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9.50 KB
  • 2022-04-22 11:46:27 发布

习题及答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doc

  • 10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一、单项选择题1、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的是A.李大钊B.陈独秀c.毛泽东D.张闻天2、中国共产党提出“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和任务的会议是A.瓦窑堡会议B.遵义会议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D.中共六届七中全会3、从全党角度讲,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A.遵义会议上B.延安整风以后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D.中共七大以后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有不同点,也有共同点,共同点在于A.形成的历史时期相同B.面对的历史任务相同c.具体内容相同D.基本精神相同5、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A.总路线B.总依据c.总任务D.总布局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社会主义本质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社会主义改革开放7、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从四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党的十八大报告新加进总布局的是A.社会建设B.党的建设C.制度建设D.生态文明建设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的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各有作用又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A.实现途径B.行动指南C.根本保障D.坚实基础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A.既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B.既坚持改革又坚持开放C.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D.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10、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八项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八项基本要求之一。这是因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A.根本原则B.内在要求c.本质属性D.必然选择1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是A.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D.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12、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是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13、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是在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c.土地革命战争后期D.抗日战争时期14、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主要标志是A.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提出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c.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D.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述15、明确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首次写进党章的是A.中共六大B.中共七大c.中共八大D.中共十二大16、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A.实事求是B.群众路线c.独立自主D.艰苦奋斗1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 A.实事求是B.群众路线c.独立自主D.艰苦奋斗18、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c.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19、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三个有利于”标准20、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是在A.党的十二大B.党的十三大c.党的十四大D.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21、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并科学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会议是A.党的十三大B.党的十四大c.党的十五大D.党的十六大22、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确定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会议是A.党的十四大B党的十五大c.党的十六大D.党的十七大 23、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文件是A.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B.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c.213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D.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4、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是A.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B.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现实依据)c.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重要借鉴)D.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理论依据)26、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是A.推动经济社会发展B.统筹兼顾c.全面协调可持续D.以人为本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毛泽东之所以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原因在于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需要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D.马克思主义能够提供“解决中国问题”的现成方案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科学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A.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B.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c.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D.专指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3、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的大事集中体现为A.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B.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c.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实现了工业化,进入了创新型国家行列4、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是 A.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B.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c.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D.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5、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另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之间既有不同点,也有共同点。共同点在于它们A.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B.都是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经验的科学总结c.都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D.都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体现了中国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7、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的根本成就是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8、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A.道路自信B.理论自信c.制度自信D.体制自信9、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A.实践特色B.理论特色c.民族特色D.时代特色10、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八个基本要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和平发展,坚持党的领导。其中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B.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c.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D.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11、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A.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D.什么是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1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A.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c.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3、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道路决定命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A.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B.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c.使中国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心的必由之路 D.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14、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90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道路至关重要,道路关乎A.党的命脉B.国家前途c.民族命运D.人民幸福15、科学发展观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紧密联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统一的科学体系。说一脉相承,是因为它们A.面对着共同的时代课题B.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c.都贯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D.思想基础、政治理想、根本立场上一以贯之16、毛泽东思想是A.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B.毛泽东个人的思想c.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D.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17、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它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是A.俄国十月革命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 B.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渊源c.中国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阶级基础D.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的人民革命运动,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18、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下列毛泽东的科学著作中,写于这个时期的有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反对本本主义》c.《新民主主义论》D.《论联合政府》19、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对毛泽东思想作出系统概括和阐述的党的文献有A.《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B.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c.邓小平在中共八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D.《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20、下列各项中,体现毛泽东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前夕继续得到发展的有A.形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B.阐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c.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D.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21、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基本方面有A阶级分析B.实事求是c.群众路线D.独立自主22、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毛泽东思想是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B.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c.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23、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必须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这个问题的解决A.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B.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c.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D不仅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4、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A.统筹兼顾B.全面c.协调D.可持续25、党的十八大对中国共产党的章程作了修改,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因为科学发展观是 A.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c.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经验的科学总结D.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三、分析题1、结合材料同答问题:材料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习近平2012年11月17日在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材料2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胡锦涛2012年11月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材料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胡锦涛2012年11月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请回答:(1)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要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2)如何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答案要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2)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27、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一个过程。毛泽东初步界定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的著作是A.《古田会议决议》B.《反对本本主义》c.《实践论》和《矛盾论》D.《改造我们的学习》28、邓小平对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表现在他特别强调A.解放思想B.与时俱进c.求真务实D.独立自主29、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统一的整体,其实质和核心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30、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当前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A.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人口多、底子薄c.生产力不发达D.上层建筑不完善31、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曾经犯过错误甚至遇到严重挫折,然而,党能够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纠正错误,在挫折中奋起,继续胜利前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A.