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0.00 KB
- 2022-04-22 11:26:33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发展心理学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林崇德第二版2014.7.7整理BYGan80第1章绪论1、名词解释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种系心理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即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通常所说的发展心理学指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它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80
社会化的过程正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而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社会化过程包括学习、适应、交流人类个体借以发展自己的社会属性、参与社会生活的一切过程。社会化过程是人类学会共同生活和彼此有效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年龄特征:年龄特征指个体生理心理发展在各个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个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联系,表现为连续性和阶段性。就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而言,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从出生到死亡,一般经历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青年期(成年初期)、中年期(成年中期)、老年期(成年晚期);就心理在一定年龄阶段中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特征而言,各种心理现象发展的敏感期、关键期、成熟期、转折期,其实质就是各个阶段各种心理现象的质变年龄。心理特征与个体生理发展阶段有关系,但不完全是由年龄决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2、请举例说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简答)答: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是:(1)关于先天与后天的争论。心理的发展到底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还是由后天环境决定的,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形成了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等。①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有高尔顿、霍尔等。高尔顿做了家谱研究,发现名人的亲属中有出名成就的人远远多于普通人的亲属,他认为这说明了遗传的决定作用。②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行为主义的华生。华生提出了S-R公式,把行为看作是由外界刺激决定的。③80
由于环境决定论和遗传决定论的片面性都比较明显,在争论中就发展出了相互作用论。它企图克服前两种理论的片面性,主张儿童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决定的。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先天遗传只给人类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后天的环境会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两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2)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有些学派认为心理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类的内在需要;也有学派认为,心理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外部的教育条件。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心理发展的主要原因在心理内部,即外界环境和教育上的要求与心理发展现状所构成的矛盾,外在的教育因素还是要通过个体的内在动因起作用。(3)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从相对短的时间跨度看,心理的发展是呈连续状态的,从相对长的时间跨度看,心理的发展又是呈阶段性的。人类的心理,一方面是不断发展的,但同时又是有阶段性的,应将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发展的阶段性统一起来。(4)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学家受到印刻概念的影响,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或称敏感期)概念。这一概念指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某个时刻对某些刺激最敏感,因而也是发展某些技能、能力的最佳时期。这是由于有机体在生理基础上已经做好了准备,如果在一定时期内没有提供足够的刺激,儿童错过了学习的机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将难以补偿。关键期概念的提出对教育实践有着直接的影响,引起了人们对早期教育的重视。应当承认,儿童的某些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由较佳的时期的,这表现为某个时期的发展曲线陡然上升。在研究中,应该注意不要把发展的“快速期”误认为“关键期”80
,还应当看到,人类的发展关键期和动物的印刻现象有所不同:首先,人类的心理机能比动物的印刻高级、复杂得多;其次,这个时期也远不是十分短暂的,可能持续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最后,这种心理机能也不像印刻那样有或者没有,通常表现在发展程度上的差别。3、请简述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简答)答:(1)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①准备时期。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时期。在近代社会发展、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近代教育发展的推动下,经过许多科学家对儿童的研究,终于在19世纪后期诞生了科学的儿童心理学。②形成时期。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在欧洲和美国出现一批心理学家,开始用观察和实验方法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普莱尔是最杰出的奠基人。继普莱尔之后,如美国的霍尔、鲍德温、杜威、卡特尔,法国的比纳和德国的施太伦等开拓者,都为这门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③分化和发展时期。二战期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由于整个心理学的发展,儿童心理学研究工作和著作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了飞速发展。儿童心理学理论受到了各种心理学流派,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出现了各种心理学家,如瑞士的皮亚杰、美国的格赛尔、奥地利的彪勒夫妇和法国的瓦龙等。儿童心理学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④演变和增新时期。二战之后,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增新时期。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理论观点的演变;在具体研究工作上的演变。(2)发展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80
①发展心理学诞生的理论背景a.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1904年,霍尔出版了《青少年:它的心理学、及其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从此确定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即儿童心理学研究儿童从出生到成熟(青少年期到青年期)各个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霍尔也是最早正式研究老年心理的心理学家,他于1922年出版了《衰老:人的后半生》,但霍尔没有明确提出心理学要研究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b.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荣格是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开展发展理论研究的心理学家。荣格对个体全程发展,特别是对成年期心理发展研究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形成于30年代。荣格的发展观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提出前半生与后半生分期的观点;重视“中年危机”;论述老年心理,特别是阐述了临终前的心理。艾里克森在荣格研究的基础上,将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划分到青春期的年龄阶段扩充到老年期。②发展心理学的诞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思(即何林渥斯)最先提出要追求人的心理发展全貌,并于1927年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概论》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与此同时,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古迪纳夫(即古德伊洛弗)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于1935年出版了在科学性与系统性方面都超过霍林沃思著作的《发展心理学》。③发展心理学的发展。。从1957年开始,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5080
多年来,研究者对发展心理学开展了较深入的研究,如:对成人记忆的研究;对成人思维发展的研究;对成人智力发展趋势的研究;对成人道德发展的研究;对成人自我概念发展的研究等。西方发达国家发表和出版了大量的毕生发展或生命全程发展心理学的著作。这些研究和著作极大的推动了发展心理学的发展。4、请根据你自己的理解,解释以下五种智力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真智力理论、生物生态学理论、情绪智力理论。答:(1)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哈佛大学的加德纳在《智力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的概念。他列出了七种智力成分,分别是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知人的智力、自知的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空间智力。后来,加德纳又添加了自然主义者智力和存在主义智力。(2)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美国耶鲁大学的斯滕伯格提出了成功智力理论。成功智力是指为了完成个人的以及自己群体或者文化的目标,从而去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和选择环境的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思维能力是成功智力的三种成分。(3)珀金斯的真智力理论。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珀金斯于1996年提出真智力理论。他核查了大量关于智力测验和促进智力的研究,进而提出智力包括三种主要的成分或者维度:一是神经智力,指神经系统的有效性和准确度;二是经验智力,指个人积累的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三是反省智力,指解决问题、学习和完成挑战智力任务的广泛的策略。80
(4)塞西的生物生态理论。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塞西提出了智力发展的生物生态理论。该理论认为智力是天生潜力、环境(背景)、内部动机相互作用的函数。个体的环境资源有两类:一类是近端过程,即直接环境中与客体的持续相互作用;另一类是远端因素,由影响近端过程的形式与质量的环境维度组成。(5)梅耶尔与戈尔曼的情绪智力理论。情绪智力的概念是由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梅耶尔等人于1990年提出来的。梅耶尔等人认为,情绪智力用以说明人们如何知觉和理解情绪,具体而言,是知觉和表达情绪、在思维中同化情绪、理解和分析情绪、调控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能力。而戈尔曼认为情绪智力包括自我控制、热情、坚持性和自我激励能力,这种情绪智力原来被称为性格。两种理论都是从内涵范围来定义情绪智力,但不同的是戈尔曼把它定义为能力与性格或人格倾向的混合物,而梅耶尔等反对把情绪智力定义为能力、性格等多种因素的混合物,而坚持把它定义为传统智力中的一种。但是,两种理论也有共同点,都认为情绪智力包含多个因素,虽然数量有所不同。总之,情绪智力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在概念、理论等方面都有待深入研究。5、请回答什么是聚合交叉设计,并据此设计一个发展心理学实验。答:(1)聚合交叉设计的含义。聚合交叉设计是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它通过选择不同年龄的群体为研究对象,在短时期内重复观察这些对象。聚合交叉设计具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两种方法单独实施无法达到的效果。①80
它克服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各自的不足之处,吸取了它们各自的长处:这种方法既具有纵向研究设计系统、详尽的特点,能掌握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及其特点,又具有横断研究设计能够进行大面积测查的特点,克服了纵向研究设计样本少、受时间限制等问题。②该设计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缩短了长期追踪的研究时间。(2)运用聚合交叉设计对小学儿童数概念与运算能力发展进行研究。在对450名一至三年级小学儿童数概念与运算能力发展的研究中,研究者运用课堂测验或数学竞赛的方式,由数学教师为主试,使用同一指导语,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和问卷测查。该研究选择了三个年级,利用三年时间进行纵向追踪,在三年时间内完成了对一至五年级小学儿童的全部追踪研究,不仅缩短了研究时间,而且获得了有关小学儿童数概念和运算能力发展变化的数据。80
