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3.22 KB
  • 2022-04-22 13:47:38 发布

GBT7352-2008利用电离辐射源的电测量系统和仪表.pdf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ICS17.040.30F86a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7352--2008代替GB/T73521987利用电离辐射源的电测量系统和仪表Electricalmeasuringsystemsandinstrumentsutilizingionizingradiationsource(IEC60476:1993,Nuclearinstrumentation--Electricalmeasuringsystemsandinstrumentsutilizingionizingradiationsource——Generalaspects,NEQ)2008—07-02发布2009—04—01实施丰瞀鹳鬻瓣警糌瞥鐾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7352--2008目次前言⋯⋯⋯⋯⋯⋯··⋯⋯⋯⋯⋯⋯⋯····⋯⋯⋯⋯⋯⋯’’’’⋯⋯⋯⋯⋯’⋯⋯⋯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3.1测量系统⋯··⋯···⋯⋯⋯⋯⋯⋯⋯⋯⋯⋯⋯⋯⋯’⋯⋯⋯⋯⋯⋯⋯⋯⋯‘3.2测量系统外部有关的项目和量⋯⋯⋯⋯··⋯⋯⋯⋯⋯⋯⋯’’’⋯⋯⋯⋯⋯4技术要求⋯⋯⋯⋯⋯⋯⋯⋯·⋯⋯⋯⋯⋯⋯·⋯⋯⋯⋯⋯’⋯⋯’⋯⋯⋯⋯⋯‘4.1通用要求⋯⋯⋯⋯⋯⋯⋯⋯⋯⋯⋯⋯⋯··⋯⋯⋯⋯⋯’⋯⋯⋯⋯⋯⋯⋯’。4.2特殊要求⋯⋯⋯⋯·····⋯⋯⋯⋯⋯⋯·⋯⋯⋯⋯⋯⋯’’’⋯⋯⋯⋯⋯’⋯⋯‘5试验方法⋯⋯⋯⋯⋯··⋯⋯⋯⋯⋯⋯⋯⋯⋯⋯⋯⋯⋯⋯’⋯⋯⋯⋯⋯⋯⋯⋯5.1一般要求⋯⋯⋯⋯⋯⋯⋯⋯⋯⋯·⋯⋯⋯⋯⋯⋯⋯···⋯⋯⋯⋯⋯⋯⋯⋯’5.2特殊要求⋯⋯⋯⋯⋯··⋯⋯⋯⋯⋯⋯⋯⋯⋯⋯⋯⋯⋯’⋯⋯⋯⋯⋯⋯⋯一6检验规则⋯⋯⋯⋯⋯·⋯⋯⋯⋯⋯⋯⋯⋯⋯⋯⋯⋯⋯’’⋯⋯⋯⋯⋯⋯⋯⋯⋯6.1检验的分类⋯⋯··⋯⋯⋯⋯⋯⋯⋯·⋯⋯⋯⋯⋯⋯⋯⋯⋯⋯⋯’’’⋯⋯⋯⋯6.2出厂检验⋯⋯⋯⋯⋯⋯⋯·⋯⋯⋯⋯⋯⋯·⋯⋯⋯⋯⋯⋯’’⋯⋯⋯⋯’⋯⋯6.3型式检验⋯⋯⋯⋯⋯···⋯⋯⋯⋯⋯⋯·⋯·⋯⋯⋯⋯⋯⋯⋯⋯⋯⋯⋯⋯⋯7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一7.1标志⋯⋯⋯⋯⋯·-·⋯⋯⋯⋯⋯⋯·。。⋯⋯⋯⋯⋯’’’⋯⋯⋯⋯⋯’’。⋯⋯⋯一7.2包装⋯⋯⋯·⋯·⋯⋯⋯⋯⋯⋯⋯⋯⋯⋯⋯⋯⋯’⋯⋯⋯⋯⋯⋯⋯⋯⋯⋯一7.3运输⋯⋯⋯·⋯⋯⋯⋯⋯⋯⋯⋯⋯⋯⋯⋯⋯⋯⋯⋯⋯⋯⋯⋯⋯⋯⋯⋯⋯‘7.4贮存⋯⋯⋯⋯⋯··⋯·⋯⋯⋯⋯⋯⋯·⋯⋯⋯⋯⋯⋯⋯⋯⋯⋯⋯⋯⋯⋯⋯‘附录A(资料性附录)利用电离放射源的电测量系统的内部特性和外部特性图1模拟系统对输入阶跃增量的典型时间响应图2数字系统对输入阶跃变化的典型时间响应图3线性度⋯⋯⋯⋯⋯···⋯⋯⋯⋯⋯⋯⋯⋯‘‘表1正常工作大气条件⋯·⋯一表2供电电源⋯⋯⋯⋯⋯··⋯·表3绝缘电阻限值⋯·⋯⋯⋯⋯表4绝缘强度试验的试验电压值表5电磁兼容性评估等级⋯⋯·表6绝缘强度试验设备的功率一表7参比条件和一般试验条件I,,,,加加m坞MM坫”"¨"碍M”¨珀加0nu心坨¨¨¨ 前言GB/T7352--2008本标准对应于IEC60476:1993<<核仪器利用电离辐射源的电测量系统和仪表一般特性》,与IEC60476:1993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本标准代替GB/T7352--1987《利用放射源的电测量仪表》。本标准与GB/T7352—1987的主要差别如下:——标准名称改为《利用电离辐射源的电测量系统和仪表》}——更新和增添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按IEC60476增添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增加了电磁兼容性的要求(见4.1.4.4);——增加了“检验规则”一章,对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作了原则性的规定,为制定具体的产品标准提供了依据(见第6章);——增加了“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一章,使标准的结构完整(见第7章);——删除原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附录A中放入IEC60476:1993第4.2中的特性。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核仪器仪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0)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核工业标准化研究所、深圳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佳嘉、熊正隆、周迎春、蔡闻智、许晓蔚、李名兆。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7352—1987。 