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2.50 KB
- 2022-04-22 11:53:04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X农场休闲观光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项目提出的背景与建设的必要性一、项目背景XX农场休闲养生观光旅游项目属生态旅游范畴。生态旅游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产业。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一)我国旅游行业现状分析1、行业随着经济增长景气度持续升温。50
X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具备诸多发展优势,旅游业关联我国国民经济的109个产业行业和39个部门,与GDP增长的正相关性高达99%以上,是中国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与潜力的新兴产业。旅游业对其相关产业的促进作用巨大,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3元。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升级进程使得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行业景气度持续升温。“十五”期间国内旅游业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11.4%,而同期GDP的年复合增长率则为9.2%。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旅游行业不可避免的受到一定影响,入境游客减少,行业增速同比有所减缓。但相对来讲,中国居民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有限,保守估计国内游客同比增长8%。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和2012年广州亚运会等盛会的举办将对我国旅游业的繁荣发展也将提供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盛会之后留下的奥运会、世博会等遗产也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继续吸引国内外游客的观光游览。有关专家预测,到2015年,中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可达1亿人次,国内旅游达28亿人次,出境旅游约1亿人次,游客总量约30亿人次。旅游业增加值可达2820亿美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1%、国内生产总值的4.8%。基于对中国旅游业的预期,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预测,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2、国民消费能力提高将进一步提升国内旅游需求。50
X需求方面,首先,经济增长、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旅游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根据国际规律,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时,就将进入休闲消费、旅游消费的爆发性增长期。中国2008年人均GDP首次超过3000美元,预计“十一五”期末将接近4000美元,已触及休闲、旅游消费爆发性增长的中低线,中国旅游行业将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周期。消费升级将是伴随我国经济成长的一个长期主题,而国内旅游业将长期受益于这一进程。其次,逐步向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结构调整将是政府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宏观政策调整的风向标和着力点。同时,随着居民社保体系和制度的不断健全,居民对未来的不稳定预期将得以改善,进一步有效地促进居民消费能力的释放,而旅游消费作为居民消费的龙头产品将首先受益。第三,城市化及老龄化将进一步提升旅游消费需求。3、国内优质旅游资源供给相对不足。供给方面,截至2006年底,我国共有A级景区2342个,其中:1A级景区130个,2A级景区927个,3A级景区511个,4A级景区774个。2007年8月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景区分会又公布了66个5A级景区。此外我国还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87个,国家自然保护区2395个,国家森林公园627个(我国共建立各类森林公园1928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627处),国家地质公园138个,工农业旅游示范点500多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33个。而另有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国县级以上的自然、人文和人造景区约20000万家,星级饭店12024家、各类旅行社16891家、优秀旅游城市247个。相对于我国广袤的土地和庞大的人口,优质景区资源仍然显得非常稀少,平均每百万人仅拥有1.8个A级景区和0.6个4A级景区。4、旅游行业面临良好的政策成长环境。政策方面,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有着紧密联系,50
X在我国利用扩大内需改善经济增长结构的大背景下,中国旅游行业面临良好的政策成长环境。从各方面的判断和分析来看,“促消费”将是2010年经济工作重点之一。旅游业作为最终消费产品,对拉动内需的作用直接且巨大,同时,旅游经济带动性强,因此发展旅游业是促消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现实及必然选择。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旅游行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将旅游行业培育成中国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两次意见的出台表明政府从供给方面对行业未来政策给出了方向,预计后续细则将逐渐推出,如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大门对民营经济开放、税费优惠、从业人员管理规则的合理化等。另外对旅游行业需求方面的促进也会逐渐提上议事日程,如将通过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等措施促进行业发展。(二)生态旅游现状分析1、农业生态旅游的现状。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农业观光旅游在大中城市迅速兴起。据不完全统计,1996—50
X1997年已动工和计划投资在一亿元以上的观光农业项目在7个以上。目前我国观光农业旅游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近郊,其中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发达。在广东、果园观光旅游最早出现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目前广东已有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万人,旅游收入10多亿。在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等地的一些大城市的近郊,还出现了引进国际先进现代农业设施的农业观光园,展示电脑自动控制温度、湿度、施肥、无土栽培和新特农产品种,成了农业科普旅游基地。如上海旅游新区的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北京的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苏州的大地园、无锡的大浮观光农业园和珠海农业科技基地、河北的集发农业观光园等。2、农业生态旅游的特点。农业生态旅游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可参与性,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和潜力的旅游资源。农业生态旅游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农业科技、人才、地缘、生态等优势,将农业与旅游、教育、培训紧密结合起来,以农业带动旅游度假。它紧扣农业生产和市场需要,提供多种多样的最佳科技产品和服务,并以农民为运作主体的一种全新的体系。其特点为:一是科学观念新和技术层次高;二是产品与生产需求相互融合,工艺与农业紧密结合;三是高度多元化与商品化。3、农业开展旅游活动优势。(1)生态农业投入少、收益高。生态农业项目可以就地取材,建设费用相对较小,而且由于项目的分期投资和开发,使得启动资金小。生态农业项目建设周期较短,能迅速产生经济效益,包括农业收入和旅游收入,而两者的结合使得其效益优于传统农业。例如:农产品在狩猎、垂钓等旅游活动中直接销售给游客,其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并且减少了运输和销售费用。50
X(2)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并形成了景观各异的农业生态空间,具备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天然优势。(3)生态农业的一大特征是它体现了各地迥异的文化特色。我国农业生产历史悠多,民族众多,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习俗有着明显的差异,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为农业生态旅游增强了吸引力。(4)别具一格的农业科技优势。生态农业依托的是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这类农业观光园大都在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上处于先进水平。主要的旅游资源大都是世界各地的名优品种,主要是创造新、奇、特效果的观赏类农作物。游客一年四季无论什么时候来,欣赏到的都是花的海洋、菜的世界、瓜果的天地,流连忘返。而农业演示厅、传统农具展示厅、中心实验室、组织培养室、植物“克隆”工厂,都给游客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5)独具特色的餐饮服务。游客在“农科奇观”不但可以看得入迷,玩得开心,还可以吃得惬意,满载而归。农科餐厅出品种菜肴原料都是基地自产的产品,以“回归自然、营养保健”的特色,赢得了广大游客的交口称赞,回头客大增。不少旅行社把我们的农科餐厅作为定点餐厅,慕名而来的食客更是络绎不绝。游客吃饱喝足,还可买上无污染、无公害的优质农产品带回家让亲朋友分享。50
