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7.50 KB
  • 2022-04-22 11:20:22 发布

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7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72 第一章总论1.1项目提要1.1.1项目名称1.1.2建设单位**省**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1.3建设地点**省**市**镇、**镇、**镇等3镇中的基础条件较好的32个行政村。其中,地力、墒情监测点和施肥实验场都设在**镇的南溪村。1.1.4项目由来根据《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4—2010年)的精神和农业部文件(农计发[2004]3号)《关于组织编报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2004年项目申报指南》的要求,结合当前国家农业发展政策、粮食产业发展政策及布局规划和**省、**市农业和粮食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划,为进一步提高项目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特提出申报建设该项目。1.1.5建设规模本项目建设标准粮田4万亩,总投资1199.97万元,分2年建成。土建工程投资56.66万元,田间工程投资975.70万元,仪器设备购置费56.05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54.42万元,基本预备费57.14万元。72 项目建成后,4万亩标准粮田可全面实现双季稻生产,稻谷单位产量可由现在的725.2公斤/亩增加到855.7公斤/亩,单产平均增产率为18%;年总产量可由现在的29008吨增加到34228吨。优质米率达到90%以上。1.1.6建设方案与建设内容一、建设方案项目区建设标准粮田4万亩,以标准粮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地力培肥为重点,通过完善田间排灌设施,配套林网及道路建设等工程措施,使项目区粮田达到“田成方、渠相通、林成网、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以提高防洪涝抗旱能力和资源环境保障能力;通过培肥地力,改善种植结构,配合测土施肥、生物节水等技术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提高项目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商品粮种植水平奠定物质基础。二、建设内容(一)农田基础建设土地平整(不破坏耕作层)、田间排灌、机耕路及其它设施。(二)地力建设1.秸秆还田:机械化秸秆还田或生物菌剂快速熟化。2.有机肥施用:农家肥料或绿肥。3.平衡施肥:测、配、供、施肥一体化。4.保持20CM的耕作层厚度。(三)地力、墒情监测体系建设1.与土肥化验室相结合,建立一个地力、墒情监测站,配置定点实时自动监测仪和便携式监测仪各1套,按全国农技中心统一的监测规程开展工作。72 2.建立地力、墒情监测与施肥实验场100亩(包含在已建的标准粮田中)3.配置完整的地力、墒情监测及化验设备。1.1.7工艺技术与设备本项目工艺技术主要有优质水稻生产技术、优质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加工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仪器设备主要是地力、墒情监测体系建设所需的一系列仪器设备,共计114件(套),53种。1.1.8组织管理与实施进度本项目建设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实施小组,责任到人,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工程管理、资金管理和工程、仪器设备购买招投标制度。本项目实施年限为2年,起止日期为2004—2005年。第一年完成投资建设的41.3%,第二年继续完成投资建设的58.7%。1.1.9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额1199.97万元,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是中央投资799.95万元;**省省级配套投资200万元,占配套资金的50%;**市配套投资200.02万元,约占配套资金的50%。1.1.10效益分析本项目经济效益显著,年优质稻谷销售收入4860.52万元,年利润额均为1828.01万元,年可分配利润额为1828.01万元。投资利润率为152.34%,投资利税率为152.34%;税后(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IRR)为147.21%;投资回收期为2.7年(含建设期)。72 本项目社会效益巨大:一是可以改善项目区粮食生产条件,提高单产和总产,改善水稻品质,为社会提供大量优质稻谷;二是可以提供全**市有关土壤、肥料、水质、农作物和环境等方面的检测服务,;三是可以增加农民收入项目区种粮农民全年可增加纯收入710.4万元。本项目生态效益良好,可以使田面平整,水、肥、土流失率减少30%以上,周围江河水源农田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实施配方施肥,可以使农田土壤结构得到改善;林网建设可以使田间绿化面积提高20%,防风防沙效果显著;排灌沟渠设施完备,抵御旱涝灾害能力增强。1.1.1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1—1本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项    目指标田块形状格田田地连片,亩≥500地下水位,cm≥80耕层厚度,cm≥18障碍因子基本排除(旱、涝、浅、冷、烂、瘦、酸、锈、污等)耕层土壤理化性状有机质,g/kg25~30碱解氮,mg/kg≥100有效磷,mg/kg≥10速效钾,mg/kg≥100酸碱度,PH值5.5~7.5耕层质地,砂  粘  适  中 (轻壤~重壤)肥料利用率提高10%田间排灌设施排、灌、沟、渠、提灌站(机、电)配套齐全72 排灌工程灌水标准田间水利用系数≥0.95、渠系水利用系数≥0.75、灌溉水利用系数≥0.70,防旱≥20年一遇排水标准防洪排涝≥20年一遇道路建设工程机耕道路面宽2~2.5m,机耕桥载重4吨以上,使用年限10~15年田间道路面宽0.6~1m,使用年限5~10年水稻产量/年,kg/亩≥855.71.2结论与建议本项目建设通过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地力建设和地力、墒情监测体系建设,可以有效地提高项目建设区耕地基础地力、农田基础设施水平、土肥水资源利用率、良种和农业优良技术增产潜能以及农作物抗旱减灾能力,确保耕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从而为解决农民增收和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问题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问题提供有效途径。因此能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能得到有机地统一。本项目在中央和地方财政财政配套资金的投入下,项目具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建议有关部门批准本项目建设按期实施。1.3编制依据一、农业部《关于组织编报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2004年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通知》(农计发[2004]3号)附件: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2004年项目申报指南;二、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三、农业部《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4—2010年);四、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72 五、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六、《土地管理法》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七、《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62号)八、农业部《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NY/T309-1996);九、农业部《全国中低产田类型与改良技术规范》(NY/T310-1996);十、**省“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十一、**省宜春市“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十二、《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二00四年经济工作重点》(丰发[2004]1号);十三、**市年鉴;十四、其它有关法规、规定等依据性文件。72 第二章建设背景与必要性2.1项目建设的背景一、粮食是安天下的产业。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产粮的主业,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粮食是既有战略意义又有经济意义,粮食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物质保证,同时对改善人们生活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建设小康社会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2004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正式公布。这是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了稳定粮食面积、恢复和提高粮食产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2004年国家采取措施,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支持,千方百计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这些措施包括:建立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降低农业税税率、取消农业特产税;对购买良种、农机给予补贴;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等。二、土地72 资源有限,粮食增产余地不大。由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农用土地占用不可避免。各类开发区、小城镇建设势头过猛,圈地、毁田现象严重,粮食播种面积相对减少在网易经济的高速增长,对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要求也不断增加。每年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在不断增加,这就意味对粮食消费也不断增加。在短时间内要使粮食有较大的增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目前有效的办法就是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促进粮食尽快恢复增长。三、粮食生产受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制约非常大。如果遇上风调雨顺的年景粮食就会增产丰收,如果遇上恶劣天气粮食产量就会下降,有时局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绝收的现象。世界各地粮食产地区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海陆分布、地面接受太阳光照不同,粮食生产出现多样化。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也出现多样性,每年在全球范围内不是这个地区受恶劣气候影响,就是那个地区受恶劣气候影响。有些地方不是这个季节出现风灾、水灾、旱灾和虫灾,就是那个季节发现风灾、水灾、旱灾和虫灾等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从而导致粮食减产,甚至失收。粮食供需出现波动就在所难免。因此就要在粮食丰收之年搞好储备,减产之年做好调剂补缺达到供需平衡。四、近年粮食走低,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减产。