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3.50 KB
  • 2022-04-22 11:37:15 发布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习题与答案.doc

  • 6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习题与答案第一章习题与答案一、填空题1、毛泽东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著作是《论新阶段》2、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3、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概念。4、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5、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其中,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6、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二、单项选择题:1、毛泽东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科学命题的会议是(中共六届六中全会)2、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战争与革命)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5、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8、中国共产党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政治报告是在(党的十七大)9、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11、把“三个代表”写进党章是在(十六大上)12、中共十六大报告的灵魂和贯穿报告全篇的一条主线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3、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是在党的(遵义会议上)14、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开始形成)15、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据)16、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是在(党的十二大上)17、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18、在我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三、多项选择题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A、立党之本B、执政之基C、力量之源D、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E、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2、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A、实事求是B、群众路线C、独立自主D、与时俱进E、艰苦奋斗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A、马克思主义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E、科学发展观4、下列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叙述正确的有()A、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B、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69 C、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D、是毛泽东的思想体系E、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5、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A、马克思列宁主义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E、科学发展观6、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A、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B、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C、目的在坚持党的纯洁性D、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E、手段在发展生产力7、党的三大法宝是指()A、统一战线B、群众路线C、党的建设D、武装斗争E、“两个务必”8、下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是()A、马克思主义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E、科学发展观9、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A、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B、七大以来的全党共识C、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D、源于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E、建党以来的全党共识10、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主要包括()A、社会主义本质论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C、改革开放理论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E、政策和策略理论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就是,中国共产党必须()A、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B、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C、始终代表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D、始终代表大多数人赞同的意见E、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2、科学发展观是()A、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B、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C、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D、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E、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13、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A、核心是以人为本B、第一要义是发展C、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D、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E、关键是与时俱进四、辨析题:1、“三个代表”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他们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答:正确。“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2、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答:错误。69 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但是不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即坚持把人民群众作为发展的主体,坚持发展的价值取向是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五、简答题:1、简述毛泽东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答:(1)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2)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贯穿了毛泽东思想的始终,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2、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答: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3、怎样正确把握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答:邓小平理论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1)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2)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3)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4、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1`)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2)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3)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5、怎样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6、如何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答:(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六、论述题:1、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意义。答:(1)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再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69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探索,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志和愿望,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再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同时期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坚持与发展的统一。它们不但以新的形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强大生命力。2、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答: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第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更加有效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第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所追求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第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我们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3、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69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一方面,它们一脉相承在于有共同的“根”——马克思主义,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这个根结出的理论果实。另一方面,这几大理论成果又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自己的目标,这一点也是一致的,一脉相承的。(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又是与时俱进的关系。从几大理论成果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形成的实践基础来看,它们是与时俱进的。从几大理论成果的内容来看,它们都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为解决新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不断在前人的基础上又讲了前人没有说的新话。从几大理论成果的历史意义和创造主体来看,也是与时俱进的。(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首先,这几大理论成果是有统一的世界观、方法论贯穿其中的,而实事求是是这几大理论成果的精髓。其次,它们辩证地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最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一、填空题:1、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最初是由毛泽东提出来的。2、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发表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由此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大讨论。4、江泽民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秘,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5、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6、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在思想认识上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二、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C、与时俱进D、求真务实2、江泽民对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贡献在于()A、提出实事求是B、强调解放思想C、提出理论联系实际D、提出与时俱进3、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是针对长期存在的()A、经验主义、实用主义B、自由主义、全盘西化C、教条主义、思想僵化D、宗派主义、分裂主义4、实事求是当中的“是”是指()A、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B、我们去研究C、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D、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5、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是在以下哪篇著作中()A、《矛盾论》B、《实践论》C、《反对本本主义》D、《改造我们的学习》6、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是在党的()A、十一届三中全会上B、十一届六中全会上C、十一大上D、十二大上7、在全党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党的()A、七大上B、八大上C、十一届三中全会上D、十二大上8、毛泽东最早阐述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的哲学著作是()A、《反对本本主义》B、《矛盾论》C、《实践论》D、《改造我们的学习》9、毛泽东最早系统地阐述唯物辩证法思想,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的哲学著作是()69 A、《反对本本主义》B、《矛盾论》C、《实践论》D、《改造我们的学习》10、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在拨乱反正过程中首先抓住的关键环节是()A、政治路线B、组织路线C、思想路线D、行动路线11、邓小平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时特别强调的是要()A、实事求是B、解放思想C、与时俱进D、求真务实12、江泽民对新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提出了新要求,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实事求是B、解放思想C、与时俱进D、求真务实13、胡锦涛进一步深化了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提出必须大力弘扬()A、实事求是的精神B、解放思想的精神C、与时俱进的精神D、求真务实的精神14、我党历来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江泽民把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提到()A、重大理论问题的高度B、重大实践问题的高度C、重大政治问题的高度D、重大思想认识问题的高度15、邓小平坚决反对“两个凡是”的观点,明确指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A、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B、毛泽东思想C、社会实践D、社会经验16、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A、坚持真理B、与时俱进C、解放思想D、求真务实三、多项选择题:1、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因为()A、毛泽东在延安时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B、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了马克思主义的解释C、它是同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联系在一起的,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D、它是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E、它是党的基本领导方法2、江泽民提出的“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是指()A、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B、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C、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D、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E、着眼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包括()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E、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下列关于理论创新的说法正确的是()A、理论创新要坚持正确的方向B、理论创新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C、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D、理论创新可以为其他各方面创新提供指导E、理论创新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5、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A、体现时代性B、把握规律性C、富于创造性D、体现实践性E、坚持开放性6、经过(),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A、党的六届六中全会B、延安整风C、党的七大D、党的八大E、党的七届二中全会69 7、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明确地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的决定性因素。A、坚持先进性B、坚持革命性C、发扬民主D、加强纪律性E、增强创造力8、下列哪些观点是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A、解放思想B、与时俱进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求真务实E、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9、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A、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B、全面地看问题,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C、发展地看问题,不能静止地、僵化地看问题D、坚持自己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才是客观事实E、批判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10、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把现象当作入门的向导,通过()的科学分析,揭示事物的本质。A、由此及彼B、由表及里C、去伪存真D、去粗取精E、由浅入深11、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着以下内容()A、解放思想B、与时俱进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求真务实E、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12、胡锦涛指出,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是()A、认识规律B、遵循规律C、把握规律D、运用规律E、改造规律13、胡锦涛指出,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就是为了使我们在推进各项工作时能够更好地()A、把握规律性B、增加主动性C、减少盲目性D、克服片面性E、保持先进性参考答案1、BCD2、ABCD3、ABCD4、ABCDE5、ABC6、BC7、AE8、ABD9、ABCE10、ABCD11、ABCDE12、ABCD13、ABCD四、辨析题:1、一切从实际出发,当前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正在进行改革开放。答:错误。我们今天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2、理论联系实际要做到重视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答:正确。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吃透理论,不仅要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更要注重把握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其次要搞清实际、不仅要有对中国实际的感性认识,更要上升到对其本质的理性把握。五、简答题:1、如何理解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答:(1)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2)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3)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同样地,要做到实事求是,又必须求真务实。2、简述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答: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69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3、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答: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走自己的路,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2)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3)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无论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还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都意味着对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和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偏见的突破,因而走自己的路,同时意味着开拓创新。4、简述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的辩证关系。答: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中,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5、为什么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怎样才能真正做到理论创新?答:理论创新就是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指导着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党和国家的事业要不停顿,首先就要在理论创新上不停顿。要真正做到理论创新,首先,在理论创新问题上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其次,要真正做到理论创新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再次,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离开了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理论创新就无从谈起。最后,理论创新必须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上。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六、论述题:1、试述邓小平、江泽民和十六大以来党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哪些新的贡献?答:(1)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新贡献:第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提倡实事求是。邓小平首先批评了“两个凡是”,肯定毛泽东思想,并强调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二,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认为,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首先必须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正确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和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第三,1980年,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概括,他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2)江泽民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新贡献:第一,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第二,进入21世纪,江泽民对新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第三,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更明确地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3)十六大以来党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新贡献:2004年169 月,胡锦涛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在这次讲话中,求真务实被提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的高度,进一步深化了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2、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答:首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这一特征赋予了它根据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使其具有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从诞生至今一个半世纪的历程中,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和发展,实现了与时俱进。其次,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当新的实践同原有理论中的某些结论产生了矛盾的时候,一个新的重大理论突破,能给实践以强有力的指导,既为实践的发展确定正确的方向,又能开辟新的实践领域,同时为动员最广大群众参与新的实践提供精神动力,从而推进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同世界发展大势保持同步,不断实现创新,是古今中外民族进步和国家兴旺的经验总结。再次,党的理论和工作能否与时俱进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3、论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和弘扬与时俱进精神的内在联系。答:(1)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弘扬与时俱进精神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我们党指导自己行动的总的思想原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党的思想建设中的创造性运用,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世界观、价值观。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对待自己的理论、事业和党的自身的根本态度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党的全部活动中的生动反映,集中体现了我们党把握历史前进方向、站在时代发展前列的本质特征。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弘扬与时俱进精神,内在地统一于我们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历史活动中。(2)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弘扬与时俱进精神的前提和基础。坚持以实事求是作为与时俱进的前提和基础,就能够保证科学准确的审时度势,从而真正做到与时俱进。