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9.50 KB
  • 2022-04-22 11:13:58 发布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10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项目“211工程”是我国建国以来在高等教育领域所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项重点建设。“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是我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圆满完成了“211工程”“九五”期间的建设任务,有力地促进了我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以及综合办学实力的提高,为我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学校总体建设目标及任务完成情况(一)项目形成及建设内容简述1、项目形成过程(1)部门预审:1996年8月24日,南京农业大学通过了原主管部门(农业部)组织的“211工程”建设部门预审;1997年6月25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提出了支持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建设的意见(苏政函[1997]57号)。(2)部门预立项:1997年6月28日,《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了“211工程”建设的部门预立项。(3)国家立项:1998年12月25日,农业部和教育部联合向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报送了我校“211工程”建设申请国家立项的报告。1999年12月30日,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计委关于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急计社会[1999]2350号)同意我校作为“211工程”项目院校,在“九五”期间进行建设。2、项目建设内容项目建设内容的主要依据是:《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国家计委关于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104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1)总体建设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主动适应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需要,继承和发扬“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力争通过15年的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以农为主,农理结合,农、理、经、工、文多学科协调发展,教学与研究并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综合性农业大学,整体办学实力代表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先进水平;作物遗传育种、植物病理学、预防兽医学、农业经济管理等国家重点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建成为以培养高层次农业科技和经济管理等方面人才为主,兼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农业、农村干部培训职能的区域性人力资源开发中心(教育中心);建成为在解决我国农业现代化特别是在解决长江三角洲与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大科技前沿问题与发展战略的研究中心(科研中心);建成为辐射全国的农业高新技术推广示范中心(推广中心);建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国际农业交流与合作中心(国际交流中心)。(2)“九五”期间建设目标到本世纪末,使我校在教育质量、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得到明显提高,为经济建设、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成为国内高等教育领域特别是农业方面培养高层次人才、发展农业科技以及解决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之一,为到下个世纪初把我校建成国内先进水平的综合性农业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3)“九五”期间建设的主要内容及效益我校“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重点学科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具体为:①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重点建设植物遗传育种、农作物病虫监测与治理、农业经济及管理、预防兽医学、动物生理科学与应用、作物生理与生产等6个学科建设项目,使其成为我国农业方面高水平博士、硕士人才培养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重要基地。②104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设校园计算机网络、图书馆自动化、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计算机通用实验室、理科通用实验室、温室改造、素质教育基地等项目,以此推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更新及现代化,改善教学公共服务基础条件,优化教学、科研和管理的运行环境。③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对教学科研用房、学生生活用房、学生活动中心与体育设施、教职工宿舍、校园水电配套设施等项目建设,使其能够满足学校教学、科研及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④我校“211工程”建设所要实现的效益是:到2000年,总体办学水平有较大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达到国内同类高校先进水平。所建设的学科建设项目中,6个学科总体上达到国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其中4个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建成一批现代化的高水平实验室,力争其中3个实验室达到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水平,使教学科研装备和手段明显改善,科研能力和实力明显增强。在人才培养、科技成果等方面对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和作用有较大增强。“九五”期间累计培养博士生330余名、硕士生720余名、本专科生8300余名。力争建成一支由国际知名学者、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为代表组成的,政治业务素质好、群体实力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4)“九五”期间建设的主要指标①学科建设采用点群结合的方法,分层次重点建设植物遗传育种、农作物病虫监测与治理、农业经济及管理、预防兽医学、动物生理科学及应用、作物生理与生产等6个特色鲜明的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环境科学与工程、畜牧学、水产学、生物学、经济学、文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领域中发展新的博士和硕士学科点;在已有2个博士后流动点的基础上,建设好农业资源利用、园艺学、植物保护、农林经济管理4个博士后流动站。②队伍建设师生比达到1∶9.6,专任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达到60%左右,其中教授达到17%左右;45岁以下教师中,85%具有研究生学历,30104 %具有博士学位;亲缘比明显降低,新教师中来自外校的不低于50%;建成10个左右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优秀学科梯队,培养和造就5名左右国际知名、国内公认的杰出教授,20名左右国际有影响、国内知名的优秀学科带头人,40名左右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20名左右党政管理专家和企业家。③人才培养坚持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并重,在适度发展本科生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努力促进留学生教育形成规模,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较大的发展。到本世纪末,在校生为7800人,其中研究生850人(博士生250人,硕士生600人);本科生6600人;专科生300人;留学生50人。积极创造条件,使本科教学质量达到教育部优秀学校的要求,国家重点学科的博士生培养质量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④科学研究与产业开发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发展高新技术和软科学研究,完善研究、推广和开发一体化的科研体系,力争承担更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科研课题。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建成国家大豆育种改良中心及相关分中心;科技总经费累计达到8000万元,比“八五”增加30%;争取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80项,其中2~3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达到50%以上;累计发表论文3000篇,其中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300篇,被SCI、ISTP、EI和CAB收录篇数与“八五”期间相比有明显增长。以效益为中心,逐步完善企业运行机制,集中力量组建7个左右科技产业中心和开发3~5个拳头产品。⑤基础条件建设新增建筑面积60200平方米,使学生宿舍、食堂、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建筑面积与办学规模相适应;建设好教学、科研和生产实习基地;建设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更新计算机等设备。⑥国际交流与海峡两岸交流104 拓宽国际合作渠道,增大开放力度,加强与国际著名大学的合作与学术交流,聘请国际上著名学者和专家来校讲学和从事合作科研;有计划地回收40名高层次优秀人才;积极主办国际学术会议;建立3~5个国际合作与培训中心;新增国际合作项目50项。⑦管理体制改革改革现行管理体制,理顺工作关系,优化人员结构,增强办学活力;科学地界定学科范围,合理设置院系,优化校内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益;推进人事分配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后勤服务体系企业化和社会化进程。⑧体育工作全面实施“师生健身计划”、“为校争光计划”和“全面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计划”,不断改进体育课和心理卫生课的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增加对体育经费的投入,完善体育设施。⑨党建与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党委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素质;深化教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意识;加强学生德育工作,改进“两课”教学,实施“农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程”等四大教育工程。(二)项目管理运行机制及效果我校“211工程”建设实行校长负责制管理体制。学校成立了“211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由翟虎渠校长任组长,管恒禄、胡金波、郑小波等校领导任副组长;成立了“211工程”建设法人组织(由28名成员组成),翟虎渠校长为法人代表;成立了“211工程”建设办公室,挂靠研究生院(1999年6月校内机构改革前挂靠校长办公室),其主要成员由研究生院、科技处、人事处、教务处、计财处、基建总务处和校长办公室等部门负责同志组成,日常工作由研究生院牵头负责。“211工程”104 建设的主要职能分工为:研究生院负责全面工作及学科建设项目与研究生教育项目;人事处负责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科技处负责科学研究及科技产业项目;教务处负责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与人才教育项目;基建总务处负责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计财处负责建设经费的规划与管理;其他建设项目分别归口到各职能处(室)。从目前情况来看,我校“211工程”建设运行状况良好,不断完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机制,保证了项目建设任务的完成。其“集中”主要体现在,“211工程”的总体规划在主管校领导的领导下,由“211工程”建设办公室具体牵头负责;其“分散”主要体现在,各子项目分别由有关职能部门及学院、学科点负责,保证了各子项目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建设资金的使用、调整和完成情况1996年,农业部对我校“211工程”建设部门预审之后,农业部、江苏省和学校就已开始了有关重点建设工作,因此,对我校“211工程”建设资金的使用、调整和完成情况可分成两个时段进行总结。第一个时段(1996—2000年)为“九五”期间的建设情况;第二个时段(1998—2000年)为国家计委批准立项的建设情况。1、1996—2000年建设资金情况根据《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九五”期间,我校“211工程”建设总投资计划为13000万元,其中主管部门(农业部)计划投资6000万元,地主政府(江苏省)计划投资3000万元,学校自筹4000万元。我校未获得国家“211工程”建设中央专项资金的首期投入。目前,建设资金的到位情况为:总经费20132万元(到位率为155%),其中农业部投资7639万元(到位率为127%),江苏省投资3066万元(到位率为102%),学校自筹资金9427万元(到位率为236%)。具体明细情况参见表1。2000年底,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留待“十五”完成的项目有:研究生宿舍楼(2001年在建项目,预计8月份交付使用,农业部694万元已到位),图书馆二期工程(目前正在组织论证设计)。建设资金调整情况为:①学科建设项目计划投入3600104 万元,实际投入4000万元,主要是学校加大了自筹资金的投入;①公共服务体系项目计划投入1470万元,实际投入1957万元,主要是加大了图书馆自动化的投入;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计划投入7930万元,实际投入14175万元,主要是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和全国住房体制改革后,在学生生活用房、教学科研用房及教职工住房方面形成的较大压力,故自筹资金中大幅度增加了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入。2、1998—2000年建设资金情况根据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南京农业大学1998—2000年三年期间“211工程”建设的总投入为7976万元。重点学科建设子项目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子项目计划总投资3960万元(其中,农业部投资1570万元,江苏省投资980万元,学校自筹1410万元)。投资计划中,用于重点学科建设及装备3000万元,用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960万元。基础设施建设子项目计划总投资4016万元(农业部投资1725万元,江苏省投资1186万元,学校自筹1105万元),用于与学校“211工程”相配套的必要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建设资金的到位情况为:总经费10726万元(到位率为135%),其中农业部投资3295万元(到位率为100%),江苏省投资2166万元(到位率为100%),学校自筹资金5265万元(到位率为209%)。重点学科建设子项目到位经费3750万元(到位率125%),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子项目到位经费960万元(到位率100%),基础设施建设子项目到位经费6016万元(到位率150%)。各子项目的二级子项目经费均已到位,使用情况较好。后三年建设资金调整情况。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子项目按国家计委立项计划进行。重点学科建设增加投入750万元;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投入2000万元。104 表1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与后三年建设投资完成情况对照表(单位:万元)项目名称建筑面积1996—2000年1998—2000年计划投资投资完成情况计划投资投资完成情况计划(M2)完成(M2)合计部门投资地方投资学校自筹合计部门投资地方投资学校自筹合计部门投资地方投资学校自筹合计部门投资地方投资学校自筹总计60200864001300060003000400020132763930669427797632952166251510726329521665265一、学科建设36001000120014004000118012001620300011709808503750117098016001、植物遗传育种8003003002009503104002406503002101407903102402402、农作物病虫监测与治理8003003002008002802103106402702101608002802103103、农业经济及管理4001001002003808470226260746612037084662204、预防兽医学8002003003009103762203146703462141109003762143105、动物生理科学及应用40050100250530651503152404012080510601403106、作物生理与生产4005010025043065150215240401109038060110210预留不可预见费30010050150二、教学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1470500270700195750030011579604005609604005601、校园计算机网络40015019060400150190601501501501502、图书馆自动化250200505972003036722020020220200203、现代教育技术中心12060601206060404040404、计算机通用实验室10040601204080606060605、理科通用实验室100100120120404040406、温室及教学实习基地改造40080320500804203503503503507、素质教育基地1005050100505010050501005050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6020086400793045001530190014175593915666670401617251186110560161725118631051、中心教学楼等教学科研用房20000369003040150080074058852740816232918601000816442860100081610442、研究生宿舍等学生生活用房209001400023001500700100285415546806203003003003003、学生食堂55002667019626670196266701964、学生活动中心含体育设施150020001801008064030034024022515240225155、教职工宿舍17800280001780100078035309802550860200660186020016606、校园水电配套设施630400302001000365635490300190490300190注:1996年南京农业大学通过“211工程”建设部门预审后,农业部、江苏省和学校已开始进行重点建设,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复的建设时间为1998—2000年,故提供“九五”期间(1996—2000年,实际建设期)及1998—2000年(国家立项建设期)投资情况对照表,供验收时参考。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四)工程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及具体目标实现情况通过“九五”期间的“211工程”建设,我校圆满完成了建设的主要任务,基本实现了预期的建设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学校总体办学水平通过“211工程”“九五”重点项目的建设,我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行政管理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学校整体水平和综合效益明显提高,为建设新型、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农业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9年4月,我校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2000年1月,在全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中,我校整建制从农业部划转教育部主管。2000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我校开始试办研究生院。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总体建设目标中提出,要把我校建设成以农为主,农理结合,农、理、经、工、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通过五年的努力,已基本实现了这一目标(见表2)。截止2000年底,我校拥有博士后流动站9个,博士、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8个,博士点33个,硕士点50个,本科专业37个;从2000年开始培养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兽医博士和兽医硕士等专业学位研究生,拓宽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口径。表2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学科专业结构表学科专业层次合计农科理科经管工科文科博士后流动站数952200博士点数331513320硕士点数5019131062本科专业数37961183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2、重点学科建设我校“211工程”建设规划中,提出了6个重点学科建设子项目,主要由1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组成(见表17)。通过五年的建设,这6个重点学科取得的主要成绩如下:(1)队伍结构方面:重点学科中高级职称和有研究生学历人员的比例有了明显改善,其中有博士学位的人员由1996年的63人(占16%)提高到2000年的170人(占44%)。(2)人才培养方面:1996~2000年五年中,重点学科累计招收博士研究生416人、硕士生802人,累计授予博士学位303人、硕士学位603人。(3)科学研究方面:五年中重点学科累计科技经费12050万元,平均每年2410万元;累计获得国家、省部级奖138项(其中国家奖5项)。被SCI等收录的论文159篇。形成了16个标志性成果。(4)条件建设方面:五年重点学科累计投入4000万元,平均每年投入800万元;仪器设备总值由1996年的2128万元,增加到2000年的4316万元,增长了103%。2000年底,重点学科的仪器设备总值约占全校的60%。3、人才培养效益(1)人才培养规模“九五”期间,我校累计招收各类学生(不含成教生)12835人(见表3),其中本专科生11111人(本科生9194,专科生1917),研究生1724人(博士生493人,硕士生1231人)。“九五”期间本专科生招生规模是“八五”期间(6701人)的166%,年均增长速度为13%;研究生招生规模是“八五”期间(852人)的202%,年均增长速度为15%,其中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0%。“九五”期间各类学生招生规模的年均增速为15%。“九五”期间,累计授予学士学位3675人,是“八五”期间(2660人)的138%;累计授予博士学位333人、硕士学位714人,分别是“八五”期间(103,485)的323%和147%。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表3南京农业大学“九五”期间历年招生规模统计年度19961997199819992000合计本专科本科生125114341719228325079194专科生5625381962214001917小计1813197219152504290711111研究生硕士生1571621822125181231博士生787285103155493小计2352342673156731724合计20482206218228193580128352000年底,我校各类学生在校生数为16247人(见表4),其中:研究生1412人(博士生422人,硕士生990人),本专科生8812人,成教生(含高等职业教育)6023人。研究生与本专科生在校生(不含成教生)合计10224人。研究生占在校生的比例由1996年的11.7%提高到2000年的13.8%。在校研究生的规模增长较快,年均增长速度20%,2000年是1996年的2.04倍。表4南京农业大学“九五”期间历年在校生统计学生类别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研究生博士生233260291316422硕士生459450510587990小计6927108019031412本专科生52305743615170738812小计592264536952797610224成教(含高职)生47415028532556616023合计1066311481122771363716247在站博士后7681724注:2000年度研究生中含专业学位博士生20人和专业学位硕士生210人。(2)本科教育改革近几年,我校加强了对本科教学改革的力度,特别是1998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年以来,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了三轮教育思想大讨论,取得了明显成效。1999年4月,我校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育质量的优秀评价,是我国农林院校中迄今为止唯一一所通过该项评价的学校。本科培养规格的定位是: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结合,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和素质高的高级农业专门人才。确立“本科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在以博士学科点为依托的专业中,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注重培养进入研究生教育和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的方针。