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30 KB
  • 2022-04-22 11:44:14 发布

GB 8570.1-88 液体无水氨实验室样品的采取.pdf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UDC脚1.518:548.璐液体无水氨GB8570.1一88实验室样品的采取Liquefiedanhydrousammonia-Takingalaboratorysample本标准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SO7103-82《工业用液体无水氨—取样—采取实验室样品)),本标准规定了从钢瓶、槽车或贮罐中采取液体无水氨(液氨)代表性实验室徉a的仪器设备和操作方法。1操作要点将液氨转移人预先清洁、干燥、抽空的不锈钢瓶中,至安全所允许的规定量。在常温下,灌装量应严格控制不超过钢瓶体积的75%o2仪器设备2.1取样设备2.1.1取样钢瓶(见图1):不锈钢制成,有效体积不小于1L,耐压不小于3MPa,由充水校验钢瓶体积。钢瓶装有两只针形阀A和B,分别与瓶内两支不锈钢管相连,一支通到近于瓶底,另一支长度由保证瓶内液氨的安全灌装量(1和3.3)确定。钢瓶设计要考虑易于清洗和干燥。为便于携带,阀门口应配装帽盖。注:①钢瓶应按全部试验所需的液氨样品虽确定体积。②钢瓶内部应经常检查,如发现不清洁,可用流水洗涤、于澡,再以纯丙酮洗涤数次,最后以抓气(2.5)吹洗。同时.也应检查钢瓶的气密性,为此,可将其浸人水中,充人佩气至约3MPa检验。2.1.2连接管(见图2)":内径约5mm的不锈钢管,长度适中,紧靠一端焊接以同样内径的不锈钢支管,使呈T形状。各端配以螺纹接头,一端与液氨容器液相阀连接,另一端接钢拍纷习A(2.1.1),采用说明:们ISO7103为连接管配装三通切换阀,本标准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改用T形管加接针形阀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部1887-12-02批准1988一0,一01实施 GB8570.1一Be支竹!安装另针形阀C。}{}开闭阀门C,可使液氨从容器流人大气或取样钢瓶,也可在液氨容器液相阀关lagG寸使取样钢瓶人L]开向大气。所用连接件对氨都应是耐腐蚀的,例如硬橡皮、高铅合金,不用含铜材料。图2装酉己图示1一液氨容器;2一容器液相阀;3一连接符。9一取样钢瓶2.2恒温}一燥箱:控温要求105一1100C.2.3天平:感缺1&2.4真空泵:能迅速抽空钢瓶(2.1.1)到f力l00Pa左右。2.5氮气(GB3864一83):经5A分[筛1:燥。2.6冷冻浴:用1""i体氧化碳(I-.冰)和1_业洒精作冷冻剂,致冷温度一35一一400C,井配以合用的温度日。3操作手续3.1钢瓶和连接铃的准备按以卜顺序操作:3.1.1打开针形阀A和B,将钢瓶(2.1.1)与连接管(2.1.2)相连,关闭针形阀C,在室温下用「燥氮气(2.5)吹洗净化装好的取样装置。3.1.2将取样装置移人105-110℃的恒温!操箱中,经由与连接管相连和通过恒温卜燥箱壁孔的进气竹继续川I燥氮气吹洗至少30min.3.1.3关闭针形阀A,拆F钢瓶,连接真空泵(2.4)于出口针形阀B上,抽真空至钢瓶内压力达l00Pa或更低,保持此压力不少于30mino3.1.4关闭针形阀B,冷却钢瓶。3.1.5在天平上称量空钢瓶,称准至1‘3.2样品的采取%w瓶(z.1.1)l控温在约一35℃的冷冻浴中,冷却10一15min,防止阀门结霜。 GB8570.1一二将连接管(2.1.2)一端紧密地连接于液氨容器液相阀上,另一端连接针形阀A,紧固连接处。在开启液氨容器液相阀前,先打开针形阀C,使与大气相通。小心开启液氨容器液相阀,让液氨流出,将存在于连接管中的空气经针形阀C排放掉,由液氨的自由流动净化取样管后,关闭针形阀C,打开针形阀A,让液氨流人钢瓶至规定的安全灌装量。关闭针形阀A和液氨容器液相阀,打开针形阀C,在连接管中的液氨排放后,拆下钢瓶。取样后,随即按3.3规定检查钢瓶的液氨灌装量。3.3灌装量检查在按钢瓶(2.1.1)体积和液氨密度(P二0.68B/-1)计算质量后,用天平称量取样后的钢瓶质量,称准至1‘由此确定采取的液氨量。如取样量超过规定限额,超过部分按下述排放弃去:针形阀B接以像皮管后,垂直放好钢瓶(针形阀在上),小心开启针形阀B,让多余的液氨流出,直至出现氨蒸气时再予关闭。拆F枝皮管.再称量钢瓶.称准至1g.附加说明:本标准由化学工业部上海化工研究院归口。本标准由化学工业部上海化工研究院、吴径化工厂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殷永康、金志根、姚炳生、刘妙德、张文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