(3)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弘扬与时俱进精神,可以保证解放思想永远没有止境,实事求是始终一以贯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坚持实事求是离不开弘扬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和结果。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一、填空题: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社会。答:半殖民地半封建2、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革命的一部分。答:无产阶级社会主义3、中国共产党在第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答:二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答: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5、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就其内容来说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答: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二、单项选择题: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A、农民革命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社会主义革命D、民族主义革命2、我国剥削制度基本被消灭的标志是()69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C、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D、土地革命的完成3、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进行完整表述是在()A、《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中B、《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D、《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是()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B、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C、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D、保护民族工商业5、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是()A、武装斗争问题B、党的建设问题C、统一战线问题D、农民问题6、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A、辛亥革命B、新文化运动C、五四运动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7、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A、开始萌芽B、基本形成C、达到成熟D、继续发展8、明确提出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是在()A、党的一大上B、党的二大上C、党的三大上D、党的四大上9、正式提出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是在()A、党的一大上B、党的二大上C、党的三大上D、党的四大上10、第一次明确提出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思想是在()A、党的一大上B、党的二大上C、党的三大上D、党的四大上11、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是()A、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B、土地革命、群众路线、根据地建设C、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D、游击战争、红色政权、党的领导12、“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论断的提出是在()A、党的四大上B、党的八七会议上C、党的七大上D、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参考答案1、B2、C3、B4、C5、D6、C7、B8、B9、C10、D11、C12、B三、多项选择题: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B、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C、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D、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E、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城市小资产阶级D、民族资产阶级E、买办阶级69 3、中国民主革命统一战线包含的两个联盟是()A、工农联盟B、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C、工人阶级同大资产阶级的联盟D、被剥削者同剥削者的联盟E、工人阶级同小资产阶级的联盟4、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点集中表现在()A、革命所处的时代不同B、革命的性质不同C、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D、革命的前途不同E、革命的领导力量不同5、下列关于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述正确的是()A、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B、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C、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D、武装斗争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E、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是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的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主要是()A、统一战线B、阶级斗争C、党的建设D、武装斗争E、独立自主7、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对着的历史任务是()A、推翻军阀官僚的反动统治B、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C、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D、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E、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8、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的革命A、无产阶级领导的B、人民大众的C、团结民族资产阶级的D、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E、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参考答案1、CD2、ABCD3、AB4、ACDE5、ABCE6、ACD7、BD8、ABC四、辨析题:1、大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对象,所以要永远排除在革命统一战线之外。答:错误。(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大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2)但是由于近代中国特殊的国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大资产阶级也成为中国革命的团结对象。(3)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工人阶级建立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在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独立自主原则的同时,就对大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团结大资产阶级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答:正确。(1)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它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又是互相联系、紧密衔接的。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五、简答题:1、中国无产阶级自身的特点和优点有哪些?答:无产阶级除了具有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富于组织纪律性等一般无产阶级的共同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69 (1)中国的无产阶级从诞生之日起,就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而这些压迫的严重性和残酷性,是世界各民族中少见的,这就形成了中国无产阶级坚强的斗争性和彻底的革命性。(2)中国的无产阶级分布集中,有利于无产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3)中国的无产阶级大部分出身于破产的农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使无产阶级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共同团结战斗。2、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基本内容。答:(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2)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中国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3、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分别是什么?答:(1)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的基本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2)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基本内容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伟大意义是什么?答:(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地主剥削阶级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有力地鼓舞和推动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信心,有力地支持了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世界和平的力量。六、论述题:1、论述中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答:中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是:(1)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近代中国作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不可能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武装夺取政权。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军队就成为主要的组织形式。(2)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只有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才能使革命战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奠定基础。(3)中国革命的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广大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将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在农村长期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以农村包围城市,逐步夺取城市,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469 )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现实的可能性。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这就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条件。2、论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答: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首先,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非常必要的。(1)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中国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作为少数的无产阶级,要领导中国革命,战胜作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集中代表的国民党所领导的强大的反革命力量,就必须把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2)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造成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这就使得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采取正确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把一切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尽可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以逐步从根本上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夺取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其次,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也是可能的。(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2)近代中国社会最大的压迫是民族压迫,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愿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3)民族资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因而能够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4)当革命的锋芒主要是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时候,属于别的帝国主义系统的官僚资产阶级集团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期内参加统一战线。3、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答:(1)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理解了全部中国革命。(2)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首先是由近代中国的阶级状况决定的。近代中国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人数少,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人数少但力量强,广大中间阶级人数多。无产阶级必须联合广大中间阶级,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获得胜利。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的。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中国革命的不平衡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采取正确的统一战线策略,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夺取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3)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凭借反革命暴力对付中国人民,人民没有议会可以利用,也没有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只有以武装的革命对付武装的反革命。(4)中国革命要获得胜利,必须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又处于长期的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中,党内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是党内思想上的主要矛盾。这决定了要建设一个群众性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个伟大的工程。(5)三大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填空题: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阶段的开始。答:社会主义革命2、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性质的社会。答:过渡3、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即使中国稳步地由转变为,由转变为。答:农业国,工业国,新民主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4、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行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同时并举。答:建设,改造69 5、党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互助合作的方式,把农民对生产资料的个体所有改造成。答:集体所有二、单项选择题: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是()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B、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所指的过渡时期是()A、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国民经济恢复B、从国民经济恢复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C、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新民主主义社会是()A、固定不变的社会B、过渡性的社会C、独立的社会形态D、从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4、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过渡形式是()A、初级社、互助组、高级社B、高级社、初级社、互助组C、互助组、高级社、初级社D、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5、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是()A、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B、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C、合作化的最初表现形式D、合作化的最高表现形式6、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开始的标志是()A、新中国的成立B、土地改革的完成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D、过渡时期的结束7、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其中掌握了国家主要经济命脉的是()A、国营经济B、合作社经济C、个体经济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8、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物质基础是()A、相对强大的国营经济的建立B、土改的完成和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建立C、以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对工商业的调整D、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和援助9、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标志是()A、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B、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C、把私营工商业的生产经营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D、全行业的公私合营10、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A、改变生产关系,建立公有制B、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C、实现工业化D、消灭资本家11、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标志是()A、土地改革的完成B、初级农业合作社的建立C、高级农业合作社的建立D、人民公社的建立 12、我国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对资本家实行()A、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B、斗争、限制、改造的方针C、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D、团结、教育、利用的方针1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A、政治条件B、经济条件C、制度条件D、思想条件69 14、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D、人民群众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发展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参考答案1、A2、C3、B4、D5、B6、A7、A8、A9、D10、B11、C12、C13、C14、D三、多项选择题:1、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的经济成分有()A、社会主义经济B、合作社经济C、个体经济D、资本主义经济E、外资经济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具有的两面性是指()A、革命性B、剥削工人获取利润C、动摇性D、妥协性E、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3、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表述正确的是()A、过渡时期总路线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B、过渡时期总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C、过渡时期总路线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D、过渡时期总路线体现了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E、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4、下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的步骤表述正确的是()A、第一步主要是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B、第一步主要是实行委托加工C、第二步主要是实行统购包销和经销代销D、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E、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5、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坚持的基本原则有()A、自愿互利B、听从上级安排C、典型示范D、国家帮助E、少数服从多数6、关于社会主义改造说法正确的是()A、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C、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表明我国的一切剥削现象都已经被消灭D、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确立E、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表明我国的所有矛盾都得到解决7、新民主主义时期我国基本的阶级力量包括()A、工人阶级B、贫下中农C、民族资产阶级D、城市小资产阶级E、富农阶级8、对于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民族资产阶级是()A、剥削阶级B、被消灭对象C、团结对象D、改造对象E、革命对象9、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的斗争B、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C、改造和被改造的斗争D、革命和反革命的斗争E、守法和违法的斗争10、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包括了以下形式()69 A、委托加工B、统购包销C、计划订货D、经销代销E、公私合营11、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包括了以下形式()A、委托加工、计划订货B、统购包销和代购代销C、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D、全行业的公私合营E、把私营企业的生产经营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参考答案1、ACD2、BE3、ABCDE4、ADE5、ACD6、ABD7、ABCD8、ABCD9、ABC10、ABCD11、CD四、辨析题:1、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伟大胜利,所以没有留下任何问题。答:错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是取得了伟大胜利,但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在改造过程中,出现了要求过急,工作过粗,形式过于单一的问题。但是,不能因为这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在一起。答:正确。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既包括对企业的改造,又包括对人的改造。一方面,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另一方面,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改造资本家个人与消灭他们所属的资产阶级相结合,既避免了激烈的阶级对抗,减少了改造的阻力,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五、简答题:1、简要分析实现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可能性。答: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充分考虑了具有实现的可能性。(1)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2)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3)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4)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2、简述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方针、政策和办法。答: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办法有: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3、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什么可以采取和平赎买政策?答:我国之所以能够采取和平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是因为:(1)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2)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这就为将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的矛盾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并按照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提供了前提。(3)我国已经有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造成了私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4)当时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进行统购包销,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进行监督。这样就使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只能接受社会主义改造。4、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69 答: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六、论述题:1、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答:(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我国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它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2)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主要的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的国营经济居于领导地位,个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就是逐步把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3)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成分相伴随,社会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个体经济本身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就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道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这个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也具有两面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既具有对抗性的一面,又具有非对抗性的一面。