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 MB
  • 2022-04-22 13:41:30 发布

69.00M内河干货船结构规范毕业设计.doc

  • 4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69.00M内河干货船结构规范毕业设计第一章绪论1.1干散货船的发展概况干货船,又称普通货船,是以运载干燥货物为主,也可装运桶装液货的货船,它是最常见的货船,专门用来装运成包、成扎、成箱的干货,所以,它叫干货船。在干货船上,设置有宽敞的货舱,用于装货;甲板上安装有门式或人字型吊杆及各种类型的起货机械。普通货船上的上层建筑比较矮小,甲板层数不多,生活设施简单。在货运船舶中,干货船占有较大比重,排水量从几千吨到几万吨。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末建造的“东风”号货船,就属于干货船一类。“东风”号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货船自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遮蔽甲板船发展而来的干散货船技入营运以来,干散货船队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海上运输中一股举足轻重的运输力量。2003年世界新船成交量、手持订单量和造船产量三大造船指标突破历史最高纪录,干散货船新船订造量比上一年同期增长24%左右。在货运船舶中,干货船占有较大比重,排水量从几千吨到几万吨。干散货船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以来,干散货船总体上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在国际航运界中运输占货物运输的30%以上,由于货运量大,货源充足,航线固定,装卸效率高等因素,干散货船的运输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干散货船已成为运输船舶的主力军,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干散货船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尤其是大灵便型及灵便型干散货船的需求进一步增加。随着船舶事业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内河航运需求势头日趋迅猛,内河货运船尤其是小型干货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很多造船厂家为了追求效益而减少钢材使用量,在许多结构、构件上都不满足《钢质内河船舶入级与建造规范》要求。1.2干货船的分类干货船根据所装货物及船舶结构、设备不同,可分为:杂货船、干散货船、冷藏船、多用途船、木材船、集装箱船、滚装船、载驳船 、重大件运输船等多种。其中,杂货船是以运载成包、成捆、成桶等件杂货为主,也可装运某些散装货的干货船。干散货船是专运散装货的干货船,如运输谷物、矿砂、煤炭等大宗散货等。多用途船是可运载集装箱、木材、矿砂、谷物或其他杂货等各种货物的干货船。有的干货船上除了装运货物外,还携载少量旅客,这种普通货船又称客货船。在我国沿海航行的货船中,就有一批就属于客货船。1.3结构设计概述1.3.1.结构设计的依据船体结构设计通常是在船体总体设计基本完成以后,根据已定的主尺度,型线图,总布置图以及任务书(对船舶用途,航区,建筑形式,甲板层数,主要设备,使用要求等)的要求进行的。1.3.2.结构设计任务结构设计的任务是选择合适的结构材料和结构形式,决定全部构件的尺寸和连接方式,在保证足够的强度和安全性等要求下,使结构具有最佳的技术经济性能。1.3.3.结构设计的方法①、母型船设计法:就是按照母型船的结构形式,结果尺寸和航区等,经分析处理设计出新的同类船舶。②、规范设计法:目前民船主要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结构设计,即主要按船舶建造规范进行,辅以必要的强度计算。这种方法设计简便,一般强度能保证,但规范只能包括一般的运输船舶和通用的结构形式,而对特种尺度的船,特种船舶与特殊形式的结构,仍要按照船舶结构力学的方法进行强度校核。③、直接设计法:对规范规定以外的船舶,只有采用直接设计的方法来决定设计船的构件尺寸,目前这种方法还不够完善。④、近几年来,结构设计由确定性设计逐渐向概率性设计原理过度。概率设计原理就是将结构寿命期内影响结构安全和性能的各参数作为随机变量,用概率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结构在使用期内基本满足要求的概率。1.3.4.规范设计的基本步骤① 、根据型线图,总布置图以及任务书的要求,通过调查研究,总体分析同类船舶在结构上的优缺点,确定结构形式,肋骨间距以及改进措施。②、船体中部剖面结构设计。③、根据传统中部剖面与总布置图进行全船结构布置,即绘制基本结构图。同时完成主要构件计算书。④、完成其它所有的图纸和文件。船体中剖面图与基本结构图是全部结构的全局性构想,它集中反映了设计船的结构形式,主要构件尺寸,连接方式与构件布置,是其它结构图的原则依据,但随着设计阶段的深入与发展,结果图的绘制与计算都要不断修改和完善,直至达到最佳。按规范进行结构设计的一般流程也可用图表示,1.3.5.结构布置的一般原则①、结构的整体性原则②、受力均匀性和有效传递原则③、结构的连续性和减少应力集中原则④、局部加强原则1.4设计成果及存在问题 通过以上对结构设计方法的概述,我们对规范设计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次毕业设计主要是规范设计,相信以上概述会对毕业设计有很大的帮助。由于尚未参加工作,对船体结构的知识仅来源于课本及参考资料,加上对艏艉结构不熟悉,缺乏深层次的认识,因此,本次设计中,本次设计结果难免存在不足与错误。设计本身就是理论运用到实践的过程,在以后的工作中,随着对全船结构认识的提高,必然能够做出更优秀的规范设计。 第二章69m内河干货船船体结构规范计算书2.1说明本船为69m内河干货船,设有二个干货舱,二层甲板室。本船为双机、双桨、尾机型、首尾为横骨架式单底单舷单甲板、货舱区甲板和双层底为纵骨架式、货舱区舷侧为横骨架式。主要依据中国船级社颁布的《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有关要求进行结构设计计算与校核。主要尺度总长LOA69.00m两柱间长LBP66.00m型宽B12.50m型深D5.30m设计吃水d4.50m梁拱0.25m肋距0.50m方型系数Cb0.81L/D=69/5.3=13.02<25,B/D=12.5/5.3=2.36<4.0符合规范要求2.2航区长江A级2.3结构尺寸计算2.3.1外板、内底板、甲板2.3.1.1船底外板根据中国船级社《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8.3.1.1及2.3.2.1的规定:船中部船底板厚度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mm式中:——船长,m;——肋骨或纵骨间距,m; ——航区系数,A级航区船舶取=1;——系数按纵骨架式,由表2.3.2.1选取。其中:,,,,,L=69m=1(0.06669+4.50.5-0.8)=6.004mm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8.3.1.1的规定:大舱口船货舱区域的船底板厚度t应不小于按下式及2.3.2.2式计算所得之值:mm式中:——船长,m;——肋骨或纵骨间距,m;——航区系数,A级航区船舶取=1;——系数按纵骨架式,由表8.3.1.1选取。