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4.00 KB
  • 2022-04-22 11:21:16 发布

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特殊性.doc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殊性一、一般性西部地区面临的一般发展条件:技术、信息化、资源环境约束等(一)[参考文献]李建强.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探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04)从西部地区的现实看,西部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条件已基本具备。一是中央高度重视西部大开发,对西部地区给予了很大的资金和政策支持。5年来,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累计投入4600亿元,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资金累计安排5000多亿元。二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全球范围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加快,有利于西部地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促进西部产业结构调整。三是建国后的多年开发建设,西部地区初步建立了一批优势产业和企业。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又相继开工建设了铁路、公路、飞机场、电力、生态等重大项目并取得实质性进展,发展环境和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四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东、中、西部经济合作更加广泛和紧密,东部一些产业开始向西部地区转移,为西部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增长空间。(二)[参考文献]李建强.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6(05)随着短缺经济时代的结束,西部地区传统的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初级产品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原有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渐萎缩,新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还没有形成,这给西部工业化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历史性的发展机遇。第一,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战略决策",成为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的新的切入点,既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指明了方向,也为西部加速现代化进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西部地区可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工业化,探求具有时代特征的区域发展新模式。同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部地区给予了很大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将推动西部工业逐步走上持续、快速增长的轨道。第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我国加入WTO,全球范围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及升级步伐的加快,有利于西部地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大量机会,而且借此机会西部地区可借鉴先行工业化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充分享受后发优势。第三,第三次产业革命来临,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为西部地区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创造了条件。这次产业革命是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航空航天技术为核心,西部可利用该成果,改造传统产业,培养新兴产业,最终带动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第四,全国经济形势发展总体良好,我国综合国力已显著增强,国家有能力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开发的支持力度。可以说,21世纪西部工业化的总体战略是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格局和总体趋势下,东、中、西部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紧密,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有了更广阔的增长空间。最后,也应看到西部地区已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逐步加快和国家支持力度逐步加大,西部地区也进入了其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建立了以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冶金、建材等为主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二、特殊性23 (一)[参考文献]曹海英.比较优势、比较劣势和西部地区的工业化[J].生产力研究.2009(04)区域资源禀赋(条件异质性)——西部地区自然地理状况1、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相比较而存在的优势。按照林毅夫的比较优势理论来讲,一个国家或地区,尤其是后发展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要选择符合自己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技能。换句话说,后发展国家或地区要实现经济发展必须遵循比较优势原则,以有效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为基础。西部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自然资源优势、国防科技资源优势和特色资源优势三个方面。(1)自然资源优势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突出表现在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方面。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品种齐全,总量丰富。据国家统计局资料,在1985年全国60种矿产资源探明储量中,西部地区占全国总储量70%以上的有18种,占50%~70%的有15种,占30%~50%的有11种,小于30%的有16种。西部地区的矿产资源不仅总量丰富,人均占有资源量大,而且质量优良,组合较好,潜在价值巨大,具备建立多个全国性大型原材料基地的资源优势,是21世纪中国“工业粮食”的战略基地。此外,西部地区的能源较为丰富,包括水能、煤炭、石油、天然气、太阳能和风能等,是我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等国家战略资源调配的重要基地。在能源结构上,西北以煤为主,西南煤水并重,油在西北,气在西南。2006年西部地区石油储量为81071.71万吨,占全国总量(包括海域)的29.62%;天然气储量为25036.1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包括海域)的83.43%;煤炭储量为1658.89亿吨,占全国总量的49.74%。(2)国防科技资源优势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相对于全国来说相对落后。但是在国防科技资源方面,西部地区却具有比较优势。“三线”建设时期,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组织了大批科技力量进入西部,建成国有企业近3万个,其中大、中型国营骨干企业和科研单位3000多个,形成45个以重大产品为主的专业生产、科研基地和30个各具特色的新型工业城市。西部地区拥有国防科技工业近一半的重大技术设备和高精尖新设备,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累计向西部军工单位投资近300亿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270亿元,净值200亿元,占西部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总量的42.8%。目前,西部地区共有国防科技工业直属科研生产单位295个(其中包括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占全国军工单位总数的37%,其中,工业企业226个,科研院所59个,大专院校10所;职工总人数80.9万人,占全国军工总数的46.2%;共有专业技术人员25.8万人,占全国军工总数的39.7%。(3)特色资源优势西部地区的特色资源优势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耕地、草地资源优势。西部地区耕地资源总量虽然相当缺乏,但实现耕地增量的潜力很大,前景广阔,而我国目前可供开发的后备资源已不多,土地开发潜力较大的主要在西部地区。此外,西部地区的宜林荒山、荒地和可利用的天然草山、草地等是西部地区相对优势较大的土地资源。第二,旅游资源优势。西部地区地貌复杂多变,自然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西北大漠风光,青藏高原崇山峻岭,雪域高原,蔚为壮观;西南山清水秀,风光秀丽。西北地区历史文化人文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拥有古“丝绸之路”23 沿线历史遗迹,如集建筑、绘画、雕塑为一体的敦煌莫高窟和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兵马俑。此外,作为多民族地区,西部地区具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习俗、民族风情、民族建筑和民族文化艺术。第三,传统资源优势。西部地区有众多的民族,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传统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就饮食资源来讲,受环境、宗教、经济生活和习俗等方面的影响,我国西部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出了丰富而多元的饮食风俗及独特的烹饪文化。就医药资源来讲,西部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出丰富的药用动植物资源,同时少数民族医学也有独到的医疗理论、方式和治疗方法。2、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比较劣势比较劣势是和比较优势相对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专业化生产、分工和贸易中利益分配上的不利地位,这主要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地理与环境、气候与生态、人力资源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因素相联系。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比较劣势主要体现在“资源的诅咒”、生态环境脆弱和工业基础薄弱三个方面。(1)“资源的诅咒”西部地区具有自然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按照一般的认识规律,通过价格放开等方式可以使这种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比较优势的另一面就是比较劣势。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在一份关于2004年~2005年欧洲与独联体的经济状况的报告中说:“虽然原则上说,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发展资金的重要来源,但是天赋自然资源与经济表现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实际上过去的经验是有大量情况相反的例子,有时这被称为‘资源的诅咒’。”