(4)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因素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因此,我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2、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答:(1)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上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2)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但是,不能因为出现一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因此,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的成功地,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3、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答:﹙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的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尽可能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选择并且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经济关系的最根本变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69 (4)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自己艰苦卓绝的努力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其他相对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经验,对这些国家的人民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一、填空题:1、1956年,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其中,第一大关系论述的是和的关系。答:重工业,轻工业、农业2、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把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不发达阶段和阶段。答:比较发达3、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目标是实现。答:共同富裕4、江泽民指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答:发展5、马克思根据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思想。邓小平根据现代科技革命与生产力发展的新趋势,进一步提出的思想。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6、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要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答:提高劳动者素质二、单项选择题:1、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就是()A、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C、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2、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A、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C、进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D、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3、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结底在于没有完全搞清楚()A、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的关系B、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关系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D、计划与市场的关系4、毛泽东论述中国工业化道路基本思想的著作是()A、《论十大关系》B、《改造我们的学习》69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D、《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深化改革,扩大开放B、发展科技和教育C、发展生产力D、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6、江泽民提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GDP总量B、科学技术C、生产关系D、科学知识7、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主张在农业生产中实行同产量联系起来的责任制的是()A、刘少奇B、周恩来C、邓小平D、陈云8、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提出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的是()A、刘少奇B、周恩来C、邓小平D、陈云9、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提出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观点的是()A、刘少奇B、周恩来C、邓小平D、陈云10、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概念的是()A、刘少奇B、周恩来C、邓小平D、陈云11、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认为它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A、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B、只有按照苏联的模式才能建设社会主义C、要独立思考,“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D、要全盘否定苏联的经验,走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12、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A、高速发展生产力B、共同富裕C、各尽所能,按需分配D、让一部分人富起来13、社会主义本质论把我们对()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A、马克思主义B、列宁主义C、社会主义D、共产主义14、20世纪50年代代表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口号的是()A、毛泽东B、刘少奇C、周恩来D、邓小平参考答案1、D2、B3、C4、A5、C6、B7、A8、C9、B10、C11、C12、B13、C14、C三、多项选择题:()1、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篇讲话中阐述的主要思想有()A、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B、从全体人民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C、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D、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E、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2、邓小平在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所作的重要论断有()A、贫穷不是社会主义B、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C、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D、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E、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3、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根本原则是()69 A、对外开放B、按劳分配C、公有制占主体D、共同富裕E、不搞两极分化4、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最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论断指明了()A、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B、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C、从生产力方面揭示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D、社会主义的优越性E、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5、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之中,主要是因为()A、以往社会形态都无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的总结C、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准确把握了时代的要求E、科学地把握了中国的具体国情6、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时提出()A、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B、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反对平均主义C、要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D、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E、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7、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时,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分为()A、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阶段B、高级形式的社会主义阶段C、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D、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E、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8、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毛泽东从世界范围内两种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与斗争的角度,提出了要()A、防止和反对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B、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C、保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先进性D、保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永不变质E、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参考答案1、ABCE2、ABCDE3、CD4、ABD5、BCDE6、ABCDE7、CD8、ACD四、辨析题:1、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答:正确。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答:正确。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五、简答题:1、简述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答: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是: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进行的自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69 2、什么是科教兴国战略?答: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3、什么是人才强国战略?答: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4、如何理解邓小平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学论断?答:1992年,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5、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答:(1)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所应承担的历史责任,而实现这一使命,都要靠发展。(3)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一条主要经验。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是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这些历史成就充分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六、论述题:1、试论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涵及其重大意义。答:(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的概括的基本内涵:一是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二是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第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2)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69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上。提出一个把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和目的统一起来的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本质概念,搞清楚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对于统一认识,促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保证社会主义改革正确方向,是十分重要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为判断改革开放的是非得失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大踏步地向前发展。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针对性,一方面是过去只着重于关注巩固和扩大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把它当作目的本身,而忽视了更为基本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另一方面是防止改革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少部分人富而大部分人穷的两极分化和其他消极现象。这两种情况都不可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为我们寻找一种能够从更深层次把握住社会主义本质,从而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改革开放中探索出一条发展更快、人民享受到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最大、能够充分体现出对资本主义优越性的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广阔前景。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做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2、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答:(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2)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3)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4)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5)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3、为什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答:(1)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3)要解决以上问题,不发展是不行的。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我们国家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和挑战,要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必须发展生产力。(4)因此,解决中国的问题,关键是发展。我们只有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才能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才能为解决国内的其他矛盾以及面对国际上的竞争与挑战提供有力的物质基础,充分发挥和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以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4、结合当代新科技革命成果及其意义,阐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内涵。答:(1)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一场伟大的革命。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在各个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2)邓小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内涵包括:第一,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不同时代生产力的突破虽有所不同,但都是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的。69 第二,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第一位的推动作用。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的贡献率正在不断地提高。第三,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起第一位的引领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引起生产力的变革,而且通过产业结构的更新和提升,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所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填空题:1、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其基本内容包括、和三方面。答:经济、政治、文化2、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答: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同之间的矛盾。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答:富强民主文明和谐5、党的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其中“一个中心”是指。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6、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那就是。答: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二、单项选择题: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实现发达的社会主义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A、人民群众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的矛盾B、人口、资源、环境同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C、先进的生产关系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D、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3、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A、深刻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B、鲜明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C、系统提出了共同富裕思想D、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4、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关键是()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B、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动摇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D、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5、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2020年力争比2000年()A、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B、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C、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D、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6、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和难点在()69 A、大城市B、中等城市C、农村D、小城镇7、认识国情,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现实社会的()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C、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D、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8、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最早提出“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概念的是()A、马克思B、列宁C、毛泽东D、邓小平9、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是()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B、党的十二大C、党的十三大D、党的十四大10、制定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在()A、党的十三大B、党的十四大C、党的十五大D、党的十六大1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共产党对我国()A、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判断是正确的B、社会性质的判断是正确的C、社会主义发展程度的判断是正确的D、提出的任务和政策是正确的12、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A、生产力落后B、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落后C、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日益增长D、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物质文化需要的日益增长13、在党的基本路线中,“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A、基本途径B、奋斗目标C、根本立足点D、施政纲领14、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下列命题中不属于四项基本原则的是()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坚持社会主义道路C、坚持人民民主专政D、坚持改革开放参考答案1、B2、D3、D4、A5、B6、C7、D8、B9、C10、C11、B12、A13、A14、D三、多项选择题:1、十六届六中全会确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A、富强B、民主C、文明D、和谐E、富裕2、下列关于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是辩证统一的B、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不是辩证统一的C、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D、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E、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3、我国当前实现的总体小康的特点是()A、低水平B、不全面C、发展很不平衡D、高水平E、多层次4、“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特点是()A、坚持雄心壮志与实事求是的统一B、坚持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统一C、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D、坚持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E、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5、“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A、对当代中国国情的科学判断B、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的发展69 C、制定党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D、反映了我国目前最大的“实际”E、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是由()所决定的。A、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B、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C、社会主义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的不断提高和发展D、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E、我国还面临着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所决定的7、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就是()A、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B、坚持方向和道路的统一C、坚持目的和过程的统一D、坚持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E、坚持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A、发展市场经济B、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C、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D、实现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E、不断增加国有资产的总量9、十七大报告提出,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是()A、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B、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C、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E、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参考答案1、ABCD2、ACD3、ABC4、ABDE5、ABCDE6、ABCDE7、ABCDE8、ABCD9、ABCD四、辨析题: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答:错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的历史阶段。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是辩证统一的。答:正确。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离开四项基本原则谈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必然会失去正确的方向,走到背离社会主义的邪路上去;离开改革开放谈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就不能与时俱进,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五、简答题: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答:(1)党的十三大正式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目标。