其中:,,,,,L=69m1(0.0569+3.90.5+1.0)6.4mm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3.2.2船底板厚度t尚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mm式中:——吃水,m;——肋骨或纵骨间距,m;——半波高,mA级航区取=1.25m其中:,,=1.25m 实取船底外板厚度:8mm2.3.1.2平板龙骨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3.1.1得:平板龙骨宽度应不小于=0.112.5=1.25m实取1400mm船中部平板龙骨厚度应按船中部船底板厚度增加1mm,平底船的平板龙骨厚度可与船中部船底板厚度相同。船中部平板龙骨厚度实取=9mm首、尾部平板龙骨厚度实取=9mm2.3.1.3舭列板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3.3.1得:舭列板厚度应按船中部船底板厚度增加0.5mm。若船底板厚度大于8mm时,则舭列板厚度可与船底板厚度相同。6.4+0.56.9mm实取8mm2.3.1.4舷侧外板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3.4.1得:船中部及过渡区域舷侧外板厚度应不小于船底板厚度的0.9倍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8.3.2.1得:舷侧外板的厚度在全船长度范围内与船底板厚度相同实取=8mm2.3.1.5舷侧顶列板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3.5.2要求得:船中部舷侧顶列板的厚度应不小于强力甲板边板厚度的0.85倍或舷侧外板厚度增加1mm,取其大者。 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8.3.3.1要求得:货舱区域舷侧顶列板在强力甲板以下的宽度应不小于0.15D,其厚度不小于强力甲板边板厚度的0.85倍或舷侧外板厚度增加1mm,取其大者,货舱区域外的舷侧顶列板厚度可逐渐减至首、尾部舷侧外板的厚度。本船舷侧顶列板实取=9mm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3.5.1得:舷侧顶列板在强力甲板以下的宽度应不小于0.1,且应不小于250mm。即m实取:800mm2.3.1.6首尾封板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3.6.1得:平头型船的首封板厚度应按首部平板龙骨厚度增加1mm,尾封板厚度应与尾部平板龙骨厚度相同。实取:=9mm2.3.1.7外板局部加强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3.7.1要求:主机座下的船底板,尾轴出口处的外板以及螺旋桨叶梢附近的外板均按船中部船底厚度增加2mm.本船实取:=10mm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3.7.2要求:锚链筒出口处的外板及其下方的一块外板厚度应增加0.5倍或加等厚复板。本船设置=10mm的复板。2.3.1.8内舷板(纵壁)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8.3.4.1要求:内舷板的厚度应与舷侧外板厚度相同。本船实取:纵壁板=8mm,2.3.1.9内底板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3.9.1要求: 内底板的厚度t应不小于船底板厚度的0.8倍:=0.8t=6.4mm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3.9.2要求:载货部位内底板厚度t尚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mm式中:——肋骨或纵骨间距,m;——计算水柱高,m,自内底板上缘量至干舷甲板边线(或舱棚顶板与围壁板交线)的距离。其中:=0.50m,=4.60m又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8.3.5.2要求:内底板的厚度应t应不小于按以下两式计算所得之值:t=5.5s+1mmt=0.8t1mm式中:s——肋骨或纵骨间距,m;t1——由8.3.1.1计算所得的船底板厚度,mm;h——计算水柱高度,m,自内底板上缘量至干舷甲板边线(或舱口围板顶缘)的距离。其中:=0.50m,=4.60m,t1=6.4mmt=5.5s实取:内底板厚度=8mm2.3.1.10甲板(1)中部强力甲板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4.1.1要求: 船长大于50m的船舶,其中部强力甲板的最小厚度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mm式中:L——船长,m;s——纵骨间距,m;a——航区系数,对A级航区船舶取a=1;其中:L=69m,=0.5m6.2mm货舱强力甲板实取:t=8mm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8.3.6.1要求:货舱区域内甲板边板的厚度t尚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mm,甲板边板实取t=10mm.货仓区域以外的甲板边板可以逐渐减薄至甲板相同厚度:首尾部的甲板边板厚度t=8mm(2)首尾部强力甲板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4.1.1要求:首尾部强力甲板的最小厚度应不小于中部的0.9倍:实取t=6mm;首尾甲板实取t=6mm;(3)舱口角隅加强腹板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4.1.5要求:甲板上所有货仓口和机舱口的角隅应为园角,园角半径r应不小于开口宽度的1/10,r小于610mm的舱口角隅,应采用等于甲板厚度1.5倍的加厚板或厚度相等的复板补偿。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8.3.6.2要求:强力甲板上舱口角隅处一般采用园角,其半径r不小于b/20, 舱口角隅区域的板厚应较强力甲板增厚50%:舱口角隅采用圆角,半径R=700mm,实取舱口角隅加厚板t=12mm。(4)非强力甲板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4.3.1要求:其他各层非强力甲板厚度一般不小于3.0mm。平台甲板实取t=8mm。2.3.2船底骨架2.3.2.1实肋板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6.2.1要求:纵骨架式的实肋板间距应不大于2.5m。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6.1.2要求:双层底在中纵剖面处高度一般不小于700mm。纵骨架式的实肋板间距应不大于2.5米。实取:实肋板间距为2.0m,即每四个肋位设一个实肋板。双层底高度h=700mm。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8.4.2.2要求:实肋板腹板厚度应不小于所在部位船底板厚度;实取:=8mm。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8.4.2.3要求:实肋板腹板高度与厚度之比大于100mm时,应在实肋板腹板上设置垂向加强筋,宽度为厚度的8倍,其间距不大于双层底的高度。实取加强筋—8×70mm本船实取实肋板8×700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8.4.2.5要求:水密肋板间距应不小于0.3L,其腹板应较实肋板厚度增加1mm,对双舷侧结构船,水密实肋板应与舷侧水密横舱壁在同一肋位上。 实取t=9mm。2.3.2.2中桁材.旁桁材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8.4.3.2要求:中桁材应连续贯通,其厚度应为所在部位平板龙骨厚度相同。