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50 KB
  • 2022-04-22 11:18:02 发布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doc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一章绪论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答:(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②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2.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3.面对21世纪越演越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答:(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①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②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综合研究21 ①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①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②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③严谨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21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1.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学因子有哪些方面?答: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1)太阳辐射: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2)热量资源:温度、积温、无霜期、生长期与多年极端低温平均值(3)降水:降水的时空分布与土地利用的宏观布局、地形与降水1.简要分析地貌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举例说明。答:与土地资源关系密切的地貌因素有海拔高度、坡度、地貌类型等几个方面。(1)海拔高度:水热条件再分布方面(2)坡度: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条件以及建筑工程投资等方面(3)地貌类型:粗略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2.地质条件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答:(1)岩性及矿物质组成:土壤和地下水(2)不同风化壳母质类型:形成各种沉积物3.在研究和评价区域土地资源时,如何考虑水文地质与地球化学条件?答:(1)水文条件:地表水资源、地下水水文地质(2)地球化学条件:主要是研究一些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化学元素的迁移和积累的规律。5.论述土壤因素对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和类型分布的意义。答:土壤是重要的农业资源,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它的类型及其分布、理化性质及生产能力均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土地资源的特性。开发利用方向及其生产力的高低。.(1)土壤剖面与土壤的理化性状—土壤剖面、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可溶性盐类、土壤ph值、土壤石灰质(2)土壤肥力与土壤适宜性21 (3)土壤类型与土地资源的区域特性6.试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土地利用的相互关系。答:①生物要素是土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起着主导土地生态系统特征和功能的绝对作用。②植被类型或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形成景观多样性的直接原因,也是土地类型或土地资源类型的主要依据。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是生物多样性侵蚀的最主要原因之一。7.影响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特征有哪些因素?答:社会因素包括人口、社会需求、土地制度、土地政策与法规、资源与环境政策等;经济因素方面包括生产力水平、市场状况、经济结构和生产布局、区域条件、投入水平等;技术因素包括科技发展水平、生产管理水平、技术培训与维护、物质技术条件等。8.在研究区域土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时,如何考虑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以及土地利用的区位选择问题?答:由于受土地生产力的因子限制律的作用,在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达到一定限度时,其增加的收益就会递减,这一现象称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我们应该在技术不断进步与相对稳定的总趋势中,根据报酬递增、递减规律性,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集约度、投入变量资源的适宜范围与最适点、生产资源配合的最佳方案及其利用的经济效果进行综合分析,从中做出最优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21 第三章土地类型及土地资源分类1.阐述如下基本概念:土地类型、土地资源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结构。答:(1)土地类型:一般是指土地自然类型,是狭义的土地类型,是对土地这个客观实体的一种自然分类。(2)土地资源类型:广义的土地类型,主要是根据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或功能的差异性而划分的。2.阐述中国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原则和命名方法。答:土地类型分类系统是一种树状的多级分类结构,一般情况下是自上而下、由大到小划分。在较高的分类水平上,有较少数目的土地类型,相似程度低而差异性大。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分类系统(见书69页)土地类型分类应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自然发生学的原则、(2)综合性原则、(3)主导因素原则、(4)实用性原则土地类型的命名:(1)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或植被(土壤)、地貌的两名法。(2)采用群众习用的名。(3)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3.简述土地资源类型的集中划分方法。答:(1)发生法、(2)景观—①顺序法②两列指标网格法③路线考察法、(3)参数法4.什么是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试述研究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的意义。答:土地类型结构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对比关系,以及它们组合而形成的一定格局,包括空间结构和数量结构。对土地类型结构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土地类型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对区域土地类型及其分布规律的认识,又可以促进土地类型分类工作的深入,也能为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产布局提供较为直接的参考数据。5.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制约因素有哪些?答:土地质量、区域因素、土地类型、土地用途、区位因素、人口环境、物价水平等。21 6.简要说明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的分类原则和分类体系。答:以我国土地利用现状的划分为例,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1)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现状类型的划分为例(2)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3)充分考虑生产应用性(4)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性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8月21日下发了“关于印发试行《土地资源分类》的通知”,制定了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体系,并于2002年1月1日起在全国试行。