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66 KB
- 2022-04-22 13:35:50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安徽工业大学毕业论文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发展毕业论文目录一、绪论1(一)研究背景1(二)研究意义2(三)国内外研究综述2(四)研究内容3(五)研究方法4二、我国农村现行养老保障模式5(一)概念的界定51、养老保障52、农村养老保障53、城镇化64、新型城镇化6(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历程6(三)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现行模式71、土地养老保障模式72、个人(自助)养老保障模式73、家庭养老保障模式84、农村社区(集体)养老保障模式85、政府养老保障模式9三、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村养老保障提出的挑战10(一)家庭养老的功能逐渐弱化101、新型城镇化促进了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102、新型城镇化加快了农村老龄化和高龄化的进程103、新型城镇化改变了家庭的权力结构,降低了老人的权威地位104、新型城镇化动摇了传统家庭养老的社会文化基础11(二)集体(社区)养老面临新的困难111、新型城镇化减少了农村集体土地的存量112、新型城镇化加速了部分乡镇集体企业的衰落11(三)土地保障功能缺位,自我养老与土地养老日趋不稳定121、新型城镇化减少了农村的可耕地面积122、新型城镇化影响了农村土地的收入12(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需求增加,政府养老的压力增大121、新型城镇化加大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的需求122、新型城镇化增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压力13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养老保障的可行模式探究14(一)产业养老模式1424
安徽工业大学毕业论文1、产业养老是当前人口老龄化的现实选择142、产业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分析14(二)商业养老模式151、发展农村商业养老模式的必要性152、商业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分析15(三)名义个人账户制养老模式161、名义个人账户制是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理性选择162、名义个人账户制养老模式的可行性16五、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养老保障可行模式实施的保障机制18(一)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18(二)加大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障的财政支持18(三)加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法制建设19(四)强化农村养老保障的宣传教育19结语21致谢22参考文献23一、绪论(一)研究背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一直占绝大多数,所以农村的繁荣稳定关系着整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我国农村人口比例较大、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严重,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所以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尤为重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近7亿,占总人口数50.05%;全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其中大部分老年人居住在农村。①2013年2月27日,我国发布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中指出,未来20年是中国老年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2013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2033年前后将翻番到4亿,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最高年份将增加1400多万。预计到2050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比重由目前的13.7%上升到34.8%。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表现在老年人口数量比较大,还表现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与加速趋势建立在比较薄弱的社会经济条件上。中国刚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人口红利却即将消失,老龄化趋势不断凸显,致使中国成为“未富先老”国家。24
安徽工业大学毕业论文新型城镇化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由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化的多方面内容综合统一的过程,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改善农村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农村传统家庭对老年人的支持格局,由于当前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仍以家庭养老保障为最主要的形式,因此,家庭养老支持状况的弱化对农民养老问题的解决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乡社会一体化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的形势,不少农民虽然住上了城镇人一般的住房,但在社会保障方面却难以享受和城镇人同等的待遇。与城镇比较看,农村老年人口不仅总量和比例上远远高于城镇,农村的老龄化程度也远远高于城市。然而,城镇户口老年人却享有不同程度的退休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保障,而农村则远远不及城镇,很多老年人甚至享受不到任何的养老保障,因此农村养老保障的负担比城镇更重。此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提高,再加上我国目前已经总体上进入了以城市带动农村、以工业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阶段,基本具备了加大力度解决“三农”问题的条件和能力,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来说则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我们不应忽视农村养老保障事业发展缓慢、城乡养老保障差距不断扩大等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切实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水平,对于让广大农民充分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由此可见,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民养老问题,这是现有农村老年人目前面临的现实问题。(二)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目前,我国农村早已进入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本研究考察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关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提出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切实理论,对于构建我国欠发达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补充农村养老保障理论知识,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内容将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近些年来,我国学者研究农村养老问题的较多,也取得了重大的优秀成果;但是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农村养老保障问题为基础进行研究的较少。本文则欲弥补这一不足,在分析我国农村养老现状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养老保障现有问题的基础上,探讨适合此阶段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选择,同时提出强化农村养老保障的对策建议,从而解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民养老保障问题。(2)现实意义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形势,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应扎实做好农村养老保障工作,努力实现农村所有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让广大农村老年人能够共享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成果,让农民养老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和提升。切实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不仅有利于解决“三农”24
