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邓题库及答案.doc 45页

  • 268.50 KB
  • 2022-04-22 11:28:31 发布

毛邓题库及答案.doc

  • 4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试题库——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D)A.人民群众同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B.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矛盾C.实现共同富裕与社会分配不公之间的矛盾D.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A)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C.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意义上说的D.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意义上说的3.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A)A.改革B.四项基本原则C.经济建设D.人民内部矛盾4.我国改革的性质是(D)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是一场政治斗争C.改良主义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5.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其前提和基础是(B)A.公平合理,互惠互利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C.发展对外贸易,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D.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6.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根本标准是(B)A.国力标准B.生产力标准C.人民生活标准D.社会主义标准7.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统一的,二者统一于(D)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C.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实践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8.改革的目的是(A)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C.实现共同富裕D.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9、当前,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C)A、社会制度竞争B、科学技术竞争C、经济资源竞争D、劳动力素质竞争10、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第一个全面阐述的是(D)A、马克思B、列宁C、斯大林D、毛泽东11、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A)A、一项长期的国策B、一项权宜之计C、在现代化建设中实行的政策D、实现现代化后就不必实行对外开放政策45 12、把对外开放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在(C)A、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B、党的十二大C、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D、党的十三大13.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C)A.1999年12月B.2000年12月C.2001年12月D.2002年12月14.改革的性质是(B)A.一场新的革命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C.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自我完善和发展D.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的自我完善与发展15.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C)A.改革的性质决定的B.改革的艰巨性决定的C.改革的任务决定的D.改革的长期性决定的16.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在于(C)A.是由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决定的B.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客观要求C.是由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决定的D.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17.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C)A.使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B.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C.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D.利用国际分工,提高国民经济的效益18.我国对外开放的立足点是(D)A.闭关自守、盲目排外B.依赖外国、崇洋媚外C.自力更生与依赖外国并重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19.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是(A)A.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B.我国进入世界十大贸易国行列C.引进外资规模居发展中国家首位D.形成了沿海、沿江、沿边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二、多项选择题1.实行改革开放是(A、B、C)A.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B.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C.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D.社会主义国家的一贯政策2.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A、B、C)A.改革是动力B.发展是目的C.稳定是前提D.发展是手段3.改革是中国的又一场革命,这是由于(B、C)A.改革带来了经济发展B.改革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解放生产力C.改革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而非社会发展中的一般性变革D.改革是对原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4.判断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是否有利于(A、C、D)45 A.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B.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C.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D.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5.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是(A、B、C)A.全方位B.多层次C.宽领域D.多途径6.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依据是(A、B)A.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B.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C.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D.科学技术无国界三、辨析题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种说法是正确的。这个说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问题。相对于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次革命而言,改革之所以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因为:第一,改革同革命一样,其性质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第二,改革同革命一样,都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第三,改革同革命一样,其特点都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要达到的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纲领,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无论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建构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且,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之与先进的生产关系相适应。四、简答题1.为什么说改革也是一场的革命?[答案要点](1)改革是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叫革命。(2)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3)这种革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根本变革。2.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答案要点](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长期闭关自守,把我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历史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3)从我国实际情况看,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缺乏,科学技术落后,管理知识和经验不足,也迫切需要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引进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发展对外贸易,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趋利避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5 3、如何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1)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2)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3)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4)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五、论述题怎样理解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答案要点]对外开放,就是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和合作。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目前已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对外开放作为一项既定的基本国策,本世纪不能变,下个世纪不能变,必须长期坚持。六、材料分析题材料1:在加人世贸组织条件谈判中,美国坚持中国必须以发达国家的标准加入。而中国则坚持自己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履行发展中国家应尽的义务。——摘自1999年9月《参考消息》材料2:江泽民同志1999年11月15日在会见美国政府代表团时指出,中美双方签署《中美关于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材料3:目前,WTO的规则主要由欧美等发达国家主导制定,主要反映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意愿,维护了他们的国家利益。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被动受制地位,难以最大程度地受惠。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2.5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7位、对外贸易额居世界第10位的最大发展中国家,被人为设立的“高门坎”挡在WTO门外是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也不利于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发挥作用。世贸组织的领导人曾说过,没有中国的参加,世贸组织将是不完整的。材料4:中国是一个正在集中精力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美国则是一个力图把经济繁荣带入21世纪的最强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关系在双方国家对外战略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然而,冷战后尤其是最近几年,中美关系一直起伏不定。美国越来越视经济崛起、积极开展多极化外交的中国为其“领导和塑造世界”道路上的最大障碍,防范与遏制的一面有所加强。在世界秩序、战区导弹防御计划、“最惠国待遇”、“中国加入WTO"等一系列涉及双方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中美利益碰撞日益增多,且呈尖锐化趋向,严重妨碍了中美关系稳定发展。1999年,“李文和案”、美国会考克斯报告和我驻南使馆被炸,又险些使两国关系失控。此外,虽通过两国政府的努力,双边关系有所修复和改善,但很脆弱。材料5:45 1998年,我国纺织晶服装的出口额为429亿美元,占我国外贸出口额的21.54%。过去,由于西方国家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限制,特别是欧美等既是纺织品的进口国又是较大出口国的国家,在双边贸易中,他们往往以配额、反倾销等等关税措施,限制我国的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加入WTO后,有人根据WTO乌拉圭回合达成的纺织品服装协议测算,到2005年,我国的纺织品和服装在欧美市场的份额将从现在的15%上升到30%。更有人预测我国的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最终可达到每年120亿美元。材料6: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05年,我国外资引进将达到1000亿美元,我国进口各类设备、技术和产品总额可达1.5万亿美元。随着大量强大竞争对手的进入以及大量优质产品的涌入,客观上将迫使中国企业加快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加大对技术的投入和品牌的创新。在外部的强大推力下,我国经济改革中一直未能解决好的一些重大矛盾,如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产业政策调整、价格改革和重复建设等将加速得到解决。材料7:瑞士日内瓦当地时间2001年9月15日凌晨(北京时间15日早),世界贸易组织在一份声明中称,中国和WTO就中国人世的所有问题达成一个非正式协议,从而为中国如期人世铺平了道路。WTO总干事长穆尔在声明中表示:“有关中国加入WTO谈判的工作小组已完成了包括一些技术细节在内的诸多工作,目前有关谈判已慑得了显著进展。”穆尔补充说:“我期待着工作小组将于下周一向各国贸易部长提交有关中国加入WTO的正式提议,从而为今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部长级会议能够批准中国正式加入WTO扫除一切障碍。”此前,世贸组织总干事穆尔表示,原定11月份召开的世贸组织多哈会议的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之中,会议日期不会因为美国遭到恐怖袭击而推迟或更改会址。在多哈会议上,世贸组织142个成员国将就中国人世问题进行投票。材料8:2001年4月23日,日本政府以进口激增对其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为由,对从中国进口的大葱、生草菇和蔺草席等三种农产品实行200天紧急限制进口措施,即一旦这三种农产品的进口量超过最高限度,日方对其征缴的关税率将从现行的3%、4.3%和6%提高到256%、266%和106%。材料9:我国决定,自2001年6月22日起,对原产于日本的汽车、手持和车载无线电话机、空调机加征税率为100%的特别关税。请回答:(1)根据材料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必须坚持哪三条原则?(2)根据材料2,为什么说中美签署中国“人世”协议是“双赢”?(3)根据以上材料,为什么说中国需要世贸组织,世贸组织需要中国?(4)根据以上材料,加入世贸组织将给中国带来哪些有利影响?(5)根材料8、9,试述日本向中国挑起贸易争端的原因。【答案】(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三条原则:第一,世贸组织既然是一个国际组织,没有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参加是不完整的;第二,中国只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参加;第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其权利和义务一定要平衡。(2)45 这一协议的签署将有利于加快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程,有利于促进中美经贸合作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中美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并将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注入新的动力。中美双方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达成协议充分说明中美双方应该从战略的高度和展望二十一世纪的角度来审视和处理事关中美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大事。正是由于双方从大局着眼,本着平等互利、互谅互让、求同存异的精神,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才克服了各种困难,妥善处理和解决了彼此的分岐,取得了"双赢”的结果。(3)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多边贸易体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是该组织的成员国,中国和世贸组织的绝大多数成员国保持着贸易关系,他们在中国的对外经贸关系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可以为中国经贸关系提供一个安全的法律保障机制,所以说中国需要世贸组织。同样,世界贸易组织需要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第十大贸易国,第二大外资输入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经济最具有活力的国家。因此没有中国的参加,WTO是不完整的。(4)一是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贸易竞技场上“游戏规则”的制定,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害。二是有利于稳定和推动整个中美关系迈向新世纪。三是有利于中国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四是有利于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推向深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5)日方此举严重背离了它一贯主张的贸易自由化原则,而它援引WTO的有关规定对我产品设限的借口也是站不住脚的。其原因有二:一是政治因素。日本参议院选举在即,执政的自民党打着“限制中国农产品出口以保护本国农民利益”的旗号,目的是为了拉农民的选.票。二是经济因素。日方之所以采取这种不公正的做法,归根结底在于目前其国内经济不景气,导致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试题库——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一、单项选择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A),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A.发展市场经济B.实现改革开放C.进行经济体制改革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股份制是(A)A.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B.一种行业自律形式C.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D.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B)A.现代企业制度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宏观经济调控制D.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收入分配政策的指导思想是(C)A.