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7.00 KB
  • 2022-04-22 11:21:40 发布

镇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4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1综合说明1.1项目名称安徽省**市**区XX镇土地整理项目1.2项目类型土地整理1.3项目性质重点项目1.4项目建设规模项目建设规模为N公顷。1.5项目区的位置和范围项目区位于安徽省**市**区XX镇北部的X村,XX村两个行政村范围内,其四至为东临N村到NN村主要道路、西接NN河、南抵NN沟、北靠N河,介于北纬33°49′30″至33°50′43″、东经117°11′15″至117°15′16″之间。1.6项目所在地区地貌类型和项目区的地貌类型项目区位于安徽省淮北平原东北部,为历史上黄泛区的淤积平原。项目区平面为四边形,东西长2350m,南北长2250m,整个地势较为平坦,但西部地面高程稍高于东部0.5m左右,项目区内地面高程在25.0m左右。1.7项目区土地权属状况项目区土地为X村、XX村两个村集体所有,土地权属界线清楚,面积准确。集体所有权已在1997年进行了所有权登记发证,土地承包权已于1997年发包到户。1.8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新增耕地比例项目区经规划整理后新增耕地面积为N公顷,新增耕地率为N%。1.9项目区主要建设内容项目区主要建设内容有土地平整,农田水利,道路交通和林网建设等四个方面。土地平整---通过对项目区土地利用进行规划,对零星地类,废弃的坑塘,沟渠,断头路及零星未利用地进行整理使其变为耕地,使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 现有耕地的平整,可提高农业灌溉效率,实现节约用水,提高农作物产量。为此需平整土地面积N公顷,完成土方工程N万m3。农田水利---农田水利工程完善是确保项目区粮食稳产丰收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旱与涝)的能力。为解决灌溉水源,拟对项目区地下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根据项目区供需水量要求计算结果,共需要72眼井,除对现有15眼机井进行改造配套利用外,计划新挖机井57眼;为解决排涝问题,提高除涝能力,需要在项目区建立通畅的排水系统工程,使项目区内各田块的积水通过排水系统排入团结沟,最后汇入方河河道。为了加强项目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满足规划后农业用电需求,需对项目区现有的电网进行扩建增容。道路交通与林网工程---项目区现有的田间路网布局不尽合理,质量较差,如路网未联通,断头路较多,路面结构为土质,雨后泥泞,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因此本着尽量利用和改造现有道路,节约占地的原则,按照规范标准修建田间道路,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的需要。同时要配套完善项目区林网工程的建设。1.10项目区整理前后耕地质量变化情况项目区在整理前,耕地质量按照高产田和中低产田所占面积的百分比来讲,高产田占总面积的10%左右,通过项目实施后,高产田面积将增加到总面积的40%以上,原有低产田全部改造为中高产田。项目区将由一个“易旱、易涝、低产”的局面,变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粮食生产基地。1.11项目区建设目标项目区经过土地整理后,将达到以下目标:(1)提高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率。经过土地整理后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N公顷,新增耕地率N%,项目区耕地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2)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田块规整、路网相通、林木成行、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通畅、水资源合理利用能力大大提高。(3)改善了群众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为新农村各项建设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1.12项目区建设工期项目区建设期为1年。 1.13项目估算投资项目总投资N万元,亩均投资N元。 2项目背景2.1项目所在区简况2.1.1地理位置**区地处北纬33°17′-34°05′、东经116°05′-117°26′之间,位于淮北平原的东北部,北靠徐州市,西邻淮北市,南毗蚌埠市,东接灵璧县。2.1.2自然条件**区地形地貌以平原为主,占**区土地总面积的80.27%。该区西北部与东北部有低山残丘分布,残丘占19.73%。土壤种类较多,但以普通砂姜黑土和黄潮土为主。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实际日照时数在2200-2500小时之间,常年气温平均14.4℃,多年平均降雨量887.1毫米,全年≥0℃活动积温为5283.9℃。因此,光、热、水、气等气候条件可基本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的需要。生物资源、矿产资源都比较丰富。2.1.3社会经济条件据统计,2003年底**区实有耕地N公顷,全区总人口N万人,其中农业人口N万人,人均耕地面积N亩。年全区GDP为N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占N%,第二产业占N%,第三产业占N%,年粮食总产量为N万吨,油料为N万吨,棉花为N吨。近年来在国家惠农政策贯彻下,粮油棉产量已呈上升趋势。2.1.4土地利用情况全区土地总面积为N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N%(耕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N%),居民点、工矿用地及交通用地占全区总面积的N%,水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N%,未利用地占全区总面积的N%。2.2项目提出的缘由该项目区从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基础设施需要建设,生态环境需要改善,新农村建设要起步等方面均要求提出这个项目。(1)要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从项目区现状可以明显地看出项目区内有大量废弃的坑塘及未利用地,通过整理后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N公顷,新增耕地率为N%。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基本农田是耕地的重要部分,是耕地中的精华。因此,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是一项关系到项目区未来人口增长和农业发展的大事(2)要增加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配套工程,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作为国家的粮食主产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就必然要求项目区具有良好的耕作环境和农业生产的配套措施,但从目前来看,项目区农田基础设施仍较为脆弱,与抗御普通的自然灾害,确保农田稳产高产仍有较大的差距。迫切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配套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3)从配合贯彻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来说,也迫切需要提出这个项目要调整目前的农业生产结构,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改善生态环境包括人居环境,促进农业增收和农业经济发展,土地整理项目的落实是配合和贯彻新农村建设当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如上所述,从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未来所面临的矛盾与挑战,提出与落实土地整理项目,是落实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决策的重要举措。2.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2.3.1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8.《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2.3.2相关政策1.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8]166号;2.《关于切实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39号;3.《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4.《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 2.3.3相关规划1.