在坚持人才培养质量统一要求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本科教学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教学目标体系;建立能够主动适应21世纪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有利于人才全面发展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能充分调动师生教学积极性的充满活力的教学运行机制和教学过程质量保障体系。本科教学改革的重点是:一是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落实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推出一批标志性教材;二是完善教学运行机制,推动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推动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和探索性学习;三是加大投入,推进以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为重点的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九五”期间,我校在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农业出版社已正式确定我校教师主编的36本教材,列入“面向21世纪教材”出版计划(见表5)。其中《农业概论》、《动物保护学》等6本教材已正式出版发行,使用中受到了好评。“九五”期间,我校取得了一批优秀教学成果(见表6)。在1997年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我校获得国家级奖3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奖数排全国农业院校第1位,排江苏省高校第4位,排全国高校第24位。在1996和2000年度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我校共获得19项奖励,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3项。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表5南京农业大学教师主编的“面向21世纪教材”目录教材名称主编出版时间教材名称主编出版时间农业概论翟虎渠1999园艺机械丁为民2001动物保护学陆承平1999应用数量遗传翟虎渠2001家畜传染病学蔡宝祥2000农药加工与管理沈晋良2001管理学原理王凯2001植物生理生化数量原理和技术章文华副主编2001作物通论曹卫星2001作物育种学总论张天真2001植物保护通论韩召军2001作物育种学总论盖钧镒2002园艺通论马凯2001农业气象学包云轩2001土壤肥料通论沈其荣2001普通植物病理学许志刚2001园艺学通论侯喜林2001植物检疫学许志刚申报畜牧通论王恬2001现代设施园艺学李式军申报普通生物学顾德兴2000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胡长龙申报农业政策学钟甫宁2000园艺学章镇申报高等数学王凯捷2001动物繁殖学杨利国申报杂草学强胜2001家畜生理学陈杰申报植物学强胜2002小动物外科学候加法申报试验统计学盖钧镒2000经济计量学周曙东申报环境生物学李顺鹏2001家畜环境卫生学李如治申报资源经济学曲福田2001土地利用与规划王万茂申报普通微生物学陆承平2001土地利用管理欧名豪申报土壤农化分析鲍士旦2001土地法学沈守愚申报园艺昆虫学韩召军2001土地行政管理学曲福田申报园艺植物病理学刘风权中农大合编2001土地经济学曲福田申报遗传学马正强副主编2001食品微生物学江汉湖申报农业植物病理学陈利锋2001食品生物技术陆兆新申报作物育种生物技术陈佩度2001食品包装学章建浩申报昆虫生态预测预报张孝羲2001畜产品加工学周光宏申报农业昆虫丁锦华苏建亚2001兽医内科学王小龙申报观赏园艺概论郭维明2001///注:本出版计划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农业出版社共同确定。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表6南京农业大学“九五”期间获得的优秀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称获奖个人时间获奖级别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教材)马育华、盖钧镒、莫惠栋马泽仁、卢宗海1997国家级一等奖高层次农业经济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顾焕章、李岳云、张景顺钟甫宁、陈万明1997国家级二等奖农业技术经济(教材)顾焕章、张景顺、褚保金徐翔、王树进1997国家级二等奖高层次农业经济人才培养规范顾焕章、张景顺、李岳云钟甫宁、陈万明1996江苏省一等奖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建设与改革许志刚、郑小波、鞠理红魏大为、刘风权1996江苏省二等奖农科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研究与实践翟虎渠、孙健、易中懿蒋宝庆、董维春1996江苏省二等奖农科高等数学系列课程建设与实践杨崇瑞、王凯捷、徐凤君周宏、陈志渊1996江苏省二等奖建立培养硕士研究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教学体系郁仲莉1996江苏省二等奖教学过程系统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践蒋宝庆、蒋廷惠、陈鸥陈学友、李桂新1996江苏省三等奖深化教学环节改革,提高《农业昆虫学》教学整体水平丁锦华、程遐年、戴华国洪晓月、王海扣1996江苏省三等奖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家畜生理学》的教学水平毛鑫智、倪桂芝、朱祖康王国杰、沈赞明1996江苏省三等奖宽基础高素质植物保护本科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郑小波、韩召军、董立尧吴耀清、郎志飞2000江苏省特等奖农业经济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实践李岳云、张景顺、郭宗海任恒棋、朱道华2000江苏省特等奖面向21世纪高等农林院校数学系列课内容、体系改革研究实践王凯捷、周宏、谢季坚袁志发、杨崇瑞2000江苏省一等奖面向21世纪农业院校植物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强胜、王庆亚、顾德兴李扬汉、胡金良2000江苏省一等奖管理学课程改革与创新王凯、陈超、荆冰翟以平、刘怀珍2000江苏省一等奖以创新为目标的土地经济学系列课程建设与改革曲福田、黄贤金、刘书楷吴群、唐焱2000江苏省一等奖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培养高素质植保专门人才沈晋良、叶钟音、周明国吴益东、高聪芬2000江苏省二等奖园艺学科校外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章镇、侯喜林、姜卫兵王康才、陈发棣2000江苏省二等奖农业机械学课程建设及教学综合改革姬长英、何瑞银、尹文庆杨明毅、赵桂龙2000江苏省二等奖英语写作与翻译实用教程(教材)王耀庭、郁仲莉2000江苏省二等奖家畜饲养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王恬、庄苏、曹光辛刘强、高峰2000江苏省二等奖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2)研究生教育改革我校研究生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培养高层农科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1978年至今,已累计招收和培养研究生400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850人(约占全国农科的1/5)、硕士研究生3150人(约占全国农科的1/10)。1981年以来,累计授予博士学位483人,硕士学位1994人。“九五”期间,在研究生教育方面进行了以下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①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中心,加强了学位授予工作的监督和管理。试行了评选“较好”和“较差”学位论文,用重大科研项目培养研究生,研究生(主要为博士生)获得学位前必须公开发表一定数量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以及论文预答辩制度和论文修改制度等。通过这一系列改革,较好地提高了学位论文的质量。1999、2000年度,我校共获得了2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另外有3篇博士学位论文和4篇硕士学位论文获得了江苏省优秀论文(见表7)。②进行了培养模式的改革。1996年起,开展了“硕-博”连读和“学-硕”连读试点工作,目前已分别有60名“硕-博”连读生和120名“学-硕”连读生进入了培养计划。“硕-博”连读试点工作首先在国家重点学科中进行,逐步拓宽到部省重点学科和所有博士点。“学-硕”连读试点已先后招收了生物技术、兽医、植物保护、经济管理(2001年)等本科专业,本科专业选择专业面相对较宽的专业,硕士阶段分流到相关的一批专业中。通过几年的试点和完善,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③开展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拓宽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规格。针对过去培养的研究生主要为“学术型”单一规格的状况,九十年代中期开展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试点工作。2000年开始招收工程硕士(农业工程领域、食品工程领域、环境工程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农学领域、畜牧领域)、兽医硕士(预防兽医领域、临床兽医领域)和兽医博士(预防兽医领域、临床兽医领域)等专业学位研究生,目前已有210名专业学位硕士生和20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名专业学位博士生进入了培养计划。全国兽医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挂靠我校研究生院,这是目前为止我国唯一的京外秘书处。2001年5月18日,江苏省教育厅、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林厅和江苏省农科院四单位联合签订了江苏省农业科学“产学研”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协议书。2000年,先后在浙江新昌丰岛集团、江苏兴澄集团、江苏泰州农委建立了3个“博士后创新基地”。表7我校研究生获得的全国和江苏省优秀学位论文研究生姓名论文题目学科专业及指导教师获奖年度获奖级别蒋乃华中国粮食生产与价格波动农业经济管理李岳云、顾焕章1999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常向阳中国技术市场构建论略农业经济管理顾焕章2000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王秀娥同胞质普通小麦——纤毛鹅观草异质附加系的筛选及赤霉病抗性鉴定作物遗传育种刘大钧1999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郑志富用免疫探针克隆ABA结合蛋白基因的研究植物学周燮1999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黄贤金农用地估价理论与方法研究土地资源管理王万茂1999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熊正琴大蒜脱毒微繁新体系构建的关键技术与原理的研究蔬菜学李式军2000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刘向东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及捕食性天敌的功能作用研究昆虫学张孝羲2000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秦磊嗜水单胞菌和爱德华氏菌亚单位二联疫苗的研制及动物免疫试验预防兽医学陆承平2000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冯淑怡农业价格政策改革与农户土地持续利用研究——以江苏为例土地资源管理曲福田2000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④加强了研究生课程建设。近几年,每年都投入20万元进行研究生重点课程建设,较好地提高了研究生课程的质量。各博士点均已为本学科博士生开出了4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门以上专业课,并加强了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近两年,我校共有5本研究生教学用书(见表8)列入教育部推荐的“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出版计划,占全国农科的5/8。表8我校被教育部推荐的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年度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名主编1999《英语写作与翻译实用教程》王耀庭、郁仲莉1999《作物群体质量》凌启鸿1999《分子植物病理学》王金生2000《作物系统模拟及智能管理》曹卫星2000《中国农业经济史论纲》郭文韬⑤加强了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八五”期间,我校研究生导师队伍青黄不接现象仍很严重,通过“九五”期间“211工程”建设中的队伍建设项目的实施,我校导师队伍结构得到了明显改观,现有博士生指导教师115名(其中有70%的导师具有博士学位),硕士生指导教师300余名。研究生指导教师实行专兼职相结合的办法,促进了学科建设。现有博士导师中,有近20人来自科研院所和技术管理部门(如任继周院士、陈俊愉院士、刘守仁院士、赵其国院士、吴敬琏教授等)。博士导师中,有7人(顾焕章、陈杰、盖钧镒、王金生、潘根兴、陆承平、夏德全)受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其中4人为召集人;有2人受聘为江苏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有3人担任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其中主任委员1人、秘书长1人;有1人(顾焕章)担任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九五”期间,有12位教师获得了“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教师”表彰(见表9)。⑥加强了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管理队伍。研究生院设置了学位办(含“211办”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管理处(招生办)和培养处(含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等机构,有工作人员13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2名,正副院长4人均具有博士学位。各学院均建立了研究生教学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管理队伍。1998年,研究生院被江苏省学位委员会授予“江苏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同时有2位管理干部被授予“先进个人”。1999年,研究生院被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表9“九五”期间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教师年度优秀研究生教师姓名1996李式军、陆承平、王林云、郁仲莉1998陈佩度、沈晋良、陈溥言、钟甫宁2000刘友良、邹思湘、顾焕章、丁为民4、科技工作我校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方针,把培养高层次人才与发展科学技术作为主要任务。“九五“期间,在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农业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江苏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学校的科技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学研究紧紧追踪国际前沿,坚持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着重开展了具有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强科技开发与推广工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探索教学科研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有效地提高了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研究水平。学校弘扬求实精神,激励科技创新,努力营造竞争向上的学术气氛。学校定期举办“学术论坛”等各种学术活动,以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创新意识,努力创造自由民主的科研软环境。目前,我校出版的学术性刊物主要有:《南京农业大学学报》(自科版)、《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畜牧与兽医》、《中国农史》、《中国畜产与食品》、《中国农业教育》、《江苏农村经济》等。据2000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公布的信息,《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的影响因子(0.227、0.190)和被引频次(347、250)均居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学术刊物的首位。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1)重点实验室建设我校十分重视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基地与支撑条件的建设。通过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的实施,我校科研整体条件明显改善,科研能力明显增强。在原有6个农业部重点开放性实验室的基础上,“九五“期间,建立了“国家大豆工程中心”、教育部“作物遗传与特异种质创新”重点开放性实验室、江苏省“植物基因工程中心”等,为科研项目的申报与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强有力的保证。1999年农业部对97个部重点实验室进行了评估,在获得A类的9个实验室中我校占有4个(细胞遗传、作物生长调控、病虫监测与治理基础、动物疫病诊断与免疫),获A类数居第1位。2001年,农业部、教育部共同推荐我校“作物遗传与特异种质创新”部门开放实验室参加国家实验室的评估,现已完成了二审答辩。(2)科技队伍建设在造就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方面,“九五”期间学校出台了一系列引进、培养、激励人才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涌现出一批以“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万建民为代表的团结、创新、高效、务实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2000年我校一次就有3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居当年全国高校第8位,居当年全国农业高校第1位(并列)。“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万建民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曹卫星教授、张天真教授、朱伟云教授马正强教授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何晨阳教授、曹卫星教授、张天真教授马正强教授、郑小波教授、陈劲枫教授教育部科研教学奖励计划获得者:张天真教授、周光宏教授、吴益东教授1999年开始,试行了“科技后补助”办法,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了学校的科研能力。1999年和2000年度,一次性科研后补助分别为117.6万元和近180万元,其中个人最高补助4.1275万元。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2)科学研究“九五”期间,全校累计科技总经费18824万元(原规划为8000万元),累计承担科研项目99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9项,2000年获780万元资助,居全国高校第20位),年均项目198项、经费3765万元(见表10、表11)。科技总经费年均增长率为53%。“九五”期间累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155项(其中国家级7项),比“八五”期间增加了53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4476篇,年均895篇;其中在国外刊物发表论文约500篇,年均约100篇;在核心期刊发表1675篇,年均335篇;被SCI等收录115篇(注:本数为国家公布数。我校有很多重点学科新近回国的教师在国外期间发表的论文被SCI等收录,但未被收入国家统计),年均23篇。据不完全统计,6个重点学科“九五”期间发表的论文被SCI等收录的论文数为159篇。表10南京农业大学“九五”期间分年度科技工作统计类别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合计科技总经费(万元)1329204435384713720018824科研项目当年在研数在研项目数3404555535606202528自科基金在研项目数6157646577324获科技奖数总数2822464118155国家级222107省部级2620444018148发表论文数总数676742755110312004476核心期刊2602863053744501675SCI等收录914213041115注:“科研项目当年在研数”指当年所有在研项目数,某一项目在“在研期”内均纳入统计。“九五”期间总列项情况可参考表11。近年来,我校科技事业发展迅速,科技成果获奖量多次在全国农业高校中排名第一。根据教育部科学技术发展中心的《教育部科技进步奖(1996—1998)》统计资料表明,我校1996—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1998年度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25项,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17位。其中基础类获奖成果18项,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15位;推广类获奖成果7项,排名第3位。1998—1999年度,我校获得的农业部科技进步奖总数列同期农业高校第1位。表11南京农业大学“九五”期间各类科研项目统计项目类别项目数科技经费(万元)国家大豆工程中心专项11068国家“863”项目15781国家“973”项目4650国家“攀登”计划3100国家攻关项目3465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91960科技部转基因专项81400国家计委项目1300农业部项目461200教育部项目86669其他部委项目18200江苏省项目2531512其他省市政府项目15200国际合作项目1004575横向合作项目2972000其他(科技事业、协作费等)/1559合计99018824附录一:主要重点科研项目题录科技部植物转基因专项1、水稻、玉米、小麦抗病相关基因的克隆2、棉花高产、优质、抗病虫的分子标记聚合育种3、小麦显性抗穗发芽矮杆基因Rht-Blc的克隆和育种应用4、水稻耐储藏基因(Lox)的克隆及其育种应用5、优质抗虫杂交棉的筛选与培育6、转基因无花瓣大豆新种质的创建与利用国家863项目1、水稻白叶枯病防病工程菌的研究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1、小麦高产、抗逆基因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2、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21的分离和克隆的研究3、小麦抗白粉病生物技术育种4、海岸带盐生经济植物中试与产业化5、生长抑素基因工程疫苗6、基于生长模型的作物管理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制7、大豆遗传图谱的构建及抗病基因分子标记8、抗虫棉的遗传稳定性及纯合技术9、杂交棉的选育10、农药残留降解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及其在蔬菜、茶叶中的应用研究国家973项目1、土壤质量演变规律与持续利用2、重大畜禽疫病原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研究3、光合作用高效光能转化的机理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4、农作物资源核心种质构建、重要基因发掘与有效利用研究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农业典籍的收集、整理与保存国家攻关项目1、大豆育种材料与方法研究2、重要病虫抗药性的田间监测技术及风险评估研究3、红黄土壤不同类型区高产高效种植制度与冬季农业开发关键技术4、优质牛肉系统评定方法和标准5、棉花“150”创高产体系优化及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6、普通棉花育种材料与方法研究7、棉花雄性不育材料选育及简化制种方法研究8、水稻主要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9、利用染色体工程和分子标记方法创造和分析小麦兼抗赤霉病与白粉病亲本材料10、大豆雄性不育材料创新的研究11、棉花育种新技术、新方法研究12、黑麦草与羊茅杂交育种研究13、鸡马立克氏病监测技术研究14、经济发达地区工农业协调发展与土地资源保护模式研究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国家计委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生物、无机、有机大三元复合肥产业示范工程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小麦生理生态及生长调控智能信息系统2、陆地棉产量杂种优势形成基因的鉴定、标记、聚合3、小麦重要基因的发掘、遗传分析及克隆研究4、消化道微生物区系变化规律与幼畜生长的关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1、基于生长模型和知识模型的作物管理决策信息系统2、有机肥优化农田养分循环的机理研究3、猪生长轴的发育规律及其营养调节4、我国畜禽主要病毒病的病原生态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农业部跨越计划1、江苏优质牛肉生产技术体系试验示范2、农药残留微生物降解技术在蔬菜、茶叶上的试验示范农业部“948”项目1、棉花高纤维强力品种的引进和利用2、水稻育种基因型材料及其相关技术引进3、国家级有害生物灾变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4、农作物病虫抗药性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