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1.55 KB
  • 2022-04-22 11:21:52 发布

2016《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及重点摘要归纳.docx

  • 9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1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②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目标:“解决中国问题”和“创造些新的东西”A.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旧中国半殖半封、落后具有特殊性不能照搬,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不行。正是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研究解决中国问题,找到了适合中国实际的道路,才能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成功B.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包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要深入研究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把握中国社会的性质状况特点和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传承优秀的历史传统,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完整的、统一的、深入的”结合)C.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马克思外来需要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要用第97页共97页 中华优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深入浅出的阐明马克思主义,使其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经过延安整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好地指导中国革命成为全党共识。党的七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做了进一步阐述,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①源于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总结(两次成功两次失败);②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③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在于能与各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具体化,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与各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为自身发展开辟道路)。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也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毛泽东思想既包含新民主主义,又包含社会主义建设。)(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第97页共9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结合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在认真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最新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比如: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五位一体理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理论等,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特征、国家统一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这个“承”“进”就体现在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上(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用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这两大理论的共同理论基础,仍属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坚持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坚持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绝不意味着抛弃或贬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而是体现和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当代中国有了新的成果,体现和强调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有了新的发展。一、怎样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推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要理论观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出发,深入研究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弄清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领导力量和前途,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第97页共97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造成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方针,实行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经济文化落后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问题。基本制度建立后,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关系的思想、坚定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思想,等等。(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系统的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为主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问题;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半封的东方大国如何开展人民革命战争、应当实行什么样的战略战术,如何巩固国防等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党指挥枪、三大纪律八项注意)(4)政策和策略理论毛泽东精辟论证了政策和策略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对敌斗争要区分对待、分化瓦解,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在反动统治地区,把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结合起来,等等)(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关系的基本观点,提出了许多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思想: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关于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关于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知识分子要同工农结合,通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社会和工作实践,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思想;强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革命工作要极端负责,要艰苦奋斗和不怕牺牲。(6)党的建设理论第97页共97页 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的课题。提出:特别注重从思想上建党,提出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强调三大作风是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批评与自我批评);强调在党内斗争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达到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目的;创造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列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除了上面几个方面外,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有一个怎样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问题。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决议》,对毛泽东、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做出了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评价。《历史决议》指出: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额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雷人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革中犯了严重错误,但就毛泽东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党坚持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为我们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自觉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明了方向。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①时代背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中国苦各种战乱,革命胜利后又冷战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探索)②实践基础: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2.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第97页共97页 ①第一次国内战争,毛泽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深刻分析了中国社会各界皆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地革命时期,成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理论上阐述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标志开始形成;②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在理论上系统总结了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军事统战党建思想,科学的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纲领,精辟论证了党的政策策略,标着走向成熟。1945七大党指导思想;③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提出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期间重要理论成果是重要组成部分。1.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一、怎样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个基本问题展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上,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观点,构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大国情),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始终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征第97页共97页 ,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1)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2)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自由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要坚定不移的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全面落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4)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按照“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构想,实现祖国和平统一(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要适应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要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发展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广泛力量支持。第97页共97页 (1)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的坚强后盾。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要坚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根本保证,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贯通起来,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相结合,加强纪律和作风建设,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整体上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共同思想基础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能够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我们战胜一切风险和挑战的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社会主义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民共同富裕、国家兴盛与个人幸福紧密结合,是引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路论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背景: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义的历史条件下;第97页共97页 ②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③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①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②1982年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十三大第一次系统的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构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轮廓;③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解放人们思想(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三个有利于),1992年十四大概括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97年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邓论初步回答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④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我国发生严重政治风波,江泽民为核心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目标和改革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16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⑤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第97页共97页 党的十七大将邓论三科统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时代和全局高度,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科学回答当代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鲜明提出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要方略,特别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1)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①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②中国的特(特在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在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特在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上)③来之不易不能否定不能动摇,要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大篇大文章写下去。(2)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3)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把完善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改革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4)围绕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下定决心稳增产调结构促改革,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5)围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继续发展更广泛更充分更健全的人民民主;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第97页共97页 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1)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围绕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不断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3)围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波爱护制度,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4)围绕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5)围绕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战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必须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推进周边外交,贯彻正确义利观,坚决拥护国家核心利益。(6)围绕全面从严治党补钙;反四风;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7)围绕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此外,习近平还就贯彻“一国两制”、做好港澳台工作、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等作了重要论述。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性:①适应了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大有可为战略机遇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法治国家建设进入新征程,从严治党进入关键阶段。②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期盼,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③是为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第97页共97页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依然存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解决问题化解挑战攻坚克难的行动纲领。关系:是一个整体,既包括战略目标又包括战略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其余是战略举措。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从严治党是其余三者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障。地位:①是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新成果;②是党治国理政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集中体现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纲领。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1)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先后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相继形成了邓论三科,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2)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新民主主义打破马克思主义教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任务总布局,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3)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第97页共97页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哲学基础,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原则。实事求是是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它渗透于党的全部理论和实际工作中,是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实践证明,把握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特别是把握了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发展脉络,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最本质的东西。1.党的思想路线党章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内在的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要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研究中,做出合乎中国需要而理论创造。“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就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是真理,而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赋予了它根据新的事件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使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以实践的发展来推进理论的发展。“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内在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一切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是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实事求是也内在的包含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第1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97页共97页 一、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939年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1948年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完整表述总路线内容: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1)对象:①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使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前提;②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反对封建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在经济上消灭封建制度,在政治上消灭军阀的专制统治,消灭地主阶级,解放生产力。