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依据和原则是什么?答:(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依据:以服务国土资源管理为主,依据土地的自然属性、覆盖特征、利用方式、土地用途、经营特点及管理特性等因素。(2)图例利用现状分类原则①科学性原则、②实用性原则、③开放性原则、④继承性原则21 第四章土地资源调查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内容是什么?答: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查清各土地权属单位之间的土地权属界线和各级行政辖区范围界线。(2)查清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并量算出各类土地面积。(3)按土地权属单位及行政辖区范围汇总出土地总面积和各类土地面积。(4)编制县、乡两级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分幅土地权属界线图,建立土地利用现状管理信息系统。(5)调查和分析土地权属争议,总结土地利用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意见和建议。2.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方法是什么?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有哪些优势?答:一般程序: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调查方法主要包括以地形图、航片为底图的常规的野外测绘填图方法和遥感调查方法两大类。优势:具有更高的精度、更快的信息处理速度3.土地资源调查成果图件一般的编绘程序是什么?如何应用计算机进行土地资源图件的编绘?答:成果图编绘3个阶段—编绘草图阶段、编绘原图阶段和清绘原图阶段计算机制图主要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数据输入、数据处理及图件的编辑和输出等一系列过程。4.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目的是什么?怎样利用3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答:略。5.土地资源调查报告内容有哪些?答:调查报告的内容有4部分。(1)调查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状况(2)调查所采用的方法和工作过程21 (1)调查成果与分析(2)问题与建议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1.试述土地评价的作用。答:土地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服务于土地利用规划(2)服务于土地交易(3)服务于土地税收(4)服务于土地管理2.如何划分土地评价单元?答: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①以土壤分类系统为基础划分土地评价单元②以土地类型分类系统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③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3.试述FAO的土地适宜性分类系统。答:该土地适宜性分类系统是一种解释性分类系统,它可以使用于不同的土地利用种类的土地适宜性分类,而且始终保持一定的结构。该系统采用逐级递降的四级分类法。土地适宜性纲(order)、土地适宜性级(class)、土地适宜性亚级(subclass)、土地适宜性单元(unit)4.试述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土宜评价的区别与联系。答:土宜,就是指某一地区的土地资源条件对某些植物不仅具有生理和生态的高度适宜性,而且对该类植物的产品经济特性有着特殊的适宜性,表现出与其他地方的同类产品所不同的特有品质。土宜评价是一种特殊的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遵循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一般程序和方法,但也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5.试述土地资源核算的基本步骤。答:①进行土地极差收益测算21 ②把土地收益还原成土地价格③对还原出来的地价进行修正④计算总的土地资源价格6.试述农用地分等评价的基本过程。答:7.试述因素法农用地分等评价的基本过程。(1)划分指标区、确定指标区分等因素及权重(2)编制“指定作物—分等因素指标值—农用地质量分值”记分规则表(3)划分分等单元并计算各分等单元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4)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指数(5)计算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6)计算农用地综合利用等指数和农用地等指数(7)农用地等别划分与结果8.试用德尔菲法(Delpin法)确定各因素因子的权重。21 第六章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分析1.简述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内涵及影响因素。答: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能够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包含以下3个层次的内涵:①生物生理特性的人口承载量;②基于现实条件的人口承载量;③土地资源的极限(理想)人口承载量决定因素:①土地资源数量②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③投入水平④生活水平⑤时间尺度2.简述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研究主要方法及农业生态区法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答:主要方法ECCO模型、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多目标规划法和农业生态区法。农业生态区法:(1)基本原理:在确定作物种类的基础上,采取分层次的模拟方法:①模拟作物的光合过程②模拟水分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③模拟土壤条件对作物生长影响(2)工作过程:①土地资源查清②土地资源物质生产潜力计算③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计算和分析3.阐述下列基本概念:土地人口承载力、土地生产潜力、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气候生产力、光温生产力、光温水土生产力、光温土生产力、光温水生产力、农业生态区法。答:4.土地人口承载力有哪几种计算方式?投入水平和营养水平是如何确定的?答:两种—一种方式是按每年人均多少千克粮食计算。另一种方式是按每人每天需要多少卡的热和多少克的蛋白质。5.我国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答:(1)耕地数量持续减少,耕地质量退化严重(2)农业基础薄弱,生产方式落后,抗灾能力差,种粮效益低21 (3)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成为约束耕地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的瓶颈因素日益凸显(4)农业科技投入少,科技推广能力不足6.试述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对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意义及保障对策。答:意义:全球粮食供求关系将长期趋于紧张局势,依靠增加粮食进口量来满足中国庞大的人口需求是不现实的,必将导致竞争力低的发展中国家的饥饿人口增加。因此,中国只有走粮食自给自足的道路,充分挖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实现我国粮食安全。对策:(1)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一方面,坚定正确的耕地保护战略;另一方面,强化耕地的行政、法律保护。(2)完善耕地使用制度(3)增加对耕地的基本建设投入(4)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21 第七章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1.什么是土地利用系统分析?它有哪些主要步骤?答:土地利用系统分析是把人类为了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行动对土地进行干预,从而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视为系统的一种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在收集系统信息的基础上,建立与系统结构、功能有关的模型,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综合,从而解释与研究对象有关的现象,对系统的行为和发展做出评价和预测,并对系统做出调控。