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00 KB
  • 2022-04-22 11:47:19 发布

福师1108考试批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福师1108考试批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复习题一及参考答案一、辩析题(40分)1.当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考核知识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参见P152—155所谓公有制经济,是指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经济:从范围上讲,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①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是同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的。②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只有依靠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的力量,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充分利用经济手段引导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沿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③公有制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拥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力量,控制生产和流通。④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2.计划和市场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不是国家经济制度的范畴。考核知识点: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参见P144—146在计划和市场的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他们所处时代的状况,运用抽象方法预测未来社会发展趋势时,曾设想在资本主义以后的未来社会里,最终会走向单一的全社会公有制,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也将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计划经济。但是,现实生活的发展,却在不断冲击着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从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概念。一方面,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特别是国家垄断阶段以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计划等宏观调控的方式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加强了,克服了市场经济机制的不完善以及尽量避免严重破坏后果的经济危机的发生;另一方面,则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把消灭商品市场经济的思想付诸实践以后,计划经济本身管得过死、难以调动基层和群众积极性的弊病日益暴露出来,而且还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难以解决物资匮乏和消费品不足等问题。从列宁到斯大林、毛泽东到东欧一些国家的经济专家,都曾为此进行过探索,但都没有能够解决。市场经济是由生产社会化发展要求的、由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其主要原则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而社会经济制度反映的是社会经济关系,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坚持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坚持什么样的制度和原则对社会财富进行分配。因此,市场经济本身并不存在姓“社”姓“资”的问题,它不属于基本制度的范畴。邓小平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牢牢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才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地从理论上根本解决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问题。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探索,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3.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考核知识点: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参见P11、P248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2)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应从两方面理解:一是指和平与发展代替战争与革命成为当代世界面临的两个重大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问题”或“主题”本身就包含了有待解决的意涵;如果解决了,就不成其为“问题”了。二是和平与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4.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无产阶级专政。考核知识点:人民民主专政,参见P1711)概念无产阶级专政是一个表明国家本质的概念。它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劳动者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它是我国的国体。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2)发展过程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和毛泽东在领导我国革命斗争过程中的一个创造,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它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担负着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随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我国政权性质也由新民主主义的政权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即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二、论述题(60分)1.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重大意义。谈谈学习体会。考核知识点:马克思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意义,参见P4、P52.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我们强调的重点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向“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考核知识点:个人收入分配坚持的原则,参见P165答: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多用于社会分配领域。一般说,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个公民应公平享受社会产品,公平分配劳动收益。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对社会生产的贡献率不同,也就是产生社会产品的效率不同,因此,在分配原则上应当首先按效率衡量,实行效率优先,也就是贡献大的分配多,贡献小的分配少,同时国家采取适当的政策调节,兼顾分配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原则。效率优先,实质就是发展生产力优先,我国现阶段的收入政策时,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 在我国当前各地区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强调财政公平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各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差距也未见明显缩小;而我国的财政政策,依然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方针。如果说在改革发展的初期,政策重点在于引导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强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财政上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还是可以理解的;那么,在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确实已经先富起来之后,在调节收入差距和协调地区发展已成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在财政分配上则应将公平放在更为优先的位置。尤其是在法观念上,更应与以效率为中心的财政学观念相区别,把公平这一法律的根本价值置于应有的突出地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十七大报告中对民生问题的细致关注,尤其是对涉及老百姓收入问题的详细论述,让许多人都为之振奋目前我国的分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未明确国家、企业、居民三者的合理分配比例,劳动者报酬偏低,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其次,二次分配中未明确各级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等支出比例,公共服务支出低,导致居民不得不增加医疗、养老和教育储蓄,成为居民消费乏力的直接原因;再其次,分配调节和监管不力,贫富差距扩大,分配不公严重,近年来高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过快,并迅速拉大与其他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成为当前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最后,三次分配规模较小,调节功能有限。由于社会慈善意识还处于初级阶段,慈善法规、慈善机构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监督管理有待加强,慈善组织公信度有待提高,慈善捐赠规模小,除重大灾害捐赠外,日常慈善捐赠短腿,导致三次分配调节功能有限。由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滞后,分配不公加剧了社会矛盾,消费不振导致内需拉动乏力,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应更加重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1.从经济基础来看,我国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整体和长远来说,公有制经济必须使绝大多数人公平地收益,否则就不能认为某种经济是真正的“公有制”经济。所有制不是表现在生产资料名义上归谁所有,而是表现在这些生产资料的使用最终由谁受益。生产成果的分配是生产资料分配的必然结果,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2.从政治上来看,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我们国家的这一性质决定了我国财政的民主性质,也决定了我国的财政只能是公平地为了全体人民利益的财政。尤其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明确提出了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共同富裕当然不是所有人一样的富裕或平等的富裕,但却必然是所有人达到公平意义上的相当富裕水平。