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相互区别统一:帝国是封建靠山,封建使帝国社会基础;③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同历史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不同对象不同:北洋军阀、国民党新军阀、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2)动力: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①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无产阶级两种产生,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②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贫雇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农民占全国人口80%以上,深受三座大山压迫,具有强烈的革命要求。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工人阶级对农民的领导,是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础。没有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农民的革命动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③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包括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深受三座大山压迫和剥削。④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受压迫是革命的力量;另一方面,在经济上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望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关键时刻表现出动摇性第97页共97页 。因此,既不可能充当主要力量更不可能是领导力量。→在政治上争取,对其动摇性和妥协性进行批评和斗争,在经济上实行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既斗争又联合。(3)性质:社会性质和历史任务决定了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非社会主义革命。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与旧民主主义革命对比:①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额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②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共;③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列;④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革命对比:推翻三座大山,在政治上争取和联合民资去反对共同敌人,在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容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发展。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不是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革命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不容横插资产阶级专政,是文章的上下两篇必然趋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是革命领导权归属。(1)资产阶级无法领导取得胜利帝国主义不允许民资建立独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资具有软弱和妥协性,领导重任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上。(2)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具有与先进的生产方式向联系、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富于组织纪律性,及中国特点:①自诞生之日,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革命性比任何阶级更坚决和彻底;②分布集中,有利于无产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③成员中大部分出身于破产农民,与农民有天然联系,便于与农民结成同盟,共同团结战斗。(3)领导权靠争夺而来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各革命阶级的领导,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第97页共97页 ,必须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合组织上的独立性。保持在革命中的领导权就要建立和发展人民的革命武装力量,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一农民为主题的强大的革命武装。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1)近代中国国情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半封国家,有特殊的社会矛盾和革命要求一方面,帝国主义侵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但并没有使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因为剥削依然存在,买办勾结,民资先天不足,封建后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使中国半殖民地化,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出现极端不平衡.在半殖半封的近代中国,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从根本上推翻反动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前提。(2)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中国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同于一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旧民主革命交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属于旧式民主革命。十月革命后,促进了被压迫觉醒,建立了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使中国革命转变为新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从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马克思主义传播使之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革命的领导阶级、指导理论有别于就得资产阶级革命,也有别于欧美(非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是各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联合专政,为进入社会主义做准备),有别于社会主义革命(只推翻三座大山,不破坏参加翻地反封建的资本主义成分)→两步走,反帝反封的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的诞生第97页共97页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道路,并不适应中国革命的现实国情,无法为近代中国革命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南和实践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的形成基础。走过弯路犯过错误,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善于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抗战时期,对中国革命的认识趋于成熟,形成了系统化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一、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940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阐述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1945年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进一步阐述。(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国体——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践证明行不通,中国社会性质决定中国革命两步走。与国体适应的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体决定了人民当家作主,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准则。(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半殖半封的中国土地制度不合理,要解放农村生产力必须实行土地革命。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了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的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之意,包含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反对并不是因为是资本主义,而是与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紧密联系,是一种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97页共97页 保护民族工商业,是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所决定的。民族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系较少,是一种与新生产力相联系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成分,对发展现代技术、发展社会生产力具有积极作用。(3)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民族的即内容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民族尊严和对立,形式是具有民族风格形式和特色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科学的即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客观真理及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性,剔除封建糟粕吸收民主精华,尊重历史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大众的即民主的文化,要用革命文化教育和武装人民大众,使它成为人民大众的有力思想武器同时以人民群众的实践作为创作源泉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一、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提出:党成立初期,把重心放在城市,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工作重心转向农村,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首先指向农村,并潜心研究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长征到达陕北后,进一步论述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整体战略思想。1938年《战争和战略问题》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农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最终确立。必然性:(1)具体国情决定:一方面,半殖半封,内无民主制度受封建压迫,外无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无产阶级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革命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另一方面,近代中国是个农业国,农民占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主力军,开展革命必然依靠农民,要深入农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2)特殊国情决定:①中国式众多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为党在农村开展革命斗争建设革命根据地提供了缝隙和可能;第97页共97页 ②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深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多重压迫,人民革命愿望强烈,加之经过民主革命的洗礼革命的群众基础好;③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为在农村建设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客观条件;④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⑤党的领导的有力量及其政策的不错误,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主观条件。意义:①反映了中国半殖半封社会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独创性的发展了马列主义;②适当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研究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内容: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关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而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一、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总结中国革命两次失败和两次成功的经验教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1)统一战线必要性:①中国半殖半封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中国社会两头小中间大,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笑自己其他中间阶级,必须把农民小资及其他中间阶级团结在周围,形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②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改变敌强我弱最终取得胜利③在半殖半封的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交织,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内容: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从总体上,革命统一战线包含两个联盟:工人阶级通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统战基础);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经验第97页共97页 :①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②正确对待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③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④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政治上组织上和思想上的独立(2)武装斗争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完全新型的人民军队,通过长期的人民战争战胜强大的敌人取得的。经验:①见此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②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质;③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3)党的建设中国半殖半封,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思想必然反映到党内来,党内无产阶级与非无产阶级额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党内思想上的主要矛盾。加之党长期在农村发展处于战争环境中,不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党就会组织松散软弱涣散。经验:①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关键是要以无产阶级思想客服和改造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②必须在任何时候到要重视党的组织建设,要贯彻民主集中制根本组织原则,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③必须重视党的作风建设,“伟大工程”,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是共产党区别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④必须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4)三者相互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战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战,武装斗争是统战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是掌握统战和武装斗争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内容:总路线、纲领、道路、经验理论意义:①解第97页共97页 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半封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的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确的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②是在实践中反对各种错误思想倾向的过程中形成的,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独立自主的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是对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实践意义:取得胜利,为中国发展奠定了前提,有力的鼓舞和推动了世界上被压迫的民族和被压迫的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增强了和平力量。第1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第97页共97页 (1)经济成分存在过渡形式新民主主义社会包含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主要的经济成分为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2)社会阶级呈现过渡可能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阶级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的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因此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土改完成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主要矛盾,解决此矛盾才可向社会主义转变。(3)社会主义因素持续增加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由于社会主义处于领导,加之又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环境,社会主义将↑,非社会主义将↓并被限制和改造。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的斗争决定着中国社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方向,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实施过渡到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一、怎么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经过: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转变”并举:“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搞工业化,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只有实现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只有当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就可以进一步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1952年国民经济得以恢复,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完成,认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机已经到来。第97页共97页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现在就要用10-15年时间基本完成过渡,是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内容:1953年6月在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并在同年12年完整表述: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造”:“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工商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相辅相成。意义:总路线是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将马列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在中国具体化,形成了中国化的过渡时期理论,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行动指南。理论依据:(1)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度的问题,需要经历一个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到利用国家政权对旧的生产关系进行革命性的改造,逐步消灭私有制确立公有制并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过渡时期,是一切走向共产主义的国家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2)列宁认为改变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经营方式和习惯是极其困难,必须经过相当长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是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转化为共有财产,并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的根本任务放到首位,以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3)1953年毛泽东《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只出过渡历史时期之所以必要是因为:①我国经济和文化的落后,要求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创造为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所必要的经济上和文化上的前提;②我国有极其广大的个体的农业和手工业,以及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比重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要求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改造他们。一、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基本经验:第97页共97页 a)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合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b)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c)用和平的方法进行改造。成就:(1)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的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2)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的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遍用户的情况下完成的。1.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三大改造(1)农业的改造①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土改后农民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和互助合作的积极性高,一方面不能挫伤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提倡组织起来发展互助合作的积极性;②遵循自愿护理、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③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制定并贯彻执行了依靠贫农、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有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的农村阶级政策,使农业合作化进程有坚实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④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成绩:①把小农个体经济改造成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实现了土地公有,避免了两极分化;同时也解决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小农经济之间的矛盾。