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50 KB
  • 2022-04-22 11:15:40 发布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与答案.doc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一、名词解释:1、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指导人们认识自然,改选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理论武器,它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改选自然的科学方法论。2、生态危机:“生态危机”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3、演化:除了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之外,还包括了事物的下降的,从有序到无序,从高序到低序的过程和从宏观有序态到远离平衡的“混沌态”以及不同远离平衡态的“混沌态”之间的更替4、自组织:自组织是相对于组织(他组织)而言的:组织是指从系统外部直接引入模式信息,并按此模式建构系统模式的过程。理解组织概念的关键在于:模式是由外部输入的,而不是由系统内部自发产生的。自组织是在开放背景下,系统自发形成内部有序结构的过程。5、系统论: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6、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在欧几里德几何中,用“过直线外一点至少可以引两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代替第五公设,其它四条公设不变,以这五条公设为基础的几何学,叫做“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又称“双曲几何”7、技术问题:围绕着“如何做”的问题,可以把技术问题看成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在社会需求推动下,根据自然规律提出的,要求创造、改进或革新旧技术各形态的,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矛盾。它包含目的性指向、可能的解决范围和潜在的价值。8、逻辑实证主义:科技哲学的一个派别,现代分析哲学中影响最大的个流派。它发源于中欧,后来逐渐扩展到英美,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思潮。维也纳学派是逻辑实征主义的主体。他们以科学为旗帜,以新逻辑为武器,以传统思辨哲学为对手,以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为先导,旨在力图把经验传统尤其是实证传统和逻辑传统结合起来,把哲学的任务归纳为对科学语言进行逻辑分析。9、证伪主义:又称批判理性主义,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一个主要流派。创始人及代表人物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科学哲学家波普,其哲学理论体系庞大,包括科学哲学、历史哲学、社会政治哲学、伦理哲学和宇宙论,并用比较严密的逻辑把各个部分融为一体。10、横断科学:横断学科是指从宏观世界的诸多物质结构及其运动形式中抽取出某一特定的共同点作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新学科的统称。它们的研究对象不仅是某一领域或某种物质现象,而是横贯多个领域甚至一切领域,所以称为横断学科。横断学科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兴起,主要包括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协同学、耗散结构论以及非线性理论等。二、材料题:材料1“科学无法与终极的实在打交道,它只能就人的心灵所见的自然界绘成一副图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观念在那个理想的图画世界中是实在的,但是,所绘出的个体事物是图画而不是实在。”——E.马赫 “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去读它,我们就可以认识它。”——费尔巴哈问题(1)从哲学的层面看,这两个材料分别表达了怎样的观点?问题(2)从自己的学科出发,说说你对这两种观点的看法。答:(1)马赫表达了不可知论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人类只能认识感觉与现象,除此之外,世界本身不能被认识或被彻底认识。费尔巴哈表达了可知论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从而肯定了人类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彻底认识世界。目的论:用目的或目的因解释世界的哲学学说。在如何解释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上,目的论认为某种观念的目的是预先规定事物、现象存在和发展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原因和根据。两种基本形式:外在的目的论和内在的目的论。决定论:是一种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客观规律和因果联系的理论和学说。决定论在18、19世纪基本上统治了科学界。它认为一切都是有“因果关系”联系起来的,一切世界的运动都是由确定的规律决定的;知道了原因以后就一定能知道结果,现在发生的一切都是由过去所决定的,它们是通过因果建立起关系的。决定论和非决定论及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世界和事物是不是可以认识的问题)(2)可知论从根本上来说是正确的,尽管这个观点尚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不可知论从根本上来说是错误的,但它指出了一点,即感觉,现象与本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认识了现象并不等于认识了本质,感性认识有等于上升为理性认识,认识过程是一个曲折性与前进性相统一的过程。