(2)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4)“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5)“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2、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69 答:(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决定的。(2)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在我国,要改变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的基本状况,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实现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3)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当今世界生产力迅猛发展,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肩负着更为艰巨、复杂的任务。我们必须经过很长的初级阶段才能进入生产力比较发达、社会主义制度比较成熟的阶段。(4)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观点,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克服急躁情绪,克服各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坚持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地完成初级阶段的各项任务,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内容有:(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有哪些?答:党的十七大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六、论述题:1、试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涵义和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涵义:(1)从社会性质来说,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从社会发展阶段来说,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历史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2)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和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历史表明,产生“左”和右的干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认识不清。(3)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69 (4)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和过程性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则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是什么?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是:(1)这个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2)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括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3)这个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4)是由文盲和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5)这个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6)这个过程,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7)这个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8)这个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阶段;(9)这个阶段,是逐步缩小同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3、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答:(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1987年,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指出: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2)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新“三步走”: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3)“三步走”战略的特点及意义。这一发展战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坚持了雄心壮志与实事求是的统一;坚持了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统一;坚持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我国“三步走”发展战略,是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我国历史经验,借鉴了国外现代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凭借对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深刻把握,对我国现代化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填空题:1、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国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而是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答:社会主义制度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它们具有的特点。答:又相适应又相矛盾3、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进一步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答:改革4、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和“”两个重要观点。答: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69 5、实行对外开放,我们始终要把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答: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二、单项选择题:1、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A、“三个有利于”标准B、实践标准C、生产力标准D、人民生活标准2、在我国的全面改革中,()改革是重点。A、政治体制B、文化体制C、经济体制D、科技体制3、改革的对象是指()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B、社会主义根本制度C、社会主义方向D、社会主义具体制度4、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实施的对外开放战略是()A、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相结合B、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相结合C、国内技术和国外技术相结合D、“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5、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A、2000年B、2001年C、2002年D、1999年6、最先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理论的是()A、马克思、恩格斯B、列宁C、毛泽东D、邓小平7、最先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仍然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的是()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首先开始于()A、农村B、城市C、沿海地区D、内地参考答案1、A2、C3、D4、D5、B6、C7、B8、A三、多项选择题:1、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指()A、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B、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C、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D、是否有利于国家国际地位的提高E、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改善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A、发展是目的B、改革是前提C、发展是手段D、改革是动力E、稳定是前提3、我国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所依据的邓小平提出的重要观点是()A、发展是硬道理B、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C、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E、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4、我国形成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是()A、全方位B、多层次C、半封闭D、宽领域E、有限领域5、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我们必须利用好()A、国际市场B、国内市场C、国际资源D、国内资源E、多种资源和信息6、改革是()69 A、一场新的革命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C、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D、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E、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7、在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中()A、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B、对外开放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C、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D、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E、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就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8、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A、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B、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C、是对抗性的矛盾D、它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调整和改革得到解决E、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参考答案1、ABC2、ADE3、BC4、ABD5、ABCDE6、ABCD7、ACD8、BDE四、辨析题: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答:正确。(1)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新”是相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次革命而言的,之所以说是一场新的革命,是因为:首先,改革同革命一样,其性质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其次,改革同革命一样,都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再次,改革同革命一样,其特点都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同“第一次革命”有重大区别:第一,改革的条件不同;第二,改革的内容和对象不同;第三,改革的形势和手段不同。(3)不论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建构这个深刻的转变和广泛性,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民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主要方式。2、实行对外开放就无法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答:错误。(1)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2)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3)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4)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简答题:1、邓小平对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答:邓小平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其主要内容有: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69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2、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答: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要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必须做到:(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3、当前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挑战有哪些?如何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答: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对外开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首先,我国的对外开放逐步进入了由较小范围和有限领域的开放,转变为更大范围和更多领域的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这意味着竞争更激烈,经济风险更大,政府的宏观调控的难度增加。其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我们与各国经济联系继续加深,贸易摩擦增多、对外投资阻力加大等一些新的现象不断出现。针对这种状况,更好地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开放战略,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第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第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4、如何认识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答:(1)改革的任务决定中国改革是全面的改革。邓小平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2)中国改革是整体推进式改革。在改革的第一阶段,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同时在城市搞试点,创办经济特区。1984年10月改革进入第二阶段,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城市,增强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活力,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1992年南方谈话后改革进入第三阶段,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市场体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体制改革具有广泛性和全方位性。中国的改革具有全面性,引起了我国社会关系的全面变革。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改革的内容除了经济体制改革,还有政治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文化体制、科技体制的改革等。改革引起了生产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管理方式、分配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化,并引起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立的章程并不少,而且是全方位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方针和政策,而且有准确的表述语言。”实际上,改革已经辐射到我国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促使社会生活发生了整体转型。六、论述题:1、试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答: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69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性质和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它们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的解决不需要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采取剧烈的阶级斗争的方式,它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毛泽东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2、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答:(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民族带来灾难。(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从我国的历史上看,凡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时期,国家的经济和科技水平就发展得比较快,国家就繁荣昌盛,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会有所提高。凡是闭关锁国,不与其他国家积极开展对外交流的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就缓慢,甚至会遭到外来的侵略、压迫和欺凌。(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验方式、管理方法。(4)实行对外开放要正确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我们要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对外开放就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3、如何看待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答: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1)我国作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国内国际背景。从国内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面对严重的困难,我们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也只能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2)改革开放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变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3)改革开放不允许否定和抛弃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改革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一、填空题:1、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都是经济手段。69 答: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2、党的十四大正式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的基础。它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是我国社会进入的根本标志。答: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社会4、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二是。答: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5、关于我国的分配制度,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答:公平6、发展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答:循环二、单项选择题:1、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是()A、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B、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C、市场经济是由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D、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2、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A、党的十三大B、党的十四大C、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D、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3、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A、重要支柱B、异己力量C、重要组成部分D、必要的有益的补充4、党的十五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D、公有制和按劳分配5、在下列收入中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是()A、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所得B、外资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C、股份制企业职工按股分红收入D、国营企业职工的工资奖金收入6、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是()A、以生产要素市场为基础B、以技术市场为基础C、以生产资料市场为基础D、以商品市场为基础7、张某应聘到一个乡镇企业担任厂长,按合同规定,除工资外,他每年还可以从企业利润中提取5%的报酬。今年他获得3万元提成,这3万元属于()A、联产计酬收入B、资金分红收入C、经营风险收入D、按劳分配收入8、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A、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B、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和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69 C、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D、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领导9、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A、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B、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C、先工业化后信息化D、先信息化后工业化10、判定股份制的所有制属性,主要看()A、混合所有制B、公有制C、国家所有制D、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11、改革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要求()A、社会保障基金全部由国家负担B、社会保障基金全部由企业负担C、社会保障基金全部由个人负担D、社会保障基金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面共同负担12、当前国际经济竞争的实质是()A、产品质量的竞争B、经济资源的竞争C、产品价格的竞争D、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参考答案1、D2、B3、C4、A5、D6、D7、C8、B9、A10、D11、D12、D三、多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是()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B、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C、宏观调控上,能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D、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和经营E、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和经营2、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有()A、股份制B、合作制C、租赁制D、承包制E、投资主体多样化3、决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主要因素是()A、商品经济的存在B、物质利益的差别C、生产力状况D、劳动就业的需要E、人民生活水平4、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A、国有经济B、集体经济C、个人雇工的企业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E、个体经济5、非公有制经济包括()A、个体经济B、集体经济C、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D、私营经济E、混合经济6、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A、生产发展B、生活宽裕C、乡风文明D、村容整洁E、管理民主7、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指导方针是()A、自主创新B、重点跨越C、又好又快D、支撑发展E、引领未来8、十六大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是()A、两个“毫不动摇”B、一个“统一”C、三个“主体”D、三个“补充”E、“一平二调”9、要使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A、东中西部关系B、农村和城市关系69 C、沿海和内地关系D、贫困和富裕地区关系E、汉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关系10、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就要做到()A、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B、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C、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E、加快西部大开发11、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A、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B、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C、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D、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E、是解放生产力的要求12、社会保障体系包括()A、社会保险B、社会救济C、社会福利D、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E、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参考答案1、ABC2、ABCD3、ABCD4、ABD5、ACD6、ABCDE7、ABDE8、AB9、AC10、ABCDE11、ABCD12、ABCDE四、辨析题: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有所增加,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减少。这势必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答:错误。(1)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改变了我国所有制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经济成果之一;(2)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所有制结构中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增强自身的竞争力;(3)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主要代表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仍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4)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减少并不代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生变化,也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2、私营企业主的个人所得属于按劳分配。答:错误。(1)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是公有制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的实现和保证;(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居于主体地位;(3)私营企业主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因此,私营企业主的个人所得不属于按劳分配。