就我国粮食生产而言,1998年,我国粮食总产达到5.1亿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以后几年连续出现了阶段性的粮食供过于求局面,各地不同程度出现"卖粮难"现象。在粮食价格长期低速的影响下,各地压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农民在进行粮食生产的时候,由于粮食卖不好价钱,大部分农民不重视田间管理,听天由命,到时能收多少就算多少,致使粮食减产。五、72 粮食生产面临着发展的机遇。首先在我国大部分地方粮食以及农副产品价格出现自1998年以来的粮食价格上涨,为我国进行粮食改革提供良好环境,建立良好的粮食流通体制和动行机制,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在粮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其二,中国已加入WTO融入了全球一体经济。我国粮食生产水平提高,粮食的品质和卫生安全质量有所改善。粮食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有所增强,使我国粮食价格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得以体现。粮食出口量有所增加,为我国粮食生产销售提共了广阔市场空间,第三、当前粮价回升,国家出台一系列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政策措施,从人、财、物等方面的粮食生产体系倾斜,为粮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就是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之一。为提高**市粮田标准化水平和施肥水平,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利用**市项目区现有的基础条件,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特提出本项目。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一、标准粮田建设是提升粮田综合生产能力的需要**市是**72 省粮食主产市(县)之一,经过同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粮食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农田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该市大中型水利设施和农田基本建设多始于六、七十年代,设施设计标准不高,水闸、涵管年久失修,沟渠过窄且淤塞严重,排灌不分,普遍存在漫灌、串灌现象,造成水资源和浪费和农田土壤肥料流失,土地肥力下降,不利于环境保护和农作物抗灾减灾。另外,因为农户分户承包责任田致使田块无序分割,造成耕作道和排灌沟渠不畅,耕作水平高低不一导致农田肥瘦不均的状况,严重制约了农田生产的标准化管理和机械化操作。因此,为了适应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规划,迫切需要统一规划、高标准建设“田成方、渠相通、林成网、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粮田,从而达到粮田标准化、布局区域化、操作机械化、种植科学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现代化的要求,提升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二、标准粮田建设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业规模经营的良好手段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通过治理溪流河道、挖掘田间灌排渠道、修建机耕路等工程措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的居住环境,更提高了农田的抗旱、排涝能力和综合产出率。所以农民非常支持开展标准粮田建设。标准农田建设对推进农业规模经营也将发挥较好的作用。通过标准粮田建设,实行“统一育秧、统一机耕、统一植保、统一灌溉、统一收割”的服务,可以显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良好势头。三、标准粮田建设能增加耕地面积,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缓解建设用地供求矛盾的有效途径实施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可以通过对地块零碎、沟浜交错、地形高低不平、地类交叉的土地进行平整,开发利用闲置土地和废弃坑塘,以及渠道改窄或截弯取直,都能增加有效耕地,是现阶段增加耕地的有效途径。四、标准粮田建设是产业结构调整对基本农田质量的要求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变粮经作物种植比例,必须以高标准、高质量的粮田为基础。因此,建设高标准的粮田是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向现代型高效农业转变的必要前提。综上所述,按照社会经济和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高标准地建设粮田72 不仅关系到农民增收和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问题,而且关系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问题。因此,实施标准粮田建设项目既十分必要,又非常迫切。   2.2.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政策要求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靠进口粮食满足国内之需,既不现实,也不经济。必须立足国内生产,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措施,逐步形成粮食产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而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正是从保障粮食安全出发,提出了保持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长远目标,制定了支持粮食主产区改善基本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综合性措施,同时,明确了建设区域、建设内容、建设步骤。这对我国粮食产业发展将产生直接的促进作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主要包括基本农田粮食产出能力、农业基础设施抗灾减灾能力、粮食发展科技支撑能力、多品种粮食供给保障能力、优质专用粮食市场竞争能力、粮食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和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七方面。其中,保持和提高基本农田粮食产出能力、农业基础设施抗灾减灾能力以及粮食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至为关键。规划设计的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标准粮田、现代农机装备推进和粮食加工转化等五大项目都与科技有关,抓住了这个关键,就能最终实现保持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总体目标。72 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还是促进主产区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此,规划在提出增加政府投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的同时,突出了高产和优质的目标。通过发展优质高产粮食品种,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粮食品质和产量,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粮效益的目的。规划还将粮食加工与粮食生产结合,系统构建了从生产到加工的粮食产业链,形成生产支撑加工、加工带动生产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粮食产业的整体水平,增强粮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也是提高我国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加工企业规模小,加工转化能力低,产业体系不健全,难以实现优质优价和加工增值,不能有效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入世后,在我国粮食产业面临进口的压力下,尽快提高市场竞争力,是粮食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需要。通过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支持和发展主产区粮食加工、储运和流通,做大做强主产区的粮食产业,就能提高粮食附加值和综合效益,进而增强我国粮食产业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收入。2.2.2行业发展政策、产业政策要求72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后,粮食生产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价值规律在粮食生产中越来越发挥主导作用。新阶段发展粮食生产要有新思路,必须用新的理念解决新阶段的粮食问题。近几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农业七大体系建设规划》、《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等纲要性文件,把科技的理念、产业的理念和区域的理念贯穿其中,为我国解决新阶段的粮食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途径。本单位申报的标准粮田建设项目正是基于市场化、产业化、标准化和现代化的目的提出的,该项目与恢复区域粮食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关系是紧密相联的。2.2.3行业发展规划、建设规划要求《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4-2010年)》,提出在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选择一批有基础、有潜力的粮食大县和国有农场,加强优质粮食产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省**市是传统的粮食生产大县,农业生产水平基础牢固,粮食增产潜力大,因此在本地区实施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可以进一步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2.2.4投资方向要求根据《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2004年项目申报指南》对标准粮田建设项目投资方向和投资安排的原则性指导,本项目建设总投资将控制在1200万元左右,分两年建成,其中800万元由中央投资,另外400万元**省和**72 市已经承诺配套投资。根据本项目实施点的现有基础,农田基础建设投资约为720万元,主要由中央投资;土壤培肥建设投资约为360万元,都由地方配套资金或农民自筹解决;配肥、地力与墒情监测投资约为120万元,大部分由中央投资解决。因此,本项目投资方向是符合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规划的要求的。2.2.5地区或区域经济现状与发展要求**市是国家“六五”第一批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市之一,粮食产业一直是农业的优势产业。水稻播种面积和总产名列全省第一。1999年以来,**市常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平均为210.6万亩,其中水稻播面181.8万亩,占86.3%;粮食总产年平均72.45万吨,其中稻谷总产平均68.3万吨,占91.7%,粮食年商品量在45万吨左右,在全省名列前茅(见表2—1)。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粮食市场对优质米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市结合自身优势不断调整、优化水稻品种和布局,优质稻面积逐年增加。