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3.50 KB
  • 2022-04-22 11:39:54 发布

电大《教育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doc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电大《教育学》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教育学是研究,揭示的一门科学。2.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3.从横向上看,教育的基本形式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和。4.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自德国哲学家。5.在西方,传统教育学的代表通常是指。6.教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7.社会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8.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包括:的现代化、的现代化、的现代化。9.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和。10.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和。11.中国以考试即科举的形式选拔人才的制度始于。12.《中华人民义务教育法》颁布的时间是。1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于。14.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15.对学生的科学认识包括三个方面:学生的教育前提、教育基础和。16.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17.心理学家通常把少年期称为“”。18.中学生的心理差异不仅表现在智力因素方面,也体现在方面。19.课程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指:课业及。20.教学指导书主要包括:教学的目的要求和说明、教材分析、。21.我国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表现形式是课程计划、教科书、教学指导书和。22.教学原则是进行教学所必须遵循的。2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知识主要是通过。24.学生认识的来源有间接经验和。25.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26.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其特点具有:。27.学校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是。28.班主任是学生班级直接组织者、教育者和。29.教师的根本任务是。30.社区教育的实质是实现教育社会化与。31.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为一种内驱力作用于智力因素,对其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它是人们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32.教育科学研究与其他科学研究一样,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难度较高的。33.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必要。34.课程的基本分类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35.反映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著作是。36.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手段是构成教育的。37.教师工作中充满科学性和思想性,而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是其工作的重要方面。这就首先要求教师有较高的。38.使学生个体接受文化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接受思想品德影响的最集中、最丰富、最重要的场所是。39.现代社会不仅要求劳动者具有扎实的科学知识和一定的综合技术素养,还要有高度的思想性、自律性、健全的人格以及。40.按照国际上通用的科学研究分类规定,教育科学研究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41.以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活动为基础,促进学生智力、体力、思想品德等全面发展的过程是。42.严格地说,家庭教育开始产生的历史年代是。43.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学记》。44.我国中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全面性、义务性的特点。45.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46.20世纪,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按学科的基本结构构建课程的理论,47.学校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8.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包括(知)、(情),(意)、(行)。49.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示范性)等特点。50.1623培根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写《大教学论》 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教育学独立标志。51.杜威新教育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遗传素质环境家教和人的主观能动性。52.师生关系的三种形态(专制型)(放任型)(明主型)。53.校本研究的方法行动研究、课堂人种志研究、个案研究法P22054.教育理论基础马克思理论。55.教育规律的意思理解。56.教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现象)及其(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57、《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收录孔子的言行编辑而成。58、《学记》是我国和世界教育史上成书最早、体系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59.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年),第一本教育学著作,独立标志。60、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首先把哲学、伦理学、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传统教育代表。61.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首开系统全面的“传统教育”学派的批判,集“现代教育思想”之大成,现代教育代表62、1904年颁布癸卯学制癸卯学制癸卯学制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次以法令形式颁布并在全国推行的学制,是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1922年颁布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壬戌学制壬戌学制壬戌学制壬戌学制63.现代三大教学理论包括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前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以及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64.教育目的规定了特定社会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标准。一般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培养目标的具体化。65.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方式为主,这是小学教学中必须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的依据。66.教师的备课要求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67.历史上曾出现过两种相互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即(启发式和注入式)。68.(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开辟了真正科学化的道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曾发生过重大影响。69.“揠苗助长”、“陵节而施”的教育方式的错误就在于不顾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违背了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70.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途径。71.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72.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二.选择题:1..对正常发育的儿童来说,遗传对他们的身心发展。A.不起决定作用B.起决定作用C.起重要作用D.起一般作用2.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A.性质B.机会C.规模D.管理体制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于。A.1990年B.1993年C.1995年D.1997年4.我国中小学的主要任务是。A.升学B.就业C.提高基本素质D.大学预备教育5.“人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并且只有通过经常的学习才能完善他自己”,这一句话出自。A.《教学与发展》B.《教育过程》C.《教育目标分类学》D.《学会生存》6.学校的正式产生一般地说是在。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7.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诞生了夸美纽斯的《》。A.教育论B.理想国C.教育漫话D.大教学论8.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A.洛克B.卢梭C.斯宾塞D.赫尔巴特9.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是。A.《理想国》B.《学记》C.《论语》D.《雄辩术原理》10.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A.《论语》B.《师说》C.《学记》D.《大学》11.历史上的儿童中心论者,指的是美国教育家。A.布鲁纳B.布鲁姆C.杜威D.奥苏贝尔12.童年期指的是。A.三岁至六七岁B.六七岁至十一二岁C.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D.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 13.实质教育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A.传授实用的知识B.训练学生思维C.发展学生的智力D.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14.“温故而知新”,是指教学应遵循。A.循序渐进原则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C.巩固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15.教师运用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A.讲授法B.谈话法C.讨论法D.练习法16.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制C.分组教学D.复式教学17.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朱熹18.学校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地促使学生的过程。A.掌握知识B.改造思想C.形成技巧D.个体社会化19.班主任要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和技能技巧的训练,也不可忽视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使学生具有远大的学习理想、浓厚的学习兴趣、求知欲等。A.智力B.非智力C.思想品德D.规章制度20.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忽略社会、家庭的作用。家长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A.潜移默化B.积极教育C.思想品质D.自身素质21.教师的根本任务是。A.传授知识B.教书育人C.发展能力D.增强技能22.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C)。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23.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B)。A.北欧的尼德兰B.捷克的夸美纽斯C.法国的斯图谟D.德国的福禄培尔24.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C)。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25.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D)。A.观察法B.读书法C.文献法D.行动研究法26.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A)。A.劳动起源论B.生物起源论C.心理起源论D.生物进化论27.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B)。A.十五大B.十四大C.十三大D.十二大28.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A)。A.教育制度B.学校教育制度C.教育体制D.学校领导制度29.《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B)。A.1985年B.1986年C.1987年D.1988年30.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D)。A.六三制B.双轨制C.分支型D.五四制31.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A)。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C.开展网络教育D.高等学校扩招32.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A)。A.认识活动B.教师教的活动C.学生学的活动D.课堂活动33.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C)。A.是同时的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D.说不清楚34.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C)。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35.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B)。A.并不重要的时期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C.没有效果的时期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3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B)。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37.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B)。A.赫尔巴特B.瓦根舍因C.怀特海D.克伯屈38.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C)。A.坚持人文教育为主B.坚持科学教育为主C.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携手并进D.要看情况而定39.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B)。A.主体B.客体C.教的主体D.学的主体40.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B)。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41.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C)。A.杜威B.怀特海C.布鲁纳D.克伯屈42.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C)A.《大学》B.《中庸》C.《学记》D.《春秋》43.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是(D)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裴斯泰洛齐D.杜威44.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B)A.生产劳动B.模仿C.语言D.动物本能45.普通中小学经常组织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C)A.深化课堂教学B.培养竞赛人才C.因材施教,发展青少年个性特长D.充分发掘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潜力46.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B)A.永恒性B.历史性C.相对独立性D.继承性47.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B)A.大力加强普通高中教育B.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C.实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更好衔接D.进一步加强中等专业教育48.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B)A.主导地位B.主体地位C.被动地位D.辅助地位49.教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哪一条基本规律中(D)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C.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D.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50.“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A)A.陶冶教育B.榜样示范C.实际锻炼D.品德评价51.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杜威所持的观点是(C)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教育无目的论D.国家利益论52.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A.感知教材、形成表象B.理解教材、形成概念C.巩固与保持知识D.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53.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A)A.示范性B.复杂性C.主体性D.长期性54.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C)A.成立了班委会B.开展了班级工作C.形成了正确舆论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55.教育科学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C)A.教育哲学B.教育心理学C.教育学D.教学论56.“四书”、“五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教育内容,下列著作不属四书范围的是(D)A.《大学》B.《中庸》C.《论语》D.《春秋》57.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进程与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是(C)A.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发展B.教育滞后于政治经济发展C.教育常常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发展状况58.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B)A.