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0.50 KB
  • 2022-04-22 11:38:12 发布

迟子建小说创作与守恒与变化毕业论文.doc

  • 5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迟子建小说创作的守恒与变化姓名:耿伟伟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王庆2007060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迟子建从八十年代初走上文坛到如今,二十几年的创作历程中,始终以不温不火的姿态存在着,她以极具个性的宁静和理智支配着自己的笔端,在那条漫长的创作之路上划出一条独属于起自己的轨迹。她的作品地域特色鲜明,个人风格显著,但又并不拘于一隅,于是守中有变,变中有守,成为她小说创作的一个基本特色。本文正是以此为基点,来探究她的整个创作历程。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从作品内容出发来完成对她创作中守与变探讨。 首先,迟子建的作品始终有一种独特的城乡二元对立。迟子建作为一个从极地走出来的女性作家,对于城和乡的关注更是贯穿于其创作的始末,但由于其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性别特征,她笔下的城乡二元对立呈现出了与其他作家不一样的独特之处。本文认为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对城市及知识分子的批判来完成,一方面是将乡村意化为可以让人栖居灵魂的自然之地, 其次,迟子建的作品保持了始终如一的对温情而辛酸的日常生活书写的热情。对此,本文主要从展示日常生活和着力刻画温情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三,迟子建在保持自己风格的同时,对现实的关怀逐步深入。对于这一部分笔者主要从加深批判的力度和追求深厚的历史感两个方面来阐述。 最后,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她的创作特色进行了评论。迟子建的作品,不论是前期还是后期,始终保有一种浪漫主义特征。近期,其创作的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深。 迟子建的这种创作特色在如今这个以标新立异为己任的文坛上,或许一时间还很难以其人们的关注,但相信浮华过后,她这种意蕴悠远、意味深重的写作风格一定会让她在文坛上的路也将越走越远。  关键词:守成,变化,自然,日常生活,浪漫主义 I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ChiZijianhassteppedontotheliteraryarenasincethebeginningofthe80"s,inthemorethan20years,shealwaysexistsbyonekindofordinaryposture,shecontrolsherconceptioninpaintingbythewayoftranquilandthereason,delimitsapathbelongedtoownherselfonthelongroadofthecreation.Herworkhavebrightregioncharacteristicandremarkableindividualstyle,butcertainlyisnotconstrainedacorner.Thereischangeintheconservation,andthereisconservationinthechange,thisisabasiccharacteristicinherwork.Thisarticletakesthisasabasicpoint,inquiresintohercreationcourse.Thisarticlemainlyobtainsfromfouraspects,embarksfromtheworkcontent,andcompletesthediscussionabouttheconservationandchangeinherwork.First,theworkofChiZijianhasanuniqueoppositionofcityandcountry.Asthefemininewriterwhichgoesoutfromthepolarregion,shealwayspassesthroughtothecityandthetownshipattentioninhercreation,butasaresultofitsuniquelifeexperienceandsexcharacteristic,hercityandcountrysidedualoppositionisdissimilarcompareswithotherwriters,.Thisarticlethinksthatthischaracteristicmainlydisplaystwoaspects:ontheonehand,criticizesthecityandtheintellectual;ontheotherhand,thevillageischangedintothenaturethatcanplacethesoul.Next,theworkofChiZijianmaintainedtheenthusiasmofwritingthetenderfeelingbutbitterdailylife.Forthis,thisarticlemainlyelaboratesfromtwoaspects:demonstratesthedailylifeandportraytenderfeeling.Thethird,aftersheestablishedherownstyle,shemovestowardsdeeplygradually.Forthispart,thisarticlemainlyelaboratesfromtwoaspects:deepeningthecritiquedynamicsandpursuingthedeephistoricalfeeling.Atlast,theworkcommentshercreationcharacteristicfromtheartistictechniqueangle.Regardlessofearlierperiodorlaterperiod,thereisalwaysromanticisminherwork,andthisromanticismletsherworkpresentonekindofprosespecialcharacteristic.Hercreationcharacteristicperhapsisdifficulttobeacceptedbyusintheproposingsomethingnewanddifferentliteraryworld,butaftertheostentatious,Ibelievethathercreationstylemustmakehersuccess.Keyword:conservation,change,nature,dailylife,romanticismII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论文属于保密□,在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不保密□。(请在以上方框内打“√”)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在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坛中,迟子建这个名字也许还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甚至有些人连她的性别都没有搞清楚。的确,与那些在文坛上早已声名远扬的前辈相比,她少了几分人气的积淀,而与那些当红的文坛新秀相比,她又少了些许冲锋的锐气,于是在当代这个异彩纷呈的中国文坛中,她始终以一种孤独的姿态存在着,在任何一个流派中我们都很难看到她的身影。但也正因为没有被贴上某个流派的标签,她有了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她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先锋的,她可以是乡土的,也可以是女性的。她的创作风格也由此而千姿百态:有平实朴素的故事写实,也有飞扬灵动的梦境描述,有脉络清晰的传统叙述模式,也有诡异莫测的先锋叙述方式……她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卓尔不群的艺术个性。没有被某一种潮流所认可,这实在应该算是一种幸运。 从八十年代初走上文坛,到如今已有20多年的创作历程了。一步步走来,迟子建已由那个刚刚从北极村走出来不谙世事的小女孩长成了一个有自己独特思想的成熟女作家,她的目光由一个个遥远的北国小镇和渔村转向得更加广阔的人类历史,她的作品也随之从那种充满少女怀想的古典浪漫诗情中走向了更加成熟深沉的现实世界。但一个作家的创作不管有多少变化,总也离不了其人格对它的制约。迟子建温柔、敦厚、文静、多情的性格特征,使她无论写什么,无论怎么写,都带出了一种温情而忧伤的气质。 即便是日渐走向深沉的后期创作,这种气质也总是久久的萦蕴其中。厚重而不失空灵,深刻而不失宽容。 迟子建的小说创作有一些持之以恒的特征,也不断地进行着新的探索,特别是在她近期的创作中,变化比较明显。同时,在她的变化中又保持着她的某些一贯性1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特征。守中有变,变中有守,迟子建的创作之路在不断的走向完善。本文正是以此为基点,试图通过对迟子建作品文本的细读,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加以融会提升,借用传统的理论文化资源来阐释迟子建作品的深层意蕴。从而对她的整个创作历程和创作特色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2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独特的城乡对立迟子建的小说主要描写乡村,但凡描写乡村总是离不开城市。在现当代文学中,特别是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文学创作中,乡村和城市往往是相互对立的,相互发明的,乡村中人性的纯朴、美好、善良与城市中人性的冷漠、自私、虚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往往就通过对城市人性缺失的讽刺来完成其对农村的礼赞。城乡二元对立,这已成为一些书写乡村之作的基本特征。迟子建作为一个从极地走出来的女性作家,对于城和乡的关注更是贯穿于其创作的始末,但由于其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性别特征,她笔下的城乡二元对立在某些方面呈现出了与其他作家不一样的独特之处。 1.1侵吞人性和自然的城市文明在迟子建的作品中,我们会发现有一部分涉及城市题材的作品,但这部分描写都市人生的小说,是作为她整个乡村叙述体的一个陪衬物或一个参照物而存在的,现代文明、现代都市对照极地的原始风景。如果说迟子建的书写中,故乡是生育、丰饶之地,那么城市便是贫瘠之地,甚至是杀戮之地。戴锦华曾说迟子建的小说有着暖调和冷调两个序列,那么在她的冷调序列中,至冷的篇什来自于她的城市场景。在她的长篇小说《晨钟响彻黄昏》和中篇小说《九朵蝴蝶花》这两部专门描写城市的作品中,城市总是危机四伏,陷阱遍地,刚刚毕业进入城市没多久的女大学生被城市逼迫而疯,而阴谋和杀戮就在隔壁邻居家里展开。人类在城市堡垒中生存的安全感大大地遭到质疑。她曾在日记中写道“如果在大兴安岭密林深处,我一个人走上半天也不会害怕,因为那里远离凶杀和暴力,而城市却是集中了一切犯罪的行为,3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发生地往往是公园和远离城市的郊区,卖淫、吸毒、凶杀、抢劫等等。所以城市里没有一处可供灵魂休息的地方,这真是太可悲了。”[1]不仅是城市中生存安全感的丧失,在她看来城市还给乡村带来苦难,都市和文明正在轧干土地与自然,对于城市,慷慨赐予的大江不再丰饶,渔汛成了难得一遇的奇迹。《原野上的羊群》是她为数不多的城市与乡土遭遇的篇章。故事中的女作家作为一个不育者,从镇上抱养了一个孩子,孩子带给她完满与温情,她的作品由阴冷、变形变得明亮而充满暖意,但这却是以乡村人的痛苦为代价的,孩子的父亲每周以放羊为名徘徊在孩子的周围而不敢上前探望,孩子的小姐姐因过度思念弟弟抑郁而死!除此之外,迟子建还用另一种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她对城市或曰现代文明的不满,那就是对知识分子的批判!知识分子是指那些以独立的身份,借助知识和精神的力量,对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公共关怀,体现出一种公共良知、有社会参与意识的一群文化人。卡尔曼海姆在《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一书中也讲知识分子具有超然的特性,能以更公正的态度、更全面的眼光,对社会问题做综合分析。始终以一种批判的意识来面对现实生活。从本质上讲,知识分子应该是理想主义者,他们有着自己的信仰与追求,有着自己判断是非的标准。他们应该是批判人间罪恶与不公的旗帜,给人的生命送去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他们以追求真理为己任,以社会良心为己责,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然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他们其中的一部分发生了蜕变,由精神世界的精英变为物质的俘虏,但在表现于城市相对抗的乡村小说中,乡村作为这个社会的唯一一片净土,总是容纳了太多在城市中已无容身之处的精神守持者,他们持一种同现实相对立的立场,怀着对诗意生活的追求,以自我高洁的信念抵御世风日下的社会,融入“野地”。作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者也以此来完成对乡村的礼赞。但在迟子建的乡土小说创作中,我们几乎看不到这种精神痛苦者的身影。