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B.规范收入,依法致富C.效率优先,更加注重公平D.坚持关注弱势群体5.我国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目标是(A)A.保证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B.使劳动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C.保证劳动者充分就业D.实现共同富裕6.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提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时间是(B)A.10年B.15年C.20年D.25年7.按照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思想,在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上,中央做出了一项重大决策,即(D)A.实施科教兴国战略B.实施依法治国方略C.实施人才强国战略D.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8.下列收入中,属于按劳分配收入的是(D)45 A.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所得B.外资企业的职工工资收入C.股份制企业职工的分红收入D.集体企业的职工工资收入9.在党的八大会议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构想的领导人是(D)A毛泽东B刘少奇C周恩来D陈云10.“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方针是在党的(B)上提出的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一届六中全会C十二大D十二届三中全会11.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概念是在党的(D)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一届六中全会C十二大D十二届三中全会12.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党的(B)A十三大B十四大C十五大D十六大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B)A、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C、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D、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1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A)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D、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15.现阶段我国所有制结构是(D)A、全民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B、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并存C、多种所有制并存D、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6.决定我国现阶段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根本原因是(A)A、生产力状况B、资金短缺C、就业压力D、市场经济的存在17.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是(C)A、公有制经济B、股份制经济C、国有经济D、集体经济18.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A)A、公有制经济B、国有经济C、集体经济D、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9.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C)A、计划与市场内在结合的经济体制B、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体制20.计划与市场是(D)A、划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志B、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中C、属于基本制度的范畴D、都是经济调节的手段21.我国改革前原有的经济体制是属于(A)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有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体制C、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D、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22.按劳分配就是按(B)A、劳动者提供的才能和贡献分配个人消费品B、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C、劳动能力分配个人消费品D、劳动力价值分配个人消费品23.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是(B)A、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45 B、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和劳动仍是人们的谋生手段C、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D、社会成员中存在着不同的阶层24,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达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标志(D)A.现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B.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C.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D.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2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形式是(A)A、按劳分配B、劳动和经营收入C、按生产要素分配D、资产收益26.我国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C)A、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上B、国有资产在公有资产中占优势上C、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D、国有经济的大发展上27.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与按劳分配结合在一起的分配方式是(D)A、按资分配B、按劳动力价值分配C、按贡献大小分配D、按生产要素分配28.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未来经济增长的核心是(B)A、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高,从注重速度和数量转变为注重质量和效益B、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C、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D、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9.2006年初,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需要(C)A、5年B、10年C、15年D、20年30.我们党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在(A)A、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B、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C、党的十六大D、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31、个体经济在性质上不同于私营经济,是因为(C)A、投资规模较小B、经营方式单一C、主要依靠自己劳动和经营D,不是法人企业32、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C)A、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B、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C、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D、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3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B)A、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C、具有公有性质的经济D、逐步向公有制过渡的经济二、多项选择题:1.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ABDE)A.国有经济B.集体经济C.个人入股雇工经营的企业45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E.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分2.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ABCD)A.企业行为自主化B.经济关系市场化C.宏观调控间接化D.经济运行法制化E.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AB)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并起主导作用C.公有资产既有量的优势,又注重质的提高D.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控制力不断增强E.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不断增大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实行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相结合,以间接调控为主的方式。间接调控的特征有(ABC)A.主要运用价格.利率.税率等经济杠杆实施调控B.国家计划是以市场为基础,总体上指导性的计划C.国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再直接干预D.行政手段不再成为调节和控制的手段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ABCD)A.促进经济增长B.增加就业C.稳定物价D.保持国际收支平衡E.调控各种商品的价格6.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客观依据是(ABCD)A.任何社会人们的富裕程度不可能是一样的B.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方式的存在C.按劳分配以外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D.职工个人收入与企业经济效益相联系E.人们希望有一部分人带头致富7.我国所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其基本特征有(ABCE)A.产权清晰B.权责明确C.政企分开D.股份制度E.管理科学8.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是(ABCE)A.科技含量高B.经济效益好C.资源消耗低D.产值增加快E.环境污染少9.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AC)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B.公有制在各行业居主导地位C.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D.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E.国有经济在地区经济中占优势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有(ABCE)A.劳动B.资本C.技术D.资历E.管理11.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着以下问题(ABCD)A.覆盖范围窄B.制度不健全C.管理基础薄弱D.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要求。E.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很完善12.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ABCD)45 A.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B.自然垄断的行业C.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D.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E.一般竞争性行业13.中国选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条件是(ABCD)A.建国时面临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国情B.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世人瞩目的直接影响C.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对单纯计划经济体制比较顺利地运行D.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E.中国共产党的首创1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主要是因为(ABCDE)A.劳动者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会出现收入的差别B.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会导致富裕程度的差别C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会产生富裕程度的差别D.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存在差别E.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15.非公有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非公有经济(BCD)A.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B.与公有经济可以共存C.与公有经济共同推动生产力发展D.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16.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是(ABDE)A.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C.各种生产要素都具有价值D.实行多种经营方式的要求E.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都作出贡献17.“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这一观点表明(BDE)A.由法人股东而不是个人股东构成的股份制是公有制B.公有制与私有制都可以通过股份制这一形式来实现C.有公有制经济参股的就是公有制D.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公有还是私有的性质E.公有制经济占控股地位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18.下述哪些环节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ABCD)A.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B.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C.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D.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E.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19.下列选项中,哪些是市场机制的优势和长处(ACD)A.灵活有效地配置资源,使产需及时协调B.体现公平收入分配,防止社会两极分化C、实行优胜劣汰,促进技术和管理的进步D.给企业以动力和压力,提高效率和效益20.市场机制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BCD)A.不能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利用效率45 B.难以公平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C.难以实现生态平衡,有效保护环境D.难以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三、辨析题1.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不应该强调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此观点是错误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也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兼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任何否定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2.私营企业主的个人所得属于按劳分配。此观点错误。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按劳分配是公有制在个人收分配的领域的实现和保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属于主体地位。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因而私营企业主的个人所得不属于按劳分配。四、简答题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答案要点: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调节的手段。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市场经济可以与公有制相结合,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与市场可以有机结合。市场经济能有力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答案要点::(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应具有一定的共性:①经济关系市场化;②企业经营自主化;③政府调控间接化;④经济运行法制化。(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的本质特征:①在市场经济的主体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②在分配制度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按资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的结构。③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需要国家的参与,强调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④在价值观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是集体主义。在政治制度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共产党和人民政权领导,有强大的政治优势。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怎样体现?(14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2)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4.简述按劳分配的内容及其必然性。(1)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按劳分配的内容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2)在个人消费品分配领域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①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之基础;②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首先,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力还没有高度发达,社会产品还没有极大丰富;其次,旧的社会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再次,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这些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5.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三,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比资本主义国家要强得多。6.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基本根据是: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五、论述题1.