顺序性和阶段性B.不均衡性C.稳定性和可变性D.个别差异性59.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下列哪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C)A.观察力B.想像力C.思维力D.判断力60.我国目前主要由下列哪一主体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A)A.地方B.中央C.社会力量D.学生家长 61.“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D)A.复杂性、创造性B.连续性、广延性C.长期性、间接性D.主体性、示范性62.“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D)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的原则D.巩固性原则63.“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C)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64.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B)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B.全面了解学生C.培养优良的班风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65.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理论是(C)A.学科课程论B.活动课程论C.实质教育论D.现代课程66.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A)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B.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C.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D.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67.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D)A.主体性B.创造性C.间接性D.示范法68,生产力发展决定教育的——。CE  A.性质B.机会C.规模D.管理体制E.速度69.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ABCDE  A.中小学教育B.社会教育C.成人教育D.家庭教育E.高等教育70.我国学制的层次结构有——————ABCD———。  A.幼儿教育B‘初等教育C.中等教育D.高等教育E.研究生教育71.“温故而知新”是指教学应遵循————C—————。  A.循序渐进原则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C.巩固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E.全面发展原则72.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有——。ABDA.讲授法B.谈话法C.演示法D.讨论法E.实验法73.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BDEA.发现教学B.班组授课制C.问题教学D.个别教学E.分组教学74.主张课内外结合培养人才,并亲自在帕夫雷什中学建立了“智力生活基地”的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是______。EA.凯洛夫B.赞可夫C.马卡连科D.巴班斯基E.苏霍姆林斯基三.名词解释:1.教育::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广泛地说,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2.教育制度:亦称国民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依据其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所设置的教育实施机构及其运行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总称。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4.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和教学的基本规律提出的,进行教学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P2135.学科课程:是根据学校的教育任务和学生一定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出最基本的原理、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P1696.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8、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9、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10、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11、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12、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13.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14.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任务 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指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15、学科课程: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从课程体系出发,整体安排它们的顺序、授课时数及期限16.课程设计:对课程各方面做出规划安排课程论在应用层面上最重要的范畴之一17.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18.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体系,它规定了各级各类的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19.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20.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21.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是教育者根据社会要求和人身心发展规律,用一定社会多方面的外在要求,对受教育者思想言行给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和培养,以使他们形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2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23.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24.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25.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26..广义的教育: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广泛地说,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地,都是教育。27..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或政党发展教育事业,开展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确切地说,教育方针是由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要求提出的,带有法律效力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方向、目的、道路的总体规定。7.义务教育即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28.启发式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9.自我教育是指个体为形成、巩固和发展良好的思想品德而自觉进行的思想修养、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等活动30.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是指从童年期到青年初期(7~18、19岁)的个体身心变化状况。指人的身体的发展,知识、技能的获得,思想、品德的形成,审美情操的陶冶,也就是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的发展31.个别差异:是指在身体和稳定的心理因素发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32、课程:广义的课程指:课业及进程。是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它包括学校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活动,以及对内容的安排、进程和时限。狭义的课程指一门学科。P1633、活动课程:是指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P17034、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与体力,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P19935.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科学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进行。P21936、自我教育:是指个体为形成、巩固和发展良好的思想品德而自觉进行的思想修养、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等活动。37、陶冶教育法:是指利用或创造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或情境,给人以积极的感化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人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38、课外教育: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39、班主任:是学生班级的直接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是联系班级与各任课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40、教师:教师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是指有目的地增进他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他人的思想品德及身体、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的人。狭义的教师特指学校教师,是指学校中以培养人为职业,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其智力和体力的人。41、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或其他所长者对其子女与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42、社区教育:是指以一定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的教育价值和参与意识,并且双向服务,互惠互利,学校服务于社区,社区依赖于学校,旨在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体制。43、教育合力:是指学校、家庭、社区三种教育力量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统一教育方向,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使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一体化,以提高教育活动实效。 44。说理教育法:指通过事实和道理以真情实话来启发引导学生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教育方法。45.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46.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47.课外活动: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48.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49.形式教育:50.实质教育:51.教育手段:52.教育内容:53.启发式原则:四.简答题:1.简述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作用。(1)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2)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突出的促进作用:第一现代社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第二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最佳途径;第三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第四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手段。2.简述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5)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6)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的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想。3.简述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1)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意义,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目的性和学习责任感;(2)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改进教学方法,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作直观演示,讲述有趣的故事等;(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主要采用教学本身的有趣因素和物质刺激,引起其直接动机推动学习;高年级和初中学生,逐步由直接动机向间接动机过渡。对高中阶段学生则将学习与个人前途、理想联系起来,促进其从学习中体验乐趣。4.简述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3)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5.简述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1)现实性和方向性相结合原则(2)知行统一原则(3)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4)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5)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7)正面教育、疏通引导的原则。7.简述课外教育的基本内容。(1)社会政治活动(2)科学技术活动(3)劳动技能学习活动(4)文化艺术活动(5)体育活动(6)社会公益活动。5.简述班集体的教育功能。(1)教养功能(2)教育功能(3)管理功能(4)社会化功能(5)发展功8.简述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1)全面施教(2)民主平等(3)以身作则(4)爱严相济(5)要求一致9.简述班主任工作的内容。(1)研究和了解学生(2)做好学生思想工作(3)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4)组织班集体活动(5)做好校内外的协调工作(6)做好学生评价工作(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10班主任工作的任务主要有:(1)班主任对本班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2)促使本班学生自觉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和技能技巧的训练。(3)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社会活动和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在活动中培养其艰苦朴素的思想和劳动观念,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11、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有哪些?P15-26答:现代教育有以下的发展趋势:(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5)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6)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的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7)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12、请说明教育家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的代表作及其教育贡献。P35-37答:(1)夸美纽斯的代表作及其教育贡献: 夸美纽斯的代表作是:《大教学论》,一般认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夸美纽斯的教育贡献是: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并在自然适应性原则基础上对人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作了新的探索,较详细地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确立了教学的基本原则。(2)赫尔巴特的代表作及其教育贡献: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在西方被看作是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代表作。赫尔巴特的教育贡献是:较全面论述了教育中德、智、体各育的一些根本问题,体系比较完整,基础较为殷实,在西方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3)杜威的代表作及其教育贡献:杜威的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的教育贡献是: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是“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主要观点有:(A)主张以儿童中心代替教师中心,以活动课程代替分科教学;(B)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口号。13、请简要说明教育的经济、文化功能。P56-58,P64-66答:(1)教育的经济功能是:(A)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B)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为社会带来巨在的经济价值;(C)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D)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2)教育的文化功能是:(A)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功能;(B)教育对社会文估的选择功能;(C)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播功能;(D)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创造功能。14、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P73-74答: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突出的促进作用,表现在:(A)现代社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B)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最佳途径;(C)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D)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手段。