相信人民的力量B.坚持民主集中制C.党善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D.重新恢复和贯彻实事求是 32、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A.创新B.改革c.革命D.发展33、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在各项创新中处于先导地位的是A.科技创新B.制度创新c.文化创新D.理论创新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26、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这就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7、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当前的、现实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实际出发,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A.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B.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c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D.新的理论和新的实践28、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理论与实际的关系上,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错误倾向主要有A.教条主义B.经验主义c.冒险主义D.关门主义29、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A.注重时效性B.体现时代性c.把握规律性D.富于创造性 30、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A.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B.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c.必须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上D.必须冲破一切理论的约束31、解放思想之所以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因为解放思想A.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B.才能冲破一切理论的约束c.是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基本要求D.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32.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c.与时俱进D.求真务实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34、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A.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B.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C.中国是东方的大国D.中国是一个农民占人口多数的国家35、近代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D.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36、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A.认清革命性质B.认清革命发展前途c.认清革命的敌人和朋友D.认清革命的发展过程37、在中国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是A.中共三大B.国民党一大c.中共一大D.中共二大38、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A.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B.党在革命中必须建立统一战线c.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D.工农武装割据39、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作了完整的概捂。这里所说的“完整”是指在革命的对象中增加了A.帝国主义B.封建主义c.民族资本主义D.官僚资本主义4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A.无产阶级革命B.农民阶级革命c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D.旧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41、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A.革命指导思想不同B.革命领导权不同c.革命前途不同D.革命对象不同42、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旧”阶段转变到“新”阶段的根本标志是A.国革命领导阶级的变化B.国革命主要对象的变化 c.中国革命基本性质的变化D.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43、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A.农民土地问题B.统一战线问题c.武装斗争问题D.领导权问题44、无产阶级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础是A.对于农民的领导B.对于小资产阶级的领导C.对于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D.对于军队的领导45、毛泽东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著作是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B.《新民主主义论》C.《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D.《论人民民主专政》46、毛泽东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的著作是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B.《新民主主义论》c.《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D.《论人民民主专政》47、中国民主革命盼首要对象是A.帝国主义B.封建主义c.官僚资本主义D.民族资本主义4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基本的动力是A.贫农B.知识分子c.无产阶级D.工人和农民49、“因为中国资产阶级根本上与剥削农民的豪绅地主相联结相混合,中国革命要推翻豪绅地主阶级,便不能不同时推翻资产阶级。”这一观点的主要错误是 A.忽视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必要性B.未能区分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部分c.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D.不承认中国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区别50、“统帅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一观点的错误实质在于A.抹杀农民阶级的革命性B.夸大资产阶级的作用c.放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D.忽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51、毛泽东明确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革命的对象之一是在A.《反对本本主义》B.《论人民民主专政》c.《改造我们的学习》D.《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5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犯“左”倾错误的人提出“毕其功于一役”的主张,搞所谓的“无间断”革命,这种错误倾向实质上是A.混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B.割裂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C.混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的界限D.割裂了新舄主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的联系5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犯右倾错误的人提出“二次革命论”,这种错误倾向宴质上是A.混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B.割裂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 C.混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韵界限D.割裂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的联系5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是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新屠主主义国家所有B.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C.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D.保护民族工商业55、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是A.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B.保持原有的土地状态c.没收一切土地平均分配D.减租减息56、官僚资本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没收官僚资本,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重性质,其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是A.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的意义上看B.从反对中国的大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c.从反对中国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D.从反对三座大山的经济基础的意义上看57、毛泽东系统阐述中国革命三大法宝的文章是A.《<共产党人>发刊词》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c.《新民主主义论》D.《论联合政府》 58、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中国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内部没有起码的资产阶级民主,反动统治阶级凭借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这种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进程的一个主要形式是A.争取民主B.农民运动c.武装斗争D.工人运动59、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B.共产党的正确领导c.良好的群众基础D.中国是一个由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60、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中国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或半统治下,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再加上土地广大,其结果是A.帝国主义侵路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B.封建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c.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D.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61、毛泽东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的会议是A.中共四大B.八七会议c.古田会议D.遵义会议62、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确定的总方针是A.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政权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D.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63、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是A.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B.目标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最终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C.以反帝反封建作为两大革命任务D.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64、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是A.把政治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B.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c.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D.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65、人民军队的宗旨是A.把政治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B.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D.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66、中国革命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这是由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的B.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交织在一起的诸多矛盾决定的c.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D.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决定的 6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统一战线的经验,其中最根本的经验就是要正确处理好A.与资产阶级的关系B.与农民的关系c.与知识分子的关系D.与国际无产阶级的关系68、土地革命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主要错误,表现在A.对待民族资产阶级问题上B.对待小资产阶级问题上c.对待富农问题上D.对待地主阶级问题上69、在同资产阶级的联盟中必须实行的方针是A.既联合又斗争B.一切经过统一战线c.一切服从统一战线D.团结—批评一团结70、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的原则是A.一切经过统一战线B.一切服从统一战线c.坚决斗争D.独立自主7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其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是A.工人阶级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B.工人阶级同农民、小资产阶级等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c.工人阶级同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D.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72、中国共产党人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文献是A.《反对本本主义》B.《反对党八股》c.《改造我们的学习》D.《整顿党的作风》 73、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理论中最核心的内容和最主要的特点是A.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B.加强党的组织建设c.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D.保持党的优良作风74、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决议提出,中国共产党是A.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B.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的英勇战士c.全国范围的马克思主义政党D.中国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者75、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说,“这件伟大的工程也正在进行之中”,这里所说的“伟大的工程”是指A.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夺取全国胜利B.建立并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建设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D.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国家、新社会76、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a就思想建设而言,中国共产党内思想上的主要矛盾是A.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B.无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的矛盾c.无产阶级思想和封建思想的矛盾D.无产阶级思想和剥削阶级思想的矛盾77、 毛泽东首次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的会议是A.洛川会议B.中共七大c.杨家沟会议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78、中国共产党豹根本组织原则是A.集体领导B.群众路线c.调查研究D.民主集中制79、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其原因主要是A.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B.党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c.全国大陆即将解放D.中国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80、毛泽东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能够跳出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周期律的新路子是指A.发扬民主,让人民来监督政府B.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c.加强法制建设D.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33、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A.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B.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c.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D.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34、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规定了A.