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答案要点::(1)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经济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主要指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法。(2)    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不同类型的公有制有不同的实现形式,同一类型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实现形式。(3)好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关系到公有制发挥优越性和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2.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答案要点:(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就是按劳分配方式与非按劳分配方式并存。非按劳分配方式,主要是指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方式。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构想,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和社会生产发展的不平衡规律,符合我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2)形成收入差距的原因合理和合法的原因有:45 ①由于人的劳动能力不同,按劳分配本身包含着人们富裕程度的差别;②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优胜劣汰法则必然导致一定程度的两级分化;③由于人们占有的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数量的不同,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也会产生人们富裕程度的不同;④我国改革开放的梯度推进战略也会使一部分地区和一部人先富起来。其中不合理的原因有:①一些行业依靠行政资源,以国家的名义占有和瓜分本属于全社会的经济资源,由此造成垄断部门的从业人员与所占有的资源的比例极不协调。②由于对统一市场的不合理分割和地方行政干预导致的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不能正常、合理地流动,从而形成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差异。不合法的原因有:①以个体经济和私人经济为主的偷税漏税收入;②各级党政官员的腐败贿赂收入;③集团消费转化为个人消费的收入;④走私贩假等其他的非法非正常收入。不合理和不合法的原因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十分巨大的阻碍作用,即使是合法和合理的原因产生的收入差距也应是适当的和有限度的。(3)调节收入差距的措施①保护合法收入。②取缔非法收入。③整顿不合理收入。④调节过高收入。⑤保障最低收入。 六、材料分析题“天路”2006年7月1日,凝聚中华民族激情和梦想的青藏铁路全线胜利建成通车。这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亘古未有的穿越,所经地区大部分属于生命禁区和无人区,是对一系列极限的一次英勇冲击:建设者们既面临生命禁区的生存极限、高海拔和多年冻土这个铁路建设难度的极限,又面临高原环境保护的极限。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挑战着建设者们的身体、智慧和心理的极限。然而,建设者们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成了一条以人为本之路、自主创新之路、生态保护之路。他们发扬伟大的青藏铁路精神,顽强拼搏,开拓进取,无私奉献,挑战极限,创造出一个个让世界惊叹的奇迹。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书写下民族振兴的壮丽篇章,在茫茫戈壁和荒漠写下自主创新的壮美诗篇。在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填补了国内铁路建设领域多项技术空白,创造了多项世界铁路之最。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和其他重点建设工程一样,如同又一座无字丰碑,在辽阔的高原镌刻下党和中国人民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青藏铁路的通车,再次向世人昭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有信心、有志气、有能力不断实现自主创新,创造非凡的业绩,有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勇气和能力,有信心、有志气、有能力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摘自魏晓文、杨慧民:《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29--231页)【案例讨论】:1,青藏铁路的建成,是贯彻什么的结果?它是一条什么路?2,青藏铁路是在怎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建成的?(在材料中用横线标出)45 3,为什么说通过青藏铁路的建设,表明中国人民有信心、有志气、有能力不断实现自主创新,有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勇气和能力?【案例点评】:青藏铁路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亘古未有的穿越。然而,建设者们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成一条以人为本之路、自主创新之路、生态保护之路。他们发扬伟大的青藏铁路精神,顽强拼搏,开拓进取,无私奉献,挑战极限,创造出一个个让世界惊叹不已的奇迹。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书写下了西部腾飞、民族振兴的壮丽篇章,在茫茫戈壁和荒漠写下自主创新的壮美诗篇。如今的青藏铁路,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冻土研究基地。青藏铁路不仅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它成功实践再次向世人昭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试题库——第九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的国体是(B)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人民民主专政C.工农兵代表苏维埃D.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2.我国的政体是(A)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C.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我国的政党制度是(C)A.共产党的一党制B.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多党制C.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共同执政的两党制4.党的十七大首次将(C)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范畴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基层群众自治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5.民主、自由、人权的核心是(A)A、民主B、自由C、人权D、意志6.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是(B)A、党的领导B、把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统一起来C、人民当家作主D、依法治国7.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D)A.联邦制B.民主自治C.各民族一律平等D.民族区域自治8.我国的国体是(A)A人民民主专政B多党合作制度C民主协商制度45 D民主主义制度9.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D)A将革命进行到底B实现工业化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D无产阶级专政10.坚持人民民主专政,首先要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D)A农民B工人C知识分子D人民11.我国的政体是(A)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主协商制度C党政领导会议制度D各种联席会议制度12.我国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A)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国务院C最高法院D政治协商会议13.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A)A民主集中制B人民当家作主C公正、公平、公开D依法治国 二、多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A、B、C、D)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2.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A、B、C、D)A.长期共存B.互相监督C.肝胆相照D.荣辱与共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主要表现在(ABCE)A.它们的领导力量是一样的B.它们的阶级基础是一样的C.它们的本质内容是一样的D.它们的形式是一样的E.它们承担的历史任务是一样的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因为它(ACD)A.直接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45 B.直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C.直接体现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保证人民的权利在全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首要地位E.在制定国家各种制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5.我国民主党派的参政作用表现在(ABDE)A.参加国家政权B.参与国家事务管理C.参加政府,成为执政党派之一D.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E.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6.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职能主要是指(ACDE)A.对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B.对国家工作人员提出质询、弹劾C.对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监督D.对人民代表大会进行工作监督E.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7.共产党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这种领导是政治领导,即(ABC)A.政治原则的领导B.政治方向的领导C.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D.组织关系的领导8.在多党合作制度下,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是(AB)A.政治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B.执政党与参政党或合作党的关系C.组织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D.执政党与在野党或反对党的关系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权利,主要有(ABCD)A.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B.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C.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D.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评议文字、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和自由10.实行村民自治,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途径。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A.民主选举B.民主决策C.民主管理D民主监督三、辨析题1.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政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列宁却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本命题正确。此题考查关于文化教育事业对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意义的掌握。我国宪法规定,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宪法规定的广泛的民主权利。公民的政治权利有教育程度的限制。列宁的话的意思是说,文盲由于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不能有效地政治活动国。因此,不能充分享有宪法规定的民主权利,履行公民的职责。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列宁讲“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落后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统一起来。2.人权高于主权。此命题是错误的。45 第一,各国的情况不同,对人权的认识和实施也各有不同,各国内部的问题,应该由各国自己解决,人权问题本质上是一国的内政问题。第二,人权高于主权的要害是否定国家主权。当前世界各国不仅有大小强弱之分,特别还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人权极需主权来维护保护,在帝国主义侵略和殖民主义统治下,没有主权哪来的人权。邓小平说:“国权比人权重要得多”。主权是最大的人权。第三,“人权高于主权”是西方大国反人权作为国际政治斗争的工具,是某些大国强国对弱国小国以“侵犯人权”之罪,实现他们强权政治的借口。四、简答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内容就国体来说,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我国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范畴。2.为什么说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一)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主要表现在:第一,性质相同。人民民主专政同无产阶级专政一样,都是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第二,作用、职能相同。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镇压敌对势力反抗,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不管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还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都担负着以下职能:一是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在保障人民民主的前提下,不断扩大民主的范围,二是保卫社会主义制度,对那些利用各种机会与方式破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犯罪分子,进行无情的镇压;三是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四是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等等。第三,历史使命相同。都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无产阶级专政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使命也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消灭剥削,消灭阶级,最终实现共产主义。3.试简述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作了明确的阐述:“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45 依法治国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突出法治的人民性。这是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区别。第二,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第三,依法治国的依据是宪法和法律。全国人民、国家机关公职人员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严格按照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办事,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第四,依法治国的实质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民主和法治密不可分。民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则是民主的实现和保障,只有实行依法治国,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来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才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五、论述题1.我国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效仿西方的“三权分立”?(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由我国国体决定并与之相适应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2)“三权分立”是指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各自独立,又相互制约,维持权力均衡。它比专制权力结构优越,但它将代表民意的立法权与其他两权平行,不能体现高度民主,又容易导致议而不决和推拉扯皮现象。(3)只有代表民意的立法权高于司法、行政权,既能体现高度民主,又能体现集中和效率。“三权分立”不适应我国国体,不能保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论述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好似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六、材料分析题多党合作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在回答记者“平常怎样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政党制度”时说: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中国的发展实践两个层面介绍。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需要有人来带个头。要成为带头的政治力量得符合两个标准:第一要稳定,第二要不保守,善于接受各方监督。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一支力量,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没有人要拉其下台,所以稳定;另一方面,有人在不拉其下台的前提下对其进行监督,使其不保守。不以拉其下台为目的的监督是最有效的监督。参政党对执政党的监督是为了执政党把工作做好,有利于执政党地位更巩固,执政党显然乐于接受。相反,如果以拉下台为目的,这种监督之间就缺少信任,一方不得不对另一方说的每句话都要警惕,仔细思考,其居心何在,是不是为了取而代之,这样监督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中国的政党制度既有利于政治力量的稳定,又有利于接受监督。从实践上看,现行的政党制度已经保证中国实现了连续30年保持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这是已知数;换个政党制度是未知数。当然,这个已知数里肯定有些问题,但是这个已知数总体上是好的,是可以接受的。既然已知数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感觉还不错,为什么要找未知数来代替呢?很多外宾是认同这一点的。(《人民政协报》,2008年11月5日)【案例讨论】:1,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什么?2,为什么说中国的政党制度符合中国的实际?3,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案例点评】:确定适合本国国情的政党制度,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决定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它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我国政党制度的政治稳定功能,必须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这一基本政治制度。45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是中国政党政治的创造。