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00 KB
  • 2022-04-22 11:23:41 发布

高等教育学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高等教育学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学习与研究高等教育理论的意义与方法问答题一、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理论?1、高教实践需要高教理论的指导科学的教育理论是教育规律的正确反映,具有客观真理性,对教育实践有重大的认识价值与实用价值。学习与研究教育理论的根本意义在于,掌握教育规律,用以指导教育实践,使教育实践活动达到合乎规律的结果,不断地将教育实践推向前进。2、大学教师从专业角度讲,他所从事的是科学教育工作,是科学与教育的结合,其专业化的要求,除在学科专业领域必须有较高的造诣外,还必须掌握教育规律,具有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方面的修养。二、学习高等教育理论的方法有哪些?1、要注意把握概念及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其一,要认真把握概念的内涵。其二,要认真把握概念间的逻辑关系:概念间的种属关系,概念间的平行关系,概念间的逻辑顺序。2、要理论联系实际。其一,要联系平时观察到的教育现象与切身的教育体验来理解概念与原理。其二,要运用所学的理论来解释教育现象并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即学以致用,在用中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提高教育实践的功效。3、要将学习与研究结合起来。大学教师既是教育实践的主体,也是教育理论研究的基本力量。教育理论研究仅靠专门的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远远不够的,只有当教育理论工作者与广大教师结合,才能使教育理论研究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并结出教育理论创新之果。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大学里但凡真正有成就的教育家,无一不是教师、学者、教育理论研究者的统一。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性质与任务问答题一、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特点?教育本质:教育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集合,是教育本质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原因和依据。1、教育是促进、提升个体和人类素质的活动。其一,教育需要促进人的自然生命的成长。其二,教育需要促进人的社会属性的发展。其三,教育需要促进人的自我属性的发展。2、教育通过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3、教育通过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二、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1、高级性:第一,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的基础之上,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主的教育;第二,高等教育的对象是青年,身心发展相对比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三,教师和学生更加具有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体性。 2、专业性: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3、学术性:大学以思想自由为基本原则: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4、公益性:5、主体性:大学不仅是使人类掌握科学知识、追求客观真理的摇篮,更是教人如何守望心灵、安顿灵魂的精神家园。大学必须引领社会,给社会所必需(needs)而非社会需要(wants)。三、简述高等教育的的主要任务。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推进科学技术发展。3、服务社会发展需要。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一、名词解释。1、书院: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高等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累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至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2、赠地学院:为了克服经费等物质条件的困难,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亦称“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这些学院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二、问答题。1、欧洲中世纪大学有何特点?最初成立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2、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什么能后来居上?A稳步发展本科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和二年制专科教育,形成适应大众化教育所需要的多层次、多结构、多类型的庞大高等教育体系,以多规格人才满足社会和个人多样化需求。B在高等教育的运营机制上充分利用市场法则,在行政管理上合理地划分了中央、地方和大学管理权限,在校内管理上较好地处理了社会参与大学自治的关系。C社会和高校都有较强的危机意识,联邦政府在逐步认识到高等教育对保持本国霸主地位重要作用的基础上,逐步加大了介入高教事业的力度。3、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产生的历史特点。略第四章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一、名词解释。1、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到50%。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2、民主化:高等教育民主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涉及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和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另一层含义体现在高等教育管理上。3、终身化:高等教育终身化指的是人的一生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需要。终生教育要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教会人学习上,教育人学会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终生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文凭和证书,它强调真正的本领、能力。4、国际化:高等教育 国际化是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亦即高等教育所应有的国际意识、国际交流、国际合作和国际理解。5、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主要体现人的主体地位: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办学要以教师为本,教师是办学的主体。二、问答题。1、什么是高等教育的现代化?首先,观念的现代化。一是继承和发扬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统一、教授治校等传统大学理念。二是认真研究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新的高等教育理论和思潮,如大众化、多样化、终身化、私营化、国际化、可持续发展等。