由此可见,无论是国家和财政的性质,还是执政党的政策,都要求我国的财政应当是对所有人公平的财政。3.在我国现行《宪法》和法律之中,已有多方面的规定指明了国家的这一政策目标在《预算法》等法律中,这方面的规定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具体化。这些规定的精神,实质上也就是一般情况下的平等与特殊情况下不平等的有机结合,即公平的精神。公平作为我国法律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应当是毫无问题的,这一价值目标在财政领域中的具体化,也就是财政公平原则。4.在外国立法和财政实践中,也不乏实行财政公平原则或公平收入政策的实例尽管学者们对这一制度的认识和评价还有分歧,但对我们不乏启迪意义。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公平的收入再分配被认为是政府的恰当的政策目标,但对此又有两种不同的理论主张。一种理论主张在经济增长中实现收入再分配,政府不但要实行累进课税政策,而且要在支出方面尽力帮助贫者,减少失业,从发展生产人手来改善他们的收入状况;另一种理论则主张改善收入分配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满足约占总人口40%的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需要。无论哪一种主张,其实质都是要实现社会公平的政策目标。由上述可见,借鉴外国经验,确立财政公平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对完备财政法治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财政制度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福师1108考试批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复习题二及参考答案一、辩析题(40分)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实现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考核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参见P148-14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资源配置是指社会如何把有限的经济资源配置到社会需要的众多领域、部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中去,产生最佳的效益,以最大限度满足社会需求。在现代的社会化生产中,资源配置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市场方式,另一种是计划方式。我国过去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资源配置是计划方式为主。现在则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形式。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好的环节中去, 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针对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国家对市场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在宏观调控上,由于存在着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牢固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可以较资本主义国家强得多,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在实现经济总量平衡、进行大的结构调整、开展公平竞争、搞好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以及调节收入分配、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等方面,有着由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决定的优越性。2.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考核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参见44-46(1)从马克思主义的涵义来讲,狭义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广义上除狭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的外延外,还包括列宁斯大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2)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来讲,是在批判的继承和吸收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特别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之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了完备的辩证法和切底的唯物主义;发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剩余价值。(3)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不断发展来讲,在俄国经过发展成就了列宁斯大林主义,而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结合中国国情实际,得到了的、丰富和发展。总之,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坚持与时俱进就是坚持辩证的发展观,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才能做到实事求是。3.发展生产力必然导致两极分化。考核知识点:两极分化,参见P96-97错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是互为条件的。(1)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们只能在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2)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是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条件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但是我们只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去发展经济。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搞两极分化,生产力既得不到解放,也得不到发展。4.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个普遍规律,因此对东西部差距拉大问题无需特别关注。考核知识点: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参见P140错.改革开放以后,虽然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也比改革前有了较大提高,但由于东部发展更快,东西部差距迅速扩大。1980—1994年,东中西三大地区年均增长率之比为10.69:8.72:8.68,东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从52.7%和60.7%上升到59.91%和67.0%,而三大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从1980年的1.81:1.21:1变为1994年2.31:1.24:1。东西部经济差距的迅速扩大,在经济上、政治上和人们的心理上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平衡,于是,区域发展政策的调整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国家在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时,把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方针。为此决定对地区发展政策进行了调整。(1)在双优先的前提下,重点考虑加快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努力缩小国内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2)在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调节作用的前提下,加大国家对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宏观调控力度及主导作用 3)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协调好中西部地区在发展中的经济目标与其他社会目标的关系。应本着基础设施和生态 环境先行的原则,正确协调好经济目标与其他社会目标的关系,这样才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问答题(20分)1.简述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考核知识点: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参见P135—137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差距较大,并且由于受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党的十七大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分析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涵盖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内容,同时还对经济发展理念、目的、战略、途径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经济发展理念的新变化、经济发展道路的新拓展以及对于国际环境认识的新提升。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是坚持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衡量经济发展得好不好,要看是否具有高的质量和好的效益。一是看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还是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如果主要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是粗放型的增长、低质量的增长,不是好的经济发展。二是看经济增长是否建立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基础上。如果伴随着经济增长不能同时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经济增长只能是在低层次、低水平上重复,经济效益难以有实质性的提高,这样的经济发展不是好的发展。三是看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投资和出口拉动,还是由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难以扩大人民的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利于改善民生,这样的经济发展也不是好的发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前者是后者的目的,后者是前者的基础。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发展,其中就包含着必须要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规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呈现的规律,就是社会总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随经济增长而不断优化和升级,这些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过程,也就是不断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离开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没有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经济发展既好不起来,也快不起来。