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8.4.3.3要求:旁桁材由间断板构成,其厚度与所在部位船底板厚度相同,但应不小于相连实肋板厚度。本船货仓区,设置一道中桁材t=9mm,;两道旁桁材t=8mm。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8.4.3.4要求:纵骨架式双层底纵桁材,其高度与厚度之比大于100mm时应设置垂向加强筋,其厚度与桁材的厚度相同,宽度为厚度的8倍,其间距不大于1000mm。实取:—8×70mm。2.3.2.3船底纵骨与内底纵骨(1)内底纵骨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8.4.4.1要求:货舱区域内底纵骨的剖面模数W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式中:s——纵骨间距,m;l——纵骨跨距,m;h——计算水柱高,m。装载金属矿石、非金属矿石或颗粒状货物时按本章8.3.5.1计算。装载集装箱和杂货时,取内底板上表面量至干舷甲板边线(或舱口围板顶缘)的距离。其中:s=0.5m,l=2.0m,h=4.6m。=37.35实取:HP100×26×6W=46.95,I=429.23。(2)船底纵骨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8.5.4.1要求: 船底纵骨除应满足2.6.7.1的要求外,其剖面模数尚应不小于内底纵骨剖面模数的0.85倍;W≥0.85×37.35=31.75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6.7.1要求:船底纵骨的剖面模数为2.5.6.1计算所得之值的0.8倍;惯性矩符合2.5.6.2的规定.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5.6.1要求,船底纵骨的剖面模数W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式中:K——系数,在船中部K=0.015L+5.6,其中L为船长,船中部以外可逐步递减至0.8K;s——纵骨间距,m;d——吃水,m;r——半波高,m,按本篇1.2.5.1的规定;l——纵骨跨距,m,取实肋板间距。式中:K=0.015L+5.6=6.635,s=0.5m,d=4.5m,l=2m,r=1.25=76.3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5.6.2要求,纵骨剖面惯性矩I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式中:a——纵骨连同带板的剖面积,l——纵骨跨距,m,取实肋板间距。其中:a=51,l=2m=船底纵骨实取:HP120×30×6.5,W=71.12,I=753.14满足要求. (1)肋板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6.8.1要求:纵骨架式中桁材在实肋板间距的中点,应左右加设通至邻近纵骨处的肘板,其厚度与实肋板相同.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6.8.2要求:纵骨在水密肋板处中断时,应用宽度等于2.5倍纵骨高度,厚度与水密肋板相同的肘板与水密肋板连接.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6.8.3要求,纵骨架式双层底的舭部无实肋板的肋位上应设置与实肋板厚度相同的肘板,并延伸至邻近的船底纵骨和内底纵骨。2.3.2.4开孔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6.9.2要求:实肋板与旁桁材均应开设人孔,开孔位置应沿船长、船宽方向尽量呈直线排列。孔口边缘距支柱下方肘板趾点或舱壁的水平距离应与小于500mm。孔边缘应光滑,开孔高度应不大于双层底高度的一半,开孔宽度应不大于双层底的高度,孔与孔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双层底的高度。若不能满足上述要求,应予以补强。取人孔实肋板350×450旁桁材400×600取减轻孔圆300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6.9.3要求:实肋板与旁桁材上应开设适当的流水孔和透气孔,并应考虑到泵的抽吸率,使自舱内各处的空气管和吸口的水和空气能自由流通。取流水孔圆R50取透气孔圆R50 2.3.3舷侧骨架2.3.3.1普通肋骨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8.6.1.1要求:舷舱内的骨架如为横骨架式,其外舷肋骨和内舷肋骨(舱壁扶强材)的剖面模数应符合本篇2.7.2的规定。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7.2.1要求:主肋骨和普通肋骨的剖面模数W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cm3式中:K——系数,按表2.7.2.1选取;s——肋骨间距,m;d——吃水,m;r——半波高,m,按本篇1.2.5.1的规定;l——肋骨跨距,m,对设有舷侧纵桁的普通肋骨,取肋骨与实肋板内缘交点至舷侧纵桁的垂直距离,但应不小于1.25m。其中:K=4.9,s=0.5,d=4.5,r=1.25,l=1.45内外舷肋骨实取L100×80×6,W=69.94cm32.3.3.2强肋骨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8.6.3.2要求:强肋骨的剖面模数W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cm3式中:s——强肋骨间距,m;d——吃水,m;r——半波高,m;——强肋骨跨距,m,取实肋板上缘至强横梁下缘的垂直距离;当设置撑材时,取上述距离的1/2,但应不小于1.2m。式中:s=2m,d=4.5m,r=1.25m,=2.2m =333.96cm3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7.3.1要求:强肋骨的剖面模数W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式中:K——系数,自航船取4.0;s——强肋骨间距,m;d——吃水,m;r——半波高,m,按本篇1.2.5.1的规定确定;l——强肋骨跨距,m,按本篇1.2.4的规定确定。式中:K=4.0,s=2m,d=4.5m,r=1.25m,l=2.2m;实取:,W=366.07cm32.3.3.3舷侧纵桁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8.6.4.1要求:舷舱骨架采用横骨架式时,应在内、外舷设置一道舷侧纵桁,舷侧纵桁的剖面尺寸与强肋骨相同。实取:,W=366.07cm32.3.3.5舱底实肋板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8.6.6.1要求:货舱为双层底结构,则舷舱内单底,实肋板厚度与货舱区实肋板的厚度相同,实肋板上缘应设折边或面板。实取:。2.3.3.6舭肘板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7.5.1 要求:肋骨与实肋板的连接,对平底船应用舭肘板连接,舭肘板高出肋板的高度应不小于肋骨高度的3倍,舭肘板的宽度约等于纵剖面处实肋板的高度,舭肘板的厚度取与实肋板相同。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7.5.2要求:强肋骨与实肋板用舭肘板连接,舭肘板的直角边长与实肋板中部腹板高度相同,厚度与实肋板厚度相同。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7.5.3要求:船底如为双层底时,应用舭肘板将肋骨与内底边板固定,舭肘板的直角边长应比小于肋骨高度的3倍,其搭接长度应比小于肋骨高度的2倍。