其次,制度的现代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和就业体制。最后,观念和制度的现代化最终要保证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体的现代化。具体说就是能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使大学成为进行高水平学术研究的的重要基地,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2、高等教育怎样体现以人为本?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在两个主体地位:一是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校的一切工作首先是为学生服务的。二是办学要以教师为本,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3、如何保持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了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规模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注意保持高等教育合理的层次、类型、科类、地区分布和形式结构,避免盲目升格、攀比,合理定位,办出特色,不搞“大而全”、“小而全”,加强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大力扶持民办高等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各安其位,优势互补,共同努力,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伟大任务。只有这样,高等教育才能为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同时,在此过程中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第五章教育目的一、名词解释1、社会本位:主张根据国家利益与社会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进行教育,是以教育的社会价值为取向的,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2、个人本位:主张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进行教育,是以教育的个人价值为取向的。二、问答题1、如何把握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在含义上既有共同点也有区别。其共同点都是对学生发展预期结果的规定;而区别在于,教育目的是对学生发展终极结果的原则规定,教育目标则是根据国家总的教育目的,结合各级各类教育的特定任务,在培养时间与学生发展状态上作出的具体规定,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是紧密相连的,但不能相互取代。2、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的存在可分为人类整体、群体与个体,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关系,实质上是指人类整体与群体的发展同个体发展的关系。从总体上讲,在现有社会历史条件下,两者的关系是既相一致又相矛盾的,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日趋走向统一。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一致性:在人类进化与发展过程中,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其一,两者互为存在的条件。其二,两者互为发展的条件。其三,两者是在互动中发展的。其四,使 每个个体获得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这是认识两者一致性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一致性,是就其本质的关系而言,然而当社会历史条件不能满足全社会成员的需要时,就会产生矛盾。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发展机会的矛盾,即社会只能提供部分人发展的机会,而另一部分人却得不到这种机会。其二是发展取向上的矛盾,即社会出于分工的需要与整体发展的需要对个体发展提出要求时,与个体个性自由发展的要求之间所产生的矛盾。3、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矛盾?从历史的现实的情况看,在教育价值的取向上一直存在着两对基本矛盾,需要作出正确的处理。A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矛盾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从两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教育的功能与价值,皆有其合理的因素。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这两种对立的价值观开始走向互补和融合,从而产生了双重教育价值观与教育目的的双重适应性。具体为以下两个方面:a、主张以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一致性为前提,使教育成为促进社会与个体协调发展的纽带。b、承认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是存在矛盾的,但主张通过教育公平与教育规模的扩大来缓和和调节两者的矛盾。B教育的功利性目的与非功利性目的的矛盾教育要满足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需要,而在两种需要中皆存在着功利性需要与非功利性需要,或物质利益需要与精神需要之分,因此产生急教育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目的。从社会发展需要看,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作为一种人力资本,必须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并追求在社会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教育的社会功利性的表现;而强调教育的公益性,明确办教育“不得以营利为目的”,重视教育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几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则体现了教育的非功利性。从个体发展的需要看,作为受教育者之所以要求学,首先是为了生存或谋生的需要,而将身心的健康发展与精神需要的满足作为受教育的目的,则属于非功利性目的。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除应坚决执行国家的教育目的,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努力为公众服务外,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在改善办学的物质条件,保障教职工的经济利益,增强学校的竞争力等方面不可能没有功利性的追求,因此在学校的办学中同样存在着功利性与非功利性两方面的目的。显而易见,无论社会发展、个体发展和学校发展,都存在着物质的利益,都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其功利性的追求是合理的,是应当肯定的。但这种追求不能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更不能用功利性目的取代非功利性目的,否则对社会的长远利益、个体的健康发展及学校存在的价值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4、试述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2000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六章高等教育目标系统的构建(一)、如何全面认识高级专门人才的内涵?高级专门人才是一种复合型的概念,具有多层涵义。