15、简述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P85-86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A)年轻一代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B)年轻一代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C)年轻一代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决定了教育活动要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以促其得到更好的发展。(D)年轻一代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决定了教育活动要因材施教。16、简述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特点。P104答: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特点是:(1)我国中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的特点;(2)我国中小学教育具有全面性的特点;(3)我国中小学教育具有义务性的特点。17、简述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及精神实质。P109-110答:(1)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精神实质是:(A)一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方向;(B)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标准;(C)坚持为社会培养劳动者;(D)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育人道路。18、简述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内容及其关系。P111-114答: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有:(1)、德育;(2)、智育;(3)、体育;(4)、美育;(5)、劳动技术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是:(1)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三个方面内容。(2)智育:包括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技巧、智力三个方面内容。(3)体育:包括体育卫生知识和运动技能;机体素质、体质和运动能力;体育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三方面内容。(4)美育:包括审美观点;美的知识与能力;艺术创作能力;精神境界和文明行为习惯四个方面。(5)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五育之间的相互关系是:(1)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目的规定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人类长期培养人的教育实践经验的抽象和概括。(2)五育各有自己的特殊任务、内容和方法,对个人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3)五育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共同形成着受教育者的合理素质结构。我们教育工作者切不可厚此薄彼,有所偏废。(4)体育是各育的物质前提;智育是各育的认识基础;德育是各育的方向、统帅和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渗透于各育之中,对学生的和谐发展有重要作19、简述我国小学教育的任务与培养目标。P119答:小学阶段的教育任务与培养目标是:“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20、简述当代国外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特点。P122-126答:当代国外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特点是:(1)教育改革的重点已转向基础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2)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改革的重点;(3)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4)重视个性教育,注重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5)加强改进道德教育,是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特点。21、简述教育对象的本质特征,以及我国当代青少年的新特征。P134-136答:(1)教育对象的本质特征有:(A)青少年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B)青少年是一个未完成的人;(C)青少年是可教育的人。(2)我国当代青少年的新特征是:(A)知识面普遍广博;(B)过早出现社会化、成人化的倾向;(C)主体意识、独立意识增强;(D)交往范围扩大、频率提高、能力增强。22、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151 答:人的智力因素主要指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等五个方面。学生的智力因素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同一年龄阶段的不同儿童在智力的同一方面的发展,其速度与水平是各不相同的。(2)智力整体各个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根据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1)应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2)有针对性地施教,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智力的特点去从事学习和其它各种活动,扬长避短;(3)不要夸大人的智力差异。非智力因素就是指情感、意志、性格、兴趣和动机等人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在:(1)在一个集体中,有的学生情感高尚,有集体主义精神;有的学生自私自利,贪图享受。(2)有的学生意志坚强,有的学生意志薄弱。(3)有的学生刚毅果断,有的学生优柔寡断。(4)有的学生性格内向,有的学生性格外向。(5)有的学生兴趣广泛,有的学生兴趣狭窄。(6)有的学生学习动机单一、扑素,有的学生学习动机复杂、高远。根据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1)非智力因素是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在人的一生发展中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应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2)应从学生的差异出发,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措施,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健康发展。(3)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的发展都是重要的,教师应全面培养,不可偏废。23、简述学科课程的特点。P170答:学科课程的特点是:分学科设置课程,按照一定的程序分段教学。其优点是:(1)可系统地传授文化遗产,知识涵盖量大,科学性强。(2)教学内容逻辑性强,由浅入深,符合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特点。(3)以传统的知识为基础,便于教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更多的间接经验。其缺点是:(1)易导致重视记忆知识,轻视技能、能力的培养。(2)仅从教材的角度出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24、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参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5、教学的实质和任务是什么?P200、202-203答:教学的实质是:(1)教学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所组成的共同活动;(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是辨证统一的;(3)教学是以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3)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26、简述教学过程应遵循哪些规律。P207-212答:教学过程应遵循的规律有:(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学习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的规律;(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5)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的规律。27、简述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P215-222答: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1)全面发展的方向性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4)直观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8)因材施教原则。6、简述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P230-238答: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1)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A、讲授法;B、谈话法;C、讨论法;D、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A、演示法;B、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A、练习法;B、实验法;C、实习作业法。28、简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P245-246答: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是:(1)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任务,选择不同的现代教育技术;(2)有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3)要适应学生的特点;(4)有利于视听和思考相结合。29、简述中小学生学法指导的内涵、意义及内容。P246-248答:学法指导的内涵是:(1)了解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包括两个方面:A、认识的发展;B、情意的发展。(2)掌握学习方法。(3)学会独立学习。学法指导的意义是:(1)提高学习质量;(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法指导的内容:(1)课内学法指导的内容:包括预习、听课、复习。(2)课外学法指导的内容:包括课外阅读、学科活动、社会调查。30、简述教师备课的内容。P256答:教师备课的主要内容有: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1)钻研教材:即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阅读有关教学参考资料;(2)了解学生:教师教学的对象是正在成长的学生,要使备课工作切合学生实际,就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3)设计教法: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就应解决教法问题。31、简述什么是一堂好课。P257-258答:一堂好课的基本评价要求有:(1)有明确的教学目的;(2)教学内容正确;(3)方法恰当,运用自如;(4)结构紧凑;(5)教学效果好。32、简述学校德育的意义。答:学校德育具有以下意义:(1)学校德育的社会意义德育产生于社会需要,受一定社会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巩固、继承和发展服务。因此,德育是古往今来的任何社会所必需,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所必需。(2)学校德育对学校自身工作的意义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进行并加强学校德育,是全面实现我国教育目的,提高教育质量所必需。(3)学校德育对受教育者成长的意义 青少年是人生观、世界观发展的关键阶段。加强学校德育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所必需。33、简述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目标。答: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公民素质(也可以说道德素质),为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科学世界观奠定坚实的基础。(2)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3)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34、简述德育的基本内容。答: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爱国主义教育(2)集体主义教育(3)法制教育(4)社会公德教育(5)劳动教育(6)健康心理品质教育(7)人生观教育(8)科学世界观教育(9)社会主义教育。36、简述德育的途径和方法。答:德育的途径主要有:(1)教学(2)班集体(3)各项课外和校外活动(4)团队工作(5)家庭和社会教育网络德育的主要方法有:(1)说理教育法(2)心理咨询法(3)榜样示范法(4)实际锻炼法(5)陶冶教育法(6)自我修养法(7)品德评价法37、简述课外教育的作用与任务。答:课外教育的主要作用是:(1)课外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2)课外教育有利于推动学生良好个性的充分发展(3)课外教育有利于充实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抵御不良因素的影响(4)课外教育有利于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加速个体的社会化过程课外教育的主要任务是:(1)配合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2)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为学生良好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3)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4)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加快个体的社会化进程。38、简述课外教育的内容。答:课外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政治活动(2)科学技术活动(3)劳动技能学习活动(4)文化艺术活动(5)体育活动(6)社会公益活动39、简述教师的角色。答:教师的角色主要有:(1)知识的传授者  (2)学习的促进者  (3)模范公民(4)学生的管理者(5)父母的代理人  (6)学生的朋友(7)心理治疗者(8)教育科学研究者40、简述教师的任务。答:教师的任务包括教师的根本任务和具体任务两方面。(1)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2)教师的具体任务是:a、教师要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b、教师要科学地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c、教师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      d、教师要展开教育科研41、简述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答:教师的权利包括以下几点:(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它方式的培训的权利根据我国的《教师法》,教师必须履行下列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42、简述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答: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素养:(1)思想政治素养   (2)职业道德素养   (3)科学文化素养(4)教育理论素养   (5)教育能力素养43、简述家庭教育的特点及其基本要求。答:家庭教育的特点有:(1)先导性   (2)感染性   (3)权威性   (4)针对性   (5)终身性   (6)个别性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有:(1)全面施教   (2)民主平等   (3)以身作则(4)爱严相济   (5)要求一致44、社区教育的作用和特点。答:社区教育的作用有:(1)协调育人   (2)环境优化   (3)组织协调    (4)监督管理社区教育的特点有:(1)开放性   (2)广泛性   (3)多样性   (4)补偿性   (5)融合性45、学校教育的特点。答:学校教育的特点有:(1)学校教育职能的专门性    (2)学校教育作用的主导性(3)学校教育组织的严密性    (4)学校教育内容的全面性(5)学校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6)学校教育形式的稳定性46、简述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三结合的重要意义及其基本形式。答: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三结合的意义是:(1)三结合教育合力有利于教育的完整衔接(2)三结合教育合力有利于统一教育方向(3)三结合教育合力有利于发挥教育的互补作用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三结合的基本形式有:(1)互相访问  (2)通讯联系   (3)家长会和家长学校   (4)教育讲座47.简述教育要素及其关系。教育要素及其关系。  答: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4分)  四者关系为:他们共同存在于一个系统之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2分)48.教师劳动特点答1复杂性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教学过程中任务的多元性、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多样性等都导致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2创造性学生个体发展的变化性、教学中的个别性以及一些偶然事件都将决定教师的劳动具有创造性3示范性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德行学识感化学生引导学生学生也可能模仿老师的行为思维等4长期性因为人才的成长的周期长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形成一定道德品质都需要长期的培养49.信息社会教育发展的特点答:1教育的普及性义务教育形态出现和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逐渐建延长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教育形式多样化4教育内容丰富、深入、系统教育手段现代化、网络化5教育国际化。50.当代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答1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系2从科技主义、经济主义到教育的社会价值政治、文化取向(3)、从国家主义教育到国际主义教育4、从阶段性教育到终身教育。发展趋势1教育全民化全名教育与纵身教育以成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两大教育思潮2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3教育全民化主要包括教育的民主与民主的教育两个侧面4教育信息化一是教育培养适应社会信息化的人才二是教育把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应用于教学与科研5教育个性化未来社会是一个高科技的社会是激烈竞争的社会无论是科技发展还是社会竞争都需要有一个个性的创造人才。51.学科课程的优缺点(书上没有三有助于)答优点:1有利于系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2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学习知识3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缺点:1容易导致轻松学生需要经验和生活2容易导致忽略当代社会的现实需要3容易导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和化一的讲述方法4难以变革。52.