利用电离辐射源的电测量系统和仪表GB/T7352--2008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利用电离辐射源的电测量系统和仪表的术语、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标准适用于利用电离辐射源的电测量系统和仪表,可为制定有关产品标准提供基础,也可作为制造厂与用户之间签订协议的指南。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1912008,ISO780:1997,MOD)GB3836.12000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通用要求(eqvIEC600790:1998)GB3836.2—2000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2部分:隔爆型⋯d(eqvIEC60079—1:1990)GB3836.4—2000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4部分:本质安全型“i”(eqvIEC60079—11:1999)GB4075--2003密封放射源一般要求和分级(ISO2919:1999,MOD)GB/T8993—1998核仪器环境条件与试验方法GB/T102572001核仪器和核辐射探测器质量检验规则GB/T116842003核仪器电磁环境条件与试验方法GB11806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规程(GB11806--2004。IAEANo.TS-R一1:1996/2003,IDT)GB/T15479--1995工业自动化仪表绝缘电阻、绝缘强度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GB/T17626(所有部分)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idtIEC610004)GB/T18271.22000过程测量和控制装置通用性能评定方法和程序第2部分:参比条件下的试验(idtIEC612982:1995)GB/T18271.3—2000过程测量和控制装置通用性能评定方法和程序第3部分:影响量影响的试验(idtIEC61298—3:1998)GB/T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T19661.1—2005核仪器及系统安全要求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19661.22005核仪器及系统安全要求第2部分:放射性防护要求(IEC60405:2003,NuclearinstrumentationConstructionalrequirmentsandclassificationofradiometricgauges,MOD)EJ/T1059核仪器产品包装通用技术要求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测量系统3.1.1厚度计(电离辐射)thicknessgauge(ionizingradiation)带有电离辐射源,并设计成可以利用电离辐射非破坏性测量物质的厚度或单位面积质量的测量装置。j GB/T7352--20083.1.2密度计(电离辐射)densitygauge(ionizingradiation)带有电离辐射源,并设计成可以利用电离辐射衰减或反散射的变化,测量均匀物质或多种物质混合物的平均密度的测量装置。3.1.3物位计(电离辐射)levelgauge(ionizingradiation)带有电离辐射源,并设计成可测量物质表面或界面位置的测量装置。3.1.4透射式测量系统transmissionmeasurementsystem利用穿透被测物质的电离辐射进行测量的仪表系统。辐射源和探测器分别放置在被测物质相对的两侧。系统可包括测量和校正不良影响量影响的补偿传感器。3.1.5反散射式测量系统back-scattermeasurementsystem利用测量被测物质以及与被测物质贴近的基体(衬底)物质反散射的电离辐射进行测量的仪表系统。放射源和探测器放置在被测物质的同一侧。系统可包括测量和校正不良影响量影响的补偿传感器。3.1.6荧光x射线测量系统X—rayfluorescencemeasurementsystem利用在被测物质或与被测物质贴近的(衬底)物质中激发的荧光x射线进行测量的仪表系统。系统可包括测量和校正不良影响量影响的补偿传感器。3.1.7测量头measuringhead测量部件measuringassembly由一个或多个辐射源和辐射探测器以及能用来测量和校正不良影响量影响的任何补偿传感器或装置一起组成的子部件。3.1.8源室sourcehousing源部[组]件sourceassembly测量头中包含辐射源、源容器和主屏蔽以及关闭机构等部分。3.1。9探测器室detectorhousing探测都[组]件detectorassembly测量头中包含探测器的部分。该部件可以和源室做成一体,特别是反散射测量系统。3.1.10密封源sealedsource密封在包壳内或与某种材料紧密结合的放射性物质。在规定的使用条件和正常磨损下,这种包壳或结合材料能足以保持源的密封性。3.1.11电测量子部件electronicmeasuringsub-assembly处理单元processingunit通过组合的电气和电子器件,用于处理测量头产生的电气量并为测量目的提供具有适宜值的电气量的部件。注:电测量子部件通常称为主机。2 GB/T7352--20083.1.12测试点testpoint测量系统中可以监测电信号的点。