第2章发展心理学理论1、请简述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说。答:(1)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发展就是性心理的发展。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性本能力比多集中的不同部位,形成性感区,根据性感区的不同,弗洛伊德把力比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①口唇期(0~1岁):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的发展是从嘴开始的。吮吸本能也能产生快感。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经历口唇期的阶段,流露出较早阶段的快感和偏见。往后的发展阶段直至成人,出现的吮吸或咬东西(如咬铅笔等)的愉快,或抽烟和饮酒的快乐,都是口唇快感的发展。②肛门期(1~3岁):儿童的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例如,大便产生肛门区域粘膜上的愉快感觉,或以排泄为快乐,以抹粪或玩弄粪便而感到满足。③前生殖器期(3~6岁):儿童变得依恋于父母的异性的一方。这一早期的亲子依恋,被弗洛伊德描述为“俄底普斯情结”,即恋母情结。因此,前生殖器期又称恋母情结的阶段。④潜伏期(6~11岁):这个时期,口唇期、肛门期的感觉,前生殖期的恋母情结的各种记忆都逐渐被遗忘,被压抑的性感差不多一扫而光,因此,潜伏期是一个相当平静的时期。⑤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经过暂时的潜伏期,青春期的风暴就来到了,从年龄上讲,女孩约从11岁,男孩约从13岁开始进入青春期。(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说80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自我过程在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的和整合的作用。他提出了“人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发展任务的完成、危机的解决会促进积极品质的产生,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品质。①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②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同时,儿童开始具有自主感。③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会获得“目的”的品质。④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⑤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如果青年人在这个阶段中获得了积极的同一性而不是角色混乱或消极的同一性时他们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⑥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⑦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⑧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2、什么是观察学习?它的过程是怎样的?80
答:(1)观察学习的定义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它不同于刺激反应学习:刺激反应学习是通过学习者的直接反应给予直接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而观察学习的学习者则可以不必直接做出反应或体验强化,只是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及其接受到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2)观察学习的过程①注意过程:对榜样的知觉。注意过程决定了学习者在大量的示范事件面前观察什么、知觉什么、选取什么。它调节着观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知觉。②保持过程:示范信息的储存。保持过程使示范者把示范经验转换成表象或言语符号保持在记忆中,形成示范活动的内部形象,这些记忆代码在日后便能指导操作。高度发展的符号化能力,使人们可由观察学会大量的行为。③动作复现过程:记忆向行为的转变。这一过程是把以符号形式编码的示范信息转化成适当行为的过程。这是一种由内到外、由概念到行为的过程,这一过程以内部形象为指导,把原有的行为成分组合成新的反应模式。班杜拉认为观察者只有不断地进行悉心的练习,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对自身的行为操作状态与示范行为加以对照,经过自我矫正和调整,才能形成熟练的运动机能,出与示范行为同样正确的反应。④80
动机过程:从观察到行为。这一过程决定了哪一种经由观察而习得的行为得以表现。班杜拉认为当获得的行为没有实用价值或要冒遭受惩罚的危险时,学习与操作之间更易不相一致。只有出现了积极的诱因时,处于压制状态下的观察学习才快速地转化为行动,即操作是在足够的动机和激励作用下才出现的。3、请说明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和意义。答:(1)最近发展区的思想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其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但要借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维果斯基将学生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正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两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2)最近发展区的意义最理想的教学要求是既要高于儿童原有的智力或知识水平,又要是儿童经过努力所能够达到的,而不是依据儿童过去已经完成的发展过程。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可能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维果斯基主张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可以带动发展。即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4、请简述新皮亚杰主义的发展。答:皮亚杰的理论产生于20年代,到5080
年代已完全成熟,并风行于全世界。很多儿童心理学工作者对皮亚杰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对他的实验进行了重复性的检验,使得皮亚杰理论有了新的进展。促使皮亚杰理论获得新的进展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有三个,这三个均可成为新皮亚杰主义。(1)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进行修订目前,西方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一个新趋势,就是对皮亚杰儿童发展阶段理论的两种质疑,主要表现在:①近年来,在西方认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人提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并不是以皮亚杰的年龄阶段论所描述的那种“全或无”的形式进行的,而是许多重要的认知能力在儿童十分年幼时就已经存在,只是程度有限,这些能力将随着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增长,一直发展到成年期。②提出成人思维发展的模式。威廉•佩里等人,对皮亚杰的将15岁定为思维成熟期的理论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岁不一定是思维发展的成熟年龄,形式运算思维也不是思维发展的最后阶段。佩里把大学生的思维概括为三种水平:二元论水平;相对论水平;约定性水平。里格明确地提出辩证运算是思维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此阶段正是成人思维发展的特征。上述两种观点的提出者都表示自己是新皮亚杰主义者,但是他们在思维发展的模式上却和皮亚杰的学说有着不同的看法。(2)信息加工理论与皮亚杰理论相结合信息加工论者对皮亚杰的理论,大体有两种态度:①“非发展理论”,即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之所以与成人不同,只是由于知识和经验的贮存不够,如果够了,就与成人的认知能力没有本质的区别。②“发展论”80
,即认为应当把皮亚杰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儿童智力的发展。近年来,皮亚杰理论不仅在理论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而且在实践领域,特别是在教育实践领域也获得了日益广泛的应用。(3)日内瓦学派本身的变革这种发展是在保持皮亚杰理论的基础框架或模式的前提下,调整了研究的方向,扩大了研究的范围和课题。其表现是:补充和修正皮亚杰的某些观点;从广度和深度上充实并提高了皮亚杰理论;为皮亚杰理论加进某些新的成份。但日内瓦新皮亚杰学派还在形成中,没有一个明确的体系。日内瓦新皮亚杰学派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①恢复了日内瓦大学重视教育研究的传统。与皮亚杰相比,他们更多地从社会认知或发生社会学的观点来阐释个体智力的社会发展。②不仅追求心理学理论研究的科学价值,更重视应用的研究。不赞成在心理学中只是抽象地研究心和物、心和身、感觉和思维等这些对立命题的关系,而是主张综合地、全面地研究这些对立命题之间在实际上的密不可分的联系。③不赞成只研究认知的发展,而要求把儿童心理发展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除了认知,还有情绪、自我意识、人格发展等。④试图创设几个变量相互作用的情境,给儿童提供分析、抽取、鉴别客体属性的机会,从而强调被试在实验过程中的作用。⑤注意采用现代技术(电子计算机、微电脑等)来对皮亚杰研究中未包括的方向进行新的探索。80
第3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1、请阐述你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的认识。答:发展心理学是专门研究个体心理如何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这就决定了其研究具有特殊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年龄是一个特殊的自变量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年龄通常被视为一个特殊的自变量(即独立变量),但它是一个不可以进行人为操纵的变量,因而只有通过相关方法加以改变、操作。正由于此,发展研究在得出结论时,不能将因变量的变化完全归于年龄。即使对年龄变量本身,也要作全面分析。因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年龄变量有历法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被试自己或他人知觉的年龄等多种变量。(2)研究对象的年龄跨度大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它的研究对象的年龄跨度很大,从新生儿到老年,都是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由于年龄的差距,在研究方法学上和具体研究方法的选择上需要考虑不同方法的年龄适应性。(3)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主客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可能造成事先不能预期的无关变量的产生,使研究的问题或性质发生改变,从而影响研究的科学性。同时,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都是有思想、情感、意志及特殊的气质、性格和学习能力的个体,心理发展研究者不仅要从科学的角度考虑,而且还从道德、伦理以及人道的角度考虑,由此必然造成对研究对象不能严密控制或操纵的特殊性。2、发展心理学研究常用的几种研究设计方式各有什么特点?如何应用?80
答:发展心理学研究常用研究设计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横断研究设计横断研究设计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①特点a.能够在短时间内发现同一年龄或不同年龄群体发展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确定发展的年龄特征,而且由于能够同时对几个年龄群体进行调查测量,获得的信息量大,经济且费时短(适用性和时效性高)。b.横断研究设计所关注的年龄效应可能会与代群效应相混淆。代群效应是指由于个体出生在特定时期并成长在特定历史情境中所带来的对个体发展研究的干扰效应。c.由于在横断研究设计中每个人只在某个时间点上接受测查,因而无法获得个体发展趋势或发展变化的数据资料。d.不能揭示心理发展的系统连续性,难以确定因果关系。②应用如要比较不同年龄儿童的利他行为,可以同时让6岁、8岁和10岁的儿童面对一个年龄较小且可怜的孩子,观察他们是否会把自己有限的资源(如糖果、文具等)与对方分享,借以确认这种分享行为是否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2)纵向研究设计纵向研究设计是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的方法,故也称做追踪研究设计。①特点a.能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b.样本的流失80
:随着研究时间的延续,部分被试可能会因各种原因退出研究,从而造成样本的丢失。c.反复测查可能影响被试的发展及情绪,从而影响到某些数据的可靠性。d.花费大而且耗时,长期追踪要经历时代、社会、环境的变化,这通常会造成变量的增多。②应用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普莱尔就是最早运用系统追踪观察法纵向研究儿童心理的一位心理学家。他在其儿子三年心理发展的报告里,深入细致地记录了大量的观察事实,这就是所谓的“儿童传记”。他每天三次地对其子进行了长期观察,并辅之简单实验。(3)聚合交叉设计聚合交叉设计是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它通过选择不同年龄的群体为研究对象,在短时期内重复观察这些对象。聚合交叉设计具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两种方法单独实施无法达到的效果。①特点a.短时间了解不同年龄被试的心理特点b.采用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原则c.实施难度较大②应用如要研究某一训练方案对改善儿童的攻击行为是否有帮助,选择6岁、8岁和10岁攻击性较强的儿童,随机将他们分成实验组和控制组,控制组不接受任何训练行为。观察接受训练的儿童,并与控制组儿童相比较,以得出训练方案是否有效,及对哪个年龄组的儿童最为有效的结论。两年后对样本中的6岁和8岁儿童再进行测量(这时他们已分别为8岁和1080
岁),可得出这个训练方案是否有长期效果的结论。3、发展心理学研究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如何应用?答:发展心理学研究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实验法等。它们的概念、特点、以及应用具体如下:(1)观察法观察法是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方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并分析被观察者心理发展特征和规律。①特点a.可以在行为发生的当时及现场进行观察、记录,能够收集到行为发生、发展过程的资料,具有很强的生态效度。b.观察资料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观察者本人的能力水平、心理因素的影响。c.许多发展心理学研究者所希望观察到的行为的发生有时是难以预测的,因此有时采用现场观察难以奏效。d.观察法的运用往往需要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较多的时间。②应用如在一个有很多有趣玩具的房间里,要求儿童不要动这些玩具,然后研究者借故离开,看这些儿童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会不会作出违规的行为。(2)访谈法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访谈对象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其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的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①特点80
a.在访谈中访谈者应争取掌握访谈过程的主动权,积极影响儿童,尽可能使研究按照预定的计划开展。b.访谈法具有特定的研究目的和一整套设计、编制和实施的原则。c.访谈者和访谈对象相互影响。相互作用;d.比观察法获得更多、更有价值、更深层的心理活动情况和心理特征方面的信息;e.比观察法更复杂、更难于掌握。②应用访谈法适用于一切具有口头表达能力的不同文化程度的对象,如当研究者发现所记录的回答不完全,或者还想进一步了解一些情况时,可再对被试进行访问。(3)问卷法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被试心理和行为的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①特点a.标准化程度较高,避免了研究的盲目性和主观性。b.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大量的资料。②应用通常研究者使用的问卷有两种形式:开放式问卷和封闭式问卷。开放式问卷只提出问题,要求被试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或看法作答。例如:“你喜欢学习数学吗?”或“你喜欢学习数学吗?为什么?”这种形式是研究者希望获得喜欢或不喜欢的原因。封闭式问卷指根据研究需要,把所有问题及可供选择的答案全部印在问卷上,被试不可随意回答,必须按照研究者的设计,在给定的答案中作出选择。如:“你喜欢学习数学吗?A.很不喜欢B.不太喜欢C.有点儿喜欢D.很喜欢”。在这个问题中,被试只能在规定好的答案中选择一个,不管他是不是完全同意。80