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B.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中国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D.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35.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A.推翻军阀官僚的反动统治B.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c.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D.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36、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集中全党智慧概括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到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又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作了完整的概括。这两个时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概括的相同之处是A.都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进行B.都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反对的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c.都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人民大众的革命D.都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既是总路线又是总政策37、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它的基本特点是 A.它有新的领导阶级即无产阶级B.它有新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C.它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性质D.它有了新的前途,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而达到社会主义的目标3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A.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B.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c.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和腐朽的上层建筑D.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39、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A.资本主义B.帝国主义c.封建主义D.官僚资本主义4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A.工人阶级B.农民c.城市小资产阶级D.民族资产阶级41、近代中国无产阶级的特殊的优点在于A.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革命坚决彻底B.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c.人数虽少,但很集中,便于组织D.没有任何生产资料42、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不是自然而然得来的,而是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实现的。毛泽东提出的无产阶级要实现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的条件有 A.率领同盟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B.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对同盟者实行联合政策c.对同盟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给予政治教育D.对同盟者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43、中国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近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也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演变和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两个“必然结果”的共同之处有A.经济条件都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阶级基础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c.思想条件都包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国际条件都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44、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内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和主张,其中错误的有A.“毕其功于一役”B.“二次革命论”c.“无间断”革命D.中国革命分“两步走”45、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是A.两个革命可以“毕其功于一役”B.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c.两个革命之间需要有一个资本主义的过渡阶段D.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46、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规定的新民主主义国家A.国体是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B.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就是工农民主专政D.人民当家作主是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准则47、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主要内容是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B.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c.保护民族工商业D.没收外国在华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48、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的土地改革必须注意的基本原则是A.地主不分田B.满足贫农和雇农的要求c.保存富农经济D.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49、毛泽东指出:“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它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这说明,在民主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实行保护民族工商业的经济纲领是有原因的。其原因在于A.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在中国是不可避免的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决定的c.中国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的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与新生产力相联系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成分50、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其中大众的是指A.民主的文化B.为全民族中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的文化c.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文化D.反对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的文化5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这是因为A.农民阶级是中国最为集中的、最为革命的先进阶级B.中国革命不同时期人民武装力量的主要成分是农民c.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和革命队伍的主力军是农民D.革命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是农民阶级的先锋队组织52、1928~1930年,毛泽东撰写的基本形成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著作主要有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c.《井冈山的斗争》D.《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53、1938年11月,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是 A.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B.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C.中国革命的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D.中国内无民主制度,外无民族独立54、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是A.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B.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c.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D.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以及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正确领导55、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与发展的主观条件有A.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B.良好的群众基础c.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D.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正确政策56、“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方面有A.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B.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c.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D.以统一战线为依托57、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有A.群众路线B.统一战线c.武装斗争D.党的建设58、中国革命必须建立最广泛的统=战线,这是由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的B.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交织在一起的诸多矛盾决定的c.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D.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决定的59、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两头小中问大”,“两头”是指A.无产阶级B.农民阶级c.地主大资产阶级D.城市小资产阶级60、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中间”是指A.无产阶级B.农民阶级c.民族资产阶级D.城市小资产阶级61、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是A.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B.工人阶级同农民、小资产阶级等其他劳动者之间的联盟c.工人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联盟D.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62、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的关系,必须做到A.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B.孤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c.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D.正确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它们相互促进6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所建立的统一战线有A.国民革命联合战线B.工农民主统一战线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64、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主要目标是A.反对封建压迫B.反对北洋军阀c.反对资本主义D.反对国民党新军阀65、土地革命战争前期,组成工农民主统一战线联盟的阶级是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小资产阶级D民族资产阶级66、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同国民党顽固势力斗争时所遵循的原则是A.有理B.有利c.有节D.寸土必争67、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策略总方针是A.发展进步势力B.打击反动势力c.争取中间势力D.孤立顽固势力68、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学风问题上曾经反对过的主要错误倾向是A投降主义B.经验主义c.教条主义D冒险主义69、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总结的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有 A.谦虚、谨慎、不骄、不躁B.理论联系实际c.批评与自我批评D.密切联系群众70、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绝大多数党员来自农民和其他劳动者,也有不少来自知识分子,还有来自非劳动者阶层的革命分子,但是,中国共产党却保持了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原因是A.党的理论和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B.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体党员c.不仅要求党员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求党员首先在思想上入党D.指导党员为实现党的纲领和任务而奋斗71、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主要经验是A.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首位,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B.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c.把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起来D.注意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7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指导思想,具有伟大的意义,主要有A.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B.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c.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D.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81、建国初期,旨在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运动是A.三反五反B.农业合作化c.抗美援朝D.土地改革8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特点是A.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B.既有社会主义经济,又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c.既有社会主义经济.又有个体经济D.既有工人阶级,又有资产阶级83、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是A.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B.没收官僚资本c.没收民族资本D.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8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中居于领导地位的是A.国营经济B.个体经济 c.国家资本主义经济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85、建国初期,随着全国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国内的主要矛盾是A.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B.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问的矛盾86、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这种两面性是指A.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B.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利益相互对立的对抗性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的一面.c.既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一面,又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一面D.作为一个剥削阶级是被消灭的对象,作为可以接受共产党和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力量,又是团结和改造的对象87、1953年12月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A.唯一的经济基础B.主要的经济基础c.一般的经济基础D.重要的经济基础 88、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A.实行农业合作化B.建立国营经济c.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D.恢复国民经济89、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A.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B.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90、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征是A.重视工业建设B.强调三大改造c.尤其重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D.