3.1.12.1测试点AtestpointA测量系统中可以按其原始基本形式监测探测器输出信号的点。注:对于积分电离室,这点通常是在前置放大器之后,并在任何变换成数字形式之前。3.1.12.2测试点BtestpointB测量系统中监测控制信号的点。在无控制输出的系统中不存在这一点。3。1.72,3测试点CtestpointC测量系统中产生正常测量显示读数的点。3.1.13测量头安装架measuringheadsupportingmechanism安装测量头的机械部件。3.1.13.1固定式安装架fixedmechanism固定不动的测量头安装架。3.1.13.2回收式安装架retractablemechanism能从测量位置缩回的测量头安装架。3.1.13.3移动式安装架traversingmechanism测量头可沿着被测物质进行横向或纵向一定范围移动的测量头安装架。3.1.14测量间距measuringgap在透射式仪表中,它是置于被测物质两侧的源部件与探测部件相对面之间的最短距离。在反散射式仪表中,它是从探测部件(或源部件)最靠近被测物质的面到被测物质最远表面(或基体物质表面)的最短距离。3.1.15通行线passline被测物在测量间距中的位置线。3.1.16参比通行线/参考通行线referencepassline在测量间距中对应于正常完成校准时的通行线。它通常以一个离源室表面或探测室表面的规定距离来定义。3.1.17测量面积measurementarea被测物置于参比通行线上,被来自源部件的有用电离辐射束照射的横截面积。3.1.17.1总测量面积totalmeasurementarea参比通行线上能提供100%的输出信号的、给定被测物的最小面积。3 GB/T7352--20083.1.17.2有效测量面积effectivemeasurementarea为了提供输出信号和被测变量表之间的最佳校正,参比通行线上给定被测物质的面积。通常这个面积为总测量面积的65%~95%。注:当测量区内被测物质的质量(例如裂纹、粒度等)不均匀时,这个概念特别重要。3.1.18分辨力resolution能够观察或者检测的被测量的最小变化。应考虑信号的统计特性和采样技术的影响。宜校正信号过滤和数据测量时间对采样数据的影响。3.1.19系统几何分辨长度systemgeometricalresolutionlength在具有确定“质量/单位面积”的标准样品的指定方向上,在给定误差因素条件下能测量的最小长度。例如,在用扫描测量系统测量厚度时,几何分辨长度是有效测量面积、仪表建立时间、测量头扫描速度和累积数据采样时间等的函数。3.1.20不稳定性instability在参比条件下且所有影响量保持恒定,被测量在有效测量范围内保持不变,仪器在规定时段输出信号的变化。3.1.20.1电不稳定性electricalinstability在参比条件下,当所有影响量保持恒定并且辐射探测器没有受到照射时输出信号的变化。3.1.20.2辐射测量不稳定性radiometricinstability电离辐射的统计涨落statisticalfluctuationofionizingradiation源辐射发射及被探测的随机特性单独引起的输出信号变化。当探测器处于辐照状态时,其值规定为输出信号(不包含所有的漂移)平均值的±2口。3.1.20.3综合辐射测量不稳定性overallradiometricinstability由所有内在影响引起的输出信号变化,但电离辐射统计涨落和源活度衰变引起的漂移除外。如果没有其他规定,漂移可以用一个相对于初始输出信号的输出信号最大变化的时间函数来表示。综合辐射测量不稳定性包括长期漂移和短期漂移。3.1,20.3.1长期漂移long-termdrift在一天直至一年的时段内观察到的漂移,它不包括诸如腐蚀、容器和管道的磨损以及在管道和容器壁上物质粘附等外界因素引起的漂移。3.1.20.3.2短期漂移short-termdrift在短于一天的时段内发生的漂移。3.{.20,4源活度衰变不稳定性sourcedecayinstability源活度衰变以及任何相关补偿电路和算法引起的误差。3.1.21时间响应timeresponse在规定工作条件下,应用指定输入产生的、表示为时间函数的输出。典型参数“响应时间”和“建立时间”的定义如图1所示,4 GB/T7352--2008在数字系统中,输出信号由离散值组成。对被测量变化的响应表现为输出从初始值到最终值的阶跃变化。图2列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参数“上升时间”和“平均响应时间”不能用通常的方法进行定义,因为阶跃变化的出现无法确定。唯一有用的参数是“平均建立时间”,它表示为与系统采样时间、采样率及积分时间有关的离散时间问隔(见图2)。上升时滞后时间a)理想曲线b)实际曲线图1模拟系统对输入阶跃增量的典型时间响应 GB/T7352--20086阶跃变化输出合适的敦字单位最终值234采样时闻间隔教圈2数字系统对输入阶跃变化的典型时间响应波动范围 GB/T7352--20083.1.22平均响应时间(模拟信号)meanresponsetime(analoguesignals)从被测量发生阶跃变化时起,到输出信号第一次达到其最终平均值的规定百分数时止(适当考虑给出的信号统计特性)的平均时间。通常,阶跃变化的63.2%作为定义一倍时间常数的规定百分数。任何瞬时过冲量的大小宜予以指明。3.1.23平均建立时间(模拟信号)meansettlingtime(analoguesignals)从被测量发生规定的阶跃变化时起,到输出信号达到并保持在最终平均值±2一的统计噪声带内所需的最短时间。3.1.24恢复时间(模拟信号)recoverytime(analoguesignals)当测量状态从测量间距内没有被测物质的状态阶跃到测量范围内一个指定值时起,到输出信号达到并保持在最终平均值士2a的统计噪声带内所需的时间。