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00 KB
- 2022-04-22 13:32:29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分析毕业论文目录一、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 (一)、总体表现(二)、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较高的水平(三)、大学生成为新的失业群体二、中国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一)、结构升级和资本构成提高(二)、人口总量过大(三)、教育与培训尚待进一步发展(四)、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三、失业对社会的影响一、失业直接影响经济(二)、加剧贫困(三)、导致分配不公(四)、影响社会的稳定四、解决失业问题的对策(一)实行工资补贴政策,以增加就业岗位、(二)、建立失业预警系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三)、实施积极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合理调整经济结构,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五)、实施积极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六)2中国失业问题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一、中国失业问题现状(一)总体表现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失业问题开始逐步显现:进入新世纪后,失业形式依然严峻。2008年3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指出:
这五年我国新增劳动力城乡加起来每年超过2000万人。新增劳动力的数量庞大,历史遗留问题积压,失业问题愈发显得形势严峻。(二)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较高的水平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虽然个别年份城镇登记失业率略有下降,但失业总量规模依然很大。2001年之前,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0一下,其中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仅在3左右,从2002年到2007年的六年间,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保持在4以上的水平,2008年失业率在4.5左右。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有限的耕地必然导致农业排挤出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必然的趋势。据数据统计,中国农村人口达8.6亿人,为全国总人口的70.9,农村从业人员为4.9亿,为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72.2,除去失业人员外,农村中尚有近4亿人口无所事事,除去老人,丧失劳动力及未达到劳动年龄的儿童外,农村中富余人员的基数还是很大的,据专家估计,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在1.9亿。
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正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而下岗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女性偏多,文化素质较低,技能单一,就业竞争能力差,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需要。长期的“大锅饭”体制养成了过分依赖企业或政府安置的思想,对企业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怕吃苦不愿自己找出路。有些人缺乏自我提高认识,不愿接受培训,而择业期望值过高与实际需要不相符,加大其就业难度。(三)大学生成为新的失业群体据教育不统计显示,2001年全国大学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0。待约业率为30。34万人待业;2002年待业人数37万人,2003年为52万人,2004年为69万人;2005年就业率达到72.6,待业毕业生为79万人;2006年初次就业率与上年持平,落实就业的毕业生超过300万人,仍有11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加上往年没有就业的,估算有250多万人。最近数据表明,2007年,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10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3在此情况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所所长李培林还认为,中国现在整个高校的毛入学率仍然只有20,这种比例比起一些发达国家和周边一些新兴的工业国家和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说,我们不能够停止高校发展的步伐,因为这种停止会造成大量的教育资金问题向海外流失。二、中国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一)结构升级和资本构成提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造成就业弹性的下降。一般来说,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儿集约式经济增长方式则会带来就业就会的减少。在中国有粗放式增长方式向集约式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出现了“高增长低就业”现象,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在下降。从数据上看,“九五”期“十一五”期间GDP年均增长间GDP年均增长8.6,年均增长就业人数804万;9.5,年均增加就业人数只有748万,比“九五”期间少56
万人。就业弹性系数也处于下降状态:“九五”时期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为0.13,单刀“十一五”期间,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到0.11。产业结构调整造成劳动力供需出现矛盾。首先,中国第一产业科学技术水平日益提高,不少劳动力得以释放,涌向第二、第三产业。其次,中国第二产业正经历“资本深化”进程。因此,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并没有有效的扩大劳动力需求,在扩大就业需求方面效果并不理想。最后,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在发挥吸收劳动力方面的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二)人口总量过大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面对十分庞大的劳动力队伍,目前全社会的工作岗位的总数量是十分有限的。也就是说,我国失业问题将长期存在,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劳动力总量过剩型失业,这是由于过去的人口高速增长和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导致的。以2000年3.56亿农村从业人员计算,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誉为2.36亿,分20年转移,平均每年的超过1180万,这还不包括每年1000万左右城乡劳动力自然增长。两项合计,每年净增长的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但以90年代末GDP增长的城镇就业弹性系数为0.25、GDP年均增长8和2000年末城镇从业人口2.13亿来计算,城镇每年的劳动力需求量为426万,不足500万,即使加上农村自己创造的非农业就业机会,里2000
