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7.00 KB
  • 2022-04-22 11:23:50 发布

大型白族歌舞剧《白子白女》文化精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7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一章总论1.1项目概况1.1.1项目名称大型白族歌舞剧《白子白女》文化精品项目1.1.2项目创作地点项目承办地点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下关幸福路11号。距省会昆明市338公里,州府所在地,交通十分便利。1.1.3项目创作内容、形式和人物设置与实施1.1.3.1创作内容以现实生活为素材,集中展示白族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在构建和谐家园,为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涌出的典型人物,结合我州旅游二次创业,讲述我州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的矛盾冲突,通过干部之间喜怒哀乐,体现以民为本,科学发展并行成共识,讴歌了在加快大理发展中“共建美好家园”的主题。塑造了金花,阿鹏代表各行各业在群众中的正面形象。故事鲜活生动,富有民族民间及现代生活气息。1.1.3.2创作形式以歌舞乐、戏剧形式集中展示。运用民族民间风俗再现和现代艺术表现手段,将白族地区不同习俗,民间舞蹈、音乐、歌曲、戏剧(白剧)的综合方式进行呈现,力求达到轻松愉快,大气辉宏的画面效果。1.1.3.3人物设置金花:即扎染金花、木雕金花、银铜金花、白剧金花、花灯金花、跳菜金花、打歌金花、本主金花阿鹏:即工业阿鹏、农业阿鹏、军人阿鹏、商业阿鹏、个体阿鹏、科技阿鹏、干部阿鹏、学者阿鹏1.1.3.4分段实施该项目创作内容分三段实施:第一段——前期创作:深入生活,采风、搜集资料;分析研究资料,构思、主创、反复评估作品。第二段——中期制作:根据剧本内涵、实质,配置音乐设施设备;制作服装、舞美道具;训练、彩排。第三段——后期推广:通过彩排、试演,经论证成熟后,与文化旅游产业衔接,推广为商业演出。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1.1.4项目法人及法人代表项目法人:大理白族自治州歌舞剧院法人代表:杨晓凡1.2项目法人简介1.2.1大理自治州歌舞剧院简介大理州民族歌舞剧院由原大理州白剧团和大理州民族歌舞团组建而成。纵观剧院40年走过的历程和所取得的重大艺绩,不仅为大理州和云南争得了荣誉,为全州三百多万各族人民争光添彩,在白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史上谱写了璀灿篇章。为宣传大理,提高大理知名度,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增强民族团结,弘扬大理优秀历史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院曾四次晋京都献艺演出、曾为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献上精彩的优秀民族文艺节目并受到亲切接见。部分优秀演员曾出访美国日本、新加坡、缅甸、泰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到过许多省、市、自治区进行演出、获广泛盛誉。我院是大理州唯一的专业文艺表演团队,剧院下属“三团、三部、一中心、一办”即:金花舞蹈团、白剧团、天龙乐团、舞美工程部、演出市场营销部、艺术培训部、艺术创作中心、院办公室的建制。大理州歌舞剧院现总人数有129人,其中正式员工108人。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云集,艺术生产实力雄厚。我院白剧团成立于1961年11月。白剧传统剧目十分丰富。白剧团成立以来,在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戏、创作现代戏等方面都作出了显著成绩。剧团创作的现代戏《红色三弦》、《苍山红梅》和神化故事剧《望夫云》先后三次赴北京汇报演出,受到了各族观众和首都文艺界人士的赞誉。新编历史剧《阿盖公主》,于1992年1月参加在昆明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艺术节演出获8项大奖和同年8月份在福建泉州举行的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引起轰动,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现代大型白剧《情暖苍山》于2001年11月赴广西柳州参加第七届中国戏剧节演出荣获曹禺剧目等六项大奖。著名白剧表演艺术家杨益琨荣获第19届戏剧梅花奖。2006年白剧《白洁圣妃》在省新剧目展演中荣获“金奖”第一名,2007年该剧参加中国首届少数民族戏剧会演获《综合银奖》,同年该剧还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戏曲学会授予的《金孔雀综合大奖》。现代白剧《洱海花》2010年参加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获《综合银奖》。2011年5月参加云南省新剧目展演荣获《综合金奖》。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金花舞蹈团,演员实力雄厚,多年来创作演出了一大批优秀(剧)节目荣获省级以上大奖,它别分别有:大型歌舞剧《玉洱银苍》、《蛇骨塔》,舞蹈有《蝶泉金花》、《白子白女白月亮》、《洱海渔歌》、《喜悦》、《洱海月》、《小河淌水》、《选秧官》、《绕山林》、《打歌》、《甜甜的山泉》、《彝山彩云》、《跳菜》、《弦子弹到你门前》、《八角鼓与霸王鞭》、大型廉政歌舞晚会《清风颂》、大型原生态民间文艺晚会《古都神韵》、大型实景原生态文艺晚会《核桃源》、大型歌舞《三月春潮》大型歌舞《和谐家园》、大型歌舞《青春常在》、大型歌舞《欢聚大理》等等,这些优秀(剧)节目多年来深受各级领导的赞扬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金花舞蹈团在近几年来,为中央组织部、中央纪委、团中央重要会议进行重大演出。曾经在国家政协主席李瑞环应邀下,赴京在人民大会堂为国家领导人演出大型民族歌舞,演出非常成功,全体演员受到国家主席江泽民等主要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舞蹈团在我州50年大庆期间创作演出《魅力大理》和在2006年、2007年两届昆明国际旅游节开幕式大型文艺展演中两届都获金奖。《魅力大理》在全省、全州引起极大的反响,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赞誉。舞蹈团的部分节目曾多次出国演出,深受外国朋友的喜爱。我院下属的天龙乐团由30多人的乐手和声乐演员组成。多年来经常活跃在省州之间,大部分歌手和器乐演奏员都在省州获过大奖,部分声乐演员和演奏员获得国家级大奖,他们演唱,演奏的曲目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的影响,比如:《蝴蝶泉边》、《大理是个好地方》、《小河淌水的故乡》、《大理水》、《我是洱海一枝花》、《花开两朵万年春》、《苍山歌声永不落》、《大理金花俏了俏》等曲目,这些曲目久唱不衰,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大理州民族歌舞剧院是天女撒落在滇西高原的一颗璀灿明珠,民族歌舞异彩纷呈,白剧艺术在祖国民族戏剧百花园中独领风骚,被誉为“天下第一团”,在新的历史时期,她将为弘扬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1.2.2项目创作依据本项目创作,大理州民族歌舞剧院根据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转发云南省民委做好2011年长云南省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经费申报工作的通知》精神,成立大型歌舞剧《白子白女》文化精品项目创作组的。项目的核心——歌、舞、剧技艺经近五十年的积淀和不断的演义、创新是成熟的,项目启动资金正在筹备,所需技术人员是现成的,演员在完成剧本创作后招聘到位。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1.2.3项目创作组成员1.2.3.1项目创作负责人杨晓凡先生,56岁,白族。云南省艺术学院编导系毕业,国家一级编导,大理州民族歌舞剧院院长,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云南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大理州舞蹈家协会主席。从事舞蹈编导以来创作了50多台大型文艺晚会,单项舞蹈节目50余个,许多作品曾获国家级、省级、州级大奖。主要代表作有:白族舞蹈《洱海渔歌》,回族舞蹈《婚礼》,白族舞蹈《蝴蝶飞花》《啊·格母》《蝶影》《好玩不过搭你去》《选秧宫》《赛龙舟》等。1.2.3.2项目创作组其他人员彭强先生,男,汉族,现年48岁,大专毕业,1980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现任大理州民族歌舞剧院创副院长。从事表演、编导工作,国家二级演员。自参加工作以来,分别在白剧《阿盖公主》、《将军泪》、《白洁夫人》、《情暖苍山》、《乡长阿秀》、《白洁圣妃》等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并荣获国家、省级颁发的个人优秀表演奖,金孔雀优秀表演奖,全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优秀表演奖等殊荣。2004年撰写的论文《浅谈白剧凾待解决的问题》获《文化大视野》编委优秀论文奖。自2007年以来,所编剧导演的白剧《洱海花》、小白剧《接财神》、《白曲声声》,情景剧《爱在天地》分别荣获全省新农村文艺汇演创作一、二等奖。全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银奖。全国社会文化政府最高奖“群星奖”等殊荣。顾琨先生,44岁,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1992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师范系,分到大理州民族歌舞团工作。现任书记一职。主要担任音响和录音工作。职称:舞台技师,党支部书记、中国录音协会会员。97年院投资30多万元,亲自设计、购买设备建成理论数字录音棚。91年至今已录制了大大小小各种新作品几千件。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名人名段”栏目两次来大理拍摄白剧唱段录音,已在中央三台、四台、十一台播出。《白族乡音》、《三月街》、《杨建英》、《苏錦弟》个人专辑等十余片光碟,已出版发行,畅销大力。张亮山先生,48岁,吹、拉、弹、打无一不能。曾多次担任大型唢呐队的业务指导,为提高白族唢呐的演奏水平作出了贡献。1990年以来他曾先后随团到“泰国”、“日本”、“荷兰”、“比利时”等国访问演出,得到了外国朋友的好评。他演奏的曲目很多已被录制成磁带或通过电台录音播放而广泛流传。同时还录制了《白族三弦》、《白族唢呐金曲》等三盘个人专辑盒式磁带,为继承感和弘扬白族音乐文化作出卓越贡献。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王虎先生,汉族,47岁,高中毕业。1981年12月参加工作,现任大理州歌舞剧院创作中心主任,二级演员。云南省舞蹈家协会会员,大理州舞蹈家协会会员。主要创作的代表作有《雪里华红》、《E网情深》、《霹雳忠魂》、《蓝天里有架美丽的琴》、《花帽舞》、《开秧门》、《洱海花》。杨华女士,回族,48岁,云南省大理市人,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云南省舞蹈家协会会员;大理州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大理州民族歌舞剧院国家二级演员,金花舞蹈团团长。1981年从事舞蹈表演专业,曾代表大理州出访过新加坡、泰国、缅甸等国家。自担任舞蹈编导以来,参与策划,创作50多台大型文艺晚会。2001年到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学习一年。1.3可研报告编制依据和研究范围1.3.1编制依据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9号);⑵2010年12月22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国务院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⑶国家民委、科技部、农业部、中国科协《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民委发〔2008〕245号);⑷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的决定》(云发[2009]13号);⑸云南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10〕136号);⑹在2011年全省民族工作会议上的报告《狠抓工作落实,促进团结进步,奋力实现“十二五”民族工作良好开局》;⑺大理州民族歌舞剧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方案》;⑻国家发改委关于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内容和深度的有关规定;⑼项目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如《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2002年(试用版)、大理州民族歌舞剧院《98-2007年艺术创作工作总结》、《剧院简介》等资料。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1.3.2研究范围本可研报告的研究范围如下:项目创作背景和创作的必要性分析;歌、舞、剧资源分析;创作方向和创作条件分析;创作内容和创作方案论证;创作组织保障措施研究;组织机构与项目管理;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财务分析和项目效益评价;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1.4承担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单位和法人代表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法定代表人:卢光武1.5项目创作投入资金、筹措方式及效益情况1.5.1项目创作投入资金该项目创作总投资150万元,资金筹措如下:⑴申请省财政拨款120万元;⑵其他资金(含地方财政、赞助款等收入)30万元。二项合计资金150万元。1.5.2社会效益情况项目创作完成,推广实施后,有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型白族歌舞剧文化精品项目的打造无疑是对发展大理文化产业的贡献,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大型白族歌舞剧文化精品项目的打造,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型白族歌舞剧文化精品项目的打造,有利于实践“三个代表”思想;大型白族歌舞剧文化精品项目的打造,有利于实现民族共同富裕和民族团结。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第二章项目创作背景及创作的必要性2.1项目创作背景2.1.1云南民族歌舞精品连连神奇美丽的云南,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民族文化独特绚烂,被誉为世界罕见的民族文化宝库和民族艺术的海洋。世纪之交,云南把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确定为跨世纪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之一,开始探索一条走特色发展的文化创新之路。其中云南的舞台艺术,一直以其独有的魅力享誉全国乃至世界。一步步走来,全省的文艺工作者牢牢抓住大好发展机遇,乘势而上,汲取云南丰厚的民族文化营养,创作出了大批文化艺术精品,舞台艺术百花争艳,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续写了云南文艺舞台创新发展的辉煌篇章。2.1.1.1从“映象”到“响声”,市场永远不拒绝精品《云南映象》和《云南的响声》搬上舞台并成功拓展商演之路,是我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由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迈进的标志性成果,与我省从党委、政府到宣传文化主管部门对文化体制改革的高度重视和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扶持密不可分。浓厚文化氛围的形成,为催生《云南映象》和《云南的响声》,提供了丰厚的文化产业生存发展体制和机制的养分,使得这类优秀舞台艺术作品,从呱呱坠地开始就酝酿了良好的市场前景。多年前,以杨丽萍作为法人建立的《云南映象》文化传播公司就是在市场化运作的机制下成长壮大的。在国内近40个城市纯商业化演出近1500场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不仅荣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更成为中国海外演出中少有的长销和畅销产品。美国的辛辛纳提则成为《云南映象》世界巡演的始发地。2005年11月,《云南映象》携手国内知名的派格太合环球文化传媒公司,在美国戏剧演出季上公演的16场同样大获成功。去年3月中旬,《云南映象》赴日本东京进行了12场商演,由此拉开了新一轮世界巡演的序幕。《云南的响声》初探市场便大获成功,与杨丽萍的名人效应、云南民族文化的品牌影响和《云南的响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作为民营企业灵活敏锐的市场嗅觉密不可分。“响声”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去年8月开始排练,敏感的演出经销商们即纷纷前来签下全国巡演合同。正式上演后的效果证明,正是“响声”企业化的生产营运、在成本收益上精打细算等方面与市场能完全接轨的体制优势,让演出商愿预支出大笔预期的“票房”支持“响声”。《云南映象》和《云南的响声》之所以能成功开拓商演之路,以杨丽萍为代表的民营文化企业,在市场化运作机制引导下,对本企业从文化体制、艺术生产和企业管理等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1.1.2《印象丽江》逆势而上,创造旅游文化新经典正当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旅游文化消费时,《印象丽江·雪山篇》并没有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吸引了60万名观众,票房收入6700万元,赢利3000多万元。今年以来,《印象丽江》这台大型实景演出的观众总量比去年同期递增200%。张艺谋的招牌加上丽江少数民族原生态使之成为云南乃至中国旅游文化产品中的精品。观众感叹“值”、“不虚此行”,投资方赚得盆满钵满,政府获得可观的税收,地方知名度也大幅提升,演出所在地的综合效益也被带动,当地居民非常满意。品牌张艺谋加品牌雪山,诞生出新的品牌;关键是,粗犷原始的《印象丽江》再次弥补了丽江原生态文化挖掘不足的短板,其白天的演出也巧妙避开了众多的晚间产品并且形成有益互补,为“品牌效应”留足了空间。《印象丽江》在产业运作上都创新性地采用了“四个结合”的模式,即“将政府投资扶持与企业资本管理结合”、“民族艺术与著名艺术家品牌效应结合”、“建设专业艺术队伍与助学扶贫工作结合”、“开发山水景观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综合产业和生态环境相结合”,形成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综合效益,堪称中国文化产业的“智慧果”。《印象丽江》已逐渐成为丽江当地最负盛名的旅游文化演出之一。有游客认为,来丽江如果不看一场《印象丽江》就像没逛古城、没登玉龙雪山一样遗憾。《印象丽江》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非专业实景演出,也是继《印象刘三姐》之后再获成功的“印象产品”。2.1.1.3民族歌舞精彩纷呈,文产打开漂亮窗口一组令全国演出界同行都艳羡的数字——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从2002年5月到2010年5月,大型民族风情歌舞《丽水金沙》已累计演出4100多场,接待观众240万人次,总收入2.2亿元,实现税利4000多万元。对民族文化进行开发和挖掘,拓展原有文化单一的表现形式,提高原有文化的表现力,是《丽水金沙》在舞台民族艺术这一领域的大胆尝试。作为一台旅游晚会,《丽水金沙》通过绚丽服饰、原生态表演及对高新技术的运用、扩大原有文化内涵、最大限度地形成对原有文化的艺术感知力,是其成功的一个要素。几年间,《丽水金沙》先后荣获“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百家优秀文艺团体”、“中国文化产业十佳成长型企业”等荣誉称号。如今,《丽水金沙》已经成为绝大多数来丽江的游客必看的节目,成了丽江市文化旅游市场的一大“亮点”和重要的文化品牌,成为丽水金沙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进一步发展的资源和平台。大型梦幻风情歌舞《蝴蝶之梦》向观众展示了南诏古国的绚烂历史与时尚靓丽的白族风情。《蝴蝶之梦》以“蝴蝶”主题为内涵通串全场。白族青年弹奏着三弦,洱海深处的贝壳、水草、虾蟹劲舞令人瞠目,南诏盛世的天竺、阿拉伯舞蹈摇曳生姿……舞台灯光绚烂夺目,600平方米的舞台上以真实的水池象征洱海和蝴蝶泉,如梦如幻。苍山飘雪、洱海扬波、彩蝶双飞……上千年的南诏国文化融入到奇音妙舞中,深深吸引着各地游客。投资2000多万元的大型梦幻风情歌舞晚会《蝴蝶之梦》到现在为止,已经获得了观众的极大好评和不俗的经济效益,它既是云南文化产业的又一硕果,也是大理旅游亮出的一张崭新“名片”。《勐巴拉娜西》、《太阳女》、《福天宝地》、《梦云南》等一台台气势宏大、场景绮丽、音乐优美的大型民族歌舞,为塑造云南美好形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折射出云南民族文化的晶莹美丽。2.1.2拟创作项目资源状况2.1.2.1历史悠久苍山之麓,洱海之滨,南诏古国,佛道胜地,“风花雪月”的大理历史悠久、山川秀丽,苍山洱海珠联璧合,文明古都极具神韵,自然风光秀丽迷人,民族风情多姿多彩。  大理白族自治州位于滇西,东连楚雄彝族自治州,西接保山地区,北与丽江地区毗邻,南和临沧、思茅地区接壤。全州面积为2.9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20万,全州主要有白、汉、回、彝、藏、傈僳等25个民族,白族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大理市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横断山脉南端,是一个依山傍水的高原盆地。大理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大理市是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全市人口49万人,其中白族占65%。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大理是中国西南边疆的文化发祥地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洱海周围就居住着白族先民。西汉元封年间,始建叶榆县。唐宋时期先后建立的“南诏国”、“大理国”等地方政权延续了五百多年,一度成为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古以来,大理就是滇西之通衢,博南古道、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沟通云南丽江、迪庆、德宏、保山、楚雄、临沧、思茅等8个地州的昆畹公路、滇藏公路的交汇点和物资集散地,又是我国同东南亚各国文化交流、通商贸易的重要门户。现今已经成为连接滇西八地、州的交通枢纽和商贸、旅游、文化中心。  大理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红河四大江河流域,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被誉为“植物宝库”和“动物乐园”。州内苍山、洱海珠联璧合、互相辉映;剑川石宝山的唐代石窟被誉为“西南敦煌”;佛教圣地鸡足山与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齐名;巍宝山是南诏发祥地,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观宇建筑群为人称道;洱海源头的茈碧湖、温泉闻名中外。大理的自然风光以“苍洱毓秀”、“风花雪月”闻名遐尔,素有“文献名邦”、“东方日内瓦”之美称。  白族、彝族、回族、傈僳族、苗族、纳西族等多个少数民族,不但语言、服饰、民族、饮食、婚俗、宗教信仰富有特色,民间节日也饶有趣味、多姿多彩。白剧、洞经古乐、霸王鞭、大本曲和彝族打歌等是大理极富民族特色的艺术精品。始于唐代的传统盛会三月街、白族本主崇拜、白族三道茶等民俗蕴含着极为深远的历史文化内涵。2.1.2.2音乐古都云南音乐在大理。白族主要聚居在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散居于云南昆明、元江、邱北、南华、丽江、兰坪、碧江、维西、保山、泸水等县以及四川西昌、贵州毕节地区。人口1131124人(1982年统计)。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通用汉文。白族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据史载:唐贞元十六年(800),南诏王异牟寻曾组织过庞大的乐舞队,赴长安向唐皇室进献歌舞,演出《南诏奉圣乐》。在此以前,唐皇朝也曾向南诏王赠送过“龟兹乐”和“胡部乐”。明代实行屯田、移民的政策,大量汉族人民迁居大理地区,和白族人民共同耕耘于洱海岸边。在长期共同生活中,白族民间音乐和汉、普米族的民间音乐相互交流,形成了密切的联系。白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春节、三月街(农历三月十五~二十日)、绕三灵(农历四月二十三~二十五日)、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日)、石宝山歌会(农历八月一~七日)、耍海会(农历八月八日)等都是民间歌舞的盛会。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白族的民间音乐主要是民间歌曲、歌舞音乐、大本曲音乐、吹吹腔音乐、器乐等。民间歌曲白族民歌有如下三种情况:①有些民歌比较鲜明地保持着白族民间传统音乐特点,如“大理白族调”、“剑山白族调”、“洱源西山白族调”等;②有些是由于和其他民族长期交往,在音乐文化上相互交流融合,因此在白族民间音乐语言的基础上,已逐渐吸收融化了其他民族的民间音乐成分,从而形成了具有两个民族音乐特点的歌调,如“剑川东山调”和“山后曲”等。前者融合了邻近鹤庆县彝族的山歌音调,并成为这一地区白族及彝族人民所共有的歌调,后者由于和普米族相接近,歌调中融合了白族与普米族的民歌音调;③有些是由于白族与汉族长期相处,汉族的民歌在白族人民中也广为流传,如邓川、大理一带的汉调(汉族山歌)、汉族小调(如十二属调、相思调、滴泪坡)等,本文将着重介绍第一类民歌,包括白族调、白族小调、叙事歌等。  白族民歌的歌词结构,习称“山花体”。每首歌词皆8句(其中第1句为衬词)或7句为一段。8句歌词的字数是7775、7775;七句的字数是775、7775。有时句中字数有所增减,但都属于“山花体”的变体。与歌词结构配合,旋律也由两个乐段组成,第2乐段是第1乐段的变化重复。  白族调:白语称“白儿祜”,意为白曲,类似山歌。因各地不同,故常冠以地名,如“大理白族调”、“剑川白族调”、“洱源西山白族调”以及昆明、元江、泸水等地的白族调等。①大理白族调。流传于洱海周围地区,可对唱,亦可独唱,分男腔和女腔。男腔是五声徵调式;女腔是五声宫调式。男女对唱中,女腔转男腔时,前调do=后调sol,形成同主音转调(个别村寨男女同唱一调)。用真假嗓结合的唱法。女腔第1、第5句唱词最后一字的行腔往往落在la的颤音上。除此特定颤音外,其他声音均较平直,乡土气息浓郁。如下例:②剑川白族调。流传于剑川、洱源地区。曲调质朴、流畅,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亦可作为说唱曲调使用。以真嗓演唱,用龙头三弦伴奏,自弹自唱。音乐是六声羽调式,旋律起伏较大,常有六度、八度的跳进。剑川白族调的结尾常先终止于骨架音mi上,随后,三弦弹奏尾声式的结束句,才终止于主音。如下例:③洱源西山白族调。流行于洱源县西山地区及云龙县相邻的山区。音乐多为五声音阶羽调式,也是乐段的变化反复结构。男女声均以真声演唱。  白族小调:与白族调不同之处,在于爱情内容较少,可以在家里、街巷中演唱。如“泥鳅调”、“海东调”、“麻雀调”、“栽秧调”等。 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叙事歌:有流行于洱海四周的大帛曲(又称“花柳曲”),流行于山区的“打歌调”。此外,尚有风俗性民歌、儿歌,哄娃娃调等。  歌舞音乐:有“打歌调”、“霸王鞭调”、“耍龙舞”、“耍狮舞”、“绕三灵”等,音乐都较欢快热烈。大本曲音乐:大本曲是白族传统曲艺的曲种。其唱腔按传统的说法,有“三腔九板十八调”。“三腔”指的是3个艺术流派:流行于大理城南的称为南腔;流行于大理城北的称为北腔;流行于洱海东岸的称为海东腔。“九板”指的是9个曲牌,是大本曲的基本唱腔,如正板、平板、高腔、脆板、大哭板、小哭板、阴阳板等。“十八调”指的是18首来自民间的民歌小调,是大本曲的辅助唱腔,如老麻雀调、螃蟹调、放羊调、花子调等。一般由1人演唱,1人弹三弦伴奏。吹吹腔音乐:吹吹腔是白族的传统戏曲剧种,历史悠久,现称白剧。其音乐属于联曲体。唱腔有小生腔、须生腔、小旦腔、摇旦腔、英雄腔、丑腔、高腔、平腔、二黄腔、大哭腔等。主要以唢呐和打击乐伴奏。  器乐:白族民间器乐曲主要有三弦曲、唢呐吹打乐、洞经音乐等;此外尚有古曲和竹笛、口簧、木叶等演奏的曲调。  三弦曲:乐器有龙头三弦、小三弦以及常见的汉族三弦3种通常演奏的三弦独奏曲有剑川白族调、“洱源白族调”、“泥鳅调”、“蜜蜂过江”、“过山情”以及曲艺大本曲的前奏曲“大摆三台”、“小摆三台”等。   唢呐吹打乐:白族人凡婚丧、庙会、年节、舞狮、耍龙、赛龙船以及在演唱吹吹腔时,皆演奏唢呐吹打乐。乐器有白族大唢呐、小唢呐、过山号以及锣、鼓、钹等。曲很多,经常演奏的有“栽秧调”、“耍龙调”、“迎亲调”、“拜堂调”、“送客调”、“大开门”、“小开门”等。此外,洞经音乐也在白族人民中流传较广。2.1.3大理白族音乐研究现状大理是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白族传统音乐种类最为繁多,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归纳为白族民歌、白族曲艺音乐、白族戏曲音乐、白族器乐音乐、白族歌舞音乐、宗教音乐等六大类。2.1.3.1白族民歌 有关大理白族民歌的作品集、论文等,成果丰富、异彩纷呈。主要有:专着《大理白族民歌概述》、《白族音乐志》等,论文《白族民间叙事歌的艺术特色》、《从文化人类学视野看白族民歌》等,这些专着或学术论文的出版及发表,对于白族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无疑是非常重要的。2.1.3.2白族曲艺音乐 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白族最有代表性的曲艺音乐是大本曲。关于白族大本曲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成果: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收集、整理、编写的《大本曲音乐》(禾雨编)、《白族大本曲音乐》、《学术史视界中的白族大本曲》等。另外,有关白族大本曲的保护和传承的课题正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也将密切关注其阶段性的富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2.1.3.3白族戏曲音乐 白族古典戏曲名为吹吹腔,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吹吹腔改称白剧。白剧是在白族吹吹腔、大本曲两种声腔系统基础上综合发展而成的地方戏剧。在学术界的研究颇有成果,据笔者目前所见资料,有《白族吹吹腔音乐概述》、《白族吹吹腔唱腔初探》、《白剧音乐的回顾与思考》、《论白族白剧音乐的形成和发展》等文可见。2.1.3.4白族器乐音乐 白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当数龙头三弦和唢呐。对于白族代表乐器的研究,目前成果还是比较丰富的,如:《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民间器乐概述》、《白族唢呐与白族民俗活动》、《白族八角鼓的演变》等,这些论文的发表,使学界对于白族乐器及器乐的了解更加深入。2.1.3.5白族歌舞音乐对于白族歌舞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在学术界的关注主要有:《简论白族霸王鞭舞》、《云南白族“霸王鞭舞”传承现状调查及保护建议》、《白族霸王鞭舞的文化透析》等。 2.1.3.6宗教音乐过去大多数白族人信仰佛教,同时也奉祀“本主”(即历史人物和民间传说故事中的英雄)。与佛教(包括道教、儒教)活动有关的音乐有“洞经音乐”,在本主节活动中主要是邀请白族民间曲艺艺人弹唱大本曲。对于大理“洞经音乐”的调查与研究,主要有《大理洞经音乐》、《古乐遗韵——云南大理洞经音乐文化揭秘》、《剑川洞经音乐调查》、《略谈白族洞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等。其它关于白族宗教音乐研究的成果还有:《白族本主祭祀活动中的音乐文化》、《民间仪式中的女性角色、音乐行为及其象征意义——以中国白族“祭本主”仪式音乐为例》等。这些研究对于大理白族的宗教音乐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2.1.4项目创作提出的理由2.1.4.1对于白族传统音乐本体研究的成果不足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所谓音乐本体,即指音乐的旋律、曲调、和声、曲式等。在现有研究成果中,这方面的问题非常突出。较多的研究满足于对白族传统音乐中某类音乐或某地区的音乐作泛泛的介绍或基础性的资料梳理工作,没有典型曲例,更没有音乐分析。如果我们对于一些正在面临消失的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始终深入不到音乐本身,不研究音乐,只介绍大概情况,只满足于音乐形态的最表层描述,那么对于该种音乐文化被保护和传承的价值及作用就微乎其微了。2.1.4.2对于白族传统音乐的史料发掘及研究的成果不足 “传统是一条河流。”历史音乐学与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在早些年就已经有了不少学术交叉后取得的丰硕成果。但是目前对白族传统音乐的研究对于其历史发展问题关注得非常少,或者说,有关其历史发展的情况多数人云亦云,真正下功夫花时间研究史料的人少之又少。当然,民族音乐学有其自身的研究对象及特点,但是,如果能意识到这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完善,相信会对白族传统音乐的研究带来新的思路。2.1.4.3对于白族传统音乐的田野调查的“体验性”和“叙事性”研究的成果缺失 目前的民族音乐学对于田野调查的理解,早已不再满足于把“田野”仅仅当作资料收集的场所,而更多的是描述研究者在田野作业中对于“共时”现状描述的“平面史叙述模式”的反省,即追求一种跨文化的理解,希望田野调查后的研究具有更多“体验性”和“叙事性”的表述。这种新的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或称观念,在目前的对于白族传统音乐的研究中显然还没有体现出来,这就为我们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2.1.4.4对于白族传统音乐目前的发展现状研究的成果不足   白族传统音乐和其他的民族音乐一样,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正在经历着从音乐思维方式、传承方式、表达方式和音乐制度、活动场合、传播要求等的具体行为方式和文化方式的改变。那么,都发生了哪些改变,发生这些改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些改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值得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甚至还可以由此引申出,我们在当地的中小学及高校的音乐教育中,对白族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又有哪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以上种种,都应该纳入到我们的研究视野中来。 白族音乐研究回顾来看,上世纪“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八十年代以前是白族音乐的探索期,八十年代为白族音乐研究的起步阶段,九十年代是白族音乐研究走向成熟的阶段,二十一世纪以来则是白族音乐研究方法多元化的阶段。这一学术研究上的特征也是与整个现代民族音乐学在中国所经历的发展阶段是一致的”。二十多年来,正是有了我们许许多多前辈学者数十年如一日地为云南大理地区白族传统音乐的挖掘、抢救及理论建设、含辛茹苦、忘我耕耘,才奠定了今日坚实的工作基础。同时,当我们为目前已取得的成果而兴高采烈时,也应关注到这样的现状:不少珍贵的音乐遗产正随着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的改变和一些老艺人的逝去而佚失,因此,我们对民族音乐包括白族音乐的考察、采集、整理、保护等工作远未结束。在扎实的田野工作的基础上,白族传统音乐的研究工作会与中国其他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研究一样,将迎来硕果累累的明天。2.2项目创作的必要性2.2.1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建设民族文化大州是大理跨世纪的发展战略,文化产业的开发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白族古乐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古老的音乐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级的音乐珍品。为了让其走向世界,我们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肯定白族古乐价值的基础上,树立产业观念,按照据守古朴、力戒浮华、突出价值的原则,进行精心策划和经营,在发展大理旅游中,把它培植成大理的一项世界级旅游拳头产品。抢救开发、同时并举。具有千年悠久历史的白族古乐在现代化大潮中确实面临灭绝的危险。的确,作为南诏大理国国教音乐的白族力古乐已从昔日的辉煌步人奄奄一息的境地。为此我们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得力措施,进行抢救和保护。①出版《白族阿吒力古乐》。在开展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工作中,云南省器乐曲集成编辑部的专家与剑川县文化馆的音乐工作者已对阿吒力古乐进行了专题普查、录音、记谱等搜集研究工作,并已完成《白族阿吒力古乐》文字及乐谱初稿(约20万字),建议尽快出版。②有效地开展抢救保护工作,让民族民问音乐让白族古乐走向世界。③举办白族古乐传习班,传承育人,培训学员。④举办白族古乐学术研讨会,邀请省内及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白族古乐的源流、价值、特色、地位等进行深人研究。⑤邀请中央电视台、云南电视台等有关单位精心录制白族古乐专题片及音乐唱盘,利用电视广播等传媒作好宣传,提高其知名度、美誉度;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传媒,在英特网上发布白族古乐信息,为其走向世界奠定基础。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推出精品、创造辉煌。