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9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之所以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原因在于A.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不能离开对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而孤立地进行B.我国个体农业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孤立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我国个体手工业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孤立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D.我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孤立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92、在农业合作化进程中,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组织形式是A.临时互助组B.常年互助组c.初级合作社D.高级合作社 93、我国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方针是A.定息B.“四马分肥”c.公私合营D.和平赎买94、中国在对资产阶级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A.统筹兼顾B.劳资两利C.公私兼预D.“四马分肥”95、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其中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这些企业的性质A.仍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B是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企业c.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D.是社会主义国营性质的企业73、新民主主义社会是A.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B.独立的社会形态c.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过渡性的社会D.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存在的社会74、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有五种经济成分,其中主要的经济成分是A.社会主义经济B个体经济c.资本主义经济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75、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主要的经济成分相联系,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它们是A.工人阶级B.大资产阶级 c.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D.民族资产阶级76、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为A.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的矛盾B.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c.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D.落后的农业国的现状与先进的工业国的愿望之间的矛盾77、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因素与非社会主义因素关系的是A.社会主义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B.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限制与反限制、改造与反改造的斗争c.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之间矛盾的斗争和结果,决定着中国社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方向D.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的国际条件,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78、对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毛泽东及其他党的领导人先后有过的思路是A.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 B.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c.先向社会主义过渡,再搞工业化建设D.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同时进行79、从1949年至1952年,党在领导人民首先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同时,也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主要是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B.完成土地改革c.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后的农村及时地开展互助合作运动D.在调整工商业过程中,采取对私营工商业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等方式,广泛发展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80、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A.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B.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8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特点有A.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B.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c.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D.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8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两翼”是 A.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B.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83、党于1953年12月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充分考虑了具有实现的可能性,这主要是A.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B.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c.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D.当时的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84、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根本政治条件是A.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思想条件)B.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c.人民民主专政的各级政权的建立D.国营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经济条件)85、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处于领导地位,保证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主要是指A.经济上国营经济的主体地位B.政治上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c.文化上无产阶级思想的指导地位D.经济上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86、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作用是 A.奠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经济基础B.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准备了物质力量c.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物质基础D.进一步健全了上层建筑87、土地改革完成后,毛泽东分析我国农民的两大积极性是指A.个体经济积极性B.互助合作积极性c.集体经济积极性D个体劳动积极性88、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毛泽东提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这是因为A.农民既是私有者又是劳动者B.对农民不能采取剥夺的方法c.对农民只能引导、说服和教育D.对农民要使其自愿地走合作化道路89、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我国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主要有A.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B.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c.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D.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90、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主要有A.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B.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c.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D.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91、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遵循的原则有A.自愿互利B.典型示范c.国家帮助D.公私兼顾92、我国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类似改造个体农业的逐步过渡的方法。以下逐步过渡的形式中,在性质上相一致的过渡形式是A.手工业供销合作社B.手工业供销小组c.手工业生产合作社D.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93、三大改造时,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表现为A委托加工B.计划订货c.统购统销D.委托经销代销94、“四马分肥”是指A.国家税收B.企业公积金c.工人工资福利D.资方红利95、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主要有A.对民族资本实行和平赎买,和平地实现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B.创造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多种形式,采取了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c.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D.对私人资本主义的赎买政策始终采取“四马分肥”9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条件是 A.完成了民主革命遗留的历史任务B.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c.恢复了国民经济D.完成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97、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的必要性在于,和平赎买有利于A.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B.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c.发挥民族资产阶级中大多数人的知识、才能、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D.争取和团结那些原来同资产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98、我国之所以能够采取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其原因在于A.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B.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强大的国营经济造成私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D.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以及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99、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认识,正确的有 A.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B.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c.主要地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D.这种新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带着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是对工人和国家有利的100、马克思列宁设想的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在中国之所以能够实现,主要是因为A.新中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弱小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c.中国共产党制定并实行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利用、限制、改造”政策D.民族资产阶级在新中国建立后依然有两面性101.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赎买的方针,所谓赎买就是A.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B.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c.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D.国家把私营企业改变为集体企业 102、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方在职人员和资方代理人采取“包下来”的政策,具体做法是A.以企业为基地,“量才使用,适当照顾”B.政治上适当安排c.工作上发挥作用D.生活上妥善照顾10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是适合中国情况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的主要内容之一,它的优点在于A.通过改造阶级成分的方式达到从整体上消灭资产阶级的目的B.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c.改造资本家个人与消灭他们所属的资产阶级相结合D.既避免了激烈的阶级对抗,减少了改造的阻力,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104、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主要有A.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B.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c.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的逐步过渡形式D.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农业生产责任制105、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A.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B.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c.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D.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此开始106、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的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A.官僚资产阶级在中国内地已经被消灭B.原来的地主和富农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c.民族资产阶级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D.亿万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经变成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107、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A.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B.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c.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96、成为全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先声的文章,是毛泽东发表的A.《论人民民主专政》B.《论十大关系》c.《纪念孙中山先生》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97、毛泽东提出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即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在总体上没有取得成功,其最根本的原因是A.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B.没能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的发展阶段c.照搬革命时期的方法搞建设D.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98、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A.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B.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D.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99、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是A.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B.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c.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00、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A.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的轨道上来B.提高劳动者和管理者的能力的轨道上来c.