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2.53 KB
  • 2022-04-22 13:38:36 发布

DB33T565.1-2013文蛤第1部分:养殖技术规范.pdf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ICS65.150B51DB33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T565.1—2013代替DB33/T565.1-2005、DB33/T565.2-2005文蛤第1部分:养殖技术规范MeretrixmeretrixPart1:Technicalspecificationsofculture2013-12-31发布2014-01-31实施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3/T565.1—2013前言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代替DB33/T565.1-2005《无公害文蛤第1部分:苗种繁育技术规范》、DB33/T565.2-2005《无公害文蛤第2部分:池塘养殖技术规范》,与原标准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标准名称修改为“文蛤第1部分:养殖技术规范”;——删除了术语“壳高”、“规格合格率”、“伤残空壳率”、“杂质率”,增加了术语“亲贝”、“催产”、“D型幼虫”、“壳顶幼虫”、“眼点幼虫”、“稚贝”,见3。——在苗种繁育中增加了倒池的技术要求,见5.4.3.3;在稚贝培育中删除了培育池、培育方式的技术要求;——增加了中间培养的技术要求,见6;——文蛤养殖技术要求中,调整了池塘敌害清除所用生石灰及漂白粉的量,见7.3;——增加了养殖模式图。本标准由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提出。本标准由浙江省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本标准起草人:吴洪喜、周朝生、谢起浪、柴雪良、黄振华、蔡景波、曾国权、周志明。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3/T565.1-2005;——DB33/T565.2-2005。本次修订为第一次修订。I DB33/T565.1—2013文蛤第1部分:养殖技术规范1范围DB33/T565的本部分规定了文蛤(Meretrixmeretrix)养殖的术语和定义、环境条件、苗种繁育、中间培育、养殖等技术要求。本部分适用于文蛤繁育、中间培育和养殖。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8407.4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NY5052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SC/T2042文蛤亲贝和苗种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亲贝可繁殖贝苗的、性腺已成熟的成贝。3.2催产利用注射外源性激素和适宜的生态环境促使亲本产卵和排精的措施。3.3浮游幼虫营浮游生活的各期幼虫的总称。3.4D形幼虫又称初期面盘幼虫,或直线铰合幼虫。此期幼虫的主要特征是由壳腺分泌贝壳包裹了全身,形成两片侧面观象“D”字形的壳。1 DB33/T565.1—XXXX3.5壳顶幼虫D形幼虫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铰合线开始向背部隆起,形成壳顶,此期幼虫称之为壳顶幼虫。3.6眼点幼虫eyepotlarvae在壳顶幼虫后期,幼虫足的基部出现的一对黑褐色腺体的幼虫。3.7稚贝幼虫向成体过渡的一个发育阶段。主要特征是面盘完全退化,钙质的贝壳形成,用鳃呼吸和摄食,足部发达,营底栖生活。3.8壳长壳前端至后端的最大距离。4环境条件4.1产地环境应符合GB/T18407.4的规定。4.2养殖用水应符合NY5052的规定。5苗种繁育5.1设施具有贝类人工育苗所需的幼体培育池、藻类培养池及与之相配套的供水、供气、供电、供热等设施。