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练习题答案.doc 14页

  • 149.00 KB
  • 2022-04-22 11:39:42 发布

生化练习题答案.doc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一章蛋白质化学答案1.单项选择题:(1)D(2)B(3)C(4)D(5)D(6)E(7)D(8)E(9)C(10)C(11)E(12)A13)C(14)D(15)C(16)A(17)B(18)E2.多项选择题:(1)A.B.C.(2)A.B.C.D.(3)B.D.(4)A.B.C.D.(5)A.B.C.D.(6)A.B.C.(7)A.B.C.(8)B.D.(9)B.D.(10)A.C.(11)A.B.C.(12)A.C.D.(13)A.C.(14)A.B.C.3.名词解释(1)肽键: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α-氨基脱水缩合而形成的化学键叫肽键。(2)多肽链:由许多氨基酸借肽键连接而形成的链状化合物。(3)肽键平面:肽键中的C-N键具有部分双键的性质,不能旋转,因此,肽键中的C、O、N、H四个原子处于一个平面上,称为肽键平面。(4)蛋白质分子的一级结构是指构成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在多肽链中的排列顺序和连接方式。(5)在蛋白质分子的四级结构中,每一个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单位,称为亚基。(6)在某-pH溶液中,蛋白质分子可游离成正电荷和负电荷相等的兼性离子,即蛋白质分子的净电荷等于零,此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4.填空题(1)肽,氨基酸残基,N-端,C-端(2)羟,巯,羧,氨(3)氢键,盐键,疏水键,二硫键,范德华氏力(4)中性盐,有机溶剂,重金属盐,有机酸(5)单纯蛋白质,结合蛋白质(6)水化膜,相同电荷5.问答题:(1)1克大豆中氮含量为4.4mg[]0.1g=44mg/1g=0.044g/1g,100g大豆含蛋白质量为0.044×100×6.25=27.5g。(2)不同的氨基酸侧链上具有不同的功能基团,如丝氨酸和苏氨酸残基上有羟基,半胱氨酸残基上有巯基,谷氨酸和天冬氨酸残基上有羧基,赖氨酸残基上有氨基,精氨酸残基上有胍基,酪氨酸残基上有酚基等。(3)蛋白质分子的一级结构指构成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在多肽链中的排列顺序和连接方式。蛋白质分子的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多肽链主链原子的局部空间排列。多肽链在二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卷曲折叠,形成具有一定规律性的三维空间结构,即为蛋白质的三级结构。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独立存在并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借次级键缔合而成的空间结构,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4)使蛋白质沉淀的方法主要有四种:a.中性盐沉淀蛋白质——即盐析法b.有机溶剂沉淀蛋白质c.重金属盐沉淀蛋白质d.有机酸沉淀蛋白质(5)蛋白质的变性作用是指蛋白质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不改变其一级结构),因而失去天然蛋白质的特性,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作用。实用意义:利用变性原理,如用酒精,加热和紫外线消毒灭菌,用热凝固法检查尿蛋白等;防止蛋白质变性,如制备或保存酶、疫苗、免疫血清等蛋白质制剂时,应选择适当条件,防止其变性失活。(6)蛋白质分子内的主键是肽键。次级键主要有氢键、盐键(离子键),疏水键,还有范德华氏力。有的蛋白质分子内还有二硫键,二硫键对维持空间结构也有重要作用。维持蛋白质分子一级结构的是肽键,还有二硫键。维持二级结构的次级键主要是氢键,维持三级结构的次级键主要是疏水键,维持四级结构的主要是氢键和盐键。(7)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分子中即有能游离成正离子的基团,又有能游离成负离子的基团,所以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蛋白质的等电点,见名词解释。某蛋白质pI=5,在pH=8.6环境中带负电荷,向正极移动。第二章核酸化学答案1.单项选择题:(1)C(2)D(3)D(4)C(5)D(6)E(7)B(8)E(9)B(10)C14 (11)B(12)D(13)B(14)A(15)C(16)C(17)C(18)A(19)C(20)B(21)B(22)D(23)C(24)D2.多项选择题:(1)A.C.(2)A.B.D.(3)A.C.(4)A.B.C.(5)A.C.(6)A.C.(7)A.D.(8)A.C.(9)A.B.C.D.(10)A.B.D.3.名词解释(1)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核酸双链间氢键断裂,双螺旋解开,变成无规则的线团,此种作用称核酸的变性。(2)变性的DNA在适当的条件下,两条彼此分开的多核苷酸链又可重新通过氢键连接,形成原来的双螺旋结构,并恢复其原有的理化性质,此即DNA的复性。(3)两条不同来源的单链DNA,或一条单链DNA,一条RNA,只要它们有大部分互补的碱基顺序,也可以复性,形成一个杂合双链,此过程称杂交。(4)DNA变性时,A260值随着增高,这种现象叫增色效应。(5)在DNA热变性时,通常将DNA变性50%时的温度叫融解温度用Tm表示。(6)DNA的一级结构是指DNA链中,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组成,排列顺序和连接方式。4.