在她的笔下,知识分子呈现出一种与在城市中同样的虚伪、自私和冷漠。在2001年3月《长城》发表的《月白色的路障》,这是讲得一个村庄为谋钱财集体搬迁的故事,文中女教师作为村里唯一的文化人,一直是人们尊重的对象,曾经还为了村庄搬迁不利于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而同村里的“刺头”据理力争过,就是这样一个纯洁善良的女老师,最后还是搬到了车来车王的“路边”,也许她的到来是为了给来到此地的孩子传授知识,可是当夜晚降临,路口又出现了一个怪异“月白色的路障”的时候,我们已经很清楚的知道女教师夫妇来到此地的真实目的——她竟然做起了令人最不耻的人肉生意! 而《观慧记》、《热鸟》、《晨钟响彻黄昏》这些直接涉及都市的作品中,知识分子形象更是令人大跌眼镜。王无寺的滑稽可笑、众领导的虚伪造作,赵雷父母的冷漠自私, 都让我们感到了她对城市中知识分子的不友好态度。《晨钟响彻黄昏》更是将这类人集于一堂:留济的大胡子博士,一个喜欢与陌生女人做爱的性变态者;精神病院院长,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对部下强奸女病人视而不见,甚至纵火毁灭罪证;李其才,披着医生外衣的强奸犯;许也民,身为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却干着寻花问柳的勾当。这是不可救药的一类人。他们身上的良知、道德甚至人性已经荡然无存,剩下的惟有畸形的动物性。当然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也刻画了一些正面的知识分子形象,比如宋加文、 刘天园、王喜林、刘胜秋,他们认真、重感情、嫉恶如仇、富有良知和正义,但是面对现实他们却无一不陷入了悲剧的境地:宋加文输给了一个恶俗的商人,爱上了小偷菠萝却只被当作以供不时之需的性伴侣,甚至连年幼的儿子都保护不了。刘天园更是悲惨,连生命都不能保留。那些具有传统5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美德的知识分子在现代面前一败涂地了。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缺失——在现代的城市中,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已经失去了存活之地。 现代知识分子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城市的象征。有些知识分子的虚伪、自私、冷漠已经完全背弃了人性的美好,这是现代城市文明对人性的异化和扭曲。迟子建通过她对知识分子的不友好态度表达了她对城市的厌恶之情,进而完成了她的城乡二元对立模式。    1.2栖居灵魂的自然乡村1.2.1对乡村人性的宽容与赞美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人的无意识有一种重要的特性,那就是一组一组的相似的心理内容可以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簇心理丛,这个心理丛就是“情结”。“情结”的作用之一就是可以以其与思想性相通相联的情绪性、意向性和弥漫性,为思想提供和补充能量。这一点对作家来说非常重要,当作家的一部分经历、情感和心理感受积淀在意识最深处成为“情结”时,它往往成为作家创作的灵感和动力。在此基础上生成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亲切感和感染力,并以和一代代读者的心灵共鸣实现作品的持久性。正因为这样,很多作家就注重在作品中构建、发展、张扬某种情结。迟子建的小说具有浓厚的故乡情结,这种情结就内容和意向而言,又主要表现为“乡恋情结”。她对于故乡的生活、人生和人性总有一种特殊的偏爱。与对知识分子的批判相反,迟子建对乡民们充满了宽容与礼赞。 这应该与她的童年生活经历有关。冰心曾说过“提起童年,总使人有些向往。不论童年生活是快乐,是悲哀,人们总觉得都是生命中最深刻的一段;有许多印象,许多习惯,深刻地刻划在他的人格及气质上,而影响他的一生。”[2]迟子建的童年与6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冰心有几分相似,虽然生活在农村,但由于生活条件和家庭环境的缘故,被视为掌上明珠的她一直过的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生活。在那个中国最北端的村子里,有原野和森林,有大雪和炉火,菜园和晚霞 还有每个冬日的午后人们聚在一起的聊天、喝茶、嗑瓜子,童话般的世界和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使她对乡村有着一个美好的记忆。因此,乡村在迟子建的眼中是一个充满了真善美的地方,尽管她也会看到乡村生活得苦难,但对与这里人性的美和善她从不怀疑。如《逝川》是一篇表现生命中寂寞里的坚韧,忧伤中的温情的短篇佳构,它在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在农村人性的美好与善良。住在逝川河边的吉喜年轻时漂亮能干,百里挑一,与“是阿甲姑娘心中的偶像”的胡会相爱。但胡会却最终娶了毫无姿色和持家能力的彩珠为妻。原因是吉喜“太能了,什么都会,能过了头”。这酿造了她一生的悲剧:阿甲的男人们都欣赏她,但没有一个男人娶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千年古训依然权威着那里男人的认识,男人们需要以女人的低能昭显自己的尊严和价值。在这种悲哀的文化现实面前,吉喜依然以自己认定的方式沉静、自尊而美丽地活着。她频繁地出入一户户人家为女人们接生,直到她78岁的这一年,当胡会的孙子胡刀手足无措地来请吉喜为媳妇接生的时候,吉喜心无芥蒂地去了,错过了对阿甲人来说最重要的打捞泪鱼的最佳时辰。但胡刀和乡民们悄悄地把泪鱼投进她的盆里。吉喜活得并不孤独,她饱满光润的一生为她赢得了尊严。这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毒害的可怜而又能干的女子的故事,可以想见这样一个女子在林白、陈染的笔下会是什么样子,迟子建却将其写的浪漫而充满着温馨,尽管这种幸福与温馨是被辛酸侵染着的,却仍然难掩人性的优雅和纯净。《鸭如花〉中的逃犯是个恶人,他杀了人。在他逃到徐五婆家以后,在徐五婆的关心、照料和感召下,罪犯决定不再潜逃,而是给父亲上过坟后自首,最终罪犯受到了法律制裁。尽管徐五婆包庇罪犯已触犯了法律,作家的温情和包容有些过了火,但是7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罪犯最终走上了自悔和自首之路。像这类的作品在她的创作中不胜枚举,她总是努力探索人性背面的亮光,发现人性中善的高光点。通过这些描写,我们看到了作家对故乡纯朴人性的关注和爱护,看到了作家浓烈得无以化解的乡恋情结。海德格尔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这块大地上。”[4]迟子建笔下的乡村正是这样一个充满了人性的美丽、可以让人诗意栖居的地方。 1.2.2对自然的眷恋和升华表现张扬人性的美,是迟子建小说对人性的书写的主流。但她的乡恋情结除了对故乡人性的礼赞外,更表现在她对故乡自然的唯美书写上。对于故乡的自然她赋予了太多的感情,以此来表现自己对于故乡的热爱、眷恋和深情礼赞。 地域文化特征是乡村小说这一小说类型的一个基本特征,在绝大多数的作品中,作家的笔力很自然的倾向了对于民风民俗的描写上。但作为一名女性作家总是细腻而敏感的,迟子建很好的利用了她这一自身的优势,使她的城乡二元对立呈现出新的色彩——她不仅注重乡村的人和事,而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于极地乡村自然风光的唯美书写上。需要指出的是,迟子建笔下的自然决不是仅仅是做为故事的背景出现的,而是成为故事的主人公,作为一种生命呈现在读者面前,使故事的人物与自然达到了一种高度的和谐。比起其它类似的作家,迟子建更重视乡村的自然特征,她在很长时间内把乡村意象成为可以寄托灵魂的自然。曾有人说,在城市里住的久了就有逃跑的欲望,那么迟子建的文字应该是最好的去处,那里有河,可以倾听流水之声,那里有山,可以寻觅鸟的足踪,那里有草滩,散步就有了芳香的去处,那是可以让心安静的地方。更有人说:“迟子建是一个自然风景的画家,文字是她作画的工具,任务和情节也不过是她颜料的一种。”[4]而迟子建自己也曾这样说过自然8“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对于她创作的影响,她说:“我觉得自然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一直认为,大自然是这世界上真正不朽的东西,它有呼吸,有灵性,往往会使你与它产生共鸣。很小的时候,我就有这种感觉了。现在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是童年经历中的自然画面与生活场景。比如小时候跟着家人去黑龙江捕鱼,傍晚时分,一堆堆篝火点起来了,更使得冰天雪地一片苍茫给人非常生动和活跃的感觉。那时我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伤感,也不会想到今后去表达它,可当时就有种说不出的感觉。现在想起这些,心中还有一种意外的感动。这种感觉促使我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以后,脑海里还时常浮现出童年时家乡的山峦、河流、草滩的自然画面,似乎还能闻到花草的香气,嗅出河流的气息。”[5]的确,在迟子建的小说世界中,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是最具有魅力的部分, 无论是皑皑白雪下无垠的原野和森林,冰封的漠河和小镇上大刻楞的房屋,还是化冰时的冰排和林中跳动着的松鼠,无论是神奇的鱼汛还是江边桔黄色的篝火,都使人感到大自然的绚烂和勃勃生机。 应该说对于自然的描写,在迟子建的笔下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地步,这种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物我两忘”的阶段,而非仅仅对于自然的无尽赞美。我想这首先应归功于她非常明智的采用了一种童心视角的写作方式。相对于成人视角,儿童视角在观察描摹事物,讲述和理解事件时,表露出一种儿童所特有的思维习惯、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儿童心理学表明,儿童眼里的社会要远比成人眼中的现实社会单纯、简单,在他们纯净洁白的心灵上,只会感知捕捉美的东西,而那些丑恶的事物很难进入他们的视野之内。于是童心与大自然在纯与真、 善与美上达到了一种天然的契合。明代李贽提出的童心说也指出,作文要以赤子之心来闻见道理,要以童心为“天下之至文”之源,并且由此在艺术上提出了要求达到“化工”的境界,也就是“以自然之为美”,可见童心与自然历来就有一种天然的联系。采用童心视角,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这样一来,她笔下的大自然便具有了一种异于常态的美丽、新奇和人情味。在《原始风景》中曾有这样一段关于月光的绝美描写:“我不知道世上有哪种月光比我故乡的月光更令人销魂,那是怎样的月光的,美的令人伤心,宁静的使人忧郁,它们喜欢选择夏日的森林或者冬天的冰面来分娩它们的美丽,在上帝赐予人间的四季场景中,月光疯狂,庞大的黑夜被这绝色佳人给诱惑的失去了黑暗的本色,黑暗在她明亮热烈的酮体前被烧制的漏洞百出,月光就这样透过漏洞丝丝缕缕的垂落人间。”而“我背着一个白色的桦皮篓去冰面上拾月光冰面上月光浓厚,我用一只小铲子去铲,月光就象奶油那样堆卷在一起,然后我把它们拾起来装在桦皮篓中,背回去用它来当柴烧,月光燃烧得无声无息,火焰温存,它散发的春意持之永恒”。[6]“月光变幻成千万条的小银鱼,在大地上忙忙碌碌地穿梭着、悠游着。天空被月光洗淡了夜色天边的一些稀稀的亮晶晶的小星星,拼命地鼓起眼睛,企图把宇宙望穿,每一片树叶都印着月光那温情的亲吻,这天、这地,都醉了”[7]。自然界中的一切在迟子建的笔下全都体现出一种儿童所特有的生机、好奇、 天真和幻想,大自然除了具有其本身的客观之美更带有了一种天真烂漫的独特风味。 除了真与纯, 我们读她的文字,更会有一种这样的强烈感觉:她笔下的自然风物是色彩斑斓的、 亦静亦动的,常常会有一种难以抑制的生命力流露出来——雪花是能个善舞的, 草垛也会流光溢彩, 太阳是一屁股沉坐到山下, 儿童特有的情趣和想象力被她在对自然的书写中运用到了极致。文学史上运用童心视角来描写自然早已不是什么奇思妙想, 乡土文学田园牧歌派的代表人物沈从文早已用童心来鉴赏自然,他曾说自己的创作激情正是源自于内在的童心幻想,这种童心视角使他怀想湘西故居、流连自然山水。但是说起与自然的高度亲和,笔者认为迟子建应该比沈从文更高一筹。 除了她选取了与自然极为相似地的写作视角,这份与自然的和谐还应来自于作10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者的女性身份, 迟子建在一次访谈中曾谈到:我若生为男性也许就不会成为作家,因为男性往往对大自然不敏感,而我恰恰是由于对大自然的无比钟情而发生了无数人生的感慨和遐想,靠他们支撑我的艺术世界。”[8]诚然,相对于男性,女性应该更属于自然,她们对于自然总是有一种特殊的敏感。中国把黄河称为母亲河,欧洲人则将地球看作如同母亲般的养育者,有“大地之母”盖娅的说法,古埃及人更是用女性具有繁衍能力的子宫来象征生命的复苏和谷物的丰收。而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种环境主义思潮——生态女性主义中的文化生态女性主义和精神生态女性主义更是认为女性与自然之间有一种非同一般的联系。的确,在过去的人类史中,男性的充分社会化及男性原则的片面发展,导致了男性自身自然本性的异化,而女性社会化程度的偏低,则使她们得以保持更多的自然天性以及与自然万物的亲和关系。另外,女性独特的身体经验也使她们与自然万物密切相关,她们每月必来的月经,她们怀孕时消耗精力的共生关系、生育的痛苦和给婴儿哺乳的喜悦,使她们了解人类生命与自然生命是一体的,她们忠实于自己的身体经验,也因此对自然界的一切生命都拥有帖服般的感受。与男性作家凭借精神和理性创作不同,她们是用身体来感知和写作的,所以她们更容易在她们的作品中表现一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美丽意境。 对于自然迟子建一直喜欢用拟人手法,在她的笔下北方的原野就像一个待孕的地母“土豆长成了,一个个圆鼓鼓的脑袋拱在黑土里,拼命的汲取着养分,为出土做着准备工作。