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0.50 KB
  • 2022-04-22 11:30:46 发布

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某省某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6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一章总论1.项目提要1.1项目名称: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某省某标准粮田建设项目1.2主管单位:某省农业厅1.3建设单位:某省某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4项目由来: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中央决定从2003年到2010年分两步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标准粮田建设是该项目工程实施的重要内容之一。某地处豫北平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产粮大县,自古就有“黎阳收,顾九洲”的美誉,是某省粮食主产区和优势产区,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优质专用小麦重点生产县。某农技推广中心技术力量雄厚,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符合《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所要求的各种条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被某省农业厅确定为2009年标准粮田项目建设单位之一。1.5建设地点:项目涉及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及全县里的一个乡镇39个村,其中黎阳镇有杨马庄、于林、陈村、城王庄、大理沟、理峪、水峪、西长村等8个村;王庄乡有南苏村、南胡村、东苏村、北苏村、西胡村、大齐村、小滩村、东胡村等8个村;白寺乡有白寺村、王庄村、李庄村、胡庄村、姜营村、郭庄村等6个村;小河镇有任贾店、韩贾店、刘贾店、小雷村、耿潭、张贾店-61- 等6个村;屯子镇有小榆柳村、盐土庄、西榆林村、东榆柳村、园上、码头、苏庄、侯胡寨、姬村、七股路、南赵庄等11个村。1.6建设规模:建设标准粮田10000亩1.7工艺技术方案:按照充分利用自然降水,缓解区域灌溉水资源压力和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体系优势的原则,通过田间路、桥(涵)、排灌沟渠整修等完善粮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术服务,大力推广深耕深松、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和平衡施肥等农业新技术,达到提高水、肥利用率,培肥地力,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使项目区耕地达到高产稳产粮田标准,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8主要建设内容:1.8.1土建工程:生产车间500平方米,成品库和原料库580平方米,简易发酵棚1500平方米,房屋装修改造600平方米,井房65间,3*3平方米/间,共585平方米。1.8.2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打机井50眼(100米井深140眼,40米井230眼),铺设地埋管道50000米(含出水口),铺设地埋线20000米,整修排水沟渠5000米,新建硬化渠10000米,维修硬化渠道3000米,新建涵洞10座,新建生产桥10座,维修生产桥15座,整修机耕路10000米,整修田间路5000米,植树10000棵,建立标准粮田10000亩。1.8.3配套设施建设:1.8.3.1完善配肥站土壤化验及地力监测仪器设备一批,共-61- 14台套。1.8.3.2在项目区内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包括深耕深松技术、平衡施肥技术、秸杆还田快速腐熟技术、有机肥沤制施用技术等,推广率达到100%;设立高产创建百亩方一处,探索一条土地高产出、低消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9投资规模:项目总投资为500万元。1.10资金来源:中央资金400万元,省财政配套资金50万元,市财政配套资金25万元,县配套资金25万元,项目总投资500万元。1.11建设期限:一年,2008年11月—2009年11月完成。1.12经济和社会效益:1.12.1经济效益:项目建成后,项目区每亩每年节水40立方米,年节水40万立方,节水按每立方米1.5元计,节水效益60万元;年增产小麦46.5万公斤,增产效益79.05万元;增产玉米52万公斤,增产效益85.28万元;小麦、玉米品质提高,市场售价每公斤分别提高0.1、0.05元,优质优价分别增收51.15万元、28.6万元,优质优价效益79.75万元;平均每亩节肥(纯养分)2.5公斤,年节肥15万公斤,每个纯养分每公斤按4元计,每亩节肥10元,项目区节肥效益10万元;合计项目区新增经济效益314.08万元。1.12.2社会效益:项目实施后,示范带动全县粮食作物采用项目区先进技术,产量平均提高8%,增产小麦3137-61- 万公斤,增收5332.9万元;增产玉米2268万公斤,增收3719.52万元,两项合计增收效益9052.42万元;年节水3000万吨,节水效益4500万元;年节肥187.5万公斤,节肥效益750万元;年共增加社会效益14302.42万元。通过平衡施肥、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技术应用,减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通过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地下水开采量,缓解区域灌溉水资源压力,同时减少因盲目施肥、过量施肥对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1.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通过项目实施,使项目区耕地地力提高0.5—1个等级,农田用水生产效益提高15%,肥料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中等旱灾年份粮食减产风险在8%以下,粮食增产10%以上。2.结论与建议2.1综合评价:粮食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最基本保障因素,标准粮田建设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提高耕地质量,提高水、肥利用率,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项目实施符合当地生产实际,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高,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社会环境宽松。采用的深耕深松、秸秆还田、平衡施肥、节水灌溉、有机肥施用以及保优节本等技术,是国家重点推广的农业新技术,先进实用,成熟可靠,切合实际。项目建成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61- 2.2结论意见:该项目选址恰当,论证充分,规划科学,设计合理,技术先进,措施得力,投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项目申报要求,符合当地实际,项目切实可行。2.3问题与建议:2.3.1鉴于该项目内容多、涉及面广,建议各级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项目招标、监理、设计、施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指导,制定较为完善的管理办法,确保项目顺利实施。2.3.2加大中央和省投资力度,减少市县配套资金比例。3.编制依据3.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文件)3.2《全国粮食生产发展规划(2006—2020年)》3.3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3.4农业部《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4—2010年)》3.5省发改委农经处、省农业厅计财《处关于抓紧申报2009年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的通知》3.6某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61- 第二章项目的背景与必要性1.项目背景1.1我国粮食生产形势严峻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粮食生产形势十分严峻,基本农田面积逐年减少,农业有害生物越来越重,农田基础设施日趋老化,抵抗自然灾害能力持续下滑,粮食安全压力越来越大,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存亡。为了稳定我国的粮食生产,中央制定了《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4—2010)》、《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全国粮食生产发展规划(2006—2020年)》等一系列支持农业粮食生产的产业政策,把加强粮食生产、提高农民收入、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标准粮田项目建设机遇千载难逢。1.2各级政府领导十分重视粮食生产我国各级政府和领导十分重视粮食生产。中央指出“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强化农业基础的紧迫任务。必须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尽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200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五年在新年伊始出台针对农村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2004年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题,2005年是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题,2006年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2007年是以加强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主题,-61- 2008年更是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主题,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基础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某省委、省政府多次下达有关农业工作的文件。