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68 KB
  • 2022-04-22 13:37:59 发布

DB13T 1404-2011 片麻岩山地水土保持工程技术规程.pdf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ICS93.160P57DB13河北省地方标准DB13/T1404—2011片麻岩山地水土保持工程技术规程2011-05-10发布2011-05-20实施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13/T1404—2011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标准起草。本标准由河北农业大学和国家北方山区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农业大学、国家北方山区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保国、张雪梅、郭素萍、齐国辉、顾玉红、曹瑞森。I DB13/T1404—2011片麻岩山地水土保持工程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河北省片麻岩山地水土保持工程的规划、蓄水、排水、坡面防侵蚀、生态型水土保持林与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林的建设和营造。本标准适用于河北省片麻岩山地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6000-1999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DB13/T1078-2009黄连木育苗造林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片麻岩一种程度很深的变质岩,具有片麻状或条带状结构,有鳞片粒状变晶,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其中长石和石英含量大于50%,长石多于石英,较易风化。主要包括黑云斜长片麻岩、二长花岗片麻岩和A型花岗质片麻岩三类。3.2隔坡梯田与梯田之间的具有一定宽度的山坡原状坡面。3.3隔坡沟状梯田在山场坡面上通过开挖具有一定深度和宽度的沟槽,然后用坡面表土或客土回填,两沟槽中间保留一定宽度的山坡原状坡面做外田埂,修筑的田面呈外高里低小反坡状态的梯田。3.4拦水沟山场坡面上横向切断坡面、阻断聚集地表径流的、具有一定深度和长度的沟槽。1 DB13/T1404—20113.5陡坡面和缓坡面山体坡度≥25°的坡面为陡坡面,山体坡度<25°的坡面为缓坡面。3.6塘坝3在沟道内拦截和贮存当地地表径流的蓄水量不足10万m的山地蓄水设施。3.7谷坊3修筑于支沟、毛沟内防止沟道冲刷、拦沙蓄水的容量小于100m的横向土(石)拦挡坝。3.8生态型水土保持林与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林以保持水土为主要目标的林地为生态型水土保持林,以保持水土和可持续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的林地为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林。4规划4.1本底调查4.1.1地质及土壤包括岩石、地形地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土层厚度、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pH值、土体状况、土壤生物等。4.1.2气候包括年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0℃和≥10℃的积温、年均降雨量、50年一遇最大降雨量、10年一遇最大降雨量、太阳辐照和无霜期等。4.1.3水土流失状况包括土壤侵蚀类型、土壤侵蚀量、地表径流量及分布、土壤含水量等。4.1.4植被包括主要植物种类、植被类型、植被数量、植被覆盖率、植被生产力等。4.1.5社会经济情况包括人口、劳动力数量和技术素质,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情况,能源交通状况等。4.2规划原则4.2.1整体性原则2 DB13/T1404—2011从整体出发,统筹兼顾,做到坡上坡下相结合、坡面工程与沟道工程相结合、蓄水排水保水相结合、山水林田路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统一整体。