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00 KB
  • 2022-04-22 11:47:10 发布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习题及答案.doc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习题及答案导论一、简述题1、简单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1)西方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在资源稀缺性前提下,研究一个社会是如何配置稀缺资源的。主要涉及人们如何作出决策、如何相互交易和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等问题。遵循的是个体主义成本收益分析方法。(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特定生产方式之下的社会生产关系。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个人行为的结果是由社会力量所决定的。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是社会人,并形成了整体主义分析方法。2、简述直观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1)坚持直观现实的研究态度和方法,是指:当理论与实践相冲突时,让理论服从现实。直观现实式的研究并不是不要理论,而是从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特殊现象入手,通过对现象的深入剖析来检验现有的理论。(2)直观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实现经济学的现代化。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实际上包含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重含义:即在吸收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注意中国国情,在解答我国实践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时,注意吸收西方经济学中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运行规律的理论与先进的分析方法。(3)直观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经济学具有开放性。即学术思想来源、学术队伍学术观点的开放性。(4)直观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首先重视实证分析方法,其次重视计量分析方法,最后重视经济观点的正确。二、论述题1、简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地基本脉络。P18第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一、名词解释: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7 特指我们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那个阶段。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2.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形式。4.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5、三个代表: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二、简述题:1、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P23-24一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和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二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三是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四是消灭商品货币关系,对全部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五是在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含义及意义。P28-29(1)含义:特指我们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那个阶段。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2)意义:一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二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和立足点。3、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P29-30(1)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2)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从量上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和经营性资产中占优势;从质上,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控制和对经济发展地导向作用上。现阶段,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仅要保持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发挥其对国民经济发展地导向作用。17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必须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依靠大型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的经营优势。通过国有资本的经营优势来支配其他非国有经济。原则: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加强重点,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3)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是初级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创造了就业机会,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而且同市场经济的兼容性较强,特别是在竞争性领域,表现出较强的经济活力。(4)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多种所有制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同时也具有各自的劣势和局限性。因此,应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合理配置各种所有制形式,使它们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以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为基本前提;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应该是平等和竞争的关系。这种相互竞争,有利于提高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效率,促进技术的进步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三、论述题:1、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共同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的经济制度。(2)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一个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的基础,它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上层建筑乃至整个社会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其生产资料的公共占有。同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应考虑到生产力落后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条件。(3)初级阶段,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同时,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存在,公有制的具体形式是多样的。(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实现直接与市场机制联系在一起,并且必须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各种分配制度是相互影响和渗透的。(5)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可以兼容的。因为,一是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是内生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二是市场机制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起着资源配置的决定性调节作用;三是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阐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P25-28(1)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是根据我国现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低、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不发达确定的,是其他理论的基础。