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8 MB
  • 2022-04-22 11:29:34 发布

某城市次干道环线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 10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某城市次干道环线路工程第一章总论一、工程地理位置图1、地理位置区位图2、道路位置平面图105 一、项目名称及项目建设单位(1)项目名称:xx县xx至xx城市次干道环线道路工程(2)项目主管单位:xx县人民政府(3)建设单位:xx县城市建设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二、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文件,设计委托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已审批,设计合同已签订。三、采用的规范和标准(1)《xx县城区总体规划(2001——2020年)(2)《xx县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3)《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5)《市政工程设计技术管理标准》(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7)《公路污工桥梁设计规范》105 (8)《公路桥梁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9)《室外给水设计规范》(10)《贵州省市政工程计价定额》(2004)(1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年版)(12)《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3)国家相关标准、办法及技术规范等(14)项目业主单位提供的相关基础资料一、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及设计委托书已对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存在的问题与提出的意见进行了修改与优化;设计合同已签订。二、编制原则1、采用科学、合理的工程技术方案,节约工程建设投资。2、处理好城区基础设施现状与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发展的关系,避免因不同时期建设造成的浪费。3、遵循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4、充分尊重现实,避免大拆大建,提高项目的可实施性。5、完善有关市政管网系统,改善城区居民生活条件,提升城市形象。第二章现状评价及沿线自然地理概况105 一、城区交通现状评价xx县xx至xx城市次干道环线道路工程位于xx县城区,现有道路车行道宽5-8米不等,城区交通目前总体状况差,城区道路狭窄、路面破损严重,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极大影响xx对外形象和群众生活,根据现状分析,目前城区交通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为:1、“塞”,未形成合理的路网结构,交通组织不通畅;2、“窄”,大部分道路狭窄,行车速度提不高;3、“缺”,道路基础设施配套不全,市政管理难提高;4、“破”,因破路维修困难等原因,大部分道路路面破损严重。本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加强城市发展方向,在改善城区交通环境的同时,完善城市基础建设,带动城市的发展,提高居民生活环境和提升城市形象二、现状交通量及技术评价拟建xx县xx至xx城市次干道环线道路工程道路起点位于xx,终点止于xx,道路全长9460.025米,宽12米,城区交通目前总体状况差,城区道路狭窄、路面破损严重,根据现场调查,xx县逐步发展的同时,现有道路已不能满足交通需求。三、沿线建筑、文物古迹、树木、河流、湖泊及地上、地下杆管线等情况1、沿线建筑现状道路两边涉及部分的拆迁,无文物古迹,道路沿线植被稀疏,主要为房屋和旱地,地势起伏较大,大部分区域基岩裸露,道路沿线房屋建筑稀疏,拆迁量具体数量如下。105 xx征地拆迁数量表工程名称:xx县xx至xx城市次干道环线道路工程结构单层面积(㎡)层数总面积(㎡)商铺面积(㎡)27.1127.1127.11576.94576.94576.94294.57294.57294.5749.949.949.9235.69235.69235.6959.0359.0359.0360.6960.6960.6950.5450.5450.5456.3856.3856.3820.3520.3520.3558.2458.2458.2468.8968.8968.8921.921.921.969.4369.4369.43243.48243.48243.4842.342.3159.26159.26159.26130.32130.32130.3267.4767.47137.7137.729.0229.0231.5931.5931.59砖80.052160.180.0526.0926.0926.09结构单层面积(㎡)层数总面积(㎡)商铺面积(㎡)砖66.742133.4866.74砖60.25160.2560.2520.9220.9220.9241.2241.2241.2281.7681.7681.7634.0634.0634.0669.0669.0669.06168.14168.14168.14105 14.9314.9314.9316.4916.4916.4974.5474.5474.5426.226.226.258.7858.7858.7820.9820.9820.9825.2225.2225.2241.8641.8641.8679.7279.7279.72389.52389.52389.52合计4404.693981.412、沿线文物古迹、树木、河流、湖泊现状拟建道路沿线上无文物古迹;树木以灌木为主;在道路桩号K9+240处有自然现状宽约80米氵舞阳河穿越本道路。3、地上、地下管线现状拟建道路沿线无地下管线,在居民区有电力杆线,通过本项目建设后,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解决居民生活环境,提高整体环境形象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105 一、城市概况及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中国历史文化名城--xx,位于贵州省东部,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东经108°8′~108°52′,北纬26°47′~27°22′之间地处湘黔两省的怀化、铜仁和黔东南三地区五县接壤交汇之处。东部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接壤;东北部与铜仁地区玉屏侗族自治县一水相连;北部紧邻岑巩县;其西北为铜仁地区石阡县、西部为施秉县;南部与剑河县为邻、东南部与三穗县相接;全县总面积1878平方公里,总人口2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48%。xx交通便利,区位优越,湘黔铁路、株六复线、320国道、沪瑞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铜仁、湖南芷江和贵阳飞机场分别为90公里、170公里、270公里。105 2、地形地貌xx县地处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总趋势为西高东低。由于多次的褶皱运动以及几次抬升运动,导致高原面貌破碎、起伏较大,沟谷深切,形成了独特的山区河谷地貌、山地台地地貌。县域地形东部狭长而西部较宽,略呈三角形,县域全境南北最长处相距54.7公里,东西最宽处间距58.8公里,纵跨纬度34分36秒。县境周长358.65公里,县域总面积为1878平方公里。县境内最高峰为半屯乡倚头山主峰,海拔1332米,最低处为羊坪镇氵舞阳河出境处,海拔354米,两地高差978米。大部分地区属海拔400~900米之间的中低山地和丘陵,分散在河谷地带的坝子田量多而单个面积小。除都坪、羊坪、江古、青浪等地有1000亩左右的坝子田外,其余多数不到100亩。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和溶蚀、侵蚀、剥蚀等作用,造就了xx县地质构架和地貌类型,构成了区域土壤、气候、水文、植被的差异性及其特点。3、气象xx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季时不一,水热同季,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秋温凉。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至东风范围。全县年日照时数平均1198.8小时,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84.39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摄氏16.4度,最冷月为一月平均气温摄氏3.9度,最热月为七月平均气温为摄氏25.4度,极端最高气温为摄氏41度,极端最低气温为摄氏零下11.7度。全年无霜期为292天,年平均降水量1090毫米,年日照时数1200小时,历史上出现过倒春寒、冰雹、秋风、雨淞等灾害性天气。从总体而言,全县气候适宜各种生物105 的生长发育。4、水文及水文地质情况境内有大小河流共106条,总长达693公里,河网密度为0.369km/km2,主要河流为氵舞阳河、龙江河、绞巴河、包溪河等,分属沅江和乌江水系,地表水多年平均净流量为10.54亿立方米,年均水量4705.36亿立方米,一般埋深达25~75米,以喀斯特泉和裂隙泉形式出露。年人均水量4650立方米。县域境内河流水能蕴藏量为10.55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84.9%,可发电2.5亿度。5、城市性质、职能及规模1)城市性质xx县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氵舞阳河国家级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文化旅游和商贸为主导的风景旅游城市。