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6.50 KB
  • 2022-04-22 11:26:50 发布

古代汉语课后练习及答案解析.doc

  • 3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陕西师范大学中文专业古代汉语练习题(上)一、解释下列术语。(每題3分,共12分)1、六书    2、四体二用    3、本义    4、词义扩大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8分)1、“姜氏欲之,焉辟害”一句中的“辟”与“避”是一对    。A、古今字,B、通假字,C、异体字,D、繁简字2、“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餘杯”一句中,“餘”今作“余”,它们是一对    。A、古今字,B、繁简字,C、异体字,D、通假字3、就词汇音节结构而言,古代汉语词汇中    占多数。4、下列各词属于第一人称代词的是    、    。小人、仆、臣、不才、吾、予5、下列各词中属于疑问代词的有:    、    。吾、谁、余、莫、斯、夫、奚、其、或、若6、“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一句中,“亟”字的词性是    。三、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每字0.5分,共10分)亦诚羊都刃伐盥矢上壶莫十徒问既采马础鹿本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四、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每句1分,共13分)1、时: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②问君西游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③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④时与出游猎。(《史记·吕太后本纪》)⑤时移而治,不易者乱。(《韩非子·心度》)⑥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庄子·秋水》)2、间:①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晏子春秋·内篇杂上》)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前赤壁赋》)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④遂与外人间隔。(陶潜《桃花源记》)⑤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史记·屈原賈生列传》)⑥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⑦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六、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并说明古今义的差异。(每题2分,共10分)1、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2、同心之言,其臭如兰。3、缪公怨此三人,入于骨髓。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39 5、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七、简答题:1、许慎对汉字六书的解释是什么。(6分)2、举例说明古汉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7分)3、举例说明古汉语的判断句。(7分)4、举例说明古汉语的被动表示法。(7分)八、翻译下列短文。(20分)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陕西师范大学中文专业古代汉语练习题(下)一、解释下列术语:(14分)1、正义    2、衍文    3、脱文    4、粘5、对     6、三平调   7、孤平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1、具有使动用法的词类有    、    和    ;具有使动用法的词类有    和    。2、“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一句中使用的注释术语是    ,“泮读为畔”一句使用的注释术语是    。3、“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一句中使用的注释术语是    。4、一首律诗分为四联,它们依次是    、    、    、    。三、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每题2分,共14分)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2、宦官惧其毁己也,皆共目之。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5、(冯谖)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6、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7、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四、简答题:1、写出《十三经注疏》包含的典籍及其注疏者。(13分)2、简要说明近体诗在字数(句数)、押韵两个方面的要求。(6分)五、标出下列近体诗的平仄格式,有拗救的请指明。(20分)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2、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六、翻译下列短文:(21分)39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左传·僖公四年》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上)一、解释下列术语:1、六书:汉代的语言学家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分析出来的六种结构类属,(1分)即象形、指事、会意、(1分)形声、转注、假借。2、四体二用: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1分)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1分)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1分)3、本义:即词本来的意义,(1分)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1分)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1分)4、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1分)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1分)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大。(1分)二、填空题:(本题共8分,每空1分。)1、A、古今字    2、B、繁简字   3、单音节词4、吾、予     5、谁、奚    6、副词三、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本題共10分,每字0.5分)象形:羊矢壶马鹿    指事:亦刃上十本会意:伐盥莫既采    形声:诚都徒问础四、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1、时:①季节(0.5分)  本义(0.5分)②时间(0.5分)  引申义(0.5分)③当时(0.5分)  引申义(0.5分)④时常(0.5分)  引申义(0.5分)⑤时代(0.5分)  引申义(0.5分)⑥按时(0.5分)  引申义(0.5分)2、间:①门缝(0.5分)  本义(0.5分)②在……中间(0.5分)  引申义(0.5分)③参与(0.5分)  引申义(0.5分)④隔断(0.5分)  引申义(0.5分)⑤离间(0.5分)  引申义(0.5分)⑥房屋单位(0.5分)  引申义(0.5分)⑦秘密地(0.5分)  引申义(0.5分)六、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并说明古今义的差异。(每题3分,共15分)1、河:古义专指黄河,(1分)今义泛指河流,(1分)词义范围扩大;(1分)2、臭:古义泛指各种气味,(1分)今义专指臭味,(1分)词义范围缩小;(1分)3、怨:古义指痛恨,(1分)今义指埋怨,(1分)词义程度由重变轻;(1分)39 4、谤:古义指背后议论人,(1分)今义指诽谤,(1分)词义感情色彩由中性变贬义;(1分)5、涕:古义指眼泪,(1分)今义指鼻涕,(1分)词义范围转移。(1分)七、简答题:1、许慎对汉字六书的解释是什幺。(6分)答: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1分)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1分)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1分)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1分)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1分)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1分)2、举例说明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本题7分,每种方式举出一个例句即可)答:古汉语中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1分)如:A、寡人将谁朝而可?(1分)B、敢问何谓也?2、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1分)如:A、三岁贯女,莫我肯顾。(1分)B、古之人不余欺也!3、宾语用代词复指而前置。(1分)如:A、鸡鸣而驾,塞井夷灶,惟余马首是瞻。(1分)B、当臣持竿临河时,心无杂虑,惟鱼之念。4、强调介词“以”的宾语时前置。(0.5分)如:A、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B、《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0.5分)3、举例说明古汉语的判断句。(7分,每种方式举出一例即可。)答:古汉语中的判断句有以下几种:1、“主语+谓语”,(0.5分)如:A、刘备,天下枭雄。B、荀卿,赵人。(0.5分)2、“主语+者+谓语”,(0.5分)如:A、兵者,不祥之器。B、陈轸者,游说之士。(0.5分)3、“主语+谓语+也”,(0.5分)如:A、张骞,汉中人也。B、曹公,豺虎也。(0.5分)4、“主语+者+谓语+也”,(0.5分)如:A、陈胜者,阳城人也。B、南冥者,天池也。(0.5分)5、“主语(者)+副词+谓语(也)”,(0.5分)①表示肯定判断,如:A、(此)乃夫“长铗归来”者也。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0.5分)②表示否定判断,(0.5分)如:A、匪报也,永以为好也。B、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0.5分)6、“主语+判断词+宾语”,(0.5分)如:A、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B、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0.5分)4、举例说明古汉语的被动表示法。(本题7分,每种方式举出一例即可。)答: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语意上的被动句。(0.5分)如:A、蔓草犹不可除。B、西伯拘而演《周易》。(0.5分)(二)被动句式:1、“于”字句。用“于”字引出行为动作的发出者。(0.5分)如:A、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B、郄克伤于矢。(0.5分)2、“见”字句。动词前加“见”字表示被动。(0.5分)如: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0.5分)3、“见……于”句。动词前加“见”字,其后用“于”字引出行为动作的发出者表示被动。(0.5分)如: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0.5分)4、“为”字句。动词前加“为”字表示被动。(0.539 分)如: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B、而身为宋国笑。(0.5分)5、“为……所”句。动词前加“为、所”字表示被动。(0.5分)如: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少北,则为匈奴所得。(0.5分)6、“被”字句。动词前加“被”字表示被动。(0.5分)如: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臣被尚书召问。(0.5分)八、翻译下列短文。(本题共20分,其中标点7分,翻译13分。