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50 KB
  • 2022-04-22 11:24:27 发布

《宏观经济》所有习题答案.doc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附:参考答案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2.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3.国民收入:是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4.个人可支配收入:扣除个人所得税后的个人收入就是个人可支配收入,即个人可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二、单项选择题1.A 2.A3.B4.D5.A6.B7.C8.D9.C10.A11.D12.B13.C14.A15.A16.D17.B18.D19.D20.D三、判断题1.√2.×3.×4.√5.×6.√7.×8.√9.×10.√四、计算题1.答:(1)项链为最终产品,价值为40万美元。(2)开矿阶段生产10万美元,银器制造阶段生产30万美元,即40万美元-10万美元=30万美元,两个阶段共增值40万美元。(3)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工资共计:7.5+5=12.5(万美元);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利润共计:(10-7.5)+(30-5)=27.5(万美元)用收入法计得的GDP为12.5+27.5=40(万美元),可见,用最终产品法、增值法和收入法计得的GDP是相同的。2.答:(1)A的价值增加为5000-3000=2000(美元)B的价值增加为500-200=300(美元)C的价值增加为6000-2000=4000(美元)合计价值增加为2000+300+4000=6300(美元)(2)最终产品价值为2800+500+3000=6300(美元),式中2800、500、3000分别为A、B、C卖给消费者的最终产品。(3)国民收入为6300-500=5800(美元)。3.答: (1)用S表示储蓄,用yd代表个人可支配收入,则S=yd-c=4100-3800=300(亿美元)(2)用i代表投资,用sp、sg、sr分别代表私人部门、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的储蓄,则为sg=t-g=BS,在这里,t代表政府税收收入,g代表政府支出,BS代表预算盈余,在本题中,sg=BS=-200(亿元)。sr表示外国部门的储蓄,则外国的出口减去进口,对本国来说,则是进口减去出口,在本题中为100,因此,i=sp+sg+sr=300+(-200)+100=200(亿元)(3)从GDP=c+i+g+(x-m)中可知,政府支出g=5000-3800-200-(-100)=1100(亿元)4.答:(1)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消耗补偿,而资本消耗补偿(折旧)就等于总投资减净投资后的余额,即800-300=500(亿美元),因此,国内生产净值=4800-500=4300(亿美元)(2)从GDP=c+I+g+nx中可知nx=GDP-c-i-g,因此,净出口nx=4800-3000-800-960=40(亿美元)(3)用BS代表政府预算盈余,T代表净税收即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收入,则有BS=T-g,从而有T=BS+g=30+960=990(亿美元)(4)个人可支配收入本来是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本题中没有说明间接税、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等因素,因此,可从国民生产净值中直接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即DPI=NNP-T=4300-990=3310(亿美元)(5)个人储蓄S=DPI-C=3310-3000=310(亿美元)五、简答题1.答: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理解时应注意:(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3)GDP是一个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4)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5)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2.答:核算GDP可用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常用的是后两种方法。3.答: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有五个基本概念: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1)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市场价格计算的一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总和(2)国内生产净值(NDP)=GDP-折旧(3)国民收入(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津贴(4)个人收入(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税+转移支付和红利(5)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 六、论述题1.答: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主要有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1)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算GDP,即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GDP=C+I+G+(X-M)①消费支出(C):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的支出。建造住宅的支出则不包含在内。②投资支出(I):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用支出法计算GDP时的投资,指总投资即净投资加重置投资。③政府购买支出(G):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政府购买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部分如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都不计入GDP。④净出口(X-M):指净出口的差额。用X表示出口,用M表示进口,则(X-M)就表示净出口。进口应从本国总购买中减去,因为进口表示收入流到国外,不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出口则应加进本国总购买量之中,因为出口表示收入从外国流入,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因此,只有净出口才应计入总支出,它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2)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用收入法核算GDP,就是用要素收入即企业成本核算GDP,用收入法核算GDP,除了要包括工资、利息和租金这些要素的报酬,还要包括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公司税前利润、间接税、资本折旧。