②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③基本保证了人们对农产品的需要,改善了人们生活,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不足: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2)手工业改造第97页共97页 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办手工业供销小组→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①用和平赎买的方式改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后,“剥夺剥夺者”,使被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变成人民的财产,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原则。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有利于发挥民族资产阶级中大多数人的知识才能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争取和团结那些原来同资产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条件:a.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b.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未转变为非对抗性矛盾并按照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提供前提;c.我国已经有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造成了私人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②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国家资本主义】是在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济。分三个步骤:第一步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及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企业利润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分配“四马分肥”;第二步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③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企业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改造资本家个人与消灭他们所属的资产阶级相结合,避免激烈的阶级对抗,减少改造阻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缺点:①全行业公私合营来势凶猛,要求过急,速度过快,工作过于粗糙,造成一部分工商业者安排使用不妥当,不能发挥所长为社会主义服务;②改组中合并过多,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下降,商业、服务行业网点撤销过多,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③把没有剥削的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定性为资本家,混淆了劳动者和剥削者的界限,挫伤了他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第97页共97页 意义:标志着我国已经基本上消灭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资产阶级,为生产力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展。※错误观点: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当初的社会主义改造对立起来,质疑当初是否应当对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或今日是否应当发展非公经济。解析:①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后来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没有社会主义改就没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②我们不能站在今天的角度去衡量昨天,从当初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来看,国家安全的压力、工业化的迫切需要等,决定了社会主义改造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③有一些缺点,但是总的看是适时地,也是成功的,它的流失意义还在于,解决了当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解决了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问题。 有制基本完成过渡,时运年有制度受封建压迫,外无民族独立手,相机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④发展非公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没有改革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革实在很不相同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是要解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完善问题;⑤虽然所有制“过纯”问题与改造时不成熟认识有关,但改造与改革二者性质是不同的,虽然两个时期的个体和私营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看上去相似,但很大不同,这一点在农业上表现相当明显(个体分散→集体所有制下承包);⑥对历史变革的评价必须放在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虽然改革和改造在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绝不是割裂,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社会主义改革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也不能用社会主义改造否定社会主义改革。一、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第97页共97页 (1)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3)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4)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对一个脱胎于半殖半封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列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1956年底完成三大改造,标志中国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结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基本上被消灭)1954年9月第一届人大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及颁布施行,明确了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基本制度的确立表明我国由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伴随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我国阶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被清除出中国大陆、官僚资产阶级在中国内地被消灭、原来的地主和富农正在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民族资产阶级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工人阶级成为国家领导阶级并进一步壮大、亿万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经变成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知识界已经组成一直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其他领域基本确立。※错误观点:庸俗生产力论:以还没有实行社会主义的经济前提来否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走向社会主义第97页共97页 解析:①列宁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的特殊性,反而以此为前提;②毛泽东指出生产关系的革命,是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所引起的,但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在生产关系改变以后;③实践证明,一方面中国可以在没有实现工业化的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正是为了推进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只能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第1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一、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第97页共97页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1956年4、5月间,毛泽东先后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提出以苏为鉴,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思想。《论十大关系》标志遮挡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根据这一方针,《论十大关系》从十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重点把我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内容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①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轻工业和农业。②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在大力发展内地工业的同时,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为了加强国防建设,必须首先加强积极建设。④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必须三方面兼顾。⑤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⑥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团结,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⑦党和非党的关系。采取“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⑧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必须镇压反革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⑨是非关系。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⑩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习一切国家的长处,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除了向苏联学习以外,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技和管理方法。毛泽东认为,应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需要。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我们的任务是创造条件,大力促使消极因素比较多、比较快的向积极因素转化,并同时尽力防止积极因素向消极因素的逆转。(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1956年国内罢工学生运动国际苏共二十大、波匈事件,1957年2月27日,第97页共97页 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对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作了全面、深入的论述。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1)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具有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一方面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另一方面很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相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2)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主要矛盾: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需求和不能满足人民经济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中共八大)→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各级党委要抓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全党要学科学学技术学新本领。主要任务:把主要精力转到经济建设上来,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A.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一个重要方面是两类矛盾理论:在我国社会中存在着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一类是敌我之间的矛盾,一类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分清敌我)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在区分两类社会矛盾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两类社会矛盾应当运用专政(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剥夺政治权利改造)和民主(讨论批评说服教育)两种不同的方法。(分清是非)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总方针:用民主的方式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第97页共97页 对于政治思想领域: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对于物质利益分配领域: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利益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坚持民主集中制,努力克服官僚主义,加强对群众思想教育对于科学文化工作领域: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于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综上,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科学解释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以独创性的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一)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必要条件。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又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提出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即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方针(即轻重工业、中央地方、沿海内陆、大小型企业并举)。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正确处理重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是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思想,符合中国人口多工业基础薄弱的实际,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二)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1)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2)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战略目标: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两步走”: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全第97页共97页 面实现工农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1)关于经济建设方针:中共八大提出几番保守有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2)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的思想。“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3)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发展商品生产,企业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责任制,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技术人员三结合(“两参一改三结合”)(4)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造成一个既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屹立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5)关于科学和教育:“向科学进军”,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科技发展战略,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刘少奇)(6)关于知识分子工作(7)此外,毛泽东以及党的其他领导人还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实现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执政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一、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a)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制度也在实践中得到发展。第97页共97页 a)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经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党和人民在历史实践中获得和发生的,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探索的过程中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本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时期建设起来的,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b)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设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在资本主义一定发展基础上开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的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二、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证明,只有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准确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才能逐步掌握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义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践证明,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始终坚持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的阶级斗争,不能将其简单的等同于全国范围的阶级斗争,更不能搞大规模的政治运动。(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第97页共97页 应,不能急于求成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采取科学态度,深入了解和分析实际情况,努力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才能逐步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1)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实践证明,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大力发展人民民主,确保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一级党组织和领导人都不能有超出法律之上的权利,各种制度和法律不能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能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2)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政治保证。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指导党内生活的基本准则。实践证明,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以后,必须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个人崇拜,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党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必须大力发扬党内民主,确保党员的民主权利,避免少数人说了算、个人说了算的现象。(3)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管门来搞建设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历史总是在继承和超越中前进。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同一切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包括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并提出要学习一切国家和民族的长处社会主义要体现出相对资本主义的优势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必须大胆借鉴和吸收包括资本主义文明在内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创造出高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第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一、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其基本特征(一)科学含义中共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97页共97页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这指明了我国的社会性质,定性问题。(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一阶段出发,不能超越这一阶段。这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发展程度,定位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特定历史阶段。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表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内在联系。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阶段的区别于联系:①经济基础方面,根本区别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整个经济社会生活是否姥姥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②上层建筑方面,主要区别在于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否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整个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否得到基本确立;③阶级关系、主要矛盾、由此决定的革命和建设任务也不同。(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十三大从五个方面概括了基本特征,十五大从九个方面全面地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做出新的概括。1.现代化发展的水平上: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2.产业结构状况上: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3.经济运行方式上: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4.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上: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5.人民富裕程度上: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第97页共97页 6.地区发展状况上: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7.体制改革上: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8.精神文明建设上: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9.国际比较上: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第一条和第九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括,其他七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展开。