那些被留作籽的垂在架底的豆角,皮一天天干瘪起来,肚子里一粒粒的籽却渐渐长起来,跟女人怀孕没什么区别。”[9]“土地真是奇妙,只要点了种到了秋天就能从他们的怀里收获成果,别以为成果是千篇一律的,它们出土时姿态万千,可见这土地是多么奇妙,让他生什么他就生什么。”[10](《日落碗窑》)雨呢?“淅11“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淅沥沥的罗在伞上,听上去就像亲吻声一样,温柔而又湿润。 田野和山峦微微的绿了,这绿由于还嫩着,又被雨雾所笼章着因而朦朦胧胧的,显得有些羞涩,就像初恋的姑娘眼里的神色”[11](《河柳图》)而“雪花拥挤在一起涌向地面是因为因为他们本身无法承受寂寞,它们以寂寞来拥抱寂寞,所以才有胆量叛逆天庭,才有勇气接触尘土”[12](《原始风景》)可是“春天来了,在地上坚强的存在了一个冬天的雪却终于没能在春天的友情下坚持下去,它坚持不住了,化作了春天的泥泞,人人踩着,也任人埋怨着(《旧时代的磨坊》)”[13] 就连日食都是遥遥相望的太阳和月亮经过漫长的煎熬和等待后终于如愿以偿的接近和相拥。在迟子建的眼中一枝一叶总关情,“每一片树叶都印着月光那温情的亲吻”。而那美得令人伤心、静得使人忧郁的月光也总喜欢选择夏日的森林或冬天的冰场来分娩她们的美丽。大地、雪花、 月光、树叶与其说是自然倒不如称之为女人,她们摇曳多姿、风情万种,犹如初恋青涩的少女、犹如风韵犹存的孕妇,处处流露出生命的欢愉。 儿童的视角、女性的身份再加上她对大自然的情有独钟,使自然在她的作品中被赋予了鲜明的性格,成为一个可解人意、可以让人精神安息的世界。自然与人达成了一种圆融的和谐,自然透着温情,人依恋着自然,最终达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她把乡村意化为自然之地,以此来寄托灵魂。 由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城市和乡村,迟子建采取了一种明显的态度,她是厌恶城市的,城市生活的孤独与寂寞使她对现代社会和工业文明有一种深深的失落甚至是厌恶,她感叹高涨的物质生活是走向毁灭的根源,所以她在排斥城之糜烂的同时也拒绝用城市的文明之光来烛照乡村,并且出于对乡村的独特情感,她即便发现了农村的弊病,需要揭开那块伤疤时也总是小心翼翼,或者干脆避而不谈,知识分子作为城市的独特产物被她无情的抛弃了,而是将更多的心思放到了自然这12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在现代城市中已逐渐消亡的特征上。城市与乡村, 知识分子与自然,她最终通过一种极为隐晦的手法来完成了她的城乡二元对立。 13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温情而辛酸的日常生活书写2.1展示日常生活“题材决定论”在很长的时间里曾经是当代小说创作的一件制胜法宝,尤其是对于乡村题材的小说来讲,宏大叙事似乎更能展现其魅力所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农村合作社、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化进程……几乎所有这些重大社会历史事件,农村都成为其发源地,农民都被牵涉其中,成为事件的主体。于是,对于社会历史时间及其规律的宏大叙事,很容易就成了乡土文学的叙事主题,然而这一法宝在迟子建这里却失去了它的原有魅力,在她的小说中我们没有看到对于重大事件的刻意追求和对偶发事件的过于倚重,她所津津乐道的一直是那些隔壁邻家的故事和昨夜里发生的传说,是那些农村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小事,换牛、坐车、洗澡、忙年、赶庙会、看秧歌、讲故事……这些事情在农村可以说是平凡而又琐屑的,而迟子建正是对于这些平凡人的平凡事情有独钟,她把这些我们认为微不足道的风中柳絮,接在掌心,然后告诉我们里面裹着一粒种子。所以迟子建的小说是琐碎的,琐碎到老家的菜园子、干草垛和鱼;她的小说是平淡的,平淡到临近年关一家三代其乐融融的清水洗尘。这就决定了她的小说是小的,一间牛栏,一片土豆地,一座旧窑,就可以容得下整个故事。迟子建近期的长篇小说小说创作,追求对历史的全局的把握。然而,即便是对于历史的书写也是由日常生活书写构成。迟子建曾这样谈起她的历史观:“我就是要写日常的历史,因为小说就是日常化的生活。我觉得我们应该从日常化的生活当中看出后面的历史,而不是像以往的历史小说,一开始就把历史放在那里,所有的人物都像皮1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影戏一样,被作者操纵着。相反,应该是这些人物在前台表演,我们不要过重的背景,而只是让人物自己充分表演,就能从中看出时代的痕迹。即使写大人物,也要通过他的日常生活来表现,而不是让他在舞台上演讲。我觉得历史人物应该这样来写。生活流也是靠这些编织起来的。在我看来,一个细小生活事件,既能打断历史波流,也可能加速历史的前进。我觉得思想化的、个性化的东西其实就是包含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14]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观,使她的历史小说呈现出一种平易近人的风貌,厚重而平凡! 《伪满洲国》是她极具特色的一部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作品描绘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段民族历程。看题目我们就已感受到了它的宏大,作品内容时间跨度较大,并以史书中常用的纪年体形式追溯伪满时代各色人物的生存状态,空间覆盖面也极广,几乎涉猎伪满占领区所有的主要区域。既有主要城市的居民生活,也有乡下农民的生存情形;既有伪满皇室生活,也有对日军细菌部队和移民开拓团的叙述;既有对抗日联军的书写,也有对中国劳工的描绘;对其他城市和偏远之地的生活则通过商人郑家晴的颠沛流离和土匪出生的胡二的不断迁移来展现。面对这样一个气势恢弘的框架,读者和批评者对《伪满洲国》已有了重塑民族神话的心理预设和期待,然而迟子建却让人们的期待落空了。以平实的笔法书写了在巨变事端的缝隙间人们的日常生活,将权力的更迭、残酷的战争推至背景,而将琐碎的生活状态凸现至前台。她把这段历史的主体赋予了那些大时代下的小人物,作品通过对主人公日常生活的关照来反映和折射历史。正如她自己所说的:我不喜欢英雄传记式的历史小说。能够不动声色地把时代悲痛溶入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之中,通过整个人物的描述而令人感动,这才叫真正的史诗。”[15]被日本人抓去做劳工的罗锅子、善良的老人王金堂、吉来、谢子兰,这样的人物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溥仪不时表现出的孩子气、胆15“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小怕事;杨靖宇流露出来的思乡念母之情更是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消解了他们身上的历史色彩。历史被还原成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揭示个人、民族、国家的关系。她对于日常生活的书写姿态得到一以贯之的继续。 2.2着力刻画温情对于日常生活的描写,有人说迟子建总是寄于太多的爱和暖意,以至于温情泛滥,淹没了生活本来的残酷和辛酸,从而使作品缺乏了批判的力度和深度。的确,迟子建是温情的,这一点我们毋庸置疑,在她的作品中对于亲情,友情,爱情甚至于旅途中的温暖的爱意总是没有穷尽。她自己曾说过,其实乡村是不乏浪漫的,那种浪漫不是造出来的,而是天然流露的。她喜欢故乡的浪漫,它们能够与人贴心贴肺,水乳交融,她的文学很多来自这种乡间的浪漫。在经历了生活的巨大变故,尝到了人情的辛酸之后,我想她更会特别钟爱天庭投下的每一缕阳光。所以在她的作品中出现了不尽的对于爱情、友情、亲情甚至于生命旅途中所碰到的爱和暖意的书写。 迟子建创作的温情之光首先表现在对于亲情的描写之中。早在抒写“童话”的创作初期,小主人公在姥姥,姥爷,姨小舅面前表现出来的调皮之举,娇憨之态,以及对世事的懵懂感知,就已透露出其乐融融的天伦和亲情,而作品中对父女之情的描写,特别是父亲去世后对他的依恋和追忆,更是充满了令人心灵震撼的挚爱和感伤。就算是继父子之间的感情也被她描写的让人心中充满了柔软和湿润。《雾月牛栏》中乡村少年宝坠夜半醒来发现继父与母亲做爱,朦胧无知的他发出了嘻嘻的笑声,第二天又好奇的问继父关于夜间的事情,继父出于羞愧和恼怒,在牛栏里失手打昏了宝坠,宝坠醒来后成了弱智者,继父深感自己罪孽深重,他千方百计弥补自16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己的过失:央求宝坠不再在牛栏里睡觉,倾其所有为他治病,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以至于无暇顾及自己的亲生女儿,甚至终日戚戚于宝坠的不愈而丧失了性功能,最后在意欲砍断牛栏的时候饮恨死去,他用生命完成了对自己的最后一丝忏悔,也留下了人间亲情的永久思念。故事中有死亡也有残缺,但是通览全篇我们看不到一个强烈的字眼,但潜流在细节和氛围之中的温情,对读者的心理冲击却是巨大和永久的。 对于友情的描写迟子建同样不吝笔墨,始终如一。发表于1997年的《热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应该算作一篇城市题材的作品,但主人公赵雷发现父母的虚伪,自私以及自己倾心的女同学的世故、巧滑、虚伪,带着困惑、失望与愤怒离家出走,来到了一个偏远的古崖屯,迟子建的温情又禁不住在这乡村的熏染下流露出来了。王进财全家都在为他的外甥狗蛋的白血病担心,尽管至今人们还不知道他的父亲是谁,但他的聪颖、仁义赢得了善良的村民们对他的认可。狗蛋的姥爷弥留之际都在为谁到北京给他配血而担心,王进财为了让老人放心归去,要求赵雷在老人面前谎称自己是为配血而来,被村民们的淳朴和厚道所感动的赵雷毫不犹豫的答应了请求,老人满意而去了,赵雷被邀请参加老人的葬礼,全村人都来送葬。亲情,友情、邻里情,甚至于萍水相逢的旅途之情都在这里被演绎的淋漓尽致。而作品《鸭如花》写的是一个养鸭子的徐五婆和一个越狱出逃的罪犯的故事。徐五婆是一个孤苦的人,丈夫30年前自杀,儿子下岗后几乎从不登门,她以养鸭子为生。那个气头上杀了父亲的罪犯,想在死之前去祭奠一下父亲,越狱后逃到她家,两人的关系由紧张到理解到彼此帮助,最后罪犯去自首,被枪毙后徐五婆为他收敛了尸体。这是一个绝不美丽的故事,一个是孤苦的老人,一个是在逃的逃犯,他们都是生活中的弱者,但在作者的笔下,故事的发生却是在一个极为温馨的背景下,《鸭如花》单看题目谁又17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能想到这是一个关于杀人犯的故事。 迟子建最为独特之处还在于她对男女之情的描写,她用她的善良和宽容对男女关系作了一次全新的阐释。自从女性主义思潮兴起以来,男女关系一度被放置于一种水火不容,誓不两立的位置,女性被男权文化压制了千年之久,终于可以在今天勇敢的站出来为自己在这个社会中争取一席之地,于是在众多女性作家那里,男性被塑造成了要么邪恶无耻,要么猥琐无能的形象,而女性也由于要摆脱对男性的依附地位而丧失了其本身所有的温婉、善良、柔媚而显示出一种超强势状态。至于夫妻关系更是在作品中充满了背叛与报复,变态与扭曲的色彩。在这个男权文化社会中女性的生存或生活处处充满了困境,为了反抗这种困境,女人们一个个变得歇斯底里,从而丧失了更美好更善良对于女人来说更为珍贵的东西。在这种文学背景下,作为一个作家不可能不对这一现象无动于衷,并做出响应,而且她本身也是作为一个女人而存在着的,虽然她并不热衷于发表言论并被冠以女性主义者的头衔,但并不影响她对于女性命运的思索和探讨。 在她的一些作品中我们也看到了女性生存的困境:秧歌》中美丽无比的小梳妆,在有着好几房姨太太的商人付子玉眼中,只是被观看,被欣赏的对象,根本不可能是平等交流的知己;本来有着几分自信的粳米不顾一切地主动改嫁给了刘人仙,然而那一身的蓬勃生气很快就被低眉顺眼,凄黄青瘦代替了;而《逝川》中的吉喜竟因为太能干而一直没能嫁出去,从而暗示了女性不能超越男性统治的限度;河柳图》中的程锦兰虽是新时代的女性,还是一名教师,但时代和知识也没能阻挡她陷入困境,她一方面承受着被丈夫抛弃的打击,一方面迎受着丈夫按前妻的标准改造的冲击。不但后夫之女对她改嫁给只知挣钱而庸气十足的父亲不解,她自己何不是深陷既不爱后夫又不得不与他一起过日子的矛盾心态中。 但在迟子建眼中这些深陷困境18《《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女性们并没有因此而变得疯狂、 堕落、心理变态,也并没有因此而对男人心存怨恨遂起报复之心,面对这种悲哀的文化现象,吉喜依然以自己的方式沉静、自尊而美丽的活着,为了给当年弃她而去的胡会的孙媳妇接生,她甚至错过了对阿甲人来说最重要的打捞泪鱼的最佳时刻; 《芳草与沼泽》中的美丽妇人年轻时被男人无情的抛弃,独自从城中来到乡里,带着孩子过着孤苦无依的生活,可是当另一个受了伤的城里男人来到这里时,她依然温婉的接待了他,让他感受到了乡村的沉静和人性的美丽;就连《逆行精灵》中那个受说不清楚的欲念和追求左右而频频离家出走的鹅颈女人也被她描写的美丽大方、充满了高贵的气质。更为可贵的是对于男人的态度,即便是在谴责,迟子建也没有将其至于不堪的境地。《洋铁铺响叮当》中的王有杰,既穷又矮,讨不到老婆,便谎称自己是城市复员兵,欺骗了善良美丽的丽晶,但最后还是带着诚惶诚恐的歉疚之心回到了丽晶身边,靠种地和开修车铺承担了家庭的责任;《秧歌》中的王二刀,平日里以玩弄女人为乐, 在一个雪夜强暴了女萝致其怀孕,并想推托责任,但最终是给了孤苦无依的女萝一个家,安分守己的过起了日子。从婚后女萝对王二刀的态度以及作品结尾女萝心满意足的神态,我们对于这个曾以玩弄女人为了的强奸犯完全没有了怀恨之情,并没有想到会出人命。麦穗》中的图画老师因为人性的弱点犯下了错误,但他一直受着良心的谴责。回溯七侠镇》中的北只是为了自私的爱情才骗了水秀。迟子建的笔下男人并没有令人那么切齿可恨,在她看来男人愧对女人多来自那份文化的厚重沉淀,胡会明明喜欢吉喜,却为了男人共守的虚荣而娶了各方面都与她相差甚远的彩珠,面子是守住了,压力也没有了,但是,守着自己根本不喜欢的女人过一辈子,他实际上是以一种痛苦代替了另一种痛苦。