本船实取舭肘板:弱肋位上L强肋位上L2.3.3.7梁肘板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7.6.1要求:若甲板为纵骨架式时,肋骨应用肘板与甲板固定,并应延伸至相邻的甲板纵骨,肘板的高度为纵骨高度的2.5倍,厚度与肋骨相同实取:弱肋位上L强肋位上L2.3.4甲板骨架2.3.4.1甲板纵骨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8.8.4.1要求,开口外侧甲板纵骨的剖面模数W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式中:=0.3671c——按本篇2.8.1.1的规定;s——纵骨间距,m;c=1.45,s=0.5m。=18.36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8.8.4.2要求, 开口外侧甲板纵骨的剖面惯性矩I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式中:a——纵骨连同带板的剖面积,;l——纵骨跨距,m,取强横梁间距。其中:a=49,l=2.0m=215.6实取:HP100×26×6W=46.95,I=429.23。平台甲板纵骨实取:HP100×26×6W=46.95,I=429.23。2.3.4.2甲板纵桁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8.8.3.1大舱口开口线外侧的甲板纵桁尺寸应与强横梁相同。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8.3.8纵骨架式甲板纵桁的剖面尺寸取与纵骨架式强横梁相同。实取:,W=366.07cm32.3.4.3甲板强横梁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8.5.2要求,纵骨架式强横梁的剖面模数W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式中:c、h——按本节2.8.1.1的规定确定;s——强横梁间距,m;l——强横梁跨距,m,对强力甲板取舷侧至纵舱壁(双向纵桁架)或纵舱壁(双向纵桁架)之间跨距点的距离。对上层建筑(或甲板室)甲板取纵围壁(或纵舱壁、支柱)之间的距离。跨距点按本篇1.2.4规定。其中:c=1.45,s=2.0m,h=0.5m,l=1.25m。 =18.125实取:,W=366.07cm32.3.5舱壁2.3.5.1平面水密舱壁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12.2.1要求:平面水密舱壁底列板厚度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mm式中:K、c——系数,按表2.12.2.1选取;s——扶强材间距,m;h——由舱壁下缘量至舱壁顶端(深舱舱壁另加0.5m)或量至溢流管顶端的垂直距离,m,取大者,但应不小于2.0m。其中:K=3.2(干货舱壁),h=4.6m,c=0,s=0.5m;=3.93mm,实取t=8mm。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8.10.1.1要求:货舱前、后的横舱壁板的厚度应按的规定增加0.5mm。实取t=9mm2.3.5.2平面舱壁扶强材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12.3.1要求:平面舱壁扶强材一般应竖向布置。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12.3.2要求:平面舱壁扶强材的剖面模数W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cm3式中:K——系数,按表2.12.3.2选取; s——扶强材间距,防撞舱壁和深舱舱壁扶强材间距应不大于650mm,干货舱舱壁扶强材间距应不大于750mm;h——自扶强材中点量至舱壁顶端(深舱舱壁加0.5m)或量至溢流管顶端的垂直距离,取大者,m,但不应小于2.0m;——扶强材跨距,m,取包括肘板在内的扶强材长度,若设有与扶强材垂直的桁材,取桁材至扶强材端部或桁材之间的距离,取大者。干货舱壁取K=4.0,s=0.5m,h=2.3m,=0.6m干货舱壁扶强材=1.656cm3实取:平面水平舱壁扶强材L80×50×5W=31.872.3.5.3水平桁和垂直桁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12.4.1要求:平面舱壁应设置垂直桁。横舱舱壁垂直桁应与底龙骨和甲板纵桁在同一平面内。纵舱舱壁垂直桁的间距应不大于2.5m且强肋骨(或主肋骨)在同一平面内。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12.4.2要求:垂直桁的剖面模数W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cm3式中:K——系数,按表2.12.4.3选取;b——垂直桁的支撑宽度,m,即垂直桁间距中点之间或垂直桁间距中点与舷边(或纵舱壁)间距中点的距离;h——由垂直桁中点量至干舷甲板上方(深舱舱壁加0.5m)或量至溢流管顶端的垂直距离,m取大者,但应比小于2.0m;——垂直桁跨距,m见规范1.2.4的规定。其中:K=4.1,b=2.0m,h=2.3m,=4m=301.76cm3 实取:,W=322.6cm3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12.4.4要求:水平桁的剖面尺寸应与垂直桁的剖面尺寸相同.实取:,W=322.6cm32.3.5.4舷舱横舱壁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8.10.2.1要求:舷舱内应设置横舱壁,其间距应不大于货舱总长度的0.25倍。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8.10.2.2要求:舷舱水密横舱壁在舱壁中点处应设置水平桁,其剖面模数W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cm3式中:b——桁材的支撑宽度,m;h——计算水柱高,m,取桁材至干舷甲板上方1m的距离;——桁材跨距,m,取舷舱的宽度。其中:b=0.6m,h=3.3m,=1.25m=12.87cm3实取:,W=322.6cm32.3.6机舱2.3.6.1主机基座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14.1.1要求:单底船的主机基座纵桁应尽可能延伸至机舱前后舱壁,并用肘板与舱壁相应扶强材连接。在主机基座以外,基座纵桁高度可逐渐减小至肋板高度,其尺寸也可减小至相应的机舱内旁内龙骨尺寸。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14.1.3 柴油机主机基座的构件尺寸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纵桁面板厚度mm纵桁腹板厚度mm横隔板及横肘板厚度mm式中:——主机单机额定功率,KW;h——纵桁腹板高度,m;其中:=600KW,h=1.0m纵桁面板厚度=16.67mm纵桁腹板厚度=11.67mm横隔板及横肘板厚度=8.98mm实取纵桁面板厚度=18mm纵桁腹板厚度=12mm横隔板及横肘板厚度=10mm2.3.6.2轴遂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14.2.1要求:轴遂系指供机舱人员对轴系进行检查的通道。轴遂应水密,轴遂和机舱之间的舱壁应设置水密门。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14.2.2要求:轴遂的自由通道宽度应不小于400mm。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14.2.3要求:轴遂壁的厚度及扶强材,应分别不小于对水密舱壁的要求。