这九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发展阶段没有做进一步判断;列宁十月革命后最早提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毛泽东1956年明确社会主义刚刚建立没有完全建成,60年代初毛泽东意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提出社会主义两个阶段观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做出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十一届六中全会《历史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1982十二大报告1986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分别对这一阶段的内容作了一定分析;1987十三大前夕邓小平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明确了这一问题是党指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十五大进一步强调初级阶段问题,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进一步统一了全国人民的思想。十六大指出小康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十七大十八大强调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个“不仅”:不仅在经济建设重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第97页共97页 而且在经济总量提高后仍要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是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摇曳牢记初级阶段。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意义(1)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2)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适当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一、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和阶段性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同时也必然经历若干个具体阶段,会体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尽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但经济和社会发展出许多新情况、新变化,显示出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首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其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这些矛盾和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最后,改革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不同时期会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只有既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的发展阶段,又认真分析不同时期具体阶段性特征,才能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并据此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二、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第97页共97页 既要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要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深刻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中牢牢站住站稳,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必须全面坚持一以贯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资产阶级自由化即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主张资本主义制度,主张全盘西化,是根本违背人民利益和历史潮流、为广大人民所坚决反对的。只有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旗帜鲜明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永不背离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并有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历史决议》: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同时也要看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国际和国内的因素,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仍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人民”包括各阶层人民群众,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需要”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落后的社会生产”包括生产力水平的落后(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社会需要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群众在旧社会被压抑的社会需求被广泛释放,人民对于崭新的社会制度能够满足他们的物质文化需要,给予了很大希望,要求也越高社会生产方面: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实力有了巨大的增长,但生产力落后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97页共97页 【党的基本路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纵览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初步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方针,随后针对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否定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十二大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二届六中全会根据邓小平思路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思想,十三大正式提出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十七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十八大进一步强调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同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适当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一个整体,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全面处理关系,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内在要求。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奋斗精神。实践证明,党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群众的幸福线。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绝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一、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第97页共97页 的最高纲领。但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通过若干阶段的具体目标,有步骤分阶段的向前推进,在不同发展阶段,都需要提出符合实际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形成阶段性的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都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进程。在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关系方面,中共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误的教训。科学阐述处理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之间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坚持最高纲领不是也不能离开现实空谈远大理想,实践最低纲领不是也不能只顾眼前而忘记远大理想。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又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是指不移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做好当前每一项工作。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致力于贯彻落实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断把中特事业推向前进。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内容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要求,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题目,制定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十七大十八大又对基本纲领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97页共97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坚持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第1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一、怎样准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提出:1980年5月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概念,认为社会主义首先是使第97页共97页 生产力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贫穷、发展太慢、平均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992年南方谈话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内涵: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一,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把握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邓小平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纠正了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念,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迫切要求,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还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任务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社会主义就是要使全体社会成员过上富裕幸福生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富裕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则是要使这种富裕成为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步深入,我们必须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在根本任务与发展目标的辩证统一中,全面准确的把握社会主义本质,更好地推进中特建设。重要意义:a.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这一理论把手段和目的统一起来,廓清了不合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b.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质理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与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结合起来,解释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第97页共97页 一、为什么说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这合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实践的迫切要求。第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十分注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经历一个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尤为艰巨。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第二,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为生产力的发展扫除障碍。第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充分显示其优越性,才能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1.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马克思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社会生产力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优先发展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2.坚持科学发展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处于新的历史起点上: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另一方面,我国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状况凸显。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进球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十八大进一步强调。(1)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第97页共97页 (3)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一、如何理解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1964年周恩来再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小康”“小康社会”概念。十二大正式提出到20世纪末分“两步走”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的设想。1987年4月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为“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1997年,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之后,十五大把“三步走”第三部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新三步走”三个阶段性目标:首先,到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次,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最后,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上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党最初提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三步走”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明确了发展方向,展现了美好的前景,成为全国人民为共第97页共97页 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一、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大体用20年时间,全面建成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十六大后的十年,我国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成功买上了三个大的台阶(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学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际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十八大根据国内形势的新变化,鲜明的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二、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2年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提出中国梦后又在多个场合对中国梦进行了深刻阐述。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内涵。(一)提出原因(1)“中国梦”为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奋斗赋予了个人意义(2)“中国梦”更接地气(3)“中国梦”为改革创新发展集聚正能量(二)思想内涵中国梦深刻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形象描绘了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历史过程,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愿景。中国梦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特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第97页共97页 善。经济更加发达,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驱动力更加强劲,政治更加民主,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美好(2)民族振兴: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强大,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先进的文明成果,进而使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再次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人民幸福:就是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归根结底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三者关系: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意和必然要求;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三)实现途径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1)中国道路:就是中特道路,中特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道路自信,有自信才有自觉,有自信才有自强。(2)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3)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每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紧密相连。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艰苦努力。第1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一、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的重要性)第97页共97页 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处于历史转折关头,有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a)国内:文革给党和人民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严重灾难,乱则思治,穷则思变。纠正文革错误,扭转局势是人心所向。b)国际:①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明显拉大。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使党和人民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和奋起直追的紧迫感。②要和平求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国争取长期和平发展环境是可能的,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提供了外部环境c)3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一)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类社会实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生产力是决定性因素。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目的同过去的革命一样,都是为了扫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改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改革,它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有涉及上层建筑,既包括体制层面有包括思想观念层面。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给党和国家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给社会主义舍业前进增添了强大动力;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都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都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最重要成果,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二、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第97页共97页 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战略部署,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特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实现途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当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与国家治理体系相辅相成,有了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治理体系的效能。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总目标下的具体目标:①经济体制: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②政治体制: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③文化体制: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④社会体制: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⑤生态文明体制: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⑥党的建设制度: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仅仅依靠人民。1.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a)适应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新期待,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30多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第97页共97页 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只有通过统筹推进、协同配合的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加以解决。a)抓住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必须全面深化改革。纵观世界,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我们的独特优势,激发党和国家生机活力,才能赢得战略主动。二、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①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②三十多年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既不封闭僵化也不改旗易帜,中国是一个大国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即根本性方向性错误。③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刻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互相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在这种情况下,确保改革沿着有力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前进就越发重要。1.