大理州旅游业的发展思路已从山水自然观光旅游型向民族文化旅游型转变,只有狠抓旅游文化,将深邃的文化内涵渗透进银苍玉洱的每一寸空间,在文化建设方面下功夫,不断推出文化精品,靠历史和现代文化的创意吸引旅游者的兴趣,大理的旅游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也才能再创大理文化新辉煌。推出白族古乐精品,可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在建设民族文化区域中,各地区都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大理就是要突出南诏大理文化。大理地区在唐宋时期建立的“南诏国”和“大理国”,是当时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为大理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其中大理三塔、剑川石窟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属佛教造型艺术,它们是旅游观光者首选的胜地。为了把旅游文化做到极致,让人们不仅看到南诏、大理的千年古迹,而且能够深切感受其独特的神韵,可以首先在大理三塔等地推出高水准的白族古乐演奏和白族乐舞表演,很有必要组建专业的白族古乐团进行演出。应拥有一流的编导、一流的演奏员和一流的演员,在强大的经济后盾和较强的人才力量的保障下,推出音乐精粹、演奏精到、舞蹈精巧、服饰精致、舞美精彩的白族古乐精品,把这个旅游文化项目做成藉此可以了解南诏、大理文化的重要途径。白族古乐以其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和独特的价值逐渐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随着抢救开发、研究保护、宣传弘扬工作的不断深人,它一定能走向世界。2.2.2大理白族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10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74.9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9.0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188.3亿元,增长19.2%;第三产业增加值177.6亿元,增长11.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0%,比上年下降2.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6%,上升3.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7.4%,下降0.9个百分点。全州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08亿元,比上年增长9.5%,占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的43.9%。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9.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8%。年末全州就业人员219.1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83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31.02万人,比上年减少1.55万人,第二产业36.22万人,增加2.89万人,第三产业51.90万人,增加3.49万人。年末全州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8%。2010年全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2.8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其中:城镇投资214.7亿元,增长32.5%;房地产投资32.7亿元,增长28.1%。在城镇投资和农村非农户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6.2亿元,比上年下降32.2%;第二产业投资102.0亿元,增长14.0%;第三产业投资127.0亿元,增长62.4%。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2010年全州共接待海外游客40.7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4%,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2917.2万美元,增长29.4%;接待国内游客1297万人次,增长17.28%。全年旅游业总收入实现115.0亿元,同比增长24.86%。全州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13个。全州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6.0和98.8%。广播发射机43台,电视发射机39台,有线电视用户46.25万户,数字电视用户26.22万户。2010年末全州户籍总人口352.6万人。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01元,比上年增长11.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02元,增长12.1%。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644元,增长2.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245元,增长9.4%。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竞争愈演愈烈,面对新形势和挑战,大理要发展,就应切实落实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大理州扶持重点工业企业发展的意见》政策以及《大理滇西中心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的要求,着力培养一批骨干行业、龙头企业,以适应大理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2.3大理白族自治州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与白族历史前后传承,不可割裂今天是昨天的继续,还必将走向明天。研究一个地区、民族的历史及其与其它地区、民族的关系.目的主要在于鉴古知今,学习先进,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研究现在,开辟未来。所以,落脚点和针对性还在于研究大理州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这涉及的领域较庞大复杂,不可能一一罗列,也不可能全面进行,且情况还不断变化。但如下一些问题是现实而紧迫的,需不断研究。如何把握好现代化的内涵?如何确定大理的现代化发展方向及其实现的有效途径和模式?经济增长不等于发展.怎样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并建立大理州合理的发展目标体系?大理州怎样脱贫奔小康?怎样实现大理州农民、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大理州的优势产业、潜在优势产业和发展战略产业是什么?怎样有效发展?大理州怎样认识、迎接和谋划知识经济的到来?2.2.4项目创作是大理白族自治州歌舞剧院自身发展的需要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大理州民族歌舞剧院由原大理州白剧团和大理州民族歌舞团组建而成。剧院40年走过的历程和所取得的重大艺绩,不仅为大理州和云南争得了荣誉,为全州三百多万各族人民争光添彩,在白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史上谱写了璀灿篇章。为宣传大理,提高大理知名度,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增强民族团结,弘扬大理优秀历史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院曾四次晋京都献艺演出、曾为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献上精彩的优秀民族文艺节目并受到亲切接见。部分优秀演员曾出访美国日本、新加坡、缅甸、泰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到过许多省、市、自治区进行演出、获广泛盛誉。大理州民族歌舞剧院是天女撒落在滇西高原的一颗璀灿明珠,民族歌舞异彩纷呈,白剧艺术在祖国民族戏剧百花园中独领风骚,被誉为“天下第一团”,在新的历史时期,她将为弘扬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大理州民族歌舞剧院要打造大型白族歌舞剧《白子白女》文化精品项目,可以说任重而道远。因此,本项目的研究是大理州民族歌舞剧院自身发展的需要。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第三章创作项目市场需求动态分析3.1大型白族歌舞剧的发展趋势歌舞剧的立体与整体特性决定话剧只是它的基础,音乐只是它的基础,舞蹈同样也只是它的基础。它讲究的是“多维戏脉”:“戏剧的剧诗”、“戏剧的音乐”、“戏剧的舞蹈”、“戏剧的节奏”、“戏剧的声线”,以及由此整合导出的独特戏剧审美品味。所以,无论是R&H经典音乐剧,还是桑海的概念音乐剧,各自体现的首先都是戏剧,并集中体现在剧本上。只有立足于一个好的剧本、一个好的故事,歌舞剧的立体叙事才能有机地整合、完美地展开。歌舞剧是那种当台词不能表达强烈的感情时,你开始歌唱;当动作不能体现激昂的情绪时,你开始跳舞。如果你的音乐舞蹈与戏剧氛围不适应,再动听的旋律、再悦目的舞姿也是价值不大的;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风格,如果风格不适合剧中人物角色,再大腕的明星也应该靠边站。何处安插音乐、何时植入舞蹈,都必需给出充足的戏剧理由。歌舞剧首先是剧,然后才是戏,才有“歌”“舞”“剧”元素相互整合的空间。任何凌驾于“剧”之上的音乐、舞蹈乃至明星,都是惨白无力、不堪一击的。所以,歌舞剧是一种剧本、剧诗、音乐、舞蹈和舞美各个环节之间有机整合的艺术,而且这种整合要在符合歌舞剧美学趣味的轨道上有力地带动歌舞戏剧的流动,将相关的歌舞资源形成互补、生成合力,迅速转化为舞台上的多维戏剧展现。换言之,有机整合实质上是一种歌舞剧本质导向的各种有机整合形式的历练与磨合,它遵循歌舞剧特有的美学逻辑脉络,使分化了的歌舞资源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无缝的有机联系,并产生每一独立歌舞元素单独所不具有的新的戏剧意义,具有综合型的特点。剧本、剧诗、音乐、舞蹈和舞美五大范畴合而为一的整合美学态势,构筑了一个以“剧本”为基石、“剧诗”为核心、“音乐”为灵魂、“舞蹈”为重要表现形式、“舞美”为戏剧发展背景的独特美学思想体系,从而在一个超越传统歌舞剧的崭新起点上,达到相对平衡的最佳戏剧结构状态,完成原创华语音乐剧的审美情趣升华。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成功的音乐剧作品不仅应该是剧本、剧诗、音乐、舞蹈与舞美的有机整合,也是新与老的有机整合:老,即传统剧种风格和传统歌舞神韵的根;新,即音乐剧作品所固有的方法呈现与审美诉求。音乐剧的有机整合特性,才是构成原创华语音乐剧作品独特个性和品格的试金石,而整合中“度”的把握,是原创华语音乐剧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大型白族歌舞剧(opera)就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整合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大型白族歌舞剧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伴随市场经济的发达,文化的包容与社会底蕴的渗透,逐渐受到中产阶层的喜爱与青睐。由于我国正处部分小康化向全面小康化阶段,富裕阶层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群体。伴随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产阶层的文化追求、生活方式、休闲方式也在不断发生着革命性变化。歌舞剧以其四美,逐渐征服正在享受有钱有闲生活的中产阶层。由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尚处初级阶段,因此文化产业化与文化的同步建设,尤其是直接针对人们价值观变化的、符合他们精神生活需求的、兼顾文化休闲娱乐的的新鲜艺术形式,当前正处发展期,蕴含巨大的市场潜能。纵观世界各国,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GDP比例均超过20%,其中澳洲高达33%,我国目前文化产业占GDP比重不到3%。而在文化产业市场,电影、电视、娱乐杂志、戏剧等传统方式,既受到网络化信息化的围剿,又因为缺失创新而存在市场萎缩,竞争趋于白热化。歌舞剧如同文化艺苑的一朵奇葩,正吸引着高雅人群的目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歌舞剧市场在目前的文化市场,近乎垄断了高端消费群体。3.2旅游演艺市场前景近年来,中国旅游演艺市场不断发展,市场规模稳步扩大。较国际上旅游演艺收入与旅游综合收入大于1∶7的水平相比,作为东方文化大国的中国,其旅游演艺市场的旅游消费带动力发展前景更为广阔。旅游观光业、演艺业携手发展带来的新兴旅游演艺市场的勃兴,已经成为国内文化产业引人注目的新景观。3.2.1旅游业与演艺业联姻是市场发展的需要伴随国内旅游业的扩大发展和持续升温,对旅游演艺产品的市场需求增长迅速,由此激发了旅游业与演艺业良性互动、有机结合的产业发展动力。旅游业与演艺业互联共需、互利共赢。旅游业发展能够为演艺业发展创造条件和环境,借助旅游休闲这个平台获取更高的社会效益、经济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效益,促进演艺市场的繁荣;演艺业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助推器,可以为旅游者提供休闲娱乐机会,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形成旅游的品牌,不断推动旅游业的发展。由此可见,促进旅游业和演艺业的结合,能够形成文化共生体和产业联合体,促使旅游业和演艺业双赢的局面,是市场发展的需要。3.2.2中国旅游演艺市场的SWOT分析3.2.2.1优势分析(1)大理旅游资源及文化资源丰富,别具一格大理有许多宝贵的自然旅游资源;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古迹和著名的古代建筑工程;有分布广泛的近现代史中的革命纪念地;有许多地方拥有有特色的风土、民俗,这些都是吸引旅游者观光的项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云南、大理是重要接待地区。2010年全州共接待海外游客40.7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4%,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2917.2万美元,增长29.4%;接待国内游客1297万人次,增长17.28%。全年旅游业总收入实现115.0亿元,同比增长24.86%。此外,大理州拥有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传统的白族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文化艺术,通过设计理念上的创新、编排组合上的创新、高科技演艺手段的采用等,便可焕发出蓬勃生机,引起市场的热烈反响。这为旅游演艺市场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平台。(2)旅游演艺市场运营模式不断拓展,颇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 西部大开发10年以来,云南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民族文化演艺业方面,以《云南映象》、《丽水金沙》、《云南的响声》等为龙头,带动了全省演艺业的发展,涌现出《勐巴拉娜西》、《蝴蝶之梦》、《印象丽江》等一批极富云南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品。近5年来,云南已有500多个艺术团体、2万余人次演员,到世界30多个国家及地区演出1500余场,有力地把云南民族文化艺术推向了世界,涌现了一批场面宏大、制作精美的优秀作品,吸引了海内外广大旅游者,并得到广泛好评。就国内目前旅游演艺市场发展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运营模式:一是以旅游地山水实景为依托打造实景演艺产品。其代表作是广西桂林实景山水歌舞剧《印象·刘三姐》;二是以著名旅游中心区为依托打造旅游“特色演出”精品。这一模式已成功运行多年,其发端是深圳华侨城集团率先在“世界之窗”“中华民俗文化村”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组建了名闻遐迩的特色演艺团队;三是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复合型旅游演艺项目。如2004年以来,改制后的北京歌舞剧院为再现中国宫廷表演艺术,与故宫博物院、北京华韵国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作,以联合创建、共同投入、比例分红的方式成立了旅游演艺项目公司, 把特色艺术与旅游文化相结合,推出一批高附加值复合型旅游演艺产品, 使改革前演出活动一直不多的北京歌剧舞剧院民乐团全面进入旅游演出市场。这为旅游演艺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和创新依据。3.2.2.2劣势分析(1)旅游演艺产品创新困难,容易僵化旅游演艺产品,尤其是大型山水实景旅游演艺产品与一般剧场演艺产品的迥异之处,在于它必须成为不可复制、难以替代的旅游演艺精品,这是它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因此旅游演艺产品的创新应该融合自然景观、历史文化、表现形式于一体,这对于创作人员而言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完全的模仿则容易出现僵化,无法吸引游客。(2)旅游演艺产品的高额运作,存在风险旅游演艺产品,尤其是大型旅游演艺产品的投资大多很高。《印象·刘三姐》总投资3.2亿元;《印象·丽江》总投资2.5亿元;广东番禺的《森林密码》节目,综合投资3亿元,仅灯光一项就投入2000多万元。高额的运作资金意味着正式运营后演艺产品能否及时回收成本,成功获得利润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融资渠道成为束缚旅游演艺市场发展的一大问题。3.2.2.3机会分析(1)政府解放思想扶持力度加强,给予保障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思想上的一大解放,也是工作上的一大进步。文化部于2002年修订了《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大幅度调整了演出市场准入政策,取消了演出单位主体资格的所有制限制,全面对内资开放,只要符合规定的单位或个人,均可依法投资兴办演出单位,举办演出活动。这对促进国内旅游演艺资源的整合,推动旅游演艺行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增强我国旅游演艺市场的国际竞争力,起到了巨大作用。所有制和行业壁垒的破除,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民营资本涌入旅游演艺市场,使之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改变了国家办演出的格局。这种全面对内开放的政策,创造出利于竞争机制形成的市场新格局,促使演出单位从生产到经营,进行各个环节的全面革新。(2)国民经济进步生活质量要求提高,提供环境从国民经济宏观角度来看,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2010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74.9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177.6亿元,增长11.5%,这说明大理州服务业,包含旅游演艺业在内的娱乐业的发展有了宏观的必要条件。计划到“十二五”末,全州旅游星级饭店达125家;A级景区达25个,其中5A级3个,4A级6个;接待国内旅游者突破1600万人次,年均递增6.02%,接待海外游客50万人次,年均递增5.58%;旅游社会总收入突破150亿元,年均递增8.1%。大理州经济运行良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强,有效需求持续增长,对娱乐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为旅游演艺市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3.2.2.4威胁分析(1)旅游娱乐方式日益增多,游客分流结合旅游景区的特点,各式各样的的旅游娱乐方式不断增多,最常见的主要是体育娱乐项目,如:漂流、滑雪、游泳、蹦极等;休闲娱乐项目,如:参与性民俗活动、购物、品尝美食、泡温泉等。这些旅游娱乐方式在满足游客旅游娱乐需求的同时,对旅游演艺市场而言,容易导致目标公众,即游客分流。(2)旅游演艺人才结构单一,复合型人才缺乏旅游演艺市场发展的关键点是人才。目前我国旅游演艺市场拥有大批艺术人才,但仍然缺乏能够提高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名家、大家;尤其缺乏既懂演艺又懂市场运作的经营复合型人才。只有拥有大批复合型的人才,旅游演艺团体才能更好地在市场中发展。3.2.3市场的发展策略3.2.3.1因地制宜,特色立足,创建品牌旅游演艺产品要因地制宜,实景演出剧场通过改造,应与自然山水、演出内容融合为一体,营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实景演出及剧场演出在灯光舞美方面需运用现代声、光、电技术手段,灵活地展示出亦真亦幻的艺术情景,使观众物我两忘。  旅游演艺产品,必须有独树一帜的特色。这种特色,包括民族特色、地域特色、人文特色、品牌特色等等,这些特色必须是其它地方难以简单抄袭或复制的。此外,同一个地方的多台演艺节目,也要各具特色。这些各具特色的旅游演艺节目能够形成协同效应,创建旅游区的品牌,推动了旅游和经济的发展。3.2.3.2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融资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政府主导,就是在项目的制作前、制作中、制作后,政府始终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政府拨款作为前期启动经费;批准创办民营性质的责任公司;提供良好政策环境和优质服务推动项目发展;项目公演后,大力向国内外媒体推介,扩大项目的知名度等等。在此基础上,要树立市场化运作意识。在投资主体上,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或个人。在投入形态上,既有资金、土地等有形资本的投入,又有创意、品牌、作品等无形资本的投入。在资金来源上,既有国家政策性扶持资金、民营企业投入股份资金、银行贷款,也有品牌的无形资产投资。3.2.3.3培养人才,机制灵活,管理高效通过各种办法、采取多种措施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这是旅游演艺市场发展的关键所在。通常山水实景演出团队以当地原住居民为主,剧场演出对演员的要求则更加专、精、尖。因此,一方面要加大艺术人才培养力度;另一方面要大力培养和引进经营型人才。要采取编写教材、联合办学、集中培训、示范引导等方式,培养一批既懂艺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各演艺项目应为公司化运作,根据项目需求,按需设岗、以岗择人、以岗定薪,推行合约管理。以必要的人才投资、有效的激励机制、包容的文化环境,汇集创作和管理骨干,形成精英演出团队,建立了一整套以较好的待遇吸引人,以有效的方法管理人,以良好的前景留住人,以和谐的团队精神凝聚人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大理州旅游演艺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坚持政府主导战略,树立市场化运作意识,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和谐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因地制宜,形成特色,创建品牌,使其成为有效吸引国内外新老游客,保持大理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第四章项目创作方向与创作条件4.1项目创作方向《五朵金花》、《阿诗玛》还活在人间,《小河淌水》依旧潺潺流淌,《月光下的风尾竹》仍在婆娑摇曳,呢喃细语……云南美景让人情醉意迷、心驰神往。刚跨过新世纪的门槛,彩云之南又飘来了纳西洞经古乐优美的旋律,《云南映象》《丽水金沙》伴着激越的鼓点,踩着原始的舞步,穿越红土高原,走进大江南北每个激动的心灵,深深地吸引着五湖四海艳羡的目光。《蝴蝶之梦》、《蜡玛的十七岁》、《花腰新娘》、《好大一对羊》、《水乳大地》好评如潮、频频获奖,云南省委省政府一系列的文化及其产品推介屡屡奏凯。一时间,人们都在相互谈论云南——这个高天流云,充满浓浓民族风情的神秘地方。然而实际上,云南仅属于我国一个典型的贫穷的多民族边疆高原省份,经济发展受到很多方面制约,无论是交通、通讯、水电、文化事业等基础设施,还是资金、技术、人才、教育,都远远落后于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多年来,云南的GDP增幅一直处于全国末流,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落后地区,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文化及其产业却一路走红。4.1.1围绕产业化,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变迁的内部动力来自社会结构的变迁,新的发明、创造等;变迁的外部动力来自文化的交流,异文化的借取等。从现实的情况说,大理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少数民族的文化面临的冲击,从总体看就是社会现代化及现代文化的冲击。民族语言由于社会的开放导致使用的局限,及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对接距离而逐渐被年轻一代所废弃;民族服饰因为制作成本的高昂及着装的不便而易被现代服装所取代;民族歌舞因交往方式和娱乐方式的改变而越来越少跳唱的机会;传统民居建筑如木楞房、干栏式竹楼、茅草房或因其简陋,或因其过度消耗木料,或因其不便而被现代砖瓦房或水泥楼替代;许多传统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连同它们的制作技术都因为有了现代工业化的产品而被淘汰。但这些传统文化却凝结着各民族人民的智慧和历史,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全人类发展的需要。从具体的实践看,保护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静态的保护,或称为博物馆式的保护,即通过实物(或复制品)保存及实物实境的录音录像文字记录等方式进行的保存;一种是动态的保护,或称为活态的、发展式的、传承式的保护,通过对传承人及相关的文化活动、文化空间的保护进行。产业化也是对民族文化进行动态保护的一种途径与方式。产业化保护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这是一种内生性的保护与传承,因为它是通过经济活动的方式来进行的。民族文化本身被商品化,使民族文化的持有者认识到文化的经济价值,从而使他们提高了保护和传承文化的自觉意识。从观察中我们发现,一种民族文化,特别是活的、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很难靠其自身力量进行,而必须与民族社会的现实生活需要相联系,才可能保持和发展下去。现实生活的需要有两方面:利益需要和习俗养成的需要。而民族文化产业化,由于满足了民族群众发展经济的现实需要,就有了保护和发展的条件和动力。大理的很多民族村寨,因为独特的民族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使村民受益,老百姓传承民族文化的热情高涨,过去几乎失传的文化又重新传承起来。如大理白族的开海节、绕山林、彝族火把节等。4.1.2重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可持续之道文化的产业化的确给困境中的民族文化寻到了一条新的传承和发展的途径,但也必需看到,在产业化的过程中,也给民族文化的保存与延续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首先是片面化。民族文化包含的内容与表现的形式很多,但产业化往往只会选择那些有市场效益的资源,而忽略没有或现实还没有市场效益的资源。其次是表面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整体,既有特色鲜明的形式,也有独特意义的内容,但产业化注重的往往是形式方面,而对于其承载的内容弃而不顾,甚至可能附加上完全不同的内容。这两种倾向都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这里其实应该划清一条界限:什么是对民族文化的发展?什么是对民族文化的破坏?产业化的保护是动态的保护,动态的保护是发展中的保护,而不是“原汁原味”、原封不动的保护,因此有发展有变化是正常的也是必须的。但要防止的是对民族文化破坏性的开发,破坏性开发将损坏文化产业的发展资源,使产业发展成为不可持续。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所谓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或发展中保护,是树立发展主体的发展;对民族文化的破坏或破坏性开发,是破坏发展主体的开发。民族文化的保护也好,发展也好,其主体都是民族文化的持有者自身,而非异文化的参与或进入者。因此,忽视民族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忽视他们的情感和感受,忽视他们的主动性,民族文化在开发和发展中就很可能丧失其基础与真实性,从而演变成伪文化。反之,如果是以民族本身为保护和发展主体,从他们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出发,尊重他们的情感和感受,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则变化与发展都会有着自身文化血脉的延续。另一方面,保护文化生态意味着不仅仅是孤立地保护某一种文化事象,而是同时要保护这种文化事象存留的条件、时间、地点等。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中,就明确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即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它艺术、传统形式的传播和信息等。另一类是“文化空间”。文化空间就是进行文化活动的特定场所、时间等,这也是我们所说的文化生态的重要内容。比如很多祭祀仪式,如果脱离特定的场所、时间,就等于消解其神圣性,其意义就完全丧失了。再如某项技艺,如果文化空间改变了,其产品已经完全没有了使用的价值和意义,那么这项技艺就无法找到它的传人。大理过去的交通以马帮运输为主,围绕马帮运输有一系列的相关用品的制作生产及技艺,其中一种是竹编的水壶或油壶,先编好竹壶再加矿物质涂层,很结实耐用,过去云南腾冲有很多人从事这种产品的生产,但随着马帮的逐渐稀少和塑料壶的大量出现,这种生产就很快衰落了,这种加工技艺也濒于失传。因此,保护文化生态、文化空间也不可能是无变化地“原汁原味”地保护,也同样有一个发展中保护、变化中保护的问题。如祭祀仪式可以有形式上的变化,地点、时间的调整,但不能消解其神圣性。技艺则要找到产品的新变化和新的市场需求,如大理白族扎染,把日用品向工艺品方向发展,把本土消费引向本土外消费,从而获得新的生长空间。只要坚持了上述两方面的创作方向,就一定能技术先进出一幕大型白族歌舞剧《白子白女》文化精品。4.2创作条件4.2.1白族文化  在白族民间,还流传着几种叙事性的演唱形式,一是洱源西山区和剑川东山区的《打歌调》,二是《青姑娘》,三是《大帛曲》,四是《本子曲》。《打歌调》虽在“打歌”这一歌舞活动中演唱,而演唱者只歌不舞。《青姑娘》则以组歌形式,咏唱了青姑娘的悲惨命运,是一首深深打动人心的反封建悲歌。《大帛曲》亦名《花柳曲》,专在白族传统风习“绕三灵”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中演唱。《本子曲》的演唱形式主要流行于剑川,大都以单一的曲调演唱长篇叙事诗。这些演唱形式运用的曲调均属叙事性歌曲。而《本子曲》则初具曲艺形式的特点。因白族接受汉文化较早,故白族民歌中亦有不少白族化了的汉族民歌,白族群众惯称这为“汉调”。如“邓川汉调”既属有一定白族特色的汉族民歌,而又在白族地区早已广为流传,深爱白族人民喜爱。独具特色的白族民歌,在全国民歌中占有重要地位。解放后,众多专业音乐工作者深入白族地区搜集整理民歌。电影《五朵金花》中的音乐家就曾驾马车走遍苍山洱海采风。大理“三月街”千万人赶歌会的壮观景象,就是白族民歌活动的缩影。一首根据“白族调”改编的电影插曲《蝴蝶泉边》,唱响了大江南北,至今还在全国各地传唱,扎根于各族人民的心里。近年来,一提到白族,大家就不能不想到著名白族女歌手杨洪英,她演唱的“大理白族调”悠扬婉转、热情奔放,她演唱的“麻雀调”活泼跳荡、妙趣横生,她演唱的“泥鳅调”深沉强烈、动人心弦。1978年在全国民族民间唱法会演中,她演唱的白族民歌,以那甜美的声音,清晰的吐字真挚的感情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博得首都观众和声乐界的热情赞扬。而建筑技艺、金银制品、布制品、石制品、木制品、风味品等制作手工技艺,则更是生产制造更多具民族特色建筑和手工艺品,直接创造经济价值的重要资源。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口头与非物质遗产重新审视,全新认识,切实重视,制定全面传承和开发的战略,使这一宝贵财富更好传承下去的同时,更好地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大理白族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中的文学、音乐、戏曲、舞蹈、扎染刺绣、建筑技艺等是经过数千年历史的不断创造、完善而传承下来的相对成熟典型的文化形式,是白族人民智慧的创造,同时也吸收了汉族等民族中的先进思想和文化内涵,并在漫长历史发展中洗涤淘汰了不合理和落后过时的成份,保存了先进并具有生命力的东西,体现出了较高的艺术性,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大理白族所独有这些具较强的艺术魄力和艺术价值东西,极大地吸引着广大的游客和白族人民自身,充分说明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极大的感染力,对现代审美能力的提高、艺术的创造和美学视野与方向的延伸都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化现象,它体现着大理白族人民的思想与智慧,体现着白族人民的民族心理与价值取向,体现着白族人民的创造与民族精神,体现着民族巨大的认同性和感召力,体现着丰富的科学性与知识性,无论是在凝聚白族人民方面,还是教育教化后代方面都起着巨大的作用。4.2.2人口数量和分部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人。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4.2.3地理形式目前我国白族的地理分布比较集中,80%以上聚居在云南境内位于洱海之滨、又有金沙江横贯东西的大理地区,近20%的白族散居在四川西昌和贵州毕节等地。4.2.4民族语言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元明时曾使用过“焚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4.2.5民族服饰白族服饰,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大理一带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扭丝银镯,指带珐琅银戒指,耳坠银饰上衣右衽佩着银质的“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4.2.6节日“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曰和佳期。每年夏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曰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明清时期,川、藏及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贸易。新中国成立后,三月街已发展成为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和民族体育文艺大会。“火把节”是另一盛大节曰,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曰举行。它是白族人民在秋收前预祝五谷丰登、人富兴旺的活动。这天晚上,每家门前都竖有火把一柱,村口有全村公共的大火把,上插红绿纸旗,书写一些吉祥语句。村民们则高举火把在田间一周,以表捕灭虫害。此外还有“绕三灵”、“耍海会”等节曰活动。4.2.7彩排、公演设施设备《蝴蝶之梦》是成功的范例,“西夷之大理”正抓紧实施,彩排、公演设施设备可交替使用。4.2.8彩排、公演场所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全民健身中心、苍山饭店礼堂均可。与旅游产业嫁接成功后,可在祟圣寺三塔公园、天龙八部影视城等地进行专场演出。4.2.9社会环境云南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10〕136号)明确指出:“加大少数民族文艺院团建设扶持力度。实施少数民族文化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打造一批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艺术品牌。大力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文艺院团建设,支持民族自治地方创作独具特色的歌舞精品剧(节)目,促进白剧、彝剧、傣剧、壮剧、藏戏等民族剧种挖掘潜力,壮大实力。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要求,积极推进少数民族文艺院团的改革和发展。民族自治县和边境县、藏区县国有少数民族文艺院团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给予扶持,开展公益性文化艺术活动”。“大力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惠民活动和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采取有力措施,大力促进少数民族文化惠民活动蓬勃发展。定期举办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和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积极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各州(市)根据当地实际,定期举办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和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传统文化艺术活动”。