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瞭望》1-9期时评 12页

  • 190.50 KB
  • 2022-04-22 11:31:32 发布

2016年《瞭望》1-9期时评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启程书店】电子资料申论范文2016年半月谈人民日报评论电子版2016年《瞭望》时评合集目录2016年瞭望时评第9期:以“两个是否”标准引领构建改革“质控体系”12016年瞭望时评第8期:以创新驱动增强新闻舆论工作针对性实效性32016年瞭望时评第7期:建科创强国需三大“禀赋”42016年瞭望时评第6期:求最大“公约数”画最大“同心圆”52016年瞭望时评第5期:把握“互联网+”与“+互联网”背后的真问题72016年瞭望时评第4期:寻求第四次工业化过程中的中国突破92016年瞭望时评第4期:寻求第四次工业化过程中的中国突破92016年瞭望时评第3期:不搞大开发才能建好长江经济带92016年瞭望时评第2期:振兴东北需擎好“三盏灯”112016年瞭望时评第1期:“紧凑城市”是个大方略122016年瞭望时评第9期:以“两个是否”标准引领构建改革“质控体系”2016年全国两会已经拉开帷幕。相信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会把注意力集中到“十三五”规划和全面深化改革举措落地、让老百姓得实惠之上,议案、提案也会提出一系列推动改革发展取得实效的举措建议。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评价改革成效要看“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要以此标准狠抓改革落实,“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  站在“十三五”开局之年,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关键五年起步的当口,“两个是否”评价标准的提出,科学、及时地回答了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事实上,持续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持续带给人民群众更多获得感,是本轮全面深化改革的初始动力和最终目标。  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面对各种压力与阻力,更要抓住“两个是否”标准这个试金石,在多元利益博弈和矛盾中“试”出解决问题、推进改革的关键举措,让“真金白银”的改革发展理念和举措产生实效,也会让“干打雷不下雨”的形式主义假改革露出马脚。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前所未有的系统工程,如何保证改革举措从案头设计,最终转化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和千家万户的获得感呢?这就要求建立起一套保证改革落地、见效的“质量控制体系”。11 【启程书店】电子资料申论范文2016年半月谈人民日报评论电子版  在这个质控体系中,首要环节就是质控负责人。负责牵头实施具体改革的地方和部门尤其是各地区、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不仅要做改革实干家,还要树立“两个是否”标杆,自觉担当改革“质控员”。从“质控员”角色出发,对经办的改革举措要全程负责、全程检验,始终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尺”与老百姓心里的“秤”而不是部门、地区和个人的表面政绩来丈量改革成果的落实情况。  任何质控体系的重中之重就是要有过硬的质量标准。“两个是否”的评价标准体现了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改革“向何处去”的答案,掌握好这个评价标准,全面深化改革方能有底气、有力量、有成效。改革者只有眼睛向下、脚步向下、贴近实际、走入基层,才能真正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层脉搏,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脱离社会和人民的实际需求,任何良好的改革设计都可能陷入南辕北辙、缘木求鱼的困境。  建立和运行这个“深改系统工程”的质控体系,需要运用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今天的改革和三十多年前开始的那场改革相比,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状况和中国发展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可谓天壤之别。面对今天的发展环境和任务,深化改革要取得实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双丰收”,需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改革的全局框架、全程方案和重要节点的前提下,强化不同方面改革举措之间的配套和协同;需要着力“末段攻坚”,给基层一线配足力量资源,强化调查研究和基层创新,推广应用优秀经验,集中精力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需要推动“精准施策”,对改革中的顽疾、病灶实施“靶向治疗”,对改革政策出台和推进的时点、范围实现“精确控制”。11 【启程书店】电子资料申论范文2016年半月谈人民日报评论电子版2016年瞭望时评第8期:以创新驱动增强新闻舆论工作针对性实效性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赴中央媒体调研,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其间,总书记就媒体改进创新作出重要部署,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前,中国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如何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大局,贴近和满足受众与市场的变化,新闻舆论工作也亟需以创新作为行业实现转型升级、提升能力水平的核心驱动力。  纵观新闻媒体的发展史,媒体行业的兴旺离不开在内容、方法、手段、业态等方面及时应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从文字时代、图像时代、影像时代发展到今天的网络化、自媒体时代,在可预见的未来,新闻媒体行业将是高度信息化的人类社会中信息流提取、集成、加工和传播最关键的基础性行业,其重要性与日俱增。可以说,创新不仅仅是推动媒体发展的手段,而且从来就是新闻媒体行业赖以生存的动力之源。  