贵州省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十个省区之一,xx县地处贵州省东部,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部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接壤;东北部与铜仁地区玉屏侗族自治县一水相连;北部紧邻岑巩县;其西北为铜仁地区石阡县、西部为施秉县;南部与剑河县为邻、东南部与三穗县相接。距贵州省省会贵阳市270公里,距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市153公里。xx县被国家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xx县还是一个资源富集的山区,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和旅游资源。目前,全区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105 截至1999年底,xx县户籍人口236065人,居民55852户,其中非农业人口27066人,占县域总人口的11.47%,城镇化水平较低。县域较低的城镇化水平,制约了县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镇结构体系尚不完善,职能分工尚不清晰。面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大好机会,黔东南州已制定了发展规划,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xx县中心城区是xx县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信息中心,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氵舞阳河国家级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文化旅游和商贸为主导的风景旅游城市。2)城市规模全县下辖四镇六乡,161个行政村,8个居委会,1575个村民组。2005年底,全县总人口25.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04万人,非农业人口2.84万人。规划原则确定近期中心城区(县城)总人口控制规模为4.30万人,其中常住人口规模为3.75万人;远期总人口控制规模为9.78万人,其中常住人口规模为7.78万人。规划近期2005年:290.77公顷,远期2020年:706.85公顷。6、历史沿革行政区划xx是一座有2200多年建制历史的古城,自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设无阳县开始,历代王朝都在这里设县、建州、置府、置卫。xx自古以来以“欲据滇楚,必占xx”,“欲通云贵,先灯xx”的政治、军事要地著称于世,史志载称为“滇楚锁钥,黔东门户”。是“湘楚”入“夜郎”的重要通道。宋元明后,是我国湘楚中原西通滇黔至湎甸、印度等南亚国家“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明清时期成为黔东地105 区政治、军事、商业、文化的“西南大都市”。xx秦时属黔中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该黔中郡为武陵郡,隶荆州,当时属无阳县;三国、晋、齐、梁时期沿袭旧制;隋属清江郡;唐时为奖州,置梓姜县,宋隶思州,置安夷县;元代称xx沿边溪洞招讨使,属思州军民安抚司;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废思州、思南两宣慰司,置xx府,隶贵州布政司,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改置xx县;清代沿明制,公元1683年该隶贵州。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xx县并入xx府,民国二年(共渊913年)改府为县,复置xx县;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置xx县为贵州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地;次年全省缩并为八区,xx为第八专区驻地;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青溪县并入xx县;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全省划为七个行政督察区,xx属第一行政督察区驻地。1949年11月8日,xx县城解放,11月12日xx县人民政府成立;1950年xx专员公署成立,辖12县;1956年7月23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1950至1957年xx为贵州省xx专员公署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驻地。1958年自治州府迁至凯里后,复置县至今。xx县现状行政区划包括12个乡镇,分别为涌溪乡、金堡乡、报京乡、江古乡、大地乡、尚寨土家族乡、氵舞阳镇、蕉溪镇、清溪镇、羊坪镇、羊场镇、都坪镇。7、生物资源xx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常见的木本植物主要有47科,101属,165种。木本植物中珍稀树种有银杏、水杉、红豆杉、揉毛油105 杉、老鼠杉、三尖杉、伊桐、石梓等。在植被群组成上,乔木以松、杉、梅、樟科为主;灌木以杜鹃、壳斗、茶、忍冬、胡桃、黄荆条、马桑、蔷薇、械树科为主。经济林以油桐、油茶、茶叶、漆树、杜仲为主。羊场茶叶为贵州名茶之一。另有药用植物125种和多种果树。xx境内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其中国家保护动物有:穿山甲、猫头鹰、野鸡、鸳鸯、眼镜蛇、娃娃鱼等。从总体上而言,县域境内保持了较好的生物多样性。8、矿产资源xx县境内现已探明的矿藏有铅、锌、铜、铁、磷、硅、高岭土、重晶石、矾、黄铁矿、方解石等。但有一定开采价值的主要有铅锌矿:主要分布于两路、松柏、都坪等地;硅矿:主产于柏杨坪、朝阳坝和涌溪、马坪等地;高岭土:罗溪沙口、蕉溪镇燕子田;重晶石:主产玉平垛石宝塘、路腊白岩、涌溪中屯花滩、冽洞溪头等地。在明、清朝代,xx就有了开发利用铁矿、铅锌矿的记载:明史地理志称:“xx府xx县东北有铁山”(即指青溪铁矿);《文献通考》称:“贵州巡抚潘尉从英国购进洋炉创办青溪铁厂”(其时应为1880年前后);亦有关于开采铅锌矿的记载。系统的区域地质、矿产工作始于20世纪中期,先后进行的地质工作有1∶20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区域化探扫面;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等;先后进行矿产资源勘查的矿种有磷矿、钒矿、水泥石灰岩及配料、铁矿、铅锌矿、硅石、陶瓷土等,所有矿产勘查工作都提交了地质报告。经地勘单位的大量工作可知,矿产资源有以下特点:①铅锌矿分布于县105 境中南及东部蕉溪——报京一带,已知矿床、矿点16个。具有一定远景的是都坪、牛塘田、爱和、松柏、矿区。②硅石矿分布于县境南部,中屯—马坪及金竹坪—魏家定一带所产硅石质量优良,易于露天开采。③水泥石灰岩质量好,资源量大。④与磷矿共生的钒矿有一定储量,尚未开发利用。9、名胜古迹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使xx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保存了瑰丽的文物古迹;钟灵毓秀的山水哺育了勤劳勇敢的人民;旖旎秀丽的自然风光,温淳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境内有风光秀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氵舞阳河;有雄传奇特、蜚声中外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古建筑群;有“东方威尼斯”美誉的古城风韵;有一殿、二庵、二院、四桥、四洞、六关、六宫、八寺、八祠、八阁、九馆、九庙以及众多具有极高欣赏和科研价值的明清古民居、古巷道、古码头等160余处文物古迹。青山绿水哺育了一代代革命和保卫祖国领土完整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人物。自元代以来,郭子璋、王阳明、林则徐、李烈钧、冯玉祥、长谷川敏等诸多历代名人、爱国将士、国际友人都在xx留下墨宝和足迹。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革命前辈先后三次征战于xx,为xx留下了可歌可泣、催人泪下的史诗。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为xx孕育了灿烂的历史文化,也为xx留下了众多宝贵的文物名胜和古迹。1986年11月,全国著名专家北京故宫博物馆研究员单士元、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于坚、中国历史博物馆助理研究员祝大震以及中宣部、文化部等60余名专家实地考察xx105 后,一致认为:“象这样山好水好建筑好的地方,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xx不但够资格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而且在历史文化名城里面,可以说是名列前茅的。”10、民族文化生活在xx境内的各民族,既勇于接受外来文化的熏陶,又擅于保存发扬本民族古朴纯真的山乡风俗。在xx,以青龙洞古建筑群为代表的文物古迹,融汇中原文化、边疆文化、域外文化内涵于一体,集不同宗教、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建筑精华于一物,又与山水地教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造型别致,技艺精湛,格调高雅、功能齐全,为研究中国西南文化的发展与演进提供了大量的实物标本和对象。