土地利用系统分析的过程如下:(1)确定系统边界(2)确定系统目标(3)进行土地评价(4)可行性分析(5)输入输出模型分析(6)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分析(7)报告或决策(8)反馈修正2.简述持续土地利用的5大基本原则的具体含义,论述持续土地利用思想对当前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指导意义。答:5大基本原则加以进一步说明,具体内容如下:①保持和加强生产/服务(生产性)即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加强生产服务而提高其生产潜力②减少生产风险程度(稳定性)即改善土地生产的生态条件而保证生产的稳定性③保护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保护性)即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④具有经济活力(可行性)即生产与经济要双向持续发展,决不能“高产”出“穷村”21 ⑤社会可以承受(可承受性)3.试述持续土地利用评价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区别和联系。答: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是将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揭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程度。它与土地适宜性评价有一定的联系,如果预测到一种土地利用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引起土地适宜性的退化,则可认为这种土地利用是可持续的。可持续性评价的关键是要考虑土地利用在将来的发展变化趋势,与适宜性评价比较,具有两个特点:其一是更加注意对土地利用可能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进行评价;其二是对各种因素的变化趋势要选择或确定判断标准,并以此反映将来的变化形式及其对可持续的影响。4.结合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的现状阐明土地利用系列规划对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重要意义。答:5.试述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意义。答:进行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研究及其动态监测系统的建立和建设,以便能够及时掌握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的动态信息,揭示它们的变化规律,为土地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利用提供可靠的数据,为国家制定经济建设的重大决策提供土地资源的信息依据。6.如何实现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最优的目标?答: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效益最优原则。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系统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全面地分析土地的构成要素。具体地说,要分析土地的自然属性,发挥土地的自然生产潜力;要分析土地的经济属性,力争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要分析土地的社会属性,妥善处理好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妥善安排好各种用地;同时,还要注重土地开发和保护相结合,促进土地利用系统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综合效益最优。21 第八章土地资源保护与整治1.土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土地生态系统,是指土地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土壤、水文、植被、动物等)之间以及与人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构成的统一体。主要特征:①土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②土地生态系统是自然过程最活跃的场所,是人类的活动基地③土地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补偿的功能2.土地退化的主要形式有哪些?答: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或某些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地生产能力或其他功能的衰减,以至土地生态系统向简单无序的方向演替的过程。大致可分为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盐渍化、土地污染等类型。3.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答:包括土地退化防治、基本农田保护与耕地质量管理、土地整理、土地复垦4.阐述基本农田的含义、保护对象及其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基本思路和工作过程;并简要论述其对解决当前中国人地矛盾的意义。答:基本农田,是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基本农田保护的对象主要就是依据农产品的供需状况,以及各类农产品对社会所起的作用而定。对全国而言,主要是保护耕地或优质农耕地。对粮食调出或耕地相对较多的省份来说,主要保护商品粮食基地或高产良田区。等等基本思路:从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出发,提出本地区规划年内的农产品需求量、耕地需求量及各类建设用地数量,确定基本农田保护目标,采用规划区的形式,对耕地进行定量、定位、定时、定质,并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的手段,把基本农田保护起来。6个基本步骤:①确定规划目的及规划期限;②耕地利用现状分析;③农业生产状况分析;④后备耕地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⑤21 耕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量的分析;⑥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方案。5.耕地质量管理包括哪些内容?答:我国耕地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项。①耕地地力分等定级②耕地地力监测与退化防治③耕地环境质量监测与保护管理6.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什么是土地储备,其主要作用是什么?答: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造和综合整治,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土地整理的内容:不仅包括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和土地利用内部要素的重新组合,还包括土地权属和土地收益的调整。土地储备是应用经济手段盘活土地,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而进行土地整理的一种形式。主要作用:实施城市规划、满足建设需要,抑制土地投机、共享土地资源和资产价值7.什么是土地复垦?决定土地复垦的标准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根据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土地复垦一般有哪三类标准?答:土地复垦,是指对被破坏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4方面因素:①待复垦土地被破坏的类型及其程度;②待复垦土地在被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生产潜力;③复垦土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应用机械的可能性;④社会环境条件和经济因素3类标准:①接近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土地生产力水平;②通过复垦改造为具有新适宜性的另一种土地资源;③恢复植被,保护其环境功能21 第九章区域土地资源开发1.试述区域开发的特性与原则。答:区域开发,是指为了获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不损害环境与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对一定区域内的自然、经济和社会资源进行综合的利用。