X(6)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起动一般是在科研基地现有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要求对基地环境进行全方位、大规模的绿化、美化、净化,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同时对科研实验设施及生产大棚进行适当改造,以适应观光旅游的需要;别处还要增建一些为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如旅游餐厅、农产品展销厅、农具展示厅、农业演示厅等,以满足旅客多方位的需求。在农业基础项目的同时,也要穿插点缀一些可参与性强的休闲娱乐设施如烧烤场、野炊园、钓鱼走廊、农家作坊及车水抓鱼、点瓜种豆、装盆栽花、组培实验等项目,让游客体验全方位的农家生活。还要培训一支相应的旅游服务和管理专业队伍,满足客人对生态农业的知识。最后,在此基础上对科研基地进行适当的形象包装并适度对外进行推介。通过生态农业园全方位的提升,必然可以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从而加大对游客的吸引力。综上所述,农业生态是旅游这一朝阳行业中最有潜力的部分,在未来几年中将有巨大的市场机会。4、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潜力。农业和旅游的结合不是单纯到农村旅游这个简单的概念,它应该进一步摆脱计划经济本制下“等、靠、要”的束缚,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提高农业的生态价值,同时必须面向市场,走科研为主,多业并举,综合发展的道路。而农业资源不但是生产资源,其形成的奇特的生态景观和本身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可参与性,实际上也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现在如火如茶的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迅猛发展也证实了这一点。如河北的集发农业观光园、北京的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等。50
X生态旅游农业,已登上大雅之堂,它将成为旅游业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传统农业生态旅游给人是自然纯朴的田园风光,而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带给人们的则是不可思议的神奇世界和无可抗拒的巨大诱惑力和吸引力,因而则更有发展前景。不少港澳游客来了五六次还想来。与主题公园景观相比较,农业生态旅游则更富于创意与变化,一年四季均可推出新的旅游吸引物。开展农业生态旅游可以实现社会、生态、经济三个效益的统一。通过社会各层人员的观光、旅游,可更广泛地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和生态环保知识,提高参观者的科技和环保意识以及发展“三高”农业的积极性。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通过一系列农业高新科技,将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以具有观赏价值的艺术风格充分体现出来。它不仅可以增加农产品加工以具有观赏价值的艺术风格充分体现出来。它不仅可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更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因此,结合本地实际,建立资源、生态、旅游等为支柱的生态旅游农业产业体系,不但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更可以将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合理地统一起来,必将为我国部分地区探索出一条现代农业综合协调发展的产业化道路。实践证明,开办农业生态旅游是切实可行的。它投资省,风险低,周期短,见效快,必将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50
X总之,农业生态旅游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科技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科技、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选择了花奔、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作为主导产业,走出一条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新路子,并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致富。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促使其产生独有的农一要素差异,发展为新型的特色主导产业,以适应消费层次的深化和生态保护的需要。农业的性质发生巨大变化,它已经成为具有多功能性的产业,农业将成为体验经济的主导产业;农业生态旅游作为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交叉的载体,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创新,它将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主流。农业生态旅游在我国未来旅游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三)海南旅游业的现状及前景1、海南经济基础薄弱,拥有丰富的旅游、海洋资源,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海南的经济是典型的岛屿型经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2009年GDP为164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8亿元,经济总量较小。海南的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自1996年开始差距逐渐拉大。2008年,海南和全国的人均GDP分别为17175元和22698元,人均GDP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位23。海南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经济特区和中国唯一热带岛屿省份应有的地位完全不符。50
X海南是中国唯一一个地处热带和亚热带的海岛,拥有世界上保存最好的三大热带雨林之一、拥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死火山群、世界十大空气质量最优城市三亚、海口位列其中等。海南的旅游资源具有相当的稀缺性和独特性,国内其他省份远不能及,与夏威夷、普济岛、巴厘岛等世界著名旅游岛屿相比,海南也毫不逊色。海南的旅游资源优势明显,但开发并不充分,接待的境外游客仅有巴厘岛的五分之二和普济岛的五分之一。海南岛有长达1500公里的海岸线,海域面积广阔,占全国的42.3%,拥有全国丰富的海洋渔业和海洋植物资源,但其海洋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21.6%。海南旅游资源丰富,在亚太区域优势明显,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巨大。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房地产泡沫破灭给海南的经济发展沉重打击,之后10多年来处理地产及其引起的金融机构风险的过程中,海南错过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最辉煌的时期。1995年以来海南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基本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3年以后固定资产投资突破两位数,开始以较快的速度增长,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增速高达40.4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4.56个百分点。同时2007年3季度以来,海南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开始遥遥领先全国,2009年1至10月份,海南房地产投资累计增速高达50.1%,而全国同期仅为18.9%。而且,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来看,外商投资+自筹资金占主导,基本在40%以上,国家资金和国内贷款仅占20%到30%。民间投资的大举涌入海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对海南经济未来的良好预期。2009年,海南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为30:30:40,第一产业在GDP构成中所占比重较大,第二产业较全国平均水平低18.8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和全国平均水平持平。“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50
X战略对海南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少数大企业、大项目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过大,08年行业不景气时,海南经济下降明显,波动过大。同时海南的科技实力不强,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海南2007年高科技产值排位倒数第5名。海南第三产业中交运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占第三产业近一半。由于2006年海南金融风险处置才基本完成,金融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仅为5%,占比较低,一定程度上与第二产业比重不高有关,海南金融业不发达。而海南本省人口有限,市场容量不大,仅仅依靠本地的消费能力不够,商业经济不发达,商业地产投资比重较全国低5个百分点,而受移民度假类住宅需求推动,住宅投资比重较高。因此,若扩大服务业收入,必须依赖旅游业吸引省外甚至国外旅客的消费。旅游业的发展对海南第三产业及GDP的增长可能会有积极的影响和带动。2、旅游业是海南重要的支柱产业,但与国内旅游强省相比仍然不够发达。海南建省办特区以来,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发展旅游业,通过确立和实施“一省两地”的产业发展战略,将旅游业作为海南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努力把旅游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的产业优势。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海南省旅游行业已拥有国内许多地方所不具备的资源、环境、政策和法律优势,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功能齐全、协调配套的产业体系,以观光为主,度假、会议为辅的海南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已初具规模。近年来,在推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背景下,海南省景区(景点)的建设明显加快,到2009年,全省共有各类旅游景区、参观点69家,其中天涯海角、南山旅游区等7处景区(景点)已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景点)。与此同时,海南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逐渐50