五、简答题: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一是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二是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但两者都有自己的不足和缺陷。69 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表现在哪些方面?实现形式怎样?答:(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3)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根据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要求,采取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和资产组织形式,使国有经济在更大的范围里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3、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据是什么?答: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基本根据是: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那种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不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主张,已被实践证明是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4、如何理解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答:(1)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2)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根本上说是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3)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因为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促使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既要对它们鼓励和支持,又要对它们进行引导。一方面要放宽市场准入,另一方面要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是什么?答:(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六、论述题:1、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一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方式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即企业行为的自主化;经济关系的市场化;宏观调控的间接化;经济运行的法制化等。(2)制度特征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为特殊的方面,其它的个性特征都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来的。第二,在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收入悬殊,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69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优势互补的作用,把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结合起来。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就其联系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要求。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正是由于市场经济具有共性,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应该按照这些特征和要求来进行建设。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一切有益的做法和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在这一层次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可以接轨的。(2)就其区别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离开了这些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不具有这些特征。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3、如何认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答:(1)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2006年我国GDP上升至第四位,经济体制实现了重大转变,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这些成就和变化,为我们走向又“好”又“快”发展这一新的历史起点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和重要的体制性基础,使我国有条件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2)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好”字当前,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3)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4、如何认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意义?答:十七大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1)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2)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支撑发展是我国科技进步的根本任务。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型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引领未来是科技工作的神圣使命。(3)我们要扎实完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首先要明确总体目标。这就是到202069 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其次,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推进自主创新。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第三,推进自主创新与科技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一、填空题: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答:人民当家作主2、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关键在于制度建设,不仅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还必须坚持和完善、、、。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化、化、化。答:制度,规范,程序4、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客体是、、,依据是和,实质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答:人民群众,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宪法,法律,制度化,法律化5、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主义自由解决了资本主义自由无法解决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实际的问题。答:行驶自由权利6、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存权和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答:发展权二、单项选择题:1、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A、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B、党委制C、民主集中制D、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2、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民主集中制B、三权分立制度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其中,民主党派属于()A、参政党B、执政党C、在野党D、反对党4、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A、法制建设有机统一起来B、社会稳定有机统一起来C、政治体制改革有机统一起来D、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5、我国的政党制度是()A、共产党的一党制B、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多党制D、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共同执政的两党制6、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A、党的领导B、依法治国C、人民当家作主D、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7、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就国体而言,是()A、人民民主专政B、人民代表大会69 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8、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说()A、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B、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本质C、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原则D、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保障9、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A、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B、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C、铲除民族压迫,消除各民族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D、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1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A、工作监督B、舆论监督C、法律监督D、民主监督11、衡量一个国家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看这个国家是否实行()A、人治B、法治C、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D、多党制12、民主、自由、人权的核心是()A、民主B、自由C、人权D、平等13、民主是()A、社会主义的外在属性B、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C、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D、人类社会的共同属性参考答案1、C2、D3、A4、D5、B6、C7、A8、A9、A10、D11、B12、A13、B三、多项选择题:1、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A、长期共存B、互相监督C、肝胆相照D、荣辱与共E、合作共事2、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A、制定法律B、政治协商C、民主监督D、法律监督E、参政议政3、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权利包括()A、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B、管理其他民族和其他地区的事务C、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力D、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力E、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和自由。4、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是()A、选举权B、生存权C、发展权D、管理权E、被选举权5、邓小平曾经指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即()A、人民的思想是否先进B、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C、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D、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E、人民的精神状态是否积极6、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应该遵循的原则包括()A、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B、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多党制C、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D、政治体制改革要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E、政治体制改革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7、人民民主专政()A、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B、是我国的国体C、是我国的政体D、提法更符合我国的国情E、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创造8、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69 A、制度化B、规范化C、程序化D、合理化E、全民化9、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原则区别是()A、经济基础不同B、阶级实质不同C、宗旨不同D、主体不同E、国家结构形式不同1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A、最高权力机关B、最高行政机关C、最高立法机关D、最高审判机关和监察机关E、最高领导机关11、党的十七大,提出保障人民的()A、知情权B、参与权C、选举权D、监督权E、表达权参考答案1、ABCD2、BCE3、ACDE4、BC5、BCD6、ACD7、ABDE8、ABC9、ABCD10、AC11、ABDE四、辨析题:1、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答:正确。第一,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性质相同。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第二,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作用、职能相同。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镇压敌对势力反抗,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第三,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历史使命相同。都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就是要建立分权的政治体制。答:错误。党的十六大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执政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所作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五、简答题:1、人民民主专政具有哪些中国特色?答:人民民主专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第一,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中还有民族资产阶级。第二,从党派之间的关系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第三,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2、我国的政党制度有哪些基本特征?答: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一种新型的政党制度,具有如下特征:(1)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2)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3)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4)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3、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9 答: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第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第二,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第三,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4、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方面?关系怎样?答: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保障。5、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答: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则。(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3)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4)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进程中,只有坚持这三者的有机统一,才能保证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坚持正确方向,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六、论述题:1、试述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以及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答:(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2)实行依法治国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民主与法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并具有比较完备的法制。市场经营活动的运行,市场秩序的维系,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以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法律的引导和规范。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会稳定、安定团结是我们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稳定压倒一切。要保持社会稳定,就必须依靠法治来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同时,还要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2、如何认识中国政党制度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答:我国的政党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有根本的不同。其经济基础与性质或实质不同。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两党制或多党制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实质是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在政治上的反映;我国的政党制度建立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同我国社会主义国体的性质相适应。我国政党制度的特征是:第一,在我国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69 第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是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判断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究竟好不好,要从它的基本国情出发来认识,要从它的实践效果来分析。3、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答:(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是指以人民代表大会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由人民选举的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集中处理国家事务的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管理形式。在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人民可以统一行使自己的国家权力。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符合我国国情。(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50多年来,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巩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好地发挥人大的作用。4、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答:(1)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是为广大劳动人民所享有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形态的民主,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民主建设是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它的发展程度同一定的经济文化状况相关联。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形式还不完备,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丰富和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党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2)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主义自由解决了资本主义自由无法解决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行使实际自由权利的问题。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政权在人民手中,这是最大的政治自由;公有制为主体,从经济基础上铲除了金钱对自由的束缚。与此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使人们在思想上获得了空前自由。(3)人权作为权利的一般表现形式,是社会的产物。人权的基础是生命的生存和发展,没有生存权,其他人权均无从谈起。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组织扶贫开发,解决了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它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对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高度重视。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由于我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现在建设的社会主义还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民主、自由、人权的经济文化条件很不充分,必须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4)民主、自由、人权,核心是民主。公民权利的实现和发展,都要通过国家政权,依赖国家政权。只有人民掌握政权,巩固和发展政权,人民才会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民主、自由和权利。(5)总之,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本质上优于资本主义,在实现民主、自由和人权方面不受资本和金钱的束缚。但如同社会主义本质的充分实现需要一个过程一样,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充分实现也需要有一个历史过程,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逐步创造条件,同时需要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具体实现形式,以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当家作主。69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填空题:1、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发展要求、代表、反映的文化。答:先进生产力,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时代进步潮流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答:精神动力,思想保证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答:马克思主义4、坚持和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就是要坚持和贯彻文化必须、的方向。答: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5、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为基本内容。答: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6、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为重点。答:发展,体制创新二、单项选择题: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A、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养“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B、培养“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C、切实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培养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A、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B、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C、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D、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和吸收各国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3、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居于决定性支配地位的是()A、教育建设B、思想道德建设C、科学文化建设D、德育建设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B、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C、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D、社会主义荣辱观5、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人把()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A、科学B、技术C、教育D、道德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A、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B、工业化建设的重要内容C、产业化建设的重要内容D、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7、社会主义荣辱观是()A、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B、胡锦涛在2006年3月看望出席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的69 C、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D、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8、公益性文化事业是()A、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B、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次要途径C、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D、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必要途径9、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A、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B、加强思想道德建设C、发展教育科学文化D、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C、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D、社会主义荣辱观1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核心是()A、勤劳勇敢B、团结统一C、爱国主义D、自强不息参考答案1、B2、C3、B4、A5、C6、A7、B8、C9、A10、A11、C三、多项选择题:1、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必须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提供()A、民主基础B、智力支持C、精神动力D、思想保证E、道德基础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其基本内容包括()A、团结统一B、爱好和平C、勤劳勇敢D、自强不息E、改革创新3、文化建设的“双百方针”是指()A、百花齐放B、百家争鸣C、洋为中用D、古为今用E、言论自由4、改革文化体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坚持()的统一。