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各民主党派是与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亲密友党和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共产党与他们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前不久,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以及地方政府工作部门行政领导职位要有占一定比例的党外干部,有条件的可以担任正职的规定,就是在新形势下对多党合作的政党政治建设的进一步推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建国后就一直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现在所不同的是,经过二十多年的政治体制改革,中国政党制度被注入了更多的民主精神和民主内容,从而使中国的政党制度更加完善、更具独特性,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试题库——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单选题1.(C)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A先进的B中国的C广义的D狭义的2.(B)提出,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A)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B、空想社会主义C、实事求是D、与时俱进4.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C)A.实现四个现代化 B.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C.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D.加强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5.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民族文化的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是(D)A思想道德B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C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D民族精神6.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D)A.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B.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C.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D.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7.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A)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B融入西方文明的文化C民族的饿文化D面向现代化的文化8.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把宏扬主旋律和(B)A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结合起来B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C发展民族文化统一起来D吸收西方文化结合起来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里的“文明”是指(D)A物质文明B现代文明C古代文明D精神文明10.在邓小平提出的一系列“两手抓”的战略中,核心和根本是处理好(A)A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关系C经济建设和民主建设的关系D改革开放和惩治腐败的关系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A)A培养四有公民B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C培养四化干部D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45 12.提高人的素质,培育“四有”公民,是文化建设的(B)A特有任务B根本任务C首要任务D根本方向13.(A)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A科学技术B教育C文化D管理14.(B)是提高人民科学尾花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是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A文化B教育C哲学D管理15.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A) A喉舌B工具C中介D事业二、多选题1.先进文化是指(BCDE)A哲学B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C体现生产力发展要求D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E反映时代进步潮流2.(BCDE)构成了培育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整体标准。A四有新人B理想C道德D纪律E文化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有(AB)A为人民服务B为社会主义服务C两手抓,两手都要硬D一国两制E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有(BCDE)A邓小平理论B马列主义指导思想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D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E社会主义荣辱观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我国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在于(BCD)A解决好文化建设为什么人的问题B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C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D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E.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6.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ABD)A.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B.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C.发展政府主导的文化服务体系——经营性文化产业D.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ABCD)A.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B.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C.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D.坚持接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8.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紧密相连、有机统一,是(ABCD)A.对对道德观的精辟概括,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重要指导方针C.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D.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三、辨析题45 1.先进文化是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的,因此,在我国生产力沿不发达的情况下,不应提出建设先进文化的目标。本命题错误。这是对先进和产力和先进文化关系的简单化、绝对化的理解,特别注意不要陷入这类认识误区。先进文化固然是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的,但是,在我国生产力沿不发达的情况下,仍应该提出建设先进文化的目标。第一,生产力(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是文化(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基础,一定的文化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两者从来就不是机械式地平衡发展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文化的发展也能出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结出丰硕的果实,形成先进文化。第二,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社会制度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巨大的作用。我国有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经的指导,完全可以在现有的生产力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先进文化,使之成为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力量。第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必须同时建设高度文明的精神文明,发展先进文化。2.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的认识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本命题正确。第一,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是人类的精神生产及其产品的总称。第二,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是调节人际关系的纽带,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和重要源泉;它具有维护和巩固特定的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特有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国将不国。第三,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上述说法强调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大作用,但也不能由此把这种作用夸大为“文化决定”。四、简答题1.为什么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哪些?第一、马克思主义思想。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四、社会主义荣辱观。五、论述题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答案要点:1.相关的理论阐述。(1)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所必然形成的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地回答了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3)基本内容45 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4)意义有利于精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迫切要求;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2.联系中国社会及其自己的实际进一步进行阐述。(略) 六、材料分析长征:献给世界的壮丽史诗美国时代生活出版公司出版《人类1000年》一书中将中国的火药发明、成吉思汗帝国和长征列为100件重要事件中。将长征列入,他们当然不是从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国红色武装的军史角度来看待长征的。但它表明他们肯定了长征的影响。我们在回首长征的时候,应该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去探寻中国历史上这一重要事件。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不畏牺牲、传播理想的远征,是信念不朽的象征,它虽然过去了多年,但依旧被世人追寻不已。曾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于1981年秋天宣布,他要来中国进行一次“沿着长征路线”的跋涉。他带着他的全家走上了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走过的路。当这位西方政治家走到大渡河渡口的悬崖边时,他被这条湍急的河流和两岸险峻的崖壁震惊了,他被3万多中国工农红军在十几万国民党军的追堵中渡过这条大河的壮举震惊了。他后来说:“对崭露头角的新中国而言,长征的意义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得多。它是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它也是克服落后东西的必要因素。”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是中国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重要事件之一,是中国献给世界的一部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长征突破了国度、阶级和政治界限,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丰碑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充分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价值取向。历史可以过去,但精神光照千秋。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无论持有何种意识形态,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皀永不磨灭的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同人民生死相依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会知道生命为什么历经苦难与艰险依然能够拥有快乐和自信,就会知道当一个人把个人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时,天地将会那么广阔,生命将会何等光荣。长征永载人类史册!(摘自魏晓文、杨慧民:《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89--292页)【案例讨论】:1,材料中是怎样评述长征精神的?(在材料中用横线标出)2,长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3,从大学生的使命、弘扬民族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角度谈当代大学生应怎样领悟长征精神?【案例点评】:发生在20世纪3045 年代的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是中国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重要事件之一,是中国献给世界的一部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这场举世无双的远征,不仅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件事基础而载入史册,更因为锤炼熔铸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创造了不朽的精神财富而彪炳千秋,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丰碑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充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取向。历史可以过去,但精神光照千秋。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以长征精神特有的魅力和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锻造自己的意志品质,不断进取,开拓创新,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应当深刻领悟长征精神、更好地担负起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赋予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强大生机;应当自觉地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让长征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代代相传,续写感动时代的新辉煌;应当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挫折和磨难面前永不言败,肩负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救灾,对所有爱国者的动员令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这是一场让人猝不及防的灾难!这是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地震!地震发生后,国家最高领导人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胡锦涛总书记紧急批示;温家宝总理飞赴灾区一线,指挥救灾。中央各部委都及时发出抗灾令,投入抗灾第一线。灾情是最大的政治,积极投入救灾就是最好的爱国表达。大灾之后,党和政府迅速作出反应,全力展开救援,调集军队、动用各种手段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生命,向震中挺进,这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公民的责任,也表明现有行政体制的效用。政府在救灾中的表现获得民众的认可,从而提高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广大民众也积极投入救灾中来,踊跃赈灾捐助。灾难提升了中国社会的凝聚力。奥运圣火所经之处点燃蓬勃爱国热情,然而灾难来了,它以另外一种方式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那些排队捐赠的市民,那些挽起衣袖献出热血的大学生,那些赶赴灾区的志愿者,包括所有那些时刻关注灾情、为灾区祈福的人们,都在以力所能及的方式书写最有力的爱国大字。这是大灾难后的大救援,因此也必将是大悲痛后的大团结。每一次灾难都是对于公民精神的试探,这一次,于长歌当哭之中,我们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一个公民的孜孜成长,其中所彰显的组织意识和推己及人的普世情怀令人感念。地震中国,对应着情义中国,天灾不足惧,训练有素的公民社会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足以抵御任何风霜。当悲伤倾尽,有我们众志成城;当泪尽血续,有我们守望相助。若此,则天变仍不足畏,人言仍不足恤,我们仍将因此获得文明与前行之力。(摘自《救灾,对所有爱国者的动员令》,《新京报》,2008年5月14日;顾训中:《大难兴邦,震情唤醒公民意识》,《新民晚报》,2008年5月17日,)【案例讨论】:1,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政府及时作出反应,说明了什么?2,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广大民众积极以各种方式投入救灾,说明什么?3,你是以怎样的实际行动并将以怎样的精神来支援救灾?【案例点评】: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震动中国:山崩地裂,江河痉挛,物毁人亡。中国抗震救灾震撼世界:全民奋战,众志成城,自强不息。汶川作证: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实践,砥砺了五千年不屈不挠的炎黄子孙的铮铮铁骨,熔铸了中华民族惊天动地的抗震救灾精神,锻造了伟大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不朽丰碑!抗震救灾精神的丰富内涵――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科学理性、开放透明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伟大标识。中华文明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与天灾人祸的抗争史。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中国人民战胜各种灾难的坚强信念。危难面前,各部门密切协调配合,各省份对口支援,社会各界自发动员,各项爱心捐助活动有序进行……45 全国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一起,显示出空前的团结,再现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动人场景。一句“我们都是汶川人”,正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动写照。山崩地裂,撼不动党和人民的团结一心;桥断路毁,挡不住全国人民的同舟共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全国之力,支援抗震救灾,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闪烁出耀眼的光芒。当代大学生要发扬抗震救灾精神,它凸显了民族精神的延伸与升华。