(4)测验法测验法是运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按照规定的程序对个体进行测量,从而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方法。①特点a.编制严谨、科学,便于评分和对结果作统计处理,有现成的常模可直接进行对比研究。b.灵活性差,对施测者要求高,被试的成绩可能会受练习和受测经验的影响。②应用如采用瑞文智力测验测查小学儿童的智力发展状况。(5)实验法实验法是研究者通过有意识地操纵和控制一定的变量以观测个体反应,进而揭示变量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①特点实验法最主要的特点在于能对事物的情况加以适当的控制,排除一些无关因子的干扰,突出所要研究的实验因子,从而比较准确地探索出事物间的因果关系。②应用如要研究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能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可在同一年级选择数学成绩相同或相近的两个班,然后随机地将一个班确定为实验班,接受新的教学方式,另一个班为对照班,仍接受原来的教学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再对两个班进行相同的数学测验,将两个班后测成绩分别减去它们的前测成绩,再进行比较和统计检验,如果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班优于对照班,则可得出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好于原来教学方式的结论。4、在对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时,如何处理好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的关系?80
答:定性分析就是对发展研究结果的质的分析,定量分析是对发展研究结果的量的分析。在对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时,要处理好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的关系,应注意以下两点:(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存在着巨大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着眼点不同。定性分析着重事物质的方面,定量分析则着重事物量的方面。②依据不同。定量分析的依据主要是调查得到的现实资料数据,定性分析的依据则是大量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材料。③手段不同。定量分析主要运用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定性分析则主要运用逻辑推理、历史比较等方法。④学科基础不同。定量分析是以概率论、社会统计学等为基础,而定性分析则以逻辑学、历史学为基础。⑤结论表述形式不同。定量分析主要以数据、模式、图形等来表达;定性分析结论多以文字描述为主。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是它的指南,但只有同时运用定量分析,才能在精确定量的根据下准确定性。正因为二者存在以上方面的不同,因此在对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时,要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结果的性质采取相应的分析方法。80
(2)定量、定性分析虽然具有不同的基础假设、不同的程序,但二者不是对立的,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层面、用不同的方法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分析,各有所长,在对发展心理学很多分析结果进行分析时,可以将定性、定量分析的成果相互补充,加深认识;同时,它们又可各施其长,如定量分析比较适合在宏观层面对事物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预测;而定性分析比较适合在微观层面对个别事物进行细致、动态的分析。在很多研究中,可以将两种方法以不同方式(如马克斯威尔提到的整体式结合、分解式结合)适当地结合起来使用,相互取长补短,提高研究结果的信度。5、请综合运用本章内容,设计一个针对6~15岁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设计。答:(1)研究题目研究小学儿童对思维规则的掌握。(2)实验的目的思维规则的掌握是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一方面,本实验用儿童概括杠杆平衡条件的能力的发展情况来作为评估儿童思维规则掌握的程度,以年级和性别作为自变量,研究它们对概括杠杆平衡条件的能力发展的影响。(3)实验方法①被试:共选用300名一年级、三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为被试,每个年级各100名,男女比例为1:1。②实验设计:3*2的多因素实验设计。自变量A:年级,有3个水平,即一年级、三年级、五年级;自变量B:性别,有2个水平,即男生和女生;控制变量: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儿童的受教育环境、学校类型、测验的环境、学生所在班级的特点等。③实验材料:以杠杆装置模型为器材,测定小学儿童概括杠杆平衡条件的能力。(4)实验过程对这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三年的追踪研究,每次测试由各班班主任为主试,采用统一指导语,使用实验材料,对小学儿童概括杠杆平衡条件的能力进行统计、分析。①首先随机选取三个年级的学生各10080
名,对他们进行第一次测验,能获得这三个年级学生概括杠杆平衡条件的能力的发展情况;②一年测试三次,用这三次的平均成绩来表示该年级学生此年龄阶段的发展情况;③追踪每个学生三年的概括杠杆平衡条件的能力的发展情况;(5)结果统计与分析①不同年级的学生概括杠杆平衡条件的能力的发展;②同一年级的学生,随着时间的增长的比较;③不同性别的学生概括杠杆平衡条件的能力发展的比较。(6)实验预期①不同年级的学生概括杠杆平衡能力的发展水平不同,年级越高发展越好,即五年级>三年级>一年级。②同一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发展,即这三个年级的学生,在第3年>第2年>第1年。③不同性别的学生概括杠杆平衡条件的能力没有差异。(7)实验结论年龄对学生概括杠杆平衡条件的能力发展有显著影响,在6~15岁之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认知能力不断发展。第4章胎儿的生理—心理发展80
1、胎儿的心理活动主要物质基础有哪些类型?这些主要物质基础的作用是什么?答:(1)胎儿心理活动主要物质基础的类型胎儿心理活动主要物质基础的类型包括:神经元、神经系统、反射机能。(2)胎儿心理活动主要物质基础的作用①神经元的作用一个发育完全的大脑大约具有上亿个神经元,而那些神经元都是在出生前分化的,发育中的胎儿大脑必须平均每分钟产生上万个神经元。大脑皮质神经元从脑室表面通过中间带,迁移和发育成大脑皮质的细胞。其作用是通过接受、整合、传导和输出信息实现信息交换。②神经系统的作用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在孕3周(胚胎只有15毫米长)时即开始形成。到妊娠第8周末,神经系统的大体结构已基本形成。神经系统调节和控制其他各系统的功能活动,使机体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神经系统通过调整机体功能活动,使机体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维持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③反射机能的作用3个月的胎儿已经出现巴宾斯基反射、其他类似吸吮反射及抓握反射的活动。反射机能的发展为胎儿的生存与适应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同时,许多无条件反射常用来作为新生儿神经发育测查的指标。2、胎儿心理机能形成有哪些表现?答:胎儿心理机能的形成主要表现在感觉、思维和记忆方面。(1)感觉的形成①视觉妊娠第7周,眼睛形成;第10周,出现连接眼球和大脑的视神经;第12周,出现眼睑;第28周,眼睑打开。胎儿在480
个月时就对光线十分敏感。②听觉胎儿听觉感受器在6个月时就已经基本发育成熟,胎儿内耳迷路及周围末梢感受器至孕24周完成其正常发育。孕8个月时,胎儿能听出音调的强弱与高低,能区别声音的种类且反应敏感。③触压觉研究发现,2个月起胎儿已经有皮肤感觉。孕10周左右,胎儿皮肤已有压觉、触觉功能。4~5个月胎儿的触觉与出生后周岁孩子的触觉水平相当。④嗅觉嗅感觉器位于上鼻道及鼻中隔后上部的嗅上皮。孕6个月时,嗅觉开始发育,胎儿能够嗅到母亲的气味并记忆在脑中。⑤味觉胎儿12周时舌上出现味蕾,味觉在孕26周形成。从孕30周开始,胎儿已经有了发达的味觉,对羊水的味道有一定的鉴别力。(2)思维和记忆的形成胎儿的大脑在第20周左右形成。孕5个月时,脑的记忆功能开始工作,胎儿能够记住母亲的声音并产生安全感。孕7~8个月时,大脑皮质已经相当发达。妊娠32周,胎儿大脑已如新生儿。通过脑电波已经清楚地分辨出胎儿的睡眠状态和觉醒状态,这是胎儿意识的萌芽时期。胎儿在子宫内用大脑接受了大量的信息,能判断其是否重要,决定对哪一类信息作出反应,还要将某些信息传递的记忆储存起来,这就是思维和记忆在工作。3、影响胎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及其影响提示人们要注意什么样的根本问题?答:(1)影响胎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因素有:80
①遗传因素生物体的各种性状特征可以通过生殖过程一代一代传递下去,这种现象就是遗传。遗传通过染色体和基因的传递实现。胎儿生长发育的全过程受基因控制。基因的错误或变异均可导致遗传病变。遗传变异已经被证明在多种疾病中起关键作用。遗传因素是胎儿生长受限发病的重要因素,了解孕妇家族史、家庭背景以及胎儿父母双方的基因状况对预防由于胎儿畸形或其他严重先天性疾病造成的胎儿生长受限有重要作用。②环境因素a.物理因素第一,电离辐射。电离辐射是指自然的或人工器物所产生的离子辐射,如X、镭、氡、中子辐射等。它不包括电磁波及场。电离辐射可引起胚胎死亡、畸形、生长改变或其他功能改变,生后可出现智力发育迟滞及恶性肿瘤。第二,噪声。孕妇长期处于强烈的噪声环境,会经常导致子宫收缩,影响胎儿的血液供应,进而影响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强烈的噪声可能直接作用于胎儿的遗传基因,引起突变致畸。胎儿易发生宫内发育迟缓及胎儿躁动不安而胎动活跃,导致脐带绕颈、绕身。第三,超声波。B超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是两个方面:——影响大脑发育。在B超的作用下,胎儿的脑神经细胞会随之震动,由此,大脑的发育自然或多或少地会受到影响。——震动胎儿耳膜。孕妇在做B超的时候,如果恰巧B超仪的探头正好对着胎儿的耳朵,这种声波强度就会对胎儿产生很大的影响。第四,高温。197280
年,爱德华兹首先提出高热是人类出生缺陷的病因之一。其后,一些流行病学调查也提出,妊娠期高热与新生儿脑发育缺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此外,高温还会引起流产、死胎发生率增加,出生后智力低下。任何高温都可能引起胎儿的畸形。第五,电磁场。研究发现,生物体对电磁场最敏感的时间在器官发生期,胎儿对电磁场的敏感性较成人高2~3倍。其中又以发育期的脑对电磁场最敏感。b.化学因素化学因素历来就是环境因素中对健康影响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铅、汞、苯、有机溶剂、一氧化碳、镉和麻醉性气体,对人类也有发育毒性。第一,汞及其化合物。汞元素是一个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潜在毒性并被人类广泛接触的重金属元素。胎儿对甲基汞的毒性极为敏感,产生的神经损伤也很明显。孕妇感染甲基汞后可引起胎婴儿的脑神经麻痹和智力低下。第二,铅及其化合物。铅的毒性,使孕母妊高征、胎膜早破、早产的发病率增加。孕妇除应注意职业性铅接触外,还应注意含铅量超标准的化妆品,如染发剂、口红、脂粉等。第三,吸烟。香烟中的有害物质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血循环影响胎儿,且胎儿对其较之其他年龄段人群更为敏感。吸烟可造成胎儿慢性缺氧。过量吸烟能够引起胎儿严重的多发性畸形,往往导致胎儿早期死亡或早产。除高血压外,吸烟是引起胎盘大面积坏死的主要原因。第四,嗜酒。妇女妊娠期嗜酒,轻者可引起胎儿宫内生长迟缓,重者表现为胎儿酒精综合征。第五,饮用咖啡80
。由于孕妇清除咖啡因能力降低,咖啡因便积累在体内,并可穿越胎盘屏障直接影响胎儿的发育,造成胎儿生长缓慢、瘦小,严重者还会导致流产、早产和死胎。第六,吸毒。妊娠期间吸毒,可使胎儿产生中毒症状。胎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全,毒品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导致中枢抑制,严重者可致死;毒品对胎儿的免疫系统也能产生直接毒性作用。另外,妊娠过程中的妇女因吸毒而导致的情绪不稳定也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孕妇吸毒可诱发遗传物质突变,危及胎儿的大脑、心脏等器官导致胎儿畸形。第七,大气污染。早孕期间暴露于SO2、N02、CO等污染的空气中与胎儿生长受限及低出生体重儿有相关性,晚孕期间暴露于SO2等污染空气中与早产有相关性,且稍高于正常范围的污染浓度即可造成上述不良妊娠结局。第八,妊娠期药物。药物导致胎儿畸形或其他损伤,主要有孕妇和胎儿两个方面的原因:——孕妇体内代谢和酶系统均有一定的改变,使某些药物进入人体后不能像未孕时那样去氧化、还原、分解、清除等,从而使药物毒性相对增加。同时,由于孕妇呕吐、体液丢失,可使药物在体内浓度增高,或因某些并发症导致肝肾功能降低,也可使药物在体内积蓄而增强毒性。——胎儿本身正处在发育阶段,各器官的功能均不完善,特别是肝肾功能尚不健全,因此对药物的解毒和排泄作用都不如成人,药物通过胎盘进入胎体易于积蓄而增加毒性。c.生物因素80
当病原微生物污染了空气、水、土壤时,孕妇可能感染某些疾病并可累及胎儿。许多感染性疾病对胎儿的生长和发育有影响。宫内感染对胎儿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程度与妊娠的孕周有关。妊娠期间前三个月为胎儿各器官形成期,此时因感染而导致胎儿畸形的比例最高。孕期宫内感染在早孕期间造成胚胎发育异常,导致死胎、畸形或胎儿发育受限;在孕晚期可导致绒毛膜羊膜炎,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d.地理因素高原地区由于缺氧、低气压的影响,胎盘绒毛结构易发生老化,滋养层基底膜增厚,胶原纤维增多,挤压绒毛血管,阻碍胎盘组织的正常灌流,造成胎盘功能障碍,影响胎儿生长发育。③母体因素第一,情绪。孕妇不良的情绪变化会影响营养的摄取、激素的分泌和血液的生化成分,以致血液中有害于神经系统的其他组织器官的物质剧增,并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进而导致胎儿畸形。当孕妇情绪过度紧张时,可引起胎儿唇裂、腭裂、先天性幽门狭窄等。严重焦虑的孕妇经常伴有恶性的妊娠呕吐,易导致早产、流产。孕妇情绪不安还会影响胎儿的智力。第二,应激。孕早期精神受刺激对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有影响,同时使胎儿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出现异常,从而影响子代神经心理行为以及免疫功能。第三,营养。孕妇营养不良可直接导致胎儿营养物质不足而影响发育,尤其是蛋白质和能量供应不足。孕早期许多孕妇有偏食、挑食的习惯,因此造成营养不良及贫血,可导致胎儿发育不良、死胎、流产。第四,患病80
。妊娠过程中,母体、胎盘和胚胎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孕妇患严重的慢性的心肾疾病(高血压、尿毒症、心脏病)、癫痫、甲亢、糖尿病、乙肝、结核、疟疾、病毒感染等,均影响胎儿发育或导致畸形。母体发热可以增加新生儿先天异常的发病率。——妊高征。妊高征,即以往所说的妊娠中毒症、先兆子痫等,是孕妇特有的病症,多数发生在妊娠20周与产后两周,约占所有孕妇的5%。妊高征因全身小动脉痉挛、血压升高及血小管活性增加,同时子宫、脐血流入胎盘循环阻力上升,使子宫胎盘血流减少,而发生胎儿窘迫、宫内生长迟缓、新生儿窒息,严重者发生死胎、死产等。母亲发生妊高征,使母儿均处于应激状态。——妊娠剧吐。妊娠剧吐因恶心呕吐频繁,不能进食,胃纳差,造成了孕妇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质,体重增加缓慢甚至体重减轻,进而影响胎儿营养不足。妊娠剧吐会增加胎儿宫内生长迟缓及妊高征的发生率。——妊娠糖尿病(GDM)。母亲糖尿病具有致畸效应,其后代先天畸形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2~4倍。所致畸形包括神经管的缺损、尾端神经管的发育不全、脊椎缺损、先天性心脏病、股骨发育不良、肾发育异常及颅面畸形等,其中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畸形。在妊娠早期,血糖过高可以导致胚胎卵黄囊发育受损而影响营养物质的传递,使胚胎发育异常,从而使流产率和胎儿畸形率增加。——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孕期特发的一种以搔痒和黄疸为主要症状,伴胆酸、肝酶等生化异常的疾病。引起早产、胎儿窘迫及低体重儿。该病胎盘的绒毛间隙狭窄造成胎盘灌注不足,加之合体细胞血管减少,更影响氧及其他物质的吸收交换,使胎盘功能减退,会出现胎儿缺氧、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儿窘迫、羊水污染、胎死宫内等状况。——孕期甲状腺功能减低80