以苗族三月爬坡节、姊妹节、端午节、六月六、牛王节、吃新节,飞歌、风俗歌、游方歌,芦笙舞、鼓舞;侗族玩山歌、河边歌、好事歌、酒歌、伴嫁歌;汉族跳花灯等为代表的民间音乐、民族舞蹈,象一面明镜,拆射出古老民族的古貌遗风,烘托出xx古城的历史文化,被清代小说家吴敬梓誉为民间“歌舞地”。11、旅游资源 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使xx积淀了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众多瑰丽的文物古迹和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现已形成了五张国家级旅游品牌,即中国历史文化名城--xx、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氵舞阳河、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古建筑群、日本在华反战同盟"和平村"旧址、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铁溪景区,另外还有省级风景名胜区高挂河,以及保持明清风貌的古民居、古巷道、古码头等省、县级文物古迹160余处。城内氵舞阳105 河自西向东呈"S"型蜿蜒贯通全城,形成了"九山抱一水,一水分两城"、山水城浑然一体、天人合一的独特的太极图古城风貌,被中外游客誉为"东方威尼斯"。xx是一座"以军兴商"的城市,是一座"移民"的城市,是一座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使xx自古以来就以"欲据滇楚、必占xx","欲通云贵、先守xx"的政治、军事要地著称于世,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历史上曾经屯兵2.8万,供奉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四大"东方战神"的四官殿以及石屏山上的古长城和众多的关、屯、堡等就是历史的鉴证。xx也是湘楚中原西通滇黔至缅甸、印度等东南亚国家"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明清时期衍升为黔东地区政治、军事、商业、文化的中心,历史上的"八大会馆"、"十二戏楼"至今仍有部分保存完好。长期以来,中原文化、地方民族文化、域外各国文化在这里相互渗透、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包容性文化,有"传统文化迷宫"之称。至今这里还仍保存着几百年前民风古朴、服饰依旧、寨寨有长号、户户吹唢呐的尚寨乡土家族部落,"三月三"侗族情人节,"九月九"苗家丰收节等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一、地震根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该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历史上没有破坏性震害记录,路线通过地段未发现活动性断裂,桥梁工程无特殊情况不设防。二、交通条件xx交通以湘黔铁路、320国道、新三线、镇台线为骨架,形成纵横105 交叉的交通网络。湘黔铁路穿越县境79.9公里,途经羊坪、青溪、蕉溪、氵舞阳河、涌溪5个乡(镇)。沿途建有羊坪、青溪、郎洞、蕉溪、老王洞、xx、大石板、大坳、水化9个车站。在xx配有货运中转站,货物中转方便,也给南来北往的游客提供了便利。经该县的货运列车每天30多列,客运列车18列,年平均客运量35万人,货运量14万吨以上。320国道贯穿羊坪、青溪两镇25公里,新三线公路横穿氵舞阳河镇43公里。县城往东有两路口至青溪五里牌的重要县道79.9公里,途经蕉溪、青溪两镇与国道320相连。往西有县道镇台线24公里,通往台江县城。往南有县道镇岑公路46公里,通剑河县岑松,途经金堡、报京两个乡。往北有县道镇石公路63公里,与石阡县接壤,途经羊场、大地两个乡(镇)。县城距省城贵阳270公里,距凯里151公里,东距玉屏74公里,南距剑河90公里,西距台江74公里,北距石阡100公里。全县12个乡(镇)均已通车,氵舞阳河、龙江河可短途通航木船。县城至蕉溪18公里,至青溪镇43公里,至,至青溪镇43公里,至羊坪镇53公里,至涌溪乡12公里,至江古乡30公里,至进堡乡23公里,至报京乡40公里,至羊场镇30公里,至都坪镇56公里,至大地乡62公里,至尚寨乡50公里。全县公路总长612公里,其中国道25公里,省道43公里,县道165公里,乡道116公里,简易道256公里,厂矿专有公路7公里。12个乡(镇)中尚有江古和尚寨两乡不能正常同大客车,221个村已通公路和简易路137个,占62%。以G65高速公路为主通道。xx古城距G65高速公路38公里(青溪),105 距省会贵阳320公里,距州府140公里,交通条件较便捷。一、xx县现状xx是中国民族重工业的发祥地。李鸿章、张之洞在"洋务运动"中创办的股份制企业--青溪铁厂,比武汉汉阳钢厂还早三年,"天字第1号"钢锭现仍存放在xx。     现在的xx,是一个以工业为主,旅游、农业同步发展的县。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在不断深化对县情认识的基础上,按照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四圈一区"的经济产业布局,确立了打好一张品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着力两项建设(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确立三大目标(创建优秀旅游县、规划建设新城、撤县建市),实施四大战略(工业强县、农业稳县、城镇带县、文化旅游兴县),发展五大产业(电力、冶炼、酿酒、旅游、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对全县的生产力布局进行了调整,突出工作重点,按照非均衡推进的原则,把全县划分为黔东工业经济区、氵舞阳河文化旅游经济区和龙江河特色生态农业经济区,切实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旅游产业化和城镇化步伐,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2007年完成地方生产总值14.95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1.7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1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261元。     xx古城历经千载沧桑,至今城址未变,古韵悠然。(一)、社会经济及市政基础设施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105 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展和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加快国际旅游业和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搞好旅游景区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强管理,文明服务。”1999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宏伟战略,并在政策上、资金上加以扶持。围绕中央精神,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明确西部开发的重点: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基础;二是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三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关键;四是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2004年12月19日,中办发[2004]35号文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印发〈2004年—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中指出: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有利于带动革命老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培育发展旅游业新的增长点的重要意义。提出了通过政府组织引导、社会积极参与和市场有效运作,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改进和完善薄弱环节、全面提升红色旅游开发和管理水平,促进红色旅游快速健康发展,使之成为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手段和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的指导思想。1、xx县经济总量与经济结构1999年全县实现GDP(国内生产总值)40135万元,比上年增长12.04%,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高出4.94和3.74个百分点。1993至1999年六年间全县GDP保持了年均11.43%的增长速度,其中1998年全县实现GDP较上年增幅达24。29%,为近年来最高增幅。就整体而105 言,县域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但是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质与量上,以及与全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省、州内发展较快的地区横向比较而言,xx县域经济的发展还相对滞后。1999年第一产业实现GDP16438万元,占总产值的40.9%;第二产业实现GDP30024万元,占总产值的32.6%;第三产业实现GDP10621万元,占总产值的26.5%。