17 (2)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所有制关系的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一是解放生产力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发展生产力是解放生产力的目的。它揭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确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标准。二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阐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区别以及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而实现共同富裕是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是联系的。(3)关于经济改革的理论。一是改革的性质是一场新的革命,既不是对传统经济体制的修补,也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而是要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实现中国经济及社会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二是在评判改革成效的标准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新体制,要使市场机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理论的核心问题是社会主义与市场机制的关系问题,两者是可以兼容的。由此,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政策: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二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三是公有制实现形式应该而且可以多样化;四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五是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发挥两个积极性;六是把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等等。(5)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理论收入分配取决于生产条件的分配。公有制经济主要通行劳动标准,非公有制经济主要通行所有权标准。劳动标准与所有权标准相结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6)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一是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二是在引进和借鉴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同时,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三是有效运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7)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意义: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本质目标、基本内涵、总体思路、模式选择和根本动力。17 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名词解释:1、市场:交换的场所、渠道和纽带。2、市场机制:在市场交易关系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一套有机系统。3、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或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4、增量改革: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5、渐进式改革: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按渐进方式进行的市场化改革。二、简述题:1、简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及其运行特点。P312、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P32(1)资源配置遵循产权规则界定和保护产权。(2)经济主体独立自主的分散决策。(3)契约自由和体现消费者主权,生产要素流动和生产规模、结构由市场需求决定。(4)市场价格与竞争机制调控经济运行过程。3、简述渐进式改革的特点,并阐述渐进式改革在我国取得成功的原因。P35(1)特点: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按渐进方式进行从上到下的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2)渐进式改革成功的原因:一是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二是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来判断改革的成效。三是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四是经济体制改革向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包括政府职能的转变、推行政治民主化。三、论述题1、我国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P33(1)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党的十二大上,“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被正式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2)第二阶段:1984年至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1984年10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商品经济。(3)第三阶段:1987年至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党的十三大提出了要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17 (4)第四阶段:1992以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六大重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中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2、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P34-35(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所有制基础。一是必须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二是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三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特点:一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二是按劳分配原则需要通过市场交易关系才能实现。三是按劳分配的实现过程和实现形式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影响。这就是说,我们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就是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3、试述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P35-381.重构充满活力的微观基础。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塑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各类市场及市场要素总和而成的有机整体,大体上可以分为一般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市场体系又是市场主体活动的空间领域,一个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必要前提条件。17 3.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国家应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利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控国民经济,实现宏观调控目标。4.建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从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功能作用的结果,会增大社会成员生存和生活的风险。