农业部领导也亲临某调研指导,共商粮食生产大计,并把某作为农业部加强粮食生产的联系点,表明对某这样一个产粮大省的高度重视,市、县政府也都出台了加强当地粮食生产的方针政策,形成上下齐抓共管、共谋粮食生产发展的大好格局。1.3标准粮田建设是当务之急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表明,发展粮食生产事关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全局,是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发展和服务粮食生产是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尤其是涉农部门的重要职责。某作为粮食主产区、全国闻名的粮食生产大县,在示范促进我国粮食恢复性增长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更应抓好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搞好我县的粮食生产,因此,我县标准粮田建设,是2004年以来国家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的继续,不仅是大势所趋,而且是当务之急。1.4某的基本情况1.4.1地理位置某地处豫北平原,隶属于鹤壁市。东北、东南与内黄、滑县毗邻,南与延津县、卫辉市接壤,西与淇县、鹤壁市交界,北与汤阴相连(某在某省的位置见附图1)。1.4.2基本县情-61- 全县地势平坦,南北长、东西宽均约43公里。总面积1030.3平方公里,辖二乡八镇,487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63.1人,其中农业人口57.4万人,占总人口的91%,耕地93.4万亩,人均耕地1.63亩,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县。1.4.3土壤条件全县土壤共有三个土类,七个土属,68个土种,其中以潮土和褐土为主,潮土主要分布在卫、淇两河流域和黄河故道平原地区。褐土主要分布在火龙岗一带。我县土壤总的来说,耕层较厚,质地较好,酸碱度适中,微量元素丰富,具有较好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1.4.4气候条件我县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型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各季气候特点是:春旱风大回暖快,夏雨集中天气热,秋高气爽气象新,冬季严寒雨雪稀。全县平均日照时数为2258.1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1%,全年太阳辐射总量,平均每年110.8千卡/cm2,光合有效辐射,年总量为50.9千卡/cm2。年平均气温13.8℃,无霜期为206天,历年平均降雨量663.5mm,大于10℃积温4605.5℃。1.4.5水利资源和水利设施卫河、共产主义渠二条河流纵贯全境,淇河是我县与淇县的界河,并在某境内注入卫河,是我省豫北地区唯一一条未被污染的河流。-61- 我县水资源较为丰富,水质较好,是发展生产的有利条件,但就全县而言,水资源不足,随着全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资源量与质的要求必得与日俱增,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解决好水的问题。1.4.6技术队伍和管理水平某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共有专业技术人员44人,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农业推广体系较为完善。县农技推广中心设有农技站、土肥站、植保站、经作站、质检中心、能源站、农业试验站、科研站、农业广播学校等业务部门;乡镇有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村有农民技术员,有较强的业务技术和管理水平。1.4.7粮食生产的优势某是一个农业大县,是某省粮食主产区,国家产粮大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国家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重点生产示范县。多年来,连续多年获得全省人均产粮、人均贡献粮、人均售后留粮第一等殊荣,2006、2007连续两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粮食生产在我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史书上曾有“黎阳收,顾九洲”的记载。2.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宏观政策和环境要求2.1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家,人口基数大,耕地总量少,为解决人口饥饱问题,需要做出较大的努力。民以食为天,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是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也必须重视的大问题。-61- 另外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各种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其中有很多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对粮食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取最大量粮食的方法就是提高作物产量,标准粮田建设是粮食高产稳产的重要途径之一。2.2粮食安全国际环境要求我国近几年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进程的加快,国际油价不断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受国际农业形势影响程度也不断加深,粮食安全问题被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这是关系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加强粮食生产自给,保证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加强标准粮田建设是十分必要的。3.行业发展政策、产业政策及布局规划、建设规划的要求项目建设的目的是长期稳定粮食生产,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国家及地方为农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政策,提出了一系列的科学布局和建设规划。农业部《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农计发〔2003〕1号文件)、《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4—2010年)》、《全国粮食生产发展规划(2006—2020年)》中都把某作为优质粮食生产优势产区和重要的粮食生产功能产区,而某更是重点优势产区;中发〔2004〕1号文件在加强主产区粮食建设中提出了“要着力支持主产区特别是中部粮食产区重点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的标准粮田建设,中共某省委省政府豫发〔2004〕4号文件中也强调要“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提出200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要“-61- 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基于此,该项目符合申报要求。某标准粮田的建设可以使当地农业科技创新应用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我国粮食安全得到进一步保证。4.国家和行业投资方向要求根据《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申报指南》可以看出,与往年相比,国家对粮食优势产区的农业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非均衡发展思想得到进一步体现,投资方向和投资方式有了进一步改变,农业的基础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加强。某早在1984年即被某省政府评为科学技术应用先进县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县,粮食商品量大,商品率高,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好,技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是粮食主产区和优势产区,该项目建设可大大提高我县的粮食生产能力,符合国家和行业投资方向要求。某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经济管理相对独立,具有固定的办公地点,中心技术力量较为雄厚,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某常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0多万亩,总产达到6亿多公斤,地理位置和生态类型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辐射范围较大,完全符合标准粮田建设项目的选建条件。5.区域经济现状与发展要求某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但由于农田基本建设严重滞后,设施老化,农业灾害预警系统不完善,数据采集不规范,技术手段不先进,现代化程度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县农业的发展,因此,标准粮田建设也是当地农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61- 第三章市场或需求预测1.