县域经济呈现一、二、三的正三角结构模式,产业结构尚属于工业化前期特征。今后,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业结构的优化的同时,积极发展工业,推动县域工业化进程,以旅游业为突破口,重点发展相关第三产业,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县域财政工作通过加强征管,着力扶持电、冶、酒三大支柱财源,合理安排支出,克服政策性减收的影响,1999年全年实现财政收入(老口径)4914万元,增长20.56%。地方财政收入3033万元,比上年增长13.64%。分别高出全省平均增幅12.16%个百分点和0.44个百分点,完成财政支出6634万元,比上年增长45.35%,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8.05个百分点。1)、第一产业——农业是xx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1999年全县农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438万元,占全县当年GDP总产值的40.9%。当年农业实现增加值为23582万元,比上年增长5.2%。由于坚持了“稳住粮油,扩宽果牧”的农业发展思路,在保证粮食增收的同时,县域林牧业也得到较快的发展。1999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78688吨,农业总产值达22580万元,林业、牧业产值分别达到1691万元、9644105 万元。在农业新思路的影响下,农业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农民收入不断提高,据农村住户调查结果显示,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68元,比上年增加115元,增幅为10%。种植业是xx农业的支柱产业,1999年种植业实现产值16958万元,占当年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9.66%,支撑起全县农业的半壁江山。全县粮食生产连续七年丰收,再创历史新高,其它主要农产品产量获得较好收成。林业生产情况有一定的起伏变化。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115公顷,比上年下降19.38%;幼林抚育面积3667公顷,比上年增加3396公顷;封山育林面积1695公顷。主要林产品有增有减,其中油桐籽1264吨,下降1.4%,板栗产量854吨,是上年的3.2倍;森林资源继续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全年竹、木采伐量分别增长17.54%和88.76%。畜牧、水产业继续呈现稳产增产势头。农业生产条件有大的改善。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4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5.59%;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0公顷。农村用电量增长24.31%,农用化肥施用量下降10.3%。2)、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在县域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第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在近年来保持了总体上升的态势,但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且所占绝对比重依然较低。由于受株六复线铁路建设的影响,建筑业增长较快。1999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0024万元,比上年增长24.8%,其构成比重由去年的29.1%增至46.0%。其中:工业增加值比上年的6398万元增加了622万元,增长幅度为9.7%,其增长原因及途径主要有:(1)工业总产出增长2%,使其增加值增加了622万元;(2)由于坚持“三改一加强”的方针,努力寻求105 企业扭亏为盈的新途径,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一九九九年工业增加值率增加了11.44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也在增长,由去年的20.56%增为今年的26.92%,在17576万元的增加值中,国有及限额以上非国有企业占92.28%,为16219万元,规模以下非国有企业仅中7.72%,为1357万元。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工业总产值40696(含省、州)万元,比上年增长14.7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803万元,比上年增长12.42%。工业企业整体效益较好,但发展极不平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5715万元,增长193.23%。实现利润516万元,实现产销率达99.62%。建筑企业抓住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机遇,经济效益呈上升趋势。全年完成总产值1794万元,比上年增65.8%,竣工产值完成1543万元,比上年增长180.5%,全年实现利润总额39万元,是上年的7.8倍。3)、第三产业:1999年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1675万元,比上年的10516万元增加1169万元,增幅为9.3%。其构成比重由去年的20.6%降至17.88%。在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结构中增幅较大的行业有:金融保险业,占当年第三产业总产值的10.21%,增幅为20.4%,农林牧渔服务业,占当年第三产业总产值的2.29%,增幅为65.3%,邮电通讯业,占当年第三产业总产值的3.31%,增幅为26.4%。在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结构中减幅较大的行业有:房地产,占当年第三产业总产值的17.23%,减幅为0.1%。105 造成县域第三产业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首先是受市场机制的影响,其次是受到政策因素的影响。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保持xx县域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将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三产业由于行业范围广,发展潜力巨大,保持其稳步发展,对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扩大就业门路,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提高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后,xx应该积极发掘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资源优势,以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区域和为第一、第二产业提供产前产后服务的第三产业为重点,推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尽快赶上和超过全省及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一、工程地质资料1、区域地质简况(1)地质构造xx县xx至xx城市次干道环线道路工程地质状况根据相关地质勘察报告,道路经过地区分布的地形为三叠系中统关岭组,大部分地段有第四系分布。三叠系中统关岭组:道路沿线均有分布,分为强风化及中风化两种岩质单元。强风化成灰黄色、灰色,风化裂隙发育,一般厚度0.5-2.0m.中风化成灰色,中厚层状,浅部岩体内节理、微裂隙较发育,见方解石脉充填,岩质较软,岩芯以块状、短柱状为主,部分地段为碎块状,钻探控制浓度大于5米。在区域构造上位于xx向斜西翼,次级褶曲、断裂较发育(2)地层及分布和工程特征出露地层以三叠系占绝大多数,部分山丘残存出露有二叠系,岩105 石类型以浅海台地碳酸盐岩为主,占95%以上,局部见陆相碎屑岩类。2、第四系土层分布及工程特点第四系土层堆积层厚度不大,呈零星状整个场内均有分布段,厚为1.0-3.5m。土层主要为杂填土、红粘土;杂填土主要分布于村宅及道路路基,为生活、建筑物地基及堆填物、砼地坪及各种路面等,按成因与土质可分为四类,且以残坡积成因的红粘土和粘性土为主:(1)残坡积红粘土红粘土:分布于整个场内,厚度为3.10-4.80米,褐黄色,残坡积成因,质纯粘性强,具有较高的塑性,高含水量,具较高的承载力值,中等压缩性,网状裂隙发育,具有一定的胀缩性,而胀缩性常导致浅埋基础和低层房屋开裂。(2)残坡积粘性土剥蚀堆积斜坡与谷地地貌区分布有泥砂质碎屑岩残坡成因的粘土与粉质粘土,土中夹砾石或碎石,厚度3~5m,此类土结构较松散,易吸水饱和,位于斜坡段易崩塌失稳。(3)冲积洪土分布于阶地上,上部为粉质粘土,下部为砂或砾石,厚度变化较大,一般3.0m左右,其工程意义不大。(4)淤泥质有机质土在原始地形低洼地段、漏斗底部和池塘内有淤积土分布,一般处于饱和状态,土质较弱,厚度一般小于2m,一般不能作地基。3、岩组划分及工程分区105 (1)岩组划分按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划分为坚硬岩组、坚硬—半坚硬岩组、半坚硬岩组和松散堆积层岩组,共计四类:a、坚硬岩组由薄层、中厚层、厚层、块状白云岩、灰岩、含泥抽灰岩、含水量泥质白云岩、偶夹页岩、泥灰岩等组成,主要有Tsz3、Ts、Tz2、Ta2、Td2、Pm1+2、Pq地层。b、坚硬~半坚硬岩组由灰岩、白云岩夹页岩、泥岩等岩石组成,有Ts、Tyl、Tsz1、Ta1、Pc组成。