A高级专门人才的全面性:高等教育同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一样,其培养对象是人,因此,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首先是人的培养,其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证受教育者首先必须具备作为一个国民的基本素质,即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使其成为一个会做人、会做事、身体健康的现代人。 B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性:人才是有专业分化的,这是由社会分工所决定的,而社会分工是以职业的分化与科学技术的学科分化为依据的。高等教育所要培养的是专门人才,一方面反映了人才专业化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特殊性,正是在这一点上同基础教育相区别。因此,高等教育具有鲜明的专业性。C高级专门人才的创造性:高等教育所培养的是专门人才中的高级专门人才,正是在这一点上同中等专业教育相区别。高级专门人才应当高在哪里?从总体上讲应当表现在两个基本的方面:其一,他应当是搞素质的人才,其二,他应当是具有创造性的人才。高级人才的全面性、专业性、创造性,既是相互渗透的,又是一种纵向提升的关系。全面性是基础,专业性是在全面性基础上的定向发展,创造性的培养渗透于全面性、专业性之中,同时,又是全面性、专业性的最高表现。因此对高级专门人才的完整理解,应是全面性、专业性、创造性的统一。(二)、高等教育目标系统有哪些基本要素?根据全面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目标系统的要素由知识、能力、品德、体质四个方面的基本要素所构成。A知识:所谓知识素质是指个体对人类知识的掌握,也就是有选择地将客体知识转化为个体所具有的知识。B能力:从心里结构上划分,可将能力分为三种,一是一般能力,即通常所说的智力;二是特殊能力,即专业能力;三是创造能力,是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最佳组合,也是能力的最高层次。按认识与实践的功能划分,也可将能力分为三种,一是掌握知识的能力,即学习能力;二是运用知识的能力,即实践能力;三是发现知识的能力,即科学研究能力或创新能力。C思想品德:思想品德分为四个方面,a健康的情感与意向心理品质,是指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理想等因素。b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c以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内容的思想观念。d政治信仰与政治态度。D体质:体质是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的特性,一般认为包括体格、体能(体力)和身体适应能力。(三)、如何把握高等教育目标系统诸要素之间的基本关系?A学习与发现的关系。B知识与能力的关系。C德与才的关系。D身与心的关系。(四)、简述高等教育目标系统的整体框架。根据对高级专门人才的全面理解及发展要素的分析,并根据高等教育实施过程的特点,高等教育目标系统可按普通素质与专业素质的分类框架建立。1.普通要素:普通素质是指不分专业、不分层次,每个大学生都必须具备的素质,它所反映的是对人与人才素质的普遍要求,主要由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和身体素质所构成。2.专业素质:专业素质是指学生为适应本专业的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其主要素质是:1)掌握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2)掌握本专业的方法和技能。3)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于科学研究的能力。4)了解与熟悉本专业国内外发展的动态与趋势。5)对本专业社会价值的认同与对专业的热爱。6)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必须的职业道德。7)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必须的心理与身体条件。 第七章高等教育的基本结构一、名词解释1.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从高等教育结构的整体出发,大致可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2.层次结构: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如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3.科类结构: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授予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个学科门类的学位。二、问答题(一)如何认识高等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互补关系?略(二)如何认识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共同点与不同点?1.相同点1)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都以马列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培养目标的共同性这两种类型的教育在培养目标上都是培养全面性、专业性、创造性相统一的高级专门人才。3)管理上的共同性从宏观管理体制上讲,都遵循政策宏观调控与高校自主办学相结合的原则。4)衡量教育质量有一个共同的标准这个共同标准,就是具备合格的高中毕业文化水平以后,接受一定的大学文化教育,达到一定的综合素质要求和专业业务规格。2.不同点1)教育类型上的区别2)培养目标上的区别3)专业及课程设置上的区别4)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区别5)办学体制上的区别6)教师队伍建设上的区别(三)如何优化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1.适当降低重心,大力发展专科层次高职教育。比例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层次有助于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不同层次和要求的劳动力,近一步解决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结构性过剩或短缺问题。2.明确高等教育各层次的定位。在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优化过程中,形成梯度合理的层次结构, 各层次应有明确的定位,使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四)如何优化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1.优先发展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材料科学等高新技术类本科专业。2.大力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3.鼓励高等学校积极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新机制。4.提倡部分高等学校,尤其是国家重点建设高等学校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灵活就业方向。5.重视人文社会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6.加强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革与改造。附(一)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有哪些?1.经济因素。2.文化传统因素。3.科学技术因素。4.教育因素。5.区域因素。第八章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问答题(一)试述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意义。现代大学制度,是指高校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按照政府的宏观规划和总体调控,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施民主管理、全面体现高校作为法人实体和办学主体所具有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三位一体的管理制度。