“大力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创新。有计划、有重点地扶持我省25个世居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力争到2015年,使我省25个世居少数民族都具有代表性的影视、文学、戏曲、音乐、舞蹈、美术、工艺、建筑、风情、服饰、饮食等精品项目,培养一批创新型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人才队伍”。“积极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把握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特点和规律,逐步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培育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形成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运行机制。采取特殊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发展壮大民族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与教育、科技、信息、体育、旅游、休闲等领域的联动发展,努力建设一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园区,积极发展乡村民族文化旅游业,扶持一批民族特色鲜明、市场效益好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第五章创作规模与创作方案5.1创作规模以现实生活为素材,集中展示白族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在构建和谐家园,为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涌出的典型人物,结合我州旅游二次创业,讲述我州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的矛盾冲突,通过干部之间喜怒哀乐,体现以民为本,科学发展并行成共识,讴歌了在加快大理发展中“共建美好家园”的主题。塑造了金花,阿鹏代表各行各业在群众中的正面形象。故事鲜活生动,富有民族民间及现代生活气息。以歌舞乐、戏剧形式集中展示。运用民族民间风俗再现和现代艺术表现手段,将白族地区不同习俗,民间舞蹈、音乐、歌曲、戏剧(白剧)的综合方式进行呈现,力求达到轻松愉快,大气辉宏的画面效果。编导一幕长约180分钟、参演人员不少于300人,集“戏剧的剧诗”、“戏剧的音乐”、“戏剧的舞蹈”、“戏剧的节奏”和“戏剧的声线”为一体的大型白族歌舞剧《白子白女》文化项目精品。5.2创作方案5.2.1总体规划设计该项目创作内容分三段实施:第一段——前期创作:深入生活,采风、搜集资料;分析研究资料,构思、主创、反复评估作品。第二段——中期制作:根据剧本内涵、实质,配置音乐设施设备;制作服装、舞美道具;训练、彩排。第三段——后期推广:通过彩排、试演,经论证成熟后,与文化旅游产业衔接,推广为商业演出。5.2.2创作设计金花:即扎染金花、木雕金花、银铜金花、白剧金花、花灯金花、跳菜金花、打歌金花、本主金花阿鹏:即工业阿鹏、农业阿鹏、军人阿鹏、商业阿鹏、个体阿鹏、科技阿鹏、干部阿鹏、学者阿鹏5.2.3结构设计以大理州支柱产业为线索,塑造金花,阿鹏代表各行各业在群众中的正面形象,讴歌在加快大理发展中“共建美好家园”为主题。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第六章创作组织保障措施6.1法律依据6.1.1《非物质遗产保护法》6.1.2《云南省民间文化保护条例》6.1.3《大理白族自治州自治条例》6.1.4《争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州的实施意见》6.2成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与保护领导小组由张其富主任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州民委,完善民族文化工作制度,统一规划,分步实施。6.3专项经费监管专项经费使用统一由财政部门监督,严格资金管理,实现效益最大化。6.4创作进度监管项目创作以大理州文化局牵头,分管领导主抓,保障剧目创作按期完成。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第七章组织机构与项目管理7.1组织机构大理白族自治州歌舞剧院高度重视本项目创作,于2011年5月23日专门成立了大型白族歌舞剧《白子白女》项目创作领导小组,院长杨晓凡先生任组长,以剧院分管白剧的副院长彭强先生牵头,抽调院部、白剧团、乐团、创作中心部分人员组成领导组,负责项目创作的领导、组织、管理、协调和监督。项目创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协调解决日常创作中的相关问题,以保证项目按时投演。7.2项目管理7.2.1项目实施管理项目设计、创作、投演和推广等均按照国家规定的方法,严格监督创作质量和检验复排质量,使项目保质保量按期完成。7.2.2项目财务管理设立项目创作专用帐户,专款专用。做好创作方案预决算,做到手续齐全,收支账目相符,精打细算,节约项目创作投资。7.2.3项目的管理职责⒈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职责按上级有关要求,积极落实各项工作;协调部门间工作关系;考察、评审、督促本项目创作方案;制定项目指导原则和项目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实现创作目标。⒉项目创作办公室职责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制定和修改项目采风、复排管理、项目财务信息管理计划。根据领导小组指示,协调各方关系。组织实施管理各类项目业务会议,安排项目各段实施、设备采购、财务结算。组织实施各类调查和经常性项目检查、监督,组织和安排评估和评价。7.3项目监督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项目创作监督与评价是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由项目创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⒈监督与评价组织项目创作领导小组负责成立项目创作监督评价管理小组,由创作领导小组成员及有关专家组成,按照项目所确定的目标、实施方案、实施计划、管理制度及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监督与评价。⒉监督方式监督方式为经常性监督和阶段性监督。⑴经常性监督。经常性监督即对项目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如项目创作实施计划的落实情况,资金的到位和使用情况,创作实施进度及质量等,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⑵阶段性监督。阶段性监督即定期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如项目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配套资金的落实,设备质量检验与安装质量验收等。对项目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和完善。⑶监督频率。项目监督评价管理小组对项目监督安排如下:经常性监督,每月一次;阶段性监督,每季度一次。特殊情况,随时组织监督。⑷监督报告。项目监督评价管理小组对阶段性监督检查结果向有关部门提交监督报告。内容包括项目的阶段性进度,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实施计划的不足之处及修改建议等。实施进度和计划完成情况以表格形式反映,表格应包括计划量、完成量和未完成的主要原因等。7.4项目评价⒈评价目的评价目的是向院党支部和行政办提供项目创作信息,以便总结经验,进一步改进创作流程和资源的配置与管理,提高项目创作的质量和水平。⒉评价内容优化人员资源配置与管理,改善创作流程和管理。提高创作质量。⒊评价方式利用项目各段的日常统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及实地考察作出评价。⒋评价时间及人员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评价时间:项目创作初期进行一次基本调查,为项目评价准备基准期资料,设定评价内容和标准。项目投演后依据评价内容和标准进行终期评价,提出评价报告,上报院党支部和行政办。评价人员:项目创作领导小组有关成员、项目主管部门和管理人员。⒌项目社会效益分析和经济效益分析详见有关章节。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第八章项目创作进度计划和人员编制8.1项目创作进度计划本项目创作进度计划自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创作期为3年。在确保时间的基础上,加强创作期管理,加快创作进度。具体进度安排如下(详见下表):⒈2011年5月至6月,项目的考察论证,创作规划编制,可研报告编制及上报。⒉2011年7月,制定详细采风计划。⒊2011年8月至2012年1月,采风。⒋2012年2月至12月,分析采风资料,编写剧本。⒌2013年1月至4月,排练、复排和彩排。⒍2013年5月,公演和推广。8.2人员编制项目创作,需要管理人员3人,专业技术人员15人,一般人员12人,共计30人。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第九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9.1估算范围本项目估算范围包括:采风、编剧、排剧(歌舞服饰、各种表演器材、设备,包括灯光、音响、道具)和推广。9.2投资估算项目创作总投资估算为150万元,其中前期创作(采风、编剧、排剧)启动经费50万元,后期投入经费(音乐、服装、舞美道具制作经费)80万元,其它不可预见经费20万元。9.3资金筹措项目创作总投资估算150万元,资金筹措如下:⑴申请省财政拨款120万元;⑵其他资金(含地方财政、赞助款等收入)30万元。二项合计资金150万元。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第十章社会效益分析10.1大型白族歌舞剧文化精品项目的打造无疑是对发展大理文化产业的贡献,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  大理文化产业作为生产、传播文化产品的载体,以其巨大的关联性和综合性,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发挥着基础性和战略性的作用。首先,文化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使用,使文化产品能够大规模的生产和复制,并迅速向世界各地传播,这极大地满足了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次,文化产业以其巨大的渗透力和扩张力,与传统产业结合,增加了传统产业的附加值。它不仅带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而且推动了生产和技术的创新,培养了人的创造性。再次,各种新兴文化产业的产生,增加了社会的就业机会。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创造出了巨大社会财富。此外,它还为大众创造了自由表达的机会,满足和提升了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它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确保文化的民主进程。文化消费已成为世界消费的一大热点。根据恩格尔定律,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的提高,人们用于精神文化消费的支出会越来越大。现在文化消费已成为世界消费的热点,这种消费已发展到了足以影响世界产业结构排列次序的程度。10.2大型白族歌舞剧文化精品项目的打造,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之一,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的发展观经历了从经济增长至上到社会发展优先、从片面发展到全面综合发展的重大转变。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它的提出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自我认识的一个飞跃。科学发展观实质上就是协调发展观的延伸和发展,以资源的开发保护相协调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产业正好契合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而且文化资源具有可再生性。因此,大理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绿色GDP”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10.3大型白族歌舞剧文化精品项目的打造,有利于实践“三个代表”思想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它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文化产业的发展反映了当今世界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发展文化产业本身就代表了当今世界先进的文化生产力。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大力改造和全面提升大理传统产业,显性地增加大理的GDP,隐性地促进社会协调全面发展,实现大理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发展文化产业,为先进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平台,有利于广泛地传播先进文化,有利于大面积地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思想战线。发展文化产业,能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精神文化需求,代表了最广大群众利益。10.4大型白族歌舞剧文化精品项目的打造,有利于实现民族共同富裕和民族团结大理州是云南省经济落后的地区,很多地区还没有达到小康,尤其是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还有很多群众没有脱离温饱阶段。在边远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自然条件恶劣,发展传统产业劣势明显,不利群众快速脱贫。而文化产业具有产业链长、辐射面广、群众参与性强、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如果充分发挥贫困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这一最大优势,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直接增加当地群众收入,增长群众见识,提高群众生活水平,而且可以保护民族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实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巩固边防,实现了民族团结,共同富裕。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第十一章结论和建议11.1结论(1)通过研究表明,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其显著特点是科技、人才的竞争,党中央、国务院上个世纪末就提出“科技兴企”的战略,使现代企业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地位和作用日趋显著。“立足大理,服务滇西,连接川藏,着眼东南亚”,大型白族歌舞剧文化精品项目的打造,不仅有利于大理白族自治州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项目创作是完全必要的。(2)项目创作具有良好的白族文化资源优势,为项目创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3)项目的音乐、歌舞资源丰富,项目创作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4)项目创作规模、创作建设方案、环境保护、消防安全、实施创作进度安排、项目组织与管理、市场分析、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是可行的。(5)项目创作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才素质,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使用率,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都具有积极的重要作用。11.2建议根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及结论,建议上级领导机关尽快批准项目实施,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使项目早日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此外,建议项目创作单位在下一步工作中,一要进一步加强对创作设计方案优化;二要加强对创作质量、财务管理的监督和检查;三要继续争取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进一步整合白族文化资源,配置好项目所需的技术力量和编排所需的设施设备,以便项目更好地发挥功能。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附件: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9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增强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文化的内涵,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各民族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成就。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得到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学艺术日益繁荣,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交流不断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提高各族群众文明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困难和特殊问题。文化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比较薄弱,文化机构不够健全,人才相对缺乏,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强,文化遗产损毁、流失、失传等现象比较突出,境外敌对势力加紧进行文化渗透等。因此,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民族团结、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深刻认识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采取更加切实、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着力加以推进。  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四)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手段,以推动文化创新为动力,以改革体制机制为保障,以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与全国文化建设、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建设、与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贡献。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五)基本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既要继承、保护、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又要推动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加强交流、和谐发展。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握规律性,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改革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生产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生产更多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先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断完善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六)目标任务。到2020年,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覆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群众读书看报难、收听收看广播影视难、开展文化活动难等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弘扬。实施一批重大文化项目和工程,推出一批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很高艺术水准的文化艺术精品,创作生产更多更好适应各族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文化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服务运行机制基本形成,政策法规更臻完备,政府文化管理和服务职能显著增强。文化市场体系更加健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格局更加合理。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迈出重大步伐,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三、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政策措施  (七)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建设,保障民族地区基层文化设施有效运转。地广人稀的民族地区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车和相关设备,建设和完善流动服务网络。大力推进数字和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和普及,形成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国家实施各项重大文化工程时,切实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倾斜力度。  (八)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事业。加大对民族类新闻媒体的扶持力度,加快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改造,提高信息化水平和传播能力,扩大覆盖面和受益面。对涉及少数民族事务的重大宣传报道活动、少数民族文字重大出版项目,给予重点扶持。逐步实现向少数民族群众和民族地区基层单位免费赠阅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普及科学文化技术知识的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等出版物。加强少数民族语文翻译出版工作,逐步提高优秀汉文、外文出版物和优秀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双向翻译出版的数量和质量。扶持民族类重点新闻网站建设,支持少数民族文字网站和新兴传播载体有序发展,加强管理和引导。少数民族出版事业属公益性文化事业,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加大对纳入公益性出版单位的少数民族出版社的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增加对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财政补贴。  (九)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广播影视事业。巩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成果,扩大民族地区广播影视覆盖面,对设施维护进行适当补助,确保长期通、安全通。提高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影视节目制作能力,加强优秀广播影视作品少数民族语言译制工作。提高民族地区电台、电视台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自办率,改善民族地区尤其是边远农牧区电影放映条件,增加播放内容和时间。推出内容更加新颖、形式更加多样、数量更加丰富的少数民族广播影视作品,更好地满足各族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  (十)加大对少数民族文艺院团和博物馆建设扶持力度。重点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少数民族文艺院团建设,积极鼓励少数民族文艺院团发展。扶持民族自治地方重点民族博物馆或民俗博物馆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民族博物馆。民族自治地方的综合博物馆要突出少数民族特色,适当设立少数民族文物展览室、陈列室。加强少数民族文物征集工作,改善馆藏少数民族文物保存条件,做好少数民族文物鉴定、定级工作,提升管理、研究和展示服务水平。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十一)大力开展群众性少数民族文化活动。鼓励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展演和体育活动,支持基层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活动,加强指导和管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发挥各族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努力探索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办好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十二)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开展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调查登记工作,对濒危少数民族重要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加大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力度,加快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强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扶持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搜集、保管、整理、翻译、出版和研究工作,逐步实现少数民族古籍的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工作,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予以重点倾斜,推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大对列入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力度。积极开展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工作,有计划地进行整体性动态保护。加强保护具有浓郁传统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建筑、村寨。  (十三)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尊重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国家保障各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鼓励各民族公民互相尊重、互相学习语言文字。尊重语言文字发展规律,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处理工作。在有利于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前提下,使各民族饮食习惯、衣着服饰、建筑风格、生产方式、技术技艺、文学艺术、宗教信仰、节日风俗等,得到切实尊重、保护和传承。加强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特点和规律研究,不断开辟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推进和谐文化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十四)大力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创新。促进现代技术和手段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应用,鼓励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优秀文化作品创作,提高少数民族文化产品数量和质量。加大对少数民族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力度,打造一批有影响的少数民族文学、戏曲、影视、音乐等文化艺术品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要进一步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倾斜。国家各级各类文化奖项,少数民族文化作品获奖应占合理比重,对优秀少数民族文化作品及有突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给予奖励和表彰,进一步激发少数民族文化创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十五)积极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把握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特点和规律,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培育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形成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鼓励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多样化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与教育、科技、信息、体育、旅游、休闲等领域联动发展。确定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门类,推出一批具有战略性、引导性和带动性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一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在重点领域取得跨越式发展。  (十六)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支持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新闻出版业发展,增加公共文化产品特别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化产品有效供给。进一步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率和影响力。发挥边疆少数民族人文优势,加强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促进和谐周边环境建设。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产品进出口市场监管,清除各类非法印刷品,加强卫星接收设施监督管理工作,防止非法盗版、接收、传播境外广播电视节目,有效防范境外敌对势力文化渗透活动,维护边疆地区文化安全。  (十七)努力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切实增加少数民族文化在国家对外文化交流中的比重。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参与中外互办文化年和在国外举办的中国文化节、文化周、艺术周、电影周、电视周、文物展、博览会以及各类演出、展览等,促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打造一批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精品,巩固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已有品牌,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文化国际影响力。大力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与海外华人华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的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为促进国家和平统一服务。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四、完善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十八)完善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政策法规。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立法工作,适时研究制订有关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快制定和完善从事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政策和资质认证、机构和团体建设等方面的相关标准和办法。研究、制定或修订有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政策法规时,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增加专条专款加以明确。推动国家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十九)深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实行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业务分类管理,对公益性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引入竞争机制,采取政府招标、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形式,对重要少数民族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给予扶持。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单位按照有关规定转企改制,在一定期限内给予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做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的政策衔接,按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制定相关政策。  (二十)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经费保障,加大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在安排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和宣传文化发展相关经费时,逐步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继续实行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二十一)加大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队伍,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着力培养一大批艺术拔尖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积极保护和扶持少数民族优秀民间艺人和濒危文化项目传承人,对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突出贡献的传承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抢救濒危文化,推动相关学科建设,培养濒危文化传承人。  五、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领导  (二十二)切实把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评体系。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调查研究,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做出部署,狠抓落实。关心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工作部门和单位的建设,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突出困难和特殊问题,充分调动和有效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十三)推动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政府统筹协调、业务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格局。