但是,由于近年来粮食价格走低,影响种粮农民积极性,水稻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这可以从下表2—2中看出。为了稳定和提高**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及时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是非常有必要的。表2—1**市1999—2003年粮食生产情况表单位:万亩、万吨年度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其中稻谷播种面积粮食总产其中稻谷总产稻谷占粮食总产%商品量199922218878.0672.993.450.9200021918575.1570.293.447.8200121218373.3869.594.846.0200220217871.1067.394.743.3200319817564.5661.495.236.8平均210.6181.872.4568.391.745.0表2—2**市1999年~2003年期间优质水稻生产情况表72 单位:万亩、万吨年份水稻播面稻谷总产商品量优质稻播面占水稻播面%主栽品种(组合)总产商品量199918872.933.627.314.5嘉育948、金优402、金优桂99、鹰优晚1号12.211.0200018570.231.234.318.5新香优80、两优培九、香两优68、金优40215.313.1200118369.530.540.121.9新香优80、两优培九、香两优68、金优40218.715.2200217869.530.546.226.0香两优68、新香优80、金优402、粤优`938、赣晚籼30号20.817.6200317568.530.291.252.1香两优68、新香优80、赣晚籼30号、V优71、中优桂9942.128.2第三章承担单位72 3.1建设单位基本情况本项目建设单位为**省**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属国家事业单位,下属机构有粮油站、土肥站、植保站、经作站、植检站等业务站所,有农业推广中心服务部等经济实体。本中心经费来源为全额财政拨款,开办资金为64.6万元。该中心担负着全市农业科技试验、示范、推广、培训、农情监测、农作物病虫草鼠害测报与防治技术指导以及技术咨询等业务工作。本中心法定代表人为杨彪,男,42岁,大专学历,任中心主任。中心所在地**市剑南路11号,属**市城区,地理位置及交通、通讯、人文条件优越,有利于形成覆盖全市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3.2人员及技术力量**省**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力量雄厚,共有职工总人数47人,其中技术人员33人,管理人员5人,工人9人。职工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占90%。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比例为:高级职称人数7人,中级职称人数9人,初级职称人数17人。本中心所指导的乡级农业技术推广站遍布全市31个乡、镇、街办,农业技术推广人员189人。本中心长期与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国杂交水稻中心、浙江大学农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大学、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省农业科学院、**省农业厅粮油土肥局等科研院所或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技术合作和业务关系,具有强劲的技术支持体系。本中心从国家实施“沃土计划”、“丰收计划”72 等项目以来,在水稻栽培技术推广方面,成功地实施了“42万亩水稻综合丰产技术”、“水稻优良新品种(组合)及高产栽培技术”、“水稻高产优质新品种赣早籼31号、34号及配套增产高效技术”、“烯效唑在水稻上的开发应用技术”、“水稻旱育稀植及配套增产技术”等多个项目,并荣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三等奖四项次、**省农科教突出贡献奖五项次、宜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五项次等和有关部门的嘉奖,成为**市粮食产业化工程发展的中坚技术力量。承担本项目的主要技术人员的基本情况与业绩简述如下:1.杨彪,42岁,男,中心主任,农学专业,获农业部“丰收奖”三等奖。2.李国华,46岁,男,中心副主任,农艺师,农学专业,获省农科教突出贡献三等奖。3.谢惠昌,47岁,男,粮油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农学专业,获农业部“丰收奖”三等奖。4.徐荣仔,39岁,男,植保站副站长,高级农艺师,植保专业,获农业部“丰收奖”二等奖、省农科教突出贡献三等奖。5.黄龙辉,42岁,男,植保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植保专业,获宜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6.许政良,44岁,男,经作站副站长,高级农艺师,经作专业,获省农科教突出贡献三等奖。7.李水荣,38岁,男,农艺师,土肥专业,获农业部“丰收奖”三等奖。8.梁国平,37岁,男,植保站副站长,高级农艺师,植保专业,获宜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72 9.饶华亮,38岁,男,土肥站副站长,农艺师,土肥专业,获农业部“丰收奖”三等奖。10.王位斌,40岁,男,土肥站副站长,农艺师,土肥专业,获农业部“丰收奖”三等奖。11.张美娟,30岁,男,农艺师,农学,获获宜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3单位基础条件本中心及其主管单位**市农业局,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全系统固定资产9120万元,拥有一定的土壤检测、信息处理和种子检测、精选、加工等设备;有农业技术培训大楼及辅助设施2700平方米,种子检测中心大楼2400平方米;种子公司、良种场、农科所、园艺场和乡镇农业服务管理站等农业科技服务单位配套健全。3.4资产与财务状况本中心固定资产总值1373万元,占地总面积28亩,房屋建筑总面积:3800平方米,其原值为130万元;现净值由于增值约358万元。中心现有主要设备有电脑网络设备3套、实验室仪器设备346件(套),其原值约为7万元,现净值约为3万元。本中心运行经费主要来源为财政拨款,年总收入88.7万元,其中财政拨款88.7万元;年总支出86.7万元;年结余(或利润):2万元。本中心资产总额约1380.6万元,净资产总额约1374.7万元。3.5技术依托单位情况本项目的技术依托单位为**省土肥技术推广站(土肥测试中心),事业编制20人,具法人资格。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5人,其中高、中级职称以上人员12人。化验室基本建设投资172.572 万元,大楼总面积2680M2,测试实用面积1430M2,拥有各种仪器设备100台(件、套),价值170万元,主要仪器有瑞士METTLE电子天平、上海惠普3500G原子吸收仪(带石墨炉)、日本岛津GC-14A气相色谱、7230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等精密仪器6台,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省级检测单位。同时,技术人员具有较扎实的分析检测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人员素质较高,事业心强,结构比较合理。目前测试中心承担的检测项目有肥料、土壤常规理化分析、微量元素分析、农田水质、土壤环境污染物、植株养分等六大类,共计239个参数。近三年,年平均检验业务达6000项次以上。近年来承担、完成了农业部下达的“提高化肥利用率”、“统测统配”、“百县千村平衡施肥技术示范”、“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技术”等重大科技项目;取得了全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测土配方施肥、绿肥高产示范、BB肥在水稻上应用、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技术等重大科研成果。第四章市场或需求预测4.1国际、国内稻米市场分析72 本项目旨在确保稻田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其终端产品主要是优质稻米,现将国际、国内稻米市场需求分析如下:一、国际大米供给趋紧,库存下降,市场价格看涨 据有关方面资料分析,2002/03年度全球大米产量比上年度减少4.8%,消费量比上年度减少0.2%,贸易量比上年度增长2.6%。当年产不足需,期末库存减少21.9%,是自1987/88年来全球期末库存的最低水平,库存消费比下降到26%,比上年度下降7.2个百分点。预计2003/04年度全球大米产量比上年度增长2.9%,消费量比上年度增长0.6%,贸易量比上年度减少7.6%。当年产不足需,期末库存减少20.1%,是自1984/85年度以来全球期末库存的最低水平,库存消费比下降到20.7%,比上年度下降5.3个百分点。预计后年全球大米产不足需,国际市场大米价格将有所上扬。   二、稻米种植结构调整,市场基本面形势利好 根据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早稻面积、产量连续第七年减少,是近二十年来的最低水平;但品质较好,优质稻所占比例继续提高,达到75%以上。中、晚稻遭遇高温干旱,面积大幅下降,产量大幅减少;但中后期天气较好,部分地区单产提高、品质好于往年。稻谷总产量降到历史低水平。2003年全国稻谷播种面积为2708万公顷,比上年减少2.3%。2003年国内稻谷总产量1.658亿吨,较上年再次减幅5%。其中,早稻产量为2000万吨,同比下降4.92%;中稻产量为10500万吨,同比下降3.67%;晚稻产量为3200万吨,同比下降9.19%。产量下降使市场可供数量出现调减,供需矛盾得到进一步缓解,市场基本面形势利好,而优质稻米比重增加,则对整体稻米市场起到拉升效应。72  三、供需状况出现转变,市场价格上行受到促进  近年来,在产量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市场需求数量却在稳步增加,库存水平不断调低。据有关部门测算,2003年我国大米产量1.215亿吨,较上年减少0.79%,而当年全国大米消费量预计为1.35亿吨,比2002年增加20万吨。在1.35亿吨大米消费量中,食用消费1.16亿吨,约占85.9%,饲料用粮660万吨,占4.9%;工业用粮164万吨,占1.2%。其中饲用稻米消费量增加最多,原因是玉米价格上涨,大量陈化稻处理,一些饲料企业用价格较低的早籼稻替代玉米做原料。2003年产不足需状况表现明显,为满足市场需求将不得不挖掘库存,库存水平进一步降低,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我国大米库存水平将下降至4839万吨,较上年大幅减少。库存总量下降,陈粮抛售已基本上不对市场构成冲击。春节前是余粮出售的又一高峰期,上市量将增加;但农民可供出售的余粮大幅减少,有余粮出售的农户惜售思想比较明显。供需状况的转变,对于市场价格走强起到促进作用。 四、稻米消费需求平稳增长,新的需求增长拉动作用较为明显 稻米市场需求数量的平稳增长主要体现于以下几方面:1、政策性需求量扩大。2、市场粮需求也呈明显增长的态势。3、节日消费旺盛。4、大米出口大幅增长,进口持平略增。在政策促进、节日刺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国内大米市场的需求保持着稳步增长态势,市场需求的稳步增加对于市场价格具有有效的促进效应。 五、政策和其他方面因素变化较大,以有利于价格上行为主 72  众所周知,政策因素一直以来就是粮油市场发展走势的主线,对于价格走势具有举重轻重的作用,而一些阶段性市场因素变化对于价格影响也不容忽视,主要体现于:1、购销市场化促使收购市场竞争加剧,主渠道对价格调控作用减弱。2、税费改革影响粮食部门的收购量。3、收购资金不足影响粮食收购量。4、收购企业不适应市场变化。5、运输趋紧、运价上涨、运费提高,相关产品涨价,使稻米价格成本增加、并对价格有抬高和放大作用。4.2地区或经济区域市场**市盛产粮食,主产大米,是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市之一。近年来,本市积极推行标准化绿色大米发展计划,示范种植“两优68”、“新香优80”、“株两优02”、“赣晚籼30”、“丰园香稻”等优质稻品种,高档优质大米市场供不应求。本市每年有大量优质稻米销往广东、福建、浙江、北京、天津、上海等省市。**毗邻广东、福建、浙江等省,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发达,贷货运朝发夕至,使本市稻米商品生产受惠不小。**市风味食品首推“冻米糖”,其年转化优质稻米在3万吨以上,冻米糖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携带方便,加上厂商开发营销能力强,产品畅销人国,远销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另外,本市酿酒业、饲料业转化粮食能力日益增强,对稻米的需求量增大,这些都为本市的粮食生产注入了活力。