评分时,每错三处标点扣1分,扣完7分为止;翻译每句1分,译文准确无误得满分,基本准确但有表达错误得0.5分,译文错误不得分。)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国人在乡校游玩,来议论执政的得失.然明对子产说:“毁掉乡校,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人们早晚做完事情后到那里游玩,来议论执政的好坏。他们认为好的,我们就推行它;他们所讨厌的,我们就改正它。这是我们的老师,怎么能毁掉它呢?我听说过用忠善来减少怨恨的,没有听说过用作威来阻止怨恨的。难道不能很快地制止它?但是就像堵塞河水一样,大的决口发生,伤人一定会很多,我们是不能挽救的。不如开一个小口子加以疏导,不如我们听到它把它作为苦口良药。”然明说:“蔑从今以后知道了夫子您确实是可以事奉的。小人我实在没才能,如果真的这样施行下去,这样其实是郑国依赖它,岂独有利于二三位大臣?仲尼听说了这些话,说:“从这件事来看,人们说子产不仁义,我不相信。”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下)一、解释下列术语:(14分)1、正义:又叫“疏”,(1分)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注释方式,这种注释方式既对经文正文注释,也对前代人的注释做注释。(1分)2、衍文:校勘术语,也叫“衍字、衍”,(1分)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增加的字。(1分)3、脱文:校勘术语,也叫“脱字、夺字、脱”等,(1分)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1分)4、粘:近题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1分)下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必须和上联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同。(1分)5、对:近题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1分)是指同一聯中對句和出句的平仄應當相對(尤其是雙數字及句尾)。(1分)6、三平调:丁種句“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則為第五字)必須是仄聲,(1分)如果用了平聲,句式就成了“仄仄平平平”,末尾連續出現三個平聲,這叫做“三平調”,是近體詩絕對不允許的。(1分)7、孤平:乙種句“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為平聲,(1分)如果用了仄聲,句式就變成了“仄平仄仄平”,除去韻腳字是平聲以外只有一個字是平聲這叫做“犯孤平”。(1分)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1、动词、形容词、名词;形容词、名词    2、谓,读为3、曰        4、首联、颔联、颈联、尾联39 三、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每题2分,共14分)本题共14分,每小题2分,其中指出活用的词1分,说明用法1分。1、弱:(1分)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削弱;(1分)2、目:(1分)名词用为一般动词,用眼睛示意;(1分)3、小:(1分)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小;(1分)4、犬:(1分)名词作状语,象犬一样;(1分)5、客:(1分)名词意动用法,把……当成客人;(1分)6、走:(1分)动词使动用法,使……逃走、打败。(1分)7、来:(1分)动词使动用法,使……来、归附。(1分)四、简答题:1、写出《十三经注疏》包含的典籍及其注疏者。(13分)答:《十三经注疏》所包含的典籍及注疏者是:《诗经》,(0.5分)唐孔颖达疏;(0.5分)《易经(周易)》,(0.5分)唐孔颖达疏;(0.5分)《尚书》,(0.5分)唐孔颖达疏;(0.5分)《礼记》,(0.5分)唐孔颖达疏;(0.5分)《仪礼》,(0.5分)唐贾公彦疏;(0.5分)《周礼》,(0.5分)唐贾公彦疏;(0.5分)《春秋左氏传》,(0.5分)唐孔颖达疏;(0.5分)《春秋公羊传》,(0.5分)唐徐彦疏;(0.5分)《春秋谷梁传》,(0.5分)杨士勋疏;(0.5分)《孝经》,(0.5分)宋邢昺疏;(0.5分)《论语》,(0.5分)宋邢昺疏;(0.5分)《尔雅》,(0.5分)宋邢昺疏;(0.5分)《孟子》,(0.5分)宋孙奭疏。(0.5分)2、简要说明近体诗在字数(句数)、押韵两个方面的要求。(6分)答:近體詩對字數的要求非常嚴格,近體詩句數一般律詩八句,絕句四句。句數必須是偶數。(1分)字數上有的每句五字,稱五言,五言律詩簡稱五律,五言絕句簡稱五絕;(1分)有的是七字,稱七言,七言律詩簡稱七律,七言絕句簡稱七絕。(1分)近體詩的押韻有以下幾個要求:1、偶數句必須押韻(有時首句也可以押韻);(1分)2、必須押平聲韻;(1分)3、必須一韻到底,不能中間換韻(必须押同一个韵部的韵)。(1分)五、标出下列近体诗的平仄格式,有拗救的请指明。(20分)1、本题共10分,其中标出平仄8分,指出拗救各1分;评分时每句1分,每错一处扣0.5分,扣完本句1分为止。(符号说明:、可平可仄、△拗、*救。)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在”字拗,“歧”字救。△*2、本题共10分,其中标出平仄8分,指出拗救各0.5分;评分时每句1分,每错一处扣0.5分,扣完本句1分为止。(符号说明:、可平可仄、△拗、*救。)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动、客”拗,“悲”字救。△△*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落、枳”拗,“明”字救。△△*39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杜”字拗,“陵”字救。△*六、翻译下列短文:(本题共21分,其中标点7分,翻译14分。评分时,每错三处标点扣1分,扣完7分为止;翻译每句1分,译文准确无误得满分,基本准确但有表达错误得0.5分,译文错误不得分。)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左传·僖公四年》参考译文: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侯率领诸侯的军队侵入蔡国。蔡国溃败,接着讨伐楚国。楚子派使者到诸侯军队说道:“国君您居住在北海,寡人居住在南海,这就象风马牛不相及。没料到君王竟到了我们的领土上,这是什么原因?”管仲回答说:“以前召康公命令我们的先君太公说:‘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他们,来辅助周王室。’赐给我们先君征伐的范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们应该进贡的包茅没有缴纳,王室的祭品供应不上,没有东西用来缩酒,寡人来责问这件事。昭王向南巡行没有回来,寡人来责问这件事。”回答说:“贡品没有缴纳,这是我们国君的罪过,怎敢不供给?昭王没有回来您,还是到水边去问。”陝西師範大學2007——2008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考試一、默寫《原憲居魯》。(10分)二、指出下列漢字的形體結構(10分)鳥本瓜即徒疆宿上眉廿漁追盥錦射問鼎甘戈亦象形指事會意形聲                 三、多項選擇題(20分)1.許慎對“六書”的解釋中,“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指的是(    )A.象形 B.指事 C.會意 D.形聲 E.轉注2.下列句子中“被”字表示被動的是(    )。A.若官未通顯,每被公私使令,亦為猥役。B.下施萬民,萬民被其利。C.秦王復擊軻,被八創。D.彌衡被魏武謫為鼓吏。E.嵇康被誅後,山公舉康子紹為秘書丞。3.下列句子中,賓語用代詞複指的賓語前置句是(      )A.我有老父,身死莫之葬也。B.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C.宣子曰:“烏呼!‘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乎?”D.吾實不才,又誰敢怨?E.雞鳴而駕,塞井夷竈,惟餘馬首是瞻。4.下列句子中,名詞做狀語表示比喻的句子是(      )A.各鳥獸散,猶有得脫歸報天子者。B.童子隅坐而執燭。C.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39 D.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E.(秦)稍蠶食諸侯,且至於燕。5.下列句子中,形容詞表示意動的句子是(      )A.趙文子為政,令薄諸侯之幣而重其禮。B.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C.小人甘其壟畝,君子保其恬素。D.什一,去關稅之征,今之未能,請輕之。E.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6.下列句子中,名詞用作一般動詞的句子是(    )A.天子不得而臣也,諸侯不得而友也。B.從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繒單衣。C.從左右,皆肘之,使立於後。D.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E.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孟嘗君客我。”7.下列句子為判斷句的是(       )。A.不及黃泉,無相見也。B.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C.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D.粟者王之大用,政之本務。E.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于楚也。8.下列句子中“見”字表示被動的有(       )。A.中郎將蘇武使匈奴,見留二十年。B.冀君實或見恕也。C.勝請為之紹介而見之於將軍。D.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E.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9.下列句子中,疑問代詞做賓語前置的句子有(       )。A.子歸,何以報我?B.許子奚為不自織?C.苟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後之有?D.諺曰:“唇亡則齒寒。”其斯之謂乎?E.敢問何謂也?10.下列句子中,“於(於)”起引進行為主動者作用的句子有(       )。A.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B.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C.妻與子皆養於我者也。D.宋公及楚人戰於泓。E.勞心者制人,勞力者制於人。四、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並指出該意義屬於本意還是引申義。(10分)1.心憂炭賤願天寒。2.晨往,寢門辟矣,盛服將朝。3.巨防容螻而漂邑殺人。4.不憤不啟,不悱不發。39 5.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五、指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古義和今義。(10分)1.繆公怨此三人,入於骨髓。2.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3.孟孫才其母死,哭泣無涕,中心不戚。4.今閤下為王爪牙,為國藩垣。5.予惟小子,不敢替上帝命。六、翻譯下列句子。(15分)1.夫扁鵲天下之良醫,而不能與靈巫爭用者,知與不知也。故事求遠而失近,廣藏而狹棄,斯之謂也。2.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顔色。然而有一焉,臣聞之:君好之,則臣服之;君嗜之,則臣食之。3.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七、標點並翻譯下段古文(25分)楚人伐宋以救鄭宋公將戰大司馬固諫曰天之棄商久矣君將興之弗可赦也已弗聽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衆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敵也雖及胡耇獲則取之何有於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可也——《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注釋:①門官:宋襄公的親軍。④勍:強。②亡國:指商朝,宋囯為商的後裔。⑤胡耇:老年人。③二毛:指老年士兵。⑥儳:混亂,不整齊。試題參考答案一、默寫《原憲居魯》。原憲居魯,環堵之室,茨以生蒿,蓬戶甕牖,揉桑以為樞,上漏下濕,匡坐而弦歌。子貢聞之,乘肥馬,衣輕裘,中紺而表素,軒車不容巷,往見原憲。原憲冠桑葉冠,杖藜杖而應門。正冠則纓絕,衽襟則肘見,納屨則踵決。子貢曰:“嘻!先生何病也?”原憲仰而應之曰:“憲聞之:無財之謂貧,學而不能行之謂病。憲,貧也,非病也。若夫希世而行,比周而交,學以為人,教以為己,仁義之慝,輿馬之飾,憲不忍為也。”子貢逡巡,面有愧色,不辭而去。原憲曳杖拖屨,行歌《商》《頌》而反,聲滿天地,如出金石。天子不得而臣也,諸侯不得而友也。故養志者忘身,身且不愛,孰能累之?