5、城市污泥无害化及农肥资源化技术6、海涂盐生经济植物的引进利用7、棉籽蛋白加工技术及关键设备引进8、小麦近缘物种及人工合成品系的引进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抗小麦赤霉病新种质的搜集、鉴定、转移和利用2、中国草坪草品种比较实验3、水稻白叶枯病研究4、污泥细菌胞外多聚物对土壤重金属活性的影响机理5、小规模植棉体系中棉铃虫的可持续控制6、植物病原细菌蛋白质激发子的研究与应用7、反刍动物能量及蛋白质代谢研究8、猪生长及肉品质的调控9、经济政策改革与土地持续利用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1、国际贸易与环境经济政策研究2、美国向中国出口棉花潜力评估3、中国粮食市场政策研究附录二:主要获奖科技成果题录国家级奖1、高产、抗逆、优质小麦新品种扬麦158科技进步一等奖刘大钧2、农业害虫抗药性监测技术科技进步二等奖尤子平3、利用核技术研究六种农田化学物质环境生态行为与安全性评价科技进步三等奖陈祖义4、淡水养殖鱼类嗜水气单胞菌败血症、发病机制研究科技进步三等奖陆承平5、抗白粉病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选育及Pm21基因染色体定位发明三等奖刘大钧6、新型旋光性农药(敌草强、双爱士)的研究技术发明三等奖蒋木庚7、中国分类主题词表国家优秀信息成果奖二等奖侯汉清教育部奖1、水田土壤流变模型及其应用科技进步一等奖潘君拯2、滨海盐土快速利用模式及配套技术体系的研究与推广科技进步一等奖刘兆普3、高产、优质抗病中熟中粳新品种“镇稻88”的推广应用科技进步一等奖翟虎渠4、《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科技进步一等奖梁加勉5、小麦异染色体系及近缘物种的细胞与分子遗传学研究科技进步一等奖刘大钧6、水稻杂种不育基因的定位和遗传研究自然科学一等奖万建民7、棉花对黄萎病的抗性遗传模式及抗(耐)病品种的选育技术科技进步一等奖张天真8、小麦抗赤霉病性轮回选择及群体改良科技进步二等奖蒋国梁9、马铃薯生长的环境调控科技进步二等奖曹卫星10、植物激素免疫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科技进步二等奖周燮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1、生物调控技术改良畜禽胴体组成及作用机制研究科技进步二等奖韩正康2、辐射聚合高分子材料上微生物细胞吸附的研究科技进步二等奖陆兆新3、植物耐盐机理与调控科技进步二等奖刘友良4、棉铃虫对除虫菊酯类虫剂抗药性研究科技进步二等奖吴益东5、农产品和水土中农药残留分析方法及国家标准研究科技进步二等奖季玉玲6、嗜水气单胞菌毒力因子的研究科技进步二等奖陆承平7、26%功夫菊酯·辛硫磷(灭铃皇)乳油的大面积推广科技进步二等奖沈晋良8、水稻节水高效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科技进步二等奖丁艳锋9、促根剂的应用和推广科技进步二等奖高祖明10、太湖鹅二元杂交利用和繁育体系的建立和推广科技进步二等奖杨茂成11、长江三角洲发达地区农区高效外向型种植模式研制及推广科技进步二等奖卞新民12、牛不孕症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自然科学二等奖杨利国13、《农地价格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黄贤金农业部奖1、小麦新品种杨麦158科技进步一等奖刘大钧2、抗白粉病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选育及Pm21基因染色体定位科技进步二等奖刘大钧3、高效节能实用蔬菜无土栽培技术科技进步二等奖李式军4、棉花雄性不育种质的收集、研究和利用科技进步二等奖张天真5、浸种新型种子处理剂的开发与推广应用科技进步二等奖周明国6、敌草强及复合剂型的研制科技进步二等奖蒋木庚7、利用核技术研究六种农用化学物质环境行为与安全性评价科技进步二等奖陈祖义8、棉花胞质雄性不育和恢复系的选育及组合的筛选技术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科技进步二等奖张天真1、应用辐射与生物技术有效水解纤维素的基础研究科技进步二等奖陆兆新2、褐飞虱的迁飞行为机制研究及迁飞过程的雷达观测科技进步二等奖程遐年3、疫霉苗生殖生物学与抗药性遗传研究科技进步二等奖郑小波4、石灰性水稻土缺硅机制与水稻缺硅诊断新技术科技进步二等奖梁永超5、硒与畜禽免疫和抗病力的关系及其机制科技进步二等奖黄克和6、南方水稻旱育技术体系及机理研究科技进步二等奖丁艳锋江苏省奖1、“泗棉3号”新品种科技进步一等奖张天真2、新型旋光性农药的研究科技进步一等奖蒋木庚3、中国土地制度研究—土地制度改革的产权经济分析(著作)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曲福田4、鸡传染性支气管炎肾炎的病原分离鉴定及免疫科技进步二等奖吴增坚5、农用地估价理论与方法研究科技进步二等奖王万茂6、江苏省沿海及滩涂果树栽培技术研究及其应用科技进步二等奖王业遴7、中国粮食保障体系建设(著作)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徐翔8、永恒的追求—可持续发展(著作)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钟甫宁9、棉铃虫抗药性田间发生规律与治理对策科技进步二等奖韩召军10、江苏省海涂高效利用与快速改良的技术科技进步二等奖刘兆普11、奶牛繁殖障碍的中草药防治技术与作用机理科技进步二等奖戴杏庭12、赣东北红壤丘陵农业综合治理、持续发展研究科技进步二等奖熊德祥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1、水稻白叶枯病菌hrp基因缺失突变体的构件及其防病机理的研究科技进步二等奖王金生2、不结球白菜多抗优质丰产“矮抗4、5、6号”新品种选育与育种技术研究科技进步二等奖曹寿椿3、农药残留降解菌的研究与应用推广科技进步二等奖李顺鹏4、杀虫剂对昆虫的毒理联合作用及农药合理配伍的生物原则科技进步二等奖李国清5、沿江、苏南地区多元高效种植模式研究与应用科技进步二等奖卞新民6、鸡大肠杆菌病原学特性及免疫防治研究科技进步二等奖郑明球附录三:国家发明专利主要成果题录授权发明专利1、一种叶面肥料及其生产方法(ZL93100095.5)2、用于禽类醒抱的技术(ZL93110727.X)3、植物生长促根剂及其生产工艺(ZL93110726.1)4、暧温带芦笋栽培技术(ZL93111549.3)5、杂交和种子纯度室内鉴定方法(ZL931115107.4)6、芦荟多糖饮料及其制造工艺(ZL94114316.3)7、小麦单粒精密排种器(ZL95239668.8)8、母畜不孕症治疗乳剂及其生产工艺(ZL95106728.1)9、一种农药残留降解菌剂及其生产方法(ZL96106317.3)10、活性肽用于增强动物免疫力和疫苗佐剂的方法(ZL97111967.8)申请发明专利1、高抗白叶枯病杂交稻的育种方法(96109679.9)2、一种槟榔芋种用球茎快速繁殖方法(97118966.8)3、不结球白菜矮抗4号的选育方法(98111283.8)4、用于男性和雄性动物强壮及抗衰老的方法(98111396.6)5、不结球白菜矮抗5号和矮抗6号的选育方法(98111430.X)6、用于农业防治植物病害的方法(98111429.6)7、山葵种苗的快速繁殖方法(98103484.5)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1、一种用于水稻杂种生产的花时调控方法(98111562.4)2、不结球白菜原生质体培养及再生植株方法(99114127.X)3、一种不结球白菜胞质雄性不育新种质的鉴定方法(99114126.1)4、不结球白菜非对称细胞融合方法及其获得的再生植株(99114125.3)5、一种大蒜脱毒种苗快速繁殖的方法(99114259.4)6、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制法及其使用方法(99114260.8)7、菊孢化杆菌小分子细菌素及其发酵提取方法(99114367.1)8、一种诱导植物过敏性反应的激发子制备方法及其应用(99114368.X)9、一种甜糯杂交玉米的育种方法(99120656.8)10、水稻黄单胞菌hrp基因克隆和hrp基因调节基因(00112216.9)11、用于生产生长抑素亚单位疫苗的基因工程体(00105675.1)12、生长抑素基因工程体及其活载体疫苗(00107295.1)13、甜瓜属野生种用于新物种合成及黄瓜育种的方法(00112271.1)14、动物去势疫苗基因及基因工程体(00107831.3)15、一种用于诱导母羊发情的阴道海绵栓(00112505.2)16、一种胶孢炭疽菌菌株及其用于生物除草的方法(00112506.0)17、一种分解作物秸秆的方法及其制成的肥料(00112512.5)18、链格孢菌的粗代谢物用于生物除草的方法(00112560.5)19、转基因抗棉铃虫棉花杂交种的选育方法(00130382.1)20、与棉花高强纤维主效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00130294.9)21、耐储藏水稻的筛选方法(00132248.6)22、一种编码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基因表达产物及其应用(00135403.5)23、高抗白叶枯病水稻不育系的育种方法(01100596.3)24、甲基对硫磷水解酶基因(01100597.1)25、一种有机磷农药残留降解菌及其生产的菌剂(01100595.5)26、硅酸盐细菌及含有硅酸盐细菌的肥料(01110311.6)27、Ⅱ优98(商品名抗优98)水稻(20000044.6)28、苏1A水稻(不育系)(20010007.6)29、南农紫玉糯1号玉米(19990096.5)30、汕优K63水稻(19990055.8)(3)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九五”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期间,我校科技工作瞄准国家目标,面向农业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积极服务“三农”,积极开展以“科技大蓬车”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科技开发推广工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江苏省首批37个科技园区中,我校作为科技依托的有35个。由我校选育成功的高抗白叶枯病水稻新品种“抗优63”成功地转让给中日合资南京神州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在长江流域推广5000余万亩。由我校育成的小白菜系列品种成为长江流域蔬菜市场的当家品种。“龙舒泰”以15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南京红太阳集团。“九五”期间,我校曹寿椿教授选育的小白菜系列品种,沈晋良教授研制的抗棉铃虫“灭铃皇”系列新农药,在南京市成功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南京市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曹寿椿教授和沈晋良教授分别被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第一、二届“南京市科技功臣”称号。学校现有各类科技产业公司30多个,2000年组建了“南京南农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正在筹备上市(已进入辅导期)。近五年,我校各类科技产业累计产值29578万元(见表12),实现利税4388万元,其中2000年产值为9000万元,利税1038万元。开发了“龙舒泰”(保健品)、“大三元”(复合肥)、“敌草强”(高效旋光性除草剂)、农药残留物降解菌剂、动物激素基因工程疫苗、转Bt基因抗虫棉等拳头产品。表12南京农业大学校办产业经营状况表(单位:万元)年度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合计科技型其他型科技型其他型科技型其他型科技型其他型科技型其他型销售收入1103897135394754812997580020007200180029578利润30010026019071059070050090013843881998年,我校投资400多万元,引进以色列、法国、意大利等国技术,建设了现代化的自控园艺温室5200平方米,成立了“南京农业大学芳华园艺中心”(兼具教学、科研和开发功能)和“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南京农业大学花卉草坪批发市场”。5、师资队伍建设经过五年“211工程”的建设,我校已初步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在教师数量、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方面已趋于合理,能较好地适应我校事业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见表13、表14)。表13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师资队伍年龄与职务结构年龄结构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合计比例%65岁以上550.556~65岁441342636.946~55岁25411989310.231~45岁672372365759765.230岁以下14011615717.2合计141292299183915100比例%15.431.932.920.0100/我校现有教师915人,平均年龄39.6岁。其中,教授14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平均年龄50.6岁;副教授292人,平均年龄41.5岁;讲师299人,平均年龄33.2岁;助教183人,平均年龄28.1岁。45岁以下教师754人,占教师总数的82.4%;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433人,占教师总数的47.3%;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者505人,占教师总数的55.2%(1996年为37%);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246人,占教师总数的26.9%(1996年为15.2%);45岁以下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232人,占30.8%。全校新教师中有51.3%从校外引进,其中专业课和基础课(含公共课、思政课)教师中从校外引进比例分别为42.5%和84.9%。表14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师资队伍学历与职务结构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学历结构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合计比例%博士8277553224626.9硕士12841184525928.3本科4713012510640844.6专科1120.2合计1412922991839151002000年,师生比为1∶14.1(1996年为1∶8.6),教师队伍的效益得到了明显提高。自1996年起,我校开始实施“1485”人才工程,即到2010年培养和造就10名左右国际知名、国内公认的学校杰出教授,40名国际有影响、国内知名的优秀学科带头人,80名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50名党政管理专家和精于校办产业开发的企业家。通过几年的努力,收到了明显的效果。1998年,增设了校内特聘教授岗位。2000年,实行了岗位津贴制度,并加大了优秀人才引进的力度,并制定了相关的配套政策。近五年,我校教师敬业奉献,教书育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中又有15人获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全校累计总数为277人),14人荣获国家和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人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中华科教奖、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和科技标兵,12人荣获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教师称号,70人次入选国家、农业部和江苏省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4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1人列入国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计划(共获得4个岗位设置,正在组织招聘)。6、国际交流与海峡两岸交流我校国际交流活动十分活跃,先后与美国、日本、荷兰、德国、俄罗斯等国的2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正式校际关系或项目合作关系,这些合作关系在“九五”期间等到了进一步加强。“九五”期间,我校进一步拓宽了国际合作渠道,提高了自身的国际学术地位(表15)。五年中,累计获得国际合作项目100项(年均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20项),国际合作经费4575万元(年均915万元);主办国际学术会议14次;接待来访的外国专家1379人次(年均276人次),其中由本校主邀的专家277人次(年均55人次);派出访问学者133人次(年均27人次);派出短期访问或留学185人次(年均37人次)。五年中,从欧美等国家累计吸引了37位博士来校工作。表15南京农业大学“九五”期间国际合作交流情况合作内容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合计国际合作项目数3013171525100经费:万元80017757005008004575主办国际会议数4122514参加国际会议人次161719202395请进专家来访数3182481902703531379主邀数4144326961277派出访问学者人次2923212535133短期访问和留学数4531253945185注:1997年国际合作费含与日本合作的“南京神州种业集团”的投资。利用“海峡两岸农业经济研究所”、“国际教育培训中心”和“亚太地区淡水渔业培训中心”等机构,加强了与国际及台湾的合作与学术交流活动。五年中,累计接受来华留学生150人次(主要为渔业学院培养)。刘大钧院士主持的“抗小麦赤霉病新种质的搜集、鉴定、转移和利用”项目,由美国麦氏基金(Mcknightfoundation)资助。该项目面向全世界招标,我校已连续获得二期资助,其中第一期资助54万美元。在第二期麦氏基金项目中,我校盖钧镒教授主持的大豆抗病虫育种项目也已通过二审考察,这样我校预计可获得2项麦氏基金的资助。吴琴生教授主持的援非项目(中肯教育合作项目),现已进入第三期,受到肯尼亚政府的高度评价,教育部领导曾专程前往考察项目进展情况,给予了充分肯定。由我校和荷兰劳伦斯坦职业教育大学联合主持的中荷“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农业产业链管理硕士课程”合作项目,已于2000年正式启动。该项目旨在引入荷兰等欧洲国家农业产业链管理经费,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培养高层次农业产业链管理人才。中方参加的企业有南京市蔬菜种子公司、南京市蔬菜副食品集团总公司、江苏省苏果超市有限公司;荷方参加的有瑞克斯旺种苗集团公司(RijkZwaanBV)、中贸联万客隆(MakroAsia)等企业。目前,该项目已派出4名教师赴荷兰参加为期1年的MBA课程学习,还将派出经理人员赴荷兰进行短期考察。曲福田教授主持的我校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荷兰社会科学院关于“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教学与研究能力”(SERENA)的合作,于1997年9月启动,由荷兰发展与合作部及EU联合资助210万荷兰盾(约100万美元)。该项目的主要内容有:合作开展政策研究,师资培养,研究生培养,资助我校教师参加国际会议,建立现代化的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和土地管理资料室。荷兰多位农业经济专业教授先后到我校讲课和考察,3位研究生到我校短期学习。我校派出的3位博士生目前已进入论文撰写阶段。2000年6月,该合作项目在江西省召开了“经济政策改革与土地退化研究中外专家座谈会”。1997年,日本神内种业公司与我校合作成立了“南京神州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其中日方出资1500万元。7、办学条件改善通过五年的建设,我校办学整体条件大为改善,初步建立了现代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信息高速传输和资源共享的校园网系统;图书文献保障系统正在进一步完善,文献传递、媒体信息传送、情报数据库开发、科研立项和成果查新确认等多种服务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开发,基本实现了图书馆自动化。教学实习和科研推广基地的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基础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促进了我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效益的提高。实验室、教室和图书馆等一批建设项目的完成,使生均占有面积基本接近国家规定的标准。教职工住房住房成套率达到了96%。体育设施和校园道路改建等基础配套工程的完成,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和生活条件。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8、管理体制和分配制度改革自1997年起,我校开展了两轮校内管理体制的改革,将原有23个部(处)精简为16个,机关所有工作人员实行竞聘上岗,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办事水平。2000年,对院(系)结构进行了调整,新组建了生物科技学院和管理学院,将原农学系、植物保护系、园艺系和农业工程学院分别更名为农学院、植物保护学院、园艺学院和工学院。不断完善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目前,学校共设有农学院、植物保护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园艺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含渔业学院)、动物医学院、食品科技学院、理学院、工学院、文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土地管理学院、管理学院、生物科技学院等14个学院。加速了后勤社会化的步伐。对维修、车队、招待所等服务业实行了企业化管理,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对电话、家属区电网实行了社会化管理。2000年9月,学校成立了物业管理中心,对学生宿舍、办公用房的管理实行了社会化改革尝试。九十年代中期,实行了教师工作量年终考核制度,实行按工付酬、多劳多得的分配办法。2000年,进一步加大了校内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力度,实行年度岗位津贴制度,适当拉开了收差距,调动了多方面积极性。9、精神文明建设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995年通过了江苏省高校校风建设合格单位验收,1998年荣获“江苏省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称号,1999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苏省文明学校”和“江苏省文明单位”称号。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表16“211工程”建设前后部分重要指标对照表指标名称建设前建设后博士后流动站2个(1996年)9个(2000年)一级学科博士点0个(1996年)8个(2000年)博士点16个(1996年)33个(2000年)硕士点30个(1996年)50个(2000年)两院院士0(1996年)1(2000年)科研经费3996(“八五”期间)18824(“九五”期间)科技获奖国家级3(“八五”期间)7(“九五”期间)省部级99(“八五”期间)148(“九五”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数3245(“八五”期间)4476(“九五”期间)SCI等三大检索50(“八五”期间)115(“九五”期间)招生数本专科生6701(“八五”期间)11111(“九五”期间)硕士生613(“八五”期间)1231(“九五”期间)博士生239(“八五”期间)493(“九五”期间)博士后10(“八五”期间)31(“九五”期间)在校生数本科生5230(1996年)8812(2000年)硕士生459(1996年)990(2000年)博士生233(1996年)422(2000年)授学位数学士2660(“八五”期间)3675(“九五”期间)硕士485(“八五”期间)714(“九五”期间)博士103(“八五”期间)333(“九五”期间)师生比1:8.6(1996年)1:14.1(2000年)注:1、1995年博士、硕士点数已按1997年颁专业目录进行调整。2、SCI等三大检索论文数为国家公布数,小于实际被检索数(159)。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二、子项目完成情况及标志性成果我校“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项目共分为重点学科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三大类子项目。各子项目分别包括若干二级子项目。(一)重点学科建设子项目我校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现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和一批省部级重点学科为龙头,以博士学科点为基础,以学术梯队建设为核心,推进学科的交叉与渗透,积极发展优势学科,巩固提高基础学科,加快发展应用学科,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学科结构。“九五”期间重点学科建设计划投资3600万元,实际投资4000万元,到位率111%。完成项目中,建设经费的70%左右用于仪器设备的购置。“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子项目分成6个学科群二级子项目进行建设(见表17):植物遗传育种:以国家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为依托,包含作物遗传育种、蔬菜学(育种部份,省、部重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3个博士点。农作物病虫监测与治理:以国家重点学科──植物病理学学科为依托,包含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省、部重点)和农药学3个博士点。农业经济及管理:以国家重点学科──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为依托,包含农业经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部重点)2个博士点和一批经济管理类硕士点。预防兽医学:以国家重点学科──预防兽医学学科为依托,包含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2个博士点。动物生理科学及应用:以省、部重点学科──基础兽医学学科为依托,包含基础兽医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2个博士点及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硕士点。作物生理与生产:以省、部重点学科──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植物学和蔬菜学(栽培部份)学科为依托,包含植物学、植物营养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蔬菜学(栽培部份)等4个博士点。