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能背负得了的责任,也不是一朝一夕能摆脱颠覆得了的实情, 所以在迟子建那里男人也是无奈的,欺骗也好、背弃也罢,她用她的1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宽容之心给了男人一个理由、一条出路,所以在她描写的男女关系中少了些剑拔弩张、疾言厉色,而是多了一些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描绘。 也正因如此,我们经常在她的作品中看到她对于美好夫妻之情的正面描绘,这对当代女作家来说更是难得可贵。《白雪墓园》中母亲对于已故父亲的思念;《清水洗尘》中父母间充满情趣的拌嘴;《盲人报摊》中那对靠街头卖报来维持清苦生活的盲人夫妻的相濡以沫,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夫妻之情的真谛。而描写爱情的经典之作《亲亲土豆》更是将人世间的夫妻之情演绎到了极点。秦山和李爱杰是一对在这片黑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夫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过得平淡而充实,然而上苍并没有因为这个家庭的安分而吝啬于将不幸降临——家的支柱秦山得了肺癌!但也正因此,作者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夫妻生死不渝的真爱之图,让爱在死亡面前更加溢彩流光。秦山发病之初,李爱杰就已寝食难安,秦山的每一声咳嗽“像余震一样使她战战兢兢”, 秦山住院后,她尽心尽力的照顾,以妻子的温存宽慰着丈夫。而秦山却偷偷跑回了家,还用省下的钱为妻子买了一件软缎旗袍,挂念着让她“穿给别人穿”,希望他死后妻子能有个好归宿,而妻子却说“到时候我穿给你看”,“这么长的衩,我才不穿给别人穿呢,我不愿意让别人看到我的腿”,这番话让我们看到了妻子对丈夫的爱和忠贞,最后李爱杰穿着它送走了秦山,是否也让我们看到了李爱杰此生非他不嫁的决心?这虽然有点物是人非的感伤,但秦山那被袋袋土豆所充盈着的坟墓却又分明给了人几许慰藉,那仿佛并不是秦山永久的安息地,而是充满了生命之爱的小舟。李爱杰的那一声:“还跟我的脚呀!”嗔怪之中包含了多少温柔。死亡对这对年轻夫妇甜蜜爱情的毁灭是多么令人心酸,然而爱情最终战胜了死亡——读罢文章在我们脑中久久不散的不是死亡的阴影而是夫妻间那份天长地久、至死不渝的真爱!  20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3揭示生活的辛酸亲情、友情、爱情,迟子建誓将温情演绎到底。她一直信奉温情的力量,认为可望温情是人类的共同情感,所以她总是在作品中力图展示人性的温情之光。但她在与文能《畅饮“天河之水”》曾这样谈论温情“那是一种仔沉重、庸常的生活中慰藉人心的温情,一缕穿透黑暗的生存夜空的希望之光。”[16] 生活不易,每个人都有此感触 ,中年丧夫至今寡居的迟子建相信对此更是感触颇深,所以尽管温情,但其作品中自始至终透出的生活辛酸、不易甚至无奈和黑暗。很多人都说迟子建是有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的,所以她才没有那么剑拨弩张,但也正由于这种悲天悯人之心使她的作品充满了忧伤,使她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人间的苦难、生活的无奈。迟子建的目光是对准底层大众的,他们大多数不被人重视、生活贫困艰难,他们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却要不断承受命运对他们的捉弄,现实对他们而言是残酷的,生活的荒谬感和生存的边缘感时刻围绕着他们,给他们以措手不及的打击。 在她的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关死亡的描写,有评论者说她的小说中有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死亡情结,究其原因,除了与她天生敏感、童年经历和所受的萨蛮文化影响外,死亡更可以作为她用来表现生活辛酸不易的一种手段——在她的作品中,那些温暖幸福的获得是以死亡为代价的。人生三大不幸之一便是中年丧偶,而这样一位热爱生命,用文字谱写温情和暖意的作家却遭遇中年丧夫之痛,让这位沉浸在幸福的中的女作家,真真切切感受到死亡和幸福相隔这么近。在其散文《雪山长夜》中她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我孤独一人走在小路上时,我是多么想问一问故乡的路啊,你为什么不动声色地化成了一条绳索,在我毫不知觉的时候扼住了他的咽喉?你为什么在我感觉最幸福的时候化成了一支毒箭,射中了我爱的那颗年轻的心?青山不语,河水亦无言,大自然容颜依旧,只是我的心已苍凉如秋水。以往我是多么21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贪恋于窗外的好山好水,可我现在似乎连看风景的勇气都没有了。”[17]正是由于这样一段切肤之痛,使她在作品有了对幸福和死亡关系得更深一步认识——幸福的获得是以受难为代价的! 早在《北极村童话》中她就向我们呈现了一种温馨与辛酸相交织的生活,外祖父与外祖母的相濡以沫,在外祖父独自承担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时被表现到了极致;我们看到了俄罗斯老太太带给“我”的快乐童年,但其中更渗透出那个俄罗斯老人晚年的凄惨。不只是早期,这种倾向是一直贯穿于她的创作之中的。《晨钟响彻黄昏》中有一条是关于宋加文爱情的线索,讲了宋加文对于菠萝艰辛的追求过程,直到宋加文最后决定以受难的方式(甘心无限期等待菠萝的出现,并相信她会回到自己身边)开始他新的生活时,我们才开始读到了一种真实的幸福,因为爱情真正出现了,爱情不是要等两个人见面后才开始,它已经在宋加文心中先开始了。宋加文对菠萝,李爱杰对秦山,齐大嘴对外乡女,还有《逝川》中的老吉喜,都是付出了许多,才换来那么一点点欣慰和幸福感。现实中的悲剧总是离我们很近,理想中的幸福却遥不可及!要获得幸福甚至要付出死亡的代价:《香坊》中邵红娇死了,《亲亲土豆》中秦山死了,《晨钟响彻黄昏》中的刘天园死了,《秧歌》中的小梳妆死了。由于日渐艰辛的生存,许多人都付出死这一昂贵的代价才换来一点人性的尊严,或者换来一点悲壮的自由。这样的幸福是何其的辛酸。迟子建的小说虽然多数写死亡,但受萨满教的影响,其小说对死亡又有不同的注解。萨满教灵魂观念认为:灵魂是不死的,当一个人一旦死去,他的灵魂立即就投胎转世,受这种灵魂观影响的迟子建,在对死亡的理解上,死亡不过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而已。死者并没有远离亲人,还在以特殊的方式与家人保持着精神上的联系,死亡也因之而充满了哀而不伤的美感,甚至多了一点圣洁的色彩,比如《亲亲土豆》。并且她还注重死对生的意义,这样一22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来就不可避免的在她对于死亡的叙述中少了一点苦难多了一丝浪漫。 死亡之外她还选取了另外一个方式——通过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来表达生活的不易。我们经常看到,孩子、老人、身体智力残缺者成为她笔下的对象,他们生活在社会的边缘地带,无论是生活的能力还是应对灾难的能力都要弱的多,较之于常人,他们更能体会到生活的辛酸与不易,也更能表现生活的辛酸与不易。 迟子建的中短篇小说中塑造了不少陷于困境、让人感到心疼的孩子形象:《北国一片苍茫》中的芦花,《没有夏天了》中的小凤,《麦穗》中的西西,《罗索河瘟疫》中的领条,《烟霞出生年表》中的烟霞,《岸上的美奴》中的美奴,《雾月牛栏》中的宝坠,《清水洗尘》中的天灶,《疯人院的小磨盘》中的小磨盘,《逆行精灵》中的豁唇,《河柳图》中的李程爱……他们或因疾病,或因家庭缺乏温暖,或因懵懂的欲念与憧憬,或因沉重的无法承受的压力,或因主体意识的苏醒,或因天性与世俗无法相适等等原因而陷入生存的困境, 他们这种生存的困境较之大人更能显示出生活的辛酸,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眼睛更能发现种种已被麻木的成人所忽视的生活的黑暗。 《岸上的美奴》讲的是一个女孩子弑母的故事。父亲出海远航,年幼的美奴独自一人在家照顾生病的母亲,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然而精神异样的母亲却与自己的老师传出了暧昧的关系,于是要强得美奴终于在一个夜晚将母亲推入了河中。我们且不讨论美奴的做法真正缘自何因,作者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美奴是一个总爱到岸上去看江水、看渔船、看鱼的孩子;一个总想往天边的霞光中添些文字的孩子,内心世界是丰富的、是充满诗意的;一个看到鱼被剖腹取籽就心惊胆战的孩子,一个听到老师胃里发出咕噜声就为其提供治疗方策和药物又巧妙地隐蔽了自己的孩子,是心地善良的,懂得情感的;一个对食言者、告密者轻蔑的孩子,是有良知的。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她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可以想象在此之前她要经历一种怎样的心灵挣扎。23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父亲出海了,这是一项危险的工作,美奴在终日为父亲的牵挂中还要时刻面对母亲的怪异行为,单独承担来自各方面对母亲的种种议论,单独承受来自同学、邻居的哄笑、造谣、辱骂,何况一镇之长还找她正式谈了话,美奴实在是承受不住了,毕竟只是一个孩子!她毫无办法了,既阻止不了母亲的怪异,又阻止不了方方面面的嘲笑,最后她选择了让母亲消失,而她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使自己更加痛苦不堪。一个孩子在她本该带在父母身边撒娇任性,享受父母疼爱的年龄,却要像成年人那样承担起家庭的重担,还要替母亲背起人们的种种非议,这不是一个孩子应该和能够承受的压力,然而生活之压不是我们能控制得了的,生计、世俗、人心、制度种种因素将我们推入了一个巨大的压力圈中,欲罢不能! 于是她只能选择了一种玉石俱焚的方式以试图摆脱这种困境,在我们读到美奴将母亲推到河中时,我们心中升起的不是对于这个女孩残忍自私的感慨,而是对于她无计可施时的孤独与痛苦的同情、怜悯以及对于生活无奈的叹惋。《河柳图》讲的是乡村女教师程锦兰的改嫁生活,嫁给后夫后的程锦兰终日郁郁寡欢,沉湎于对往事的回忆中不可自拔,还时时忍受继女的误会和嘲讽,这的确是个可怜的女人。相比之下,她的儿子李程爱到给整个故事添了一丝亮色,这是一个单纯、快乐、聪明活泼的孩子,貌似父母这场失败的婚姻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大的伤害,可是当我们在结尾,看到这个孩子站在河畔车工能显出与他的年龄及不相符的凝重之情时,我们的心倏的收紧了, 原属大人的事情,受伤最深的却是孩子。而文中后夫女儿对程锦兰的恶劣态度何不是由于面对现实其理想信念的破灭所致,她搞不清楚为何如此美丽高贵的女老师会嫁给自己只知道赚钱、庸俗不堪的父亲,她在对自己曾经欣赏的人冷面相对的同时,何尝不在经历自己偶像颠覆、信念坍塌的痛苦,这对于一个信念、价值观正在成型时期的孩子来说是何其残忍。而《疯人院的小磨盘》则用一个孩子眼光来透视世俗的沉重、人性的2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悲凉。小磨盘是疯人院里的小孩,他在自由的天地中率真地成长,无拘无束。大人们爱他疼他,那些疯子尤其喜欢他。然而在正常人的世俗社会里,他却常常感到疑惑和沉重,在他的眼里,那些所谓的正常人似乎并不那么正常:怪脾气的班主任、以强凌弱的大个子、发育不良的小同桌等等。而在那些疯子们中间,他却能与他们和睦相处,在这里他体味到的是轻松自在、无拘无束,这让人禁不住要追问,究竟什么才是理性,什么才是疯?在这种视角的观照下,世界呈现出成人所难以体会到的“非日常性”经验,儿童的轻松游戏承载了生存的沉重,儿童单纯的快乐映衬出人性的悲凉。 除了儿童,老人也是她经常书写的对象。 从早期之作《北极村童话》中那个孤苦无依的俄罗斯老太太到最近新作《野炊图》中差点吃药吃死的苏建和,她始终没有放弃对老年人的关注。《 一匹马两个人》和《 门镜外的楼道》讲述的都是老年人的凄凉生活。前一篇作品中,老两口的独子坐牢后,羸弱而忠实的老马成为他们唯一的相伴者,他们在孤寂中相继去世。《 门镜外的楼道》中两位老人的遭遇更让人倍觉辛酸。为照顾一傻一残的独生子和丈夫,年逾六十的老梁成为楼道清扫员。南安街善良的老伯十分同情她的不幸,他们产生了相濡以沫难以释怀的深情。但在世俗非议的压力下,忠厚的老伯黯然离世。老梁也失去了清扫员的工作,只能在怀念和无助的岁月度过余生。对于这些善良的老人们来说生存的艰难,物质的贫困,人生的无常使他们挣扎在生活的边缘地带。 辛酸的生活,温情的讲述,这样看来似乎辛酸更能够成为其作品的主题,即便在她最早的作品中,那天真烂漫的童年往事中也早已隐含着哀痛与伤残,她笔下的人物都过着一种忍辱负重的日子,生命中总有一种似乎不堪承受之重。 而她的美丽就在于以一种举重若轻的方式让她的人物承受住了一切,从中产生一种超越与的诗25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性意识。戴锦华《迟子建:极地之女》中这样评价她的创作:“迟子建的作品渐次浮现出来一份苍凉,一份被温暖和爱意侵染的苍凉,如极地的黑土般广漠.。”“艰难但喧沸的极地人生,在此显示着它的富庶、慷慨、与柔韧, 那是生命的包容、背负与原谅”[18]海德格尔曾说人类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这块大地上。迟子建为我们营造的正是这样一种充满劳绩的诗意栖居。然而辛酸用温情来表达,总会让人怀疑批判的力量是否不够,对此迟子建有其独特的理解:“中国的老百姓大多数人都是处在这么一种尴尬状态之中:既不是大恶也不是大善,他们都是有缺点的好人,生活得有喜有忧,他没有权也没有势,彻底没有资本,他不可能做一个完全的善人或恶人,只能用小聪明小把戏以不正当的手段去为自己谋取私利,在这一过程中他会左右为难倍受良心折磨处在非常尴尬的状态中。”[19]所以较之于批判和启蒙他们更需要的是理解和同情。而对于温情表达过多所造成的作品的某种局限,她也认为主要原因并不在于温情本身,而是表达温情时力量过弱所致。温情之于忧伤就像寒夜尽头的几缕晨曦,应该是让人欣喜的。 26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逐渐深沉的现实关怀3.1加深批判的力度温情的笔调、优伤的情感、诗化的语言和空山灵雨般的境界, 迟子建好象总是喜欢为我们弹奏生活的美好,她用孩子似的眼睛打量这个世界,从多个方向多个角度进入对人性温暖的书写,自然的美好、人性的美好已经成为了迟子建一种执著的叙述信仰,她笔下的生命似乎永远都有一份美丽、柔软和湿润。