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斗争,交织着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斗争,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一个关键分歧在于是否承认因果联系。马克思说过,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所造成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其中的关键在于因果联系的存在。例如,地磁场的存在就是一个证明,地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很小,人类凭自己的感官无法感知到它的存在。但是,人们对候候鸟迁徙行为的研究中得知,它们之所以能够识别南北方向而不会迷路,是因为这些动物本身的特殊的生理构造使得他们能够感知地磁场的存在,而地磁场是南北方向的,从而它们也能够识别南北方向。这里,候鸟成为了人类与地磁场这两个事物的中介,而候鸟迁徙行为与地磁场之间的因果联系,使得人们能够把握其中的规律,从而认识自然。从这个角度上讲,驳斥不可知论的直接理论是因果关系,而证明因果关系的最彻底办法就是实践。至于在量子力学研究中,由于微观粒子行为服从不确定关系,这只能说明因果联第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更为决定论的研究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坚持研究下去,决定论的内容只会变得更加完善。不可知识的根本错误,也是最致命的错误,在于把“现象”“感觉”停留在人类知觉的范围内,不愿意把自然界其它生物对世界的反应包括在于,从而堵塞了认识事物的其它道路,从这一意义上说,不可知论的导出是必然的。材料2“ 一切意向都以不可抵抗的力量说明,一个或一系列确定的宇宙演化事件将在并非渺远无穷的某一个时间或某些时间发生。宇宙不可能是由其现有的成分中偶然产生的,也不可能如现在一样的继续下去。因为在这两种情况的任何一个情况下,除不能化为辐射的原子以外,不会留下任何原子。宇宙间将无日光,也无星光,只有辐射的一道冷辉,均匀地扩散在空间。这确是今日科学所可见到的全部宇宙演化,终久必将达到的最后结局。”——F.秦斯“人是许多原因的产物,这些原因对于要达到的终局,并无预知;他的起源与生长,他的希望与恐惧,他的爱情与信仰,不过是原子偶然配合的结果;热情、英勇、思想与感情的坚强,都不能维持个人生命免于死亡;一切时代的一切劳绩,一切精诚、一切灵感、一切人类天才的光辉,在太阳系的火熄灭时,都注定要灭绝。人类成就的整个大厦,将必不可避免地埋没在残破的宇宙废墟中——所有这些情况,即使不是绝对无可争论的,其确定的程度已使任何持异议的哲学,都没有站住脚跟的希望。”——B.罗素问题(1)关于宇宙自然,两组材料分别表达了一个怎样的基本观点?问题(2)根据自己的学科、目前所掌握的材料和自然辩证法的相关理论,谈谈对于这一观点和宇宙自然问题的看法。答:(1)上述材料是有关宇宙演化的方向的问题,秦斯的观点认为宇宙是朝进化的方向发展,所谓进化的方向,即是事物上升的,从无序到胡序,从低序到高序或复杂性与多样性的增长。罗素的观点认为宇宙是朝退化的方向发展,所谓退化的方向,即是事物下降的,从有序到无序,从高序到低序,从宏观平衡态到远诹平衡态的“混沌态”以及不同混沌态之间的更替。提出“熵”的概念。熵是表征系统内混乱(或无序)程度的物理量,当系统达到热力学平衡态时,熵值最大。同时,提出“宇宙热寂说”,认为自然界所有运动都将转化为热运动,而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都将耗散到宇宙太空中,最终达到一个无差别的热平衡态,即“死寂”的状况(2)我认为秦斯的观点是正确的,即世界演化的方向是进货。有些人根据人类在当今世界的种种恶行来证明人类是朝退化的方向发展,蛤这些从恰恰忘了,他们用以评判的标准也是人类社会前进的产物。如果用当今时代的标准来评判过去的人类,甚至是远古时代的人类,我们会发现,他们的不文明程度令人发指。世界进化的过程是一个有序度不断提高,对称性不断破缺的过程,但有序也并非离开无序的绝对有序,无序也并非离开无序的绝对无序,有序与无序在一定条件下可心相互转化。可以这样说,进货与退化是共存共生的,系统的进化是以某些方向的退货为代价,系统有序化的提高是以环境无序化的过程作为补充,一个系统中无组织的发生是以另一个系统中有组织的加速相联系的;进化与退化是相互转化相互交替的,相互转化的,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即使没胡外在随机性的干扰,一个有序的系统内部也会产生随机性,这表明一个有序的系统走向无序化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任何自然与社会过程都是不可逆的,任何进化与退化,相对于原来的进化与退化而言,都具有了新的面貌。,并不是简单的回复,从这个意义上讲,世界总的趋势是上升的,这有助于理解“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螺旋形式”。材料3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无论是作为外部的经济技术要求,抑或作为科学本身的要求,都是科研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一般来说,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如果再加上人力和设备都有定的局限,则产生的课题之多,是无法一下子全部解决的。所以评价和选择课题,便成了研究战略的起点,要从一大堆课题中挑出带实质性的课题来,而不能把它们同非实质性的课题混杂在一起。”——B.J.Desmond问题1材料1和2分别论述什么观点?答:爱因斯坦的观点尽管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表述尽管有点不同,但它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即人们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科学认识不断地向前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科学从问题开始”只是“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另一种形式的表述,因为科学问题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只是这种说法寄出了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深刻地表明了科学自始自终贯彻着认识主体的能动性。Desmond的观点突出了科学选题具有重要意义的观点,其意义表现为:一,是决定科研工作成败的关键和首要环节;二,科研选题本身就是一项科研工作;三,有创见的研究课题对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是科研选题的最重要的意义。