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D.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轨道上来 108、1956年起,毛泽东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此相联系,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主要有A.强调独立思考B.提出“以苏为鉴”c.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D.强调改革开放109、毛泽东提出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即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说明中国共产党A.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B.开始摆脱单一的苏联模式c.开始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D.开始改革开放的事业110、20世纪50年代中期,反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的理论成果有A.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B.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C.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D.刘少奇在中共八大上作的政治报告111、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及其所取得的成果具有重要意义,它A.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起了指导作用B.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和条件 c.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基础D.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就是在这些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112、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以来莸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主要包括A.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构想B.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c.提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D.提出了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113、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A.宝贵经验B.理论准备C.物质基础D.改革目标114、社会主义的本质是A.解放生产力B.发展生产力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D.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15、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体现了A.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C.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目标的统一D.目的与手段的统一116、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传统社会主义观的发展,这是因为它A.是从本质的角度思考问题,纠正了把社会主义本质等同于社会主义具体做法的认识B.突出强调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摆脱了长期以来忽视建设社会主义根本目标的认识c.否定了长期以来持有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的传统观念D.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破除了脱离生产力水平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认识11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其理论和现实依据是A.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B.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c.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D.发展生产力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本条件118、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A.是由党要在中国长期执政的历史地位决定的B.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c.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D.是由发展是硬道理决定的 119、贯彻落实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A.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B.统筹兼顾c.改革开放D.保障和改善民生120、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这是因为A.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B.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c.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D.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改革,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在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121、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A.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B.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c.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D.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122、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A.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B.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c.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D.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01、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A.马克思B.列宁c.斯大林D.毛泽东102、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明确了这一问题是制定路线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的会议是A.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B.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c.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D.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103、目前中国最大的实际是A.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人口多、底子薄c.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10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B.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 c.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D.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105、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D中共十三大的召开10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因为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而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却在社会性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从经济基础方面看,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A.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是否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B.非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C.国有经济是否起主导作用D.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10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A.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B.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c.促进效率提高与体现社会公平之间的矛盾D.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10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于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将长期是 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B.生产力落后c.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D.社会需要的动态性和全面性109、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A.基本途径B.奋斗目标c.依靠力量D.基本方针110、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就是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c.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D.坚持党的基本纲领不动摇111、周思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的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是A.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国防B.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国防c.现代经济、现代政治、现代文化和现代国防D.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政治和现代国防11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A.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目标B.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c.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D.提高产业技术水平113、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容,这是指十七大提出了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14、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其中在经济方面提出的一项新要求是2020年实现A.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B.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可支配收人比2010年翻一番c.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D.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123、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曾比较正确地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问题,其中,主要有A.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B.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只是“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c.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可以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D.指出我国社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2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是A.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B.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c.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过渡时期的社会D.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即高级的新民主主义社会12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有明显的区别,主要是 A.经济基础存在根本区别B.主要矛盾不同c.根本任务不同D.社会的指导思想不同12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包括A.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B.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c.是我们防“左”反右,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D.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现阶段的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127、邓小平曾指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所谓“不够格”是指A.我国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B.不够马克思所讲的“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的“资格”C.这种“不够格”主要是在物质技术基础方面不够格D.这种“不够格”也表现在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方面的不成熟不完善12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要性和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A.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决定的B.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决定的c.时代主题决定的D.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和平共处决定的 12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贯穿于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主要矛盾有其特定的内容。对其理解正确的是A.“人民”包括各阶层人民群众,具有整体性B.“需要”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c.落后的社会生产就是指生产力的落后D.生产力落后将长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130、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坚持A.目的和过程的统一B.方向和道路的统一c.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D.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131、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的同时,还提出了“两步走”战略,包括A.第一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B.第二步要进入新的经济振兴时期c.第一步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打好基础D.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32、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A.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至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B.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c.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D.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33、2000年实现的小康还是A.不够格的小康B.低水平的小康c.不全面的小康D.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134、党的十八大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强调必须清醒认识到A.我国的生产力、生产关系没有发生重大变化B.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D.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35、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主要有A.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B.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c.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D.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15、毛泽东认为,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是A.国家的统一B.人民的团结C.道义上的一致D.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116、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是A.相适应B.相矛盾c.相一致D.又相适应又相矛盾117、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A.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B.开展思想政治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c.