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祖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和强大的精神动力,积淀为中华民族之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是革命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反映;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是和平建设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崭新表现。这次抗震救灾,大大强化和提升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品格。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中华民族所具有的自强不息精神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和最精彩的阐释。凭着这种精神,多难兴邦才能成为现实。试题库——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单选题1.我国古人(C)说过“和为贵”,这也是一种社会和谐的思想。A老子B墨子C孔子D孙子2.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B)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A马克思B傅立叶C欧文D魏特林3.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系统地回答了(D)A.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B.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C.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D.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社会的问题4.我们党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的会议是(C)A.党的十五大B.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C.党的十六大D.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5.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重要文件是(D)A.《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B.《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C.《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设》D.《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B)A.坚持科学发展B.坚持以人为本C.坚持改革开放D.坚持民主法治7.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的会议是(D)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六大D.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8.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观点是(A)A.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没有矛盾的社会B.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D.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9.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根本政治保证的是(A)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B.发展和谐文化45 C.经济社会协调发展D.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10.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的是(B)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B.加强思想文化建设C.发展经济D.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二、多选题1.和谐社会包括(BCD)的和谐。A人与地球B人与自然C人与社会D人与人E人与动物2.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ABCDE)、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A安定有序B充满活力C公平正义D诚信友爱E民主法治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处理好的关系包括(ABC)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社会的关系C.人与自然的关系        D.自然与自然的关系E.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4.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明确提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包括(ABD)A.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解决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B.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以解决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矛盾C.坚持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以解决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D.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以解决全国城乡各阶层以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矛盾5.和谐社会就是(ABCD)A.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B.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C.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6.目前我国已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主要表现在(ABCD)A.经济体制深刻变革B.社会结构深刻变动C.利益格局深刻调整D.思想观念深刻变化7.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包括()A.物质文明建设B.政治文明建设C.精神文明建设D.和谐社会建设8.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ABC)A.人类社会发展规规律认识的深化B.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C.中国革命战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D.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三、辨析题1.稳定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本命题错误。和谐社会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稳定的社会。和谐的社会必然是稳定的社会,但稳定的社会不一定和谐。在历史上,有的稳定社会是以牺牲社会省略为代价的。和谐社会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本命题错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作为社会建设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六在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社会和谐”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这一要求的进一步展开和丰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现实的重大任务。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长奋斗。 四、简答题1.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是什么?45 第一,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完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第二,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第三,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第四,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第五,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第六,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2.如何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3)要正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3.简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4.简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②不许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③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④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⑤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⑥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五、论述题1.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理论意义:①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2)现实意义或实践意义: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②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保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③促进社会和谐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2.试述我国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的依据及其意义。45 不断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既是我国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也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摆在重要位置,有利于扩大就业门路,增加居民收入,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向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迈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是我国政府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计划的重要指导方针之一,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终体现,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结合点。我们讲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讲建设先进文化,归根到底为了实现、发展、维护人民的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是人民,把国家发展目标和人民群众能够分享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结合起来,有利于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而共同奋斗。六、材料分析题1、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年均增长9%左右,2005年我国GDP达到18.23万亿元,人均GDP突破万元。但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分配的差距却不断扩大。世界各国往往把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指标之一。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基尼系数低于0.3属于分配比较均等,0.3—0.4属于分配比较合理,0.4—0.5表明收入差距过大,超过0.5则意味着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据《学习时报》340期刊登由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执笔的一项课题研究成果指出,目前中国收入分配相当不均,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的基尼系数为0.46,更为严重的是起点不公平。材料2从1980年到2003年,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由50%增加到59%。人均GDP,西部与东部由1:1.92扩大到1:2.59,中部与东部由1:1.53扩大到1:2.03,区域差别还在拉大。城乡差别拉大不仅仅体现在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持续拉大,还突出表现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越发明显。贫富差距拉开的直接的结果:一是社会贫困问题出现。城镇中有1200万人处于相对贫困中,人均年收入1059元。月收入比全国平均收入水平低54.7%。2004年,按人均纯收入低于668元标准,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2610万。按人均纯收入669—924元标准,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977万人。一是社会公平问题凸现。在多数人收入水平都有较大提高的同时,反映贫富差距的指标上升很快,分配不公现象出现。群众对劳动致富正当经营造成的收入差距,有一定承受力,但对分配不公造成的差距,对违法、贪污、犯罪致富现象,对不正当收入,不合理的贫富差距,心理不平衡,十分不满,反响强烈。中央党校调查组对学员问卷调查显示:在学员心目中,2004年最为严重的三个问题依次是“收入差距”(43.9%),“社会治安”(24.3%),“腐败”(8.4%);对2005年的改革,72.9%的学员关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摘自《学习时报》第298期请回答:(1)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当前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2)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答案要点】  (1)45 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多数人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的同时,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贫富差距在扩大,分配不公现象严重,社会十分关注公平问题。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有很强的针对性,又有前瞻性。具体说来,主要是因为:第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第二,从国际和国内看,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客观分析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要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2)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从五个方面着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2、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2006年3月31日,人民网举行了“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网上座谈会。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与网民共同探讨了看病难、看病贵这一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座谈会期间,强国论坛在线人数最高时近12万人,2万多人在线收看视频报道,直播和论坛的页面浏览量达3500万次。人民网、新华网、央视国际网等网站的网民留言和跟帖提问达2800多条,内容涉及医疗卫生工作的方方面面。  材料2  在教育事业获得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尽快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新形势下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材料3  如果要问现在大家意见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其中一个可能是房价太高。虽然20多年来,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总体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近几年,在一些大中城市,房价上涨过快,普遍超出了工薪阶层的承受能力。稳定房价,解决买房难、买房贵的问题,是广大群众的强烈呼声,也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  材料4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2005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和主要任务。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又部署了今后5年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工作。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应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而且正日益转化为大家的行动。  材料5  人类社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前进的,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矛盾,正是永不停歇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不断解决矛盾、增加和谐因素的历史过程。它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协调,是目标和过程的统一。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1、材料2和材料3反映出的问题是否说明目前我国社会还不和谐?不然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上述材料中反映出的问题给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什么样的启示?  (3)如何认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4)怎样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参考答案】45   (1)应该说,当前我国社会从总体上讲是和谐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国社会现在没有矛盾和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一些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因素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比如,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依旧存在,资源浪费现象还比较严重;城乡贫困人口还有相当数量,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和买房难、买房贵等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不同地区、行业和人群之间收入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等等。