万的劳动供给量,缺口仍然非常大。(三)教育与培训尚待进一步发展首先,中国缺乏多形式、多层次系统的培训体系。当前的培训层次不高且单一,更多的集中在基础性培训,没有更好地发挥全社会系统职业培训对劳动资源的素质优化和结构调整。其次,职业培训主体比较单一、投入不足。目前企业是职业培训的主要承担者,而当前国内企业普遍存在培训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企业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占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相对较低,即使开展培训,实际用于职工培训的花费也不是很高,效果并不明显,企业培训工作有当前的简单培训向高技术含量培训转变仍有相当的路要走。(四)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全球经济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出现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新的经济现象。他以科技进步与现代信息网络为基础,并进行配置。在经济现实中,我们看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日益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高质量的物质产品、高素质的无形服务,日益享受到有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高4效、利润和发展机会。但我们还应看到另一面,即经济全球化不仅能带来诸多好处,同时也能带来坏处,甚至能形成经济全球化的“陷阱”。因为发达国家经济起飞的发展路线以及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的实现告诉我们,经济全球化并非救世良药,如果用剂不当,甚至能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陷阱”
,乃至引发经济危机,导致经济全面衰退,也必然导致失业人数的增加。三、失业问题的影响(一)失业直接影响经济失业人员增多,、失业率的上升,表明经济处于衰退阶段,并导致消费的萎缩和厂商利润的下降。从宏观经济来看,失业表明一部分资源没有得到利用。愿意工作并有能力工作的人没有被用于生产和经济活动。同时大量的失业者没有工作,其他的就业者就得不得不为维持这些失业者及其家庭付出代价,增加了社会保障的支出与现存企业运行成本。(二)加剧贫困失业是城市贫困不容忽视的原因。数据显示,失业者陷于贫困的机会是一般人的6倍。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在基本没有社会保障准备的条件下开始大规模推行的,这就使失业与贫困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有资料显示,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2004年的2610万。与此相比,城市贫困问题确有发展趋势。2004年我国城市人口贫困发生率为6—8,高于同期农村贫困人口发生率。过去20年来,城市贫困并没有因为经济高速发展而有所减轻,相反还表现出日益加重的迹象。更严重的是,失业导致的教育匮乏、人们生活水平下降、机会不平等,使失业者及其家庭陷入“贫困恶性循环”(三)导致分配不公对于劳动者个人而言,劳动力作为一种具有时效性的资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
失业期间劳动力的浪费使得劳动者丧失了部分参与国民收入正常分配的机会。同时,失业人口的存在易于导致社会的经济利益分配格局出现失衡,从而造成社会环境的不稳定和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四)影响社会的稳定失业也使地区及社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失业严重的社区经济萧条,税收下降,公共服务与福利下降,人际关系紧张,犯罪活动增加。失业对个人来说是一出悲剧,对社区来说是造成混乱和紧张的一个原因,对社会整体来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长期的高失业率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政权乃至制度的安危。四、解决失业的对策(一)实行工资补贴政策,以增加就业岗位对于市场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来说,其最终雇佣的劳动力数量取决于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和其雇佣成本,当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等于其雇佣成本即工资率时,企业停止雇佣工人。而当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水平不变时,降低劳动力的雇佣成本就可以相应提高企业雇佣劳动力的数量。然而工资具有向上调整的刚性是由经验所证明的铁律,将工资率调低将会遇到难以克服的阻力,因此,针对特殊人群的工资补贴政策就成了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增加劳动力需求的一种手段。政府在一定范围内针对特定人群(如下岗工人、长期失业者、低收入家庭等)给与一定的工资补贴或类似的政策补贴,能够降低企业雇佣工人的成本,增加其因减少支付工资总额而获得的利润,从而鼓励企业雇佣更多的工人。(二)建立失业预警系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改革的代价,失业所引发的后果不应该由失业者独自承担,而应
5由政府,改革收益者以及财富阶层共同承担。要在全国特别是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行业、地区建立相应的失业预警系统,预测失业变动情况并及时报警。针对具体情况,准备应付的预案和计划。失业保险要准备足够的资金,尽快解决失业保险覆盖面窄,资金不足以及失业保障金给付标准不明确等问题,提高抗失业风险的能力,保证失业人员的失业救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其中主要是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三)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强化职业技能培训这一政策是缓解中国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的治本之策。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体系首先需要做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确立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地位,打破劳动力流动在地区、部门、城乡之间的各种制度性的障碍,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各种行政性分割,形成完善的市场就业机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尤其是对于农民的跨地区流动就业,要消除歧视性的政策,实现平等竞争;二是加强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尽快建立起社会化、高效率的就业信息网络。促进就业岗位信息得充分传达,减少因摩擦产生的岗位流失和职工失业。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不仅可以缓解结构性失业的矛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还可以促进失业者就业、减少在职者失业。