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25 KB
  • 2022-04-22 11:43:59 发布

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及答案.docx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课文分析: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结构:《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第一部分,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缘溪行,望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的曲折情景.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在此设下了悬念: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又是什么地方?第二部分,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和随后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由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了理想乐土,这是“记”中主体的核心。然而渔人辞去时又留下悬念:“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三部分,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数人闻讯再访而“不复得路”的种种情景。这样一波三折,将读者带进了那个奇妙无比的世外桃源,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主旨:★★文章主题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桃花源记17/17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行踪线索:渔人行踪发现行踪进入桃花源桃花源经过(故事发展)渔人再寻桃花林终不可得(结局)桃花源记专项一、解释加点的的字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17/17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答案:才:仅;悉:全;并:一起;乃:竟;具:详细、全部;咸:全;妻子:妻子和孩子;焉:于此,从这里;延:邀请;语:告诉;足:值得;道:说;既:已经;志(之):做标记;(所)志:标记注:课本上有的,在此不做解释。习题一基础练习一、重点字词读音俨yǎn然阡陌qiānmò垂髫tiáo诣yì间jiàn隔问津jīn此中人语yù云二.重点字词解释(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2)仿佛若有光。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4)悉如外人。悉:都。(5)具答之。具:详尽,详细。(6)问今是何世。世:朝代。(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详细地说出。(8)皆叹惋。惋:惊讶、惊奇。(9)便扶向路。扶:沿、顺着。向:先前(10)及郡下,诣太守。及:到。诣:拜见。(11)处处志之。志:做标记。(12)欣然规往。规:计划。(13)未果,寻病终。未果:没有实现。寻:随即,不久。(14)后遂无问津者。津:渡口。三.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解释为:邀请。四.古今异义(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够。⑹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四通八达;桃花源记17/17 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⑺虽与外人间隔间隔(古义:隔离;今义:距离)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⑻屋舍俨然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⑼后遂无问津者津(古义:渡口。问津指探访。今义:口液)⑽说如此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五.一词多义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②寻病终(副词“不久”)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舍弃。)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中: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向:①寻向所志(原来)②眈眈相向(看)得:①便得一山(出现)②得其船(找到)闻:①鸡犬相闻(听见)②闻有此人(听说)乃:①见渔人,乃大惊(就)②乃不知有汉(竟然)六.成语(1)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2)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而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3)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过问或尝试。七.句子翻译(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觉得这种景象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明净的水塘和桑树竹子之类。(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他们)自己说祖上为躲避秦朝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八.文学常识《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著名诗人。九.内容理解(1)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表现桃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记17/17 ⑹文章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⑺文章顺序:时间先后⑻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⑼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⑽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⑾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⑿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⒀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⒁“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⒂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①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⒃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出了了哪几件事?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三件事: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⒅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然想继续在桃源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不足为外人道也。源中人生活安定,桃源人能安居乐业,桃源人能和睦相处。⒆请用自己的话说出桃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1)问渔人从哪里来(2)桃源人向渔人说明他们来桃源的原因。(3)桃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4)渔人向桃源人介绍外界情况。⒇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例如:此人一一为俱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都会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花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⒇桃花源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1)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2)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等自由。(3)化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习题二:巩固练习1、本文作者是     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填人名)。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缘溪行              忽逢桃花林               落英缤纷欲穷其林            土地平旷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延至其家                 此中人语云桃花源记17/17 处处志之            诣太守                   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欣然规往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3、解释下列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缤纷:                开朗:                    阡陌:交通:                俨然:                    怡然:妻子:                邑人:                    绝境:外人:                间隔:                    无论:不足:          未果:               问津:           垂髫:4、文章第一段中间几句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5、文章第二段写渔人初进桃花源所见,写出了桃花源的哪些特点?  6、听了渔人的讲述,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皆叹惋”?  7、“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咸”“各”“皆”有什么作用?  8、由《桃花源记》诞生了一条成语是什么?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 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封建社会中人们心中的理想社会?  10、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   1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印象中的作者是怎样一个人?  12、根据文章内容,上下两句分别用“桃花林”“桃花源”(在句中的位置不限)。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13、用原文回答:(1)写世外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桃花源记17/17              ,                ,                        。(2)、写世外桃源社会环境平静安定的句子:           ,            。(3)、写桃源人生活恬静舒适的句子:              ,              。(4)、写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               。(5)、《桃花源记》中写出渔人初进桃花源的感受的成语:              。(6)表达世事沧桑变化,浑然不觉的心境,今天常引用陶潜的《桃花源记》中的语句:                  ,                 。(7)、《桃花源记》中可以用来形容春色美妙景致迷人的成语:         。  14、读完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15、文章开头一段是什么描写?由此段描写及第二段发现桃源你能联想到古代哪两句诗? 16、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桃花源记参考答案:1、东晋 陶渊明2、顺着、沿着   遇到  花瓣  走尽  开阔  同“邀”邀请  摆、 邀请 告诉   作标记  到    顺着  从前  计划     不久 渡口3、繁多的样子          开阔明亮            田间小路    交错相通           整齐的样子           愉快的样子  妻子儿女            乡邻                与世隔绝的地方  桃花源以外的人      隔断               不用说,更不必说  不值得             没有实现      访求,探求       指小孩4、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写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5、自然环境的美好,社会环境的平静,人们生活的恬适。或:美丽富饶,安宁和平,人们安居乐业。6、   为世外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叹惋。7、   反映桃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也反映了桃源人生活富足。8、   世外桃源  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桃花源记17/17 9、   环境美丽,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生活富足,安居乐业。10、             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虽民风淳朴,但生产力低下,是封建社会状态下的小农经济,只能是当时的理想社会,而不是今天我们向往的理想社会。11、             对黑暗动荡的现状不满,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12、             桃花林芳草鲜美,桃花源土地平旷。13、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往来种作”和“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或: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5)豁然开朗。(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7)落英缤纷。14、饱受战乱之苦不愿出去。