表17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范围重点学科名称所属领域包含的主要二级学科(博士点)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现有博士后流动站一级领域二级领域植物遗传育种农业农学作物遗传育种蔬菜学(育种部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作物学园艺学生物学作物学园艺学生物学农作物病虫监测与治理农业农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植物保护植物保护农业经济及管理经济政法管理科学农业经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预防兽医学农业畜牧水产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兽医学兽医学动物生理科学及应用农业畜牧水产基础兽医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兽医学兽医学作物生理与生产农业农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植物学植物营养学蔬菜学(栽培部份)作物学生物学农业资源利用园艺学作物学生物学农业资源利用园艺学注:各重点学科所属一级领域、二级领域按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领域设置确定。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1、子项目1.1—植物遗传育种(1)建设任务及完成情况简述①建设任务根据我国作物育种面临的任务和国际遗传育种学科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着重开展:主要栽培作物及其亲缘种属的基因组分析和遗传操作研究,构建主要作物基因组的遗传图谱;探索优异种质资源的发掘、鉴定、创新、保存和利用等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可行有效的品系改良方法和群体结构改良策略;培育符合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目标性状有重大突破的作物新品种;研究种子生产体系与产业化途径等;加快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和相关技术成果的转让。在小麦抗病育种分子生物学和大豆种质资源利用等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扩建“农作物细胞遗传重点开放实验室”和“农作物种质资源与育种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组建“作物遗传与特异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水稻研究所”、“种子工程技术中心”,购置和更新重要教学与科研仪器设备,建设金陵研究院生物技术中心,建设好卫岗农学站和江浦农场试验站。引进和选留一批优秀博士毕业生和回国人员,补充新鲜血液,优化梯队结构。通过出国进修和合作科研提高现有学术队伍质量。通过交换访问学者、举办双边学术讨论会、合作研究和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保持和发挥本学科在国内高等农业院校同学科中的牵头作用,发扬自身优势,积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在建设期内培养博士生41名,硕士生60名。主编“作物育种学总论”、“作物育种学各论”、“试验统计方法”、“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和“普通遗传学”等全国统编教材。②完成情况目前已顺利完成预期的建设任务。通过多年的努力,本学科不同研究方向都确定了自己明显的特色,在各自的研究领域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有的研究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建设期间先后承担了“973”、“863”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攀登计划、国家攻关、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课题。育成了水稻、棉花、小白菜等农作物新品种,并得到较好地推广应用。已建成了教育部“作物遗传和特异种质创新”开放实验室、江苏省“植物基因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大豆育种改良中心”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设,温室、网室和试验农场的建设已经完成。1998年获得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2000年又获得了园艺学和生物学2个一级学科授权。本学科建有作物学、园艺学和生物学3个博士后流动站。(2)具体指标及实现情况①队伍建设1996年,本学科点教学科研人员75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5人。原规划到2000年教学科研人员80人,其中具博士学位者30人。本学科一直十分重视研究队伍建设,在现有69位教学科研人员中,教授19人,副教授17人,其中33人具有博士学位(占47.8%)。研究人员的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训练有素,工作协调,具有良好的学风和崇高的献身精神,能适应本学科参与国际竞争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要求。本学科根据研究方向的实际需要,“九五”期间先后从美国、法国、日本引进优秀青年学者4人,国内兄弟院校引进2人,本校毕业留校2人。对留校博士研究生和引进人才,本着“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原则进行统一管理。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九五”期间共派出25人次,分别赴美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和英国等国家相关大学进修,迅速提高了相关领域的工作水平。②人才培养到1996年,本学科累计授予博士学位29人、硕士学位140人;1996年在读博士研究生22人、硕士研究生22人。规划在“九五”期间授予博士学位41人、硕士学位60人(使累计授予博士学位达到70人、硕士学位达到200人),到2000年在读博士研究生达到25人、硕士研究生30人。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九五”期间,共招收博士研究生60人,硕士研究生122人;授予博士学位56人,硕士学位89人,出站博士后4人;2000年在读博士研究生51人,硕士研究生90人,在站博士后2人。研究生通过系统而严格的专业训练,绝大部分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本学科必须的操作技能,能够独立开展研究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③科学研究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作物遗传与基因表达,作物种质资源的挖掘与特异种质创新,作物育种方法及新品种选育等。其研究目标是根据我国作物育种面临的任务和国际遗传育种学科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在细胞与分子水平的结合上,开展主要栽培作物及其亲缘种属的基因组分析和遗传操作研究,为作物育种提供新种质和新方法,提高育种效率。在外源有益染色体片段(基因)的转移、鉴定和利用等方面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在育种技术和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本学科1996年实有科研经费323万元,累计科研获奖21项。规划到2000年科研经费490万元,累计获奖30项(“九五”期间9项)。自1996年以来,本学科共承担212项科研课题,科研总经费达5169万元,其中包括“863”课题7项,“973”课题4项,国家攀登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项(包括重点项目2项、杰出青年基金2项),国家“九五”攻关课题37项(作为专题主持1项),省部委重大课题33项,国际合作课题9项,横向协作和其他类型课题23项。2000年在研科研经费2239万元。在“九五”期间,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2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国家科技发明奖三等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另外,审定推广农作物新品种7个,批准发明专利和技术转让各2项,成果转让6项。发表科技论文670篇,其中核心期刊390篇,被SCI收录77篇,主编和参编全国统编教材10部。育成的杂交水稻抗优63、Ⅱ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优98、6427等水稻新品种以500万元转让给中日合资神州种业集团;育成的南抗3号抗虫棉以50万元转让给南京红太阳集团;育成的小白菜矮抗系列以20万元转让给南京蔬菜公司;另外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④条件建设本学科1996年有教学科研用房27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18万元。规划到2000年教学科研用房达到4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达到600万元。本学科现有教学科研用房5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168万元。1998年,本学科部分实验室迁入金陵研究院新楼,结束了过去实验室、辅助工作室、研究室长期分散的局面。新楼目前按作物遗传与基因表达、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以及作物育种方法与品种选育等3个研究方向设立7个实验室,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管理有序。大型、贵重和精密仪器集中在公共实验室统一管理使用,既方便工作,又节省了开支,还提高了使用效率。本学科十分重视公共科研设施的建设,多方筹资修建了温室、网室群。本学科目前有网室30亩,温室500平方米。学科所需的大型实验仪器设备的更新和添置由学校统一安排,先后添置了高速冷冻离心机、超速离心机、高压液相色谱仪、毛细管电泳仪、超低温冰箱、LKB电泳仪、基因枪、研究显微镜及显示系统、CCD照相系统、自动定氮仪、凝胶电泳成相系统、紫外生物学分析仪等。(3)建设经费到位及使用情况计划投资800万元,实际投资950万元。新增仪器设备750万元,使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168万元。(4)建设成果效益及标志性成果①队伍建设通过建设,目前本学科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已基本建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素质优良、学缘结构合理、学术气氛活跃、具有创新精神的学术梯队。刘大钧院士是我国著名的作物遗传育种专家、农业教育家,张天真教授是近年来作物遗传育种学科领域十分活跃的优秀青年专家,万建民教授是我国首批“长江学者计划”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特聘教授,翟虎渠、盖钧镒、陈佩度、马正强、侯喜林等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分别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内表现超群,他们均思想敏锐,把握本学科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领导协调能力,在本学科建设和发展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12位优秀中青年人才中有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奖励计划2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2人。②人才培养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本实验室十分注重对研究生进行系统和严格的训练。毕业研究生均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本学科必须的操作技能,能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毕业后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毕业的56名博士中,有20人分别到美国、加拿大、日本和以色列等国攻读博士后,25人在国内高等学校相关学科工作,11人在国内研究单位和行政部门工作。他们在各自岗位上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如刘文轩博士现为上海大学生命学院特聘教授,承担三项国家级课题;徐辰武博士是扬州大学农学院统计教研组主任、教授,江苏省“333”工程第二梯队培养对象;王学德博士现为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承担国家“863”课题1项,为浙江省跨世纪人才;陶文静博士现在加拿大Gulph大学动物系做博士后研究;袁有禄博士在中棉所工作,主持国家“九五”攻关“杂交棉育种材料和方法”专题;程式华博士在中国水稻所工作,主持国家“九五”攻关“杂交水稻育种材料与方法”专题;郭旺珍博士现为本实验室优秀中青年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杜雄明博士现为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资源室主任,主持国家攻关子专题2项。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生王秀娥的学位论文获得1999年“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表彰。③科学研究建设期间,本学科承担的科研项目和获奖项目不仅在数量上有了显著增长,而且在级别上也有了显著提高,表明本学科的科研能力有了显著增强。审定推广的农作物新品种和批准的发明专利项目,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④国际交流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本学科积极开展高水平、高层次和实质性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建设期间,先后选派36人次分别赴美国Kansas大学、Cornell大学、德国Gottingen大学和法国Grenoble大学等国外著名学府学习和工作;16人次分别赴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复旦大学遗传所、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等单位进修和合作研究。同时,还分别邀请了美国、墨西哥、日本、西班牙、荷兰等国专家学者来本学科讲学达46人次,国内外兄弟单位专家来本学科讲学42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85人次。另外还组织国际和双边学术会议5次。⑤条件建设本学科在学校的支持下建设的教学实习和科研基地,如温室、网室、卫岗农学试验站、江浦农场等,为本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标志性成果:★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研究、创新与利用★作物遗传与育种新技术的研究★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推广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5)植物遗传育种学科子项目验收结论验收概况:2001年3月26日,重点学科建设子项目验收专家组对“植物遗传育种”子项目进行了验收。子项目负责人张天真教授作了汇报后,验收专家组进行了质询和评议,验收专家组还实地考察了该项目大豆改良中心、作物遗传与特异种质创新实验室和细胞遗传研究所等。专家组在深入讨论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如下验收结论。验收结论:“211工程”“植物遗传育种”子项目,是一项应用基础学科,研究的作物包括水稻、小麦、棉花、大豆和蔬菜等作物,研究的内容涉及分子、细胞群体和数量遗传以及新品种选育和种子产业化。经过五年的建设,该学科全面超额完成了“211工程”建设任务,达到了预定的建设目标。该项目已建成在国内处于前列、能与国际接轨的作物遗传育种领域的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基地。已在该领域研制出1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级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部省级奖(含科技进步奖、教学成果奖)16项、国内专利12项、出版教材、专著10部,发表学术论文670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77篇。承担完成了国家“九五”攻关项目11项、“863”高科技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项、国际合作6项,省、部级项目62项,完成了预期计划,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果。在学科建设中形成了一支拥有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青年科学家群体,为完成“211工程”建设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学科21世纪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结合项目建设创办了集产、学、研为一体的南京农业大学种子公司,为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道路,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仪器设备购置合理,运行正常,帐物相符。验收组一致通过该子项目的验收,总体评价为优秀。验收组组长:郑小波2001年3月26日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2、子项目1.2—农作物病虫监测与治理(1)建设任务及完成情况简述①建设任务主要目标是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围绕国家目标,在发扬传统优势的基础上,通过设备条件建设,吸引一流人才,建立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提高人才培养和进行原创性科学研究的能力,建成国内一流的农作物病虫监测与治理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具体任务是:在各主要学科方向紧跟国际前沿领域,使科研水平达到国内领先、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为基础,添置先进仪器设备,使之基本达到国际先进实验室的装备水平;培养一支学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提高培养质量;加强科技推广,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提高办学效益。②完成情况本学科较好地完成了“九五”建设任务,在梯队和条件建设、科研和教学等各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并为以后的发展和进一步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五年来,本学科投入建设经费800万元,引进价值400多万元先进仪器设备,在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的基础上,建成了国内一流的病虫监测与治理实验室,大大提高了从事原创性科学研究的能力。在微观研究领域引进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传统的病虫形态鉴定、生物学研究和数量监测,提高到分子标记鉴定、功能大分子结构功能研究以及有害生物种群数量和质量监测的先进水平。在宏观研究领域,引进遥感、GIS和GPS系统,将传统病虫预测预报提高到病虫灾变预警水平,将病虫害防治提高到区域性综合治理水平。这些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科研条件的改善及研究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学科的向心力和吸引力,稳定了学科队伍,并吸引了一批高学历和高水平优秀人才回国任职,顺利完成了学术带头人的新老交替,梯队素质明显提高,结构更加合理,两个二级学科获江苏省高校优秀学科梯队。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本学科围绕国家目标,加强创新性研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以上奖10项。探索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新模式,成果获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998年获得了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建立了植物保护博士后流动站。(2)具体指标及实现情况①队伍建设1996年本学科共有教职工67人,具博士学位者仅9人(占13.4%),16名教授,其中有14名年龄在50岁以上,有明显的断层现象。规划到2000年,教学科研人员达到8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人数为20人。经过不断调整、充实和提高,本学科现已形成了一支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年龄和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的高水平的学术队伍。现有在岗教学科研人员61人,其中教授17人(博士生导师11人),副教授25人,其中26人具有博士学位(占42.6%),另有7位青年教师正在职攻读博士学位。40岁以下的教师中,已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占90%。②人才培养到1996年,本学科累计授予博士学位29人、硕士学位187人,在读博士研究生33人、硕士研究生45人,在站博士后1人。规划在“九五”期间授予博士学位41人、硕士学位68人(使累计授予博士学位达到70人、硕士学位达到255人),到2000年在读博士研究生达到45人、硕士研究生70人。五年来,本学科共招收研究生179名,其中博士生57名,硕士生122名,在站博士后3名。已授予博士学位52名、硕士学位85名,使累计授予博士学位达到81人、硕士学位达到272人。目前,在校博士生48名、硕士生85名。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数量和质量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名列前茅。③科学研究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本学科1996年实有科研经费320万元,累计科研获奖67项。规划到2000年科研经费430万元,累计获奖90项(“九五”期间23项)。“九五”期间,主持或承担各类研究课题100项(科研经费达1375万元),其中国家863、973、948等重大科研项目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5项。目前在研科研经费510万元。五年来,本学科共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0篇,被SCI收录17篇,单篇论文最高影响因子达到5.804,出版中外文专著、教材(含合篇)40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32项(其中国家级科研成果2项),教学成果3项,批准发明专利6项,签订技术转让合同18项,灭铃皇、赛铃灵、浸种灵、B系列生物农药以及高效旋光性农药(如双爱士、敌草强等)都已进入工业生产和大面积推广应用,在全国棉花主产区推广应用1000多万顷次,挽回经济损失数十亿元,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④条件建设本学科1996年有教学科研用房23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550万元。规划到2000年教学科研用房达到37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达到850万元。“九五”期间,本学科先后投入650万元用于改善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条件,添置了一批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宏观信息处理的仪器设备,加强了科研和教学实验基地的建设,为学科建设和科研、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有教学科研用房43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950万元。(3)建设经费到位及使用情况计划投资800万元,实际投资800万元。新增仪器设备400万元,投资温室、网室及教学科研基地建设150万元。(4)建设成果效益及标志性成果①队伍建设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本学科梯队已实现了新老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的顺利交替,形成了结构合理、实力较强的学术梯队。45岁以下的教授由1996年的12.5%增加到64.7%,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由1996年的13.4%增加到42.6%;其中2人入选国家跨世纪人才,4人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培养计划,6人成为国家和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近10人在重要学术团体中担任重要职务。本学科下属2个二级学科(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及害虫防治)均获得江苏省高校优秀学科梯队称号,其中农业昆虫及害虫防治学科在江苏省重点学科评估中连续两次被评为成绩突出的学科。②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规模明显扩大,培养质量显著提高。研究生年招生人数由1996年的30人增加到现在的60人。毕业研究生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如吴益东、赵小凡、杨红、高智谋、王心如、王荣富、胡思青、祝增荣、许雄山、李红玉、杨效文、王源超等博士,已成为所在单位的教学科研骨干,有些已提拔为教授,承担着重大科研项目。刘向东的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本学科先后获得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宽基础、高素质植保本科人才培养新途径”研究,获江苏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和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本学科王金生教授主编《分子植物病理学》1999年被教育部推荐为“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③科学研究通过“211工程“建设,本学科承担的科研项目数、获得的科研经费总量和科研成果数,与“八五”期间相比,均有显著提高,并具有承担国家“863”、“973”、“948”等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在成果转化方面,与有关农药厂紧密合作,推广了防治抗性棉铃虫的高效药剂“灭铃皇”、“独家星”、“赛铃灵”B系列生物农药,以及高效旋光性农药双爱士、敌草强等,在全国棉花主产区推广应用1000多万顷,挽回经济损失80多亿元。另外与生产厂家联合开发以及接受委托横向科研任务,先后获取横向科研经费和成果转让费200万元,反哺学科建设经费100万元。