中国长期以来对职业教育的忽视造成的职业教育落后、职业培训不发达的局面,必须通过加大投入、强化舆论引导等方式予以改善,在全社会形成重视职业教育和培训,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不仅鼓励用人单位重视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同时引导在职和失业者主动提高技能。最终要通过加大职业教育的改革力度,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服务就业、促进就业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四)实施积极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失业治理的根本和关键是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增长。许多学者认为,针对当前的失业问题应当实行更为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比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贸易和外商投资政策、产业政策。但是,如果这些政策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增长,不能带来就业增长和控制失业率继续升级,这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这种经济增长本身和社会安定都将成为大的问题。因此,宏观经济政策的施行和经济的增长不许坚持一下原则:(1)采取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以改革促发展是失业的根本,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是改革的重要保障。由于宏观经济目标和政策属于短期性经济目标和政策,一次没有一成不变的宏观经济目标和政策,必须根据变化和形式灵活调整和重新定位。同时,又要实行持续、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把劳动就业列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列入国民经济长远发展规划,并以系列、法律为保障,以达到既定的各项控制目标。(2)采取适当的经济发展方式。2007
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结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方面,还要以增加就业量、提高就业率为目标。也就是说,加强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应确定扩大就业优先的目标,不仅保证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更要通过选择适宜的经济发展方式,最大限度的促进就业。合理调整经济结构,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来说,积极创造就业机会是6治理失业的根本途径。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对治理结构性失业起决定性作用。经济结构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产业结构调整。(1)正确处理经济结构调整的三个关系即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东部、中部发展与西部开发的关系。(2)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3)鼓励和引导非正规就业。所谓非正规就业,就是在非正规部门就业和正规就业单位就业的非正规用工。如小商贩、家庭工厂、个体户、街头流动摊贩、企业临时工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积极发展种类教育与培训事业,全面提高就业者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需要。(1)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3)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4)依托教育培训宜教正确的择业观。参考文献
(第二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一、张彦,吕青《社会保障概论》二、袁乐平《失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三、赖德胜《中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四、蒋琳《中国劳动力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D.四川大学.2001.7'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Z3040摇臂钻床控制系统的PLC改造毕业论文.doc
- 三相异步电动机发展现状毕业论文.doc
- 三菱FX2N PLC在电梯控制中的应用毕业论文.doc
- 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分析毕业论文.doc
- 下一代互联网发展趋势研究毕业设计.doc
- 不同牧草缓冲容量的比较研究毕业论文.doc
- 不同玉米品种的根系活力与产量性状关系毕业论文.doc
- 东软日报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与实现毕业论文.doc
- 东风EQ1090E型载货汽车驱动桥部分毕业设计.doc
- 中国机械制造业的现状及前景分析毕业论文.doc
- 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竞争优势研究毕业论文.doc
- 中国电信的服务营销分析毕业论文.doc
-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毕业论文.doc
- 中央空调节能运行方法探讨毕业论文.doc
- 中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毕业论文.doc
- 中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浅析毕业论文.doc
- 中小企业ERP系统设计与开发毕业设计.doc
- 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研究毕业论文.doc
相关文档
- 施工规范CECS140-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1-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2-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铸铁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3-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预制混凝土圆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5-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矩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90-2005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cecs 140: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含条文说明)
- cecs 141: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
- cecs 140: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
- cecs 142: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铸铁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