各有关部门编制规划、部署工作,要把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加大支持力度,确保目标任务完成。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开创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本意见的精神,结合实际,制定贯彻实施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本意见贯彻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  国务院  二○○九年七月五日⑵2010年12月22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国务院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国务院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2010年12月22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上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 杨 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我受国务院的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近年来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始终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不断采取有力措施,大力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人口一亿多,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总面积的64%,西部和边疆绝大多数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任务,不仅关系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而且关系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落实“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高度,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确立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召开了新世纪新阶段第一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作出了我们党关于民族工作全局的第一个决定,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5〕10号),发布了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第一部行政法规,即《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召开了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出台了支持广西、宁夏等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文件。这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一贯方针,重点在政策、资金、体制机制上采取有力措施,务求在促进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上取得明显成效。几年来,我们按照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认真履行职责,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国家将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的全部,120个自治县中的绝大多数,都纳入西部大开发范围。对其他未列入西部大开发范围的自治县,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予以扶持。10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充分享受到了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成果和变化。此外,国家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仅“十一五”期间就有14个。既有涵盖整个民族地区的全局性重大举措,如中发〔2005〕10号文件和《若干规定》,又有针对各个民族地区实际,因地制宜制定的专项政策,如促进西藏、新疆、宁夏、广西、云南边境地区以及青海等省藏区发展的政策文件;既有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优惠政策,如扶持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的优惠政策,又有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的具体举措,如关于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等。同时还有针对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专项培养政策,如在新疆、西藏开展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养工作,实施“青海三江源人才培养工程”等。这些政策举措,针对性、操作性都很强,“含金量”也很高,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比如,国家不断加大对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2009年推进兴边富民行动覆盖了全国所有136个边境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8个边境团场,累计投入资金22亿多元,有效加快了边疆地区建设步伐。  (二)切实加强规划指导。国家在制定实施“十一五”规划时,明确要求总体规划和各地区各部门的发展规划都要重点向民族地区倾斜。同时,积极编制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各种专项规划。据统计,仅国家制定实施或支持地方实施的专项规划就有28个,包括《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规划》、《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规划》以及《新疆南疆三地州抗震安居工程建设规划》、《云南省扶持莽人克木人发展总体规划》、《阿合奇边境扶贫试点规划》等。这些规划,对于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实施以来,共投入扶持资金37亿多元,安排项目1万多个,使重点扶持的640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绝大多数都提前实现了规划目标。与此同时,国家还批准实施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等重点区域发展规划,有效带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三)不断强化资金项目支持。国家通过提高转移支付系数、增加特殊支出项目等办法,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从2006年起,中央财政在对8个民族省区、30个自治州实施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的基础上,又将53个非民族省区、非民族自治州所辖的自治县纳入了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范围。此外,还在扶贫、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加大了专项资金投入的力度。“十一五”以来,累计安排民族8省区财政扶贫资金342.4亿元,年均增长15%,高于同期中央财政补助地方扶贫资金的增幅;安排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0.4亿,年均增长28.9%,高于同期财政扶贫资金总量的增幅;累计安排5个自治区的投资规模1190多亿元,年均增长32%;通过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贷款实施贷款优惠利率累计贴息34.09亿元,带动金融机构向民贸民品企业放贷1200多亿元。这些资金投入,帮助建成了一批机场、公路、港口、水利枢纽等基础设施项目和重点产业项目,对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进一步加大对口支援力度。国家坚持推动对口支援不断向纵深发展,东部15省市对口帮扶西部10省区的机制不断完善,中央各部门对口帮扶贫困地区的力度不断加大。同时,有关省区市还结成了良好的扶贫协作关系,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地区开发建设。国家先后组织60多个中央国家机关、18个省市、17个中央企业对口支援西藏,截至2008年底,累计投入对口援藏资金110多亿元,建设项目6000多个。对口援疆工作扎实推进,累计投入援疆资金39亿元。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新疆工作座谈会,又进一步完善了对口援藏、对口援疆办法,建立了援助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实施干部、人才、经济、科技、教育、医疗卫生全面支援。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20个省市对口支援灾后重建,援建资金达到674亿元。上海市对口支援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德昂族,2006年以来,共投入扶持资金2860多万元,安排项目350多个,推动德昂族聚居村基础设施建设跨越式发展,群众生活已接近或达到当地中等水平。  二、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物质基础不断巩固,但当前加快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比较突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总的看,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最近五年,可以说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也是各民族大团结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的五年。  (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十一五”以来,民族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每年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高于全国平均增速,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09年,民族8省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4619亿元,年均增长13.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014元,占全国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31元,分别比2005年提高5328元和1654元。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增长速度自2002年以来连续八年保持全国第一,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排名由第24位上升到第15位。  (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十一五”以来,国家共投入1670多亿元支持民族地区公路、水运、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十五”时期的2.2倍。到2009年底,民族地区公路总里程达到88万公里,乡镇通公路比重达到98%,建制村通公路比重达到88%。青藏铁路、南疆铁路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新建铁路里程达到1万公里以上。其中,2006年青藏铁路建成通车,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通信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目前除西藏部分地区外,边疆省区已全部实现行政村通电话。实施邮政局所改造,邮政普遍服务能力有效改善。2006年以来,中央用于民族地区的水利建设投资251亿元,一批大型水利工程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其中,2007年竣工的宁夏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结束了当地灌区两千多年无坝引水的历史。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三)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壮大。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2005年,民族地区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9∶42∶39,到2009年调整为15∶46∶39。农牧业比重明显下降,工业比重显著上升,经济发展的后劲进一步增强。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重大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新疆的石油、天然气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三位和第一位,棉花产量居全国首位。内蒙古的乳业和羊绒制品多年稳居全国第一位,同时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煤电能源基地。广西是全国最大的蔗糖、蚕茧生产和综合利用基地,产糖量约占全国的60%,产蚕量占全国的30%,居全国之首。云南的花卉产业,年产值达200亿元,出口创汇1亿美元以上,成为亚洲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青海成为全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广西、贵州、宁夏已成为我国铝产业的重要省份。旅游业已成为西藏、云南、新疆、广西等省区的支柱产业。  (四)社会建设扎实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显著成效。国家率先在民族地区实行“两免一补”政策。目前,民族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8.5%,高等院校发展到160多所。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待遇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在全国覆盖面平均为24%,而5个自治区中西藏已经实现全覆盖、新疆覆盖面达66%、宁夏覆盖面达63%,30个自治州中已有11个实现全覆盖,120个自治县中已有49个纳入试点县范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覆盖民族地区所有县(市、区、旗)。2006年以来,中央投入专项资金150多亿元,改善民族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条件。支持民族地区全面建立了农村最低保障制度,5个自治区享受低保的群众达330万人。扶贫工作成效显著。2009年,民族8省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已从2001年的3076.8万人下降到1452万人。西部地区9400多万人的饮水  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得到了解决。文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农(牧)家书屋建设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广播、电视覆盖率大幅提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工作得到加强,农牧民群众看得懂、用得上的出版物品种数量大幅增加。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力度加大。民族地区吃饭难、上学难、看病难、听广播看电视难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五)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局部生态明显改善。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全国生态建设规划的重点地  区和重点工程绝大多数在民族地区。“十一五”规划确定的22个限制开发区域,有19个在民族地区,占86.4%。继续在民族地区实施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进一步加大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力度,扎实推进青海三江源地区、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以及塔里木河等流域治理,启动实施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使局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退牧还草工程实施以来,累计安排投资136亿元,建设草原围栏5174万公顷,补播改良重度退化草原1240万公顷,工程区植被覆盖率平均增长14个百分点,产草量增长68%。  当然,在看到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加快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非常突出。第一,与全国特别是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仍然明显存在,并呈继续拉大趋势。2009年,民族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2.9%,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2.4%。第二,扶贫开发任务仍然艰巨。2009年,民族地区尚有1955万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总数的54.3%。南疆三地州、四省藏区、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地区、滇黔桂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及哀牢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地区等集中连片困难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比较多的地区,生存条件差,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是我国扶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第三,基础设施条件仍然薄弱。民族地区一些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路、气(沼气)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口未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缺乏基本生存条件需要易地搬迁的有600多万人。一些民族地区农村住房条件差、生活设施简陋,与小康标准还有很大差距。西南一些贫困山区的群众还住在茅草房、杈杈房中。第四,社会事业仍然亟待加强。民族地区多数县“普九”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基础脆弱,巩固提高的任务还很艰巨。一些地区教师严重短缺。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严重滞后,基本办学条件较差。一些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技术人员匮乏。一些边疆地区广播和电视覆盖率较低,一部分农牧民听不到、看不到、听不懂、看不懂广播电视以及读书看报难现象依然存在。第五,生态环保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民族地区水土流失、荒(石)漠化现象比较严重,自然灾害频发。这几年,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贵州山体滑坡、云南持续干旱、海南洪涝灾害,几次大的自然灾害,都发生在民族地区,造成了极大损失。全国牧区仍有90%的草原存在不同程度退化,牲畜超载过牧现象依然普遍。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严重制约了一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六,人才匮乏问题仍然突出。目前民族地区人才流失现象比较普遍,外地人才不愿去、本地人才留不住的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县及县以下基层单位普遍缺乏教育、卫生、农业、畜牧等专业技术人才。  对这些突出困难和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下大力气尽快加以解决。当然,我们也认识到,当前民族地区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成因比较复杂,既有自然的,也有历史的,既有社会的,也有体制机制和工作方面的。有些问题是长期积累下来的,解决起来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有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必须做长期打算和艰苦努力。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努力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极为关键的五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重点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难点也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民族地区地域辽阔、战略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是支撑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资源接续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我国大江大河的上游和涵养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搞好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关系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民族地区毗邻中亚、南亚、东南亚国家,连通亚欧,30多个民族与国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在我国对外开放总体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又是抵御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前沿。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防巩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努力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搞上去。要深入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认真落实中央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加大扶持力度,努力扭转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差距扩大趋势,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绝大多数民族地区基本消除农村贫困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赶上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民族地区发展后劲。  加快发展,必须首先突破基础设施落后这个“瓶颈”。我们将着眼大局和长远,继续把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摆在优先位置,加大中央财政投资力度,重点帮助建设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加快铁路、公路、民航、水运建设,加快打通省际“断头路”。优先帮助建设一批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小型公益性项目。实施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六到农家”工程。推进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逐步实现有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沥青路或水泥路。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和用电问题,确保群众喝上放心水、用上安全电。加强信息设施建设,着力提高信息网络普及水平,基本实现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全覆盖。  国家将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进一步完善投资政策,引导各类投资更多地投向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国家建设资金投入民族地区的比重,提高对公路、铁路、民航、水利等建设项目投资补助标准。今后,凡中央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西部地区县及县以下,以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州、市级配套资金,省级政府也要给予相应支持。  (二)不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将采取有力措施,支持民族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形成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着力发展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农牧业品牌。加快能源、矿产业发展。高标准、高水平地建设一批石油、天然气、煤炭、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能源基地,形成国家能源接续地。加大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勘探力度,加强有色金属等资源的综合利用,形成一批深加工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满足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特殊需要的特色产业。  国家实行有差别的产业政策。凡是有条件在民族地区加工转化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支持在民族地区布局建设并优先审批核准。继续对西部地区属于国家鼓励类产业的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鼓励类企业、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及优势产业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实行差别化的土地政策。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时适度向民族地区倾斜,增加民族地区荒山、沙地、戈壁等未利用地建设用地指标。继续执行民族贸易优惠政策,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利率在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降低2.88个百分点;技改贴息贷款在原有的基础上适当扩大规模。  (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支持民族地区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连着民心,关乎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国家大力支持民族地区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优先发展教育。加大中央财政对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积极稳妥地推进农牧区和偏远地区适当集中办学。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加大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加强双语教学,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落实好中职教育免学费政策,加大对民族地区产业发展急需的优势特色学科支持力度。在贫困山区和生态脆弱地区,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办好内地西藏班、新疆班和内地西藏、新疆中职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政府补助标准。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扩大救助范围。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健全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着力解决地方病、艾滋病多发问题。支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加快实施少生快富工程。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农村转移劳动者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切实搞好就业培训。支持劳动力输出地和输入地建立对接机制,建立并完善民族地区包括农村转移劳动者在内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在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过程中,继续向民族地区倾斜。加大民族地区社会救助力度,妥善解决民族地区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加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西新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春雨工程、东风工程和农(牧)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保障各族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着力保护民族文化遗产,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传承,发展民族手工业。继续实施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工程。切实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物和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译制、出版、发行和播映,提高覆盖能力,丰富各族群众的精神生活,促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国家将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切实加强民族地区各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各级政府用于发展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文化事业等方面的专项转移支付,重点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倾斜。  (四)继续做好扶贫开发工作,优先解决特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贫困问题不解决,必然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进程。国家将把特困民族地区作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实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工程,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有序开展移民扶贫,逐步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支持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牧区、边境地区开展扶贫开发,积极推进游牧民定居和农村牧区危房、茅草房、杈杈房改造工程,切实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提高对守边固土的边民、保护生态环境的农牧民的补助标准。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制定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十二五”规划》,在改善民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对外开放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重点支持已经列入扶持范围的边境县加快发展。同时,还要考虑把海南省6个民族自治县逐步纳入兴边富民行动范围。继续做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抓紧制定实施“十二五”专项规划。在重点扶持人口在10万以下的22个人口较少民族的同时,还要考虑把人口在10—30万之间的6个民族纳入扶持范围。要高度重视东中部地区少数民族发展问题,有关省市要切实负起责任,确保不让一个兄弟民族在小康建设进程中掉队。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扶持力度。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设立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在“十二五”期间要有较大的幅度增长,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加快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补偿机制,促进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  加强民族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关国家的生态安全。国家将抓紧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补偿机制,促进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整体趋好。着力推进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区、青藏高原江河水源涵养区、西南石漠化防治区、重要森林生态功能区建设,基本形成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加快推进退牧还草、石漠化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生态移民等10大重点生态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对一些重点湖泊采取预防性保护措施。继续推进一些大江大河的综合治理。加快民族地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减少地质灾害频发造成的损失。积极推进资源税改革,对煤炭、原油、天然气等资源税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各级政府建立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对属集体林的国家级公益林,随着国家财力的增长逐步提高补偿标准。适当增加对江河上游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从2011年起,中央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在内蒙古、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六)进一步加快人才资源开发,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加快发展,人才是关键。国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支持民族地区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制定实施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规划。