发展趋势预测目前,国际粮食价格攀升,个别国家粮食供应出现危机,供不应求,我国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需求量也将会越来越大,粮食市场吃紧,而且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还不能缓解,粮食生产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农业的基础地位越来越重要,投入也必将越来越大,各国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营造优良的粮食生产环境,是十分重要的。某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老化陈旧,井、渠、路、沟、桥损毁较重,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农业抗灾能力较弱,我县标准粮田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它将为我县农业高产稳产起到强大的示范作用,必将全面带动全县的标准粮田建设,也是我国粮安全得以保证的必由之路。2.项目服务功能与范围2.1标准粮田建设,将大大提高项目村农田粮食生产能力,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抗灾能力,做到旱能浇,涝能排,桥涵通、路能行、田成方、林成网;提高化肥利用率,培养土壤肥力,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粮食产量,发挥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2.2标准粮田建设,将带动周边乡村采取同样的行动,起到-61- 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全县标准粮田建设,并为全县标准农田建设提供经验。2.3通过项目建设,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建立高产创建百亩示范方,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使农技服务功能和能力得到加强和提高,同时也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可以满足项目区和全县粮食生产发展的需要,确保粮食增产,降低农业投入,增加农民收入。3.服务功能的确定与市场供求关系某标准粮田建设项目是一个公益性项目,它的主要功能是为农业生产服务,提高项目区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推广节水灌溉,引进农业新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示范引导标准粮田建设走向正常化、常态化,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4.服务市场竞争力及市场风险分析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国内粮食价格近期总体上稳中有涨,优质粮食尤其是优质小麦供应偏紧。某位于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优质强筋小麦规划区”内,优质强筋小麦粗蛋白含量大于14%,湿面筋含量大于32%,面团稳定时间大于7分钟,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具有极度强的竞争力,随着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强筋小麦的需求量将更大,由于我县土质好,生产的其它粮食品质也相当好,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急需扩大规模。标准-61- 粮田建设,农药、化肥施用科学合理,用量下降,次数减少,有机肥用量增加,最大限度降低了对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不但提高了产量,而且也提高了品质,增强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具有一定的市场优势,尽管国际油价上升带来生产成本提高,但由于粮价同步上升完全可以化解市场风险。-61- 第四章项目承担单位情况1.基本情况1.1项目承担单位:某省某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位于某新华路119号,在县城的北部,浚五公路以东、电视台东西路以北,某农业科学研究所以西,城区变电站以南(事业单位法人资格证书见附件1、某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某的位置见附图2)1.2单位性质:全民事业单位1.3单位法人代表:张存礼,男,52岁,大专文化,某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2.主要业务范围和业务能力2.1主要业务范围:某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要承担全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服务,土壤肥力、地力、墒情监测和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监测预报、植物检疫,土壤化验和农产品质量监测,农民培训教育等工作。2.2业务能力:某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集中了项目实施所需的土肥、农学栽培、植保、经作规划、质量监测、培训教育等方面的业务部门和技术人员,已承担和完成国家和省、市多个重点科技项目,能够完成标准粮田建设项目的各项计划任务。3.人员构成-61- 某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现有员工91人,其中技术干部44人,技工46人,管理人员1人。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有13人,中级技术职称的有10人,初级技术人员工21人。为加强本项目的组织管理,某省某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专门抽出9名技术干部作为本项目的主要技术人员。4.主要技术成果获奖情况及转化能力4.1主要技术成果获奖情况4.1.1近几年承担项目情况某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从2003年以来,先后承担国家、省、市安排的高产开发、丰收计划、科技攻关、农技推广项目40余项,主要有:4.1.1.1国家玉米高产创建示范项目4.1.1.2国家食品安全项目(2003—2005年)4.1.1.3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2004—2006年)4.1.1.4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植保项目(2004年)4.1.1.5国家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项目(2003年—今)4.1.1.6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2006—2008年)4.1.1.7国家新型农民培训项目(2004—2005年)4.1.1.8国家农村户用沼气国债项目(2007、2008年)4.1.1.9省阳光工程(2004年—今)4.1.1.10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项目(2005年)4.1.2近几年成果获奖情况-61- 某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荣获科技成果20多项,主要有:4.1.2.1《粮食丰产科技工程》2007年荣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4.1.2.2《甘薯无土育苗》2003年荣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4.1.2.3《小麦新品种豫麦52号(豫农012)示范推广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2001年荣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1.2.4《超高产优质多抗半冬性小麦新品种豫麦52号的选育》2002年获省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1年获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二等奖4.1.2.5《国产氯化钾对主要经济作物效应研究及应用》2000年荣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4.1.2.6《万亩小麦超高产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2000年荣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4.1.2.7《新型中棚在韭菜生产上的研究与应用》2000年获县政府科技成果一等奖等(科技成果奖证书复印件见附件2)4.1.3荣誉称号某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荣获荣誉称号50多项,主要有:4.1.3.1某土壤肥料工作站被省土肥站评为2002、2003年先进单位4.1.3.2某土壤肥料工作站被省人事厅、农业厅评为1997—2002年全省“沃土计划”先进单位-61- 4.1.3.3某植保植检站被省植保植检站评为2001、2002、2003、2004、2005、2007年先进单位或先进集体4.1.3.4某植保植检站被市农业局评为2003、2005、2006年先进单位或先进集体(荣誉证书复印件见附件3)4.2转化能力4.2.1技术转换能力为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步伐,某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全县实施了40万亩优质强筋小麦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扩大了小麦、玉米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建立了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示范方和百亩核心区,开展了某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项目,与某农大联合开发培育了优质小麦品种豫麦68号,对粮食生产实行科学指导,使保优节本、小麦前氮后移、双促双控、补钾增微等栽培新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使全县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质量和产量都得到大幅度提高,每年新增社会效益1.4亿元。