扶持多家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其中灭铃皇农药新产品使一乡镇小厂发展成资产5亿多元的上市公司,主创人员沈晋良教授被评为首届南京市十大科技功臣、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④国际交流本学科利用出国进修访问和国外专家来访等多种渠道,与国外先进实验室建立长期协作关系,同时通过申请合作课题,聘请名誉教授等方式加强密切合作。几年来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100多人次,派遣短期进修学习20多人次,接受国外来访、进修和合作科研专家25人次。已先后与美国康奈尔大学、克莱姆森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夏威夷大学、英国自然资源研究所、洛桑试验站、意大利巴厘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新西兰森林研究所等十多个国外单位的有关实验室建立了双边合作关系。多次利用各种渠道派出教师到国外考察、讲学、进修和合作研究,邀请国内外学者到我室讲学和合作研究。通过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⑤条件建设通过“211工程”建设投入及学科方向小型仪器设备配套费,5年来投入总经费近千万元。工作用房面积增加到目前的4300M2,建成了四个校A级教学实验室,购置先进仪器设备,装备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目前本学科仪器设备已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可以胜任各类人才培养和各类相关科学研究工作。标志性成果:★宽基础、高素质植保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研究★农业害虫抗药性监测技术★敌草强、双爱士等新农药开发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5)农作物病虫监测与治理学科子项目验收结论验收概况:2001年3月26日,重点学科建设子项目验收专家组对“农作物病虫监测与治理”学科进行了验收。专家组听取了项目负责人韩召军教授的情况汇报,并进行了质询和评议,还实地考察了该项目的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农药厂、病原生物研究所、农业昆虫研究所、农药开发中心和教学实验室。专家组在深入讨论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如下验收结论:验收结论:该学科是南京农业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211工程”建设立项后,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围绕国家目标,在发扬传统优势的基础上,通过设备条件建设,吸引一流人才,建立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提高人才培养和进行原创性科学研究的能力,建成国内一流的农作物病虫监测与治理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较好地完成了“211工程”建设任务,达到了预定的建设目标。五年来,在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的基础上,建成了国内一流的病虫监测与治理实验室。“九五”期间主持各类科研课题100多项,其科研经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数、被SCI收录数、出版专著和教材数、获科技成果奖、登记专利数等都有明显增长。在成果转化方面,与有关农药厂紧密合作,推广防治抗性棉铃虫的高效药剂“灭铃皇”、“独家星”、“赛铃灵”B系列生物农药,以及高效旋光性农药双爱士、敌草强等等,在全国棉花主产区推广应用1000多万顷次,挽回经济损失数十亿元。该学科建设经费能够按时到位,经费使用符合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颁发的《“211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仪器设备购置合理,运行正常,帐物相符。验收组一致通过该学科建设子项目的验收,总体评价为优秀。验收组组长:郑小波2001年3月26日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3、子项目1.3—农业经济及管理(1)建设任务及完成情况简述①建设任务通过“211工程”建设,提高农业经济管理领域的科学研究水平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到2010年使本学科在整体上接近、在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体任务是:在学术探索和科学研究方面能追踪国际前沿动向,能在某些研究方向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培养一支国内一流、国际有较大影响的教师队伍;在现实经济问题研究上,取得一批能够解决农业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重大问题的高质量、高水平科研成果;加速教学和科研条件的建设,实现教学和研究手段的现代化;继续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扩大本学科点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建成高水平的开放性学科点。②完成情况:经过五年的建设,本学科点已经顺利完成了预期建设任务。在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领域,在农业技术进步及其贡献的测定方面,在地区比较优势、农产品贸易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和政策研究方面,在农产品产业链管理的教学研究方面,本学科点都能跟踪国际前沿,与国际同行充分交流、合作,某些方面的成果,如地区农业政策分析、模拟方法和地区比较优势的测定、衡量等方面的成果,不仅得到国外同行的高度评价,而且从中延伸出的政策分析也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应用。经过引进和在职培养,本学科点建成了一支年轻、精干、学历层次高、科研能力强的学科队伍。教学科研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重达43%,学科带头人和主要学术骨干在国内外都有相当影响,学术梯队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本学科点与许多国际机构、国外的大学、科研机构,以及台湾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五年中主办国际和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会4次,15人次参加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并大会发言,另有11人次出国、出境合作研究、进修,有力地推动了学科的发展。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五年中,建设了局域网、互联网站和数据共享系统、资料室电脑检索和流通系统、土地信息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和报告厅等,全面完成建设计划,为学科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2000年获得了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本学科建成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2个博士后流动站。(2)具体指标及实现情况①队伍建设1996年,本学科点教学科研人员85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7人。原规划到2000年教学科研人员90人,其中具博士学位者20人,教授10人。自1996年以来,本学科点共引进博士9人,其中留学归国博士5人;在职培养已获博士学位25人,在读博士21人;出国进修24人次,国内进修18人次。现有教学科研人员9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41人,占43.6%。现有教授16人,博士生导师18人(其中校外兼职导师6人)。博士生导师平均年龄47.8岁,7个方向学科带头人平均年龄42.7岁。②人才培养到1996年为止,本学科累计授予博士学位27人、硕士学位231人;1996年在读博士研究生33人、硕士研究生86人,在站博士后2人。规划在“九五”期间授予博士学位48人、硕士学位249人(使累计授予博士学位达到75人、硕士学位达到480人),到2000年在读博士研究生达到45人、硕士研究生130人。五年中共招收博士研究生132名,硕士研究生213名;授予博士学位75人,硕士学位180人;2000年在读博士研究生105人,硕士研究生147人,在站博士后11人。③科学研究本学科1996年实有科研经费43万元,累计科研获奖73项。规划到2000年科研经费120万元,累计获奖98项(“九五”期间25项)。五年中共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24项,国际合作课题18项,部省级课题154项,其他项目65项,总经费608万元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其中2000年在研科研经费212万元);共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优秀教学成果奖33项,累计数达106项。不仅研究课题的级别、水平大大提高,研究经费和获奖成果都大大超过原定目标。发表学术论文595篇,其中被SCI、EI、ISTP等收录5篇。④条件建设本学科1996年有教学科研用房33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80万元。规划到2000年教学科研用房达到4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达到350万元。五年中建成局域网2个,互联网站和数据共享系统1个,资料室电脑检索和流通系统1个,土地信息系统实验室1个,多媒体教室、报告厅3个。现有工作用房41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14万元。(3)建设经费到位及使用情况计划投资400万元,实际投资380万元,计划中的另外20万元建设项目(如多媒体教室、计算机通用实验室等)改由学校集中建设。新增仪器设备及文献资料234万元。除仪器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外,本学科每年用于图书资料经费10万多元,用于学科队伍建设10万多元,为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4)建设成果效益及标志性成果①队伍建设经过五年的重点建设,本学科点在原有基础上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的优秀学科梯队。学科带头人成就突出,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一大批40岁左右的学术骨干在各自的教学、科研领域均取得优异成绩,使本学科点牢牢保持国内领先地位,正在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②人才培养本学科点人才培养成绩突出。不仅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数量在同行中遥遥领先,而且质量优异。“高层次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1997年获得了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蒋乃华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粮食生产与价格波动研究》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常向阳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技术市场构建论略》分别被评为1999年度和2000年度全国优秀博士论文,黄贤金的学位论文《农用地估价理论与实践研究》被评为1999年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冯淑怡的学位论文《农产品价格改革与土地持续利用研究》被评为2000年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毕业博士生如褚保金、温思美、罗必良、蒋伏心、王德文、吴方卫、郭庆海、孟令杰、刘国亮、严金明、孙佑海等已成为所在单位的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③科学研究本学科点科研能力和成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目前承担的不仅有一批国家级基金课题、“948”项目,也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国际机构资助的项目,承担的课题的级别、数量、研究经费和获奖成果的级别、数量在同行中均处于前列。④学术交流本学科点与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国际水稻研究所等国际机构以及美国加州大学、德国基森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国外学术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与台湾大学农经系正式签定了合作意向书。五年中共主办国际和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会议4次,15人次参加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并大会发言,另有11人出国、出境合作研究、进修等,有力地推动了学科的发展。⑤条件建设本学科点资料室建设在全国同行中处领先地位,收藏的报刊资料和书籍比较齐全、数量丰富、使用方便,为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局域网、数据共享体系的建设为提高科研效率发挥了良好作用;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的建设满足了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标志性成果:★高层次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中国粮食保障体系研究;★中国土地制度研究。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5)农业经济及管理学科子项目验收结论验收概况:2001年3月25日,重点学科子项目验收专家组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进行了验收。专家组听取了子项目负责人钟甫宁教授的汇报,实地考察了实验室、资料室、局域网站等教学科研设施,对有关建设内容进行了质询和评议。专家组在深入讨论和评议的基础上,形成如下验收结论。验收结论:该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也是南京农业大学传统优势学科。“211工程”建设立项后,该学科充分利用建设经费,有效地改善了教学科研条件;积极引进海外留学人员,加大教师在职培养的力度,建成了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和学科梯队;围绕国民经济建设的重大问题,形成了强有力的研究团体;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农业经济管理主要研究领域保持了国内领先地位,较好地完成了“211工程”的建设任务,实现了预期的建设目标。五年来,该学科在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领域,在农业技术进步及其贡献的测定方面,在地区比较优势、农产品贸易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与政策研究方面,以及土地产权制度的理论与政策研究方面,都能够跟踪国际前沿,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其中特别突出的是,高层次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中国粮食保障体系研究和中国土地制度研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该学科建设经费能够按时到位,经费使用符合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颁发《“211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仪器设备购置合理,运行正常,账物相符。验收组一致通过该子项目的验收,总体评价为优秀。验收组组长:胡金波2001年3月25日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4、子项目1.4—预防兽医学(1)建设任务及完成情况简述①建设任务确立7个主要研究方向:家畜传染病、家禽传染病、动物寄生虫病、水生动物疫病、分子生物学在本学科的应用、家庭动物疾病、动物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等。申请并承担国家、省部级研究课题。取得若干重大突破性进展和阶段性研究成果,在预防兽医的研究手段和相关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重要疫病、疫苗研制和防疫等方面的研究达到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重点建设“动物疫病诊断与免疫”农业部开放实验室,组建“动物病源微生物诊断”、“水生动物疾病研究中心”、“兽医生物制品中试基地”、“家庭动物保健中心”及“畜禽营养代谢病研究中心”等。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成为我国培养预防兽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②完成情况已基本完成建设任务。7个研究方向均已确立,6个中心已得到扩建或组建;承担了国家“973”、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并取得了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等一批科研成果。学术队伍得到巩固并优化,年轻一代学科带头人正在形成。1998年获得兽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建有兽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全国兽医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主要依托单位。(2)具体指标及实现情况①队伍建设1996年,本学科点教学科研人员41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0人。原规划到2000年教学科研人员33人,其中具博士学位者15人。本学科现有教学科研人员37人,17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占45.9%;24人具有硕士学位,占64.9%,另有4名教师正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两名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在现有教师中有教授15人,副教授11人,中级和初级职称分别为9人和1人,职称结构基本合理。在年龄结构中,45岁以下教授占教授总数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的40.4%,年轻一代的学科带头人正在形成,在11名具有副高职称的教师中,35岁以下的教师有4人,年龄结构向年轻化发展。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6名。重视学术带头人后备力量的培养,挑选科研骨干具体负责科研课题,参与指导研究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才干,积极提倡年轻教师出国进修深造。目前尚有5名年轻教师在国外进修或深造,部分回国人员已充实到学术带头人的队伍。②人才培养到1996年,本学科累计授予博士学位15人、硕士学位101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9人、硕士研究生47人,在站博士后1人。规划在“九五”期间授予博士学位25人、硕士学位59人(使累计授予博士学位达到40人、硕士学位达到160人),到2000年在读博士研究生达到20人、硕士研究生50人。五年中,累计招收博士研究生42人、硕士研究生113人,授予博士学位30人、硕士学位81人。招收和培养4名博士后人员,其中2名已完成研究计划出站。2000年开始招收和培养兽医专业学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已毕业的研究生分布于全国各地,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均反映出良好的业务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所培养的研究生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居国内同学科前列。③科学研究本学科1996年实有科研经费54万元,累计科研获奖35项。规划到2000年科研经费250万元,累计获奖40项(“九五”期间5项)。通过多年的努力,本学科的几个研究方向都确立了自己明显的特色,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内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有的研究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攻关、攀登计划、97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科研课题,科研经费逐年上升,累计科研经费748万元。有12项成果获得国家和部省级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级奖1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300篇,其中被SCI等收录10篇。④条件建设本学科1996年有教学科研用房86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260万元。规划到2000年教学科研用房达到1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达到460万元。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五年中,新增仪器设备240万元,使仪器设备总值达到了500万元。现有教学科研用房1250平方米。扩建了“动物疫病诊断与免疫”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组建了“动物病原微生物诊断工程中心”、“水生动物疾病研究室”、“动物疫苗工程中心”、“家庭动物保健中心”、“畜禽营养代谢病研究室”等。(3)建设经费到位及使用情况计划投资800万元,实际投资910万元。新增仪器设备240万元。另外,生物制品中心投资300万元。(4)建设成果效益及标志性成果①队伍建设经过五年的重点建设,本学科点在原有基础上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的优秀学科梯队。学科带头人成就突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一大批40岁左右的学术骨干在各自的教学、科研领域均取得优异成绩,使本学科点牢牢保持国内领先地位,正在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②人才培养研究生培养规模增长较快。毕业的研究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均反映出良好的业务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所培养的研究生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居国内同学科前茅。并有2名博士后顺利完成研究工作出站,现尚有2名博士后在站内从事研究。秦磊的硕士学位论文获得2000年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表彰。陆承平教授主编的《动物保护学》,作为面向21世纪教材,出版后受到广泛好评。③科学研究通过多年的努力,本学科的几个研究方向都确立了自己明显的特色,科研方向和水平等到国内兽医界和水产界的普遍认同,整体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部分研究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先后承担了国家“973”项目、国家攻关、攀登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大量科研课题科研经费逐年上升取得了包括国家科学进步三等奖在内的12项国家及部省级科技成果奖。累计科研经费748万元。④国际交流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注重与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加拿大Manitoba大学、奎尔夫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美国Rush医学中心、德国慕尼黑大学、吉森大学、荷兰瓦赫林根大学、美国农业部禽病研究所、康乃尔大学、德国吉森大学、汉诺威兽医学院、英国阿伯丁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建立了长期的国际合作关系,现有国际合作科研项目3项。⑤条件建设新增仪器设备240万元,使仪器设备总值达到了500万元,实验室面积增加400平方米,扩建了“动物疫病诊断与免疫”农业部开放重点实验室、组建了“动物病原微生物诊断工程中心”、“水生动物疾病研究室”、“动物疫苗工程中心”、“家庭动物保健中心”、“畜禽营养代谢病研究室”。标志性成果:★水生动物疫病病原、致病机理及免疫学防治技术★畜禽传染病和群发病检测与控制★动物生物制品的研制与开发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5)预防兽医学学科子项目验收结论验收概况:2001年3月26日,重点学科建设子项目验收专家组对“预防兽医学”学科进行了验收。专家组听取了项目负责人陆承平教授的情况汇报,并进行了质询和评议,还实地考察了该项目的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生物制品中心、兽医院等。专家组在深入讨论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如下验收结论:验收结论:“211工程”“预防兽医学”子项目,是国家重点学科,经过五年的建设完成了“211工程”的建设任务,达到了预期的建设目标。该学科已建设成为在该领域的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总体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部分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研究方向充分发挥传统领域的优势,实现学科交叉。承担完成了国家“973项目”子课题、“九五攻关”、国家攀登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等15项及省部级重点攻关、农业技术更新等项目61项。取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在内的国家及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2项;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兽医生物制品生产文号或证书2个;国家专利3项;获省级教育成果奖1项。发表科研论文300篇,SCI收录论文10篇;主编面向21世纪教材3部,编写其他教材与专著12部。完成了预期计划,取得良好的建设成果。在学科建设中形成了结构较为合理、有活力的学术梯队,拥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授13人,副教授12人,其中45岁以下的占45.7%。年轻的学术骨干队伍基本实现博士化,新一代的学术带头人正在形成。