当前,新闻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所身处的舆论环境正在发生迅猛而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是媒体受众的分众化、差异化趋势加速发展,受众对媒体信息的个性化、专业性、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媒体本身也呈现出多层化、多元化和个人化的新趋势,人人传播、多向传播、海量传播的特征越发明显。在众声喧哗之中,只有通过在内容体裁、传播方式、思维理念等各方面持续锐意创新,才能不断提升主流媒体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真实权威的信息,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渠道和方式,精准到达相关受众,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传播矩阵,从而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  新闻舆论工作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有效履行职责和使命,同时,需要注意解决好几个问题:  一是要走近受众,理解需求,实施新闻舆论工作的“供给侧改革”。要改变高高在上、舞文弄墨的作风和文风,真正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只有充分了解、掌握、吃透受众的信息需求,才能去除无效供给、“库存新闻”、过剩信息,杜绝官话、套话、假话。以此作为有效供给的基础,传播手段和方式的创新才不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是要革新思维,推动传统媒体的“互联网+”改造。主流媒体应主动抢占新媒体舆论制高点,打通与受众的实时互动与交流路径。融合发展,不只是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作简单嫁接,而要让不同形式的媒体尽快从相“加”迈向相“融”,着力打造“创新型主流媒体”,为主流舆论赢得未来信息化社会的传播优势。  三要凝聚和调动各类人才资源参与到新闻传播事业中来,为主流舆论和正能量的传播“求取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除了各媒体自身需培养一支高素质、过得硬、专家型、复合型媒体人队伍外,在凝聚和调动人才资源这一生产要素的问题上,还须大胆革新和优化未来的媒体新闻采编与传播流程,变“小作坊式”的记者+编辑写新闻为“社会化大生产式”的多源融合性新闻信息集成与创造,增强媒体的话语引领能力。11 【启程书店】电子资料申论范文2016年半月谈人民日报评论电子版2016年瞭望时评第7期:建科创强国需三大“禀赋”“我国发展必须依靠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的过程很艰难,但这条道路必须走。”这是2016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视察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时对科研人员提出的期望。近日,《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一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三五”规划建议进一步强调科技创新“全面引领”作用。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中心的全面创新,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这也是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  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科技创新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亦是重塑世界格局、创造人类未来的主导力量。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科技创新的探索和竞争大潮中投入巨量资源,谁牵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在国际政治经济博弈与转型中赢得显著优势。而在这场国家实力乃至国运兴衰的竞赛中,中国显然是重要参赛者,迎难而上、奋发进取方能实现最终超越。  要在全球科技创新这场超长时间、超高难度、超长距离的“马拉松”中笑到最后,需要今天的中国重点培育和发挥三大“禀赋”:长远眼光、革新思维和战略定力。  首先,要围绕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战略,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科学设定建设科创强国的分阶段战略规划;同时,要把握、吃透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相对超前地设置我国科技创新的“高线”目标。不仅要在“短、平、快”的项目上快速出成果、出效益,更要在核心技术、原创性、基础性的研究上舍得、敢于投入,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  与前几轮科技革命相比,以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革命为特征的科技革命对创新环境、创新生态的颠覆性作用尤为明显。科技创新活动日益社会化、大众化、网络化,新型研发组织和创新模式不断涌现。因此,第二个“禀赋”就是要有改革传统科研体制和组织形式的革新思维,主动适应并塑造全新的创新生态,使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传统的创新主体与创客、极客及各类新型创新网络和组织实现交互协同、融合发展。通过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大型科研设施开放共享、智能制造技术等功能强大的研发工具和前所未有的创新平台,使创新门槛迅速降低,协同创新不断深化,激发众筹、众包、众智等多样化新型创新平台和模式不断涌现,让“双创”落到实处。  面对百年大计、系统工程,中国还要有足够的“战略定力”。这种定力首先应该源于自信。今天,中国科技发展水平在全球科技创新“马拉松”中所处的地位,已经从跟着全球先进水平跑转入了跟跑、部分平行跑、少部分领跑兼有的阶段。《2015科学发展报告》等权威数据证明,在科技创新水平上,中国早已非昔日的“吴下阿蒙”。  具备和充分发挥三大禀赋,中国还要对科技创新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创新合作,为人类科技发展作出中国人的贡献。