c、半坚硬岩组由页岩、泥岩夹灰岩、砂岩等岩石组成,有Td1、Pd、Plt地层。d、松散堆积层岩组由红粘土、粘性土、粉质粘土等组成。4、结论与建议根据对本工程的地质评价结论:工程地质整体性较好,路基地质稳定性良好;高挖方路基段边坡基本稳定,但应采取相应的护坡、护面措施。当红粘土作路基持力层时,施工时应及时开挖及做好封闭处理,总结如下几种。(1)xx县内断裂无复活可能,新构造运动形迹不明显,无大规模地面塌陷和古滑坡存在,地形整体上平缓,山峰、山坡均于平衡稳定状态,区域稳定性良好,适宜本项目的建设。(2)场区内基岩出露面积占90%以上,以碳酸盐类岩石为主,碎屑105 岩类次之,其岩石物理学强度较高,是各拟建物理想的天然岩石地基,其承载力值:硬质岩组:fak=2000~6000KPa;半坚硬岩组:fak=500~3000KPa;红粘土:fak=100~250KPa。(3)按贵州地震烈度区划资料,场地属六度区,场地岩石抗震性能好,属坚硬土~中硬土。(4)区内地表水系不发育,故洪涝灾害淹没地段范围较小。(5)区内以岩石地基为主,建议拟建物以浅埋基础形式为主,宜采用扩展式基础和端承桩基础。(6)场地地下水局部较丰富,泉点及抽采地下水井点较多,应加强对泉眼的保护,限制抽取地下水。(7)局部段存在浅层岩溶洞穴、管道和顺向边坡,具体拟建物修建,应尽一步对其研究,探明岩溶发育深度和规模,以及对拟建物的影响危害程度。(8)区域分布矿源由于储量与品质均不具备集中开采条件,故不影响本项目建设。已有采空区规模小,不形成区域稳定性制约条件,故不影响稳定性。一、地震基本烈度及对大型工程构筑物区域地震分析评价根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该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历史上没有破坏性震害记录,路线通过地段未发现活动性断裂。根据《xx总体规划》(修编),该区地震烈度一般按6级设防,但是,凡属于城市生命线工程即涉及到维持城市生存功能系统和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工程的地震烈度按7级设防(城市生命线工程主要包括:交通工程、通讯工程、供电工程、供水工程、供气和供油工程、卫生工105 程、消防工程等)。针对道路现有地形和线性标准现状,本项目考虑在以下情况设防:1、高填方路基边坡或深挖方路堑边坡,地震时可能产生大规模滑坡、塌方的重要路段。2、重要附属构筑物如高挡土墙、高护坡。第三章工程概况一、工程地点、范围、规模、建设期限1、工程名称:xx县xx至xx城市次干道环线道路工程2、工程地点:xx县3、工程范围:本工程按相应的技术标准、规范和规划进行道路工程、105 桥梁工程、管网工程,道路照明、道路绿化、道路室外消防系统、交通工程等附属设施建设。1)、道路工程包括:路基、路面、挡墙、人行道建设。2)、桥梁工程包括:道路桩号K9+250处有一座上部为净跨径L0=50等截面砼箱型双拱桥。3)、管网工程包括:电力、通信管网、给排水系统(其中排水工程采用雨污分流制)建设。4)、绿化工程包括:道路行道树种植。5)、照明工程包括:人行道单侧设置单臂路灯。6)、交通工程包括:标志标线、标牌等附属设施建设。4、建设规模xx县xx至xx城市次干道环线道路工程起点位于xx,起点桩号K0+000坐标X=2993435.298、Y=542505.757;终点止于xx,终点桩号K9+460.025坐标X=2994136.515、Y=542500.946,道路全长9460.025米,宽12米,每侧人行道4米,每侧车行道2米,路面采用一块板形式,路面结构为沥青砼路面。设计等级:为城市Ⅲ级次干道设计车速:20km/h道路横断面布置为:2.0米(人)+4.0米(车)+4.0米(车)+2.0米(人)=12米路面设计荷载:BZZ-100标准轴载5、建设期限:计划安排总的项目建设期为二十四个月,其中项目前期准备工作105 计划为五个月,工程实施进度计划为十九个月,具体安排如下:二个月完成工程方案、项建及可行性的编制和审批工作二个月完成工程初步设计、施工图和审批工作一个月完成项目前期准备及施工招投标工作十九个月完成工程建设工作一、规划简况本项目是市政道路工程,是《xx县总体规划》路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设按照《xx县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规范要求,项目建设经规划部门审查,符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按照中小等城市道路规划要求,道路级别可分为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城市支路四级。该道路拟按城市次干道Ⅲ级进行控制。一、城市主干道城市主干道是联系城市内各主要分区的主要次干道,以交通功能为主,服务功能为辅,道路采用主要为一块板和两块板结构,车道以双向四车道为主。计算行车速度30~40公里/小时。二、城市次干道城市次干道是片区内支路,兼顾交通及服务功能,以一块板和两块板结构为主,车道以双向四车道及两车道为主,计算行车速度30~20公里/小时。三、城市支路城市支路为片区内部道路和居住区级道路,以服务功能为主。车道为一块板结构,双向两车道,计算行车速度20公里/小时。四、道路交叉口105 规划区内道路交叉口主要以平面交叉为主要交叉口型式,一是十字交叉,二是丁字交叉,三是十字环岛交叉。一、道路远、近期交通调查及分析城市用地开发离不开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市政道路的规范建设为城市的用地开发和功能转变提供前提条件。本项目主要结合沿线规划中的用地布局和土地利用规划,重点考虑与设计道路相交的各主要干道节点的交通组织,对将来的交通需求进行预测,同时根据现状路网形态,分析主要交通节点的现存及潜在的交通问题,为线路及节点处理提供设计依据1、道路交通分析(1)、预测时期本项目交通量预测基年为道路建成后的第二年,预计为2011年,本项目拟于2009年9月开工建设,2011年1月建成通车,根据交通部颁发的《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的规定,城市交通达到饱和状态的设计年限为15年。综合考虑项目的功能、等级等因素,确定本项目交通量预测特征年为2011年、2016年、2021年和2026年。(2)、交通预测方法根据规划设计的范围,本次交通预测分析的重点范围为道路沿线用地,同时考虑了和其他地区尤其是周边地区的联系,交通分析的主要高峰时间客运及货运交通需求。交通需求包括动态交通需求(机动车交通需求)和静态交通需求(停车交通需求),主要是由人口情况和土地利用情况决定的。本次交105 通预测依据规划资料中的用地规划及各相交路口转弯车辆数量,在此基础上进行预测。(3)、动态交通需求预测方法1)动态交通需求预测总体方法本次动态交通预测采用基于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关系分析基础上的“四阶段法”。首先,对项目区域的土地利用、规划性质和功能定位进行分析,以确定片区与周边用地之间的关系和交通总体特征,然后根据规划人口规模和用地性质,预测影响区域的交通总体需求状况,最后结合居民和其他出行者的出行特征、片区现状路网布局、交通分布,预测片区主要道路交通需求。2)交通生成交通生成包括交通发生与吸引两部分。对于客流而言,交通发生吸引主要与居住、工业、办公、商业等土地利用状况与区位相关。货流交通发生与吸引主要仓储、物流用地、工业、口岸等用地布局及相应的产业结构密切相关。根据以往项目经验,全天交通最拥挤的时间是晚上下班时间,因为各种出行目的的交通在此时间都比较集中,片区现状也是如此,所以本次直接采用晚高峰机动车发生吸引预测数值作为交通预测分析依据。计算公式:机动车晚高峰发生量(吸引量)=建筑面积×车辆发生率100其中客运交通主要根据居住、办公、商业办公、旅馆、餐饮及娱乐建筑面积计算,货运主要采用物流和货运用地建筑面积计算。3)交通分布105 交通分布是客流和货流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与需求,反映的是各交通区交通发生总量与交通吸引总量转换成的交通区与交通区之间的空间交通量,由居民和货流的出行特征及各交通区之间的土地利用性质决定。本次交通分布采用普遍使用的双约束重力模型。4)道路交通预测道路交通预测是对机动车交通在各路段及交叉口上的流量分配,将预测晚高峰小时机动车交通分布(O-D),根据速度—流量和路径费用模型,采用动态多路径分配方法,在给定路网上进行分配,计算出路网中各路段及交叉口的交通流量。2、道路交通调查(1)流量规模分析和车道数xx县xx至xx城市次干道环线道路工程按照规划,途中将多条规划道路平交,分别形成“T形”和“十字形”交叉口,区内交通主要为:各条相交道路之间的路段交通,主要目的是服务学校、居住区、行政办公区地块,该地块以后将修建后,将是一个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建成后交通量较大。道路交通量设计年限按15年计,远景设计一条道通行能力为1380pcu/h。(2)工程作用分析xx至xx城市次干道环线道路工程以服务功能为主,为连接xx县主城区各条城市道路的纽带,是xx县主城区道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老城区建设改造后,主要为周边地块建设提供方便,并尽量减少地块开发对城市各条道路的交通影响。105 (3)机动车车道数以及服务水平服务水平是指道路使用者从道路状况、交通条件、道路环境等方面可能得到的服务程度或服务质量,如可以提供的行车速度、舒适、方便、司机的视野以及安全等方面所能得到的实际效果与服务程度。不同的服务水平允许通过的交通量不同,服务等级高的道路车速快、驾驶员开车的自由度大,舒适与安全性好,但其相应的服务交通量就小;反之,允许的服务交通量大,则服务水平低。本报告参考《公路与城市道路设计手册》进行分析评价。服务水平等级以v/c比(饱和度)来评价。按不同类交通设施的服务水平,其将服务水平从A到F一次分成六个等级。A级代表服务水平最高,而F级最差。道路路段服务水平评价标准服务水平运行情况饱和度平均运行速度(km/h)A自由流,车辆行驶性能得到充分发挥,畅通、舒适≤0.1ν设B稳定车流,稍有延误,驾驶比较舒适≤0.30.9ν设C稳定车流,能接受的延误,行车自由程度明显受限≤0.60.8ν设D稳定车流的临界状态,能忍受的延误,行车自由程度严重受限,很小的事故也会造成持续排队≤0.80.65ν设E达到道路通行能力,为不稳定交通流、拥挤,不能忍受的延误≤1.00.5ν设F强制性车流(阻塞)无意义0.3~0.4ν设根据道路分类和所在地区建设的性质,道路服务水平拟按C级控制,最低应达到D级标准。