为本学科21世纪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九五建设期间,科技开发有较大发展,建立了动物疫苗工程中心等5个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与开发中心,取得了2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兽医生物制品生产文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建设经费能按时到位,经费使用符合国家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颁发的《“211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仪器设备购置合理,运行正常,账物相符。验收组一致通过该子项目的验收,总体评价为优秀。验收组组长:周光宏2001年3月26日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5、子项目1.5—动物生理科学及应用(1)建设任务及完成情况简述①建设任务在加强传统优势领域研究的基础上,适应学科和经济建设的发展需求,以研究畜禽生长发育的机制和调控为重点,建立从整体、组织、细胞到分子的研究体系,将应用基础研究与生产实际相联系,研究相关的生物技术,促进成果转化,建立一支知识和年龄结构较合理的有战斗力的学术队伍,成为我国培养畜牧与兽医基础学科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基地之一,保持本学科点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并在有些方面接近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②完成情况已顺利完成预期的建设任务。五年来,全体教师同心同德,为适应发展的需要,学科点不断调整研究方向,坚持以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为重点,同时注重科学实验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密切联系畜牧兽医生产实际,形成了实验室、生产场所与市场相结合的体系。一方面抓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另一方面抓成果推广转化,取得了显著成绩。在2000年省级重点学科建设评估中,本学科被评为“A”类学科点。教师梯队结构日趋合理,中青年教师在学科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年轻教授、副教授绝大部分均具博士学位,并具有在国外工作的经历,承担着国家重要科研项目,有的在国内外学术界表现活跃。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了国内外同行肯定。学科点建立起广泛的国际合作关系,多项合作进行顺利,学术成果得到国内和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1998年获得兽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建有兽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全国兽医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主要依托单位。(2)具体指标及实现情况①队伍建设1996年,本学科点教学科研人员5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4人。原规划到2000年教学科研人员56人,其中具博士学位者18人。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本学科是现有教学科研人员5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23人(占41.1%);现有教授16人(其中博士导师8人)、副教授17人、讲师12人。一批中青年教师承担了主持重大科研项目的任务。大多教学科研骨干都有国外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的经历,成为学科发展的主力军。②人才培养到1996年,本学科累计授予博士学位14人、硕士学位83人;1996年在读博士研究生12人、硕士研究生33人。规划在“九五”期间授予博士学位26人、硕士学位67人(使累计授予博士学位达到40人、硕士学位达到140人),到2000年在读博士研究生达到30人、硕士研究生50人。五年中,本学累计招收博士研究生40人、硕士研究生120人,授予博士学位35人、硕士学位80人。2000年在读博士研究生33人,硕士研究生85人。兽医专业学位(博士、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工作已于2000年启动。毕业研究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在教材建设、教学手段改进(包括CAI课件制作)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聘请了3名国外知名学者为特聘教授。③科学研究本学科1996年实有科研经费210万元,累计科研获奖12项。规划到2000年科研经费300万元,累计获奖20项(“九五”期间8项)。“九五”期间累计承担科研项目143项,其中国际合作项目20项,国家级项目48项,省部级项目48项;2000年科研经费309万元。累计发表论文540篇,其中核心期刊444篇,国外刊物47篇,被SCI收录6篇;出版中外文专著、教材30部。目前在研课题30项,研究经费577.5万元。累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12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向生产单位转化成果20项。如有关促进动物生长的新技术的研究课题是根据生长的内分泌调控设计的,该技术在鱼类、家禽和哺乳动物都有效,此项技术已申请专利。除国内试用外,还在菲律宾、韩国、比利时及我国台湾地区试用,均获得了良好的结果。在科学研究方面,始终坚持基础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方向,多方面争取经费,1998年还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会100万元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的重点项目资助,这在动物生理生化界尚属首次。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德国、加拿大、欧盟、瑞典、芬兰等国有关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在此同时努力抓好科研成果的转化。④条件建设本学科1996年有教学科研用房12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350万元。规划到2000年教学科研用房达到18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达到450万元。现有教学科研用房2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574万元。建立了一定规模的细胞、内分泌、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动物房,基本满足了教学和科研需要。(3)建设经费到位及使用情况计划投资400万元,实际投资530万元,新增仪器设备224万元。(4)建设成果效益及标志性成果①队伍建设经过五年的建设,一支由老、中、青组成的学术梯队已大体形成。学科带头人声望高,青年学者迅速成长。学科点有关成员分别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兽医学科评议组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全国动物生理生化学会理事长、秘书长、常委,全国兽医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会长;肉品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产品加工分会理事长;江苏省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饲料工业协会副会长;全国农业生化学会常务理事;农业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国生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比较生理学学术委员会成员,江苏生理学会、奶牛学会常务理事等。一批年轻的学者回国后,工作在第一线,并承担科研重大项目,有的已在学术界崭露头角。②人才培养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本学科点已建立起包括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为研究生开设课程20余门,五年来完成全国统编教材《家畜生理学》(第三版)的主编、《营养生理》(第二版)的修正,还新编了研究生教材《现代动物生物化学》和《家畜生理学实验指导》、参编《动物生物化学》等。多年来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良好学风,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生。毕业研究生在各自的岗位上均表现出良好的业务素质,受到社会好评。如赵辛博士现任加拿大Macgill大学教授;张荣庆博士供职于清华大学生物系,任国家海洋863课题专家组成员;周光宏博士任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姜卫红博士任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市“三八”红旗手;雒秋江博士任新疆农业大学校长;王艳玲博士任河南畜牧兽医专科学校校长,河南省跨世纪人才;刘德惠博士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姜礼胜硕士任广东省畜牧所科技开发部总经理等。他们大多已成为21世纪高等学校、重点科研单位的学术骨干;或国家科研管理机关的决策人;或活跃在经济建设、畜牧生产第一线的开拓者和企业家。③科学研究学科点遵循的原则是:坚持创新,自觉遵循学科发展规律,不断调整研究方向,努力提高研究水平。根据国内外学科发展和社会需要,在不断完善营养和神经内分泌生理生化研究的基础上,竭力发展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研究。五年来已在我国家畜生理学专业率先开辟了分子生物学、食物生物活性肽物质等新研究领域,并进行整合性研究,在我国畜牧兽医学术界形成了有明显特色的优势研究领域。反刍动物微生物消化的内分泌调节、半胱胺、大豆黄酮生理功能及作用机理、酶制剂的生理功能及作用机理、食物生物活性肽物质、奶的信息传递作用及机理以及生长的神经内分泌和分子生物学机理等方面都获得了创新性成果,在国内同行中起领头作用,并为国际学术界肯定。④国际交流五年来,先后与加拿大、德国、欧共体、澳大利亚、瑞典、芬兰等国家的合作项目有21项,项目总经费达960万元;有25人次出国进修和合作研究,并邀请国外学者到我学科点讲学和合作研究。前全德农科院院长Eilendorlf教授,加拿大Manitoba大学Marquardt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教授被聘为荣誉教授和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成员。众多的国际合作不仅提高了研究水平,培养了人才,改善了设备,还使科研工作直接与国际接轨。随着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运转,1995年以来设立开放课题12项,吸收国内学者来本学科工作,逐步形成了合作网络。多次派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如国际家禽神经内分泌学术讨论会(加拿大、印度)、国际大豆科学讨论会(比利时)、第三届国际家畜内分泌大会(比利时)、亚州畜牧大会(日本)、世界畜牧大会(南韩)、东亚反刍动物科学讨论会(日本)、亚太水牛学术讨论会(泰国)、国际山羊大会(北京)、国际养猪学术讨论会(北京)、亚州生殖生物学讨论会(南京)、饲料酶制剂学术讨论会(南京)、第九届国际反刍动物生理学术讨论会(南非)、国际牦牛学术讨论会(兰州)、国际生理大会(俄罗斯)、国际黄酮类学术讨论会(芬兰)等,发表论文45篇,并应邀作大会报告或出版专著,大大提高了学科点在国际上的地位,从而建立并发展了多项国际合作,使研究直接与国际接轨。学科点突破学科界限,在国内生理学界中(含医学院、科学院)独树一帜,深得专家重视。在国内每两年还负责组织一次全国动物生理生化学术讨论会和一些国际专题讨论会。生殖和营养学科在围产期、母畜和初生仔畜生理特点及调控方面,遗传育种学科在太湖猪种质特点及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⑤条件建设通过“211”工程建设和国际合作,新建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改建和充实了内分泌实验室、细胞实验室、色谱实验室、试验动物房,大大改善了硬件设施。目前大体上能满足整体、细胞及分子水平的教学、科研和国际合作的需要,扩大了研究领域、提高了研究水平。标志性成果:★畜禽生长发育机理及其调控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5)动物生理科学及应用学科子项目验收结论验收概况:2001年3月26日,重点学科建设子项目验收专家组对“动物生理科学及应用”学科进行了验收。专家组听取了项目负责人邹思湘教授的情况汇报,并进行了质询和评议,还实地考察了该项目的动物生理生化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实验室、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等实验室。专家组在深入讨论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如下验收结论:验收结论:“211工程”“动物生理科学及应用”子项目是一项综合性强、多学科交叉,包括基础兽医学、动物繁育、动物营养和饲料科学等二级学科。经过五年建设,已圆满完成了“211工程”建设任务,达到了预定的建设目标。该项目已建成在国内处于领先的动物生理科学及应用的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基地。已在该领域创建了以研究畜禽的生长发育、繁殖泌乳及其调控为重点,融合整体、器官、细胞和分子研究为一体的研究体系和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产业部门的推广转化体系。承担完成了科研项目143项,其中国际合作项目20项,国家级项目48项,省、部级项目48项;厅局级项目10项,科研经费总数达到1730万元,取得了以畜禽生长发育机理及其调控的标志性成果。获得部省级科技进步奖21项,教学成果奖4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农业部验收4项,向生产单位转化成果20项,出版中外文专著、教材(含合编)30部,发表学术论文540篇,其中国外刊物47篇,SCI收录6篇。培养并授予博士学位49人,硕士学位163人。完成了预期计划,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效果。在学科建设中形成了一支拥有16名教授(其中博士生导师8人)、17名副教授,8名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1名江苏省杰出青年等为学术带头人的中青年科学家群体,形成了学科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为完成“211工程”建设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学科21世纪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建设经费能按时到位,经费使用符合国家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颁发的《“211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仪器设备购置合理,运行正常,账物相符。验收组一致通过该子项目的验收,总体评价为优秀。验收组组长:周光宏2001年3月26日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6、子项目1.6—作物生理与生产(1)建设任务及完成情况简述①建设任务:以农业部作物生长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为基础,将本学科建成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具有中国南方特色的重点学科,成为作物生理与生产领域中高水平的科研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术交流中心。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优秀学科梯队,主持完成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取得一流科技成果及突出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提高学科培养高层次和高质量人才的能力与水平。②完成情况:现已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已将本学科建成整体国内领先、部分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具有中国南方特色的重要的农学科人才培养、科技研究、成果转化基地及学术交流中心,并将农业部作物生长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建成了部优秀重点开放实验室。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敬业奉献、富有创新、团结协作的一流学科梯队。现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国家特聘教授岗位1个;教授23名,具博士学位者30人。建成了一批基础扎实、硬件设施优越的创新基地与研发中心。除重点建设农业部作物生长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外,相继建立了南京农业大学植物生理研究所、区域农业研究所及农业信息技术研究所和新型肥料研究中心,主持完成了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及国际合作课题,取得了一流的科研成果及其转化率和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学科方向协调发展,整体实力明显提高,保持整体国内领先,优势领域如作物环境生理、作物生长模拟、作物营养等有重大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建立了活跃的国内外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培养研究生及博士后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目前本学科已成为作物生理与生产领域高级专门人才重要的培养基地。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1998年获得了作物学、农业资源利用2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2000年又获得了生物学、园艺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现有作物学、农业资源利用、园艺学、生物学4个博士后流动站。(2)具体指标及实现情况①队伍建设1996年,本学科点教学科研人员6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8人。原规划到2000年教学科研人员66人,其中具博士学位者17人。本学科点现有教学科研人员72人,具有良好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在学历结构中,30人具有博士学位(其中国外博士4人),占41.7%。在职称结构中,现有教授23名,占31.9%;副教授20名,占27.8%;教授中45岁以下15人,占65.2%;副教授中35岁以下8人,占40%。采用请进来派出去的方式对本学科的教师逐个培养,学科队伍中的年轻博士导师在全国同行界享有一定声望,学科各方向明确且稳定,发展亦较为平衡。积极引进和选留优秀人才,特别是从国外引进博士3人,引进和选留国内博士后和博士8人,使师资队伍得到了充实和提高,其综合实力取得了明显的优势。实行青年教师在职培养和学历层次的提高,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已有10位在中国科学院或知名高校获得博士学位。支持和有计划地派遣青年教师出国进修。“九五”期间共选派18人次赴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以色列、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相关大学进修。②人才培养到1996年,本学科累计授予博士学位23人、硕士学位170人;1996年在读博士研究生29人、硕士研究生37人。规划在“九五”期间授予博士学位47人、硕士学位70人(使累计授予博士学位达到70人、硕士学位达到240人),到2000年在读博士研究生达到39人、硕士研究生76人。自1996年以来,博士生和硕士生人数稳定上升。五年中,共招收博士生85人、硕士生112人;授予博士学位55人、硕士学位86人。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2000年在校博士生61人、硕士生84人,除此以外,本学科点在五年中还接收了4名博士后和4名访问学者来本学科点进修和交流。③科学研究本学科1996年实有科研经费230万元,累计科研获奖30项。规划到2000年科研经费450万元,累计获奖43项(“九五”期间13项)。本学科,“九五”期间科研项目总经费1850多万元,人均每年达5万元。2000年科研经费450万元,是1996年的2.28倍。本学科点每年获准4-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五年中,已主持了3个国家基金重点项目,4个“973”项目中的子项目,3个“948”项目,4个“863”项目以及多个省部级项目。五年中发表了415篇学术论文,其中被SCI等收录44篇;出版专著8部;获9项中国专利;累计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9项。④条件建设本学科1996年有教学科研用房186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370万元。规划到2000年教学科研用房达到243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达到650万元。五年中,本学科投入430万元用于学科的条件建设,先后购买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50多台(套),仪器设备总值达到710万元,比1996年增长了92%。投资100多万元新建设了高标准的玻璃温室和网室及江浦农业试验站,并在江苏等省市建立了现代化的试验研究和成果转化基地。科研实验室总面积达3260平方米,比1996年增长了75%。本学科中外文藏书合计7.5万册,拥有中外文期刊110种。(3)建设经费到位及使用情况计划投资400万元,到位430万元;另外,学科自筹200万元。这些建设经费主要用于购置实验室仪器设备,建设温室、网室和田间试验基地,改造科研实验室,以及培养青年教师等。新增仪器设备340万元。(4)建设成果效益及标志性成果①队伍建设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通过几年的努力,本学科已形成了一支在职称、学历、专业、年龄、学缘结构等方面较为合理和充满活力的学术队伍。除老一辈学术带头人继续在国内外保持较高的声誉外,年青一代骨干力量正在崛起,有的已成为新的学术带头人。如曹卫星教授获得了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优秀学科带头人和省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并得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担任全国作物栽培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农业知识工程研究会副理事长。沈其荣教授获得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沈振国教授被选为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七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八届环境生理和营养生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夏凯副教授被选为第八届生长物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和江苏省植物生理学会理事。强胜教授被选为江苏省杂草研究会常务理事。在1999年全国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评估中,作物生长调控实验室获得优秀;在农业部重点学科评估中,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科名列第一,同年还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植物学科入选农业部重点学科。②人才培养本学科培养的博士和硕士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一定的优势,表现出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好的发展潜力,提高了本学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和国际科研院校的认可,大多数已成为国内高校和科研部门的骨干力量,有的已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基础理论和应用性课题,在科研教学第一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1997年毕业的杨振明博士现任解放军军需大学农学系主任;1998年毕业的陆静梅博士已晋升为教授并获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李存东博士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并担任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张芬琴硕士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000年毕业的殷士学博士被扬州大学晋升为教授,尹均博士为山西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曾晓春博士晋升为教授并被选为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纪从亮博士入选为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工程”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第二梯队成员;在读博士生於丙军获全国中华科教基金何康奖学金的奖励。其他已晋升为教授或研究员并担任领导职务的还有:余柳青博士(中国水稻所研究员)、李香菊博士(河北省农科院粮作所研究员)、耿贺利博士(沈阳化工研究院生测中心主任)、张崇俭博士(沈阳化工研究院新药剂制中心主任)。本学科毕业的博士另有10人正在美、加、英、日等国做博士后工作。大多数在读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都能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五年中共发表学术论文122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1篇。此外,本学科培养的博士后在学术上都取得显著突破,得到了同行专家的赞誉,如张绍林和周治国博士后在出站前就被评为教授。本学科凌启鸿教授主编的《作物群体质量》和曹卫星教授主编的《作物系统模拟及智能管理》分别于1999年和2000年被教育部推荐为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③科学研究本学科点主持的科研项目和获得的科研经费实现了重大突破,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基金项目23项;主持“973”项目中的子项目4个,“948”项目3个,“863”项目4个,国际基金项目10个和省部级及其他项目40多项。