X完善,尤其是旅游发展的交通“瓶颈”制约进一步缓解。海口、三亚等五个城市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2009年7月,三亚市内开办一家免税商店。国际一般标准认为单一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超过8%,即为支柱产业。2007年海南旅游业对当地GDP的贡献达到13.98%,远超过8%的标准,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旅游业对海南经济的重要性也相对较高。2004年以来海南旅游收入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始终保持在30%以上旅游业已经成为海南服务业的重要主导产业。由于海南经济总量较小,导致旅游业产业对海南GDP贡献较高,并不能说明海南已经成为旅游强省,与其他省份相比,海南旅游业目前仍然不够发达,只能属于旅游资源大省。与云南、浙江等旅游强省地区相比,主要表现在海南旅游产业整体规划薄弱,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发展不均衡,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并且个别地区过度开发,低水平重复建设,比如兴隆温泉、亚龙湾等地,而中西部、热带森林资源开发明显不足,旅游开发的不均衡导致东、南部线路游火爆,中西线冷淡的局面。同时海南旅游的国际化程度很低,国际旅游收入和入境游客人数虽然逐年大幅增长,但远低于国际水平,并且在国内各省排名也较为靠后。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外开放程度不高,业内专家认为海南对现有优惠政策利用率也很低。3、国际旅游岛建设推动海南旅游业持续高速发展。近几年来,海南省政府坚定不移地将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50
X来培育和大力发展,以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旅游促销活动,加大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促进了旅游业持续稳定发展。海南2008年全年接待旅游过夜人数2,06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旅游总收入192.33亿元,增长9.1%,酒店客房入住率59.26%,增长3.4%。2009年1至5月,海南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45.8万人次,同比增长了5.3%,实现旅游总收入91.53亿元,同比增长5.3%,海南旅游业整体发展势头良好,同时带动了酒店建设、旅游房地产、景点景区建设等相关产业的高速增长。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从2000年首次提出,到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建设,历经十年。日前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表明政府把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将海南岛建设成为中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相关政策内涵包括:①实行入境免签,进一步扩大国际游客的免签范围;②全面开放旅游产业及相关产业,如旅游餐饮业、文化、会展、体育产业等;③实行旅游零关税;④扩大航权开放;⑤实行更加开放的海洋旅游政策。意见的发布凸显中央政府继续扩大对外开放范围和深化改革力度。50
X海南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亚太区域优势明显,旅游业发展空间巨大,未来海南将逐步向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游、养生养老等方向升级,且国家将长期的、持续的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给予资金、政策支持,海南的土地、优质自然资源的价值将进一步凸显,“免签证、零关税、放航权”的核心政策将大幅提高海南旅游的国际化程度,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海南旅游业将进入新的高速发展阶段。总而言之,海南建设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前景非常广阔。(四)项目地理位置X农场于1965年创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至今已形成一个拥有近亿元资产的中型企业。X农场创建初期,是一个谷物农场,做为海南农垦的一个粮食基地,随着1968年兵团的建设,开始垦荒植橡,经过43年创业,如今形成一个以胶粮为主,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企业。X农场属于海南省X黎族自治县,地处X县城北部12公里处,X县和万宁市交界处,靠近万宁南林农场。X农场有海榆东线公路(G223国道)穿其而过,距海南东线高速公路8公里。农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年均气温26度,年均日照2256小时,年降水量1900毫米。X农场拥有15.62万亩土地,辖有4个橡胶作业区,4个农业作业区,47个生产单位,其中橡胶生产单位23个,粮食生产单位24个。8所学校,其中7所完全小学,1所九年制中心学校。1所医院,总人口1.3万,职工3060人。50
X种植橡胶2.55万亩,年产干胶800多吨,年产粮食4250吨,水田面积近万亩,职工自营经济4万亩,槟榔2.9万亩,椰子2599亩,淡水养殖985亩,各种热带水果6000亩,人工造林15407亩,反季节瓜菜5500亩2000吨,产值2000万元。二、投资环境海南被称为“未受污染的处女地,世间少有的长寿岛”,作为全国唯一的特区省份,建设国际旅游岛已被批复,且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在体制、改革、资源、开放等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政府对、新技术,特别是具有宝岛特色的资源型优势产业非常重视。加之海南的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快,因此,在海南投资建设养生度假旅游产品正逢天时、地利、人和,其产业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在全省范围内的投资有利条件为:(一)区位条件独特。海南地处中国大陆的最南端,是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近傍香港,遥望台湾,内靠我国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外邻亚太经济圈中最活跃的东南亚地区。海南在这种大格局下,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将有条件发展大西南走向世界的前沿,南海资源开发利用的基地,海南铁路通道的建成,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健康岛”“生态岛”认识,这种优势将会进一步明显加强。(二50
X)政府相对优惠。国务院赋予海南实行比其他经济特区更加优惠的政策,进行改革有更大的灵活性;全国人大授予海南省人大以地方特别立法权。建省以来,海南运用这些政策和权力,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机制发育和完善的政策法规,为经济的展提供了基础保证,也为全国改革开放提供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三)投资环境日益改善,建省以来,全省开发建设成就显著,经济实力得到增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体系不断健全,法制建设和社会治安得到加强,社会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深层次、多功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已基本形成,为大规模开发建设创造了较好的软硬环境。三、投资的必要性及适应性《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深化资源开发和管理,加强植物工程技术,建设一批农业种植及生态旅游综合开发、资源产品综合利用等示范工程。海南省委、省政府特别重视优势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因此,选择项目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适时的。(一)、项目所在地有山坡、水库、胶林、果树、山地溪流、田园风光、民族风情等众多旅游资源,选址条件较好,投资环境良好,符合建设要求。X农场属于海南省X黎族自治县,地处X县城北部12公里处,X县和万宁市交界处,靠近万宁南林农场。X50
X农场有海榆东线公路(G223国道)穿其而过,距海南东线高速公路8公里。区内有独具特色的田园风光、水库风光、民俗风情。项目突出的生态观光、养生休闲特色,配合周边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等旅游项目,形成山海互补,戏海静心、养生度假休闲的旅游项目组群,使项目发展成为旅游新热点的不可或缺的旅游项目。(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本项目以X农场内的自然资源、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利用现在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以旅游内涵为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既有项目建设单位的经济效益,又能带动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等技术、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符合国家建设新农村的产业政策。(三)、本项目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开展农业生态旅游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要求,也是顺应当今发展潮流的。生态旅游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更可以将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合理地统一起来,它不仅可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更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四)、本项目可满足当前消费者的需求。市场50