①工资、利息和租金等生产要素的报酬。工资包括所有对工作的酬金、津贴和福利费,也包括工资收入这必须缴纳的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利息是人们给政府所提供的货币资金所得的利息收入,但政府公债利息及消费信贷利息不包括在内。②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如医生、律师、农民和小店铺主的收入。他们使用自己的资金,自我雇佣,其工资、利息、利润、租金常混在一起作为非公司企业主收入。③公司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司未分配利润等。④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帐,企业间接税包括货物或销售税、周转税。⑤资本折旧。它虽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总投资中,也应计入GDP。2.答:社会保险税实质上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而支付的保险金,它由政府有关部门(一般是社会保险局)按一定比率以税收形式征收。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GDP、NDP和NI,但影响个人收入PI。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减少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然而,应当认为,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直接影响可支配收入,因为一旦个人收入决定以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DPI。3.答:现有以GDP为核心的核算方法的缺陷主要表现在:(1)它不能反映社会成本; (2)它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方式付出的代价;(3)它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4)它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5)它不能反映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状况。因此,1990年以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引入一个绿色GDP的概念。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一、名词解释1.消费函数:消费函数表示c与y之间的函数关系,即:c=c(y)。2.储蓄函数:储蓄函数表示s与y之间的函数关系,即:s=s(y)。3.投资乘数:乘数即倍数,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变量变化的比率;投资乘数就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通常用k表示。4.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5.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6.边际消费倾向:指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的比率。二、单项选择题1.D2.A3.A4.B5.C6.A7.A8.B9.C10.A11.C12.B13.C14.D15.D6.C17.A18.B19.C20.B三、判断题1.×2.√3.√4.√5.√6.√7.×8.√9.√10.√四、计算题1.答:投资乘数k=△y/△i=(8500-8000)/(700-600)=52.答:从公式ktr=△y/△tr=/(1-),得国民收入的增加量:△y=200×0.8÷(1-0.8)=800(亿美元)3.答:均衡国民收入y=c+i,将c=100+0.8y、i=50代入,得y=750消费c=100+0.8×750=700,储蓄s=y-c=750-700=50五、简答题1.答:在现实生活中,乘数作用的大小要受到一系列条件的限制:(1)社会中过剩生产能力的大小;(2)投资和储蓄决定的相互独立性;(3)货币供给量增加能否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4)增加的收入不能购买进口货物,否则GDP增加会受到限制。2.答: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其含义略。3.答:政府增加转移支付,虽然对总需求也有影响,但这种影响是通过增加人们可支配收入进而增加消费支出实现的。如果把转移支付也计入总需求,就会形成总需求的重复计算。六、论述题1.答:两部门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可以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决定收入。(1)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y=c+i c=a+y解联立方程,可以得到均衡收入均衡收入决定也可用作图形式表示:c+ic+iy0450c=a+ßy(2)使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即i=s,而储蓄函数s=-a+(1-)y,将此二式联立:i=s=y-cs=-a+(1-)y解上述联立方程式同样可得到均衡收入:用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决定收入也可用图形表示:yfE0is,is=-a+(1-)yy2.答:要点:增加储蓄会导致均衡收入下降。增加消费或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经济繁荣;反之,减少消费或增加储蓄会通过减少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经济萧条。由此得出一个看来是自相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坏事;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好事,这就是“节约的悖论”。 第十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一、名词解释1.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是一项资本品在使用期限内与其收益的现值等于这项资本品的重置成本或供给价格。2.凯恩斯陷阱:是凯恩斯在分析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时提出的。它指这样一种现象:当利息率极低时,人们预计利息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人们预计有价证券的市场价格已经接近最高点,因而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以至于人们对货币的投机需求趋向于无穷大。3.IS曲线:表示产品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和利率的方向变化关系。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4.LM曲线:是指使得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的收入与均衡利息率的不同组合描述出来的一条曲线。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5.货币的需求:是指人们在手边保存一定数量货币的愿望,它是人们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引起的,因此,货币需求又称被为流动偏好。