4.2.2技物转换能力土肥站及土肥站化验室,以土肥技术服务和平衡施肥技术物化推广为重点,在土壤普查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农技、植保等业务股站对关系全县农业生产的苗情、墒情、产量、品种利用、农民种植意向、物资投入等农情及时开展详细调查,对土壤肥力进-61- 行长期定位监测,对农业有害生物进行全面调查,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和经验,具备了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的能力。某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00年成立了某土肥测配站(科研站),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同时,狠抓了网络建设,产品宣传、资金筹措、新产品开发等关键环节,工作每年都有新突破,现已累计生产配方肥5万多吨,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粮食生产发展。全站现有工作人员20人,拥有配方肥生产线1条,年生产能力为5000吨。但因建设早,房屋、设备陈旧落后,生产能力低,已基本处于淘汰状态,2008年的某标准粮田建设项目中,已安排资金对其进行改造,使其生产能力达到10000吨/年。5.现有基础和技术条件5.1现有基础5.1.1土地情况某省某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占地80亩,拥有固定资产287.1多万元。某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办公占地30亩,试验站占地40亩,植保观测场占地6亩,配肥站占地4亩。5.1.2房产情况某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现有综合办公楼二座(2000平方米),植保楼一座(1400平方米),土肥化验室(质检中心)(450平方米),以及试验站、科研站办公用房建筑。5.1.3主要仪器设备情况5.1.3.1土肥化验室(质检中心)主要仪器-6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定氮仪、纯水器、电子分析天平、酸度计、火焰光度计、分光光度计、除湿机、匀浆机、恒温水浴振荡机、恒温鼓风干燥箱、电热恒温培养箱、高温电炉、真空干燥箱、水循环真空泵、离心机、移液器、瓶口分配器、加热调速磁力搅拌器、样品粉碎机、电热板、调温电炉、镍坩埚、尼龙样品筛、往复振荡机、通风柜、化验台柜、推样品车、打印机、电脑、冰箱、空调、抽油烟机、农残速测仪、土肥速测仪。5.1.3.2植保站主要仪器超净工作台1台,101型电热干燥箱台,电热恒温培养箱,多功能台式高速离心机,电子精密天平,万能粉碎机,JY交直两用电子天平,万用电炉,电热恒温不锈纲浴锅,不锈钢蒸馏水器,显微镜,望远镜,自动虫情观测灯,孢子捕捉仪,移动数据采集设备及GPS,病虫电视预报编辑制作设备,台式电脑及相关外设,固定和移动投影仪,病虫预警专用软件,光学显微镜及成像设备,解剖镜及成像设备,光照培养箱,红外干燥箱,点滴仪、喷雾塔等,农药残留速测仪,高压灭菌锅、台式离心机、移液器等,实验室控温设备,电冰箱,恒温恒湿培养箱。(现有仪器设备清单见附表11)5.1.4农技推广体系情况5.1.4.1县级农技推广体系情况某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内部业务机构较为健全,-61- 设有农技站、土肥站、植保站、经作站、质检中心、能源站、农业试验站、科研站、农业广播学校等业务部门。5.1.4.2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情况全县10个乡(镇),设有农业服务中心,共有人员50多人,配有专职农业科技副乡(镇)长。项目区黎阳镇、王庄乡、白寺乡、屯子镇、小河镇等5个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共有40人,其中农技人员25人。5.1.4.3乡村技术推广体系情况全县有农民技术员1000多人,科技示范户5000多户。涉及的39个行政村共有农民技术员70人,科技示范户600多户,技术力量能够满足项目需要。5.1.4.4综述全县上下形成了县有农技推广中心,乡有农业服务中心,各村有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的县、乡、村三级配套健全的农业服务网络。5.2技术条件5.2.1硬件设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办公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办公设施得到了更新,后勤服务有了保障,安装了外部和内部电话,能同全国各地方便地联系,各股站配备了电脑,组建了局域网且能随时光纤上网,快速地查找、交换资料和信息。5.2.2技术条件-61- 某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每年开展大型农情调查40余次,进行技术培训和宣传50多次,引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20多个、农资新产品40个,推广农业新技术10多项,2000年以来,完成国家和省、市试验示范项目27个。2006年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全县面积40万亩,推广配方肥8000多吨;优质小麦良种补贴项目继续实施,面积为45万亩。五年来,通过“补钾工程”、“增微工程”“植保工程”、“种子工程”的实施,累计推广配方肥5万多吨,应用面积50万亩。目前,小麦、玉米农作物模式化栽培等技术储备4项,优质玉米良种补贴等项目储备3项,玉米高产创建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成果储备4项。某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实施,将对全县的粮食生产发挥出更大的积极作用。某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集中了项目实施所需的土肥、农学栽培、植保、经作规划、质量监测、培训教育等方面的业务部门和技术人员,已承担和完成国家和省、市多个重点科技项目,能够完成标准粮田建设项目的各项任务。6.资产与财务状况。某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现拥有固定资产287.1万元。本财政年度主要收入为财政拨款70000元,附属单位服务性收入交款43500元,事业收入29200元,,其它收入18.57元,总计收入为252718.57元;事业支出144060.3元,专款支出102212.31元,总计支出为246272.61元,事业结余6445.96元,收支基本平衡。(资产负债见附表13、损益表见附表14)-61- 7.项目技术合作和项目协作单位情况7.1项目技术合作单位情况鹤壁市土壤肥料工作站隶属市农业局,是市土肥业务与管理的权威机构,主要负责全市土肥技术推广、土肥执法、土肥检测及有关规划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鹤壁市土肥站技术力量雄厚,能够为本项目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双方已达成技术合作协议,某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制定项目技术实施方案,并进行实施。接受市土肥站提供的技术指导和对项目建设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及对项目技术方面的督促和监督。市土肥站接受某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咨询,提供技术指导,对项目技术工作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并对技术工作进行督促和监督(技术合作协议见附件8)。7.2项目村级协作情况为使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某省某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顺利进行,确保基础设施建设施工质量、使用年限和使用效果,项目承担单位与项目区乡、村两级签订了《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某省某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协议书》。某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项目的规划、设计、拟定实施方案、工程招标方案,并对施工进度、质量进行监督。项目区所属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项目基础设施的管护卫和保养,责任到人。项目区村委和农户是直接受益方,负责配合施工和地埋管的开挖和填埋,排水沟清淤,路面培土,树坑开挖与填埋。并配专人负责本区内该项目道路、桥涵-61- 、沟渠、地埋管道等基础设施的保养与维护,保证达到使用年限和应有作用,如有损坏,限期修好,否则,要予赔偿。(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协议见附件9、项目基本情况一览表见附表1、项目主要建设条件一览表见附表2)-61- 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1.建设规模确定的原则和依据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申报指南要求,按照实事求是,符合项目区需要,补缺填平的原则,充分利用自然降雨,缓解区域灌溉水资源压力,充分发挥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优势。利用现有基础条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并把节水、节肥、培肥地力作为重要的技术环节,使农田基本建设、地力建设和农技推广体系相配套,发挥最大的作用,产生最佳的效果,促进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2.建设规模及服务种类2.1土建工程建设生产车间800平方米,建设成品库和原料库580平方米,建设简易发酵棚1500平方米,房屋装修600平方米,建设井房65间,共585平方米。2.260000亩标准粮田建设打机井370眼(100米深井140眼,40米井230眼),铺设地埋管道26000米(含出水口),铺设地埋线20000米,整修排水沟渠15000米,新建硬化渠10000米,维修硬化渠道3000米,新建生产桥45座,维修生产15座,整修机耕路64000米,整修田间路37500米。