X生态农业园全方位的提升,能够满足旅客多元化的需求,加大对旅客的吸引力,在蓬勃发展海南省旅游企业中,独树一帜,为整个海南旅游业增加了新的亮点,加强海南省旅游业的整体竞争能力。第二章项目发展前景分析一、农业生态旅游的内涵(一)、农业生态旅游的内涵与基本特点“生态旅游”50
X的概念出现的时间不长,它是出于对资源与环境的追求和保护而提出的。对生态旅游的理解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们为逃离喧嚣紧张的工作环境,重返大自然的一种行动;二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对旅客行为和数量的控制,同时也改选着环境教育功能,生态旅游开始仅局限在对原始森林、纯自然景观或自然保护区等的旅游,现逐渐扩展到半人半工半自然的生态系统范围内与一般旅游不同,生态旅游大致有以下几个基本要求:1、生态旅游地必须是一个运行良好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2、旅游基础设施应尽量生态化,即基础设施尽量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旅游规划及景点设计要符合基本生态规律。3、生态旅游地应向人们展示赏心悦目的景观和提供健康的娱乐活动和生活体验,使旅游者获取身心愉悦的感受。4、通过旅游应使旅游者获取有关的生态环境知识,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农业生态旅游是以农村自然环境、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内容和乡土文化为基础,通过整体规划布局和工艺设计。加上一系列配套服务。为人们提供观光、旅游、休养、增长知识、了解和体验乡村民俗生活,再结合季节性的果、蔬、花实地自采现尝,趣味郊游活动以及参与传统项目、观赏特色动植物和自娱等融为一体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农业生态旅游使人们在领略锦锈田园风光和清新乡土气息中更贴近自然和农村,增强分配制度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品质的意识,还能促进城乡信息交流和农产品流通,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农业生态旅游是旅游业与农业的有机结合。50
X二、农业生态旅游的特点及发展前景(一)、融自然景观和文化传统于一体旅游资源(如名胜古迹、城市公园等)。农业是一个受人类调控的半自然半人工生态系统,它既具有自然景观的特点,又具有在人类活动参与下而形成的文化背景与内涵(如农村的民俗文化、种植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由于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无疑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和有益的补充。(二)、具有地域多样性、动态性、和可塑性由于生态环境条件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农业生产习惯和土地利用方式;而且农业利用模式也会发生季节变化,农业生产的这种时空变化也会形成相应的农业生态一文化景观。因此,农业旅游资源具有地域多样性和时间动态性。自然景观和历史古迹一般具有不可移动性和不可更改性,而农业旅游资源则具有一定的可逆性,农业生产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可根据一定的目的对生产要素(如农业物种和关键技术等)进行优化选择、组装配套与集成,而形成有特色的农业生态系统模式。(三)、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的特点农业生态旅游一般将农业生产、旅游地产50
X与旅游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可获得多重经济效益。即使在不利的条件下,三者在经济效益上也可相互补充。例如,由于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如自然灾害等)和市场的不稳定性,常会使农业减产失收减效,因此可通过农业旅游来提高农业的附加值而相对减少农业的风险。另一方面,在旅游淡季,农业生产又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因此,相对单纯的农业生产或单纯的旅游而言,农业生态旅游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的优势。(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一些优美的自然风光多在偏远的地区,一些著名的人文景点也多出现在特定的地区。而农业旅游资源则在城市地域之内、城市郊区及周边农村随处可见。只要开发即可利用,而且开发成本相对较低。同时,这些地区一般距离城市近而不需长途跋涉,交通条件较方便,所需时间短,一般利用双休日即可完成,目前较适合城市居民的需求。(五)、具有可实践性和体验性等功能同其他旅游资源不同,农业生态休闲可通过直接品尝农产品(蔬菜瓜果、畜禽蛋奶、水产等),或直接参与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活动(耕地、播种、采摘、垂钓、烧烤等),从中体验农民的生产劳动和农家生活,并获得相关的农业生产知识和乐趣,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农业生态休闲具有可实践性和体验性等功能。(六)、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50
X优美健康的农业生态环境和运行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旅游的必然要求。因此,开展农业生态旅游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要求,也是顺应当今发展潮流的。(七)、本项目的良好前景1、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加快,人们渴望返璞归真、体验自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休闲观光农业正是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时期的产物。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自然的田园风光和农业经营为基础,满足人们亲近自然,体验自然和消费需求的休闲观光已悄然兴起,并形成良好的发展势头。农业生态旅游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可参与性,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和潜力的旅游资源。生态农业风险低、收益高。高科技生态农业项目可以就地取材,建设费用相对节约,而且由于项目的分期投资和开发,使得启动资金较小。高科技生态农业项目建设周期较短,能迅速产生经济效益,包括农业收入、度假地产收入和旅游收入,而三者的结合使得其效益优于传统农业。2、项目有独具特色的山林风光、田园风光、水库风光和民俗风情。热带雨林气候使得区域内空气清新,负氧离子浓度很高。项目设置养生度假,饮食娱乐、农业观光、旅游休闲等功能于一体,充分利用X县周边50
X的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人文、生态、绿色等旅游项目,形成山海互换多元化整合。3、随着近几年来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景点资源稀缺,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多层次需求,旅游投资开发方兴未艾。当前,迫切需要建设能够符合市场需求、体现地方特色的农业生态旅游精品项目,本项目将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为建和谐社会服务。通过以上分析,本项目作为农业生态养生度假休闲旅游项目,突出重点是优美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配以地方黎族、苗族民俗风情、弘扬和发展当地黎苗文化、符合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内涵及前景分析,符合国家有关政策导向。第三章生态农业观光园概况一、生态农业观光的涵义生态旅游是从20付纪9050
X年代以来发展起米的。生态旅游不仅被定义为一种适应市场机制的、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糨还是国家政府机构用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工具。目前,最流行的关于生态旅游的定义有两个: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负责的旅游和观光行为,主要通过对环境的保护,以达到使当地的生态和人口得以持续发展的目的;生态旅游是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而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生产水平活动的情况下进行。近年来,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人们发现,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括性功能。随若收人的增加,闲暇时问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生态农业观光应运而生。各地掀起发展观光农业的热潮:有的选择已有的自然风景区或旅游景点为依托,兴建“观光果同”或珍稀动物养殖场:有的以种、养殖场为基础,再造人工景观、游乐设施:有的集科研、技术开发、观光旅游于一体,兴建“水果世界”等等。生态农业观光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业,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涵义。狡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观光农业应涵盖“休闲农业”、“观赏农业”、“农村旅游”等不同概念,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丁,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50