安徽工业大学毕业论文问题,缩小城乡差距,而且是在维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因而有利于减少农村社会现有的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公平,从而对实现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都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加强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尤其是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研究和规律的探索,关注农村养老保障问题,从而提出科学的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切实解决好广大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是写作本文的现实意义。(三)国内外研究综述(1)国外研究综述概括起来说,西方对人口城市化的理论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从人口发展过程和其他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相互关系来考察;另一方面,是从人口发展过程本身来考察,主要分析人口城市化过程本身及其对人口发展、人口变动的影响,特别是它对生育率水平、死亡率水平和人口迁移、人口再分布的影响(李竞能,2004),这些指标的表动直接影响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水平。到了20世纪50年代,西方人口城市化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乡村一城市迁移动因及其对城市化的影响。K•戴维斯(K.Davis)和J•布莱克(J.Blake)在1956年提出中介变量理论(MediatorTheory)时,指出城乡社会结构变化的差异导致它们生育率的差异,不发达地区的生育率远高于城市工业化社会,工业化社会妇女的晚婚率、不婚率、节育率都比较高(李竞能,2004)。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人口城市化理论研究中,S•W•科屈鲁(S.W.Cochraue)考察了教育、城市化对生育率的作用,认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育水平的提高,进而有助于生育率的下降(李竞能,2004)。此外,美国人口学家Rogers(1984)提出了“年龄-迁移率”理论,即青壮年人口的迁移倾向要远高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口。对于21世纪世界人口城市化的发展前景,R•E•比尔斯伯路(R.E.Bilsborrow)(1998)论述了发展中国的迁移和城市化的模式、决定因素、潜能和社会经济后果(李竞能,2004)。(2)国内研究综述关于城镇化的研究,2009年赵金华等人在对各省(区)按照城镇化水平和速度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采用各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面板数据进行定量计算,考察各省(区)的主要影响因素和不同影响因素对城镇化水平的作用效果,比较分析城镇化进程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及原因。关于老龄化问题的研究,一方面国外关于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和老年事业的经验为研究中国人口老化问题提供了借鉴的成果,另一方面中国的人口有其自己的特殊性,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背景既有别于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更与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同。因此,国外的经验虽然可以借鉴,但终究难以适应中国的国情。24
安徽工业大学毕业论文随着人口老龄化事实的持续演进,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层出不穷。在经历了宏观上对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征、原因、过程作出描述的研究之后,一方面分城乡、分区域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不断深入;另一方面以人口老龄化为背景研究与之密切相关的经济社会影响,尤其是养老制度的文献越来越多,且呈现出学科交叉的特点。前者比如刘爽(1998)、田永坡,胡卫勋,王晓东(2007)、李德玉(2008)、罗元文(2008)、许跃强(2009)、李红星,付林(2009)、李思思、甘卓群(2009)、王泽强(2011)等;后者比如戴卫东,孔庆洋(2005)、朱卫东,姚建平(2005)、苗锦涛(2007)、孔祥建(2007)、潘虹(2007)、王凡(2008)、蒋蕾等。(四)研究内容本文立足于新型城镇化视角,通过研究分析指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养老保障面临的挑战,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模式选择进行探讨。在对目前我国农村养老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期为解决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建议。本文共分五章,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章简要阐述了相关概念,简单叙述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历程,并详细分析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即主要存在哪几种模式,主要形式包括土地养老保障模式、(个人)自助养老保障模式、家庭养老保障模式、社区(集体)养老保障模式、政府养老保障模式。第三章本章是整篇论文的重点章节,通过研究得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给我国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带来的挑战,接着分析了产生这些影响的原因。第四章本章也是整篇论文的重点章节,通过分析我国农村养老现状以及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带来冲击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即产业养老保障模式、商业养老保障模式、名义账户制养老模式。第五章解决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对策建议。通过分析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现状以及城镇化对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带来的影响的基础上,为解决我国农民养老问题做出了有益的思考,并分别从完善制度设计、加大财政支持、加强法制建设、强化宣传教育这四个角度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解决提出对策建议。(五)研究方法本文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理论联系实际。(1)文献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是通过收集各种文献资料的方式,获取与调查论文相关信息的方法。本文通过阅读大量有关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养老保障方面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梳理观点,将文献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判断、推理等形式从新型城镇化角度分析出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中显现的根本问题,结合相关文献研究成果和我国实际情况上,针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面临的挑战与困境,提出适合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模式选择,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措施。(2)历史分析法24