上课的常规要求答:1上课前准备要求2按时上下课时间要求3上下课师生的礼貌要求4课堂上的纪律要求53.建立良好班集体答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这是班集体理想和前进的方向2培养正确的舆论和班风正确的舆论是一种教育力量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激励的作用。3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班主任工作只有细致入微才能是班级管理见成效。4发挥班委会和骨干的核心力量。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拥有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组成班集体的核心。5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可以促进学生相互关心、尊重理解和协作关系的形成。54.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答:1选择课题。选择课题包括相关联的两个方面的问题提出问题和确定问题。2制定计划。有利于合理安排研究的各项工作提高研究信度和效度。3实施研究。按照研究工作计划和研究设计中的具体规定通过观察调研实验以及查阅文献等方法收集文献资料。4整理分析。整理分析包括两项工作一是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加工二是对已占有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5表述成果。这是教育研究最好一个重要步骤是将思维活动变为文字学材料的过程。55.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答1社会需求。这里所谓的社会是社会结构它包括政治经济发展、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因素它们对课程的设置、内容有着不同的影响学校课程是这些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科技革新随着社会发展科技技术的进步与革新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日益加剧尤其当代新技术革命对课程的变革起着直接推动作用。3学生发展。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与可能、原有知识基础和能力发展水平、年龄特点等都是影响课程的重要因素五、论述题1.描述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轨迹与里程碑。     (1)教育学的萌芽。其标志有中国古代的《论语》和《学记》。前者是反映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后者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西方古代教育学思想根源于雅典与斯巴达的教育实践。代表有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英国哲学家培根于1623年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划分了出来,标志教育学有了自己独立的学科地位。此时的代表人物有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3)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20世纪初,形成世界性科学化教育学研究运动。标志是马克思教育学和实验教育学等。(4)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教育学开始走向自然科学导向下的以定量为特征的发展方向,研究中心向美国和苏联转移。标志是教育学出现繁荣发展的特征。代表人物有杜威、马卡连柯、凯洛夫、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等。2.教育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有哪些?     (1)教育理论的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点,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教育学知识的学习,可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文化底蕴和教育理论修养,从而促进教师对自身所形成或正在形成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思想的理想思考。(2)教育理论是对教育实践的理性阐释,具有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的功能。教师通过教育基本理论的学习,认识教育规律,从而按照教育规律指导教育教学,提高其教育实践活动的科学性与有效性。(3)教育学也是关于教育教学方法的理论。通过教育教学方法等相关理论的教学,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确定教学的进度和教学重点;根据人的成长规律,从道德认知、能力等方面确定教育的方式和方法。3.杜威认为,教育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是婴孩时期到成人时期的摆渡船。通过这只摆渡船,使人获得赖以生存的资本(经验和知识),并把这些资本源源不断地传给子孙。你对这个观点有什么看法?     (1)人是教育的对象。人通过教育实现了自身的完善与发展,成为真正的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必须通过接受教育和学习来认识这个复杂的世界。人原则上,并且始终是需要教育的。人的整个一生都需要不断接受教育,教育是帮助人类实现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的必要手段。人性是不完善的,人需要通过教育完善自己,进而展开美好生活。(2)人需要通过教育传递和创造社会文明。人类教育传递的正是人类社会共同体积累的“类”经验,不只是个体的直接经验。从过去到现在,从宏观到微观,全社会、全人类的所有知识和经验财富都可以为人类所掌握,人类的经验可以实现社会遗传就在于人接受了教育。实现人类智慧结晶传递的重要条件就是人必须接受教育,教育使人具备了发展文化、创造文化、传递文化的素质。在教育活动中,人类个体特有的认识路线为社会文明的遗传提供了可能。人类社会要进步,人类自身的生产要优化,社会物质生产要变得丰富,都离不开教育对人的培养。正是人通过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改善自身的蒙昧于野蛮状态,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更高一级的文明阶段,才能承担传播、创造人类文明的重任。4.结合现实谈谈活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个体的遗传素质和外部的环境因素,只有通过活动的结合,才能将外部的资源因素转化为个体身心发展需要的能量。活动是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个体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人是实践的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和实践,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活动对个体发展的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1)活动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现实性因素,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只有通过活动,影响人的发展的潜在因素才能转化为现实,人的发展才能得以实现。但这里的活动是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的活动。(2)活动是个体各种潜能和需要展开、生成的动力。活动是个体潜能和力量的转换器,也是新的需要和新的能力的再生器。(3)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机制,体现着人的能动性。只有通过活动,个体才能从活动的结果或过程中满足自身的需要。5.联系你本人所在地义务教育的普及现状,试分析我国当前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的新动向。     经过多方面的努力,我国在世纪之交率先于其他发展中人口大国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目前接近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已逐步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但义务教育巩固和提高的任务依然艰巨,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依旧突出。为此,《教育规划纲要》确立了义务教育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和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并做出了一系列工作部署:通过合理规划学校布局等措施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通过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等措施提高义务教育质量;通过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等措施,切实缩小校际、城乡和区域差距,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6.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以往课程改革有何不同?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主要包括:(1)儿童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中心和主体,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课程的依据;(2)以“生活世界”为课程内容的范围,儿童的现实体验是儿童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注重培养儿童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3)课程的实施是儿童反思性、创造性实践构建人生意义的活动;(4)儿童的学习方法应以主动参与、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基础,而不是被动接受或简单适应;(5)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指导者与合作者,和儿童一样是课程的建构者。7.课程评价中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是如何体现的?     课程评价中要体现教师的主体性,就要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模式。即注重教师评价的改进和形成功能、扩展教师评价的范围、强调教师评价方法定量和定性结合、重视教师自我评价的作用、重视对教师评价本身的评价。课程评价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要建立发展性学生评价模式。即在重视考查学生知识能力的基础上,注重促进和谐人格的发展,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不断拓宽评价渠道,广泛收集评价信息,建立多主体的评价参与机制,重激励,重改进,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得学生在评价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身的素质结构。在课堂教学评价中,也要建立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即课堂教学评价关注的重点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课堂教学评价中要体现教师的主体性,就要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指导、教师素养几个评价要点来衡量。课堂教学评价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要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广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深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效果几个评价要点来衡量。8.你是如何理解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在你的教学体验中,如何恰当使用这种方式来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我发展。    (1)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考的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的过程。自主学习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倡导“ 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手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交流与合作。(2)合作学习强调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助于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互相帮助”的人文精神,培养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弥补一个教师面向众多有差异学生的教学弊端,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但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是旁观者,更不应该是局外人,而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3)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4)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交汇运用。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运用有效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以落实,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这三种方式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更多的是融会贯通、交互使用。9.新的教学理念,每一种都有其特点和适用领域,请你进一步思考一下,在你的教学工作中这些教学理念经常运用到吗?哪些是你忽视的?     中国的教学新理念有以下几种:(1)有效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基于预定的课程教学目标,通过交流与互动所达成的有效果与有效益的教学。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讲究适应性。(2)对话教学。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在民主与平等的氛围中,以对话为原则,师生双方与文本、课程、自然、社会、自我,以及与过去、未来敞开心扉和彼此接纳,不断地体会、吸纳、批判、反思、重构和创造的过程。它要求引发兴趣,打开对话教学之门;创设和谐自由、平等的对话氛围。(3)体验教学。以文本为中介,引发学生对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的体味或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反思,从而获得对文本、内涵和自我人生的一种感受和领悟的教学新理念。它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性、自主、创新等主体精神为目标,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特点。(4)实践教学。要求学生依据书本知识,投身于实践中去,循序渐进地升华理论,在实践中收获知识和能力。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用自己的方式去探求、发现问题,使学生学有收获。(5)反思性教学。教师借助发展逻辑推理的技能和仔细推敲的判断以及支持反思的态度进行的批判性分析的过程。它的特点是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在反思中解决实践问题。(6)生成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建构教学活动的过程。增强师生的幸福感是其价值追求;动态性和创造性是其本质特点。精心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基础;多维互动是拓展动态生成的有效途径。(7)生命化教学。教师与学生以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个性张扬,同时使教师的职业生命活力得以焕发,师生生命在交往互动、共同经历中不断生成的过程。它的特征是关注生活的体验;教学的交往互动性;教学的生成发展性。10.“宁给好心不给好脸”这种教育行为,里面不乏有为学生好的初衷和关心学生的情感,这样是否能完全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教育中何以要讲究“爱要得体”和“严而有格、严而有方”?     德育实施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引导学生自主的原则,其一要求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即德育中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按照生活准则和品德规范等严格要求他们,通过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这一原则在实践中要注重三个问题:(1)要在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基础上提出严格要求。(2)要在严格要求的过程中体现对学生的信任,热情帮助学生完成要求。(3)对学生的尊重、热爱和严格要求固然不可缺少,但应注意爱要得体、严而有格、严而有方。11.现实教育中,什么样的评价容易诱发学生单纯追求肯定性评价的动机和行为?评价导致的这种结果你是如何看待的?     品德评价法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它是指通过对学生品德给予一定的评价来培养学生品德的一种方法。进行品德评价应注意:要注意体现和发挥它的教育功能。品德评价有教育性,但这种教育性不是自然产生的,它与教育者能否正确地进行评价有密切关系。正确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不正确的评价容易使学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理,或诱发学生单纯追求肯定性评价的动机和行为。12.教师的职业角色如何定位?教师的职业形象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比喻?你对这些隐喻持有什么看法?     教师职业角色是“知识的传播者”中的一类——教育者,即教师在普通教育过程中把知识传授给年轻人,为他们未来成为组织社会中的成员做好准备。教育者依赖的是对儿童社会化有帮助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参与知识的方式是传播知识。教师在学校的角色即教师的业内角色。每一个教师在学校都同时在扮演着双重角色:相对于学生来讲是教育者,相对于其他教师来说则是同事。教师每天在学校进行双重角色间的频繁变换。     教师职业形象的本质特性是学高身正。教师的职业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1)教师的传统职业形象是“教书的”、“教书匠”。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被认为是具有专业技能的。(2)教师具有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特性的职业形象是“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临床医生”。即教师要像园丁一样把“德行与虔信灌输到他的身上”。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从教师对儿童进行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道德价值取向影响方面具有直接作用的意义上说的,并且对人的改造要依照国家的意志去设计。“临床医生”则是社会期待教师具有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困难、障碍并使学生健康成长能力的专业能力。(3)教师的职业道德形象是“蜡烛”和“春蚕”。教师不计酬劳和辛苦,为了教育学生而呕心沥血、辛勤工作,因其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奉献自己被视为美德而为社会所赞颂。(4)教师具有信息时代特性的职业形象是“学者”和“研究者”。教师要有文化知识本身,教师又要有教人学习的知识、教学论的知识。(5)近年新出现的职业形象是“伴奏者”、“协助者”、“促进者”、“领导者”。“伴奏者”、“协助者”要求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促进者”是从教育目的的角度提出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领导者”是未来教师在学习型社会里应该具有的职业形象。它要求教师具有同家长协作的能力,必须能成为社区的学习组织者、管理者。学习型社会,教育处于社会的核心位置,教师必须成为其中的领导者。 13.在新学年你被任命为初中一年级班主任,描述一下组建班级组织和运行机制的设想。      