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4.62 KB
  • 2022-04-22 11:48:29 发布

摘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10.28.docx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从条件出发思考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1~73页例1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的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运用“从条件出发”来分析数量关系。教学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量关系,从而运用“策略”来解决实际的相关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台、备学单等、.课型:新授课课前准备:发放备学单熟悉学生。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引出课题:1、出示故事图片(司马光)2、从图导入谈话:同学们,通过司马光故事的学习,你们最喜欢谁的办法?为什么?(因为司马光的办法最好。)3、教师指出:我们把用来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叫做:策略板书:策略(学生读两遍)教师叙述:在数学里,我们同样把“解决问题”好的方法也叫做策略。就是叫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生:齐读“解决问题“的策略。(补充课题)二、新课1、教师谈话:小猴是一个优秀的孩子,在收获的季节里主动帮妈妈摘桃,摘着摘着的就有数学问题,看看我们能用什么样的策略来帮它解决,你们愿意吗?2、出示例1,小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第五天呢?(1)指出:这个问题,相信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解答,而且大家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也会是多种多样的。但究竟采用了怎样的思考方法,采用的思考方法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思考方法,估计很多同学都不是很清楚。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是用的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的。(2)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情境图,并各自读题。(3)提问:题中告诉我们哪些已知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要求学生用直线勾出条件,用曲线勾出问题。指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设计说明:呈现问题情境,并明确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之后,通过谈话及时指出解决问题本身并不是本节课的主要目标,大家所要关注的应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考方法,也就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又将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向了更高的境界。】3、初用策略,探寻思路(1)提问:题中有一个已知条件是“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你知道这个条件是什么意思吗?’(2)学生分析,共同交流理解“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句话的意思。(3)学生交流理解(4)教师提问同学们交流的结果,从中明白“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句话的意思:(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或第一天摘的30个加上5等于第二天摘的,第二天摘的个数加上5等于第三天的、、、、、、)(5)启发:我们已经弄清了已知条件的含义,现在请大家继续想一想,根据“第一天摘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两个条件,你能算出什么?(第二天摘了多少个)怎么计算?要知道第三天摘的就要先知道第几天摘的?怎么算?第三天摘了多少个……) (6)追问:在能够算出的这些问题中,你认为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接着算什么?(7)提出要求:按刚才讨论的解题思路,你能列式或列表计算小猴第三天和第五天摘桃的个数吗?动手试一试。(8)学生完成后集体梳理教师并板书:第一天摘的个数:30个第二天摘的个数:30+5=35(个)第三天摘的个数:35+5=40(个)第四天摘的个数:40+5=45(个)第五天摘的个数:45+5=50(个)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30)个(35)个(40)个(45)个(50)个(9)引导反思:比较列式计算和列表求出答案的过程,它们都是先依据哪两个条件?(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先算哪一天摘的,再依次算哪些天的?(都是从第一天摘30个开始,依次求第二天摘了多少个,第三天摘了多少个……)指出:不管是列式计算,还是列表求出答案,我们都是从已知条件出发,一步一步地进行思考。像这样,从已知条件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常用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从条件出发思考)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地加以运用。(把课题补充完整: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后面天上——从条件出发思考)揭示课题:“从条件出发思考“这一策略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掌握的策略。学生齐读完整的课题两遍: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出发思考 【设计说明:上面的教学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地经历理解题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回顾反思的过程,帮助他们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主要环节;另一方面则注意突出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的策略,启发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感受策略的意义和价值。先引导学生依据两个已知条件说说能够算出什么,再进一步讨论能够根据条件算出的这些问题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在形成解题思路的同时,体会蕴含其中的思考方法。把列式解答的过程与列表求出答案的过程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找出其中的共同之处,不仅使得本节课学习的策略得以明朗,而且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三、小结:通过学习,你知道怎样去用从条件出发思考解决问题吗?(教师引导学生说)要先读题目,了解题目意思。然后找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分析重条件的含义。要从条件开始想起,依次计算四、类比应用,丰富体验想想做做第一题。第(1)题(1)学生读题,观察图片。(2)理解图意:第一个天平图中左边放了什么?(四个苹果)右边放了什么?(一个500克的砝码)它表示什么意思?(“4个苹果一共重500克”);第二个天平图中左边放了什么?(一个橙子)右边放了什么?(一个苹果和一个20克的砝码)它表示什么?(“一个橙子比一个苹果重20克”)教师提问:根据上面的已知条件你们能够提出什么问题?(3)学生提问题,教师板书:问题一:每个苹果多少克?问题二:一个橙子多少克?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追问:你是根据哪些条件提出的问题,这两个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梳理后展示: 4个苹果500克↓每个苹果重多少克?20克砝码↓一个橙子有多少克?第(2)题:学习方法同上根据学生的教师梳理展示:比较:我们完成的两题中,所提出的两个问题,其中一个是直接根据题中的两个条件想到的,而另一个问题要联系已经提出的问题和其余条件才能想到。小结:在这两道练习题中,我们提出的问题,都是由给出的条件才想到的。所以从条件思考解决问题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四、总结:1、学生说说今天学习了什么?2、教师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从什么开始思考问题(条件),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今后我们将会学习解决问题的很多策略。五、作业布置: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3---5题故事分享:板书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出发思考已知条件:1、第一天摘30个。2、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第一天摘30个桃第二天摘的桃是:30+5=35(个)第三天摘的桃是:35-5=30(个)第四天摘的桃是:30-5=25(个)第五天摘的桃是:25-5=20(个)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30)个(35)个(40)个(45)个(50)个 说课一、说教材从条件出发思考的这一策略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1-73页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一)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解答一些数量关系较为简单且趣味性较强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实践并体验从条件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初步感受策略运用的过程和特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方面要让学生完整经历理解题意、分析题意、解决问题、回顾反思这几个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另一方面要突出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运用过程。例题是小猴帮妈妈摘桃的童话故事情境,呈现了基本的数量关系为“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有趣的实际问题。由于教材中给出的已知条件“第一条摘了30个,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既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又具有较强的可解读性。学生解决问题时通常会把理解这组条件的含义放在首位。