3.1.25采样时间(数字信号)samplingtime(digitalsignals)完成输入量信息收集并转换为单一数值过程的整个时间间隔。3.1.26采样率(数字信号)samplingrate(digitalsignals)被测量在单位时间内被采样的次数。3.1.27平均时间(数字信号)averagingtime(digitalsignals)总积分时间(数字信号)overallintegrationtime(digitalsignals)以指定方式完成被测量数字化并取平均(例如,线性平均或指数平均)所用的时间间隔(通常以采样时间表示)。这些数字值可表示被测量按时间的平均值。3.1.28平均建立时间(数字信号)meansettlingtime(digitalsignals)从被测量发生规定的阶跃变化时起,到输出信号达到并保持在最终平均值土2a的统计噪声带内所需的最短时间。该数字平均建立时间宜表示为采样时间的倍数。3.1.29恢复时间(数字信号)recoverytime(digitalsignals)当测量状态从测量间距内没有被测物质的状态阶跃到测量范围内一个指定值时起,到输出信号达到并保持在最终平均值±2一的统计噪声带内所需的时间。该恢复时间宜表示为采样时间的倍数。3.1.30校准曲线calibrationcurve作为被测变量函数的系统输出信号的解析式、图形或列表的表示。3.1.31线性度linearity测量系统的实际校准曲线接近规定直线的吻合程度,如图3规定。注:通常测量的是非线性度,并用它来表示线性度。7 GB/T7352--2008输出一拽定l图3线性度lOO%输入3.1.32额定使用范围ratedrangeofuse影响量数值的范围,在该范围内仪器能满足有关工作误差的要求。3.1.33额定范围ratedrange制造商对设备规定的测量、观察、输入或设定的量值范围。3.1.34有效范围effectiverange额定范围的一部分,在该范围内仪器能在指定的误差极限内完成测量。3.1.35量程span有效范围的上、下限值的代数差,或被测变量的上、下范围值的代数差。3.】.36通行线误差passlineerror电亍被泓物质在测量间距中沿着垂直于通行线的方向移动所引起的测量误差。3.1.37测量头的准直性误差/对准误差headalignmenterror透射式测量系统中测量头相对另一个测量头移动所引起的测量误差。直线位移和角位移均包括在内。3.1.37.1x方向的准直性误差X-directionalignmenterror测量头在过程机械方向上作垂直于源一探测器轴线的直线相对位移所产生的偏移误差。8 GB/T7352--200B3.1.37.2l,方向的准直性误差Y-directionalignmenterror测量头在过程机械与x方向十字交叉方向上作垂直于源一探测器轴线的直线相对位移所产生的偏移误差。3.1.37.3z方向的准直性误差Z-directionalignmenterror测量头沿放射源一探测器轴线方向作相对线位移所产生的偏转误差。3.1.38扫描误差/采样廓形误差sampleprofileerror均匀标准样品位于参比通行线上并在参比条件下进行扫描测量时,由于横向移动机构在不同位置的偏移所引起的测量头的准直性误差。该误差表示为对每个标准样品的偏差。横向移动机构不同位置的影响可储存在测量系统的存储器中,用于不同位置测量值的修正,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测量误差。注;这是一个动态误差,它可以是系统时间响应、测量头扫描速度及环境温度的函数。横向移动机构的偏移可能受到被测物质的工艺温度和环境温度的影响。3.1.39成分影响compositioneffects测量过程中被测物质成分变化造成的影响。3.1.40杂质堆积误差foreignmaterialbuild-uperror由于杂质(例如污垢)堆积在测量头窗口上所造成的测量误差。3.1.41误差极限iimitsoferror设备在试验方法规定的条件下工作时,制造商对一个被测量所指定的误差最大值。3.1.42基本误差/固有误差intrinsicerror参比条件下测定的误差。3.1.43重复性repeatability在相同的工作条件下,由同一操作员在短时间内连续多次对同一样品值的输入进行测量,其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注:通常测量的是非重复性,并用它来表示重复性。3.1.44再[复]现性reproducibility在相同的工作条件下,可由不同的操作员在长时间内多次对相同值的输入进行测量,其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再现性也适用于在相同工作条件下,对相同的输入值进行校准时,用不同测量仪器测量,其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注:通常测量的是非再现性,并用它来表示再现性。3.1.45精确度/准确度(静态)accuracy(static)在参比条件下进行静态测量时,指示值与约定真值相符合的程度。注:通常测量的是不精确度,并用它来表示精确度。9 GB/T7352--20083.1.46标准化(功能)standardization在某些可能产生误差的条件(例如源衰变、污垢和电子漂移等)下进行测量时,系统可使测量输出规范化的自动、半自动或手动功能。注:检查样品的手动插入和随过程参数变化的变化被认为是重新校准,面不是标准化。3.1.47诊断功能diagnosticfeatures测量系统能使操作员断定系统正在以标准方式运行的那些功能。这些功能通常包括与运行过程中系统输入和输出极限值有关的分析算法,以及报告状态的手段。3.1.48补偿功能compensationfeatures测量系统使影响量(例如准直度和通行线等)的影响减小或波动的那些功能。