15、景物描写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6、表明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习题三重点练习一、熟记课文的中心思想:作者笔下的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生活富足。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的黑暗现实不满,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表达作者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生活的社会理想。三、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5分)豁然()俨然()阡陌()怡然()垂髫()四、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9分)1、欲穷其林____________2、仿佛若有光____________3、初极狭,才通人_________4、屋舍俨然____________5、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6、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7、便要还家____________8、皆叹惋________________9、欣然规往_______________五、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8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六、填空。(6分)1、根据文章内容,恰当选用文中四字短语填空。桃花源记17/17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________”。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________”。离开桃花源时,他“________”,但再来寻找时,还是“________”。2、理解文章内容,并填空。本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寄托作者美好社会理想的世外桃源。从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可看出,桃花源人不愿外界打扰,希望过和平安宁的生活。七、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0分)1、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原因是:(1)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2、文中最后写刘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后无人“问津”,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根据下列的提示,写出相应的成语。(4分)1、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成语:___________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成语:___________答案:一、A二、B三、huòyǎnqiānyítiáo四、1、走到……尽头2、隐隐约约3、仅4、整齐的样子5、交错相通6、不值得7、通“邀”,邀请8、感叹、惋惜9、计划五、1、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2、带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3、(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六、1、欲穷其林怡然自乐处处志之不复得路2、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不足为外人道也七、1、(1)环境优美(2)和睦安乐(3)没有战乱2、暗示了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构的在当时条件下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流露了作者无可奈何的的叹惋之情。八、1、无人问津2、怡然自乐习题四《桃花源记》试题集锦  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17/17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遂与外人间隔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①停数日,辞去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答案:一.1、D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3、(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二、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仿佛若有光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答:  二.1.(3分)(1)类(2)全,都(3)邀请(每词1分)  2.(2分)A(古义;B交错相通:c与世隔绝的地方;D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略)  3.(4分).(1分)老人和孩干们个个都安闲快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黄发垂髻”1分,“怡然自乐”1分)(2)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或: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具言”与“所闻”各1分,其中“所闻”译成“知道的”或“见闻的”都得1分)  4.(2分)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意合即可〕  5.(4分)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意合即可。〔“和平”与“平等和谐自足”两点每点各2分)  桃花源记17/17   四、读下面文言文。(17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答:  3.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答: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答: 1.(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2.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3.(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4.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5.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五、(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17/17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2)便要还家()  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答:  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  什么样的愿望?(2分)  答:  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1.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  2.(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2)通“邀”,邀请(共2分,每小题1分)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抄写全句也可)  4.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  5.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   八、(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朝代)著名诗人。(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芳草鲜美()②屋舍俨然()  ③便扶向路()④寻病终()  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桃花源记17/17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2分)  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答:  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答:1.晋代(东晋).陶渊明  2.①鲜艳美丽②整齐的样子③沿、顺着④随即,不久  3.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4.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5.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九、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各题。(8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屋舍俨然:(2)便要还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文:1.(2分)⑴整齐的样子(1分)⑵同“邀”邀请(1分)  2.(6分)(每小题译出大意给1分;①小题“黄发垂髫”“怡然”能正确译出给2分;②“妻子”“绝境”能正确译出给2分。)  ⑴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  ⑵(他们)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十、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17/17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遂与外人间隔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答〕和  2.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2分)  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3.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  答: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答:  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答:1.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  2.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  3.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5.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十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13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括号处填入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  ⑴悉如外人()⑵便要还家()桃花源记17/17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4.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4分)  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1.访问(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2.(1)咸(皆)(2)延  3.(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十二、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屋舍俨然:    (2)鸡犬相闻:      (3)咸来问讯:(4)皆叹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问今是何世      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①不复出焉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1.(4分,每处一分,意思对即可得分)(1)整齐的样子(2)听到(3)都(4)惊讶,惊奇  2.(2分)答案:D  3.(4分,每句2分)(1)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知道魏、晋两个朝代了。(2)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4.(2分)答案:B  十三、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桃花源记17/17 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答:1.D(“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2分)  2.B(交通:互相通达)(2分)  3.C(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2分)  4.(1)渔人觉得非常奇怪(1分),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1分)。(2)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1分),(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1分)。  5.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1分),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1分。  十四.、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17/17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译文:  2.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分)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3.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2);(3)。(3分)1.答:(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2.答: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如果因忽视双引号而丢分,你就是百里挑一了。  这四个空并不难填,看来,今年的前几道题难度都不大,拉不开距离。  3.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 桃花源记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