5.2亲贝及其处理应符合SC/T2042的规定。5.3催产和孵化5.3.1催产阴干刺激8h~12h后,流水刺激2h~3h。5.3.2洗卵用清洁海水反复洗去多余精液和杂质,也可结合捞泡沫、加换水等方法去除多余精子及杂质2 DB33/T565.1—20135.3.3受精卵孵化原池孵化,持续微充气孵化,受精卵密度20颗/毫升~40颗/毫升。5.4浮游幼体培养5.4.1密度发育为D型幼虫后20h内,用300目~350目筛绢网排水收集到育苗池培养。培养密度为8颗/毫升~15颗/毫升。5.4.2饵料及其投饵D形幼虫宜投金藻、角毛藻等细胞个体长度小于6µm的新鲜单细胞藻类,壳顶幼虫还可投扁藻、小球藻等藻类。每天早晚各投饵1次,投饵量以幼虫存池数量和胃饱情况灵活掌握。D形幼虫期,投饵后444保持水体中藻类细胞1×10个/毫升~5×10个/毫升;壳顶幼虫期,投饵后保持水体中藻类细胞5×105个/毫升~1×10个/毫升。5.4.3水质控制5.4.3.1充气持续充气,保持水中溶氧在5mg/L以上。5.4.3.2换水幼虫期先后分别用300目、250目、200目3种规格的筛绢网箱换水。一般日换水1次,总换水量为30%~80%。5.4.3.3倒池一般每隔2d~4d倒池1次。采用网目最大孔径小于幼虫壳高的筛绢网袋,从幼体培育池的排水口收集,然后将收集到的幼虫加入新的培育池,倒池时酌情调整密度。5.5附苗5.5.1附苗时间当眼点幼虫占总幼虫数的30%~40%时,用150目筛绢网收集,移入附苗池附苗。5.5.1.1铺砂附苗在使用前,在附苗池中加水20cm~40cm的水,在池底均匀拨撒一层已经冲洗涸消毒干净的细沙,66厚度为0.2cm~0.5cm。控制附苗密度1.5×10颗/平方米~2.5×10颗/平方米。培养前期和后期所用的细砂分别用80目和50目筛绢滤去上层砂。5.5.1.2水泥池底附苗66将眼点幼虫直接加到水泥池中,水泥池底不铺砂。控制附苗密度1.5×10颗/平方米~2.5×10颗/平方米。5.6稚贝培育5.6.1密度3 DB33/T565.1—XXXX56稚贝培育密度随着个体的生长而逐渐降低,一般2×10颗/平方米~2×10颗/平方米。5.6.2充气按5.4.3.1执行。5.6.3投饵以扁藻、金藻、角毛藻为主,每天1次~2次,投饵量视稚贝存池数量和胃饱满情况灵活掌握,投44饵后水体中藻类细胞密度达到5×10个/毫升~15×10个/毫升为宜。也可用经人工施肥培养的池塘水流水培养,直接利用水体中的藻类为稚贝提供饵料。5.6.4换水在排水口上系上100目~150目的筛绢网袋,直接打开阀门排水,结束后将筛绢网袋中个别外逃的稚贝放回原池,然后加水至要求水位。日换水2次,上下午各1次,日总换水量80%~100%。5.6.5倒池水泥池底培育,3d~4d倒池1次;铺砂底质培育,4d~5d连苗带砂在原池冲洗1次,15d左右倒池1次。倒池时洗净稚贝壳上附着物,再将稚贝播放到新池继续培育,密度按5.6.1调节。5.7稚贝出池5.7.1规格和质量壳长不小于0.8mm,优质稚贝个体大小均匀、体表干净、斧足粗壮、伸缩频繁、爬行速度快。5.7.2取样和计数重量法计数,重复3次,取其平均值。5.8包装和运输宜用筛绢袋盛苗,装苗后扎紧袋口,置于开口的硬质容器中。运输途中谨防装苗容器底部积水,但需保持稚贝湿润,严防风吹、暴晒、雨淋;洒用海水水质应符合NY5052的规定。运输宜在12h内完成。6中间培育6.1培养塘条件环境应符合4的规定外,同时应进排水方便,底质含沙率60%~80%。6.2围网设置在播苗滩面四周设置高1.0m~1.2m的20目~40目筛绢网,防止大型敌害生物入内,较大的围塘22以隔成每块面积300m~500m为宜。6.3敌害清除干露涂面,用20目~40目淌袋刮除螺类、蟹类等敌害生物。再用生石灰、漂白粉、茶籽饼或鱼藤精等清除,各药物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见表1。药物使用应符合NY5071的规定。4 DB33/T565.1—2013表1常用清塘药物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参考表-3药物名称浓度(×10mg/L)使用方法主要杀伤种类药效消失时间鱼、虾、蟹、贝、细菌、生石灰375~500干撒或水中化开,全塘泼洒10d藻类先加少量水调成糊状,再加鱼、虾、蟹、贝、细菌、漂白粉30~501d水泼洒藻类敲碎后用水浸泡24h后稀释茶籽饼15~30鱼类2d~3d泼洒鱼藤精2~3用水混合后均匀后泼洒鱼类2d~3d6.4稚贝播放6.4.1时间宜选择在风和日丽的天气进行。