填空题(1)氢键,A、T、G、C(2)m7GppppolyA(3)单核苷酸,3′,5′-磷酸二酯键,碱基,戊糖、磷酸(4)三叶草,氨基酸臂,二氢尿嘧啶环,反密码环,额外环,TφC环(5)dAMPdGMPdCMPdTMP(6)AMPGMPCMPUMP(7)嘌呤碱,嘧定碱,260nm(8)嘌呤,嘧啶,其轭双键260nm(9)CCA,反密码子,反密码子5.问答题:(1)①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组成,它们围绕同一个中心轴盘绕成右手螺旋。②碱基位于双螺旋的内侧,两条多核苷酸链通过碱基间的氢键相连,A与T配对,其间形成两个氢键,G与C配对,其间形成三个氢键,A-T,G-C配对规律,称碱基互补原则。③每个碱基对的两个碱基处于同一平面,此平面垂直于螺旋的中心轴,相邻的碱基平面间有范德华引力,氢键及范德华引力是维持DNA双螺旋稳定的主要因素。④双螺旋的直径为2nm,螺距为3.4nm,每圈螺旋含10个碱基对,每一碱基平面间距离为0.34nm。(2)tRNA的二级结构为三叶草型结构,含有①氨基酸臂,其3′-末端为-CCA-OH是连接氨基酸的部位;②双氢尿嘧啶环(DHU),含有5,6-双氢尿嘧啶;③反密码环,此环顶部的三个碱基和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构成反密码子;④TφC环,含有假尿嘧啶(φ)和胸腺嘧啶(T);⑤额外环。(3)RNA含核糖,碱基组成有A、G、C、U;DNA含脱氧核糖,碱基组成有A、G、C、T。(4)T=32.8%,则A=32.8%C+G=(100-32.8×2)%=(100-65.6)%=34.4%G=17.2%C=17.2%(5)ATTGATCBGTTCGACACGCGTDATGGTA第三章酶答案1.单项选择题:(1)E(2)C(3)C(4)A(5)E(6)B(7)D(8)A(9)E(10)C(11)A(12)D(13)B(14)C(15)B(16)E(17)E(18)C(19)B(20)A(21)C(22)C2.多项选择题:(1)A.B.C.D.(2)A.B.C.D.(3)B.D.(4)B.D.(5)A.B.C.(6)A.C.(7)B.D.(8)A.B.C.D.(9)B.D.(10)A.B.C.(11)A.B.C.(12)A.B.C.(13)C.D.(14)B.(15)A.C.3.名词解释(1)辅酶:与酶蛋白结合的较松,用透析等方法易于与酶分开。辅基:与酶蛋白结合的比较14 牢固,不易与酶蛋白脱离。(2)酶的活性中心:必需基团在酶分子表面的一定区域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直接参与了将作用物转变为产物的反应过程,这个区域叫酶的活性中心。酶的必需基团:指与酶活性有关的化学基团,必需基团可以位于活性中心内,也可以位于酶的活性中心外。(3)同工酶:指催化的化学反应相同,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4)可逆性抑制作用:酶蛋白与抑制剂以非共价键方式结合,使酶活力降低或丧失,但可用透析、超滤等方法将抑制剂除去,酶活力得以恢复。不可逆性抑制作用:酶与抑制以共价键相结合,用透析、超滤等方法不能除去抑制剂,故酶活力难以恢复。4.填空题:(1)丝,羟,半胱,巯,组,咪唑(2)NAD,四,H,M,五(3)决定反应的特异性,决定反应的类型(4)对氨基苯甲酸,二氢叶酸合成酶(5)温度,酸碱度,酶浓度,底物浓度,激动剂,抑制剂(6)结合,催化(7)亲和力大,亲和力小5.问答题:(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能在细胞内和细胞外起同样催化作用的一类蛋白质。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和一般催化剂相比,又具有本身的特点。①酶具有高度的催化效率;②具有高度的特异性;③敏感性强;④在体内不断代谢更新。(2)酶作用的特异性:酶对其作用的底物有比较严格的选择性,这种现象称为酶作用的特异性。酶的特异性分三种类型。①绝对特异性,酶只能催化一种底物,进行一种反应并生成一定的产物。②相对特异性,酶对同一类化合物或同一种化学键都具有催化作用。③立体异构特异性,有的酶对底物的立体构型有特异的要求,只选择地作用于其中一种立体异构体。(3)全酶即指结合蛋白酶,由酶蛋白和辅助因子构成,酶蛋白指全酶中的蛋白质部分,辅助因子,指全酶中的非蛋白质部分。在催化反应中,只有全酶才表现有催化作用,其中酶蛋白决定反应的特异性,辅助因子决定反应的类型,即起传氢、传电子和转移某些基团的作用。(4)酶原:指无活性的,酶的前身物。酶原激活:使无活性的酶原转变成有活性的酶的过程。生理意义:在于保护制造分泌酶原的组织不受酶的作用;同时也使酶原在不需要其表现活性时不呈现活性。(5)酶作用的最适pH:酶催化活性最大时,环境的pH值称为酶作用的最适pH。酶作用的最适温度:酶促反应速度最快时的温度,称为酶作用的最适温度。(6)在最适条件下,当底物浓度足够大时,酶促反应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即酶浓度愈大,反应速度愈快。(7)酶促反应体系中当酶浓度,pH和温度等恒定条件下,底物浓度不同,反应速度也不同,二者的关系呈矩形双曲线。即当底物浓度很低时,反应速度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当底物浓度较高时,反应速度增高的趋势逐渐缓和;当底物浓度增加至一定高浓度时,反应速度趋于恒定,且达到了极限,即达最大反应速度。米-曼二氏根据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关系,推导出一个数学公式,即米氏方程:V=Vmax[S][]Km+[S]米氏方程中的Km称为米氏常数。米氏常数的意义:①Km值系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②Km值是酶的特征性常数,每一种酶都有它的Km值。Km值只与酶的结构,酶的底物有关,不受酶浓度化的影响。③Km值可以表示酶与底物的亲和力。Km愈小,则酶与底物的亲和力愈大。14 (8)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抑制剂能与底物竞争,与酶活性中心结合,形成酶一抑制剂复合物,从而阻碍底物与酶活性中心的结合,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酶的非竞争性抑制作用:抑制剂是与酶活性中心结合部位以外的部位相结合,这种结合不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抑制剂与底物无竞争关系,但生成酶-底物-抑制剂,不能生成产物,反应速度减慢。