X品加工、农村空间出让及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使旅游者充分领略现代新型农业艺术及生态农业的大自然情趣的新型旅游业。生态农业观光始于二战后的欧美国家,后在日本、台湾等地充分发展并日趋成熟。由最初的小规模的观光果园形式发展到统一规划的集观光、休闲、娱乐、教育为一体的有组织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区、观光农业带,走向多元化、多层次规模经营,成为国际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它改变了传统农业仅关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把发展思路拓展到“人地共生”的旅游业与农业结合的理想模式。二、发展过程的阶段模式观光农业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项目,首先缘起于大中城市周边地带。在发展过程上,可描述为三个阶段及相应模式,阶段是与特定的生产水平基础剌对应的,开发式的观光农业旅游项目,最有可能的是在旅游业具有相当基础的大中城市周边出现。例如“广东东莞的年丰山庄、珠海白藤湖的农民度假村,还有正在兴建的占地20公顷计划投资1.5亿元的高科技珠海现代农业公园以及太湖之滨占地3000亩预计投资6亿元的“未来农林大世界”等,部属此类的代表。50
X三、生态农业观光园的主要类型生态农业观光园是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旅游活动,它的形式和类型很多。其中规模较大的主要有5种:1.观光农业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莱、赏花、采荼,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2.农业公园: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例如日本有葡萄园公园,将葡萄园景观的观赏、葡萄的采摘、葡萄制品的品尝以及与葡萄有关的品评、绘画、写作、摄影等活动融为一体。除了果品、水稻、花卉、茶叶等专业性农业公园别外,目前大多数是综合性的,包括服务区、景观区、草原区、森林区、水果区、化卉区及活动区等。农业公园面积,因性质和功能而异,既有谜你型的水稻公园,又有几十公顷的果树公园。3.教育农业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即利用农园中所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如特色植物、热带植物、水耕设施栽培、传统农具展示等,进行农业科技示范、生态农业示范,传授游客农业知识。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等。50
X4.森林公园:是一个以林木为主,具有多变的地形、开阔的林地、优美的林相和山谷、奇石、溪流等多景观的大农业复合生态群体。在树种结构上,针叶树、阔叶树与果树树种相结合;在土地资源源利用和空间布局上,林、果、渔、菜、花相结合,以森林风光与其他自然景观为主体,配套一定的服务设施,必要的景观建筑,在适当的位置建设有狩猎场、游泳池、垂钓区、露营地、野炊区等,是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旅游、野营、避暑、科学考察和进行森林浴的理想场所。5.民俗观光村:在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农村地域,利用其特有的文化或民俗风情,提供可供夜宿的农舍或乡村旅店之类的游想场所,让游客充分享受浓郁的乡土风情以及别具一格的民间文化和地方风俗。如深圳的民俗文化村等。四、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功能分区生态农业观光园是以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功能为主,兼有度假、文化娱乐、体育运动等多功能的综合性游览区。按其不同的性质和功能进行空间区划,可划分为四个分区1.观赏区:由观赏型农田带、瓜果园、花卉苗圃、珍稀动植物饲养场构成,使游客身临其境,感受真切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生机。50
X2.示范区:由农业科技示范、生态农业示范、科普示范构成,以浓缩的典型农业模式,展示特色农业生产景观与经营模式,传授系统的农业知识,使游客增长教益。3.休闲体验区:由当地乡村民居、乡村活动场所构成,营造游客能深人其中的乡村生活空间,使游客参与农耕活动,学习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等,体验农村生活。4.产品区:由可采摘的直销果园、乡村工艺作坊、乡村集市构成。让游客充分体验劳动过程,自采自制自买的方式亲身体验农产品制作过程,并购买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生产水平发展。五、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目标一是直接生产水平效益目标。生态农业观光园是现代农业的一个新兴分支,是以农业产业为基础。因此,获取直接的生产水平效益是观光农业最基础的目标,特别是观光农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尤为如此。二是可持续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理念。生态农业观光把改善生态、美化自然、造就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发展环境作为自身发展的目标。三是示范观赏目标。离开了这人目标,就没有了生态农业观光。这一目标是“直接生产水平效益目标”的延伸。换句话讲,也是产业链的延伸与拓展。三大目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50
X直接生产水平效益目标”是三大目标的基础,“可持续发展目标”既为长远利益拓展了空间,又是第三目标——示范观赏目标的基础。而示范观赏目标为基础产业提高了知名度,拓宽了市场空间,促进了“直接生产水平效益日标”的实现。六、生态农业观光园旅游分析据有关部门总结百姓生活十大变化,其中之一是假日旅游热起来。1989年,我国国内年旅游人数只有2.4亿人次,到2004年,近8亿人次出游。1990年,中国公民出境人数只有300万人次,到2004年,1213万人次周游列国。2005年更是中国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全面发展的一年。全年入境旅游人数达890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7%,旅游外汇收入达1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7%,首次跃居世界第5位;国内旅游人数达7.8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5.3%。国内旅游收入达352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0.9%。旅游业总收入达到4995亿元,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2%,比上年提高了0.15个百分点。在“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中,全国共接待国内旅游者1.83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36亿元。xx市旅游业迅猛发展,2005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27.8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8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2.4%和38.4%,其中境外游客15.3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691万美元,分别增长25.7%和27.1%。50
X旅游业的六大要素是“行、游、住、食、购、娱”,围绕任何一点,生态农业观光都可以有所作为。生态农业观光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它为农业生产水平开辟了一个全新市场,竖起了一个新兴产业。它从另一种角度去挖掘我们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开拓出一个完全属于农民自己的市场。在这里,农民表现得主动、活跃、有创造力,而不必听命于机械的需求。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园对于缓解目前农村生产水平难以突破的几大矛盾,都有不俗的表现:一是解决农民增收难。生态农业观光园产品,大多都在当地销售,农民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现金收入,而且可以最直接地得到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对产品进行开发或改进,实现增收。生态农业观光园的产品是丰富多样的,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大小批量部有市场,小规模的家庭联产承包的经营方式在生产作为加工业原料的农产品时无法显现优势,在这里却能大显身手,各显其能。二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现在,人多数农副产品部供大于求,追求品质成为主流。生态农业观光园以发展地方特色品种为主导,这些品种往往产量相对较低,不为人们重视,一些传统优良品种近乎消亡。生态农业观光园能够发扬传统品种和传统栽培技术之长,生产“有滋有味”的农产品。由于生态保护的需要,生态农业观光园拒绝使用有害投入品,这样一来,农民无论在逃择品种还是选择生产方式上,品质成为惟一目标,其产品大面积实现绿色无公害生产。三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据测算,“九五”和“十五”期间,X县50
X每年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近万人。如何转移?在工农业产品都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第三产业是最大的出路。而在农村地区,生态农业观光园应该是最大的第三产业,旅游业具有关联度高的特点,对一、二、三产业均有巨大的带动作用。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关行业就可增收4.3元:旅游业每直接就业1人,社会就可新增5个就业机会。生态农业观光园效益显著,它能使农业生产水平结构再调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推动农村生产水平和农业劳动力结构调整,开拓新的增收渠道,创造新的增收模式X县旅游资源的最大特点是人文景舰与自然景观共生,农村生产水平与社会结构的自然形态明显,旅游物价平,亲和力较强。七、绿色食品市场分析我国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1990年5月15日,我国正式宣布丌始发展绿色食品。我国绿色食品事业经历了以下发展过程:提出绿色食品的科学概念----建立绿色食品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系统组织绿色食品工程建设实施----稳步向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方向推进。第一阶段,从农垦系统启动的基础建设阶段(1990一1993年),199050