。甲状腺激素有促进物质和能量代谢,促进组织分化、生长和发育的作用。如果甲状腺激素不足,脑的发育会发生明显障碍。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母亲孕期轻度甲状腺功能减低(简称甲减)或亚临床甲减也会对后代的智能发育造成不良影响。——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是感染人类巨细胞病毒的一种全身感染综合征。孕妇感染后,轻者为隐性感染;妊娠时潜伏的病毒可被激活,表现为HCMV活动性感染,同时,约40%还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妊娠早期胎儿感染HCMV,通常可致神经系统障碍,如感觉神经性听力丧失;妊娠晚期胎儿感染HCMV,胎儿出生后的临床表现有小头、听力缺陷和微小的神经系统障碍等。——乙肝病毒感染。妊娠合并肝炎可引起胎盘产生的甾体激素灭活减少,子宫对催产素敏感性增加。重型肝炎还可使凝血功能降低,甚至发生胎盘绒毛间隙微血栓形成,使胎盘血循环下降,胎儿宫内血氧供给降低。慢性乙肝肝功异常者对妊娠有显著影响,其死胎率、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等比乙肝病毒携带者高。——吸毒致HIV母婴传播。母亲吸毒是影响HIV母婴传播的一个危险因素。毒品可引起胎儿低体重和发育不良,也可增加母体HIV的复制从而增加母体病毒载量。此外毒品可损伤胎盘屏障,降低胎儿的免疫功能,增加胎儿细胞对HIV的敏感性,进一步影响母婴传播。——重症肌无力(MG)重症肌无力是一种影响神经—肌肉接头的慢性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胎儿肌肉无力,引起子宫内胎儿运动减少,导致先天性非进展性挛缩、颅面畸形、肺发育不全及生长发育迟滞。80
——口腔卫生。口腔卫生与生殖健康关系密切。牙周病、牙周组织的革兰氏阴性厌氧菌感染,对胎儿和孕妇有不利影响。母亲牙龈疾病感染胎儿,会造成先天性心脏病,影响胎儿大脑发育。(2)这些因素及其影响提示人们要注意孕期保健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做好孕期保健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预防感染。尤其要重点预防病毒性感染。②增加营养。孕妇的营养与胎儿的发育密切相关,尤其怀孕早期的营养对胎儿脑的发育更为密切。③慎用药物。有的孕妇服了某些药物,如果抗癫痫药、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癌药等可致胎儿的神经系统畸形。早期妊娠的妇女去医治疾病时要告诉医生目前已怀孕,供医生开药时参考。④避免先兆流产。怀孕后阴道少量流血可能是先兆流产。先兆流产会影响胎儿的发育。妊娠早期应避免房事,平时应注意休息。⑤避免与放射线接触。放射线对胎儿组织有破坏作用。孕妇需要注意的情况是,即使没有直接让胎儿接触放射线,胎儿也有可能受到影响,例如在胸部透视时腹部也会受到影响。⑥避免酗酒、吸烟、吸毒等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保持心情舒畅。4、胎教的作用机理是什么?试通过查阅资料或访谈,列出胎教音乐的适宜曲目及使用方法。答:(1)胎教作为胎儿期心理卫生的基本形式,其作用机理是:正常孕妇在保证充足的营养和适当休息的条件下,从胎龄满680
个月后开始对胎儿实施每天定时的声、光、触摸的刺激,使胎儿的听觉神经通路、视觉神经通路、触觉神经通路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在大脑细胞间传递,这些通路途径上的细胞得以伸展出更多的树突,以促进它们和周围的锥体细胞建立传递信息的突触联系。(2)胎教音乐的适宜曲目及使用方法。音乐胎教是各种胎教方法中的首选措施。音乐胎教是通过音乐对母体内胎儿施教。通过对胎儿不断地传输优良乐性声波,促使其脑神经元的轴突、树突及突触的发育,为优化后天的智力及发展音乐天赋奠定基础。从心理学理论看,音乐能够激起人们无意识超境界的幻觉,使孕妇产生恬静的美感和愉悦的情绪,产生良好心境,并将这种信息传递给胎儿,改善胎儿大脑功能水平。以下是适宜于音乐胎教的一些乐曲:①普罗科菲耶夫的《彼得与狼》;②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第二乐章;③约纳森的《杜鹃圆舞曲》;④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中《在山魔王的宫殿里》;⑤罗伯特·舒曼的《梦幻曲》;⑥约翰·施特劳斯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⑦贝多芬的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田园》;⑧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斯基进行曲》;⑨勃拉姆斯的《摇篮曲》;⑩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春》。上述曲目怀孕妈妈们在一天当中的每个时刻都可以听。80
烦躁的时候适宜听《自新大陆》;慵懒的时候适宜听《杜鹃圆舞曲》;悲伤的时候适宜听《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发脾气的时候适宜听《田园》;睡醒的时候适宜听《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激情澎湃的时候适宜听《拉德斯基进行曲》;跟小宝宝讲话的时候适宜听《摇篮曲》;运动的时候适宜听《拉德斯基进行曲》;春天来临的时候适宜听《春》。80
第5章婴儿的心理发展1、动作发展在婴儿心理发展中有什么重要意义?答:从心理的起源与发展来看,动作对于个体早期心理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具体如下:(1)个体心理的起源与动作密切相关。在个体思维、智力的发生过程中,动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从个体心理的发展历程上看,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由外逐步内化的,而动作在心理的内化过程中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3)从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以及心理各个具体方面的早期发展来看,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构建和参与自身的发展。①动作对于大脑的发育具有促进作用;②动作使个体对外部世界各种刺激及其变化更加警觉,并使感知觉精确化;③动作使得婴儿的认知结构不断改组和重建;④动作改变着个体与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的互动模式,促进了个体自主性、独立性的发展,影响着个体的社会交往特点,对个体的情绪、社会知觉、自我意识等产生了重要影响。2、试评述几种主要的言语获得理论,谈谈你对婴儿言语发生发展内在机制的理解。答:(1)言语获得的理论包括先天论、习得(或经验)论以及相互作用论三种主要的理论。①先天论a.理论内容80
言语的先天论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包括先天语言能力说、自然成熟说。先天语言能力说即由乔姆斯基提出的。自然成熟说的代表人物是勒纳伯格。b.评价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有着许多合理之处,但其“语言获得装置”只是一种假设,尚未也很难得到证实。他过于强调天赋和先天性,低估了环境和后天教育的作用,忽略语言的社会性,有唯心主义倾向。②习得(或经验)论a.理论内容言语的习得论认为,言语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强调家庭和社会环境对言语发展的重要作用,包括强化说与模仿说。b.评价强化说有其合理性,可以解释清楚某些低级言语的发生过程,如最初的语音和单个单词等。但模仿说并不能解释清楚言语获得过程中的全部事实。③相互作用论a.理论内容言语的相互作用论认为,言语发展是生理成熟、认知发展与不断变化的语言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认知相互作用论和社会相互作用论。认知相互作用论认为,语言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的一种,认知结构是言语发展的基础,言语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源于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该理论强调儿童与同伴或成人的交往在语言获得中的作用,强调语言环境对儿童的语言输入的作用。b.评价80
言语的相互作用论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儿童在获得语言的过程中能动地建构语言的事实,但它过于强调儿童与同伴或成人的交往在语言获得中的作用,强调语言环境对儿童的语言输入的作用,而忽视了儿童自身加工语言的心理过程。(2)对婴儿言语发生发展内在机制的理解根据言语获得的相互作用理论,言语发生的过程,实质上应该看作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的活动过程。在系统发生的初期,即时性模仿和强化依随可能相对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在系统发生的中、晚期,选择性模仿和婴儿自发的言语实践活动则可能起主导作用。而人类所独有的符号表征能力、适宜的发音器官及其活动则是言语系统发生发展的前提条件。3、什么是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它对婴儿心理发展有什么意义?答:(1)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是在婴儿发展的特定时期发生的人际情绪的交流和他人情绪信息的利用,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中发生的特定情绪交流模式。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一种重要现象和过程,充分显示了情绪的信号作用和人际通信交往功能,是情绪社会化的重要方面。(2)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①婴儿的情绪社会性参照能力的四个水平:无面部知觉(0~2个月);不具备情绪理解的面部知觉(2~5个月);对表情意义的情绪反应(5~7个月);在因果关系参照中运用表情信号(7或8个月~10个月)。由此可见,婴儿的情绪社会性参照能力是婴儿成长到七八个月时才发生的。②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对婴儿发展的意义:a.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对婴儿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0.5~1.580
岁的婴儿,其语言能力尚未发展,情绪的社会性参照能帮助婴儿超越仅仅回应他人信息的阶段,能通过这些信息来确定他人的内在心理状态和偏好,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为。b.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婴儿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婴儿与成人的主动的情绪交流,参照成人的情绪信息,能使婴儿避免、摆脱许多险境和危险物体,并有利于婴儿行为的调整与改变。同时,婴儿经常与成人分享情绪体验,共享同样的情感,有助于丰富婴儿的情感世界,密切母子、父子亲情。c.积极的社会性参照更能成为婴儿认知发展的媒介,促进婴儿探索新异情境和事物,进一步扩大活动范围,发展智慧能力。4、婴儿依恋主要存在哪些类型?如何理解依恋的实质?答:(1)婴儿依恋的类型安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①安全型依恋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更多地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地交谈。母亲在场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其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立即寻找与母亲的接触,并且很容易抚慰,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这类婴儿约占65~70%。②回避型依恋80
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会,表示忽略而不是高兴。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回转,但只是非常短暂的。实际上这类婴儿对母亲并未形成特别密切的感情联结,所以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做“无依恋婴儿”。这类婴儿约占20%。③反抗型依恋这类婴儿每当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是当母亲回来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比如抱他时,生气地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去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地朝母亲这里看。所以,这种类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这类婴儿约占10~15%。(2)依恋的实质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在婴儿同主要抚养者的最多、最广泛的相互接触中,在同母亲的最亲近、最密切的感情交流中,婴儿与母亲之间逐渐建立起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情感联结,即对母亲产生依恋。不同的理论流派对依恋的实质做了不同的说明。①精神分析学派。依恋起源于母亲对婴儿的喂养,母亲如何与婴儿相处决定着婴儿依恋类型的性质。积极、温暖、宽容和充满爱心的育儿方式,会产生安全的依恋,反之则会产生不安全的依恋。依恋的实质,其实就是一种情感联结。儿童的依恋就是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形成的。②社会学习理论。婴儿天生就存在一种依恋某种客体的力量,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基本生理需要,母亲的拥抱和微笑具有强化的功能,因此依恋的实质就是80
母亲满足婴儿基本生理需要的一种替代产物。③习性学。依恋是一套本能反应的结果——即婴儿不需要学习,就可以被环境中所存在的适合的客体所激起。任何年龄的个体,不仅是婴儿,也包括成人,都具有一种发展依恋关系的生物学倾向,这与依恋所固有的生物功能密切相关。④认知理论。婴儿的依恋具有某些认知能力。首先,婴儿会区分环境中不同的人,若缺乏这种能力,就会把周围接触的人都看成是同样的,既不能发展专门人的依恋,也不会在陌生人前感到害怕。其次,婴儿必须具有认知客体永久的能力。当他所依恋的对象不在眼前时,依然知道这个对象还存在,并期望他重新出现。第6章幼儿的心理发展80
1、为什么说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答:说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是因为:(1)游戏具有社会性,它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模拟形式,反映了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儿童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渴望参与成人的一些活动,可是又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游戏恰恰解决了这一矛盾。游戏作为儿童获得和表达其社会交往能力的情境,为儿童提供了社会性发展的机会,可以帮助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倾向,学会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而这是儿童同情心、合作能力等社会能力发展的基础。(2)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它不是社会生活简单的翻版。儿童在游戏中既能利用假想情境自由地从事自己向往的各种活动(如过家家、打针等),又不受真实生活中许多条件的限制(如体力、技能、工具等);既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又能真实再现和体验成人生活中的感受及人际关系,认识周围的各种事物。(3)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它既不像劳动那样要求创造财富,又不像学习那样具有强制的义务性,因而深受儿童喜爱。(4)在游戏过程中,儿童既可以体验到开放、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又可以发展适应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幼儿不但练习各种基本动作,使运动器官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且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也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游戏还帮助儿童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对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80