《詩》曰:“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此之謂也。二、指出下列漢字的形體結構。象形:鳥瓜眉鼎戈    指事:本上廿甘亦會意:即宿漁盥射    形聲:徒疆追錦問39 三、多項選擇題(本題共20分,每小題2分。多選、少選、錯選均不得分)。1.C   2.ADE  3.CE  4.AE   5.BCE6.BCD  7.BCD  8.ADE  9.ABE  10.ACE四、指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並指出該意義屬於本意還是引申義(本題共10分,每小題2分,其中指出意義1分,指出本意還是引申義1分)。1.賤:價格低,本義。2.朝:上朝,引申義。3.防:堤壩,本義。4.發:啟發,引申義。5.潰:潰敗,引申義。五、指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古義和今義(本題共10分,每小題2分,其中指出古義1分,指今義1分)。1.怨:古義為痛恨;今義為埋怨。2.朕:先秦為第一人稱,一般人均可使用;秦以後為帝王專用。3.涕:古義為眼淚;今義為鼻涕。4.爪牙:古義為武臣猛將;今義為黨羽、幫兇。5.替:古義為廢棄;今義為代替。六、翻譯下列句子(本題共15分,每句5分)。1.扁鵲是天下的良醫,卻競爭不過巫師,這是瞭解和不瞭解造成的結果。所以人們往往是追求遠處的而捨棄近處的,大量搜求卻又一個個丟棄,說的就是這樣的事情吧。2.才智看不出國君的缺點,勇氣不敢冒犯國君的臉色。但是有一點很清楚,我聽說:國君喜歡玩什麼,那麼臣下就會服侍他玩什麼;國君喜歡吃什麼,那麼臣下就會供他吃什麼。3.回答說:“您如果用仁德安撫諸侯,誰敢不服從您?您如果想用武力來解決問題,楚國將會把方城山當作城牆,把漢水當作護城河,您的軍隊即使眾多,也沒有用武之地。”七、標點並翻譯下段古文(本題共25分,其中標點8分,翻譯17分。標點每錯3處扣1分)。楚人伐宋以救鄭。宋公將戰,大司馬固諫曰:“天之棄商久矣,君將興之,弗可赦也已。”弗聽。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於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敵也。雖及胡耇,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可也。”——《左傳•僖公二十二年》譯文楚人攻打宋國來救援鄭國。宋襄公準備應戰,大司馬固勸諫說:“上天拋棄商朝已經很久了,您想要復興它,是不可被(上天)赦免的。”宋襄公不聽。冬十一月初一,宋襄公和楚人在泓水邊作戰。宋軍已經擺好陣勢,楚軍還沒有全部渡過河。司馬說:“對方人多,我方人少,趁著他們還沒有完全渡過河,請向他們發起攻擊。”宋襄公說:“不行。”等到楚軍已渡過河但還沒有擺好陣勢時候,司馬又請求攻擊。宋襄公說:“還是不行。”39 等到楚軍擺好陣勢後,宋軍才向楚軍發起攻擊,結果宋軍大敗。襄公的大腿受了傷,其衛隊被殲滅。國都人都埋怨襄公。襄公解釋說:“君子不再次殺戮已經受傷的敵人,不俘虜老年兵。古人作戰,不依靠險阻取勝。我雖然是亡國殷商的後裔,但不會去攻打沒擺好陣勢的軍隊。”子魚說:“您不懂戰爭。強大的敵人,受到阻隘而沒有擺開陣勢,這是上天賜給我們的良機。趁他們受阻而發起攻擊,難道不可以嗎?即使這樣猶擔心不能取勝。況且我們現在面對的強者,都是我們的勁敵。即使遇到老年人,俘獲則取其左耳,對老年兵有什麼可憐惜的?宣傳退卻為可恥,以此教育士兵勇敢作戰,目的是為了戰勝敵人。敵人雖然受了傷但還沒有死,為什麼不能再殺傷他們?如果不忍心不再次殺傷敵人,那還不如不殺傷他們。如果愛護年老的敵人,那還不如投降他們算了。三軍是根據戰機來使用的,金鼓是用聲勢來鼓舞士氣的。既然是根據戰機使用軍隊,那麼憑藉阻隘致勝是可以的;既然聲勢壯大可以鼓舞士氣以求勝,那麼擊鼓進攻處於混亂之敵人是可以的。”古代汉语章节练习题第一章练习题一、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2、之子于归,宜其室家。3、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4、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5、厉王虐,国人谤王。6、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7、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8、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9、其始播百谷。10、不见复关,泣涕涟涟。11、大学始教,皮弁祭菜。12、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13、适千里者,三月聚粮。14、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15、江水又东,经巫峡。16、同心之言,其臭如兰。17、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18、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19、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20、官显职闲,而府寺宽敞。21、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22、突,犬从穴中暂出也。23、是何祥也?吉凶安在?24、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5、锻炼之吏,持心近薄。26、吾闻汉购吾头千金,邑万户。27、臣有一术,曰五禽之戏。28、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29、瓦,土器已烧之总名。39 30、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31、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32、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二、举例说明古今词义差异的在范围、感情色彩、及程度等方面的具体表现。三、阅读《九方皋相马》《景公射出质》《扁鹊之卫》三篇文章,完成以下问题:1、找出几篇文章中活用的词,并说明用法。2、找出几篇文章中的判断句及被动句,并说明其类型。3、找出几篇文章中的宾语前置句式,并说明其类型。第二章练习题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其属于本义还是引申义。1、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齐發。2、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3、舜发于畎亩之中。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6、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7、使妇人载以过朝。8、首身离兮心不惩。9、巨防容蝼而漂邑杀人。1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11、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12、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13、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14、人谁无過?过而能改,善莫大焉。15、川雍而溃,伤人必多。16、蔡溃,遂伐楚。1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18、由此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19、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20、每闻琴瑟之音,则应节起舞。21、寒暑易節,始一反焉。22、谚曰:“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23、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24、昔楚灵王好细要。25、地不知寒人要暖。26、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27、其御之妻自门閒而窥其夫。28、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9、谗人间之,可谓穷矣。3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31、緣溪行,忘路之远近。32、心忧炭贱愿天寒。39 33、楚人为食,吴人及之,食而从之。34、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二、先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然后将其词义引申的层次用图表示出来。任:①是任是负。(《诗经·大雅·生民》)②此任重道远而无牛马,济大川而无舡楫也。(《商君书·弱民》)③以为能胜其任也。(《孟子·梁惠王下》)④秦任商君国以富强。(《盐铁论·非鞅》)⑤争及此花檐户下,任人采弄尽人看。(白居易《题山石榴花》)⑥众怒难任。(《左传·僖公十五年》)⑦罪非殊死,考未竟者,一切任出,以须立秋。(《后汉书·章帝纪》)⑧王甚任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三、简答:1、什么是词本义和引申义。2、举例说明如何探求词的本义。四、阅读本章文选,回答以下问题:1、指出文选中的判断句及被动句。2、指出文选中活用的词并指出用法。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所对应的今字、异体字或通假字,并指出其关系。①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②姜氏欲之,焉辟害?③段不弟,故不言弟。④公赐之食。食舍肉。⑤韩厥俛定其右。⑥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⑦入垒,皆下,搏人以投,收禽挟囚。⑧祁惧其讨也,愬诸宣子。⑨《诗》曰:‘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知也。⑩宣子说,与之乘,以言诸公而免之。4、解释下列句字中加点的词,并翻译全句。①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②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③郄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乃免之。④使御广车而行,己皆乘乘车。将及楚师,而后从之乘,皆踞转而鼓琴。⑤祁大夫外举不弃雠,内举不失亲,其独遗我乎?《诗》曰:‘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夫子觉者也。第三章练习题一、填空:1、就文字体系而言,汉字属于    文字。2、汉字六书中,前四种是造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这叫做    。39 3、《说文解字》是一部    的著作,为东汉    所编撰,共收字    个,并将它们分为    个部首。4、许慎对汉字六书的解释中,对象形的解释是    、    ,对形声的解释是    、    。“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是指    ,他对会意的解释是    ,    。5、汉字的发展演变经历了多种形体,依次是    、    、    、    、    、    、    、    。6、汉字发展过程中,有古文字和今文字之分,二者的分水岭是    。二、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亦诚羊都刃伐盥矢上壶莫问既采马础鹿本指步鼎鱼视帛下至末载牧寸防舂网甘朝手即鸟通见耳悲涉旌户旦牟鬲禾效目象粪秉明瓜刀捧歌江陟门弃丹龟虎果贝日山燕牛艸州止月犬泉水大小厷七朱一二三四五六七十廿卅又曰北益戍降逐比从射隻休取戒企锦阿郊忝渭河城花裁请耄腾栽够基罔景歸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三、指出下列形声字的义符和声符。錦:义符    ,声符    ;到:义符    ,声符    ;視:义符    ,声符    ;颖:义符    ,声符    ;疆:义符    ,声符    ;徒:义符    ,声符    ;辯:义符    ,声符    ;誰:义符    ,声符    ;恭:义符    ,声符    ;衷:义符    ,声符    ;旌:义符    ,声符    ;旗:义符    ,声符    ;弑:义符    ,声符    ;聞:义符    ,声符    ;雜:义符    ,声符    ;賊:义符    ,声符    ;賴:义符    ,声符    ;國:义符    ,声符    。四、请写出下列古文的今文字形并说明形体结构。序号古文字形今文字形形体结构序号古文字形今文字形形体结构116217318419520621722823924102511261227132814291530五、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所对应的今字、异体字或本字,并说明两者是古今字、异体字还是通假字的关系。39 1、姜氏欲之,焉辟害?2、淚落连珠子。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4、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乎?5、岂其取妻,必齐之姜。