A、文化效益B、经济效益C、社会效益D、人文效益E、综合效益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A、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B、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C、树立实现共产主义的共同理想D、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E、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B、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C、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D、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具体形式E、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7、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A、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B、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C、一手抓生产D、一手抓管理E、一手抓革命8、下面关于和谐文化正确的论述有()A、和谐文化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B、和谐文化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C、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D、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E、和谐文化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参考答案69 1、BCD2、ABCD3、AB4、BC5、ABDE6、ABCE7、AB8、ABCDE四、辨析题: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消灭价值观的差异性。答:错误。(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2)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目的是为了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必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2、“四有”新人是培育社会主义公民的整体标准。答:正确。(1)培育“四有新人”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其中,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是对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有文化是对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2)在“四有”中,理想是核心和精神支柱,道德是行为规范和理想的体现,纪律是实现理想、维护道德的重要保证,文化是基础,是形成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纪律观念的重要条件。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培育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整体标准。五、简答题: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答: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2、简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答: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是: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3、当前应当怎样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答:(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牢固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进一步增强深化改革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决冲破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4、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答:(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六、论述题:69 1、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观念形态上反映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同时又对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实力的总和。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和智力支持;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人们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准则,为改革和建设提供精神动力;能够引导人们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以全面地、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2、为什么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答:(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和谐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只有建设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3、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答:(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2)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从根本上说,是由马克思主义鲜明的阶级立场、严密的科学体系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决定的。(3)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的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100多年来她始终与时代同行、与实践同步。(469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坚持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的作用,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填空题:1、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答:社会和谐2、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的社会。答:,公平正义,诚心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3、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的和谐社会。答:共同享有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答:以人为本5、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以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答:改善民生二、单项选择题:1、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的是()A、十五届五中全会B、十五届六中全会C、十六届五中全会D、十六届六中全会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为了巩固党执政的()A、物质基础B、政治基础C、思想基础D、社会基础3、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的社会。A、共同建设、共同发展B、共同建设、共同享有C、共同发展、共同享有D、共同创造、共同发展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A、以人为本B、科学发展C、改革开放D、民主法治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A、以人为本B、科学发展C、改革开放D、民主法治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A、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B、建设和谐文化C、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D、激发社会活力,保持社会安定有序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A、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B、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C、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D、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8、下面不属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公平正义含义的是()A、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B、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C、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D、社会主义法制得到健全69 9、下面不属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含义是()A、生产发展B、生活富裕C、消除自然灾害D、生态良好参考答案1、D2、D3、B4、A5、C6、C7、D8、D9、C三、多项选择题: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有()A、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B、坚持改革开放C、坚持民主法治D、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E、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2、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B、两者是相互独立的两个过程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E、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范畴3、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思就是()A、社会稳定B、生产发展C、生活富裕D、生态良好E、人民安居乐业4、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法正确的是()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治国理想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治国方略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治国机制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治国结果E、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治国任务5、党的十二大提出的“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格局包括()A、物质文明建设B、精神文明建设C、政治文明建设D、生态文明建设E、社会机制建设6、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民主法治,民主法治是指()A、实现广泛的基层民主B、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C、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D、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E、社会主义改革深化发展7、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中,公平正义的意思就是()A、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B、社会主义法制得到健全C、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D、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E、社会主义民主健全8、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中,诚信友爱的意思就是()A、全体人民融洽相处B、全社会诚实守信C、全体人民平等友爱D、全社会互帮互助E、全体人民和睦平等9、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中,充满活力的意思就是()A、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B、创造活动得到支持C、创造才能得到发挥D、创造财富得到保护E、创造成果得到肯定10、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中,安定有序的意思就是()A、社会组织机制健全B、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C、人民群众安居乐业D、社会保持安定团结69 E、社会保持平安稳定参考答案1、ABCDE2、ACDE3、BCD4、ABCDE5、ABC6、BCD7、ABC8、ABCD9、ABCE10、ABCD四、辨析题:1、稳定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答:错误。和谐社会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稳定的社会,和谐的社会必然是稳定的社会,但稳定的社会不一定和谐。在历史上,有的稳定社会是以牺牲社会的活力为代价的。和谐社会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2、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三位一体”。答:错误。(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深化拓展为包括和谐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统一,不可分割。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为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五、简答题:1、我们党反复强调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是什么?答: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2、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答:(1)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3)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4)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5)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6)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7)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3、当前我们党明确提出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利条件有哪些?答:(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2)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管理、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3)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9 (4)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又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有哪些?答: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九条目标和主要任务分别反映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要求的各个方面,充实和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党的十七大在提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将上述几个方面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概括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六、论述题:1、试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有利于更全面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利于更全面地体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从而也有利于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使社会建设成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具有同等地位的一个崭新层面。由“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新发展,进一步充实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本质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执政为民的目的和要求才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2)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3)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69 )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2、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答:(1)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任何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答:(1)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这就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2)在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导思想的同时,党中央还提出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我们在实践中积极稳妥地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上述六条重要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4、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答: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化教育结构,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教育公益性质。(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新、自谋职业,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搞好基金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加强基金监管,杜绝非法侵占、挪用,确保社保基金安全。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69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要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突破口,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卫生投入体制、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一、填空题:1、维护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答:爱国主义2、爱国主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和的集中反映。答:民族意识,民族觉悟3、50多年来,我们党和政府对台方针政策大致经历了由“解放台湾”到“”两个重要历史时期。答:和平统一4、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将我们党提出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政策和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是指。答: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5、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举行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答:19976、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历经400多年沧桑的澳门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答:19997、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将中央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答:反分裂国家法二、单项选择题:1、“一国两制”的提出,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A、台湾B、香港C、澳门D、香港和澳门2、“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是在()A、台湾B、香港C、澳门D、香港和澳门3、台湾问题的实质是()A、中国与美国的问题B、中国与日本的问题C、中国的内政问题D、中国与美国和日本的问题4、实现“一国两制”的前提是()A、港、澳、台享有高度自治权B、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C、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D、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5、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的标志是()A、《反分裂国家法》B、《反台独法》C、《祖国统一法》D、《和平统一法》69 6、邓小平在谈判香港问题时指出,()问题是不可以谈判的。A、政治问题B、经济问题C、文化问题D、主权问题7、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A、反对和遏制“台独”B、推进两岸“三通”C、促进两岸政治谈判D、回到“九二共识”8、提出“一纲四目”的主张是()A、毛泽东B、周恩来C、邓小平D、江泽民9、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在于()A、寄希望于台湾人民B、中美关系C、军事实力D、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10、1995年,江泽民发表了()A、《关于台湾问题的声明》B、《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C、《告台湾同胞书》D、《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11、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但不能享有独立的()A、行政管理权B、立法权C、外交权D、司法权和终审权参考答案1、A2、B3、C4、C5、A6、D7、A8、B9、D10、B11、C三、多项选择题:1、按照我国宪法规定,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论断表明()A、“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B、特别行政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特别行政区政府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D、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E、特别行政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2、依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A、独立的外交权B、独立的防务权C、行政管理权D、立法权E、司法权和终审权3、在推进祖国统一的过程中,我们积极促进两岸“三通”,“三通”是指()A、通商B、通航C、通话D、通邮E、互通有无4、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是针对()A、台湾人民B、外国干涉势力C、“台独”势力D、外国干涉势力和台湾人民E、外国人民5、从海峡两岸开始交流以来,大体经历的发展阶段有()A、单向交流B、双向交流C、多项交流D、持续、稳定、有序地向前发展E、有选择地交流6、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在争取以和平方式解放台湾时提出的主张有()A、同国民党进行第三次合作B、开展“三通”C、“爱国一家”D、“爱国不分先后”E、“和为贵”7、2005年审议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是一部()A、不是针对台湾人民的法律B、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法律69 C、和平统一国家的法律D、有利于台海地区和平和稳定的法律E、包含了统一时间表的法律8、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新世纪三大任务是()A、推进现代化建设B、完成祖国统一C、增强综合国力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E、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9、台湾问题是()A、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B、中国的内政问题C、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D、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E、“二战”遗留下来的问题参考答案1、ACD2、CDE3、ABD4、BC5、ABD6、ACDE7、ABD8、ABE9、ABC四、辨析题:1、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就应该放弃使用武力,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就不会有和平解决。答:错误。在祖国统一问题上,中国党和政府始终保持和平统一的方针,但同时也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是一个战略问题。第一,在祖国统一问题上,始终存在着和平方式与非和平方式两种可能性。古往今来的国家统一,大都以武力统一,即使是和平统一,也无不以武力统一为后盾。第二,能否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一方,中国政府一旦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分裂祖国的台独势力就可能任其自流,为所欲为,外国势力也可能会为所欲为地染指台湾问题。第三,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绝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台独势力分裂中国或者长期以拖拒统的意图。2、实行高度自治实际上就是完全自治。答:错误。按照“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和台湾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但高度自治不等于完全自治。它们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台湾特别行政区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但在外交、国防、宣战、媾和方面要服从中央政府。五、简答题: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有哪些?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有: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2、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哪些丰富和发展?答:第一,明确提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坚定的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第二,在坚持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基础上,提出“文攻武备”的总方略。第三,首次提出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创造性地发展了关于两岸谈判的主张。第四,将做好台湾人民工作提升到“完成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的战略高度,努力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第五,指出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69 第六,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阐述了解决台湾问题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强调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强综合国力。