2、幼儿言语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言语发展对于幼儿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有何重要意义?答:(1)幼儿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汇的数量不断增加,词汇的内容不断丰富,词类的范围不断扩大,积极词汇不断增加。①词汇数量的增加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幼儿的词汇量呈直线上升的趋势,3~4岁词汇量的年增长率最高。②词汇内容的丰富和深化a.幼儿词汇的内容涉及非常广泛。b.幼儿词汇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也在增加。③词类范围的扩大词汇的发展还表现在词类范围的日益扩大,幼儿先掌握的是实词,其中最先掌握的是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虚词如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幼儿掌握得较晚,数量也较小,没有明显增加。④积极词汇的增长积极词汇指儿童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消极词汇指不能理解,或者有些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汇。幼儿对词义的理解常有或失之过宽,或失之过窄的现象。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对词义的理解逐渐准确和加深,幼儿运用词的积极性也逐渐高涨。(2)言语发展对于幼儿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意义是①言语发展对于幼儿的认知发展的意义。语言一旦发展可促进认知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具体而言,言语对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幼儿的言语发展能够加深和巩固其初步形成的概念;指导并参与认知加工过程;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②80
言语发展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意义。幼儿的言语发展能够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幼儿道德的发展。幼儿期儿童的言语能力不断发展,使儿童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认识世界,表达或解释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接受成人的教育并有效地影响他人,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3、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结合思维发展的经典研究加以阐述。答: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性和随意性初步发展,具体如下:(1)记忆的发展幼儿的信息储存容量比婴儿增大,对信息的接收和编码方式也在不断改进,记忆的策略和元记忆初步形成,具体表现是:①记忆容量的增加,一般认为,儿童的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由于短时记忆在记忆理论和生活实践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所以关于记忆容量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短时记忆容量的发展上。②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发展,幼儿初期的儿童无意识记占优势。凡是儿童感兴趣的、印象鲜明、强烈的事物就容易记住,让记忆服从于一定目的还有困难。③形象记忆与语词记忆的发展幼儿初期儿童的记忆还带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而词的逻辑识记的能力还很差。随着语言的发展,儿童的语词记忆也在发展,但在整个幼儿期,形象记忆仍占主要地位。④自传式记忆的发展自传式记忆是指对个人特别重要的经历的回忆。儿童对新异事件的自传式记忆常常是相当好的。在3岁或4岁时参观过迪斯尼乐园的儿童,甚至在18个月之后,还记得许多发生于这次旅程的事件。⑤记忆策略和元记忆逐渐形成80
记忆策略是人们为有效地完成记忆任务而采用的方法或手段。个体的记忆策略是不断发展的。(2)思维的发展①幼儿思维的特点a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点b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c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②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的研究皮亚杰“三座山测验”认为2~7岁儿童的思维属于“前运算阶段”,这是儿童克服各种心理障碍逐渐向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这一阶段儿童主要是表象性思维,思维的基本特点是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和刻板性。(3)最初概念的掌握①最初实物概念的掌握②最初数概念的掌握掌握数概念,包括理解数的实际意义、数的顺序以及数的组成。③类概念的掌握维果斯基的研究发现,6岁以上儿童只将单独的性质作为必需的、充分的依据。维果斯基称为“链概念”。(4)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幼儿的思维带有极大的具体形象性,但由于经验的积累,特别由于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到幼儿晚期,在其经验所及的事物的范围内,也开始能初步进行抽象逻辑思维。4、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对其小学入学适应有何特殊意义?答:社会性是个体的内容与结果,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的情感、性格等心理特征,同时社会性又是人在社会中处理人际关系时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对其小学入学适应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80
(1)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使幼儿对自我有了初步的认识,形成了初步的自我定位,对自我的形象有了一定的认识,有利于他们适应集体生活,学习社会生活规则。(2)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使他们懂得基本生活规范,道德认知也逐步发展,这使得他们在入小学后能有能力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3)当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幼儿能建立起性别认同,表现出对男、女生交往的不同倾向,这也能够帮助他们很好地适应新的集体生活。(4)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使他们能更好的处理自己与老师、同伴的关系,学会基本的社会生存技能。(5)幼儿期社会性发展好坏,对其入学以后的学习、交往影响很大。如研究表明:早期的同伴关系不良将导致以后入学适应困难。同伴关系不良的儿童在入学后比其他儿童更易出现退学或逃学、孤僻、退缩、冷漠、压抑等心理问题。第7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80
1、小学生的学习有何特点?为什么说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答:(1)小学生的学习有下列几个基本特点: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在学习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他们往往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越过直接经验这一阶段,较迅速而直接地把从人类极为丰富的知识宝藏中提炼出来的最基本的东西学到手。②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教师的教主要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根据社会的需要传授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受到教师的教授活动的制约。③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是认识(或认知)策略在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④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整个动机系统所引起的心理因素主要是需要及其表现形态,诸如兴趣、爱好、理想、信念等,其次是情感因素等。除此之外,还要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它们共同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⑤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想品质水平的过程。(2)学习是小学儿童主导活动的原因儿童进入学校以后,从小学时期开始,学习活动就逐步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并对儿童的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之所以说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其主要原因如下:①学校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80
是一种社会义务。与学前儿童的游戏相比,学生的学习不但具有更大的社会性、目的性和系统性,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儿童必须明确认识学习的目的,使自己的活动服从这一目的,并对这一目的的实现情况进行检查。学习是社会对儿童提出的要求,是儿童必须完成的社会义务,因此,儿童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或兴趣行事。儿童在这种特殊的学习过程中,产生了责任感和义务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儿童的意志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②学校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的,小学儿童必须通过教学活动,掌握读、写、算等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为进一步掌握人类的知识打下最初的基础。在掌握这些知识经验的过程中,儿童不但心理活动的内容有了改变,而且各种心理过程也起了变化。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自觉性都明显地发展起来,其思维活动也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③学习活动是以班集体为单位的,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儿童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不仅发展了社会交往的技能,提高了社会认知的水平,培养了合作、互助的集体精神,自我意识也进一步发展起来,儿童逐步形成了班集体和各种同伴团体,掌握了各种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形成并发展了各种良好的品德。2、小学生的学习障碍有哪些表现?其可能原因是什么?答:(1)小学儿童学习障碍的症状主要的表现是:80
学习障碍最明显、最易被父母和教师所觉察的特征就是学习成绩不好,特别表现出有阅读障碍。尽管儿童在其他领域并未显得愚笨,但就是不能学习,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龄儿童。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征是与学习障碍相联系的:①在感知、思维和语言方面存在障碍学习障碍儿童在认知、语言和思维方面存在明显的障碍,如视觉记忆受损、有空间定向障碍、听觉辨别能力很差、信息加工过程有障碍、语音意识方面有缺陷等。②在行为、情绪和社会性方面存在障碍在一般性精神卫生方面,学习障碍儿童的精神疾病、行为、情绪等方面的问题显著多于正常儿童。很多研究指出,有学习障碍的儿童通常存在注意力缺损、活动过度、问题行为、违法犯罪、忧郁、焦虑、控制点不适宜、自我概念较差、自我评价较低、受同伴的欢迎程度较低、社会技能缺损、人际关系不良等方面的问题。③其他方面的问题,如发育迟缓、品行问题等有研究者曾用X光片来比较儿童的骨骼年龄,发现与同龄正常儿童相比,60%学习障碍的儿童表现为骨龄较小。他们开始走路、说话的年龄也较晚,从学前期过渡到学龄期的时间较正常儿童要长。(2)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目前对学习障碍的引发原因尚无确切定论,只有下列假设:①出生前、出生后的轻度脑损伤或轻度脑功能障碍可能导致儿童学习障碍;②遗传、脑认知功能缺陷、感觉综合失调可能导致学习障碍;③轻度脑功能失调可能导致学习障碍,其发病机制是中枢神经系统之间某种神经递质不足或增加,或是中枢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的改变;④环境因素是引发学习障碍的一个主要原因;80
⑤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赶不上智力因素的发展是造成学习障碍的重要原因。3、如何理解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小学生思维能力、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如何?答:(1)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规律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①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②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存在着明显的关键年龄,大约是在三、四年级;③思维结构趋于完整,具备了一切逻辑思维形式,包括辩证逻辑思维的萌芽,且辩证思维形式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辩证概念的发展优于辩证判断和辩证推理的发展;④思维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其一般趋势是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在不断提高,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成分的关系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具体到不同的思维对象,不同学科、不同教材的时候,思维发展常表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2)小学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特点:①小学儿童概念的发展儿童掌握概念是一个主动的、复杂的过程。掌握概念不是一次完成的过程,而是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发展,对已掌握的概念不断加以充实和改造。a.小学儿童概念的逐步深刻化80
小学儿童的概念水平逐渐以本质的、一般的因素为形成的基础,逐步形成深刻而精确的概念。小学儿童概念的深刻化是他们思维发展的重要方面。小学儿童概念掌握表现了阶段特征:第一,低年级儿童“不能理解”的概念较多,多用“具体实例”“直观特征”掌握概念;第二,小学中年级儿童正处在概念掌握的过渡阶段;第三,高年级儿童“不能理解”的概念较少,逐渐能根据非直观的“重要属性”“实际功用”“种属关系”掌握概念,而且“正确定义”占极大比例。小学儿童概念的深刻化是其思维发展的重要方面。小学儿童只有正确而深刻地掌握概念,才能顺利地进行抽象概括,形成判断、推理,理解客观事物,并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b.小学儿童概念的逐步丰富化儿童入学以后,概念在日益丰富。字词概念发展和数学概念发展可以作为小学儿童概念丰富性发展的研究的突破口。第一,字词概念的发展——五种水平。研究发现,小学儿童选择不同字词概念的定义或下定义时,都表现出五种不同的水平:错误的定义;概念的重复;功用性或具体形象的描述;接近本质的定义或作具体的解释;本质的定义。——小学儿童的字词概念的发展。从直观特征发展到具体形象特征占相当的比重;再到初步能揭示字词概念的一般特征,并接近本质的特征;最后向揭示字词概念的本质特征、对字词概念下较完善定义的方向发展。这也反映了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80
同龄小学儿童对不同性质内涵与外延的字词概念的理解表现出不同的思维特点:小学儿童对不同字词概念的理解水平并不一致,这说明儿童思维活动的不平衡性;小学儿童对不同字词概念反应的差异性,既决定于字词概念本身的难度,又决定于思维对象与儿童生活经验的一致性程度;实验研究材料的性质对思维特点的影响并不排斥年龄特征。第二,数学概念的发展在数学教学和实际生活的运算过程中,小学儿童的数学概念迅速地获得发展。有研究者提出小学儿童数概念的发展具有如下一些特点:——发展的顺序性。儿童对大小概念的理解或产生有一个大致顺序,但这不是绝对的年龄界线,因为同一个概念常会因出现的情境不同或研究方法的差异而有不同的反应水平。——发展的不匀速性和阶段性。儿童对概念的理解和产生随年龄而增长的速度是不均匀的,有时快,有时慢,显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在4岁时,儿童对大小概念的理解还处于萌芽状态,到5~6岁时发展相当迅速,到7岁时发展又相对慢一些。——概念的逐步分化和概括化。儿童4岁时只能区分大与小,5~6岁时概念迅速分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一面逐步精确化,一面又不断整合,使概念的理解逐渐达到成熟水平。——概念的巩固与形成。儿童7岁时对大小概念的理解程度接近成人水平,到8岁时儿童已理解大小概念。c.小学儿童概念的逐步系统化80
