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9 MB
  • 2022-04-22 11:23:50 发布

党校课件 吴忠民:改善民生

  • 7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民生建设吴忠民 主要内容一、民生问题日益凸显二、民生的界定及特点三、妨碍民生改善的主要问题四、历史方位五、应对思路 一、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一、社会风险与中国社会的高风险期1、中国现阶段社会安全运行状况的基本判断 三、妨碍民生改善的主要问题 民生问题之所以会成为时代主题的原因第一,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深入人心。第二,社会成员平等、独立意识在普遍增强。 第三,世俗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习近平:“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第四,社会焦虑 正是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党现在把改善民生问题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中国的发展任重道远。解决发展问题、改善民生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五中全会:“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二、民生问题的基本涵义及特性1.民生的涵义及内容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活状态、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以及基本发展能力,等等。 2.民生问题的特性第一,刚性需求。民生问题,对于社会成员来说是最为基础的、不可或缺的“刚性需求”。民生需求特别是基础民生需求的满足,是人们其他所有需求得以产生、存在的必要条件。第二,逐渐增长性。这种增长,既包括为人们对同一类公共服务产品需求程度的逐渐提高,也包括人们对公共服务产品需求相关种类的逐渐增多。 第三,基础保障性。这主要是针对高档文化娱乐性等公共设施而言的。同时,这一特性也是针对高福利政策而言的。 3.民生内容的基本框架从民生的含义以及民生的特点可以看出,民生是有严格界定的,不能把民生的外延无止境地扩展,把所有与民生相关的事情都算作民生本身的事情。否则民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国际上通行的可比的民生基本框架一般来说是“3+2”,也就是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另外还可以加上就业保障和住房保障。 三、妨碍民生改善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的民生改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其一,社会成员初步获得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其二,民生理念深入人心,并且成为执政党的重要执政理念;其三,“底线”(保底的)民生获得了长足进展。但是,与经济发展相比,社会发展明显滞后,民生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好转:收入差距过大现象十分明显;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问题比较明显;就业压力突出;社会保障面临很大难题;教育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公共卫生发展滞后;等等。 在中国现阶段,有四个问题直接妨碍着民生的改善。这四个问题分别是:(1)从行动最重要的主体看,是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及公共服务专业能力仍然偏弱;(2)从用于民生的公共投入结构来看,是公共投入存量安排使用的不够合理,具体表现为公共投入优先顺序的明显颠倒;(3)从用于民生的公共投入来源看,是增量拓展不足,具体表现为公益慈善组织作用发挥得不够;(4)从民众负担看,是与民争利现象较为明显,特别是税收偏重。这四个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好转。 、1.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及专业能力仍然偏弱就民生的改善而言,政府理应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行为主体的角色。为了做到这一点,政府的定位必须是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 、在改革开放以前的30年,我们在试图扮演着一个“全能型的政府”,政府几乎包揽整个社会的全部领域,而取代了各种职业群体。在改革开放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又在试图扮演一个“经济型政府”的角色,而取代企业家群体以及相关职业群体的位置。既然定位是“经济型政府”,就必然会过度看重GDP目标,就不可能重视社会公正和民生问题,就不可能将政策和行为的重心放在基本的民生方面,也很难重视自身公共服务专业能力的提高。 2.公共投入优先顺序的明显颠倒从用于民生的公共投入结构来看,是公共投入存量安排使用的不够合理,具体表现为公共投入优先顺序的明显颠倒。