当然迟子建的笔下也有忧伤,但那忧伤是淡淡的,是美丽的,是与她对生活和生命的感动相伴而生的,它带给读者的是缓缓的心里的疼痛,但绝非愤怒。于是有人开始不断的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她太过温情的笔触遮蔽了人生某些残酷的世相,阻碍了对人性中恶的一面的更深一层的探究和揭示,因而缺乏批判的力度和深度,的确,在迟子建前期的作品中是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以至于使她的作品温情由余而深沉欠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人的心境是会变的,迟子建也不例外。多年的城市生活和中年丧夫的惨痛经历使已届不惑之年的她对生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除了人类无常的命运,她又看到并开始直视社会的痼疾,工作场景的非人化、分配不公、杜会安全感减弱、人际关系冷漠、生活环境破坏、信仰失落、道德沦丧和残忍与麻木都被作家以客观冷静的笔调暴露出来,于是她这近期的一部分作品一失往日的轻快明丽、揭去了那层淡淡忧伤的面纱,开始有一种阴沉黑暗的基调在文中蔓延,生命中彻骨的疼痛,生活中难以直视的龌龊,逐渐成为她小说叙述的主题。 应该说众多傻子形象的设置,是她的创作日渐深沉的一个征兆。依旧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但是她写作的中心开始偏向智障者。《雪坝下的新娘》中的刘曲,《疯27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人院的小磨盘》中的小磨盘和诸多疯子,《青草如歌的正午》中的陈升,《晨钟响彻黄昏》中最后疯掉的刘天园,《岸上的美奴》中美奴的母亲……她借助这些傻子的形象看到了别人不能看得,说了别人不能说的, 做了别人不能做的。傻子这一形象在文学史中是有其独特的意义的。中国新文学运动第一篇有影响的小说作品是从“傻子”——“狂人”开始的,到后来韩少功《爸爸爸》中的丙崽,再到阿来《尘埃落定》中的傻子二少爷,莫言《檀香刑》的小甲、余华《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中的来发等人,作家们似乎很热衷于以这类傻子的“不理解”特性来观照社会、透视人性。迟子建在她的一篇散文《必要的丧失》中也谈到她关于“傻子”的看法,她说由于他们的傻,使她们与现实产生了距离,而正是由于这种距离感使他们比常人有了更多的客观、清醒和冷静。带着这种客观、清醒和冷静也就更容易看到生活的深处。 《雪坝下的新娘》中刘曲并不是一个天生的傻子,他是被人打傻的,原因竟是为了让县长公子试一下身手,地点竟然是在县政府里。 可是被打傻后他的命运却发生了好的转折,他成了三开镇的令人羡慕的名人,走到哪里吃到哪里,谁都不收钱而且笑脸相迎,因为镇长说过“刘曲要什么,就给他什么。你们善待刘曲,就是支持三开镇的工作。支持三开镇的工作,就是支持县里的工作。”被领导打原来也是可以成为资本的。而在县长失势以后这种情景又发生了变化,无论是炸油糕的葛麻子,还是开饭馆的刘迎春,无论是烧饼铺、粥铺还是肉食店的老板,都一样不让他白吃白拿。以前让刘曲随便拣水果吃的张金宝如今把刘曲咬了一口的梨子打落在地,还狠狠地瞪着刘曲说:“狗东西,拿钱来!你以为自己是王母娘娘,我的水果要孝敬你才是?”傻子是没有思想的,因此人们总会用一种最轻松的姿态来面对他们, 于是通过人们对待傻子的态度也更能反映出人的本来面目。于是迟子建选择了用傻子了表现党风的腐败,表现亲情的沦丧,表现人性的丑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个28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从北极村童话中走出来的小女孩已经长大了,除了以前的善良,她也开始用理性来分析人性。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是她近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小说是以一个刚刚经历了丧夫之痛得的知识女性的游历来写的,游览地是一个煤矿聚集地——乌塘,这是一个“是煤炭的产地,煤窑很多,空气污浊”,小说开篇给我们陈设的故事背景就与以前的作品产生了一个反向参照,以前的蓝天白云、河流森林被代之以到处飘散着煤粉的“乌”塘,这里的“太阳面目混沌,天空就像一件永远洗不干净的衣裳晾晒在那里”,“街巷灰暗、陈旧得像一堆烂布条”,“落到巷子里的光影单薄而阴冷”,夜晚的乌塘更是凄怆,“夜色那么混沌,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街面上路灯投下的光影是那么的单调和稀薄,有如被连绵的秋雨沤烂的几片黄叶”。但更令人汗颜的是发生在这里的人和事,这里有为了发财来“嫁死”的外地女人,她们每天盼望着自己下窑的男人早上出去,晚上就回不来;有被连襟当卫生局长的兽医给治死老婆的小吃摊摊主,他日子愁苦,却毫无办法可言;有被朋友出卖,被家人漠视,最终死于非命的陈老爷子;更有惧怕夜晚,逢酒必醉,邀请无数个男人糟践她的蒋百嫂……蒋百嫂是这个故事的核心人物,她是一个莫名其妙没有了丈夫的女人,自从丈夫失踪以后,在她身上发生的一切都令人震惊:她逢酒必醉,醉了就邀请无数个男人来糟践自己;她惧怕停电,每当停电之时,村里就会传来她那撕心裂肺般的号哭;但她独独不怕镇上的领导,对于这个小镇来说,上面的领导代表着绝对的权威,但蒋百嫂却丝毫不把他们放在眼里,读到这里我们不仅会问到底是什么使往日里一个善良的村妇变得这样竭斯底里?在文章的结尾,当“我”怀着好奇之心打开那扇怪异的冰箱时,故事的谜底也被揭开了——冰箱里躺着的正是蒋百嫂那莫名失踪的丈夫! 原来政策有规定旷难死亡十人以下是不用上报的,于是蒋百成为不被认定的第十人,2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这样事情就可以不用上报,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就可以保住那群官员的爵位和乌纱,所以蒋百嫂害怕停电,停电后丈夫的尸体就会彻底的消失,所以上面的官员害怕蒋百嫂,蒋百嫂手里握有可以让他们功亏一篑的致命把柄,也所以蒋百嫂开始游戏人生,她看透了世事的炎凉,以自己的不恭来对抗让人生无所生、死亦无所死的黑暗社会。 与此风格极为相近的还有一篇她最近的新作《野炊图》,上面要来检查了,林场按照惯例要阻止那些喜欢上访的村民闹事,于是领导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黑眉,黑眉以野炊座谈的方式将他们骗到了郊外,就在黑眉假模假样记录他们的谈话时,读者也被他们的倾诉震撼、愤怒了,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苏建和为社会建设贡献了自己一生的精力,到头来只剩下大大小小的奖章,却因无钱治病,差点因自服草药中毒而死;包大牙的女儿被林场领导当作升官发财的工具献给了财政局的局长,含痛自杀, 包大牙却上诉无门,就连唯一的证据都被官官相护的“上面”销毁掉了……如果说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迟子建还不忍将最后的温情抹掉而设置了周二嫂这一身上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和美好的人物的话, 在《野炊图》中这仅存的一点暖意也没有了,留给读者的不再仅仅是辛酸, 更多的是愤怒。迟子建近期的短篇小说创作颇有“鲁迅风”的特色,批判的力度大大的加深了。 3.2追求深厚的历史感如果说迟子建二十多岁时的作品纯美而稍嫌幼稚,基本依靠文学的直感和少女式的忧伤去营造小说美仑美奂的情景的话,那么,成熟之后的她则是依靠自身的知识、阅历的不断增长,将写作视为一种自觉的责任。从《伪满洲国》到《额尔古纳河右岸》,在迟子建近期的两部大作中,我们开始看到她对于历史的思考,她怀着对那片30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土地的深厚情意,以极具特色的民间立场书写那过去了一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的历史,显得异常恢宏和厚重。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关注鄂温克民族历史的小说。迟子建在这里为我们讲述了一段一个民族如何被现代文明挤压的历史。对于这段历史,迟子建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向我们娓娓道来,总共分为三大部分:清晨、中午、黄昏。清晨的时候讲述的是她的幼年,这时的他们与自然是和谐的,生活虽不安定,却很温馨; 中午的时候讲述到了她的成年,这个时候古老的民族开始动荡了,但是并没有离开那片土地;而到了黄昏一章,这些曾经鲜活的善良的人们一个又一个的都离我们远去了,新来得孩子们大多令人失望,在外部世界的纷扰下大多粗俗恶劣,淳朴善良的心灵童年早已远去。人们开始一批一批的离开自己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地方,离开大自然,离开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清风斜阳,离开额尔古纳河右岸茂盛的森林、起伏的山峦、蔓延的小溪去山下定居。曾经的仇恨和杀戮没有让他们离开,曾经的日本人的凶残没让他们离开,然而经济的发达和物质的进步却让他们离开了,优厚的生活待遇让他们离开了自己纯真美好的精神童年。物质战胜了精神。但是当他们委身于城市文明的屋檐下的时候,由于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依傍,他们的生存自由和生活趣味就失去了根由,于是他们又不得不顺着驯鹿的足印重返山林,回到了他们的历史和日常生活之中。 应该说,鄙视城市,以乡村自然为灵魂归属的迟子建,会十分自然地去思考鄂温克人原始文化逐步消失的历史问题。在迟子建的城乡二元对立中,她一向寻求具有自然特征的乡村世界作为自己的灵魂归宿。《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雪山、草原、驯鹿、金色的河水、高高的桦树、祖先的火种,等等,都是作家赋予的理想人生境界中的参照物,是外在的自然与内在的生命形态的完美融合,是人与大自然的心灵沟31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通。即使是与氏族巫术有关的“跳神”都在生命的严酷状态中透出一种诗意,带给人一种安慰。这是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浪漫的温馨蜜月。迟子建怀着对生命的虔诚敬畏与普通的自然进行交流,引领读者在其中感受生命的意义,思考人生的辉煌。但与此同时,作者又从另一角度阐述了这种亲密关系的终结所形成的深切悲哀。“这几年,林木因砍伐过度越来越稀疏,动物也越来越少,山风却越来越大。驯鹿所食的苔藓逐年减少,我们不得不跟着它们频繁地搬迁……我们和我们的驯鹿,从来都是亲吻着森林的。我们与数以万计的伐木人比起来,就是轻轻掠过水面的几只蜻蜓。如果森林之河遭受了污染,怎么可能是因为几只蜻蜓掠过的缘故呢?”美丽的自然已经失去了昔日的风采,人们的愚昧无知使自然生灵惨遭涂炭。人们往往为了一己的私心或某种短时目的,冷漠粗暴地对待周围的事物,不仅毁灭了自己的生存环境,而且也破坏了自然本身的生命意义。迟子建在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哀悼中确立了一个深刻的自然文化主题。她不是单纯为描写自然而写自然,也不仅仅以自然作为故事的陪衬或背景,自然在小说中主要不是以被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相反自然在肉体、道德和精神上全方位地影响着人类。作品揭示人与大地的相通。其实,人类和自然都有盛衰与死亡,都有美丽与丑陋,迟子建强调的是人类与自然的和睦相处和互相依存关系! 从前期小说创作中城乡对立的思考出发,迟子建顺理成章地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进行了对现代性的反思。强势文化不一定先进,弱势文化也许并不落后,在迟子建看来与自然有着更多联系的鄂温克族也许比那终日埋葬在钢筋混凝世界里的现代文明要先进的多,在一篇访谈中迟子建曾提到“我哀婉是,我们常常把一种理想生活排斥在我们认定的文明生活之外,这是可悲的,我们这样判断文明是偏颇的。像我写的这支鄂温克部落,他们有自己的文化、宗教等,他们建立了很完整的生命32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观、宗教观、艺术观,可是我们所谓的现代文明却要把这种东西全盘地化解掉,这是野蛮人的行为。”[20]按照人类文化人类学的理解,我们应该像承认和尊重一个“人”一样来承认和尊重一个部落的“文化”因为即便一种文化的小事对和谐的构成也有着重要影响。 由城乡人的故事讲述到对现代性的深刻反思,迟子建的创作视阈渐次由个人的历史扩大到社会的历史,《伪满洲国》中对那段沉痛历史的追忆,《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对人类文明史的反思都是很好地证明。虽然还是一如既往的日常化叙事但却从中折射出历史的景象来。在《伪满洲国》中,她一开始并没有把历史的布景放在那里,摆出宏大叙事的姿态,而是将一个民族的疼痛分散到每一个个体身上,上到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写他们繁复琐碎的日常生活,但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大家的共性,我们看到了我们民族最为惨痛的一段历史。《额尔古纳河右岸》也应该是一部平民的史诗,在这里面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记,没有可以载入史册的英雄人物和辉煌壮举,她只是在回忆鄂温克人日常的生活,就连日本人的到来也只是被他处理成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一个因素,在这里人们的生活才是主题,可是就在人们日益变化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受到了这个民族的日渐消亡的历史。  关注当前的社会现状,关注普通人的命运,这是任何一个作家都不会回避的课题。