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着眼于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继承我们党在社会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并借鉴传统和谐思想的有益成分,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结合起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系统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社会的问题,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从国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从国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所以,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其基本出发点,就是实事求是地承认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同时着眼于新的国内外形势,逐步解决目前存在的和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不断减少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提高社会的和谐程度与水平。它充分反映了我们党不断推动社会进步的勇气和决心,表明了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高度自觉。  只看到存在的问题,而不承认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总体和谐的社会,就会一叶障目,让我们对未来失去信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就失去了基础;看不到存在的问题,不积极地加以解决,社会矛盾就会加剧,社会和谐的水平就不能进一步提高。  (2)题中材料1、材料2和材料3反映出的问题给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上述材料1、材料2和材料3中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和买房难、买房贵等问题。  (3)当前,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最重要的是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机统一起来。构建和谐社会,同落实科学发展观相辅相成,前者是从社会和谐的角度促进科学发展,后者是从科学发展的角度促进社会和谐。要坚持统筹兼顾,切实把“五个统筹”体现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去,努力建立健全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要兼顾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兼顾发展能力强群体与发展能力弱群体的利益,兼顾改革中受益较多群体与受益较少群体的利益,兼顾先富群体与后富群体的利益,兼顾不同行业群体之间的利益。还要高度重视和谐文化建设,从树立共同理想、打牢共同思想基础、弘扬民族精神、开展道德建设等方面持之以恒地加强工作,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持和道德力量。  (4)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既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一致的,也同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一致的。和谐社会是一个美好的蓝图,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社会状态,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想。  构建和谐社会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就是说,它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分阶段、有层次的。如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一样,构建和谐社会同样需要经过长期奋斗、不懈努力才能逐步实现。45   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和谐社会建设有不同的具体目标。我们必须把握长远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统一,既要看到诸多有利条件,坚定信心,积极推进;又要看到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操之过急、急于求成,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加以推进。和谐美好的社会,需要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和谐社会不会凭空而至,也坐等不来。只要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人人有责任、人人有行动、人人有贡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就能早日变为美好的现实! 3、以下是关于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材料:材料1中国可利用的水资源占世界的7%,全国年人均淡水量24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长江以南的水资源占全国的80%,长江以北占20%,其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0。1999年全国年污水排放总量为606亿立方米,其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缺水的北方农业,采用传统的漫灌方法,浪费十分严重。1998年中国长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灾,表面上是水多了,实质上是森林过度采伐,生态环境严惩恶化,蓄水保水作用减弱所致。摘自《光明日报》2001年5月21日材料2当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将自然环境和物质转化为经济效益之后,就往往偏爱于眼前利益,忽略了所取得效益的由来和根本,演变为国家、地区、部门、集团对资源的竞相占有,甚至导致总体失控,进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围垦河湖滩地导致洪水泛滥;不注意珍惜和合理配置、节约、保护水资源导致干旱缺水;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摘自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材料3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把海水转化为淡水的海水淡化工程日益获得广泛应用。反渗透技术已相当成熟,并有约20年的经验积累,已成为海水制取饮用水最廉价的方法。目前世界淡水日产量已达到2700万立方米,并以10%—30%的年增长率攀升。实施此项工程的不仅有中东国家,还有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部分地区。其中美国有一家反渗透淡化厂规模就达到日产38万吨。大型海水淡化吨成本一般在1美元左右或以下,在许多国家其价格与自来水价格相差无几或接近持平。相比之下,我国海水淡化事业进展缓慢,在整个40年的发展过程中每跨一步都要经历10年之久。1958年起步,1965年开始研究反渗透技术,1986年建设日产3000吨的海水淡化装置,1997年建成舟山日产500吨海水反渗透淡化装置,与国际水平相关甚远。造成我国海水淡化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担心海水淡化技术不可靠成本过高等等。摘自《中国化工报》2001年3月10日材料4甘肃省张掖自古并不缺水,历史上黑河充沛的水量,曾经浇筑了河西走廊的辉煌,而张掖就位于河西走廊的腹地,人称“金张掖”。但是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长,近几十年来,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为了缓解水事矛盾,100多万张掖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时候,把水的压力变为动力,以节水为出发点,选择节水而高效的种植业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节水与增收双赢,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发展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摘自《人民日报》2001年5月22日请回答:45 ①结合材料1、2,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的原理,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②根据材料3,分析人们在解决水资源问题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矛盾转化原理。③结合材料4,分析人类在应对从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的关系。【答案要点】①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当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国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直接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没有同时关爱自然界;而深层原因则是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导致各个利益群体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②解决水资源问题,就是促成矛盾的转化,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在材料3中,就是努力将不能直接利用的海水转化为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而矛盾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人们必须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积极创造实现转化的条件,既要创造技术条件,又要创造社会条件,如降低成本、改变观念等等。③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的实现受到客观条件及其规律的制约。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挑战,人类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转变实践活动方式,以最少的水资源耗费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4、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竭泽而渔,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成语,讲的是把湖水排干来捕鱼。鱼倒是全捕着了,但湖水排干了,就再也不会有鱼了。  材料2  我们经常用“地大物博”来描述祖国的广袤与富饶。从大的方面看,这样讲当然没有问题,但并不等于说我们国家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的。相反,目前我国乃至全球的资源形势日益紧张,不容乐观。  从全球来看,有关研究表明,地球上的森林正在以每年1600万公顷的速度继续减少;现有石油储量不足2万亿桶,可供开采时间不超过百年;到2025年,全世界2/3的人口将遭受用水短缺的威胁。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和需求增加,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正在日益减少。  从我国来看,一方面,由于人口众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非常少。比如,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2370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5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大多数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另一方面,生产和消费方式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导致资源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凸显。过去,我们比较多的是依靠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导致资源消耗过大,浪费的现象也比较严重。与此同时,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大吃大喝的消费方式在生活中并不鲜见。虽然党和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奢侈浪费的消费观还在发展,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材料3  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中转贸易站楼兰,极尽繁华。然而,这座举世闻名的“大都市”,却于公元500年左右消失在漫漫黄沙中。不少研究者将吞噬楼兰文明的祸首归结为环境的急剧恶化。  应该看到,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在加强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部分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工业产品的污染排放强度有所下降。45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1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哲理?  (2)材料2所反映的现实告诉了我们什么?  (3)材料3中楼兰的悲剧给了我们什么样的警示?面对材料3中严峻的形势我们应该做什么?  【参考答案】  (1)材料1告诉我们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如果违反自然界的规律,急功近利,过度索取,看似取之不尽的资源就会用尽。同样,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如果我们只注重经济的发展、消费的增长,而忽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忽视对环境的有效保护,那就等于竭泽而渔。  (2)材料2所反映的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如果不把节约资源的政策方针放到更重要的位置,经济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的制约,生产生活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必须坚持资源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楼兰的悲剧警示我们:环境是无情的,只有与环境和睦相处,人类才能更好地利用环境,文明才能不断延续。  面对严峻的形势,我们必须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充分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一种环境伦理观念的普及,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实践指南,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认识,贯彻执行,为环境的友好、自然的和谐作出更多的努力。试题库——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一、单项选择题:1.1963年周恩来将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是指(C)A.一国两制B.和平统一C.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D台湾社会改革可以从缓2.“一国两制”的提出是为了解决(A)A.台湾问题B.香港问题C.澳门问题D.港澳问题45 3.表明“一国两制”的构想已经成熟的是(B)A.《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B.《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C.《告台湾同胞书》D.《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4.中英两国政府就香港问题正式签署《中英联合声明》的时间是(D)A、1982年9月B、1983年7月C、1984年9月D、1984年12月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B)A武力统一的提法B解放台湾的提法C和平统一的提法D两党对等谈判的提法6.实行“一国两制”后,港澳台特别行政区(B)A完全自治B高度自治C享有充分的自治权D可以有自己独立的防务7.下列不正确的说法是(D)A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B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C“一国两制”构想是从台湾问题开始的D台湾问题的解决必要时可以请国际社会帮助8.在台湾问题上,我们的立场是(A)A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B争取和平统一,不首先使用武力C只要台湾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统一日期可以拖延D实行“一国两制”后,台湾特别行政区与香港享受同等的待遇9.根据“一国两制”构想,港澳台特别行政区必须由(B)治理A港澳台人B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澳台人C中央政府委派的人员D港澳台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爱国者10.日本侵占我国台湾的时间是(D)A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B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C1938年日本占领广州,武汉之后D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二、多项选择题:1.1982年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指出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基本立场,主要涉及三个问题是(ACE)A.主权问题B.基本法问题C.采取什么公式管理问题D.军队问题E.十五年不出现大波动问题答案:ACE2.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包括(ABE)A.行政管理权B.立法权C.外交权D.国际权E.独立司法权和终审权3、依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BDE)A.独的立外交权;B.行政管理权;C.独立的防务权;D.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E.立法权4、台湾问题是(CDE)A、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B、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问题C、中国的内政问题D、应由中国人自己解决的问题E、不容许外国插手干涉的问题5、李登辉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这一分裂言论的实质和要害是:(AB)A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B否定一个中国的原则C破坏两岸和平统一的进程D破坏汪、辜会谈的成果E破坏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三、辨析题1.香港和澳门被外国势力侵占后实行殖民统治,沦为外国的殖民地。本命题错误。香港和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作为中国领土的固有地位是确定无疑的。英国和葡萄牙通过战争手段取得别国领土是非法的。197245 年联合国在会承认香港和澳门不是殖民地。所以尽管香港和澳门在历史上被外国侵略势力侵占后实行的是殖民统治,但两者都不是通常意义的殖民地。2.台湾问题绝不能无限期地拖下去。本命题正确。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当局割据一方,偏安一隅,使其面临着外国势力插手之虞。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台湾当局拒不接受“一个中国”的原则和“一国两制”的方针,并图谋搞“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尤其近年来,当政的台湾民进党及陈水扁之流更加快了分裂祖国的步伐。针对这种情况,党的十六大指出:“国家要统一,民族要复兴,台湾问题不能无限地拖下去。四、简答题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案要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2.香港、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在性质上有什么不同?香港、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在性质上不同。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是分别属于中国和英国、中国和葡萄牙之间的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其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必须由中国人自己解决,不允许外国干涉。五、论述题1.在香港问题上,邓小平为什么说“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答案要点:(1)“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是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邓小平提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是中国政府解决香港问题最基本的原则。主权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权利的总称,是一个国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最高权力。