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就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而言,应当以民众的基本需求为基本着眼点,应当以民生问题为优先。这是一个规律。 30多年来,中国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呈现出一种明显颠倒的状况,很不正常。主要原因是,政府自身职能定位有误,公共政策重大决策往往缺乏科学化、民主化、透明化和的监督,干部考核指标往往只是重视经济增长而轻视民生指标,中央财政的一些缺位。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具体原因,银行贷款愿意贷给豪华投入,因为有抵押;民生没有抵押,有风险,不愿贷款。这几年虽然有明显好转,但由于积重难返,根本性改变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 、公共投入优先顺序的明显颠倒,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基本民生方面公共投入的比例较小,处在后列的国家行列。 、表1不同国家在基本民生方面的公共投入状况比较单位:%资料来源:根据《国际统计年鉴2013》《中国统计年鉴2013》等相关数据整理国家和地区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医疗支出占GDP比重公共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世界4.5610.62.05高收入国家5.2612.625.0中等收入国家4.395.83.1低收入国家3.09(2000年)5.3中国45.21.4 第二,不合理的公共投入比重过大,高居世界第一。 三、应对思路与措施 3.民间慈善事业十分落后从用于民生的公共投入来源看,是增量拓展不足,具体表现为公益慈善组织作用发挥得不够。公益慈善组织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之一。公益慈善组织同现实社会及民众的联系更加密切,专业性更强一些,公益慈善组织对改善民生的针对性及反应力相对要更强、更贴切。如果缺少公益慈善组织这一重要力量,那么民生的改善不可能是扎实的。 2008年,美国全国的慈善捐赠总额是3076.5亿美元,占GDP的2.2%,人均为1620美元(2006年)。相比之下,中国过于落后。2014年为1042亿元,仅占GDP总量的0.16%,人均捐款数额仅为76元。 、4.与民争利现象比较明显从民众负担看,是与民争利现象较为明显,特别是税收偏重。由于政府的职能定位没有完全转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由于公共权力缺乏必要的监督等多方面的原因,所以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公共权力与民争利的现象。 、与民争利现象突出表现在: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幅度远远大于居民收入增幅。1979-2013年,中国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只有7.4%和7.6%。 、结果是,民众税负负担比较严重。世界银行提供的数字则显示,2008年中国劳动者平均税率为45%,远远高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甚至要稍高于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高出澳大利亚、美国的平均税率近一倍。 、税费政策的出台有时表现出一种明显的随意性税费政策必须经过必要、严格的法律程序方能出台,用以防止出现失误情形的发生。在法治社会,税收政策的制定应当基于“税收法定”的原则。但是,实际情况经常相反。 、如果说前面提到的公共投入优先顺序明显颠倒这种情况所造成的后果是对民众“少予”的话,那么,与民争利所造成的后果则是对民众“多取”。对民众既“少予”,又“多取”的这样一种现象,其后果必然是妨碍了民生的改善,降低了民众的实际生活水准。 四、历史方位 1.历史的必然性世界现代化的规律说明,时代发展到了类似于中国的这个阶段,无论是在哪个国家和地区,是哪个党执政,都会遇到类似的民生问题及社会矛盾。中国目前的民生问题及社会矛盾,虽然是建国6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时期,但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属于中等偏下的程度。 2.不同类型的典型事例就改善民生成功与否而言,分为成功者,不成功者,一般成功者这样三种情况。其中,成功的典型事例是台湾地区,不成功的典型事例是阿根廷,一般成功的典型事例是美国。 (1)台湾:最为成功的典型事例台湾起飞最基础性手笔是向共产党学习,成功进行进行了整党和土地改革。接着,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重视改善民生。推动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的普及,重视农民的利益,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推动公共卫生,保护劳工权利,鼓励中小民营企业发展。 台湾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基尼系数始终没有超过0.4,创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历史的纪录;社会相对比较稳定,很少出现激烈的社会抗争。 