面向深空、深海、深地等空间极限以及超大宏观、超深微观和极端条件交叉的前沿物理研究,也需要集合人类共同的智慧和力量。“积力之所举,即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即无不成也。”11 【启程书店】电子资料申论范文2016年半月谈人民日报评论电子版2016年瞭望时评第6期:求最大“公约数”画最大“同心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已拉开大幕。何以决胜?人心向背、力量聚合决定成败。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强调,“我国发展航船要抵达全面小康社会的彼岸,既需要中国共产党为这艘巨轮掌好舵,也需要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统一战线成员一起划好桨。”  统一战线作为中国特色的“法宝”之一,长期以来在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2015年召开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统战工作要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面向未来这“最关键的五年”,如何构建并用好“公约数”和“同心圆”,将是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环节之一。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已经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利益诉求多元、思想价值多元、群体阶层多元、矛盾冲突多元的新特点,国内外的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社会成员的组成结构复杂多样,区域之间在发展水平和价值取向上不同程度存在差异。如何在这种复杂的、散乱的多样性“土壤”之上,浇灌出一致性之“花”,结出协同发展之“果”?既是摆在统战工作面前的难题,也正反映了统一战线大有可为的价值所在。  求同存异、凝聚共识,就是要找到多样化群体关系之中的“公约数”,这一“公约数”越大、能被越多人接受,则“求同”程度就越高,能够团结的不同群体就越多,“公约数”本身也越有价值。找到“公约数”,才能精准定位“同心圆”的“圆心”。“最大公约数”是构建“最大同心圆”的核心共识,“最大同心圆”必然建立在由“最大公约数”转化形成的“圆心”之上。坚守住“圆心”共识的一致性之后,包容的多样性半径越长,画出的“同心圆”就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公约数”和“同心圆”是辩证的统一体,公约数是同心圆的内化核心,同心圆是公约数的外延拓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未来五年的“最大公约数”,契合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因此契合了每一个中国人实现梦想的愿望。有了这个“公约数”,就能构建起凝聚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以及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民族复兴的爱国者等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最大同心圆”,由此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最大合力”。  用好“公约数”和“同心圆”,不是“嘴皮子功夫”,还需切实贯彻统一战线工作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优良传统与“秘诀”。  首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政治底线,再大的同心圆也只能有一个圆心;  其次,要有包容多样性的气度。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只要围绕着圆心,包容的不同角度的建设性意见越多,得出的公约数就越大,包容的多样性半径越长,画出的同心圆也越大;  第三,要充分发扬协商民主,充分利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会商量”,促使越来越多的人认同理解“公约数”,自觉加入“同心圆”。11 【启程书店】电子资料申论范文2016年半月谈人民日报评论电子版  统一战线本就是一个“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大智库,因此,充分信任、充分依靠“同心圆”内的各界专家学者,为决胜全面小康凝聚各方智力,激发创造活力,也必须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当然选择。11 【启程书店】电子资料申论范文2016年半月谈人民日报评论电子版2016年瞭望时评第5期:把握“互联网+”与“+互联网”背后的真问题1月27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动《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于此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转型迈向中高端的关键时期,互联网及由其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衍生变革,被寄予厚望。  “互联网+”写进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被视为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标志性事件。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10月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于政商学三界,“互联网+”均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之一。其中,互联网万能论似乎被部分人奉为圭臬,认为只要把电脑、鼠标、网线加上,任何行业都可能创造出奇迹。与之相对,“+互联网”概念作为一种回应,其指向也颇值得关注。大多数持此论者,更多倾向于将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看待。  “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一时间莫衷一是。  一般而论,对“互联网+”的阐释,一部分人侧重于从以互联网产业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革命出发,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产业覆盖“跑马圏地”。