《**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2.《**区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1996-2010年);3.《XX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4.《XX镇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1996-2010年);2.3.3技术标准1.《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4.《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5.《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水工程》(GB/T16453.4-1996)7.《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1999);8.《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73—1995)。2.3.4相关基础资料1.《**区土地资源调查报告》(2005年);2.《**区农用地分等定级报告》(2005);3.《**区社会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4.《**区统计年鉴》(2003年);5.《**区农业发展规划》;6.《**区水利综合规划》(1996-2001年);7.《N县土壤》(1982年);8.项目区1:10000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图(2005年10月);9.项目区1:10000地形图。 3项目区概况3.1自然条件3.1.1地形地貌项目区处于**区XX镇的东北部,为历史上黄泛区的淤积平原,区内地势平坦。高程在24.5-25.5米之间,总体上西高东低,向东倾斜。北部有跨省河流X河及支流方河侧身流过;南部近20km处有东西向豫(东)皖排水骨干河道即X河和XX河。3.1.2气候项目区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季风气候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热同季,雨量适中;根据1951~2000年降雨资料分析计算,项目区多年平均降雨量877.1mm;本区光热资源较丰富。实际日照时数为2500h左右,日平均气温≥0℃的太阳辐射达123-127千卡/cm2。多年平均温度14.3℃,无霜期210天左右,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为312d,积温5283℃。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为217天,积温4690℃。光热资源适宜多种农作物和林木生长。3.1.3土壤由于项目区历史上受黄(河)泛的影响,土壤种类以淤土,两合土、沙土为主,占总土地土壤分布面积的90%以上,土壤种类的质量为**区分布中最好的区域之一。耕作层20cm左右,耕层含有机质14.2g/kg,全氮0.80g/kg、速效磷11.2mg/kg、速效钾175mg/kg,pH7~8。3.1.4水文地质通过实地调查,项目区地下含水层为全新统潜水层,属古河床边缘中等富水区。含水层2~4层,总厚度12~25m。水质良好,适宜农田灌溉。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源于降雨入渗(降雨入渗补给系数a=0.25~0.27)及地表水体(河、沟)、灌溉回归水补给量。地下水储量除消耗于潜水蒸发和农田灌溉外,其余仍储存在地下。3.1.5工程地质经调查得知,该地区的地基承载力为1.8×105pa,一般天然地基,可建设各类水工构筑物。据国家地震局、建设部1992年发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使用规定》的通知,**区地震基本烈度属Ⅵ度区。 3.1.6天然建筑材料项目区工程建设所需要的石料从XX,XX两镇通过公路运来,运距为Nkm,黄砂从XX县运来,运距为Nkm。3.2自然资源条件3.2.1光热资源项目区光热资源比较丰富,实际日照时数年平均为2500h左右,日平均气温≥0℃期间内的太阳辐射达123—127千卡/cm3。可满足小麦光能需要生产潜力亩产可达到840kg左右。项目区年平均气温14.3℃,多年平均无霜期210天,全年≥0℃活动积温为5283℃左右、持续日数312天,全年≥10℃活动积温为4690℃左右,持续日数217天。本区热量资源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二熟3.2.2水资源项目区水资源由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组成。地表水资源除项目区内可利用的水资源外,还有项目区南侧的团结沟拦蓄水资源,该沟水资源未被污染。虽方河紧靠项目区北侧,河道来水面积有560km2,河道出口又建有水闸,可以拦蓄河道来水,但由于该河上游水源被污染,影响到方河下游水源不能作为农田灌溉用水。故项目区可供利用的水资源侧重从项目区内地表水、团结沟拦蓄水量和地下水资源进行重点分析。a)地表水资源项目区多年平均降雨量877.1mm。地表径流深为280mm,按项目区内包括村庄占地总面积近5km2(500公顷)计算,多年平均地表水总量为140万m3,按年径流利用系数0.35计,年均可利用径流量为49万m3。按**区一般干旱年降雨频率为75%时降雨量为705mm,径流深为206mm,项目区地表水总量为103万m3,其中可利用的径流量为36万m3。这里所指的可利用的径流量还要靠项目区内规划后的坑塘和排水斗沟拦蓄后才能作为项目区的可供水量27.41万m3。(详见后面4.4.1章节分析计算)。团结沟流向为自西向东从项目区南侧经过,根据团结沟的排水面积,团结沟的长度和排水断面,计算团结沟在一般干旱年所能拦蓄的水量为40万m3,其中仅能供给项目区的水量为10万m3,其余30万m3供项目区外农业用水。通过以上分析计算,在灌溉保证率为75%的年份,靠项目区内的坑塘、排水斗沟和团结沟拦蓄以后可供利用的地表水总量为37.41万m3。 b)地下水资源根据《安徽省水文地质勘查报告》和安徽省水利厅与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共同编制的《安徽省淮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报告》,以及**区水利局提供的地下水资源情况,对项目区地下水资源状况分述如下:项目区地下含水层为全新统潜水层,属古河床中等富水区,含水层2-4层,总厚度12-16m,水位埋深2.5-3.0m,单井出水量可达35m3/h。经监测水质化验,项目区内地下水水质良好,属低矿化度的淡水,矿化度小于1g/L,盐度小于10mg/L,碱度小于4mg/L,适宜于农田灌溉用水。根据项目区临近周边世行农业水利项目,在干旱年灌溉保证率为75%时,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为24.0万m3/km2。本项目区含村庄面积约5km2,共可开采120万m3。因地下水补给靠大气降雨,地表水体和灌溉回归水,消耗于灌溉抽水和潜层蒸发,其储量属多年调节。地下水每年调蓄次数按两次计算,则潜层地下水资源为240万m3,按调蓄次数1.5次则为180万m3。通过以上地表水和地下水分析,项目区在灌溉保证率为75%时,地表水可供利用水资源总量为37.41万m3,地下水可供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为180万m3,(取调蓄次数为1.5)两项合计为217.41m3。3.2.3生物资源该区农作物种类主要是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林木覆盖以杨树为主,树种较为单一;牲畜、家禽主要是猪、牛、羊、鸡、鸭、鹅等。3.3社会经济状况据统计,项目区总人口N人,其中劳动力N人。目前农户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外出经商打工,2005年项目区农业人均纯收入为N元,具体社会经济情况见表3.3-1:社会经济情况统计表 表3.3-1名称总人口(人)劳动力(人)耕地面积(公顷)人均耕地面积(公顷)人均年收入(元)XXX40219864.320.161900XX32217054.740.171900XX58430093.440.161900XX33517053.600.161900XXX48026091.200.191900合计21231098357.143.4自然灾害项目区主要自然灾害为水旱灾害,另外低温连阴雨也是本地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项目区降雨量年内分布不均,且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排水沟系紊乱,桥涵不配套且年久失修,灌溉设施毁坏严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故旱涝灾害频繁发生,交替出现,常在一年内既有涝灾又有旱灾。在近20年间,涝灾11次,旱灾7次;另外低温连阴雨也是本地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3.5土地利用现状3.5.1土地利用结构项目区含村庄等总面积B公顷,总建设规模B公顷,不动工面积为B公顷。耕地面积B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B%,占总建设规模的B%。从表3.5-1可以看出两点:农用地中各类用地比例不尽合理;未利用地仍占有相当的面积。