与其他资产相比,货币是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人们用货币很容易与其他资产进行交换。正是这种流动性,人们对货币产生偏好。产生流动偏好的动机主要有三种:一是交易动机,二是预防动机,三是投机动机。二、单项选择题1.B2.B3.A4.B5.C6.B7.D8.D9.B10.B11.C12.C13.B14.C15.D16.D17.B18.A19.B20.A三、判断题1.× 2.√ 3.× 4.× 5.× 6.×7.√8.× 9.√ 10.×四、计算题1.答:(1)L=L1+L2=0.20y+2000-500r;(2)L=L1+L2=0.2×10000+2000-500×6=1000亿美元(3)2500=0.2×6000+L2,L2=1300亿美元(4)2500=0.2×10000+2000-500×r,r=3%2.答:向右移动3003.答:y=3075,r=4.34.答:(1)由Y=C+I+G,可知IS曲线为:Y=0.8(1-0.25)Y+900-50r+800,化简可得:Y=4250-125r,此即为IS曲线。(2)由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即可得LM曲线:500=0.25Y-62.5r,化简可得:Y=2000+250r,此即为LM曲线。(3)当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于一点,该点上收入和利率可以通过求解IS和LM联立方程:Y=4250-125rY=2000+250r得均衡利率r=6,和均衡收入y=3500 五、简答题1.答: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货币的需要,或者说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对执行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按凯恩斯说法,对货币的需求是出于以下几种动机:一是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动机,指家庭或厂商为交易的目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它产生于人们收入和支出的非同步性。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量就越大。二是对货币的预防性需求动机,指人们为应付意外事故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它产生于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从全社会来看,这一货币需求量也和收入成正比。三是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动机,它产生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人们为避免资产损失或增加资本收入而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例如,人们预期债券价格会上升时,需要及时买进债券,以便以后卖出时得到收益,这样就产生了对货币的投机需求。这一需求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化。2.答:凯恩斯指出,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即利率下降时货币需求会增加,然而当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或者说临界程度时,即债券价格上升到足够高度时,人们购买生息的债券会面临亏损的极大风险,这时,人们估计,如此高的债券价格只会下降,不会再上升,于是他们就不肯再买债券,而宁肯保留货币在手中。在这样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就不能使利率再向下降低,因为人们手中即使有多余的货币,再也不肯去买债券,从而不会使债券价格再上升,即利率不会再下跌。在这种情况下,就说经济正处于“流动性陷阱”之中。这时实行扩张货币政策对利率和投资从而对就业和产出就不会有效果。3.答:如果把IS曲线和LM曲线结合在一起,就可得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利息率与均衡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这就是IS-LM模型。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在同一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上同时达到均衡时均衡利息率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值,可以通过求解IS,LM曲线的联立方程而得。4.答:按照IS-LM模型的解释,当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其均衡点正好处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上。任何偏离IS曲线和LM曲线交点的利息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都不能达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在实际中,若出现国民收入与利息率的组合在IS曲线的左下方,有I>S,即存在对产品的超额需求;在IS曲线的右上方,有S>I,即存在对产品的超额供给。若出现国民收入与利息率的组合点在LM曲线的左上方,有M>L,即存在货币的超额供给;在LM曲线的右下方,有L>M,即存在货币的超额需求。当实际经济中出现以上失衡状态时,市场经济本身的力量将使失衡向均衡状况调整,直至恢复到均衡。I>S时,国民收入会增加;I<S时,国民收入会减少;L>M时,利息率会上升;L<M时,利息率会下降,调整结果会使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六、论述题答题要点: 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均衡的利息率,所有引起IS曲线和LM曲线变动的因素都会引起均衡收入和均衡利息率的变动。 影响IS曲线移动的因素有:投资、政府购买、储蓄(消费)、税收。如果投资增加、政府购买增加、储蓄减少(从而消费增加)、税收减少,则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若LM曲线位置不变,均衡国民收入量增加,均衡利息率提高。相反,如果投资减少、政府购买减少、储蓄增加(从而消费减少)、税收增加,则IS曲线向左下方移动,若LM曲线位置不变,均衡国民收入量减少,均衡利息率升高。  影响LM曲线移动的因素有: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如果货币需求减少、货币供给增加,则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假定IS曲线的位置保持不变,均衡国民收入增加,均衡利息率下降。反之,如果货币需求增加、货币供给减少,则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在IS曲线位置不变条件下,均衡国民收入减少,均衡利息率升高。  此外,IS曲线和LM曲线同时变动也会使得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利息率发生变动。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利息率变动的结果要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变动的方向和幅度。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与实践一、名词解释1.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2.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3.