如何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①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把握好改革的正确方向,形成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不断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改革在不同领域时期进度有所不用,不能说改革是片面的局部的。涉及根本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无论多长时间都不能改,不能说成是不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②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既能够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能够发挥上场经济的长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优势和特色。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市场在资源配资中起决定性第97页共97页 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利于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主要涉及经济体制改革,但必然会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要是个方面体制改革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新方向协同推进,同时也使各方面自身相关环节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1.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要正确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些重大关系,包括处理好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得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a)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因此要整体推进,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但整体推进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中药领域和关键环节。重要领域关系改革大局,是改革重中之重;关键环节关系到改革成效,是改革的有力支点。b)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坚持边实践边总结,积累经验后逐步推开,出现问题就及时应对,发现错误就马上纠正,从实践中获得真知。随着改革向纵深发展,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局部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是既要在推进局部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老谋划。总之,全面深化改革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c)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基础。正确处理三者关系,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社会可承受程度结合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第97页共97页 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一、如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1)要实施更为主动的开放战略。目前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全球化使各国经济发展的相互依存度继续加大,在应对危机和促进复苏的进程中,进行全球资源配置,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利益交融不断加深;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全球治理难度加大。a.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推动贸易平衡发展;b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提高国际投资合作水平;c.深化投资、贸易体制改革,完善法律法规,为各国在华企业创造公平经营的法治环境;d.建设自贸区,加快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2)以开放促发展。30多年发展具备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基础和条件,但是经济发展方式仍比较粗放,要求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通过利用国际有利条件发展对外贸易、合理利用外资等,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我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3)既要借鉴其他文明,也要推动中国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在世界经济格局正发生变化、国际经济规则面临重构的条件下,中国要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起积极谋求更大的话语权,进一步增大“发展成分”和“非西方因素”,促使其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4)树立开放条件下的安全观,在扩大开放中维护国家安全。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险与利益同在。必须树立开放的安全观,努力实现对外开放与国家安全的有机统一,在扩大开放中动态的谋求更高层次的总体安全。a.要坚持底线思维,守住核心利益;b.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在开放中壮大软硬实力,夯实经济安全的根基;c.做到预防为主、应急为辅,把安全工作前置;d.采取综合对策,既要注重传统安全,又要注重非传统安全;e.坚定不移的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1.为什么要坚持对外开放第97页共97页 一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经验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从我国经验看,越开放越发展,越发展越开放,对外开放成为推动发展持续不断的动力。二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和科技发展机遇的客观要求。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趋势快速推进,世界经济联系越发紧密,各国相互依赖和利益交融程度进一步加深,为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获取最大利益,各国纷纷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三是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社会主义作为崭新的社会制度,必须大胆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来的文明成果,根据国情,结合新的实践进行新的创造,才能加快发展,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优势。四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可能依赖别人搞建设,必须始终把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努力做到利用国际有利条件和充分发挥我国优势相结合,扩大引进技术和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利用外资和大力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实施走出去战略和缓解国内短缺资源约束相结合。1.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主要是在通过对外开放更好地促进中国自身发展的同时,兼顾各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切实承担起相应的国际责任,综合考虑维护中国发展利益和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要求,完善有关方针政策和体制机制,是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创造更多的机会,为全球其他国家带来更多的福利,与国际社会实现共同发展。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符合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当今世界各国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互利共赢尝到各国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在追求本国利益是见过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不断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①要推动建立更加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南南合作、南北对话)。【一带一路】是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与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第97页共97页 共赢的重大举措,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②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同时要树立世界眼光,更好地把国内发展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努力为全球发展做出贡献。第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的形成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97页共97页 理论意义:(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是深刻总结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顺应国际国内大势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盼提出来的。(2)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规律、社会主义认识进一步深化的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五位一体”总布局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领域,抓住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4)凸显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特点,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标志着党治国理政的思路有了一个新的高度实践意义:(1)“五位一体”总布局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对于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A.科学发展,“五位一体”协调推进。发展是硬道理,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从国家的全面发展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兼顾,协调发展。B.辩证发展,“五位一体”整体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其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C.深化认识,“五位一体”与时俱进。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力求为全世界共同建立美丽地球村做出巨大贡献。(2)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3)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坚定了我们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明确了我们努力的方向和承担的历史责任,激励着我们不断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伟大力量。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第97页共97页 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有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是区别的根本特征,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第二,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的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发展社会主义服务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突破和创新:(1)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旗帜鲜明的反对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观点。实践证明,我们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不但没有削弱和动摇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反而巩固和发展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2)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两个毫不动摇一统一:)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A.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怎么做: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B.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要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第97页共97页 控制力影响力;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形式,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C.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公有制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问题,性质体现在所有权归属上,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问题。必须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为什么:必须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原则;非公有制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独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怎么做:十八大提出激发非公活力的政策(三个平等三个鼓励):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利用产权市场,引进国有资本或其它社会资本,改善企业股权结构;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非公健康发展※产权:建权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和机制。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什么: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发展国有资本计提资本非公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增值保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第97页共97页 怎么办:要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要允许国有资本投资项目,要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型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开始后一个很长时期内,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于市场的关系。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①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②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③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只读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十六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目标和任务十七大提出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要取得重大进展,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空巨额写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泛发挥基础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生产力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在现阶段,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存在差别,只有承认差别并在收入分配上体现差别,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虽然目前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有变化,分配方式也多样化,但收入的主要形式仍来自按劳分配。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是指按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生第97页共97页 产要素一类是物质生产条件,一类是人的劳动。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必须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使多种分配方式的实现具有制度保证。1.把握经济新常态经济新常态有几个特点:①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②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③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下的机遇:①经济增速虽然防滑你,但经济规模决定的实际增量仍然可观②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中国经济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稳定的动力和保障③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最终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部门④政府积极推动职能转变,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市场和政府充分结合,共同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应对经济新常态: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途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②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道路,推动四化同步发展③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治疗和效益④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一、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政治保证。第97页共97页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我们党领导人民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就是要组织和支持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当家作主,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人民利益的广泛性和实现人民利益的复杂性、艰巨性,必然要求有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强的政治核心,来广泛地动员、领导和组织人民掌握好国家权力,管理好国家、社会事务和各项事业。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离开了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意志凝聚起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无从谈起。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健全民主和法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基础。发扬人民民主,又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有效途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集中反映在党与国家以及人民群众关系的具体形式上。党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利,这是依法治国的实质。依法治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维护人民主人翁地位的过程,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过程。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各项法律,又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办事,保证法律的实施,从而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第97页共97页 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统一。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与稳定:一方面,要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另一方面要在充分发挥人民民主的基础上,加强专政力量打击敌对势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巩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要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二要加强和改进法律实施工作;三要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四要加强同人民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五要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在同一而不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由居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村委会、居委会、职工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2.全面依法治国必要性:①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而且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引领、规范、促进和保障等重要作用。②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第97页共97页 ①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优势基本保障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统统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沿着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完成目标坚持的原则:①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③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统一⑤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如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①坚持社会主义制度②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理论主要任务:到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第一,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第二,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第三,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第四,增强群民法制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第五,加强法制工作队伍建设1.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已运行和发挥功能的体制安排,涉及政治制度运行的组成体系、功能结构、工作机制和程序安排。改革总要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基本原则:①坚持党纵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当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②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第97页共97页 渠道,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①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②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形成治国理政的强大合力,为党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更好的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目标:略P190主要任务:第一,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第二,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函第三,发展基层民主一、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提出来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凝练,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两者具有一致性,方向一致,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两者都坚持重在建设,就是要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建设道德风尚。