轴遂通过深水舱、燃油舱或顶部载有货物时,则轴遂壁的厚度应按深水舱、燃油舱或按甲板的有关规定进行校核。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14.2.4要求:轴遂扶强材应与实肋板设置在同一水平面内,其下端应用肘板与实肋板连接。2.3.6.3机舱骨架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14.3.1要求:在机舱骨架特别是船底骨架设计时,应注意避免应力集中。 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14.3.2要求:横骨架式单底应在每个肋位设置实肋板,实肋板应为“T”形组合型材。实肋板实取:2.3.7尾部结构(横骨架式)2.3.7.1船尾部实肋板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5.2.1要求:横骨架式船底应在每个肋位上设置实肋板。 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5.2.2要求:实肋板剖面模数W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W=Ks(fd+r)l2cm3式中:s——实肋板间距,m;f——系数,按表2.5.2.2(1)选取;d——吃水,m;r——半波高,m,按本篇1.2.5.1的规定确定;l——实肋板跨距,m,取实肋板与舷侧外板交点之间的距离。K——内龙骨修正系数,按下式计算:K=a(/l−1.1)+b其中:a、b——系数,按表2.5.2.2(2)选取;/l——舱长比,为舱底平面长度(取两横舱壁的间距)m;取值范围按表2.5.2.2(3)选取。其中:s=0.5m,f=1.0,d=4.5,r=1.25,ml=12.5m,a=2.0,b=2.8,/l取1.1K=a(/l−1.1)+b=2.8W=Ks(fd+r)l2 =1257.8cm3实取:实肋板,其剖面模数W=1539.83cm32.3.7.2中内龙骨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5.3.2要求:中内龙骨腹板的高度与厚度与该处实肋板相同,面板剖面积应不小于实肋板面板剖面积的1.5倍实取。2.3.7.3旁内龙骨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5.4.1要求:其尺寸与该处实肋板相同实取:。2.3.7.4舷侧肋骨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7.2.1要求:主肋骨的剖面模数W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cm3式中:K——系数,按表2.7.2.1选取;s——肋骨间距,m;d——吃水,m;r——半波高,m;——肋骨跨距,m。见图2.7.2.1,对主肋骨和未设置舷侧纵桁的普通肋骨,取肋骨与实肋板内缘交点至肋骨与横梁内缘交点间的垂直距离,如图2.7.2.1所示;主肋骨制若设置舷侧纵桁时,主肋骨跨距仍按本规定确定。其中:K=3.8,s=0.50m,d=4.5m,r=1.25m,=4.4mcm3=211.5cm3 主肋骨实取:,W=366.07cm32.3.7.5舷侧纵桁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7.4.1要求:舷侧骨架如设置舷侧纵桁时,舷侧纵桁的剖面尺寸应与强肋骨相同,且应尽量延伸至首尾。实取:,W=366.07cm32.3.7.6尾部甲板(1)强力甲板板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4.1.1要求:首尾部强力甲板的最小厚度应不小于中部的0.9倍:实取:上甲板t=6mm,机舱平台实取8mm。(2)强力甲板横梁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8.1.1要求:横骨架式甲板应在每个肋位上设置横梁,其剖面模数W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W=5cshl2cm3式中:c——系数,对A级航区船舶强力甲板取1.45;其余各层甲板均取1;s——横梁间距,m;l——横梁跨距,m,取舷侧与甲板纵桁(纵舱壁)或甲板纵桁(纵舱壁)之间距离之大者,且不小于2m。h——甲板计算水柱高度,m,强力甲板取0.5m;旅客舱室甲板取0.45m;船员舱室甲板取0.35m;顶篷甲板取0.2m;载货甲板的水柱高度h应按下式计算,但应不小于0.5m。其中:c=1.45,s=0.5m,l=2m,h=0.5mcm3I=3Wl=37.252=43.5cm4 实取,W=31.16cm3;I=225.84cm4平台甲板横梁实取:。(1)强力甲板纵桁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8.3.2要求:横骨架式甲板纵桁的剖面模数W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式中:k——系数,强力甲板取k=0.03L+4.8,但应不小于5.7;其中L为船长,m,其他甲板取5.7;c、h——按本节2.8.1.1的规定确定;b——甲板纵桁支承面积的平均宽度,m;l——纵桁跨距,m,对强力甲板取横舱壁(双向横桁架)之间跨距点的距离。对上层建筑(或甲板室)甲板取横舱壁(或支柱)之间的距离。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8.3.3要求:I=2.75Wl其中:k=6.87,c=1.45,h=0.5,b=2,l=4.5m=201.7I=2.75Wl=2496实取:机舱甲板纵桁,W=366.07,I=5135.21尾甲板纵桁,W=366.07,I=5135.21平台纵桁,W=366.07,I=5135.21(2)甲板强横梁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8.5.4要求: 横骨架式强横梁的剖面尺寸取与甲板纵桁相同。实取:,W=366.07,I=5135.21平台强横梁,W=366.07,I=5135.21。2.3.7.7尾部舱壁(1)横舱壁板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12.2.1要求:平面水密舱壁底列板厚度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mm式中:K、c——系数,按表2.12.2.1选取;s——扶强材间距,m;h——由舱壁下缘量至舱壁顶端(深舱舱壁另加0.5m)或量至溢流管顶端的垂直距离,m,取大者,但应不小于2.0m。其中:K=4.2(深舱壁),h=4.6m,c=1.0,s=0.5m;=5.5mm实取t=6mm。(2)扶强材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12.3.2要求:平面舱壁扶强材的剖面模数W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cm3式中:K——系数,按表2.12.3.2选取;s——扶强材间距,防撞舱壁和深舱舱壁扶强材间距应不大于650mm,干货舱舱壁扶强材间距应不大于750mm;h——自扶强材中点量至舱壁顶端(深舱舱壁加0.5m)或量至溢流管顶端的垂直距离,取大者,m,但不应小于2.0m; ——扶强材跨距,m,取包括肘板在内的扶强材长度,若设有与扶强材垂直的桁材,取桁材至扶强材端部或桁材之间的距离,取大者。其中:K=5.0,s=0.5m,h=2.3m,=0.6m干货舱壁扶强材=2.07cm3实取:舱壁扶强材L80×50×5W=31.87(3)垂直、水平桁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12.4.2要求:垂直桁的剖面模数W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cm3式中:K——系数,按表2.12.4.3选取;b——垂直桁的支撑宽度,m,即垂直桁间距中点之间或垂直桁间距中点与舷边(或纵舱壁)间距中点的距离;h——由垂直桁中点量至干舷甲板上方(深舱舱壁加0.5m)或量至溢流管顶端的垂直距离,m取大者,但应比小于2.0m;——垂直桁跨距,m见规范1.2.4的规定。