2.3配套设施建设-61- 配备土壤化验仪器设备14台套;项目区每年每1000亩取样化验,全县范围每年每4000亩取样化验,年化验土壤样200个以上,测试土壤常规养分,监控粮田地力变化,为粮食生产决策及时提供参考依据,2.4综述通过深耕深松,增建排水及节水灌溉设施,建立土壤肥力和墒情监测体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快速腐熟还田,增施有机肥等多项新技术,提高农田排灌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强作物减灾抗灾能力,全面提高粮田的科学管理水平,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3.产品方案(服务数量、范围)项目服务范围是整个项目区,通过标准粮田建设,使项目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大大完善,同时推广秸秆还田、配方施肥深耕深松、有机肥施用等农业生产新技术,使项目区秸秆还田、配方施肥率达到100%,加强土壤养分、地力、墒情监测、降低肥料使用量2.75万公斤(纯含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0.5—1个百分点,节水240万方,增产粮食10%左右,大大提高项目区粮食生产能力,全面完成60000亩标准粮田建设,并带动全县和周边地区标准粮田建设,农业增产8%左右,推动全县农业生产的发展。-61- 第六章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1.项目选址原则与要求1.1项目区位于基本农田划定区域内,并保持长期不被转为非农用地1.2项目区集中连片1.3土壤肥力中上等,水质条件良好,增产潜力较大1.4地势平坦,外部水利设施基本建成,有一定的农田基础设施1.5乡、村两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较为健全,技术服务能力较强1.6是传统粮食生产区和种植优势区,农民种粮积极性较高;1.7项目区内及周边农民自有农机具较多,机械化耕作水平较高1.8综述依上述原则和要求,项目区选定在某黎阳镇、王庄乡、屯子镇、白寺乡、小河镇辖区内,面积为60000亩,共涉及39个行政村。2.项目建设用地情况2.1生产用地某标准粮田建设项目面积共计60000亩,涉及黎阳镇、白寺乡、王庄乡、屯子镇、小河镇等5个乡镇的39个行政村。-61- 5个乡镇的39个行政村,项目区耕地为农民责任田,全部在基本农田划定区内,可以保持长期不被转为非农业用地。2.2道路、沟渠用地:项目道路建设用地33.1万平方米、沟渠用地14万平方米,共47.1万平方米,均在原有道路、沟渠基础上进行,产权属当地集体所有,不需要新占耕地。3.项目用地位置某位于某省北部,属鹤壁市管辖。项目区位于某黎阳镇、王庄乡、屯子镇、白寺乡、小河镇等5个乡镇。某标准粮田建设项目面积共计60000亩,共涉及5个乡镇39个行政村(项目区位置见附图3、项目区现状见附图4、项目区规划见附图5)。4.自然与资源条件某属北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集中,日照充足。年大于10℃积温4605.5℃,平均气温13.8℃,年日照时数2258.1小时,无霜期206天,年蒸发量1931.4毫米,年降水量663.5毫米,蒸发量平均超出降水量的3倍,旱灾平均三年两遇,大旱年3—4年一遇,在全省属半干旱区。全县总耕地面积93.4万亩,土层深厚,土质肥沃,保水、保肥性能较好,适宜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棉花、红薯等农作物生长。5.某水资源供需平衡状况某大部属海河冲积平原,小部分属黄河冲积平原和太行山洪积平原,地势平坦,由西南向东北自然倾斜,地面高程53—-61- 65米。年平均径流深50毫米,地下水总量3.01亿方,地表水总量0.56亿方,扣除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量0.85亿方,水资源总量2.72亿方。含水层在25—45米之间,单井涌水量40吨/时左右。项目区属强富水区,即便如此,项目区在水资源利用上也必须从节水和补源两个方面努力。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推行节水灌溉,是缓解某水资源紧张,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6.社会经济条件某位于豫北平原,安阳、濮阳、新乡、卫辉、鹤壁的中心。全县面积1030.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3.4万亩。辖二乡八镇,487个行政村,总人口63.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1万人。西邻京广铁路、107国道和京深高速公路,鹤濮高速纵贯全境,乡村公路星罗棋布,交通十分便利。某县城和10个乡镇均已开通国内外直拔长途电话、移动电话。某信息中心运行良好,政府系统各部门、各乡镇上网率达100%,能与世界各地进行网上联络。某电力供应充足,可以满足全县工农业生产用电。7.某和项目区粮田基本情况7.1某总耕地面积93.4万亩。常年种植小麦90万亩,近三年平均单产435.8公斤,常年种植玉米60万亩,近三年平均单产472.2公斤,全县粮食总产60多万吨,年出售商品粮5亿公斤以上,小麦商品率80%左右,玉米商品率90%左右。全县有效灌溉面积80万亩,旱涝保收面积60万亩。7.2项目区总面积60000亩,涉及39村。项目村总人口48323人,总耕地面积70715-61- 亩,粮食生产水平在全县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农民人均纯收入3320元。7.3项目区自然气候条件与全县相同。7.4项目区现有机井473眼,机井深度20米左右,单井平均覆盖面积127亩左右,且分布不均,个别的已报废。机耕路164条,总长158390米,田间小路236条,总长123180米;排水沟渠(4米宽、1.5米深)78条,44100米,桥涵72座,农田基本建设基础较好。7.5项目区现有大中型拖拉机300台,其它农机6300台,农机总动力6000kw。机耕面积6万亩,机播面积6万亩,机收面积6万亩。7.6项目区土壤质地均为壤土,土层深厚,基本平整畦化。土壤肥力中上,土壤养分含量抽查结果为:有机质1.31%、全氮0.0798%、速效磷21.78mg/kg、速效钾101.25mg/kg、碱解氮87.59mg/kg。7.7项目区水质及水资源供需平衡现状7.7.1项目区地下水矿化度0.5—1g/L,地表水铅含量0.003mg/L、镉含量0.003mg/L;地下水铅含量0.007mg/L,镉含量0.005mg/L,地下水、地表水均无污染,农田灌溉用水安全。7.7.2项目区位于地下水涌水强富水区,含水层在25—45米之间,由粗砂、细砂组成,单井涌水量40吨/时左右-61- 。目前机井灌溉主要是利用浅层地下水。项目区农业用水量:项目区主要是农业用水,村办企业数量极少,水资源平衡测算可忽略不计。根据项目区作物种植比例,以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耕作制为例计算灌水次数和灌水定额(75方/亩次),进行灌溉定额分析,偏丰年225方/亩,平水年平375方/亩,偏旱年500方/亩,大旱年650方/亩。项目区人畜用水量:随着人口及牲畜的不断增多,人畜、耕地用水量将会越来越大(水资源证明见附件6、项目区水资源评估报告见附件7)。8.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8.1项目承担单位组织能力强,技术力量雄厚,有一定的项目管理经验。8.2项目区土壤、水质条件良好,是传统粮食生产区和种植优势区,是农业部划定的优质强筋小麦适生区和优质玉米适生区。所产优质强筋小麦品质好,市场竞争力强。8.3农民种粮积极性高,积极参与项目建设,踊跃投工。8.4项目区农田集中连片,交通便利。8.5农业技术推广网络较为健全,应用基础好。8.6项目承担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开发能力较强。8.7项目选址区位合理,村庄多位于项目区四周,农田集中,成方连片,能发挥良好的示范样板作用。9.对环境的影响-61- 项目实施能显著提高肥料和水资源利用率,有效接纳降水,缓解区域灌溉水资源压力,减少和防止盲目过量施肥对土壤、地下水和农产品的污染,培肥地力,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无不良影响。(附表12项目区基本情况统计表)-61- 第七章工艺技术方案和设备选型1.技术方案1.1农艺技术路线图通过打井配套,埋设地下管道,整修路、渠、桥(涵)、林网等农田基本建设,合理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通过深耕深松土壤,增施有机肥,实行秸秆还田,完善测配体系,推广平衡施肥技术,节约用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地力等级,最终实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目的(农艺技术路线图见附图8)。1.2技术参数1.2.1土建工程新建钢架结构生产车间800平方米;新建钢架结构成品库和原料库580平方米;新建简易发酵棚1500平方米;新建3×3米井房65间;房屋装修改造600平方米。(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现状见附图6、配肥站规划见附图7)1.2.2农田基本建设新打机井370眼,其中100米深井140眼,40米井230眼;铺设地埋管道,材质为PVC管材,总长26000米(含出水口);铺设10平方毫米地埋线,总长20000米;新建硬化渠10000米;维修硬化渠道3000米;新建混凝土生产桥45座;维修生产-61- 桥15座;整修机耕路64000米,宽4米,带平道牙砂石路面,使用年限15年;整修田间路37500米,宽2米,土路面,使用年限10年;开挖排水沟渠15000米,宽4米,深1.5米,可防御5—10年一遇洪涝灾害。。1.2.3地力建设耕地深松≥35厘米,全面打破犁底层,耕层厚度≥25厘米;秸秆还田量≥150公斤/亩;配方肥使用占项目区面积的100%。耕地地力提高0.5—1个等级。1.2.4配套设施建设完善配肥站和化验室仪器设备,增强地力监控手段、提高土壤化验能力。1.3技术评价1.3.1本项目所采用的节水灌溉、深耕深松、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保优节本等技术均系国家重点推广的先进技术,技术体系成熟、可靠,并已为项目单位所掌握。经济上实用可行,农民易于接受。1.3.2项目区自然水资源丰富,但从长期来看,水资源供需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水资源的利用,必须遵循补源与节流相结合的原则,并在节流上应用新技术,大幅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最终保证水资源长期供需平衡。1.3.3项目区应用深耕深松、秸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61- 增施有机肥、埋设地下管道发展节水灌溉等技术,能够充分利用自然降水,有效缓解灌溉水资源压力,同时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体系的优势,广泛开展技术培训,能够确保先进技术为广大农民熟练掌握。1.3.4综前所述,本项目采取的技术方案可靠、科学。2.设备选型2.1仪器设备配置2.1.1拟选仪器设备的依据和理由根据项目需要,需新配置一些必要的仪器设备,对原来地力、墒情监测、土壤化验设备进行完善和补充,需新添14台套仪器。