4.3项目产品或服务市场预测一、国际大米市场预测近年来,全球大米产量增幅较慢,根据美国农业部的估计72 ,2003/2004年度全球大米产量预计为3.9046亿吨,较上年产量增加1060万吨。但是,全球消费却在不断增加,根据国际方面报告,2002/2003年度全球大米消费预期为4.123亿吨,较上年度.8%,良好的消费,有利于国际大米价格上涨。因此,在2至3年内优质大米价格相对看好。二、国内大米市场预测水稻连年减产,需求增加,国内大米尤其是优质大米价格上调有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稻谷播种面积和产量也逐年减少,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稻谷连续4年减产,今年国内早稻总产量预计为589亿斤,比上年减少17亿斤,在稻谷减产的同时,需求却在增长。首先,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作为口粮的大米需求也不断增长;其次,今年以来,各地陈粮大量销售,需求不断增加,产需出现的缺口,库存不断减少,大米价格提升有支撑。今年稻谷减产,新增供给不足当年需求,缺口继续扩大,动用库存较多。第三是由于我国大米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增强,加上世界大米库存量下降,国际市场大米价格上涨,我国出口大米数量不断增加,为国内大米价格提供了有力上行空间,这为项目基地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4.4市场风险预测与对策一、市场风险预测1、市场机制不完善粮食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市场需求很大,但目前我国粮食市场发育仍然不太成熟,粮食价格机制尚未完全市场化,市场价格波动不能充分反映供求关系,市场机制不完善对本项目产品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壮大产生一定的影响。2、市场发展不平衡72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存在着地域差别和城乡差别,导致粮食市场的发展不平衡,目前沿海地区的粮食市场较为发达,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及边远地区的粮食市场发育水平较低。粮食市场发展的不平衡可能会影响本项目产品市场的拓展和盈利水平的提高。3、加入WTO后国外粮食产品的进入使竞争加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一方面有利于本项目产品拓展国际市场,一方面也有利于国外粮食产品进入中国市场。虽然粮食行业作为基础产业,国家会采取适当的保护政策,但国外产品的进入会占领一部分中国市场,可能会限制本项目产品进一步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从而对本项目产品的经济效益产生一定的影响。二、市场风险对策随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加入WTO,粮食市场将逐步发育成熟,粮食价格的市场化程度将会不断提高,这将为本项目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本项目建设单位将进一步利用本项目产品目前在市场上的各种优势,同时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加大新产品研究、开发力度,提升产品品质和功能,优化产品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强营销管理,健全销售网络,提高市场覆盖率和市场占有率;以我国加入WTO为契机,拓展国内外市场。第五章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72 5.1建设规模一、建设规模确定的原则和依据本项目建设规模主要以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2004年项目申报指南所要求项目建设规模的要求以及项目实施点所具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为依据,其原则主要有:1.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化建设规划(2004—2010年)》的要求,以及中央和地方投资额限度,先在确定的3个镇统筹规划本粮田基本建设项目布局和实施,并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自筹资金向其它条件适宜的乡镇进行辐射。2.突出重点的原则。本项目实施点应是以水稻生产为主、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较好、农业技术服务能力强、增产潜力大的村委会。3.适度规模的原则。本项目实施点应考虑本身的技术水平、组织管理和劳动力配套的能力,建设以万亩连片为基准则(最小单元不小于500亩连片),项目区三个镇实施总面积为4万亩。二、建设规模本项目实施点确定在**镇、**镇和**镇的32个村委会,标准粮田建设规模总量为4万亩,其中**镇实施面积1.3万亩,**镇实施面积为1.3万亩,**镇实施面积为1.4万亩。项目区单个工程集中连片规模至少在500亩以上,最大的田块规模可达2000亩以上。**镇、**镇和**镇耕地总面积为142937亩,其中水田面积为136056亩,本项目实施面积分别约占耕地总面积的28%、水田面积的29.4%。72 **镇耕地总面积为61157亩,其中水田面积为57035亩,本镇项目实施面积分别约占耕地总面积的21.3%、水田面积的22.8%。**镇耕地总面积为34185亩,其中水田面积为32761亩,本镇项目实施面积分别约占耕地总面积的38.0%、水田面积的39.7%。**镇耕地总面积为47595亩,其中水田面积为46260亩,本镇项目实施面积分别约占耕地总面积的29.4%、水田面积的30.3%。5.2产品方案本项目产品主要是稻米,项目建成后,4万亩标准粮田可全面实现双季稻生产,稻谷单位产量可由现在的725.2公斤/亩增加到885.7公斤/亩,单产平均增产率为18%;年总产量可由现在的29008吨增加到34228吨。优质米率达到90%以上。另外,随着土壤农化和地力、墒情监测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可为项目区4万亩水稻实施的配方施肥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并向全市90万亩以上水稻田辐射。项目建成后,按每500亩取一个土样计,项目区一年取土样80个;每个土样进行8—10个常规农化参数分析,年分析土样农化技术参数800—1000个。第六章选址与建设条件72 6.1项目选址原则、依据及要求标准粮田建设项目选址必须具备如下条件:一、项目区标准粮田建设必须在基本农田划定区域内,并保持30年不被转为非农用地;现有粮田外部水利设施基本建成,本项目建设内容主要为田间工程和设施的配套完善;项目区粮田单个工程规模不小于500亩,并在此基础上集中连片。项目区粮田现有生产能力在当地为中上等水平。二、项目区农技(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完善,具有较强的项目实施和技术服务能力;项目配套资金能力强,有具体的资金配套方案,落实配套资金的途径和项目资金管理方法切实可行;有项目建设监理机制,项目协调机制完善;粮田工程项目与农机装配推进项目能够结合;村级领导班子和农户有建设需求和热情。6.2项目选址本项目建设标准粮田总面积为4万亩,分布在**镇、**镇、**镇等三镇中的32个行政村。其中**镇实施面积为1.3万亩,主要分布在**村、东岭村、上泽村、王家村、范桥村、桥头村、灌山村、长坑村、白马村和金山村等10个行政村;**镇实施面积为1.3万亩,主要分布固庄村、徐家村、邹家村、朱揭村、茂溪村、田溪村、南溪村、兰溪村、横岗村、门前村、长宁村、和口前村等12个行政村;**镇实施面积为1.4万亩,主要分布在邓圩村、中社村、岭源村、坪上村、**村、埠下村、前坊村、苟仂村、朱家村和斗溪村等10个行政村。本项目地力、墒情监测点与施肥实验场100亩选址在**镇的南溪村,该村建设标准粮田面积为600亩,其中包含100亩的施肥实验场。72 6.3建设条件分析一、项目区所在地**市情况简介项目区所在地**市是**省的农业大市,全市区域面积2845平方公里。地势南高北低,向东北倾斜,南部为低山区,地势最高,约占总面积的17%;中部相对低平,赣江蜿蜒其间,形成河谷冲击平原,约占全市总面积的24%;西北和东南地形起伏,为丘陵地区。境内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以红壤土、水稻土和潮土为主,水田土层深厚,土壤渗雨不漏,渍而不滞,富有较多有机质,土质较好,适宜发展优质水稻种植。全市现有耕地125.406万亩,其中水田105.69万亩,旱地19.716万亩。总人口126.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7.56万人,占总人口的77.18%,高于**省平均水平,农村劳动力约59.2096万人。(一)自然条件优越项目区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有霜期短,农作物生长季节长。年平均气温15.3-17.7℃,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9.6℃,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4.9℃,极端高温39.7℃,极端低温-10.5℃,稳定通过10℃有效积温为5581.9℃,全年无霜期长达273天,全市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1700mm之间,年均日照时数1935.7小时,年均太阳年辐射总量110.8千卡,对水稻生长非常有利。全市地表水资源十分丰富,赣江斜贯中部平原,境内长52公里,自西向东流域面积2404.41平方公里,抚河自东向北擦境而过,长10.6公里,锦江由西向东在北部边境环绕,直下河口入赣江,长33公里。全市有药湖和稀湖两个主要湖泊,还有众多的小水系,地表水多年平均总水量21.472 亿立方米,地下水有求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水、基岩裂隙水三种,地下水径流量为3.6亿立方米。(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完善通过国家扶持和省、宜春市的大力支持,经过**市政府的多年努力,全市现有紫云山灌区、筱洛灌区、潘桥灌区和一干灌区,建有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8座,小(Ⅰ)型水库32座,小(Ⅱ)型水库318座,山塘水库1115座,塘坝蓄水量2.29亿立方米,总库容量7.2亿立方米。水利设施星罗棋布,引水电排灌站2314座,装机容量92770千瓦,总灌溉面积10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74.15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67.83万亩。(三)交通优势明显**市位于东经115º25´-116º27´,北纬27º42´-28º27´之间,地处**省中部、赣江中下游,距省会南昌仅60公里。**市交通非常便利,已形成以京九铁路、浙赣铁路和105国道、赣粤高速公路为主干线,以丰抚公路、丰高公路、丰乐公路、拖铁公路为次干线,以全面硬化的市乡公路为支线的纵横交错的陆路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同时,赣江穿境而过,抚河、锦江沿境延伸,水上运输条件较好;加上**城区离昌北机场仅70公里,形成了水、陆、空立体的交通网络,非常有利于商品和货物的运输及流通。(四)能源供应充足**市俗称“煤海粮仓”,有国家大型煤矿1家,市办及乡镇办煤矿30多家,年产原煤500多万吨。市内有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火力发电厂1座,常年电力供应充足,加上农村电网改造已经完成,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充足的能源保证。(五)通讯事业发展迅速72 **市是**第一个建立万门程控电话的县市,固定电话的装机容量和移动电话的人均拥有量均排在全省前列。同时,邮政操作业务实现机械化、电脑化,信息传递方便快捷。二、项目区建设条件分析项目区分布在**市东部的**镇、**镇和**镇,为省级公路丰抚公路沿线乡镇,属赣抚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1700mm之间,适宜种植水稻。三镇总面积365.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3万亩,水田面积约13.6万亩,人口约10.7万人,农村劳动力约5万人。项目区属**市潘桥灌区,有小型水库159座,总库容量为2.1亿立方米,自流灌溉率达90%以上。项目区土壤以黄泥田、鳝泥田为主,PH值在4.7~6.2,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67%~2.98%,全氮为0.166%~0.206%,碱解氮为138~179PPM,速效磷为6~11PPM,速效钾为37~65PPM,。