其中:K=5.0,b=2.0m,h=2.3m,=4m=368cm3实取:,加带板W=469.35cm3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12.4.4要求:水平桁的剖面尺寸应与垂直桁的剖面尺寸相同.实取:,加带板W=469.35cm3 2.3.8首部结构(横骨架式)2.3.8.1船首实肋板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5.2.1要求:横骨架式船底应在每个肋位上设置实肋板。 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5.2.2要求:实肋板剖面模数W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W=Ks(fd+r)l2式中:s——实肋板间距,m;f——系数,按表2.5.2.2(1)选取;d——吃水,m;r——半波高,m,按本篇1.2.5.1的规定确定;l——实肋板跨距,m,取实肋板与舷侧外板交点之间的距离。K——内龙骨修正系数,按下式计算:K=a(/l−1.1)+b其中:a、b——系数,按表2.5.2.2(2)选取;/l——舱长比,为舱底平面长度(取两横舱壁的间距)m;取值范围按表2.5.2.2(3)选取。其中:s=0.5m,f=1.0,d=4.5,r=1.25,ml=12.5m,a=2.0,b=2.8,/l取1.1K=a(/l−1.1)+b=2.8W=Ks(fd+r)l2=1257.8cm3实取:实肋板,其剖面模数W=1539.83cm3 2.3.8.2中内龙骨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13.2.1要求:首尖舱内每个肋位设置实肋板,实肋板的高度逐渐升高。中内龙骨应延伸至首柱(平头型船应延伸至与首封板垂直桁连接),其高度和厚度应与实肋板相同。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5.3.2要求:中内龙骨腹板的高度与厚度与该处实肋板相同,面板剖面积应不小于实肋板面板剖面积的1.5倍。实取。2.3.8.3旁内龙骨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5.4.1要求:其尺寸与该处实肋板相同,实取。2.3.8.4舷侧肋骨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7.2.1要求:主肋骨的剖面模数W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cm3式中:K——系数,按表2.7.2.1选取;s——肋骨间距,m;d——吃水,m;r——半波高,m;——肋骨跨距,m。见图2.7.2.1,对主肋骨和未设置舷侧纵桁的普通肋骨,取肋骨与实肋板内缘交点至肋骨与横梁内缘交点间的垂直距离,如图2.7.2.1所示;主肋骨制若设置舷侧纵桁时,主肋骨跨距仍按本规定确定;对设有舷侧纵桁的普通肋骨,取肋骨与实肋板内缘交点至舷侧纵桁的垂直距离,但应不小于1.25m。其中:K=3.8,s=0.50m,d=4.5m,r=1.25m,=4.4mcm3=211.5cm3 主肋骨实取:,W=366.07cm32.3.8.5首尖舱骨架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13.2.1要求:采用横骨架式结构则应于每个肋位设置实肋板,尖瘦型船实肋板的高度应向船首逐渐升高。中内龙骨应延伸至首柱(平头型船应延伸至与首封板垂直桁连接),其高度和厚度应与实肋板相同。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13.2.3要求:首尖舱内干舷甲板下若设置有平台甲板可免设舷侧纵桁。2.3.8.6首部甲板(1)强力甲板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4.1.2要求参照尾部:实取t=6m,平台板实取8mm,满足要求。(2)强力甲板横梁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8.1.1要求:横骨架式甲板应在每个肋位上设置横梁,其剖面模数W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W=5cshl2cm3式中:c——系数,对A级航区船舶强力甲板取1.45;其余各层甲板均取1;s——横梁间距,m;l——横梁跨距,m,取舷侧与甲板纵桁(纵舱壁)或甲板纵桁(纵舱壁)之间距离之大者,且不小于2m。h——甲板计算水柱高度,m,强力甲板取0.5m;旅客舱室甲板取0.45m;船员舱室甲板取0.35m;顶篷甲板取0.2m;载货甲板的水柱高度h应按下式计算,但应不小于0.5m。其中:c=1.45,s=0.5m,l=2m,h=0.5mcm3I=3Wl=37.252=43.5cm4 实取,W=31.16cm3;I=225.84cm4平台甲板横梁实取:。(1)强力甲板纵桁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8.3.2要求:横骨架式甲板纵桁的剖面模数W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式中:k——系数,强力甲板取k=0.03L+4.8,但应不小于5.7;其中L为船长,m,其他甲板取5.7;c、h——按本节2.8.1.1的规定确定;b——甲板纵桁支承面积的平均宽度,m;l——纵桁跨距,m,对强力甲板取横舱壁(双向横桁架)之间跨距点的距离。对上层建筑(或甲板室)甲板取横舱壁(或支柱)之间的距离。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8.3.3要求:I=2.75Wl其中:k=6.87,c=1.45,h=0.5,b=2,l=4.5m=201.7I=2.75Wl=2496实取:首甲板纵桁,W=366.07,I=5135.21平台板纵桁,W=366.07,I=5135.21(2)甲板强横梁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8.5.4要求:横骨架式强横梁的剖面尺寸取与甲板纵桁相同。 实取:,W=366.07,I=5135.21平台强横梁,W=366.07,I=5135.21。2.3.8.7首部舱壁(1)横舱壁板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12.2.1要求:平面水密舱壁底列板厚度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mm式中:K、c——系数,按表2.12.2.1选取;s——扶强材间距,m;h——由舱壁下缘量至舱壁顶端(深舱舱壁另加0.5m)或量至溢流管顶端的垂直距离,m,取大者,但应不小于2.0m。其中:K=4.0(防撞舱壁),h=4.6m,c=0.5,s=0.5m;=4.79mm实取t=6mm。(2)扶强材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12.3.2要求:平面舱壁扶强材的剖面模数W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cm3式中:K——系数,按表2.12.3.2选取;s——扶强材间距,防撞舱壁和深舱舱壁扶强材间距应不大于650mm,干货舱舱壁扶强材间距应不大于750mm;h——自扶强材中点量至舱壁顶端(深舱舱壁加0.5m)或量至溢流管顶端的垂直距离,取大者,m,但不应小于2.0m;——扶强材跨距,m ,取包括肘板在内的扶强材长度,若设有与扶强材垂直的桁材,取桁材至扶强材端部或桁材之间的距离,取大者。