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24 KB
  • 2022-04-22 11:23:00 发布

马原课后思考题(附答案alpha版).docx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思考与练习(一):1.什么是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关系的,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说。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自然观到社会历史观的完备、彻底的唯物论?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关于历史观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旧哲学的物质观的特点是什么?坚持从自然本身来说明自然1.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之间有何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1.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是什么?(1)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理论意义:①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不仅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而且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区别和联系。(3)列宁给物质下定义的方法论原则:是从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界定哲学物质概念的。1.怎样理解物质是运动的根本属性?(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①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②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③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3)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1.什么是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有什么意义?(1)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属性暂时未变这样的两种特殊状态。(2)①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②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③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是把事物区别开来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1.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何关系?(1)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具有长、宽、高三度。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的性质。(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3)时间,空间,物质运动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离开了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了物质运动的时间、空间同样是不存在的。1.如何理解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1)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特性是相对的。(2)时间、空间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无限的时空是由特定的有限时空构成的;有限包含无限,任何有限的事物都包含无限的结构和层次;有限转化为无限,有限的界限是可以超越的,超越有限即趋向无限。(3)如果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认为空间、时间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是一种与物质无关的空洞形式,就会犯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相反认为空间、时间是纯粹的流逝或主观自生的,就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1.怎样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①世界是统一的。认为世界上繁多的事物有一个统一的本原的哲学观点,叫一元论,否认世界统一性的是二元论或多元论。②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观点,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是唯心主义一元论的观点。③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一方面物质世界的具体事物和现象是多样的,另一方面多样性中又有其统一性,否认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由科学和哲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的。1.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对于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有什么指导意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占有重要地位;第二,它是我们从事实际工作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三,它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1.为什么说意识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社会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物质自身中产生出有意识的生物是物质的本性。(2)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在意识的产生中起了决定性作用。1.简述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1.怎样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这一原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重大的指导意义?答:①主观能动性是人能动地反映世界,又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②客观规律是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③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键和根本前提;而要求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的主观能动性。④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又要求实事求是,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办事。  思考与练习(二):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从原始社会的血缘关系到奴隶社会的人身隶属关系再到封建社会的等级关系,最后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人类社会的唯物性得到了充分的暴露。商品经济的社会化大生产以及社会的加速进步,使人类社会的辨证性得到了充分的暴露。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2)工业无产阶级的形成及其独立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根源工业无产阶级的斗争从最早的卢德运动,到经济斗争,再发展到政治斗争(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标志着工业无产阶级的正式形成,,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什么?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除此之外,还有“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赖尔的“地质渐变论”、道尔顿的“分子——原子学说”、门捷耶夫的“元素周期律”等,维勒则用无机物首次合成了有机物——草酸和尿素。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是什么?(1)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源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来源于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创立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是其合理内核;费尔巴哈的机械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是其基本内核)1.马克思主义的两个伟大发现是什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为什么说他们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首先,马克思主义与其政治经济学是密不可分的,“生产方式决定人性”的哲学基础使其政治经济学担负起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使命;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社会主义是密不可分的,哲学揭示了历史的普遍规律,而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规律,使社会主义空想成为现实。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是如何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因而具有科学性。同时,它是无产阶级、劳动人民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而不是“包容一切的知识总库”?①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A是批判旧世界的有力武器(批判功能)B建设新世界的光辉指南(建设功能)包括科学功能、政治功能、伦理功能②批判“过时论”——希望在马克思主义的著作、理论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我们应该学其“活的灵魂”——观点、立场、方法,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在发展马克思主义。 1.为什么说“分割论”,“学派论”,“过时论”都是错误的?过时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年代久远,在今天已经不适用了。但是其实我们还没有走出马克思主义时代。持“过时论”观点的人往往都希望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这是典型的教条主义。我们坚持正确的观点,学习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即观点、立场和方法,在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①“分割论”:把马克思主义分割为知识分子的、职业革命家的、农民的、工人的四种马克思主义。是不成熟的,它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②“学派论”:只承认其科学性而否认阶级性、实践性。只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学说,而忽视了它也是治国纲领,有阶级性、实践性。③“过时论”:希望在马克思的著作,理论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了一个百科辞典、日用大全。1.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面临着哪些新课题的挑战?①马克思主义和当今科学技术的新成果 A 科学:理论基础由牛顿经典力学变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高度整合 B 技术:信息技术最基础,微电子技术为先导,带动各种技术突飞猛进②马克思主义与当今社会发展的新情况 A 世界由两级走向多级B 过去的东西矛盾变为南北矛盾为主,多重矛盾交织C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由对抗局面变为既对立又对话的局面D 各国之间的国力的较量由政治军事的较量变为经济、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的较量③马克思主义与当今西方世界的新思潮 A 哲学思潮:人本主义思潮科学主义思潮B 经济学思潮:马歇尔庸俗经济学凯恩斯凯恩斯主义C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反对暴力革命,主张议会斗争,提倡私有制,不主张公有制,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能当作具体的治国纲领,也不能当作纯学派,只能当作一个信仰。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A马克思主义在十九世纪的丰富和发展,即理论学说上的发展和完善。a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创始人手中的发展,其中包括三个阶段:(1)《共产党宣言》阶段,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2)《资本论》阶段,标志其经济理论的成熟。(3)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阶段,由恩格斯完成,标志着马哲的成熟。b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 考兹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完善(2) 普列汉诺夫:把马克思主义翻成俄文,传到瑞典(3) 梅林:《马克思传》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史的研究 B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丰富和发展,即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夺取社会政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a在新时代背景下,列宁结合俄国国情,提出“一国胜利论”和“落后国家先发展论”。著作有《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国家与革命》。 b在新的民族土壤上,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应该是农民,中国革命道路应该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著作有:《新民主主义理论》、《实践论》、《矛盾论》、《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C马克思主义在二战后的丰富和发展,即利用马克思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改革的中心是对传统斯大林模式的突破和对各国特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a东欧模式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一国两制,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   思考与练习(三):1.什么是联系与发展?试阐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与发展观。