存在这些功能的场合,确定测量误差时应将它们考虑在内。3.1.49回差hysteresis输入变量上升和下降时,同一输入的两相应输出值间的最大差值(通常指全行程范围内)。3.2测量系统外部有关的项目和量3.2.1单位面积质量massperunitarea面质量surfacemass面密度surfacedensity等于物质的密度(单位体积质量)及其厚度乘积的量。单位面积质量通常采用物质样品称重,并用该质量除以它的面积来计算。3.2.2影晌量influencequantity可以影响设备性能的外部量。注:当一个性能特性变化影响到另一个性能特性时,将它称为影响特性。3.2.3参比条件/参考条件referenceconditions为进行比对和校准试验而规定的、带有容差或限定范围的一组影响量和影响特性(必需时)的值。3.2.4空气柱影响aircolumneffects源与探测器之间的空气柱密度随测量期间大气压力和温度变化而变化所造成的影响。3.2.5外部噪声敏感度externalnoisesusceptibility由于电磁或高能辐射源的外部噪声源的干扰所引起的示值误差。3.2.6精确度/准确度(动态)accuracy(dynamic)在正常工作环境条件下进行测量时,指示值与约定真值相符合的程度。注:通常测量的是不精确度,并用它来表示精确度。4技术要求4.1通用要求4.1.1测量系统或仪表的描述测量系统或仪表的描述宜包括:10 GB/T7352--2008a)测量原理——透射式、反散射式、荧光x射线等;b)辐射源特性——类型、形状、数量、放射性同位素、活度、物理和化学特性等;c)成套性——测量头安装架的功能及控制方式、传感器类型及数量、传感器输出信号、信号处理、特性线性化及补偿等;d)应用现场——用途、正常工作条件、各部分的外形尺寸、质量及安装尺寸、电缆的连接方式和最大长度、测量间距及其可调范围等。正常工作大气条件可从表1中选取。表1正常工作大气条件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大气压力/组别适用场所%kPaI上5~—I一4020~80(30℃),无凝露室内Ⅱ——10~上5510~90(35℃),含凝露86~106简易房或工棚Ⅲ——20~-F605~95(40℃),含凝露室外4.1.2测量的基本要求具体的产品标准应明确测量系统或仪表适用的过程或物质的物理性能和特性。它包括:a)被测量——单位面积质量、厚度、密度、物位、成分、均匀度、固体含量、粒度、质量流量、含水量及距离等;b)被测物质特性(成分、成分变化、均匀度及物理状态等);c)系统或仪表的测量范围。具体的产品标准还应明确测量系统或仪表的供电电源及预热时间。所用的供电电源可从表2中选取。表2供电电源允许偏离其公称值的百分数/%参量公称值偏差级别1级2级3级电压/V单相220+10+15士10交流(有效值)三相380一12—20频率/Hz50土2土5士10直流电压/v由制造商确定土104.1.3外观测量系统或仪表的外壳和零部件表面的涂复层、面板、铭牌及标志均应光洁完好,不得有剥落和伤痕;标志的文字和符号应清晰;测量头、安装架的表面处理应良好。4.1.4安全4.1.4.1放射性安全通常情况下,测量系统或仪表所用的放射源是密封源,并符合GB40752003中的有关规定。测量系统或仪表的放射性防护要求,包括辐射防护分级、对电离辐射的防护、级别代码和标志、随行文件等应符合GB/T19661.2—2005的有关规定。在源室的外壳上应有明显的放射性标记,分别给出源闸关闭和开启时离开放射源一定距离处周围剂量当量率的最大值。制造商应为系统和仪表的辐射源的安全操作、贮存、倒装及处理制定安全使用规则。】1 GB/T7352--20084.1.4.2电气安全4.1.4.2.1接地I类防电击的测量系统或仪表的接地要求如下:a)所有的金属框架应该用尽可能低阻抗的导体接地;b)同一机箱或同一台仪表内,各功能单元的电路之间只髓形成一个公共接地点;c)同一机箱或同一台仪表内,测量微弱信号的各功能单元应按要求进行电气绝缘和屏蔽,其屏蔽电路在接到公共地电路和单元本身接地电路前,应维持自身的绝缘和屏蔽的连续性。4.1.4.2.2绝缘电阻测量系统或仪表规定端子之间的绝缘电阻应符合GB/T15479--1995规定的要求,其限值见表3。表3绝缘电阻限值工作电压(直流或直流绝缘电阻/Ma试验电压/正常工作大气条件湿热条件交流有效值)/vvI类防电击Ⅱ类防电击I类防电击Ⅱ类防电击≤601005712>60~13025071025>130~500500102057注1:湿热条件按GB/T8993~1998恒定湿热等级划分。注2:设备的防电击分类见GB/T19661.1—2005的表2。4.1.4.2.3绝缘强度测量系统或仪表规定端子之间的绝缘强度应符合GB/T154791995规定的要求。试验电压见表4。表4绝缘强度试验的试验电压值额定电压或标称电路电压(直流或交流试验电压/kV正弦波有效值)/vI类防电击Ⅱ类防电击≤600.50.75>60~1301.O1.5>130~2501.530>250~650204.0注:设备的防电击分类见GB/T19661.1~2005的表2。4.1.4.2.4报警和安全装置测量系统或仪表宜有显示工作状态的报警和安全装置。4.1.4.3防爆爆炸性气体环境中使用的测量系统或仪表应按照国家授权的防爆检验机构批准的图样制造,并符合GB3836.12000以及与其防爆类型相对应的标准部分(例如,隔爆型为GB3836.2—2000;本质安全型为GB3836.42000>规定的要求。经国家指定的防爆机构检验合格,取得“防爆合格证”后,方可使用。4.1.4.4电磁兼容测量系统或仪表的电磁环境条件(即电磁兼容试验项目)应按GB/T17626.1一z006或11684--2003的4.6,在具体的产品标准中予以规定,或由制造商和用户协商确定。电磁兼容试验结果分类见表5,用作评估测量系统或仪表电磁兼容性的依据。