(2)“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是表明中国政府收回香港的坚定信心。一个国家如果丧失了主权,就会丧失一切。如果中国对香港的主权问题是可以讨论的话,那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没有按期收回香港的权力。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他们,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自动退出政治舞台,没有别的选择。”这就是说,中国必须按期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同英国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2.为什么在台湾统一的问题上,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答案要点:(1)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但不能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我们的战略方针。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就是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因为台湾岛内和国际上都有一股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势力。如果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将使和平统一变得不可能。因此解决台湾问题,是和平方式还是武力方式,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一方,当前主要取决于台湾当局是否搞公然的独立。任何打着民主旗号搞台独的行为都是非法、无效的,选择台湾独立就是选择战争。这是一种战略考虑。(2)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分裂势力搞“台湾独立”图谋的。台湾同胞是我们的手足兄弟,没有人比我们更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我们将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3)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向世人表明了中国人民义无反顾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立场和决心,为实现和平统一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保障。我们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基础,也是全体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我们坚持谋求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是始终没有放弃非和平方式的可能性。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是什么?答案要点:从实践上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既有利于祖国的统一、稳定、繁荣和发展,也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可以说“一国两制”45 构想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宝库的又一伟大贡献。这一构想从提出,到理论的形成以及方针政策的完善,再到实践中具体实行,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有利于加快祖国统一的进程,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使和平统一国家的愿望开始化为现实;(2)实行“一国两制”,对振兴中华、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疑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为解决国际争端开辟了新途径,提供了新思路。 六、材料分析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是多民族国家,统一是历史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历史上虽然有过分裂时期,但分裂时间较短。历史证明,则兴统,分则衰。凡在统一问题上有所作为的人,都得到历史的承认,出卖国家利益、制造分裂的人,历来被人民所唾弃。统一有着坚实的基础,它是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加强并相互促进发展的结果。统一,推动了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证明,统一是发展的重要条件。历史表明,我国各族人民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都心向祖国,愿意亲和共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愿意从祖国大家庭中分裂出去。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是人心所向,民意所在,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大趋势,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极为珍视的价值观、民族魂,完成祖国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在中国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刲度长期不变。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这一构想既体现了坚持祖国统一、为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灵活性。(摘自魏晓文、杨慧民:《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89--292页)【案例讨论】:1,简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背景。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3,实现祖国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什么?【案例点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并形成的。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而具备了和平统一的客观必要性,与此同时,国际形势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也为和平统一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在此背景下,邓小平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继承毛泽东、周恩来对台方针政策的基础上,确立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从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出发,从总揽全局着眼,高瞻远瞩地把国家发展和实现统一有机地结合起来。45 实现祖国统一,归根结底是一个实力的问题。我们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领导下,在推动祖国统一上取得新进展,依靠的就是改革开放事业蓬勃发展、综合实力迅速壮大的结果。我们今天在实现国家统一中,面临着美国等少数国际势力或明或暗地支持台湾当局,面临着岛内分裂势力继续分裂活动,就一定程度而言,也是由于我们的综合实力还不够强大,因此,对实现和平统一的信心,首先来自于对我们自身的事业必定发展的坚定的信心。试题库——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一、单项选择题1.当今世界威胁世界和平和阻碍发展的主要根源是(C)A.民族矛盾B.贸易保护主义C.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D.宗教纷争2.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处理好(B)A.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B.实行对外开放和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C.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关系D.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的关系3.当今世界局势发展方向是(C)A.单极化B.两极化C.多极化D.三极化4.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其核心问题是(C)A.人口问题B.东西问题C.南北问题D.环境问题5.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是由于(D)A.战争与革命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B.人口增长失控,资源被破坏,环境恶化C.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引起的战争时起时伏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6.中国外交工作的立足点是(A)A.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B.独立自主C.加强同西方国家的合作D.加强对话,反对对抗7.邓小平提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必须(B)A.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基础B.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C.以平等互利为基础D.以互不侵犯为基础8.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是由于(D)A.战争与革命仍是当今时代主题B.人口增长失控,资源被破坏,环境恶化C.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引起战争时起时伏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9.提出“真正不结盟”战略的是(B)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10.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C)A、发达国家主导着全球经济的发展B、促进南北合作C、资本的跨国流动D、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二、多项选择题1.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恒指经济新秩序必须(ABCD)A.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和强权政治B.树立新安全观C.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维护世界多样性E.解决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2.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ABDE)A.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B.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D.独立自主E.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5 3.我国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是因为(AB)A.它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B.它有利于更好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C.我国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主导D.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4.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的外交方针是(ABC)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一边倒”D.“真正的不结盟”5.我国外交工作的总体布局是(ABCD)A.大国是关键B.周边是首要C.发展中国家是基础D.多边是舞台6.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ABCD)A.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B.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努力发展同各类国家的关系C.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D.坚持爱国主义与改选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三、辨析题1.恐怖主义是威胁世界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本命题错误。恐怖主义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国际社会的一大公害。但恐怖主义并不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无论是冷战时期还是冷战结束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都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第二次世界大占后,由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作祟,世界始终不得安宁,冷战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更加猖獗,这也是促使全球范围内的恐怖主义活动进一步升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争取和平,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在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的新情况下,我们应有恐反恐、有霸反霸,不能因为坚决主强反恐而改变反霸立场。2.多极化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本命题正确。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潮流。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因此,积极推动向多极化,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基础。相反,单极独霸则是和平与发展的大碍。 四、简答题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包括哪些具体内容?答:(1)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和首要任务.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强调反对霸权主义对事不对国,重申中国永远不称霸。(2)独立自主使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必须从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在这五项原则基础上,遵循睦邻友好原则,创造和维护和平友好长期稳定的周边环境,使我国长期实行的外交方针之一。五、论述题在新时期,我国应如何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第一,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必须做到: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十分重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45 第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我们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要从当今世界的实际情况出发,反映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利益,体现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各国的关系,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妥善解决分歧。继续加强眭邻友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加强区域合作和周边国家的团结合作,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加强相互帮助和支持,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共同发展。六、材料分析题周恩来――中国现代外交第一人周恩来是新中国外交的创始人、奠基者之一。他在长达26年的总理生涯中,以决策人、指挥者、实践家三位一体的身份,以异乎寻常的精力、才能和智慧,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全面而杰出的贡献。周恩来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现代外交第一人,是世界公认的杰出外交家。他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创造怣地运用于外交实践,树立了中国独具特色的外交风格。独立自主的原则周恩来对1840年以来100多年中国受外国列强的侵略、宰割,不能独立自主的历史刻骨铭心,他深知国家独立来之不易,最懂得维护独立自主的重要。在处理对外关系上,始终坚定不移地站在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与国家主权的原则立场上,决不允许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尊严和主权。多次指出:“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的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场。”“如果不是坚决贯彻独立自主的立场,就会成为卫星国,仰帝国主义的鼻息,就会成为从属国家。因此,在坚持独立自主上不能放松。”在1953年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爱憎分明的立场周恩来在各种场合、活动中,无论是在友好者面前,还是在挑衅面前,在猝不及防的诘难下,总是以其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清晰的思路、敏捷的反映、准确的语言,自如的应对各种情况。对任何挑衅,都给以恰当回击。对财大气粗、霸气十足的美国政府以理抗争,从抗美援朝到尼克松访华,从关系紧张到关系缓和,一直是坚持原则,把独立自主放在首位。在对苏关系中,即使是在中苏友好时期也保持了自己的独立自主立场,在苏联大搞大国沙文主义,搞老子党时,更是针锋相对,坚持独立自主,敢于面对面斗争。求同存异的方针如何同各国建立和发展正常关系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各国间的差异,是中国外交面临的一个课题。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为解决这一问题开辟了正确的途径,从而形成了中国外交的另一特色。“求同存异”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主张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和平的积极态度和建设性立场。这一立场对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事业,发挥着巨大作用。平等待人的胸怀周恩来坚持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立场,这种在国际交往中平等待人的态度,受到国际舆论的普遍称赞。中国人民曾经饱受外来压迫的苦难,我们珍惜自己的独立和主权,也深深懂得应当尊重别人的独立和主权。这就是中国坚持平等待人的外交风格的深厚理论基础。实事求是的精神45 外交活动的严肃性,不仅要求我们要说话算数,而且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去处理问题。周恩来是实事求是办外交的模范。一旦他发现违背我国外交政策的事情时,他一定立即采取措施坚决予以纠正或补救,必要时还亲自向对方表示歉意,或公开对我们的有关人员提出批评,力求挽回对外的不良影响,维护我国对外政策的严肃性。广交朋友的态度周恩来最善于打破各种隔阂,广泛结交朋友。他认为只有友好往来,才能增进友谊。他还把广泛结交朋友当做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把来访的各界外宾称为“送上门的老师”。周恩来的外交风格就是中国的外交风格。国际舆论盛赞周恩来的高尚品质,同时指出,世界主要是通过周恩来的形象认识了中国。周恩来创造性的外交实践,就是中国外交学的一部辉煌巨著。(许怀熔:《周恩来所树立的新中国外交风格》,《周恩来百周年纪念论文集》)案例讨论: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简述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3,谈谈周恩来的外交风格。案例点评: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中国政府提出,并与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的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半个世纪以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2.