镇级公路全面硬化,村村通路、通电、通邮,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全面覆盖,辐射能力强,影响大。2003年三镇水稻单产平均为725.2公斤/亩,比全市平均单产702.1公斤/亩高3.29%。(一)**镇建设条件**镇位于**市东部,距市城区20公里,东与**镇接壤,西与石滩镇毗邻,南邻**镇,北筱塘镇。全镇总面积94平方公里,耕地61157.5亩,其中水田57035.5亩,全镇总人口45679人,农村劳动力为16456人,所辖22个行政村。**镇是一个农业大镇,水稻生产占主导地位。2003年早稻播种面积49290亩,单产368.9公斤,总产为14863吨;中稻面积为2820亩,单产405.6公斤,总产1144吨;二晚面积540072 0亩,单产348.1公斤,总产18797吨。全年粮食总产量为34804吨,商品粮24773吨,其中养殖业消耗5328吨,外销稻谷19445吨。**镇属潘桥灌区,农田灌溉以自流灌溉为主,占全镇总耕地面积的80%。有灌溉水渠约65公里。全镇有小型水库85座。蓄水总量1.2亿方,灌溉面积为55700亩。**镇全镇90%农田肥力达中等以上。农田类型为深脚黄泥田、弱潴灰黄泥田等,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89%,全氮为0.18%,碱解氮为160PPM,速效磷为9PPM,速效钾为52PPM,PH值为5.2~5.5。农田施肥习惯以有机肥和磷肥作基肥,以尿素、BB肥和氯化钾作追肥,平均每亩基肥用量:农家肥(主要是猪牛粪)1000公斤/亩或绿肥900公斤/亩,磷肥20—25公斤/亩,秸秆还田面积达到50%;追肥用量:尿素10—12.5公斤/亩,氯化钾12.5—15公斤/亩。**镇近几年农机使用发展很快,当前全镇能投入使用的农机装备有手扶拖拉机156辆,耕田机178辆,收割机3台,电排8座,大型抽水机9台。(二)**镇建设条件**镇位于**市东部,距市城区25公里,东与**镇接壤,西与桥东镇毗邻,南邻秀市镇,北抵**镇。全镇总面积96.32平方公里,耕地34185亩,其中水田32761亩,全镇总人口27291人,农村劳动力为13095人,所辖13个行政村。**镇是一个农业大镇,水稻生产占主导地位。2003年早稻播种面积26730亩,单产373公斤,总产为9970.3吨;中稻面积为1650亩,单产383.672 公斤,总产633吨;二晚面积29640亩,单产342.1公斤,总产10139.8吨。全年粮食总产量为27468吨,商品粮14735.7吨,其中养殖业消耗4680吨,外销稻谷10073.7吨。**镇农田灌溉以潘桥干渠为动脉,以梅林、石干、金山三条支脉为筋络联贯全镇,渠道总长约52公里,能受益的大中型水库有潘桥、芦围、梅林三座,其中芦围水库座落在**镇境内,总库容量3980万方,蓄水量3740万方,受益面积约30000亩。此外小型水库有39座,总库容量914万方,年蓄水量765万方,受益面积10000亩。**镇全镇95%农田肥力达中等以上。农田类型主要为中潴灰鳝泥田等,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89%,全氮为0.206%,碱解氮为179PPM,速效磷为11PPM,速效钾为65PPM,PH值为5.0~5.5。农田施肥习惯以有机肥和磷肥作基肥,以尿素、BB肥和氯化钾作追肥,平均每亩基肥用量:农家肥(主要是猪牛粪)950公斤/亩或绿肥1000公斤/亩,磷肥20—25公斤/亩,秸秆还田面积达到50%;追肥用量:尿素9—12.5公斤/亩,氯化钾10—15公斤/亩。**镇近几年农机使用发展很快,当前全镇能投入使用的农机装备有手扶拖拉机130辆,耕田机145辆,收割机2台,电排8座,大型抽水机6台。(三)**镇建设条件**镇位于**市东南边陲,距市城区37公里,东与大岗、三桥镇接壤,西与**、秀市镇毗邻,南邻秀市镇,北抵**镇。全镇总面积175.5平方公里,耕地47595亩,其中水田32761亩,全镇总人口27291人,农村劳动力为13095人,所辖13个行政村。72 **镇是一个农业大镇,水稻生产占主导地位。2003年早稻播种面积43140亩,单产365公斤,总产为15746吨;中稻面积为990亩,单产465公斤,总产460吨;二晚面积45000亩,单产378.1公斤,总产17014吨。全年粮食总产量为33220吨,商品粮23481吨,其中养殖业消耗5329吨,外销稻谷18152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881元,其中粮食收入所占比重达41%。**镇属潘桥灌区,有国家中型水库2座(金桥水库、梅林水库),小型水库33座。全镇主要渠道长约67公里。农田灌溉以自流灌溉为主,占全镇总耕地面积的95%。全镇水库蓄水总量0.4亿方,灌溉面积为30000亩。**镇全镇95%农田肥力达中等以上。农田类型主要为中潴灰黄泥田等,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67%,全氮为0.166%,碱解氮为138PPM,速效磷为6PPM,速效钾为37PPM,PH值为4.7~5.3。农田施肥习惯以有机肥和磷肥作基肥,以尿素、BB肥和氯化钾作追肥。全镇秸秆还田面积41000亩,占84%,绿肥面积10900亩,占22.3%,绿肥单产在1000公斤/亩以上。一般每亩施有机肥18担。**镇近几年农机使用发展很快,全镇耕地机耕面积约达68%,耕地机具有560台,收割机6台,灌溉机具580台。现有农机大户32户,农机化生产组织有6户。第七章工艺技术方案和设备选型7.1工艺(或农艺)技术方案7.1.1工艺(或农艺)选择的原则与依据72 一、充分利用项目区农田基础条件和自然优势条件的原则;二、充分发挥本地区农业技术体系优势的原则;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四、遵守国家有关土地管理法规和基本农田建设法规的原则。7.1.2工艺(或农艺)技术方案选择一、技术来源本项目建设的技术主要来源于农业发展规、国家制定的对标准粮田中有关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参数标准和国家制定的土壤、肥料、稻米品质、环境监测测试标准及技术要求,根据土壤能力和作物需肥规律配制作物专用肥,平衡作物生长所需营养,推广应用平衡施肥、农作物高产栽培、复种轮作、秸秆还田综合利用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综合技术。项目需要的技术保障主要依靠**省土壤肥料技术推广站、**市农业局、**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单位所拥有土壤农化、作物栽培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高、中级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以及对外技术合作,所以说该项目建设技术成熟可靠,具备较雄厚的技术基础。二、总体技术方案总体技术方案设计图如下页所示:项目领导小组项目实施小组72 地力、墒情监测体系建设地力建设农田基础建设秸秆还田技术土地平整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田间排灌技术配方施肥技术土壤信息处理技术土壤肥力检测技术平衡施肥技术有机肥施用技术综合技术组装配套项目验收鉴定成果应用7.1.3工艺(或农艺)技术流程(框图)一、优质水稻生产流程摸索品种在本地栽培特性,探讨优良品种高产栽培技术,观察其稳产性,积累经验以利大面积推广根据品种试验结果确认使用的品种引进优良苗头水稻品种进行品比试验,对参试品种详细观察记载验产72 新品种试验示范品种确认品比试验根据销售市场信息确定品种引进方向大田生产示范优质稻加工转化分类收购集成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标准化生产等为主导的先进实用栽培技术二、优质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加工流程(一)三系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流程恢复系B不育系A丰城市种子公司制种基地72 制种农户不育系AX恢复系BX恢复系BF1杂交一代丰城市种子公司丰城市种子公司检验、收购、加工、分装批发种子代销店乡镇农业服务管理站农户销售大田生产三、测土配方施肥工艺流程与有条件的配肥站签订长期供肥合同土壤分类取样、登记编号土壤养分检测根据肥料配方组织配方肥生产根据不同品种的需肥要求和土壤养分状况确定肥料配方72 向农户供肥进行施肥技术指导7.2设备选型7.2.1设备选型的原则与依据一、设备性能优良、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的原则;二、功率与生产规模相适应,并预留一定生产负荷的原则;三、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低,节能高效、环境污染小的原则;四、根据现有设备情况,按标准配置、填平补齐的原则。7.2.2设备选型本项目建设单位**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土壤肥料化验方面现有的仪器设备清单如下表:表7—1:现有仪器设备仪器名称单位规格数量主要技术参数说明烘干箱台2干燥箱台2马烘炉台1酸碱仪台2振荡机台1托盘天平台10精确到1/10克电光秤台1精确到1/10000克阻尼秤台2精确到1/100克比色仪台1玻璃器皿支20072 试管、量杯、烧杯、容量瓶等试剂、药品瓶80恒温培养箱台1简易测土箱台20微型计算机台PC-15001分光光度计支1电炉台20配电柜台1根据本项目建设标准和工艺技术要求,在现有的仪器设备的基础上,本项目地力、墒情监测站建设所需化验设备配置如下表:表7—2仪器设备配置表序号设备名称规格型号产地单位数量1定时定位土壤水分速测仪SWR-2上海套12便携式土壤水分速测仪LDJ-ID上海台13GPS全球定位仪GPS315/320上海台14小型自动气象数据采集站 上海套15计算机联想奔4及配件南昌台26打印机HP黑白激光南昌台27传真机佳能南昌台28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软件 北京套19墒情与旱情信息管理系统 北京套110土壤农化信息采集系统 北京套111土钻、环刀等 上海套1072 12土壤粉碎机 上海台213植物粉碎机 上海台214残体植株清除仪 上海台215高速组织捣碎机 上海台216土壤筛上海套2171/万电子分析天平上海台1181/100电子分析天平上海台2191/10粗天平上海台420半自动定氮仪上海台421分光光度计上海台122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海台123火焰光度计上海台124数字式离子计上海台425酸度计上海台126电导率仪上海台227颗粒强度测定仪上海台228土壤硬度计上海台229冷暖式分体空调机进口台430超纯水设备上海台131通风排毒系统上海套232电动搅拌器上海台233磁力恒温搅拌器上海台234康氏振荡机上海台272 35离心机上海台136动槽式水银气压计上海台237无氟电冰箱南昌台238电热水器南昌个439高温电炉南昌台240恒温干燥箱上海台441鼓风干燥箱上海台242电子可控电热板上海台443真空干燥箱上海台144真空泵上海个145恒温水浴振荡器上海台146中心化验台上海张147化验室边台上海张248药品柜南昌个849淋洗柜南昌个250铂金坩锅上海个151常用玻璃器皿上海套252常用化学试剂上海套2第八章建设方案与建设内容8.1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72 在项目区现有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的基础上,按项目规定的粮田标准,进一步配套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实施地力建设,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同时,建立起项目区的耕地地力、墒情监测体系,长期监控粮田质量,为农业技术对策研究和配置提供科学依据。8.2项目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农田基础建设、地力建设和地力、墒情监测体系建设,使项目区达到如下总体目标:1.提高耕地基础地力,使土壤有机质含量由现在的2.8%提高到3.5%;耕地地力提高0.5~1个等级。2.提高农田基础设施水平,通过土地平整、田间排灌沟渠、道路和林带建设,实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排灌分家,涝能排、旱能灌,适应农机化作业,从而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旱涝保收面积由现在的61%提高到100%。3.提高肥料利用率10%以上。4.提高水稻良种和水稻栽培优良技术增产潜能。5.提高农作物抗旱减灾能力,使项目区农田达到20年一遇抗洪涝、干旱标准。6.完善项目区基础设施配套程度,基本上实现机械化操作,提高农机化作业水平,实现生产方式从粗放传统型向集约现代型的根本转变。7.建设土壤农化测试和地力、墒情监测综合站,长期定点监测农田地力、墒情,为农业技术对策研究和配置提供科学依据。8.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粮食安全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二、产量目标72 项目区水稻单产目标为双季稻855.7公斤/亩、在原产量725.2公斤/亩的基础上单产平均增产率为18%。优质米率达到90%以上。项目区水稻总产目标为34228吨;提供商品粮达17100吨,商品率近50%。大米产品质量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的“优质稻谷标准GB/T17891—1999”。