继续实施东部城市对口支持西部地区人才培训、公务员对口培训、西部地区管理人才创新培训等重点人才开发工程。继续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加快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提升人才开发和人才吸引服务能力,推进人才服务工作。在公务员录用中,采取单独列出职位、调整报考资格等具体措施,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切实做好录用少数民族考生工作。继续做好中央和国家机关、经济发达地区与民族地区干部双向交流工作,适当扩大民族地区干部到内地以及中央国家机关工作的比例。按照国家规定,落实民族地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收入分配政策。在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动态调整机制时,统筹考虑民族地区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问题。  (七)切实加强民族团结,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要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认真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宣传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增强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在全国城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促进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发展进步。切实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加强和改进对进城务工经商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服务和管理,支持他们创业发展,帮助他们顺利融入城市生活。深入落实中央关于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决策部署,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及时排查化解矛盾隐患,妥善化解民族地区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依法妥善处理各种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依法打击敌对势力、分裂势力及其活动,坚决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八)加快建立健全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保障机制。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是中央的一项基本方针,也是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各级政府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完善相关制度,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在编制国家“十二五”规划时,要在发展区域、重点领域、工程项目、资金政策投入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有关部门编制的各种专项规划,将在资金、项目的安排上重点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倾斜,并给予更多、更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国家支持各省区市从本地实际出发,编制、实施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专项规划。进一步建立健全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民族地区的工作机制,大力实施干部、人才、经济、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全方位对口支援。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切实把中央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决策部署、政策措施、规划等落到实处,确保实效。要切实完善国家民委委员制度,充分发挥这一制度的作用,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形成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一定要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大的关心支持下,再接再厉、扎实工作,努力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⑶国家民委、科技部、农业部、中国科协《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民委发〔2008〕245号)国家民委 科技部 农业部 中国科协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民委发〔2008〕24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民(宗)委(厅、局)、科技厅、农业厅、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宗局、科技厅、农业厅、科协: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技事业发展,提高群众科学素质,帮助民族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现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技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技工作的重要意义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民族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4%,边疆地区大部分是民族地区;民族地区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国85%以上;民族地区资源非常丰富,水利资源蕴涵量占全国的66%,石油基础储量占全国的22.05%,天然气储备量占全国的41%,煤炭储量占全国的36.0%;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比较恶劣,海拔3000米以上的区域占民族地区总面积的30%左右,耕地面积只占民族地区总面积的5.4%。因此,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保障边疆安全的迫切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必然要求。通过科技工作促进民族地区发展,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科技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科技投入持续增加,科技平台建设不断完善,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科技专项比例不断提升,科技对口支援力度逐年加大,极大地推动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科技进步,民族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加强,少数民族群众科学素质明显提升,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目前,与全国相比,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科技工作依然滞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一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科技工作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科技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科技创新能力普遍较低,成为制约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四)本世纪头20年,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做好少数民族科技工作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能动地把握这良好的机遇期,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科技工作。  二、明确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五)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战略,全面提升科技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科学素质,针对少数民族群众和民族地区的实际需求,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探索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技工作的新机制、新模式,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六)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技工作的目标是: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技人才培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民族地区科技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点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明显改善,提高科技信息服务能力;大力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能力;加强科技投入,扶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科普宣传品的翻译出版、广播电视网站的建设,建立更加广泛的科技传播渠道;加强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建设,建立科普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七)加强对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技项目的扶持力度。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重点支持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公益技术、特色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优先发展能源、资源与环境保护技术;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农业资源的研究与保护,加快农牧业技术的全面升级;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促进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建立民族语言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依靠科技支撑,提升民族地区公共服务领域科技水平,培育和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企业创新能力。  (八)高度关注民生,重视科技惠民。推进以改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民生为重点的科技进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多发病、地方病、流行病的研究与防治技术开发,提高防病、治病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强民族特殊体质研究,提高卫生防疫技术;加强民族医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工作,推动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提高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的科技水平,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加强对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技支持;在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星火计划等面向基层的国家科技计划中,加强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基层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  (九)加强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将民族地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重点项目优先纳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统筹安排;采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指导和扶持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的院校、科研机构建设符合民族地区科技发展需求的实验室、工程中心、野外实验台(站)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多层次、多功能、多语种、交互式科技信息网络,提高科技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能力,拓宽民族地区与内地科技部门的信息交流渠道,促进民族地区的科技需求与内地科技优势的迅速对接,有效提高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十)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繁荣面向少数民族群众的科普创作,大力提高科普作品的原创能力;加强民族地区公众科技传播体系和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更加广泛的科技传播渠道;加强示范引导,进一步提高科普工作的社会动员能力。  (十一)整合科普资源,加强科普宣传。开发集成与共享服务相结合,提高少数民族科普资源服务水平。鼓励并扶持双语(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科普宣传品的创作、整理和翻译出版;集成、积累和整合少数民族语言科普资源,形成少数民族科普资源库;开展优秀少数民族科普作品的推介、展演、展映、展播和展示活动,鼓励和支持科普资源的区域性合作,扩大少数民族科普资源的共享范围。  (十二)创新、拓宽面向少数民族群众科普宣传工作的手段和渠道。充分体现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注重科普宣传与各类纪念活动、文化艺术相结合;在科技活动周、科普日、星火三十分、三下乡、科普之冬(春、夏)、科普大集、科技专家服务三农等重点品牌科普宣传活动中,注意运用民族语言文字开展科普宣传;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体开展经常性科普宣传;支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媒体开设科普专栏和科普节目;探索利用移动通讯、网络等新的技术手段和方式来开展科普宣传。  (十三)多渠道吸纳优秀人才,开展有计划的教育培训,发展科技人才队伍和科普队伍。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对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继续做好民族职业教育示范点的建设和推广工作,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通过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研项目和任务的带动,吸引和凝聚更多的少数民族和民族院校的科技人才,为民族地区的科技工作服务;组成由少数民族优秀科技人才参加的、专兼结合的科普专家队伍;引导和动员民族高校的科技专家主动投身科普宣传工作,积极开展少数民族科普资源的创作和翻译,经常性地参加科普宣传活动;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的建设,形成省(区)、市(地、州、盟)、县(区、旗)完善的工作网络;鼓励民族高校的在校大中专学生,参加科普宣传活动,增强科普宣传活动效果;加强民族地区农村基层科普组织的建设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加强业务指导,优化工作环境;重视少数民族科普宣传工作者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提升其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开展科普宣传工作的能力。  (十四)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合作共赢。进一步推动内地对民族地区的科技支援。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多方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大力促进内地的技术、人才和资金优势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对接,建立充满活力、有效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科技支援民族地区的工作机制;在保护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环境的基础上,鼓励东部地区向民族地区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促进形成特色支柱产业;鼓励和吸引内地科研院所、高校到民族地区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建立长期的互惠合作关系;相关部门密切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搭建内地和民族地区供需对接与技术交易平台,促进技术合作与技术转移。  四、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技工作的保障措施  (十五)建立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技工作的长效机制。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要在有效利用自身资源开展工作的基础上,加强部门协同,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共同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技进步。要做好共建示范点和示范队的建设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加强交流,加强宣传工作,表彰和奖励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技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树立先进典型。要发挥民族工作联席会、科普工作联席会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联席会的组织协调作用,统筹部署,集成资源,引导全社会共同推动民族地区科技工作。各级民族工作部门要提高认识,把科技工作作为民族工作的重要职能任务切实加强领导,认真履行职责,通过政策引导、创新机制、搭建平台和开展活动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和手段,加强协调、发挥优势、整合力量,积极参与、密切配合有关部门,制定本地区科技发展规划和促进当地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协调有关部门做好贯彻落实工作;做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技工作的调查和研究,为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各级科技、农业部门和科协组织要发挥民族科技工作主力军作用,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科技进步。   (十六)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技工作经费保障。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科技工作投入力度,在安排科技、科普经费和科技专项时,要结合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适当给予倾斜;民族工作部门要在发展资金等资金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科技工作。              国家民委科技部农业部中国科协                              二○○八年十一月三日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⑷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的决定》(云发[2009]13号)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的决定 云发[2009]13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作出“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全省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步伐,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现结合我省实际,作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做好新时期云南民族工作的重大意义  (一)云南民族工作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省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各族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发生了历史性飞跃,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工作全局,提出“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战略目标,出台一系列加强民族工作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在全国率先实施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率先制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地方性法规,率先制定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特殊政策,率先实行“三免费“义务教育,率先提出并实现25个少数民族在省直部门都有一名厅级领导干部,大力推进兴边富民等一系列扶持发展工程,开创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全省保持了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各族群众生活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民族工作的基本经验是: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工作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结合云南实际,切实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必须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关注民生作为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实行分类指导,因地因族制宜,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必须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加强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知识的宣传教育,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必须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问题,建立健全维护民族团结的长效机制;必须把大力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作为解决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工作的关键,大力培养,大胆选拔,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必须充分发挥民族工作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协调,形成合力。  (二)新时期云南民族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我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基础十分薄弱,发展不足、发展不平衡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省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部分群众生产生活还比较困难,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十分艰巨;民族问题与复杂社会矛盾相互交织,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隐患趋于增多,处理难度加大;随着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境外敌对势力不断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进行渗透破坏,反分裂、反渗透的斗争形势更加复杂。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新时期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把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学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云南加快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中国特色、云南特点“的思路,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实行更大的优惠政策,投入更多的资金,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努力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维护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平等权益。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新时期云南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四)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紧紧围绕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民族工作根本任务,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平等为原则、发展为根本、人才为关键、团结为基础,采取特殊政策措施,以实施兴边富民等六大工程为重点,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面推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促进科学发展、维护边疆安宁、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云南的目标。  (五)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促进共同进步。以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特殊困难为切入点,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制定实施符合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际的特殊政策措施和发展规划,缩小发展差距,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坚持民族平等,增进民族团结。坚持民族平等,维护和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坚持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健全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把提高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各族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进步。  --坚持分类指导,实行梯次推进。坚持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重点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边境地区、人口较少民族、特困民族和散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扶持力度,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拓宽增收致富渠道,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  --坚持自力更生,强化政策支持。坚持国家支持、发达地区支援、社会帮扶、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民族地区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六)主要目标。到2015年,全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特色优势产业形成规模,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居民收入和人均受教育年限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和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机制更加健全,少数民族人才比例与其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基本相适应,结构更趋合理。民族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具有云南特色的民族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维护民族团结的工作机制更加健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更加巩固。  三、突出重点,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学发展  (七)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民族自治地方、边境县(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优先安排与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免除县及县以下和财力不能自给的民族自治州配套资金。提高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大力发展特色集镇。到2015年,实现到村公路通畅、村村通电并城乡同网同价、通广播电视、通电话、有安全饮用水、有学上、有卫生室、有文化室、有抗震安居房、有稳定解决温饱的基本农田、有沼气等清洁能源。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八)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支持民族地区立足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优先发展循环农业、特色农业、农村二三产业、生物能源产业、乡村旅游等。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培育民族地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专业大户给予信贷支持,推进农业产业化,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扶持民族贸易、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和传统手工业品生产发展的税收、金融、财政等优惠政策。  (九)加快建立生态建设和资源开发补偿机制。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切入点,对确定为自然保护区和因执行环境保护政策而造成财政减收、增支以及影响到群众生产生活的民族地区,由上级财政通过转移支付、项目支持和专项补助等方式给予补偿并提高补偿标准。在民族地区收取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通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予以支持。在民族地区实施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要切实维护当地群众的合法权益,保证群众的生产生活高于原来的水平。  (十)着力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按照“省做规划、州(市)负总责、县(市、区)抓落实、项目到村、扶持到户“的原则,加大省、州(市)、县(市、区)各级各类资金整合力度,强化对少数民族群众的直接扶持,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从现在到2015年,重点做好六项工程的规划和实施。  实施兴边富民扶持发展工程。制定和实施兴边富民扶持发展规划,整合各类资金,每年建设一批兴边富民示范村,重点解决边境地区发展和各族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特殊困难和问题,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社会事业,使边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实施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扶持发展工程。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成果,制定和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发展“十二五“规划。根据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发展实际,加大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力度,创造条件,对一些民族乡扶贫开发实行整乡推进。增加专项资金,强化资金整合,对已达标的村给予继续扶持;对未达标的村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合力攻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经济社会发展达到全省中等以上水平。  实施特困民族地区扶持发展工程。制定和实施扶持特困民族地区发展规划,以景颇、佤、拉祜、傈僳等特困民族聚居行政村和自然村为单位实施整村推进,整合扶贫、支农、民族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资金,加大安居温饱、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易地搬迁和劳务输出力度,使特困民族聚居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实施散居民族地区扶持发展工程。制定和实施扶持散居民族地区发展规划,以民族乡和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达到30%以上的行政村、自然村为重点,整合各类资金,加大扶贫开发整乡、整村推进力度。对民族乡基础设施建设、整乡推进给予优先安排,对小城镇建设、特色产业和社会发展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力争到“十二五“末,使散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达到当地中等以上水平。  实施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程。制定和实施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安排专项经费,为我省25个世居少数民族各设计一套具有民族传统风格和民族建筑元素的现代生活民居图册,采取国家补助、群众自筹等方式,在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易地搬迁、抗震保安、民房改造过程中进行推广,使每个世居民族都有一批具有本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及时代特征的村寨,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实施少数民族劳动者素质提高工程。