在教学的影响下,一方面,儿童所掌握的概念总是在不断充实着自己的内容,加深本质特征并舍弃非本质特征;另一方面,儿童所掌握的概念,不是各自孤立、互不相关的。掌握有关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也就是使掌握的概念系统化。第一,对小学儿童数概念与运算能力的研究发现,小学儿童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逐步掌握复杂的数概念系统和运算系统。数学的系统性,逐步被小学儿童所掌握,形成思维的系统性。第二,小学儿童思维系统化的发展,也必然地表现出组合分析的结构,即“格”的结构。小学儿童解答应用题时,他们在思维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层次和交结点,他们将原有条件重新组合分析,然后综合列式。由于这种结构的发展,才使小学儿童在解答应用题时思维系统完整与全面。小学儿童概念的深刻化、丰富化和系统化三者的发展是互相制约、彼此联系的。儿童掌握概念系统的过程,也就是儿童应用已往丰富的概念材料去同化深刻而有系统的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某一个概念深刻性和其相近的概念的区别。通过比较、变式等方法使儿童正确地掌握某一概念的内涵,同时掌握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②小学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就是正确地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组成恰当的判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的思维活动。推理是由一个或许多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掌握比较完善的逻辑推理能力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标志。小学儿童的推理能力是随着儿童掌握较复杂的知识经验和语法结构而逐渐发展起来的。a.直接推理小学儿童首先掌握的是比较简单的直接推理,即由一个前提本身引出某一结论的推理。第一,有关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直接推理能力的发展有三个阶段:一、二年级为一个阶段;三、四年级为一个阶段;到五年级时为另一个阶段。四、五年级间有一个思维发展的加速期。——儿童掌握三种不同形式的直接推理,不是同步的。依次为:换位—换质—换质位。80
——以不同类型的判断为前提的直接推理成绩不同:特称判断的成绩高于全称判断的成绩,肯定判断的成绩高于否定判断的成绩。第二,儿童的直接推理能力及策略发展的研究发现:——6岁和7岁儿童初步发展了语言条件下的直接推理能力,8岁儿童形成了这种能力。从6岁到8岁,儿童的这种推理能力随年龄增长而迅速提高。——否定前提和肯定前提没有给儿童的直接推理造成影响,反义词的转换也没有增加任务的推理难度。——从6岁到8岁儿童的有效生成能力和使用能力都在明显提高。6岁、7岁儿童在直接推理时有效策略和无效策略并存,但几乎所有的8岁儿童都使用了“重复或解释前提”这一有效策略。b.间接推理间接推理是由几个前提推出某一结论的推理。幼儿只能在一些有限的、熟悉的事物范围内,不很自觉地运用演绎和归纳。在教学的影响下,小学儿童逐渐学会在较广泛的知识范围内,比较自觉地掌握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第一,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四级发展水平归纳推理能力的四级发展水平:——算术运算中直接归纳推理;——简单文字运算中直接归纳推理;——算术运算中间接归纳推理;——初步代数式的间接归纳推理。演绎推理能力的四级发展水平:——简单原理、法则直接具体化的运算;——简单原理、法则直接以字母具体化的运算;80
——算术原理、法则和公式作为大前提,合于逻辑地进行多步演绎和具体化,正确地得出结论,完成算术习题;——以初等代数或几何原理为大前提,进行多步演绎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完成代数或几何习题。第二,小学儿童的推理能力的发展趋势——小学儿童的归纳和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既有年龄差异,又有个体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儿童推理范围的抽象度也在加大,推理步骤愈加简练,推理的正确性、合理性和推理品质的逻辑性和自觉性也在加强;——在运算能力的发展中,小学儿童掌握归纳与演绎推理的趋势和水平是相近的。(3)小学儿童思维过程的发展特点:①概括能力的发展小学儿童的抽象和概括能力有了很快的发展,但受到知识经验和智力水平的限制。小学儿童一般只能利用已经理解了的事物的特征或属性进行概括,而不能充分利用包括在某一个概念中的所有的特征或属性。a.小学儿童数概括能力的五个等级第一,直观概括水平;第二,具体形象概括的运算水平;第三,形象抽象概括的运算水平,处于从具体形象概括向抽象概括发展的过程中;第四,初步的本质抽象概括的运算水平,即初步代数的概括运算水平;第五,代数命题概括运算水平。b.小学儿童数概括能力的发展趋势第一,一年级基本属于具体形象概括;第二,二、三年级从具体形象概括向形象抽象概括过渡;第三,四、五年级大多数儿童进入初步本质抽象概括水平。80
c.儿童概括水平发展的三阶段在概括能力发展上,小学儿童逐渐从对事物外部的感性特点的概括,越来越多地转为对本质属性的概括。儿童概括的水平,大体上经历如下的三个阶段:第一,直观形象水平。低年级儿童的概括还和幼儿的概括差不多,主要属于直观形象的概括水平。第二,形象抽象水平。中年级儿童的概括处于从形象水平向抽象水平过渡的状态。第三,初步本质抽象水平。高年级儿童的概括开始以本质抽象概括为主,但仍很难进行那些和具体事物相距太远的高度抽象概括活动。②比较能力的发展a.小学儿童比较能力的发展随年龄和年级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从正确区分具体事物的异同逐步发展到区分抽象事物的异同;从区分个别部分的异同逐步发展到区分许多部分的关系的异同;从在直接感知的条件下进行比较逐步发展到运用语言在头脑中引起表象的条件下进行比较。b.小学儿童比较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情景性。在某些条件下,对某些对象进行比较时,既能在相似事物中找出相同点,又能找出其细微差别;在另一些条件下,对另一些对象进行比较时则又不同。小学儿童更容易发现事物的相异点。在教学中最好从相异点开始,然后过渡到相同点;从较为鲜明的特点入手,然后再比较细微的差异。③分类能力的发展小学儿童字词概念综合性分类的能力呈现如下特点:a.80
二年级学生可以完成自己熟悉的具体事物的字词概念的分类,但不能正确说明分类的根据。绝大多数小学儿童是从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功用特点来说明分类根据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中高年级学生能从本质上说明分类根据的人数有所增加。b.解决同一课题,不同年龄组的儿童表现出不同的分类水平,年龄特点很明显,三、四年级是字词概念分类能力发展的一个转折点。c.同一年龄组的儿童在解决难度不同的课题时,表现出不同的分类水平,分类材料的难易程度对分类水平产生显著影响。d.儿童从四年级起出现组合分析分类的表现,从五年级起,这种组合分析分类的能力有较明显的发展。这说明组合分析分类的能力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④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表现出随年龄增长不断提高的趋势,不仅表现在解决问题成绩的提高上,还表现在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方法上。但是由于其思维发展并未完善,难度等级比较高的问题仍然超越其能力范围。总之,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过程在逐渐发展,日益完善。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最初只能在直接观察事物的条件下进行,其后逐渐能在过去的知识、经验和表象的基础上进行,最后向以概念为材料的理性过程较全面、深入且范围广泛地进行。言语在小学儿童的基本思维过程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使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自我监控的水平获得迅速的发展。(4)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①小学儿童思维敏捷性的发展a.小学儿童的思维敏捷性不断发展,表现为运算速度在不断提高,正确迅速能力水平的分化越来越明显。b.儿童运算中思维的敏捷性依赖于一系列的条件:儿80
童的知识结构、技能技巧及思维结构,思维客体的难易程度,教育水平等。②小学儿童思维灵活性的发展小学儿童在运算中思维灵活性的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a.“一题多解”的解题数量在增加;b.灵活解题的精细性在增加;c.儿童的组合分析水平在不断提高。小学儿童的思维灵活性的发展过程是稳步的,没有出现突变转折,随着年级递增,儿童思维灵活程度的差异越来越明显。③小学儿童思维深刻性的发展小学儿童在运算过程中思维深刻性不断发展。a.儿童寻找“标准量”的水平逐步提高,推理的间接性不断增强;b.小学儿童不断掌握运算法则,认识事物数量变化的规律性;c.小学儿童不断提出“假设”,独立地自编应用题的抽象逻辑性在逐步发展;d.三、四年级是小学儿童在运算中思维深刻性发展的一个转折点。④小学儿童思维独创性的发展小学儿童在运算中思维独创性主要表现在独立性、发散性和有价值的新颖性上。其发展趋势表现于两个方面:a.从对具体形象材料加工发展到对语词抽象材料的加工。研究发现,四年级是思维独创性发展的一个转折点。b.先模仿,经过半独立性的过渡,最后发展到独创性。根据对小学儿童自编应用题的研究发现:在正常的教学条件下,三年级是从模仿编题向半独立编题的一个转折点,四年级是从半独立编题向独立编题的一个转折点。⑤小学儿童的思维品质的年龄特征80
思维品质的发展存在着一致性,又在思维品质的不同成分中具有其年龄特征:a.思维的敏捷性往往易变化、不稳定,其年龄特征更易表现出可变性;b.思维的灵活性则相对较稳定,在发展中其表现形式也比敏捷性丰富;c.思维的深刻性,既表现出不断发展的趋势,又有一个三、四年级的关键期;d.思维的独创性,比其他思维品质的发展要晚、要复杂、涉及的因素更多。4、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什么特点?其社会性认知水平如何?答:(1)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的特点:随着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的逐渐发展和辩证思维的初步发展,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更加深刻。他们不仅摆脱对外部控制的依赖,逐渐发展了内化的行为准则来监督、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开始从对自己的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部品质的更深入的评价。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从具体的、片面的向抽象的、较为全面的认识过渡。(2)所谓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儿童对物质世界的理解是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发展的,儿童对社会的认识也表现出同样的趋势。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发展具有如下几个趋势:①从表面到内部,即从对外部特征的注意到更深刻的品质特征的注意;②从简单到复杂,从问题的某个方面到多方面、多维度地看待问题;③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④从对个人及即时事件的关心到关心他人利益和长远利益;⑤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80
⑥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思想。5、小学生的人际关系表现出什么特点?如何改善小学生的人际交往?答: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表明了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1)小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同样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但其交往关系、性质与幼儿有完全不同的特点。具体如下:①亲子关系进入小学以后,亲子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随着年级的升高,儿童母~子依恋安全性得分和对父母的信赖有显著下降,但仍然高于父一子依恋;与双亲建立双重安全依恋型的儿童在社会交往、友谊质量等方面获益最大。②同伴关系同伴交往是儿童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态度的一个独特而主要的方式。小学儿童的同伴交往有几个基本特点:a.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b.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c.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d.儿童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e.儿童开始形成同伴团体。③师生关系80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交往观念、交往行为、建立关系的特点都在发生变化。对三至六年级小学生师生关系特点的研究发现:小学生的师生关系具有亲密性、反应性和冲突性三个方面的特点,在不同年级,师生关系在这三个方面有不同的表现,五年级学生表现出高亲密、高反应和高冲突的特点,而六年级学生则表现出低亲密、低反应、低冲突的特点。中华心理学习网打造最专业的学习网站(2)改善小学生的人际交往的方法针对小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教育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疏导教育,以达到改善小学生人际交往的目的:①转变认识。帮助小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多鼓励、信任,帮助其建立正确的社会认识。从认识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三方面着手帮助孩子充分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②调控情绪。帮助学生体验不同的交往情绪带来的不同感受,及时宣泄情绪,例如采取“剧烈运动”、“大声呐喊”、“击打软性物体”等转移注意力和控制发怒的方法。③指导行为。采取沟通、鼓励与奖励、参与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与人交往。同时,学校应运用多种形式,如定期举办人际交往知识讲座、人际交往技巧演练、交际口语实践等活动,进行正面引导,教给学生人际交往的方法,培养理解、信任、谦让、宽容、助人为乐等团队合作精神。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进行交往,让他们亲身参与体验,在活动中践行、体验、感悟,获得最深层的体验,逐步改善其人际交往能力。6、如何理解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答: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1)小学儿童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80
小学儿童道德认识表现出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发展的趋势。在道德认识的理解上,小学儿童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但具体性较大,概括性较差。在道德品质的判断上,小学儿童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但常常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在道德原则的掌握上,儿童的道德判断从简单依附于社会的、他人的规则,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所制约。(2)小学儿童的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在品德发展上,认识与行为、言与行基本上是协调的、相称的。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出现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3)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是小学儿童的道德知识系统化及相应的行为习惯形成的表现形式,也是小学儿童出现协调的外部和内部动机的标志。所谓自觉纪律,就是一种出自内心要求的纪律,是在儿童对于纪律认识和自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不是依靠外力强制的纪律,因此,自觉纪律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纪律行为从外部的教育要求转为儿童内心需要的过程。7、小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特点是什么?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答:(1)小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特点主要有①小学儿童的道德观念迅速发展,尽管各种道德观念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具有差异性,但在小学高年级各种基本道德观念已经形成。②80