安徽工业大学毕业论文历史分析法是一种具体分析方法,是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分析客观事物和社会现象的方法。一方面以历史的视角,追溯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演进过程,反思当前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的发展现状;另一方面在研究新型城镇化、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发展时,通过对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中探索出对中国应对老龄化挑战、完善农村养老保障的有效模式。(3)理论联系实际本文在对以上文献考察、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国情分析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模式选择,力求做到以事实为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养老保障的建立提出了要求,而新的农村养老保障保障模式的建立又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化,提高农村的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推动适合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本文站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角度研究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及可行模式,将农村养老保障的创建与新型城镇化的改革紧密地联系起来研究,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经济的现实情况,提出可行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联系农村现有的养老保障模式,论证农村养老保障的能力,为加快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制定提供了政策指导。二、我国农村现行养老保障模式(一)概念的界定1、养老保障所谓养老保障或养老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这一概念包括三层含义(1)养老保障是在法定范围内的老年人完全或基本退出社会劳动生活后才自动发生作用的。这里所说的“完全”,是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脱离为特征的;所谓“基本”,指的是参加生产活动已不成为主要社会生活内容。(2)养老保障的目的是为老年人提供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3)养老保障是以社会保险为手段来达到保障的目的。2、农村养老保障24
安徽工业大学毕业论文老年人是指年龄达到或超过一定标准的人口。对于老年人的定义,国内外老年学家的观点各不相同。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规定,我国60岁以上为老年人。但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规定45-59岁为初老期,60-79岁为老年期限,80岁以上为长寿期。然而,随着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的不断加快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研究增加,也为了方便与国际比较,近年来65岁标准使用也比较频繁,如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就明确地用65岁及以上来标明老年人口。在某种意义上,“老年”并不单纯是一个年龄范畴,还是一个社会范畴或文化范畴。从养老的广义内容来讲,主要包括生活照料、物质供养、精神慰藉三个方面。一般来讲,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从而,“可以将养老保障定义为: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生活保障制度”。根据养老保障的含义可以知道,农村养老保障是指由国家、社区和家庭成员等为满足老年农民的养老需求而提供的生活照料、物质供养和精神慰藉,即对农村老年人提供晚年生活的基本保障,以使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给予老年人生活上的照料,即日常生活护理问题。受传统的养老观念的影响,我国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除身体健康者依靠自身外,绝大多数依靠家庭;二是给予老年人物质上的供养,即老有所养的问题。“1982年维也纳世界老年人大会特别强调保障、维护和保护老年人收入的重要性,提出‘保障(老年人)收入意味着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应该确保老年人有足够的收入支付某一特定社会的最低标准的生活费用’”;三是给予老年人精神上的慰藉,即老年人精神生活问题。由于进入老年期,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原因,他们害怕孤独与寂寞,更希望在欢声笑语中度过每一天,他们也渴望丰富的精神生活,不只是物质上的富有。3、城镇化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从农村城镇化的角度而言,城镇化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时间特征,表现为过程和阶段的统一,以渐进为主;二是空间特征,表现为城镇结合,以镇为主;三是就业特征,表现为亦工亦农,非农为主;四是生活方式特征,表现为亦土亦“洋”,以“洋”为主,亦新亦旧,以新为主。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城镇化的特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这对进一步理解其本质特征是有益无害的。4、新型城镇化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24
安徽工业大学毕业论文,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其核心是促进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使农民与市民享有相同的公共服务与生活质量,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历程建国初,我国农村依托当时农村集体经济形式的建立,从传统的贩灾救济中确立了主要以五保户、贫困户及其他社会救济等为对象,推行“五保供养”的制度。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开始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形成了从中央到县市、乡镇,协调统一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体系,成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领域制度最完善、体制最健全的一项基础工作。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服务的人群不只是生活和工作在农村的农民,还包括未纳人城镇养老体系的农民工,以及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21世纪初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开始进入社会化阶段。全国大部分县(市、区)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工作。2003年民政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特困户救济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最低生活养老保障制度,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和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强调其重要性,865万农村人口被纳入农村特困户定期定量救助,985万农村人口被纳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包括不符合“五保”条件的贫困老年人。另外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养老基地,发放养老补贴和高龄津贴,积极改善老年人的生活。地方政府积极组织实施开发式扶贫,增强贫困老年人的生产自助能力。对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农村独生子女或两女户夫妇,在年满60周岁以后,由中央或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实施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中国政府重视城镇化过程中被征地农民的养老问题,确保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和长远生计,逐步将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三)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现行模式1、土地养老保障模式土地是农村家庭养老保障的基础,传统社会土地为农民提供绝大部分的生存保障(尽管是低水平的),在收入多元化的今天,土地收入仍然占农民收入的很大比例。土地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是就业保障、生活福利和医疗养老保障的可靠手段,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24
安徽工业大学毕业论文。土地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够保证了广大农民部分就业的条件,部分保证了农民最基本的生活来源。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虽然农民外出打工者呈增长趋势,但多数在外生活不稳定,如果找不到工作或对工作不满意,还可以回来种地。在传统的小农经济条件下,土地是农民最重要和最主要的谋生手段,也是农村家庭的重要经济来源,可以这么说,土地依然是家庭养老的基础。除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根本就不完善,因此,提高土地的保障能力作为解决农民养老问题的方式,仍具有现实意义。在如今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所能够占有的土地资源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出现了危机,土地养老的保障功能呈现出弱化趋势,传统意义的耕地保障功能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城镇化社会、老年化社会的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障需求,在不同地区、不同的农业经营方式,农业收入差别很大,为农民养老提供的保障程度也不同。2、个人(自助)养老保障模式所谓的“自助养老”,就是不单纯依赖社会和子女,自己行动起来,为养老做金钱和精神的储备工作,并把养老的场所扩展到脚步可以到达的任何空间。让老年朋友都具备了更富有弹性的养老思维,为自己的未来作了理性的思考和规划。“自助养老”模式的建立和完善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市场经济体系下的养老模式的创新。