问题2两个材料涉及的问题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答:爱因斯坦的论述着重于问题的解决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没有问题,科学前进无从谈起;而Desmond的观点更侧重于所要研究的问题是否有价值,而稀量一个题目是否有价值的标准,一般来说,有以下几条:一,创新性原则,即现胡背景知识中没有解决或者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问题;二,科学性原则,好的先是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前的背景知识,一定要胡相关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作为依据;三,可行性原则,科研选题一定要认真考虑完成课题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做到量力而秆,保证研究的成功;四,社会需求原则,科研工作要考虑到技术进步与社会经济的需求因素,考虑到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内在联系与协调发展。问题3针对这两个问题,结合自己的学科和研究方向,谈谈对这两个问题的看法?答:科学问题的产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需要付出艰巨的努力,需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不论是做科学研究,还是做其它任何事情,这都是必须的。正确认识自己,扬长避短,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与课题。选题前先寻求导师或同行专家的指导。做好充分的凋研,从前人的工作中,从科技史中吸取教益。通过开题报告会广泛征求多方面意见与建议,集思广益。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材料4“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然和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马克思“种的尺度”为认识对象的外部的感性特征和主体的外在的狭隘的肉体生活的需要;而“内在的尺度”上升为和进入到对对象的内部规律的把握和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发挥以及人的内在的精神需求的满足。 问题1材料中的“种的尺度”与“内在尺度”分别表达的是什么涵义?答:“种的尺度”为认识对象的外部的感性特征和主体的外在的狭隘的肉体生活的需要;而“内在的尺度”上升为和进入到对对象的内部规律的把握和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发挥以及人的内在的精神需求的满足。种的尺度(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人的尺度(主体和客体尺度)。基本概念“种的尺度”为认识对象的外部的感性特征和主体的外在的狭隘的肉体生活的需要;“内在尺度”所谓人的内在尺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个表征,表现了人区别于动物的活动的创造活动。所谓自然的外在尺度,即对象尺度,就是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和规律。人的主体尺度是主观符合客观和客体尺度是主体满足客体需要人的内在尺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个表征,表现了人区别于动物活动的创造活动,人可以将外在种属,事物的客观规律内化为自己的需要,本性,本质力量,然后以此为尺度进行改造对象世界的客观活动。“种的尺度”通过反映和掌握任何一种客观事物的具体属性和规律,以他们为根据来进行生产,即人能够认识和运用规律,表现出对于对象的超越性。问题2两个材料分别表达的是什么个什么样的观点?答:马克思的观点表达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而第二种材料表达了生态中心主义的观点,而生态中心主义观点带有点“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子。问题3从观点1发展到观点2,体现了人类自然观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化?答:表明人类的正开始摆脱那种以自然界主宰自居,凌驾于自然之上,控制,掠夺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开始树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思想。这种转变是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与生态危机的产物,如果人类不进行这种转变,自然界还是那个自然界,而人类社会将由于自身不当行为引起的恶果而走向灭亡。材料5人类文明历程有三次变革的浪潮。第一次浪潮是由农业技术革命开始的农业阶段,。。。。第二次浪潮是由近代科技革命的开始的工业阶段,。。。。第三次浪潮将给人类一个崭新的生活空间,这是人类走向超工业社会的阶段,在这次大变革中,同于大量科技因素的注入,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现代人将建立一个繁荣,和谐而美好的世界。-----------A托夫勒“气候变化并非问题本身,它只是一个外部现象。现象的本质是在这个有限的地球上,人类始终追求着无限的发展—这带来地球人口的增加、资源的耗费以及能源的消费。及时我们能获得魔法一般的力量,直至气候变化,人类的贪欲仍然会带来其他的问题。”“我认为真正的解决之道是”稳定并且逐渐减少地球人口;改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评价标准,将成功的定义更多地侧重在社会与心理的状态上,而非物质的富裕与经济的发达;发展的土地使用与城市化政策,降低各地的人口密度。“------D。梅多斯问题1,对于科技,这两组材料分别表达了一个怎样的基本观点?答:阿尔温。托夫勒表达了技术乐观主义的观点,此观点认为,技术不仅能发展生产,繁荣经济,而且还能够解决经济危机,失业,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环境污染,人口,战争等问题,技术将给人类社会带来文明。 