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详见表3.5-1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表 表3.5-1类别现状面积(公顷)占建设规模(%)项目区建设规模NN农用地NNNNNNNNNNNNNNNNNNNN小计NN建筑用地NNNN小计NN未利用地NNNN小计NN3.5.2土地利用程度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程度为: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项目区土地总面积=N/N×100%=77.78%,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面积/项目区土地总面积=N/N×100%=98.50%,耕地复种指数180%。3.5.3耕地质量现状由前面的1.10和3.1.3章节所阐述内容来讲,项目区的高产田约占10%左右,其余均为中低产田;从项目区土壤所含养分来讲,项目区所施用的大都是化肥,有机肥料使用较少,致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不高;再从农田基础设施现状来讲,项目区的农田基础设施不配套,抗灾能力低。这些情况都对项目区的耕地质量的提高有极为不利的影响。3.5.4土地利用经济效果项目区土地利用经济效果,可以通过现状和规划后耕地利用投入产出的对 比情况来说明整理前后的不同效果。整理前,耕地面积为N公顷,复种指数180%,播种面积为N公顷,按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的现有单产、总产和现行价格估算,现状总产值为N万元,扣除成本后净效益为N万元。其计算详见整理前效益计算表3-5-2。整理后,由于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原有耕地面积N公顷复种指数提高200%,加上农民增加农业生产的成本投入,亩均单产和总产量均有所提高,也按照现行价格估算,总产值为N万元,扣除成本后净效益为N万元。计算详见效益计算表3-5-2(整理后)。由于土地整理新增耕地N公顷,复种指数为200%,新增净效益为N万元,计算详见新增耕地效益表3.5-3。这样规划后耕地面积N公顷,净效益合计为N+N=N万元,比规划前净效益N万元多产生经济净效益N1万元,即土地整理后的经济净效益提高了31.83%。 原有耕地效益表表3.5-2项别作物名称种植比例(%)播种面积(亩)单产(kg/亩)产量(万kg)单价(元/kg)产值(万元)亩产值(元/亩)成本单价(元/kg)成本(万元)亩成本(元/亩)净收益(万元)亩净收益(元/亩)整理前玉米63212809.001.412.603920.504.501408.10252棉花4214551.184.85.662642.202.591213.06143小麦884714275129.641.2155.573300.4051.86110103.71220大豆8243939541.73283.461900.8033.397650.08114合计1809642   257.29    164.96 整理后玉米632132010.291.414.404480.505.141609.26288棉花201071707.504.836.003362.2016.5015419.50182小麦884714300141.431.2169.713600.4056.57120113.14240大豆86460712055.292.0110.572400.8044.239666.34144合计20010713   330.68    208.24 项目区原有耕地为N公顷,经过项目实施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为N-N=43.28万元。 新增耕地效益表表3.5-3项别作物名称种植比例(%)播种面积(亩)单产(kg/亩)产量(万kg)单价(元/kg)产值(万元)亩产值(元/亩)成本单价(元/kg)成本(万元)亩成本(元/亩)净收益(万元)亩净收益(元/亩)整理后玉米6143200.461.40.644480.500.231600.41288棉花2048700.334.81.603362.200.731540.86182小麦882093006.271.27.533600.402.511205.02240大豆862041202.452.04.902400.801.96962.94144合计200475   14.67    9.23 项目区新增耕地为15.84公顷,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为N万元。即项目区经过本次土地整理后耕地产生的经济效益为N+N=N万元。 3.6基础设施条件3.6.1交通条件项目区距**市区30公里,项目区附近有县道二徐公路、302省道,对外交通便利;项目区内道路不完整,路面基本为土质结构,断头路较多,需要进行延长联通,路面结构需要按照规范标准进行改造完善。3.6.2防洪排灌设施项目区北部的X河是X河的支流河道,X河出口距项目区最短距离5.5km,X河出口以上河道来水面积为560km2。X河因上游在徐州市境内,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河道水源污染严重,至今没有大的改观。而方河近年来也因上游水源被污染,影响到方河下游河道的蓄水水源不能作为农田灌溉。从防洪排涝标准来讲,X河与X河在上世纪90年代经过治理,其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奎河排涝标准为3年一遇,方河排涝标准为5年一遇,所以项目区的村庄和农田由于受到方河和奎河的防洪堤防保护,故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项目区南部的X沟,该沟以前是人工开挖的一条河道,该河道出口进入X河。团结沟两侧筑有防洪堤,防洪标准十年一遇以上。团结沟上口宽20m左右,水深约为3m,按排水断面计算,排涝能力超过五年一遇。团结沟的主要作用是承担方河大堤以南至团结沟以北的地面来水以及团结沟沿线以南的来水。这就是说项目区的地面积水是通过项目区内部的现有排水沟排到团结沟,再流入到方河。项目区内部目前只有一条排水沟,淤积严重,内部积水均要通过这条排水沟向东排向项目区外的王林大沟,再向南排入团结沟,这表明项目区内水不能直接向南排入团结沟,既影响到项目区农田受涝受渍,又加重王林大沟的排水负担,而且王林大沟目前淤积阻水严重。以上是说明项目区目前在排水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项目区在灌溉方面的情况,由于方河水源被污染,已不能作为农田灌溉水源,当地农户抗旱时除利用现有沟塘和团结沟的蓄水(未被污染)水源外,还利用近几年来已打的机井抽取地下水进行灌溉,据群众介绍,现有机井如深度在30m左右,配套完好,每眼出水量很好,可灌溉农田80亩左右。以上所述,反映了项目区目前防洪排灌设施的情况和排灌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影响农业生产稳产,高产的主要原因,是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排灌工程方案与布局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3.6.3电力设施项目区现有10KV高压线路12公里,部分变压器和线路已老化,不能满足土地整理后农业生产尤为井灌用电需要,需要进行更新与改造。3.6.4农田防护工程项目区树木较多,除村庄附近,其余在沟路两侧均种有树木,多数已成材,但以杨树为主,树木种类单一。 4项目分析4.1项目合法性分析4.1.1法律法规项目区土地整理规划的内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的要求、与现行有关国家法律、法规一致,项目区土地整理规划内容符合区、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理复垦专项规划,与当地农业发展政策、水利、交通、村庄建设规划相一致。4.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XX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实现新增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实现机械化耕作。本项目实施符合已经批准的区、镇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XX镇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要求对坑塘废弃地以及部分苇地进行整理,增加耕地面积;对沟渠进行整理,改善灌排设施,提高耕地的产出率;完善农田道路网体系,规整道路布局,利于机械化耕作;配套林网体系,改善田间小气候,防止水土流失。本项目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XX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XX镇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相一致,是落实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要求的具体内容。4.1.3其他规划本项目的规划内容与**区和XX镇的《农田水利规划》、《井灌规划》、《农业规划》、《林业规划》、《乡村道路规划》相一致,也是落实这些规划要求的具体内容。其法律法规和政策原则的共性是一致的和相辅相成的。4.2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已在前面6.5章节中阐述。概括来讲,项目区农用地结构比例不尽协调,耕地质量不高,未利用土地还未得到合理的利用,反映出项目区有限的土地资源未被充分利用。而限制这些土地利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因素有土地未进行全面地整理,基础设施较差,如农田水利设施的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导致水旱灾害频繁发生,交替出现,常在一年内出现先旱后涝或先涝后旱;再如田间交通不畅,道路质量差,雨后泥泞,常给生产交通带来不便。