①构建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的必然选择②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时全面完成高等学校各项任务的根本制度保障③大学制度应确保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倡导优良学风,弘扬大学精神。(二)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高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一是大学和政府的关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实行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这是正确处理好大学和政府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确保大学拥有办学自主权的首要前提。政府对大学的管理应该从微观走向宏观、从直接走向间接、从过程管理走向目标管理,真正实现角色转换和职能转变。大学应在法律规定的权限内,在政府宏观调控和有效监督下逐步实现自主办学。二是大学和社会的关系。鉴于大学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生态系统,实行自主办学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和监督,因此,搭建和拓展社会参与、社会合作的平台和渠道,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题中之义。从每所大学的实际出发,实施重大问题校外专家论证会和群众听证会制度,扩大社会力量对大学办学的有序参与;探索建立大学董事会或理事会制度,积极稳妥地实行行业、企业和学校合作办学,增强大学自我发展的活力和实力。(三)大学内部制度建设有哪些主要环节?1.大学去行政化。2.制定大学章程。3.强化大学教授治学。4.建立更为积极有效的用人机制。5.改进高等教育质量评鉴方式。6.建立总会计师制度。7.扩大学校与社会合作。 第九章大学的学术追求与科学研究一、名词解释。大科学:具有大规模性、面貌一新且强而有力的现代科学。二、问答题。(一)为什么说学术追求是大学组织的本质特征?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三项基本职能之一被广认同和接受是由大学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学校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知识性,知识是学校工作的要素,通过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大学不同于其他类型学校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知识高深性,大学通过传播高深知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通过科学研究发现高深知识。传播和发现高深知识离不开身为学者的大学教师对学术的追求。学术追求是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组织本质特征的表现。A“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B大学学术上犹如众目企业利润至上。C大学学术追求的层次性。第一个层次的学术追求具有隐蔽性和普遍性,第二个层次的学术追求具有外显性和条件性。(二)如何理解大学学术追求的层次性?略。(三)大学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①大学学科齐全,门类众多,具有高度的组织性,能满足大科学交叉综合研究的需要②大学学术思想活跃,后备力量充足,能满足大科学探索和创新的需要③大学是信息集散地,满足大科学对信息的需要④大学研究承担国家重大基础性研究课题,适宜于原创性研究⑤大学教师广泛开展自由选题的研究,大学是小科学的研究基地。(四)青年教师如何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在高等学校的三项基本职能中,教学始终是第一位的,作为青年教师首当其冲的是要过好教学关。从理论上讲,科研是源,教学是流,科研和教学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作为青年教师要做一个高水平的教师,必须尽早开展科学研究,做到教学科研并举,良性互动。所以青年教师首先站稳讲台,解决好“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其次做研究要以课题为导向。要形成明确稳定的科研方向;要增强自信心,发扬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要多争取学术交流和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填写项目申报书要做到精益求精;项目申报要紧扣项目申报指南,做到有的放矢。附1、现代科学研究的特点?A高度的创新性。B高度的探索性。C高度的综合性。D高度的组织性。E高度的风险性。附2、大学科学研究的特点?A大学学科齐全,门类众多,具有高度的组织性,能满足大科学交叉综合研究的需要。B大学学术思想活跃,后备力量充足,能满足大科学探索和创新的需要。C大学是信息集散地,满足大科学对信息的需要。D大学研究承担国家重大基础性研究课题,适宜于原创性研究。E大学老师广泛开展自由选题的研究,大学是小科学的研究基地。附3、大学为什么要研究自己? 西方高等教育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中国的高等教育是从西方移植的,至今100余年,但是大学什么都研究,就是不重视研究自己。我国高等教育,从上世纪上半叶开始,大部分学自国外,国外的经验是否适合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还需要认真研究。大学是我们每一个“大学人”的大学,大学的管理干部要研究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规律,大学教师要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大学生也要研究大学学习的规律。可见大学的科学研究除了学科专业研究外,还包括研究自己。第十章大学教学的特点与教学的整体改革一、名词解释1、教学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人为的可以控制的系统。2、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与发展统一实现的过程,或者说,是在学生认识基础上的发展过程。二、问答题(一)试分析大学教学(过程)的特点。1、大学教学的专业性。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至上的专业教育,它在性质上不同于普通教育,在程度上又高于中等专业教育,可用“高”“专”二字概括。2、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是实现大学生学习和发现结合的主要途径,也是大学教学过程特殊本质的重要表现。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教师的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的结合,一方面是指学生的学习与科研的结合。具体表现在: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习的求知欲望与追求真理的精神,打破对于创造的神秘感,培养学习是为了发现的历史责任感,以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和创造动因,这样既能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又能使学生主动地去从事创造性的活动。2)大学教学的内容要反映最新科学技术的成果和研究动态,在文科则要注意介绍学术界争论的问题和各派观点,使学生在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开阔视野,了解各个学科前沿的动向,这样做不仅使学习向纵深发展,而且也是重要的科研准备。3)实行教学方法和科研方法的密切结合。4)大学生直接进入科研领域。1、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只有当教师的主导作用于学生学习的独立性结合,才能实现规定的教学任务。随着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智力的发展以及学习内容的不断加深和扩展,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必然由较低的水平向较高的水平发展。