三、地力目标1.耕地肥力达到中等偏上,土壤有机质含量由现在的2.8%提高到3.5%,全氮达到0.28%,有效磷达到12pmg/kg,速效钾达到78kmg/kg,耕地地力提高0.5~1个等级。2.根据项目区具体情况,稻田耕作层保持在20厘米为宜。3.秸秆还田量为干稻草200—250公斤/亩或农家肥每亩1500公斤以上。4.专用肥使用量(面积)在3.6万亩以上。四、社会及生态效益目标项目区经过2年建设,粮田规划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的格局,实现生产管理标准化和田间作业机械化,从而提高项目实施区的粮食安全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在项目区的辐射带动下,在**市迅速推广应用标准粮田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技术,从而提高**市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发挥项目区和**市的粮食产业优势。生态效益目标:田面平整,水、肥、土流失率减少30%以上,周围江河水源农田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配方施肥,农田土壤结构得到改善;田间绿化面积提高20%,防风防沙效果显著;排灌沟渠设施完备,抵御旱涝灾害能力增强。8.3项目建设总体规划布局72 一、总体思路按照“巩固高产田,提升中产田,兼顾低产田”的思路,选择有基础、有潜力的乡镇,实施标准粮田建设项目,提高基础地力和产出能力。二、总体规划布局及其依据和理由坚持统一规划、集中连片,以丰抚公路为轴心,以**、**、**三镇项目区4万亩标准粮田建设为核心,以105国道、丰高公路、丰乐公路、拖铁公路为发展轴线,将标准粮田建设所形成的优势向全市31个乡镇(街办)辐射,辐射水稻播种面积可达180万亩以上。三、生产布局或功能分区的划分依据和理由根据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关于项目区单个工程规模不小于500亩、且集中连片的要求,本项目生产布局确定为:表8—1项目区生产布局实施镇实施村实施面积田块数地点村委会基本情况水田面积总人口劳动力**镇**村10002戴家片、前后苏片3083.528311070王家村20002朱家片、王家片27142332950范桥村20003范桥片、荣科片、老洲片42343275133972 桥头村20002白木片、石城片32001864554灌山居委会10002灌山村小组21721611570长坑村10001村委会前41292270898前村村10001前村片519533711153上泽村10001村委会前32001864654东岭村10001东岭片416338811399金山村10001村委会前339628711085小计10个村1300016——35486.5261709672**镇固庄村5001固庄片15631529734徐家村15002徐家片241921621038邹家村10001邹家片28261654794朱揭村15002朱揭片402126431265茂溪村15002茂溪片267523031106田溪村10001田溪片315427211306南溪村5001南溪片17771182567兰溪村5001兰溪片21631509724横岗村20003横岗片345535151687门前村20002门前片280331661520长宁村5001长宁片17281814870口前村5001口前片30562131102372 小计12个村1300018——316402632912634**镇斗溪村11202斗溪片17581046628苟仂村19002苟仂片252118071084**村20403**片345830041802埠下村6601埠下片1402900540朱家村6701朱家片1003943566坪上村23503坪上片281621781307岭源村22303岭源片296123241436前坊村16802前坊片257021741304中社村8001中社片338823371402邓圩村5501邓圩片397827261516小计10个村1400019——258551943911585合计32个村4000053——92081.57193833891四、总体规划布局图或总平面图(附图3:项目建设规划图)8.4建设内容8.4.1土建工程一、土壤、肥料化验室与配肥、地力、墒情监测综合建站。改造土肥化验室面积为182M2。建筑装修:外墙采用1:3水泥砂浆打底,白色丙烯酸(快干)涂料抹面,内墙天棚户内采用1:3混合砂浆打底,纸筋灰罩面,公共部分刷仿瓷涂料。地面:实验地面1:2水泥砂浆找平,铺水磨石地面,放置仪器、化学药品。部分内墙贴白色瓷砖,门采用胶合板木门,铝合金窗。72 二、露天晒场每个项目实施村建设400M2,共计32个,晒场总面积为12800M2,底层厚约7CM,用素土压实,上铺沙卵石垫层(压实);表层浇铸混凝土,厚度为10CM,承压强度6.0KG/CM2。8.4.2田间工程一、农田水利设施根据项目区现有农田水利设施基础的情况、本地区自然环境情况和项目建设的目标,本项目主要建设田间灌溉排水渠系如下:(一)灌水渠1.主灌渠新增主灌渠总长3KM(其中:**镇0.8KM、**镇1KM、**镇1.2KM),设计沟深为1M,上底宽1.2M,下底宽0.8M,渠底比降1/1000,过流量0.3M3/s,沟底和两边采用预制块衬砌。2.支灌渠新增支灌渠总长约27KM(其中:**镇8.6KM、**镇8.9KM、**镇9.5KM),支渠形状呈倒梯形,沟深0.8M,上底宽0.7M,下底宽0.5M,设计过流量0.18M3/s。沟底和两边采用预制块衬砌。3.毛灌渠新增毛灌渠长46KM(其中:**镇15.2KM、**镇15.3KM、**镇15.5KM),U型槽结构,沟深0.5M,宽0.5M。(二)排水渠1.排洪渠新修排洪渠3KM,设计沟深1M,上底宽1.2M,下底宽0.8M,干砌块石。72 2.排涝渠新增排涝渠23.7KM,设计沟深1M,上底宽1.0M,下底宽0.6M,泥沟。(三)机耕桥新建配套桥32座,跨度1.2M,宽度2.5m;钢筋混凝土结构,使用年限10~15年。(四)涵管新增涵管1800个,为道路接XX叉涵管,直径0.5—0.8M,长0.8M。(五)闸门约需干渠闸门80个(200元/个)、支渠闸门1600个(120元/个)、毛渠闸门4120个(70元/个),总计5800个闸门。(六)水泥过板用于支毛渠上人、畜通行,混凝土结构,长约0.5M—0.7M,宽约0.3M,约需新增5560块。(七)提灌站新增提灌站3个,配置水泵和防护水泥掩体,使用年限15年以上。二、田间设施:包括土地平整、田间道路、林网、田间标志牌等设施(一)土地平整项目区总面积为4万亩,但所需平整的农田面积约为2万亩,占50%,约需完成土方12万M3。(二)田间道路1.机耕道:72 主要是村与田块之间的联系设施。新增机耕道总长约为5.5KM,规格为路宽2.5M,砂石路面,一般使用年限为10~15年。2.田间道:主要是田块与田块之间联系的设施。新建田间道总长约为25KM,规格为路面宽1M,基宽1.2M,高约0.5M,泥路,一般使用年限为5~10年。(三)林网在机耕道和主沟渠两旁种植防护林,每隔5M栽一株树,树种为白杨,预计植树4万株。(四)田间标志牌项目区标志牌3个,三个镇各1个,钢筋混凝土结构。(五)地力、墒情监测和施肥实验场建设项目区建设地力、墒情监测和施肥实验场100亩,集中连片,用木制围栏圈1亩田用以埋设实时定位自动监测仪;建混凝土标志牌一个;实验场农田水利、道路基础设施比项目区一般设施应加强。三、地力建设(一)秸秆还田实施面积为4万亩。利用机械将秸秆切碎翻埋,或将稻草堆积用生物菌剂快速熟化后再翻埋入田。每亩秸秆还田量不少于200~250公斤/亩。(二)有机肥施用实施面积为4万亩。每亩施用农家肥1500公斤左右,或翻沤绿肥(紫云英)2000公斤/亩。(三)平衡施肥72 采取测土、配肥、供肥和施肥一体化农艺流程,项目区实施氮、磷、钾肥平衡施肥稻田约3.6万亩。四、地力、墒情监测土样分析在项目区按100亩为限取一个土样进行土壤农化分析,项目实施中取一次土样,需取400个;项目实施后再取一次土样,需取400个,总计取土样800个。8.4.3仪器设备**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土肥站土肥化验室现有仪器设备346件(套),其原值约为7万元,现净值约为3万元,在此基础上,按项目建设的需要,需补足配齐实验设备114件套,共计53种,114件。需投资56.05万元。(详见表7—2:仪器设备配置表)。第九章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9.1环境保护9.1.1现状及污染因素分析项目实施区位于**72 市东部地区,丰抚沿线,土地属赣江冲积平原和低丘结合带,以红壤土、水稻土和潮土为主,植被覆盖率达80%以上,空气湿润清新,水体主要为水库蓄积水,灌溉水达IV类地面水标准。该项目建设过程不会产生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噪声及其他污染物,对环境无影响。项目建成后,随着农田基础设施的改善和配套技术的应用,  可使原来的“跑肥、跑水、跑水”三跑田变为“保肥、保水、保土”的三保田,可拦截泥沙16万吨,保水160万M3,有效地减轻土壤侵蚀强度,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库塘、河道泥沙淤积,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从而对周边生态环境还能起到较好的治理作用。本项目不安全因素主要有农药、化肥的残留物污染,少量实验室洗涤污水、生活污水和施工过程中的尘土及噪声等。9.1.2环境保护措施本项目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XX》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87国环字第002号)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注重环境保护、开展综合治理,减少环境污染。一、进行优质水稻生产过程中将严格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不使用有残留的农药和化肥。二、实验室产生的少量检验器具洗涤污水和生活污水,由室内下水管统一引至室外化粪池,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排放系统。三、加强实验药品、药剂的管理使用。四、加强土地平整、水利设施建设等施工过程管理,尽量减少尘土飞扬;选用新型低噪音设备并采用相应的隔音措施,对震动较大的设备采用相应的减震措施。9.2安全生产9.2.1现状与不安全因素分析72 本项目安全生产主要涉及到大田农业生产和土肥实验室检测活动,目前,项目区水稻生产施用化肥和农药方面控制有待加强,土肥检测工作要进一步规范。本项目不安全因素主要有土建施工安全问题,农药、化肥的残留物污染问题,少量实验室洗涤污水、生活污水和施工过程中的尘土及噪声污染问题等。9.2.2安全措施本项目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和农业部有关农业安全生产方面的规定的要求,进行安全生产。安全措施主要包括制订和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各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制度、事故调查报告处理制度、特种设备及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管理制度、劳动保护用品发放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奖惩制度等。第十章组织管理与实施进度10.1项目实施组织管理一、管理机构与职能分工根据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规划的要求,结合**72 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保证实现本项目的统筹规划,组织实施,资金管理,设立本项目的管理机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和项目实施小组。1.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市长冷新生任组长,市委副书记蒋国根、市委常委、农工委书记漆海云、副市长邹小平任副组长。农业局、农机局、财政局、水电局、土管局、农办、林业局、交通局等部门及**镇、**镇、**镇的主要领导为成员。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能是:研究解决本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根据本项目的建设目标、任务,协调参与或涉及本项目的各部门、单位的关系,指导本项目的建设。2.项目实施小组:副市长邹小平任组长,农业局局长徐思明、**镇镇长徐斌、**镇镇长熊小珍、**镇镇长曾凡明;成员为农业局副局长邹晓阳、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杨彪、农机局纪检组长陈大方及相关人员。项目实施小组的主要职能:负责本项目的规划,实施方案的制订,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跟踪、监督、检查验收、资金使用等一抓到底,切实抓出成效。项目实施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农业部门有关领导及相关技术人员组成,负责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监理、资金管理、竣工结算和决算、验收、固定资产移交等实施计划的具体执行。二、项目实施各阶段的管理方案或措施1.