这种“资源的诅咒”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单纯依靠资源开发只能给一个地区在一定条件下带来短期的繁荣,而不会形成一个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依靠资源的发展往往是短暂的,就我国西部地区来讲,已经由于过度开发资源导致资源的大量消耗甚至枯竭。另一方面,具有自然资源优势的地区往往由于过分依赖“资源红利”而形成低级的产业结构,丧失了在制造业、信息业等技术部门的发展动力和机会,从而会陷入边际收益递减的陷阱,出现资源卖的越多越贫困的情况。(2)生态环境脆弱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总体趋于恶化,严重制约了其工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度指数居于全国之首。西部民族地区大多位于我国自然地理结构的第一、二梯度的高原和山地上。西北地区多为黄土和沙漠,干旱少雨,地面沙化、碱化严重,水资源短缺是其发展的重大障碍。西南地区多为石山、高山峡谷地带,地形复杂,海拔高,沼泽地、雪山和石灰岩等地形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的93.2%,大于25度的耕地占全国的70%,石漠化面积占全国绝大部分。生态环境脆弱度计算表明,西部地区绝大部分省区位于生态环境脆弱区,其中宁夏、西藏、青海、甘肃和贵州是全国生态最脆弱的五个省区。其次,西部地区生态危机严重,生态系统处于恶性循环状态。干旱区地下水位下降、部分江河断流、湖泊干枯、缺水严重、自然灾害增多;超载过牧、草场退化、载畜能力降低;土地沙化、水土流失、荒漠化面积逐年增多,沙尘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灾害损失严重。再次,大型资源开发造成了生态破坏和严重的环境污染。西部地区资源密集型工业结构和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以及较低技术水平下的粗放经营方式,加上环境管理中权责利关系界定不清、执法不严和管理不善,造成资源开发地区和城市环境日益恶化。(3)工业基础薄弱23 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对于西部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来说,主要面临着以下比较劣势:第一,工业结构不合理。在工业部门结构上,西部地区轻重工业发展不协调,加工工业薄弱,重工业比重大于轻工业;国有工业比重高,民营工业发展缓慢。在工业组织结构上,大型企业数量少,所占比重低;传统工业比重高,工业企业的效率低。在工业产品结构上,西部地区工业产品以原料产品和粗加工、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较少。第二,工业技术创新综合能力相对较弱。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基础和自然地理等条件的限制,西部地区除陕西、四川和重庆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外,其他地区如贵州、西藏、云南、新疆、宁夏等其工业技术创新能力都较弱。西部地区的大部分工业企业技术装备差、设备陈旧,对先进技术的吸引、吸收、应用及转化能力都很差,技术结构处于以中间技术和初级技术为主的阶段。西部地区这种相对弱化的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导致其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是制约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三,工业信息化程度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严重滞后。由于地区间发展水平不同,造成西部地区在信息资源获取、存储、处理和应用能力方面以及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水平方面与东部发达地区形成显著差距。此外,西部地区工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发展的实际需要,长期处在初级水平。(二)[参考文献]李建强.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6(05)区域核心目标异质性1.目标特殊西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具有多重目标:一方面,要完成工业化的任务;另一方面,要提高工业的现代化水平。从多重目标出发,要完成西部新型工业化还有许多艰巨的任务要完成。西部地区的新型工业化目标具有特殊性,其表现在:一要促进西部工业化进程的深化。要抓住机遇,在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中,实行信息化带动西部工业化战略,加大西部工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二是要加快西部农业工业化的进程。农业工业化是我国新型工业化不可缺少的内容。由于西部是在传统农业部门没有得到根本改造时提前发动工业化的,同时我国传统工业化的次序是以重工业为主,重工业的发展超过轻工业,这种工业发展的次序单方面考虑工业的发展,损害了农业的发展,忽视了工业对农业的带动!把农业的发展排除在外!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使大批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领域。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时必须正确处理好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把农业的工业化作为新型工业化不可缺少的内容。三是要转变西部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在实现集约增长的过程中,既要实现快速增长,又要防止经济过热现象。同时,促进科技进步,并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进步的主体。四是推动西部工业化发展的市场化。在西部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过程中,资源的配置要更加市场化。必须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放宽西部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逐步培育并完善西部的资本市场;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上!,在实现西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使政府职能得到切实转变。2.条件特殊西部新型工业化不应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是经济发展,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其条件的特殊性表现在:一是信息化水平不同。西部地区既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生物、电子、网络等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压制;也面临着东部地区在信息资源获取、掌握及运用信息技术水平优势“数字鸿沟”的压力。因此,西部地区必须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信息化,把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放在重要战略位置,予以高度重视。只有加速推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才能使西部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农业工业化的背景不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争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通过工、农产品之间的价格“剪刀差”,牺牲农业补偿工业,从而促进工业的优先发展。目前,西部地区的二元经济结构十分明显,乡镇经济还比较落后。要改变这种落后状态,单纯依靠政府的政策倾斜,即依靠政府的力量来推动农村工业化是不现实的。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运营领域的战略调整,乡镇企业资本替代劳动的速度必将加快。这意味着西部发展乡镇企业的必要资本量门槛将大大提高,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三是环境要求不同。长期以来,西部走的是重工业化优先发展的路子,是以能源和矿产品为主的原料产业。污染严重,对工农业生产和自然生态造成了很大危害。另外,乡镇工业低水平扩张,加剧了污染危害。而新型工业化要求走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使环境与经济同步协调发展,把西部地区变成山河壮丽、山川秀美、景色宜人的环境优美区域。(三)[参考文献]郭俊华,卫玲.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殊性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软科学.2004(01)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殊性及其制约因素23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还比较低,道路将是曲折而漫长的。特别是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较,西部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1)新型工业化面临多重任务。西部地区实施新型工业化不仅要加速完成其工业化的任务,而且要提高西部工业的现代化水平,同时还要优化西部地区工业的内部结构,加速改造西部的传统工业,并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推进西部的农业工业化,使西部的传统农业得到根本的改造。(2)加快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西部地区工业化的根本阻滞是城市化水平滞后,大量的劳动力滞留于农村的传统农业中,难以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3)在特殊的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发展新型工业化。“我国是在传统农业部门没有得到根本改造时提前发动工业化的。”同时,传统工业以重工业为主,重工业的发展超过轻工业,这种工业化发展的次序单方面地考虑工业自身的发展,忽视了工业对农业的带动,把农业的发展排除在工业化之外,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而西部的经济结构则更是一种典型的“双层刚性二元经济结构”。从总体上看,西部的经济结构是城市与乡村的二元经济结构,而每一元中又分为两层:从西部城市来看,是现代工业与传统工业并存;从西部农村来看,是传统农业与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现代工业并存。由于存在这些特殊性,西部地区发展新型工业化存在的制约因素主要有:a.工业化的资本制约 西部地区缺乏推动工业化的主导力量——资本的支持。从前面的分析看出,西部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要加快完成工业化的任务,并且要提高西部工业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优化西部地区的内部结构,这一切必须要有强大的资金支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配置是通过价格信号来实现的,东西部资金收益与风险存在较大差别,资本流动逐利的法则强化了西部筹资的难度。加上西部地区国有企业包袱沉重,自我积累能力差,工业化面临“无米之炊”,更谈不上工业对农村的支持。b.制度性障碍的制约 西部工业自身存在的制度性障碍导致其变革成本加大,一是国有经济战线过长,比重过大,粗放经营,企业改革进程缓慢,深层次的就业、分配、社会保障等问题还没有解决,因而西部工业化所要付出的发展成本要远远大于预期。二是结构性问题突出。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表现在传统产业比重过大,而新兴产业比重太小;重工业比重大,轻工业比重小,即“一高一低”,产业内缺乏有效支持;组织结构方面,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低,缺乏规模优势。三是工业装备技术水平低,缺乏优势产业与支柱产业,而投融资体制的缺陷导致对传统产业的技改缺乏资金、政策支持。c.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 双层刚性二元经济结构制约西部工业化进程,导致工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西部的现代工业体系是以中央计划这种手段以“嵌入”的方式在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中发展而来的,它游离于落后的农业经济和原始的地方工业以外,先进的生产要素无法与本地区的技术环境相融合,也就不能对地区工业产生足够的影响力和推动力,双轨制二元模式从根本上严重制约了西部工业化的进程。d.