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主要是在新的集体生活下发展起来的。班集体和少先队集体在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上起着主要的作用。在集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和达到共同的目标,儿童逐渐意识到个人和集体、祖国的关系,并在学习等日常活动中产生了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义务感、责任感、正义感等。③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佩克和哈维格斯特认为道德行为可分为不同的等级,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属依从传统惯例行为型,其特点是依随社会的风尚,遵从集体的决策,自己不采取单独的主张与果敢的行动。(2)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①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之间的区别道德认识主要指儿童对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是非观念的认知,包括对道德观念的掌握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道德情感是直接地与人所具有的对于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是一种高级情感。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②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之间的联系80
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道德观念是前提和基础,它提供必不可少的认识上的依据,为整个品德心理结构奠定思想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他品德成分形成的方向、内容和速度。道德情感是联系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是促使小学生把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是道德行为的内驱力。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同时还对其他成分进行检验,起着加固、调节的作用。如果没有掌握恰当的道德行为方式,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就无法体现。由此可知,三者是不可割裂的。第8章青少年的心理发展1、青少年生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有哪些?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引发了青少年哪些心理矛盾?80
答:(1)青少年生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变化、体内机能的增强及性的发育和成熟三个方面。①身体外形的变化青春期的少年身体发育很快,身高、体重及面部等变化使他们在外形上逐渐接近成人。②体内机能的增强包括心脏压缩机能的增强、肺的发育也明显加速、肌肉力量的增强大脑的发育接近于成人。③性的发育与成熟随着性器官的发育,男女生均出现第二性征。性器官的迅速发育,使青春期女生出现月经。(2)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引发了青少年下列心理矛盾①焦虑和抑郁抑郁一般会表现在情绪、认知和行为上,情绪上的主要症状有压抑、沮丧、对各类活动都不感兴趣,在认知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衰退、犹豫不决等,还会出现厌食、失眠和精力不旺盛等症状。焦虑的主要来源中,与学校有关的项目占到了2/3。将近半数学生对大量的家庭作业感到焦虑,一半左右焦虑与离校以后的就业有关。②青春期精神分裂症从15岁开始,青春期精神分裂症发病率明显增多,到青年期达到高峰。主要表现为:在真正患病前,常表现出先兆,如社会行为退缩、交往困难、敏感固执、戒心过多以及缺乏幽默感等。患病之后的表现主要是:思维紊乱,扭曲现实或脱离与现实的联系,不能控制情绪以及人格混乱等;患者还常有对性的妄想,这与青春期性机能的迅速发展有密切关系。③自杀倾向80
自杀的倾向和行为在童年期以前极为少见,从青春期开始直至青年期呈直线上升趋势。据调查显示,自杀已是我国全人群的第五位死因,是15~34岁青少年人群的第一位死因。女性多采用消极的自杀方式;男性多采用主动的自杀方式2、青少年的思维发展有哪些基本特征?具体体现在哪些思维形式上?答:(1)青少年的思维发展主要有以下基本特征:①少年期。个体的形象思维趋于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优势。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因此,初中生思维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优势地位,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还起作用。②青年早期。个体的形象思维已完全发展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也进入了成熟期。到高中二年级时,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初步完成,标志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因此,逻辑思维的发展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重点。高中生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较为稳定而匀速,而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则比较迅速。在此阶段,其形式逻辑思维获得了相当完善的发展,在思维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而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水平低于形式逻辑思维,两者的发展相辅相成,使得青少年的思维水平更高、更成熟、更完善。(2)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种思维形式上①青少年逻辑思维的发展包括:a.在少年期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而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b.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80
形式逻辑思维是个体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初级形式。青少年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其概念、推理和逻辑法则的运用能力这三个方面的发展特点上。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辩证逻辑思维是个体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高级形式。辩证逻辑思维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辩证法,是主体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辩证法所进行的思维。在高中生的思维过程中,抽象与具体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统一。②青少年思维监控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会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不断地反思,即青少年思维活动中的自我意识和监控能力逐渐明显化。思维监控是指为了保证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思维过程中将思维个体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定向、控制、调节的能力。思维监控的发展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其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一个标志。③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如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等。3、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具有哪些基本特点?答:青少年在个性发展上的特点,表现在自我意识、情绪情感、日常心态以及与父母、同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总体来讲,青少年的个性特点有二:其一是不平衡性;其二是极端性或偏执性。具体的包含了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1)自我意识所包含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同一性等多个方面发展。80
(2)青少年的情绪表现充分体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其情绪的感受和表现形式不再像以往那么单一了,但还是表现出明确的两面性。(3)青少年早期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主要以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为主,即天真的利己主义和“好孩子”的定向。到青少年中期,第三阶段的道德判断逐渐占据优势,同时也出现了第四阶段的道德判断,即“维护权威和秩序的道德观”。青少年晚期,处于第四阶段的人数明显增加,对社会责任以及社会秩序的维持等在道德判断中所占的比例也更多。(4)人际交往包括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父母关系等多个方面多有了较大的发展。4、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其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表现如下:(1)自我意识高涨自我意识高涨的突出表现包括:①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日趋丰富,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校中,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②青少年个性上出现主观偏执性。一方面,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正确,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另一方面,他们又感到别人似乎总是用尖刻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到了青少年中晚期,个体在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的诸成分上都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并趋于成熟。(2)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或自我形象)主要是指一个人对自身的连续性、同一性的认识,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在内容和结构上与早期个体的自我概念差异的表现①自我概念更加抽象;②自我概念更加具有整合性和组织性;③自我概念的结构更加分化。(3)自我评价80
自我评价是与个体认识能力发展相关的一种自我意识的表现,是一种包含社会行为准则的知识和主观经验的复杂的心理和行为。自我评价的能力在青年早期才开始成熟。主要表现在他们不仅能分析自己一时的思想矛盾和心理状态,能认识到自己对某一具体行为起支配作用的个别心理特点,还能经常对自己的整个心理面貌进行估量,能认识到自己较为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4)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表现为扩散状态向提前封闭或延缓状态转变,提前封闭向延缓的转变。①在青少年早期和中期,他们开始重新考虑童年期的价值观和身份。②在初、高中阶段,扩散和提前封闭人数大幅度减少,同时伴随有延缓与同一性完成人数的增多。5、青少年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有哪些?你认为应该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答:(1)青少年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有以下三种①成瘾行为。当前,在青少年群体中比较常见的成瘾现象主要有吸烟和饮酒成瘾、游戏成瘾以及网络成瘾等。②内部失调。内部失调指的是由青春期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以及对社会生活的不适应,产生困扰、绝望、悲观等消极的情绪从而导致内部心理问题的产生。③外部失调80
。外部失调指的是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一致认为,青少年的违法行为要比其他年龄阶段更普遍。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从青少年早期开始逐级增长,严重的暴力犯罪和财物犯罪在青春期都有所增长,到青少年中、晚期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到了青年早期有所下降,成年早期才有少许下降。(2)避免这些问题产生的措施①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对人的心理发展影响甚大,因为家庭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素质、人际关系以及家庭气氛等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长远的作用,只有民主和谐的家庭才会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②树立平等积极的学校教育理念。青少年学生的向师性很强,教师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同时,学校的环境风气、课堂教学、校园活动无不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直接的影响,学校教育将影响他们的一生,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积极的导向作用。③加强社会因素的积极导向作用。社会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指个人的经历、遭遇、生活中的突发事件等可造成心理挫折,尤其是黏液质和抑郁质的人往往经受不住过于强烈的意外打击而形成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是指社会活动、文化活动、人际关系、习俗风尚等对人影响。家长和教师要注意培养青少年正确的受挫折意识,增强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同时在全社会建立健康的主流文化意识,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健康的社会活动,完善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④加强解决青少年自身的矛盾,尤其是生理和心理的急剧变化所产生的矛盾。80
近年来处于青春期前后的青少年性发育、性成熟普遍提前,青春期延长,但性心理成熟却较之呈现滞后状态,面临生理心理矛盾冲突的急剧发展,出现了许多心理障碍,心理学家称之为“心理断乳期”、“第二反抗期”。家长和教师要积极和他们沟通,让青少年学会正确处理生理和心理的不和谐,引导他们寻找合理的发泄途径,让他们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第九章成年早期的心理发展1.成年早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及主要发展课题是什么?80