6、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7、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8、为轻煖不足于体与?9、尺蠖之屈,以求信也。10、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1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12、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13、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14、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15、甚矣,汝之不惠!16、韩厥俛定其右。17、宰夫胹熊蹯不孰。18、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19、段不弟,故不言弟。20、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2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2、扶苏项燕为天下唱。23、雍水暴益,荆人不知。24、辟如行远必自迩。六、阅读本章文选《冯谖客孟尝君》,回答以下问题:1、指出本文中活用的词,并说明其用法。2、找出本文中的判断句,并说明其表达功能。3、指出加点词的意义,并翻译句子。⑴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⑵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⑶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⑷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⑸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⑹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第四章练习题一、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2、宦官惧其毁己也,皆共目之。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5、(冯谖)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6、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39 7、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8、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10、不如吾闻而药之也。11、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12、齐威王欲将孙膑。13、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14、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15、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16、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17、此天以寡人慁(hùn,扰乱、打扰)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18、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19、同志者,当不远千里而至。20、豕人立而啼。2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22、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23、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24、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25、左右欲刃相如。26、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2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28、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29、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30、公子怒,欲鞭之。31、过卫,卫文公不礼焉。32、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3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34、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也。35、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36、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37、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38、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39、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40、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二、简答题:1、举例说明古汉语词类活用的条件。2、举例说明什么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3、举例说明名词作状语所表达的几种意义。三、阅读本章文选,回答以下问题。1、翻译《君子食无求饱》一文;2、翻译《士不可以不弘毅》一文;3、翻译《博学》一文中下面一段话。39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第五章练习题一、指出下列句子属于什么句式,前置宾语的请指出宾语并说明用法,谓语前置的请指出谓语,判断句、被动句请指明句式属于哪一种情况。1、败矣,子所使求马者!2、敢问何谓也?3、是炎帝之少女。4、蔓草犹不可除。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7、孔子曰:“何陋之有?”8、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9、天下者,高祖天下。10、子也,言伐莒者?11、弥衡被魏武谪为鼓吏。12、南冥者,天池也。13、曰:“奚冠?”曰:“冠素。”14、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5、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16、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17、巫妪弟子是女子,不能白事。18、《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19、愿,吾爱之,不吾叛也。20、匪报也,永以为好也。21、彼且奚适也?22、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23、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24、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25、许子奚为不自织?26、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27、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28、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29、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30、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二、举例说明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三、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判断句。四、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五、举例说明古汉语判断句的几种表达功能。六、阅读本章文选,回答以下问题。1、翻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文。2、给《小国寡民(王弼注)》加上标点。小国寡民39 国既小民又寡尚可使反古况国大民众乎故举小国而言也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言使民虽有什伯之器而无所用何患不足也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使民不用惟身是宝不贪货币故各安其居重死而不远徙也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无所欲求——《老子》第八十章3、给《鲁少儒(王先谦集解)》加上标点。庄子见鲁哀公成云庄子与魏惠王齐威王同时去鲁哀公一百二十年如此云见鲁哀公盖寓言耳。哀公曰鲁多儒士少为先生方者成云方术也鲁地鲜庄子无为之学庄子曰鲁少儒哀公曰举鲁国而儒服何谓少乎庄子曰周闻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履句履者知地形李云句方也。缓佩玦者事至而断成云缓者五色绦绳穿玉玦也玦决也。君子有其道者未必为其服也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公固以为不然何不号令于其国中曰无此道而为此服者其罪死于是哀公号之五日而鲁国无敢儒服者独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之门公即召而问以国事千转万变而不穷庄子曰以鲁国而儒者一人耳可谓多乎——《庄子·田子方》第六章练习题一、解释下列术语:1、传  2、笺  3、疏  4、衍文  5、脱文  6、曰、为、谓之  7、谓8、貌、之貌  9、犹  10、之言、之为言  11、读为、读曰  12、读若、读如二、选择题:下面各小题之下,都列举了可供选择的几种答案,请选出正确的一项。1、《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歧注:“五谷  稻黍稷麦菽也。”赵注用的注释术语应该是:A、曰、   B、谓   C、谓之   D、为2、《礼记·王制》:“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藉  借也”。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之言   B、谓之   C、犹   D、读若3、《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玄注:“泮  畔。”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谓   B、读为   C、曰   D、之言4、《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王逸章句:“崔嵬,高  。”王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谓之   B、貌   C、之貌   D、为5、《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玄注:“同门  朋,同志  友。”39 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谓   B、之为言   C、谓之   D、曰6、《诗经·魏风·葛屦》:“掺掺素手。”郑玄笺:“掺掺  纤纤。”郑笺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谓   B、之言   C、读曰   D、犹7、《楚词·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章句:“美人  怀王。”王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曰   B、谓   C、谓之   D、为8、《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谷不熟  饥,菜不熟  馑。”朱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谓   B、读如   C、犹   D、曰9、《说文解字》:“璁,石之似玉者,从玉总声,  葱。”许慎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读曰   B、读如   C、犹   D、之言10、《诗经·魏风·伐檀》:“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  崖也。”毛传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谓   B、之为言   C、读曰   D、犹三、给下段《诗经·卫风·相鼠》的注疏加上标点符号。并用不同的符号标明毛传、郑笺、孔疏及《经典释文》的注音。