为减轻土地利用限制因素,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土地利用条件,其改善措施主要有:通过土地整理,增加耕地面积;加强农田水利工程设施,提高抗灾能力,得到旱能灌,涝能排,确保农业生产稳产,高产;利用和改造现有生产道路,利于机械化耕作通行;进一步完善农田防护设施。4.3新增耕地来源分析从项目区现状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中可以看出,一是农村道路占项目区建设面积的1.65%,由于农村道路大多属自然形成,断头路较多,而且未经统一规划,占地较多,且路况普遍较差,将田块分割成大小不均,有的较为零碎,不利于机械化耕作。按照《土地开发整理标准》的有关规定及项目区的规划要求布置田间道路,项目区道路整理能产生新增农用地0.31公顷;二是坑塘占项目区建设面积的3.83%,大多属废弃塘和废弃取土坑沟,而且於积严重,已经失去了灌溉蓄水的作用,通过本次土地整理,我们保留一部分有蓄水能力的坑塘,把已经失去蓄水作用的废弃取土坑塘整理为耕地,这部分整理后能产生新增农用地9.21公顷;三是未利用地占项目区建设面积的1.76%,长期闲置浪费了土地资源,所以通过这次土地整理项目也对这部分进行开发整理,这部分共产生新增农用地6.90公顷。以上这些整理出来的农用地除了一部分要作为农田水利用地外,大部分都整理为新增耕地,经过规划后,项目区新增耕地为15.84公顷。详细调整见第5.5章节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因此,项目区新增耕地来源主要有两个途经,一是通过对现状农用地的整理,合理布置排水系统和道路系统,保留有利用价值的坑塘和晒谷场,使农用地中各类用地比例趋于合理性,从中可以新增一部分耕地;二是对区内零星未利用地进行整理,增加耕地数量。4.4水资源平衡分析4.4.1灌溉水源项目区灌溉水源主要有当地地面径流和地下水。a)项目区地表水资源可供利用量分析计算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主要取决于河道、沟、塘等的调蓄能力。而紧靠项目区北面的方河水量较为丰富,但由于其上游被污染,已不能满足项目区的农业灌溉用水需求。因此,项目区地表水资源可供利用的主要是项目区内部坑塘和斗沟的复蓄 量以及项目区南部的团结沟所蓄水量,项目区经过整理后坑塘面积为5.8hm2,塘深1.5-2.3m,平均有效蓄水深度按1.5m计算,复蓄次数取2.0,坑塘年可蓄水量为17.41万m3;利用团结沟(总蓄水量40多万m3)拦蓄,年可供利用水量为10万m3;项目区内部斗沟通过在出口处建闸拦蓄水量约为10万m3。故项目区地表水资源年可供利用的水量为37.41万m3。b)项目区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计算根据项目区地下水资源分析计算(第3.2.2节),地下水水质良好,适宜农田灌溉。通过打井等工程措施,项目区75%年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合计为180万m3。根据以上分析计算,项目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年可供利用的总量为217.41万m3。4.4.2灌溉设计标准项目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农作物以小麦、大豆等旱作物为主,根据规划,项目区灌水方式以井灌为主,综合以上因素项目区灌溉设计保证率确定为75%。4.4.3需水量预测项目区需水量包括农业灌溉需水量,当地居民生活需水量,畜牧业需水量等。a)农业需水量灌溉制度:是指按农作物需水要求和不同灌水方法制定的灌水次数、灌水时间、灌水定额及灌溉定额的总称。根据《安徽省淮北地区历年旱作物灌溉实验主要成果汇编》,结合项目区邻近地区灌溉经验,本项目区小麦、大豆不同保证率的灌溉制度见表4.4-1项目区小麦、大豆不同保证率的灌溉制度表表4.4-1作物保证率(%)灌水次数灌水定额(mm)净灌溉定额(mm)灌水时期小麦752-350100-150播种,分蘖或冬灌,拔节或抽穗903-450150-200播种,分蘖或冬灌,拔节或抽穗大豆玉米棉花75250100播种,开花结荚90350150播种,开花结荚项目区规划后复种指数为200%,其中小麦播种面积为90%、大豆、玉米棉花等 播种面积为110%。现以小麦、大豆等需水量计算项目区综合灌溉定额。即小麦灌溉保证率为75%的灌溉定额取150mm,大豆灌溉保证率为75%的灌溉定额取100mm,项目区灌溉保证率为75%的综合净灌溉定额为150×0.9+100×1.1=245mm。因实施井灌,采用畦灌和喷灌的方式,灌溉水利用系数采用0.9,则综合毛灌溉定额为:667×0.245×15÷0.9=2724m3/hm2。项目区耕地面积为372.98hm2,按项目区灌溉保证率为75%,农业灌溉需水量为101.60万m3。b)人畜需水量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考虑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卫生条件的改善,用水量将不断增加。拟定农村人均日用水量50L,大小牲畜每头平均日用水量28L。项目区人畜需水量具体见表4.4-2。项目区人畜需水量分析表表4.4-2居民生活用水大小牲畜用水人口(人)定额(L/人)需水量(万m3)牲畜数(头)定额(L/头)需水量(万m3)2123503.871826281.9项目区人畜需水量为5.77万m3。4.4.4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根据以上4.4.1和4.4.3章节对项目区可供水量与需水量所进行的分析,在灌溉保证率75%时,可供水量217.4万m3多于需水量107.4万m3,可供水源有保证。因项目区的供水方式主要以井灌为主,因此采用以需定供的原则。项目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见下表: 项目区水资源利用平衡表表4.4-3灌溉设计保证率(%)需水量(万m3)可供水量(万m3)余水量(万m3)农业用水人畜用水小计可供利用地表水井灌供水小计75101.65.8107.437.4180.0217.4以需定供4.5公众参与分析4.5.1可行性研究阶段公众参与情况此项目在论证过程中,得到**区土地管理部门以及XX镇镇政府、水利、财政、农业、林业、电力、土地管理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为确保本项目的共同决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可研阶段,我们深入项目区调查并召开座谈会,得到镇、村基层组织的拥护和支持,当地群众认为项目的实施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并表示将积极参与、配合项目顺利实施。4.5.2公众对项目的主要意见要解决项目区既怕旱又怕涝的矛盾,必须提高项目区的抗灾能力,才能确保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当地干群主要意见是:要解决抗旱水源问题,只有通过打井保灌溉;要解决排涝问题,必须开沟疏浚建桥,完善排水系统。在可研报告上报评审后,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一致认为为了做好下一步项目初步设计、施工和管护工作,设计单位还要深入实地进行调查,对工程方案、布局、施工、管理广泛征求意见,对可研报告中提出的土地整理目标和工程措施在初设文本中做到一一落实,为今后工程的实施和管护提供依据和指导性意见。(详细意见见附件) 5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5.1规划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认真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3.有利于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步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4.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估算,措施得当。5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6充分利用现有工程。5.2建设标准根据《土地开发整理标准》中田块规划的有关要求,结合项目区规划后的田、水、路、林总体布局,该项目区田块布置为南北向长方形,田块长度为500-800m,宽度为300m左右,田面坡度控制在1/500左右;灌溉保证率为75%,排涝标准采用5年一遇;道路两级,田间道宽度为4m,生产道宽度为2m;在田间道和斗沟两侧各植树1行,在生产道单侧植树1行,株距2.5m。5.3总体布局5.3.1土地利用布局根据未来农村经济发展和项目区自然与水土资源条件,本项目的土地利用方向主要为旱作物基本农田保护区,因此要对项目区动工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进行优化组合,对耕地、坑塘、道路、晒谷场、农田水利用地等进行统一规划,确定各类用地面积,比例和具体位置,经过多方案比较,选取本项目区土地利用的最佳方案,确定了各类用地布局和所占面积,项目区各类用地占建设规模比例详见规划表5.3-1。 土地利用结构规划表表5.3-1类别规划面积(公顷)占建设规模(%)项目区建设规模391.91100.00农用地耕地旱地0.000.00水浇地372.9895.17其他农用地坑塘水面5.801.48农村道路6.151.57晒谷场0.320.08农田水利用地6.621.69小计391.8799.99建筑用地水利设施水工建筑0.040.01小计0.040.01未利用地其他土地苇地0.000.00小计0.000.005.3.2工程平面布置本项目规划的核心内容是项目区土地整理方案的拟定,该方案要体现出通过对田、水、路、林的综合治理,使各类用地数量即土地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产出率,符合土地整理项目的技术要求。