.5-1m,断裂北东向延伸,规模较小,倾向SE,倾角45°。断裂构成岩性地层界线,其上盘为粉砂岩,属于飞剑潭组的关口岩楔;下盘为薄层灰岩,属于青龙组高安段。与吴村金矿矿区北部的F1—F4断裂构造(图5)产状(走向NE,倾角45°-60°)基本一致。(3)断裂F2:断裂发育于三叠纪飞剑潭组和青龙组地层中,横切地层走向,断面波状延伸,总体走向北西北西向,延伸约1km,具有走向平移性质。图5赣西地区萍乐坳陷带北段吴村—金瑞地层剖面图(4)断裂F3:断裂近南北向沿沟谷发育,其倾向西,陡立产出,其断面较发育,产状275°∠75°,其上可见擦痕。切割地层最为明显,属于走向滑动性质,延伸约450m。(5)断裂F4:北西向延伸,为推测断裂,属于走向滑动性质,出露于东面矿体的中间位置,切割矿体,延伸约550m,发育于沟谷负地形,对两侧地层有一定影响。矿区褶皱构造规模较小,出露于矿区西北部的二叠系长兴组灰岩和东南部的飞剑潭组地层中,可以分为层间不协调褶皱和伴生褶皱3.4矿化特征19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论文典型矿床特征赣西余家里矿区异常元素组合较复杂,以Au、Ag、Cu、Pb、Zn、Sb、As元素为主的多元素异常,异常形态多呈椭圆状,浓集中心明显,梯度变化大,离散系数小。矿区近地表含矿段长约2km,依据地层、构造特征,划分为Ⅰ、Ⅱ、Ⅲ含金矿段(江西地勘院赣西微细浸染型金矿设计,2007)。Ⅰ号矿段:地表氧化矿长约300m,宽约250m,出露面积约75000平方米,单工程控制最大厚度17.10m,平均厚度约10m,品位0.3~3.49×10-6,单工程平均品位最高Au:0.98×10-6,全矿段平均品位约Au:0.5×10-6,可预测地表浅部氧化矿金资源量334类约1吨。Ⅱ号矿段:经工程控制地表氧化矿总长大于420m,最大宽度60m,平均宽25m;单工程氧化矿最大控制厚度18m,平均12.2m。单工程平均最高品位Au:2.27×10-6,矿段平均品位Au:0.6×10-6,估算333类金资源量大于100千克。已施工的ZK301(孔深105.7m)、ZK302(孔深485.8m)、ZK402(孔深100.02m)和ZK801(孔深64.1)钻孔样品分析结果显示,在40~85m孔深的原岩中发现原生金品位在0.18~3.18×10-6,控制矿体延深斜长80m,含矿(化)体总厚度16m,平均品位Au:0.8×10-6,估算334类金资源量大于1吨,该矿段找矿前景十分看好。Ⅲ号矿段:经初步工程控制含矿地段长约500m,氧化矿地表宽约40m,深0~6m,含金品位变化0.2~1.06×10-6,可圈定品位大于0.5×10-6的氧化矿范围长400m,平均宽大于20m,平均厚大于4m,估算出地质资源量不少于40Kg。在ZK4001孔深16.95~20.15m原生矿样长3.2m,品位0.39~0.98×10-6,平均品位0.69×10-6;孔深29.64~37.14m,样长7.5m,0.12~0.72×10-6,平均品位0.47×10-6,与已知的吴村金矿体分布于同一含矿构造带。这三个主要矿段的地表氧化矿的地质构造、赋矿岩层和岩性组合等基础地质特性基本相同,同属于红土型金矿类型。其中Ⅰ矿段、Ⅱ矿段和Ⅲ矿段的地表40m以上的矿化部分均为矿区的地表红土型金矿类型部分。Ⅱ和Ⅲ矿段的深部约40m以下为原生矿床。19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论文矿化特点及富集规律4矿化特点及富集规律4.1区域矿化特点凹陷带北部的宜丰—景德镇深大断裂和南部的萍乡—广丰深大断裂控制了萍乐凹陷带的发育,形成了凹陷盆地,中部的竹亭—枧溪深大断裂控制了卡林型金矿点的集中分布。根据已知矿点的地质特征,综合前人研究及勘查成果,可以看出区域矿点有如下基本特征:(1)所有矿床都分布于断裂周围,尤其集中于中部的竹亭—枧溪深大断裂周围。(2)矿点内金产出形式:一部分是以自然金形式产出,另一部分是包含在黄铁矿或闪锌矿等还原性矿物内。(3)矿床赋矿地层主要有下三叠系青龙组和下二叠系茅口组。