磺胺类药抑制某些细菌的生长,是因为这些细菌的生长需要对氨基苯甲酸以合成叶酸,而磺胺类药的结构与对氨基苯甲酸相似,可竞争性地抑制菌体内二氢叶酸合成酶,从而阻碍叶酸的合成,导致细菌体内代谢紊乱而抑制其繁殖。因此磺胺类药的作用属于竞争性抑制作用。(9)酶活性测定的基本原则:在规定的条件下,测定该酶催化反应的速度。即测定单位时间内酶促底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生成量。酶活性单位:指单位时间内底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生成量。第四章答案:1.单项选择题:(1)B(2)E(3)B(4)B(5)E(6)D(7)D(8)C(9)D(10)D(11)D(12)B(13)D(14)D(15)E(16)B(17)E(18)E(19)D(20)E(21)B(22)E(23)C(24)A(25)E(26)D(27)D2.多项选择题:(1)A.D.(2)B.D.(3)B.C.(4)B.D.(5)A.B.C.(6)A.B.C.(7)B.C.(8)B.C.(9)B.C.D.(10)B.D.(11)A.C.D.(12)A.B(13)A.B.C.D.(14)C.D.(15)D.E.(16)A.C.E.(17)A.C.E.(18)B.D.E.(19)A.B.C.D.(20)A.B.E.3.名词解释(1)血液中的葡萄糖即为血糖。(2)糖酵解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缺氧条件下,分解为乳酸和产生少量能量的过程,反应在胞液中进行。(3)糖原分解是指由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过程。(4)乳酸循环又叫Cori循环。肌肉糖酵解产生乳酸入血,再至肝合成肝糖原,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入血至肌肉,再酵解成乳酸,此反应循环进行,叫乳酸循环。(5)糖异生是指由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和糖原和过程。4.填空题(1)2,38(或36),3,39(或37)(2)三,六(3)葡萄糖-6-磷酸酶(4)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5)NADPH+H+,5-磷酸核糖(6)糖原合成酶,磷酸化酶(7)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8)磷酸甘油酸激酶,丙酮酸激酶5.问答题:(1)乳酸异生成糖-2H进线粒体丙酮酸羧化酶出线粒体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乳酸丙酮酸草酰乙酸磷酸烯醇式果糖二磷酸酶葡萄糖-6-磷酸酶丙酮酸3-磷酸甘油醛F1,6DPF6PG6PG。(2)血糖的来源有三:食物中的淀粉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其他非糖物质转变——即糖的异生作用。血糖的去路有四:在各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变成其他糖、脂类、氨基酸等;超过肾糖阈(160~180mg%)则由尿排出。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依靠体内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之间的动态平衡来维持。(3)这个途径首先是由Krebs提出,故又称Krebs循环。由于途径的起始是一分子草酰乙酸与一分子乙酰CoA缩合成具有3个羧基的柠檬酸,后经一系列连续反应再生成一分子草酰乙酸故称为三羧酸循环或柠檬酸循环。每循环一次有1分子乙酰CoA被氧化,包括2次脱羧和4次脱氢反应。14 1分子乙酰CoA经该循环可生成12分子ATP。(4)磷酸戊糖途径生成两种重要的化合物具有生理意义:①5-磷酸核糖是合成核苷酸和核酸的原料。②该途径生成的NADpH+H+具有以下功能:A是脂肪酸,胆固醇,类固醇激素等生物合成的供氢体。B是羟化酶系的辅助因子,参与药物毒物等生物转化作用。C是谷胱甘肽还原酶的辅酶,维持谷胱甘肽的含量,保护巯基酶活性,保护红细胞膜的完整性。(5)患有先天性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的病人,由于其磷酸戊糖途径不能进行,使NADpH+H+生成减少,使G-SH含量减少,红细胞膜得不到保护而被破坏,则易发生溶血性贫血。三羧酸循环(6)α-酮戊二酸草酰乙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乙酰CoA三羧酸循环(7)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①胰岛素不足导致:a.肌肉脂肪细胞摄取葡萄糖减少,b.肝脏葡萄糖分解利用减少,c.肌肉、肝脏糖原合成减弱,d.糖异生增强,e.糖变脂肪减弱。这些都使葡萄糖生成增多,血糖升高,当高于肾糖阈160mg/dL时,糖从尿中排出,出现尿糖。②胰岛素不足机体处理所给予葡萄糖能力降低,糖耐量曲线异常。表现为:空腹血糖浓度高于130mg/dL,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可超过肾糖阈,2小时内不能恢复至空腹血糖水平。第五章脂类代谢答案:1.单项选择题:(1)D(2)D(3)C(4)B(5)D(6)B(7)A(8)B(9)E(10)C(11)D(12)B(13)C(14)C(15)E(16)D(17)E(18)D(19)C(20)E(21)D(22)E(23)E(24)C(25)C(26)A(27)E(28)D(29)C(30)A(31)B(32)C(33)D(34)E(35)A(36)D(37)E(38)D(39)A(40)B2.多项选择题:(1)A.B.C.D.(2)B.D.(3)C.D.(4)B.D.(5)A.B.C.(6)A.B.C.D.(7)A.B.C.(8)B.D.(9)A.B.C.D.(10)A.B.C.(11)A.B.(12)A.C.