X年,绿色食工程在农垦系统正式实施。在绿色食品工程实施后的三年中,完成了一系列基础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在农业部设立绿色食品专门机构,并在全国省级农垦管理部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以农垦系统产品质量监测机构为依托;建立起绿色食的产品质量监测系统;制订了一系列技术标准;制订并颁布了《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等有关管理规定:对绿色食品标志进行商标注册;加入了“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组织。与此同时,绿色食的开发也在一些农场快速起步,并不断取得进展。1990年绿色食品工程实施的当年,全同就有127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商标使用权。1993年全国绿色食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峰,:当新增产品的数量达到217个。第二阶段,向全社会推进的加速发展阶段(1994年11996年),这阶段绿色食品发展呈现出五个特点:(1)产品数量连续两年高增长。1995年新增产品达到263个,超过1993年最高水平1.07倍;1996年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新增产品289个,增长9.9%。(2)农业种植规模迅速扩大。1995年绿色食品农业种植面积达到1700万亩,比1994年扩了3.6倍,1996年扩大到3200万亩,增长88.2%。(3)产量增长超过产品个数增长。1995年主要产品产量达到210万吨,比上年增加203.8%,超过产品个数增长率4.9个百分点;1996年达到360万吨,增长71.4%,超过产品个数增长率61.5个百分点,表明绿色食品企业规模在不断扩大。(4)产品结构趋向居民日常消费结构。与1995年相比,1996年粮油类产品比重上升53.3%,水产类产品土升35.3%,饮料类产品上升20.8%,畜禽蛋奶类产品上升12,4%。(5)县域开发逐步展开。全国许多县(市)依托本地资源,在全县范围内组织绿色食品开发和建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使绿色食品开发成为县城生产水平发展富有特色和活力的增长点。50
X第三阶段,向社会化、市场化、同际化全面推进阶段(1997年至今),绿色食品社会化进程加快主要表现在:中国许多地方的政府和部门进步重视绿色食品的发展;广大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认知程度越来越高:新闻媒体主动宣传、报道绿色食品;理论界和学术界也日益重视对绿色食品的探讨。绿色食品市场化进程加快主要表现在:随着一些大型企业宣传力度的加大,绿色食品市场环境越来越好,市场覆盖面越来越大,广大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且通过市场的带动作用,产品开发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绿色食品同际市场潜力逐步显示出来,一些地方绿色食品食业生产的产品陆续出口到日本、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示出了绿色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力。绿色食品国际化进程加快主要表现在:对外交流与合作深度和层次逐步提高,绿色食品与国际接轨工作也迅速启动。为了扩大绿色食品标志商标产权保护的领域和范围,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相继在日本国和香港地区开展注册;为了扩大绿色食品出口创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参照有机农业国际标准,结合中国国情,制订了AA级绿色食品标准,这套标准不仅直接与国际接轨,而且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另外,通过各种形式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及一大批绿色食品进入国际市场,中国绿色食品在国际社会引起了日益广泛的关注。21世纪是一个“绿色”50
X的世纪,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世界各国将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承诺的基础上采取实质性行动,而食物生产将是采取行动的重点领域。常规食物生产方式已引起人们广泛而深刻的反思,只关注食物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已远远不够,而必须考虑生产方式对资源、环境、消费者的影响,这是因为它们已成为食物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食物生产政策、农产品国际贸易产生了影响,未来的趋势是,只有在洁净的土地上用洁净的生产方式生产的食物才更具有竞争力,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21世纪的主导农业是生态农业,21世纪的主导食品是绿色食品。绿色食品的有机食品、生态食品、自然食品生产和贸易发展十分迅速,市场容量也在迅速扩在。绿色食品的发展前景:有关专家认为,21世纪将成为“人类生命科学世纪”、“产品质量创新世纪”,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绿色世纪”和“绿色革命”的严峻挑战。随着高科技的发展,通过多层次加工的健身滋补食品、强力美容食品、野生植物食品、转基因食品等脱颖而出,将以其独特的品质和特性,抢占绿色食品市场。由此可见,新世纪绿色食品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XX市作为农业大市,绿色食品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绿色市场销售前景看好。绿色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注重标示本兼治为发展之根本。绿色食品如要超常规发展:首先,要增加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减少污染源,依靠科技增加有机肥和开发“绿色”农药,减少化学肥,为开发绿色食品创造良好的绿色环境。其次,食品加业部门要注重人才、技术、设备、资金的投入,依靠科技开展创新,在提高食品质量上做文章,在研究开发绿色食品上上功夫,把争创绿色名牌作为立足点、着眼点,领取进入国内外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只有让更多、更好、更优的绿色食品走向市场,走向家庭餐桌,才能给世人的生活多添一份“绿色”。50
X综上所述,观光农业是旅游这一朝阳行业中最有潜力的部分,在未来几年中将有巨大的市场机会。第四章项目总体方案设计一、项目建设指导思想1、建设上尽量不破坏原有自然景观和乡村风味。生态园的总体设计将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使生态园生产水平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因此生态园的建设上将尽量尊重本来的土地原生资源,使其与自然景观和周边乡村融为一体。同时为允分展现“黎族民居”特有的风貌,生态园接待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上将充分考虑“黎族民居”元素。2、兼顾景观生态性与与娱乐性。在对生态园进行实地规划时将通过合理布局,采取养殖区与种植区和观光娱乐区分开、果树中间种农作物等措施,既丰富了植物景观群落,又增加观光采摘的多样性和趣味性。3、开发“体验生产水平”。通过生态园的建设,让观光者体验到“回归自然,健康为本”的感受,吸引城市观光者广泛参与到生态园的生产、生活中,增强农耕、民俗体验。50
X4、服务设施规划具有现代性。在办公区、服务接待区、展示区、停车场、厕所等服务设施的规划上将采用现代化的材质和设计方案,特别是观光者关心的卫生和洗手池的布置一定要打破传统的农家风格。二、项目规划原则XX休闲观光园区的建设规划,将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提倡自然循坏和自然生态,保护好生态环境,把资源开发和生产水平社会协调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可持续发展农业与乡村发展有机结合起米,实现产业化发展和生态环境相互可促进的良性循环。生态园根据自身特点和现状,因地制宜,利用“山”的优势和“水”的优势,坚持以农为本,以农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将生产水平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开发一片,建成一片,受益一片,滚动发展”的原则,以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和观光业为主要功能区进行开发建设,形成发展长龙生产水平的“三个构想”:发展绿色高效农业,积极发展观光业,适当发展加工业。●规划原则:(一)整体性与开放性的原则50
X生态园的规划将从整体布局着手,特别注重观光区和服务区与周边环境的有机结合。从生态园内部讲,整个功能区尽管有各自的特点,但并不是一个个无机的、分散的结构,而是种开放式的有机结合体;同时生态园本身将与周边环境相互衔接、相互融合。(二)生态性原则生态园自身的生产生活将更为注重生态方面的要求,节制引用外来物种,保护和发展乡土物种,不会对农场本身和周边乡村产生不良影响。(三)生产水平性原则生态园将充分发挥高科技公司的优势,强调用最少的人工和资金投入来健全自然生态过程,强调有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同时,生态园本身除了发展生态农业产品以外,还将开展采摘观光等,以带来更多的生产水平效益求得生态园自身良性循环,因此在生态园规划巾将充分考虑生产水平生产的内容。(四)参与性原则亲身直接参与与体验、自娱自乐成为当前的旅游时尚。生态园在观光项目的设置上将充分考虑体现“参与感”、“体验感”,结合生态园本身空间广阔、地貌丰富等特点,吸引城市观光者广泛参与到生态园的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多层面地体验农场生活的情趣,享受到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氛围。50
X(五)特色性原则特色是生园生产水平发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会愈强,因此,生态园会明确资源特色,选准突破口,使生态园具有更鲜明的市场特色。(六)多样性原则鉴于人们在当今的休闲娱乐中将充分展现个性,生态园在进行观光规划中安排观光线路、方式、时间和消费水平上,将综合考虑多种方案,组织多样的休闲项目和线路供观光者选择。(七)适宜性原则土地能力是指土地的生产潜力,它是一定土地所固有的。对生态园的土地利用作出决定,是其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生态观光园区土地评价的基础是土地利用和地块之间的比较,也就是说,安对生态园内各个不同土地类型地块的各种利用作出适宜性评价,以达到土地的最合理化利用,获得最大的生产水平效益。(八)近期和远期规划建设性原则生态园的规划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统筹规划,分期建设。为做到布局合理,就必须做到统筹规划,有计划地分期实施,逐步建设。为保证其健康发展,一要搞好规划,按规划组织实施,二要根据投入的资金合理分配,进行分期建设。50