矿床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沉积—改造型层控矿床,为整合型矿体,受地层控制明显。如余家里和吴村;另一种是受断裂明显控制的构造成因矿床,矿体是脉状矿体,如小龙矿区。(4)控矿断裂:根据区域成矿地质条件,结合部分已开发的矿点的情况,控盆断裂与后期断裂交汇部位往往是成矿的有利部位,即东西向控盆断裂与北北东、南北、北西向构造叠加、交汇部位处,以及控盆断裂旁侧的次级断裂且与主断裂贯通地段控制了矿点的分布;低次序断层、断层交汇处、断层旁侧的牵引褶皱、层间滑动、层间破碎、次级褶皱等部位往往直接控制矿体的产出。4.2构造体系的成矿专属性分析(1)武功山体系的成矿专属性南部的武功山滑覆体系从凹陷带中部的竹亭—枧溪南倾滑脱深大断裂到凹陷带南部的北倾的萍乡—广丰滑脱深大断裂,占了整个凹陷带近2/3的面积。武功山体系表现出了以三江为中心发育了一大面积侵入岩,并以侵入岩为中心,四周又发育了一系列的滑覆断层,从对成矿的有利因素来看,滑覆体系的张性构造环境比较有利于成矿热液的上涌。大量发育的滑脱断裂不仅是导矿的通道,也是良好的容矿通道。这些滑覆断层的发育使成矿热液可以流畅的扩散至各断裂带内,有利于卡林型金矿的形成。(2)南北构造对接带的成矿专属性19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论文矿化特点及富集规律中部的南北构造对接带是两大板块对接部位,在此发育了大量的构造,是整个凹陷带中构造最复杂的地区,也是构造变形最强烈的地区。整个凹陷带的断裂性质在这里发生了转变,构造变形强烈。一般来讲构造变形很强烈的部位,也是矿化蚀变最强的部位,亦是金矿体富厚部位。中部对接构造带由于具备了这些特征而形成了现在矿点沿断裂展布的现象。4.3矿化富集规律(1)容矿构造与矿化富集的关系1具多种构造复合部位为矿化富集有利部位。小型褶皱+假整合面构造+层间断裂+密集裂隙带、网状裂隙带及微裂隙带的构造组合为矿化最有利部位。2密集裂隙带、网状裂隙带及微裂隙带为矿化富集有利部位,特别是微裂隙带为矿化最富集部位。3岩脉与围岩的接触带构造为矿化富集有利部位。(2)岩性与矿化富集的关系金矿化主要与细碎屑岩及不纯碳酸盐岩,以及它们受构造作用变形后形成的构造碎裂角砾岩。如在吴村矿区,对矿化有利的岩石为砂—粉砂状碎屑灰岩,总体上反映出不纯灰岩及细碎屑岩有利于金矿化的富集。大石芴主要赋矿岩石为细粒石英砂岩及砂质页岩,同样反映出细碎屑岩有利于金矿化的富集(3)矿化富集与矿石类型、矿物种类及其他成矿元素的元素本区金矿化富集与矿石类型关系密切。如在大石芴矿区,黄铁矿型矿石及褐铁矿型矿石明显有利于金的富集,为矿区主要的金矿石类型,且金的品位较高,在黄铁矿型金矿石中,金品位为47.70×10-6。在吴村金矿区,则是含黄铁矿泥质钙质粉砂岩矿石、含粉砂质页岩矿石、含黄铁矿泥晶灰岩矿石。区内该类型矿床的矿化富集与黄铁矿及炭质关系密切,它们是金的主要载体矿物。但在各矿区中有所不同,如在吴村金矿区及大石芴矿带,金的主要载体是黄铁矿,而对于黄铁矿而言,具富砷黄铁矿环边者及五角十二面体者又更利于金的富集[4]。前已述及,金矿化与As关系密切,Au与As有正相关关系,即As高Au也高。因此,砷有利于金的富集。在区内砷主要存在于富砷黄铁矿及微量毒砂中,从而说明富砷黄铁矿及毒砂的存在对金矿化的富集有利。19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论文矿化特点及富集规律(4)蚀变与矿化富集的关系硅化及黄铁矿化是对金矿富集有利的蚀变,当硅化、黄铁矿化较强时为金矿的金矿围岩蚀变,当二者蚀变很强时,往往既是金矿体所在,但在硅帽处并不是金矿化最强烈,而是在硅帽下部的破碎带中,这可能与硅帽中作为金的主要载体矿物黄铁矿的发育有关[5]。绢云母—伊利石化也对金矿化富集有利的金矿蚀变,蚀变强烈时常为矿体所在处。碳酸盐化在区内主要为方解石化。在密集平行方解石脉及网状方解石脉附近也为金矿化富集部位,这在吴村矿区表现得较明显。