2.2.2现有仪器设备化验室现有仪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定氮仪、纯水器、电子分析天平、酸度计、火焰光度计、分光光度计、除湿机、匀浆机、恒温水浴振荡机、恒温鼓风干燥箱、电热恒温培养箱、高温电炉、真空干燥箱、水循环真空泵、离心机、移液器、瓶口分配器、加热调速磁力搅拌器、样品粉碎机、电热板、调温电炉、镍坩埚、尼龙样品筛、往复振荡机、通风柜、化验台柜、推样品车、打印机、电脑、冰箱、空调、抽油烟机、农残速测仪、土肥速测仪。植保站现有仪器:超净工作台1台,101型电热干燥箱台,电热恒温培养箱,多功能台式高速离心机,电子精密天平,万能粉碎机,JY交直两用电子天平,万用电炉,电热恒温不锈纲浴锅,不锈钢蒸馏水器,显微镜,望远镜,-61- 自动虫情观测灯,孢子捕捉仪,移动数据采集设备及GPS,病虫电视预报编辑制作设备,台式电脑及相关外设,固定和移动投影仪,病虫预警专用软件,光学显微镜及成像设备,解剖镜及成像设备,光照培养箱,红外干燥箱,点滴仪、喷雾塔等,农药残留速测仪,高压灭菌锅、台式离心机、移液器等,实验室控温设备,电冰箱,恒温恒湿培养箱(见附表11现有仪器设备清单)。2.2.3新添仪器设备2.2.3.1地力、墒情监测和土壤化验增补仪器手提式电脑及配件1台套、打印机1台、传真机1台、标志牌1个、防护栏1个、监测数据处理系统1套、配电系统1套、原料预混机1台、发酵搅拌机1台、翻抛机1台、筛选机1台、收获脱粒机1套、水电改造1次、墒情土壤监测车一台,共计14台套。(新增仪器设备及投资来源见附表8)。2.2现代农机装备项目农机具配置标准粮田建设农机具配置,按照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标准粮田建设项目的要求,农机具选型由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配备,具体由该项目承担单位某农机局规划实施(项目区农机化基础情况见附表4)。-61- 第八章项目建设方案与建设内容1.项目建设方案1.1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以培肥地力,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原则。在现有农田基础条件的基础上,按项目规定的优质粮田标准,进一步配套完善生产基础条件和监测服务设施,实施地力建设,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同时建立地力、墒情监测体系,长期监控粮田质量,为农业技术对策研究和配置提供科学依据。1.2项目建设目标1.2.1项目总目标: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区小麦、玉米增产10%,总产量分别达到3069.00万公斤、3432.00万公斤,年节本增效1862.64万元。并发挥示范样板作用,使全县小麦、玉米产量提高8%,产量分别达到4.23亿公斤、3.06亿公斤,年增社会效益1.43亿元。1.2.2产量目标:项目区小麦单产达到511.5公斤以上,玉米单产达到572公斤以上。项目区小麦、玉米总产分别达到3069.00万公斤、3432.00万公斤,商品率分别达到65%、95%;项目区人均增收432.22元。项目区优质强筋小麦各项品质指标平均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1.2.3规模目标:项目区面积60000亩。土建工程:-61- 生产车间800平方米,成品库和原料库580平方米,简易发酵棚1500平方米,房屋装修600平方米,井房65间,585平方米。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打机井370眼(100米深井140眼,40米井230眼),铺设地埋管道26000米(含出水口),铺设地埋线20000米,整修排水沟渠15000米,新建硬化渠10000米,维修硬化渠道3000米,新建生产桥45座,维修生产桥15座,整修机耕路64000米,整修田间路37500米,建立标准粮田60000亩。地力建设:在项目区内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包括深耕深松技术、秸杆快速腐熟技术、平衡施肥技术、有机肥沤制施用技术,推广率达到100%。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和补充配肥站和化验室仪器设备,新购置仪器设备一批共14台套。1.2.4地力目标:耕地地力提高0.5—1个等级,农田水分生产效益提高15%,肥料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中等旱灾年份粮食减产风险在8%以下,农业生态环境条件得到有效改善。1.3项目建设总体思路与规划布局1.3.1项目建设的总体思路在基本农田划定的区域内,选择耕地质量较好,粮食生产面积集中,群众基础较好,地方党委重视,县乡两级农技服务体系健全,有较强的项目实施和技术服务能力,地方配套资金有保证,保证项目实施。1.3.2规划布局-61- 标准粮田项目区位于某黎阳镇、王庄乡、白寺乡、屯子镇、小河镇,共涉及39个行政村,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通过节水、节肥新技术推广应用,达到培肥地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目的,带动全县和周边地区推广应用新技术,发展粮食生产(土地证明见附件4)。2.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2.1土建工程2.1.1新建生产车间800平方米,设计钢架结构。2.1.2新建成品库和原料库580平方米,设计钢架结构。2.1.3新建简易发酵棚1500平方米。2.1.4新建井房65间,设计为3×3米,585平方米。2.1.5房屋改造600平方米。2.2田间工程2.2.1新打机井370眼,其中100米深井140眼,40米井230眼,单井涌水量40吨/时。2.2.3埋设地埋线20000米,规格为10平方毫米。2.2.4埋设地下管道。埋设低压输水管道26000米,动土方0.8万方(宽40厘米,深80厘米),埋设出水口。埋设出水口2600个,与地下管道配套。2.2.4新建生产桥45座。2.2.5新硬化渠道。新建10000米,规格为0.8米×0.8米。2.2.6维修硬化渠道3000米。-61- 2.2.7维修桥涵15座。2.2.8整修排水沟15000米。2.2.9整修机耕路。整修机耕路64000米,填坑补平,加平道牙,动土方2.6万方。2.2.10整修田间路。整修田间路37500米,土方0.94万方。2.3地力建设2.3.1推广应用新技术项目共内配方肥应用面积达到100%,秸秆还田在项目区内每亩不少于150公斤。2.3.2实行测配产供施本体化服务。区内每年每1000亩取样,化验土壤肥力消长变化,项目区外每年每4000亩取样,开展测土化验,及时掌握土壤养份含量。根据土壤肥力变化情况,制定平衡施肥技术方案和专用肥配方。根据配方要求,生产优质强筋小麦、优质玉米配方肥。并按照需求量,将配方肥配送到乡村农户,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科学施肥。2.3.3在项目区内推广深耕深松技术。深耕不少于25厘米,深松不少于35厘米。2.4仪器设备。完善地力、墒情监测和化验仪器,新补充仪器设备14台套(见附表3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一览表)。-61- 第九章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1.环境保护项目区属典型农业区,目前,土壤、水体、空气均符合无公害农业生产标准。通过标准粮田项目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深耕深松、增施有机肥、平衡施肥、秸秆还田等新技术,每亩节省肥料(纯养分)投入2.5公斤,肥料利用率可提高10个百分点。能够减少地下水开采量,水资源利用率可提高15%,从而有效利用自然降水,缓解水资源供求矛盾,防止和减轻盲目过量施用化肥对农业生产环境造成的污染,进一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2.安全生产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杜绝事故发生,本项目将制定严格的生产操作规范制度和岗位职责,加强岗位技术和安全生产知识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和安全生产意识,定期检查,排除隐患,坚决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2.1依据《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检验室污水排放不存在安全隐患和污染隐患。2.2依据《电气设备安全设计导测》GB4064—-61- 1983标准,进行电气设施安装,消除电气设备安全隐患。各种配电、电器设备均按要求采取接地保护措施。电源采用架空方式,由配电房引至各建筑物,在电源进线处设低压柜,而后采用放射式引到各用电设备的动力配电箱用于控制设备,制订各种仪器、电器的定期检修,杜绝“带病”做业,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消除可能发生的一切安全隐患。统一采用变压器中性接地点,配电房四周设一圈接地岗,所有单体进线处设座复接地装置,选用阻燃型绝缘导线槽以免引起电器火灾事故。2.3根据《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1992进行照明设计,消除照明不安全隐患。建筑物内采用树干配电方式,配电干线穿管水平跨,垂直沿墙或设柱,照明采用白炽灯、日光灯,特种灯按需要设计。2.4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16—1987进行建筑设计,消除防火隐患。检验检测室、药品等处应严禁烟火,设置禁火标志,并配置相应的消防器材、灭火器具等2.5加强安全教育,建立管理和操作规章制度,变配电设备及电器设备均采取接地保护、设备仪器裸露的传动部分加防护罩。应当有规定的安全距离和安全通道,设置安全警示标志,配置活动消防器材,按照国家劳动保护规定配备必要的劳动及劳保用品,搞好劳动保护工作。作业人员培训上岗,坚守工作岗位,树立安全的工作观念,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处理或上报主管领导部门(环保证明见附件5)。-61- 第十章组织管理与实施进度1.项目组织管理项目组织管理实行法人负责制,责任追究制。项目承担单位某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项目法人单位,某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法人代表张存礼为项目法人。县政府成立以王金朝副县长为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见附件10某人民政府文件浚政文〔2008〕49号),政府办副主任逯世飞、农技中心主任张存礼为副组长,财政局、审计局、农机局、林业局、水利局、环保局、建设局、监察局、国土局、黎阳镇、王庄乡、白寺乡、屯子镇、小河镇政府为项目成员单位。