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D.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118、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A.阶级斗争B.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c改革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119、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应该是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改革B.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c.社会主义原有体制的修补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20、我国的改革是全面改革。这是由改革的A.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决定的B.复杂性决定的 c.长期性决定的D.任务决定的121、我国的改革是全面改革。在全面改革中,重点是A.经济体制改革B.政治体制改革c.文化体制改革D.分配体制改革122、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表现为A.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B.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c.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D.二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12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A.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程度的统一B.不断改善人民生活c.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D.靠深化改革和继续发展解决改革和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与新矛盾124、1980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表述。后来,党的中央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这次中央全会是A.1981年6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B.1984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c.1986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D.199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125、经过30年的对外开放,我国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所谓全方位就是指 A.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B.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的对外开放c.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产业领域D.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36、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政策主要有A.统筹兼顾,适当安排B.有理、有利、有节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37、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包括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人民内部之间的矛盾c.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D.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138、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敌我矛盾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D.人民内部矛盾 139、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B.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D.增强中唇的综合国力,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140、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实现了目的和效果的统一,为我们提供了必须倍加珍惜和自觉运用的宝贵经验,其中有A.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B.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c.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D.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141、以下对改革开放认识正确的是A.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美键抉择B.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c.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D.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142.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其要点是A.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B.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c.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D.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14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并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有A.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B.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c.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D.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144、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论断的含义是指A.改革引起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变化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D.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145、作为第二次革命的改革与第一次革命有明显的区别,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A.两次革命的条件不同B.两次革命的内容不同c.两次革命的对象不同D.两次革命的形式和手段不同146、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c.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变革147、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是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B.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c.是否有利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48、“三个有利于”标准是A.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B.对生产力标准的丰富和发展c.排除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的干扰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149、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A.不要把本来姓“社”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而加以排斥B.不要把不具有特殊的社会制度属性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 而加以排斥c.对于确实姓“资”但合乎“三个有利于”的东西要允许其存在和发展D.凡是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的150、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要构建的制度体系是A.系统完备B.科学规范c.运行有效D.结构优化151、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A.改革是动力B.发展是目的c.稳定是前提D.三者能够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152、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在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有A.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结合点D.把促进改革作为实现社会稳定、加快发展的根本出发点15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的原因是 A.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B.人民群众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c.改善人民生活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D.我国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阶段154、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是A.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B.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c.世界的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D.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155、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这是A.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B.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c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D.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156、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是A.实行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B.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放在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上c.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D.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157、2001年12月,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它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面开放的新的阶段。我国之所以要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是因为其 A.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B.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c.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D.可以使我国充分抓住机遇,避开挑战158、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我们要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主要是A.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B.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c.切实维护国家安全D.对外经济关系由贸易为主转为投资为主2、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史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22-材料2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胡锦涛2012年7月23日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材料32012年11月21日,十八大闭幕刚刚6天,中南海国务院第一会议室就迎来了全国11个改革试点省市的负责人。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会议。李克强突出强调:“改革还是最大的红利!”李克强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速表明我们已经进入决定性阶段,靠什么?改革开放就是强大的力量。李克强提醒大家,改革目前已进入攻坚区、深水区,我们下一步的改革,不仅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更多方面的改革是要打破固有利益格局,调整利益预期。速既需要政治勇气和胆识。同时还需要智慧和系统的知识。——摘自2012年11月21日人民网请回答:(1)结合材料1,说明我国为什么要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2)结合材料2、3,说明改革开放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答案要点】 (1)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所以,我国要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问的矛盾,改革开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直接动力。改革开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成为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之源;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叉好又快发展,成为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变革,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成为增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保证;使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适应世界发展趋势。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4.结合材科回答问题:材料1 新世纪以来,中国同周迎国家贸易额由1000多亿美元增至1.3万亿美元,已成为众多周边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重要投资来源地。中国同亚洲和世界的利益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势头,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将持续扩大,对外投资也将大幅增加。据测算,今后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左右的商品,对外投资规模将达到5000亿美元,出境旅游有可能超过4亿人次。——习近平:2013年4月7日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材料2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胡锦涛2012年11月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材料3入世以来,从2002年至2010年,我国共遭受国外贸易救济调查692起,合计金额389.8亿美元。其中,反倾销调查510起,反补贴调查43起,保障措施1l嘶起,特保措施33起。不仅如此,中国已连续16年(1995-2010年)成为全率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5年(2006—2010年)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摘自中国商务部的数据请回答:(1)材料1说明了什么?(2)说明中国为什么“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3)如何认识材料3反映的问题及应如何应对?【答案要点】(1)材料1说明,中国越发屣,越能给亚洲和世界带来发展机遇。中国实行的开放战略,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2)中国之所以“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主要是因为: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3)材料3说明,中国对外开放正面临着贸易保护主义的严峻挑战。历史经验证明,自由、开放、公正的国际贸易,能够促进社会分工,提高劳动效率,扩大市场规模,增加就业机会,符合世界各国的根本利益;相反,贸易保护主义只会拖累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最终受损的是各国人民。中国应努力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切实维护国家安全。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26、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是认识到A.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B.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c.市场经济是由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 D.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12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属于A.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B.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c.不同的经济制度的范畴D.不同的生产关系的范畴128、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会议是A.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B.1987年党的十三大c.1992年党的十四大D.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129、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会议是A.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B.1987年党的十三大c.1992年党的十四大D.