(毛传  、郑笺  、孔疏  、注音{ })(17分)相鼠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无礼仪也○相息亮反篇内同[疏]相鼠三章章四句至礼仪正义曰作相鼠诗者刺无礼也由卫文公能正其群臣使有礼仪故刺其在位有承先君之化无礼仪者由文公能化之使有礼而刺其无礼者所以美文公也凯风美孝子而反以刺君此刺无礼而反以美君作者之本意然也在位无礼仪文公不黜之者以其承先君之化弊风未革身无大罪不可人废之故也相鼠有皮人而无仪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暗昧之行笺云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行下孟反之处昌虑反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笺云人以有威仪为贵今反无之伤化败俗不如其死无所害也[疏]相鼠至何为○39 正义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犹有无礼者故刺之相鼠有皮犹人之无仪何则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犹无仪故可耻也人无礼仪何异于鼠乎人以有威仪为贵人无礼仪则伤化败俗此人不死何为若死则无害也○笺视鼠至者同○正义曰大夫虽居尊位为暗昧之行无礼仪而可恶犹鼠处高显之居偷食苟得不知廉耻鼠无廉耻与人无威仪者同故喻焉以传曰虽居尊位故笺言虽处高显之居以对之相鼠有齿人而无止止所止息也笺云止容止孝经曰容止可观无止韩诗止节无礼节也人而无止不死何俟俟待也相鼠有体体支体也[疏]传体支体○正义曰上云有皮有齿已指体言之明此言体非徧体也故为支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遄速也○遄市专反四、阅读本章文选,翻译下列句子。1、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搆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2、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之,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3、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食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4、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饟;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5、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时异则事异。第七章练习题一、解释下列术语:1、平水韵  2、粘    3、对    4、孤平   5、三平调6、拗    7、救    8、借对   9、流水对  10、联二、写出下列题目要求的近体诗的平仄格式。1、如果一首近体诗的尾联出句的平仄格式是“平平平仄仄”,那么整首诗的平仄格式是:2、如果一首近体诗的颈联对句的平仄格式是“仄仄仄平平”,那么整首诗的平仄格式是:三、分析下列几首诗的平仄格式,有拗救的请指明。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戚戚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2、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3、39 前年戍月支,城下没全师。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张籍·没蕃故人)4、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kān)。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四、简述一首近体诗在字数、押韵、平仄及对仗等方面的要求。陕西师范大学中文专业古代汉语章节练习题答疑第一章练习题答疑一、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题解说明:这类题目的一般解答方式如下:首先从具体的句子(即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归纳出所问的词的意义,分析该意义属于古义还是今义,然后分析出相应的今义或者古义,在了解的基础上分析两者的差异。这类题目有一个较大的特点,就是句子中的意义往往是该词的古义,而该词的今义往往是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很少有不同)。因而做该题型的技巧是:从句中归纳出该词的意义,这个意义基本可以肯定就是古义,然后对比该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总结出二者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什幺方面。本题参考答案如下:1、皮:古义专指动物的毛皮、今义泛指事物的表面部分,词义范围扩大;2、子:古义指子女,今义指儿子,词义范围缩小;3、羹:古义指带汁的肉、今义指汤类食品,词义范围转移;4、怨:古义指痛恨、今义指埋怨,词义程度由重变轻;5、谤:古义指背后议论人、今义指毁谤或造谣中伤,词义感情色彩由中性变成贬义;6、爪牙:古义指得力的助手或勇猛的干将、今义指坏人的帮凶,词义感情色彩由褒义变为贬义;7、恨:古义指遗憾、今义指痛恨,词义程度由轻变重;8、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词义范围扩大;39 9、谷:古义泛指各种粮食作物、今义专指谷子一种作物,词义范围缩小;10、涕:古义指眼泪、今义指鼻涕,词义范围转移;11、菜:古义专指蔬菜、今义指包含蔬菜以及肉蛋等副食,词义范围扩大;12、睡:古义指打盹、今义指睡觉,词义范围扩大;13、粮:古专指出行所带的干粮、今义指各种粮食,词义范围扩大;14、汤:古义指热水、今义指汤类的食品,词义范围转移;15、江:古义专指长江、今义泛指河流,词义范围扩大;16、臭:古义泛指各种气味、今义专指臭味,词义范围缩小;17、诛:古义指责备、今义指杀掉、杀死,词义程度由轻变重;18、宫:古义指所有人的房屋、今义指帝王居住的宫殿,词义范围缩小;19、坟:古义指大土堆、今义指坟墓,词义范围缩小;20、官:古义指官府、今义指官员,词义范围转移;寺:古义指官署、今义指寺院,词义范围转移;21、朕:古义指所有人均可用的第一人称代词“我”、今义指皇帝一人使用的称呼,词义范围缩小;22、暂:古义为突然或一下子、今义为短暂或暂时,词义范围转移;23、祥:古义为征兆、今义指吉祥,词义感情色彩由中性变褒义;24、侵:古义为不宣而战、今义指侵略,词义感情色彩由中性变贬义;25、锻炼:古义为玩弄法律诬陷人、今义指通过一定的方式使人或事朝好的方面发展,词义感情色彩由贬义变褒义;26、购:古义指重金悬赏、今义指一般的购买,词义程度由重变轻;27、禽:古义是鸟兽的总称、今义专指鸟类,词义范围缩小;28、虫:古义是所有动物的总称、今义专指昆虫,词义范围缩小;29、瓦:古义是陶器的总称、今义专指一种建筑材料“瓦”,词义范围缩小;30、复辟:古义为恢复君位、今义指反动势力卷土重来,词义感情色彩由贬义变褒义;31、丈夫:古义是所有男子的总称、今义专指妇女的配偶,词义范围缩小;32、丈人:古义是所有老年男子的总称、今义专指妻子的父亲,词义范围缩小;二、举例说明古今词义差异的在范围、感情色彩、及程度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古今词义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词义范围不同,也就是词义的外延不同。主要有三个方面:1、词义范围扩大(简称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大。(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响:古专指回声。《水经注·江水》:“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今泛指声音。洛宾王《在狱鸣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宜沉。”2、词义范围缩小(简称词义缩小)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由宽泛到狭窄,采取了全面收敛的方式,使今义成为古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缩小。(今义小于古义,今义包含在古义之中,成为古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例:金:古义指金属的总称。《说文·金部》:“五色金也。”《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后专指黄金。《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39 3、词义范围转移(词义转移)词义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今义古义之间不存在类属关系,只是具有一定的联系。词义范围由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由甲范围变为了乙范围。例:荤:古义指葱蒜等有辛辣刺激气味的蔬菜。《说文·艹部》:“荤,辛菜也。”《管子·立政》:“瓜瓠荤菜,百果具备。”后指鱼肉等肉类食品,《旧唐书·王维传》:“居常蔬食,不茹荤血。”范成大《离堆行》:“款门得得酬清樽,椒浆桂酒删膻荤。”舒梦兰《游山日记》:“公已绝荤久矣,亦尚思肉味否?”(二)词义感情色彩不同词的感情色彩可分为褒义、贬义、中性三类。词义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数词的感情色彩没有变化。但有少数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变化的情形如下:1、由褒义变为贬义。例:复辟:古义指恢复君位。《明史·王骥传》:“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感情色彩为褒义。今义指反动势力卷土重来。用作贬义。2、由贬义变为褒义。例:锻炼:古义有玩弄法律诬陷人的意思。《汉书·路温舒传》:“则锻炼而周纳之。”《后汉书·韦彪传》:“锻炼之吏,持心近薄。”注:“锻炼犹成熟也。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犹工冶铸陶,锻炼使之成熟也。”用为贬义。今义则用为褒义。3、由中性变为褒义。例:祥:古义指吉凶的征兆、预兆。《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安在?”表示预兆时为中性词。后指吉祥,《韩非子·内储说上》:“主欲治而不听之,不祥。”为褒义。4、由中性变为贬义。例:②侵:古义指不宣而战,无正义非正义之分。《左传·僖公四年》:“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钟鼓曰侵,轻曰袭。”后指非正义的侵略、侵犯。《韩非子·内储说上》:“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三)词义程度轻重不同有些词意义所表示的程度古今也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如下:1、词义由轻变重,即古义轻今义重。例:诛:古义为责备。从诛的字形可以分析出来。《说文·言部》:“诛,责也。”今成语有“口诛笔伐”。《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后来词义变重,成为“杀”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成语有“天诛地灭”。2、词义由重变轻,即古义重今义轻。例:购:古义指重金购求、悬赏。《说文·贝部》:“购,以财有所求也。”《史记·项羽本纪》:“吾闻汉购吾头千金,邑万户。”今义指一般的购买。《清史稿·兵志》:“请令两广督臣续购大小洋炮。”三、阅读《九方皋相马》《景公射出质》《扁鹊之卫》三篇文章,完成以下问题:1、找出几篇文章中活用的词,并说明用法。1、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九方皋相马)用法:名词作状语;2、请见之。(九方皋相马)用法:动词使动用法;3、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九方皋相马)用法:数词用为动词;4、景公饮诸大夫酒。(景公射出质)用法:动词使动用法;5、君嗜之,则臣食之。(景公射出质)用法:动词使动用法;2、找出几篇文章中的判断句及被动句。(一)判断句:39 1、臣之子皆下才也。(九方皋相马)2、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九方皋相马)3、若皋之所观,天机也(九方皋相马)4、此诸臣之不肖也。(景公射出质)5、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景公射出质)6、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景公射出质)7、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景公射出质)8、非子所能治也。(扁鹊之卫)9、夫扁鹊,天下之良医。(扁鹊之卫)10、而不能与灵巫争用者,知与不知也。(扁鹊之卫)(二)被动句:1、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景公射出质)3、找出几篇文章中的宾语前置句式,并说明其类型。1、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九方皋相马)句式:宾语用代词复指。