(一)土地利用布置说明因现状耕地面积分布于整个项目区范围内,所以规划后耕地分布基本不变,拟将新整理出来的土地面积大部分为耕地,其余少部分面积用于修建农村道路和农田水利用地。(二)土地平整说明土地平整的内容主要是对未利用地、废弃坑塘及沟渠进行整理。整理中要使挖填土方量最小,同时要满足机械作业和灌溉排水要求,及农作物耕作需要。根据项目区的地形地势情况和规划后耕地面积、道路、水利(排水沟、机井)总体布局及《土地开发整理标准》的有关规定,确定规划后项目区 采用局部平整方案,以一个田块作为一个平整单元,田面坡度在1/500左右,平整后田块地面方向与自然坡度基本一致,并与农沟纵坡相协调,与道路相衔接,田块设计基本为长方形,平均控制田块长度在500-800米左右,田块宽度在300米左右,对特殊地形相应有所调整。根据项目区规划后耕地面积分布,以及道路、水利工程的总体布局,形成了项目区内耕地田块共29块。(三)农田水利工程布置说明1、灌溉工程布局项目区耕地面积规划后为372.98公顷,根据前面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可供水量除利用当地径流量外,主要靠从地下抽水来补给,满足需水要求。根据当地群众的意见(详见4.5.2章节),项目区除利用改造项目区原有的15眼老井外,另外需要新建井57眼,新老机井合计72眼,平均每眼井灌溉面积80亩左右。为方便生产和维修管理,机井沿田间道和生产道一侧布置,间距约为200m左右一眼。2、排水工程布局为使项目区内部积水较快地向南排入团结沟,争取抢排机遇,避免内部积涝成灾,拟自北向南布置3条排水斗沟,其中斗沟3是充分利用原有的排水沟,其余斗沟1和斗沟2基本上是新开挖的排水沟,3条斗沟分别承担各自农沟来水构成项目区的主要排水系统。汛期预报如有集中暴雨,应提前开放团结沟出口水闸和方河出口水闸,腾空河道库容,以利项目区3条斗沟开闸排涝。(四)道路布置说明根据《土地整理工程设计》,本项目区内道路分田间道和生产道两级,田间道是居民点到田间的通道,主要为货物的运输、作业机械向田间转移及为机器加水、加油等生产服务的道路;生产道是指联系田块之间、通往田间的道路,主要起田间货物运输的作用,为人工田间作业和收获农产品服务。为了节约土地,尽量利用项目区现有道路作为路基修建田间道和生产道,项目区共规划修建田间道5条,生产道4条,根据《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和项目区的现有情况,项目区田间道路标准为:路面净宽4.0m,路面结构为砂石路面,高出地面0.5m;生产道标准为路面净宽2.0m,路面结构为砂石结构,高出地面0.3m。(五)农田林网布置项目区有害风向主要为西南风,考虑林带垂直主风向布设,兼顾与道路走向一致,重点在田间道路的两侧和排水沟的外侧种植防护林 ,起农田保护和环境美化作用。田间道每侧各植树1行,生产路单侧植树1行,排水沟外侧植树1行,株距2.5米,规划植树21510棵,树种选用杨树。5.4建设内容5.4.1土地平整工程对需要进行土地平整的地块采取以地块为单元平衡挖填土方,表土剥离还原,生土推填平整的施工方案;废弃坑塘、沟渠及苇地平整的土源来自附近的排水沟挖方及蓄水塘整理的土方。田块平整、废弃坑塘、沟渠及苇地平整等共需完成土方开挖13.68万m3,土方回填13.68万m3。5.4.2灌溉排水工程a)排水工程1.土方工程:开挖疏浚斗沟3条长度6.55km,农沟14条长度10.85km,毛沟84条长度23.52km。斗沟、农沟的排水流量计算,开挖的纵横断面设计可以参照《灌溉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3条排水斗沟出口均穿过团结沟北堤,均需要建闸控制起防洪排涝作用;排水斗沟和农沟上如有田间道和生产道穿过,需建机耕桥和农用桥。2.配套建筑物:新建直径1m涵管112座,农用桥19座,机耕桥9座,节制闸3座。b)灌溉工程项目区规划新开挖机井57眼,配套200QJ32-52/4-7.5深井泵57台套(用于半固定喷灌),配套干管57条计17100m,支管228条20520m。另已有机井需要改造配套有关设备。c)排灌电气工程10KV输电线2.38公里,380V输电线6.81公里。630KVA变压器1台。5.4.3田间道路工程为方便农业生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项目区内应有完善的道路系统。本规划的道路工程分田间道和生产道两级。修筑4m宽田间道5条9.8km,砂石路面,高出地面0.5m。修筑2m宽生产路4条11.16km,砂石路面,高出地面0.3m。 5.4.4农田林网和水土保持工程布设林带53.78km,种植杨树21510株;5.5整理后土地利用结构通过土地整理,耕地规划后面积为372.98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含不动工面积)的81.23%,占项目区建设规模的95.17%,实现净增耕地15.84公顷。详见下表项目区土地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表5.5-1类别现状规划面积(公顷)占建设规模(%)面积(公顷)占建设规模(%)面积增减(-,+)地类变化率(%)项目区建设规模391.91100.00391.91100.000.000.00农用地耕地旱地357.1491.130.000.00-357.14-91.13水浇地0.000.00372.9895.17372.9895.17其他农用地坑塘水面15.013.835.801.48-9.21-2.35农村道路6.461.656.151.57-0.31-0.08晒谷场4.871.240.320.08-4.55-1.16农田水利用地1.500.386.621.695.121.31小计384.9898.23391.8799.996.891.76建筑用地水利设施水工建筑0.030.010.040.010.010.00小计0.030.010.040.010.010.00未利用地其他土地苇地6.901.760.000.00-6.90-1.76小计6.901.760.000.00-6.90-1.76新增耕地(公顷)15.84新增耕地率(%)4.04 6土地权属调整方案6.1项目区土地权属现状项目区土地权属类型均为集体土地,包含农用地、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土地。其中集体土地所有权已在1997年进行了所有权登记发证,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已于1997年发放到户。项目区土地权属明确,界址清楚,面积准确,无争议。6.2土地权属调整原则土地权属调整应遵循以下原则a.依法、公开、公正、公平、效率和自愿的原则;b.有利于稳定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原则;c.有利于生产、方便于生活的原则;d.尽量保持村界的完整性;e.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6.3权属调整程序6.3.1制定权属调整方案项目竣工后,原则上保持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首先对整理出的土地进行勘测评估,各村土地由村民小组按照原农户承包的面积进行承包,发包地块尽量做到集中连片、规模适度,二轮发包方案必须充分征求农民意见,满足合理要求;新增耕地,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由乡、村提出使用方案,经村民大会审议通过后,统一发包或招标租赁。整理后项目区土地权属及时开展土地登记、发证工作。6.3.2权属调整结果经过土地整理和权属调整后,两个行政村及各居民小组的土地类型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以上各村权属界线需待土地整理工程竣工后,由领导小组按照调整原则,通过有关法律程序,依法调整,最终确定各村权属界线和各类土地面积增减平衡数量。 7实施措施与工程管理7.1实施措施7.1.1组织机构成立以分管区长为组长,国土、财政和XX镇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水利、农业、林业、电力等部门为成员的**区XX镇土地整理项目领导小组,监督检查项目工程进度,协调处理重大问题,定期听取项目承担单位汇报,加强项目廉政监督,确保项目安全按质顺利完成。领导小组下设指挥部和办公室,主持日常工作。XX镇也成立相应临时机构,负责协调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纠纷问题7.1.2管理制度项目实施坚持的原则:1.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的原则;2.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3.简化程序,提高效率的原则。项目的实施工作实行项目法人制,项目承担单位**区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中心,对项目建设履行项目法人责任。7.1.3实施控制措施项目实施实行招投标制,由主管部门进行社会招投标。就项目规模、施工进度、施工期限等,项目承担单位应发布项目实施公告,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项目实施工程监理制度,通过招投标选择监理单位。监理单位应当选派具备相应资格的监理人员进驻施工现场,按照工程监理规范的要求,对项目建设工程实施监理,控制工程建设的投资、建设工期和工程质量项目资金管理。7.2工程管理7.2.1工程管理项目建设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成立三部一室,即工程部、财务部、科技部和项目管理办公室。工程部负责项目整理方案的制定、工程进度安排、工程质量验收等工作。施工单位每完成一项工程后,由工程部现场进行技术和质量验收,验收合格后,填报工程清单,一式三份,施工队、工程部和财务部各一份,保证工程质量、进度和资金的衔接。 财务部负责项目资金的管理,对工程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凭工程部验收签字的施工清单拨付资金。科技部负责项目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用和推广,项目区农民的培训,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并积极探索高产高效的生产模式。