3、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答:(1)明确提出反对和遏制“台独”是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2)提出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3)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4)强调和平统一工作也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5)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4、简述胡锦涛提出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答:(1)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决不动摇。(2)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3)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4)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六、论述题:1、试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战略构想的重大意义。答:(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和平共处是处理国际关系必须遵循的普遍准则,“一国两制”构想将这一准则应用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之间的关系,以解决祖国的和平统一问题。(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一国两制”构想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新话,是解决中国统一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实现祖国统一,既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也充分照顾到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同时也妥善照顾到有关国家在这里的投资和其他利益。(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只有实行“一国两制”,在中国的主体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在自己的身边,在小范围内容许资本主义存在,局势可以长期稳定,有利于我们一心一意搞建设。同时,也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的长期稳定、繁荣和发展。(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一国两制”构想及其实践,不仅为中国的和平统一开创了光明的前景,而且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的类似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其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证实了“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也为国际社会解决世界争端,稳定世界局势,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例。2、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答:(1)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传统。国家统一,反映了人民对于和平和安定的渴望与追求,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亲密合作和交流。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因此,统一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强烈的民族意识,中国人民视统一为荣。(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只有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才能更好地在国际上展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朝气蓬勃的雄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69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祖国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独立、完整和统一的主权是至高无上的,不可让渡的。在涉及国家统一的重大原则问题上,任何妥协都是极其危险的,都可能导致领土瓜分豆剖,国家和民族利益遭受重大牺牲的悲惨结局。维护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不可分割,大力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关系到国家根本的安全和尊严,关系每一个中国人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祖国统一的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中国共产党在这个问题上从来就没有改变过自己的立场,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都一直在重申我们对祖国统一问题的坚定立场。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一、填空题: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答:和平与发展2、当今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背景是政治多极化和,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答:经济全球化3、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答:科技革命4、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三大外交方针。答: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5、我们党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答: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6、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反对、维护世界和平。答:霸权主义7、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方面,我们坚持大国是关键、是首要、是基础,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答: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二、单项选择题:1、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A、战争与和平B、战争与革命C、和平与发展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2、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A、领土争端B、民族矛盾C.宗教冲突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3、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提出的外交战略是()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一条线D、一边倒4、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的外交战略是()A、另起炉灶B、真正的不结盟C、一边倒D、一条线5、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我国的()和在国际上的地位决定的。A、社会主义性质B、生产力发展水平C、科技水平D、人民生活水平6、毛泽东分析制止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力量是()A、苏联B、苏美军备竞赛C、中国D、世界人民的民主力量7、以下哪一点不符合独立自主的原则()A、重视和各国的友谊和合作B、与大国和国家集团结盟C、不结盟D、“一条线”战略69 8、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推动力是()A、跨国资本的流动B、新科技革命C、交通运输事业的大发展D、世界财富的增长9、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把国家()放在第一位A、国际竞争力B、国际地位C、意识形态D、主权和安全10、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要根据()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A、地区利益B、本国利益C、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D、国家间亲疏参考答案1、C2、D3、C4、B5、A6、D7、B8、B9、D10、C三、多项选择题:1、根据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日本是第一世界B、意大利是第二世界C、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D、苏联是第一世界E、意大利是第一世界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标志着原有的两极格局终结的事件是()A、政治多极化B、经济全球化C、东欧剧变D、苏联解体E、科技信息化3、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A、生产的全球化B、交换的全球化C、分配的全球化D、消费的全球化E、科技的全球化4、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科技革命B、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C、生产力的发展D、各国的经济发展E、国际经济组织的不断涌现5、在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中国坚持的原则是()A、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B、互不侵犯C、互不干涉内政D、平等互利E、和平共处6、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我国的三大外交方针是()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一边倒D、一条线E、不结盟7、新安全观的核心是()A、协作B、平等C、互信D、互利E、友好8、邓小平提出应对国际形势剧变的方针有()A、冷静观察B、稳住阵脚C、韬光养晦D、有所作为E、沉着应付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A、发达国家B、发展中国家C、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D、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E、国家间的政治关系10、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指出时代的主旋律是()A、要和平B、促发展C、反恐怖D、反霸权E、谋合作11、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A、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B、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C、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D、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E、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69 参考答案1、BCD2、CD3、ABCD4、AC5、ABCDE6、ABC7、ABCD8、ABCDE9、ABCDE10、ABE11、ABCE四、辨析题:1、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理应以社会制度的异同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答:错误。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异同来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好恶。这是因为:(1)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以及与他国关系如何,都是各国自己的事。(2)衡量一个国家对中国是否友好,其关键不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也不取决于它同第三国的关系,而是看它如何处理和发展同中国的关系。(3)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也赞成所有国家彼此之间建立和发展正常关系。(4)因此,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判断是非不应以社会制度异同作为判断标准,而主要看它是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合作和促进世界经济繁荣。2、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答:正确。(1)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2)经济全球化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增多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五、简答题:1、邓小平对时代主题作出新判断的基本点有哪些?答: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其基本点是:第一,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第三,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要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还需要各国人民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2、如何正确认识世界多极化的时代发展趋势?答: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1)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2)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3)在世界格局多极化与单边主义的斗争中,军事力量仍然是关键因素。(4)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经济技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3、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答: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第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第三,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第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4、什么是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答:(169 )这一新的理念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目标的新概括,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方针。它继承了新中国外交的传统,并结合国际形势与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的变化,进行了重大理论创新。(2)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3)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要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坚持公正互利、实现共同发展、坚持包容开放、实现文明对话。(4)应该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六、论述题: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是在外交工作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依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每个国家都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地、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的一切事务。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政府首先提出的。它不仅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改变建立在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基础上的国际旧秩序的强烈愿望,而且体现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概括了国际关系的最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已成为当今世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为众多国家所接受和遵循,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最好方式。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中国愿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抓住历史机遇,巩固传统友谊,深化全面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各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和整个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整体相联系的。在处理国际事务和对外关系时,既要坚决维护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又要注意维护世界和平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把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前途与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前途紧密结合起来。2、论述新世纪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答: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中国威胁论”,明确提出中国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之所以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1)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需要经过很长时期的艰苦奋斗。中国只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才能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华民族历来讲信修睦、崇尚和平。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在近代史上,中国屡遭外来势力入侵和奴役,中国人民深知和平弥足珍贵。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来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3)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也应该顺应世界发展的大势。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应该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与世界各国人民一起,共同推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事业。3、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答: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1)69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2)新科技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推动力。新科技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财富的增长速度,促使各国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资源和市场;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和生产过程的分解,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创造了新的机会和条件;而运输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大大缩短了各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降低了商品和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成本,导致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活动的日益全球化。(3)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发展中国家在扩大开放时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循序渐进,注意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国际社会应当共同努力,推动国际经济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构建互惠共赢的多边经济体制,以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一、填空题:1、、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答: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2、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这“四个尊重”是指、、、。答: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3、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答: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4、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答: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5、我国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和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和等国家职能的实施。答:宪法,法律,教育6、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提出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的人民军队的总目标。答: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7、江泽民提出,要按照“政治合格、、、、”的总要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从严治军,依法治军,加速推进军事斗争准备。答: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二、单项选择题:1、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是()A、小资产阶级B、资产阶级C、工人阶级的一部分D、独立的社会阶层2、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数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是()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知识分子D、新的社会阶层3、我国新时期统一战线从根本上说是()A、爱国主义性质的B、政治联盟性质的C、社会主义性质的D、人民民主性质的4、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69 A、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基础之上B、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之上C、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基础之上D、共产主义和集体主义基础之上5、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A、坚持民族团结B、坚持民族平等C、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D、反对民族分裂6、江泽民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指出,个体、私营经济中的广大从业人员是()A、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B、职业和身份比较固定的弱势群体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D、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7、作为国家主人和领导力量的工人阶级是指工人队伍中的()A、国有企业职工B、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以及公有产权占主导地位的企业职工C、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职工D、所有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职工8、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A、建立基层民主制度B、实行地方自治C、实行联邦制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9、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的实质是()A、阶级矛盾B、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矛盾C、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内部矛盾D、宗教信仰不同的矛盾10、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是()A、实行宗教自律B、宗教信仰自由C、限制宗教信仰D、宗教与行政分离11、我国的统一战线组织是一种()A、经济联盟B、政治联盟C、思想联盟D、学术论坛12、各民主党派在中国是()A、参政党B、在野党C、反对党D、执政党13、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B、实现国家统一C、加强民族团结D、增强人民凝聚力14、新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是()A、国家政权机关B、各阶级的联盟C、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D、人民团结15、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A、执政党与反对党的关系B、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关系C、执政党与在野党的关系D、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16、鼓吹在我国实行多党制的实质是()A、改善党的领导B、否定共产党的领导C、加大共产党的被监督力度D、发展社会主义民主17、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中,民主党派在国家中的主要作用是()A、合作共事B、参政监督C、沟通关系D、自我教育参考答案1、C2、B3、A4、B5、C6、C7、D8、D9、C10、B11、B12、A13、A14、C15、D16、B17、B三、多项选择题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有()69 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新的社会阶层D、知识分子E、人民军队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其特点有()A、队伍迅速壮大B、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C、岗位流动加快D、富有组织性E、富有纪律性3、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内容包括()A、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B、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C、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D、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E、与我国有联系的外籍华人4、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A、维护祖国统一B、反对民族分裂C、坚持民族平等D、坚持民族团结E、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5、加强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要求是()A、年轻化B、革命化C、现代化D、知识化E、正规化6、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对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作出了“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科学定位,这“三个提供”是指()A、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B、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C、为维护世界和平提供重要的政治保障D、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E、为社会发展提供必要保障7、新时期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的内容包括()A、合作共事、共商大计B、政治协商、民主监督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D、肝胆相照、荣辱与共E、沟通关系、消除误会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A、爱国统一战线组织B、社会团体的联合组织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D、民主党派的联合组织E、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9、人民政协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能。民主监督主要是指()A、对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实施情况进行监督B、对人民代表大会进行工作监督C、对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监督D、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E、对国家工作人员提出质询参考答案1、ABD2、ABC3、ABCD4、ABCDE5、BCE6、ABD7、CD8、ACE9、ACD四、辨析题:1、我国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答:正确。