但核心价值观更加突出核心要素,更注重凝练表达、更强化实践导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就是用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1)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第97页共97页 (1)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2)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3)必须立足中华传统优秀文化(4)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事关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1)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要清醒认识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增强文化的自觉自信,更好的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已主动担当的精神加快文化发展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没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资源就不可能转变为现实的文化力量。发展要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色,要全面协调可持续。(3)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及大全民族文化创造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一、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第97页共97页 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方面。(1)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2)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质,尤其要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同时,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一、如何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十八大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体制机制,形成合力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第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第二,健全促进就业处暗夜体制机制第三,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第四,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第97页共97页 会目标和主要任务是: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十八大关于社会建设的目标: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提出新要求: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意义:(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第97页共97页 富和发展了中特理论(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现实意义:(1)有利于全面推进中特事业(2)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3)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4)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1.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第一,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第二,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形成党领导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生动局面第三,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第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第五,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一、怎样理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1)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化,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做出战略部署。强调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均衡发展指明了路径。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国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超额完成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十一五”减排任务,全面实施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为促进绿色增长、推动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可靠基础。第97页共97页 (2)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行的重大部署,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特别是环境权益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建设生态文明,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不仅是改善民生的需要,而且拓展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域和范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也应该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都搞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全面推进现代化,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3)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是我们党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发展新趋向作出的战略抉择,将为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自20世纪60、70年代人类生态环境意识开始觉醒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以1972年联合国首次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以及今年6月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为标志,不断深化和拓展。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正成为新的趋向。我们党清醒把握这一发展新趋向,深刻反思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不足,认真总结落实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经验,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提出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从文明进步的新高度认识和解决资源环境等问题,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全方位审视和应对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方面的严峻挑战,致力于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为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更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论指导。1.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念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八大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第97页共97页 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是应秉持的首要台独,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报恩之意,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绝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体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是应承担的主要责任,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需的同时,呵护自然,回报自然,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限度之内,给自然留下恢复元气、休养生息、资源再生的空间,实现人类对自然获取和给予的平衡,多换旧账,不买新账,防止出现生态赤字和人为造成的不可逆的生态灾难。2015年4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阐述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要任务。提出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资源利用更加高效,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基本确立。1.如何坚持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第一,把资源节约放在首位第二,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会恢复为主第三,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第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用制度保障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第一,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第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第97页共97页 要让生态红线的观念广为人知、根深蒂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第一,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第1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一、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一)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第97页共97页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历史。虽然历代王朝分分合合,政权更替变迁,但追求国家统一的思想和行动始终没有变。国家统一思想对推动我国多民族统一的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强烈的国家统一观念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心理习惯,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精神力量。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我国各族人民历来关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捍卫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统一进行了英勇斗争。(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一个走向现代化、实现繁荣强盛的过程,也是一个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过程。只有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才能更好地凝聚整个民族的力量,加快国家建设的步伐,更好地在国际上展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朝气蓬勃的雄姿,是中华民族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无论敌对势力如何阻挠破坏,都动摇不了党和人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1)从武力解放台湾岛和平解放台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解放战争后期,特别是三大战役胜利后,1949年3月新华社《中国恩民一定要解放台湾》中共首次提出“解放台湾”口号,1949年12月《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明确提出1950年的任务就是解放海南岛、台湾和西藏,全歼蒋介石集团最后残余势力。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解放台湾计划搁置。朝鲜战争后,台湾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中共和中国政府再次提出解放台湾的任务,表示不承认美国军事干涉和占领台湾。20世纪50第97页共97页 年代,国内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美蒋发生分歧,党及时调整了对台政策,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并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敦促美国政府与中国政府谈判(核心是撤兵)、向台湾当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倡议。1958年8月为粉碎美国“划峡而治”的阴谋,解放军炮击金门。美国要求大陆停火同时继续劝说台湾从进门妈祖撤军,企图侵占台湾合法化和“两个中国”的“事实上存在”,但蒋介石坚心固守金马,加剧了美蒋矛盾。党适时提出“联蒋抵美”,伺候两岸由军事对抗转为政治对抗为主、军事对抗为辅的对峙状态。1958年10月毛泽东提出台湾回归可保存军队搞三民主义。周恩来提出“一纲四目”(“一纲”就是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是四个基本政策:第一,台湾统一于中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第二,台湾所有军政及经济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政府拨付;第三,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蒋之意见,协商决定后进行;第四,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事。)(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20世纪70年代,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为确立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邓小平创造性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随后逐步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标致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81年“叶九条”,1982年邓小平总结叶九条,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宪法》规定设立特别行政区,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随后邓小平进一步阐述:“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来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1985年六届人大三次会议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一项基本国策。1.“一国两制”的内容第一,一个中国第97页共97页 。这是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最根本的是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尊重国家实行的根本制度以及其他制度和原则。第二,两制并存。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两种制度只有相互尊重借鉴,才能和谐并存共同发展。第三,高度自治。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港澳台同胞各种合法权益将得到切实尊重和维护。第四,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第五,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与台湾人民。台湾同胞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1.“一国两制”的重要意义第一,一国两制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马克思主义人物,国家是历史的范畴,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国家一般只能由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一种社会制度的存在。“一国两制”是一种复合制得新型国家结构组织形式,是党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一种创造性运用。第二,一国两制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国内环境。一国两制体现了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一国两制下局势可以长期稳定,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第三,一国两制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2.“一国两制”在港澳的成功实践(1)香港1960年党中央进一步将“不承认外国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不平等条约,对历史遗留问题谈判解决,未解决前维持现状”立场归结为“长期打算、充分利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一国两制与英国就香港问题进行了22轮谈判。1984年9月达成协议草签《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及3个附件,同年12月19日正式签署,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0年4月,七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2)澳门在中英谈判开始后,澳门回归各项工作积极有序进行。1985年5月中国和葡萄牙就举行谈判解决澳门问题达成协议,1987年4月13第97页共97页 日《中国与葡萄牙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在京签署,宣布中国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并设立特别行政区。港澳问题的解决,对解决台湾问题具有重要示范和推动作用,使一国两制由科学构想变为现实,充分说明了一国两制构想是正确的可行的。一国两制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符合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港澳整体和长远利益。继续推进一国两制,必须牢牢把握一国两制的根本宗旨,共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一、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围绕台湾问题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共识,同意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即“九二共识”,在此基础上开启了两岸事务性商谈。1993年汪辜会谈,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一步。面对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1995年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提出“江八条”。2000年台独民进党上台,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并在2002年抛出“一边一国”论。反对和遏制台独成为当时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2005年3月,胡锦涛提出“胡四条”: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与台湾人民的方针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反分裂国家法》,以国家大发行时宣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同年四五月,连战宋楚瑜先后率团访问大陆,开展两岸政党交流与对话并分别发表公报,达成多项共识。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反对台独,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关系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取得重大突破。2015年习近平提出“习五条”:①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其核心是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②深化两岸利益融合,共创两岸互利双赢,增近两岸同胞福祉,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宗旨。第97页共97页 我们愿意首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发展机遇,台湾参与区域经济合作问题上可以在不违背一个中国原则的情况下作出妥善安排,对于台湾加入亚投行的意愿持欢迎态度;③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灵沟通。两岸同胞要以心相交、尊重差异、增进理解,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青年是民族的未来,也是两岸的未来,要更多关注两岸青年成长,为他们提供更多机会和舞台,让他们多交心,成为共同打拼的好朋友好伙伴;④两岸双方要着眼大局,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不仅要求同存异,更应努力聚同化异,不断增进政治互信;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大家一起来干第1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一、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第97页共97页 【时代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世界基本特征并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战略性意义的问题,就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0世纪70年代后,邓小平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逐渐形成了新的判断,他指出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出现重要变化,和平因素增长超出战争因素增长。全球真正问题是和平问题(东西问题)、发展问题(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核心。十三大根据邓小平论断提出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对于时代主题的判断,基本点是:第一,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第三,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要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还需要各国人民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法调整之中,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发展和推进,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一、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a)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二战后,世界格局经历了从两大阵营对立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再到两极格局终结走向多极化的曲折发展过程。二战后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两极格局,结束了资本主义大国主宰世界以及国际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抗;20世纪60年代后,苏联大国主义朝霸权主义方向发展,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逐渐瓦解,美苏争霸代替了两个阵营的对立;80年代末90第97页共97页 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冷战结束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世界各种力量此消彼长,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多个力量中心逐渐形成,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清晰。