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测量系统或仪表电磁兼容试验的结果不宜低于B级。12 表5电磁兼容性评估等级GB/T7352--2008评估等级试验结果A在技术要求限值内性能正常B功能或性能暂时降低或丧失,但能自行恢复C功能或性能暂时降低或丧失,但需操作者干预或系统复位D因设备(元件)或软件损坏,或数据丢失而造成不能自行恢复至正常状态的功能降低或丧失4.2特殊要求4.2.1内部特性4.2.1.1一般要求内部特性指的是测量系统本身固有的那些特性,参见附录A。具体的产品标准可对所有适合系统或仪表的内部特性定量地给出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具体的项目由制造商(或与用户协商)确定。本标准列举其中常用的一些内部特性。为了不使外部影响量影响结果,这些试验及操作一般规定在参比条件下进行。4.2.1.2精确度具体的产品标准应给出产品的精确度等级或基本误差限。4.2.1.3回差回差不宜大于基本误差限的绝对值的1/Z。4.2.1.4重复性重复性误差不宜大于基本误差限的1/Z。4.2.1.5线性度线性刻度的仪表应给出线性度的要求。4.2.1.6时间特性4.2.1.6.1平均响应时间具体的产品标准应给出产品的平均响应时间。4.2.1.6.2平均建立时间具体的产品标准应给出产品的平均建立时间。4.2.1.6.3恢复时间具体的产品标准应给出产品的恢复时间。4.2.1.7不稳定性4.2.1.7.1电噪声及电的长期不稳定性具体的产品标准应给出对产品的电噪声及电的长期不稳定性要求。4.2.1.7.2辐射测量不稳定性(统计涨落)具体的产品标准应给出对产品的辐射测量不稳定性(统计涨落)要求。4.2.1.7.3综合辐射测量不稳定性具体的产品标准应给出对产品的综合辐射测量不稳定性要求。4.2.2外部特性4.2.2.1通则外部特性包括外部影响量对测量系统产生影响的那些特性,参见附录A。具体的产品标准可对所有适合系统或仪表的外部特性定量地给出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具体的项目由制造商(或与用户协商)确定。本标准列举其中常用的一些外部特性。这些试验及操作一般规定在参比条件下(正在关注其变化的影响量除外)进行。13 GB/T7352--20084.2.2.2供电电源变化当供电电源的参数(交流为电压有效值和频率值,直流为电压值)在表2规定的范围内变化时,所造成的示值变化不宜超过基本误差限的绝对值。4.2.2.3环境温度变化当环境温度在规定的正常工作条件范围内变化时,环境温度平均每变化10℃所造成的示值变化不宜超过基本误差限绝对值。4.2.2.4湿热在正常工作条件的最高温度和最高相对湿度的环境中,示值变化不宜超过基本误差限绝对值的3倍。湿热试验的测量系统或仪表在正常工作环境下恢复24h后,应仍符合4.2.1.1~4.2.1.3和4.I.3的要求。4.2.2.5外界磁场在磁场强度为400A/m的外界磁场作用下,示值变化不宜超过基本误差限的绝对值。4.2.2.6机械振动在振幅峰值为0.075mm(振动频率10Hz--60Hz)以及加速度幅值为10m/s2(振动频率60Hz~150Hz)的机械振动环境中,示值变化不宜超过基本误差限的绝对值。注:机械振动的严酷度可根据工作环境条件另行选定。4.2.3运输测量系统或仪表在包装条件下,应能承受GB/T8993--1998附录H规定的抗运输环境试验。试验后,应仍符合4.2.1.1N4.2.1.3和4.1.3的要求。5试验方法5.1一般要求5.1.1测量系统或仪表的描述检查被试测量系统或仪表实物以及它的铭牌、标志和随行文件,确认其是否与4.一致。5.1.2测量的基本要求检查被试测量系统或仪表实物以及它的铭牌、标志和随行文件,确认其是否满足4基本要求。5.1.3外观1.1的描述完全1.2规定的测量用目视法检查测量系统或仪表的外观。5.1。4安全5.1.4.1放射性安全按照GB/T19661.2—2005的规定检查被试测量系统或仪表实物以及它的铭牌、标志和随行文件,确认其使用的放射源以及所采取的防护措施。所有参加试验的人员在进行操作之前必须熟悉制造厂制定的安全使用规则,掌握有关的放射性安全防护知识,并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严格执行。5.1.4.2电气安全5.1.4.2.1接地检查I类防电击的被试测量系统或仪表的接地,确认它是否符合4.1.4.2.1的要求。5.1.4.2.2绝缘电阻被试测量系统或仪表的绝缘电阻试验应使用直流电压合适的兆欧表(或绝缘电阻表),并按照15479--1995中5.3的规定进行。注:试验设备的其他要求见GB/T15479--1995中5.2.1。14 GB/T7352--20085.1.4.2.3绝缘强度被试测量系统或仪表的绝缘强度试验应使用功率不小于表6规定值的交流耐压试验仪(或耐压绝缘测试装置),并按照GB/T154791995中5.4的规定进行。拄;为了试验时操作安全、尽量避免设备和被试测量系统或仪表的损坏、以及便于具体检测,在具体的产品标准中可以规定绝缘回路泄漏电流的允许值作为判定试验结果的依据。表6绝缘强度试验设备的功率试验电压/kV设备功率/(kV·A)≤1.5o.25>1.5~3.00.5>3.01.O注:设备的其他要求见GB/T154791995中5.2.2。5.1.4.2.4报警和安全装置利用模拟信号检查报警和安全装置工作是否正常。5.1.4.3防爆防爆试验由国家授权的防爆监测检验机构按照GB3836.1—2000以及与其防爆类型相对应的标准部分(例如,隔爆型为GB3836.2—2000;本质安全型为GB3836.4--2000)的规定进行。5,1.4.4电磁兼容电磁兼容试验应根据确定的项目,按GB/T17626(相关部分)或GB/T116842003第5章和附录B的规定进行。