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制约 西部地区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矿产资源开发效益低,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经济优势,且由于开发技术水平低,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资源的浪费。具体表现为:一是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低,浪费现象严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定位一直是初级产品,能源和原材料等初级产品的生产占主导地位,缺乏深加工工业,工业生产的产业链条短、层次低,大量有较高利用价值的优势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二是环境污染严重,西部地区工业化起步晚,起点低,为了加快工业化的步伐,片面追求产值,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重发展、轻环保,乡镇企业遍地开花,“三废”污染比较严重。三是生态破坏严重。西部的宁夏、新疆、青海等省区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场退化比例高达90%,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e.劳动力素质的制约23  西部地区的劳动力素质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教育相对落后,文盲、半文盲还占有相当比例,这些严重制约了西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劳动力素质建设方面西部地区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由于西部初、中等教育相对落后,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相对偏低,培养和提高西部地区劳动力素质处于相对弱势。另一方面,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随着国家投资重点及优惠政策向东部倾斜,西部地区人才流失问题也显现出来。流失人员主要集中于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专业,如电子、生物、新材料人才流失相对较多。虽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吸引了大批人才回流,但相对来说流出的人才多于流进的人才,这一切阻碍了西部新型工业化中的信息化、工业化建设步伐。(四)[参考文献]任保平.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制约因素及对策[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特殊性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较西部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特殊性:(1)西部新型工业化面临多重任务。西部地区实施新兴工业化不仅要加速完成其工业化的任务,而且要提高西部工业的现代化水平,同时还要优化西部地区工业的内部结构,加速改造西部的传统工业。并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推动西部的农业工业化,使西部的传统农业得到根本的改造。(2)西部新型工业化面临着多重挑战。在全国的工业化进程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缓慢,西部地区在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过程中既要缩小与东部工业化的差距,又要面临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工业化发展新潮流的挑战。(3)西部新型工业化面临改革与发展的双重目标。东部地区已经完成了改革的任务,工业化的发展进人全面的扩张和提高质量的时期,而西部地区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尚未完成,面临着转型与发展的双重任务,既要加快改革的步伐,完成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型,又要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型,由传统的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的转型。(4)西部新型工业化面临特殊的背景。在特殊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发展新型工业化,西部的经济结构是一种典型的“双层刚性二元经济结构”。从总体上西部的经济结构是城市与乡村的二元经济结构,而每一元中又分为两层:从西部城市来看是现代工业与传统工业并存。从西部农村来看是传统农业与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现代工业的并存。(五)[参考文献]王雷.东西部区域工业化差异的原因及对策[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1.东西部区域工业化的现实差距(1)以霍夫曼工业化四阶段理论为基础进行的比较根据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的研究,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资本品工业净产值)越低,表明资本品工业规模越发达,消费品工业比重越小,整个产业结构程度越高。由于无法获得各地区消费资料工业增加值和资本品工业增加值的数据,我们用各地区重工业增加值和轻工业增加值作为近似指标替代进行比较。由表1的对比可以看出,东部地区霍夫曼系数大多小于1,表明东部地区工业化进程较快,已进入霍夫曼所描述的工业化第四阶段。北京、上海、山东等霍夫曼系数较高的省区拥有相对较高的人均GDP,表明区域工业化的演进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符合工业化演进的一般规律。中部地区除山西以外,其他省区的霍夫曼系数也小于1,表明中部地区工业化进程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其中,吉林、黑龙江由于原有的工业基础较好,是我国传统的重要工业基地,工业化进程处于领先地位,其人均GDP也居于中部前列,表明中部地区工业化的发展对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也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西部地区除云南之外,其余省区的霍夫曼系数均远远小于1,且低于东部和中部的大部分省区。然而,西部霍夫曼系数与人均GDP呈现正相关关系,意味着西部地区的经济不仅没有随着工业化的演进而增长,反而趋于衰落。比如,霍夫曼系数最低的青海、贵州,其人均GDP并不突出,而人均GDP最高的云南,其霍夫曼比重在西部地区却处于较高的水平,这显然有悖于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霍夫曼系数未能正确反映西部工业化的进程,且西部工业化发展畸形,未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23 (2)以库兹涅茨工业化五阶段理论为基础进行的比较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根据对57个国家的原始资料处理结果证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只是缓慢提高。产业结构的迅速转变又带动了就业结构的变动,因此,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反映了工业化演进的阶段性。23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3[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出版.由图1的对比可知,第一产业的比重呈现出由东向西部梯度递增的趋势,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呈现出由东向西部梯度递减的趋势,表明东部工业化进程最快,中部其次,西部最慢。图2的对比显示,相应的就业结构也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表明三大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基本反映了其区域工业化所处的阶段。注:A为重轻工业增加值比重;B为非农产业产值比重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3[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从三大区域内部各省区工业化进程的对比来看,东部各省区非农就业比重大多在50%以上(见表2),但彼此间工业化进程存在较大差异。发展速度较快的京、津、沪地区非农就业比重已超过80%,速度相对较慢的海南、山东非农就业比重尚不足50%,表明东部已形成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核心的工业化空间格局,在三大增长极区域内的省份工业化进程迅速,其他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则相对较为缓慢。中部各省区非农就业比重集中在40%~50%的区间,最高的山西省为52%,最低的河南省为38%,表明中部各地区工业化进程较为均衡,23 但总体水平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西部除重庆以外,其余省区非农就业比重均在45%以下,最低的云南、西藏、贵州尚不足35%,表明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缓慢,大多数人口仍以农业生产为生。(3)以钱纳里的标准工业化结构转换模型为基础进行的比较钱纳里的标准工业化结构转换模型将工业经济变化的过程分为6个阶段,每个阶段由基准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来标志。按钱纳里的说法,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是工业化的自然后果,综合反映了工业化的经济效益,人均收入水平的高低标志着工业化水平的高低。目前,钱纳里模型已成为评价工业化阶段的标准理论。由三大区域人均GNP的对比可以看出(见图3),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部人均GNP均有较快的增长,表明三大区域工业化进程较快。20世纪90年代前几年,东部与中西部人均GNP差距逐渐扩大,表明东部工业化进程与中西部工业化进程差距呈现扩大趋势。1995年后,西部人均GNP上升速度加快,中部人均GNP增长速度则呈现出趋缓态势。这表明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工业化进程加快,中西部工业化进程呈现趋同现象。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历年中国统计年鉴2004[M].中国统计出版社.(六)[参考文献]罗永乐.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水平动态分析——基于西部大开发的视角[J].经济地理.2012(02)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水平纵向比较和省际差异分析1.纵向比较:区域新型工业化水平显著提升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于世纪之交的1999年,历经10年发展,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综合指数从14.31上升到2009年的40.05,上升了1.8倍;各方面指标也都处于向上态势,其中上升幅度最大的是经济效益指数,从1999年的1.19增加到2009年的10.51,10年间上升了近8倍,而工业化进程指数、科技创新指数、环境资源指数提升的倍数分别为2.88、1.96、1.93(表2)。这说明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总水平以及工业化进程、经济效益、科技创新水平、环境资源状况等方面均得到明显改善。但社会协调发展指数仅仅增加了约1个百分点,上升极为有限。23 考查新型工业化指数的年均递增量(表3)可以发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前后各指数的增长速度有较大的差别,西部大开发以来新型工业化综合指数及四方面指数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其中,经济效益指数增长最为迅速,由1999年前年均递减-0.38质变为年均递增0.93,说明自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在提升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效益方面成效显著。但社会协调发展指数的增长速度反而变慢,由年均增长0.86锐减为0.08。社会协调发展水平增长速度的不增反降,蕴含的深层次含义是西部大开发虽然加快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新型工业化的推进速度,但同时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城乡协调发展状况并未得到相应程度的提升,未能充分享受到新型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成果。