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在稳定中发展和提高,一方面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继续深入开展有关作物生理生态及调控技术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作物环境生理、作物生长模拟、作物营养等方面的研究有重大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建立了活跃的国际合作科研关系。另一方面,本学科又注重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的结合,通过多种形式直接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推广先进生产技术,转让实用科技成果。如开发的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除草剂、促根剂、叶面肥、高效硅肥等产品以及优质高产高效作物生产技术体系等在示范推广中,均产生了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应。④国际交流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在保持活跃的国内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的同时,先后与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和研究中心,日本京都大学,荷兰农业研究院,德国基尔大学、李比西大学,英国洛桑试验站,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法国农业研究中心,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建立了稳定的国际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成功地组织召开了“InternationalWorkshoponCropEcologyandManagement”(1996,Nanjing),“InternationalSymposiumonModelingClimate,Crop,SoilandPest(MCCSP)inSustainableCropProduction”(1998,Nanjing),“InternationalSymposiumonIntelligentAgriculturalInformationTechnology”(2000,Beijing),“固体废弃资源化利用”(2000,南京)的国际学术交流会。五年来,在国外著名大学讲学或参加重要国际学术会议17人次,邀请外国专家来华讲学82人次,接收国外访问学者5人次。此外,在国内科研院校讲学或参加学术会议123人次,邀请国内专家讲学96人次,接收国内访问学者11人次。⑤条件建设目前,本学科已拥有高水准的植物逆境生理实验室、营养生理实验室、激素生理实验室、光合生理实验室、作物生态实验室、杂草防治与控制实验室、作物营养与施肥实验室、盐生植物资源与利用实验室、新型肥料研制与开发实验室、作物信息技术实验室等。添置了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仪、高速冷冻离心机、大容量离心机、超大容量冷冻干燥机、TOC-分析仪、离子色谱、TDR-分析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生物研究型显微镜及显示系统、水分测定压力模、盐度计、肥料造粒机、光合作用测定仪、全自动定氮仪、毛细管电泳仪、多功能电泳仪、冷冻真空干燥器、小型超纯水系统、紫外分光光度计、激光叶面积测定仪器、冠层辐射仪、叶绿素荧光仪、温光测定系统、空间信息处理系统、计算机系统及服务器、自动-人工气象站等一大批设备。此外,还建起了人工光照气候室、无菌恒温培养室、控温玻璃温室、网室等近500m2。学科的这些硬件建设显著地改善了教师和研究生的工作条件,提升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能力,为将农业部作物生长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标志性成果:★植物耐盐机理与盐土改良★作物环境生理及栽培调控技术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长江三角洲高效多元种植模式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5)作物生理与生产学科子项目验收结论验收概况:2001年3月25日,重点学科子项目验收专家组对“作物生理与生产”进行了验收。专家组听取了子项目负责人曹卫星教授的汇报,实地考察了该项目的农业部作物生长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等科研设施,对有关建设内容进行了质询和评议。专家组在深入讨论和评议的基础上,形成如下验收结论。验收结论:“211工程”子项目“作物生理与生产”学科,是一项多学科综合交叉,包括作物生理、作物生态、作物营养、作物管理、作物信息技术等领域在内的现代农业科技项目。经过五年建设,已全面、超额完成了“211工程”预期计划和建设任务,达到了预定的建设目标。该项目已建成在国内处于前列、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作物生理与生产领域的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基地。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子项目)、国家科技攻关、国际合作等重大科研项目。获得了部省级科技进步奖29项,并有3项标志性成果,教学成果奖及优秀课程3项,国内专利9项,出版教材、专著22部,发表学术论文415篇,其中SCI论文44篇。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及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较好地支持了区域农业的发展。在学科建设中形成了一支拥有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2名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及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的年轻科学家群体,为完成“211工程”建设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科在人才培养能力和条件建设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学科21世纪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建设经费能够按时到位,经费使用符合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颁发《“211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仪器设备购置合理,运行正常,账物相符。验收组一致通过该子项目的验收,总体评价为优秀。验收组组长:郑小波2001年3月25日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表18“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主要指标及实现情况重点学科名称植物遗传育种农作物病虫监测与治理农业经济及管理预防兽医学动物生理科学及应用作物生理与生产梯队建设人员合计1996年基础7567854156632000年规划8080903356662000年现况696194375672具博士学位人数1996年基础1597101482000年规划3020201518172000年现况332641172330人才培养累计授予博/硕士学位人数1996年基础29/14029/18727/23115/10114/8323/1702000年规划70/20070/25575/48040/16040/14070/2402000年现状85/22981/272102/41145/18249/16378/256在学博/硕士生人数1996年基础22/2233/4533/8619/4712/3329/372000年规划25/3045/7045/13020/5030/5039/762000年现况51/9048/85105/14734/6633/8561/84科学研究科研经费(万元)1996年基础32332043542102302000年规划4904301202503004502000年现况2239510212290309525获奖项目累计数1996年基础2167733512302000年规划3090984020432000年现状4199106472459条件建设投入经费(万元)2000年规划8008004008004004002000年现况950800380910530430仪器设备总值(万元)1996年基础4185501802603503702000年规划6008503504604506502000年现况1168950414500574710工作用房面积(M2)1996年基础270023003300860120018602000年规划4000370040001000180024302000年现况500043004100125020003260注:1996年“211工程”部门预审时规划建设11个重点学科,1997年部门预立项时调整为8个,1998年国家计委立项时调整为6个。本表中有关的数据按立项要求作了相应调整。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子项目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建设教学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公共服务网络和文理科教育基地为主要任务。该子项目包括:校园计算机网络、图书馆自动化、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计算机通用实验室、理科通用实验室、温室及教学实习基地改造、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九五”期间计划投资1470万元,实际到位1957万元,到位率133%。通过五年的建设,我校在公共服务体系方面的条件有了明显改进,为广大师生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了很大方便,拓宽了对外交流和获取信息的渠道。1、子项目2.1—校园计算机网络(1)建设任务及完成情况简述建设任务:贯彻“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节约投资,注重效益”的建网原则,初步建成综合性、应用型、高效益的校园计算机网络。建立学校的web服务系统、DNS服务系统、E-mail服务系统和ftp服务系统等基本的网络服务体系。完成情况:该项建设任务已完成,并建立了校园网络管理中心。(2)具体指标及实现情况具体指标:校园计算机网络连接校内各教学、科研和管理大楼,支持1500个用户,在校内、国内和国际间实现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远程登录、网络新闻、图书和情报检索,在网上开发教育管理系统、辅助教学系统,逐步实现教学、科研和办公自动化,实现广泛的资源共享和丰富的网络服务。完成情况:校园网已完成了一期和二期建设任务。全校主要楼宇间都架设了光纤,楼内全部采用智能结构化布线,先后共完成1050个,连接了个人计算机1020台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购置了各类百兆、千兆网络交换机达51台,保证了各个信息点高速信道的畅通,实现了校校园网主干为百兆部分为千兆的传输速率,星型状覆盖了校园内15幢办公和教学楼。建立了拨号服务系统,为校园家庭拥护和移动用户提供远程拨号访问,现有拨号用户160个。在网络中心和网络集成公司的大力合作下,高质量地完成了校园网基本的网络服务系统,采用最新技术构建了本校的DNS服务器、WWW服务器、E-mail服务器、FTP服务和拨号服务器等,并且做到了及时升级版本和修补漏洞,确保每个服务系统的安全运行。另外网络中心还根据世界上最新网络技术开发了一系列网络升值服务系统,如:具有WEB界面的安全高效的邮件管理系统、智能标准化的代理计费管理系统、多媒体视频点播服务系统等。建有学生个人主页服务器,已有400多个人网站,除学校门户网站外,校园网上还建有各类办公、学术研究、学术团体、期刊杂志和农业实用技术网站20余个。其中休闲中心、北回归线、东方频道、软件世界等已成为教育网内点击率较高的特色网站。校园网中应用系统的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完成教务信息系统、招生就业系统、图书资料管理系统、江苏省农林文献保障系统,以及网络远程教育系统等数十个管理系统。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在不增加经费的条件下,构筑了基于访问协议和访问策略的校园网安全防护系统,对进出校园网的信息进行必要的包过滤,比较有效地阻止了各类网络攻击,一定程度上保障校园网内各应用系统的安全。(3)建设经费到位及使用情况计划建设经费400万元,目前到位400万元,到位率100%。其中部门投资150万元,地方政府投资190万元,学校自筹资金60万元。设备投资180万元,连接耗材90万元,通讯费用50万元,工程施工费80万元。(4)建设成果效益及标志性成果我校校园网始建于1995年,是全国最早接入互连网的农业院校之一,也是最早在互连网上发布主页信息的农业院校之一。1998年曾被评为“江苏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建设先进单位”。目前校园网已覆盖90%教学办公楼,并正向学生宿舍和住宅区延伸,入网计算机数已超过了1000台,其中对大学生开放的网络机房20个,入网用户数达3000余人。部分千兆位的校园网主干已与南京高校高速城域网实现千兆互连,每月进出校园网的信息访问总量已超过1000G,国际月平均流出信息量在70G以上,主页日均访问量达5000人次。学校已成为江苏省第一所OCLC的网络检索单位。先后通过校园网成功实施过网上医疗救助(被国内多家媒体报道过),成功召开过全国性的网络电视会议,成功地实现了200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网上招生。同时校园网也加快了学校与世界各个学术机构的科研交流和合作,并通过网络为学校引进数十名专家学者,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招聘特聘教授,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在校园网管理上,网络中心采用世界上先进的网络技术,先后开发了基于Web的高效、安全的邮件服务系统,校园网代理及计费管理系统,以及视频点播服务系统和拨号计费系统等。为了保障校园网的硬件和信息的安全,在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构建了基于协议和策略的访问控制机制,保障了校园网6年来24小时全天候的正常运行。学校远程教育项目发展迅速,江苏省网络远程教学课程“植物学”也已经上网并开始使用,其他近十种网络CAI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课件也通过网络实现了共享。目前校园网内网络资源建设异常活跃,学校主页上(www.njau.edu.cn)的信息已超过了100M,校园内还拥有北回归线(www.23du.net)、休闲中心(ati.njau.edu.cn)、东方频道(media.23du.cn)、中国中药材信息网(www.herbstimes.com)、团委绿岛(lvdao.njau.edu.cn)等数十个优秀网站;各类宣传农业科技知识的大学生个人网站更是数以百计,仅在校内个人服务器上就已超过了400个,积极为“科教兴农”服务;同时学校教务系统、自动化办公系统、招生就业信息和各类学术研究会等也拥有了各自的专门网站;包含数十种国内外和自建农业、生命科学专业数据库的江苏省农林文献信息中心可以提供校园范围内的网络信息查询服务。广泛开展多方位的交流和合作,在加强与兄弟院校进行交流和合作的同时,还加强与专业网络公司的技术交流和合作。通过合作不仅增强了解,同时也解决了很多网络管理的技术问题。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积极利用专业公司的富余先进网络设备为学校校园网日常管理服务,近两年来,先后有4家网络公司将数十万元的服务器设备借给了网络中心,这不仅解决了校园网设备更新滞后的矛盾,也改善了工作条件。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5)校园计算机网络子项目验收结论验收概况:2001年3月25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子项目验收专家组对“校园计算机网络”子项目进行了验收。专家组认真听取了子项目负责人的汇报,对校园网管理和控制中心、校园网络实验室、教学综合楼多媒体教室等处进行了实地考察。专家组在深入讨论和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子项目的验收形成以下结论。验收结论:“校园计算机网络”隶属于“211工程”中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子项目,是现代化办学中的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该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统一规划、分布实施、保护投资、注重效益”的原则,较好地完成了计划投资,曾受到过江苏省教育厅的表彰。整个校园网呈星型拓扑结构,覆盖办公教学区的90%楼宇,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了基本的网络应用环境,培养了一批具备网络应用技能的农业教学和科研人员。利用网络成功地开展过网上医疗救助、成功地举办过全国性的网络会议等。在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上,坚持农业院校的特色,建立了一批宣传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的网上信息源。积极创造条件,在完成基本网络服务的同时,开发学校的Web邮件系统、代理及计费系统等,方便了管理,提高了效益。广泛开展技术交流和合作,大胆探索“用别人的设备开展自己的网络服务”方式,与公司企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努力,该项目进展顺利,发展良好。建设经费到位及时,100%完成了投资计划,经费使用符合原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颁发的《“211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设备购置合理,运行正常,帐物相符,得到充分利用。验收组一致通过“校园计算机网络”子项目的验收,总体评价为优秀。验收组组长:郑小波2001年3月25日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2、子项目2.2—图书馆自动化(1)建设任务及完成情况简述建设任务:根据学校整体发展的要求,保持农业及生物学文献的优势和特色,逐步增加电子文献的馆藏、增强网络资源的获取能力;新建图书馆管理系统及光盘检索系统,初步完成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建立具有特色的各类数据库;通过人才引进和自身培养提高,逐步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馆员队伍;实现文献及多媒体信息传递、情报数据收集与调研、科研项目查新论证等多种服务为一体,更好地为教学、科研、生产和行政管理服务。完成情况:原计划“九五”期间完成馆舍的二期工程建设,现调整为“十五”重建新馆2万平方米(正在规划中)。除馆舍未完成原先计划外,其它建设任务均已完成,并已通过“211工程”子项目验收专家组验收。引进了国内先进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汇文”软件,完成了馆藏常用文献的数字化建设(院系分馆正在建设中),并可上网查询借阅;自购和省高校图工委资助的农林及生物学文献(含电子文献),基本满足校内师生及省内农林重点学科的需求;新建了两种特色数据库;南京农业大学查新站已成为省内农林及生物学科科技查新论证中心。大专以上学历馆员人数、研究生人数、副研究馆员职称以上人数比例逐年增加。(2)具体指标及实现情况引进了国内外17种光盘数据库,其中国内9种、国外8种(CAB、FSTA、AGRIS等),已镜像30G信息量上网,供校园局域网内部使用;与省图工委联合购置的大型数据库BA(生物学文摘)已对全校师生开发。建立了电子阅览室,配置了76台计算机,从上午8:00到晚10:00不间断开放。馆藏文献已完成40余万册书刊的数字化建设,外文图书及古籍特色书刊正在建设中,经贸学院图书室已完成7万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土管、人文正在建设中;现正计划实现全校中心馆与各分馆“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一证通”。自建了犬类专业数据库,自建的特种动植物多媒体数据库已完成网络与光盘两个版本的四种动植物的资源建设。馆藏特色在保证农业及生物学重点的基础上,逐步增加新设的人文及社会学专业书刊。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比例超过70%,硕士和在读研究生7人,副高以上职称10人。(3)建设经费到位及使用情况计划经费250万元,目前到位597万元,到位率239%。在597万建设经费中,147万元为各类设备和光盘检索系统,包括3台服务器、1台光盘塔、数码摄像机照相机各1部、快速扫描仪1台、计算机12台、BA(生物学文摘)镜像数据库、FSTA(食品科技文摘)、CAB、AGRIS等8种英文光盘数据库;450万元为图书购置费,包括中外文书刊报纸、中文电子出版物及多媒体声像资料等。(4)建设成果效益及标志性成果图书馆经过几年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建设,已初步建成书刊目次、摘要及全文三个层次的检索系统,在校园内任意一台上网的终端都可以检索馆藏和数据库文献,初步具备数字化图书馆的雏形;校外用户只要申请注册即可上网检索。据统计,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2000年共接待读者34万人次,借出书刊19万余册;局域网光盘检索注册用户达1500多个,并且每日刷新,镜像数据库BA的访问次数1-3月我校名列全国第二(511);查新检索中心年咨询论证项目250多个。近3年全馆人员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50篇,获奖论文10篇,其中高荣华撰写的“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一文获中国电化教育协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包平、何建新主持编著的《中国农业学术水平计量分析与预测研究》一书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主持和参与国家及地方课题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助的项目“中国农业学术水平计量分析与预测研究”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获2000年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5)图书馆自动化子项目验收结论验收概况:2001年3月25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子项目验收专家组对“图书馆自动化”子项目进行了验收。专家组认真听取了项目组负责人的汇报,对图书馆网络中心、电子阅览室、语言室、江苏农学文献中心以及书刊借阅处进行了实地考察。专家组在深入讨论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下的验收结论。验收结论:经过“211工程”建设,图书馆初步建成了数字化图书馆雏形,可提供书刊、文摘及全文不同层次的文献检索服务,书刊资源及电子文献的收藏可基本满足校内师生及全省农村重点学科的需求。该项目建设达到预期目标,总体评价优秀。验收组组长:郑小波2001年3月25日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3、子项目2.3—现代教育技术中心(1)建设任务及完成情况简述建设任务:以电教中心为依托,发展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学手段。完成情况:学校成立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领导小组和组织机构,将电教中心、农学文献中心、CAI制作中心等整合为一体,作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主体,制订了建设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并按要求组织实施,形成了以网络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依托的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和应用体系,为科技发展和教学改革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2)具体指标及实现情况在原有基础上,重点建设数字式教育信息源和数字式光盘系统,建立8个CAI教室,开发并使用CAI、CAD软件。建立了CAI制作中心,并配备了用于CAI课件和网络课件开发制作所需的刻录、扫描、转录等设备和服务器等。改建、扩建了电教中心,添置和更新了一批较先进的摄、录、编设备,如pvw637摄象机、pvw编辑机、DY-100非编系统等。建设了多媒体教室,学校现有多媒体教室20个(其中学校集中管理的10个,各学院管理的10个),座位数达2500多个,基本满足了多媒体教学需要。建设了电子阅览室2个,其中装备有可上网计算机76台;建设了多媒体视听室2个,可同时供96人上机学习。组织立项、开发制作CAI课件、网络课件、电视教学片、教学素材库和教学资源基地等。目前制作完成并在教学使用的CAI课件20门、网络课件2门,另有40门CAI课件正在建设之中;制作完成电视教学片35部,1950分钟,其中在中央电视台播出22部,1840分钟。开发研制了网络课程运行平台,为教师课件上网、学生网上学习等提供了软件基础。举办了计算机使用、CAI课件制作和多媒体技术培训班30期,培训教师和学生近千人次。(3)建设经费到位及使用情况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计划经费120万元,目前到位120万元,到位率100%。(4)建设成果效益及标志性成果经过多年的建设、开发和技术培训,我校整体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教学中使用的CAI课件和声像资料大部分是学校教师和技术人员共同制作的。1997年,我校教师制作的《耕作学》、《机械制图和机械原理》和《食品营养学》CAI课件获得农业部金穗奖;《稻田养殖河蟹新技术》、《分析天平》和《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电视教学片分别获农业部二、三等奖。2000年,我校的《植物学》、《植物化学保护》和《管理学原理》CAI课件获中国电教协会、教育部高等农林院校教育技术和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一等奖;《猪的胚胎发育》、《怎样养好波尔杂交羊》和《养鹅技术》电视教学片分别获得中国电教协会、教育部高等农林院校教育技术和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一等奖和二等奖。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5)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子项目验收结论验收概况:2001年3月25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子项目验收专家组对“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子项目进行了验收。专家组认真听取了子项目负责人的汇报,对多媒体教室、CAI制作中心、电教中心等处进行了实地考察。专家组在深入讨论和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子项目的验收形成以下结论。验收结论:该项目已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制作的CAI课件、网络课件和电视教学片水平高、质量好,在教学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提高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整体水平。总体评价优秀。