X三、项目建设总体方案1、兴建集餐饮、棋牌、垂钓、休闲、游乐、园林绿化和乡村情调于一体的多功能休闲园区。休闲区规划结构为:休闲别墅区、水果采摘区、观光植物区、观景品茗区。运用现代化市场营销手段,积极发展观光采摘业。2、建立绿色产品生产基地。进行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建立以立体种植和立体养殖为主的高效生态科技示范区。3、建设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园。在生态示范区的基础上,立足生态园山青水秀、“绿色环保”以及生态园的体闲园的特点,充分利用生态园自然景观,形成“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景光和集“自然--生产--休闲--康乐--教育”于一体的景观综合体,发展体验农业观光农业相结合的特色旅游。四、项目建设内容观光农业园立足以生态农业开发为基础,以创造优美的自然环境、生产优质的绿色农产品为宗旨,走农业观光、农村休闲渡假之路。在种养殖项目选择和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农业与旅游的有机结合。50
X园区规划项目有:采摘园、垂钓池、儿童乐园、设施农业、农作物迷宫、田园风光区、生态养殖(水产/宙禽)、野营烧烤等项目。在休闲活动安排上,生态农业观光园追求与游客的互动性,游客参与性项目安排有采摘、走迷宫、酿酒(果酒/葡萄酒)、编织、垂钓、植物组织培养、老式农耕活动等,是久居城市的人回归自然,追究野趣,体味“住一天农家屋,干一天农家活,吃一天农家饭”乐趣的理想渡假园区,也是学校进行“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科普教育理想之地。1.海南热带农业生态观光区:以展示区内瓜果蔬菜的奇特性、体验无土栽培、瓜果嫁接的科普性与趣味性为卖点,组织奇特瓜果蔬菜观察体验的旅游产品组合,展示海南特色瓜果蔬菜、橡胶林、兰花等高科技农业产品。规划有综合服务区、园艺展示区、工作区、种子展示区、肥料展示区、植物保护区等多个功能区组成,主要展示国内外选育的适宜海南中指作物的新品种,国内外农作物耕作、栽培、水肥管理等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等,反映农业技术改良、农业进步。成为海南省农业新品种技术的研究基地、农业新成果的展示基地、具备农业观光、技术推广、职业培训、技术研发等功能。2.四季花田景观展示区:以展示区内在四季盛开的鲜花为卖点。花代表的是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花文化体验区既是通过文化景观的设计、文化设施的配置、文化活动的演示等方式,让游客在旅游中充分体验到花文化的无限魅力。本区向游客展示花文化的艺术精神,以参与、体验的旅游形式调动游客的主管意愿,在游客与主题项目之间达成深层次的交流。让游客在文化体验中,深切感受自然生态的绚丽多彩,并深悟人与自然共生的关系,使其生活素质和精神境界得以提升。3.田园风光区:50
X以老石扳铺设田埂,并架设老式水车灌溉系统让游客真正参与到农事活动中来。其他包括在园区内放养了等家禽家畜,建有老式茶楼、木楼会议室、茅草亭、长廊、栈道、木制长桥、乡村作坊等休闲项目供游客观赏、休憩。1.农作物迷宫区:园区建有农作物迷宫,四季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利用其高度形成植物迷宫,或向日葵、或玉米、或小麦,或菊花,每年每季景观小同。其中以旧石扳铺设了纵横交错的道路系统,并在各个结点布置了休闲的桌椅和老井供游客使用。2.垂钓区:农业园建有一个专业垂钓池与六个特种鱼垂钓塘,这些垂钓池环境优美,设施齐备,专业垂钓池养殖有多种常规鱼,特种鱼垂钓塘每个塘养殖一种稀特鱼,如美国苘鱼、鲻鱼、南美白对虾等。3.嘻水区:为满足儿童喜欢玩水的需要,农业园建有嘻水河,嘻水河水深在0.3~05米之间,河底密铺鹅卵石,河边种植荷花,是儿童夏天嘻水、抓鱼的好地方。4.水果采摘区:生态种养殖系统农业园种植有桃、油桃、李、梨、葡萄、枇杷、枣、杏、柑橘、石榴、柿等种类果树的优良品种,基本上四季有花、全年有果。所有果园严格按照xx省无公害农产品(水果部分)生产:标准进行管理,采用大量施用有机肥、果园种草覆草、果实套袋、果园养鸡等生态措施来管理果园,尤其是果园养鸡,通过果园种草养鸡--鸡吃果园害虫--鸡粪还田增强果矧园土壤肥力。果尉水土得到良好保持,同时减少劳动用工,减少农药(除草剂和杀虫荆)用量,提高了果品质量,还为农业园餐厅提供了大量优质放养本鸡和本鸡蛋。5.餐饮区:农业园建有较大规模餐饮区,餐厅颇具乡村建筑风格,拥有几十个大、小包厢,设施齐备。可同时供500人就餐。餐厅菜肴大部分使用农业园种、养的优质生态农产品,游客可现采现做,享受具有独特风味的农家菜。6.生活管理区:朴实的砖房,弯曲延伸的石板路位于职工宿舍与服务建筑之间,在建筑风格、景观设计上与整体协调。7.木屋别墅区:建形态各异、别具特色、外观新颖、内部设施完备的别墅。50
X1.农家四合院:条件优雅、设施完备的农家四合院,接待游客。我国农业回顾展就布置在其中。农业回顾展以详实的文字说明、图片、实物、模型等形式展示了我同古代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展览重点介绍了我国农业的种植技术、园艺作物技术的发展,以及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设施,突出了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对市民、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农家小院中,还可以摇辘轳打水、推碾子磨面、野炊等活动,体验乡情农趣。2.棋艺荼社:建成100平方水的棋场所一个,制造木制棋子。一侧建设木椅供游人对弈、休憩品茶。3.儿童乐园:园中新建儿童乐园,在环境优美的树林中的儿童乐园设有小朋友们喜爱的小猴抬轿子、火车快快跑、弹跳蹦蹦床、开心小木马等多项游乐设施,安装了滑梯、漫步机、摇篮、秋千、组合训练器、单(双)杠等20余种娱乐健身器材,还有摸鱼池、吊床、露营帐篷等,伴着悠扬的童乐,骑着心爱的小木马,为小朋友们提供"了尽情玩要的场所。4.素质教育区:该区主要设置自然作坊、二十四节气广场等,通过这些内容来达到自然教育的目的。作坊中有例如泥人坊、染布坊、纺织坊、草叶工艺作坊等,在这坐人们穿上自己染色的衣服,制作自已喜欢的泥人玩偶,学习纺织技术,观看昆草制作过程等一些民间工艺,体现了参与性。二十四节气广场,让游人对民间的各个节气的传说、俗语,以及各个节气对农业生产的关系有所了解,地方历史文化的注入体现了亲和地方特色的设计理念。5.附属建设:1)沼气池满足生态园照明、动力等需要。2)滴灌系统。3)小型现代化养殖园,用于现代化养殖技术的展示和推广。将RFID50
X(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运用到养殖业中,通过采用RFID技术建立饲养档案、预防接种档案等,达到高效、自动化管理牲畜的目的,同时为食品安全提供保障。4)停车场。5)服务接待区。第五章项目技术方案一、技术方案原则本项目的技术方案依照项目区的生产水平、社会条件、遵循自然、社会和生产水平系统协调发展的原则,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建立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生态农业系统为目的,运用生态学的物质循环转化原理、生态位原理、边缘效应原理进行设计。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技术重点推广使用现代化种养殖术和“畜---沼---果”、“种---养---沼---能”50
X生态利用模式。对坡耕地和裸露坡地采用生物与农艺措施相结合进行改造,控制土壤侵蚀、降低地表骨流、提高生物生产量,形成土涵水、水养土、生物生长旺盛的高效利用模式。在农业生产上,推广应用新型高效生态利用模式,把养殖所产生的粪便,人类的生活垃圾及污水通过沼气池发酵,沼气作为能源再利用,沼液浇灌果园、沼渣作为肥料施入农田,从而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也优化了生态环境。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利用项目区土壤、空气、水无污染的优势,引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在改造农田、园地的基础上实施沃土工程,引进、推广平衡施肥技术,秸秆快速催腐返田技术,提高土壤肥力。存生产过程中,实施生态综合防治病虫害工程,采用现代栽培技术,引进防病虫害能力强的农作物品种,推广使用物理、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推广使用高效生物农药,降低病虫害的危害,同时要引进有毒残留快速检测设备,严格控制农产品的有害残留,提高农产品质量。四、庭院生态模式建设技术根据项目的自然、生产水平条件,结合家庭场馆建设,选择庭院生态模式。重点引进立体农业种植技术发展“生产水平林果——蔬菜——家禽”生态模式:引进推广花卉、水果高效种植技术,发展“生产水平林果——花卉——养殖业”;引进、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发展“养殖业——生产水平林果”生态模式。一个以上专业生产项目的生态庭院,使其家居环境更加优美、生产水平更加富裕。50
X第六章国民生产水平评价、社会评价(一)“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主导各国农业生产水平发展的指导思想21世纪世界生产水平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时代,即知识生产水平时代。与此同时,在农业方面也将发生一场新的农业革命。新的农业革命的特点是:“可持续发展”50
X的发展观将成为主导各国农业生产水平发展的指导思想;生态农业将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农业产业化和高技术化将普及,生物工程农业将成长为生产水平发展的支柱产业。(二)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据在巴西召开的世界生态旅游大会上公布的数据,生态旅游每年至少给全球带来200亿美元的产值,几乎占所有国际旅游的20%。生态旅游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力,是因为生态旅游是在追求“绿色”、“生态”、“璞真”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以“走进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为主题,迎合了主流消费者“返璞归真”、“走进自然”的旅游需求。同时,它又以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为核心,满足了保护与发展的目标。因而,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然而,目前在各种标以“生态旅游”的开发项目中,由于指导思想缺乏生态内涵深度,实践中更无系统的生态技术支撑和操作监控,部分项目片面迎合市场需求,匆忙上马,决策冲动,实践盲目,最终导致了生态旅游区生态环境迅速恶化,而生态旅游最终也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潜力,这是目前生态旅游区建设中亟待重视的问题。50