对试验结果进行评估并予以报告。5.2特殊要求5.2.1内部特性5.2.1.1参比条件内部特性试验,特别是仲裁时,应在参比条件下进行。参比条件参数及其允差见表7。表7参比条件和一般试验条件影响量参比条件一般试验条件环境温度20℃(或23℃、25℃)土2℃15℃~35℃环境相对湿度50%--75%45%~75%大气压力86kPa~106kPa交流供电电压(1士o.01)电压公称值交流供电频率(1土0.01)频率公称值直流供电电压(1土0.01)电压公称值外界磁场除地磁场外,其他外界磁场的影响小到可以忽略环境放射性不高于本底水平日光照射无直射5.2.1.2精确度测量系统或仪表的不精确度按照GB/T18271.2—2000的第4章规定进行测量。5.2.1.3回差测量系统或仪表的回差按照GB/T18271.2—2000的第4章规定进行测量。5.2.1.4重复性测量系统或仪表的不重复性按照GB/T18271.22000的第4章规定进行测量。 GB/T7352--20085.2.1.5线性度测量系统或仪表的非线性按照GB/T18271.2—2000的第4章规定进行测量。线性度可以用校准曲线与规定直线(用使正、负最大偏差最小并相等的方法获得)之间的最大偏差表示(如图3);也可以用回归分析法,用线性相关系数表示。同时应说明土2一(标准偏差)的极限值。5.2.1.6时间特性5.2.1.6.1平均响应时间本试验在有效测量范围内的任何两点之间进行。使被测量产生一个规定的阶跃变化(所需时间不得大于被测平均响应时间的1/IO),使用高速记录仪、示波器或其他合适的仪器获取阶跃变化所引起响应的记录或图形等数据。确定从被测量产生阶跃变化开始到输出信号第1次达到最终变化量的63.2%时所需的时间。通常取3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5.2.1.6.2平均建立时间本试验在有效测量范围内的任何两点之间进行。使被测量产生一个规定的阶跃变化(通常取在给定量程范围的30%~80%之间;所需时间不得大于被测平均建立时间的I/lO),使用高速记录仪、示波器或其他合适的仪器获取阶跃变化所引起响应的记录或图形等数据。确定从被测量发生阶跃变化时起,到输出信号达到并保持在最终平均值-E-2a的标准偏差带内所需的最短时间。被测量增大和减小时的平均建立时间都需要测量。通常取3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5.2.1.6.3恢复时间需进行两项试验:a)被测量由0阶跃到有效测量范围10%左右(各量程);b)被测量由0阶跃到有效测量范围90%左右(各量程)。使被测量产生一个规定的阶跃变化(所需时间不得大于被测恢复时间的十分之一),使用高速记录仪、示波器或其他合适的仪器获取阶跃变化所引起响应的记录或图形等数据。确定当测量状态从测量间距内没有被测物质的状态(即为o)阶跃到测量范围内一个指定值时起,到输出信号达到并保持在最终平均值土2a的标准偏差带内所需的时间。通常取3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5.2.1.7不稳定性5.2.1.7.1电噪声及电的长期不稳定性在没有放射源影响(关闭源闸或取走放射源)的情况下,测量系统或仪表的电噪声,结果用±2a表示。在规定时间(与具体应用时间相对应)内,测量输出信号的最大漂移,用来表示其电的长期不稳定性。5.2.1.7.2辐射测量不稳定性(统计涨落)应在有效测量范围内10%、50%和90%量程处测量输出信号的辐射测量不稳定性(统计涨落)。辐射测量不稳定性(统计涨落)用与偏离最终输出信号平均值的±2一相当的被测量的量值或测量值的相对偏差表示。通常取上述三处测得值中的最大值作为辐射测量不稳定性(统计涨落)试验的结果,也可以将三者同时列出。5.2.1.7.3综合辐射测量不稳定性在射线束内插入一个固定的吸收体(此时测量系统或仪表应工作在有效测量范围内),在规定时问(-5具体应用时间相对应)内自动记录输出信号平均值随时间的漂移。综合辐射测量不稳定性用最大漂移量的相对误差或测量值的相对标准偏差表示。16 GB/T7352--20085.2.2外部特性5.2.2.1一般要求这些试验及操作一般规定在参比条件下(除正在关注其变化的影响量外)进行。如无异议,这些试验及操作也可以在一般试验条件(见表7)下进行。但应在试验报告中说明试验时的影响量的具体参数值。5.2.2.2供电电源变化根据正常工作条件中允许的变化范围,按照GB/T18271.32000的12.1进行。直流供电为电压上限值、额定值和下限值,共3组。交流供电为电压的上限值、额定值、下限值和频率的上限值、额定值、下限值之间的组合,共9组。计算各组的示值变化。5.2.2.3环境温度变化根据正常工作条件中环境温度的上下限,分别按GB/T89931998的附录A和附录B规定的方法进行低温试验和高温试验,并计算环境温度每变化lo℃引起的示值变化。5.2.2.4湿热根据正常工作条件中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的上限,按GB/T89931998的附录D规定的方法进行,并计算湿热环境引起的示值变化。湿热试验的测量系统或仪表在正常工作环境下恢复24h后,再次检查4.2.1.1~4.2.1.3和4.1.3的要求。5.2.2.5外界磁场试验按照GB/T18271.32000第15章的方法进行,并计算外界磁场引起的示值变化。注:试验也可以按照GB/T89931998的附录H的方法进行。5.2.2.6机械振动试验按照GB/T18271.3--2000第7章的方法进行,并计算机械振动引起的示值变化。注:试验也可以按照G13/T89981998的附录E的方法进行。5.2.3运输抗运输环境性能试验按GB/T89931998的附录H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后,再次检查4.2.1.1~4.2.1.3和4.1.3的要求。