(13)A.B.C.D.(14)A.B.C.(15)A.B.C.D.(16)B.D.(17)A.B.D.(18)A.C.(19)A.B.C.E.(20)A.C.D.E.3.名词解释(1)脂蛋白:是脂类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由血浆中的脂类与载脂蛋白结合形成。载脂蛋白:指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2)廓清因子:脂肪消化吸收后,小肠粘膜细胞再合成甘油三酯,连同合成及吸收的磷脂,胆固醇,加上载脂蛋白等形成乳糜微粒(CM),CM入血后,因其直径大,引起血浆混浊,但数小时后便又澄清,这种现象称为脂肪的廓清。这是因为CM在组织毛血管内皮细胞表面脂蛋白脂肪酶(LPL)的催化下,使CM中的甘油三酯逐步水解,CM颗粒逐渐变小。人们称LPL为廓清因子。(3)脂肪动员:脂库中的储存脂肪,在脂肪酶的作用下,逐步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以供其他组织利用,此过程称为脂肪动员。(4)酮症:脂肪酸在肝脏可分解并生成酮体,但肝细胞中缺乏利用酮体的酶,只能将酮体经血循环运至肝外组织利用。在糖尿病等病理情况下,体内大量动用脂肪,酮体的生成量超过肝外组织利用量时,可引起酮症。此时血中酮体升高,并可出现酮尿。(5)必需脂肪酸,是指体内需要而又不能合成的少数不饱和脂肪酸,目前认为必需脂肪酸有三种,即亚油酸,亚麻酸及花生四烯酸。(6)脂类:是脂肪和类脂的总称类脂:是一类物理性质与脂肪相似的物质,主要有磷脂、糖脂、胆固醇及胆固醇酯等。4.填空题(1)软脂酸,硬脂酸14 (2)胆汁酸,类固醇激素,7-脱氢胆固醇,维生素D3(3)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肝脏,肝外(4)乙酰CoA,糖,乙酰CoA羧化酶,NADPH+H+(5)乙酰CoA,HMGCoA还原酶(6)CDP-胆碱,CDP-胆胺,脂肪酰CoA(7)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8)脂蛋白脂肪酶,脂肪酶,甘油三酯脂肪酶(9)α-脂蛋白,前β-脂蛋白,β-脂蛋白,乳糜微粒(10)甘油磷酸激酶,磷酸二羟丙酮(11)甘油一酯,甘油三酯,乳糜微粒,淋巴(12)脂蛋白脂肪酶(LPL),VLDL,CM(13)LCAT,ACAT(14)脱羧,胆胺。S-腺苷蛋氨酸,甲基,胆碱,磷酸胆碱,CTP,CDP-胆碱。甘油二酯5.问答题:(1)血脂:是指血浆中所含的脂类。血脂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胆固醇酯及游离脂肪酸。正常人空腹时血浆中脂类的含量:甘油三酯20~110mg%总胆固醇100~230mg%(其中胆固醇酯占60~75%)磷脂110~210mg%游离脂肪酸6~16mg%(2)血浆脂蛋白:由血浆中的脂类与载脂蛋白结合形成,分离血浆脂蛋白常用的方法有超速离心法和电泳法。超速离心法将血浆脂蛋白分为四类:即: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电泳法将血浆脂蛋白分为四类,分别称为乳糜微粒,前β-脂蛋白,β-脂蛋白,α-脂蛋白。(3)各种血浆脂蛋白的合成部位,组成特点及生理功能分类合成部位组成特点生理功能CM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含大量甘油三酯转运外源性脂肪VLDL肝细胞含多量甘油三酯转运内源性脂肪LDL血浆中由VLDL转变而来含多量胆固醇及其酯转运胆固醇给肝外组织HDL主要由肝细胞合成磷脂及胆固醇转运磷脂及胆固醇(4)β-氧化是脂肪酸氧化的主要方式:脂肪酸在氧化前须活化成脂酰辅酶A,还需通过肉毒碱运载体将其带至线粒体基质中。在基质中脂酰辅酶A经β-氧化的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四步反应,生成一分子乙酰CoA和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辅酶A。如此循环,最终可完全降解成乙酰CoA,产生的乙酰CoA可以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5)一分子软脂酸,它活化生成软脂酰CoA,需消耗2个高能磷酸键。软脂酰CoA再经7次β-氧化,生成7分子的FADH2,7分子NADH+H+和8分子乙酰CoA。经氧化磷酸化和三羧酸循环,总共可生成(2×7)+(3×7)+(12×8)=131摩尔ATP,除去活化时所耗,则一摩尔软脂酸彻底化净生成129摩尔ATP。(6)酮体:是脂肪酸在肝脏中分解氧化时产生的中间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酮体的生成部位——肝脏,酮体的氧化部位——肝外组织。酮体的生成过程及氧化过程(略)。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酮体分子较小,易溶于水,并易通过血脑屏障及肌肉的毛细血管壁,这为肝外组织提供了易被利用的能源。酮症:在某些情况下,由于糖供给不足或糖代谢障碍时,脂肪动员增强,肝中酮体的生成增多,超过肝组织氧化利用酮体的能力,血中酮体含量过多,称为酮症。酮体中乙酰乙酸,β-羟丁酸是酸性物质,血中酮体浓度过多,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7)脂肪酸合成的原料是:乙酰CoA,NADpH+H+,ATP。脂肪酸合成过程的限速酶:乙酰辅酶A羧化酶。14 (8)磷脂合成的原料:甘油,脂肪酸,磷酸胆碱或胆胺及ATP,CTP参与。(9)胆固醇的合成部位:肝脏为最主要器官,其次为小肠,皮肤,肾上腺皮质,性腺等组织。胆固醇的合成原料:乙酰CoA,NADpH+H+,ATP提供能量。胆固醇合成的基本过程(略)胆固醇合成过程的限速酶:HMGCoA还原酶。(10)胆固醇在体内不能彻底分解成CO2和水,可转变成具有重要生理功用的类固醇物质。如胆汁酸,类固醇激素,维生素D3。(11)乙酰CoA的来源:由糖、脂肪、氨基酸及酮体分解产生。乙酰CoA的去路: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合成脂肪酸、胆固醇及酮体。