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可以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在我国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养老产业的投入力度,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以养老为重点的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政策措施形势下,发展“自助养老”模式,可以解决老年人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让老年人共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关系到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振兴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已经形成,充分认识加快发展“自助养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自助养老”模式发展的巨大潜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自助养老”模式发展提高到发展新兴产业,扩大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3、家庭养老保障模式家庭养老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它以家庭24
安徽工业大学毕业论文的存在为必要的社会历史条件。传统的农业社会以小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具有多方面功能。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家庭养老是一种最主要、最普遍、最根本的养老方式。随着工业化的出现和城市化的发展,生产的功能逐渐从家庭中分离出来,家庭的其他一些功能,如养老功能逐步为各种社会机构所代替。在现代化的工业国家中,家庭养老已经不再是主要的养老方式,其内容也有了明显的变化。中国有悠久的家庭养老传统,积累了丰富的家庭养老经验。当前,家庭养老仍然是一种主要的、普遍的养老方式。中国农村的家庭养老包含着经济上赡养、生活上照顾、情感上交流等方面的全部内容。虽然部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已开始为老年农民发放一定数量的退休金,但为数极少,只能作为家庭养老的补充。在农村中约有1/3的老年人(多数为高龄妇女)从未参加过就业劳动,没有收入保障,要依靠子女赡养或靠配偶的收入作为生活的保障。不管有无收入保障,他们的生活照顾和情感交流仍需在家庭内部实现。诚然,从长远的发展趋势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养老功能正处于弱化状态,但是,在我国农村的广大地区,它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起着重要的社会保障作用。4、农村社区(集体)养老保障模式农村社区养老是指农村社区基层组织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向本社区老人提供物质资料、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等内容,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它结合了社区和家庭的优势共同为农村老人提供养老保障。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就是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逐步建立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依靠,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但随着我国家庭规模和功能的改变,家庭状况越来越朝向小型化发展。以“4—2—1”为代表的家庭结构日渐成为社会的主流。甚至在一些沿海发达城市,由于各种压力的增大,丁克家庭的新型结构也越来越多。老人居家养老的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养老院养老方式的出现,确实能缓解部分养老难的问题,但养老院养老却与中国深远的文化积淀产生冲突,必然与社会产生矛盾。5、政府养老保障模式快速到来的老龄化形势,对我国现有的社会利益格局、传统的社会观念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形成了冲击和挑战,已经引起政府部门对老龄化问题的高度关注,加快促进政府养老保障职能的转变和完善。当前,我国政府以科学发展观和“十二五”规划为指导,从我国国情出发,加快建立与老龄化社会相适应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已初步建立起覆盖全面、标准适中的以农村养老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国务院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加快建立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都对农村养老保障工作提出了要求。在此基础上,今后根据国情,政府将着力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农民的新需求、新期待。但由于起步较晚,与较为健全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相比,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尚处于建设初期,机制体制框架尚未搭建完成,特别是关于农村养老服务的政府职能划分和与其他社会参与各方的关系尚未理顺,影响到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进程和养老服务质量的迅速提升。24
安徽工业大学毕业论文三、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村养老保障提出的挑战(一)家庭养老的功能逐渐弱化家庭养老是家庭范围内的代际经济交换,父母养育儿女,儿女赡养父母,这种下一代对上一代予以反馈的一种环环相扣的模式,建立在传统的孝文化和舆论道德压力的基础上。但是,伴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家庭养老的基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使家庭养老的功能受到严重冲击。1、新型城镇化促进了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家庭保障功能伴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而弱化,家庭人口的减少意味着养老供给资源减少,供给程度降低。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持续实施三十多年成效显著,加之青年农民生育观念的转变,导致农村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新型城镇化所导致的农村人口流动性不断加大,使农村人口跨地区或城乡迁移的速度不断上升、规模逐渐变大,农村老年父母身边子女数量不断减少,造成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剧增,使得农村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2、新型城镇化加快了农村老龄化和高龄化的进程24
安徽工业大学毕业论文城镇化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口的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加快了老龄化的进程。按照国际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这个国家或者地区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为1.2亿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表明,我国农村面临着底部老龄化与顶部高龄化的双重冲击,这一形势使得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障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3、新型城镇化改变了家庭的权力结构,降低了老人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迁,家庭结构变化导致向心力也发生逆转,尽管老人害怕孤独,需要情感慰藉,乐于和儿孙生活在一起,但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传统牢固的家庭关系已难以维系。在传统农业社会里,子女在生产经验、孩子照料等方面对父母有极强的依赖,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比较高,可支配的资源较多。而新型城镇化为许多农村青年提供外出工作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年人一生所积累的社会经验和生产技术在年轻人那里已经行不通了,传统经验的效用日益减小,老年人自身资源缺乏对子女的吸引力,自然,老人对生产性资源的利用和控制能力不断下降,于是普遍发生权力下移,家庭结构由集权变成分散,老人在家庭中的支配权就被削弱了,子女对老人的关注也随之减少了。4、新型城镇化动摇了传统家庭养老的社会文化基础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便是“孝”,这种孝道思想在传统社会中一直发挥着作用,是支撑家庭养老功能的主要力量。可是新型城镇化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弱化了家庭凝聚力和家庭观念。新型城镇化引起了文化多元化,特别是在现代市场竞争和追求时尚的社会中,“追求自我”成为主流文化,年轻人的自我意识加强,传统的家庭至上、父母至上的观念被自我至上所代替。现在农村普遍的一种现象就是子女成家以后为了生活舒适,和父母分家单过,越来越关注自我的这种功利主义思想,削弱了家庭的凝聚力和家庭责任观念。崇老观念的淡化、“孝道”文化的衰落,使家庭失去了对子女养老的约束力,农村家庭养老已显得力不从心。(二)集体(社区)养老面临新的困难集体养老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有特殊困难的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义务的老年人进行赡养的一种制度。近年来在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下,农村土地所有权性质及农村的体制都发生了变化,使依附于其上的集体经济也不得不发生变化。新型城镇化触动了集体经济的生存基础,集体经济的不稳定又致使集体养老面临新的困境。24