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13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一结合既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主要表现是A.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c.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D.在资源配置上,以市场为手段,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131、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A.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B.更好发挥政府作用c.更加尊重市场规律D.健全现代市场体系132、我们党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确立什么样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这里的根本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A.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B.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c.国有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D.混合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13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就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A.兼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B.兼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c.兼有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D.兼有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双重使命13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决定于A.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B.所有制结构c.分配制度D.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135、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由 A.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的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决定的136、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以下对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认识不正确的是A.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只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B.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c.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D.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137、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A.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量的优势B.国有经济能控制垄断性行业C.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D.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138、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还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应当是A.股份制B.股份合作制c.租赁、承包制D.国家独资经济139、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 A.组织形式上B.所有权的归属上C.经营方式上D.分配方式上140、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它不等于公有制,也不等于私有制,关键看A.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B.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C.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D.分配权掌握在谁手里14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A.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c.具有公有性质的经济D.逐步向公有制过渡的经济142、个体经济在性质上不同于私营经济,是因为A.投资规模较小B.经营方式单一c.主要依靠自己劳动和经营D.不是法人企业143、资产属于私人所有和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所有制经济形式是A.个体经济B.合资经济c.私营经济D.集体经济144、现阶段,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属于A.国有经济B.集体经济c.个体经济D.私营经济145、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A.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B.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C.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46、我国现阶段,不同国有企业的职工,付出同样的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却会有所差别,这是因为A.贯彻按劳分配会使一部分企业先富起来B.按劳分配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C.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是结合在一起的D.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企业的经营成果联系在一起147、我国存在着按劳动力价值进行分配的方式,是因为我国目前存在着A.个体经济B.私营经济C.股份合作制经济D.公有制经济148、某员工在外资企业工作,年薪5万元;利用业余时间在民营企业兼职,年薪2万元;从金融机构取得利息2万元;出租住房收入2万元;转让一项技术收入1万元,该员工一年的劳动收入为A.12万元B.9万元c.8万元D.7万元149、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A.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B.按对资本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C.按对劳动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D.按对知识和知识产权类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150、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 A.人才B.教育C.科技D.资金151、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指A.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B.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C.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D.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152、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要A.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B.采取综合措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C.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D.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15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A.生产发展B.生活宽裕C.乡风文明、村容整洁D.管理民主154、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我国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是A.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B.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c.加强扶持机制D.发展互助机制159、“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邓小平这一论断的内涵是A.计划和市场都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B.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 c.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D.计划和市场是不能兼容的16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其都是市场经济而言,两者具有共性,主要有A.资源配置方式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B.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c.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D.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161、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确认识有A.它是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B.它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体制c.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相结合,是它的内在要求D.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没有共同点16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其基本特征是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B.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c.宏观调控上,能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D.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和经营 163、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重要内容之一,此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内容还有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B.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c.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D.建立合理的个人收人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164、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根据是A.由我国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决定的B.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c.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D.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要求165、从2002年到2011年,我国中央企业的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至28万亿元,营业收人从3.36万亿元增至20万亿元,上缴税金从2926亿元增至1.7万亿元,进入“全球500强”的数量达到38家。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从1998年到20lO年,民营企业的户数从1.07万家增至27.23万家,就业人数从161万人增至3312万人,产值占比从3.1%增至30.5%,利润占比从4.6%增至28.5%。这些数字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具有合理性和优越性。它告诉我们,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从根本上说要看它A.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B.是否符合本国的具体国情c.是否抽象地从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D.是否以公有化程度的高低为标准166、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这是因为A.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B.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c.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作用D.公有制经济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167、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做到A.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B.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C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D.逐步把非公有制经济改变为公有制经济168、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纳人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之内,有助于 A.正确判断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的比重B.更大胆地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C.更好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D.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169、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c.公有资产在各个地方和产业中都占优势D.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170、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其原因之一在于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A.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B.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挤加速市场化改革C.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其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D.可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作用 171、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非公有制经济A.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B.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C.与公有制经济可以共同发展D.与公有制经济共同推动生产力发展172、在我国现存的所有制结构中,私营经济A.不受公有制经济的影响和制约B.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C.其存在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D.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73、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觋形式。实行股份制,有利于A.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分离B.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C.实现转换机制和科学管理,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D.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174、“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这一观点表明A.由法人股东而不是个人股东构成的股份制是公有制B.公有制与私有制都可通过股份制这一形式来实现C.公有制经济占控股地位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D.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公有还是私有的性质 175、现阶段,我国确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依据是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B.公有制经济实行多种经营方式c.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176、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是A.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c.实行多种经营方式的要求D.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都作出贡献17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方式有A.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B.资产收益c.按劳动力价值取得的收入D.按资本取得的收入178、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A.还没有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的标准实现B.不能用每个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时间来衡量c.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D.所指的“劳”还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17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所以要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其中的内容之一。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劳动是指A.个体劳动者的劳动B.集体经济中劳动者的劳动 c.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的劳动D.国有经济中劳动者的劳动180、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提出这个大政策,意味着对怎样实现共同富裕有了新的认识,即A.