迟子建从以往的“故乡童话”和“理想神话”中走出,把目光投向当下现实是值得称道的转变,在这样的转变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女作家正视黑暗人生的勇气,看到了她的创作正在日渐走向成熟。 33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持久的浪漫情怀与逐渐深化的现实倾向 4.1浪漫主义的美学特征在八十年代的写作大潮中,迟子建是少有的保持平实写作姿态的作家,尤其是在女性主义大潮兴起,众多女性作家纷纷投入到对于女性个体经验的书写中去时, 她平实的叙事姿态就更加凸现出来,但平实的写作并不意味着浪漫的缺失——迟子建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交织的作家。现实主义使她不回避东北那片寒冷的土地上的贫困、苦难和无奈;而浪漫主义使她的小说散发神秘而温馨的光芒,笔下的民间及其风俗让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感觉的想象之界。 4.1.1丰富的意象赫福德说,浪漫主义就是想象力的巨大拓展。迟子建正是这样一个幻想主义者。自然是沉静的,日常事物也是平淡的,但是在浪漫主义者眼里这一切却蕴藏着新鲜的乐趣和瑰丽的图景:北国的太阳“光芒四射、高不可攀。它的每一缕光都非常有质感。若是它落在了渔民身上,他们就很容易把它当饵线给用了;若是它落在了女人手上,她们就轻易地将其当成雪白的麻线了”[21]北国的月亮“左右飘着几朵灰蓝色的云,月亮里面绰绰约约的好像有雾、有烟”,“月光泻在江面上,像播撒了许多金子,一跳一跳的。” 冰封的河面则成了绝美的新娘“她躺在冰河转弯处,双腿并拢,一只胳膊微微展开,另一只则弯向胸部。她的腰肢,看上去是那样的纤细柔软!我不知道她从哪里来,躺在这里又有多久了,她在等谁?她光洁明艳,浑身散发着暖融融的光。”[22]……..打开她的作品,如此这般的想象就会铺天盖地 的向你涌来。她是一个沉迷于幻想、梦想的人,她在散文《晚风中眺望彼岸》里曾说“人类生命之所3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得以顺利延续下来,也许并不仅仅在于生育,而在于绵绵无尽的幻想。如果问我这世界有什么东西是不朽的,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幻想。幻想使内心最深切的渴望与现实拉近了距离,它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沟通的目的,幻想使你最为看重的价值在瞬间得到了认同,幻想在幸福与痛苦夹峙起来的深谷中像鱼一样坚韧地浮游,它在你的双足无法抵达的地方,却将你的心拴上浪漫的丝线牵掣到那里。所以幻想是人生存下去的最有力的支撑和动力。”[23]看她那童心映照下的对大自然的礼赞,看她文字中那一抹明丽而忧伤的抒情色彩,看她成篇连载的那超凡脱俗的想象,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她心中时刻涌动着的那份浪漫情怀。 4.1.2神话与传说正是基于这样的浪漫情怀,她对流传在那片古老土地上的神话和传说表现出非同一般的热情。杨春时总结浪漫主义的特质时提到浪漫主义的特征之一即“浪漫主义对于现代性的质疑,使浪漫主义表现出浓厚的回归意识,在时间上,回到中世纪是浪漫主义的社会理想。浪漫主义在美化历史的前提下旗帜鲜明地否定了理性主义的进步历史观,与此同时,它在总体倾向上表现出强烈的宗教气质,由此浪漫主义具有了非理性的、怪诞的神秘主义倾向,而蕴藏其间的正是强烈的彼岸意识和死亡意识。浪漫主义者以生命的偶然性、模糊性和不可解释性质疑近代以来理性精神的确定性、明晰性和可解释性”[24]迟子建的故乡大兴安岭是萨满教文化最为盛行的地区之一,萨满教是建立在原始渔猎经济基础上,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于一体的原始宗教,以泛神论和万物有灵论作为其哲学观念和思想基础,萨满是具有通神能力,承担沟通人神使命的人。“在东北历史上,萨满教是一种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原始的、土著的民间宗教形态”[25]这对生活在这方广受萨满教文化浸润的35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黑土地上的迟子建来说,萨满教文化因素作为一种深层的文化积淀无疑会对她的心理意识产生影响并进而凝聚在她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中,她说:“我觉得萨满是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化身,这也契合我骨子里的东西。”[26]所以她坚信灵魂的存在,笔下的自然万物充满了神性和灵性的光辉,于是我们经常会在她的作品中读到关于泪鱼的传说、有关渔汛的故事,她叙述也由此带上梦幻般的色彩:《逆行精灵》中出现了在天上飞来飞去的白衣女人,《炉火依旧》中幽灵般地“我”对于禾飘忽不定的追随和回忆,《遥渡相思》中时时出现在我身边的父亲的灵魂,《向着白夜旅行》里那真假难辨的场景,《重温草莓》中我与已故父亲的相遇,《苦婆》中苦婆在死前居然能写下“翁氏李灵芝八十八善终”的家谱续章,仿佛能感应到死亡……这一切把我们带入了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正如於可训所说:迟子建的作品是‘泛神’或‘泛灵’的,万物有神或万物有灵,可以看作是她作品尤其是她早期作品的一种主导的文化观念,尽管这种观念对于她本人来说未必自觉,但却浸润在她的字里行间。”[27] 其实何止是早期的作品,在她日渐走向深沉的后期之作中,这种创作倾向依旧很明显的存在着。《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神秘的故事:一位不怕鬼的女画家,在漠那小镇上一再为夜间鬼魂出现的迹象所困扰,于是只好请巫师来驱鬼。而巫师的驱鬼术也的确神奇地使鬼魂销声匿迹了一阵。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小说的结尾,画家后来因为自己大胆驱鬼的经历,而感到无比羞愧的体悟:“我想那是一种真正的天籁之音,是一个人灵魂的歌唱,是一个往生者抒发的对人间的绵绵情怀,我为什么要拒绝它呢?在喧哗而浮躁的人间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是应该感到幸运才是啊。”[28]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于灵魂的相信和尊重。而《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关于萨满教的大量描写,更是将这种神秘色彩推到了极致。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迟子建写了两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萨满——尼都萨满和妮浩萨满。他们身上有着神36“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奇的法力,可以跟自然对话,可以在跳神时让病入膏肓的人起死回生。在他们的眼里,大自然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木都是有生命和有灵魂的,他们是沟通天和地的灵通之人,他们用身上神灵所赋予的法力出色的演绎了万物有灵。也正是于此,小说呈现出一种神秘空灵之美。“这是一种富有传奇性,艺术上更具有张力的写作。”是她“在故乡的神话与传说的浸润下使想象力和创造力勃然迸发的结果”[29] 4.1.3人格化的自然 除了对想象与神话传说的钟爱,迟子建对于自然的那份执着与偏爱更是将她的浪漫主义特质显露无遗。浪漫主义的回归意识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回归自然是浪漫主义的人生目标。浪漫主义者敏锐地感觉到了工业文明带给人类的异化,为了追求理性世界之外无限超越的可能,浪漫主义者倾心于与工业化城市异质的自然山水和那些未开化的世界。这正契合了迟子建的自然观。她在回忆《原始风景》的创作过程时写道:“残春之际,我只身来到西安,本想在爱情中使焦虑变得滋润,使雨露能温柔地打消我对青春和生命等等的怀疑。结果我发现回到那里我的心变得更为狼狈,世界以前所未有的喧闹向我敏感的精神世界宣战。就在这时,我躲在医院顶楼的一间小屋时,流着臭烘烘的热汗开始了《原始风景》的写作。.....我徜徉于家中青绿滴翠的菜园,听着左邻右舍为着朴素的生计而辛劳的故事,觉得信心和生命又变得坚定和可爱起来。”[30]城市生活的孤独与寂寞使她对现代社会和工业文明有一种深深的失落甚至是厌恶,而在她看来也只有自然才有力量与喧闹浮躁的都市相抗衡。于是,《芳草在沼泽中》的刘伟为寻找精神的静谧来到芳草洼,大自然的清净使他感受到了心灵的安宁,他也找到了传说中的芳草,“吃了它就没有烦恼”,是自然抚慰了他的伤痛,净化了他的心灵。《原野上的羊群》中的“我”更是把自然当作医治创伤37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良药,坚持周未到乡下休闲,安抚因现代文明的戕害而受伤的心灵。她自己也说:“我对城市怎么也热爱不起来。我的故乡不仅意味着清新的空气、美丽的风景、休息的地方,那是灵魂的归宿。”“在城市里太久,我会心烦意乱,一定要回到山清水秀的地方,双眼看到自然景观,我就会马上安静下来。”[31]回到了自然,才回到了精神的家园。这不正体现了一个浪漫主义者的精神内核?也正是由于这种浪漫主义的精神内核使她的小说不经意间带上了一抹散文化的色彩,使她成为一个自觉地文体追求者。 4.2散文化的文体特征迟子建的大多数小说具有恒定的散文化特征。散文化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用散文和诗的笔法写成具有诗的韵味和意境、着重于抒情的小说,亦称为散文诗式小说或诗化小说。与故事性很强小说相比,在题材的选择与处理、人物的刻画、环境景物的设置描写、结构的形态、语言的运用及作品的主题表现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它有小说的故事情节,但并不曲折,也并不为作者所看重,作者只是借助记忆深处遥远童年的画面,表现一种情调,一种意境,一种真情,散淡,飘逸,含蓄,表现出诗意化的文本特征。文化小说的代表作家汪曾棋先生曾说:散文化的小说不大能容纳过于严肃的、严峻的思想,这类作者大都是性情温和的人,不想对这世界做拷问和怀疑,许多严酷的现实,经过散文化的处理,就会失去原有的硬度,散文化小说是抒情诗,不是史诗,它的美是阴柔之美、喜剧之美,作用是滋润,不是治疗。所以这种小说要求平淡清理,要求让人读来有一种如饮香茗、如沐月华的惬意。而这正切合了迟子建作品的创作风格。读迟子健的小说时常常会产生一种唯美的感觉。她的文字会别有一番中国古典诗词的清新雅丽,38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顺着这些光滑如丝的文字摸下去,就仿佛走入了一个流泉幽咽的天外世界,平静、冲淡、心灵沉寂。她追求在文字意蕴的纯美和隽永中完成主观感受的体验和表达,她的小说有比呓语更逻辑、比童话更哲理、比寓言更温存的审美趣味,她苦心经营的是一种无声处的沁润,是一种不着痕迹的感动,是一种舒缓温和的沉重。她的文字有一种和谐之美,没有激烈的冲突和对立,没有鲜明的对与错,她会用细润无痕的笔触带我们滑过可能埋伏着丑恶和激变的矛盾的陷阱,去觐见久违了的人性中的美丽,在她的小说里,世界是友好的和谐的或最终是友好的和谐的。 4.2.1小说叙述语言的诗化倾向方锡德在《中国现代小说与文学传统》中有一章对于散文诗化小说的专门论述他提到“重视小说叙述语言的精炼、含蓄和构成抒情意象的功能,这也是‘散文诗’式小说的一个基本特点。”[32]所谓语言诗化,不仅仅是指修辞层面上对文字、节奏、声韵等方面的美的追求,还包括作家遵循情感逻辑,通过语言叙述使读者在想象空间里进入诗的境界,在心里体验到一种诗意萦绕的美妙感受。迟子建作品的语言是女性敏锐细腻的语调,亦夹杂着儿童自然的声音,熟练通达又平易俗白。并且她在作品中有意淡化现实生活的当下性和故事性,追求语言叙述的诗情画意。我们先来看她对月光的描写:“我背着一个白色的桦皮篓去冰面上拾月光。冰面上月光浓厚,我用一只小铲子去铲,月光就像奶油那样堆卷在一起,然后我把它们拾起来装在桦皮篓中,背回去用它来当柴烧,月光燃烧得无声无息,火焰温存,它散发的春意持之永恒。”[33](《原始风景》)“月光变幻成千万条的小银鱼,在大地上忙忙碌碌地穿梭着、悠游着,天空被月光洗淡了夜色,天边的一些稀稀的亮晶晶的小星星,拼命地鼓起眼睛,企图把宇宙望穿,每一片树叶都印着月光那温情的亲吻,这天,这地,都醉3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了”[34](《没有夏天了》)。这些描写月夜的文字瑰丽而纯净,很容易跟绘画联系在一起,产生一种视觉上的纯形式上的美感,如诗如梦。她不仅讲究词的声韵节奏之美,句子的长短搭配,将词句的音律同描写对象结合起来,营造意境氛围,而且还注重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到语言中,令之有呼吸有生命,让其笼罩上一层灵性之光,这恰恰与其对故乡的想象与缅怀合拍,形与神达到完美的和谐。如《炉火依然》中“很快,这条白光从我身边柔美地漂游过来,但见玉步轻摇,却听不见脚步声,有隐约的暗香幽幽袭来。我从她的背影中看见她乌云轻挽,裙裾如银河般飘曳,她很快就来到了禾的窗前。”[35]这段描写给人一种恍惚中然发现仕女图的感觉,其中不仅以“玉步轻摇”、“暗香幽幽”、“乌云轻挽”、“裙裾”等词语散发着古色古香的味道,而且整上也笼罩了重重薄雾般的轻幽柔美又神秘不安的氛围,颇有些温李的词风。而具有诗情诗境的意蕴核心正是散文诗化小说的水到渠成之径。 4.2.2故事情节简单化。传统小说的主要功能是讲故事,而抒情小说都大大削弱了小说的叙事成分,突出了抒情写景的地位,这样它们就很难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也缺少了情节小说常有的贯穿行动作,描写情绪、抒发感慨、表现心理、描摹自然风物成为这类小说中占核心地位的部分。迟子建正是这样一个喜欢把小说拿来当散文和诗做的作家,《秧歌》、《旧时代的磨坊》、《东窗》等作品里都蕴藏着极佳的故事题材,但迟子建却避开了,而着意于一种生活流程的展示,使得作品整体散散漫漫,感觉不到向着一个中心发展。但是这种散文化的笔法与作者对生活的思索,对生命流逝的感叹,对宁静古老的道德社会的缅怀之间达到了完美的共融和谐。