4.2.2生态经济兼顾原则在保证实现蓄水保土等生态效益的同时,根据山场坡面具体情况,做到生态型水土保持林与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林相结合,形成高效产业,取得最大经济效益。4.2.3多样性原则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种树与种草相结合、保土与聚土用土相结合,实现工程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4.3规划内容4.3.1蓄水工程包括陡坡面蓄水工程、缓坡面蓄水工程、沟道蓄水工程和坡面集雨工程。4.3.2排水工程包括坡面横向排水工程、坡面纵向排水工程和沟道排水工程。4.3.3坡面防侵蚀工程包括陡坡面拦水保土工程、缓坡面保土工程、隔坡护坡保土工程。4.3.4生态型水土保持林2-12-1在坡度≥25°、土层厚度<10cm、土壤侵蚀模数为500t/km.a~900t/km.a、土壤肥力较差的山场坡面建设生态型水土保持林,栽植耐瘠薄、适应性强的乔灌木和草。4.3.5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林2-1在坡度<25°、土层厚度>10cm、土壤侵蚀模数<500t/km.a、土壤较肥沃的山场坡面建设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林,栽植效益较高的经济林树种。4.3.6道路包括盘山主路、分沟支路和作业路。盘山主路布设于山坡中上部与坡脚处,能连接整个小流域或多个小流域,可以循环行驶,沙石或硬化,陡度<15°,路面宽6m~8m,向山跟一侧倾斜1°~2°,靠山跟一侧修筑宽30cm~50cm的排水沟;分沟支路连接主路与作业路,路面宽4m~6m,陡度<18°;作业路宽2m~3m。5蓄水工程5.1陡坡面蓄水工程主要采用鱼鳞坑方式蓄水。5.1.1整地规格在坡面上挖近似半月形的坑穴,坑穴间呈品字形排列,坑的大小因小地形和栽植树种的不同而变3 DB13/T1404—2011化。一般坑宽(横)0.8m~1.5m,坑长(纵)0.6m~1.0m,坑距2.0m~3.0m。5.1.2整地方法挖坑时先把表土堆放在坑的上方,生土堆放在坑的下方,按规格标准挖好坑后,再把熟土回填入坑内,在坑下沿用生土围成高20cm~25cm的半环状土埂,在坑的上方左右两角各向斜外上方开一道引蓄坡面雨水的、深10cm左右的小沟。5.1.3鱼鳞坑密度鱼鳞坑布设密度为每亩120株~133株。5.2缓坡面蓄水工程主要采用隔坡沟状梯田。5.2.1田面规格5.2.1.1田面宽度根据坡度、利用目的和径流量来确定,一般田面宽度为1.5m~2.5m,坡缓宜宽、坡陡宜窄。5.2.1.2开沟深度根据坡度和利用目的来确定,一般深度为0.8m~1.2m,生态型水土保持林宜浅,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林宜深。5.2.1.3隔坡宽度根据坡度来确定,一般为2m~3m。坡缓宜窄、坡陡宜宽。5.2.1.4梯田走向走向按自然坡形随坡就势呈弧形布设,田面沿山坡走向的比降为0.3%~0.5%。5.2.2修筑梯田5.2.2.1测量定线在坡度接近山场坡面平均水平的靠近山脊基部的山脚处,作为基点,钉上木桩做上标记,用水准仪按0.3%~0.5%的比降,顺山坡向较低坡位方向测量钉桩,每10m左右钉一个桩,测到另一个较大的山脊处便可,一般距离在100m~150m,然后将各桩按地形用弧线连接起来,撒上石灰,作为将来施工沟槽的外沿线;根据坡度和已确定的隔坡与田面宽度,计算出坡面沟槽间距,从下向上,按照间距依次测量出其他沟槽的外沿线;遇到坡度变缓中间沟槽间距过大时要加行,遇到坡度变陡沟槽间距过窄时停止延伸减行。5.2.2.2整地包括爆破整地、机械整地和人工整地。土层厚<30cm、具有50cm以上的半风化母质层时采用爆破整地或机械整地;土层厚度大于1m时采用机械整地或人工整地。爆破整地时以闷炮为宜,不能放冲天炮。5.2.2.3工程施工4 DB13/T1404—2011施工时间一般在雨季前或雨季后;施工顺序为自下而上。先将开挖的第一条沟槽表面的表土放在沟槽内侧上方坡面,然后开沟,将沟槽内挖出的石块放在沟槽外侧做外沿,挖好沟槽后,用沟槽内侧上方坡面堆放的表土和坡面表土回填沟槽,坡面表土不足时进行客土,将田面整成外高里低的小反坡状,内侧留20cm深的排水沟。田面沿水平方向保持0.3%~0.5%的比降。5.3沟道蓄水工程232主要是修筑塘坝。在沟道内,每1km山场修筑一座蓄水量3万m以下的小塘坝,每2km山场33修筑一座蓄水量6万m~10万m的大塘坝。5.4坡面集雨工程主要包括集雨窖和集雨池。5.4.1修筑位置主要修筑于山坡中上部、生态型水土保持林下部具有较陡坡面、易汇集地表径流或者山坡中上部道路内侧易汇集路面径流的地方。