多极化格局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但世界多极化进程是长期的曲折的过程,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意愿和行动不会自动放弃,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斗争是艰巨的,各种力量的较量有时甚至是非常激烈的。a)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冷战结束,新科技革命大力推进,特别是信息技术取得突破并广泛运用,经济全球化得以迅猛发展。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使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增多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经济秩序仍存在不公正不合理因素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推动力。导致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活动的日益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全球经济市场化的过程。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国际社会应共同努力,本着责任与风险共担的精神,构建互利合作的多边经济体制,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推动经济全球化向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方向发展。1.中国抓好战略机遇期十八大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略机遇期】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生存、发展或实现某些方面重大突破时所面临的有力时期。从国际上看,当前面临的机遇有:一是国家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大战,国际形势总体稳定;二是虽然金融危机下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越演越烈,使多边贸易投资自由化面临困难,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趋势不会中断,促进共同发展的有利因素增加;第97页共97页 三是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加快发展的条件更多;四是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深刻变化,我国提升国际话语权面临新的机遇从国际上看,当前面临的挑战有:一是国际经济环境短期内难以明显好抓你,世界级经济仍处在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低增长低通胀低需求同高失业高债务高泡沫等风险交织,主要经济体走势和政策取向继续分化,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依然突出,将对我国稳定出口增加难度;二是全球各领域全方位竞争日趋激烈,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调整经济结构的巨大压力;三是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跨国资本流动明显加剧,导致国际外汇证券等市场有可能持续大幅波动;四是我国周边环境中的战略压力和地缘政治风险有所突出,东海南海不断发生事端,使我国发展的良好周边环境受到影响。从国内看,当前面临的机遇有:一是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更加强固,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提升,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二是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我国仍处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阶段,特别是随着城镇化深入发展,不仅将继续拉动巨额的城镇基础设施和住房等投资,还将继续拉动有大量年农村居民便为城镇居民而带来的成倍增长的生活消费;三是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政府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明显增强;四是制度优势日益吐下你,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深入贯彻实施,新的更大的制度红利和发展潜力将会不断被创造和释放出来从国内看,当前面临的挑战有:一是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二是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四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我们适应和引领一、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第97页共97页 【和平发展道路】是:①即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②在强调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别国长处;③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坚持与各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④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①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我国的发展需要稳定的国内环境也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为此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②是一条用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中国不仅致力于自身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1)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历经苦难的中国人民珍惜和平,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民族。(2)是基于新中国60多年历史经验总结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有和平的国际环境。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3)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纵观世界历史,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这是历史规律。世界稳定是中国的机遇,和平发展能否走得通,很大程度要看我们能否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种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中国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将坚定不移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1.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的意义(1)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避免了建立殖民体系、争夺势力范围、对外武力扩张的资本主义发展老路。中国强大了,也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第97页共97页 (2)带给世界更多机遇。中国坚持把本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国的和平发展是世界的机遇。(3)将推动国际力量对比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引导国际格局演变和国际体系变革。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初期三大外交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周恩来1955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20世纪60年代,反对美苏超级大国、霸权主义,积极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加强与亚非拉联系;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对付苏联霸权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真正的不结盟”十八大: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国坚定不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在国际上的地位决定的。基本原则:第一,坚持独立自主的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一、如何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党中央立足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选择,反映了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新型国际关系,新在合作共赢。强调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积极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摒弃赢者通吃第97页共97页 的旧思维。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下,国与国相互依存空前紧密,利益共生不断深化。面对挑战,需要各国同舟共济,是建立信心国际关系提出的时代背景。中国提出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新中国外交实践的延续。(1)要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2)要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坚持与邻为善、与邻为伴、安邻、富邻,突出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3)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这是底线,是中国外交的神圣使命。要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始终把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作为外交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稳妥应对涉我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坚决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4)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依法处理涉外经济、社会事务,增强我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第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1)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十八大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第97页共97页 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第一,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是由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和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决定的,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资资料生产轰动的主体,而且也是人类社会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还是社会变革的主体。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自觉;第二,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三个先锋队,党的性质决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适当的根本宗旨;第三,一切为了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特的内在要求。建设中特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人民群众是主体,理所应当是价值的主体,是价值的创造者也应该是价值的享有者。(1)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共同富裕是中特的根本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第一,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社会主义确立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因而能够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消灭剥削、消除谅解分化最终达到共荣富裕。第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可以体现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等多个方面,但是只有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社会主义才能充分人显示出优越性,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第三,共同富裕是中特的基本目标。共同富裕体现了中特始终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始终致力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一内在要求,是党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一贯目标。(2)坚持经济和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失去了基础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一、第97页共97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建设中特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质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首先,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是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实践和整个进程中都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这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其次,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推动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并善于顺应社会前进的潮流不断发展自身的先进性。最后,工人阶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特的主力军。工人阶级由于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和高度集中统一等特点,成为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强大社会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一是,队伍迅速壮大。二是,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三是,岗位流动加快。原先的"铁饭碗"已被打破,职工对单位的依赖性大为减弱,自主性大为增强。工人阶级队伍发生的这些变化,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在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始终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根本力量。(※三种错误观点:无视我国工人成长进步的观点、无视我国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观点、以为科技进步条件下工人阶级越来越无足轻重的观点)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最根本的体现在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作为我国的领导阶级,其领导地位和主人翁地位,是一个由宪法规定的,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必须保障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全体职工的合法权益,巩固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在深化改革等进程中,要切实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维护工人群众的权益,支持工人群众当家作主,充分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不断满足广大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组织职工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同时职工群众自身也要认清自己的光荣使命第97页共97页 ,增强责任意识,发扬识大体顾大局的优良传统,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发展过程中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调整,继续发挥主力军作用。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式建设中特事业的根本力量。a)农民我国国情决定了农民不断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基本依靠力量。建设中特时也必须坚定不移的依靠广大农民,这是由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符合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衷心拥护建设中特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依靠力量。依靠广大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要不断提高对三农问题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引导教育广大农民提高科学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培养造就新型农民。b)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劳力劳动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力量。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这一重要地位,决定了知识分子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特殊重要作用。依靠知识分子推动科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二、为什么说新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①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②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③个体户④私营企业主⑤中介组织从业人员⑥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是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允许下出现的,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主导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总的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其中大多数人是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中分化出来的。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改革开放第97页共97页 以来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首先,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是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的重要条件。我国从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少人陆续脱离原来的工作岗位,转而从事非公有制经济,或自主创业,或进入私企、外企,或成为自由职业人员,成为新的社会阶层的重要成员。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最后,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大批被分流出来的职工和农民纷纷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其中一些人成为私营企业主或个体户。从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热爱祖国。伟大而艰巨的中特建设事业,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得出的科学结论。1.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1)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是建设中特的重要保证。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越紧力量越大。(2)加强和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一、为什么说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实质: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是中共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法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法宝。第97页共97页 在不同历史时期,统战随着阶级关系、阶层关系和中心任务的变化而有不同的性质和内容。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两个范围:一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是统战的主体和基础;二是大陆范围外,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是统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坚持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方针,积极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和发展最广泛地爱国统一战线,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服务,为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服务。我们要大力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的团结精神,认真做好统战工作,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1.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新时期,虽然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和内部结构都发生了变化,但是中共对统战的领导绝不能动摇。党的领导问题是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结成牢不可破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才能有正确的方向、蓬勃的生机和光明的前途,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1)要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2)要支持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选拔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3)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4)鼓励新的社会阶层继续投身中特建设(5)认真贯彻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2.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第97页共97页 (1)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所为民族平等是指个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等方面一律平等,还包括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和宗教信仰等;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各民族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最重要的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a)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民族法律法规的教育。b)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特道路的认同c)坚持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2)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正确处理宗教问题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是党维护人民利益、准中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也是最大限度团结人民群众的需要:一方面我们尊重每个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另一方面要求宗教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活动。→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必须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必须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必须重视发挥宗教界人士作用。a)实施政教分离的原则。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司法等职能的实施。