2、故事求远而失近,广藏而狭弃,斯之谓也。(扁鹊之卫)句式:宾语用代词复指。第二章练习题答疑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其属于本义还是引申义。题解说明:做这个类型的题目时,主要的思路是:首先从句子中也就是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归纳出该加点词的意义,然后根据探究本以所使用的方法,联系字形来分析该意义与字形的关系,如果意义与字形联系非常紧密,那么该意义往往是本义;如果意义与字形联系不紧密或者从字形看不出联系,那么该意义往往就是引申义。1、發:发射、射箭,本义;2、发:出发,引申义;3、发:崛起,引申义;4、发:启发,引申义;5、朝:早上,本义;6、朝:朝见、上朝,引申义;7、朝:朝廷、朝堂,引申义;8、首:头,本义;9、防:堤坝,本义;10、防:防备,引申义;11、本:树根,本义;12、北:战败、失败,引申义;13、过:超过,引申义;14、過:过错、过失,引申义;15、溃:堤坝决口,本义;16、溃:溃败,引申义;17、信:言语真实,本义;18、信:相信,引申义;19、节:节约,引申义;39 20、节:节奏、节拍,引申义;21、節:节气、季节,引申义;22、隙:墙上的裂缝,本义;23、隙:隔阂,引申义;24、要:人的腰部,本义;25、要:需要,引申义;26、城:城墙,本义;27、閒:门缝,本义;28、间:参与,引申义;29、间:离间,引申义;30、间:夹杂,引申义;31、緣:沿着,引申义;32、贱:价格低、便宜;本义;33、及:追上,本义;34、及:等到,引申义。二、先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然后将其词义引申的层次用图表示出来。题解说明:作这类题目时,先归纳出该词在每句话中的意义,再从字形分析出本义与引申义。然后在引申义中分析各引申义之间的关系,根据其中的关系画出引申的线索图。分析引申义之间的关系时可以从义素、特点、性质等各方面入手。任:①抱      ②担子      ③责任、任务    ④任用⑤任凭     ⑥承担、担当   ⑦担保       ⑧信任“任”的引申线索可图示如下:②担子   ③责任、任务   ④任用   ⑤任凭①抱⑥承担、担当   ⑦担保   ⑧信任三、简答:1、什么是词本义和引申义。答:本义顾名思义应为词本来的意义,他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由本义推演而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根据与本义关系的亲疏远近可将引申义分为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如:“朝”本义是“早上”,后来引申出“上朝、朝见”、“朝廷、朝堂”、“朝代”等意义。2、举例说明如何探求词的本义。答:1、必须依据字形分析;例:A象形字,水:甲文字形为,江水又东,迳巫峡。古指河流,本义。B指事字,本:甲文字形为,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树根,本义。C会意字,粪:甲文字形为,堂上不粪,则郊草不芸。扫除,本义。D形声字,诛:从言,朱声。于予与何诛?责备,本义。在探求词的本义时必须依据古文字形,如莫、朝、射等字,只有依据古文形体,才能准确地把握本义,否则容易产生混淆。2、从多个义项中归纳。在探求词的本义时还必须依据古文献,脱离了文献,探求出的意义不一定是准确的。不能无中生有,不能前后倒置。如:39 访,有两个常用义,一为询问,一为访问,文献中询问义在前,应为本义。愤:有两个常用义,一为愤懑,一为愤怒,文献中愤懑义在前,应为本义。四、阅读本章文选,回答以下问题:1、指出文选中的判断句及被动句。判断句:⑴制,巖邑也,虢叔死焉。⑵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⑶今京不度,非制也。⑷蔓,難圖也。⑸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⑹擐甲執兵,固即死也。⑺射其御者,君子也。⑻謂之君子而射之,非禮也。⑼同乘,兄弟也。⑽叔向曰:“必祁大夫。”⑾樂王鮒,從君者也。⑿夫子覺者也。被动句:⑴蔓草猶不可除。⑵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屨。⑶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於此,將為戮乎?2、指出文选中活用的词并指出用法。⑴莊公寤生,驚姜氏。⑵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⑶無生民心。⑷夫人將啟之。⑸段不弟,故不言弟。⑹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⑺邴夏御齊侯,逢丑父為右。⑻逐之,三周華不注。⑼故中御而從齊侯。⑽從左右,皆肘之,使立於後。⑾人不難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⑿冬,楚子伐鄭以救齊,門於東門,次於棘澤。⒀二子在幄,坐射犬於外;既食,而後食之。⒁皆取胄於櫜而胄。⒂死吾父而專於國。⒃宣子使城著而遂逐之。⒄祁大夫外舉不棄讎,内舉不失親,其獨遺我乎?⒅伊尹放大甲而相之,卒無怨色。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所对应的今字、异体字或通假字,并指出其关系。①寤——牾,通假字;②辟——避,古今字;③弟——悌,古今字;39 ④舍——捨,古今字;⑤俛——俯,异体字;⑥奉——捧,古今字;⑦禽——擒,古今字;⑧愬——诉,异体字;⑨知——智,古今字;⑩说——悦,古今字。4、解释下列句字中加点的词,并翻译全句。①都:都邑。 度:符合法度。 堪:承受。  都邑的城墙超过了百雉,就会成为国都的危害。先王的礼制,大都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五分之一,小的九分之一。如今京地城墙不合法度,是不合礼制的,国君您将承受不了。②殿:镇守。 集事:成事。 擐:穿上。  军队的耳目都关注着我们的旗鼓,前进后退都听从它的指挥。这辆战车一个人镇守住它,就可以成就大事。怎么能因为自己的伤病败坏了国君的大事呢?穿上铠甲拿起武器,本来就是要走向死亡的。③戮:杀戮。 劝:劝勉,勉励。  郤子说:“人不认为拿自己的死使其国君免于患难困难,我杀了它不吉祥。赦免他,来劝勉那些侍奉国君的人。”于是赦免了他。④及:到达。 踞:蹲着。 鼓:弹奏。  让宛射犬驾着广车前行,两人都坐上平时的乘车。将要到达楚军的时候,两人才坐上宛射犬的车子,都蹲在车后的横木上弹琴。⑤举:举荐。 雠:雠人。 觉:正直。  齐大夫对外举荐不放弃自己的仇人,对内举荐不放弃自己的亲信,难道能单单放弃我吗?《诗经》说:“有正直的德行,四方的国家都归顺他。”夫子是有正直德行的人。第三章练习题答疑一、填空:1、表意体系2、四体二用3、分析汉字形义,许慎,9353,5404、画成其物、随体诘诎,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指事,比类合谊、以见指撝5、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6、隶书二、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题解说明:汉字的形体结构主要从造字法方面进行分析,汉字的造字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其中,“象形、指事”两种属于独体字,“会意、形声”两种属于合体字。因此,做分析汉字形体结构这类题目时,有一个基本的思路:首先分别出要分析的汉字属于独体字还是合体字。如果是独体字,再看该字所表示的意义是具体的事物还是抽象的概念。如果所表达的意义是具体的事物,那么该字多是象形字。如果该字表示的是抽象的概念,那么该字多是指事字。如果是合体字,再看构成该字的所有部件(即组成该字的几个汉字)是否都参与表意,如果所有部件都参与表意,缺一不可,这种汉字多是会意字。另外还可以从构成该字的几个部件来分析,首先看这些部件中某字的读音和整个汉字是否相同或者相近,再看其余的部件和整个汉字的意义是否有联系,如果符合以上两个条件,那么该字多是形声字。这是一般的做法。熟悉以后,看到一个汉字就可以直接了解其形体结构。另外还有一个比较笨的办法,就是记住一些常用汉字的结构。象形:羊矢壶马鹿鼎鱼网手鸟耳户鬲禾目象瓜刀门龟虎果贝日山燕牛艸州止月犬泉水39 指事:亦刃上本末寸甘旦牟下丹大小厷七朱一二三四五六七十廿卅又曰会意:伐盥莫既采步至牧舂朝即见涉粪秉明陟弃北益戍降逐比从射隻休取戒企形声:诚都徒问础指视帛载防通悲旌效捧歸歌栽江锦阿郊忝渭河城花裁请耄腾够基罔景三、指出下列形声字的义符和声符。题解说明:形声字的“义符(形旁)”和“声符(声旁)”是一个形声字的基本组成部分,“义符(形旁)”表示该形声字的意义范围,“声符(声旁)”表示该形声字的读音。从两者的组合关系来看,一般有以下六种基本结构:左形右声:汉、种、铜、请、粗、柄、现、情;左声右形:创、刨、期、战、放、视、和、郊;上形下声:置、符、菜、窗、室、巍、雾;上声下形:壁、馨、裘、恭、蚕、岱、惑;内形外声:辩、哀、问、闻、闽;内声外形:国、衷、阁、固、裹。以上六种结构中,左右结构的形声字占了大多数,内外结构的则较少。除了以上六种基本结构外,还有些形声字的形旁或声旁只占了一个角,如:“栽”的形旁“木”占了左下角,“徒”的声旁“土”占了右上角。錦:义符 帛 ,声符 金 ;到:义符 至 ,声符 刀 ;視:义符 見 ,声符 示 ;颖:义符 禾 ,声符 顷 ;疆:义符 土 ,声符 彊 ;徒:义符 辵 ,声符 土 ;辯:义符 言 ,声符 辡 ;誰:义符 言 ,声符 隹 ;恭:义符 心 ,声符 共 ;衷:义符 衣 ,声符 中 ;旌:义符  ,声符 生 ;旗:义符  ,声符 其 ;弑:义符 杀 ,声符 式 ;聞:义符 耳 ,声符 门 ;雜:义符 衣 ,声符 集 ;賊:义符 戈 ,声符 则 ;賴:义符 贝 ,声符 剌 ;國:义符 囗 ,声符 或 。四、请写出下列古文的今文字形并说明形体结构。序号古文字形今文字形形体结构序号古文字形今文字形形体结构1人象形16乳会意2粪会意17犬象形3下指事18刃指事4炎会意19十指事5羊象形20监会意6寸指事21曰指事7燕象形22虎象形8目象形23即会意9林会意24本指事10鬲象形25见会意11莫会意26走会意12上指事27亦指事13鱼象形28甘指事14鼎象形29象象形15五指事30步会意五、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所对应的今字、异体字或本字,并说明两者是古今字、异体字还是通假字的关系。39 题解说明:做此类题目时,首先分析出句子中的字应当表示什么意义,这个意义现在常用什么字来表示,然后在分析两字之间的关系。在分析关系时,可以参照以下思路:首先看两字之间读音是否相同或相近,是否存在形声字与声旁的关系,也就是说句子中的字形是否是另外一字的声旁(因为今字中绝大部分是以古字作声旁的形声字)。如果是,看一下两者在意义上是否联系很紧密,如果符合以上条件,这两字往往是古今字的关系。如果不是古今字的关系,再看两字之间读音与意义之间是否有区别,如果两字在读音上是相同或相近的,但在意义上毫无联系,用句子中的字的一般意义来理解整个句子无法解释通,这样的两个字多是通假字的关系(因为通假字之间只有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上毫无联系,只是临时以此代彼)。如果两字在意义和读音上完全相同,任何时候都可以相互替换,那么这两个字一般是异体字的关系(因为异体字是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而只有字形不同的一组字)。1、辟——避,古今字;2、淚——泪,异体字;3、蚤——早,通假字;4、责——债,古今字;5、取——娶,古今字;6、螾——蚓,异体字;7、奉——捧,古今字;8、煖——暖,异体字;9、信——伸,通假字;10、景——影,古今字;11、归——馈,通假字;12、说——悦,古今字;13、竟——境,古今字;反——返,古今字;14、禽——擒,古今字;15、惠——慧,通假字;16、俛——俯,异体字;17、孰——熟,古今字;18、共——供,古今字;19、弟——悌,古今字;20、贾——价,古今字;21、知——智,古今字;22、唱——倡,古今字;23、益——溢,古今字;24、辟——譬,古今字。六、阅读本章文选《冯谖客孟尝君》,回答以下问题:1、指出本文中活用的词,并说明其用法。⑴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贱:形容词意动用法;食:动词使动用法。⑵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客:名词意动用法。⑶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 怪:形容词意动用法。⑷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羞:形容词意动用法。⑸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怪:形容词意动用法;衣冠:名词用作一般动词。⑹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子:名词意动用法;贾:名词作状语。⑺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高:形容词意动用法。⑻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 虚:形容词使动用法。39 ⑼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高:形容词意动用法。2、找出本文中的判断句,并说明其表达功能。⑴此谁也? 表示等同关系。⑵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表示等同关系。⑶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表示复杂的逻辑关系。⑷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3、指出加点词的意义,并翻译句子。⑴存:生存。 属:同“嘱”,嘱托。  齐国有一个叫冯暖的人,贫乏不能自己生存,使人嘱托孟尝君,愿意到门下做门客。⑵给:供给。 复:再。  