制定和实施少数民族劳动者素质提高工程规划,整合资源,加强民族地区科技设施和服务网点建设,扶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科普宣传品的翻译出版;加强民族地区劳动力培训,大力培养致富带头人、当家理财人、文化传承人等实用乡土人才;扫除少数民族青壮年文盲,强化成人职业教育和科技培训。  (十一)优先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坚持不懈抓好基础教育,优化资源,集中办学,在民族地区增办一批寄宿制民族中小学校,继续办好省定41所民族中小学校和33所贫困县一中民族部,在没有民族中小学的县级中小学开办民族班。对省定41所民族中小学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编制、生均公用经费和学生生活补助标准给予增加和提高;把云南民族中学扩建为一级一等完中。在云南师范大学附中增办民族班。进一步加强“双语“教育,把“双语“教育纳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开办一批“双语“幼儿园,对“双语“教师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绩效工资等方面给予倾斜,把云南民族大学建成“双语“人才培养基地。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对在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就读的少数民族农村贫困家庭以及城市低保户子女实施免费教育并给予生活补助。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把云南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改扩建工程纳入省重点工程规划实施,使其成为在校生8000人以上的民族职业教育示范基地。  积极发展民族高等教育。继续对农村、边境地区和在校生比例低的少数民族实行加分照顾政策。省内各高等院校要根据当地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需要,划出一定比例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加快云南民族大学的建设与发展,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扩大少数民族预科招生规模,并按本、专科院校生均标准核拨经费。办好特有民族大专班,开办特有民族本科班,实行免学费政策并给予生活补助。力争到2015年,实现高等院校少数民族在校生比例与其人口比例相当。  (十二)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事业。优先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物、出版、语言文字、报刊等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扶持力度,促进民族文化强省建设。  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工程要向民族地区倾斜。争取国家支持,增设少数民族语广播电视卫星频道,扩大少数民族语广播影视译制语种和覆盖面,设立云南少数民族广播影视译制中心和8个边境州市分中心。分民族建设我省25个世居少数民族博物馆,在云南民族博物馆实施云南民族文化宫建设工程,使之成为我省收藏、保护和研究开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各民族传统节庆活动的重要场所和基地。  加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力度。开展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普查和规划,加强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物和珍贵实物资料、重要遗址、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技艺的保护和研究开发,开展少数民族文化和语言文字资源数据库建设,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实施民族文化精品战略,打造一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品牌,建设一批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村寨,培养一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定期举办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和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  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事业。省财政对省级民族类重点刊物、重要网站和编撰出版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向基层民族地区免费赠阅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  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定期举办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锦标赛。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和项目挖掘推广,建立一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城乡社区。积极组织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对获奖运动员按我省参加全国运动会等重大比赛奖励办法给予奖励。  (十三)扎实推进民族医药卫生事业。加快完善民族地区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健全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对符合资助条件的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的个人参合费用由财政全额承担。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基层卫生设施建设,安排相应的医疗设备、药品补助等业务经费,保障正常运转。建立完善发展民族医药事业的政策措施,制定民族医药事业发展规划,健全民族医药服务体系,扶持一批民族生物制药产业,建设一批民族医药医院。  (十四)稳步提升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扩大民族地区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快完善民族地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边境地区、藏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特困民族和民族乡符合条件的低收入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对边境沿线行政村生活困难,但因守土固边而不能易地搬迁的少数民族群体,实行专项补助制度,使其生活水平不低于所在县中等水平。  (十五)拓展民族地区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加大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力度,支持民族地区参与全球性、区域性和双边、多边合作,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加大边境贸易区和口岸建设力度,完善边贸政策,充分发挥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地缘优势,以及边民同族同源、语言文化相近的文化优势,推动边境地区与相邻国家地区之间相互开放市场,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边境地区繁荣发展。  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十六)全面贯彻落实民族法律法规。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务院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云南省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办法》、《云南省民族乡工作条例》、《云南省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和办法,确保民族法律法规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各级人大常委会要加强对民族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提出意见和建议。  (十七)健全具有云南特色的民族法制体系。加强对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各项配套法规的制订和修订,健全和完善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制定和完善关于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民族事务管理、清真食品管理、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管理、少数民族丧葬管理、民族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健全和完善符合云南省情的民族法制体系,依法建立和完善具有民族特色的村规民约,推进民族工作依法行政。  (十八)加大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把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作为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群众拥护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使其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按照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采取有力措施,优先选用少数民族干部,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在全省各级党政领导班子中的比例。民族自治地方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选配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市、县、乡党政领导班子和各部门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民族工作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定期、不定期向组织人事部门推荐优秀少数民族干部。组织部门在配备少数民族干部和调整民族自治地方领导班子时,要充分听取民族工作部门的意见。要进一步拓宽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来源,在全省招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对少数民族考生实行划定比例、单设岗位和定向招录等措施。要加强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把更多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  (十九)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按照“不仅要教育群众,更要教育干部;不仅要教育少数民族干部,更要教育汉族干部;不仅要教育一般干部,更要教育领导干部“的要求,将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知识的宣传教育纳入各地各部门党委(党组)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纳入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公务员招录和媒体从业人员上岗培训的范围,纳入全省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教材,纳入公民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支持民族地区举办民族节庆活动,提高民族自治地方逢十周年庆祝活动补助标准。各级党委、政府要定期召开民族团结进步表彰会议,对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记功和奖励。要加强民族团结示范点和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建设,加大对民族类宣传媒体的扶持力度,创办《今日民族》中小学版,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民族知识普及教育。使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  (二十)正确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加强对影响民族团结“热点“、“难点“问题的协调化解工作,正确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凡属违法犯罪的,不论涉及哪个民族、信仰何种宗教,都要依法处理。既要防止把涉及少数民族成员、群体的一般民事纠纷和刑事案件归结为民族问题,又要防止由于处理不及时、方法不得当使个体问题发展成群体问题,使一般性的群体事件发展成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要最大限度地团结和依靠各族干部群众,坚决打击各种渗透、破坏、分裂活动,维护祖国统一、边疆安宁。  (二十一)健全和完善维护民族团结的长效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处理影响民族团结问题的长效机制,坚持和完善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位、任务落实、量化管理、经费保障,确保民族团结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对民族类学会的支持和指导,发挥其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作用。要定期进行民族团结工作形势研判,认真开展影响民族团结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不断完善涉及民族方面的群体性事件预案,努力把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问题解决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二十二)加强城市民族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城市民族工作的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做好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和供应工作,不断规范和保障少数民族在传统节日、饮食、丧葬等方面的特殊需要。加强对城市少数民族群众的服务和管理。安排专项工作经费,健全工作机制,为城市民族工作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二十三)加强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工作。密切联系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做好包括民族上层爱国人士、宗教界有影响的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少数民族英雄模范代表和少数民族在社会各界的代表等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安排专项经费,建立学习、参观、慰问等工作机制,关心和解决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在学习、生活、医疗、住房等方面的特殊困难和问题,保障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的生活不低于当地中等收入群体生活水平,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在化解矛盾纠纷、做好群众工作方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五、强化措施,确保云南民族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二十四)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把民族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民族工作,每年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民族工作。要建立民族工作的目标责任制,把民族工作作为考核党政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政绩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要加强各级党委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和人员保障,不断完善民族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地各部门在研究问题、制定规划、出台政策的过程中,都要从云南地处边疆、民族众多、发展不平衡的特殊省情出发,充分听取和征求民族工作部门意见,使各项政策措施更加符合民族地区和民族工作的实际。要加强民族地区基层组织建设和政权建设,巩固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确保党在民族地区各项政策的落实。  (二十五)加大投入。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边境县(市)和民族乡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财政转移支付和民族优惠政策财政转移支付等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上级财政在测算一般性转移支付时,要充分考虑民族自治地方和民族乡的公共服务支出成本差异,补助系数应当比一般地区高5个百分点,对民族自治地方55个贫困县还要适当提高。上级政府出台税收减免政策造成民族自治地方财政减收部分,在测算转移支付时要充分考虑和给予倾斜。  确保民族专项资金的逐年增加。从2010年起,在确保原有边境民族工作经费、民族事务费、少数民族地区补助费、民族地区企业发展贷款财政贴息补助资金、电脑农业推广专项经费财政投入不变的基础上,省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民族机动金、散居民族工作经费每年按10%的比例增加;在民族工作部门设立省级25个世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经费每年2000万元,主要用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抢救保护,民族文物、古籍的收集整理,濒危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口传文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各州(市)、县(市、区)要逐年增加民族机动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民族文化抢救保护经费、民族工作经费等专项经费。  (二十六)加强民族工作队伍建设。根据新时期民族工作需要,加强民族工作部门建设,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帮助民族工作部门解决实际困难,不断增强民族工作部门的协调能力和调控能力。全省16个州(市)设立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自治州所辖县(市)、民族自治县和民族工作任务较重的县(市、区)要设立民族事务局,其他县(市、区)也应在政府组成部门中保留民族工作机构。要加强民族工作部门干部队伍建设,注重从民族工作部门选拔熟悉民族政策的优秀年轻干部到其他部门和基层任职,注重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充实民族工作部门。民族工作部门和广大民族工作者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加强学习,认真履职,当好参谋助手,不断提高驾驭和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二十七)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加强对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调查研究,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思路和政策措施,推动民族理论应用研究和民族政策研究的创新发展。要密切关注国际民族问题发展变化对我省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的影响,研究相应的对策措施。要建立完善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和民族关系监测体系,加强民族工作信息化建设,牢牢掌握民族工作主动权。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二十八)加强监督检查。要强化民族工作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能。对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民族工作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情况及时进行监督检查;对民族法规和民族政策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我省各项民族事业发展规划进行监督检查;对有关部门履行民族工作职责,促进民族政策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民族工作部门每年都要对各地各部门贯彻执行民族政策的情况进行评估,并报告党委、政府,作为实行民族工作目标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  各级党委、政府和省直各部门要按照本决定的精神,结合实际,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省委、省政府督查室对本决定的贯彻落实情况每年进行一次专项督查,跟踪问效,定期通报。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二○○九年九月八日⑸云南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10〕136号)云南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10〕136号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精神,促进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结合云南实际,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一、繁荣发展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重要意义(一)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的边疆省份,是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缩影。云南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增强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各民族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繁荣发展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是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需要,对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边疆安宁、国家文化安全,凝聚各族人民的力量和智慧,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二)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取得了历史性重大成就。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得到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学艺术日益繁荣;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交流不断加强;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提高各族群众文明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三)繁荣发展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在充分肯定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应看到我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比较薄弱、服务运行经费保障机制亟待建立,少数民族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不够健全,文化人才匮乏,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强,传统文化遗产损毁、流失、失传等现象严重,境外敌对势力利用文化进行渗透的问题依然突出。各地、各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民族团结,保障边疆文化安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高度,深刻认识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着力推进我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二、繁荣发展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四)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以推动文化创新为动力,以改革体制机制为保障,以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与全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提高少数民族文化软实力,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推动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强省作出贡献。(五)基本原则。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既要继承、保护、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又要推动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加强交流、和谐发展。坚持把握规律性、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生产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作更多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先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坚持因地制宜、因族举措、分类指导,不断完善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六)目标任务。“十二五”期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运行保障机制更加完善,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基层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实施一批少数民族文化重点项目工程,建立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物、古籍资源数据库,提升改造云南民族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扶持建设一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和传承点,实施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程,推出一批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文化艺术精品。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迈出更大步伐,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七)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在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两馆一站一室”等文化设施建设重点工程,以及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文化遗产保护、兴边富民文化建设、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工程时,要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倾斜。建成一批标志性民族文化设施。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实用、便捷、高效的少数民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八)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事业。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事业是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各级财政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快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改造,积极发展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出版和数字化传输为主要特征的新兴出版业,加快出版方式转变,提高信息化水平和传播能力,扩大覆盖面和受益面。对涉及少数民族事务的重大宣传报道活动、少数民族文字重大出版项目、少数民族题材汉文重大出版项目,给予重点扶持。逐步实现向少数民族群众和民族地区基层单位免费赠阅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普及科学文化技术知识、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图书及《今日民族》等出版物。建立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基地,确保云南所有少数民族文种每年都有3种至5种图书出版物。鼓励民族自治地方创办少数民族文字报刊,扩大少数民族文字出版总量,不断促进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九)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广播影视事业。加大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实施力度,扩大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广播影视覆盖面,对设施维护进行适当补助,确保长期通、户户通。争取多方支持,增设少数民族语广播电视卫星频道,提高少数民族语广播影视节目制作能力,设立云南少数民族广播电视译制中心和8个边境州(市)分中心。加强优秀广播影视作品少数民族语译制工作,确保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每年都有2部至3部优秀影视译制作品。在继续办好云南人民广播电台现有少数民族语节目的同时,逐步增加其他民族语节目,提高民族自治地方电台、电视台少数民族语节目自办率。不断改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农村电影放映条件,确保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1场电影。推出更加丰富的少数民族广播影视作品,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十)加强民族博物馆建设。重点扶持和打造云南民族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品牌,并比照同级博物馆享受免费开放补助政策,使之成为我省收藏、保护、研究、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和基地。逐步建设我省25个世居少数民族博物馆,努力形成以省级民族博物馆为龙头、民族自治地方博物馆为骨干、25个世居少数民族博物馆为基础的少数民族博物馆体系。加大濒危少数民族文物的抢救保护力度,注重征集跨境民族和东南亚地区有代表性的民族文物,改善各级各类民族博物馆的文物收藏保存条件,提升管理、研究和展示服务水平,扩大对外交流的渠道和范围。(十一)加大少数民族文艺院团建设扶持力度。实施少数民族文化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打造一批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艺术品牌。大力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文艺院团建设,支持民族自治地方创作独具特色的歌舞精品剧(节)目,促进白剧、彝剧、傣剧、壮剧、藏戏等民族剧种挖掘潜力,壮大实力。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要求,积极推进少数民族文艺院团的改革和发展。民族自治县和边境县、藏区县国有少数民族文艺院团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给予扶持,开展公益性文化艺术活动。(十二)大力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惠民活动和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采取有力措施,大力促进少数民族文化惠民活动蓬勃发展。定期举办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和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积极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各州(市)根据当地实际,定期举办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和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传统文化艺术活动。定期举办省、州(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省级锦标赛,积极组团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对获奖运动员和项目,按照我省参加全国运动会等重大比赛奖励办法给予奖励。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挖掘推广和人才培养,建立一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推动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进入城乡社区。(十三)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实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物、古籍、濒危文化遗产抢救保护4项工程。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普查和规划,加强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物和珍贵实物资料、重要遗址、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技艺的抢救保护和研究开发。研究制定少数民族文物、古籍鉴定办法,建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数据库,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加快濒危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依托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建立一批传承基地。(十四)尊重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尊重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保障各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鼓励各民族公民互相尊重、互相学习语言文字。在有利于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前提下,切实尊重、保护和传承各民族饮食习惯、衣着服饰、建筑风格、生产方式、技术技艺、文学艺术、节日风俗等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特点和规律的研究,不断开辟教育传承和推动社会传承等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推进和谐文化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十五)大力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创新。