社会保障体系犹如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减振器和稳定器,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第三章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理论与实践一、名词解释:1、华盛顿共识:私有产权条件下的资本与市场的全面开放(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宣言)。北京共识:以中国改革经验为基础的原理,包含了三个重要的原理:一是创新价值、二是努力建造一个有利于持续、均衡与稳定发展的大环境;三是自主发展理论。2、等级规则:是指首先构建一个层层隶属的金字塔形的等级构架,再界定每一个行为人在这个等级构架中所处的位置,然后再进一步界定与这个等级位置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权力。3、产权规则:是指一个人资源配置权力的大小与其拥有的资产数量正相关,即拥有的资产越多,所拥有的资源配置权力就越大。4、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即由权力中心推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5、宪法秩序:用以界定国家的产权和控制的基本结构,包括确立生产、交换和分配的一整套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本规则,它为集体选择确立了原则,从而是制定规则的规则。6、“诺思悖论”:国家在界定与保护产权过程中受交易费用和竞争的双重约束,会对不同的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从而会容忍低效率产权结构的长期存在。7、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时,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思悖论”。8、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个人或一群人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为确立预期能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利益安排和权力界定而自发组织实施制度创新。二、简述题:1、比较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的差异。P40(1)激进式改革:通过全面推进私有化,在短期内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主要内容:一是在政治上实行民主化即多党制;二是在经济上全盘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三是在经济政策上采用休克疗法。17 (2)渐进式改革: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按渐进方式进行。主要特点:一是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二是增量改革,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三是先试点、后推广,即先在局部范围内取得改革经验,然后再在全局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2、简述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的特征。P42(1)政府主体是决定制度变迁方向、速度、次序、方式的主导力量。(2)权力中心凭借行政命令、法律规范及利益刺激,自上而下地规划、组织和实施制度创新。(3)政府主体与微观主体在具体制度创新中存在利益摩擦。(4)为控制风险权力中心为制度创新设置了严格的进入堡垒。(5)统一观念,即建立和推行一套可为下级政府和人民群众接受的意识形态。3、试分析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诺思悖论”。P43所谓“诺思悖论”,是指一个能够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有效率产权制度依赖于国家对产权进行有效率的界定与保护,但受双重目标的驱动,国家在界定与保护产权过程中受交易费用和竞争的双重约束,会对不同的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从而会容忍低效率产权结构的长期存在。三、论述题;1.阐述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方式与路径。P40我国没有从先验的理论出发,而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选择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道路,逐渐从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1)我国是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一开始表现为放权让利式的改革,逐渐过渡到价格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进而导致政治体制的变革。(2)增量改革。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在等级规则作用较小的边际上,选择具有帕累托改进意义的利益调整方式进行体制变革,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3)三是先试点、后推广,即先在局部范围内取得改革经验,然后再在全局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2、阐述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地方政府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的主要功能。P44(1)特征:一是随着放权让利改革战略和“分灶吃饭”17 财政体制的实施,拥有较大资源配置权的地方政府成为同时最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政治组织。二是地方政府经济实力的提高所引起的谈判力量的变化导致了重建新的政治、经济合约的努力。三是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时,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思悖论”(2)主要功能:一是地方政府成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第一行动集团”。由于财政包干体制使GDP成为了衡量地方政府官员政绩的非常重要指标,导致地方政府官员具有政治家和企业家的双重功能。作为权利中心的行政代理人按照等级规则行为,但是他们透过谋求经济上的发展来达到政治家的目的,即职务升迁。作为企业家,他们具有在制度非均衡条件下敏锐发现潜在制度收益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政治上冒风险的能力去率先捕捉潜在制度收益,并通过较其他地方更高的经济发展速度来获得更好的政治升迁机会。二是非平衡改革战略下的潜在制度收益与地方政府对制度创新进入权的竞争。地方政府主要通过五个途径竞争可获得垄断租金的制度创新进入权;P453、分析我国的渐进式改革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进一步改革的方向。P48(1)存在主要问题:一是政治企业家行为的模糊化导致腐败现象日益严重。二是地方政府官员对GDP的盲目追求导致地方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下降(资源、环境、社会问题严重)。三是地方与地方之间的竞争加剧导致地方封锁产生“诸侯经济”现象。四是“先试点、后推广”的改革方式导致不同阶层、不同地区收入水平的差距不断扩大。(2)化解冲突和减少负效应的路径: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二是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三是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第四章社会主义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一、名词解释1.产权: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说,产权就是对物品或劳务根据一定的目的加以利用或处置以从中获得一定收益的权利。2.所有权:是指主体对确定物的独占和垄断的财产权利,是同一物上不依赖于其他权利而独立存在的财产权利。17 3.占有权能:是指行为人对财产直接加以控制的可能性,是所有者与他人之间因对财产进行实际控制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4.使用权能:是指不改变财产的所有和占有的性质,依其用途而加以利用的可能性,是人与人之间因利用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使用权是直接于所有物之上行使的权利,因而使用权的存在首先以占有物为前提。5.收益权能:是指获取基于所有者财产而产生的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是人们因获取追加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6.处分权能:处分权是指为法律所保障的实施旨在改变财产的经济用途或状态的行为可能性,反映的是人在变更财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7.产权制度:是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都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8.自然人企业制度:主要包括独资企业和合伙制企业两种形式。9.法人企业制度:即公司制。主要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10.股份公司:是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所发起组织,全部资本被划分为若干等额股份,股东就其所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股票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发行和自由转让的公司。11.