答:在成年早期,个体的身心发展趋于稳定成熟,智力发展达到全盛时期,建立起家庭并创立事业,开始全面适应社会生活。这一时期的个体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㈠从成长期(儿童及青少年阶段)到稳定期的变化。进入成年早期后,个体进入稳定期。这种稳定性体现在绝大多数成年早期的个体身上,具体表现为:⑴生理发展趋于稳定;⑵心理发展,尤其是情感过程趋于成熟,性格特点基本定型;⑶生活方式趋于固定化和习惯化;⑷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家庭;⑸社会职业稳定,且能忠于职守。㈡智力发展到达全盛时期。思维方式由形式逻辑思维为主转为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思维更加具有相对性、变通性、灵活性、整合性和实用性。在成年早期的最后阶段,个体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也达到高峰,开始在不同领域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创造力。㈢恋爱、结婚到为人父母㈣创立事业到紧张工作㈤困难重重到适应生活。张日昇认为,成年早期的主要发展课题应该包括以下十个方面:(一)理解和适应身体发育,尤其是对性成熟引起的诸多变化(二)从精神和经济上脱离父母,走向独立(三)逐渐完善性别角色(四)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异性关系(五)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六)树立社会成员必备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七)掌握社会成员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八)选择职业以及工作适应(九)恋爱、结婚及婚姻适应(十)成就感的获得与自我实现。2、成年早期的认知特点有哪些?80
答:成年早期的发展任务中,在掌握知识方面所面临的目标已不再是对知识的获取和占有,而是如何运用知识、经验、技能及道德规范,以更好地发挥潜能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取得工作及人生方面的成绩,承揽和改造各种社会责任和义务,达到对社会的新的适应,获得自身的发展,并对人类作出贡献。同时,成年早期的个体还充当着传递者的角色,即把社会文化传递给他人或下一代,而且在传递和运用社会文化的过程中,个体又在不断地创造新的事物,以使人类知识和经验在充分积累的基础上得到创新和发展。正是由于成年早期的个体面临着新的社会环境及任务,被赋予了新的社会角色,才使得他们的思维特点不同于青少年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形式逻辑思维的特点,辩证的、相对的、实用性的思维形式逐渐成为这个时期个体的重要思维方式。3、如何树立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答: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看法。人生观的成熟或稳定,主要表现在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观三个方面。成年早期是人生观真正形成的时期。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以及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评定标准或尺度。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将会规定成年早期的青年价值评价的标准、价值体验的本质及体会判断的根据,从而促进成年早期人格的整合与完善。总之,我们强调青年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同时,我们更强调青年价值观、人生观自我调节机制的形成和健全的重要性,也十分强调榜样的力量和社会条件、文化背景的影响。80
第十章成年中期的心理发展1、什么是发展任务?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成年中期的发展任务是什么?答:成年中期个体发展的最大特点是稳定与过渡并存80
。一方面,成年中期个体在智力、价格等多方面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另一方面,成年中期个体处于人生的中段,需要瞻前顾后,要知道自己人生的前半段发生了什么事情,更要清晰地确定人生的后半段有些什么目标,需要如何去做。所谓发展任务,简单来讲就是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成年中期处于第七阶段,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创生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2、成年中期智力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谈谈智慧与智力的区别。答:一、智力发展模式:中年人的智力发展模式是晶体智力继续上升,流体智力缓慢下降;智力技能保持相对稳定,实用智力不断增长。二、智力活动性质的变化:㈠智力活动的性质。1.智力是一种心理机能,具有适应意义。智力的主要成分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心理测量理论,另一种是信息加工理论。新提出一种内隐理论。3.智力操作方式(个体如何加工信息)㈡智慧与专长。3、请简述控制理论的内容并说明成年中期控制策略的特点。答:人格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及独特的行为方式系统,个体与外部环境间的交互作用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关注的是主体的调节功能,而控制理论则系统地论述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模式。80
控制理论认为控制是人类发展的中心主题。其基本假设是人类总是努力想做好一些事情,使得自己在世界上留下生存的印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个体就会对其所生存的环境进行控制,这种控制不是短期的、暂时的,而是贯穿于一生当中。控制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控制系统包括两个方面,即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初级控制指的是改变环境的企图,这是人的根本愿望;次级控制指的是适应环境并改变自己以顺应环境的企图。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常常交织在一起,根据个体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二者会发生相互转换。初级控制具有真实性和功能性两个维度,次级控制则具有真实性、功效及起作用时间三个维度。次级控制一般发生在初级控制受阴之后。不管成年中期是否真的比其他的年龄段遇到更多的挑战和压力,生命发展的全程,在应对各种问题时,中年人最擅长在多种策略和方法间取得平衡。他们有足够的体力和智力对环境进行初级控制,又有充分的经验对自我进行次级控制的调节。4、请谈谈你对“中年危机”的看法。答:中年危机是指进入中年期后,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而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层面的适应危机。中年危机是个体价值评估与转换时期出现的极端现象,中年危机的产生是因为个体对“下一步我该做什么”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出答案。主要表现有1.对生理机能衰退的认知和危机感2.生活停滞感或生活危机感(1)事业发展危机感(2)婚姻关系危机感(3)对子女独立的不安全感。应对策略:1.客观认识中年期的变化:了解和认识将面对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将会引起什么心理反应,对人生产生什么影响,以便积极应对。2.调整生活和工作目标: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积极地达成目标,同时,还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积极地调整目标。3.学会处理工作的压力,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人到中年事业初定,但一般所负责任也大,常常超时工作,透支体力。如果目标明确,沟通良好,劳逸结合,可以缓解压力。80
4.接受生理的变化,改善婚姻关系:珍惜夫妻关系,相互尊重,满足彼此的需要,增进婚姻满足感。5.重新定义成功:成功是永无止境的。把精力集中于真正需要追求的目标,去做我们从未做过的事情和成为跟以前不同的人,凡事量力而为。6.修身养性、陶冶性情:有较高的修养,克己奉公、力戒奢欲、表理如一,良好的品行有益于保持心理平衡。丰富业余爱好和精神生活有益于健康,做到劳逸结合。第十章成年晚期的心理发展1、什么是老龄与老化?简述老化理论、两种不同的老年心理发展观及其对我们的启迪。80
答:老龄指进入老期的年龄。老化是指个体在成熟期后的生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形态学以及生理、心理功能方面的退行性变化。衰老则是指老化过程的最后阶段或结果,中心智钝化、记忆减退、体能失调等。有关老化原因的理论大致可归纳为三类。一是损耗理论,认为人全及其他所有的生物活体同无生命的物质一样,会因长时间的磨损而逐渐消耗、衰老。人体老休是由于长时间生活劳苦、体能过度损耗的缘故。二是遗传程序理论,认为衰老是按遗传程序实现的有规律的退货,各类生物帮助的长短是由遗传程序决定的。三是生命过程变异理论,认为衰老是由于生命过程中发生的某些变化引起。这类理论主要有差错灾难说、免疫能力下降说、内分泌衰退说等。有关延缓或适应老化的主要有如下四种至今仍争论不休的理论。⑴积极活动理论。⑵减少参与理论或脱离理论。⑶连续性理论。⑷社会构造理论。两种不同的老年心理发展观:一是传统发展观,认为人自出生到机体成熟直到成年期,其心理活动的变化属于“发展期”;成年以后,有一段稳定的时期然后便开始衰退,年龄越老,心理活动的衰退就越明显,这种变化只能称作“老化”而不能叫做“发展”。传统发展观把老年看作“丧失期”。二是毕生发展观,其基本观点有(1)个体发展贯穿一生,在人生的任何一个时期,都可能发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2)发展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发展的方向因心理和行为的种类不同而不同;80
(3)任何一种心理和行为的发展过程都是复杂的,发展不是简单地表现为增长,而总是由获得(增长)与丧失(衰退)两部分构成。(4)心理发展具有很大的个体可塑性或个别差异,由于个人生活条件和经验的变化,发展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5)心理发展是由多重影响系统共同决定的,任何一个发展过程都是由年龄阶段、历史阶段、非规范事件三种影响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上述两种老年心理发展观各有其理论和实际的根据,但也有各自的某种偏颇之处,我们应当吸取两种观点的合理“内核”,科学地正确地看待成年晚期的心理变化与发展。即,老年期是一个在退行性总趋势下仍保持诸多优势的时期,是衰退与获得性发展并行的时期。2、联系实际说明成年晚期情绪情感的一般特点。答:老年人情绪情感有如下一般特点:㈠比较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如抑郁感、孤独感、衰老感和自卑感等;㈡情绪体验深刻而持久;㈢各种“丧失”是情绪检验的最重要的激发事件;㈣我国老年人生活满意感水平较高。3、联系实际说明成年晚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或特点。答:个性发展的基本特点(一)心理发展的“内向化”:心理发展倾向逆转,更多地表现出内倾性的特点,变得老练持重,遇到挫折时反省自问,重视内心生活和反思、内省。(二)老年期的个性持续稳定,但也有所变化:老年人个性的基本侧面是持续稳定的,而且,稳定多于变化。老年人的个性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很多是消极的变化。4.成年晚期面临的三大挑战、四项任务及主要心理卫生问题是什么?结合老年期生活实际谈谈你对SOC模型的解读或评价。答:成年晚期面临的三大挑战是⑴适应生理上的变化;⑵重新认识过去、现在和未来;⑶形成新的生活结构。80
四项发展任务是:⑴接受自己(退休后)的生活;⑵促进智力发展;⑶将精力投入到新的角色和活动中;⑷形成科学的死亡观。主要心理问题有退休、疾病生活中的紧张事件等。SOC模型认为,适应要整合以下三种过程:⑴选择,确认最有最重要的机遇或活动领域;⑵最优化,有效地分配和提炼资源,以便在所选择的领域中发挥更高水平的作用;⑶补偿,在资源减少的情况下,确定一些可以弥补损失和将其对功能的消极影响减少到最小的策略。因此,老年人要想获得生活满意感,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某个具体目标(放弃某些不切实际的目标)作为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然后有效地投入内部资源(精力、想法、计划等),同时充分利用外部资源(聘请技术顾问等),以便发挥最大的作用。SOC模型给老年人最重要的提示是,性别、年龄、民族以至于经济收入并不能预测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或生活满意度,幸福与否依赖于这样一种能力:通过对有限资源的管理,个体高潮减轻生活应激事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以便继续承担有价值的角色和从事有价值的活动。5.简述人类对死亡态度的历史演变及死亡的认知发展。答:㈠菲利普.艾里斯(1974)根据从中世纪到20世纪有关文献的研究,概括出西方社会人们对死亡态度的三个阶段的三种主要的历史性观点:⑴中世纪初期(5~12世纪),认为80
生者与死者是一种共存或统一的关系;⑵中世纪晚期至近代(12~19世纪),认为生者与死者是一种渐渐分享的过程;⑶当代(20世纪),把生者与死者分离开。㈡个体对死亡的认知或死亡观的形成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始于儿童期,但直到成年晚期仍未能安全解决。一般来说,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把死亡看做生命的继续,像睡眠、挨饿一样,只不过换了一个环境;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早期的孩子(6~9岁)往往把死亡看做生命的结束,但又是可以再生的;具体运算阶段后期的儿童才把死亡作为确定的事实接受下来。大多数青少年能在思想上把死亡同自己目前的存在区别开来,他们看重的似乎是生命的质量而不是生命的长度;在成年中期,人们认识到自己已经活了大半辈子,随着父母和老年亲属的相继去世,死亡的主题变得越来越具体。到了成年晚期,许多人继续享受着生活的乐趣,还没有做好准备去迎接死亡,且不认为死亡已近在眼前了。6.面对死亡时的心理变化:否认和不接受事实→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死亡8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原子核物理习题答案--卢希庭版全.pdf
- 原子物理习题解答.doc
- 原子物理学详解答案(褚圣麟)解释的很详细,所以在这里给大家分享.doc
- 原子物理褚圣麟课后答案.doc
- 原子物理课后答案(褚圣麟版).doc
- 厦门大学2016 《大学语文》 在线练习 标准答案.docx
- 厦门大学网教《工程测量》作业参考答案.doc
- 厦门大学网络教育2013-2014《经济学原理》复习题答案.docx
- 反应工程习题1-8章答案.doc
- 发展经济学-马春文主编-课后习题答案.doc
- 发酵工程工艺原理复习思考题答案。修改版.doc
- 古代戏剧鉴赏 尔雅通识课习题答案.doc
- 古代汉语答案(上).docx
- 古代汉语练习及答案.doc
-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答案.doc
- 古代汉语课后练习及答案解析.doc
- 号处理》_复习资料+考试试题+答案_下载打印_好好复习参考_加油.docx
- 史上最全《工厂供电》试题、考试题、习题库及参考答案.doc
相关文档
- 施工规范CECS140-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1-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2-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铸铁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3-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预制混凝土圆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5-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矩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90-2005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cecs 140: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含条文说明)
- cecs 141: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
- cecs 140: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
- cecs 142: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铸铁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