迟子建也有一些结构较紧凑的小说,如《逝川》、《亲亲土豆》等等,但在小说情节中也处处飘散着诗一般40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伤感,与空灵精致的诗体结构,宁静悠长的抒情语调,一唱三叹的情绪节奏和感伤怀旧的情调氛围构成极佳的统一效果。 4.2.3散文化小说的自画像性质中国散文一向注意凸现作者“自我”形象。刘熙载说,周、秦间诸子之文,虽纯驳不同,皆有个自家在为。郁达夫总结现代散文最大特征之一是作者处处不忘自我,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巴金谈他的散文说,他的任何一篇散文里面都有他自己。朱自清一九二八年在著名的散文集《背影》序里自述,无论是《旅行杂记》、《飘零》、《背影》,还是《航船中的文明》,“我意在表现自己。” 相对来讲,一般小说里的“我”不一定是作品的主要形象。即便是主要形象,那也是为了增强作品的亲切感而虚设的,并非现实生活中作者本人的身影。和一般小说不同,散文化小说一般形式上采取第一人称行文,直接出现“我”的面目,即便没有,人物也明显带有作者本人的痕迹,其世系根源、生活旅途、心灵历程,乃至某些生理习性,几乎跟作者完全叠合。《北极村童话》是让作者一夜成名的作品,在自序中,迟子建说:“我开始了《北极村童话》的写作。在此之前,我曾写过几篇胡编乱造的小说,它们无疑全部失败了。北极村是我的出生地,使中国最北的小村子。每年有多半的时间被积雪覆盖,我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我记得那里的房屋的格局、云霞四起时的变化、菜园的景致和从村旁静静流过的黑龙江。记得老爷、姥姥、小舅和二姨,记得终日守护着院子的一条名叫‘傻子’的狗,记得一位生了痴呆儿的爱穿长裙子的苏联老太太……于是我在写《北极村童话》时充满了怀想,完全没有感觉是在写小说,而是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如饥似渴地追忆那短暂的梦幻般的童年生活。”[36]后来她写《重温草莓》、《白雪墓园》分明41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也是就是对自己已故父亲的缅怀之作,真实而感人;《观慧记》中“我”的女作家身份、我在漠河的姥姥那完全是作者自身的真实写照;就连后期现实主义倾向很强的《世界上不一样的夜晚》文中那寡妇的原型又何不是她的真人秀。 其实中国的散文化小说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初见倪端了,到后来鲁迅的《故乡》、《社戏》,废名的《桃园》、《竹林的故事》,沈从文的《潇潇》、《边城》,再到后来史铁生的《老屋小记》、《我遥远的清平湾》,刘庆邦的《鞋》、王安忆的《发廊情话》,散文化小说一直保持着持久强劲的生命力,第三届鲁迅文学奖(2001-2004年)获奖短篇小说共有四篇,依次为《上边》(王祥夫)、《驮水的日子》(温亚军)、《大老郑的女人》(魏微)和《发廊情话》(王安忆),无一例外的具有浓厚的散文化色彩。古往今来大家为什么对散文化小说如此情有独钟,汪曾祺认为:写小说就是要把一件平平淡淡的事说得很有情致(世界上哪有许多惊心动魄的事呢)(《小说笔谈》) ,也有人认为是契合了当代人的审美意识。但在迟子建这里,小说的散文化应该是与她天生的性情契合的,她说她曾写过几篇胡编乱造的小说,但无疑全失败了,偏偏一篇极具散文特色的《北极村童话》把她推到了文坛的前沿。散文是最具自由度的,也是最便于书写性灵的文学。一方面它对写作者的要求和限制比较宽松,文无定法,没有框囿,兴致所至,笔之所至;天文地理、鸡毛蒜皮无不入文;或洋洋洒洒,汪洋恣肆;或精雕细刻,温文尔雅。但另一方面它对文质的要求也很严格,女作家那种敏感、细腻的性格心理,为文时那种重感觉、抒性灵等特点正好与散文这种文体达成一种主体与文体之间的默契,所以女作家写散文尤其得心应手。从前文的论述来看迟子建又偏偏是为机具散文气质的作家。于是诗人般的浪漫情怀为她的散文化小说创作提供了必要的心理机制,女性身份特征又使她对于散文文体天生敏感,她的小说呈现出散文化的倾向也就不足为奇了 42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3现实主义特征的深化浪漫情怀是在她的作品中一直都弥漫着的一种情绪,但后来随着她逐步深入的现实关怀,在她的文本中,现实主义的倾向逐渐明显起来。首先,现实主义要求作者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力求使艺术描写在外观上、细节上符合实际生活的形态、面貌和逻辑。在迟子建早期的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关于梦魇的描写,关于神秘之事的描写,即便是些生活之事也总是趋于理想的状态,但是在后来的创作中她开始越来越趋向于生活的真实。在小说《踏着月光的行板》中,她写了一对来城市打工的农村小夫妻干的是城里人不愿干的苦活脏活累活,吃住条件恶劣,工资不仅低廉还常常被无端克扣,安全缺乏保障,事事处处小心翼翼还免不了遭人白眼和猜忌……而这正是当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真实写照:现代社会给予他们的不是高科技信息化的全面发展机遇,现代教育的匮乏,生存技能的单一,社会地位的低微,使他们充当着社会底层结构中廉价体力的出卖者和微不足道的被盘剥者,现代社会没有给予他们实惠,而是利用劳动力的贬值和技术的升值把他们越抛越远,他们只能在高度文明的夹缝中艰难的生存。其次,典型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卓著征兆。作者往往通过典型化方法的运用,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体现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细心的读者会发现,随着迟子建对现实关怀的加深,她笔下的人物形象也越来越具有典型性。《野炊图》是她近期一篇关注现实的力作, 其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代表了当前一部分人的现状。黑眉,林场的办事员,心思活络,办事机灵,因此深得林场领导的喜爱, 关键时刻委以重任——负责牵制最难办的三个上访人员,黑眉果然不负众望,不费一兵一卒,安置好了三个“麻烦”,还得了他们的信任。这不正是当前一批“预备”领导者的缩影? 苏建和,一个立过功,拿了无数奖章,却老来无依,43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差点惨死的老工人,不也正是当前社会中一批退休老工人的真实写照?而包大牙及其女儿的遭遇,对于我们来说更是见怪不怪。正是通过对这些典型人物的刻画,作者将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官官相护、弄虚作假的现状一览无余的展示在我们面前,完成了她对现实的批判。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交织,使迟子建在艺术上也逐渐走向成熟。读她的作品我们既能享受到那种空灵与诗意,又可以感受一种生活的凝重与深沉。正像我们在引言中所说的那样,她是幸运的,没有被某个流派的标签拘泥于一隅,她的创作呈现出一种卓尔不群的艺术个性。  4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结束语迟子建小说的创作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这是她孜孜不倦终日探索的结果,也是她走向成熟的表现。她的小说一贯具有温柔浪漫的特征,同时日益深刻的思想和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使她的目光开始变得犀利。但天生温柔敦厚的个性又使她对这种犀利难以产生一种亲近感,尽管有过尝试,但我相信那远不是迟子建所要追求的,她最近的访谈中说到“其实把一个伤口展示给别人看是非常简单的,但我觉得仅仅展览伤口是没有意义的,这就像画画,随心所欲的画一幅荒诞的抽象画相对容易一些,而耐心画一幅静物却需要很深的功力,他需要作家对生活有全面而细致的认知”,并且她举出了雨果和托尔斯泰的例子,说“他们都是喜欢写苦难的作家,但他们写的就比较‘抑’,分寸把握的很好,所以读者能从苦难中感觉到丝丝暖意。”在她看来写作就是一种具有宗教情怀的精神活动,而宗教最终的目的也就是达到一种真正的悲天悯人之境。她说“如果我们仅仅把一个伤口挑开来看,就象一个医生把一个晚期癌症患者弃置在病床上不顾一样,使不负责任的。但不管是医生也好,作家也好,我是期望能够做一些关怀性的工作。”[37] 于是在她最新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她又重新捡起了她的哀婉,但在这一时期她的关怀有了比以前更深层的内涵,因而尽管哀婉却并不失深沉,有了一种她前期所欠缺的厚重感。《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问世,让她找到了一个属于现时段她的写作风格——哀婉、平凡却不失力度,就像我们的传统武术太极,温柔缥缈,不经意的一招一式却足以给人致命的打击,不是血淋淋的残酷而是一种伤在内里的疼痛和震撼。“月亮下面,是通往山外的路,我满怀忧伤的看着那条路。安草儿走了过来,跟我一起看着那条路。那上面卡车留下的车辙在我眼里就象一道道伤痕” 在45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她笔下流淌出来的依然是忧伤,但这种忧伤却承载了整个人类的控诉。哀婉中的控诉,这也许正是迟子建所追求的。 在这个已被重大、沉混、震撼以及性别奇观所占据的当代文坛上,迟子建的这一特色虽不能迅速得到众多评论者的喜爱,甚至还要接受误读的批判,但相信在这种凌厉浮躁的文坛之风过后,她这种意蕴悠远、意味深重的写作风格一定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她在文坛上的路也将越走越远。 46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注释[1] 迟子建.迟子建文集[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2] 冰心.我的童年[M].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6. [3]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 [4] 徐坤.双凋夜行船——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5] 方守金,迟子建.以自然与朴素孕育文学的精灵[J].钟山,2001,(3):132. [6] 迟子建.迟子建文集子第二卷卷[M].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202 [7] 迟子建.没有夏天了[J].钟山,1988,(4) [8] 方守金,迟子建.以自然与朴素孕育文学的精灵[J].钟山,2001,(3):132 [9] 迟子建.迟子建文集(第一卷)[M].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364 [10] 迟子建.迟子建文集(第一卷)[M].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387 [11] 迟子建.河柳图[J].作家,2000,(10), [12] 迟子建.迟子建文集(第二卷)[M].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208 [13] 迟子建.迟子建文集(第二卷)[M].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130 [14] 迟子建、周景雷.文学的第三地[J].当代作家评论,2006,(4),48 [15] 迟子建,闫秋红.我只想写自己的东西[J].小说评论,2002,(2). [16] 文能、迟子建:畅饮“天河之水”[J],花城,1998,(1) [17] 迟子建.雪山长夜[J].天涯,2003,(5),140 [18]. 戴锦华.迟子建:极地之女 [J]. 文学评论,1995,(30)[19]迟子建、张英、阿城.温情就是力量——迟子建访谈录[J],作家,1999,(3) [20] 迟子建、周景雷.文学的第三地[J].当代作家评论,2006,(4),49[21]迟子建.迟子建文集(第三卷)[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156[22]迟子建.迟子建文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249[23]迟子建.晚风中眺望彼岸[J].迟子建散文精品赏析.上海:学历出版社,2006[24] 杨春时、徐晋莉.沈从文的东方式浪漫主义[J].烟台大学学报, 2006,(19) 47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5] 阎秋红.萨满教与东北民间文化[J].满族研究,2004,(2). [26] 迟子建、周景雷.文学的第三地[J].当代作家评论,2006,(4),43[27] 於可训.主持人的话[J],小说评论,2002 ,(2),27 [28] 迟子建 .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 [29] 文能、迟子建:畅饮“天河之水”[J],花城,1998,(1) [30] 迟子建.迟子建文集(第二卷)[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1 [31]方守金,迟子建.以自然与朴素孕育文学的精灵[J].钟2001,(3):133.[32]方锡德.中国现代小说与文学传统[M].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6  [33] 迟子建.迟子建文集[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 [34] 迟子建.迟子建文集[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 [35] 迟子建.迟子建文集[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 [36] 迟子建.