(二)结合实际,谈谈青年教师在推进大学教学整体改革中的应为与可为。教学模式是与一定的教育目标相适应的特定的教学结构。我国以单向灌输为主要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同片面强调知识传承的教育目标相适应的,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是有目共睹的。为了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根本改变现行大学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目前我国高校教学改革明显滞后,对传统的大学教学模式尚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当今大学改革的方向,应向内部的、深层的、整体的改革推进,以实现大学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从整体上实现大学的现代化。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上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六个关系,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变。 1.大学教学改革的推动因素: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要求的提高;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科学技术促进教学手段的更新;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与突破。2.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上,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变。①在教育思想上正确认识和处理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使大学教学过程由单纯的学习过程转变为以学习为主,学习与发现相结合的过程②在教育目标上正确认识和处理全面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克服片面发展和平局发展的倾向,确立以全面发展为基础,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目标③在教学内容上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关系,使教学内容从封闭的知识体系转变为开放的知识体系④在教学方法上正确认识和处理讲授与自学、学习与科研的关系,使教学方法从讲授为主转变为自学为主,并使科研真正进入大学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由学会学习到进入科研,由“自学”达到“治学”⑤在教学管理上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变刚性管理为弹性管理。3.大学教学整体改革的策略:1)整体改革与单项改革相结合教学整体结构的改革,即通过教学模式的变革达到教学整体结构的优化;教学的单项改革,即各种教学要素的改革,如教育目标、专业结构、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其目标是实现教学要素的优化。2)教学改革必须经过实验首先必须从实际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原则与设想,确定改革的目标与措施,也就是设计出改革实验方案,然后创设必要的条件,采取一定的方法步骤来实施实验方案,并在实验过程中修正与完善,最后推广。附(一)为什么说大学教学是在改革中发展的?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1.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势必要求教学做出相应的变革。2.大学教学的内容要反映最新科学技术的成功和研究动态。3.实行教学方法和科研方法的密切结合。4.大学生直接进入科研领域。第十一章大学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一、名词解释1、自我统合:是指个体尝试把与自己有关的多个方面整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觉得协调一致的整体自我。2、权威:是指一个社会控制系统中某个特定规则的制定者、解释者或执行者,诸如立法者、法官、裁判、警察、牧师等,他们被一个社会系统赋予了制定、执行规则的权力,并使其他人处于服从状态。3、学生活动共同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主要靠他的自我作用。学生必须作为主体去活动,才能在活动中实现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4、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教学监控的实质就是对教学过程的自我意识和调控,即反思。这实际上是教师自我教学质量监控。教学监控包括:课前的计划与准备课堂的反馈与评价课堂的控制与调节课后的反省二、问答题(一)、简要分析大学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1.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学生需要引导,教师具备一定思想道德素养)2.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调节者(需要一定的权威作为基础和保证)3.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反思者、创造者。(二)、如何理解大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1.学生是自主发展、自我建构的主体 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我界限逐渐明确,自我力量逐渐增强,自我成了决定其认知发展过程、速度、质量的核心力量。正是这种日益成熟、完善的自我,引导个体不断学习、提高、超越自我。可以说,大学生已经具有自主发展、自我构建的主体能力。2.大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1)大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从经验来看,大学生参加教学过程,采取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就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从理论上讲,大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是转变知识观的要求。2)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推动者。3.学生是具有独立性、探究性的学习者。大学里,学生的学习独立自主性表现在时间分配、课程设置和活动安排等很多方面。大学生独立自主进行学习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来说,是有充分根据的。大学生作为独立的学习者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据大学教学的性质,大学生还应该是具有探究性的学者。大学教学过程作为认识已知和探索未知的统一,突出体现为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由于大学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大学生当然具有参加科研、探索新知的责任。在知识观和学习文化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大学生作为知识探究的主体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三)调查大学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现状,并对现实中的师生关系进行归类分析。1.传承关系:知识和文化的传承是传统教学模式中最主要的内容。2.导学关系:在大学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导学关系的确立,首先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客观要求。