此外,与西部大开发以来的最初几年(1999—2005)相比,近年(2005—23 2009)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速度有所加快,说明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有加速之势,值得一提的是社会协调发展指数由负增长转变为正增长,反映出随着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深入推进,社会各界对社会协调发展的关注度在逐步提高。2.省际差异:各省市发展水平和速度分异明显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对西部地区整体的新型工业化水平起到了较大推动作用,但对区域内12省市的作用强度不尽相同。在此根据2009年的截面数据(图1),将西部12省市新型工业化总水平划为以下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内蒙古。内蒙古是西部地区中综合指数唯一超过50的,新型工业化水平相对较高,比西部整体水平高出35%,而且发展速度也是西部最快的,1999年内蒙古在西部12省市中排名第6,2009年已是第1。内蒙古充分发挥优越的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矿产、能源、乳品等资源型工业,注重提升技术和效率,在工业化进程、经济效益、科技创新、社会协调发展四个方面都为西部第一。具体指标方面,以人均GDP为例,内蒙古(40282元)超出西部地区平均水平1倍有余,接近广东省的水平。第二层次(综合指数介于40—50):陕西、新疆、重庆、四川。陕西省是我国智力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科技创新指数在西部仅次于内蒙古,其他几个指标也都排名靠前。其他几个地区均有表现相对较好的方面,如重庆的环境资源指数为西部第1,新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协调发展水平排第二,四川每一方面都居于中上水平。第三层次(综合指数介于30—40):宁夏、广西、云南、青海、甘肃。与西部大开发前相比,除了宁夏的排名上升4位之外,其他省份名次或维持不变,或出现下滑。其中云南的排名由1999年的第2位降至第8位,降幅在西部最大;广西、甘肃的排名也都出现下降。广西的环境资源水平虽列西部第二,但其他方面指数表现欠佳,从而拖累整体排名。第四层次(综合指数小于23 30):贵州、西藏。这2省是我国区域经济两极分化格局中的低位极,虽然西部大开发10年间各自都有一定进步,但五方面指数仍基本垫底,在全国区域格局中的劣势地位并没有改观。(七)[参考文献]郭俊华.西部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优劣势分析及路径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5(11)1.西部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优势分析(1)自然资源优势我国已经探明的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地区。西部矿源特别是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相当丰富,其分布主要集中在西部(新疆、青海和西藏除外)。因此,从自然资源的分布及其空间组合看,西部地区发展能源和原材料工业方面具有较优越的条件。同时,在原国家计委确定的7个资源重点开发区中,有5个集中在西部地区,这些地区资源的开发,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地区能源和原材料工业的发展,提高了西部工业化的水平。并且,西部地区拥有辽阔的土地资源、丰富的人文资源、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以及广阔的市场潜力,这些资源也为西部地区工业化提供了持续发展的资金来源和市场来源。(2)工业基础优势新中国成立后,“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在西部地区布局了一大批项目,建成了老工业基地、国防工业企业、科研院所。特别是“三线”建设时期,通过新建、迁建和改扩建等方式,国家在“三线”地区相继建成了近2000个大中型企业和科研单位,形成了45个大型生产科研基地和30个新兴工业城市,建成了拥有全国1/3以上工业固定资产原值,以国防和机械工业为主体的庞大工业体系。与此同时,能源、原材料加工工业及棉纺织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后,经过“六五”、“八五”和“九五”,国家从现有资源配置及使用方向对工业布局进行了调整。“十五”期间,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各地纷纷采取优惠政策,大量吸引外资企业,沿海地区企业转移内地等,促进了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目前,西部地区已逐步建立起以煤炭、电力、冶金、机械、电子、化工、轻纺等为主体且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相继建成了一大批综合性和专业化的工业基地。西部地区工业和科技教育已有一定基础,现有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在生产重大装备和成套设备,投资类资本产品,出口创汇和替代进口的高新技术产品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3)科技资源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已经奠定了一定的科技基础,部分地区如西安、成都、重庆、兰州、昆明等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在许多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科技创新活动日趋活跃,且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增长。作为科技创新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程度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在西部地区呈现较快的增长势头。西部地区共有12个国家级高新区,占全国总数为22.64%,同时还有一批省市级高新产业园区或开发区。这些开发区同时吸引大批外商企业,内地企业技术入区,提升当地科学技术水平。科技成果的转化,提升了传统产业的升级与结构调整,提高了产品质量及附加值,增强了其产品的竞争力,提高了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使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得到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4)劳动力资源优势由于西部农村地区缺乏就业机会,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向沿海和大中城市地区。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西部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福利)水平一般要低于沿海地区,这表明工业化中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低,但西部地区现有工业职工劳动力素质并不低于沿海地区,其中,某些指标甚至高于沿海地区,重点核算工业企业拥有工程技术人员高于沿海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教育培训,可以转换为丰富的人力资源,可以改变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个体企业、推进农业工业化进程。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可转成新建领域,推进城市工业化。2.西部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劣势分析23 西部地区的劣势,既有自然因素,又有历史因素、自身因素,这些劣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比较区位较差区位条件是影响地区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它决定了各地区参与国际分工和接受海外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辐射的方便程度。从出海条件方面看,以各省会城市或自治区首府至最近主要港口之间的最短铁路运输距离计算,东部地区的平均出海距离为265公里,中部为897公里,西部为2236公里,西部分别是东部和中部的8.4倍和2.49倍;从交通设施方面来看,西部地区每万平方公里拥有的国家铁路营业里程、内河航运里程和公路里程之和也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尤其是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数量更少。由此可见,在出海条件,交通设施和城市发展方面,西部地区的区位条件却远不如东部沿海地区。目前,区位因素在各地区工业发展中发挥着越重要的作用,这成为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制约因素之一。(2)工业结构组织不合理西部地区面临着不利的工业结构,处于主导地位的产业、行业和产品在整个经济中的成长性差、需求弹性低、关联度小、效益不高。表现在:一是资源产品和初级产品工业在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使西部地区的工业表现出了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和消费弹性低的特征。二是工业技术装备水平低,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低。西部地区的陕西、甘肃、四川高新技术产业虽然有所发展,但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低,整个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总体上停留在国际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企业的技术研发费用低,工业的创新能力弱。三是国有工业的比重高,民营工业发展缓慢。西部地区是全国国有经济比重最高的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导致民营工业化发展缓慢。四是采掘和原材料工业所占比重大,工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资源结构性特征。五是西部工业组织不科学。西部地区工业发展不仅是结构不合理,而且产业组织分散,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大,非国有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大型企业数量少,所占比重低;传统工业比重高,工业企业的效率低。(3)工业产品竞争力较弱西部地区的工业发展主要是在资源开发和战略要求两大动因推动下展开的,以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重工业、军事工业、中央企业、大中型国有企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而这些产业生产的产品需求弹性低,产业链短,扩散带动能力差。同时,西部地区轻重工业严重失衡,制约了西部工业的贸易能力和积累能力。加之,西部轻工业面对来自沿海地区,外商投资企业以及进口产品的强大竞争,西部地区的一些轻纺工业和耐用消费工业大多数处于不景气,有的产品甚至处于逐步萎缩之中,逐渐淡出国内市场。(四)工业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差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差,主要表现在:一是矿产资源开发效益低,资源优势并未转换为经济优势,由于开发的技术水平低,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资源的浪费;二是资源耗竭速度快,浪费现象严重。西部地区是国家的能源基地,随着东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资源的需求量大幅度地增加,导致西部地区过度开采自然资源的局面。再加上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产业一直定位于初级产品,能源和原材料等初级产品的生产占主导地位,缺乏深加工工业,工业生产的产业链条短,层次低,对资源综合利用的程度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大量有较高利用价值的优势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三是追求产值,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成为社会的主导,人们“重发展,轻环保”的意识普遍存在,乡镇企业缺乏环境污染的检测或污染处理能力等严格的环境准入条件要求,再加之管理粗放,工业“三废”污染比较严重。(八)[参考文献]朱静.