迟子建文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 [37] 迟子建、周景雷.文学的第三地[J].当代作家评论,2006,(4),4548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致谢写完毕业论文的最后一个字,不免有些惆怅。到不是什么伤春悲秋的士子情怀,只是觉得这最后一个健敲下去,很多事情就这么终结了。看似洋洋洒洒实则呕心沥血的三万字,看似浑浑噩噩实则受益匪浅的两年,待到回望时,才发现都已经如春天一般在不知不觉中完结,多多少少有些不舍。 本文是在我的导师王庆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方法的确定,到论文的撰写和修改,王老师无不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两年的研究生学习阶段,导师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独特的见解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使我受益匪浅。在此我谨向导师表示我最衷心的感谢! 另外,我还要向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的何锡章教授、李俊国教授、刘久明教授、王乾坤教授、王毅教授、蒋济永副教授等老师表示虔诚的谢意!感谢他们曾经给与我的教导。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在我多年的求学生涯中,如果没有他们的无私关怀和鼎力支持,我不会顺利地走到今天。                                                          耿伟伟                                                 2007年5月于华工喻园  4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1]方锡德.中国现代小说与文学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陈国恩.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3]高秀芹.文学的中国城乡,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徐岱.边缘叙事——20世纪中国女性小说个案批评,学林出版社,2002[5]方守金.北国的精灵——迟子建论,黑龙江人民出版,2002.[6]樊星.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7]沈从文.沈从文文集,花城出版社,1984[8]海德格尔.人,诗意的安居.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9]张志忠.九十年代的文学地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10]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上海三联书店,1999[11]方守金.迟子建访谈录[J].小说评论,2002[12]迟子建.我只想写自己的东西[J].小说评论,2002[13]陈仲庚.人格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14]林丹娅.当代女性文学史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15]中国乡土文学大系现代卷.刘绍棠、宋志明主编,农村读物出版社,1996,1-2.[16]许纪霖.另一种启蒙.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17](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和乌托邦.艾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8]余时英.中国知识分子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19]靳风林.窥视生死线——中国死亡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20]迟子建.沉重响彻黄昏,江苏文艺出版社,1989[21]迟子建.迟子建文集(4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22]迟子建.迟子建影记,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23]迟子建.假如鱼也生有翅膀,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24]子建.朋友们来看雪吧,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25]迟子建.迟子建随笔自选,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26]迟子建.微风入林,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27]迟子建.伪满洲国(上下卷),作家出版社,2005[28]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50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9]迟子建.伤怀之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30]吴周文.散文审美与解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31]吴周文.二十世纪散文观念与名家论,远方出版社,2001[32]李章印.自然的沉沦与拯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33]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7[34]ShihHu,TheChineseRenaissance,P52,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34[35]AlanDundes,FolkloreMatters,p11,TheUniversityofTennesseePress,1989[36]ElliottOring(ed),FolkGroupsandFolkoreGenres:AnIntroduction,p10,UtahStateUniversityPress,1986[37]Jameson,F.R.ThePoliticalUnconscious:NarrativeasaSociallySymbolicAct,Ithaca:CornellUniversityPress,1981[38]David,G.M.SocialPsychology(2ndedit).NewYork,Mcgraw-HillBookCompany,1987[39]Heidegger,M.OntheWaytoLanguage.NewYork,1971[40]AlanPaskow.TheParadoxesofArt.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4.[41]EllenFrankelPaul.MoralityandPolitic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4.[42]LambertZuidervaart.ArtisticTruth.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4.[43]HuppertFelicia.ScienceofWell-Being.OxfordUniversityPressLtd,2005.[44]Richmond.TheStudyofFolkloreFinland.inJournalofAmericanFolklore,vol.4,1961.[45]LuckmannaThomas.TheStructuresofLife-World.NorthwesterUniversityPress,1973.[46]DundesAlan.TheStudyofFolklore.EnglewoodCliffs,1965.[47]MarstonAnderson.TheLimitsofRealism:ChineseFictionintheRevolutionaryPeriod.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90.[48]Luckmann,Thomas.TheStructuresoftheLife-World.NorthwesternUniversityPress,1973.[49]BryanS.Turner.TheBodyandSociety.SagePublications,1996.[50]DainCavallaro.CriticalandCulturalTheory.theContinuumInternationalPublishingGroup,Incorporated,2001.[51]Nabokov,Vladimir.Lolita.NewYork:VintageInter2National,1989.[52]V.Nabokow.StrongOpinions.NewYork.McGrawHillPress,1973.[53]Taylor,Archer.CharacteristicsofGermanFolkloreStudies.InJournalofAmericanFolklore,Vol.4,1996.[54]Foster,George.WhatisForkCulture.InAmericanAnthropologist,Vol.55,1953.51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附录:迟子建作品目录短篇小说 那丢失的……《北方文学》1985/1 沉睡的大固其固《北方文学》1985/3 旧土地《北方文学》1986/1 没有月亮的抱月湾《小说林》1986/2 在低洼处《小说林》1986/4 小说三篇《北方文学》1986/9 初升《作家》1986/2 吉亚大叔和他的墓场《北方文学》1986/11 傻子轶闻《北大荒文学》1987/3 柳阿婆的故事《福建文学》1987/6 白雪国里的香枕《作家》1987/3 北国一片苍茫《青年文学》1987/8 星期天《小说林》1988/3 鱼骨《山西文学》1988/3 葫芦街头唱晚《北方文学》1988/3 西林小教堂《北方文学》1988/3 红罂粟小院《鸭绿江》1988/6 无歌的憩园《北京文学》1988/9 羁鸟无期《时代文学》1989/2 52重温草毒《人民文学》1989/2 爱情故事《作家》1989/6 小说三篇《花溪》1989/10 青蛙的季节《青年文学》1989/10 花束《小说林》1990/5 关于家园发展历史的一次浪漫追踪《大津文学》1990/6 荒草《河北文李》1990/7 挤奶员失业的日子《人民文学》1991/1 稻览人《北方文学》1991/1 罗索河瘟疫《鸭绿江》1991/3 白雪的墓园《春风》1991/ 烟霞生卒年表《春风》1991/4 小狗《小说家》1991/6 在松鼠的故乡《人民文学》1991 /7-8 银饰《青年文学》1991/8 从山上到山下的回忆《天津文学》1991/8 铺天盖地的麻雀《东海》1992/4 月光下的革命《天津文学》1992/8 与水同行《天津文学》1992/8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守灵人不说话《作家》1993/3 不灭的家族《芒种》1993/4 鸡笼街的月亮《春风》1993/9 白墙《春风》1993/9 回溯七侠镇《大家》199411 盲人报摊《天津文学》1994/1 跳荡的银扣《小说林》1994/4 逝川《收获》1994/5 庙中的长信《山花》1994/12 飞天《江南》1995/5 亲亲土豆《作家》1995/6 腊月宰猪《作家》1995/6 旅人《天津文学》1995/8  中篇小说 北极村童话《人民文学》1986/2 初春大迁徙《中国》1985/9 没有夏天了《钟山》1988/4 海市《东北作家》1988/3 左面是篱笆,右面是玫瑰《中外文学》1988/5 奇寒《小说家》1989/3 53岭上的风《山花》1995/9 雾月牛栏《收获》1996/5 银盘《山花》1996/6 闹阉《时代文学》1996/2 驼梁《北京文学》1997/5 朋友们来看雪吧《山花》1998/1 清水洗尘《青年文学》1998/8 灰街瓦云《天涯》1999/5 河柳图《作家》2000110 行乞的琴声《山花》2001/1 月白色的路障(长城》2001/3 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天涯》2001/3 换牛记《作家》2001/9 小酒店初恋《莽原》1989/3 遥渡相思《收获》1989/4 原始风景《人民文学》1990/1-2 怀想时节《钟山》1990/4 炉火依然《收获》1990/5 麦穗《青年文学》1990/6 旧时代的磨房《小说家》1991/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秧歌《收获》1992/1 无边水色《漓江》1993/1 东窗《芙蓉》1993/2 香坊《钟山》1993/3 格局《鸭绿江》1993/3 向着白夜旅行《收获》1994/1 音乐与画册里的生活《花城》1994/3 洋铁铺叮当响《青年文学》1994/5 岸上的美奴《钟山》1995/2 原野上的羊群《大家》199512  长篇小说 白银那《大家》1996/3 日落碗窑《中国作家》1996/3 逆行精灵《钟山》1997/3 九朵蝴蝶花《大家》1997/6 观彗记《花城》1998/1 青草如歌的正午《十月》1999/2 五丈寺庙会《收获》2000/3 鸭如花《人民文学》2001/2 疯人院的小磨盘《大家》2001/4 芳草在沼泽中《钟山》 2002/ 1 树下《花城》1991/6      热鸟《白花洲》1997/4 晨钟响彻黄昏《小说家》1994/5   伪满洲国《钟山》2000/3-4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