安徽工业大学毕业论文1、新型城镇化减少了农村集体土地的存量快速扩张的新型城镇化使农村耕地资源急剧萎缩,大量农业用地被用于城市建设,土地是农村集体经济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农村集体土地是农村集体经济之源。新型城镇化对集体土地的占有,使集体土地量减少。虽然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使用农村集体土地,给予了征地补偿,但是当前农村征地补偿普遍存在补偿标准较低、补偿范围较窄、补偿分配不合理等弊端,这严重冲击了农村集体经济,影响了集体养老的资金来源。2、新型城镇化加速了部分乡镇集体企业的衰落新型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导致乡镇企业开始衰落。其原因,一方面是投资资金的转移。大部分乡镇集体企业地处农村,受到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基础设施落后的影响,在新型城镇化加速之后,城乡分割打破,原来用于农村乡镇企业投资的资金将转向城市创办企业,甚至还有部分乡镇企业业已迁向城市。由此不可避免地造成农村乡镇集体企业的衰落,从而带来集体养老资金的减少。另一方面是集体企业的改制。新型城镇化之后,许多乡镇集体企业纷纷开始对企业进行股份合作、拍卖、股份制等形式的改制,改制后的集体企业大多成为个体私营企业或者集体股份不再占绝对多数,这就使得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再掌握足够的经济资源,从而使得集体养老难以获得稳定的资金支持。(三)土地保障功能缺位,自我养老与土地养老日趋不稳定长久以来,农民生产生活所需要的物质资料主要依靠土地获得,尤其是在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的省区,土地对于农民的保障作用就更为突出。土地保障是家庭和个人生活的支撑,农民养老的经济基础是耕地的使用权,土地保障的强化有助于为养老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近几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无论是在土地数量、土地收入还是在土地制度方面都影响了土地保障功能的正常发挥,土地的保障功能对于农民而言非但没有强化,反而弱化趋势明显。1、新型城镇化减少了农村的可耕地面积土地作为城镇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承载空间,与城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中国新型城镇化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后,土地利用呈现出耕地大幅下降、城镇土地规模迅速扩张、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等突出特点,并对中国城镇化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而随着城镇化建设的需要,,耕地面积日趋减少,亦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农民将无法从土地上获取更多的物质供给,也不能依靠土地获得足够多的就业机会。由此可知,农村的老年人晚年生活所需的养老物质基础已经不能完全依靠土地来提供保障。2、新型城镇化影响了农村土地的收入24
安徽工业大学毕业论文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影响了农业生产方式,改变了过去那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农业生产向着精细化、商品化的方向发展,对生产的技术性投入的要求较高。老年农民在从事现代农业时,由于年龄的增大和身体状况的弱化等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的影响,使他们受到了很大局限,获得的收入自然就减少了。另一方面,受城镇化、市场竞争和压力的影响,耕种成本上升、农产品需求弹性小,农产品价格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导致农业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由此可见,今日的农村,土地已不能像过去一样成为农民的主收入渠道,新型城镇化的不断加快,迫使农民转移到第二、三产业,这既是农民维持生计的被迫之举,也是他们未来追求更多物质需要的必然选择。(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需求增加,政府养老的压力增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因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劳动者提供一定形式的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新型城镇化的实施也给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表现在养老金需求增加的压力和社会保险政策稳定性的压力。1、新型城镇化加大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的需求农村新型城镇化给农民带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人民生活水平会提高,人口寿命会延长,而劳动力的劳动寿命会缩短,这必然会导致养老金需求的增加。首先,新型城镇化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营养和卫生条件得到显著的改善,延长了人口寿命,由于社会保障的刚性特征,保险金给付标准会随生活水平提高而提高,将使养老保险给付金增加。其次,城镇化使劳动力的预期劳动寿命缩短,增加了养老金的需求。农村领取养老金年龄为60岁,但实际上在中国农村,农民从没有退休的说法,“活到老,干到老”,60岁以上,只要有劳动能力的人,依然继续劳作,即使养老金不能按时足额发放,他们仍可供养自己。但新型城镇化以后,劳动力的选择有年轻化的趋向,由于能力限制,退下来的尚较年轻的劳动力由于没有土地可耕种,势必造成大量人员失业,势必会增大对养老金的需求。2、新型城镇化增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压力首先,社会养老保险由“碎片化”到“一体化”的压力。当前实施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各地在制度和标准上都不统一,标准大多是“一地一策”甚至“一地多策”,多种制度并存,像一块块碎片,彼此独立,缺乏衔接。随着各地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迫切要求建立城乡统一的保障体系,这必将给国家整合农村养老保障模式造成沉重的成本负担。其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尚未实施而又进入新型城镇化范围或受到严重影响的地区,其中老年群体的养老保险制度设计问题。农村向城镇转移的劳动力大都在25—35岁之间,而他们的父辈年龄一般在50—24
安徽工业大学毕业论文60岁之间,这些父辈群体进入城镇后,可能参保几年或是尚未参保就已经退休,由于前期尚未参保,而根据现行政策,连续缴费不到15年就要进入退休年龄,他们退休后只能一次性领取基本养老金。在这样的政策下领取的养老金必将难以应对其退休后的生活,国家在进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这批人的养老问题。总之,城镇化的推进对我国农村人口的养老保障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从多角度、多方位综合体现的。养老问题,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老有所养的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农村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社会是否稳定团结的关键问题。因此,在城镇化的作用下,解决人数众多的农村人口养老保障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养老保障问题,将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考虑到民族地区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逐步建立起能推动城镇化进程,适合于贵州民族地区实际和经济文化发展趋势的养老保障模式。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养老保障的可行模式探究(一)产业养老模式1、产业养老是当前人口老龄化的现实选择养老产业是指在社会总需求中,随着老年人特殊需求的迅速增长,以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养老服务设施、日常生活用品和社区服务、娱乐业的新型产业养老服务,是以老年群体为服务对象,关注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就是在关注老人的发展,也是在关注人的发展,而健康发展经济和关注人的发展都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养老服务的产业化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能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养老服务的产业化能够给老年群体以新时代全面的人文关怀,从而促进老年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近些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和“四二一”家庭的增多,传统的以家庭提供养老的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迫切需要对养老尤其是农村养老进行“产业化改造”,推进农村养老事业向养老产业转变,以事业促产业,以产业带事业,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养老服务需求,让农村老年人更够安享晚年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2、产业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分析24