其次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大学教学方法的共同追求。3.合作关系:大学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合作求知和合作研究。4.相长关系:在大学教学中,相长关系既是教学过程的内在机制,也是师生交往的追求方向。(四)试论大学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自主性:学生是自主发展、自我建构的主体。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我界限逐渐明确,自我力量逐渐增强,自我成了决定其认知发展过程、速度、质量的核心力量。正是这种日益成熟、完善的自我,引导个体不断学习、提高、超越自我。可以说,大学生已经具有自主发展、自我构建的主体能力。表现在五个方面:学习动机、认知学习策略、学习自我监控、学习时间管理、学业求助。探究性:大学教学过程作为认识已知和探索未知的统一,突出体现为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由于大学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大学生当然具有参加科研、探索新知的责任。在知识观和学习文化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大学生作为知识探究的主体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五)论大学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关系。在大学教学中,所传授的知识具有高深性、前沿性和探索性,教学与科研结合十分紧密,教学过程是学校已知与探索未知的统一。由于大学生已经具备相当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抽象逻辑思维迅速成熟和完善,具有较强的思考能力,同时想象力丰富,保守思想很少,因此在知识学习和科学研究中,大学生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知识能力水平,而且常常给教师带来新的启示。在知识继承中,大学生求异创新的思维,常常为教师提高新的专业视角;在科学研究中,大学生热情、无拘无束,充满想象力的问题和解决思路,不断激发教师的灵感,为研究带来新的思路,有利于教师取得创新的科研成果。因此,在大学教学中,相长关系既是教学过程的内在机制,也是师生交往的追求方向。第十二章大学课程结构的优化与教学内容的更新一、名词解释。1、课程。课程是一个复合概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课,指的是教学内容,是教学科目的总和。二是程,即教学过程的顺序与进程。从整体上讲,课程即“教学内容和进程的体系” ,是空间(内容)与时间(进程)的统一。2、显性课程。显性课程也叫狭义课程,是经过组织的教学内容,是有目的有计划实施的课程,目前在教学计划中所安排的课程即是这种课程。3、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也叫广义课程,是除计划课程之外的非计划课程,包含学生在计划的教学内容之外,通过课外活动、校园文化、人际关系等各种渠道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情感、态度等,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大的影响。4、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指课程设置各门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组合方式,其涵义,一是课程设置的门类,包括课程门类学科性质的划分与课程的门数。二是各门课程间质的关系和量的关系,质的关系指的是性质上的关联性,量的关系主要指学时学分分配上的比例关系,是课程空间结构域时间结构的体现。三是组合方式,即根据各门课程间质的关系与量的关系按一定的方式加以整合,形成课程的整体结构。二、问答题。(一)试述高等教育课程制定的依据。1.高等教育目标:高等教育总体目标和专业层次的教育目标(专业培养目标)。2.科学知识体系:科学指的是广义的科学。①课程内容作为人类知识传承的主要内容,是对科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②学科专业结构与课程结构是以科学的分类结构为依据的;③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推进课程内容与结构不断更新的动力。3.学生个性化的需要与接受能力:除应满足教育目标的共性要求外,还应考虑教育对象的特点与要求,也就是将学生个性的需求作为重要依据,并为满足其要求提供选择的空间。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也受到学生接受能力的制约。4.课程设置的内在逻辑:课程设置的内在逻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课程的完整性、课程的条件性、课程的稳定性、课程的发展性。(二)优化大学课程结构要处理好哪些关系?课程结构的优化,是指课程体系在整体联系上达到最适宜的有序状态,并能在整体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具体而言,它应达到的主要指标是对教育目标的适应性、科学内容的先进性、课程组合方式的合理性。要处理好的关系:1.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关系:两类课程皆应重视而不可偏废、两类课程应以专业教育课程为主。2.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扩大专业口径、拓宽专业基础。3.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目前的问题是忽视综合课程的开设。调整的方向应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大力加强综合课程的建设,增开综合课程。4.理论课程与教学实践环节的关系:应以理论学习为主,在坚持理论学习为主的同时,必须使学生不断积累与丰富实践经验。5.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显性课程是课程的主体、两类课程要互为补充、充分挖掘隐性课程资源、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6.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压缩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7.主修专业课程与第二专业课程的关系:学科跨度不宜太大。8.先行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关系:要注意先行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先后顺序,各自的侧重点与后续课程内容的起点。(三)更新大学教学内容可采用哪些途径? 教学内容的更新要克服三种认识上的误区:将教学内容更新的内涵及其层次简单化、将教学内容更新的途径单一化,将科学前沿的介绍神秘化。教学内容更新的多种层次:论证材料的更新、理论观点的更新、学科体系的更新。教学内容更新的多种途径:讲授内容的更新、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扩充新知识、教材的更新,应将科学前沿的介绍纳入教学内容。第十三章大学教学方法的运用一、名词解释。1、教学方法: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2、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景,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3、自学法:自学就是学习者的独立学习,是学习者通过独立学习获得知识、技能的方法。学校学生的自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独立学习获取知识、技能,发展能力的方法,是学校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二、问答题。1、如何运用讲授法?讲授方法的运用要求:1激发动机、同步思维;2结构严谨、说理深刻;3虚实结合、表述生动;4注意反馈、及时调整。可采用的方法:1.运用问题法(或叫矛盾分析法):善于设疑和释疑。2.运用逻辑方法: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3.运用理论联系实践及直观的方法:案例法、现场法、演示法等。4.教学语言的运用:干净、准确、生动。5.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6.