而对“+互联网”的理解,一部分人是为传统行业和产业在互联网时代实现转型升级从而“活下去”、“活得好”乃至“越活越好”寻找出路。  两者都重视互联网,而澉察其差别可以发现,“互联网+”有颠覆式、化学反应式思维方式的特点,比如对某些传统社会生活和经济业态产生颠覆性改变,如网络专车、网络送餐等。而“+互联网”具有改进式、外在性思维方式的特征,比如重视以互联网为新渠道和新工具,来提升和放大传统行业所累积的产品、服务、实体技术、品牌、文化等优势,从而改善自身效率和客户体验。  事实上,“互联网+”和“+互联网”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作为中国站在新一代互联网科技革命的“风口”乘风起飞的路径选择,两者存在表述上的不同,又有着相互支撑的逻辑。  从本质上说,无论“互联网+”还是“+互联网”,关键就在于“+”号。“+”,无论放在互联网之前还是之后,都绝不仅仅是把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和包装、甚或工具和平台,而是要用互联网对传统思维、结构、体制、业态进行深度再造。这才是“互联网+”与“+互联网”的本质意涵与根本目的。  经过30多年迅猛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制造业总体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部分产能严重过剩,总体仍处于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当前,发达国家加紧实施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也在加速工业化进程,我们面临双重挤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带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迫在眉睫。要实现传统产业行业由大到强的历史跨越,就必须贯彻新的理念和新的方案。  从世界范闱看,以“制造技术+互联网”深度融合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模式,正在引发新一轮制造业变革。这个层面,各国都刚刚起步,差距不大,而我国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发展又已经为传统产业“+互联网”11 【启程书店】电子资料申论范文2016年半月谈人民日报评论电子版积累了处于全球前列的普及化和基础设施优势。做好“+互联网”的文章将是中国制造业淘汰落后产能,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中“凤凰涅槃”,转型迈向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的必由之路,甚至是唯一机会。  当然,比在技术、运营上“+互联网”更为重要的,是在思想理念、体制创新上的互联网”。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互联网”的真正核心是运用各种方式把众创、众包、众抉、众筹等带动趄来,推动企业生产模式和组织方式变革,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活力。只要真正抱着自我革新的认知融入互联网,实现传统产业行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创新转型,站在“风口”的中国经济,就能在新动能的驱动下再次“乘风高飞”。11 【启程书店】电子资料申论范文2016年半月谈人民日报评论电子版2016年瞭望时评第4期:寻求第四次工业化过程中的中国突破当地时间1月19日晚,第46届世界经济年会在达沃斯拉开帷幕。在这个全球政商领袖汇聚的舞台上,“掌握第四次工业革命”成为大会主题。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18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当下,世界各国均将第四次工业化视为生产力跃升的下一个历史机遇,纷纷推出自己的计划,如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再工业化,“中国制造2025”,等等。对于依然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这一波浪潮被视作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但是,欲达此目标,必须根据自身车况、车道,选择合理的超车时机、角度与路径,才有可能后来者居上。  发车位并不决定最终排名,但却会影响行车路线的选择。应该看到,相比于身处工业3.0时代的发达国家,中国有相当部分制造业依然停留在2.0时代,只有部分领先行业可比肩4.0。因此,和发达国家直接从工业3.0升级为工业4.0不同,中国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必须处理好2.0普及、3.0补课和4.0赶超的关系。其中,既需要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也需要以推广智能制造为切入点,培育新型生产方式,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弯道超车是综合技术的考验,既要注意适时减速,也要能快速换挡,及时提速。目前来看,中国的高端装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的核心,依然是靠技术换来的“物美”与靠劳动力资源换来的“价廉”的匹配。例如,尽管德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的高铁装备在技术上各有优势,但是价格比中国高出不少。因此,现阶段中国在高端装备出口方面,很大程度上须倚重较高的性能价格比,依赖单纯的低价优势已难以为继,而简单比拼技术水平也同样非完胜之道。这一路径的成功已为近些年来中国部分高端技术装备在国际市场上的实践所证明。  车道不能跑偏,是实现赶超的关键。尽管工业4.0的最终形态仍然有待实践探索,但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结合,无疑是未来发展的主方向。把握大方向,将资源向优势领域倾斜,实现重点领域的率先突破,以点带面,对于整体实力仍然有限的中国制造业来说尤为重要。正是因此,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中,重大装备制造业将得到优先发展。以“世界工厂”身份闻名世界的中国,拥有对未来制造业的规则制定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向价值链高端的攀升。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中国这列超级大车,在弯道处必须“约束惯性”。