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4.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5.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二、单项选择题1.B2.C3.B4.B5.B6.A7.C8.D9.A10.A11.D12.D13.A14.B15.A16.D17.D18.C19.C20.C三、判断题1.×2.√3.×4.×5.√6.√7.×8.×9.√10.×11.√12.×13.×14.×15.√四、计算题1.答:(1)由IS曲线y=950美元-50r和LM曲线y=500美元+25r联立求解得,950-50r=500+25r,解得均衡利率为r=6,均衡收入为y=650,投资为i=80。同理我们可用同样方法求2):由IS曲线和LM曲线联立求解得,均衡利率为r=6,均衡收入为y=650,投资为i=80。(2)首先看1):由y=c+i+g,IS曲线为y=1100-50r,与LM曲线联立求解得,r=8,y=700,同理我们可得2):r=9,y=725。(3)收入增加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在LM斜率一定的情况下,财政政策效果受IS曲线斜率的影响。2.答:(1)IS曲线为:y=1200-25r,LM曲线为:y=1000,联立求得:r=8,y=1000,i=100。(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支出增加20将会导致IS曲线发生移动,此时可得新的IS曲线为:y=1300-25r,与LM曲线y=1000联立得:均衡利率为r=12,代入投资函数得:i=80,而均衡收入仍为y=1000。(3)由投资变化可以看出,当政府支出增加时,投资减少相应份额,这说明存在“挤出效应”,由均衡收入不变也可以看出,LM线处于古典区域,即LM曲线与横轴y垂直,这说明政府支出增加时,只会提高利率和完全挤占私人投资,而不会增加国民收入,可见这是一种与古典情况相吻合的“完全挤占”。 (4)图如5-1。ryOLMIS’IS1281000图5-13.答:(1)IS方程为:y=1250,LM方程为:y=1000+20r。IS曲线和LM曲线的图形如下(见图5-2):ISyrOLMLM12.57.57.51250LM’图5-2(2)根据IS和LM方程,可解得均衡收入y=1250亿美元,均衡利率r=12.5,消费c=100,投资i=150。(3)均衡收入y不变,依然为1250,均衡利率r=7.5,投资i不变,依然为150,消费也不变,c=1000。(4)由于投资i始终等于150亿美元,与利率无关,这在图形上表现为IS曲线垂直于横轴(即y轴),因此,当货币供给增加后,收入不变依然为1250,而利率下降(从12.5下降到7.5)。4.答:(1)货币供给M=1000+400/0.12=4333(亿美元)(2)当准备金率提高到0.2,则存款变为400/0.2=2000亿美元,现金仍是1000亿美元,因此货币供给为1000+2000=3000(亿美元),货币供给减少了1333亿美元。(3)中央银行买进10亿美元债券,即基础货币增加10亿美元,则货币供给增加:ΔM=83.3(亿美元)五、简答题1.答: 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逆经济风向行事,主动采取一些措施稳定总需求水平。在经济萧条时,政府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降低税率、增加政府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目的是刺激总需求,以降低失业率;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提高税率、减少政府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这就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同理,在货币政策方面,西方经济学者认为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也要逆经济风向行事。当总支出不足,失业持续增加时,中央银行要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提高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从而刺激总需求,以缓解衰退和失业问题;在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持续上涨时,中央银行就要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削减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水平,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这就是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2.答: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主要分年度平衡预算、周期平衡预算和充分就业平衡预算三种。年度平衡预算,要求每个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这是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前普遍采用的政策原则。周期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在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政策,有意安排预算赤字,在繁荣时期实行紧缩政策,有意安排预算盈余,以繁荣时的盈余弥补衰退时的赤字,使整个经济周期的盈余和赤字相抵而实现预算平衡。这种思想在理论上似乎非常完整,但实行起来非常困难。这是因为在一个预算周期内,很难准确估计繁荣与衰退的时间与程度,两者更不会完全相等,因此连预算也难以事先确定,从而周期预算平衡也难以实现。充分就业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应当使支出保持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净税收水平。功能财政思想强调,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为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当实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功能财政思想是凯恩斯主义者的财政思想。他们认为不能机械地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来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当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时,政府有义务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以实现充分就业。如果起初存在财政盈余,政府有责任减少盈余甚至不惜出现赤字,坚定地实行扩张政策。反之亦然。总之,功能财政思想认为,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了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行。显然,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强调的是财政收支平衡,以此作为预算目标,或者说政策的目的,而功能财政思想强调,财政预算的平衡、盈余或赤字都只是手段,目标是追求无通胀的充分就业和经济的稳定增长。3.答:自动稳定器主要有三种:(1)税收的变动。在经济扩张时有遏制作用,在经济萧条时有缓解的作用。(2)政府的转移支付。同税收作用相同。(3)维持农产品价格政策。该政策使农场主可支配收入保持稳定。