碳化在部分矿区表现明显,且对金的富集有利,碳化强,金含量也高。19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论文成矿规律4成矿规律5.1不同级次构造在成矿中的作用通过对比和研究,本人认为区内微金的成矿作用主要受控于地层岩性、构造作用。岩浆的直接参与的成矿作用不明显,相对较重要的一个因素应该是有一个低温持续活动含矿流体的作用。这里控矿构造指控制矿田矿带及矿区的构造,容矿构造则为矿体赋存、或与矿体相伴生的构造。目前对各矿床点资料研究表明,控(容)矿构造包括深大断裂、伸展构造体系中的顺层正滑拆离断层及派生的褶皱构造[6]。萍乐坳陷西段的主体构造格局是三条深大断裂、两大构造体系,叠加新华夏系,不同级次的构造表现各有千秋。(1)武功伸展构造体系控制着微细浸染型金矿田[7]从目前微细浸染型金矿的分布,包括原生金矿点及红土型金矿区,均分布于万载丰顶山至上高天山以南地区,这一界线正好与武功伸展构造体系的北部边界相吻合。从此向南分布着众多的红土型,其中的分宜王家坊矿区,则位于上部脆性伸展构造根带旁。虽然在其北的万载桃源,岭东等地亦发育金矿,但其类型为石英脉型及硅化矿碎带型的“明金”,所属微细浸染型金矿,两者的成矿地质背景与成矿机制差异甚大,不可同日而语。因此,萍乐坳陷带西段的微细粒金矿田。滇、黔、桂金三角微细浸染型金矿亦为一穹窿伸展构造体系控制,因此,两地有“异曲同工”之处。(2)深大断裂控制着矿带的形成本区微细浸染型金矿从原生金矿点,红土型金矿,以及1:20万水系沉积物金异常等的分布,大致可划分为两条带,北部条带从宜春吴村—分宜小龙,操坊—上高南港—高安钩山,本带见有吴村原生金矿,余家里红土型金矿,小龙氧化金矿,丰顶山红土型金矿等,以及一批金异常;南带包括银山坳金矿点,王家坊红土型金矿,以及沿武功山北麓分布的金异常。南条带则与萍乡—广丰断裂相吻合,因此,深大断裂明显地控制矿带形成。水系沉积物异常与金异常伴生的往往有钴、镍、等异常出现,似可说明金异常与地幔活动有关。同时,七宝山组中亦发现基性岩夹层,亦证明有地幔物质侵入。由于区域上并没有发现可靠的矿源层,因此,推测金的物质除地壳来源外,幔源亦可忽视。正由于部分金来源于地幔,深大断裂又有沟通地幔与地壳的作用,因此,它控制着矿带的分布就不奇怪了。(3)伸展构造派生的背斜构造控制着矿区19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论文成矿规律分宜小龙氧化型金矿,如前所述为一背斜构造,山顶所控制的氧化型金矿应为残破积型,即为原生金矿原地风化后的产物。其层位应为南港组与茅口组接触界面附近。这一背斜为一短轴背斜,沿背斜脊线呈波状起伏。矿区内由茅口组灰岩组成核部,向东1km,则见大埔组白云岩组成背斜核。沿此背斜向东至操场,向西至寨下以南,至少有4个金异常沿此断裂带分布,它们呈北东向,明显受此背斜控制吴村金矿是目前发现的一个较好的原生金矿,储量约8t。从其剖面图中可以清楚看出,矿体顺层分布,地表见硅帽,矿体中见角砾岩,说明为一顺层拆离面控制的金矿体。同时,此处为一背斜构造,远离背斜轴矿体尖灭。分宜银山坳原生金矿(化)点,亦有一背斜构造,核部地层为小江边组,其上为茅口灰岩覆盖。原我队区调队在进行1:5万区调工作时,于此处采样9个(1m一个样),其金品位均在1g/t。最高者达9g/t。这一金矿层位于茅口组与小江边组接触处,明显受背斜控制。向西至分宜王家坊,为银山坳背斜西延伸部分。背斜核部为小江边组,两翼为茅口组,红土型金矿体则位于背斜核部小江边组不纯灰岩,钙质泥岩之上。并清楚显示背斜构造控制作用。通过新余—上高构造剖面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只要是在背斜构造部位,有小江边组,南港组及下三叠统出露地段,均出现金异常或相对高值区,清楚地显示背斜构造的控矿作用。(4)顺层正滑拆离断层控制着矿体分宜小龙矿区剖面资料,其残破积的氧化金矿体位于南港组与茅口组接触界面处,其上可见强硅化的灰岩,它盖在矿体之上,被称为硅帽。