办公室负责项目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沟通协调、日常事务、对外联系、工程招投标、外部环境、人员组织、后勤保障和全程服务工作。1)项目法人制项目实施将涉及到**区众多相关部门以及XX镇的组织和配合协调,牵涉面广,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因此,必须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区土地部门牵头,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以区土地整理中心为项目业主单位,落实任期目标负责制,并把土地开发整理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由**区国土资源局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中心为项目法人单位,对项目策划、建设、实施全过程负责,并承担投资风险;负责人牵头组建施工技术指导小组、工作小组、政策处理小组;负责组织项目工程的实施;负责项目工程阶段验收和参与最终验收。2)工程招投标制为保证工程质量,由区土地整理中心对工程内容逐一分解,进行招标公告,根据《招标投标发》分标段向社会公开招标,公开、公正、合理选用土地开发整理施工单位,招标的内容包括主要设备、材料采购等。中标单位选定按照土地整理领导小组委托政府采购中心或者招投标代理单位根据以下程序择优选定:公告→报名→初步资格审查→施工图答疑→施工单位投标→公开投标→标文评议→确定中标施工单位。3)工程监理制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监理单位,监理单位可以根据《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定》、《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单位管理方法》和《水利工程建设监理人员管理办法》制定出具体工作细则,明确委托监理程序,监理单位资质要求等,对所有工程的建设内容、施工进度、工程质量进行监理;在土地开发整理实践中,大胆探索并进行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土地开发整理机制,成立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单位,负责从工程施工设计、招标、监理到验收的全过程,但其本身的运作又受到由各部门的有效监督,从而保证土地整理资金的专款专用和工程质量。4)合同管理制度实施方案按照《合同法》等有关规定,成立有关工作组织,** 区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中心作为项目实施的总负责单位,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签订施工监理合同,明确相互各方的权责利。合同由专人管理,专设项目合同管理专用章,签发工程承建合同和设备购置合同必须由项目法人签章;合同纠纷调解处理按《合同法》规定程序进行。7.2.2经费管理根据国家下发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282号)和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关于项目资金管理《安徽省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资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皖国土资[2001]340号)的具体要求,结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研究落实具体的实施制度。总的要求是做到四个坚持:坚持实行项目资金专款专用,避免资金截留,不挤占挪用;坚持按照规定的开支范围支出,力争不突破投资总额,如有超出预算总额部分,则由地方自主筹措资金,以保证工程保质保量如期完工;坚持严把资金流转渠道;坚持项目资金决算制度,严格资金审计,确保项目资金落到实处。 8施工组织设计8.1施工条件8.1.1基本情况项目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季风气候十分显著。多年平均温度14.3℃,年平均风速2.5m/s,降雨多集中在5-9月份。以上自然条件对工程施工很有利,但在多雨的季节对施工有一定的影响,施工时应避开雨季。项目区处于黄泛区的淤积平原,位于淮北平原的东北部,地貌类型为平原区,项目区内地势平坦,高程在24.5-25.5米之间。区内土壤种类较多,但以普通沙浆黑土和黄潮土为主项目区内部坑塘水量可满足工程施工用水要求。8.1.2交通、电力、通讯条件项目区对外交通便利,县道二徐路和302国道在项目区附近,项目区内部有刘瓜路贯穿项目区南北;项目区现有10KV高压线路贯穿项目区,为工程实施提供良好的电力基础;无线电通讯覆盖率较高,为工程实施提供了良好的通讯条件。8.2天然建筑材料项目建设所需要的材料,如黄沙、块石、碎石等材料的生产基地离项目区很近,通过项目区附近的道路及项目区现有道路很方便的运往施工现场。8.3施工布置8.3.1施工布置a)施工总体布置施工总体布置应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便于管理的原则。砼工程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所占比重较大,因此砼搅拌系统的位置至关重要。根据施工总体规划,其应设在建筑物附近较平坦的开阔地带集中搅拌,料物场就近布置,以减少运输距离,避免料物的过量损耗。施工、生活用水采用当地自来水或从附近坑塘取水的方法解决。施工、生活用电可采用工程沿线电网供电,个别建筑物距电源较远时,可考虑自发电解决供电问题。b)施工技术供应 施工技术供应是保证施工顺利进展的关键。施工机械的先进程度和完好率,是保证整个工程能否按计划进度要求完成的基础。因此,必须根据技术要求和施工进度计划,及时作好技术供应和机械保养等工作。8.3.2施工方法a)土地平整工程根据土地平整设计和土方量的计算成果以及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土地平整的挖填方量主要为田块内的平整。施工时应特别注意耕作层的恢复。采用推土机推土的施工方法。b)沟、渠及道路工程施工内容主要包括:排水沟开挖、田间道路基填筑及路面铺筑、生产路填筑。排水沟采用人工开挖,弃土于沟边;道路填筑土方可利用排水沟开挖土方,采用压路机压实。c)建筑物工程施工内容主要包括:土方开挖、回填,砼工程及砌石工程。1)土方开挖建筑物基础采取人工开挖,开挖土方就近堆放。在土方开挖过程中,定期测量校正开挖平面尺寸和标高,并按施工图纸的要求检查开挖边坡的坡度和平整度,并将测量资料提交监理单位。土方开挖工程完成后,会同主管单位对主体工程开挖基础面检查清理情况并进行验收,主要按施工图纸要求检查基础开挖平面尺寸、标高和场地平整度和取样检测基础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会同主管单位检查和验收砌体填筑前基础面有无积水或流水,基础面表面是否受扰动。施工区范围内所有垃圾及多余的土方要及时运到指定地点堆放,以便创造一个文明施工的环境。2)土方回填填筑的土料应将腐植土、草皮、垃圾等清掉。根据该工程的土方施工特点和施工环境,该工程土方回填的压实机具主要采用蛙式打夯机,对于机械碾压不到的位置应辅以人工夯实。3)砼工程 对混凝土原材料如水泥、粗细骨料、水等要符合国家的现行标准规定及设计要求。混凝土的拌和时间应根据塌落度确定,一般不宜少于1.5min。从拌成到开始浇筑,根据经验,以不超过45min为宜。混凝土温度一般控制范围在15℃左右,夏季施工时,当外界气温高于30℃时,要求砼出仓温度低于15℃。施工时应严格按操作规程,以防出现麻面、蜂窝、露筋、空洞、裂缝等。混凝土浇筑时,如遇降雨但又无防雨措施,则应停止浇筑。混凝土的养护及拆模期限都要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规程执行。4)砌体工程块石砌筑前首先进行测量放样,定出轮廓线和高程线,清除表面的松软土层,把受积水浸蚀软化的封面予以清除并进行压实。浆砌石采用坐浆法砌筑,砌筑第一层时应在土基上摊铺30~50cm厚砂浆然后摆放块石,石料应大面向下,砌筑时应分皮卧砌,每段砌体应均衡上升,否则应留斜槎。砌体灰缝厚度为20~30mm,应做到砂浆饱满,石块间较大的空隙可先填塞砂浆,后用碎块或片石嵌实,不得无浆干塞碎石,石块间不得无浆直接贴靠,砌缝内砂浆采用扁铁插捣密实;严禁先堆砌石块再用砂浆灌缝。8.4质量管理为保证施工质量,施工过程应严格按规范进行,并按施工进度计划控制施工进度。质量控制注重施工前和施工中的过程控制,以预防为主,加强对工作质量、工序质量和中间产品质量的检查,以良好的工作质量保证工程质量。质量保证的具体措施如下:a)各项目部、施工队领导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上级颁布的各种质量管理文件、规程、规范和标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宗旨是优质、优产、用户至上。b)各项目部、施工队必须有保证工程质量的管理机构和制度,有专人负责施工质量检测和核验记录,并认真做好施工记录和隐蔽工程验收签证记录,整理完善各项技术资料,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要求。c)进行经常性的工程质量知识教育,提高工人的操作技术水平,在施工到关键性部位时,必须在现场进行指挥和技术指导。d)施工现场工程质量管理必须按施工规范要求抓落实,保证每道工序和施工质量符合验收标准。施工单位质量管理应实行“三检制” 。每进行完一道工序,先由作业小组进行初检;初检合格后,再由专检人员进行复检;复检合格后,由施工单位进行终检,最后报监理工程师进行验收。