孟尝君使人供应冯暖的母亲食物用度,不使她缺乏。于是冯谖不再唱歌。⑶谢:道歉。 责:同“债”,债务。  道歉说:“文被事务搞得疲倦,被憂慮的事情搞得心煩意亂,而性格又很懦弱,沉溺于国家事务,得罪了先生。先生不因此感到羞耻,竟有意为文到薛第收取债务吗?”⑷怪:认为……奇怪。 衣冠:穿戴好衣冠。  长驱到达齐国,早晨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很奇怪他回来的迅速,穿戴好衣冠接见冯谖,说:“债务已经收完了吗?回来的为什么这么迅速呢?”⑸仅:只能。 高:使……高,垫高。 凿:开凿,营造。  冯谖说:“狡兔有三个洞窟,仅能够免于一死。今君有一个洞窟,还不能够高枕而卧。请允许为君再营造两窟。”⑹庙:宗庙。 就:完成,建好。 姑:姑且。  宗庙建成以后,冯谖回来报告孟尝君说:“三窟已经建好,君姑且可以高枕无忧地作乐了。”第四章练习题答疑一、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题解说明:做此类题目时,首先要根据词类活用的句式方面的特点,或者根据语言环境准确地找出活用的词,然后根据语言环境(即句子的意思)判断该活用的词属于哪种用法。名词形容词活用的条件(即句式方面的特点),我们在教材中有详细的介绍,另外不及物动词的活用也比较容易看出来,及物动词的活用只能靠具体的语言环境以及做题者的语感来判断。1、弱:形容词使动用法。2、目:名词用作一般动词。3、小、小:形容词使动用法。4、犬:名词作状语。5、客:名词意动用法。6、走:动词使动用法。7、来、来:动词使动用法;安:形容词使动用法。8、狼、虎:名词作状语。9、美:形容词意动用法。10、药:名词意动用法。11、奴虏:名词作状语。12、将:名词使动用法。13、肘:名词用作一般动词。14、智:形容词意动用法。15、兄:名词作状语。39 16、绿:形容词使动用法。17、存:动词使动用法。18、水:名词用作一般动词。19、远:形容词意动用法。20、人:名词作状语。21、王:名词使动用法。22、生:动词使动用法。23、北:名词作状语;道:名词作状语。24、厚:形容词使动用法。25、刃:名词用作一般动词。26、活:动词使动用法。27、鄙:名词意动用法。28、郊:名词作状语。29、云、响、景:名词作状语。30、鞭:名词用作一般动词。31、礼:名词用作一般动词。32、高、大:形容词使动用法。33、封:名词意动用法。34、义:形容词意动用法。35、衣:名词用作一般动词。36、庙:名词作状语;礼:名词用作一般动词。37、醉:动词使动用法。38、富、广、强、富、博:形容词使动用法。39、美:形容词使动用法。40、难:形容词意动用法;免:动词使动用法。二、简答题:1、举例说明古汉语词类中名词形容词活用常见的条件。答:古汉语词类中名词形容词活用有以下几个常见的条件:⑴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非并列结构,又非偏正结构,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A、形成动宾结构,前一个名词活用。例: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蠧》)B、形成主谓结构,后一个名词活用。例: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⑵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战国策·秦策》)⑶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史记·甘茂列传》)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⑷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江水又东,径巫峡。(《水经注·巫山巫峡》)⑸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活用为动词。例: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驴》)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史记·管晏列传》)39 ⑹名词后面有介词结构作补语,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吕氏春秋·上农》)⑺名词用“而”连接,活用为动词。例: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不耕而食,不蚕而衣。(《盐铁论·相刺》)2、举例说明什幺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答:“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两种需要特殊理解的动宾关系。(一)“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可用作使动用法的词类有动词、形容词、名词。⑴动词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发出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例:庄公寤生,惊姜氏。(《左传·隐公元年》)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⑵形容词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状态、特点”。例: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⑶名词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或者拥有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韩非子·难一》)(二)“意动用法”表示“以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可用作意动用法的词类有形容词和名词。⑴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认为宾语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状态特点”。例: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说难》)⑵名词意动用法表示“把宾语看成、当作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荀子·赋》)3、举例说明名词作状语所表达的几种意义。答:名词作状语根据所表示的意义可分为四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山海经·北山经》)2、表示工具或依据。例: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柳宗元《黔之驴》)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3、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4、表示比喻。例: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三、阅读本章文选,回答以下问题。1、孔子说:“君子饮食上不求饱足,居住上不求安适,勤敏于事务而谨慎于言语,就近有道之人匡正自己的是非,真可以称得上好学呀。”2、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心胸宽广并且有毅力,因为任务艰巨并且道路遥远。把仁义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太重了吗?直到死才停下来,不是太遥远了吗?”3、广博地学习,深刻地发问,谨慎地思考,明确地分辨,坚决地施行。不学习则已,学习了不能掌握就不放弃;不发问则已,发问了不能了解就不放弃;不思考则已,思考了不能想通就不放弃;不分辨则已,分辨了不能辨明就不放弃;不施行则已,施行了不能坚决就不放弃;别人能做到一分自己就要做到百分(百倍),别人能做到十分自己就要做到千分(千倍)。如果真的能做到这一点,虽然是愚笨之人也一定会聪明,虽然是柔弱之人也一定会坚强。第五章练习题答疑39 一、指出下列句子属于什么句式,前置宾语的请指出宾语并说明用法,谓语前置的请指出谓语,判断句、被动句请指明句式属于哪一种情况。1、谓语前置,谓语是“败矣”;2、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何”,疑问代词作宾语;3、判断句,主语+谓语;4、被动句,语义上的被动句;5、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己”,否定句代词作宾语;6、判断句,主语+副词+谓语+也(表示肯定判断);7、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何陋”,宾语用代词复指;8、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方城、汉水”,强调介词的宾语;9、判断句,主语+谓语;10、谓语前置,谓语是“子也”;11、被动句,“被”字句;12、判断句,主语+者+谓语+也;13、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胡”,疑问代词作宾语;14、被动句,“为”字句;15、判断句,主语+谓语+也;16、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奚”,疑问代词作宾语;17、判断句,主语+判断词“是”+宾语;18、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一言”,强调介词的宾语;19、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吾”,否定句代词作宾语;20、判断句,(主语)+副词+谓语(表示否定判断);21、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奚”,疑问代词作宾语;22、被动句,“为……所”句;23、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不谷、先君之好”,宾语用代词复指;24、被动句,“见”字句;25、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奚”,疑问代词作宾语;26、判断句,主语+谓语+也;27、被动句,“见……于”句;28、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之”,否定句代词作宾语;29、被动句,“于”字句;30、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利”,宾语用代词复指;二、举例说明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答:古汉语中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寡人将谁朝而可?2、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宾语用代词复指而前置。如:鸡鸣而驾,塞井夷灶,惟余马首是瞻。4、强调介词“以”的宾语时前置。如: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三、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判断句。答:古汉语中的判断句有以下几种:1、“主语+谓语”,如:刘备,天下枭雄。2、“主语+者+谓语”,如:陈轸者,游说之士。3、“主语+谓语+也”,如:张骞,汉中人也。4、“主语+者+谓语+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39 5、“主语(者)+副词+谓语(也)”,①表示肯定判断,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②表示否定判断,如: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6、“主语+判断词+宾语”,如: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四、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答: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语意上的被动句。如:西伯拘而演《周易》。(二)被动句式:1、“于”字句。用“于”字引出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如: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2、“见”字句。动词前加“见”字表示被动。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3、“见……于”句。动词前加“见”字,其后用“于”字引出行为动作的发出者表示被动。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为”字句。动词前加“为”字表示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5、“为……所”句。动词前加“为、所”字表示被动。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6、“被”字句。动词前加“被”字表示被动。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五、举例说明古汉语判断句的几种表达功能。答:古汉语判断句主要有以下几种表达功能:1、表示类属关系表示主语所表达的事物属于谓语所表达事物的同类,是谓语的组成部分。