因此,我们要努力适应国际环境的新变化,适应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在转变经2.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考核知识点:三大法宝,参见P72-74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正确地理解和处理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1)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要战胜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集中代表国民党所领导的强大的反革命力量,就必须把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造成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这就使得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采取正确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把一切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尽可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以逐步从根本上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夺取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最根本的经验就是正确处理好与资产阶级的关系,党能够正确处理与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或被迫分裂统一战线问题时,党的发展和巩固就会前进;反之,党的发展和巩固就会后退。2)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革命的胜利。坚持武装斗争必须建立一支军队。这支军队只能和必须是在党的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有正确的战略战术。只有这样的军队,才能进行长期的农村游击战争,并能根据革命战争形势的发展,适时地转变为正规战争,最后战胜强大的敌人,取得革命的胜利。强调武装斗争,从不意味着忽视其他的斗争形式,必须明确,其他斗争形式都是要服从和服务于革命战争这个主要斗争形式。3)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党内的主要矛盾。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首位,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为此必须在全党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教育,只有加强党的思想教育,才能形成全党思想上,政治上的一致,才能有党的组织上的统一。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党的建设必须同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起来。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主要经验,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主要特点。4)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这三个基本问题的认识是逐步明确的。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三、论述题(40分)1.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极其重大意义。谈谈学习体会。考核知识点:马克思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意义,参见P4、P5历史进程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道。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  (3)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核心主题,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4)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前推进,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战略思想。  重要意义  (1)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获得成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面貌,并将长期影响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2)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柱。  (3)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考核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参见P198-199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决定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由意识形态本身的特点和社会功能所决定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一种起指导作用的、具有统治功能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苏东剧变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红旗之所以仍然鲜艳夺目,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坚持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由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世界观的理论基础。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坚持和巩固党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势必会动摇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基础。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繁荣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积极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新的挑战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高新科技和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将是长期的和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尖锐的。国内改革深化带来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决定了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文化选择必然趋于多样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带来历史进步与文化活力的同时,也对社会生活产生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也会有所滋长,小生产的思想观念、封建残余的思想观念、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观念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渗透、相互激荡更加突出。在对外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思想政治领域的斗争将会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还会是尖锐的。第四,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是严密而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种最具先进性的文化,既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又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不仅为我们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而且也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与时俱进、不断向前发展的理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更需要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福师1108考试批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复习题三及参考答案一、辩析题(40分)1.“一国两制”构想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对)“一国两制”构想具有科学的涵义,概括地说,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其基本内容包括: 第一,坚持“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府在北京。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坚持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第二,坚持“两种制度”。即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统一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第三,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的局面。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保证在台湾、香港、澳门设立特别行政区。2.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依靠力量。考核知识点: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参见P283-285(对)工人阶段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最基本的动力。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的事业离不开工人阶级,工人阶级是党和国家的基础力量,工人阶级同社会大生产相联系,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工人阶级大多集中在构成我国国民经济命脉的全民所有制的现代化骨干企业,创造着最大部分的社会财富,是对我国国民经济起决定作用的主要生产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工人阶级由于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和高度集中统一等特点,对于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强大而集中的社会力量。广大农民是我国现代化事业发展中人数最多的一支力量,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农民阶级。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广大农民不但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而且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重要依靠力量。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教育科学文化工作的基本力量,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承担着重大的历史责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重要依靠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是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的坚强后盾。