(12)①酮症:在糖尿病或糖供给障碍等病理情况下,胰岛素分泌减少(或作用低下),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分泌↑→脂肪动员↑→脂肪酸在肝内分解↑→酮体生成↑,超过肝外组织利用限度→出现酮症。②脂肪肝:肝细胞内脂肪来源多及去路少导致脂肪积存。原因有:a.糖代谢障碍导致脂肪动员↑,进入肝内脂肪酸↑,合成脂肪↑,b.肝细胞用于合成脂蛋白的磷脂缺乏(包括合成磷脂原料缺乏)c.肝功低下,合成磷脂、脂蛋白能力↓,导致肝内脂肪运出障碍(这是最多见原因)。③动脉粥样硬化,血浆中LDL↑或(及)HDL↓,均使血浆中胆固醇易在动脉内膜下沉积,久而久之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第六章生物氧化答案1.单项选择题:(1)C(2)A(3)D(4)A(5)D(6)A(7)D(8)C(9)B(10)B(11)C(12)C(13)B(14)C2.多项选择题:(1)A.C(2)A.B.C(3)B.D(4)A.B.C(5)A.B.D(6)B.C.(7)A.C.D(8)A.C(9)B.C(10)A.D(11)A.B.C(12)A.B.C3.名词解释(1)呼吸链由递氢体和递电子体按一定排列顺序组成的链锁反应体系,它与细胞摄取氧有关,所以叫呼吸链。(2)氧化磷酸化代谢物脱氢经呼吸链传给氧化合成水的过程中,释放的能量使ADP磷酸化为ATP的反应过程。(3)生物氧化:物质在生物体内氧化成H2O、CO2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即为生物氧化。(4)底物水平磷酸化:指代谢物因脱氢或脱水等,使分子内能量重新分布,形成高能磷酸键(或高能硫酯键)转给ADP(或GDP),而生成ATP(或GTP)的反应称底物水平磷酸化。(5)每消耗1克原子氧所消耗无机磷的克原子数。通过P/O比值测定可推测出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4.填空题(1)有机酸脱羧(2)底物磷酸化,氧化磷酸化(3)Cytaa3、O2(4)B2、PP、B1、泛酸(5)NADH氧化呼吸链,琥珀酸氧化呼吸链(6)ADP、ATP、2,4二硝基酚5.问答题(1)苹果酸NADFMNCoQCyt-Fe2+(b→c1→c→aa3)11/2O2H2O而琥珀酸脱下之氢是经FAD呼吸链氧化成水的,该呼吸链较短,产生2ATP。(2)AH→A2H呼吸链1/2O2H2O能14 ADP+PiE氧化磷酸化NADH呼吸链有3个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它们分别是NADH→CoQ,Cytb→Cytc,Cytaa3→O2(3)胞液中NADH需经穿梭作用进入线粒体氧化。穿梭作用有二种:①α磷酸甘油穿梭(神经、骨骼肌等),②苹果酸穿梭(心、肝)。(4)体内CO2生成是有机酸脱羧产生的。脱羧方式,包括直接脱羧和氧化脱羧二种:如1.R·CH·COOHR·CH2NH2+CO2(直接脱羧)NH22.CH3·CO·COOH+CoASHCH3CO~SCoA(氧化脱羧)-2HCO(5)琥珀酸FADCoQ2HCyt-Fe3+b→c1→c→aa3O2-H2O6.简答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2G-SH+H2O2G-S-S-G+2H2O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2G-SH+ROOHG-S-S-G+ROH+H2O(2)甲状腺素可诱导许多细胞膜上Na+K+-ATP酶的生成,它可使ATPADP+Pi,进入线粒体ADP量的增加,可使氧化磷酸化反应加速进行。由于ATP合成和分解都增加,所以可使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3)CO可与还原型细胞色素aa3结合,CN-可与氧化型细胞色素aa3结合,阻断电子传给氧。二者均影响能量代谢。第七章蛋白质分解代谢答案1.单项选择题:(1)D(2)B(3)D(4)C(5)B(6)D(7)B(8)B(9)D(10)B(11)D(12)C(13)C(14)C(15)C(16)A(17)E(18)C(19)B(20)B(21)C(22)E(23)C(24)C(25)D(26)B(27)C(28)B(29)C(30)C(31)E2.多项选择题:(1)A.C(2)A.B.C(3)A.B.C(4)A.C(5)A.B.C(6)B.D(7)A.C(8)A.B.C.D(9)A.B.C(10)A.B.C(11)A.D(12)D(13)A.B.C(14)C.D(15)B.C.D(16)A.B.D(17)A.B.C(18)A.C(19)A.B.C.D(20)A.B.C(21)C.D3.名词解释(1)必需氨基酸:机体正常生长所需,但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须由食物提供的氨基酸。(2)氧化脱氨基作用:氨基酸在氨基酸氧化酶的作用下,脱去氨基,生成氨和α-酮酸的过程。(3)转氨基作用:在转氨酶的催化下,α-氨基酸的氨基与α-酮酸的酮基互换,生成相应的α-氨基酸和α-酮酸的过程。(4)联合脱氨基作用:由两种(以上)酶的联合催化作用使氨基酸的α-氨基脱下,并产生游离氨的过程。(5)一碳单位:某些氨基酸在分解代谢过程中生成的含有一个碳原子的有机基团。4.填空题(1)氧化脱氨基,转氨基,联合脱氨基,联合脱氨基(2)氨基酸,联合脱氨基的逆反应(3)肝脏,尿素(4)氨基酸脱氨基,肠道产氨,肾谷氨酰胺的分解,合成尿素,合成谷氨酰胺,合成非必需氨基酸等其它含氮物。(5)甘氨酸、组氨酸,丝氨酸,甲基,甲烯基,甲炔基、亚氨甲基,四氢叶酸(6)再合成氨基酸,转变成糖、脂,彻底氧化(7)NAD,维生素PP14 (8)GPT,GOT(9)磷酸吡哆醛,磷酸吡哆胺(10)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11)r-氨基丁酸5.问答题:(1)氨基酸脱氨基的作用方式有氧化脱氨基作用、转氨基作用和联合脱氨基作用等方式。其中以联合脱氨基作用最重要。在氧化脱氨基中,L-氨基酸氧化酶活性不高,D-氨基酸氧化酶底物缺乏,谷氨酸脱氢酶的特异性强,仅仅作用于谷氨酸,所以氨基酸氧化酶在体内氨基酸氧化脱氨基作用中意义不大。转氨基作用,只是一种氨基酸的氨基转给另一种酮酸,生成另一种氨基酸,没有游离氨的产生。而联合脱氨基作用中常见的是上述两个过程联合进行,由转氨酶与谷氨酸脱氢酶共同作用,这两种酶分布广泛,活性又强,使多种氨基酸脱氨。由此可见,体内以联合脱氨基作用最重要。