X在现代地理学和生态学结合下产生的景观生态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既强空间研究,又考虑生态学思想和原则,注重用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手段,提出景观优化利用方案,以达到既保护环境,又发展生产,合理处理生产与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生产水平发展与环境质量、开发速度、规模、容量、承载力等的目的。因此,在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导入景观生态的思想和方法,是保证生态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地区,则出现了另一番不同的景象:农村第一、二、三产业同步增长,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存环境得到改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有所提高,农业发展后劲开始增强,初步实现了生态环境与农村生产水平的协调发展。(三)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生产水平持续健康发展、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的必由之路。许多地方已明确将生态农业建设与当地的社会生产水平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并纳入到长远发展规划中。据了解,“十五”期问农业部门将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努力防治面源污染,寓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促进农业和农村生产水平的可持续发展。专家介绍,发展和保护是我国农业而临的一对基本矛盾。几十年农业综合生产力的高速增长,存很多地区是建立存牺牲生态环境基础之上的。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现实表明,以往建立在高能耗、高物耗、重污染基础上的农业发展方式必须改变,粗放型生产水平增长与式和掠夺式资源开发利用与式必须尽快扭转。不少专家也指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结合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建立生态合理的新型农业生产体系和相应的技术体系:50
X(四)生态农业观光园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建设与发展观光农业,不仅为游客提供新的活动空间,释放休假日城市人口压力,降低市区及旅游热点的拥挤程度,还能够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增加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益。xx市作为农业大市,发展观光农业,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格局,加快耕作管理的科学化、技术化,发展绿色食品和特色作物的生产,能够满足人们对无公害食品的需求,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获得农业、旅游的双重效益。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对野生动植物的干扰破坏,并与生态农业、林业等的建设结合起来考虑。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保护体现文化多样性的种种要素,并注意保持现存的民族群体文化特征。观光农业的基础是农业体系内部功能的良性循环和生态合理性。但H前部分观光农业园片面追求生产水平利益,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大兴土木,城市化、人工痕迹明显,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这是与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背道而驰的。观光农业的“农业”内涵,应定位于旅游与生态农业协调所体现的地域特点,即地域生态农业特色和地域农业文化特色。根植于符合自然生态的生态农业和传统的农村民俗文化必须加以保持并得以充分体现.开发时应选择生态效益型道路,注意保持农村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重视生产水平、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相结合,这是xx农业生态观光问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五)生态效益50
X带动X县的环境治理,加速xx市整体风貌整治工程,再现xx市几十年前的郁郁葱葱。同时,随沼气等新型能源的推广应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的引进应用,空气将更加清新,环境更加优美,训调节大气候,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六)社会效益项目每年可向市场提供载公害的蔬菜、瓜果,丰富了农产品的供应市场。创造大量农村剩余劳力就业机会,增加区、乡财政收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随着项目对民族风俗文化的开发和挖掘,民俗文化将重放异彩,繁荣了民俗文化,提高了人民的精神生活水平。 第七章研究结论与建议一、方案总体描述50
X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是旅游业发展一个新方向,一方面拓宽了旅游业的广度,为旅游活动增添了新景观,有助于生态保护和环境优化,使环境恢复魅力,永保秀丽,另一方而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态结构,优化了农业生产水平的组合,开拓了农业和土地被利用的新领域,强化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增加农产品的商品量和农业附加价值,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新型农业的转变,是振兴农村生产水平、优化农业结构的有效措施。同绕建设旅游大产业、面向旅游大市场,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通过生态农业园的建设,引导和推动X县农业结构调整。二、结论与建议结论:在经过生产水平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综合分析后,‘可以得出本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xx生态农业观光列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生产水平、环境效益,项目建设可行。建议:工程建设中应多听取有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有关论证、设计、监理、施工要紧密配合,对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验证。在设计、监理和施工中,吸取省市类似规模的市场建设经验,采用合理、可行、有效的技术手段,确保工程万无一失。5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三星级旅游厕所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化肥销售市场可行性研究报告
-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 供热机组冷凝热回收节能技术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 国际旅游度假区供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 城市生态公园项目可行性研究
- 公司电力系统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五星级酒店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发酵床养猪、养鸡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世纪广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化工产业基地化工废水集中处理与中水回用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 城镇供水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供水工程可行性
- 国际农产品物流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公司工商注册可行性研究报告
- 城市天然气利用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 五星级酒店酒店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农村安全饮水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相关文档
- 施工规范CECS140-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1-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2-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铸铁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3-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预制混凝土圆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5-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矩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90-2005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cecs 140: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含条文说明)
- cecs 141: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
- cecs 140: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
- cecs 142: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铸铁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