其中:K=4.0,s=0.5m,h=2.3m,=0.6m舱壁扶强材=1.656cm3实取:舱壁扶强材L80×50×5W=31.87(3)垂直、水平桁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12.4.2要求:垂直桁的剖面模数W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cm3式中:K——系数,按表2.12.4.3选取;b——垂直桁的支撑宽度,m,即垂直桁间距中点之间或垂直桁间距中点与舷边(或纵舱壁)间距中点的距离;h——由垂直桁中点量至干舷甲板上方(深舱舱壁加0.5m)或量至溢流管顶端的垂直距离,m取大者,但应比小于2.0m;——垂直桁跨距,m见规范1.2.4的规定。其中:K=4.0,b=2.0m,h=2.3m,=4m=294.4cm3实取:,加带板W=469.35cm3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12.4.4要求:水平桁的剖面尺寸应与垂直桁的剖面尺寸相同.实取:,加带板W=469.35cm3 2.3.9首尾柱2.3.9.1板形首柱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13.1.1要求:板形首柱的厚度,应较中部船底板增厚2mm(包括火加工余量在内)。此厚度应从平板龙骨与首柱连接处的圆弧部位开始,保持至满载水线处;其以上部份可逐渐减小,至顶部可为该处舷侧外板的厚度。首柱内应设置纵向加强筋和间距不大于0.8m的横肘板,满载水线以上横肘板间距可增大至1m。横肘板厚度应与相邻舷侧外板厚度相同。在曲率半径较小的部位,如安装纵向加强筋有困难时允许免设,但横肘板间距应不大于0.5m,中内龙骨、甲板纵桁均应与首柱及邻近的横肘板牢固连接。取板形首柱厚度t=10mm2.3.9.2尾柱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13.3.1要求:尾柱最小剖面尺寸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型深D>4m时:推进器柱宽度:b=0.55L+22D+36=190.55mm,实取200;推进器柱厚度:t=0.25L+10D=70.25mm,实取80。实取:—80×200mm。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13.3.2要求:舵托骨材在靠近推进器处的剖面对垂直中和轴的剖面模数W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式中:A——舵面积,A=3.57,l——舵杆中心线至计算剖面距离,m。V=12km/h,l=1.5m. =173.6。对水平中和轴的剖面模数W应不小于按上式计算所得之值的1/3:cm,实取:—80×200。2.3.10上层建筑及甲板室2.3.10.1上层建筑及甲板室围壁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16.2.3要求:按2.16.3.1,2.16.2.3甲板室的围壁如采用平面板,外壁板厚度应不小于2mm,内壁板厚度可减薄0.5mm。上层建筑的围壁实取厚度t=5mm2.3.10.2上层围壁扶强材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16.2.4要求:上层建筑的围壁扶强材的剖面模数W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cm3式中:s——扶强材间距,m;——扶强材跨距,m。其中:s=0.50m,=2.0m=6cm3实取:角钢,W=31.87cm32.3.10.3桥楼及首尾楼侧壁和端壁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16.2.6要求:桥楼、首尾楼侧壁和端壁板厚度应由舷侧顶列板厚度逐渐减薄,但应不小于2.5mm,侧壁和端壁扶强材的剖面模数W应符合规范2.16.4.2的规定。桥楼、首尾楼侧壁和端壁板厚度取t=5mm 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16.4.2要求:桥楼、首尾楼侧壁和端壁扶强材的剖面模数W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cm3式中:s——扶强材间距,m;——扶强材跨距,m。其中:s=0.50m,=2.0m=7.2cm3实取:角钢,W=31.87cm32.3.10.4甲板室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16.3.1,2.16.2.3要求:甲板室的围壁如采用平面板,外壁板厚度应不小于2mm,内壁板厚度可减薄0.5mm。实取:围壁板厚度t=5mm内壁板厚度t=5mm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16.3.1,2.16.2.4要求:甲板室扶强材的剖面模数W应不小于下式计算值:式中:s=0.5m,l=2m=3×0.5×=6实取:角钢,W=31.87cm3。2.3.11舱口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8.8.5.1要求:船长大于等于40m且长大舱口围板在船中部0.4L范围内连续时,舱口围板伸出甲板以上的高度h应不大于下式计算所得之值且小于1500mm: mm式中:K——系数,K=1248−16L+0.061D——型深,m;L——船长,m;其中:K=1248-16L+0.061L=434,D=5.3,L=69=mm实取:围板高度h=840mm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8.8.5.2要求:长大舱口围板厚度t应不小于下式计算所得值:t=0.1L+2.5=9.4mm实取:围板厚度t=10mm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8.8.5.4要求:长大舱口围板应设置水平桁,水平桁应位于舱口围板顶缘或位于舱口围板顶缘以下300mm范围内。水平桁的剖面积应不小于甲板以上舱口围板剖面积的0.3倍。0.3×1.0×84=25.2cm,实取:LA=26c。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8.8.5.4要求:如水平桁离甲板的高度超过600mm,应在水平桁材与甲板之间的长大舱口围板上增设水平加强筋,其间距应不大于550mm,水平加强筋可用角钢或球扁钢等。实取:L每一强框架或横舱壁的肋位上应设置垂直桁,垂直桁的尺寸取与水平桁相同。2.3.12舷墙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17.2.1要求:舷墙高度应不小于550mm;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17.2.2 要求:舷墙结构的布置应尽可能不参加船体的总纵弯曲。舷墙板厚度应不小于4mm;舷墙上缘应设有面板。舷墙应用带折边的肘板加强。舷墙肘板应设置在肋骨与横梁构成的框架平面内,其间距应不大于1.25m,其厚度和舷墙板厚度相同。肘板应与舷墙、舷墙面板及甲板焊接。肘板在舷墙的角隅处应开有流水孔。实取:舷墙6×550mm,间断加强角钢L,球缘角钢舷墙扶手6×100mm,折边肘板厚度t=6mm。 第二章强度校核3.1船中剖面模数及惯性矩的计算3.1.1船中最小剖面模数计算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2.2.2.1要求:船长大于或等于50m时,船体中部最小剖面模数(强力甲板边线或平板龙骨处)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式中:L——船长,m;B——船宽,m;D——型深,m;——航区系数,对A级航区船舶取a=1,B级航区船舶取a=0.85,C级航区船舶取a=0.75;——系数,;——系数,;——方形系数,当<0.6时,取=0.6,当>0.85时,取=0.85。其中:=4550.77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8.2.1.1要求:船长大于或等于40m的大舱口船,其船体中剖面的最小剖面模数应不小于下式计算所得之值:式中:——按本篇第2章2.2.2.1计算所得之值;——系数,按基本结构型式和船长由表8.2.1.1选取。