梅多斯的观点表达了技术悲观主义观点,此种观点认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切贡面效应都归罪于技术,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危险物,社会最终将毁灭于技术之中。科学的技术价值的两种观点即科技悲观主义和科技乐观主义科技乐观主义:是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及其社会后果持乐观的态度和看法。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解除和摆脱人类社会的各种难题的困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能给人类带来美好的未来科技悲观主义:主张抑制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罗马俱乐部是科技悲观主义思潮最典型的代表。罗马俱乐部:的研究课题是人类处境的研究,目的是探讨人类社会在人口、能源、社会分工、饥饿和营养不良、失业、政治腐败等方面的困境,阐明了在发达资本主义的社会中,科学技术发展的消极后果及其对未来的威胁。科学技术决定论的误区悲观主义与乐观态度,其共同点都是科技决定论,把当代社会出现的许多问题单纯地归咎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中性的,无所谓善恶,关键要看掌握这些科学技术的人如何使用它,这一看法主要是从社会关系方而来考察科学技术的两面性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双重效应”说采取了二者兼容的方式,主张科学技术的价值总是两面的,既能造福于社会,也会破坏社会的健康发展。一方面要减少对自然的过度索取,避免产生人类活动超过自然本身所能承受的负荷;另一方面要推进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大力发展绿色技术创新,从人类活动的开始直至整个过程都要考虑到减少甚至消除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问题2,根据你的认识,请谈谈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答:技术乐观主义与技术乐观主义,看似对立,实质都是一样的,把技术的地位被拔高到决定人类社会前途命运的高度,都犯了技术决定论错误,将技术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混为一谈。我认为,技术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与社会相联系的,它的作用的发挥要通过一系列的社会组织才能发挥作用。例如,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问题,不能归罪于工业技术本身,假如西方发达国家大发慈悲,将其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提供给发展中国家,那么,发展中国家的气体排放总量即使不会减少,其增加速度也会减缓,然而,这是与垄断资本掠夺发展中国家的本性是矛盾的,这是一个典型的社会制度阻碍技术应用的典型事例。三、论述题1、什么是科学假说?请用物理学中的“以太说”为例,阐述自然发展的辩证过程。答:科学假说是依据一定的科学事实与理论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作出怕推断性认识。以太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高空中的大气。笛卡尔将其引入物理学,用其表示传播超距作用的某种物质,由于受旧的力学框架的影响,人们推断可能存在某种介质来传播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后随着光学及电磁学的发展,以太概念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特别是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结果,对以太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自那以后,以太不再被当作一个科学的概念。但是,科学仍在发展,到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自然界不存在绝对的虎穴,以前被认为是没有任何物质的真空也并非真的空无一物,这样,以太的观念得至了复兴,但它已经不再是以前的旧的形式匠以太论了,它的某些合理内核被赋予了新的内定,一种全新形式的以太说大有复兴之势。 2、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到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简要谈谈自然演化的根本动力是什么,以及这一动力中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答:吸引和排斥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是一切自然物质系统的普遍的和基本的规律。自然物质系统中的接近与分离、收缩与膨胀、吸收与辐射、凝聚与分散、聚变与裂变、合成与分解、作用与反作用等等都是矛盾,它们都表现为吸引和排斥这一对立的矛盾形式。总之,从存在的自然界到演化的自然界,从基本粒子到总星系,都存在着吸引和排斥的矛盾,它是非生命世界运动发展的动力,是无机界运动的基本形式,也是有机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包含的辩证法思想)自然演化的根本动力是吸引与排斥,吸引和排斥相互作用的矛盾是一切自然物质系统的普遍和基本的规律。自然物质系统中的接近与分离、收缩与膨胀、吸收与辐射、凝聚与分散、聚变与裂变、合成与分解、作用与反作用等等都是矛盾,它们都表现为吸引和排斥这一对立的矛盾形式。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关于事物发展动力的四因说,却“目的因”,“动力因”,“形式因”,“质料因”。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在自然深化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上,与古希腊相比,有明显的倒退,他们认为事物深化的根本动力在于事物的外部,这是机械自然观的产物,是形而上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则认为,事物演化的根本动力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外因只是事物变化的条件,而非根本动力,现代科学的发展正在越来越多地证实辩证唯物主义的这些观点。