反应过程简写为:α-氨基酸α-酮戊二酸NH3+NADH+H+转氨酶谷氨酸脱氢酶α-酮酸谷氨酸NAD++H2O(2)血氨在肝脏中的主要去路是:在肝脏合成尿素。合成反应过程(略)(3)联合脱氨基作用的意义:联合脱氨基是多种氨基酸在体内完成脱氨基作用的主要方式,同时此过程是可逆的,因此,它也是体内合成非必需氨基酸的主要途径。鸟氨酸循环的意义:是解氨毒,即将有毒性的氨转变为相对无毒性的尿素,再由肾排出体外。蛋氨酸循环的意义:通过此循环,能将其它来源的一碳单位转变为活性甲基。再经转甲基作用可生成多种含甲基的、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物质。联合脱氨基作用、鸟氨酸循环、蛋氨酸循环的概念:略(4)维生素B6的磷酸酯是氨基酸代谢中许多酶的辅酶,它们是:①是转氨酶的辅酶,参与体内氨基酸的分解代谢及体内合成非必需氨基酸。②磷酸吡哆醛是氨基酸脱羧酶的辅酶,因此它与γ-氨基丁酸、组胺、5-羟色胺、儿茶酚胺类、牛磺酸、多胺等许多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有关。第八章核苷酸代谢答案1.单项选择题:(1)A(2)A(3)B(4)A(5)B(6)E(7)C(8)C(9)D(10)C(11)E(12)D(13)D(14)E(15)C(16)E(17)C(18)C(19)E(20)A2.多项选择题:(1)A.B.C.D(2)A.B.C(3)A.B(4)A.B.C(5)A.B(6)A.B.C.D(7)A.B.C.D(8)A.D(9)A.C.D(10)A.B.C.D3.名词解释(1)利用一些小分子物质为原料,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核苷酸的过程。(2)利用体内游离的碱基或核苷,经过比较简单的酶促反应合成核苷酸的过程。4.填空题(1)甘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酰胺,一碳单位,CO2,R-5-P(2)天冬氨酸,谷氨酰胺,CO2(3)尿酸(4)NH3,CO2,β-丙氨酸,NH3,CO2,β-氨基异丁酸(5)二磷酸核苷dUMP(6)反馈调节,满足机体对核苷酸的需要,并避免营养物及能量的浪费。(7)次黄嘌呤,黄嘌呤氧化(8)叶酸,二氢叶酸还原(9)6-巯基嘌呤,5-氟尿嘧啶(10)GTP,ATP5.问答题:(1)嘌呤碱的合成原料有,甘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酰胺,一碳单位,CO2,分解代谢的终产物是尿酸,嘧啶碱的合成原料有,天冬氨酸,谷氨酰胺,CO2,胞嘧啶,尿嘧啶分解代谢终产物是NH3,CO2,β-丙氨酸,胸腺嘧啶分解代谢终产物是NH3,CO2,β-氨基异丁酸。14 (2)脱氧核糖核苷酸是在二磷酸核苷水平上还原生成的ADPdADPCDPNADPH+H+NADP++H2OdCDPATPADPdATPGDPdGDPdCTPUDPdUDP激酶dGTPdTMP的生成不能通过上述途径,而是由于dUMP经甲基化而生成:N5,N10-CH2-FH4FH2dUMPdTMP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ATPADPATPADPdTMP激酶dTDP激酶dTTP(3)5-氟尿嘧啶(5-Fu),临床用于治疗消化道肿瘤,5-Fu在体内可合成5-FuMP,后者再还原成5-FdUMP,5-FdUMP是TMP合成酶强而又特异的抑制剂,从而抑制了dUMP转变成dTMP的过程,进而抑制DNA的生物合成。因而5-Fu可作为抗肿瘤药物,抑制肿瘤的生长。第九章物质代谢调节答案1.单项选择题:(1)D(2)C(3)A(4)E(5)B(6)D(7)B(8)E(9)B(10)B(11)B(12)A(13)D(14)A(15)C2.多项选择题:(1)A.B.(2)A.B.C.(3)A.B.C.D.(4)A.B.C.(5)A.C.(6)A.B.C.(7)A.B.(8)A.B.D.(9)A.B.D.3.名词解释(1)某些物质能与酶的非催化部位结合导致酶分子变构从而改变其活性。(2)酶肽链上的某些基团在另一种酶催化下发生化学变化,从而改变酶的活性。(3)指细胞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类化学物质,能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引起受体变构,经介导系统把信息传至细胞内。(4)是指靶细胞中能与信息分子特异结合,并将信息分子的信息转给靶细胞内信息转换系统并作出应答反应,它们决大多数是蛋白质。(5)G-蛋白也称鸟苷酸结合蛋白,是膜受体与腺苷酸环化酶之间的一种介导蛋白,由α、β、γ3种亚基组成当GTP与α亚基结合时可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当GDP与α亚基结合时则抑制腺苷酸环化酶。(6)限速酶:指整条代谢途径中催化反应速度最慢一步的酶,催化单向反应,它的活性改变不但影响代谢的总速度,还可改变代谢方向。4.填空题(1)蛋白质、肽;类固醇激素(2)腺苷酸环化酶、ATP、cAMP(3)催化亚基、调节亚基5.问答题:(1)指某些物质能与酶的非催化部位结合,引起酶构象改变,从而影响酶的活性。可使细胞中产生的代谢产物不致过多或过少,经济有效利用能源,而且还可调节代谢速度和方向。(2)酶蛋白肽链上某些基团在另一种酶的催化下发生可逆的共价变化,从而影响酶活性。特点:①受修饰的酶大多以无活性与有活性两种形式存在。②有放大效应。③耗能少。因为是酶促反应,所以作用快、效率高、耗能少。(3)H+R(膜受体)→〔H-R〕通过G蛋白介导活化AC,后者使ATP→cAMP+PPi,cAMP激活A-激酶(PK-A)使细胞内某些酶或蛋白磷酸化、调节代谢。(4)H+R(膜受体)→〔H-R〕通过G蛋白介导活化磷脂酶C,后者催化PIP2分解成DG和IP3,IP3使胞浆Ca2+浓度升高和钙调蛋白结合成复合物,后者可激活依赖14 Ca2+-CaM的蛋白激酶,该复合物也可直接调节某些酶或蛋白质活性表现其效应。DG可通过活化PK-C使某些酶或蛋白质磷酸化表现其信息效应。(5)一些信息分子如儿茶酚胺、加压素、血管紧张素等与膜受体结合,通过G-蛋白介导使质膜及内质网钙通道开放,导致胞浆Ca2+浓度升高,Ca2+与CaM结合成复合物(Ca2+-CaM)。该复合物①可激活依赖Ca2+-CaM的蛋白激酶;②直接激活某些酶或蛋白质。