成立项目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某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办公室主任由张存礼同志兼任。项目建设办公室根据工作下设四个分支机构。1.1工程组。主要负责项目田间工程、仪器设备等工程内容的实施,同时邀请县建设部门进行工程监理,田间工程建成后及时交付乡、村、农户进行使用维护;1.2财务组。主要负责项目资金的筹措管理,同时邀请县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进行项目资金的预、决算和监督审计;1.3技术组。负责技术指导,地力墒情监测分析,提供配方施肥的测、配、产、供、施一条龙服务。(技术组成员名单见附件11)1.4综合组。具体负责项目规划、制度建立检查、档-61- 案管理等协调服务工作。项目完成后,项目承担单位先自验,而后邀请有关部门组织验收。初验合格后,把竣工报告和验收申请报告送到上级部门,申请项目最后验收(见附图9:项目管理机构框图)。项目区所在黎阳镇、王庄乡、白寺乡、屯子镇、小河镇,按照项目领导小组的安排要求,负责该乡镇的项目实施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某标准粮田建设方案》所规定的项目建设内容。2.项目实施各阶段的管理方案项目建设期限为一年,从2008年11月起到2009年11月底完成。各项工程建设和仪器设备采购均按批准的方案公开招标,田间工程质量由工程监理部门把关;仪器设备采购请省市土肥站指导把关;资金由财政部门与项目单位共同管理,先预算检查,再决算审计(省、市、县财政、审计部门联合检查)各项指标达到后结算;各项工程完工检查验收合格后进行工程移交,订立使用维护管理协议,完善规章制度,使其发挥出应有作用。3.工程招标方案3.1招投标范围。根据《农业部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管理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农业部基本建设计划管理办法》的要求,对项目建设实行公开招投标,招投标范围包括:田间工程中,打井工程;节水灌溉PVC管材、保护口购置;桥涵新建修建;道路整修;化验、地力及墒情监测仪器设备选购等-61- 都通过公开招标进行。3.2招标方式。由项目实施单位邀请县农业局、财政局、监察局等部门组成招标管理小组,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公开竞标,择优确定。3.3招标形式。采取自行招标的形式,由项目实施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具体的招标工作方案,利用新闻媒体及网络对外公示,落实招标方案各项内容。4.项目建成后的运行管理与机制项目建成后项目单位将及时申请总结验收,合格后及时办理移交手续,明确产权归属,落实管护主体,制定行之有效的管护措施和规章制度。运行管理共分两个方面,一是田间设施管理,二是新增固定资产仪器设备的运作管理。田间设施管理,项目承担单位与项目所在镇政府、村委签订协作意向书,明确责权利关系,使用和维护管理由受益镇政府、村委负责,落实到户。新增固定资产仪器设备由某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管理。建立管理制度,明确项目责任区段和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制,确保各种设施的正常运行,发挥应有作用。成立标准粮田管理办公室,负责如下管理工作:4.1田间设施管理。田间固定工程和节水设施管理使用与维护,由受益乡、村委负责,直接明确到农户,井和地埋管道使用年限不低于20年;每村固定3个专人对机耕路进行养护,使用年限不低于15年,田间路使用年限不低于10年,否则限期维修-61- 或罚款,主要由受益乡村管理,项目单位进行监督管理。4.2仪器设备由某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归口单位负责日常使用管理。4.3档案管理。项目档案归档于某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档案室,进行统一管理,配备专用柜架,单独存放,所有项目文件、会议记录、图片资料、实施方案完整归档、妥善保存。地力与墒情监测数据,坚持定期采集,按期汇总,年终将汇总数据备份并存档(见附图10:项目建成后运行管理机构框图)。5.运行经费解决方案项目运行费共计250万元,其中项目工程建设其它费用120万元,占工程建设费的4.3%,基本预备费130万元,占工程建设费和工程建设其它费用的4.7%,从地方配套资金中解决。6.实施进度项目建设期限为一年,从2008年11月起,到2009年11月完成。安排进度如下:2008年11月,完成前期准备工作;2008年12月--2009年1月,完成组织和制度建设,要求人员到位制度上墙,完善责任目标和工作计划,完成招投标工作;2009年2月—7月,完成打井任务;2009年3月—8月,完成井房、硬化渠道、桥涵建设;2009年5月—9月,完成配肥站建设;2009年9月—10月,完成地埋管线、沟渠、道路建设;-61- 2009年10月,完成土壤化验、地力墒情仪器选型、采购安装;2009年11月,完成项目所有任务,进行项目总结,迎接验收,验收合格后,交付使用(见附表5项目组织管理与实施进度一览表、施工进度见附表10)。-61- 第十一章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1.投资估算1.1投资估算编制说明根据项目建设内容,确定投资估算,参考申报指南的要求和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编制,总投资3000万元,主要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配肥设施建设资金占总投资2.75%,地力建设中的深耕深松、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平衡施肥等作为项目配套保障措施由农民自筹解决,不计入投资测算范围。1.2总投资估算项目总投资为30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400万元,省配套300万元,市配套150万元,县配套150万元。1.2.1土建工程,总投资165.5万元,占总投资的5.5%。1.2.1.1新建生产车间800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800元,投资64万元。1.2.1.2新建成品库和原料库580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500元,投资29万元。1.2.1.3新建简易发酵棚1500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100元,投资15万元。1.2.1.4新建井房65间,每间0.7万元,投资45.5万元。1.2.1.5房屋改造600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200元,投资12万元。-61- 1.2.2田间工程,农田基础建设投资2502万元,占总投资的83.4%1.2.2.1打机井配套投资786万元。其中100米深井140眼,每眼配套投资4.3万元,投资602万元;40米井230眼,每眼配套投资8000元,投资184万元。1.2.2.2埋设地埋线20000米,每米造价20元,投资40万元。1.2.2.3地埋管道:26000米,每米造价30元,共计780万元(含出水口);1.2.2.4新建桥45座,每座2万元,投资90万元。1.2.2.5新硬化渠道10000米,每米造价120元,投资120万元。1.2.2.6新维修渠道3000米,每米造价80元,投资24万元。1.2.2.7维修桥涵15座,每座1万元,投资15万元。1.2.2.8维修排水沟15000米,每米造价40元,投资60万元。1.2.2.9整修机耕路64000米,4米宽,每米造价80元,投资512万元;1.2.2.10改造生产路37500米,2米宽,每米造价20元,计75万元;1.2.3仪器设备投资82.5万元,占总投资的2.75%。-61- 1.2.4项目运行费用共计250万元,占总投资的8.3%1.2.4.1工程建设其它费120万元,占工程建设费的4.3%,占总投资的4%。1.2.4.2基本预备费130万元,占总投资的4.3%。2.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24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按中央与地方1∶0.5配套,地方配套计600万元,其中省财政与市县财政配套比例为1:1,省配套资金为300万元,市县配套比例为1:1,市配套150万元,县财政配套150万元。3.资金应用国家投资的2400万元资金用于田间工程2161万元,土建工程156.5万元,用于配套设施仪器设备投资82.5万元;省配套资金300万元,全部用于田间工程;市县配套资金300万元用于田间工程50万元,用于其它运行费用250万元。2010年一年完成全部投资计划。(见附表6项目总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表、附表7项目单项工程综合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表、附表8项目仪器设备投资及估算来源表)-61- 第十二章效益分析1.经济效益分析项目实施后,项目区新增经济效益1862.64万元。1.1节水效益。通过增建地下管道,每年每亩可节水40方,项目区年节约用水240万方,每方水成本为1.5元,年节水效益360万元。1.2增产效益。通过项目的实施,平衡施肥,深耕深松,有机肥使用、秸秆还田、保优节本、良种应用、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新技术的应用,项目区小麦增产10—13%,按近三年小麦平均亩产465公斤,玉米520公斤,平均增产10%计算,项目区预计增产小麦279万公斤,玉米312万公斤,按目前市场价格小麦1.70元/公斤、玉米每1.64元/公斤计算,小麦增收474.3万元,玉米增收511.68万元,项目区新增效益985.98万元。小麦玉米品质提高,市场售价每公斤分别提高0.1元,0.05元,优质优价分别增收285.06万元、171.6万元,优质优价增效456.66万元。1.3节肥效益。推广平衡施肥技术,化肥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每亩节省肥料(纯养分)2.5公斤,价值10元(每个纯养分按4元/公斤计),项目区60000亩标准良田建设可节省肥料15万公斤,节肥效益60万元。1.4-61- 新增固定资产和生产能力。项目建成后,新增国有固定资产82.5万元。2.社会效益项目的实施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能够带动全县粮食生产的更快发展,随着新技术的普及,全县小麦、玉米产量平均可以提高8%,按每年小麦种植面积90万亩,玉米种植面积60万亩,全县小麦前三年产量平均分别435.8公斤、472.2公斤计算,每年可增产小麦3137万公斤,增收5332.9万元,玉米增产2268万公斤,增收3719.52万元,二项合计共增加效益9052.42万元;年节水3000万吨,节水效益4500万元;年节肥187.5万公斤,节肥效益750万元。三项共增加社会效益14302.42万元。