其中:,4550.77 3.1.2船中最小惯性矩计算 根据《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8.2.1.2要求:船长大于或等于40m的大舱口船,其船舯剖面惯性矩应不小于下式计算之值:式中:L——船长,m;——按本篇第2章2.2.2.1计算所得的剖面模数,。其中:L=69m,4550.773.2实船剖面惯性矩及剖面模数计算 3.2.1实船剖面惯性矩计算根据计算(见表3-1)中和轴距假定中和轴距离:m剖面惯性矩:3.2.2实船剖面模数计算甲板距水平中和轴距离:m对强力甲板的剖面模数:对基线的剖面模数:以上计算得出结论:对船体可能出现最大应力处,甲板和船底的强度满足要求。 表3-1船体等值梁计算表船体等值梁计算表(以基线为假定中和轴)编号构件名称构件尺寸剖面积距假定中和轴距离静矩惯矩自身惯矩厚度宽度AZA*ZA*Z^2immmmcm^2mcm^2*mcm^2*m^2cm^2*m^21平板龙骨97006300002船底板8495039600003舭列板876060.80.318.245.4722.9265074舷侧列板840003202.58002000426.66675舷顶列板985076.54.925376.76251855.5554.6059386内底板850004000.728019607纵壁板85390431.22.651142.683028.1021043.9398甲板板812501005.3530280909平台板812501003.853851482.25010中桁材(1/2)970031.50.3511.0253.858751.2862511旁桁材8700560.3519.66.862.28666712舱口围板10840845.72480.482748.3464.939213舱口围板面板L200*60*10266.14159.64980.1896014舱口围板加强材L100*50*695.7251.48294.4656015内底纵骨HP100*26*6*(8)69.440.6545.13629.3384016船底纵骨HP120*30*6.5*(9)100.710.055.03550.251775017甲板纵骨HP100*26*6*(2)17.365.2591.14478.485018平台纵骨HP100*26*6*(2)17.363.865.968250.6784019甲板纵桁⊥10*200/10*120325.161165.152852.34950.14920平台纵桁⊥10*200/10*120323.711118.752440.68870.14921舷侧纵桁⊥10*200/10*120322.1568.8147.92022内舷纵桁⊥10*200/10*120322.1568.8147.92023∑2486.874883.69117757.731486.948242526E1.96379275.3-E3.3362128I19308.2729Wj5787.48630Wb9832.144 第1章结论通过为期3个月的毕业设计,我对规范设计的内容、任务以及要求等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典型剖面图和基本结构图的绘制,掌握基本结构图的绘制方法,并熟练掌握了AutoCad软件。然而由于实际经验的不足,对船体结构认识不深刻,本次毕业设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基本结构图对艏艉结构表达不够具体。总的来说,本次毕业设计的收获是很大的,通过对69.00M内河干货船的规范设计、强度校核以及绘制典型横剖面图、基本结构图,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在绘制基本结构图、中横剖面图时要注意视图的对应关系;保证视图的相互联系关系。(2)总纵强度校核时忽略横向构件,与中和轴平行的构件,仅算对假定中和轴的惯性矩即可,其自身惯性矩也可忽略不计。(3)船体受到的最大的总纵弯曲应力出现在船体的中部,距离剖面中和轴越远的船体构件,其船体中剖面越小,也就是承受的总纵弯曲应力越大,本船最大应力出现在甲板处。(4)绘制基本结构图时,一定要熟记构件的简化表示法中,各线型所描述的构件,并清楚的确定图层以及线宽设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绘图效率。通过整个设计过程,老师的辅导,同学的讨论以及自己的思考和查阅资料,了解船舶结构设计过程的同时,也发现结构设计中存在诸多矛盾:(1)强度与重量的矛盾船体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否则会造成结构的损坏,造成人员或财产损失。要提高强度一般加大构件尺寸,但会造成船体重量的增加,影响经济性能。保证结构强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此前提下要尽量减轻结构的重量。(2)结构和工艺的矛盾船舶建造的方法对结构设计有重大影响,必须密切结合造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结构设计,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结构的工艺要求。(3)结构和使用性的矛盾结构的布置和尺寸的选取应符合使用要求。 总之,结构设计不仅只是设计过程,同时也是解决矛盾的过程,结构设计要与轮机,电气,舾装等各个专业密切配合,相互协调,使设计与施工之间的冲突降到最小,确保船舶在各方面具有良好的性能。 第1章致谢这次毕业设计能够得以顺利完成,不仅是我一人之功劳,是所有指导过我的老师,帮助过我的同学对我的教诲、帮助和鼓励的结果。我要在这里对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杨永祥老师,没有您的热情关怀与悉心指导,就没有这篇论文的顺利完成。感谢同组的付凌同学、宗恩同学,以及一起做规范设计的戴中华和何伟刚同学,在平时的设计过程中,感谢他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感谢他们帮助我在设计时攻克难关。感谢身边所有的朋友与同学,谢谢你们四年来的关照与宽容,与你们一起走过的美好时光,将会是我一生最珍贵的回忆。最后,向所有在本设计中给予我帮助和支持的人表示感谢!! 第1章参考文献[1]中国船级社.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年[2]杨永祥,管义锋.船体制图.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年[3]王杰德.船体强度与规范设计.国防工业出版社.1995年[4]吴仁元,谢祚水,李治彬.船体结构.国防工业出版社.[5]陈铁云,陈伯真.船舶结构力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6]谢祚水.结构优化设计概论.国防工业出版社.1997年∶1-9[7]顾敏童.船舶设计原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1-11[8]杨敏.船舶制造基础.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年7-35[9]黄浩.船体建造工艺手册.国防工业出版社.1989年[10]杨永祥.船舶与海洋平台结构.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年[11]王勇毅.船体建造工艺学.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12]金属船体制图标准.GB/T4476-84.国家标准局.2008年[13]杨代盛.船体强度与结构设计.国防工业出版社.1986年[14]OwinF.Hughes.ShipStructuralDesign.1983年 江苏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