6.4.2密度壳长不0.8mm~1.0mm的稚贝,培养密度5000颗/平方米~60000颗/平方米。6.4.3方法可采用水播或干播:——水播适宜于规格较小(壳长小于1mm)的稚贝,保持滩面水位20cm~30cm,将稚贝和海水搅混匀后均匀泼洒。——干播适宜于规格较大(壳长大于1mm)的稚贝。在稚贝中拌入适量(30%~50%)细砂,连稚贝带砂均匀播撒。6.5管理6.5.1水位一般保持水深25cm~30cm,视水温、天气、光照强度与涂面底栖藻类生长情况调控。6.5.2换水视水质、饵料等具体情况换水。6.5.3疏苗每隔10d~30d,用网目适宜(网目孔径小于贝壳长的70%)的淌苗袋刮取蛤苗,洗去蛤苗壳表面上的附着生物,去除杂物,并根据蛤苗个体的大小分规格疏养。6.5.4出苗当规格达4000颗/千克时可出苗。6.5.5日常管理定期检查蛤苗的成活率、生长情况。做好水温、盐度、进排水、投入品使用等日常工作记录。5 DB33/T565.1—XXXX7文蛤养殖7.1围塘建造面积以1ha~2ha为宜,四周开设深约50cm的环沟,中央为滩面,面积较大的,需设中央沟。滩面可蓄水40cm~50cm,设置独立的进排水设施。在养殖区外设置聚乙烯围网,高1.0m~1.5m、网目为1cm~2cm。7.2涂面整理新塘需平整塘底、曝晒;老塘需清淤和翻土(20cm~30cm),再曝晒、平整。若滩面含砂率不到60%,需人工铺砂,砂层厚度5cm~10cm。7.3敌害清除22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进行消毒。生石灰用量为200g/m~300g/m,用水化开后,立即全池泼洒;22漂白粉(有效氯超过30%)用量为30g/m~40g/m,制成悬浮液全池泼洒。待药效消失后进排水2次~3次,冲洗残留药物。7.4基础饵料培养苗种播放前7d~10d,选择晴朗天气,进水至滩面水位20cm~30cm,按每立方米水体氮2g~4g、磷0.2g~0.4g施肥,使水体保持浅茶色或浅绿色。以后每隔2d~3d追肥一次,用量为首次的1/3。待池水透明度近30cm时停止追肥。7.5苗种播放在3月~5月,选择晴朗天气,将贝苗均匀地播撒在养殖滩面上,密度可参照表2执行。苗种质量应符合SC/T2042规定。表2苗种放养密度壳长规格L,cm数量规格,颗/千克放养密度,克/平方米2.0≤L≤3.0200~600300~6001.0≤L<2.0600~400060~3007.6养殖管理7.6.1进排水根据养殖塘内水位、水质、饵料等因素进行,海区发生赤潮时不进水。一般要求每半个月干露涂面1次。连续暴雨或高温期应提高水位。7.6.2肥水根据养殖塘内的水色,追加发酵后的有机肥或无机肥,使水体保持浅茶色或浅绿色。7.6.3除害和防病6 DB33/T565.1—2013大潮期,排水露滩,清除甲壳类、腹足类、野杂鱼等敌害生物;清洗和检查围网。定期用浓度1.5-2-2×10mg/L~2.0×10mg/L的生石灰水等药物预防疾病,用药应符合NY5071规定。7.6.4记录做好水温、盐度、进排水、投入品等日常工作记录7.7收捕壳长大于4cm时,可酌情收捕,采捕应避开繁殖期。8标准化养殖技术模式图参见本标准附录A。7 DB33/T565.1—XXXXAA附录A(资料性附录)文蛤标准化养殖技术模式图文蛤亲贝消毒文蛤人工流水催产泥蚶浮游幼虫培养文蛤人工苗种文蛤养殖塘一、场地准备产地环境应符合GB/T18407.4的规定。养殖用水应符合NY5052的规定。水温4℃~32℃,盐度10~35,pH7.8~8.6。繁育场应有贝类人工育苗所需的幼体培育池、藻类培养池及与之相配套的供水、供气、供电、供热等设施。二、苗种繁育1、亲贝及其处理:2龄~3龄,壳长≥5cm,健壮,性腺发育良好。催产前,用浓度10mg/L~15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min~15min消毒。2、催产和孵化(1)催产;阴干刺激8h~12h后,流水刺激2h~3h,微充气待产。(2)洗卵:用干净海水反复洗去多余精液的一种方法(3)受精卵孵化:原池孵化,持续微充气孵化,受精卵密度20颗/毫升~40颗/毫升。3、浮游幼体培养8 DB33/T565.1—2013(1)D幼收集:D幼20h内,用300目~350目筛绢网移入育苗池。(2)幼虫密度:8颗/毫升~15颗/毫升。