监理工程师对工程的主要部位(如基础、钢筋及隐蔽工程等)应进行旁站监督,一般部位也应经常到工地进行检查,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e)隐蔽工程施工后,必须经过建设单位工地代表、施工单位质检员和驻地监理工程师验收签证后,方可进行工程隐蔽。f)严格把好材料质量关,不合格的材料不准进入施工现场。工程施工前,应提前做好工程所需的材料化验、试验,材料没有检验证明,不得进行工程施工。g)建立健全工程技术资料档案制度,每个工地应有专人负责整理工程技术资料,要按照工程竣工验收资料要求,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及时做好施工记录、自检记录和隐蔽工程验收签证记录等。将自检资料和工程保证资料分类整理保管好,随时接受公司质检员检查。h)对违反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的人,将按不同程度给予批评教育和罚款处理,并追究其责任。对发生事故的当事人和责任人,将按上级有关规定程序追究其责任并做出处理。8.5施工进度为保证项目按合同规定日期完成,特制定如下措施:1)制定合理的施工计划制定施工计划时,应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充分发挥劳动力利用率;应采用流水线施工,以便于管理;应充分利用机械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应调配精良的施工队伍,做好外界环境协调和内部关系协调。2)施工进度计划本项目主要工程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包括取水工程、输配水工程、排水工程)、电力工程、防护林工程。整个施工过程应大致按下列程序进行:田间道路工程→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防护林工程→电力工程。该工程将于项目初步设计批复后,及时做好项目实施前期工作,根据施工程序的总体安排,购置材料和设备。该项目建设期为第一年10月至第二年9月。详见表8.5-1 工程施工进度计划表表8.5-1分项工程时间第一年第二年101112123456789施工准备放样、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工程竣工验收 9投资估算9.1编制说明项目区投资估算所需要的估算编制依据如下:(1)《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暂行规定》(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282号)(3)《土地开发整理标准》(TD/T1011-1013—2000)(4)《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5)本地类似工程的投资标准及材料价格信息。9.2估算费用构成9.2.1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项目投资估算主要依据项目区实际情况、工程的建设标准(除涝工程五年一遇标准、灌溉工程灌溉保证率为75%)、项目工程建设内容及土地整理项目亩均投资标准,参考我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设计及预算》并结合现在市场建筑材料价格,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换算、调整。工程施工费:是指实施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和田间道路等各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发生的支出,包括直接工程费、间接费、计划利润和各种税金。前期工作费:是指在项目施工前所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土地清查费、可行性研究及报告编制、项目勘测费、项目设计与预算编制费、项目招标费,按工程施工费的4.8%计取。竣工验收费:是指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完工后,因项目竣工验收、决算、成果的管理等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项目工程验收费、项目决算的编制及决算的审计费,整理后土地的重估与登记费、基本农田重划及标志设定费等。按工程施工预算3.0%计取。工程监理费:指委托具有工程监理资质的单位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所发生的费用。按工程施工预算1.25%计取业主管理费:是指项目承担单位为项目的组织、管理所发生的各项管理性支出,主要包括:项目管理人员的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公务费、业务招待费和其他费用等。按前期工作费、工程施工费、工程监理费、竣工验收费用合计2.0%计取。 不可预见费: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因自然灾害、人工、材料、设备、工程量等的变化而增加的费用。按工程施工费、设备购置费、其他费用之合的2.0%计取。9.2.2投资估算表根据相关的政策依据,投资估算编制主要由总估算表,工程施工费估算表,设备购置费估算表,其他费用估算表构成。本项目区总投资估算为N万元。见表9.2-1。其中工程施工费估算表、设备购置费估算表、其他费用估算表分别见表9.2-2,表9.2-3,表9.2-4。总估算表表9.2-1序号工程或费用名称估算金额(万元)比例(%)一工程施工费NN%二设备购置费NN%三其他费用NN%四不可预见费NN%五估算总投资NN% 工程施工费表9.2-2序号指标编号工程名称计量单位工程量单价(万元)合价(万元) (1)(2)(3)   一 土地平整工程   N  土地平整公顷N0.12N二 农田水利 N N1  新建排水斗沟kmN3.99N2  疏浚原有排水斗沟kmN1.33N3  新建排水农沟kmN3.29N4  疏浚原有排水农沟kmN1.10N5  毛沟kmN2.09N6  新建农用井眼N2.10N7  维修原有农用井眼N0.63N8  农用桥(跨度10-13m)座N3.84N9  农用桥(跨度3-8m)座N1.32N10  节制闸座N9.65N11  1000过路涵座N0.13N12  新建10kv输电线路kmN6.65N13  新建380v配电线路kmN4.20N三 田间、生产道路 N N1  新建田间道kmN8.90N2  维修田间道kmN4.90N3  生产道kmN4.58N四 防护林工程 N N  树木种植100棵N0.05N合计   586.48 设备购置费表9.2-3序号设备名称规格单位数量单价(万元)合价(万元) (1)(2)(3)(4)(5)(6)1深井泵200QJ32-52/4-7.5台N0.40N2变压器630KVA台N3.30N3QL-SD型启闭机2×12t台N3.50N总计     N其他费用表表9.2-4序号工程名称费率%工程施工费万元估算金额万元 (1)(2)(3)(4)1前期工作费N586.48N2工程监理费N586.48N3竣工验收费N586.48N4业主管理费N639.56N总计 NN9.2.3资金筹措由安徽省财政厅拨款全额投资9.2.4投资进度计划项目拟按一年度完成。第一年10月到第2年9月。第一年投资N万元,占总投资的25%,第二年投资N万元,占总投资的75%。 10效益分析10.1社会效益分析1.通过土地整理,将有利于机械化作业,促进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2.通过田块的平整、水利设施的配套、土地的集约利用、耕地经营的机械化、规模化,可大大提高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率,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3.建成旱涝保收的高产田,增强人们保护耕地的意识,有利于保护耕地,有利于科学利用土地,有利于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增加就业机会。10.2生态效益分析项目实施后,项目区林木覆盖率大大提高,防护林保护面积459.17hm2。林网树木发达的根系密布在土壤中,能够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条件,又能从土壤深层中吸取营养成分,再以枯枝落叶等形式归还土壤,增强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方式更加合理,通过林网建设,以及完善的农田水利工程配套,排水标准得到提高,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项目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将大为加强;项目区交通便利,群众安居乐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10.3经济效益分析项目实施后,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质量。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农田灌溉保证率可达75%,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9,经济效率主要体现在节地、节水、增产、省工等四方面。具体如下:(1)新增耕地效益项目区整理后新增耕地15.84公顷,复种指数2.0,以种植玉米、大豆、小麦、棉花为主。耕地经济效益分析见表10.3-1。 新增耕地效益表表10.3-1项别作物名称种植比例(%)单产(kg/亩)产量(万kg)净收益(元/kg)产值(万元)整理后玉米63200.460.90.41棉花20700.332.60.86小麦883006.270.85.02大豆861202.451.22.94合计200   9.23项目区经过整理后新增耕地面积为N公顷,产生的经济效益:N万元。(2)现有耕地增产效益项目区原有耕地面积为N公顷,经过整理原有耕地的复种指数由180%提高到200%,以种植玉米、大豆、小麦、棉花为主。