尽管在劳动力密集型的道路上高速行驶数十年,途中超车无数,风头一时无二,但是,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一旧有模式如今已见疲态。要实现更多的超越,必须抛去冗余辎重。于当下而言,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繁重,而在其中,去产能,尤其是落后的过剩产能,已是迫在眉睫。此一选择或许会给近期经济表现带来一定冲击,但将促进中长期经济持续增长。此刻所需,正如李克强总理强调的,“要用好供给侧和需求侧管理的基本手段,多出新招实招硬招,以壮士断腕的精神予以推进。”2016年瞭望时评第3期:不搞大开发才能建好长江经济带 2016年伊始,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出现频率最高的热词从“开发利用”变成“生态修复”。习近平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作为我国新时期推出的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建设长江经济带涉及11个省市、全国约45%的GDP,关乎6亿人口的安居乐业及全国近四分之一国土的持续、协调发展。正因兹事体大,不仅要算眼前账,还须权衡长远账;不仅要算清经济账,更要算好社会账、文化账、生态账。11 【启程书店】电子资料申论范文2016年半月谈人民日报评论电子版  此前相当长的时期里,长江承载了太多“不能承受之重”,沿江几百座城市的水源渴求以及追求高速发展带来的巨量排放,导致水岸环境与水土流失情况持续恶化、港口岸线与水电开发无序铺陈,生态多样性面临空前挑战。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多次强调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实现协调、绿色、生态发展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目标之一。在如何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上,中央明确把生态效益放在优先位置。此番“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可以说扭住了生态修复这一当前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龙头,抓住了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主要矛盾。  对长江生态大保护就是经济新常态下的优开发。抓好大保护,才能倒逼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以新理念、新方式实现大发展。只有在长江生态修复上打了翻身仗,变生态环境上的粗放发展为生态容量上的精打细算,促使长江流域优先实现绿色循环低碳经济模式,率先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与消费习惯,长江经济带建设才能水到渠成。  更为重要的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审视大保护,或者说大保护前提下的新型开发,建设长江经济带,都需要我们超越过去的开发思路,重新“发现长江”。  首先,要超越水体,从中华文明的历史高度重新审视长江经济带。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至今它对其流域地乃至中华民族社会大系统的发展与运转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人文和地理价值。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也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其次,要跳出疆域,以全球视野重新发现长江经济带的价值。长江是贯通中国东中西部,连接欧亚大陆内陆与海洋,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天然通道。长江经济带必将成为贯通“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最佳纽带,成为助推中国进一步开放发展的经济中心和活力所在。  最后,要摒弃功利思维,以长远眼光谋划长江经济带的永续发展。在此次座谈会上,习近平特别强调要统筹兼顾“快”“慢”思维,对已经明确的方向和重点要用“快思维”,而对一时看不透或者认识不统一的问题,要用“慢思维”,宁可放一放。“风物长宜放眼量”,已经进入发展新阶段的中国,已有足够的定力、耐心和信心,让长江经济带走上绿色、生态、永续的发展之路,不仅让当代人生活得美好,而且更要让子孙千秋万代生活得更美好。11 【启程书店】电子资料申论范文2016年半月谈人民日报评论电子版2016年瞭望时评第2期:振兴东北需擎好“三盏灯”2015年12月30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目标直指向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弊病的正面决战,以期形成一个与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  东北负重转身求振兴已过十载,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均翻两番,“吃饭”问题已经解决。但不能回避的是,经济新常态下,换挡期间东北经济增速大幅回落,过剩产能能否消化、行政体制改革能否到位、创新驱动能否实现,都直接关乎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目标能否实现。这些问题,亦正是此次“若干意见”锁定的核心课题。  必须承认,东北老工业基地坐拥不少优越的生产要素条件,比如雄厚的机械装备制造能力和产业基础,大量的熟练劳动力以及工程技术和科研人员,此外还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无论是借“一带一路”战略航船出海,还是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之便入关都有地利之便。  但是,要想最大限度利用现有优势实现经济振兴的乘数效应,必须彻底瓦解制约东北经济的体制藩篱和结构顽疾,充分激发“看不见的手”的活力,以实现新发展、新跨越,这亟需政府转变职能,守好定位点,退出越位点,补上缺位点。  首先,破旧立新需要政府部门下决心摆脱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刻板形象”,坚定不移地对沉疴痼疾亮“红灯”。  