班主任必须通过建设一个可以有效运行的班级组织,并通过发挥其功能来管理班级。(1)构建班级组织的结构。班级组织结构分为行政组织机构和党、团、少先队组织。行政组织即班委会,可以由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体育委员、文娱委员等组成。初一班级以团支部为主,设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各一人。通过班委会和团支部的分工,可以把班里常规工作分配得非常得体、明确,使班委会和团支部真正成为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得力助手,依靠班组织机构把班级组织成一个有序的集体。(2)发挥班级组织的功能——社会化和个性化。可以参考魏书生的做法,使班级管理达到“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做;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做”的境界,而且做到“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通过制定班规班法,并使班规班法成为班级日常运行的指南,“以法治班”。①要发挥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班级组织功能的发挥,需要这个组织具有严密运行的制度保障。班级组织功能依托班级日常事务释放。在班级这个小社会里,让学生学习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和日常冲突,从生活细节出发,培养做人的胸怀。②要发挥班级组织的个性化功能。班主任要系统地教会学生学习处理自己和自己、自己和他人、自己和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在班级管理中,发挥集体的激励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专长。充分发挥班级组织的选拔功能和保护功能。14.目前现实中违背学生年龄特点的教育行为有哪些?试举出一两个例子来,并说明应当如何改正。     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体和心理发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每一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目前现实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违背学生年龄特点的教育行为。而学生的年龄特征,反映的是同一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是我们展开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只有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明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才能处理好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1)童年期学生的教育:把学生的健康和体质增强作为主要任务;开展丰富的集体活动,立体地培养学生;正面鼓励为主,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加强对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实效性。(2)少年期学生的教育:教师要针对学生生理变化,加强青春期教育;注重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培养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为初中生创造丰富、健康、良好的文化环境。(3)青年初期学生的教育:引导学生全面提高素养,为未来成长打下基础;教育学生正确地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走好人生之路;引导他们学会与异性交往,正确地处理恋爱与学习的关系。15.教学督导做得好可以提高教学改革,增强教师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做不好会得到教师群体的反感和抵触,失去督导的最初目的。在如何做好教学督导的具体实现方式上,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学校教学督导评估主要指学习内部教务机构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所进行的指导评估。教学督导是学校教务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教学督导评估往往建立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从整体考查教学效果。随着学校教学工作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形式不断发展变化,新问题不断出现,新的任务不断提出,教学督导工作的思想理念和工作方式方法等,也应随着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而不断变革和创新。教学督导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督导理念,正确处理“督”与“导”的关系,由重“督”转为重“导”,督导内容既重督教,又重督学和督管,要树立现代教学理念,站在教学改革的制高点,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包括现代课程观、教学观、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和评价观等进行督导,否则就会误导甚至阻碍教学改革,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自主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教学督导的具体方式上,除日常听课、评课和教学秩序的监控等常规督导外,可以重点进行说课督导、专题督导、专题调研、常规督导与说课督导、专题督导、专题调研相结合、全体师生进行民主督导等。教学督导只有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本,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支持、配合和参与作用,实行民主督导,突出指导、服务、咨询功能,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要把教学督导工作置于师生监督之下,经常听取师生对督导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增加督导工作的透明度,提高督导质量和效益。16.谈谈你对教师角色的认识。答:教师的角色主要有:(1)知识的传授者(2)学习的促进者(3)模范公民(4)学生的管理者(5)父母的代理人(6)学生的朋友(7)心理治疗者(8)教育科学研究者重点强调以下几点: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学习的伙伴:在促进学生的一般身心发展方面,教师作为学生活动的管理者,纪律的维护者,模范公民,家长的代理人等传统角色仍然会起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教育情境的改变和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这些角色的内涵会发生巨大变化,而最大的变化是教师将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朋友和学习的伙伴。教师----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依然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管理者、指导者。这些传统角色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但不是传统的以完成教为核心而展开,而主要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来进行,如怎样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让新、旧知识更好地交互作用;用什么样的方法来促进学生知识的组织化、技能的迁移;怎样才能判明学生已经达到教学目标,以及没有达到目标的症结何在等等。教师----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未来教育中,教师角色的重要变化之一是教师将成为终身学习者。尽管过去也强调教师要不断充电,要继续学习,但由于知识更新速度慢,学科内容和教材相对稳定,加上体制上的因素,致使许多教师多年吃老本。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急剧加快,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承者,如果自身不进行不断的知识更新,就无法完成这一使命。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对教师这一职业而言尤其如此,教书育人者比任何人都更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实践者和楷模。就教师角色而言,这里的研究主要指教育教学实践研究,而非专业性的学术研究。教师要实现自身的角色转变,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身心发展的促进者,教师本身必须是一位积极有效的教育教学的研究者。17.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内涵和实质的理解。答:⑴ 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的教育训练而形成起来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⑵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的是指学校教育中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思想的教育活动⑶素质教育的内容构成有以下六点:①政治素质教育主要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的态度的教育。当前主要是四项基本原则教育②思想素质教育,指基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的教育,包括思想信仰、信念追求、理想动机、民族精神、人生观、价值观等等。③道德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是指个体所具有的正确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良好品质。道德素质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行为习惯,道德情操,道德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责任感,事业心,奉献精神,自由自律的品质等。④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指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审美修养,劳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与核心。⑤身体素质教育,指教育个体保证生理机能的正常发育和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与卫生保健常识。⑥心理素质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以及增强学生自我平衡状态的能力的教育。⑷中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使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保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即基础性,能够给予学生未来发展中最基本,最基础的素质,这些素质可以成为他们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和条件。全面性,包括接受教育人要全面,避免英才教育选拔教育;人的发展内容要全面,而不是单方面发展学生的应试能力。发展性,指注重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培养合格特色的人才。18、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答:学生的智力因素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非智力因素,表现在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1)兴趣的培养利用直接兴趣培养间接兴趣,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多方的兴趣。培养广泛的兴趣,让学生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接着学生兴趣的持久性,是掌握知识,开发智力的必要条件,培养孩子具有的学习兴趣,才能不断积累知识,才能促使智力发展。兴趣分为消极兴趣和积极兴趣。消极兴趣是学习的障碍,能腐蚀学生的心灵的意志。积极兴趣才是促进孩子勤奋向上,健康成长的有利因素。(2)良好情感的培养情感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需要得到满足,会产生愉快情感,情感消极压抑会造成精神疾病。情感总是伴随认识而产生和发生,只有对某种事物的了解和认识比较深刻,产生的情感才会深刻。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培养相应的爱、憎、好、恶的情感,消除消极情感及其反作用。成人的情感对儿童影响极大,成人要用健康积极的情感去影响儿童,要消除消极情感对幼儿的腐蚀。(3)意志的培养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才有不断的进取精神。人干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目的,也就是起因,为达到目的,去选择方法和手段,积极活动称为动机,这就是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目标的长短,对孩子起作用的大小不一样。目标长远则动力作用大,目标短小,产生动力则小,教会孩子善于掌握自我锻炼意志方法,并为孩子树立榜样。(4)重视孩子性格的培养坚强的性格能促进能力的发展,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的成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性格的,这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因为性格影响渗透个性的其他部分,我们要改变气质的消极部分,巩固发展积极成分。俗话说“勤能补拙”,说勤奋能弥祉智力的不足。良好的性格对社会有积极意义,使人上进,奋发图强。19、论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答:关于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在历史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实质教育派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形式教育派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教学中传授知识只有一种手段,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其实在教学过程中两者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⑴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⑵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⑶知识不等于智力,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视智力发展的片面性。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要开发学生的智力,两者并行才是最好的方法。20、论述如何贯彻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答: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原则,反映了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的教学规律。一方面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只有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认识就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求知欲,是启发的首要问题。(2)在激发学习欲望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启发不仅要引导学生动脑,而且要引导他们动手,启发诱导他们将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以培养实际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教师应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并大胆向教师提问质疑等。21.联系实际说明德育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的特点。答:①德育过程就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不断提高的过程,但这种提高不是直线上升,而是呈现一种螺旋反复,逐步上升的轨迹,这说明德育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②德育过程的渐进性和反复性是由以下原因所使然。第一、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不是一朝一夕,通过几次教育就可以完全实现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第二、人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常常对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制约作用,这会导致德育过程的渐进性和反复性。第三、德育过程各因素参与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③根据德育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的特点,把握好以下方面问题对于我们做好德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一是人的思想品德的培养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搞“立竿见影”,而应循序渐进,坚持“百年树人”,长抓不懈。二是思想品德教育要抓反复,反复抓。2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贯彻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答: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按照社会主义思想准则和品德规范严格要求他们,通过二者的相互结合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学生,是实现民主、平等的社会主义师生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应有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是制约德育效果的两个相辅相成的必要条件。没有尊重信任的严格要求,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障碍,尊重信任是严格要求的基础,实事求是地严格要求,又是尊重信任学生的真诚体现。贯彻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要在尊重信任学生的基础上提出严格要求。尊重信任的情感体验是学生接受教师提出的各种要求的基础,“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第二,要在严格要求的过程中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热情帮助学生完成要求,“扶上马,送一程”。第三,对学生的尊重热爱和严格要求固然不可缺少,但应注意爱要得体,严而有格。爱是尊重信任学生的基础。没有对学生的爱,尊重信任就显得缺乏实在性,也难以持久。采用“心理互换”或“位置互换”的方法对差的、落后的学生爱的情感。例如:请同学们参照课本自行举例。23、简述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答: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素养:(1)思想政治素养1、有崇高的生活目的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对学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时时刻刻在以自身的人格的魅力、对工作的态度、一点一滴的所作所为影响着学生。对学生而言,教师人格力量的作用更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比单纯的说教大得多。儿童以自己的视角在观察着社会,观察着老师,不但听老师怎么说,更在看老师怎么做。因此,身为人师必须严于律已,用自己的良好行为,给学生示以做人的榜样,永远留给学生一个美好的形象。(2)职业道德素养热爱教育,忠诚人民教育,献身人民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诲人不倦;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而不厌,刻苦钻研,虚心求进;团结协作,尊重集体,互勉互进。(3)加强科学文化素养,采取多种形式学习,加强对学生科学文化的熏陶。(4)教育理论素养教师应有良好的理论素养,才能更好地胜任教学工作。