105 (4)路段通行能力路段通行能力按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规定,由可能通行能力与设计通行能力两部分组成。可能通行能力系指通常情况下,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最大可能车辆数。我国《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规定,道路可能通行能力即为较长路段畅通无阻的连续行驶车流的通行能力。xx至xx城市次干道环线道路工程设计车速20km/h,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取值,确定一条机动车道的可能通行能力为Np=1380pcu/h。根据《公路与城市道路设计手册》路段机动车车道设计通行能力Nm计算如式:Nm=acNpkmδ式中:Np——路段机动车单向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ac——机动车道通行能力的分类系数,支路为0.9;km——车道折减系数,第一条车道折减系数为1.0;第二条车道折减系数为0.85;第三条车道折减系数为0.75;第四条车道折减系数为0.65;单向二车道km=1.85;单向三车道km=2.6;单向四车道km=3.25;δ——交叉口影响通行能力的折减系数,不受交叉口影响的道路(如高架道路和地面快速路)δ=1;该系数取与两交叉口之间的距离、行车速度、绿信比和车辆起动、制动时的平均加、减速度有关。根据《城市道路设计手册》取值0.55。由此,计算受平面交叉口影响的机动车道设计通行能力见下表。路段设计通行能力(受平面交叉口影响)105 单向车道数一条车道二条车道设计通行能力(pcu/h)6831162(5)路段服务水平评价根据高峰小时流量预测和道路设计通行能力的计算结果,按双向四车道布置,至2026年,远景年高峰小时双向流量为1162pcu,路段服务水平可维持在D级。一、工程建设主要内容本工程按相应的技术标准、规范和规划进行道路工程、桥梁工程、管网工程,道路照明、道路绿化、道路室外消防系统、交通工程等附属设施建设。1)、道路工程:路基、路面、挡墙、人行道建设。2)、桥梁工程:道路桩号K9+250处有一座上部为净跨径L0=50等截面砼箱型双拱拱桥。3)、管网工程:电力、通信管网、给排水系统(其中排水工程采用雨污分流制)建设。4)、绿化工程:道路行道树种植。5)、照明工程:人行道单侧设置单臂路灯。6)、交通工程:标志标线、标牌等附属设施建设。二、主要交叉路口处理方式105 在城市中,由于城市道路的纵横交错而形成很多的交叉口,交叉口是道路交通的咽喉,相交道路的各种车辆和行人都要在交叉口汇集、通过。由于车辆和过街行人之间、车辆和车辆之间、特别是非机动车和机动车之间的干扰,不但会阻滞,而且也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因此设计中遵循以下原则:1、城市道路交叉口应按城市规划道路网设置,道路相交时宜采用正交,必须斜交时交角应大于或等于45度,不宜采用错位交叉,多路交叉和畸形交叉。2、交叉口设计应根据相交道路的功能、性质、等级、计算行车速度,设计小时交通量、流向及自然条件等进行。前期工程应为后期扩建预留用地。3、交叉口的竖向设计应符合行车舒适、排水迅速和美观的要求。4、交叉口内的计算行车速度应按各级道路计算行车速度的0.5~0.7倍计算,直行车取大值,转弯车取小值。5、在交叉口设计中,必须力求减少或消除冲突点,保障交通安全,同时努力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保证行车通畅。(1)在重要交叉口装置自动交通信号灯。(2)渠化交通,合理布置交通岛,组织车流分道行驶,将冲突点变化为交织点,减少车辆行驶时的相互干扰。(3)设置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将互相冲突的车流和人流分别设在不同平面上,各行其道,互不干扰。6、在交叉口设计中考虑交叉口型式的选择和交通组织问题。交叉口的行车安全和通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交叉口的型式和交通组织。(1)正确选择交叉口的型式,确定各组成部分的几何尺寸。105 (2)合理布置各种交通设施。(3)综合考虑交叉口的立面设计和雨水、排水管道的布置。7、本项目交叉工程全线共6处平交,均为丁字交叉。一、工程建成后的功能和效益由于市政道路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以服务于社会为主要目的,它既是生产部门必不可少的生产条件,又是改善环境的必要条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主要表现为外部效果,所产生的效益除部分经济效益可以定量计算外,大部分则表现为难以用货币量化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应从系统的观点出发,与城市发展、整体建设,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条件的改善,与工农业生产的加速发展等宏观效益结合在一起来评价。本项目建设,可提升和完善道路使用功能(包括行车、行人、管线等),适应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并扩展xx县的发展空间。扩大内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1、项目的社会综合效益显著尽管市政工程并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项目的实施将对周边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有利于地块开发、招商引资,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目标协调好,将带来巨大的益处。(1)、本项目建设,将为构建外部、老城区的快速通道、完善xx城市交通路网,加快老城区市政基础设施改造,开发道路两侧建设用地,提供必要的基本硬件条件;为把城市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新兴城市打下牢固的基础;也为进一步改变xx的县容县105 貌,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优化投资环境,促进xx县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构建经济强县奠定良好的基础。可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使城县区域交通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加快区域的综合开发与建设,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创造了基础,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了条件。(2)本项目建设,可极大促进城市开发的建设进程和力度,加快了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繁荣了城市经济与文化,带动并促进了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使该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得以提高。(3)本项目建设可带动并促进地方水泥、建材、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地方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为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进一步发挥城市的幅射带动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沿线商业开发将也会为所在地居民提供新的就业机会。(4)本项目建设排水管道接入该区域市政管网系统,可以解决拟建路段周边区域污水自流,就近排放污染环境的问题。在该拟建项目完成以后,能够加快规划中下一步工作的实施,能够完全改变该区域萧瑟的现状,使该区域的环境得到根本的改善。(5)本项目建设可促进xx旅游业的发展,根据xx县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性质,xx县具有丰富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资源的生态旅游城市。xx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独特、风光秀丽,民族风情浓郁,目前已吸引上万中外游人来此观光旅游。本项目建设,不仅可加速推进xx城市化建设,促进地方产业的发展,而且还可促进xx105 自然风光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并为旅游业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从而推动城市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促进旅游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尽快将旅游业培育为xx县支柱产业,创造更为优良的环境条件。2、项目的社会影响分析(1)、项目对所在地域土地增值有促进作用项目建成后,对促进沿线土地的商业开发活动有明显促进作用。通过沿线土地开发,可使沿线土地价值大幅增值。(2)、项目对所在地段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促进作用。项目建成后,将形成沿线经济结构调整的实施基础,从而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可解决原有脏、乱、差的环境状况,较为彻底地整治沿线生活环境,从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3)、项目可增加所在地居民就业机会项目建成后,沿线商业开发将会为所在地居民提供新的就业机会。3、项目的社会互适性分析(1)本项目是社会综合效益显著、而项目本身却无直接收入的公益性项目,项目的性质表明其具有较强的社会互适性。