世界深化的根本动力的认识的发展过程同样遵循了“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不科学的内容逐步被抛弃,科学合理的内容得以保留,因此认识在尽管在一个时期内出现过倒退,但在总体上呈现出上升的态势。3、结合科学史的具体事例,谈谈在自己的学科领域中如何进行科研选题。答:法国科学家约里奥·居里夫妇作为实验物理学家,对科学研究的献身精神、执着的追求、精湛的实验技术、堪称典范。但是,可惜的是,他们先后与中子、正电子、核裂变这3次重大发现失之交臂。由于不注重学术思想的交流,不注重理论思维,缺乏对实验现象深入和创新的研究,而是拘泥于陈旧的定见,这就使得他们缺乏一种科学发现的敏感性和想像力,从而多次失去重大发现的良机。这是科学史上有名的“真理碰到了鼻尖上又溜走了”的典型。如果跳出个人得失的狭隘圈子,上述事例最多只算是一则笑话而己。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笑话出多了会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要进行科研选题,需要进行以下方面的准备:一,多多阅读文献资料,以获取足够的有头学科的背景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此提供了极大的使得。二,对社会需求进行充分的调研,由于当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趋势越来越强,使得社会需求对科研工作具有极大的导向作用,脱离社会需求的研究得到的支持很少,得出的成果也很难应用。三,确定课题的研究范围,范围过大导致研究不深入,范围过窄导致思路受局限,一般来说,科学史上的重大问题如哥德巴赫定理等尽量避开。四,研究的内容与自身能力水平相适应,难度过小,研究毫无意义,成果简单,不具先进性;难度过大,超出自身能力范围,导致研究毫无进展,积极性会受打击。选择的目标与自身能力水平之间保持一个适当的差距,既有先进性,又有实现的可能,跳一跳,够得着。4、什么是历史主义学派?以库恩的理论为基础,结合自己学科的具体案例,谈谈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 答:一个主张从社会历史因素,而不仅仅从科学本身出发去理解科学理论的发展的学派,其代表人物是托马斯。库恩。该学派的主要观点有:1,范式与科学共同体。从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出发,仅仅把可证实性与可证伪性作为科学的标志,不能回答什么是科学,从科学的整体性来看,可以把范式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所谓范式,是指从事同一个特殊领域的研究的学者所特有的共同的信念,传统,理性和方法。范式一词从逻辑或是从实际上盾,都只是某一个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东西。所谓科学共同体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2.科学的发展遵循前科学------常规科学------科学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的模式,其中两上重要的阶段是常规科学阶段和科学革命阶段。在常规科学时期,科学家们满怀信心地集中精力解决范式所规定的理论与实验方面的难题,解决难题是为了发展范式,而不是为了否定范式。在科学革命时期,由于旧的科学范式遇到了危机,不得不被抛弃,在这时期,科学具有批判性与革命性,科学的发展出现突变和飞跃,新旧科学范区开始更替,在新范式中,旧范式遇到的难题能够被解决。5.科学与技术的体制目标分别是什么?简要论述科学技术的社会范围内容。答:科学的体制目标:“扩展确证无误的知识”。即要求科学家不断生产出新的和具有客观性的知识,不断增加社会的知识存量。技术的体制目标:侧重于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进行技术发明,并应用于社会经济生产,产生直接的社会经济效益,也就是要利用知识来谋取利益。科学的终极目标是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以及这种知识在进一步认识自然中的作用;技术的体制目标是功利的,是要利用科学发展,进行技术发明,并应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直接的社会经济效益,也就是利用知识来谋利。科学社会规范内容:普遍主义。无私利性。独创性。怀疑精神。技术社会规范内容:独占性。合意性。功利性。微创性。少疑性。科学的社会规范内容为公有主义,无私利性,独创性和胡条理的怀疑主义;技术的社会规范的研究比较少,举出美国齐曼的观点,技术是所所有者的,局部的,权威的,定向的和专门的。6.科学与技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结合科技分类的历史善变,谈谈科技发展的辩证过程。答:科学与技术的区别有以下几点:1,目的和任务不同。2活动过程不同。3结果和评价不同。4。研究方法不同。5。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不同。6。发展进程不同。科学与技术的联系有以下几点:1)科学与技术都是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为宗旨的一种社会活动。2)科学和技术都与社会的物质生产紧密相关。3)科学与技术在历史与现实之中存在着互为条件、互为动力的联系。科学技术一体化1)科学技术化。指在科学活动中包含着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2)技术科学化。指技术的创作性活动日益受到科学理论的指导和作用。3)科学技术一体化。科学技术一体化表现为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交叉在当代,科技发展两方面的趋势:第一,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学科门类不断增多,各门学科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第二,学科之间的交叉不断加强,出现了一大批横断学科。 科学的发展史是一部分化与综合不断交替的历史,从古代朴素的包罗万象的哲学到近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分离,再到现在各门科学之间重新走向事例的历史,同样遵循“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规律,可以想见,这种分与合的历史将不会完结,将来的科技发展将会出现新的分与合,这种分与合肯定不是对已有的东西的简单的复归,而是在更高水平基础上的分化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