学生听课方法的指导:善听、善思、善记。2、如何进行自学指导?自学指导的基本途径是:1)课堂讲授。体现在三个方面,针对性讲解,寓科学方法于讲授之中,推荐有关科学及重要文献并进行必要评价。2)辅导与答疑。辅导要做好以下工作,掌握学生自学状况,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质疑习惯。辅导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理解水平。辅导要因材施教,要有的放矢。3、如何进行试验指导?略4、对大学生进行科研训练要注意哪些方面?略5、结合实际,谈谈教学方法的选择、组合与运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只有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选择、合理的组合,并加以正确的应用,才能充分发挥教学方法的作用。而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性,是教学方法选择、组合与应用的根本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需要及可能的条件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组合,则是为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发挥教学方法的综合效应,克服单一教学方法的局限性;而对已经选定的教学方法的选用,其核心问题,则更是围绕有效性,努力提高运用的水平,以争取达到最大可能的教学效果和效率。(1)教学方法的选择的依据:①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由知识、智能、意向心理品质,思想品德、体质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运用讲授法对知识的传授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如果试图用讲授法来发展学生的智力是不行的。②科学性质与知识形态。 由于不同学科研究对象不同,因而在研究方法与教学方法上必然显现出各自的学科特点。例如,在文、理科之间,文、理科内部各分支学科之间,以及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之间,在研究方法与教学方法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别。③学生发展水平。学生独立学习的水平作为教学方法选择的重要依据,既是一种需要的因素,又是一种条件限制的因素。④时间条件与物质条件。比如,各种教学用房、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经费等,教学方法的选择不能脱离现有的物质条件。(2)教学方法的组合:①教学方法组合的层次性。就高等学校而言,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组合可分为科类、专业、课程三个基本层次。②教学方法组合的形式。所谓教学方法组合的形式,就是各种方法相互联系的形式。大体有如下几种:包容性组合。一种方法命名的教学方法实际上包容着多种方法。如讲授方法、试验方法、自学方法、实习方法、科研训练方法等,都是一种复合性组合。互补性组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将多种相对独立的教学方法加以平行组合,使各种教学方法互相补充,既可弥补各种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又能综合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以满足教学目标多方面的要求。量化性组合。教学方法的这不仅要反映质的关系,而且还应反映量的关系,即各种方法在整体结构中所占的比例。(3)教学方法的运用。①教学法的基本修养。包括教学法理论、教学经验、教学能力与技能。②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具有双边性,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③教学方法运用中的灵活性与创造性。④教学方法运用中的情感因素。(4)可自由发挥举例。第十四章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略。第十五章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的特点。略。第十六章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教育评价。一、什么是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程度。二、简述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意义。三、教学评价与教育质量评价有什么区别与联系?略。四、你认为学生评教具有客观性吗?具有客观性。第一,大学生已年满十八岁,作为成年人,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青年,已具备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绝大多数学生是客观公正的,能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做出负责任的评价。第二,参加评价的学生人数较多,从统计学意义上说,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第三,现有的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实践证明学生评估结果是客观可信的。对高校教育管理,教师绩效评定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五、为什么要建立多主体、多层次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工作体系?建立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一个落后的指标体系让其评价出符合现代需要的教育质量是不现实的。 第十七章高等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创新。一、如何理解教育模式的内涵及其生成机制?教育模式是教育结构的标准试样,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在一定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育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育模式作为教育结构的标准试样,在教育的分类系统中,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教育都存在着相应的模式,因此,教育模式同教育在涵盖的内容与层次上是完全同一的。其内容应是教育制度、体制与人才培养两方面的统一。教育模式的生成机制,一般分为两种。1.历史自然形成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是经历长期教育经验的积累而固定下来的。2.人为设计创建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以改变原有教学模式的弊端与不足为目标,是推荐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二、中国高等教育模式变革与创新的根本目标是什么?在参照外国教育先进经验的同时,坚持以我为主,将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与教育模式,作为教育模式变革与创新的根本目标。三、你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有何建议?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和根本目标,高等学校应该责无旁贷担负起这个历史重任,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作贡献。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的和质量标准,对培养对象采取的某种特定的人才培养的结构、策略体系及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模式和运作方式的总称。