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洋马原答案详解.doc 21页

  • 672.00 KB
  • 2022-04-22 11:22:55 发布

李海洋马原答案详解.doc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经典习题】    1.十九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奠定这一飞跃的理论基石是(   ) A.阶级斗争学说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理论  2.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宣言》曾这样描写马克思主义产生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条件,“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这里所说的“魔鬼”是指(    )    A.撒旦与波塞冬  B.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开始激化  D.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     A.资产阶级建立起了阶级统治    B.全世界无产阶级实现了联合     C.社会日益分裂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  D.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4.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的理论来源是(   )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 D.细胞学说、进化论和能量守恒转化定律     5.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产阶级的斗争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现实需要,但这只是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可能性,把这些可能性转变成现实的条件是()    A.马克思恩格斯的教养和操守    B.马克思恩格斯的正义感和同情心 C.马克思恩格斯天才的头脑和非凡的智慧 D.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创新  6.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B.以实践为基础的阶级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C.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D.以科学为基础的实践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7.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B.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C.自由平等普世价值  D.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8.学习马克思主义重在学风,要在() A.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工夫 B.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工夫 C.掌握立场、观点、方法及指导实践上下工夫。 D.掌握文本背后的奥秘解读其弦外之音上下功夫【习题答案】1.CD2.BCD3.D4.ABC5.D6.C7.D8.ABC第二章——唯物论答案1.C 2.D 3.ABD 4.ABDE 5.D6.C 7.D 8. A 9.ABE 10.D 11.C 12.C 13.ACD 14.CD 15.A16.ABCDE 17.BDE 18.B 19.C 20.D21.C 22.D 23.D【经典习题】1. (1997理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 在下列成对的范畴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唯意志论与宿命论 C.机械论与反映论D.反映论与先验论 3.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有(   )A.朴素唯物主义B.机械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 4.(1997文11)下列命题中,居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我思故我在B.存在就是被感知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D.万物皆备于我       E.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5.(2003.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6.(2003.2)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C.人的实践活动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7.(2008.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8. (2009.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重要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9.(2002.16)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    )A.意识根源于物质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E.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10. (1996.1)《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11.(2008.2)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源自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  )A.客观性B.有限性 C.相对性D.一维性  12. “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类似的特性。”这种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机械决定论观点 13. (2010.17)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除了一些旧的词条,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给了修改。例如1971年版对“科举这个词的解释是:”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立分科考生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年版删去“反动“二字,1998版又删去“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设”直到2008年版删去了这句话。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词语的发展变化也记录了时代前进的印证,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  )A.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B.取决于词语含义的改变C.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 14. 2012年6月24日12时55分,神舟九号航天员刘旺手控精准实施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实现了出发前“百分之百成功”的诺言。 7月13日与媒体见面时,刘旺说,“我的诺言来自于信心,信心来自于实力”。这表明(   )A.诺言是成功的决定因素B.信心是成功的决定因素  C.信心是成功的能动因素  D.实力是成功的决定因素  15. (1999文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16. (1995理11)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   )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               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         D.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E.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  17.(1998.11)鲁讯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 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18. (2000理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19.(2000文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A.决定性B.预见性C.能动性D.主动性 20. (2008.3)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 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A.普遍有效性B.客观规律性C.主体能动性D.直接现实性  21.(1995文1)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A.承认世界是多样的统一 B.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22. (2010. 3)右边这张照片反映出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融化,致使北极熊无处可去的场景,颇具震撼力。它给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发出的警示是A.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与人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B.生态失衡已成为自然界自身周期演化不可逆转的趋势C.自然地理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D.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提   23.(2004.2)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第三章认识论【经典习题】答案 1ABCD 2BCD 3A 4A 5ABD 6D 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有A.认识关系B.审美关系C.价值关系D.实践关系2. (2006.17)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其基本环节有A.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B.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C.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D.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3.在列成对的范畴中,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是A.反映论与先验论B.宿命论与唯意志论C.唯理论与经验论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4.(2006.2).“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A.认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5.(2000理17)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E.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6.(2006.3)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涵的哲理是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第四章历史唯物论【经典习题】答案 1D 2B 3C 4B 5B 6ABC 7BCDE 8ACD 9ACD 10ABD 11C 12BDE 13D 1.(2011.2)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A.社会形态B.地理环境C.人口因素D.生产方式2.(2004.1)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A. 吃喝穿住B.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 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 结成社会关系   3.(2002理3)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劳动者B. 劳动对象        C. 科学技术D. 管理方式4.(2007. 4)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    C.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5.(2003.4)生产的社会条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A. 政治法律制度B. 生产关系    C. 历史文化传统D. 伦理道德规范   6.(2012.18)2011年4月,耶鲁大学出版了《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书中列举了当前西方社会,10个典型的歪曲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艺术、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都被简单地视为经济的反映,对人类历史错综复杂的本质视而不见,而试图建立一种非黑即白的单一历史观。上述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思想的严重歪曲,其表现为A.把社会历史发展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歪曲为单一因素决定论B.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歪曲为机械的单向作用C.把经济作为社会的“基础”所具有的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歪曲为唯一决定作用D.把意识形态对社会历史始终具有的积极能动作用歪曲为消极被动作用7.(2003.17)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A.人人创造历史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D.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E.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8.(2006.18)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 A.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B. 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 C. 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D. 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   9.(2002.17)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      A.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B.在历史进程中没有多种道路可供人们选择C.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启示D.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国情的正确把握E.人们可自由选择社会制度并决定社会发展方向 10.(2013.18)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A.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B.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C.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包括剥削阶级D.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11.(2009.4)卢梭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这一“司芬克斯之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B.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D.自由理性的外化 12.(2001文18)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有(   )A.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B.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C.人的本质是自由 D.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 E.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13.(2002文3)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A. 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B. 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人的社会价值  C. 两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 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