(2)项目的公益性,包含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具备了社会各界共同支持的基础,也化解了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和支持条件的诸多不利因素,为项目实施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地区文化与项目建设相适应,项目所在地的少数民族,在长期与汉族和睦相处过程中,绝大部分少数民族群众都会讲汉语,在学校都是接受汉语教育,宗教信仰基本上与汉族相同。因此,项目与所在地的地区文化状况无不适应之处。105 总之,xx县xx至xx城市次干道环线道路工程建设,为xx中心城区的开发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基本硬件条件,是xx县城市建设三大系统中基础设施类重点项目,是完成国家试点工作的关键,也是夯实xx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当务之急。项目的实施将为把xx县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高标准的、生态环境优美、舒适、各种服务设施配套、完善、服务优良、管理先进的经济型生态城市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为进一步优化和改善城市生活及投资环境,创造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对推动和促进xx中心城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对该项目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是十分迫切的。该项目建成后,可推动xx中心城区其他公用设施及商贸、金融服务、科教文化、居民住宅新区等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使城市各类设施,能按规划要求顺利进行建设。本项目是按xx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以高起点和高标准要求,进行城市道路的建设。可满足城市建设和发展,对城市道路交通及其他基本配套设施的需要。项目在技术上是较先进、成熟、可靠的,在经济上也是合理、可行的。对项目所在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等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社会综合效益显著,社会积极影响显著,社会互适性较强总之,本项目建设,对项目所在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等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社会综合效益显著,社会积极影响显著,社会互适性较强。105 第四章工程设计一、设计原则城市道路与道路网是城市交通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总体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知,城市道路设计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方案设计着重从城市道路的功能、组成和特点入手,结合规划、近远结合、准确定位,起到促进城市建设的作用。本工程按相应的技术标准、规范和规划进行道路工程、桥梁工程、管网工程,道路照明、道路绿化、道路室外消防系统、交通工程等附属设施建设。1)、道路工程包括:路基、路面、挡墙、人行道建设。2)、桥梁工程包括:道路桩号K9+250处有一座上部为净跨径L0=50等截面砼箱型双拱桥。105 3)、管网工程包括:电力、通信管网(通信管网包括电信、移动、联通、文广)、给排水系统(其中排水工程采用雨污分流制)建设。4)、绿化工程包括:道路行道树种植。5)、照明工程包括:人行道单侧设置单臂路灯。6)、交通工程包括:标志标线、标牌等附属设施建设。设计时通过对主要控制布点的充分论证,对多个路段和节点的多方案比选,科学确定道路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桥梁等方案,做到工程造价与环境保护及技术指标的相互协调。一、总体方案1、总体布置方案xx县xx至xx城市次干道环线道路工程起点位于xx,起点桩号K0+000坐标X=2993435.298、Y=542505.757;终点止于xx,终点桩号K9+460.025坐标X=2994136.515、Y=542500.946,道路全长9460.025米,宽12米,每侧人行道4米,每侧车行道2米,路面采用一块板形式,路面结构为沥青砼路面。在道路路幅内布置排水系统、各种地下管线以及其它市政公用设施和绿化。设计等级:城市Ⅲ级次干道设计车速:20km/h横断面型式:105 横断面型式、布置、各组成部分尺寸及比例应按道路类别、级别、计算行车速度、设计年限的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交通量和人流量、交通特性、交通组织、交通设施、地上杆线、地下管线、绿化、地形等因素统一安排,以保障车辆和人行交通的安全通畅。xx县xx至xx城市次干道环线道路工程为xx县城区的次干道,连接了各主要分区的支路,以交通服务为主,并且是原5-8米不等的现状路,车流量非常大,为了保障车辆和人行交通的安全通畅,道路断面形式定为:2.0米(人)+4.0米(车)+4.0米(车)+2.0米(人)=12米.2、道路技术标准序号标准名称技术标准1道路类别次干道2道路级别Ⅲ级3计算行车速度(千米/时)204单机动车道宽(米)3.55圆曲线不设超高最小半径70设超高推荐半径(米)406纵坡最大纵坡度限值(%)9最大纵坡度推荐值(%)87竖向曲线一般最小半径(米)150极限最小半径(米)1008缘石半径一般最小半径(米)209道路路面设计单轴荷载(kN)10010沥青路面设计使用年限(年)1511桥梁设计荷载标准城-A级105 一、道路工程1、道路平纵横设计方案(1)、道路平面设计应符合下列原则:1)平面位置应按总体规划道路网布设。2)平面线形应与地形、地质、水文等结合,并符合各级道路的技术指标。3)平面设计应处理好直线与平曲线的衔接,4)平面设计应根据道路等级合理地设置交叉口、沿线建筑物出入口、停车场出入口、公共交通停靠站位置等。2、平面设计内容:本工程主要是结合城市总体规划道路网布设。按各级道路的技术指标,处理好直线与平曲线的衔接,合理地设置缓和曲线等,根据道路等级合理地设置交叉口、公共交通停靠站等。道路的平面在利用现状道路基基础上,根据现状不同路段两侧地形情况,选择向一侧扩宽、道路两侧分别加宽的方法以达到有利于两侧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及减少挖填的目的;在原道路弯道较大的地方,截弯取直;保证了道路平面线形的流畅,道路走向与现状道路大致保持一致,做到与现状道路的平顺衔接。本项目全线共设五十四平曲线,最小圆曲线半径为30米,最大圆曲线半径500米,均满足规范要求。具体各个位置详见图纸部分道路平面图。3、纵断设计原则(1)纵断设计应参照路网规划控制标高适应临街建筑立面布置及沿路范围内地面水的排除。105 (2)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3)道路的纵断面设计应综合考虑土石方平衡,汽车运营经济效益等因素,合理确定路面设计标高。(4)、纵断面设计应对沿线地形、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要求综合考虑,当路线经过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段时,应提高路基标准以保证路基稳定。当受控制标高限制不能提高时,应采取稳定路基的其他措施;沿河道路应根据路线位置确定路基标高,位于河堤顶的路基边缘应高于河道防洪水位0.6米,当岸边设置挡水设施时,不受此限。位于河岸外侧道路的标高应按一般道路考虑,符合规划控制标高要求,并应根据情况解决地面水及河道渗水对路基稳定的影响;道路最小纵坡应大于或者等于0.5%,困难时可大于或等于0.3%,遇特殊困难纵坡度小于0.3%时,应设置锯齿形偏沟或采取其他排水措施。(4)道路应控制平均纵坡坡度,越岭路段的相对高差为200~500m时,平均纵坡宜采用4.5%;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宜采用4%,任意连续3000m长度范围内平均纵坡度不宜大于4.5%。4、纵断面设计内容:根据实际地形、地貌,竖向上对沿线地形、地质、水文、气候、排水和防洪要求综合考虑,合理确定路面设计标高,确保行车安全、舒适,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途经处考虑两边可开发土地的利用情况,结合山体开挖与山体保护标高;xx至xx城市次干道环线道路工程是贯穿xx县城区连接外部的次干道,地势全线在道路青龙桥处最低,标高为464米,K4+250处最高,标高为691.658米;起点处自然地面标高为471米,终点处自然地面标高为472,全线最大高差105 227.658米,起终点处高差只有1米;因为xx至xx城市次干道环线道路工程是在现状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起终点必须与现状路顺接,同时为了减少工程投资,减少挖填方量,应尽量利用老路,所以纵断面设计时纵坡走向保持与原现状一致,但原现状部分路段纵坡较大,如果完全按现状路纵坡进行设计,则坡度较大,不利于行车安全,因此设计时对xx至xx城市次干道环线道路工程部分路段坡度进行了适当调整,调整后故本条道路的最大纵坡为7.684%,最小纵坡为0%(位于青龙桥处),道路最小竖曲线半径1500米。从起点桩号K0+000~K1+570段坡度为5.993%,K1+570~K2+055段纵坡为3.734%,K2+055~K3+340段坡度为7.684%,K3+340~K4+250段坡度为1.069%,K4+250~K7+175段坡度为6.789%,K7+175~K8+685段坡度为1.762%,K8+685~K9+170段坡度为0.509%,K9+170~K9+315段坡度为0.0%,K9+315~道路终点段纵坡为3.448%,具体数据详见图纸部分道路纵断面图。5、横断面设计原则(1)、道路横断面设计应在路网规划的红线宽度范围内进行。