计划管理72 根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组织开展项目规划设计和施工设计;根据施工设计及建设单位承建能力,编制项目建设年度计划,年度计划应包括建设进度,建设规模、施工工序、质量监测、物资采购、人员培训和资金使用等内容。计划一经下达,则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更改。2.工程管理(1)严格国家各项基本建设程序,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严把每道工序质量关,加强技术指导和检查验收工作。(2)项目建设工程引入工程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机制,物资采购也采取合理的招投标制。(3)工程建设实行定期报告制度,定期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情况以及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4)项目建设中未经批准不得随意更改计划及建设内容,杜绝挤占、截留、挪用工程建设资金的现象。3.资金管理(1)本项目由中央投资、地方财政配套及自筹资金组成,各类资金必须及时足额到位,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2)项目资金实行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单独记帐、单独核算、单独报帐;先施工,后报帐;先用配套资金,后用中央投资。(3)加强资金管理,强化检查、监督,项目财务应接受有关财务、审计部门的检查、监督和审计。4.资产管理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如农田基础设施和土壤肥料实验室的管理,要根据责任到位的原则落实好责任者,如土壤肥料实验室的管理应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管理。5.档案管理72 项目自立项开始要建立档案,所有项目文件、会议记录、图片资料、地力、墒情监测数据、实施方案、资金使用等情况都要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派专人负责整理归档。6.加大项目宣传及技术培训力度。对项目的实施,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工作,扩大影响,做到家喻户晓,争取广大农民群众对基础上建设的关心和支持,同时,强化广大干部农民的科技培训,普及新技术,迅速提高我市农村科技水平,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三、工程招投标方案本项目主要包括田间工程施工招标、地力、墒情监测仪器设备等的采购招标。1.招标范围:凡土建规模大于1000M2,设备总额大于50万元或总投资大于100万元,勘测、设计、监理等服务性费用超过50万元,均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公开招标。2.招标方式:达到以上招标范围的工程或采购,一般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3.招标形式:一般采取自行招标的形式。10.2项目建成后的运行管理一、运行管理机制方案设计项目建成后,为保证项目发挥最大的效益,项目硬件工程坚持实行分类管理的原则,跨村的渠道主干工程及水库,由当地政府主管水利的部门负责管护;跨队不跨村的工程由村委会选派责任心强、并有一定威信的村民管护;不跨队的小型工程,由队(组)派人负责管护。通过落实责任,层层负责,确保工程的持久完好,从而有效延长使用期。72 对于土肥实验室,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管理运行,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开展土壤调查、土壤农化分析和土壤肥料信息采编、发布,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质量管理,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管理规范,保障有力,为**市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的发展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二、运行经费的解决方案分析对于项目正常运行期的成本费用,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通过有偿技术服务筹资和受益农户自筹解决。10.3项目实施进度一、实施年限、起止日期本项目实施年限为2年,起止日期为2004~2005年。二、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和进度安排(一)2004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调查研究、实施地点选择、成立项目领导机构及办公机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上报等项目前期工作。第三季度:土建工程(包括土肥实验室、晒场)的部分工作。第四季度:继续进行土建工程工作,开始仪器设备采购工作、开始实施农田土地平整、排灌沟渠、农田小水利、田间道路、防护林等的部分工作。(二)2005年第一季度:继续进行农田土地平整、排灌沟渠、农田小水利、田间道路、防护林等工作,、仪器设备采购的部分工作。第二季度:继续进行田间道路工程工作。72 第三季度~第四季度:田间工程的扫尾工作,开展试验、示范、新仪器设备的安装、试运行,取土分析,技术培训,资料统计分析,项目总结、检查、验收等工作。表10—1:项目实施进度表时内间容20042005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项目前期工作土建工程土地平整排灌沟渠农田小水利防护林田间道路仪器设备采购安装试运行,取土分析、培训项目验收第十一章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11.1投资估算一、投资估算范围72 依据农业部农业部《关于组织编报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2004年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通知》(农计发[2004]3号)附件: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2004年项目申报指南的精神,按建设内容及有关建设标准或规范进行,项目建设投资估算包括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地力建设和地力、墒情监测体系建设及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等方面的投资估算。二、投资估算依据1.土建工程费采用单位建筑工程投资估算法,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按各项费用科目的费率或计费标准估算。2,工程建设取费标准参照《**省建筑工程预算定额》(省计委、建设厅、省建设银行联合颁发)。3.通用型设备和定型设备价格按照厂家报价或有关部门核定的价格估算(设备费用含运杂费、安装费)。4.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按工程建设费的5%计,其中:可研报告编制费按工程建设费的0.3%计取,勘察、设计费按工程建设费的2%计取,工程监理费按工程建设费的1%计取,工程招标费按工程建设费的0.5%计取,建设单位管理费按工程建设费的1.2%计取。5.基本预备费按工程建设费用与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之和的5%计取。6.投资方向调节税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本项目税率为0。7.本项目无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因此无建设期利息。11.1.1土建工程投资本项目土建工程投资共计56.66万元,全部由中央投资。包括土肥化验室改造和露天晒场工程建设投资,其中土肥化验室工程建设面积182M2 ,单位造价200元/M2,总投资15.46万元;露天晒场工程建设面积为12800M2,其单位造价为40元/M2,总投资51.20万元。72 11.1.2田间工程投资本项目田间工程投资共计975.72万元,其中:一、中央直接投资687.26万元,占田间工程投资的70.44%。包括:(一)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资550.03万元,其中1.干渠新增干渠总长3KM,沟底和两边采用预制块衬砌。预制块按30元/M2,需预制块8520M2,需25.56万元;挖土方3000M3,按8元/M2计,需24万元,总计投资49.56万元)2.支渠新增支灌渠长总约27KM(沟底和两边采用预制块衬砌。预制块按30元/M2,需预制块57140M2,需171.42万元;挖土方12960M3,按8元/M2计,需10.37万元。总计投资181.79万元。3.毛渠新增毛灌渠长46KM,U型槽结构,沟深0.5M,宽0.5M。按单位造价3.04万元/KM计,需投资140万元。4.排洪渠新修排洪渠3KM,干砌块石单位造价75元/M2,需8520M2,需投资63.9万元;挖土方3000M2,需1.44万元。合计64.34万元。5.排涝渠新增排涝渠23.7KM,泥沟。挖土方18963M3,按8元/M2计,需投资15.17万元。6.机耕桥72 新建配套桥32座,按0.3万元/座计价,需投资9.6万元。7.涵管新增涵管1800个,按平均单价150元/个计,约需投资27.0万元。8.闸门约需干渠闸门80个(200元/个)、支渠闸门1600个(120元/个)、毛渠闸门4120个(70元/个),总计5800个闸门。约需投资49.65万元。9.水泥过板用于支毛渠上人、畜通行,混凝土结构,约需新增5560块,按20元/块计,需投资11.12万元。10.提灌站新增提灌站3个,配置水泵和防护水泥掩体,使用年限15年以上,按每个0.6万元计价,需投资1.8万元。(二)田间道路建设投资33万元,其中新增机耕道总长约为5.5KM,按单位造价40元/M计价,需投资22.0万元;田间道:新建田间道总长约为25KM,需土方13750M3,按8元/M3计,需投资11万元。(三)土地平整48万元。项目区需平整的农田面积约为2万亩,占50%,约需完成土方12万M3,按8元/M3计价,需投资96万元,由中央和地方配套资金各解决一半。即中央投资48万元。(四)地力、墒情监测和施肥实验场建设10.73万元。其中:木制围栏圈1亩田用以埋设实时定位自动监测仪(围栏需0.5万元);建石材混凝土标志牌一个(0.272 万元);实验场农田水利、道路基础设施比项目区一般设施应加强,约需增加投资10.03万元。(五)林网10万元。树种为白杨,预计植树4万株,按每株2.5元计算,需投资10万元。(六)粮田建设项目区田间标志牌建设投资1.5万元。项目区标志牌3个,三个镇各1个,钢筋混凝土结构,造价0.5万元/个,需投资1.5万元。(七)地力、墒情监测土样分析投资34万元。在项目区按100亩为限取一个土样进行土壤农化分析,项目实施前取一次土样,需取400个;项目实施后再取一次土样,需取400个,总计取土样800个,按每个土样分析成本450元计,需投资34万元。二、地方配套投资288.46万元,占田间工程投资的29.56%。包括:(一)土地平整48万元。需平整的农田面积约为2万亩,占50%,约需完成土方12万M3,按8元/M3计价,需投资96万元,由中央和地方配套资金各解决一半。即地方投资48万元。(二)地力建设投资240.5万元。其中秸秆还田实施面积为4万亩,每亩投资20元,合计80万元;有机肥施用实施面积为4万亩,每亩投资29元,合计116万元;平衡施肥稻田约3.6万亩,每亩投资12.35元,合计44.46万元。11.1.3仪器设备仪器设备投资56.05万元,由中央直接投资。**72 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土肥站土肥化验室现有仪器设备346件(套),其原值约为7万元,现净值约为3万元,在此基础上,按项目建设的需要,需补足配齐实验设备114件套,共计53种,114件。需投资56.05万元。(详见附表八:项目仪器设备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表)11.1.4工程建设其他费、预备费一、工程建设其它费本项目工程建设其它费用共计54.42万元,约占工程建设费5%,占总投资额的4.54%,全部由地方配套资金支付。包括可研报告编制费(占工程建设费的0.3%)3.27万元;勘察、设计费(占工程建设费的2%)21.77万元;工程监理费(占工程建设费的1%)10.88万元;工程招标费(占工程建设费的0.5%)5.44万元;建设单位管理费(占工程建设费的1.2%)13.06万元。二、基本预备费本项目基本预备费共计57.14万元,全部由地方配套资金支付。约占工程建设费与工程建设其它费用之和的5%,占总投资额的4.76%。11.1.5项目建设总投资本项目建设总投资为1199.97万元,其中工程建设费1088.41万元,占总投资额的90.70%;工程建设其它费为54.42万元,占总投资额的4.54%;基本预备费为57.14万元,占总投资额的4.76%。