安徽工业大学毕业论文产业养老不仅包括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用品,还包括养老金融产品、老年文娱产业、老年医疗保健、养老生活照料、养老机构等多个方面,同时,还能通过养老产业带动养老保险、老年地产等诸多行业的发展,因此具有显著的经济带动效应。产业养老发展还将会加大农村养老服务业基础设施改造及建设力度,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并带动老年人消费的增长,对我国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将有巨大促进作用,因此,可以认为,产业养老必将成为我国新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目前我国农村老年人消费市场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养老服务产品的供给不足、比重偏低、质量不高,这些都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就我国而言“产业养老”是一个还未启动的有效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巨大民生工程。主要做法是:通过政府政策扶持,产业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加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一是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优先优惠政策:为发展养老产业的农户免费解决通水、通电、通路;优先给予贷款、提供产业信息、免以及享受技术服务等。二是干部采取“三帮一”的形式结对帮扶。即每一户产业帮扶户由帮扶领导、帮扶技术员、联络员三位帮扶责任人共同帮扶,并签订帮扶协议书,帮扶领导为乡镇党委、政府班子成员、村支书、村主任和所站负责人。首先为帮扶户找到一条致富路,定准一项产业,制订五年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主要提供资金、农资、信息等方面帮扶,及时解决帮扶对象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四是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技术培训,突出技术指导服务,结对帮扶技术员对帮扶户要进行全程技术指导服务,使帮扶户当年掌握一门产业管理技术。(二)商业养老模式1、发展农村商业养老模式的必要性面对严峻的农村老龄化形势,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对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农村商业养老保障作为多种养老保障手段之一,具有效率高、灵活性强等特点,通过引入商业保险机制参与农村社会管理,能够大大提高农村老年人的保障水平,有效减轻老龄化对政府管理和财政带来的巨大压力,也是解决“三农”问题重要方式之一,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导致农村家庭日益趋向“4-2-1”的结构,打破了传统的养儿防老机制;新型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使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不断集中,严重地削弱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功能,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由于生产资料的价格提升,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农民从土地中得到的收益越来越小;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地区的可耕地面积在不断的减少,依托土地作为单一的生存来源已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土地保障已不能担当起农民养老的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农村大量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已直接面临老无所养、病无钱医的危险局面,迫切需要商业养老保障模式替代传统养老保障方式。2、商业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分析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主要目的是保障广大农民的晚年基本生活需求,通过商业保险的方式,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体现了“广覆盖”、“低保障”和“社会公平”24
安徽工业大学毕业论文的原则,但同时也表现出养老金数额低、保障能力有限等不足商业养老保险可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类别、不同性别、不同收入、不同地域农民的多层次、多样性需求。随着农村商业养老保障模式的扩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投保多层次、多样性的商业养老保险,来满足自身的保障需求。农村商业养老保障模式恰好是社会养老保障模式的一项重要补充,两者互相促进,互相发展,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保障需求,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实现社会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做法是:一是支持对商业养老保险创新发展思路的探索。大力发展商业养老,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农民通过商业养老保障计划,总结农村养老保障发展经验和教训,支持和鼓励对商业养老保障创新发展思路的探索。二是对创新发展商业养老保障给予优惠政策。为实现商业养老保障创新发展思路,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对商业养老在投资、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建议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给予适当的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鼓励商业养老公司发挥资金可长期配置的优势,与各地方政府进行战略合作,加快推进养老社会化基础设施建设,使更多的老年人能够尽早享受到养老一站式服务。三是创新商业养老保障模式的操作建议。要实现上述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业务的新思路,应遵循战略合作,实现共赢的指导原则,联合致力于发展商业养老保障的机构,发起成立商业养老保障发展基金,以产业投资基金方式运作。(三)名义个人账户制养老模式名义个人账户模式实质是作为现收现付筹资模式向部分基金积累筹资模式的一种过渡模式,即只设立个人账户,不设立统筹账户,随着基金的运营水平提高,再逐步充实个人账户。我国的城镇养老保险尽管政府设讨一的是部分基金积累模式,但是实质也按名义个人账户的模式运行,如果这种模式可以在当前我国农村开展,并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不设计统筹账户,而是全部缴费进入个人账户,但是整个体系在开始按照现收现付模式运行。1、名义个人账户制是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理性选择建立名义个人账户模式在信息城镇化的进程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目前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人数多达数亿,并且跨省流动,设计符合这些人群的名义个人账户模式,每个人只有一个账户,这将方便农民的流动。(2)按照名义个人账户模式运行,国家和地方财政可以先在确保农村养老保险运行的情况下,逐步转移支付养老保险补贴资金。(3)该模式可以保障失地农民的老年生活不陷入贫困,创建名义个人账户模式后,国家通过立法,对于土地被征用时已经到达退休年龄的农民,要求当地财政按照不低于当地月生活水平的标准,向名义个人账户划拨征地补偿资金(要保障农民至少10—15年的生活费)。(4)实行名义个人账户模式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资金积累率与国内经济增长率相联系,可以确保农民的养老基金不贬值,增强农民参保的信心。24