(5)教育能力素养在每一特定的教育活动中,都要求教师具有以一种或几种能力为主的多种教育能力:教育预见能力就是教育活动开始以前对教育对象的身心状况,教育内容的适合性,各种影响因素的干扰可能性以及教育效果的估计能力。教育传导能力所谓教育传导能力是指教师将处理过的信息向学生输出,使其作用于学生身心的本领。要求教师具有教育传导能力是由教育过程信息传递的规律决定的。教育过程控制的能力教育传导是和教育过程的控制密不可分的。教育过程的控制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操纵教育活动按照预期的方面发展。24.联系课程改革实际,谈谈如何贯彻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答题要点(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在激发学习欲望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3)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25.结合当前实际谈谈你对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人所认识。答题要点: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表现在:(1)对事业:忠诚热爱(2)对工作:精益求精(3)对学生:真心热爱(4)对教师:团结协作26.论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与作用.答:由于人的发展是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因而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但一般说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因素⑴先天的遗传素质⑵后天的环境;即自然⑶教育;即社会因素.⑴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①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没有这个前提人就无法得到发展②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③遗传素质的生理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④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⑵环境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的范围②社会关系影响着人的发展的方向的性质③社会需要也影响人的发展.⑶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①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面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②学校教育还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③学校教育还具有高度的组织性④控制,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 总之,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与作用即有遗传后天环境的教育等.27.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内涵和实质和理解.答:⑴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的教育训练而形成起来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⑵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的是指学校教育中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思想的教育活动⑶素质教育的内容构成有以下六点:①政治素质教育主要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的态度的教育.当前主要是四项基本原则教育②思想素质教育,指基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的教育,包括思想信仰,信念追求,理想动机,民族精神,人生观,价值观等等.③道德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是指个体所具有的正确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良好品质.道德素质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行为习惯,道德情操,道德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责任感,事业心,奉献精神,自由自律的品质等.④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指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审美修养,劳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与核心.⑤身体素质教育,指教育个体保证生理机能的正常发育和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与卫生保健常识.⑥心理素质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以及增强学生自我平衡状态的能力的教育.⑷中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使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保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即基础性,能够给予学生未来发展中最基本,最基础的素质,这些素质可以成为他们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和条件.全面性,包括接受教育人要全面,避免英才教育选拔教育;人的发展内容要全面,而不是单方面发展学生的应试能力.发展性,指注重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培养合格特色的人才28.论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对策.答:⑴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①感知觉的发展特点②小学生的注意发展特点③小学生的记忆发展特点④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⑤小学生的想象发展特点.⑵小学生的情感发展特点;⑶小学生的意志发展特点;⑷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特点;总之,从总体上说,小学生的感知不精确,对时间和空间知觉较模糊,他们观察事物时,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间的联系和特点.看图不知去观察画中所要说明的关系.针对以上情况教师要注意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和习惯,引导他们对事物进行有目的的细致观察,帮助他们从复杂的现象中分出主要和次要的,找出事物间的联系,小学生的注意一般不能长时间集中教师应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让他们有学习,还要对他们进行意志品德,分析是非等方面入手29、你怎样理解“优等生”、“差等生”,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对“优等生”和“差等生”进行教育?P159-161答:(1)优等生与教育优等生是指那些在德智体等各方面都获得很好发展的学生,或者说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都发展比较全面的学生。对优等生的教育可采取如下教育策略:A、对他们实行跳级制;B、加大学习分量,提高教育要求;C、对优等生更应严格要求,切忌只抓学习不抓思想;D、一分为二地看待优等生。既要表扬,也要批评;既看长处,也看短处。(2)差等生与教育差等生是指那些不能达到基本教育要求,德智体整体发展水平较差或发展不平衡的学生。对差等生的教育可采取如下教育策略:A、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要求他们,重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尊重、理解、信任他们,才能消除师生间的隔阂,彻底打破他们的自我封闭防线,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B、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找好教育的切入点。教师不能只是盯住差等生的缺点,而是应该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去教育他们,改造他们。C、给差等生以高尚的教育爱。没有爱的教育永远不会是成功的教育,对差等生的教育尤其如此。给差等生以更多的关爱,这不仅是教师这个职业本身的要求,也是能否教育好差等生的关键。30.为什么说活动课程的是针对传统学科课程的弊端提出来的?它的进步意义在哪里?试分析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在借鉴其合理成分之外,还应该在哪些方面引起注意?答:因为传纺学科的课程呆板,枯燥,忽视儿童需要的弊端,现活动课程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打破了传统学科的框架,以生活题材为学习单元,通过解决学习者面临的各种问题,重构经验,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强调课程适合儿童兴趣,需要经验,在培养学生自律创造性,自学能力以及个性发展方面都有借鉴意义.近年来,活动课程有了新的发展,力图使其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当前,活动课程还应该注重地区性,城镇与农村学生的发展来区别,因为地区,城镇,农村的学生智力,视野,知识差别还挺大,需要分别对待。31.论述如何帮助学生通过五个阶段来掌握知识.答:学生的认识过程主要是以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和掌握知识须经历一个过程具有一种因期性的规律,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基本阶段对提高教学的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一,引起动机,引起动机方法有①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目的性,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的间接动机.②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可采取向学生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作直观演示,讲述有趣的故事等办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二,感知知识,一般有直接感知和间接感知两种.直接感知是通过观察,实验,实习,访问,调查,参加社会实践和生产力劳动等方式直接接触所学事物,从而获得感性认识;间接感知主要是通过教师直观语言,直观教具,电化教学手段等为学生提供的形成.三,理解知识,首先要选择适当的感性材料,要动用典型事例说明教材的主旨,以奠定理解知识的基础,其次,要给概念经明确的定义,概念的表述要简明,准确,使于学生掌握.再者要引导学生弄清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尽量利用已有概念来促进新的概念的形成.四,巩固知识需要依靠学生的记忆,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记忆的指财,以促进其记忆力的发展.五,动用知识也就是把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问题,并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32.论述学习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的规律.答:⑴学生的思想认识的提高以系统的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科学世界观,必须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接触自然和社会,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人生的价值,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喻小学课本讲到林巧稚小时候上生物课时老师提问树叶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 学生回答是圆形,绿色.老师不直接回答把他们带到树林里,让学生采集树叶,然后加到教室里,这时同学就回答树叶的形状与颜色的多种答案.⑵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以促进从知识到思想的转化.在教学中应从正面教育学生,童第周小时候学习成绩差,经过努力来成为全世界著名的科学家.⑶学生思想的提高又可推动他们积极学习知识,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知识,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这样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33.论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答:关于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在历史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实质教育派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形式教育派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教学中传授知识只有一种手段,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其实在教学过程中两者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⑴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⑵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⑶知识不等于智力,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视智力发展的片面性.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要开发学生的智力,两者并行才是最好的方法.34、论述如何贯彻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P217-218答: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原则,反映了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的教学规律。一方面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只有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认识就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求知欲,是启发的首要问题。(2)在激发学习欲望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启发不仅要引导学生动脑,而且要引导他们动手,启发诱导他们将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以培养实际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教师应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并大胆向教师提问质疑等。35、论述如何贯彻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P221-222答: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学中所选择的内容、提出的要求,是学生付出较大努力才能掌握的,同时又不能超越他们学习的能力。这一原则是由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最近发展区”的研究,为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要对学生的发展水平作出科学的估计对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估计,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应从学生实际出发。(2)要做到“及时而教”教师要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及时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及时更改教学内容和方法。(3)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教学中的难与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种转化的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36、联系实际说明在德育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知、情、意、行的关系?答:知行统一是衡量思想品德形成的标志。知、情、意、行是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知,即思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等观念体系的认识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观念,以及对是非、美丑、善恶的评价。情,即思想道德情感,是人在思想道德实践中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时,对一定的思想准则、道德规范所产生的内心体验。意,即思想道德意志,是指人的内部思想道德意向向外部稳定行为转化过程中克服困难和挫折时的顽强不懈的努力。行,即思想道德行为,是人思想、道德意识的外在表现。在德育过程中应注意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知、情、意、行的关系:(1)在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知、情、意、行等要素各有不可代替的作用。(2)知、情、意、行之间又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每一个要素的发展都离不开其他要素的影响,每一要素各自又都具有制约或促进其他各要素的功能。(3)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当知、情、意、行等思想品德心理要素在方向上和水平上相互协调、和谐一致,就能有效地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如果知、情、意、行在方向上和水平上发展不平衡,互不协调,差异很大,甚至很不一致,就将影响思想品德的有效形成和发展,甚至会导致“品德两性”(即思想品德行为的两重性)的产生。(4)在人的思想品德发展中,知、情、意、行都是不可缺少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由知到行的转化,达到知与行的统一是最根本的问题。德育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具有知行培养的统一性。(5)在教育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知、情、意、行的关系,既要重视它们相互联系和作用,又不能简单地相互代替,既要注意知、情、意、行全面培养,又要注意从实际出发确定教育重点。具体做法是:a、针对知、情、意、行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教育。b、抓重点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其他方面,因为知、情、意、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c、思想品德发展情况或判断评价思想品德发展水平时,都要从知、情、意、行等方面全面衡量。d、根据知、情、意、行相互间的关系,在德育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教育模式,选择多种开端。37、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应该如何贯彻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 答:知行统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晓之以理,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认识,又要对学生导之以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品格。言行一致,知行统一,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国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从思想品德形成的心理结构来看,良好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统一,其中由知到行的转化是思想品德形成的根本。