(1)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是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的重要条件。(2)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3)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269 、在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和内部结构都发生了变化,中国共产党就不必坚持对统一战线的领导。答:错误。(1)在新的历史时期,虽然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和内部结构都发生了变化,但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决不能动摇。(2)党的领导问题是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结成牢不可破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才能有正确的方向、蓬勃的生机和光明的前途,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不仅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是统一战线内部各方面人士的共同愿望和共同利益所在。五、简答题:1、如何理解“四个尊重”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答:党的十六大强调,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1)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2)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3)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4)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答: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3、如何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答: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是解决包括国防建设在内的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第二,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使国防和军队发展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第三,积极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路子。第四,增强全民国防观念。4、怎样理解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要求加强人民军队建设?答:第一,革命化始终是第一位的,决定着军队现代化的性质和方向,同时为实现我军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第二,现代化是军队建设的中心。军队的现代化,是其战斗力水平的最直接的反映,是决定军队战斗力强弱的重要因素。第三,正规化是现代化和革命化的必然要求。5、新时期如何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答:第一,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必须按照信息化的要求,积极创新发展军事理论。第二,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关键在人才建设。第三,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必须继续对我军的体制编制进行改革,使之更趋合理。第四,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式发展,走跨越式发展道路。第五,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六、论述题:69 1、如何理解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答:(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劳动者,是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中分化出来的。即使成为私营企业主的那部分人,虽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但也不同于历史上的民族资产阶级。(2)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首先,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为新的阶层的产生提供了制度基础。我国从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使不少人陆续脱离原来的工作岗位,转而从事非公有制经济,或自主创业,或进入私企、外企,或成为自由职业人员,成为新的社会阶层的重要成员。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再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大批被分流出来的职工和农民纷纷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其中一些人成为私营企业主或个体户。(3)从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热爱祖国。他们为我国的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得出的科学结论。我们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没有也不会否认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2、如何认识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答: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加强人民军队建设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第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在我国,虽然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会激化。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和社会稳定,为了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对极少数敌对分子进行专政,必须以人民军队为坚强后盾。第二,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是国际环境复杂多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战争威胁并未根本消除。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必须加强和巩固我国的国防。第三,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搞好军队建设,是全面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人民军队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积极支持和参加国家建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3、如何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答:(1)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在我国,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已经被消灭,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就没有了民族问题。特别是由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上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颠覆、破坏的活动也依然存在,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仍然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重要工作。69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没有各民族的团结,就没有社会主义祖国的统一、稳定和繁荣。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各民族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决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坚决揭露和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的一切分裂活动,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2)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正确处理宗教问题。宗教是对相当一部分群众有较大影响的社会现象,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也将长期存在。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是我们党维护人民利益、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也是最大限度团结人民群众的需要。宗教信仰自由是指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我们一方面要尊重每个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另一方面又要求宗教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活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要求宗教方面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事项和活动,必须纳入依法管理的范围。我国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和教育等国家职能的实施。同时,在我国,宗教还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坚决抵制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坚决反对和取缔邪教。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一、填空题: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代表,代表,代表。答: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领导核心,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答:密切联系群众,脱离群众3、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答:组织路线4、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应该落实到党和国家的制度与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落实到。答: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5、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坚持为民所用、为民所系、为民所谋。答:权,情,利6、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答: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二、单项选择题:1、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是()A、对内改革B、对外开放C、党的领导D、发展生产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A、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B、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保证是()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B、坚持从严治党C、发扬党内民主D、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4、在加强党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党取得的重要经验就是把()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A、思想建设B、组织建设C、作风建设D、制度建设69 5、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A、理论联系实际B、密切联系群众C、为人民服务D、批评与自我批评6、在全面加强党的各项建设过程中,要把()贯穿其中。A、思想建设B、组织建设C、作风建设D、制度建设7、总结中国近代史上历次革命斗争失败的一条基本经验教训是()A、没有明确的方针B、没有政党的领导C、没有进行武装斗争D、没有一个以先进理论为指导的革命政党的领导8、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D、小资产阶级9、关系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问题是()A、坚持政治协商制度B、加强党的建设C、加强爱国统一战线工作D、提高党员干部素质10、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努力()A、加强思想教育B、提高党员素质C、提高公务员素质D、改善党的领导11、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是()A、思想作风建设B、工作作风建设C、执政能力建设D、政治建设12、改善党的领导要正确处理()A、党的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B、党员个人与组织的关系C、上级与下级的关系D、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13、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A、党不管党B、纪律松弛C、组织涣散D、脱离群众14、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挫折中奋起、在战胜困难中不断成熟的一大法宝是()A、建立爱国统一战线B、一切从实际出发C、人民民主专政D、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1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在()A、工人阶级B、各民主党派C、中国共产党D、军队16、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制度和领导制度是指()A、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组织路线B、在民主基础上集中,在集中指导下民主的民主集中制C、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制D、少数服从多数和多数服从少数相结合参考答案1、C2、D3、B4、A5、B6、D7、D8、A9、B10、D11、C12、D13、D14、D15、C16、B三、多项选择题:1、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A、理论联系实际B、密切联系群众C、为人民服务D、批评与自我批评69 E、艰苦朴素2、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提出的“两个务必”是指()A、务必保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B、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C、务必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D、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E、务必保持党的优良作风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说,就是要()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C、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D、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E、解决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4、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A、认识路线B、政治路线C、经济路线D、思想路线E、组织路线5、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所把握的基本原则有()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C、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D、与时俱进、求真务实E、根本立足点是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6、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认真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A、增强党的先进性B、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C、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D、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E、提高防止和平演变的能力7、加强党的建设的整体部署是()A、思想建设B、组织建设C、作风建设D、经济建设E、文化建设8、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具有特殊重要性,这是因为,党现在面临()A、执政的考验B、改革开放的考验C、政治多极化的考验D、和平演变的考验E、经济全球化的考验9、党的领导包括()A、政治领导B、经济领导C、思想领导D、组织领导E、文化领导10、中国共产党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是()A、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迫切需要B、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必然要求C、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D、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的必然要求E、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迫切需要参考答案1、ABD2、BD3、ABCD4、BE5、BCE6、CD7、ABC8、ABD9、ACD10、ABCE四、辨析题:1、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答:正确。第一,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第二,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第三69 ,党领导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第四,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第五,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艰难曲折,第六,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2、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答:正确。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五、简答题:1、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答: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是因为:第一,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形势复杂,竞争激烈。只有改善党的领导,党才能更好地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团结和带领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二,从国内看,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之中,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三,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2、当前改善党的领导应该着力解决那些问题?答:首先,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其次,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最后,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3、如何认识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重要意义?答:第一,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第二,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第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4、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积累的执政经验主要有哪些?答:在半个世纪的执政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执政的成功的经验,主要是: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六、论述题:1、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答:第一,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同时代表着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也不追求特殊利益。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最高原则,把代表工人阶级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作为党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69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主体是人民,历史的选择最终要通过人民的选择来实现。人民群众之所以信任、选择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就是因为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是能够满足人民需要的。第三,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是辩证统一的。不坚持党的领导,就谈不上改善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两个先锋队”?答: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为什么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呢?这是因为:第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它的历史命运也是同全体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紧密关联的。共产党为完成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而奋斗,就是为工人阶级的利益而奋斗,同时也就是为全体人民和整个民族的利益而奋斗。第二,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质在于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其执政使命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把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集中体现这种根本利益的国家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第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内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越是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就越是能够为民族振兴建功立业。“两个先锋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一方面,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政治前提。党只有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自觉做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才能真正拥有当好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所必需的科学指南、政治远见和博大胸襟。另一方面,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必然要求。党只有始终坚持代表全体人民和整个民族的利益要求,才能使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得以充分体现。3、中国共产党怎样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答: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正确把握了以下几个基本原则:第一,根本立足点是考虑并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党在执政条件下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的必然要求。为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着重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利益多样化与根本利益的关系。二是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的利益关系,自觉做到以大局为重,局部服从大局。三是正确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第二,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目前,我国已经不存在阶级对立,社会各阶层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是,也必须看到,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成分,经济利益多样化,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使得各种利益错综复杂。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充分反映和体现各个方面的利益要求,最大限度地赢得社会各阶层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样才能更好地打牢执政的社会基础,巩固执政地位。第三,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关心群众、代表群众利益,必须十分具体地落实到解决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宗旨的根本体现,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才能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依据,尊重群众意愿,反映群众要求,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它落实到党的一切执政活动和各项工作中去。4、如何理解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答:(1)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69 度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永葆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2)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第一,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第二,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第三,必须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第四,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保证党始终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第五,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3)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始终抓好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这个基础工程。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根本在于增强广大党员的先进性意识,激发其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内在动力。重点在于解决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员队伍整体的先进性。关键在于完善制度和机制,把党的先进性要求转化为党员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4)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要紧紧围绕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来进行。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紧密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和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实践,使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5)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要高度重视从青年中发展优秀分子入党,补充新鲜血液。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党的事业离不开青年,青年的成长更离不开党。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中国青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才能大有作为。69'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