耕地经济效益分析见表10.3-2。现有耕地增产效益表表10.3-2项别作物名称种植比例(%)单产产量(万kg)净收益(元/kg)产值(万元)(kg/亩)整理前玉米62809.000.98.10棉花4551.182.63.06小麦88275129.640.8103.71大豆829541.731.250.08合计180   164.96整理后玉米632010.290.99.26棉花20707.502.619.50小麦88300141.430.8113.14大豆8612055.291.266.34合计200   208.24项目区现有耕地经整理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为208.24-164.96=43.28万元。项目区耕地整理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为9.23+43.28=52.51万元。(3)节水效益ΔW=(η水1-η水0)×M×A 式中:ΔW——节水量(m3)η水1——节水灌溉水利用系数0.9η水0——现有灌溉水利用系数0.6m———每年每亩毛需水量181.6m3/亩A=372.98公顷经计算:ΔW=(0.9-0.6)×181.6×372.98×15=30.48×104(m3)按每方水的成本为0.15元计算,年可节约资金4.57万元。(4)省工效益整理后,项目区内道路设施得到明显的改善,机械化耕作程度提高,根据每亩每季的耕作至少可节省2个工作日,扣除机械费后每工作日按照12元计,年可增效益2×2×12×372.98×15=26.86万元综上所述,实施后年新增经济效益为N万元。(5)工程运行费项目运行成本由工程年维修费、工程管理费组成。工程维修、管理费按工程施工费的2%计算:计N万元;本项目年运行成本为N万元。(6)投资估算效益产出比年新增净产值N万元。静态投资收益率为N%,静态投资回收期N年。 11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11.1可行性研究结论11.1.1项目必要性项目区内自然条件较好,是**区的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由于现有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未利用地仍占一定比例,土地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加上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抗灾能力低,现有耕地生产效益不高。为改善项目区内土地利用现状,提高耕地质量,实现新增耕地目标,提高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进行项目区内土地整理,势在必行。通过项目实施可实现新增耕地面积N公顷,改善了耕地质量,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切实给农民带来了实惠,也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11.1.2项目建设条件1.土地整理项目,就其工程内容和工程技术措施来讲,并不是很复杂,当地技术人员和群众已拥有成熟的技术;2.临近地区的小型,灌排工程等世行项目已经完成,工作内容大都与项目区所实施的工程类似,其成熟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经验可以借鉴。11.1.3项目经济效益的合理性该项目实施,对项目区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产生的积极的影响。在社会效益方面新增耕地N公顷,新增耕地率为N%,经过整理土地的产出率较整理前有明显的提高;经济方面,项目区人均有效耕地面积增加,粮食单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观;工程静态投资收益率在N%左右。生态效益,环境美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大大加强,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11.1.4可行性研究结论该项目规划方案技术可行、布局合理,投资方向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规定,投资估算切合实际,项目区群众普遍赞成。11.2建议综上所述,安徽省**市**区XX 镇土地整理项目建设潜力较大,项目目标明确,技术方案可行,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社会、生态、经济效益显著,群众参与积极,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和支持,地方各部门积极配合。本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实地调查掌握的资料翔实、准确,经过深入分析研究,认为该项目切实可行。建议上级部门批准立项,给予资金上的大力支持,促使项目尽快实施。 12附件a.《XX镇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群众座谈记要b.关于XX镇土地整理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意见c.项目现场踏勘照片d.**区XX镇土地整理项目井灌工程规划论分析e.**市**区XX镇土地整理项目现状图f.**市**区XX镇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图 目录1综合说明11.1项目名称11.2项目类型11.3项目性质11.4项目建设规模11.5项目区的位置和范围11.6项目所在地区地貌类型和项目区的地貌类型11.7项目区土地权属状况11.8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新增耕地比例11.9项目区主要建设内容11.10项目区整理前后耕地质量变化情况21.11项目区建设目标21.12项目区建设工期21.13项目估算投资32项目背景42.1项目所在区简况42.1.1地理位置42.1.2自然条件42.1.3社会经济条件42.1.4土地利用情况42.2项目提出的缘由42.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52.3.1法律法规52.3.2相关政策52.3.3相关规划62.3.3技术标准62.3.4相关基础资料63项目区概况73.1自然条件73.1.1地形地貌73.1.2气候73.1.3土壤73.1.4水文地质73.1.5工程地质73.1.6天然建筑材料83.2自然资源条件83.2.1光热资源83.2.2水资源83.2.3生物资源93.3社会经济状况93.4自然灾害103.5土地利用现状10 3.5.1土地利用结构103.5.2土地利用程度113.5.3耕地质量现状113.5.4土地利用经济效果113.6基础设施条件153.6.1交通条件153.6.2防洪排灌设施153.6.3电力设施163.6.4农田防护工程164项目分析174.1项目合法性分析174.1.1法律法规174.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174.1.3其他规划174.2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174.3新增耕地来源分析184.4水资源平衡分析184.4.1灌溉水源184.4.2灌溉设计标准194.4.3需水量预测194.4.4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204.5公众参与分析214.5.1可行性研究阶段公众参与情况214.5.2公众对项目的主要意见215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225.1规划原则225.2建设标准225.3总体布局225.3.1土地利用布局225.3.2工程平面布置235.4建设内容255.4.1土地平整工程255.4.2灌溉排水工程255.4.3田间道路工程255.4.4农田林网和水土保持工程265.5整理后土地利用结构266土地权属调整方案276.1项目区土地权属现状276.2土地权属调整原则276.3权属调整程序276.3.1制定权属调整方案276.3.2权属调整结果277实施措施与工程管理287.1实施措施28 7.1.1组织机构287.1.2管理制度287.1.3实施控制措施287.2工程管理287.2.1工程管理287.2.2经费管理308施工组织设计318.1施工条件318.1.1基本情况318.1.2交通、电力、通讯条件318.2天然建筑材料318.3施工布置318.3.1施工布置318.3.2施工方法328.4质量管理338.5施工进度349投资估算369.1编制说明369.2估算费用构成369.2.1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369.2.2投资估算表379.2.3资金筹措399.2.4投资进度计划3910效益分析4010.1社会效益分析4010.2生态效益分析4010.3经济效益分析4011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4311.1可行性研究结论4311.1.1项目必要性4311.1.2项目建设条件4311.1.3项目经济效益的合理性4311.1.4可行性研究结论4311.2建议4312附件45a.《XX镇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群众座谈记要b.关于XX镇土地整理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意见c.项目现场踏勘照片d.**区XX镇土地整理项目井灌工程规划论分析e.**市**区XX镇土地整理项目现状图f.**市**区XX镇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