这就为引导它们自觉地由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奠定了基础。接下来,教材分四步展开教学过程。第一步,要求学生说说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问题,说说“以后每题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帮助他们联系生活经验用不同的方式解释题意、理解题意。第二步,启发学生从第一步讨论中获得的认识出发,进一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帮助他们初步感受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的基本过程,即:先根据已知条件求出第二天摘桃的个数,再由第二天摘桃的个数求出第三天摘桃的个数、、、、、、第三步,鼓励学生按确定的解题思路自主解决问题,或分步列式计算,或通过列表求出答案。第四步,组织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说说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感性经验提升为较为理想的认识,突出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的策略意义和价值随后的想想做做只完成第一题,本题是要求学生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进行解答。由于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从条件出发想到由这些条件可能解决的问题,所以怎样的练习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必须从条件出发去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对相关策略更为透切的感悟。 最后用一个有趣的,从条件思考的问题故事结束这节课。相当于本节课的课后练习。(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简单的一步计算实际问题(结合四则计算的教学安排),简单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二年级下册及本教材第一、四单元)。本单元的学习,有助于三年级下册学习从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以及四年级上册时学会灵活地运用从条件或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用列表、画图、列式的方法整合题目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条件出发”的策略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2、数学思考: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信息提取、发现问题、画图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习惯,发展学生推理的能力。3、问题解决: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4、情感态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运用策略的价值,能自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获得克服困难带来的成功体验。教学重点:运用“从条件出发”来分析数量关系。教学难点:理解运用“从条件出发”来分析数量关系的思路。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台、作业纸。二、教法学法:依据教材编排特点通过学情分析,我准备用以下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探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创设情境迎合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需求的支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二)、整理分析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是学生认知的基础,能力形成的温床,新课标也指出,解决问题的活动价值不局限于解决问题,更在于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体会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三)学以致用,形成策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只有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得到深化、拓展,才能体会到它的作用和意义,从而内化成自己的策略。二、说教学程序: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4部分展开学习。(一)体会“策略”,引入课题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让学生体会什么叫做“策略”同时明白解决问题以有“策略”(设计意图:从熟悉的故事容易理解意思,同时对新词语又不陌生。)(二)解决问题,体验策略1.教师展示附上图片的文字题目学生读题、理解分析题意,找出重要条件并分析其含义。(设计意图:附上图片同学们会更有兴趣;让同学们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不会改变的。)2.学习策略先出示例题,先让学生读一读,再指名学生说说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然后重点讨论“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个条件的含义,引导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进行解释,突出这一条件是可以多次递推的。以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启发:根据上面提到的数量关系,你打算怎样解答教材提出的问题? 强调从已知条件出发,可以先算第二天摘的个数,再算第三天,第四天……也可以按顺序依次写出每天摘的个数,从而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至此,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求出答案。学生各自解答后,还可要求他们再说说每一步求出的分别是什么,分别用到了哪些条件,以进一步突出对相关策略的体验。最后,组织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他们联系解决问题的几个重要环节说说收获和体会,再次明确:解决上述问题时,通常要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并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学生在备学单上解答以后,引导学生回顾解题的过程,开始先了解什么,接着根据什么想到解决办法的,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同桌互相说说有哪些体会。并追问:从条件想起分析问题有什么好处?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板书)(设计意图:从条件想起这一策略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策略的习得,是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首先获得体验,然后反思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做法以加深体验,逐步抽象、概括而形成的,所以分析问题时的思考方法是形成策略的基础。为了策略形成的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重点体验这个策略,获得比较深刻的印象,感受它对于解决问题的独特作用。这样的过程,除了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解决问题外,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深切体验这节课“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最后组织回顾和反思,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步骤;另一方面可以启发他们围绕每一步的重点和关键说说自己的体会。)(三)巩固应用,内化策略: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第1题,在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提出问题后,要让他们再说说自己是根据题中的哪些条件想到这些问题的。还可适当引导学生将提出的不同问题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到:有的问题是直接根据题中的两个条件想到的,有的问题则要联系已经提出的问题和其余条件才能想到。从而帮助他们进一步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特点。(设计意图:因为这一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必须从条件出发去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对相关策略更为透切的感悟。)(四)课堂总结,交流收获引导学生:这节课学会了什么策略?能具体说说从条件出发想起的策略在解决问题时要怎样想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目的主要是对全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概括,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最后用一个有趣的,与要掌握的内容有关的故事结束,我相信同学们会对这个故事感兴趣。回去会计算得出巴依老爷破产的原因,从而很好地巩固了今天所学习的策略。这是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我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体会“做数学的乐趣”。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教学反思:对于三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新知识,它们对策略的含义又不理解,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又没有把握好教学的重难点,所以在导入甚至教学的过程中,都把理解“策略”的含义作为了教学重点,还有对时间的把握做得不够好,没有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评课,交流,明白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先探寻本节课的解题思路就是一种策略,然后要明白这一思路是从条件入手找出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再通过不同的练习让学生去感受这一策略的优越性。通过本节课的研讨,对“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知识的教学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更清晰的教学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