有计划、有重点地扶持我省25个世居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力争到2015年,使我省25个世居少数民族都具有代表性的影视、文学、戏曲、音乐、舞蹈、美术、工艺、建筑、风情、服饰、饮食等精品项目,培养一批创新型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人才队伍。设立云南省人民政府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奖,定期对优秀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作品及有突出贡献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工作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十六)积极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把握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特点和规律,逐步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培育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形成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运行机制。采取特殊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发展壮大民族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与教育、科技、信息、体育、旅游、休闲等领域的联动发展,努力建设一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园区,积极发展乡村民族文化旅游业,扶持一批民族特色鲜明、市场效益好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十七)努力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着力打造一批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精品,切实增加少数民族文化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比重,促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我省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四、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十八)完善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政策法规。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法制建设,研究制定有关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措施。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在研究、制定或修订有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增加专条专款加以明确。要从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形成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科学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十九)深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实行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产业分类管理,对少数民族文化公益性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引入竞争机制,采取政府招标、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形式,对重要少数民族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给予扶持。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单位按照有关规定转企改制,在一定期限内给予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做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的政策衔接,按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制定有关政策。(二十)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经费保障。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经费投入。从2010年起,在民族工作部门设立省级25个世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经费每年2000万元,主要用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抢救保护,民族文物、古籍的收集整理,濒危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口传文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开发。省财政每年将安排专项资金,解决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也要根据当地实际,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投入扶持力度。(二十一)加大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积极保护和扶持少数民族优秀民间艺人和濒危文化项目传承人,健全完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命名体制机制,并适当提高传承人的补助标准。对从事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和资格认证给予适当倾斜。积极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抢救濒危少数民族文化,推动有关学科建设,培养专门人才。建立少数民族双语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满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民族文化教学、编译、科研及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领域的人才需求。五、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领导(二十二)切实把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关心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工作部门建设,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充分调动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重视和加强理论研究,为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理论指导。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二十三)推动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政府统筹协调、业务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格局。各有关部门编制规划、部署工作,要把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作为重要内容,明确工作责任。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开创我省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新局面。(二十四)加强监督检查。各级督查部门要按照本实施意见精神,定期进行督查,民族、文化部门要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总结并报告同级政府,其他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大力支持,确保本实施意见的贯彻执行。各州(市)、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实施意见精神,结合实际,制定贯彻实施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云南省人民政府二○一○年九月八日⑹在2011年全省民族工作会议上的报告《狠抓工作落实,促进团结进步,奋力实现“十二五”民族工作良好开局》狠抓工作落实 促进团结进步奋力实现“十二五”民族工作良好开局——在2011年全省民族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云南省民委主任 王承才(2011年1月13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今天,省政府在这里召开2011年全省民族工作会议,这是在“十一五”收官、“十二五”开局的关键时间节点召开的重要会议,对于进一步做好全省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刚才,刘平副省长作了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代表省民委报告工作。一、真抓实干、奋力拼搏,2010年各项工作成效显著,为“十一五”划上圆满句号2010年,是真抓实干、全面完成“十一五”各项任务的关键一年,是加强调研、科学谋划“十二五”的重要一年,是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有影响的一年。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民委的指导和帮助下,全省民委系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省委八届九次、十次全委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工作全局,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大力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学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创新发展。围绕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这一主题,我们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突出机制建设这个有效抓手,全省继续保持了团结稳定的大好局面。认真落实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推广,增强了责任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10年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覆盖到了全省所有州市、县区,1352个乡镇、9579个村(居)委会和社区以及179个企业、156个农场、1663个宗教活动场所和其它场所,共签订责任书13029份。认真做好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形势的分析研判,于2月份组织召开了全省民族关系分析暨团结稳定形势研判会议,排查了8个方面可能影响全省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因素,形成了《云南省民委2010年关于民族关系状况的调研分析报告》,国家民委领导对报告作了重要批示。根据国家民委的应急预案,新修订了《云南省民委系统涉及民族方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研究部署“3·14”、“7·5”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敏感时期、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期间的团结稳定工作,及时消除可能引发事端的不安定因素。扎实做好促进藏区稳定信息的综合分析和研判,切实为省委、省政府提供维护藏区团结稳定、促进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措施扎实、工作到位,全省继续保持了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大好局面。我省协调民族关系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在全国民委系统民族关系分析会上进行了交流,全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决策部署情况得到中央联合督查组的一致认可。围绕“三个离不开”这个宣传教育核心,我们始终坚持创新形式、多措并举,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积极营造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以贯彻中办、国办《关于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意见》、《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提纲》及《云南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为重点,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系列活动。在“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所在地宁洱县举办了以“团结奋斗、繁荣发展”为主题的“云南省民族团结宣传周”启动仪式,完成了九个专题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报告,在省内巡回宣讲50场,会同省委宣传部在云南网联合开办了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九个为什么”系列网上访谈,编印了《唱响民族团结发展的主旋律》一书并广泛发行,联合云南电视台摄制了云南省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九个如何理解”专题节目,坚持用民族语言广泛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民族知识和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用12种少数民族文字编印出版了《云南省民族团结知识简明读本》,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继全省民族工作会议暨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之后,各州市相继召开了民族工作会议暨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迪庆藏族自治州成功举办了第六届康巴艺术节暨迪庆州民族团结节,10月成功举办了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成立20周年县庆,11月成功举办了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县庆。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进一步营造了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围绕切实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我们始终坚持抢抓机遇不迟疑、扭住发展不放松,一手立足当前抓落实,一手着眼长远抓规划。我们紧紧抓住中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省“两强一堡”建设和编制“十二五”规划等重要机遇,结合民族地区实际,研究提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有关部委的领导和支持下,省民委2010年落实的民族专项资金总量达37886万元,较2009年增长了27.3%,有力地保障了各项重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实施2010年全省重点督查20个重大建设项目和20项重要工作的通知》要求,我们将“实施400个自然村整村推进”和“全面抓好7个人口较少民族和少数民族中深度贫困群体的重点帮扶,进一步加大对景颇、拉祜、佤、傈僳4个特困民族的扶持力度,着力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摆在重要位置抓紧抓好,全年共实施整村推进自然村421个,投入资金14780万元,完成村数和落实资金量分别是计划的105.3%和405.7%。兴边富民行动深入实施,全年争取到国家投入兴边富民行动重点县建设资金11000万元,较2009年增长44.7%,共安排资金7590万元实施了201个兴边富民示范村建设,并在边境县中选择富宁、澜沧两个县实施了每县每年900万元连续三年扶持的特色产业发展项目。协助国家民委、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在我省成功召开了全国兴边富民行动10年总结暨经验交流会,我省开展兴边富民行动10年来取得的成绩得到国家的充分肯定。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取得新进展,省民委安排资金10670万元,建设了109个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示范村,为7个人口较少民族各建设了1个特色村寨,启动了基诺族、普米族、独龙族三个人口较少民族特色博物馆建设项目,全省175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实现了“四通五有三达到”的扶持目标。继续推进扶持特困民族发展,共落实资金1665万元,加大对特困民族和少数民族深度贫困群体的扶持力度,并实施了17个扶持特困民族发展试点整村推进项目。民贸企业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强,积极申报扶持民族地区企业、民族贸易企业网点改造和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技术改造贴息贷款项目,争取各种支持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的优惠政策。电脑农业推广应用工作成效显著,推广应用专家系统52个,全省电脑农业种植业推广面积达394万亩,项目辐射350个乡镇,近320万农民受益。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我们紧紧抓住两个五年规划交替的关键时机,认真总结“十一五”,科学谋划“十二五”,为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抢占先机。一年来,我们在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云南省兴边富民行动重点县“十二五”规划》、《云南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十二五”规划》、《云南省扶持特困民族发展“十二五”规划》、《云南省扶持散居民族发展“十二五”规划》、《云南省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十二五”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规划》、《云南省少数民族劳动者素质提高工程“十二五”规划》等六个专项规划,并于8月份与省发改委就“十二五”期间进一步促进我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进行了专题研究,在六个专项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编制了《云南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已经省委民族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原则通过,并作为全省“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之一上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实施。围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科教人才方面,我们根据省委、省政府科教兴滇和人才强省战略的总体部署,按照“立足当前改变一代人、着眼长远培养一代人”的思路,积极推进民族教育政策的贯彻落实。加强协调,进一步加大了开办特有民族大中专班、民族班的力度,把免费义务教育、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中小学危旧房改造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向民族地区倾斜,民族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双语教学”总结推广、“双师”型少数民族职业教育教师科技培训力度加大,“两基”攻坚目标如期实现。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认真抓好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创新形式培养各方面的优秀人才。今天进行的云南省首届“少数民族优秀民营企业家”、“少数民族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表彰活动,就是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一个有效举措。民族文化方面,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为契机,制定出台了省政府的《实施意见》和《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经省政府同意,省民委在年内及时下达了2000万元的专项资金,项目正在组织实施中。少数民族古籍、文物、语言文字、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等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在楚雄州成功召开了全国民委系统民族文化暨民族宣传工作现场会。民族体育方面,11月在普洱市隆重举办了云南省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本届民族运动会内容丰富、规模空前、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我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成就和魅力,是我省历届民族运动会中参与人数最多、参赛项目最多、参赛规模最大的一届民族体育盛会和民族团结盛会。医疗和社会保障方面,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稳步扩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持续改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城乡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稳步提高,基本实现了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的目标,少数民族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有了较大改善。围绕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这一有效抓手,我们始终坚持不断实践和探索,大胆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有声有色。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三部委关于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及有关会议精神,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民族工作社会化的有效抓手,加大力度、加强指导,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省民委全年共投入3800万元,创建了111个民族团结示范村;在协调民族关系任务重的文山州平远、老山地区、红河州沙甸地区、普洱市黑树林地区、玉溪市盘溪镇等地区,探索创建跨区域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取得新成效;在全国率先颁布了国内规范民族团结进步的首部法规——《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切实加强城市民族工作,城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建设取得新突破,7月在昆明四城区启动了省市区三级联创共建城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活动,目前,全省各州市政府所在城市和有条件的县级市,都已确定至少一个社区作为试点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把街道、社区作为城市开展创建活动的主阵地,不断推动城市民族工作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去年12月召开的全国城市民族工作座谈会上,昆明市作为参加大会交流经验的6个城市中除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以外唯一的省会城市和来自西部地区的唯一城市在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得到中央领导和国家民委的充分肯定。围绕参谋助手作用的充分发挥,我们始终坚持加强调查研究,密切关注民族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我们坚持把加强调查研究作为明晰工作思路、服务科学发展、当好参谋助手的根本途径,结合贯彻落实全省民族工作“两会”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民委的部署要求,立足云南实际,抓住影响和制约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及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入开展了城市民族工作、边境民族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特困民族地区、深度贫困少数民族群体、散居民族地区和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等一系列调研。安排布置云南民族大学开展了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条件下我省民族关系、少数民族民生等课题研究,形成了《云南省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进程中促进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研究报告》、《建立民族地区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研究》、《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外出务工情况调查报告》、《黑树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云南省基层民委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十一五”期间民族贸易、民族特需商品生产有关政策落实情况调研》等多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通过调研,进一步掌握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明晰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工作思路,为编制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相关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围绕“桥头堡”建设和扩大开放的现实需要,我们始终积极开展民族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请进来”、“走出去”。一年来,共完成13次外事交流活动,国际合作与交流领域不断扩大。进一步扩大与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交流合作,初步签署了由对方投资10年、每年100万元人民币资助云南省“零障碍双语教学”活动的协议。继续与亚行进行项目合作,共举行了三次项目指导委员会会议和两次能力示范性培训。应越南民族学博物馆邀请,赴越参加“越中色彩”节目展系列活动。继续做好少数民族参观考察团外出学习考察的组织,分别于4月、9月组织了一批少数民族干部赴德国、法国和美国、加拿大考察民族工作,12月组织了云南省民族理论学会考察团到台湾学习考察,承办了第四届中华民族青年学习交流营活动,接待了美国民俗学会会长、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博物馆执行馆长、波兰社科院专家、台湾民族问题专家考察团、台湾原住民考察团在我省的参观考察。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营造了相互学习交流、加强合作的良好氛围。围绕抓好自身建设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保证这一共识,我们始终坚持多管齐下,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着力营造团结干事的良好氛围。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认真实施效能政府四项制度,积极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机关,全面落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深入开展“三个一”主题实践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和“三读”活动,组织召开了省民委纪念建党89周年暨创先争优活动表彰大会。面对百年不遇的严重旱情,积极组织开展献爱心捐款活动,共捐款56万余元。干部队伍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提拔任用委机关正处级领导干部2人,通过竞争上岗提拔任用副处级领导干部6人,提拔任用委属单位副处级领导干部3人,分别面向基层选调、新招录12名公务员充实到机关工作。组织开展全委干部职工进行普法考试、业务知识培训、保密教育培训等,提高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老干部工作进一步加强,认真落实老干部有关政策和规定,老干部作用充分发挥。民族政务信息工作取得新突破,25篇信息被中办、国办采用,被评为全国民委系统信息工作先进集体。民族工作信息化和办公自动化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投资66万元进行省民族资源数据库二期项目建设,投资100万元为20个县建立网络平台,总投资127万元的云南省民族关系监测系统二期项目已立项,省民委办公自动化系统经过不断的完善升级,畅通了省民委与州市民委的信息通道,保证了资料传输的及时性、便捷性和安全性,非涉密电子公文交换系统于5月份正式投入使用,涉密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完成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将于今年正式投入运行。通过扎实抓好自身建设,进一步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营造了团结干事的良好氛围。同志们!一年的奋斗风雨兼程,我们挥洒汗水;一年的努力结出硕果,我们倍感欣慰。面对“后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百年不遇的严重旱情影响,我们沉着应对、坚定信心;面对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我们乘势而谋、顺势而上。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一手抓团结保稳定,一手抓民生促发展,全面完成了各项任务,全省保持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疆安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为“十一五”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十一五”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以来的五年,是我省民族工作取得显著成就的五年,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创新发展的五年,是民族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是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云南民族工作的生动实践,使基础相对薄弱、发展相对滞后的广大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云岭大地焕发出了加快发展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回顾五年来的工作,历程令人难忘,成绩鼓舞人心!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科学决策、团结拼搏的结果,是各级党委、政府和省级各部门通力协作、共同推进的结果,也是民族工作战线的同志们辛勤耕耘、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省民委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民族工作的各位领导、各级各部门、各族各界人士和民族工作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成功的实践启示我们,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必须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切实维护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千方百计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充分激发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坚持广泛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最大限度地发动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民族工作,使维护民族团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必须坚持把中央的方针政策与省情结合起来,找准结合点和着力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自身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探索符合省情特点的发展路子;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按照省委“谋事布局一盘棋”的要求,全面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协调,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提高;必须坚持推动民族工作社会化,树立“民族工作大理念”,充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力量,积涓成流、汇溪成海,合力推进民族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共同推进民族工作社会化、科学化。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是我们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财富,一定要倍加珍惜。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全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平衡、发展差距大的问题依然突出,民族地区经济总量小、财力弱、支柱产业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现实依然严峻,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任重道远,边远、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脱贫发展任务十分艰巨,许多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亟待解决。随着“五化”的深入发展,我省的民族分布和民族交往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民族问题在全社会的影响更加广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面临特殊困难,与全省同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度更加凸显;民族问题与新形势下各类社会矛盾相互交织渗透,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更加复杂;我们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存在思想认识不适应、基层基础不适应、能力素质不适应、工作作风不适应等情况,提高民族工作水平的要求更加迫切。