原则:①因地制宜原则;②可持续发展原则;③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原则2.简述区域开发布局的模式及其之间的关系。答:区域开发不平衡发展理论。①增长极开开发模式;②点轴开发模式;③网络开发模式。三种模式相继产生。3.试述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的原则。答:除了要充分考虑区域开发的一般原则外,还应认真贯彻执行如下基本原则。①农用土地资源优先开发原则②土地资源开发的生态平衡原则③实行综合性土地资源开发原则4.应用费用效益分析法如何进行区域土地资源开发方案分析?答:3个步骤:首先,预测开发方案各个组分将会取得的各种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将预测得到的效益转化为货币价值数量模式。其次,预测开发方案各个组分将需要支付的所有费用,并将预测的费用转化为货币价值数量模式。再次,将获得的收益与费用货币价值进行比较,得到该开发方案的效费比或净效益值,即可判别该开发方案是否有效。5.区域土地资源开发规划包括哪些具体步骤?答:①勘测与调查;②确定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目标;③确定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结构与布局;④确定土地资源开发次序和开发速度;⑤确定土地资源开发资金计划;⑥选定土地资源开发模式6.区域土地资源开发规划主要有哪些成果?答:规划的成果一般应包括主件、附件两个部分。(1)规划主件:①区域土地资源开发规划文本;②区域土地资源开发规划说明;③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现状图;④区域后备土地资源图;⑤21 区域土地资源开发规划图。(1)规划附件:开发的可行性分析论证、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布局、开发资金计划以及开发模式等具体文字说明和图件。21 第十章中国土地资源概况及区域分析1.中国耕地资源现状及与世界耕地资源比较与分析。答:我国耕地利用有如下特点:①耕地利用以旱作农业和种植粮食作物为主;②耕地利用程度较高;③因各项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毁地减少耕地过多;④投入少、生产力水平低2.试论我国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答:3.根据我国土地资源状况,应采取哪些对策来实现资源、环境、人口的协调发展?4.如何解决21世纪中国耕地状况和人口增长的矛盾?答:5.根据土地资源特点,如何分析西北干旱区是21世纪我国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答:①土地资源数量丰富,人均占有量高;②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地区差异明显;③耕地质量低,坡耕地所占比例大:④未利用土地面积大,有开发利用潜力6.通过对西部土地资源特征的分析,谈谈在西部大开发中土地资源应如何开发利用?答:西部地区土地资源利用中的关键问题:①生态环境脆弱,土地退化现象严重;②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严重滞后;③土地利用粗放,利用率和产出率低西部土地资源开发的战略和对策:①编制并严格实施西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②优化西部土地资源法律法规配置③加强西部地区土地生态保护和建设④调整西部土地资源利用结构⑤提高西部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⑥加强与完善土地资源动态监测与管理系统21 第十一章中国土地资源管理战略和体系建设1.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面临怎样的挑战?答:主要问题:①耕地数量持续减少,耕地保护压力大;②土地资源退化严重;③土地污染严重;④土地利用不合理,集约化程度低;⑤土地管理问题较突出挑战:①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加剧土地供需矛盾;②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压力增大;③土地管理体制和机制亟待创新.2.阐述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答: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不断提高全民族对中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紧缺的基本国情以及实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使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因地制宜,综合开发各种土地资源;加强投入,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与高效利用,不断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与生产率;在加强土地开发利用的同时,重视对土地资源的合理保护与土地利用的科学管理,不断地改善土地利用的环境条件,以保障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持续保护——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的持续发展这样一条良性的发展之路,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优化利用土地资源,不断增强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基本原则:①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②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的原则;③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④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原则;⑤土地有偿使用原则;⑥土地统一管理的原则;⑦保护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⑧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土地所有者与土地使用者之间利益分配关系的原则.3.简要论述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答:战略目标:在充分尊重我国土地资源基本条件的基础上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改革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增强土地资源的可更新能力和使用效率,以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具体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确保粮食安全提高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保障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必须的各项用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构建良好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战略重点:①耕地保护战略;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战略;③土地生态建设战略4.系统阐述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宏观体系建设内容。答:①加速土地资源管理体制建设,改革土地管理的经济运行机制——管理体制改革;②建立统一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作用——规划体制建设;③继续推进土地资源管理的法制建设,强化土地管理的依法行政——法制体制建设④增加对生态环境的补偿性投入,全面推进土地的宏观生态建设——生态体制建设21 第十二章世界土地资源的现状分析1.试述世界耕地、草地、林地的概况及变化趋势。答:略2.由于人口的增长,给土地资源带来哪些问题?答:世界土地资源数量的变化——耕地减少、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围垦湿地3.世界土地资源质量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地力衰退、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水资源贫竭、土地沙漠化、土地污染4.面对全球土地资源的问题和人口压力,你认为人类应共同采取哪些对策?答:①要解决全球土地问题,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②进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③开展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和方法研究,合理开发土地资源潜力,节约、集约、高效地使用土地资源④共同保护土地资源,防止生态恶化⑤制定科学的人口发展战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