我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包含着如下基本点: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维护我国的独立的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这五项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3.外国政治家和学者一致地对周恩来的外交风格给予很高的评价。威尔逊这样写道:周恩来的风度、品格和气质形成的独特魅力对见过他的人产生了感染力和吸引力。他富于同情心,理解他人,善于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这一切结合起来,是使其成为世界外交舞台上重要人物的基础。首先,周恩来在外交活动中体现了文明古国政治家的君子气质,如友好、正直、谦逊、耐心、优雅,体谅他人和讲求信用等,给各国政治家、外交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尼克松这样写道:周恩来扮演不同的角色并不给人优柔寡断、出尔反尔的印象。他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人。“他通过他优雅的举止和挺立而又轻松的姿态显示出巨大的魅力和稳健。他忠实地保持着个人关系和政治上从不‘撕破脸皮’的中国老规矩。周的外表给人以待人热情、非常坦率、极其沉重而又十分真挚的印象。”基辛格还强调了周恩来对人的体贴与关怀。威尔逊称周恩来是“少有的正直的人”。海伦?斯诺认为,周恩来宽宏大度、教养良好、明智而坦率,所以在他任总理的活跃时期东西方关系解冻是毫不奇怪的。在另一方面,周恩来的风格还表现了他在革命生涯中锻炼出来的非凡的政治家素质,如敏锐、冷静、坚韧、惊人的记忆力和高超的谈判艺术。沃洛霍娃认为,这些特点使周恩来在外交活动中具有“神授般的能力”45 :说服能力、旺盛的精力、紧张时超人的自制力、从不同渠道搜集消息的卓越的心理能力、洞察力、令人信服、合情合理地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使自己与社会准则协调的能力等等。尼克松和基辛格还用“冰冠下的火山”表达了对周恩来的敬重与折服。国外学者还多方面研究了周恩来的外交风格。沃洛霍娃总结了四条周恩来在外交实践中的风格特点:1、通过大众媒介和大量的“非正式渠道”创造舆论和心理传播条件;2、为谈判作精心细致的准备;3、利用过去的经验,力求求同存异;4、公报文字措词谨慎以有利于将来。 试题库——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一、单选题1、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是(A)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知识分子D新社会阶层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依靠的人数最多的基本阶级是(B)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知识分子D新社会阶层3、十六大提出的“四个尊重”中,核心是(A)A尊重劳动B尊重知识C尊重人才D尊重创造4、我国实行的军事战略是(B)A积极进攻B积极防御C消极防御D消极进攻5、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是(B)A力争多数的问题B平等协商的问题C党的领导问题D参政议政问题6.社会主义时期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B)A.优先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B.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C.反对大民族主义D.反对地方民族主义7.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C)A.鼓励内地的汉族干部、知识分子等支援边疆民族地区B.建立联邦制下的民族共和国C.民族区域自治D.给少数民族地区提供优惠政策8.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是(答案B)A.爱国主义的B.社会主义的C.民族主义的D、民主主义的9.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广泛团结的基础是(A)A.爱国B.坚持社会主义C.拥护共产党的领导D.共同的文化10.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拓力量是:(C)A.工人阶级B.农民C.知识分子D.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多选题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是(ABC)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知识分子D新社会阶层E共产党员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呈现出的新特点有(ABCDE)A队伍迅速壮大B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C进城就业的农民以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D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E岗位流动加快3、以下属于新社会阶层的是(ABCDE)A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B中介组织从业人员C个体户D私营企业主E自由职业者4、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总要求是(ABCDE)A政治合格B军事过硬C作风优良D纪律严明E保障有力5、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有(ABCDE)45 A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B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C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D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E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三、辨析题1.知识分子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真正代表。此命题不正确。知识分子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社会群体,是以高科技为标志的当代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教育科学文化工作的基本力量。但知识分子只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工人阶级中科技文化知识水平较高的一部分,可以说,他们是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的证明,但不能离开工人阶级整体来讲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2.民族平等进民族团结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此命题正确在一个存在着残酷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社会里,有的只是民族斗争和民族仇视,不可能有各民族的大团结,因此,各民族应一律平等。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等方面一律平等,是在发展经济文化的基础上,消除民族发展的不平等。只有在坚持民族平等的前提下,通过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逐步消除各民族的发展差距,才能保证和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实践,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了这一命题的正确性、科学性。四、简答题1、简要回答知识分子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答: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决定了知识分子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特殊重要作用。依靠知识分子推动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2、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作用是什么?答: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五、论述题如何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答:按照信息化的要求,积极创新发展军事理论。重视人才建设。继续对我军的体制编制进行改革,使之更趋合理。坚持机械化、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式发展,走跨越式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六、案例分析题美国记者的感叹 解放战争时期的山东战场,一位美国记者随一群国民党军队行军,使他惊异的是,这群国民党官兵每到一个村庄,都向农民宣称自己是共产党的军队,这位记者感到很奇怪,便向一位军官询问其缘由,这位军官悄悄地告诉他说,如果我们说自己是国民党的军队,他们(指农民)就不会给我们粮食吃,也不会给我们水喝,更不会让我们借宿。这位记者明白了其中的奥秘,于是,他在随后给美联社发的一则消息中说:共产党的军队将最终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因为他们得到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支持。45 ——摘自汤庭芬:《邓小平理论普及读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4页案例讨论:(1)结合本案例谈谈你对“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理解和认识。(2)结合本案例谈谈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地位和作用。案例点评:这则故事揭示了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奥秘之一。它让我们明白要想在中国成就任何事业,没有农民的支持和参与是不可想象的。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广大农民不但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农民的积极性起来了,也就是说我国人口的80%的人的积极性起来了。依靠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大局。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新时期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要培养、造就一代新兴农民。同时,要积极教育和引导农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增强国家主人翁观念。试题库——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一、单选题1.党的(B)能力建设,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本领。A先进性B执政C作风D文化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这种领导地位是由(B)A.党的宗旨决定的B.党的性质决定的C.党的路线决定的D.党纲党章决定的3.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C)A.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B.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D.实现共产主义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D)A.社会主义道路B.人民民主专政C.马克思主义D.中国共产党的领导5.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主要是(B)A.经济上的领导B.政治上的领导C.文化上的领导D.军事上的领导6,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体现在(B)A,政治领导、思想领导B,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C,领导人民代表大会D,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7,要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我党的社会影响力,就必须(D)A,主要在工人、农民中发展党员B,主要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中发展党员C,主要吸收和发展各个劳动者阶层的革命分子入党D,把社会上符合党员条件的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也吸收到党内来45 二、多选题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说,就是要(ABCE)。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C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D实现四个现代化E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2.坚持、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保证,原因是,坚持党的领导(ABCD)A.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B.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C.才能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D.才能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协调各方面的关系E.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完成统一大业3.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党的建设主要包括(ABCDE)A.思想建设B.制度建设C.经济建设D.组织建设E.作风建设4.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是(BCE)A.一切从实际出发B.密切联系群众C.理论联系实际D.为人民服务E.批评与自我批评5.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具有特殊重要性,这是因为党现在(ABCDE)A.面临执政的考验B.面临改革开放的考验C.面临发展市场经济的考验D.面临和平演变的考验E.面临全球竞争的考验三、辨析题1.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根本上决定着党的前途和命运。本命题正确。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始终上最的。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以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和行动准则。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唯物史观,把新生社会发展规律与新生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统一起来,把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统一起来,把完成党的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统一起来,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特征。2.中国共产党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本命题错误。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十六大对党章作了部分修改,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自己定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为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奠定了坚定的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中国共产党同时又是中国人民的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最大公无私、最先进的阶级。它的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始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从近代以来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始终地联系在一起。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仅代表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进也深深扎根在中华民族之中,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利益的庄严使命,代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党既为工人阶级利益而奋斗,又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而奋斗。四、简答题1.为什么说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最更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5 第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为什么说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第一、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三、从党的自身情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情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五、材料分析题结合我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原则与方法,分析以下材料。 中央电视台2008年06月13日“朝闻天下”节目消息,截止6月12日,地震发生整整一个月,这一个月,我们失去了很多——生命、财产、家园,但在与灾难抗争的过程中,我们也经历了很多,思考了很多,收获了很多。新华每日电讯今天这篇报道,梳理了一个月的抗震救灾,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下的众多个“第一次”:材料一、第一次举国为平民哀悼5月19日清晨4点58分,天安门广场上的五星红旗一如平常地随着朝阳冉冉升起,然后徐徐降至半旗。当天14时28分,凄婉的警报声、汽笛声、喇叭声在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鸣响,天地同悲、举国齐哀。在伤亡惨重的重特大事故发生后,很多国家都由政府宣布设立全国哀悼日,而我国则一直缺少一个国家层级的集体祭奠活动,对于唐山大地震、特大矿难、渤海沉船等重大事故造成众多的死难者,从未举行过全国下半旗的悼念仪式。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设立为期3天的全国哀悼日。材料二、第一次专门为地震灾后重建制订国务院条例6月8日,国务院公布实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针对一个地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条例,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材料三、第一次震撼世界的信息透明从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中国政府准确、及时、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聚焦了全民的关注,传达出对生命的关切。材料四、第一次大规模实施空降空运救灾5月14日,在灾情最紧张的时刻,15名空降兵在没有地面指挥引导、没有地面标识、没有气象资料且气候恶劣的情况下,冒险从4999米高空伞降到重灾区茂县,创造了世界空降兵史上的奇迹。同日,空军飞行132架次,将6000余名增援部队和131.5吨救灾装备、药品空运至灾区。解放军在这次救援行动中,空运规模无论是在亚洲还是在世界上,都是最大的。材料五、第一次大规模实施对口支援救灾重建6月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决定,为加快灾后重建,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合理配置力量,建立对口支援机制,组织有关省区市对口支援灾区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有关部门已经确定了21个省区市对口支援重灾县。这次对口支援灾区和重建的规模,已远远超过其他救灾和重建的规模。材料六、第一次成功处理巨型地震堰塞湖汶川特大地震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蓄水量最高时达到2.5亿方,威胁着百万人生命财产安全。经过艰苦奋战,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取得决定性重大胜利,创造了世界上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答案要点:所有材料都显示出,党充分实现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原则与方法。有关的主要理论内容如下:1.党保持着与人民的血肉联系。1.1       党一贯坚持走群众路线。1.2       中国共产党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1.3       处理好党群关系,意义重大。45 2.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1因为党的根本出发点是考虑并满足最大多人数的利益要求。2.2切实解决好人民利益的实际问题。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