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二、扎实工作、狠抓落实,努力实现2011年工作良好开局,为“十二五”打牢坚实基础白恩培书记在省委八届十次全委会上强调,“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是加快建设“两强一堡”的黄金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充足的准备,始终保持知难而进的责任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不进则退的危机感,充分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坚决把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同我省实际情况有机结合,不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创新,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民族工作之路。实现“十二五”规划绘就的宏伟蓝图,我们要一如既往地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开拓创新的锐气、艰苦奋斗的作风,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行动、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具有前瞻性的谋划,扎实抓好开局之年的各项工作。2011年民委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省委八届十次全委会和全国民委主任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工作全局,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以贯彻落实全省民族工作会议暨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为主线,以实施《云南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中心,着力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大局,着力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学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会上,我们印发了《云南省民委2011年工作要点(征求意见稿)》,请大家在会后认真研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我们将作进一步修改完善。围绕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我强调六个方面的工作。(一)牢牢把握《云南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这一中心,认真组织实施,为“十二五”起好步、开好局。规划是实现宏观调控和安排投资的重要依据,是我们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去年以来,我们认真研究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两强一堡”建设战略,围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调研、科学谋划,编制了《云南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这是未来五年我们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行动指南。《规划》提出,实施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特色产业发展、民族教育科技振兴、民族文化发展、劳动者素质提高和民族团结保障八项重点工程73个具体项目,预计总投资为553亿元。我们要依托大项目带动大投入、大投入促进大建设、大建设带来大发展,力争到2015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和谐,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省发展水平差距拉大的趋势得到遏制,民族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民族工作上一个大台阶,将云南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云南模式”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组织实施好《规划》,必将为推进我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抓好《规划》实施,首先是思想认识必须到位。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规划》对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意义;其次是要抓好落实。各州市要根据《规划》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结合本地实际,着手牵头编制专项建设规划,做好项目储备、申报和实施工作;三是要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资金和项目毕竟只是有限的资源,要把资金项目方面的扶持帮助转化为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二)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着力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特殊困难和问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我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滞后,加快发展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最重要、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千方百计解决影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使我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特色优势产业更加突出、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高。一是要强化几个方面的认识。从政策层面上,要认真研究和准确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研究西部大开发、“两强一堡”建设战略,领会精神求深、把握实质求透、实际运用求活,围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调研、科学谋划。从项目抓手上,要做好“两个结合”:结合云发〔2009〕13号文件提出的六项工程规划和《云南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切实抓好项目的实施,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和跟踪问效、监督检查。从实施机制上,要坚持“省抓规划、州(市)负总责、县抓落实、项目到村、扶持到户”的工作机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上下联动促进发展的生动局面。二是要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兴边富民行动10年总结暨经验交流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我省兴边富民行动10年工作总结和“十一五”工作总结,积极参与筹备召开“十二五”兴边富民行动启动大会,配合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启动实施《云南省兴边富民行动“十二五”规划》,安排部署新一轮兴边富民工程。继续抓好兴边富民重点县建设,至少建设100个兴边富民示范村,每个示范村投入30—50万元,着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试点县建设,积极向国家民委争取增加产业试点县规模和资金。同时,各边境县也要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探索特色优势产业扶持发展的新路子,努力增加群众收入,不断壮大县域经济。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三是要着力抓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计划在今年上半年召开全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会议,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扶持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研究分析当前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安排部署“十二五”扶持发展工作。要加强协调配合,会同省级有关部门编制《云南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十二五”规划》,为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扶持发展的决定》做好基础工作。根据国家适当扩大扶持范围的要求和新的扶持目标,今年计划投资1亿元,对新纳入“十二五”规划的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实施整村推进,对“十一五”扶持过的村委会进行巩固提升,落实“村有骨干项目、户有增收项目”的要求,选择50个村委会发展特色产业,稳定提高群众收入;扎实做好独龙江乡的扶持发展工作,积极推动上海对口帮扶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有新进展;继续抓好人口较少民族特色博物馆建设项目。四是要进一步加大对特困民族、散居民族、少数民族深度贫困群体扶持力度。在资金、项目安排上给予倾斜,加大产业扶持力度,重点解决群众增收问题。今年要在特困民族、散居民族、少数民族深度贫困群体地区建设100个扶持示范村,每个村投入30—50万元。五是在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建设上要有新进展。今年要选择10个世居少数民族人口占50%以上、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浓郁、民居建筑有特点、产业发展有基础、交通较为便利的村开展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每村投入100万元。六是要确保全面完成今年已列入省政府重点督查的工作任务。“实施400个贫困自然村整村推进、扶持50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委会发展特色产业”已列入今年全省重点督查的20项重要工作目标任务,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自加压力、抓好落实、完成任务。七是要大力促进民族贸易。根据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需求和中央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扶持一批市场发展前景较好的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企业、民族特色商品生产企业,做大做强清真食品、民族医药等产业,争取打响一批民族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三)牢牢把握维护民族团结这个第一职责,着力解决影响团结稳定的消极因素,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环境。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这始终是我们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必须常抓不懈,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放松。贯彻落实好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要以强化监督检查为抓手,及时发现并坚决纠正民族歧视、民族政策落实“打折扣”等不良现象,切实维护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二是要有效预防和妥善应对各类涉及民族因素的突发事件。要认真落实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推广,进一步增强责任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关系分析和团结稳定形势的科学研判,着力排查可能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要按照“没有问题抓预防、潜在问题抓排查、发现问题抓疏导、出现问题抓调处”的原则,把工作做在平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要切实提高对各类涉及民族团结因素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要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工作机制建设,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及信息报送机制,建立民族关系监测评估系统,健全民族关系监测评估信息化机制;要充分认识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在反对分裂、维护统一、化解矛盾、宣传政策、密切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等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三是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有关精神,认真研究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规律,采取多样化的宣传策略,进一步发挥《今日民族》、《今日民族·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中小学版》的宣传阵地作用,广泛运用各种手段特别是网络等新兴媒体进行宣传教育,着力打造几个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宣传品牌,力争工作有新亮点、新突破。要建设、命名一批省级民族团结教育基地,让更多的人走进基地接受民族团结教育。要着力推动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积极与有关部门加强沟通,让民族团结元素更多地融入到各类影视节目、文学作品、教材书本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通过多层次、全方位、有实效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唱响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的主旋律,积极营造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浓厚氛围。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和中央三部委关于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和有关会议精神,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广泛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大力争取社会各方支持,共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扎实有效开展。要继续推进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今年至少建设100个民族团结示范村,每个示范村投入资金30万元,每个州市要抓好1个重点示范村建设,每个重点示范村投入资金60万元;要继续做好创建城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的试点工作,不断探索创新、总结经验;要继续加强对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的指导,形成区域化示范效应。四是要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民族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省各民族交流日益加深,城市民族构成更加多元,城市民族工作在我省民族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任务更加繁重,加强和改善城市民族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加迫切。我们要深刻认识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把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充分考虑少数民族群众的特点和实际,切实把民族政策体现和落实在各项具体工作中;要把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作为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把热情服务与依法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更新服务管理理念和方式,切实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要把加强社区民族工作作为推进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基础,把民族工作有效融入社区建设;要进一步研究推进城市民族工作的具体措施,探索建立符合各地实际的城市民族工作机制,总结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取得的经验,加大宣传力度,推广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城市民族工作的良好氛围。初步考虑,今年上半年内将召开全省城市民族工作座谈会,认真总结开展城市民族工作的经验,研究部署工作,达到交流学习、深化认识、推动工作的目的。请各州市要进一步加强对城市民族工作的调查研究,探索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为召开座谈会做好交流准备。同时,我们将着手研究制定指导城市民族工作的专项规划,调研起草关于加强城市民族工作的指导性意见报省委、省政府,并争取在年内出台实施。(四)牢牢把握统筹兼顾这个重要方法,着力改善民生,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民生问题是关系人心向背的重大问题。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尽心竭力为群众解难事、坚持不懈为群众做好事,使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要加大力度支持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扶持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继续做好特有民族大中专班、民族班招生录取工作,积极协调推进云南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改扩建工程,在总结独龙江乡、基诺山乡“双语教学”监测点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云南省“双语教学”实施方案的起草、审定、实施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的《实施意见》,认真抓好25个世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省级专项经费的管理使用,协调落实25个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省级专项经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事业,促进民族文化强省建设。要大力推进云南民族博物馆改造提升和民族文化宫建设工程,做好我省参加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有关工作,筹备好全省首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着力推进《云南大百科全书·民族卷》的编撰,积极开展送书下乡、农家书屋建设,实现民族图书走出去的目标,进一步提升民族出版品牌。指导做好峨山、玉龙自治县成立逢十周年庆祝活动。(五)牢牢把握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这个关键,着力加强培养锻炼,为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及各类人才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做好民族工作、加强民族团结的骨干力量。要以贯彻落实云办发〔2009〕21号文件精神为重点,按照“打牢基础、拓宽渠道、增加数量、改善结构”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的思路,切实把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级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抓紧抓好,大力培养、大胆选拔、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中有实绩、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中有威望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要以民族地区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少数民族党政干部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为重点,制定和实施人才发展专项规划,优化资源配置,为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撑。要进一步创新形式,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的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继续采取省院省校、沪滇合作和上派下挂、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认真做好选派干部挂职锻炼工作,进一步拓宽视野、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提升服务科学发展的水平。各族干部要深刻领会白恩培书记关于“在云南,不重视民族工作,不研究民族问题,就不是一个称职的领导干部”的重要观点,提高思想认识、提升能力水平,增强为各族群众谋利益的本领,共同担负起加强团结、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历史重任。(六)牢牢把握加强自身建设这个重要基础,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为进一步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提供基本保证。打铁还需本身硬,加强民族工作部门自身建设,是做好民族工作、当好参谋助手的基本保证。我们要把加强党的建设放在加强自身建设的首位,深入开展“三个一”主题实践、“创先争优”等活动,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切实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推进法制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建设的有关要求,认真履行“三定”方案规定的部门职责,着眼于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推进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充分发挥民族工作部门作为各级政府在民族领域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业务部门的独特作用;要按照建设学习型机关的要求,认真学习和掌握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坚持学以致用,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动力,提高驾驭民族问题的本领和能力;要顺应各族群众的新期待,坚持走群众路线,努力为各族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树立民族工作部门在各族群众中的良好形象,按照民族地区的新要求,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切实发挥综合协调作用;要按照《云南省民族工作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大力推进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着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从今年起,各州市民族信息工作统一纳入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要进一步做好老干部工作,认真落实好老干部的各项待遇,充分发挥老干部在参谋、监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打好加强自身建设的“组合拳”,为全面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夯实基础。同志们!回顾“十一五”,丰硕的成果鼓舞着我们,展望“十二五”,壮丽的前景激励着我们!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实现“十二五”的良好开局,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致、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开创云南民族工作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而共同努力!⑺大理州民族歌舞剧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方案》大理州民族歌舞剧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方案根据《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若干意见》,围绕“改革要坚持有利于事业的发展,坚持有利于维护职工的权益,坚持有利于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传承,坚持有利于改革单位的稳定”的出发点,结合大理州民族歌舞剧院实际,充分考虑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特殊属性及特殊功能,为做好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特提出以下方案。一、确定州民族歌舞剧院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性质,实行事业体制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1、政策依据(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2)省委省政府在云发〔2009〕12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加快文艺院团的改革,重点扶持具有较高艺术水准、能充分体现云南地方民族特色、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职责的艺术院团,进一步提高艺术生产和服务水平,打造文艺精品,带动云南文艺持续繁荣”。(3)云南省人民政府文件〔2009〕161号《云南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若干意见》的通知第十条“重点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少数民族文艺院团建设,积极鼓励少数民族文艺院团发展”;第十二条“加大对列入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力度”也明确了对少数民族院团的扶持。(4)《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实施意见》,“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对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鼓励和支持打造文艺精品,推动文化事业不断繁荣。”(5)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张田欣在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会议上也强调:“对一些公益性较强的、高雅性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艺术团体,要通过内部改革,采取支持、保护的办法,推动更好的生存与发展。”(6)州委、州政府把坚持“文化立州”作为工作发展思路来要求,把繁荣文化体育事业作为2009年五项重点工作来抓。大理州民族歌舞剧院的深化改革应遵循中央、省、州对文化发展的扶持政策和精神要求,确定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性质,继续实行事业体制。2、大理州民族歌舞剧院是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和民族特色的专业艺术院团,承担着繁重的公益性演出任务大理州民族歌舞剧院由原大理州白剧团和大理州民族歌舞团组建而成,是大理州唯一的专业文艺院团。50多年来,在白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史上谱写了璀灿篇章。曾四次晋京演出,为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献上精彩的优秀民族文艺节目并受到亲切接见,为云南省和大理州争得了荣誉,为宣传大理、提高大理知名度,增强民族团结,弘扬大理优秀历史文化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年来的“三下乡”演出活动,使12县市观众受众面达到上百万人次,圆满完成了包括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的各项接待演出工作和对学校、部队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的文艺表演培训工作,为推动大理州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每年的三月街民族节大型文艺表演,州民族歌舞剧院都是主要的创作和表演队伍,特别是2008年的《和谐家园》、《苍山洱海的祝福》和2009年的“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演”取得了很大成功,近年来还承担了州委州政府安排的茶花兰花“两博会”开幕式、洱海“开海节”、“中国大理漾濞核桃节”、云南省第十六届老同志“青春常在”艺术节开幕式、《苍洱清风》大理州纪念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恢复重建30周年暨廉政文艺晚会、大理州“礼仪接待歌曲”征集、培训及示范演唱晚会等大型公益活动,连续四年代表大理州参加昆明国际旅游节,获两金两银,参加云南省青歌赛和全省新农村文艺汇演均获较好成绩,是云南省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和民族特色的专业艺术院团。3、大理州民族歌舞剧院承担着白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保护、传承、展演等职责白剧,是大理白族地区的传统艺术,是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中独有的一个剧种,也是大理州乃至云南省的特色文化和独有的民族文化,由于是全国独有剧种,被文化部誉为“天下第一团”,白剧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专门保护政策和资金,在大理地区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白族群众喜爱。《红色三弦》、《苍山红梅》、《望夫云》,先后三次赴北京汇报演出,《苍山会盟》、《白洁夫人》、《阿盖公主》、《情暖苍山》、《白月亮、白姐姐》、《白洁圣妃》等大型剧目分别获得国内许多大奖;小白剧《接财神》获全省新农村文艺汇演金奖。现代白剧《洱海花》,作为大理州建国60周年献礼节目,受到广泛好评。目前,州歌舞剧院正在建立白剧数据档案库,定期组织白剧创作,采集白剧素材,进行学员培训,举办大本曲、三弦、唢呐培训班,不定期在州内外巡回演出,积极弘扬这一少数民族剧种。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4、大理州民族歌舞剧院改革应与省文艺院团改革和其它地州文艺院团改革方向相一致云南省文艺演出院团的改革已明确将省京剧院、省滇剧院、省花灯团、省话剧团列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理由是这些剧团分别承载着京剧、滇剧、花灯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保护、传承、展演等职责,全省除丽江、腾冲外的许多地州对院团也都实行全额拨款。大理州民族歌舞剧院同样承载着白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保护、传承、展演等职责,参照对比省里和其它地州的改革,大理州民族歌舞剧院理应实行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体制。5、大理州民族歌舞剧院靠市场创收困难重重由于大理地处边疆经济欠发达地区,市场份额小,歌舞剧院每年又承担着大量的公益性演出和接待演出任务,即使找到市场,有时也与党委、政府安排工作的公益性演出有冲突,靠市场创收困难重重。二、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1、经费缺口大2004年,组建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剧院为正科级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核定人员编制120名。差额拨款75%,实行经费总额包干3年不变,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包干经费2007年前为160万,2007年后改为193万元。按照事业单位全额拨款计算,在编人员112人,临时工40人,每年需要各项费用为363万元。其中档案工资230万元,支付职工医疗保险23万元,养老保险7万元,失业保险4万,公积金16万元,其他商品和服务经费43万元,公用车费用3万元,工会费4万元,聘用临时工(700元/人)33万元。缺口170万元。多年来创收压力很大,职工工资待遇较低,再加上物价上涨因素,使我院的经济负担越来越重,长期这样不但使全体职工带着沉重的经济压力去工作,而且严重挫伤了职工的艺术创作热情,同时严重制约了文化艺术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2、新老演员进出和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面临诸多困难。由于文艺工作的特殊性,现有演员队伍年龄结构偏大,老演员达不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年轻演员又进不来。这个问题已严重阻碍我院的发展和建设。待遇太低,尖子表演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也面临诸多困难,表演队伍阵容不齐,艺术水平难以提高。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已成为剧院迫在眉睫的问题。三、希望解决的问题1、为了大理州艺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繁荣,为了白剧这一古老剧种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恳请州委、州政府在这次改革中,确定大理白族自治州州民族歌舞剧院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性质,实行事业体制,并实行120人编制的全额拨款单位。2、希望执行2004年剧院组建时州委、州人民政府制定的退休人员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人事制度。执行云发〔2009〕12号文件中,“距国家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或工作年限满30年的工作人员,以及艺术表演单位中从事舞蹈、武功、杂技、管乐等特殊艺术专业年限25年以上的演员,确系不能再继续演出者,经本人申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准,可以办理提前退休”的政策。3、新录用人员根据剧院岗位编制空缺进行招录,招录人员身份属事业单位性质,招录以文艺专业考试为主,不参加事业单位招录文化考试。四、改革的目标任务1、人员分流,让符合提前退休条件的人员提前退休。2、建立健全符合文艺表演团体自身特点的内部人事管理体制,实行事业体制企业化管理。全员聘用,做到人员能出能进,待遇能升能降。完善岗位管理制度,搞活用人和分配制度,打破工龄和职称待遇,推行“按岗定酬、评聘分开”的酬薪制度,实行档案工资与岗位工资分离,“高评低聘、低评高聘”。3、实行院长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与州文化局签订任期目标责任书,每年进行创作任务、演出场次、创收指标量化考核。4、按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全面推进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内部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既遵循艺术规律又符合市场规律的运行机制。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5、进一步提高艺术生产,打造文艺精品,强化公益属性,做好传承和保护工作,提高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大理州民族歌舞剧院2009年10月25日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 75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