安徽工业大学毕业论文2、名义个人账户制养老模式的可行性1、有利于解决我国养巨大的转制成本问题。我国1993年确定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改革目标,但是,在引入个人账户之后转制成本问题很快便浮现在了人们面前。制度转轨带来的历史债务加上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的混账管理造成的个人账户的不断透支,使得个人账户的空账规模越来越大。在这种状况下,具有非积累性的名义账户制,便提供给了政策制定者相当长一段时间来规避转制成本。2、有利于农村养老保障尽早实现全国统筹,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相对于现行的统帐结合的制度而言,名义账户制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它的给付具有非常好的便携性。由于名义账户制的个人账户是虚拟运行的,并不需要做实,只需保证个人退休后能按时足额拿到钱,这就解决了现行制度在实行全国统筹过程中所面临的各个统筹区间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和使用不对称的问题。3、可塑性和灵活性强,可以根据具体国情设计相应的制度变形。名义账户制最大的特征之一是它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可塑性。我国可以针对我国具体国情制定相应的制度变形,总之,名义账户制的实施可以根据我国具体国情的需要作出相应的制度变形,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名义账户制在我国的实施:第一,解决养老保险转制成本。名义账户制不必直接做实个人账户,而是把人们当期的缴费全部用来支付当期需要的老年人的养老金,它并没有在参保者的个人账户中进行真正的充值,但是,国家会根据精确的指数化算式逐年逐笔记录并核算出每个参保者的到期应得收入,当参保者退休时,这种名义上的账户便即刻被年金化,利用这种方式规避了复杂而庞大的转型成本。第二,提高社会保险缴费率。名义账户制运用精算化运作模式,将个人的财产“虚拟地”物化在个人“名义账户”之中,当前的缴费与未来的收益具有密切的精算联系。第三,确保社保资金的安全。一方面,现代金融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同时也给基金的保值增值带来了风险。另一方面,名义账户制也比较适应我国的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阶段,金融市场发展尚不成熟,建设资金缺口还很大,若推广全国性的完全积累制养老保险模式,不仅保证不了基金的保值增值,而且过多的资金积累会给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24
安徽工业大学毕业论文五、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养老保障可行模式实施的保障机制(一)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我们要立足于我国现阶段实际,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要在实施好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保障农民多方面的需求,包括养老、医疗、五保制度等。积极建立健全家庭养老的利益诱导和激励机制,调动家庭养老的积极性,把家庭养老纳入社会管理范畴。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推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扩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覆盖范围。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应当覆盖拥有土地承包权的所有农村居民,既包括纯农户、失地农民以及进城务工人员,并且无论他们处于什么样的就业和生活状态都应该纳入这个体系当中,体现社会保障的公正与公平性。建立按地区分层次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较为富裕,西部农村较为落后。所以,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的设计上要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地区,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扩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覆盖范围,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承受自己应交纳的社会养老障金的个人部分的费用,加之所在地政府财政承受力又有限。因此。国家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在减轻国家和农民个人负担的基础上,加快与发达地区不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和政策制定,此外还要建立完善保险金运营管理机制统一管理、有效运作。(二)加大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障的财政支持24
安徽工业大学毕业论文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从而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与老的制度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了政府的责任,虽然政府在投保和发放环节给予了一定的补贴,相比较与城镇养老保险以及快速增长的财政收入,投入还是非常少的。虽然土地的保障功能在减弱,但很多农民还是不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这主要还是养老制度的缺失和保障水平偏低引起的,土地流转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建议可以采取中央财政以专项转移支付的形式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进行补贴,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农村养老金投入的长期保障机制。从而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农村的收益,促进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甚至商业保险,更好地解决其养老问题。目前,中国农村已具备建立养老保障制度的条件,所以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投入势在必行。所以,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财政实力增强,各地区要增加对农村养老保障建设的投资额度,不仅要彻底改变当前政府财政在农村社会养老扶持上作为不够的现状,重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而且要科学合理划分地方各级财政之间的责任,明确各级地方政府补贴的份额。政府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增加财政支出中农村养老保障投入资金的数额和比例。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国内生产总值总量不断增加,已经达到世界第二位的水平,已经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对农村养老保障进行补贴。因此,政府要逐步提高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补贴比例,尤其对经济发展较慢地区的补贴标准要适当进行倾斜。(三)加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法制建设农村养老保障相关制度的建立、运行都离不开法律的保障,用法律做支撑,是农村养老保障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方便政府管理、增强农民信息,提高办事效率的重要手段,因而加强农村养老保障的法制建设不容小视。虽然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己经有了十几年的实践经验,但适合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一部权威性的系统的法律还没有颁布,关于农村养老的部分规定,只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有所体现,可以说我们国家存在农村养老保障的立法空白。从农村养老制度的建设和发展看,农村养老保障必须建立在一整套严密的法律体系支撑下才能有效地发展下去,法的强制性可以保证政府与农民之间稳定而长期的契约关系,并明确相关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使资金的筹集、管理及发放做到有法可以、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健全法制体系,完善保险法,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强制性特征,从而保障新机制的有效运行。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符合我国农村实际可以有效推行的前提下,必须加快养老保障立法步伐,借鉴经验,依据国情,从实践出发,除了设立总的农村养老保障法律原则,还要针对养老保障体系中各主体的特点及显现的问题,一并出台相应的各部分的法律法规细则,进一步明确家庭、社会、政府各自的养老责任、承担的养老义务,通过法律的强制作用来推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四)强化农村养老保障的宣传教育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多元的新文化极大的冲击了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观念,然而,由于目前家庭养老保障功能仍然非常重要而同时社会化养老保障机制短期内还很难健全,因此,必须要加大宣扬传统“孝”24
安徽工业大学毕业论文文化的力度,通过道德伦理和社会舆论来规范家庭养老行为。同时,必须重视在农村宣传有关社会养老保障的政策和观念。利用电视、报纸、广播或者其他更容易让农民接受的传播媒介来宣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政策的实施细则,让农民了解最新信息,充分信任政策的可靠性和延续性,带动起农民参加养老保障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要让他们认识到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以及社会化养老的现状,逐渐让他们转变传统的养老观念,认识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养老保障模式是一种更好的和必然的选择,给他们介绍一些其他的适合的养老方式,不仅可以减轻家庭负担,而且自己可以安度过一个更好的晚年生活。建立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养老保障是农村社会保障的核心部分,是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是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核心内容,各级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加大宣传引导,让农村充分认识到这是一项惠民工程,使每个村民都能从中受益。实际工作过程中要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村养老保障政策,基层工作人员应深入到农村中去,为农民解读农村养老保障的政策,消除农民心中的顾虑。为了更好的激发地方政府在建设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养老保障中的积极主动性,可以考虑把农村养老保障建设成果作为地方政府的政绩来考核,或者采取问责机制,以保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顺利推进。24