经钻探,未发现硅帽向深部延伸,说明它可能为顺层正滑拆离断层作用的产物,矿层之下即为茅口组,在茅口组中见有多层构造角砾岩。再下则见厚约200米的白云岩,它可能为上石炭统大埔组,两者之间断失地层达400米以上,因此,为一巨大的拆离面。同时,亦说明本区延伸构造体系具有多层次顺层拆离的特点。据野外观察,这一大的拆离面含金并不理想(已采样分析,尚在研究中中)。而上部的拆离断裂带则形成金矿体,两者的主要区别均为纯灰岩与白云岩,看来金矿层的形成必须具备岩性、构造两方面的因素,缺一不可。宜春吴村金矿层在地表可以见到。据矿上介绍,露头矿层在3g/t以下,由于品味较低,开采不划算,所以任保留于露天采场中。矿层厚约1米,为泥灰岩组成。其上为中层状灰岩。矿层岩石揉波发育,微断层较多,为一清晰的顺层上滑拆离面。其上的灰岩则出现大量的斜交矿层的正断层,因此,其中亦含金,但品位低于矿层。分宜银山坳金矿点亦有类似现象,从其剖面图可知,探洞位于山腰,长约20米。如果以0.1g/t作为矿化,本洞探基本沿着矿(化)层掘进。该矿区29线PD1硐中,连续采样15个,代表厚度9.89米平均含金3.29g/t。距30m的ZK1703孔采样5个代表长度9.81米,平均品位3.319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论文成矿规律g/t。两者结果相似,说明这层矿为顺层延展,比较稳定。亦可说明矿体受顺层拆离断层控制,必须说明的是本次野外调查发现,硐探位置并不像剖面图那样,处于茅口组中,而是处于茅口组与小江边组界面处,这可能是由于小江边组瘤状灰岩结束后,还有70m左右的厚层状灰岩与中层状泥晶灰岩的过渡层,这些中层状灰岩泥质含量可达10%以上,有时还呈瘤状,从其构造属性更接近小江边组,属软弱层的范畴,。矿区极有可能认为是茅口组,以致造成界面误差较大。从上面所举的例子,似可说明在盖层中,在岩性突变面处,如栖霞组底部泥灰岩与灰岩界面,小江边组与茅口组界面,茅口组与南港组界面,以及下三叠纪中—厚层状灰岩层或白云岩层与薄层状泥灰岩,泥质岩层界面处,在由南向北伸展作用下,以软弱层为润滑层,对地层进行顺层正滑拆离剪切作用,形成顺层拆离断层,造成地层的减薄或缺失,并派生有褶皱构造。尤其在背斜的核部,往往形成较大的虚脱空间,成为极佳的储矿场所。深断裂沟通了地幔与地壳的物质联系,平行或斜交背斜轴的高角度逆、正断层以及顺层拆离断层系统,三者构成了本区主体的构造网络,地下的含矿热水则沿着这一构造网络,带着地幔与地壳含矿物质进行循环。当金矿热水循环至上部顺层拆离断层中,由于流速减缓,压力及温度降低,则在背斜轴部及其附近的虚脱空间中沉淀下来,形成微细浸染型金矿层。19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论文成矿规律5.1矿化与持续低温含矿流体作用相关根据区内收集吴村及小龙、余家里等矿区的测试资料,区内微金矿石的矿物成份(岩矿鉴定)中金属矿物主要主要有黄铁矿、砷黄铁矿、褐铁矿、黄铜矿、白铁矿、磁铁矿、锑矿、少量白钨矿及自然金;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方解石、白云石及炭质等。物相分析,金矿物粒度大小0.5-2微米;与金伴生的黄铁矿微粒,小于30微米;磁铁矿50—200微米。包裹体均一法测温,方解石包体均一温度一般120~170℃;石英中包裹体均一温度普遍在:170~220℃。冶勘三队在研究吴村金矿时矿物包体113~228℃主成矿期温度为114~160℃。成矿压力为247×105~608×105Pa。区内Au矿化与硅化、(含As)黄铁矿化、碳酸盐岩化密切相关,并伴泥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伊利石化),可出现炭化(特别有机碳活动的痕迹)。在余家里、小龙局部可有黄铜矿化、W、Sn异常。可能与隐伏的岩体活动有关。与微细浸染型金矿化密切相关的主要是低温热流作用以及形成的As、Sb、Hg异常。