建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体现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必须体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结合起来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在专业设置上,主要按照“厚基础、宽专业”的要求,打好厚实公共基础、厚实专业基础、厚实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三大基础;设置大学科、大口径专业,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学科面、专业面过窄的局面;在拓宽专业口径、扩大专业覆复面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发展与社会需求,设置柔性专业方向,扩大主辅修制,增设辅修专业。在课程体系构建上,按照“拓宽基础、淡化专业、增强实践”的要求,辩证地处理好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的关系。首先要加强基础,有利于专业学习,有利于素质的全面提高,使学生有较为宽广扎实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能力;第二,在加强基础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专业课的教学;第三,强化实践教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提高;第四,增加开设跨学科课程,让学生学到本专业以外的知识,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从而增强创新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在教学方法上,要强调改革,着力体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一是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压缩课堂教学学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时间;二是改变传统的“一刀切”,“青一色”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实施因材施教;三是改变“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积极倡导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学导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A、请结合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基本环节,谈谈怎样上好一节课。 一、精心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这一环节中要注意三点。一是通读教材整体内容或相关环节,以便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二是要多查阅参考书和资料,提高对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的理解。所谓的“教师胸中装有丰富多彩的‘一潭水’,才能碰给学生最甜美的‘一杯水’”,说的就是这个要求;三是要根据确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水平,按照新课标理论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编写出实用的教学方案。在编写教案时要做到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完整、教学方法适当。二、认真预演。这里所谓的“预演”,相当于文艺演出活动中所说的“彩排”。此环节的任务是通过试讲,及时发现教案中的问题,及时调整思路,解决问题,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案。预演过程中,还要注意调试、检查好教学辅助设备,如:教学仪器、课件、教具、实验用品等,以防上课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试讲过程中的板书设计也要精心布局好。三、调佳状态。经过上面两个环节之后,就要进入教学的实质性环节----上课。进入课堂之前,教者一定要把身心调整到最佳状态,确保在课堂上能够按照教案正常乃至超常发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上课这一环节中,最重要一点就是教者既要依案而教,又不可照搬教案,而要注意教学机智。B、备课的步骤:①在钻研教材、参考资料与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课时规定,进行讲授内容的选择、加工和组织,并写出讲稿或提纲。②根据确定的讲授内容进行教学法的准备,包括教学法的选择和设计与教具的准备。③临上课前再重温一下教案或提纲,使上课时具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备课注意的问题:讲稿与教材的关系、讲稿同临场发挥的关系。C、高等学校教师劳动有哪些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对当好一个高校教师有何意义?答:特点:(1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2高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3高校教师劳动的迟效性和长效性。(4高校教师劳动的专业性。(5高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意义:研究高校教师劳动特点的目的,不仅在于让高校教师理解这些特点并在劳动中有所体现,更在于发扬这些特点的长处,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D、高等教育学科与教育科学的关系高等教育学科是教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高等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2.高等教育在结构上是教育的最高层次;3.高等教育的规律与教育规律是普通与特殊的关系;4.高等教育总的来说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教育现象:是人们可以感知的事物的各个方面的外部表现形态,是教育事务的外部联系。中世纪大学: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中世纪大学特点。它还研究和传授世俗科学知识,重视人们的理解能力,启迪辩论的风气。开放大学:开放大学不需要正式学历,积累一定学分即可获得学位,授课方式广播、电视、函授并举,坚持既定的学术标准。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对教育预期结果的规定。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时间与状态上的具体化。教育目标是根据国家总的教育目的,结合各级各类教育的特定任务,在培养时间与学生发展状态上作出的具体规定。教育功能:功能是指事物的作用。教育价值:价值则是客体的功能对主体需要的满足。 教育适应性:教育的适应性是一种主动的适应,是顺应环境与改造环境的统一,是继承与创造的统一。教育目标和教育目的的关系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时间与状态上的具体化1.共同点都是对学生发展预期结果的规定;2.不同在于,教育目的是对学生发展终极结果的原则规定,教育目标是根据国家总的教育目的,结合各级各类教育的特定任务,在培养时间与学生发展状态上作出的具体规定。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是紧密相联的,但不能相互取代。大学职能:指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得以存在的依据和价值。换言之,大学是干什么的,能为社会作哪些事情。院校研究:指把现代管理科学和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高等学校管理,旨在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一门学科和实践领域。我国高等学校分类本科专业分:综合性、多科性大学、单科性大学隶属关系分:中央部委属大学、地方大学按所有制分:公立大学、私立大学教学科研分:科研型、科研教学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发展阶段分:精英型、精英—大众型、大众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