安徽工业大学毕业论文结语总之,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对我国农村人口的养老保障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从多角度、多方位综合体现的。养老问题,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老有所养的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农村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社会是否稳定团结的关键问题。因此,在新型城镇化的作用下,努力发展农村经济,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探索和实践与时俱进的养老方式,解决人数众多的农村人口养老保障问题,将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也较为复杂,但是只有考虑到农村地区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逐步建立起能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适合于农村老年人实际和经济文化发展趋势的养老保障模式,解决了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使其老年生活得到保障,才能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后顾之忧。同时,我国经济的良性迅速发展,也会反过来促进农村养老的进步。只有解决好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才能解决我国农村发展的掣肘因素,农村经济得以全力发展,最终实现我国城乡经济的共同飞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设物质丰裕、精神文明充足的现代化国家。24
安徽工业大学毕业论文致谢论文几经修改,现初见成效。这篇论文从定题、开题、撰写到论文初成,大参考文献[1]王骁.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民养老问题研究[D].山东:山东财经大学,2012.[2]杨清哲.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3.24
安徽工业大学毕业论文[1]梅红霞.社会保障: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路径选择[N].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4.[2]段欢.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困境及应对策略思考[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13.[3]张阳杨.对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劳动保障世界,2013.6.[4]任建通,赵晓明,冯景.国内外养老产业政策比较研究—以中日养老产业政策比较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2,(35).[5]张建伟,胡隽.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构筑多层次农民养老保障体系[J].求实,2007.6.[6]郑秉文.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名义账户”制[N].中国社会报,2005.4.12.[7]杨兰桥.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探讨[J].区域经济评论,2013.11.15.[8]辛天霞.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6.6.[9]王敏,文红梅,卿锦威,杨宇霞.城镇化对我国农村人口养老保障的影响及对策[J].重庆社会科学,2006,(1).[10]顾平.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D].江苏:苏州大学,2013.[11]刘峰.农村养老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的困境与突围[J].湖南社会科学,2013,(1).[12]李绍纯.论完善老龄化社会的政府养老服务职能[J].社会福利,2012(3).[13]王超.城镇化视角下的我国农村养老新模式[N].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5.[14]黄秀玲.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6.[15]李香允.农村养老保障形势分析与对策研究[N].江西社会科学,2013.[16]黄光清.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分析[J].时代金融,2013,(6).[17]杨复兴.论中国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创新的基本视角和内容[J].经济问题探索,2006,(2).[18]汪沅.对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城乡统筹的认识与思考[N].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19]蒋丽媛.关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养老情况的调查[D].安徽:安徽工业大学,2012.[20]周轶.基于城镇化质量导向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21]周爱玲.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养老模式研究[J].中国农机化,2012,(3).24
安徽工业大学毕业论文[1]刘昌平.农村养老社会保障体系整合路径及政策选择[N].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7.[2]徐一楠.浅析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理论研究,2013,(16).[3]徐会军.我国现行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探究[J].合作经济与科学,2013.[4]郑军.制度环境与政府责任: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创新的关键[J].华东经济管理,2013.9.24'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公司员工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毕业论文.doc
- 公司局域网组建策略毕业论文.doc
- 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研究毕业论文.doc
- 关于SEO搜索引擎优化的实施毕业论文.doc
- 关于某股份公司领导激励的调查报告毕业论文.doc
- 关于汽车销售的营销方案毕业论文.doc
- 关于现金流量表的毕业论文.doc
- 关干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管理办法.doc
- 具有二次开发平台的 S Q L server 数据库设计毕业论文.doc
- 农村养老院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毕业论文.doc
- 农村特色农业规模经营研究毕业论文.doc
-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析毕业论文.doc
- 农村经济发展研究毕业论文.doc
- 冬瓜去皮机的机构设计毕业论文.doc
- 冷冲压模具工艺设计毕业论文.doc
- 准谐开关电源的设计毕业论文.doc
- 减值会计的研究及存在的问题毕业论文.doc
- 减压塔抽真空系统工艺路线选择毕业论文.doc
相关文档
- 施工规范CECS140-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1-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2-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铸铁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3-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预制混凝土圆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5-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矩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90-2005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cecs 140: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含条文说明)
- cecs 141: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
- cecs 140: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
- cecs 142: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铸铁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