(1)“联系”这个哲学范畴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的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的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处在一定的联系之中,整个世界都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有哪些?二者的对立表现在四个方面:①普遍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主张普遍联系的观点,形而上学则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或只承认事物的外部联系而否认其内部联系。②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而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至多只承认事物的量变。③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全面的观点去研究、观察和解决问题,而形而上学则片面地去观察、研究问题。④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区别。3.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两者关系如何?(1)矛盾是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或两种基本性质。(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三层基本含义: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③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反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重性,二者既区别又联系。①二者是有区别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吸引的那种性质和趋势,而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那种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②二者又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因为,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和条件,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如何?为什么说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1)1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有两方面含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即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①二者是有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及矛盾的不同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即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离不开个性;第二,矛盾的特殊性一定与矛盾的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即个性必然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在一定范围、时间内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范围、时间内则变成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亦然。(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5.什么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理解它们的关系有什么意义?(1)①主要矛盾是指在诸多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②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第一,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非主要矛盾的解决也制约、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第二,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人情事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方法解决矛盾。6.矛盾的解决形式有哪些?正确把握和谐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7.试用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应当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即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2、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它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有时外因甚至对事物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外因的作用无论多大,也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3、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对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它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正确处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关系的哲学根据。正确处理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既反对“闭关自守”,又反对“崇洋媚外”等方针,是它在实践中的运用。4、在我 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内因是事物的根据,首先依靠我国人民自己的力量,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5、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又必须坚持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地借鉴和吸取世界各国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又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加以消化和吸收,使外因通过内因而发挥出积极的作用。6、改革开放使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动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使我们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要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必须处理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8.什么是质、量和度?如何理解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的起点,而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1)1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2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只有认识量才能更准确的认识质。认识事物的量是把相同事物区别开来的依据。3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2)1认识质的重要性在于,认识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认识事物的质是把不同事物区分开来的依据。2只有认识量才能更准确的认识质,认识事物的量是把相同事物区分开来的依据。9.试问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如何?(1)量变是一种渐进性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非连续性,即连续性的中断。(2)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突破事物的度,就产生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开始一个新的发展过程。②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在质变中有量的扩张。③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10.什么是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1)肯定和否定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或两种因素。肯定是保持事物存在,决定事物性质的方面。否定是促使事物的灭亡,向它事物转化的方面。(2)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在一定条件下肯定就是否定。任何事物在其肯定中都包含否定自己的因素,都包含着必然灭亡的因素。另一方面,否定中包含肯定,在一定条件下否定就是肯定。辩证的否定不是对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把它的某些积极因素吸收到自身之中,即包含肯定的否定。补充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11.什么是辨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观是建立在对肯定和否定对立统一的辩证理解的基础上的,它认为辩证否定究其实质而言是通过事物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用过自身的否定,实现事物的自我运动、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12.怎样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掌握它有何重要意义? (1)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前进而是螺旋上升。(2)按照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思考与练习(四):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同旧哲学的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哪里?马克思主义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的解决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问题,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1.什么是实践?它的基本形式和特征有哪些?实践的定义: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各种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还包括各种非基本的实践活动。1.怎样正确理解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就全人类来说的;个人有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之分。)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怎样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如何运用这一原理批判教条主义和狭隘经验主义?(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3)感性认识可以转化为理性认识完成认识的能动飞跃。首先,要勇于实践获取丰富而可靠的感性材料。其次,要运用辨证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1.认识的辩证过程是怎样的?学习这一原理有何指导意义?(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是指,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运动的无限性是指,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运动也必然随之不断发展。(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都进入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和规律。(4)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辩证的认识运动,充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什么是真理?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1)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2)真理是客观的,这是因为:①真理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源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②检验真理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1.怎样理解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及其辩证关系?1.绝对真理的含义: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同时,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地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物质世界。2.相对真理的含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只能达到一定的广度;同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只能达到一定的深度。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并且相互转化。1.什么是谬误?如何辩证理解真理和谬误的关系?1.谬误是主观与客观相分离,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规律的歪曲的反映。2.谬误和真理相互依存。3.谬误和真理相互转化:(1)真理向谬误的转化,主要有三种情况:真理脱离了其空间范围;真理脱离了其历史条件;真理脱离了其科学体系。(2)谬误向真理的转化,也有三种情况:空间范围、历史条件和科学体系得以恢复,谬误就又会变成真理;谬误往往是正确认识的先导,失败乃成功之母;在批判谬误中发展真理,是谬误向真理转化的又一种形式。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的现实意义又是什么?(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所要求和实践的本质特点,即直接现实性所决定的。(2)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而主观和客观事物本身都不能作为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东西,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唯一有这个特点的只有社会实践。(3)实践不仅是主观和客观联系的“桥梁”,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所谓直接现实性,就是实践能够把主观的认识变为客观现实,即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所以,只有实践的结果能验证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