横断面型式、布置、各组成部分尺寸及比例应按道路类别、级别、计算行车速度、设计年限的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交通量和人流量、交通特性、交通组织、交通设施、地上杆线、地下管线、绿化、地形等因素统一安排,以保障车辆和人行交通的安全通畅。(2)、横断面设计应近远期结合,使近期工程成为远期工程的组成部分,并预期留管线位置。路面宽度及标高等应留有发展余地。(3)、105 对现有道路改建应采取工程措施与交通管理相结合的办法,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保障交通安全。6、横断面设计内容横面设计应近远期结合,使近期工程成为远期工程的组成部分,并预留管线位置。根据道路等级,xx至xx城市次干道环线道路工程断面:2.0米(人)+4.0米(车)+4.0米(车)+2.0米(人)=12.0米.105 具体数据详见图纸部分道路标准横断面图.7、路基、路面、挡土墙及附属构筑物设计方案(1)、路基设计1)、路基、路面、挡土墙及附属构筑物设计方案①路基宽度与道路路幅同宽;②路基设计标高控制根据《防洪标准》规定,xx县以100年一遇洪水位标高进行控制。③因道路两侧要进行建设,为避免多占用土地,因此除个别路段外原则上设置挡墙而不采用放坡。当路堤为自由放坡时,边坡视填方高度和回填材料(土、石)分别采用1:1.3、1:1.5、1:1.75等几种,均须保证边坡稳定,路堑边坡视开挖的土或石及其稳定性采用1:0.1~1:1的边坡;④路基横坡车行道部分为1.5%,人行道部分为2%。2)、特殊路基工程特殊路基是指修建在不良地质现象、特殊地形地质情况、某些特殊气候因素等不利条件下的道路路基。特殊路基有可能因自然平衡条件被打破,或者边坡过陡,或者地质承载力过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除要按一般路基标准、要求进行设计外,还要针对特殊问题进行研究,做出处理。路线经过部分路段为湿陷性黄土路基,以非自重湿陷性Ⅰ、Ⅱ级为主,为保证道路路基和建筑物的安全与正常使用,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性和道路工程要求,除应做好完善的排水系统外,采用强夯法消除路基影响范围内黄土的湿陷性,夯击能采用15000~20000KN.m,处理范围至人行道外侧3m处。105 在本项目中因为有现状河道穿插本道路,由于该区域雨量充沛,暴雨强度较大,须设置排水沟以保证排水通畅。每隔约30米左右设置雨水井将路面雨水引入雨水管内,因此为保证道路路基和建筑物的安全与正常使用,应做好完善的排水系统,同时还应该保证路基的压实度。3)、土基处理填挖前路基范围内(包括放坡)应清除杂草、淤泥及其它不利于路基稳定的腐植物等,然后再填方或挖方至路基设计标高,并进行路基平整。4)、挖方边坡处理①边坡防护治理原则通过对本工程全线挖方高边坡的岩质、土质、水理情况、边坡的裂隙发育情况、整体稳定性逐个进行评估论证。参考国内外城市道路及高速道路边坡防护、绿化的发展动态及设计理念,结合本项目的特点,在边坡防护、绿化的设计方案、治理理念上进行有益的探索,确定本项目高边坡防护、绿化的治理原则。通过防护、绿化工程的优化设计,使本项目的防护绿化达到路容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水土保持良好的效果。近年来国外非常重视生态防护,基本废除了浆砌片石、挂网喷浆等硬性措施,多采取柔性生态防护方案。结合国内技术条件,经研究,本工程提出边坡防护的治理理念是:稳定为首、刚柔相济、草木结合、和谐自然、经济美观。边坡绿化设计基本理念是:确保边坡的稳定,保护自然环境,最大限度地恢复在道路修建过程中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以中远期效果为主,兼顾前期效105 果,注重乔、灌、草、花有机结合,立体配置,努力建设一条持久、生态、和谐自然的绿色通道。根据现场调查,如:在道路桩号K3+500-K3+670、K4+340-K4+550道路右侧、K6+880-K7+160、K7+890-K8+220段道路两侧为高边坡挖方地段,边坡土层高度为4-13米,此段表层主要分布杂填土、可塑性红粘土。据资料所示,可塑性红粘土容许承载力为170kpa,为了减少工程开挖量,本段采用设置挡墙方式处理,本段挡墙高为3-7米不等,各个位置根据现场实际高度进行设置。由于道路沿线山体较多,对于挖方段小于4米的均按1:1进行放坡处理。另对于在道路两侧居民集中区,为了减少工程拆迁量,本次设计均考虑采用设挡墙方式处理。施工时按不同的土质,设计层不同的坡比,根据不同的土,石性质和稳定要求,开挖成折线式或台阶式边坡。在台阶式边坡中部,高度每隔6~10m或变坡点处设边坡平台一道,边坡平台的宽度为1~3m。填方边坡一般为1:1.5。当原地面倾斜度大于1:5时,需将原地面挖成宽1.0~2.0米向内倾斜2%的台阶。在填方段超过3米的均按设挡墙的方式,对于小于3米的均按1:1.5放坡。如在道路桩号K2+320-K2+360、K3+020-K3+080、K3+730-K3+940、K4+700-K5+080、K5+380-K5+580、K5+680-K5+740K5+950-K6+020段均为填方地段,边坡土层高度为3-7米,此段采用均按设挡墙方式处理,挡墙高为4-8米。关于挡墙的断面尺寸详见图纸部分挡墙构造图。5)、路基防护工程为防止水流及其他因素对路堤或路堑边坡的危害,保证路基边坡105 的稳定,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和工作特点分别采取以下防护与家固措施,并应考虑与当地环境协调,注意街景美观。①在坡面上种草、铺草皮、种植灌木等。②在高路堤路肩边缘处加设小土埂,每隔30~50米处断开做急流槽排水。③有地表水或地下水水流危害边坡稳定时,可设置边坡渗流或截水沟。为防止边坡岩质边坡坡面风化、剥落、可采用勾粉缝、喷浆、抹面或局部护砌等措施。④边坡坡度较陡或可能受到流水冲刷时,可设置各种类型的护坡,护墙等。⑤填土路基段和主线下穿路基段,设置挡土墙收缩坡脚或防护坡面,以减少占地,并确保路基稳定和路容美观。6)、路基压实路基施工破坏了土体的天然状态,致使结构松散,颗粒重新组合。为使路基具有足够的强度与稳定性,必须给予压实,以提高其密实度所以路基压实工作是路基施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序,也是提高路基强度与稳定性的根本技术措施之一。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要求,土质路基压实度应采用重型击实标准控制,压实度不低于下表的规定。路基压实度(重型)填挖类型深度范围(cm)压实度(%)填方0~80≥95>80≥93105 挖方0~3095注:填方高度小于80cm及不填不挖路段,原地面以下0~30cm范围内土的压实度不应低于表列挖方要求。由于土质湿度等条件限制,路基压实度不能达到上表要求时,应采取加固稳定措施,路槽底面土基设计回弹模量不得小于30MPa。7)、取、弃土方案本项目为城市道路,取、弃土需作保护环境,减少占地,远离保护区,不破坏道路两侧景观的原则进行取、弃土。通过对各段道路的土石方平衡和取弃土方按的计算,可分别确定每段道路的取弃方数量,借方数量及本项目的总借方数量、弃方总量及利用方总量,在土石方平衡调运和流向分析的基础上,在根据各路段的地形地貌,规划并确定取土场和弃土场位置及取土和弃土数量,施工前应做好专项方案报相关部门审批后,再进行下一步工序。如在道路桩号:K3+500-K3+670、K4+340-K4+550道路右侧、K6+880-K7+160、K7+890-K8+220段道路两侧等均为挖方地段,而在道路K2+320-K2+360、K3+020-K3+080、K3+730-K3+940、K4+700-K5+080、K5+380-K5+580、K5+680-K5+740K5+950-K6+020段均为填方地段,正好可以利用挖填方平衡的原则进行回填。8)、路面设计路面设计应根据道路等级与使用要求,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的原则,结合当地条件和实践经验,对路面进行综合设计,以达到计算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的目的。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是沥青混凝土路面及水泥混凝土路面,各有优缺点。105 水泥混凝土路面造价较低,使用寿命较长。但行车舒适性较差,环境污染大,施工养护期较长,又因为维修养护期较长,所以维修养护时会长时间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而沥青混凝土路面虽然造价较水泥混凝土路面高,使用寿命较水泥混凝土路面短。但具有机械化施工程度高、平整度好、噪声低、灰尘少、防滑性能好、行车舒适、施工养护期较水泥混凝土路面短,基本没有施工养护期,又因为维修时不需要太长时间的养护(约两小时后可通车),所以施工养护时对道路的通行能力影响很小。故全线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层厚按重型交通量设计,其路面结构按三层结构体系(面层、基层、垫层)面层:上面层5cm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6-F)(掺3‰聚丙烯腈纤维)下面层:7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面层撒热熔沥青粘层)热熔沥青透层0.5kg/m2(面层加玻璃纤维格栅80X80)基层:15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5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垫层:15cm级配碎石层30cm大渣基层(碎石填隙)人行道结构采用:60*30*3cm青石板垫层C15厚8cm级配碎石垫层压实厚10cm9)压实土基105 xx县xx至xx城市次干道环线道路工程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按《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的柔性路面设计要求进行。设计方法应须用双圆垂直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多层弹性连续体系理论,以设计弯沉值为路面整体刚度的设计指标,用专业软件计算路面结构厚度。同时应对沥青混凝土面层及半刚性材料的基层、底基层进行层底拉应力验算。路槽顶面土基设计回弹模量En=30MPa,压实度采用重型压实标准。填隙碎石材料抗压模量应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