知行统一、言行一致一直是我国历史上德育的重要特征,也是衡量、判断人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贯彻知行统一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晓之以理,就是通过各种适当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和道德知识,晓理不能脱离实际,要有针对性。导之以行,就是组织和引导学生把一定社会思想准则和规范付诸实践,并使其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导之以行,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及时地提供指导,使其行为持之以恒。第二,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在知行统一上严格要求自己,进行自我修养。学生懂得知行统一、言行一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社会人才必备的重要品质,激发他们这方面修养的动机和积极性。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知与行的关系,在日常生活、学习、交往等多方面的活动中,自觉锻炼和培养知行一致的品格。第三,知行统一、言行一致,教育者要以身作则。教育者的言行不一,表里不一,不仅会失去学生的信任,而且也会使学生对所进行的教育(甚至是所有的教育)产生虚假感。同时在衡量评价学生时,应注意分析他们知和行的发展状况,了解和发现他们言行之间的差距及造成的原因,并以适当措施加以解决。例如:请同学们参照课本自行举例。38、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贯彻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答: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按照社会主义思想准则和品德规范严格要求他们,通过二者的相互结合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学生,是实现民主、平等的社会主义师生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应有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是制约德育效果的两个相辅相成的必要条件。没有尊重信任的严格要求,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障碍,尊重信任是严格要求的基础,实事求是地严格要求,又是尊重信任学生的真诚体现。贯彻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要在尊重信任学生的基础上提出严格要求。尊重信任的情感体验是学生接受教师提出的各种要求的基础,“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第二,要在严格要求的过程中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热情帮助学生完成要求,“扶上马,送一程”。第三,对学生的尊重热爱和严格要求固然不可缺少,但应注意爱要得体,严而有格。爱是尊重信任学生的基础。没有对学生的爱,尊重信任就显得缺乏实在性,也难以持久。采用“心理互换”或“位置互换”的方法对差的、落后的学生爱的情感。例如:请同学们参照课本自行举例。39、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才能让德育的说理教育法产生实效。答:说理法是指通过事实和道理,以真情实话来启发引导学生,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教育方法。要让德育的说理教育法产生实效,应注意:(1)说理要有民主性a、不能以空洞的大道理去压人,不能采取强制的手段迫使学生接受现成的结论;b、给学生留有理解、思考的时间和余地;c、说理时教育者应以平等、公正的态度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敞开思想发表自己的意见;d、对一时还不能理解的问题要启发引导;e、对不同的意见可以通过讨论、调查、参观等各种形式来统一思想。(2)说理要有针对性a、要符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b、针对性不仅是对缺点错误而言,也针对优点和长处。针对优点和长处,可使受教育者受到鼓励,针对缺点或问题,可使其得以省悟。(3)说理要有真实性a、要善于把理论变成学生可感、可知、可信的事实,使学生体验到“理”的普遍意义;b、只注意联系实际而不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理论的指导意义,就难以真正使学生对其产生深刻印象,还有可能把它束之高阁。(4)说理要有真实性理论的魅力,不只在于它的科学抽象,还在于它能借肋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形象性和人的情感等变得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这是说理中不可忽视的。例如:请同学们参照课本自行举例。40、谈谈你对教师劳动特点的认识。 答: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示范性等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所以,教师劳动决不仅是上完课了事,他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其教育应尽可能渗透到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身处社会之中,接受着各方面的影响。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生活都会对学生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其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正因为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极为复杂,所以,教师必须善于观察和分析,有效地利用各种正面影响克服其负面影响,并立足学生现实,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育才有可能获得成功。(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的劳动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它表现在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育情况,机智灵活地运用教育规律,达到最优的教育效果。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上。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各自具有其特殊性,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和现实的教育基础。他必须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通过不尽相同的方法、途径,确保每位学生不断发展,使其成为具有丰满个性的社会人。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对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等的不断创新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教师要立足现实,不断选取最适合学生的教育内容,不断发现和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突出表现在教育机智上。在教育中,会出现事先难以预料的事,要求教师必须随机应变,化不利为有利。创造性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教师必须是富有创造性的人,通过他们的创造性劳动来实现。(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培养人才是一项长期的事业,教师的劳动具有长远性。教师的教育影响是伴随着学生成生的。个体的教师对学生的直接教育或许时间不长,但其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则可能是终生的,而教师群体的劳动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4)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对教师的必然要求,教师的劳动具有高度的示范性。要通过示范的方式,以自己的才学、能力、品德去影响学生,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教育学生。教师劳动的示范性贯串于教育的全过程。他必须用内化了的知识、品德、智慧去教育学生,教师应时刻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将自己作为一本活生生的教材,在课内、课外、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保持一致。41、结合当前实际谈谈你对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认识。答: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教师职业的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我国1997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做到:“依法治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表现在对事业、对工作、对学生和对集体等方面。对事业:忠诚热爱。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应自觉认识到教育事业的伟大意义,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这一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教育事业中追寻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生命意义。对工作:精益求精。教师应以严格的工作标准要求自己,对工作认真负责,严谨治学,精益求精,时刻要想着高质量、高效益地完成教育任务。对学生:真心热爱。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是做好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沟通师生的感情桥梁。热爱学生要求教师对学生亲切关怀、耐心帮助、平等相待,做学生的知心人。爱是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的统一,是对学生未来的深切关注。要做到公正无私,关心热爱每个学生,尤其是那些需要帮助的落后生、差生。对教师:团结协作。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教师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教师应以集体协作精神,团结互助,形成坚强的教师集体。应避免教师间的相互扯皮和推诿。正确处理好劳动成果的个体性和集体性的关系,客观公正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工作成绩,努力树立教师集体的威信,并不断推动这一集体的完善。二、案例分析案例1:     读者薛女士反映,转学还不到一学期的10岁儿子小雷跟过去比好像换了个人,以往由于喜欢小动作,小雷没少挨老师的骂,结果看到老师就害怕,不得不转学。到新学校后不久,小雷在上课时又忍不住做起了小动作,被老师发现了。新老师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微笑着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背,便继续上课了。以后,每次老师走过小雷身边,如果小雷没有小动作,老师就会对他微笑并点头表示赞许。很快,小雷改掉了坏习惯,还爱上了学习,自信心大增。     问题:请从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分析,对待有问题的学生新老师的教育机智。参考要点:小学生身高体重处于两次增长高峰期之间,是相对稳定发展时期。他们的有意注意已开始发展,但无意注意仍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小学生的情感不稳定性以及不善于控制的特点也很突出,特别是小学低年级还是依据他人的要求评价自己。这些都是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的发展特点。上面这位新老师正是正确认识到了这点,并机智地运用这个特点来引导小雷,既纠正了他,又不伤害他的自尊心,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更为重要和紧迫案例2:     从2001年秋季开始,江西省的小学生们告别了一贯的百分制,实行新型的成绩考核评价机制——“等级+特长+评语”。     目前,山东潍坊市小学已经取消各种形式的统考,废除了“百分制”,代之以“评语+特长+等级”的新的评价标准,严禁以升学率作为考核、评价学校、评价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问题:你怎样看待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请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谈该项改革。      参考要点: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是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废除百分制,使挣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用"等级+特长+评语",因材而评价,面向全体学生,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案例3:      下面一个事例教师会经常遇到,如果处理不好,教师会陷入尴尬境地。“上课说话,为什么不注意听课?出去”,老师对一位学生发出严令。这位学生没有出去,“听见没有,叫你出去”,老师加重了语气,学生仍不出去,老师奔下讲台,冲到学生眼前,用力往外拉,学生死命拉住桌子,眼里含有敌意,全班学生看着这位威严的老师,老师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     问题:分析上面案例中教师的做法。如果你是老师,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样解决?     上述老师之所以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还没树立起有效教学的理念。有效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基于预定的课程教学目标,通过交流与互动所达成的有效果与有效益的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的理念,首先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不是“独角戏”,在教学时要满足学生情感、认知和升学的需求,让学生具有最稳定持久的学习动机,才是有效益、有效果的教学。反言之,在实际教学中,不管教师教得多么卖力、多么认真、多么辛苦,也不管学生不愿学还是学不会,只要学生没有取得“预期的应有的进步和发展”,这种教学就不是有效的。因此,教师应非常重视教学艺术,更要讲究教学方法,在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中实现着教育的创新,而不是简单地责备学生不注意听课,导致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案例4:     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遂追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天才道出了实情。原来在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召开了全班同学会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3名“坏学生”,因有两名同学在最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顶“坏学生”的帽子便落在儿子头上,这个9岁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学选出了18条“罪状”。当天下午二年级组长召集评选出来的“坏学生”开会,对这三个孩子进行批评和警告,要求他们写一份检查,将自己的坏事都写出来,让家长签字,星期一交到年级组长手中。     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没有表示什么,签了字便打发孩子去上学了。随后,她打通班主任的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坏的孩子,这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来的。”当她质疑这种方法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时,老师却回答:“自尊心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并说他们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     自从这个9岁的孩子被评为“坏学生”后,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     问题:请用相关的德育原理对该班主任的做法进行评价。     参考要点:该班主任用无记名方式评选了3名"坏学生",其用意是想以其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引以为戒,想用此对学生进行教育,但这种做法违反了德育原则中"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致使消极因素增长。     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育中因势利导,长善救失,运用各种形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落后的一面。案例5:     赵老师是某中学的一名青年教师,现在正担负着班主任工作,他深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的教育格言,发誓要做一名热爱学生的优秀教师。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一心扑在教学上。为了解和接近学生,以便取得学生的信赖,他与学生一起参加课外甚至校外活动,如打球、下棋、逛电子游戏厅等,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是有求必应。但是,一学年下来,赵老师却感到非常沮丧,不仅学校领导批评他过于放纵学生,而且班上的同学也对他的管理方式颇有微词,抱怨老师有偏向。为此,赵老师非常苦恼,几乎动了辞掉班主任职务的念头。     问题:     ⑴请根据教育学的有关原理,指出赵老师工作的主要问题在哪里?     ⑵试结合教师专业素养的理论观点,谈谈如何改进赵老师的工作。参考要点:赵老师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来鞭策自己是正确的,立下的志愿也很好,但他为了取得学生的依赖,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是有求必应,这种做法严重违反了德育的基本原则,德育要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赵老师方法失当,爱严相失。赵老师应加深教师的基本素养,特别是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能力素养,要懂理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到的知识分析,再创造,制定一套可行的方案。要尊重信任学生,也要严格要求学生。案例6:    “我真不知道爸爸妈妈怎么那么好奇,我发现他们经常偷翻我的书包和抽屉,我抗议了很多次,可他们就是改不了,而且有时不抓住他们的手腕,他们甚至都不承认。”    “老师总是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好像问题都出在我们的身上,他们怎么不想一想自己的错。他们为什么不能学一学农民,庄稼出问题的时候,农民可是把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的,他们从来不会对自己的小苗发火。”     问题:请结合本章内容,谈谈以上两个案例中家长和教师的行为有何不妥之处,并谈谈应当如何做才是正确的。      第一个案例中的家长没有意识到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中有受尊重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9条具体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拆开、查阅。家长随意翻看孩子的书包和抽屉是一种不尊重孩子的行为,当孩子的一些基本权利与成人的期待和要求相矛盾时,家长很容易牺牲掉孩子的权利而去行使成人的权利,这种行为是不妥的。第二个案例中的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的本质属性之一是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学生是未完成的人,是迅速发展的人,是受教育的对象。学生的身心没有成熟和定型,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发展空间。教师的教育重在引导,而非抱怨。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评价他们,要注意他们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过程中的点滴进步,给予引导、鼓励和肯定。即便他们的身心发展中出现某些不足和思想行为上的缺点错误,也是成长的代价。案例7:听课风波     新学期开始后,刘校长召开了学校领导班子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检查,以课堂教学的质量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希望通过经常性突击听课,促使教师改进教法,提高授课水平,向45分钟要质量。     会议后的第一天,校长、主任根据原定方案,自带凳子分头到班级进行不打招呼的听课。