③当胞浆Ca2+升高时,也可与细胞内其他钙结合蛋白结合;④此外Ca2+对PK-C有激活作用通过以上方式,调节细胞代谢。(6)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由118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受体蛋白由三部分组成;细胞外区为EGF结合部位;膜区由23个氨基酸构成的跨膜段;细胞内区有酪氨酸激酶区和4个磷酸化位点,磷酸化后可使受体具有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后者进一步发挥信息传递作用。(7)类固醇激素与胞浆特异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受体变构,形成活性复合物进入胞核,结合到染色质上使特定基因活化,加速转录及翻译。(8)胰高血糖素与靶细胞膜受体结合成复合物通过G蛋白介导,活化腺苷酸环化酶,使ATP分解或cAMP,后者可激活蛋白激酶A,使糖原磷酸化酶磷酸化,使酶活性增高,促肝糖原分解,同时使糖原合成酶磷酸化降低其活性,抑制糖原合成,总结果是使血糖升高。(9)抗利尿素与膜受体结合成复合物,通过G蛋白介导活化膜内侧腺苷酸环化酶使ATP分解成cAMP,后者可活化蛋白激酶A,使肾小管上皮细胞膜蛋磷酸化,导致膜透性增加,对水分重吸收增加。6.简答题:(1)cAMP是如何生成的?水溶性激素如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等与膜上受体特异性结合形成复合物,通过Gs蛋白介导活化细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后者使ATP分解成cAMP和焦磷酸。(2)DG和IP3生成;某些水溶性激素如儿茶酚胺,抗利尿素;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5-羟色胺)与膜受体特异结合,形成复合物,通过G-蛋白介导,活化磷脂酶C,后者可将PIP2分成DG和IP3。(3)信息分子及其作用是细胞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类化学物质,能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引起受体构象改变,经介导系统将信息传至细胞内。(4)受体及其作用是指靶细胞中能识别信息分子并与其特异结合,并将信息分子的信息转给靶细胞内信息转换系统,并作出应答反应,它们绝大多数为蛋白质。第十章DNA的生物合成—复制答案1.单项选择题:(1)A(2)D(3)A(4)B(5)A(6)D(7)E(8)D(9)D(10)E(11)C(12)B(13)B(14)A(15)A(16)D(17)D(18)B(19)E(20)B2.多项选择题:(1)A.B.C(2)A.B.C(3)A.B.C(4)A.B.C(5)A.B.C(6)A.B.C(7)A.B.C.D(8)A.C.D3.名词解释(1)以单链DNA为模板,以4种dNTP为原料,在DDDP的催化下,按照碱基互补的原则,合成DNA的过程,合成的子代DNA双链中一条来自亲代DNA,一条重新合成。故称半保留,子代DNA和亲代DNA完全一样故称复制。(2)以RNA为模板,以4种dNTP为原料,在RDDP的催化下,按照碱基互补的原则,合成DNA的过程。(3)用人工的方法在体外进行基因重组,然后使重组基因在适当的宿主细胞中得到表达。转录反转录翻译(4)DNA复制时,随从链是断续复制的,这些不连续的DNA片段,称岗崎片段。(5)复制DNA←---→复制RNA---→蛋白质4.填空题(1)引物,岗崎(2)dATP,dGTP,dCTP,dTTP(3)解链解旋酶,引物酶,DNA指导的DNA聚合酶连接酶(4)分离目的基因,限制内切酶切割载体DNA,目的基因与载体DNA连接,重组DNA转入宿主细14 胞,筛选含重组体的细胞使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中表达。(即分、切、接、转、筛)5.问答题(1)①在拓扑异物酶和解链酶的作用下,DNA双螺旋结构打开,形成局部单链,DNA结合蛋白与单链DNA结合,使单链DNA不致复性。②引物酶辨认复制起始点,并利用四种NTP为原料,以单链DNA为模板,按5′→3′方向合成RNA引物片段。③在RNA引物的3′-OH端,DNA聚合酶Ⅲ以单链DNA为模板催化四种dNTP,合成5′→3′方向的DNA。④在DNA聚合酶Ⅰ的作用下,水解切除RNA引物,并由该酶催化DNA片段继续延长,填补空缺。⑤由DNA连接酶将相邻的两个DNA片段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DNA链。(2)用人工的方法在体外进行基因重组,然后使重组基因在适当的宿主细胞中得到表达。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①构建DNA重组体a.分离目的基因b.选择克隆载体c.用目的基因和载体DNA构建DNA重组体②DNA重组体的扩增和表达a.将重组DNA导入宿主细胞b.筛选含有重组DNA的宿主细胞c.目的基因的扩增和表达(3)以RNA为模板,以4种dNTP为原料,在RNA指导的DNA聚合酶的催化下,按照碱基互补的原则合成DNA的过程。逆转录酶存在于所有的致癌RNA病毒中,其功能可能和病毒的恶性转化有关。病毒的RNA通过逆转录先形成DNA(前病毒),然后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DNA中去,使病毒的遗传信息在宿主细胞中得到表达,即宿主细胞除合成自身蛋白质以外,又能合成病毒特异的某些蛋白质,而后者又和癌症的发生关系密切。(4)①DNA指导的DNA聚合酶,大肠杆菌DNA聚合酶包括DNA聚合酶Ⅰ、Ⅱ、Ⅲ,其中DNA聚合酶Ⅰ在DNA的损伤修复中起主要作用,DNA聚合酶Ⅲ在DNA复制中起主要作用。②解链,解旋酶类,包括解链酶,拓扑异构酶,单链DNA结合蛋白,它们的共同作用是解开,理顺DNA双链。维持DNA处于单链状态。③引物酶,其本质为DNA指导的RNA聚合酶,它可以DNA为模板,合成短链RNA,以提供3′-OH末端为DNA聚合酶延长DNA链作准备。④DNA连接酶,连接DNA链3′-OH末端和另一DNA链的5′-P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从而把两段相邻的DNA链连接成完整的链。