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消费不具有排他性但收费存在困难的产品。12.基础产业:包括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两部分。基础工业:是指能源(包括电力)工业和基本原材料(包括重要的矿产资源、钢材、石油化工材料等)工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机场、港口、通讯、水利等设施。13.竞争性国有企业:是指那些国家投资建成的、基本不存在进入和退出障碍、同一产业部门内存在众多企业、企业产品基本上具有同质性和可分性、以利润为经营目标的国有企业。二、简述题:1、为什么马克思认为财产所有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P49(1)马克思是从两层含义上来论述所有制范畴的,一是作为经济关系的所有制范畴,一是作为法律关系的所有制范畴。前者体现的是经济主体对客观生产条件的占用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体现出来的;后者体现的是一种意志关系和法权关系,它表示占用主体对占用的对象具有一种任意支配的权利。一定的生产方式产生一定的占用方式,经济上的占用关系产生后,便会有法律上的所有权与之相适应。(2)所有制上的独占或垄断必然在法律上表现为财产归属的确定性,同时也表现为否定该主体以外的任何人对同一财产的独占,即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3)在实际生活中,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所有制关系的变动必然要反映到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制度中来,使所有权的法律制度和所有权关系相互适应,而所有权制度的变化又反过来为所有制关系的变化创造一定的条件。17 2、什么是产权?产权明晰化的含义是什么?p52,53(1)产权: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说,产权就是对物品或劳务根据一定的目的加以利用或处置以从中获得一定收益的权利。(2)明确产权关系:即以资产来界定当事人占有稀缺资源的权利。具体包括:产权的排他性、产权的可分割性或可分离性、产权的可转让性、产权的有效保护。3、国有产权与市场经济的冲突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P55(1)所有权主体的非人格化资本行为与要求企业以盈利为目标经营国有资产之间的冲突。(2)剩余索取权的不可转让性与要求企业产权具有可交易性之间的冲突。4、为什么实现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P53产权明晰化一是有利于明确交易界区;二是有利于规范交易行为;三是有利于稳定交易者的收益预期;四是有利于提高合作效率;五是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5、法人资产制度有那些主要特征?P60(1)企业必须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2)出资人承担有限责任。(3)股票自由让渡。(4)界定经营者与公司之间的关系。(5)合理有效的所有权约束。(6)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7)必要的外部约束。一是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的有效竞争对公司经营者经营行为的约束;二是完善法律体系,优化法律对公司经营者行为的约束。三、论述题1、试述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P49-51(1)马克思是从两层含义上来论述所有制范畴的,一是作为经济关系的所有制范畴,一是作为法律关系的所有制范畴。前者体现的是经济主体对客观生产条件的占用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体现出来的;后者体现的是一种意志关系和法权关系,它表示占用主体对占用的对象具有一种任意支配的权利。一定的生产方式产生一定的占用方式,经济上的占用关系产生后,便会有法律上的所有权与之相适应。所有制上的独占或垄断必然在法律上表现为财产归属的确定性,同时也表现为否定该主体以外的任何人对同一财产的独占,即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在实际生活中,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所有制关系的变动必然要反映到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制度中来,使所有权的法律制度和所有权关系相互适应,而所有权制度的变化又反过来为所有制关系的变化创造一定的条件。17 (2)所有权的权能包括: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所有权各项权能都统一于所有权,即受所有权的制约。(3)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所有权的诸项权能进一步分离,表现为:一是资本的法律所有权与经济所有权的分离;二是资本职能与管理、监督职能的分离。2、为什么必须深化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P52(1)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尽快改变国有企业低效率状况,就必须通过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关系,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2)产权制度是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都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3)产权制度的最主要功能在于它能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交易费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具体讲:产权明晰化一是有利于明确交易界区;二是有利于规范交易行为;三是有利于稳定交易者的收益预期;四是有利于提高合作效率;五是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3、试论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战略。P55-59由于国有企业提供产品的性质及所处行业的差别,我们大体上可把国有企业分为竞争性企业和非竞争性企业。非竞争性国有企业又可分为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和从事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的垄断性企业两大类。根据国有企业的不同类型选择不同的改革战略。(1)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宜选择国有国营模式。(2)垄断性国有企业宜选择国有国控模式。(3)竞争性大中型国有企业宜进行股份制改造。(4)国有小企业宜完全放开。4、阐述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基本思路。P60-62为了在以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实现产权关系的明晰化,我们主张选择国有资产的四层授权经营模式,以完成竞争性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使之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第一层授权经营要解决的问题是,构造出政企分开的制度性条件,使代理国家行使竞争性国有企业所有权的主体行为资本化。即以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为目标,并建立起能有效监控所有权的行为主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法人资产制度的建立创造必要的条件。17 第二层授权经营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一批竞争性的控股公司,实现国有股的收益权与控股权相分离。即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作为委托人拥有国有股的收益权,控股公司作为代理人拥有国有股的控股权,从而在保持国家拥有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前提下,实现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的经营职能相分离,使国有股权事实上分散化,为企业产权独立化创造条件。第三层授权经营要解决的问题是,公司产权独立化。国有股的收益权与控股权分离后,国有股事实上具有可转让性,同时引入多元化持股主体,其中包括非国有持股主体。第四层授权经营的目的在于,通过委托人为代理人设置最优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股份公司的治理结构,提高资产的营运效率。第五章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一、名词解释1.企业治理结构:P642.道德风险: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为。P643.刺激一致性约束:P654.参与约束:P655.代理成本:P666.企业所有权: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合称。P687.内部人控制:P698.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P699.企业共同治理:决策的共同参与、监督的相互制约。核心:经济的民主化,模式(机制):董事会和监事会。P7110.相机治理机制:不存在事前的法律规定,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支配权的让渡就必须依靠产权主体的自愿谈判来完成的制度。P72二、简述题1、什么是代理问题?p64简述委托代理关系下的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p652、什么是代理成本?p65—663、如何降低代理成本?p663、简述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型治理结构的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P69三、论述题1、从人力资本产权的特征阐述企业治理结构主体的多元性。