验收组组长:郑小波2001年3月25日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4、子项目2.4—计算机通用实验室(1)建设任务及完成情况简述建设任务:淘汰已过时的微机,在现有计算中心的基础上,再建3个计算机通用实验室,增加586以上微机150台,规范机房管理,2个实验室微机能上网,从而改善学生上机实践环境,切实提高我校学生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完成情况:对计算中心原有486、386微机作了淘汰和升级处理,同时积极添购新微机,增建了图书馆、成教院等处3个计算机通用实验室,共新购微机250台,其中150台能上网。计算中心还正在应用北京崇利达磁卡机房管理系统对机房管理实施建设。(2)具体指标及实现情况原计划增建3个计算机通用实验室,增加150台微机。现已完成对计算中心原通用实验室的改建,并增加了3个通用实验室。新增250台微机,其中60%的微机可上网,达到了预期建设的要求。(3)建设经费到位及使用情况计划投入经费100万元,实际投入120万元。除用于购置计算机外,部分经费用于实验室地板建设及电线路铺设。(4)建设成果效益及标志性成果计算机公共教学用的人机比从建设前的38:1变为目前的15:1,教学理论与上机实习课时数比由原来的2:1变成现在的1:2。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5)计算机通用实验室子项目验收结论验收概况:按学校下发的有关文件精神,公共服务体系子项目验收专家组于2001年3月25日对计算机通用实验室子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验收。专家组认真听取了项目组负责人的汇报,对计算中心、图书馆等地的几个机房实验室进行了实地考察和与师生谈话,最后专家组对该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讨论并作出评价。验收结论:计算机通用实验室建设得到学校较大的经费投入,目前实验室内微机数量明显增加,质量也有明显提高,室内环境条件较好,机房管理规范,能满足全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需要,对公共计算机课教学水平和丰富学生课外学习起到了保障和促进作用。总之,该子项目建设达到了预期目标,总体评价为优秀。验收组组长:郑小波2001年3月25日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5、子项目2.5—理科通用实验室(1)建设任务及完成情况简述建设任务:为适应化学、物理和生化课教学改革需要,对原实验室进行改建,化学实验室重建通风柜,物理实验室增建电子技术实验室,更新和增添必要的仪器设备,大型仪器设备相对集中,实验室实行院系统一管理。完成情况:原分析化学实验室用的小实验室改建成实验化学I的大实验室,增建了天平室,重新安装了通风柜设备。新建了物理学电子技术实验室,除增购实验必需的小型器材和设备外,还增购了气谱仪,多功能微机电化学分析仪等多台大型仪器设备。大型仪器设备实行相对集中安放和统一管理。(2)具体指标及实现情况4个小实验室改建为2个大实验室,增建了1个天平室,重建了9个不同的通风柜,新建了电子技术实验室,增购GC122型气谱仪2台,多功能微机电化学分析仪1台,生物技术实验室购液谱仪1台等。(3)建设经费到位及使用情况原计划投入100万元,实际投入120万元。其中化学实验室建设45万元,物理实验室建设25万元,生物技术实验室建设50万元。经费除用于实验室整修和通风设备购建外,其余均用于购置各种仪器设备。(4)建设成果效益及标志性成果确保了化学、物理和生化实验课的正常运转,基础课实验做到1人1组,而且大大减轻了原化学楼内有害气体物质对师生身体健康的影响。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5)理科通用实验室子项目验收结论验收概况:按学校下发的有关文件精神,公共服务体系子项目验收专家组于2001年3月25日对理科通用实验室子项目建设情况进行验收。专家组认真听取了项目组负责人的汇报,对化学、物理和生物技术几个实验室进行了实地考察和与师生谈话,最后专家组对该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讨论并得出评价。验收结论:近几年来,理科通用实验室建设得到了学校较大经费投入,目前实验室内仪器,设备不仅在数量上能满足学生有关实验的需要,而且还增添了一批新型的仪器设备,实验室环境整洁、安全保障有明显改进,实验室规章制度规范,仪器设备使用效益有大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化学、物理和生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了相关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总之,该项目建设达到了预期目标,总体评价为优秀。验收组组长:周光宏2001年3月25日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6、子项目2.6—温室及教学实习基地改造(1)建设任务及完成情况简述建设任务:按照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改造温室、网室和灌排系统。完成情况:现已完成建设任务。(2)具体指标及实现情况计划建设2000平方米温室、9000平方米网室和江浦农场灌排系统的建设。实际建设温室2400平方米,其中4幢温室(各400平方米)由学校建设,细胞遗传所、大豆所、棉花所等筹资建设800平方米。实际建设了网室11500平方米,其中学校和农学院筹建7000平方米,有关学院和课题组筹建4500平方米。建设了江浦农场灌排系统,其中排水渠道4条(各200米)、防洪墙200米。(3)建设经费到位及使用情况计划投资400万元,实际投资500万元。其中江苏省投入80万元,学校自筹420万元。温室建设280万元,网室建设70万元,灌排系统建设150万元。(4)建设成果效益及标志性成果新建温室、网室、灌排系统作为相关学科科研、研究生教学实习、本科生教学实习基地,为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5)温室及教学实习基地改造子项目验收结论验收概况:2001年3月22日专家组对学校校本部温室、网室及江浦农场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听取了有关负责人的汇报。专家组在深入讨论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如下验收结论。验收结论:“211工程”“温室及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子项目,作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之一,主要为学校科研及教学实习服务,经过几年的建设,达到了预定的建设目标。温室计划建设2000平方米,实际建设2400平方米,投资260万元。网室计划建设9000平方米,实际建设11500平方米,投资70万元。江浦农场教学实习基地灌排系统已完成建设计划,投资150万元。该子项目总计划投资400万元,实际投资500万元,专家组对该子项目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总体评价优秀。验收组组长:周光宏2001年3月22日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7、子项目2.7—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建设任务及完成情况简述建设任务: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精神,认真组织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培训从事文化素质教育的骨干;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探索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总结和推广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经验,发挥基地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完成情况:我校是教育部33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按照教育的建设要求,成立了领导小组和管理机构,制订了基地建设规划和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已基本完成基地建设任务,能够满足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需要,形成农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体系。(2)具体指标及实现情况1、开设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和选读课50多门。开办文化素质教育专题讲座近千场,一批名人、大师、专家、教授来校讲座,听众达十多万人次。制订了“奖励学分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对于在学科竞赛(文艺、体育、科技等)和社会实践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给予奖励学分并记入成绩档案。2、成立了文化艺术系,建设了一支以文、史、哲、艺术等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建设了美术室、舞蹈室、音乐室、钢琴室,成立了大学生管弦乐队、大学生艺术团和话剧团等。3、创办了《南京农业大学文化素质教育通讯》,及时报道和介绍校内外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进展和我校教师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体会和做法。4、2000年主办了“江苏省普通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骨干培训研讨班”,为江苏省70多所高校培训了近80多名管理骨干。(3)建设经费到位及使用情况计划经费100万元,目前到位100万元,到位率100%。(4)建设成果效益及标志性成果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5)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子项目验收结论验收概况:2001年3月24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子项目验收专家组对“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子项目进行了验收。专家组认真听取了子项目负责人的汇报,并进行了实地考察。专家组在深入讨论和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子项目的验收形成以下结论。验收结论:该项目已按要求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活动蓬勃开展,有声有色;各项设施满足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活动需要,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农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体系。总体评价优秀。验收组组长:胡金波2001年3月25日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三)基础设施建设子项目根据学校发展规模,依据国家《普通高等学校建筑面积指标》要求,“九五”期间计划新增建筑面积60200平方米,实际新增86400平方米,超额完成44%的建设任务。(1)建设任务及完成情况简述基础设施建设子项目由教学科研用房、学生生活用房(含学生食堂)、学生活动中心(含体育设施)、教职工宿舍、校园水电配套设施建设等五大类组成。教学科研用房建设:建设中心教学楼和图书馆二期工程。目前已完成中心教学楼、教11楼、金陵研究院的建设任务;图书馆二期工程待建,目前正在论证中。学生生活用房建设:建设研究生宿舍和学生食堂。已完成学生宿舍2幢(11号和12号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等工程。研究生宿舍正在建设之中,预计2001年8月交付使用。学生活动中心及体育设施建设:建设标准化游泳池,现已完成。学生活动中心已将教4楼进行初步改建,“十五”期间将进行重新规划建设。教职工宿舍建设:改善教职工住房条件,使住房成套率达到95%。已完成建设任务。校园水电配套设施建设:改善校园水电、路灯等配套设施,美化校园环境,方便师生的工作和生活。目前已完成任务。(2)、具体指标及实现情况教学科研用房建设:中心教学楼12000平方米,图书馆二期工程8000平方米。目前已建成的项目有:①中心教学楼:25500平方米,2000年10月交付使用,新增53个教室(6300座)、7个计算机实验室,资源与环境学院、动物科技学院的教学科研用房,学校机关办公区。②教11楼:2100平方米,1998年4月交付使用,新增教室14个(近700座)。③金陵研究院:9300平方米,1998年交付使用。三项工程合计36900平方米。学生生活用房建设:计划研究生宿舍12500平方米,学生食堂7000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平方米,学生活动中心1400平方米。目前,建成的学生宿舍2幢14000平方米,学生食堂5500平方米,合计19500平方米。未完成项目中,研究生宿舍已于2001年初动工(21000平方米),学生活动中心(240万元)拟于2001年下半年建设。体育设施建设:游泳池计划1500平方米,实际建成2000平方米。此外,建成标准化运动场(塑胶跑道)1个,灯光网球场(塑胶场)4片。教职工宿舍建设:计划新增建筑面积17800平方米,实际建设28000平方米(664套),使我校教职工住房已基本成套。未婚青年教师的住房条件也已通过“筒子楼”改造而得到改善。校园水电配套设施建设:计划建造教学区和家属区蓄水池,改造供水管网和室外排水涵管,变压器增容,出入电源线下地,校园路灯改造等。目前已完成全部建设项目,并使学生区由二次供水变为直接供水。另外还建设了4万多平方米的草坪,美化了校园环境。(3)建设经费到位及使用情况教学科研用房建设:计划投资3040万元,到位5885万元,到位率194%。其中,教学中心楼3700万元,教11楼285万元,金陵研究院1900万元(其中500万元由金大校友会筹集)。学生生活用房建设:计划投资2300万元,已到位3120万元,到位率136%。已完成学生宿舍(11号、12号)和学生食堂建设,合计2426万元;另有694万元研究生宿舍(农业部专项投资),2000年底尚未完成,2001年在建。体育设施建设:计划投资180万元,实际到位640万元,到位率356%。游泳池计划投资180万,实际投资360万元;标准化运动场投资200万元;网球场投资80万元。教职工宿舍建设:计划投资1780万元,实际到位3530万元,到位率198%。教职工住房建设资金中含教师自筹1430万元。校园水电配套设施建设:计划投资630万元,实际投资1000万元,到位率159%。(4)建设成果效益及标志性成果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通过五年“211工程”基础设施子项目的建设,增加了校舍面积86400平方米,大大缓解了学校发展中教学、科研和生活用房的供需矛盾,美化了校园环境。目前,学校教学科研用房总面积为16.2万平方米,生均面积为15.8平方米。基础设施建设为各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标志性工程:1、综合教学楼;2、金陵研究院;3、教职工住房;4、校园综合环境整治。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5)基础设施建设子项目验收结论验收概况:2001年3月24日,基础设施建设子项目验收组,听取了子项目组负责人的汇报,实地考察了有关工程,在参照建设单位、组织勘探单位、设计单位、南京市质量监督站、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等多家单位对各具体工程共同验收的结论基础上,形成以下验收结论。验收结论:“九五”期间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基本建设程序实施,杜绝“三边”工程。项目实施中采取了以业主委托授权下的监理工程师负责制,实行了政府监理进行宏观纵向调控监督,业主派驻甲方代表进行微观横向检查,同监理单位人员一起严把工作实施过程中的投资、质量、进程控制关,严把进场人员、材料、机械设备、施工方法和施工方案关,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学校的基本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子项目符合国家有关验评标准,各有关分项、分部工程满足设计图纸的要求,符合施工程序,有关资料基本齐全,满足了使用单位的使用功能要求,实现了原定的建设目标,质量良好。以上工程项目中,标准游泳池项目被南京市质监站授予南京市市优工程,中心教学楼工程、金陵研究院工程,12#学生宿舍工程,27幢、28幢、68幢、69幢、72幢、73幢等教工住宅,被南京市质监站授予优良工作,其它工程全部被授予合格工程。各具体工程验评意见,参见《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子项目验收报告》的有关附件。总体评价优秀。验收组组长:孙健2001年3月24日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三、“九五”期间“211工程”建设的主要经验、问题及对实施“211工程”“十五”期间建设的建议。(一)主要经验1、深化认识是前提我校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从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出发,将“211工程”“九五”建设规划与建设项目有机结合,先后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三次教育思想大讨论,不断统一思想,深化对“211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首先,深化了对“211工程”是奠基性工程的认识,强化了重在建设的意识,坚持条件改善与队伍建设相同步,进一步明确了“211工程”建设的重点。第三,深化了对“211工程”是示范性工程的认识,强化了精品意识,坚持微观突破与宏观调整相统一,进一步明确了“211工程”建设的方向。最后,深化了对“211工程”是效益性工程的认识,强化了有效发展的意识,坚持满足眼前需要与推动长远发展相协调,进一步明确了“211工程”建设需要推出一批标志性成果的要求。2、争取投资是关键我校“211工程”“九五”期间计划投资13000万元,实际完成投资20132万元。虽然没有得到国家计委专项经费,但我校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下,积极争取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通过重点学科建设和项目共建等渠道,先后获得农业部7639万元和江苏省3066万元的专项经费,为“211工程”建设任务的完成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我校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方针,正确处理好改善教师福利待遇与优化办学条件的关系,从学校各项收入中自筹9427万元,用于“211工程”建设,是原自筹计划的2.36倍,从而保证了我校“九五”期间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3、学科建设是重点学科建设水平是办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我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推进了学校的全面协调发展。首先,按照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学科自身建设规律,进一步理清了六大重点学科群的发展方向和“九五”建设重点。通过六大学科群的建设,我校学科的综合实力得到了明显增强,形成了综合性农业大学的学科专业格局。其次,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引进了37名优秀留学博士来校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多项基金制度,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鼓励一批青年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最后,围绕国家重点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等一批重点课题的研究,组织多学科协同攻关,涌现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获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原有规划的部分内容已不适应当前的形势。1996年,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到2000年在校生为7800人,其中研究生850人(博士生250人、硕士生600人),本科生6600人,专科生300人。1999年,中国政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幅度扩大了高等学校招生的规模。2000年,我校实际在校生(不含成教)规模为10224人,其中研究生1412人(博士生422人、硕士生990人),本专科生8812人。实际在校生规模比原计划增加了近2500人。由于在校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学校原有的规划已不适应当前的需要。在师资队伍规模、教室、宿舍、食堂、文化体育设施等方面,形成了很大的压力,学校不得不将主要精力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方面,使整体资源配置的结构发生了变化。这种压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重点学科的建设。2、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国家立项时间滞后,中央专项经费未落实,主管部门的投入主体为基础设施建设,学科建设资金主要依靠学校自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设的成效。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建设于1996年通过部门预审,1997年通过了部门预立项,1998年农业部和教育部联合向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提出了立项申请。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于1999年12月批准我校“211工程”建设列入国家立项,但计划建设期为1998—2000年,影响了主管部门专项资金的计划工作,也使我校没有列入国家首期“211工程”建设专项,至今没有获得国家的专项资金。原主管部门(农业部)计划投资6000万元,到位7639万元,但这些资金主要集中在基本建设项目上。这种状况使我校“211工程”建设的投资结构呈现“基本建设资金占有份额较大,学科建设启动相对偏晚,且占有资金份额相对偏低”的格局。2000年,学校整建制划转教育部主管后,现主管部门(教育部)如何投资“211工程”建设也未形成明确意见。因“九五”期间未获得国家专项投资,我校的仪器设备购置相对偏少,更没有能力购置大型、高值的仪器设备,我们希望在“十五”期间能够基本解决这一问题。3、“重点”与“非重点”矛盾突出,影响了重点建设项目的“集聚效果”。“211工程”建设虽然是全校性重点建设的一项工程,但在学校内部是存在明显的“重点”与“非重点”之分。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人为分出“重点”与“非重点”有时使学校难以做到两全齐美。虽然学校上下在“突出重点学科给予重点建设”和“没有一流的学科,就不能成为一流的大学”方面已形成共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难以避免出现进退两难的局面。相当一部分“非重点”的学科,由于其本来基础就相对薄弱,近期又很难获得较大的投资,使其发展速度与“重点”学科相比失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全校学科建设的整体推进。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三)对“十五”期间建设的建议1、建议面向新世纪,重新制定各校“211工程”建设规划。目前,各单位“211工程”建设规划基本都是在九十年代中期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制定的,已不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当今,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社会对科技和教育的需求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我国即将加入“WTO”,社会、经济和科技教育都将面临新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我们建议国家在实施“211工程”二期建设时,学校应重新制定发展规划。2、建设“一流大学”的任务应主要为国家行为,建议国家对有关大学给予重点投资。与世界知名大学相比,我国的重点大学的建设资金都显得有点捉襟见肘。南京农业大学“九五”期间“211工程”建设资金为13000万元,实际投入了20132万元(其中近50%为自筹),但与实际需要相比仍是杯水车薪。就生物技术的发展而言,世界的发展速度是相当惊人的,要不断跟踪世界先进水平,需要投入巨资才能基本达到目标。学校自筹资金的主要来源有三个方面:学费、科研经费和科技产业。如果将这些经费主要用于“211工程”建设上,势必影响学校其他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建议国家应对列入“211工程”建设的学校增加投入的力度。我们希望在“十五”期间,国家能给予我校1.5亿元左右的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学科建设子项目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子项目。3、在政策上向“211工程”建设的学校进一步倾斜。纳入“211工程”建设的学校,都是我国办学基础和办学水平相对较好的大学,我们希望国家能给予这些学校一定的政策倾斜。主要有:(1)进一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在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上给予优先考虑。纳入“211工程”建设和设置研究生院的大学,是我国建设研究型大学的主要群体,也是我国培养研究生的重要基地。在新世纪,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应进一步增强重点大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104 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2)增加学校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适当增加设立国家奖学金培养留学生的学校范围。建设研究型大学和高水平重点学科,首先应增强这些大学和学科国际化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从而较快地缩小这些大学和学科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国家应放宽设立国家奖学金的学校范围,努力促进这些招收国际留学生。(3)扶持科技产业,加快“211工程”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其科研成果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来源,因些要重视其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工作,使这些成果能够尽快的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4)鼓励学校间的广泛合作与交流,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不同类型的学校各有不同的优势,鼓励学校间的合作与交流,能够促进优势互补,共同进步。(5)在学校引进人才方面给予更多的配套政策。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的关键是,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队伍,拥有一批有威望、有实力的教授、学者。国家应完善一系列的配套政策,促进重点大学及其重点学科形成高水平人才的“集聚效应”,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吸引力。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