11.2资金来源本项目建设资金来源于中央直接投资和地方配套资金,其中中央直接投资额为799.95万元,占66.67%,主要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地力监测和配套设施建设等;地方配套资金为400.02万元,占33.33%,其中省级财政配套资金为200.02万元,**72 市财政配套资金为200万元,主要用于地力建设、土地平整的一部分和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等。11.3资金使用计划本项目建设期为2年,资金使用计划分2年执行,其中2004年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土建工作和部分田间工程建设,使用投资475.22万元;2005年完成田间工程、设备招标采购和安装调试及试运行等,使用投资724.73万元。2006年投入正常运行,使用的流动资金由项目单位和受益单位自筹解决。表11—1:资金使用计划表序号资金使用项目金额2004年2005年1土建工程56.6620.2036.462田间工程975.70430.60545.103仪器设备56.052036.054工程建设其他费54.4224.42305预备费57.14057.14合计1199.97495.22704.75第十二章效益分析本项目建成后,新增固定资产1199.97万元,2006年达到设计生产能力,项目区水稻单产目标为双季稻855.7公斤/亩、在原产量725.2公斤/亩的基础上单产平均增产率为18%。按市场价格每50公斤约71元计算,年销售收入为4860.72 52万元,比项目前增加1727.65万元。优质米率达到90%。项目区水稻总产约为34228吨;提供商品粮达20000余吨,商品率近60%。大米产品质量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的“优质稻谷标准GB/T17891—1999”。本项目地力、墒情监测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可为项目区4万亩水稻精确的配方施肥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并向全市90万亩水稻生产区域辐射。按每100亩取一个土样计,一年两次,项目区一年取土样800个;每个土样进行8—10个常规农化参数分析,年分析土样农化技术参数6400—8000个。12.1经济效益本项目经济效益估算依据的是国家计委和建设部联合颁发的计标资[1993]530号文件《关于印发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的通知》及其附件、《农业企业财务制度》和新税制等有关规定。本评价以人民币为本位币(进口设备按汇率美元:人民币=8.2:1折算)。本项目建设期为2年,计算期为10年。一、销售收入估算本项目建成后,2006年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年提供香两优68、新香优80、赣晚籼30号、V优71、中优桂99等品种的优质稻谷34229吨,按市场价格每50公斤约71元计算,年销售收入为4860.52万元,计算期内总销售收入为38884.16万元。(见表12—1)。二、总成本费用估算72 本项目折旧费按固定资产分项计算,建筑物按15年折旧,露天晒场按10年折旧,仪器设备按10年折旧,田间工程按10年折旧,其他固定资产按10年折旧,无形及递延资产按6年摊销(见表12—2)。水稻种子、化肥、农药和燃料动力、排灌和人工费用按现行价格计算,年总计为2900万元(见表12—3)。项目达产后第3~10年年总成本费用共计3032.51万元,年经营成本2900万元。(见表12—4)。三、财务盈利能力分析(一)销售税金及所得税按**省现行农业税政策,本项目农业税税率计为4%,所得税率为0,计税年为2006年和2007年。整个计算期内销售税金为388.84万元。(见表12—1和表12—5)。(二)利润及利润分配本项目达产后第3~4年年利润额均为1633.59万元,以后每年年利润额均为1828.01万元,整个计算期内利润总额为14235.24万元,不计盈余公积金,可分配利润总额为14235.24万元。(见表12—5)。(三)财务评价指标本项目损益表计算出以下盈利能力指标(见表12—5):投资利润率为152.34%,投资利税率为152.34%;全部投资现金流量表计算以下财务评价指标(见表12—6)为:税后(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IRR)为147.21%;税后(税前)财务净现值(I=10%)为7600.28万元;税后(税前)投资回收期为2.7年(含建设期)。(四)资金来源与运用分析72 本项目投资中无长、短期贷款,运行后的税后利润可用于次年新增的运行费用,从资金来源与运用表(表12-7)中可看出历年的盈余资金较多,计算期第3~4年的年盈余资金均为1766.10万元,以后每年的盈余资金为1960.52万元,整个计算期总盈余资金为15574.38万元。四、风险性评价(一)敏感性分析考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分别假定固定资产投资、经营成本和销售收入作不利于项目效益的单因素变化,分别计算其所得税后的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投资回收期影响的敏感性程度,在固定资产投资增加10%时,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33.73%;财务净现值为7485.74万元;投资回收期为2.7年(含建设期);经营成本提高10%时,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26.83%;财务净现值为6193.8万元;投资回收期为2.8年(含建设期);在销售收入减少10%时,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24.11%;财务净现值为5242.98万元;投资回收期为2.9年(含建设期)。(见表12—8)计算结果表明建设投资的变化对财务指标的影响最小,经营成本变化对财务指标的影响较小,销售收入变化对财务指标的影响最大,但销售收入减少10%时项目财务指标仍然能满足经济评价要求。(二)盈亏平衡分析(见表12—5)本项目以生产能力利用率表示的盈亏平衡点(BEP)为7.50%,项目保本点非常低,经营安全率高达92.50%,具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三)财务评价结论72 从以上各项经济评价指标来看,项目的财务内部收益率较高,盈亏平衡点较低,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投资风险较小。因此,项目从经济分析上看是可行的。12.2社会效益本项目是属于公益性事业项目,通过标准粮田的建设和投入运行,其社会效益巨大:一是可以改善项目区粮食生产条件,提高单产和总产,改善水稻品质,为社会提供大量优质稻谷,同时也为全市加工转化企业提供了优质专用原料粮,节省了运输成本,提高和产品档次及市场的适应性,将增加企业效益;二是可以提供全**市有关土壤、肥料、水质、农作物和环境等方面的检测服务,定期向政府部门提供有关耕地质量、农田环境等方面的动态报告,建立的地力、墒情监测体系,将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程服务,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三是可以增加农民收入,项目区推广配方施肥等技术,成本增加不大,项目后年销售收入比项目前销售收入增加约741万元,亩增销售收入185元。按现行农业税率为4%,每亩水稻年纯收入可增加约177.6元,项目区种粮农民全年可增加纯收入710.4万元。12.3生态效益通过本项目的建设,随着农田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水稻生产综合配套技术的应用,  可使原来的“跑肥、跑水、跑水”三跑田变为“保肥、保水、保土”的三保田,可拦截泥沙16万吨,保水160万M3,有效地减轻土壤侵蚀强度,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库塘、河道泥沙淤积,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从而对周边生态环境还能起到较好的治理作用。本项目可以使田面平整,水、肥、土流失率减少30%72 以上,周围江河水源农田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实施配方施肥,可以使农田土壤结构得到改善;林网建设可以使田间绿化面积提高20%,防风防沙效果显著;排灌沟渠设施完备,抵御旱涝灾害能力增强。第十三章结论与建议13.1综合评价72 标准粮田建设是提升项目区粮田综合生产能力的需要;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业规模经营的良好手段;能增加耕地面积,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缓解建设用地供求矛盾的有效途径;是产业结构调整对基本农田质量的要求。因此,按照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规划(2004—2010年)的要求,高标准地建设标准粮田可以有效地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农田基础设施水平、土肥水资源利用率、良种和农业优良技术增产潜能以及农作物抗旱减灾能力,确保耕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从而为解决农民增收和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问题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问题提供有效途径。因此,实施标准粮田建设项目既十分必要,又非常迫切。项目建设区是我国第一批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具有明显的农业生产资源优势和粮食生产产业优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健全,市场、交通、能源和通讯等其他基础条件比较发达,项目实施所采用的工艺技术先进、成熟,项目建设投资有充分的保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能得到有机地统一,因此,本项目建设是完全可行。13.2结论意见本项目建设通过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地力建设和地力、墒情监测体系建设,可以有效地提高项目建设区耕地基础地力、农田基础设施水平、土肥水资源利用率、良种和农业优良技术增产潜能以及农作物抗旱减灾能力,确保耕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从而为解决农民增收和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问题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问题提供有效途径。因此能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能得到有机地统一。72 本项目在中央和地方财政财政配套资金的投入支持下、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通过科学的论证和配套技术支持,项目具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能够达到如下目标:1.提高耕地基础地力,使土壤有机质含量由现在的2.8%提高到3.5%;耕地地力提高0.5~1个等级。2.提高农田基础设施水平,通过土地平整、田间排灌沟渠、道路和林带建设,实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排灌分家,涝能排、旱能灌,适应农机化作业,从而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旱涝保收面积由现在的61%提高到100%。3.提高肥料利用率10%以上。4.提高水稻良种和水稻栽培优良技术增产潜能。5.提高农作物抗旱减灾能力,使项目区农田达到20年一遇抗洪涝、干旱标准。6.完善项目区基础设施配套程度,基本上实现机械化操作,提高农机化作业水平,实现生产方式从粗放传统型向集约现代型的根本转变。7.建设土壤农化测试和地力、墒情监测综合站,长期定点监测农田地力、墒情,为农业技术对策研究和配置提供科学依据。8.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粮食安全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建议有关部门批准本项目建设按期实施。13.3问题与建议72 由于本项目周期较长,加之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市场需求变化大和项目运行管理方面的原因,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和运行管理风险等问题。建议:一要增强项目参与者(受益者)和管理者的风险意识,提高风险分析预测能力和降低风险的动作处理能力;二要充分发挥专家咨询的作用,积极采用咨询专家的合理化建议;三要根据项目区的自然条件科学的做好项目建设的工程设计和质量保障工作;四是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管理水平。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