5.2成矿规律探讨19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论文成矿规律卡林型金矿床指产于未经区域性变质的细碎岩屑、碳酸盐岩和硅质岩中的微细浸染型中低温热液金矿床,又称作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中国卡林型金矿床的一般特征如下[8~11](1)成矿元素组合:Au、Hg、Sb、As、Ti(C)(2)矿床规模:从小型矿床到大型矿(3)成矿围岩:寒武系一三叠系粉砂质碳酸盐岩、含碳钙质、硅质粘士岩、粉砂岩(4)矿区火成岩和变质岩:一般不出露,可能存在隐伏侵入体(5)控矿构造:受层位和构造控制(6)蚀变矿物:硅化、伊利石化、碳酸盐化、高岭石化、碳化(7)矿石组成矿物:自然金、黄铁矿、毒砂、雄黄、雌黄、辉锑矿、辰砂、伊利石、重晶石、方解石、绢云母等(8)成矿条件:成矿温度:早期阶段为248~311℃,主要成矿阶段为182~250℃,晚期成矿阶段为132~185℃,成矿压力为52×105pa~244×105pa萍乐拗陷带西段具备卡林型型金矿床成矿的大地构造条件。断裂破碎带和沉积间断界面控制矿床的产出。从已有的金矿赋金层位分析,本区与金矿有关的层位是中泥盆统至中三叠统。与微细浸染型金矿化密切相关的主要是低温热流作用以及形成的As、Sb、Hg异常。微金矿石的矿物成份(岩矿鉴定)中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砷黄铁矿、褐铁矿、黄铜矿、白铁矿、磁铁矿、锑矿、少量白钨矿及自然金。这些特征与卡林型金矿床的一般特征基本吻合。萍乐拗陷带西段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模式与卡林型金矿也应相似19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论文结论19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论文结论结论根据对区内微细浸染型金矿的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控制条件及成矿作用的研究以及类比滇黔桂相似矿床,笔者认为该区为卡林型金矿。其成矿理想模式如下:(1)金矿源:中元古界基底地层,特别是宜丰组为重要的矿源层。其中的细碧角斑质凝灰岩、变辉长辉绿岩为重要的矿源岩;加里东期的丰顶山花岗闪长岩为重要的矿源岩;早海西期陆相沉积作用形成的五通组、华山岭组及大塘组为主要的矿源层,其中所含碎屑岩为主要的矿源岩;晚海西期茅口组海底喷流作用形成了部分初始矿源层。(2)流体来源:大气降水与岩浆水、建造水的混合流体,而以大气降水为主。(3)海西期形成的地层假整合面构造,在燕山期构造作用下又叠加了小型褶皱、层间断裂构造,并在附近形成了一系列密集裂隙带、网状裂隙带及微裂隙带为主要控矿构造。(4)燕山期区内部分地区有过度同熔型岩浆岩侵入或有幔源型岩浆侵入,在一些矿区附近或外围有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及煌斑岩产出。在岩浆分异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富含S、CO2等挥发份的岩浆热液,它与大气降水混合,在深部岩浆热源、深部地温热源及构造地温热源等综合热动力的驱动下,发生对流循环,萃取矿源层中的金等成矿元素形成混合含矿热液,在渗滤循环过程中,最后沿上述有利构造组合处发生充填交代作用,形成了层状、似层状、透镜状金矿体,从而形成了区内的吴村、大石芴、小龙等卡林型金矿床。(5)卡林型金矿体及矿化在喜马拉雅期的表生氧化作用下,特别是在红土化作用下,形成了卡林型金矿床的氧化带,部分地区形成了红土型金矿床。19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致谢本文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无论是在论文的选题、开题、资料收集,还是论文成稿过程中,导师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都是恩师精心指导和谆谆教诲的结果。