西部新型工业化的初始条件、发展路径和政策选择[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6(03)中国西部地区工业化的初始条件及成因分析袁志刚等运用“偏离份额法”23 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的空间分布、就业结构变化和劳动力迁移的空间去向等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直辖市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东部沿海地区与东北三省处于中期阶段,包括西部省区在内的其余省区尚处于工业化的中前期阶段的结论。这一研究结论与现实观察相符。与较发达的东部省份相比,中国西部省区市场化程度低,工业化水平滞后,市场化程度低影响和制约了工业化的进程和发展水平。崔向阳选取工业结构指标、收入水平指标、产业结构指标和就业结构指标等4类指标对中国30个省、自治区(不包括西藏)、直辖市的工业化指数进行了测度,结果陕西为2.39,青海为2.35,重庆为2.29。新疆为2.21,宁夏为2.17,甘肃为1.99,内蒙古为1.82,四川为1.49,云南为1.12,广西为0.94,贵州最低仅为0.22,与上海(10.00)、北京(8.38)、天津(7.34)等相比,差距异常之大!樊纲等人选取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要素市场及中介组织的发育程度和法律制度环境等5类共19个指标和分指标,对中国30个省、自治区(不包括西藏)、直辖市的市场化程度进行了测度,结果重庆为5.57,四川为5.29,广西为5.28,陕西为4.48,甘肃为4.02,内蒙古为3.97,贵州为3.86,云南为3.39,新疆为2.90,宁夏为2.69,青海最低仅为2.00,与广东(8.33),浙江(8.24)相比,差距也不小!中国西部省区工业水平低,工业化进程滞后,主要是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民营经济发展滞后、工业竞争力差。1.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产值比重、农业从业人数比重畸高;工业产值比重、工业从业人数比重低(见表1)。从表1可知,中国西部省区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大,较全国平均高4.79个百分点,其中广西较全国高9.2个百分点,西藏、新疆、贵州较全国高7.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比重畸高,较全国平均高9.01个百分点,与全国水平比较,高出23.6个百分点,西藏高16个百分点,贵州高13.5个百分点,广西高10.7个百分点。中国西部省区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重低,较全国平均低11个百分点,其中西藏低26.2个百分点,广西低15.3个百分点,新疆低9.8个百分点,四川低9.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从业人数所占比重低,较全国平均低7.72个百分点,其中云南低12.7个百分点,西藏低12.5个百分点,贵州低23 12个百分点。中国西部省区产业结构的“双高双低”充分说明,一方面西部省区工业自身积累和发展水平脆弱,增长乏力;另一方面工业发展滞后,影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滞留在第一产业,阻碍了农业、农村的发展及其现代化,影响了工业化的实际进程。2.民营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改变所有制单一状况,我国对民营经济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和扶持,初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20多年来,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形成了可观的经济规模,国民经济出现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三足鼎立的格局。截止2003年底,我国城镇民营企业达129.12万户,增长19.64%,农村73.73万户,增长8.01%;从业人员达2713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307万人,增长12.77%,其中投资者人数460.83万人,增加65.49万人,增长16.56%;雇工人数2253万人,增加241万人,增长12.03%;注册资本18212.2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904.55亿元,增长36.86%。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共有民营企业138万户,占民营企业总户数的68.42%,比上年减少0.04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民营企业36.02万户,占民营企业总户数的17.76%,比上年减少0.38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民营企业28.05万户,占民营企业总户数的13.83%,比上年增加0.42个百分点。在“中国民企500强排行榜”中,西部12省区仅占35席,尚不及东部的浙江一省。这凸显了中国西部省区民营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民营经济吸纳劳动力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从而加剧了西部省区产业结构的扭曲,成为西部省区工业化进程中的又一障碍。3.工业竞争力差。竞争力是竞争主体在市场竞争中争夺资源和市场的能力。一个区域的竞争力既包括现实的生产力如市场占有率、资源配置效率等,也包括潜在的竞争能力如创新能力、结构转换能力等,突出表现在产业竞争力方面,这种产业竞争力是宏观层次的区域比较优势和微观层次的企业竞争优势综合作用的结果。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由此构成了一个区域竞争力的基础。就地区工业竞争力来说,它决定于单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其群体优势,并主要体现在市场影响力、工业增长力、资源配置力、结构转换力和工业创新力五个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魏后凯教授等人,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框架,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工业竞争力指数进行了测度,见表2:23 西部既没有发展强大的信息产业基础,又缺乏信息产业发展支撑的信息科技优势(见下表3)。三、总结:从西部新型工业化的现实和特殊性出发,选择实施适合西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举措对西部经济的发展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一)[参考文献]李建强.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6(05)从西部地区特殊性出发探讨实现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路径1.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具有覆盖面广、渗透性强、倍增效应大的特点。信息化与传统产业的结合,仅能够使传统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而且可以大幅度提高传统产业的管理水平、设计水平、工艺水平,全面增强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西部地区要抓住新型工业化的机遇,按“十一五”计划纲要的要求,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推动产业研究开发和设计水平的提高以及工艺技术的变革;通过电子商务特别是企业间电子商务的应用,推动营销、物流和服务方式的变革,降低成本,扩大工业品市场规模;通过促进信息产品与传统产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在新产品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附加值,加速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进程。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西部地区新兴产业西部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重点企业和西部众多的科研院所的科技优势,23 通过制度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促进传统企业向高新技术转化。加快传统企业的技术升级,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劳动生产率。利用高新技术手段改造传统的生产工艺#技术流程和管理方式,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西部地区拥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良好条件,科研院所众多,科技人才聚集,技术力量雄厚,军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技术的发展水平位居国内乃至国际前列。西部应当依托这些城市的科技和人才资源及原有的产业基础,积极发展信息产业和生物、航天航空、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扶持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软件、新型元器件、新一代视听技术、计算机与网络集成技术等电子信息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和规模化,促进基因工程等生物制药技术的产业化,积极培育和发展复合材料、光纤等新材料产业及新型环保产业。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西部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西部在实施跨越式发展中,要正确处理好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把调整结构、培育龙头企业和龙头产品作为推进工业化的重点来抓。要以现有资产为依托,以现有骨干企业为基础,以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大企业改革、改组的力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用新型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扶持相关配套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劣势企业的退出和非工业的发展,推动工业优化升级.4.积极调整所有制结构,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化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西部地区的体制创新,应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所有制结构调整为突破口,通过对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对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完善西部地区所有制结构,尽快建立起同西部地区生产力水平相适,充满活力、高效运行、竞争力较强的所有制结构新格局。由于西部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可以更高一些。要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一切行业和领域,保障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的“国民待遇”,积极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推进西部新型工业化的一支重要力量。5.加快西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工业与农业、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互动发展西部地区要充分发挥城镇化、和信息化的组合效应,继续引导和发挥乡镇企业对中小城镇的聚集作用,以乡镇工业为根基,走集群化的农村工业化道路,以集群化促进城镇化和农村工业化;要重视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农村工业,促进和提升西部农村工业化的龙头产业;要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部门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的信息服务水平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6.