人民军队也积极广泛参加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3.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对)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这是由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和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来与其性质基本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会逐渐变得同生产力的发展相矛盾,因此,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和状况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必须要发生社会变革来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正是这两种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已经建设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本质上看是适合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但这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主义还很不完善,很不成熟,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常常与生产力的发展相矛盾。社会主义要前进,就需要不断地否定自身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方面和环节。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其内在的基本矛盾运动在总体上是非对抗性的,成为可以被人们所认识、掌握、预测并能及时调节、控制的过程。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完全可以依靠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自觉性、能动性因素的增长,通过社会制度自身的调整和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解决。所以,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考核知识点:改革,参见P126-1274.公有制经济是指全民所有制(国有)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错。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把公有制经济仅仅理解为单纯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把公有制为主体理解为国有经济为主体实际上是走入了误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投资来源的多元化,企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由各种不同所有制共同组成的各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将越来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目前主要有:股份公司、跨国所有制所组成的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等。这些企业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其资本和收益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当然属于公有制经济,其中由国家和集体控股的,更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经济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随着改革的深化,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今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公有成分在整个公有制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二、论述题(60分)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考核知识点:按劳分配,参见P158-159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具有其明显的特点:第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的主体,而不是社会唯一的分配原则。它只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还存在着其他分配方式。第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多种形式,在实行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又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它们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又存在着经济利益的差别。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不仅取决于自己的劳动贡献,而且还取决于所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这种分配形式,必定会促使职工关心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调动企业和个人两个方面的积极性,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第三,就全社会范围内的企业之间的关系来说,按劳分配还不能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而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劳动者提供的劳动,不是直接地作为社会劳动存在的,还要求把耗费在商品中的个别劳动时间还原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按形成的价值量在市场上交换。所以,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只能借助于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作为衡量劳动者提供劳动量的尺度。然后经过国家的调节,扣除由于生产资料优劣因素而从商品交换中多得的级差收入。这才能真正反映劳动者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才是分配个人消费金的客观尺度。第四,按劳分配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表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按劳分配也必须借助于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劳动者一般以货币工资的形式取得劳动报酬,再用货币到市场上去购买个人消费品。这样,在现实生活中按劳分配的原则应取得的消费量,同用货币工资实际购买到的消费量之间的不一致,影响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概括起来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原则所体现的等量劳动相交换必须通过市场实现,要受等价交换原则的制约,这是它的显著特点。通过市场,意味着各个经济单位的不同物质条件的差别会对收入分配起作用。在全民所有制企业中,由不同物质条件差别所造成的级差收入,原则上应当通过宏观经济的调节手段予以排除。但这是作为一种必然趋势起作用,事实上不可能完全不影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这种情况表明,按劳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中,还只能近似地实现。 2.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考核知识点:“走出去”战略,参见P134-135第一,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发展要求看,国内重要资源不足,国际市场开拓缺乏广度和深度,已成为严重制约因素。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在国际市场上配置资源,加强境外资源开发合作与综合利用,为我国获取重要资源提供相对稳定的来源,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走出去”是在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上有重大突破的有效途径。第二,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促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需要。我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应当在立足国内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样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应抓紧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外投资管理,组织和支持企业以各种形式“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开展各种各样的经济技术合作,带动技术、设备、商品和劳务出口,促使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更上一个台阶。第三,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培育我国跨国公司的需要。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是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迫切需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大型企业和中国公司是经济上的航空母舰,具有强大的生存和发展能力。要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建立海外销售网络、生产体系和融资渠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第四,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扩大出口,开拓国际市场的需要。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在向其他成员履行承诺,开放市场的同时,其他成员也向我国开放市场。必须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带动货物、技术和服务出口,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在国际分工与合作中取得有利地位。第五,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需要。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要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国际潮流,主动“走出去”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从而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总之,我们必须在对外开放已取得的成就基础上,进一步吸引外资,进一步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并注重“引进来”与“走出去”两个轮子同时转动起来,把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层次。序号考试日期考试时间场次考试科目试卷类别考试形式考场序号座次号12011-08-2110:30至12:10第12场次计算机应用基础A开卷11222011-08-1913:00至14:40第3场次发育生物学A开卷41332011-08-2010:30至12:10第7场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概论)B开卷21242011-08-2008:30至10:10第6场次大学英语(1)A闭卷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