东北振兴的上一个十年,一些本该淘汰、限制和转型的落后产能投资规模不降反升,三大产业中工业“一柱擎天”且结构单一、产品初级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全面振兴东北的下一个阶段,必须坚持化解落后过剩产能,哪怕背水一战也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一些地方政府思维陈旧被不少人认为是制约东北发展的一大软肋。上世纪90年代末当地国有企业大规模改革调整后,一些城市领导者曾寄希望中央政府通过“输血”式财政拨款来渡过难关,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实际操作层面对计划经济的“迷恋”。因此,要全面振兴东北工业基地,关键是要对这些等靠要的思想痼疾亮“红灯”,将自我革命的意识内化为地方政府的发展理念和信念。  其次,该放的应该放到底,对一切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的因素亮“绿灯”。市场经济条件下,造血机制若不足,政府输血再多也难治贫血之症。东北地区虽然科研成果集聚,但就地转化率低,究其原因,相当程度上是因为创新驱动意识薄弱、动力不足。要把伸得太长的有形之手适当缩回去,要与时俱进改变用权观念,变大水漫灌为精准发力,变重审批管制为重加强服务,着力提升营商软环境;要把习惯被包办一切、肌体僵硬活力殆尽的“休克鱼”企业放回市场水域学会游泳;更要给之前忙于搞配套和跑龙套的民营经济创造机会,令其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并为创新试错提供容错环境。  要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还需擎好实体经济的“航标灯”。“再工业化”是东北进入新一轮振兴周期,求稳定谋增长进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前提,又是东北在未来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的重要手段,更事关我国工业转型全局和“中国制造2025”目标如期实现。在着力提高市场化程度的改革过程中,当地政府要以“再工业化”的效率、含金量和可持续性为核心依据来布局国有企业改革重组,扶持科技导向型朝阳产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11 【启程书店】电子资料申论范文2016年半月谈人民日报评论电子版2016年瞭望时评第1期:“紧凑城市”是个大方略2015年12月20日至21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紧凑城市”理念,这既是给长期以来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也为下一阶段城市发展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指引。  改革幵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如今中国有7亿人生活在城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5%,但雾霾污染、交通拥堵、垃圾围城、文化缺失等城市病也幵始集中显现,局部地区巳呈严重之势,其中不少突出问题便是源于无序扩张的“摊大饼”发展模式。  此番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紧凑城市”,是一个高密度土地混合利用的城市空间增长模式,以追求空间功能的紧凑为手段,实现高效率和高质量,最终带来城市经济积聚效益的有效发挥。  新型城镇化如何体现“紧凑”二字,成为未来值得观察的重要指标,用好加减法是在城市发展布局上的重要选择。此次会议明确,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需要厘清的是,其中提到要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发展一批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这绝非幵发新城新区的信号,恰恰相反,这一“加法”是要把紧凑概念运用到城市群的大格局上,汇集资源,形成集约的多中心结构。正是因此,会议提出要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厘清城市发展边界,边界以外的一律做“减法”。  统筹是提升城市紧凑度的重要方法论。紧凑城市既需要在规划、建设和管理上进行统筹,以实现城市不同服务部门的高效联通,也需要在空间、规模和产业上进行统筹,以构建高效集约的城市空间结构,还需要在生产、生活和生态上进行统筹,最终建设兼具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功能复合体城市空间,避免再出现“睡城”“鬼城”等违背城市发展规律的病态空间形态,由此提高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宜居性。  紧凑城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在过往的城镇化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一些地区只重视土地的城镇化,而非人的城镇化。城市发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农,用地按相应规模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这j过程中,人口和用地要匹配,城市规模要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关键是以人的需求为本。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这必然要求城市的功能应是多样的,人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必然要求城市生产生活空间应是适度的。因此,以有限空间满足人的多样需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要把建设紧凑城市当成百年大计来规划和执行。城市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逬,而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规划有失误,发展之路必定充满折腾浪费,难以持续。中国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发展重点与以往有所不同。中央此番提出“城市规划编制要接地气,可邀请被规划事业单位、建设方、管理方参与其中,还应邀请市民共同参与”的具体部署,同时要求城市发展规划经过批准后要严格执行,“一茬接一茬干下去,防止出现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的现象”等要求,正是直指当前许多城市当局出现政策断层的弊端。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