6检验规则6.1检验的分类检验可以分为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两种。具体的产品标准应给出检验项目表,表中宜有相应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章条号。6.2出厂检验每台产品(测量系统或仪表)应按具体产品标准给出的检验项目表逐项进行出厂检验。经检验合格,并附上产品合格证,方可出厂。6.3型式检验6.3.1总则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a)新产品或老产品转厂生产的试制定型鉴定;b)正常生产后,如结构、材料、工艺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c)正常生产时,定期进行;d)产品长期停产后,恢复生产时;17 GB/T7352--2008e)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f)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进行型式检验要求时。除非另有规定,型式检验应按本标准规定的全部技术要求项目进行。注:防爆产品在其“防爆合格证”有效期内,只要产品按照国家指定的防爆检验机构批准的图样制造,可以不进行防爆试验。6.3.2抽样和判定型式检验的抽样和判定按GB/T10257--2001的规定进行。7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7.1标志7.1.1产品(或电测量部件)产品(或电测量部件)应有铭牌,标明以下内容:——产品型号和名称;——产品制造日期、编号或生产批号;——制造厂名或商标。必要时,还可标明:——被测物质及其特性;——测量范围;——精确度等级;——供电电源;——外形尺寸、质量及安装尺寸;——电缆的连接方式和最大长度;——测量间距及其可调范围等。7.1.2源部件源容器的外壳上应有明显的放射性标志和屏蔽性能的级尉标记。放射性标志(包括必要时使用的警告标志)应符合GB/T188712002规定。源部件的铭牌上至少应有下列内容:——放射性核素的名称;——放射源活度及其测定时间;——放射源的辐射防护等级;——源部件的编号。注:铭牌上的内容可根据需要进行增补。7.1.3防爆产品防爆产品的标志和铭牌内容还应符合GB3836.1—2000的规定。7.2包装7.2.1要求产品的包装应符合EJ/T1059的要求。带放射源的产品(或部件)的包装箱,其箱外标志应符合GB/T191的规定。7.2.2随行文件包装箱内的随行文件包括:产品合格证、产品使用说明书、装箱单、随机备件或附件清单、安装图及其他有关技术资料。1R GB/T7352--20087.3运输产品在包装条件下,应允许用汽车、飞机、轮船等任意方式运输。带放射源的产品(或部件)的运输应按GB11806的规定进行,托运前必须经辐射安全主管部门检查并获得认可证书。7.4贮存产品在包装条件下,贮存在温度为一40%~+60%、相对湿度不超过95%、无腐蚀性气体的环境中。当放射源不使用时应交有关部门处理或贮存在专用的放射源存放处,并有专人负责保管。 GB/T7352--2008附录A(资料性附录)利用电离放射源的电测量系统的内部特性和外部特性在复杂的测量和控制系统中,可以在整个系统的若干部位上提出试验和性能规范的要求。例如,测试点可以选择在基本传感器输出处和信号处理之前、一次信号处理模块的输出处、过程控制信号模块的输出处以及常规测量显示装置的输出处。由于拥有不同的响应时间以及使用不同的信号处理硬件和算法,上述各部位处可呈现不同的测量性能特性。在确定系统是否适合预期的应用时,熟悉各部位处的性能特性是很重要的。A.1内部特性A.1.1电气特性和软件特性a)时间常数;b)平均响应时间;c)平均建立时间}d)恢复时间;e)开关时间;f)开关点;g)采样率;h)采样时间;i)平均时间;j)电噪声;k)测量线性;1)模一数转换分辨力;m)软件查询表分辨力;n)软件位分辨力。A.1.2辐射测量特性a)辐射测量不稳定性(噪声);b)受辐射测量不稳定性限制的分辨力.c)受辐射测量不稳定性限制的重复性;d)源活度衰变影响。A.1.3几何特性a)源一探测器的距离;b)测量间距;c)通行线;d)总测量面积;e)有效测量面积;f)几何分辨力。A.1.4机械特性a)杂质(污垢)的堆积;b)测量头的准直性:1)x轴方向偏移}20 2)y轴方向偏移;3)Z轴方向偏移;4)角偏转。c)扫描位置误差;d)扫描采样廓形误差。A.1.5总系统特性a)校准曲线;b)线性度;c)灵敏度曲线;d)额定测量范围;e)有效测量范围;f)信噪比;g)系统标准化功能:1)电子漂移校正;2)源活度衰变补偿;3)杂质(污垢)堆积补偿;4)其他定期校正;h)重复性;i)再现性;j)非线性辐射(测量束)平均;k)非线性信号平均}1)固有误差;m)诊断功能;n)短期漂移;o)长期漂移。A.2外部特性A.2.1电气特性和软件特性a)主电源电压;b)外部测量和补偿;c)误差测量和补偿算法。A.2.2环境特性a)环境温度;b)环境湿度;c)振动;d)日光照射;e)本底辐射;f)大气压力;g)电磁场。A.2.3过程特性a)过程温度;b)成分影响;c)被测物的不稳定性(挥发等)GB/T7352--2008 GB/T7352--2008d)A.2.4a)b)c)被测物的不均匀性。总系统特性精确度/准确度;测量的可溯源性;再现性。 GB/T7352--2008参考文献[1]IEC60476:1993核仪器利用电离辐射源的电测量系统和仪表一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