5.4.2规格5.4.2.1集雨窖为地下或半地下,圆柱或立方体,一侧或两侧用水泥浆砌,内侧全部防渗处理,容积视径流量和地33形而定,一般深3m~4m,容量9m~20m。上部封闭,进水口外设沉砂池;下部可设带开关的出水口。上部侧面留一个排水口,其大小根据蓄水设施的大小而定。排水口与主排水沟相连。5.4.2.2集雨池33容量15m~30m,上部不封闭;其他同集雨窖。5.4.3集雨面汇集雨水的表面,一般为自然或人工的荒草坡面、裸岩及路面等。对于需要修建集雨池或集雨窖而集雨面为自然坡面时,应保护好坡面上的植被并设计好排水系统。5.4.4汇水设施包括汇水沟及沉沙池。在集雨区周围修建汇水沟,进贮水设施处汇水沟一般要用水泥砂浆衬砌,汇水沟宽、深30cm~50cm;在汇水沟与贮水设施之间用沉沙池连接。沉沙池用砖、石和水泥衬砌,其大小为50cm×50cm×30cm。每次暴雨后及时清除沉沙池内泥沙,减少泥沙进入集雨窖(池)。6排水工程6.1坡面排水工程6.1.1坡面横向排水工程6.1.1.1鱼鳞坑横向排水鱼鳞坑靠山坡处坑沿要低于外侧5cm~10cm,坑内积满水后由靠山坡两侧横向排出。在坡面上从上到下每50m左右修筑一条深50cm、宽50cm的横向保0.3%~0.5%比降的截流沟,与纵向的主排5 DB13/T1404—2011水沟相通。6.1.1.2隔坡沟状梯田横向排水每条隔坡沟状梯田内侧(靠山坡侧)修筑宽20cm~30cm、低于田面20cm、具有0.3%~0.5%比降的排水沟,与纵向排水沟相连。6.1.2坡面纵向排水工程在坡面上每隔80m~100m在山脊处沿山脊由上而下修筑1条纵向主排水沟,上端与鱼鳞坑横向截流沟相连,中下部与隔坡沟状梯田排水沟相通。主排水沟宽40cm、深50cm,山脊较坚硬处直接下挖,松软处用石头铺设,水泥浆砌。6.2沟道排水工程6.2.1水平梯田排水沟谷水平梯田要在靠近坡脚处修筑排水沟,规格同隔坡沟状梯田。6.2.2排水道沟道靠坡脚一侧,与道路结合在一起修筑排水道。排水道的宽深比为3︰2,用条石浆砌两壁。小沟道排水道上部与主排水沟相连,下部与塘坝相连。大沟道排水道上部与塘坝、主排水沟相连,下部与塘坝或河道相连。7防侵蚀保土工程7.1陡坡面截留保土工程在陡坡面上从上到下每50m左右修筑一条深50cm、宽50cm的横向保持0.3%~0.5%比降,拦截上部坡面地表径流和泥沙的截流沟。7.2隔坡沟状梯田缓坡面截留保土工程7.2.1坡面护坡保土隔坡坡面应种植深根性牧草、药材或小灌木固土护坡。7.2.2田面保土工程田面应保持外高里低,内侧修筑拦土排水两用沟。7.3沟谷防侵蚀工程7.3.1谷坊7.3.1.1设置位置设置于支沟、毛沟坡度小于20°的较平缓处。7.3.1.2规格纵向向迎水面呈弧形,坝横断面呈梯形。主要有土谷坊、浆砌石谷坊和干砌石谷坊。土谷坊坝高6 DB13/T1404—20111.5m~3.0m,顶宽1.0m~1.5m,迎水坡1︰1.5,背水坡1︰1;浆砌石谷坊坝高2m~4cm,顶宽0.5m~1m,迎水坡1︰0.5~1︰1,背水坡1︰0.3;干砌石谷坊坝高1m~2.5m,顶宽0.8m~1.2m,迎水坡1︰0.5~1︰1,背水坡1︰0.5。7.3.2水平梯田7.3.2.1设置位置设置于沟道较宽阔而不影响排水系统的坡脚处。7.3.2.2规格梯田外沿用浆砌石修筑护地坝,宽60cm~80cm,高出田面20cm~30cm;田面向山脚一侧微微倾斜,靠山脚修筑深、宽各20cm的排水沟,通向山脊纵向排水沟或排水道。8水土保持林营造8.1生态型水土保持林营造8.1.1整地方法及规格见本标准5.1、5.2。8.1.2造林时间春季、秋季、雨季皆可,裸根苗造林以春季、秋季为宜,容器苗造林以雨季为宜。8.1.3树种选择选择黄连木、刺槐、侧柏、臭椿、黄栌、油松等适应性强的树种。8.1.4苗木选择裸根苗、容器苗皆可,必须良种壮苗;黄连木裸根苗、扦插苗使用《DB13/T1078-2009黄连木育苗造林技术规程》二级以上苗木;其他树种裸根苗使用《GB6000-1999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二级以上苗木。容器苗使用百日龄以上苗木。8.1.5苗木处理裸根苗进行截干、修根、修枝等处理,然后进行苗根浸水、蘸泥浆或蘸生根粉、吸水剂等辅助处理。8.1.6造林密度根据5.1.3鱼鳞坑布设密度或按隔坡沟状梯田行距以及树种要求设计密度造林。8.2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林营造8.2.1整地见本标准5.2。8.2.2造林时间春季或秋季造林。7 DB13/T1404—20118.2.3树种选择选择经济效益较高的经济林树种。无灌溉条件的地方选择核桃、枣、板栗等干果类树种,有灌溉条件的地方选择苹果、梨、桃等水果类树种。8.2.4苗木选择使用一级以上裸根苗造林。8.2.5栽植密度与行向密度根据树种确定,株行距为1m~3m×4m~5m,行向沿等高线栽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