b)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二、如何认识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重要意义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坚强后盾第97页共97页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和平安宁,必须努力加水泥和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当前,国际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世界形势总体稳定的大环境没有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但是天下还很不安宁。国际体系进入加速演变和深度调整时期,各种国际力量加快分化组合,大国关系进入全方位角力新阶段,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世界依然面临着现实和潜在的战争威胁。只有加快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抓紧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才能有效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安全,才能确保一旦有事能够断然出手、决战决胜。努力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1.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战、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2013年3月十二届人大解放军代表团习近平指出建设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这一目标是党在新形势下建军治军的总方略。第一,听党指挥是灵魂,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领导,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类军队的性质。这是我们军队的军魂和命根子,永不能变,永不能丢。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关系我军性质和宗旨、关系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关系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最紧要的是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当中要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权威,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挥。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要靠一套制度作保证。第二,能打胜仗是核心,反映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新形势下人民军队的职能使命不断拓展,但作为战斗队的根本职能始终没变。历史经验表明,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第三,作风优良是保证,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第97页共97页 作风优良市人民军队的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人民军队的性质永远不能变,老红军传统永远不能丢,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永不能改。随着社会环境变化,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部队有所表现,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坚持按照标准更高、走在前列的要求,把军队的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以作风的根本好转为强军兴军提供坚强保证。1.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是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要目标性要求。总的来说,就是要加快形成精干、联合、多能、高校的信息化军事力量体系。第一,调整优化作战力量结构。重点是加强海军空军第二炮兵部队建设,推动陆军部队整体转型,促进各军兵种力量协调发展。第二,加快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发展新型作战力量历来都是建设强大军队、打赢未来战争的基本规律和有效途径。第三,推进作战要素容和集成。2.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从我国情况看,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不断深入,对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军政军民团结是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要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不断发展高新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大力发扬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巩固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第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一、怎样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第97页共97页 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人民的需要,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拜托国家贫穷落后面貌,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是中国人民的百年追求和梦想。近代中国历史反复证明,企图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使中国实现现代化,根本行不通。鼓吹多党制理论上是错误的实践上是有害的。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进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党的领导。没有统一就没有富强和安居乐业,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历来是中国各族人民最关切的头等重要的大事。新世纪新阶段,党作为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凭借其丰富的执政经验和驾驭全局的能力,统筹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稳定。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凝聚亿万人民力量,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且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差异较大,面临着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只有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才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顺利解决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才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共建美好未来。第一,应对复杂国际环境需要党的领导。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敌对势力仍然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只有以中国共产党这样的坚强的政治核心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才能保证我国真正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第97页共97页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马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政党是有阶级性的,当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第一,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工人阶级为其阶级基础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党集中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和优秀品质。第二,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判断一个政党的性质,看它的理论纲领和行动代表哪个阶级利益。第三,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何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只有工人阶级才能代表人民和民族的利益;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两个先锋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一方面,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当真正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本质要求和政治前提。只有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才能真正有用当好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所必须的科学指南、政治远见和博大胸襟;另一方面,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才得以充分体现。坚持两个先锋队,就能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党的庄严使命。1.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宗旨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使馆的根本要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第97页共97页 历史的主体是人民,历史的选择最重要通过人民的选择来实现。人民群众之所以信任、选择和支持中共,是因为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是能够满足人民需要的。旧中国,人民的需求是推翻三座大山,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党适应人民的需要,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希望国家富强,党适应人民的需求,领导人民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并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拥护和选择的结果。一、为什么说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对国家当真方针和全局工作的政治领导、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对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的领导、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的原则、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加强党的领导,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辩证统一的。坚持党的领导解决的是社会主义事业要不要党的领导,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解决的是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更好的实现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是因为:第一,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历史性大变动之中,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当今世界,形势复杂,竞争激烈。只有改善党的领导,党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团结和带领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二,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之中,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党的领导方式、工作方法和具体制度不加改进和完善,党就难以适应新的要求。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一套好的领导制度、方法及优良工作作风,都是应该继承和继续发扬的,但有的必然要随着任务、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进、补充和更新。如果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势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党的领导和战斗力必然会受到削弱。第97页共97页 第三,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肩负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党内存在着思想不纯、作风不纯、组织不纯的现象,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损害了党的战斗力;在党的领导工作状况方面,一些党的组织不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领导工作涣散软弱,治党不严,一些领导班子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不够,某些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在党内滋长蔓延;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的领导制度方面也都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改善党的领导加以解决。1.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基本要求和科学内涵作了明确阐述。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第一,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纵览全局协调各方,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原则。加强党的领导,就是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的作用,充分发挥党在国家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和关键性重大问题上的领导核心和决定性作用。当前,特别要加强和发挥党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第二,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提高依法执政水平。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第三,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必须把严格执纪执法和加强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并完善思想道德建设和党纪国法约束这两道防线。一、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治国理政的本领,具体来说,第97页共97页 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是党执政后始终面临和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在60多年的执政实践中,党积累了执政党的成功经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特事业的全局。十八大提出把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战略目标。(2)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使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使党永葆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党的纯洁性建设】,就是通过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使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思想和行动上符合党的宗旨要求,保持纯粹清正的状态,体现在思想政治组织和作风各个方面。坚决反对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官僚主义奢靡之风。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贯穿于党的性质、宗旨、任务和全部工作中,体现在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实际行动上。纯洁性是先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先进性是纯洁性的体现和保证,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当然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丰富与发展的;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必须通过坚持不懈的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才能保持与发展的:①坚持从思想教育入手,引导党员和干部认真学习并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执行者;②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把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检验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试金石,在为群众排忧解难、造福人民的实践中体现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③提高领导骨干素质,夯实组织基础,推动领导干部以率先垂范的实际行动体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第97页共97页 ④完善党内制度及工作机制,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健全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供制度保证。1.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挫折中奋起、在战胜困难中不断成熟的一大法宝,也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清醒认识当面临的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四大考验:①执政考验②改革开放考验: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已经成为躲不开绕不过的难点。③市场经济考验:市场机制具有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适当需要经受住的严峻考验④外部环境考验四大危险:①精神懈怠的危险:长期执政稳定之争使党内一些同志淡忘了忧患意识,增加了自满情绪②能力不足的危险③脱离群众的危险④消极腐败的危险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牢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准确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立足中特建设实践,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员和干部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清正廉洁。2.建设学习型、服务性、创新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第97页共97页 学习型政党:就是能够形成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理念、机制、方法,是学习成为内在需求,从而更好处理和解决面临的问题,不断增强生机活力的政党。把学习型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学习是开拓前进的基础,学习好才能服务好,学习好才有可能进行创新。服务型政党:是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中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服务人民作为执政的首要价值和核心任务,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政党。建设服务型政党,是实现党的宗旨的本质体现,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转变执政方式的必然要求。创新型政党: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一切从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改革创新作为事业发展的推动力量,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精神状态的政党。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学习服务创新,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学习是基础,服务是目的,创新是动力。只有通过持之有效的学习才能把全党的思想统一到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来,学习成效和创新成果必须通过更好的服务人民来体现,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学习服务创新的重要结合点。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探索出学习型、服务型政党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学习服务创新三者相辅相成,体现了当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开拓进取精神。一、如何理解全面从严治党及其重大意义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经验。2014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此后将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一道作为“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凸显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所谓“全面”就是治党要覆盖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等各个领域;所谓“从严”就是用更严格的标准管党治党,对党员的要求比对普通群众的要求更严格,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第97页共97页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应对国际国内风险考验、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客观要求。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1)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相结合将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紧密结合,是中共自身建设的显著特点和特有优势。思想建设是党的各项建设包括制度建设的基础。制度治党是思想建党的有力保障,思想建党的成果不断凝结和形成为制度,思想建党的不算深化和持续进行也需要靠制度来保障和维护。思想建党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原则。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决定着党的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思想建党的重点是加强党性和道德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制度建党是从严治党的根本之道。从严治党就必须严格以制度治党。制度治党,要编密扎紧制度笼子,搞好配套衔接,做到彼此呼应,增强整体功能。要把科学的制度设计、严格的制度执行、有力的检查惩处结合起来,突出权力运行这个重点,围绕赋权用权制权等环节,规范制度运行机制。加强制度执行力,制度执行到人到事,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2)加强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必须狠抓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组织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造就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党的先进性要靠千千万万高素质党员来体现,党的执政时要靠千千万万党员卓有成效的工作来完成。“三严三实”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是严明政治纪律。政治纪律是党的纪律中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严明党的纪律,还必须严明党的组织纪律。作风建设至关重要。作风问题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①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七届二中全会“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第97页共97页 ①严格党内生活,开展积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②坚持从领导干部抓起③建立抓作风的长效机制(1)加强廉政建设和防腐败斗争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从严治党的重中之重。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①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反腐败国家战略和顶层设计,必须把这项重大政治任务贯穿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之中,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②坚持惩治这一手不放松。③加强反弹倡廉教育④推进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设立巡视制度,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补衣服的保障机制,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第97页共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