共同富裕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B.共同富裕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所有社会成员在同一时间以同等速度富裕起来c.共同富裕是一个历史过程,全体社会成员有先有后、有快有慢地走向共同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D.共同富裕是提出这个大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8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主要是A.由于劳动者个人天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B.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c.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D.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182、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里,先富起来的条件是A.诚实劳动B.合法经营c.按劳分配D.多劳多得183、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人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表明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就要A.把效率和公平相互之间的矛盾协调统一起来B.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收人分配的调节作用c.改革现有的收人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D.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人分配调节力度184、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A.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B.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C.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D.公有制中的按劳分配185、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方面的体现,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A.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c.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D.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186、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包括A.社会福利B.社会救济c.社会优抚D.社会保险187、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A.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B.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c.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D.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188、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A.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B.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c.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D.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叉好发展的需要189.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A.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B.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c.国家战略D.国家的中心任务190、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核心是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方针,即A.自主创新B.重点跨越c.支撑发展D.引领未来 191、自主创新,不是意味着什么都自己干,完全由自己来创新,而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A.原始创新B.集成创新c.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D.模仿创新192、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是A.科技含量高B经济效益好C.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D.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19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A.由主要依靠第一、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二、第三产业带动转变B.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c.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D.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194、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基本要求是A.坚持把经挤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B.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c.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D.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19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A.生产发展、生括宽裕B.村容整洁、管理民主c.乡风文明D.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挣农村196、“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的根本性问题,因为.A.广大农民是我国现代化事业发展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B.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证c.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保证和支持着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和稳定发展D.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197、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途径。坚持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利于A.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城乡共同繁荣B.逐步缩小城乡差距c.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D.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198、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 两个大局”的思想是指A.沿海地区优先发展,从而更好地带动内地发展,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B.发展到一定的时候,沿海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内地发展,沿海要服从这个大局c.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内地要帮助沿海更快地发展起来,内地要服从这个大局D.到2l世纪,内地要从发展起来的沿海地区得到帮助,沿海要顾全这个大局199、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是A.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B.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c.促进中部地区崛起D.鼓励东都地区率先发展200、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A.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B.沿海和内地的关系c.沿海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关系D.中部和西部的关系分析题:1、结合材料同答问题:材料1从党的十五大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固定下来,到党的十六大强调两个“亳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再到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 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的所有制理论创新,不仅成功解决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世界性难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更让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创造力充分体现。——《人民日报》:论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2012年5月17日材料2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艾的本质要求。所有制结构理论的创新,g;-g-实质,就是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1978年至2011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471564亿元,年均增速不仅明显高于1953年至1978年间6.1%的速度,而且高于日本、韩国经济起飞阶段。——《人民日报》:“两个毫不动摇”推助中国崛起,2012年5月18日材料3现实数据表明,“国有…‘民营”在各自领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协调发展,携手共进。从2002年到2011年,中央企业的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至28万亿元,营业收入从3.36万亿元增至20万亿元,上缴税金从2926亿元增至1.7万亿元,进入“全球500强” 的数量达到38家。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从1998年到2010年,民营企业的户数从I.07万家增至27.23万家.就业人数从161万人增至3312万人,产值占比从3.1%增至30.5%,利润占比从4.6%增至28.5%。国企民企各有特色,共领风骚,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人民日报》:“国有…‘民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2012年5月19日请同答:(1)结合材料1,指出改革开放前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认识涉及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在此问题上认识出现失误的主要原因何在?(2)指出材料2、3说明的问题(3)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为什么具有优越性?【答案要点】(1)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认识的根本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过去在此问题上认识出现失误的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只是抽象地从社会主义一般原理出发,而没有切实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来思考所有制结构问题。(2)材料2、3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两个毫不动摇”展现了巨大活力。经济发展的事实证明,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两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尊重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不搞单一公有化,也不搞全盘私有化,从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各方面优势,因而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2、结合材判回答问题:材料12010年我国三个产业在GDP中的比重:第一产业10.1%,第二产业46.8%,第三产业43.1%。2009年,中国GDP占世界的8.6%,却消耗了世界46.9%的煤炭和10.4%的石油;而同年美国GDP占世界的24.3%,煤炭和石油消费量分别占15.2%和21.7%;日本GDP占8.7%,煤炭和石油消费量分别只占3.3%和5.1%。2008年,中国每个就业者创造的GDP为5855美元,仅相当于美国的5.9%,日本的7.7%,俄罗斯的24.8%。——2011年3月17日《人民日报》材料2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请回答:(1)指出材料1说明的问题。(2)说明材料2为什么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答案要点】(1)材料1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就需求结构而言,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就产业结构而言,经济增长过分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就要素结构而言,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2)经济结构是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3、我国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什么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答案耍点】 (1)这是由我国的资源和环境状况决定的,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我国环境承载力弱,资源相对不足,而且利用效率不高,必须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经济发展方式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资源利用方式和环境状况。落后的发展方式往往导致资源的粗放浪费和环境的污染,而资源的利用方式反过来也深刻影响着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资源利用方式会进一步固化和加剧落后的发展方式。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加快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4、结合材料同答问题:材料1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胡锦涛2012年11月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材料2当前,世界主要国家为了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推动经济复苏增长,克服全球共同面临的能源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纷纷加大科技投入.抢占科技制高点,争取发展主动权。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六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2年6月11日材料3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交会时接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了具有决定性意艾的重要进展。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的新成就,是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铸就的新辉煌,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探索利用外层空间作出的又一卓越贡献,对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振奋民族精神,鼓舞和激励全国人民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套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的贺电,2012年6月29日请回答:(1)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要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2)为什么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答案耍点】 (1)第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第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2)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个国家科技竞争力决定了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前途。我们要从国际、国内经济、科技发展的大势来认识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2012年开春,一连串好消息纷至沓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创1985年以来新高,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居民;中西部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东部地区;18个省份居民收入增速超过GDP增长……但同时,收入差距扩太趋势总体上还未根本扭转。2005~2010年,从区域看,城镇居民的高低收入差距由2.33倍扩大至2.41倍;从98个行业大类看,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差距由7.8倍扩大至11.9倍;城乡居民收入比虽呈现缩小趋势,但绝对值仍在扩大。——《辩证看务实办· 理论热点面对面2012》:收入差距如何缩小材料2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7月l目请回答:(1)结合材料l、2,指出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2)说明解决发展不平衡的意义。(3)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决上述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答案要点】(1)我国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城乡和区域的发展不平衡。(2)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新的基本途径。 (3)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继续贯彻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