培肥地力使粮食生产能抗灾水平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通过科技培训,新技术推广使农民生产素质,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全面提高项目粮食生产能力,推动全县标准粮田加建设,带动人民、思想观念意识得到改变,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更加高涨,某农业生产得到全面发展。3.生态效益通过标准粮田建设项目的实施,推广平衡施肥,秸杆还田,深耕深松,有机肥施用新技术,肥料利用率可以提高10个百分点,减少肥料投入60万元。通过节水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61- 率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合理利用水资源,可大大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合理利用水资源,可大减轻化肥对农业生产环境造成的污染,减少有害化学残留物对农产品品质的影响,生产出符合国际标准的农产品,增加出口创汇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确保人们对农产品的安全食用需求,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益显着。(见附表9:项目效益分析一览表)-61- 第十三章结论与建议1.综合评价粮食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最基本保障因素,该项目的实施将对全县乃至周边地区产生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是当地急需的农业公益性项目,可以为当地提供较强的服务,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大大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充分发挥当地农业生产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深耕深松、秸秆还田、平衡施肥、节水灌溉都是先进、可靠的实用生产技术,切合实际,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着。2.结论意见该项目论证充分、设计合理、技术先进、规划科学、措施得力、要求迫切,符合当地实际,切实可行。某标准粮田建设项目,符合党中央、国务院保护和提高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全国粮食安全的批示精神。项目实施基础好,风险小,见效快,效益高,切实可行。建议尽快立项实施,早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3.问题与建议鉴于该项目规模大、内容多、涉及面广,建议扩大实施面积,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减少市县配套比例;各级政府给予大力协调支持,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对本项目所购置仪器设备由省统一招标采购。-61- 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某省某标准粮田建设项目Ⅰ可行性研究报告主管部门:某省农业厅建设单位:某省某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编写单位:某省某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编写时间:二○○八年十一月-61- 项目摘要项目名称:某省某标准粮田承担单位:某省某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项目负责人:张存礼联系电话:0392—5583569建设地点:某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及黎阳镇、王庄乡、屯子镇、白寺乡、小河镇五个乡镇39个村建设规模:新建生产车间800平方米,成品库和原料库580平方米,简易发酵棚1500平方米,房屋装修改造600平方米,井房65间;打机井370眼(100米深井140眼,40米井230眼),铺设地埋管道26000米(含出水口),铺设地埋线20000米,整修排水沟渠15000米,新建硬化渠10000米,维修硬化渠道3000米,新建生产桥45座,维修生产桥15座,整修机耕路64000米,整修田间路37500米,建立标准粮田60000亩;完善配肥站土壤化验及地力监测仪器设备一批,共14台套。建立标准粮田60000亩投资概算: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资金来源:中央投资2400万元,省配套300万元,市配套150万元,县配套150万元实施时间:2008年11月—2009年11月报告编写:胡振方雒兵军陈新民李秀喜完成日期:二〇〇八年十一月-61- 目录第一章总论………………………………………………………11.项目提要……………………………………………………12.结论与建议…………………………………………………43.编制依据……………………………………………………5第二章项目的背景与必要性……………………………………61.项目背景……………………………………………………62.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宏观政策和环境要求………………93.行业发展政策、产业政策及布局规划、建设规划的要求……104.国家和行业投资方向要求………………………………115.区域经济现状与发展要求………………………………11第三章市场或需求预测…………………………………………121.发展趋势预测……………………………………………122.项目服务功能与范围……………………………………123.服务功能的确定与市场供求关系………………………134.服务市场竞争力及市场风险分析………………………13第四章项目承担单位情况……………………………………151.基本情况…………………………………………………152.主要业务范围和业务能力………………………………153.人员构成…………………………………………………16-61- 4.主要技术成果获奖情况及转化能力……………………165.现有基础和技术条件……………………………………196.资产与财务状况…………………………………………227.项目技术合作与项目协作单位情况…………23第五章建设规模与新产品方案………………………………251.建设规模确定的原则和依据……………………………252.建设规模及服务种类……………………………………253.产品方案(服务数量、范围)…………………………26第六章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271.项目选址原则与要求……………………………………272.项目建设用地情况………………………………………273.项目用地位置……………………………………………284.自然与资源条件…………………………………………285.某水资源供需平衡状况………………………………286.社会经济条件……………………………………………297.某和项目区粮田基本情况……………………………298.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319.对环境的影响……………………………………………31第七章工艺技术方案和设备选型……………………………331.技术方案…………………………………………………332.设备选型…………………………………………………35第八章项目建设方案与建设内容……………………………37-61- 1.项目建设方案……………………………………………372.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39第九章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411.环境保护…………………………………………………412.安全生产…………………………………………………41第十章组织管理与实施进度…………………………………431.项目组织管理……………………………………………432.项目实施各阶段的管理方案……………………………443.工程招标方案……………………………………………444.项目建成后的运行管理与机制…………………………455.运行经费解决方案………………………………………466.实施进度…………………………………………………46第十一章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481.投资估算…………………………………………………482.资金来源…………………………………………………503.资金应用…………………………………………………50第十二章效益分析……………………………………………511.经济效益分析……………………………………………512.社会效益…………………………………………………523.生态效益…………………………………………………52第十三章结论与建议……………………………………………541.综合评价…………………………………………………54-61- 2.结论意见…………………………………………………543.问题与建议………………………………………………54附图1.某在某省的位置图2.项目单位在某城区位置图3.项目区在某的位置图4.某标准粮田项目区现状图5.某标准粮田项目区规划图6.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配肥站)现状图7.配肥站规划图8.某标准粮田建设项目技术流程图9.某标准粮田建设项目管理机构框图10.某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建成后运行管理机构框图附表汇总表: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汇总表1.某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基本情况一览表2.项目主要建设条件一览表3.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一览表4.项目区农机化基础情况汇总表5.项目组织管理与实施进度一览表6.项目总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表7.单项工程综合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表-61- 8.项目仪器设备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表9.项目效益分析一览表10.某标准粮田建设项目施工进度表11.现有仪器设备清单12.项目区基本情况统计表13.资产负债表14.损益表附件1.事业单位法人资格证书2.农业科技成果证书3.荣誉证书4.项目区土地证明5.环保证明6.水利局水资源报告证明7.水资源评估报告8.技术合作协议书9.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协议书10.成立某标准粮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文件11.技术组人员名单-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