(5)遗传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它保证了物种的稳定性,保证了物种的正常繁衍,遗传的变异是绝对的,有变异才使物种进化,才使生物界能够不断发展。其分子学基础是DNA复制过程十分准确,其自发突变的频率约为10-9。第十一章RNA的生物合成—转录答案1.单项选择题:(1)B(2)B(3)A(4)C(5)D(6)D(7)B(8)B(9)D(10)C(11)B(12)D(13)D(14)C(15)D(16)D(17)C(18)A(19)C(20)B(21)C(22)E2.多项选择题:(1)A.B.C.(2)A.B.D.(3)A.B.D.(4)A.B.C.(5)B.C.(6)A.B.C.(7)C.D.(8)A.B.D.(9)B.D.(10)A.C.D.3.名词解释(1)以DNA的模板链为模板,以4种NTP为原料,在DNA指导的RNA聚合酶的催化下,按照碱基互补的原则,合成RNA的过程。(2)在基因(包括hnRNA)上编码蛋白质的核苷酸序列称外显子,相应的非编码序列称内含子。(3)hnRNA是核内不均-RNA,是真核细胞mRNA的前体,需经加工改造后,才能成为成熟的mRNA。4.填空题14 (1)α2ββ′σ,α2ββ′,σ(2)ATP、GTP、CTP、UTP,DNA指导的RNA聚合酶模板(3)剪接去除内含子,5′端戴帽,3′端加polyA尾巴,碱基修饰(4)模板链,编码链5.问答题(1)在转录作用进行时,DNA双链中只有一条链可作为模板,指导合成与其互补的RNA,此DNA链称模板链,另一条链不能作为转录的模板称为编码链。当一个基因片段进行转录时,双链DNA分子中只有一条链可作为转录的模板,所以这种转录方式称为不对称转录。(2)①起始,RNA聚合酶全酶与DNA启动子结合,首先由σ因子识别DNA启动子的识别部位,核心酶则结合在启动子的结合部位,DNA双螺旋局部打开,暴露DNA模板链,RNA的合成原料NTP按照碱基互补原则定位进入模板链,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第一个和第二个NTP之间形成3′,5′-磷酸二酯键,同时释放一个焦磷酸,当第一个磷酸二酯键形成后,σ因子脱落,起始阶段结束。②延长、RNA聚合酶核心酶沿DNA模板链3′→5′滑动,每往前移动一个核苷酸距离,就有一个与模板互补的NTP进入反应体系,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逐一地形成3′,5′-磷酸二酯键,使新合成的RNA分子不断延长。③终止,DNA分子上具有终止转录的终止信号,此部位有一段富含GC区,并有反向重复序列,使转录生成的RNA形成发夹结构,此发夹结构可阻碍RNA聚合酶的移动,从而终止转录。此外还有一种蛋白质称ρ因子,它对RNA聚合酶识别终止信号有辅助作用,故称终止因子。(3)大肠杆菌RNA聚合酶全酶由α2ββ′σ五部分组成,其中α亚基决定哪些基因被转录,β与转录全过程有关,β′亚基结合DNA模板,σ亚基辨认DNA转录的起始部位与DNA启动子的识别部位结合。(4)mRNA前体的加工,包括剪接,去除内含子,拼接外显子;5′端加帽m7Gppp;3′端加polyA尾巴;碱基修饰。tRNA前体的加工包括剪接,去除多余的核苷酸;3′端加CCA-OH;碱基的修饰形成烯有碱基。rRNA前体的加工,主要是剪接和碱基修饰。第十二章蛋白质生物合成——翻译答案1.单项选择题:(1)D(2)A(3)C(4)C(5)B(6)D(7)C(8)E(9)E(10)B(11)C(12)A(13)A(14)E(15)A(16)A(17)B(18)C(19)D(20)A(21)B(22)C(23)B(24)D2.多项选择题:(1)A.B.C.D(2)A.B.C.D(3)A.C(4)A.B.C.D(5)B.D(6)A.B.C(7)A.C(8)A.B(9)A.B.C(10)A.B.C(11)A.B.C(12)A.D(13)A.B.C.D(14)A.B.C.D(15)A.B.C3.名词解释(1)mRNA分子上,相邻的三个碱基组成碱基三联体,它对应于一个氨基酸,此碱基三联体称密码子。(2)操纵子是DNA分子中一个转录基本单位,由信息区和控制区两部分组成,信息区由结构基因组成,含有编码数种蛋白质的遗传信息、控制区包括启动基因(RNA聚合酶结合部位)和操纵基因。(控制RNA聚合酶向结构基因移动)。(3)核蛋白体大亚基上有转肽酶,可以催化P位上肽酰tRNA(蛋氨酰-tRNA)上的羧基与A位上氨基酰-tRNA的氨基间形成肽键,此过程称转肽作用。(4)mRNA分子上的密码子和tRNA分子上的反密码子配对结合时,密码的第3个碱基和反密码的第一个碱基结合是不严格遵照碱基互补原则的,此现象称不稳定配对。(5)由于DNA分子上基因的遗传性缺陷,引起mRNA异常和蛋白质合成障碍,导致机体结构和功能异常,所致的疾病。4.填空题:(1)进位,转肽,移位(2)甲酰蛋氨酰-tRNA,蛋氨酰-tRNA14 (3)肽键形成,肽链水解(4)rRNA,蛋白质,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场所(5)5′,3′,N,C(6)64,61,205.问答题:(1)①mRNA,5′端有帽子结构m7Gppp;3′端有polyA;依次相连的三个核苷酸组成一个密码,共有64个密码,其中61个密码代表20种氨基酸,1个起始密码,3个终止密码。mRNA在蛋白质合成中起直接模板的作用。②tRNA,其二级结构为三叶草形。有氨基酸臂;DHU环;反密码环,TφC环;额外环。tRNA能选择性的转运活化了的氨基酸到核蛋白体上,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③rRNA,rRNA和多种蛋白质组成核蛋白体,核蛋白体由大、小亚基组成,是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场所。(2)DNA合成RNA合成蛋白质合成原料dNTPNTP20种氨基酸模板DNADNA的模板链mRNA合成方向5′→3′5′→3′N→C合成方式半保留复制不对称转录核蛋白体循环(3)①进位,与受位上mRNA嘧码对应的氨基酰-tRNA进入。②转肽;核蛋白体大亚基上的转肽酶将给位上的肽酰(蛋氨酰)基转移到受位氨基酰-tRNA的α氨基上,形成肽键。③移位:空载的tRNA从核蛋白体上脱落,核蛋白体沿mRNA向3′端移动一个密码子距离,肽酰-tRNA随之移到了给位,受位空下来。又可进行下一个循环,进位,转肽,移位。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