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走特色产业制胜的工业化道路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丰富程度不同的地区,工业化道路是不一样的"。第一,西部地区工业化的过程遵循区域专业原则,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有工业基础为依托,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和发展特色产业。西部在资源禀赋优势的基础上,基本建立起资源性产业比重较高的经济比较优势。第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特色产业。首先是如何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按照市场需求选择资源开发重点。然后要合理安排开发顺序,对资源实行深度加工,选择好符合市场需求的加工方向和加工程序,获得较高的附加价值。第三,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要注意专业化和规模比。要按专业化分工协作的要求发展特色产业,避免陷入地区产业自成体系、自我服务的封闭式循环。7.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传统的工业化过程中能源和自然资源浪费严重,所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气”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草地沙化,严重制约着西部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汲取经验教训,正确处理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工业化道路。23 继续重视控制西部人口数量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优生优育。对资源的有效利用要坚持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搞好采前、采中和采后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工作"建立绿色环境产业制度!促进我国西部工业产业制度和产业结构的变革。大力扶持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产业发展。逐步完善法制建设,增强全民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二)[参考文献]郭俊华,卫玲.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殊性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软科学.2004(01)西部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途径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新世纪工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和强大动力。离开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工业化。“由于我国工业化任务没有完成,并且遇到了信息化的挑战,因而新型工业化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叠加与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道路最大的特点。但在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进行发展战略创新,实现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1.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创新,实现西部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 从根本上说,工业化过程就是伴随着科技进步,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的过程。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国是一个后发展的国家,而西部地区又是其落后地区,在工业化的过程中要同时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因此,西部地区要采取措施,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创新:(1)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信息化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传统工业化的内涵,也为加速推进我国工业化提供了可能。”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渗透力和带动力强。因此,要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推进政府行政管理、社会公共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促进金融、财税、贸易等领域的信息化,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高性能计算机、大型系统软件等核心技术的产业化。在大力推进信息化的同时,积极推动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2)坚持用高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是加快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举措。处于工业中心地位的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而西部地区制造业(特别是轻工业)总体水平比较低,质量及可靠性差,在许多领域缺乏提供先进和成套技术装备的能力。所以,要大力发展数控机床、数字化传感器等一系列新型产品,提高装备工业的智能化水平。(3)在宏观、微观推进国民经济、企业的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劳动工具的信息化、社会生产力系统的信息化和社会生活的信息化,提高信息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工业化和信息化相结合,形成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工业产业新格局。在企业内推行管理过程的信息化、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和营销过程的信息化,最终实现企业的全面信息化。2.正确处理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传统的工业化是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在工业化过程中能源和自然资源浪费严重,传统大工业所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气”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草地“三化”23 ,扬沙及沙尘暴,严重制约着西部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汲取经验教训,正确处理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走节约资源和环保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要充分考虑西部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和环境污染严重等基本特点,不断提高工业的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走符合西部区情的资源节约、环保型的工业发展道路。(2)处理好工业化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增强工业发展的持续能力。继续重视控制西部人口增长的数量,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优生优育。同时,在实施工业化的过程中,加强经济手段和技术手段的结合,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西部的水、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湿地等各种自然资源,重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处理好西部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3)促进西部工业产业制度和产业结构的变革,实现可持续发展。以生态和环境成本最小化、资源消耗减量化、循环利用和成本内生为原则,建立绿色工业产业制度,促进我国工业产业制度和产业结构变革。在实现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必须用绿色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产业体系,大力推行清洁产业,严格限制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产业的发展,大力扶持“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产业发展”[6]。此外,要逐步完善法制建设,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3.实施科技战略创新,提高西部工业的现代化水平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在积极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培育西部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网络化的发展,西部地区要以高起点、适用化为原则,直接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或与这些国家、企业建立合作研发机构,进而培育自身工业的创新能力。要实现西部地区科技的自主创新,加速新型工业化过程,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不断深化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区域创新体系是以科技创新为基础,多行为主体构成的综合性创新网络系统。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选择西部具有一定优势,对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项目,集中力量,协同攻关,力争取得新的突破。(2)鼓励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3)加强科技同经济的结合,把科技的产业化放在新型工业化和科技发展的突出地位。在新型工业化中实施重大高新技术工程项目的研发,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4.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为西部新型工业化培养创新人才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而西部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在全国处于低水平,文盲、半文盲还占有一定数量,这是制约西部工业化发展的一个瓶颈环节。新型工业化强调工业经济领域技术水平的提升和科技含量的提高。而技术提升和科技含量的提高依赖于人才作用的发挥。同时,在西部新型化的实现过程中,必须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创新:(1)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为西部新型工业化培养合格的人才。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行素质教育,扩大教育资源,发展民办教育,加快创新人才培养,为西部新型工业化培养人才。(2)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在西部人力资源的开发上,既要重视发展高等教育,也要重视基础义务教育,既要重视培养高技术人才,也要重视培养掌握操作技能的熟练工人;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育为合格的人才,为工业化和信息化输送高素质劳动力。(3)进行分配体制和人事体制创新,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西部新型工业化提供人才激励。在西部新型工业化的实施中必须进行分配体制和人事体制创新,建立富有吸引力的人才激励机制。同时建立一个公平、公开、透明的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和成长环境,通过实施人才工程加速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4)利用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经济发展虚拟大学等形式的教育形式,促进全民教育,为西部新型工业化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5.