第一次听课后,部分校长和主任都肯定了这种做法,同时也有一部分干部提出疑问,认为这种听课的方式不够妥当,对教师不够尊重易造成逆反心理。虽说有不同意见,第二天仍按事先分工,继续进行这项未完的工作。可是情况与前一天截然不同,这个教师说:“我这堂课主要是让学生做作业。”那个教师说:“我这堂课主要让学生背书。”一句话,就是不愿领导听不打招呼的课。可想而知,这一次校长、主任真的坐冷板凳了。这样的听课遭遇软抵抗,已无法继续下去了,刘校长陷入了深思。     问题:学校领导深入课堂听课,进行课程评价,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这本无可非议。但为什么刘校长组织的听课却事与愿违,出现无法坚持下去的状况,原因何在?学校对教师的课程评价应该坚持什么取向?选择何种模式?     理论要点参考:课程评价是对课程价值的研究过程。学校管理中的课程评价,主要要做好以下工作:确定恰当的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选择合适的课程评价模式,进行课程评价的具体实施等。学校课程评价首先要确定恰当的价值取向。根据不同的标准,课程评价可以分成很多种类型。而事实上,课程评价中的各种要求是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片面地强调某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例如,教材的科学性、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课程接受者的身心特点,均影响课程的设计。因此,对课程的评价不能只强调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忽视其他因素。课程评价不仅要有正确的理念,同时要有好的评价方式。主要的课程评价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差距评价模式、自然式探究评价模式等。每种评价模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并擅长评价特定的内容。因此,要根据每种评价模式的优缺点以及学习课程管理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模式选择,或者综合性选择,以充分发挥学校对课程评价模式的管理作用与功效。案例8: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着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让我防不胜防,头痛死了。”继母好奇地走进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他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就是戴尔。卡耐基。问题:你怎样理解“坏孩子”“差学生”?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答:所谓差等生就是指那些不能达到基本教育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水平较差或发展不平衡的学生。学生都是可教育的,没有哪个学生天生就是不想学好,世界上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决没有不可教育的孩子。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1,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2,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找出教育的切入点。3,给差等生以高尚的教育爱,转变差等生并不难,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案例9: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上不能发现问题,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了。问题:请你从该实例,评价该老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当之处,这种行为违反了哪条教学原则?答:该老师对待提出质疑的学生,一棒喝退,严重挫伤了该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这种行为违反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违反了"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民主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积极的活动之中,主动地探索新知,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启发的效果处于最佳状态。案例10:从2001年秋季开始,江西省的小学生们告别沿袭了一贯的百分制,实行新型的成绩考核评价机制——“等级+特长+评语。”目前,山东潍坊市小学已经取消各种形式的统考,废除了“百分制”,代之以“评语+特长+等级”的新的评价标准,严禁以升学率作为考核、评价学校和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问题:你对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持什么态度?请从促进学生发展发展的角度来谈其所做的评价改革。答: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是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废除百分制,使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用"等级+特长+评语",因材而评价,面向全体学生,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案例11:开学不久,陈老师发现杨良同学有许多毛病。陈老师心想,像杨良这样的同学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肯定和鼓励。一次,陈老师找他谈话说:“你有缺点,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到自己的一些长处,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第三天,杨良很不好意思地找到陈老师,满脸通红地说:“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兵。”陈老师听了说:“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家卫国,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不过当兵同样需要科学文化知识,需要有真才实学。”听了老师的话,杨良高兴极了,脸上露出了微笑。 问题:分析案例中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些德育原则和方法?答:陈老师的方法用得恰到好餐,树立了学生的信心,挽救了一个后进生。从德育方面来看,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疏通原则,并在运用中"活化"了原则,以及运用了自我修养法,品德评价法等德育方法。案例12:开学第一天,新任班主任邹老师走进初二(5)班教室,发现黑板上写着“你也下课吧”五个大字。原来,该班已连续换了两任班主任,原因是该班学生无论是学习、班级卫生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表现都极差,前两任班主任就因为在班主任积分上被扣分而失去了当班主任的资格。问题:如果你是邹老师,你该怎么办?答:我会在知行统一原则和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指导下,运用陶冶教育法。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能言传,言教,还要善于身教,情教。这种不言之教主要是以自己的行为举止,对学生深切期望和真诚的爱,以及自己的精神情操来接触,感化学生。这种感化由学生对教师的注目而产生。案例13:如今的孩子很小就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脑子里千奇百怪的东西很多。有时候,他们会在课堂上或课后向你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你在课堂上讲太阳和月亮,有的孩子便会问:“老师,太阳为什么白天出来?月亮为什么晚上才出来?”对这样的问题还能勉强回答,但有些孩子在课后向我提出的问题,真的让我难以回答。比如,有的孩子会冷不丁地问你:“老师,什么是‘酷毙了’?”“老师,怎样才能当上还珠格格?”我一时哑然。有时我想,或许我真的是年纪大了,不再适合当小学老师了。问题:面对这位老师的困惑,你认为问题出在哪儿?请用教师素质现代化的要求来回答。答:这位教师的困惑,主要在于他对当今时代社会的新生事物,新鲜词的不理解,换句话说是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跟不上步伐.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因为教育中的任何活动都要靠教师进行,教育的目标的实现,效果如何都取决于教师.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职业道德素质的现代化,能力素质的现代化.总之,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总体要求在教师职业上的特殊反映.案例14:成都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任何公办、民办和各类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小学、初中不得以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拨新生,也不得以小学阶段各类学科竞赛(如小学数学奥赛等)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问题:你对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有什么看法?请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出发对奥赛进行评价。答:我认为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除了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的办学,避免教育偏离它的轨道,成了变相教育.这个规定也促进了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实现.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等五育组成.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注重智力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向.奥赛正是发展学生的智力,用知识的精华去武装学生,迎合教育的趋向.但许多人却一味地为了奥赛.只注重去发展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其它四育的发展,厚比薄彼,有所偏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竞赛,而不知其他是不是健全案例15:当代有位教育专家兼作家这样叹息中国的教育:“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前程,现在中国父母唯一要做的恰恰不再是帮助学校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好自己孩子的天赋别再受学校的侵害吧!”问题:这段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对中国当前的教育进行反思。答:这段话指出了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端,当前中国教育趋向于分数教育(即应试教育),都是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学生已经变成读书机器,而失去了本身拥用的天赋,没有自我了.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组成要能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中国教育已经开始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解放人的自我了。案例16:2004年《中国教师》杂志对儿童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833名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中,有4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童年不快乐。主要表现是:受考试折磨、没有自由、压抑、紧张、忙碌。期中考试是学生认为童年不快乐的主要原因。学生的年龄越高越觉得自己的童年不快乐。一位每逢考试就会犯“间歇性精神错乱”的学生,高考后却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了。后来是他给中学班主任的信揭发了迹。原来,为了逃避每月一次的考试排名和在排名中总位居30多名时所遭受到的同学鄙夷的目光、父母的数落和自己的失望,他精心设计了骗局,瞒过老师、同学和父母。为了避免他再次“犯病”,学校允许他仅把考卷作为作业来完成,也不参加成绩排名。父母不再苛求他的成绩,转而开始担心他会因学习而熬坏身体。父母丢掉了过重的幻想和期望后,生活也开始变得轻松。自己出没有了来自家庭和排名的压力,心情变得舒展、学习也感到了轻松,学习效果也变得更好。问题:从调查数据以及上面的案例分析,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答:从调查数据以及上面的案例分析,我们的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就是以发展人的单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或以帮助学生通过学生选拔考试为根本目的.这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因其把单纯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作为学校的唯一追求而成为片面教育.而且是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的最大绊脚石。案例17:初二的时候,我(台湾作家三毛)数学总是考不好。有一次,我发现数学老师每次出考试题都是把课本里面的习题选几题叫我们做。当我发现这个秘密时,就每天把数学题目背下来。由于我记忆力很好,那阵子我一连考了六个100分。数学老师开始怀疑我了,这个数学一向差劲的小孩功课怎么会突然好了起来呢?一天,她把我叫到办公室,丢了一张试卷给我,并且说:“陈平,这十分钟里,你把这些习题演算出来。”我一看上面全是初三的考题,整个人都呆了。我坐了十分钟后,对老师说不会做。下一节课开始时,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最喜欢吃鸭蛋,今天老师想请她吃两个。” 然后,她叫我上讲台,拿起笔蘸进墨汁,在我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黑圈。她边画边笑着对我说:“不要怕,一点也不痛不痒,只是晾晾而已。”画完后,她厉声对我说:“转过身去让全班同学看一看!”当时,我还是一个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小女孩,就乖乖地转过身去,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起来。第二天早上,我悲伤地上学去,两只脚像灌了铅似的迈不动,走到教室门口,我昏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觉。从此,我离开了学校,把自己封闭在家里。问题:请运用德育教育的原则对该教师的行为进行批判。如果你的三毛的老师,你会怎样帮助三毛?答:有效地进行德育,不仅要掌握德育工作的特点,客观上也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来解决和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关系和矛盾;掌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卓有成效进行德育所必需的.而三毛的数学老师发现了三毛的错误,没有进行个别教育,直接在全班同学的面前用极端的手段打击学生,没有正面教育,疏通引导,使学生丧失了信心,从此害怕上学,造成严重的负面效果.如果我是三毛的老师,我会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让德育发挥到最大效果.案例18: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当年从神学院毕业的时候,他的老师给她写过一则评语:“黑格尔,健康状态不佳。中等身材,不善辞令,沉默寡言。天赋高,判断力健全,记忆力强。文字通顺,作风正派,有时不太用功,神学有成绩,虽然尝试讲道不无热情,但看来不是一个优秀的传道士。语言知识丰富,哲学上十分努力。”问题:黑格尔老师的评语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应该怎样给学生写评语?答:我觉得黑格尔的老师的评语,以比较艺术的方式,让孩子和家长知道缺点与不足的地方,这样有利于孩子的进步,这评语从平静的语气,应力求写出"这个人"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写给学生看出.2,写出"这个人".3,写"这个人"的"新起点"应运用发展的眼光,通过鼓励的方式让学生交流,对学生的发展和取得成绩表示认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目的,自我认识,更好地把握自己未来的发展,更体现一定"教育性".案例19:最近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8.6%的学生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或打招呼,而只有不到9%的老师主动跟学生问好或打招呼。问题: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及师关系角度进行分析。答:这个现象说明在现今的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的缺点以及教师对学生亲切关怀耐心帮助平等相待,作学生的知心人.教师对学生的这种爱应是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的统一,应做到公正无私,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需要帮助的落后生,差生做为教师应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不要扮演高高在上,遥不及的"老师".案例20:70%的学生恐惧开家长会据北京汇文中学主管德育的副校长谢海涛介绍,从调查结果看,至少有70%的学生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提心吊胆,剩下的30%是那些被公认的好学生。谢海涛说,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长期以来,家长会的主要内容是教师向家长揭孩子的短儿,甚至有些家长会遭到教师的严厉批评,以至于家长都不愿意开家长会,怕丢面子,而学生也有“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教师找爸爸”的想法。另一方面,即使教师在家长会上以表扬学生为主,但多数家长回家后只表扬孩子几句,剩下的又是一顿“臭批”。在学校进行的一次测试中,教师在家长会上表扬了全班学生,第二天教师问学生,谁在家长会后得到了家长的表扬,举手的只有两名学生。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开家长会?如何让家长会成为教育孩子的新契机?如果你是学生家长,会后如何做好与孩子的沟通?答:举行家长会一般在学期开始,期中或期末举行.主要内容是向家长汇报学校或班级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计划,征求家长意见,表扬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等.家长会的方式有全校性的,年级的和班级的三种,一般是把三者结合起来,先开全校的,接着分班座谈.要让家长会成为教育孩子的拳契机,举办家长会就必须利用学校的有利条件,向家长传授抚养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交流推广成功的教育经验,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教育素质.我以为新型家长会中最重要的,是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以往当家长的家长一个人口干舌燥却常常徒劳无功地喝"独角戏"到教师,家长坐台下,而是围成一圈,相邻而坐,学生也不再被一概排斥在家长会之列,成为永远的"缺席审判者",有些家长会让学生参加,有些家长会的内容请学生讨论决定.可通过以下模式:交流式,对话讨论式,展开式,家报告会,联谊式,参观游览式等.如果我是学生家长,我一定要和孩子沟通,更全面地了解孩子自己孩子,想办法和孩子交朋友,为他们创造和谐宽松的空间.案例21:近日有报道称,新学期开学不久,南京市的一些小学一年级教师很是为自己班上一部分新生“超前”的学习基础发愁,有的孩子已经认识几百个汉字并且会做简单的加减乘除,识字最多的竟已过千,大大超出小学一年级的课程要求。按理说,学生基础好,教师工作起来也应该更轻松。实则不然,“超前教育”带给小学教师更多的是多方面的困惑。问题:你对当前家庭教育中这种“超前教育”现象的看法如何?答:一方面,有超前"基础"的孩子并不是全部,这就必然因学生基础差异太大,而导致学习进度参差不齐.另一方面,"超前教育"也容易使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缺乏端正的学习态度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当孩子满怀憧憬地开始自己的学生生涯时,却发现学校里上课教的东西早已烂熟于心,便很容易对学校生活产生倦怠心理.上课不听讲自然是家常便饭.因此"超前教育"要因人而异."超前教育"的后果是不容忽视的,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超前要三思而后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