P67,p702、阐述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的基本含义。p71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创新如何体现“共同治理”的基本原则?p71—7217 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一、名词解释1、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条件下,一方面,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人们在生产资料的占有上处于平等地位,任何人都不能凭借生产资料的垄断、占有,获得特殊的经济利益,劳动成为他们获得社会产品的惟一依据;p74另一方面,由于存在社会分工,劳动还主要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脑力与体力、简单与复杂等不同劳动之间存在着差别,劳动能力还是一种个人的“天赋”的权利。因此,劳动者所创造的产品在做了必要的各项社会扣除后,还必须以各自付出的劳动量为基础分配个人消费品。1、微观收入分配过程: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实现。即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来确定和分配价值。P772、宏观收入分配过程:建立在微观收入分配过程基础上并独立于这一分配过程的再分配过程。标准:社会各方面的利益的平衡和整体长远发展需要。(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p783、公共服务均等化: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P784、社会保障: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为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制度。P79二、简述题1、简述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P74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生产条件分配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如何?p753、如何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p76—77三、论述题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微观收入分配p77-78与宏观收入调节有何不同?p782、如何理解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的公平?p79--81第十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调节一、名词解释1、“看不见的手”、“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竞争所实现的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或指市场机制不能实现某些合意的社会经济目标。见114页17 2、物价稳定、充分就业。见119页3、经济政策手段:是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所采取的包括政策工具和实施政策的方法。4、财政政策手段:是通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调节供求关系,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主要包括:财政收入政策,或称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财政补贴政策。5.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影响投资和消费活动进而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6.行政管制手段:是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凭借政权的威力,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来干预经济生活的经济政策手段。它主要包括信用管制、进口管制、外汇管制、工资管制和投资许可证制度等。7.经济法制手段:是指国家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量来规范经济活动、保障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手段。二、简述题1、简述政府干预的必要性。P114答:(1)“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竞争所实现的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或指市场机制不能实现某些合意的社会经济目标。(2)导致“市场失灵”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外部性的存在;二是垄断现象的存在;三是信息的不完全性,导致市场效率损失;四是分配的不公平也会使市场失灵;五是体制的不完善导致的市场失灵。(3)因以上种种原因造成市场失灵必然要求政府干预。2、简述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有哪些优势。P115答:(1)征税权。例如通过课税和补贴来解决由污染引起的外部负效应。(2)禁止权。政府可以行政或司法程序禁止某些活动。例如限制垄断和保护竞争。(3)处罚权。例如政府借助法律制度对违反合同或破坏产权的行为处罚以维护市场秩序。(4)由政府来纠正市场失灵可以节约交易费用。(5)总之,政府干预的主要优点是协调,包括:不同产业部门、社会经济关系、短期和长期目标、总量与结构平衡等。3、简述如何界定适度政府干预。P116-117答:(1)政府干预既有成功的例子,也有失败的教训,关键是如何选择合适的政府干预方式以及怎样把政府干预控制在必要的限度内。适度的政府干预不仅有利于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而且能够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17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在以下方面发挥程度不同的作用:一是提供公共服务。二是维护市场秩序。三是直接参与某种经济活动。四是财政功能。五是进行制度创新。六是影响收入分配。七是政府对资源合理利用的影响。八是国家运用财政、货币等政策,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九是必要的行政控制。4、简述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P118-120答:(1)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可归纳为经济稳定化、资源配置高效化和分配公平化,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是效率、增长、稳定。二是经济福利。三是分配公正。(2)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是基本目标的派生性目标,或者说是实现基本目标的条件,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二是物价稳定。三是充分就业。四是产业结构高级化。五是国际收支平衡。5.简述经济政策目标可能冲突的区域。P120-121答:(1)在经济政策目标系统中某些目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即一种目标的实现对另一种目标的实现起排斥作用;另外还有互补转向冲突。(2)这种因政策工具的运用引起的冲突主要发生在以下区域:一是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的交替关系;二是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交替关系;三是平等与效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四是国内均衡与国际均衡之间的交替关系6.政府调控经济:是指调控主体运用调控手段,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作用于调控对象,以达到预期的调控目标。三、论述题1.阐述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调节经济的必要性。P114-116答: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市场的功能性缺陷。一是外部性的存在;二是公共产品的存在。2.市场不完善导致的“市场失灵”。一是垄断现象的存在;二是信息的不完全性,导致市场效率损失;三是价格具有刚性;四是分配的不均等也会使市场失灵。3.制度原因导致市场机制的扭曲。一是产权边界不清难以形成市场竞争主体;二是在频繁的行政干预条件下,市场信号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性;三是我国地区之间的分割难以形成统一的全国市场。因以上种种原因造成市场失灵必然要求政府干预。17 2.试述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手段选择。P121-124答:(1)经济政策手段是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政策工具和实施政策的方法两个方面。(2)经济政策手段的构成:其一,财政手段。一是财政收入政策;二是财政支出政策;三是财政补贴政策。其二,金融手段。金融的调节工具有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其三,行政管理手段。其四,经济法制手段。其五,制度约束。(3)政策目标约束下的政策手段选择和组合(4)政府干预经济的效率标准。(5)政府在进行经济政策选择时,应该注意七点。3、试述政府干预经济的效率标准。P124从效率出发,政府在进行经济政策选择时应对主要那些问题?P12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