实施制度创新战略,推进西部新型工业化进程23  新型工业化和传统的工业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存在和发展,完全不同于传统产业的发展,因而在制度安排上必须实施全面的制度创新。(1)企业制度创新。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的中小型科技型企业,改变以往公司实物资产入股形式,而以知识和技术等无形资产的形式入股成为企业股权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解除比例限制,催生新的科技型企业诞生。(2)人才制度创新。由于知识和技术是附着在人的身上,因此要对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作出特殊的制度安排,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建立股权期权的激励制度,为人才作用的发挥提供平台和环境。(3)金融制度创新。建立风险投资制度,形成一套风险资本的融资制度、管理制度、决策制度、退出制度等。(4)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创新。从政府为主的创新体系向以企业为主的创新体系转换,从企业内部自我研发向企业自我研发与委托外部研发相结合转变,政府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平台,鼓励科技成果产业化(三)[参考文献]曹海英.比较优势、比较劣势和西部地区的工业化[J].生产力研究.2009(04)西部地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要发挥比较优势、克服比较劣势(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适度开发资源、重视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新型工业化的根本要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一致,使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这些资源多为不可再生资源,这就要求高效有序地开采和利用,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使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此外,西部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体现就是要避免传统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因此,西部地区在工业化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避免对环境的破坏,做到边增长边治理,而不是先增长后治理,在增长中保护环境,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转变工业发展模式,消除“资源的诅咒”、改变不合理分工格局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西部地区形成了资源导向型的工业发展模式。在这种发展模式下,西部地区以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在全国工业分工体系中处于较低层次,分工利益向东部倾斜。因此,西部地区要提升其工业竞争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改变不合理的分工格局,消除“资源的诅咒”,实现资源导向型工业发展模式向市场导向型发展模式的转变。主导产业要由资源型、初级产品输出型向深加工型发展。同时,要大力开拓新的市场优势产业,把高、新、精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改变长期依赖资源优势的产业结构,建立以市场优势产业为支柱的新型产业结构。(3)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使特色产业转变为优势产业西部地区应根据特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并使其转变为优势产业。首先,要根据土地、草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畜牧业。西部地区的农业虽然总体上产量较低,但是一些河谷和平原地区的农业和新疆的绿洲农业不仅水土条件好,而且农业集约化程度和生产水平相对较高。在特色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业方面,中国最好的牛奶、最好的糖、最好的水果、最好的烟草都在西部,但是目前开发出的农副产品中能够占领市场、受到国际国内老百姓欢迎的知名品牌还不是很多,这方面潜力很大。从长远看,西部地区以草地资源为基础的畜牧业可能成为西部大农业中最重要的产业优势。其次,要根据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目前西部地区各省、区、市已经认识到发展旅游业是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都已加快了把旅游业培育成不断壮大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步伐。最后,要根据传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饮食业和医药业等传统特色产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民族传统的饮食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市场前景广阔的资源。傣族饮食和傣家餐馆、藏族饮食与藏式餐馆、维吾尔族特色饮食和新疆餐馆等都已经得到了成功的开发。盘龙云海药业、金诃藏药等的兴起和发展使人们看到了西部医药产业巨大的市场潜力。(4)加快技术创新,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党的十六大报告在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同时,也明确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技术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23 这说明,技术创新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所在,是新型工业化的动力之源。因此,西部地区应充分利用其国防科技资源优势,大力发挥原有的航空、航天、电子等高科技产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大力发展一些新型高科技产业如信息产业等。此外,传统产业在西部经济中仍占有很大比重。因此,在加快技术创新过程中,还要特别重视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对传统产业中的纺织、机械、建材、冶金、有色金属等领域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提高其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竞争力。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可以夯实西部地区的工业基础,改善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二元产业格局的局面,促进西部地区工业化的进程。(5)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西部地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只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才能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数字鸿沟”,也才能在信息化的带动下提高工业生产经营效率,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首先,要加大信息技术在西部地区工业企业中的普及和应用。用信息技术开发传统产品,使传统向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实现工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其次,要以信息化改造工业企业的组织和管理,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降低企业内外的交易费用,提高运作效率。再次,要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扩大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在政府行政管理、社会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的应用,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创造条件。(四)[参考文献]任保平.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制约因素及对策[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对策1.加快工业技术进步,促进西部工业经济结构的升级(1)以技术进步来提高西部工业的生产能力。通过技术进步,使工业化在生产能力和规模上上档次,不仅要在总量上保持优势,而且要使一些行业进人世界前列,使一批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也走到世界的前列。在西部要优先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使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特别是在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内,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及核心设备的制造能力,提高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通过技术改造使传统的西部工业企业实现现代化,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再继续保持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用科学技术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西部工业的研发能力,使大型龙头企业的研发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加快西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新型工业化实质上是经济结构的转化。因此,西部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必须通过结构调整来实现。一是要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改造西部的传统农业。在西部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中,要把传统农业的根本改造放在重要位置,提高工业对农业的带动能力。在农业产量稳步增长和农村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用工业技术设备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农业的附加值.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二是促进西部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在西部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中,要支持、引导乡镇企业推进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提高乡镇企业的素质和水平。使乡镇企业再创优势,重塑新的机制.增强乡镇企业在农业工业化过程中的带动作用;同时将乡镇企业融人到大工业体系之中,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提高西部乡镇企业的产业集中度,把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小城镇结合起来,促使乡镇企业、农业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步发展。三是调整西部工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工业化进程的一般规律是:轻工业发展阶段、重化工业阶段、高加工度阶段和技术集约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一系列的改革,西部农轻重关系趋于合理,但是轻工业的优先发展又使工业基础产业发展落后,基础工业的新增生产能力缓慢。