导师知识渊博且治学严谨,对我严格要求使我受益匪浅。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我不仅从恩师身上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从他身上学到了为人之道、治学之道。恩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将永远成为我人生旅途的指南针,他严谨治学的态度也将是我今后工作的准则。导师在学业和生活上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将使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好,我将永远铭记在心。在此向恩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感谢全体老师四年的悉心教导以及授业之恩,学生铭记于心!参考文献[1]何维基,钱国华.赣西卡林型金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前景.矿产与地质,2003,17(增刊):392~394[2]何维基.赣西卡林型金矿床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地质找矿论丛,2004,19(3):173~195[3]刘邦秀,李永明,左祖发.江西不同构造单元成矿地质背景分析.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6,(增刊):45~50[4]万大理.江西金矿地球化学勘查模式.矿产与地质,2001,15(5)472~479[5]陈大经,杨明寿.赣西袁水坳陷卡林型金矿床地质特征.矿产与地质,2000,14(6):365~370[6]陈大经,杨明寿.赣西卡林型金矿控矿条件及成矿模式.矿产与地质,2001,15(2):77~82[7]钱国华,张立.赣西地区金矿类型、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矿产与地质,2003,17(增刊):395~397[8]应汉龙.卡林型金矿床的特征和成因.地质地球化学,2001,29(4):56~64[9]赵会庆.中国卡林型金矿成矿构造环境及热液特征.地质找矿论丛,1999,14(3):35~41[10]韦龙明,刘莺玲.中国卡林型金矿床金的赋存状态研究.地质与勘探,1995,31(6):31~35[11]韦龙明.中国卡林型金矿床金矿物的一般特征.黄金地质,1996,2(3):66~70[12]AlvarezAA,NobleDC.Sedimentaryrock-hosteddisseminatedpreciousmetalmineralizationatPurisimaConcepcion,Yauricochadistrict,centralPeru[J].Econ.Geol.,1988,83:1368~1378[13]ArehartGB.Characteristicsandoriginofsediment-hosteddisseminatedgolddeposits:areview[J].OreGeologyReview,1996,16:383~403[14]SillitoeRH,Bonham,HFJr.Sediment-hostedgolddeposits:distalproductsofmagmatic-hydrothermalsystems[J].Geology,1990,18:157~16121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