44(3)饵料及其投饵:D幼期投金藻、角毛藻等,壳顶幼虫期可投扁藻、小球藻等藻类。每天早晚各1次,投饵后水体中藻类细胞达1×10个/毫升~5×10个/毫升;壳顶幼虫期,投饵后保持45水体中藻类细胞5×10个/毫升~1×10个/毫升。(4)水质控制:采取持续充气和换水控制水质,保持水中溶氧在5mg/L以上。4、附苗(1)附苗方式:分铺砂附苗和水泥池底附苗。66(2)附苗时间:当眼点幼虫占总幼虫数的30%~40%时,移入附苗池附苗,控制密度4×10颗/平方米~6×10颗/平方米。5、稚贝培育(1)培育密度:随着个体的生长而逐渐降低,一般2×105颗/平方米~2×106颗/平方米。(2)充气:连续微充气。44(3)投饵:以扁藻、金藻、角毛藻为主,每天1次~2次,投后水体中藻细胞密度应达到5×10个/毫升~15×10个/毫升。也可用经人工施肥培养的池塘水流水培养,直接利用水体中较为丰富的藻类为稚贝提供饵料。(4)换水和倒池:每天需要换水或倒池。(5)稚贝出池:苗种壳长≧800µm时可以出池。三、中苗培养1、池塘条件:要求进排水方便,底质含沙率60%~80%。2、围网设置:在播苗滩面四周设置高1.0m~1.2m的20目~40目筛绢网,防止大型敌害生物入内。3、敌害清除:干露涂面,用20目~40目淌袋刮除螺类、蟹类等敌害生物后,再用生石灰、漂白粉或茶籽饼、鱼藤精清除,各药物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可参照表1。表1常用清塘药物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参考表-6药物名称浓度(×10)使用方法主要杀伤种类药效消失时间生石灰375~500干撒或水中化开,全塘泼洒鱼、虾、蟹、贝、细菌、藻类10d漂白粉30~50先加少量水调成糊状,再加水泼洒鱼、虾、蟹、贝、细菌、藻类1d茶籽饼15~30敲碎后用水浸泡24h后稀释泼洒鱼类2d~3d鱼藤精2~3用水混合后均匀后泼洒鱼类2d~3d4、稚贝播放9 DB33/T565.1—XXXX宜选择在风和日丽的天气进行播苗,尽量避开暴雨等恶劣天气,自然滩涂培养还须在涨潮前进行。密度5000颗/平方米~60000颗/平方米。可用水播或干播。2、日常管理(1)水位:一般保持25cm~30cm,视水温、天气、光照强度与涂面底栖藻类的生长情况而定。(2)换水:自然滩涂培养随潮水进排,池塘培养视水质、饵料等具体情况换水。(3)疏苗每隔10d~30d,用网目适宜的淌苗袋刮取蛤苗,洗净,除去杂物,再根据蛤苗规格疏养。(4)查苗:经常检查蛤苗的成活率、生长情况。(5)记录:做好水温、盐度、进排水、药物使用等日常工作记录。(6)出苗:当规格达100颗/千克~400颗/千克时,用筛网淌洗,按重量法计数。四、文蛤养殖1、池塘建造:每口塘面积以1ha~2ha为宜,四周开有环沟,中央为滩面,滩面可蓄水50cm~100cm,独立的进排水设施,周边设置目为1cm~2cm、高1.0m~1.5m的网的聚乙烯围网。2、池塘整理:新塘需平整塘底,曝晒,老塘需清淤和翻土、曝晒。若滩面含砂率不到60%,可人工铺砂,要求砂层厚度5cm~10cm。3、敌害清除: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消毒。生石灰用量为200g/m2~300g/m2,用水化开后,立即全池泼洒;漂白粉(有效氯超过30%)用量为30g/m2~40g/m2,制成悬浮液全池泼洒。待药效消失后进排水2次~3次,冲洗残留药物。4、基础饵料培养:放苗前施加有机肥或无机肥,使水体保持浅茶色或浅绿色。5、苗种播放:3月~5月,选择晴朗天气播苗,密度可参照表2执行。表2苗种放养密度壳长规格L,cm数量规格,颗/千克放养密度,克/平方米2.0≤L≤3.0200~600300~6001.0≤L<2.0600~400060~3000.5≤L<1.04000~3000015~605、日常管理(1)水环境控制:通过加换水、施肥等措施控制水质。,-5-5(2)除害和防病:大潮期,排水露滩,清除甲壳类、腹足类、野杂鱼等敌害生物;定期用浓度1.5×10~2.0×10的生石灰水等消毒杀菌药物预防疾病。(3)日常记录:每天或定期测定和记录天气、水质、文蛤生长、药物使用、管理措施等。6、收捕文蛤壳长大于4cm时,可收捕,但收捕季节应避开繁殖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