1985年11月11日,蒋经国就台湾经济起飞的原因,回答美国《读者文摘》编辑芮德说:“贯彻均富政策,缩小贫富差距,增进社会福利,提升生活品质,建立公平而和谐的社会。” 台湾地区20世纪50-70年代的经验说明:改善民生不但有助于社会的安全运行,而且会增加一个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使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同步进行,相互促进。台湾与大陆同文同种,台湾发展的不少经验,值得大陆借鉴。 (2)阿根廷:最为失败的典型事例阿根廷在20世纪初期曾经是全世界经济最领先的国家之一,排名第六。20世纪30年代以后,开始落伍。社会层面的原因:民生问题长期得不到改善,贫困问题凸显,贫富差距过大。造成民粹主义与威权主义之间的恶性互斗。 阿根廷20世纪之初至30年代的经历提醒人们:民生如若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改善,则会使国家长期陷入起伏度较大,前景不确定的状态。 (3)美国:一般成功的典型事例罗斯福以前,美国的民生问题及社会矛盾问题比中国严重得多。如:腐败;民生问题;劳动保护;贫富差距;社会矛盾(特别是劳资矛盾)。 四、应对思路与措施 四、应对思路与措施 罗斯福采取的主要办法是,底线保障,大规模救济,大规模公共工程建设,以工代赈;制定劳动保障法;激活中小企业;激活银行。有名的炉边谈话。罗斯福的这些做法,不但有效地改善了民生,缓解了社会矛盾,而且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美国的经历(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时期及之前的20年)告诉我们,在早期市场经济的丛林法则运行很长时间,造成大量社会矛盾之后,只要开始注重民生,仍有可能使国家发展进入较为正常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状态。 五、应对思路 中国的民生问题并不是“无解”而是“有解”的。我们前面看到的一般的典型事例和成功的典型事例都说明了这一点。 1.从战略的高度看待民生问题在中国现阶段,改善民生对于中国民众的极端重要性,类似于当年土地改革对于民众的极端重要性。只要我们拿出类似于当年进行土地改革的劲头来改善民生,将民生指标作为重要指标列入各级政府考核体系当中,那么,我国的民生状况就会迈上一个巨大的台阶。 2.改善民生必须有利于而不能妨碍人们的自由发展从民生基本定位的角度看,民生问题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它必须从属于社会公正这一基本理念。社会公正有两个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基本价值取向:第一个基本价值取向是,要让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第二个基本价值取向是,要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其中,前者的主要功能是“保底”,确保并不断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底线,以求得社会团结;后者的主要功能在于“不限高”,以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 改善民生属于社会公正问题当中“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所关住的基本内容,但决不是社会公正的全部内容。这就提示人们,在改善民生问题时,不仅不能妨碍、而且还应鼓励和推动人们差异化的自由发展,否则社会便会缺乏活力和创造力。并非民众所有的利益诉求都是公正合理的。比如,南锣鼓巷拆迁补偿款项问题。再比如,同样是改善民生,希特勒与罗斯福不相同的做法就很能说明问题。 准确把握这一规律,对于防止平均主义的复活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现在中国的复杂情形是,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同潜在的某些平均主义因素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这一切,使得平均主义有时会借改善民生的名义而抬头。而平均主义一旦抬头,便会对公平正义、市场经济以及人们的自由发展形成严重的破坏。 3.注重“加法”,慎用“减法”。从技术操作层面上看,民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这就是宜作“加法”,不宜作“减法”。对于民众来说,如果普遍地增加了一些利益,自然是皆大欢喜。但是,如果对一些已经实施的民生政策,发现不尽合理而试图矫正的话,那么就往往会引发民众的广泛抵触,甚至会引发某些社会不稳定现象的出现。 4.要特别关注几个群体的民生保障由于民生问题不仅事关社会公正的如何,还事关社会安全状况的如何。从这个角度看,需要重点关注几个重要人群的民生问题。这几个群体的民生状况一旦出现大问题,会直接引发社会的不安。 我们现在可以预判一下,假如中近期未来的某个时期,一旦出现社会骚乱,主要参与者是哪几个人群的成员?恐怕这样三个人群当中成员的可能性比较大:一是失业大学生。二是80后农民工。三是草根精英。所以,要特别解决好这几个人群的民生保障及公平对待问题。 从上面的分析中,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我们做好了以上几项事情,那么,中国的民生问题就能够得到大幅度的改善,进而,中国社会的安全就能够得到基本的保障,经济发展也能够得到一种强劲的推动力量,我们党的执政基础也能够得到大面积大幅度的巩固,同时,中国就能够顺利渡过关键的临界点。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