因此,在西部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中,要加强工业内部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要选择好工业的主导产业,依据增长潜力、就业功能、带动效应、技术密集度和可持续发展性等因素选择新兴主导产业,“促进新兴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高新兴主导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加强新兴主导产业对其他产业和整个制造业发展的带动效应”。另一方面要依据利益原则培育西部的战略产业,大力振兴制造业,使制造业成为西部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从充分就业出发,发挥西部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西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3)23 实现西部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是变粗放型为集约型。在西部宏观经济政策中纳人资源环境因素,避免以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生态经济规律,以最小的经济发展成本来改进环境质量。二是在西部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工艺,从根本上解决生产污染问题。要加强清洁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和使用,及时转化为现实的污染治理能力,这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载体。要结合企业技术改造,不断增强工业污染防治能力,使企业通过工艺改造实现增产减污;结合节省降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结合增产节支,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是积极培育和扶持西部环境保护产业这个新经济增长点,作为西部工业经济调整结构性污染的突破口。重点攻克符合国情的污染治理技术、生态破坏恢复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要积极发展性能先进、高效经济的污染治理设备、资源综合利用设备、节能和节水设备,实施环保工程、农业生态工程等,并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形成环保支柱主产业。2.进行制度创新,创造新型工业化的制度条件从新型工业化和西部地区21世纪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看,这种制度创新主要表现在:(1)加快西部工业经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西部传统工业化是以国家投资为主体来推动的,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工业经济领域中的国有经济比重已经有所下降,但仍然不合理,国有经济比重过大,非公有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因此,在西部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中,要以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作为西部工业经济制度创新的突破口,形成以国有经济为主导.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为补充的新所有制格局。大力发展西部非国有经济,发挥民间投资在西部新型工业化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在所有制改革中,改变国有工业的垄断地位。引导西部非国有企业向原料工业部门流动,通过提高各所有制工业在这一领域的竞争程度,改变国有工业的垄断地位,促进原料工业部门提高生产率,增加产出,使原料工业在不增加以至减少投人比重的条件下保持产出比重的相对稳定;同时利用经济相对紧缩从而加工工业领域竟争激烈的有利条件,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促进乡镇工业特别是农村工业提高生产技术水平。(2)进行西部市场制度的创新。在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制度创新中首先要进行市场制度的创新。在市场机制方面,要进一步促进市场的发育,消除市场发育的障碍,变市场直接干预为间接调控,切实打破市场的条块分割。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特别是要促进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在微观上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步伐。加快对国有工业企业规范的公司制改革,把国有工业企业改造成为股份公司,改变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单一的状况,强化产权的激励和约束,并在此基础上完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以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为前提,使政企职责分开;在政府职能方面,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政府职能得到切实转变为前提。西部地区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完全是政府推动的,是在中央政府的指令性计划约束下,高速度地建立起了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体系。而新型工业化是在实现政企分开的基础上使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政府发挥间接调节作用,利用市场机制来实现的。由于市场本身的不健全和自我调节滞后.必然使生产与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引起经济波动。因此,政府应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通过调节总需求处理好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维护工业经济总量的大体平衡,减少经济波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3)促进西部工业产业制度的创新。在西部传统工业化的实现中,为了在短时期内建立工业化基础,忽视了成本—23 收益核算,以高投人、资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代价建立了工业化。而新型工业化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因此.在西部新型工业化的实现中要进行产业中制度的创新,处理好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建立西部的生态工业体系。依据西部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在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中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建立西部生态工业体系。具体思路为:一是加大科技投人,促进西部生态工业经济的增长,发展我国生态工业经济增长首先要加大科技投人的力度,以高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其主要方向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高级化。二是加强知识创新,促进西部生态工业的增长。发展生态工业经济增长还要大力加强知识创新,在加强知识创新的同时,还要依据生态学原理,进行西部地区生态工业发展模式的设计,从生态工艺的要求出发,淘汰老工业工艺,从产品的设计、制造到销售全过程都按照生态工业的要求,进行工艺流程的设计。三是制定和完善西部生态环保产业政策,扶持西部环保和生态产业的发展。3.推进城市化进程,协调西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基础,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两者是相互促进的。从西部工业化的实际来看,城市化是工业化的根本阻滞。因此,在西部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中,必须协调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加快西部城市化进程:(1)正确认识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工业化离不开城市化。因为发展工业必须重视规模经济和集聚效益,城市化可为工业在一定地域的集聚和形成合理的生产规模提供较好的投资环境和销售、流通市场。而且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个工业化过程,就是使其产业结构由以第一产业为主,逐步转向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工业愈是向深加工、高技术发展,对第三产业的依赖性也愈大。因而在一些已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其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均已远远超过第二产业。在西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必须正确认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化的进程是密切相关的,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以城市为主要依托。西部地区现有工业企业分散重复建设较多,总体效益欠佳,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快,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偏低。这一切与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长期滞后于工业化不无关系。(2)推动西部城市化与城镇化的结合。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的集中过程,农村城镇化、非农化是农村人口向县城范围内的城镇集中和农业人口就地转移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因此,城镇化道路是城市化、农村城镇化与农村非农化并举,这是在西部区情下的特有的现实抉择。与西部二元经济结构相一致,西部城市化也是二元的:一方面是国家投资进行的城市化;另一方面是地方投资和农民投资进行的农村城镇化。鉴于西部地区城镇化的二元性和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的艰巨性,在西部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中应实行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同样并举的二元城市化战略:一方面,利用一次城镇化形成的城市基础,大力发展西部交通和通讯业,推行以发展城市带为特点的西部网络型城市化;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西部现有农村非表企业作用,以县城为依托,推进西部地区的农村城镇化。(3)优化城市结构,提高西部地区城市的聚集能力。一方面要控制西部大城市人口和一般工业的增长,防止大城市过度膨胀;另一方面要改替西部大城市的空间结构,发展多中心的网络城市,提高城市的自然和环境承载能力。积极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以把城市中心与周围的卫星城镇连接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加强对大城市周围卫星城镇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改善其生活环境,并创造较多的就业岗位.以疏散大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和工商业活动,缓解其过度拥挤的状况。鼓励工业、居住、商贸和公共等用地在小区内混合使用,发展多样性、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社区,以方便居民就近就业、购物、社交,减少对机动交通的需求,减少交通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少机动车排出的废气对环境的污染。加强区域间、城市间、城乡间、城乡建设与区域基础设施之间、建设布局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空间综合协调。在充实规划队伍,提高规划质量,理顺规划体系,健全法制建设的墓础上,强化对区域开发建设的规划管理与空间调控,可为合理有序地加速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提供可靠的保证。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