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吴广者,阳夏人也。(《史记·陈涉世家》)2、表示等同关系表示主语所表达的事物就是谓语所表达的事物,主谓语所指的是同一事物。子瑜者,亮兄瑾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3、表示比喻表示主语所表达的事物在某些方面很象谓语所表达的事物。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4、表示复杂的逻辑关系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说话人要表达的内容比较复杂,却把它压缩到一个判断句的形式里。如: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5、表示原因用判断句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一般用主语表示结果,谓语表示原因。如: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六、阅读本章文选,回答以下问题。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文参考译文:天下人都知道了美为什么叫做美,这样就有了丑(恶)了。都知道了善为什么叫善,这样就有了恶(不善)。所以有和无相互依存,难和易相互促成,长和短相互显现,高和低(下)相互依靠,乐音和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随。因此圣人讲究无为而治来行事,施行不需言语说教的教化,万物兴起而不拒绝,听任万物出现而不去占有,有所作为但是不依靠,大功告成之后不居功自傲。正因为自己不居功,所以功劳也不离开自己。2、给《小国寡民(王弼注)》加上标点。说明:文章中单行大字为《老子》原文,双行小字为王弼注。参考标点:小国寡民,39 国既小,民又寡,尚可使反古。况国大、民众乎?故举小国而言也。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言使民虽有什伯之器而无所用,何患不足也?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使民不用,惟身是宝,不贪货币,故各安其居,重死而不远徙也。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无所欲求。——《老子》第八十章3、给《鲁少儒(王先谦集解)》加上标点。说明:文章中单行大字为《庄子》原文,双行小字为王先谦集解。参考标点:庄子见鲁哀公。成云:“庄子与魏惠王、齐威王同时,去鲁哀公一百二十年,如此云‘见鲁哀公’,盖寓言耳。”。哀公曰:“鲁多儒,士少为先生方者。”成云:“方,术也。鲁地鲜庄子‘无为’之学。”庄子曰:“鲁少儒。”哀公曰:“举鲁国而儒服,何谓少乎?”庄子曰:“周闻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履句履者知地形,李云:“句,方也。”。缓佩玦者事至而断。成云:“缓者,五色绦绳穿玉玦也。玦,决也,”。君子有其道者,未必为其服也;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公固以为不然,何不号令于其国中曰:‘无此道而为此服者,其罪死。’”于是哀公号之。五日而鲁国无敢儒服者,独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之门。公即召而问以国事,千转万变而不穷。庄子曰:“以鲁国而儒者一人耳,可谓多乎?”——《庄子·田子方》第六章练习题答疑一、解释下列术语:1、传:注解术语,这种注解方式主要注解古书中的字句或大义。“传”有“传述”之义,把古书的大义传述后人。2、笺:注解术语,主要是补充或者订正前人的注解的方式,主要的注解内容也是古书中的字句。3、疏:注解术语,也叫“正义”,这种注解方式不仅对古书的正文作注解,还对前人的注解作注解。4、衍文:也叫“衍字、衍”,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增加的字。39 5、脱文:也叫“脱字、脱、夺”,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6、曰、为、谓之:注解术语,主要用来解释词义,还可以区分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异。使用这几个注释术语时,被注释的词总是放在后面。意思相当于现代的“叫做”。7、谓:注解术语,主要用来解释词义,其后的话语往往用来说明前面的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喻、影射的事物。意思相当于现代的“是指、是说、指的是、说的是”等。8、貌、之貌:注解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现代的“……样子”。9、犹:注解术语,该术语往往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以引申义解释本义。注释词和被释词的意义往往不尽相同,只是近似。相当于现代的“等于说、相当于”。10、之言、之为言:注解术语,这两个术语主要是声训术语,一定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释,也就是“声训”。11、读为、读曰:注解术语,主要用来作注音的术语,这两术语一定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注释时,既注音,又释义。12、读若、读如:注解术语,这两术语主要用来给被释词作注音,有时也可以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二、选择题:1、B、谓   2、A、之言   3、B、读为   4、B、貌    5、D、曰6、D、犹   7、B、谓    8、D、曰    9、B、读如   10、D、犹三、给下段《诗经·卫风·相鼠》的注疏加上标点符号。并用不同的符号标明毛传、郑笺、孔疏及《经典释文》的注音。(毛传□□、郑笺□□、孔疏□□、注音{□})《相鼠》,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无礼仪也。○{相,息亮反。篇内同。}[疏]《相鼠》三章,章四句。至“礼仪”。正义曰:作《相鼠》诗者,刺无礼也。由卫文公能正其群臣,使有礼仪。故刺其在位有承先君之化无礼仪者。由文公能化之,使有礼,而刺其无礼者,所以美文公也。《凯风》美孝子而反以刺君,此刺无礼而反以美君,作者之本意然也。在位无礼仪,文公不黜之者,以其承先君之化,弊风未革,身无大罪,不可人废之故也。相鼠有皮,人而无仪。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暗昧之行。笺云: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39 {行,下孟反。之处,昌虑反。}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笺云:人以有威仪为贵,今反无之,伤化败俗,不如其死,无所害也。[疏]“相鼠”至“何为”○正义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犹有无礼者,故刺之。相鼠有皮,犹人之无仪,何则?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犹无仪,故可耻也。人无礼仪,何异于鼠乎?人以有威仪为贵,人无礼仪,则伤化败俗,此人不死何为?若死,则无害也。○笺“视鼠”至“者同”○正义曰:大夫虽居尊位,为暗昧之行,无礼仪而可恶,犹鼠处高显之居,偷食苟得,不知廉耻。鼠无廉耻,与人无威仪者同,故喻焉。以《传》曰“虽居尊位”,故《笺》言“虽处高显之居”以对之。相鼠有齿,人而无止。止,所止息也。笺云:止,容止。《孝经》曰:“容止可观无止。”《韩诗》:“止,节。无礼节也。”人而无止,不死何俟?俟,待也。相鼠有体,体,支体也。[疏]《传》“体,支体”○正义曰:上云“有皮、有齿”,已指体言之,明此言体,非徧体也,故为支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遄,速也。○{遄,市专反。}四、阅读本章文选,翻译下列句子。1、上古的时候,人民很少而禽兽很多,人民抵挡不了禽兽虫蛇的侵扰。有圣人兴起,构木为巢来躲避各种祸害,因而民众喜欢他,使他拥有天下,称他为有巢氏。2、宋国有耕田的人,田地中有一棵树,一只兔子跑动时头撞在树干上,折断脖子死掉了;于是这个人放下自己的农具守在树旁,希望再次得的兔子,兔子不能够再次得到,而自身被宋国人嘲笑。39 3、古代的时候男子不耕种,但草木的果食足够吃;妇人不纺织,但禽兽的皮足够穿。不从事体力劳动而给养充足,人民很少而财物有余,所以民众不争斗。因此重大的奖赏不需施行,严重的刑罚不需使用,但是民众能够自然安定有序。4、那些居住在山里到山谷汲水的人,遇到节日的时候相互以水馈赠;在沼泽低洼处居住苦于水患的人,雇佣佣工来开挖沟渠。所以荒年的时候,自己的幼弟也不送给食物;丰年的时候,关系疏远的客人一定会招待。并不是疏远自己的骨肉而喜爱过客,而是因为粮食的多少不同。5、所以周文王施行仁义而拥有天下,徐偃王施行仁义而失去了自己的国家,这是因为仁义施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今日呀。所以说:时代不同那么做事方式也就不同。第七章练习题答疑一、解释下列术语:1、平水韵:唐代人做诗时依据的韵部有“同用”和“独用”之分,到南宋时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时把“同用”的韵部合并起来,成107韵;同时金人王文郁著《》平水韵略又归并成106韵,这就是后来人所说的“平水韵”。2、粘:近题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下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必须和上联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同。3、对:近题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是指同一联中对句和出句的平仄应当相对(尤其是双数字及句尾)。4、孤平:乙种句“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为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句式就变成了“仄平仄仄平”,除去韵脚字是平声以外只有一个字是平声这叫做“犯孤平”。5、三平调:丁种句“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则为第五字)必须是仄声,如果用了平声,句式就成了“仄仄平平平”,末尾连续出现三个平声,这叫做“三平调”,是近体诗绝对不允许的。6、拗:近体诗在平仄方面的一个特点,指的是某些位置的字违背了应有的平仄格式,所造成的平仄格式拗口不通顺的情况。7、救:近体诗在平仄方面的一个特点,违背了应有的平仄格式造成的拗可以通过一定得方式来弥补。这种补救的手段叫做救。8、借对:近体诗对仗方式之一,是利用汉字一词多义或一字多音的现象构成对仗。借对分借音和借义两种。借义利用汉字一词多义现象,在诗句中用甲意义,而借用其它意义构成对仗;借音是利用同音字的现象,在诗句中用本字的读音,而在对仗中使用读音相同的其它字构成对仗。9、流水对:近体诗对仗方式之一,所谓“流水对”,是指一联中的两句,在字面上是对仗的,在意义上却是相承的,两句从意义上说是一句话(意义就像流水一样不断)。10、联:从对仗的角度对近体诗做出的句子分析。将一首律诗的八句每两句分为一联,共分四联,依次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二、写出下列题目要求的近体诗的平仄格式。1、如果一首五言近体诗的尾联出句的平仄格式是“平平平仄仄”,那么整首诗的平仄格式可能有两种:(一)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二)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2、如果一首近体诗的颈联对句的平仄格式是“仄仄仄平平”39 ,那么整首诗的平仄格式可能有两种:(一)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二)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三、分析下列几首诗的平仄格式,有拗救的请指明。1、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拗救情况:“不”字拗,“吹”字救;2、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拗救情况:“故”字拗,“乡”字救;3、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拗救情况:“断、死”字拗,“长”字救;4、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拗救情况:“小”字拗,“儿”字救;“倚”字拗,“虚”字救;四、简述一首近体诗在字数、押韵、平仄及对仗等方面的要求。答:近体诗在格律方面的要求主要表现在:1、字数(句)数固定;近体诗对字数的要求非常严格,句数一般律诗八句,绝句四句。句数必须是偶数。字数上有的每句五字,称五言;有的是七字,称七言。2、押韵严格;近体诗的押韵有以下几个要求:1、偶数句必须押韵(有时首句也可以押韵);2、必须押平声韵;3、必须一韵到底,不能中间换韵。3、讲究平仄;平仄上的要求是近体诗的灵魂。主要是四种基本句式按照“粘”和“对”的要求组合而成。所谓“对”,是指同一联中对句和出句的平仄应当相对(尤其是双数字及句尾)。所谓“黏”,是指下联出句第二字和上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应当相同。4、要求对仗。对仗是近体诗的一个要求,有的诗歌的对仗不一定在哪一联。一般要求中间两联对仗,一首诗中必须有至少一联是对仗的。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