4.答: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法定准备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5.答:公开市场操作又称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从而调节货币量的一项业务活动。优点:一是能按中央银行的主观意图进行;二是中央银行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效控制在自己希望的规模;三是操作规模可大可小,更便于保证准备金比率调整的精确性;四是不像法定准备率及贴现率手段那样具有很大的行为习惯(准备率及贴现率不是那样可以轻易变动的),在中央银行根据市场情况认为有必要改变调节方向时,业务容易逆转。 2.答:一般而言,如果仅仅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即LM曲线不变,而向右移动IS曲线,会导致利率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如果仅仅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即IS曲线不变,而向右移动LM曲线,可以降低利率和增加国民收入。考虑到IS曲线和LM曲线的上述移动特点,如果使IS和LM曲线同方向和同等幅度的向右移动可以使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上述分析说明,松紧不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需要相互搭配使用(相机抉择)。在本题中,是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一方面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总需求;另一方面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减少“挤出效应”,使经济得以迅速复苏、高涨。六、论述题1.答:(1)政府减税,会使IS曲线向右上移动,这使得利率上升,国民收入增加,为了使利率维持在原水平不变,政府应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使LM曲线右移相同幅度,从而利率不变,国民收入增加,均衡点为IS和LM新的交点。(2)货币存量不变,表示LM不变,这些减税使IS曲线向右移,利率上升,国民收入增加。两种情况下减税的经济后果显然有所区别,在(1)情况下,在减税的同时由于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得利率不变,国民收入增加较多,而在(2)情况下,在减税的同时保持货币存量不变,这使得利率上升,国民收入虽然也增加了,但只增较少部分。2.答:政府开支增加使总需求提高,并产生乘数的作用,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取决于IS一LM曲线的形状。 第十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一、名词解释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2.总需求函数:是产量(收入)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它表示在某个特定的价格水平下,经济社会需要多高水平的收入。3.宏观生产函数: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它表示总投入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4.短期宏观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水平和资本存量条件下,经济社会生产的产出y取决于就业量N,即总产量是经济中就业量的函数,随总就业量的变化而变化。5.长期宏观生产函数:是指经济社会生产的产出y取决于生产的技术水平、就业量和资本的存量。6.古典总供给曲线:是指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水平上的垂直线。7.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是指在货币工资和价格均具有刚性的假设条件下,总供给曲线应该为一条水平的直线。8.常规总供给曲线:是指短期总供给曲线为向右上方倾斜。二、单项选择题1.D2.B3.A4.D5.C6.A7.A8.B9.C10.A11.C12.B13.D14.A15.D16.B17.B18.A19.A20.B三、判断题1.×2.×3.√4.×5.√6.√7.×8.√9.×10.√四、计算题1.答:(1)Ys=Yd∵500=600-5P∴P=2,Y=500∴供求均衡点为(500,2)。(2)Ys=Yd1∵500=1.1×(600-5P)∴P=2.9     ∴供求均衡点为(500,2.9)。  2.答:(1)已知P=80—2y/3  ①y=yf=60   ②故解①,②得:P=40(2)如果总需求函数变动为P=100—2y/3,而价格保持不变,即P=40,此时总需求为: 40=100—2y/3,y=90此时将产生过剩需求:90—60=30五、简答题 1.答: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AD曲线)的经济解释是:物价水平的下降导致实际货币余额M/P的增加,货币市场出现过度供给。过度供给导致货币持有者对“债券”需求量的增加。债券价格的上升意味着利息率的下降,利息率的下降又导致投资需求量的增加,即总需求增加,投资需求的变化通过乘数的作用产出成倍增加。这一过程描述为凯恩斯效应,因而AD曲线向下倾斜。2.答:(1)降低工资会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因为工资较低时,对于任一给定的价格水平,厂商愿意提供更多的产品(产品价格既定,工资低即成本低,从而利润高)。(2)降低工资就是降低人们收入并进而降低消费需求,从而会使总需求曲线左移。3.答:导致总供给曲线移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1)自然的和人为的灾祸。总供给曲线最急剧的变动产生于天灾人祸,它会极大地减少经济的总供给,即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2)技术变动。技术变动通常是正向,即技术水平倾向提高,所以技术变动的影响一般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3)工资率等要素价格的变动。当工资下降时,对于任一给定的价格总水平,厂商愿意供给更多的产品,因而降低工资将使总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反之,工资上升,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六、论述题答:在凯恩斯极端的情况下,AS曲线是水平的.因为当物价上升时,名义工资水平还没有变化。实际工资下降,就业量会迅速扩大,因而产出可迅速扩大,即产出对物价的敏感度无穷大。相反,物价对产出的敏感度无穷小,即价格水平不随产量发生变化,也即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将导致产出水平的变动而不会导致物价水平的变动。按凯恩斯主义理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是有效的。按照古典主义理论,即价格是完全灵活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因为工资和物价可以自由变化,就业量的决定就完全独立于价格的变化。当物价上升时,名义工资水平就会同比例上升,劳动力市场恢复到原来的均衡,就业量也恢复到原来的均衡,就业量不随物价水平的变动。因而总产出也不随物价水平的变动。即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即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需求管理无法影响经济的供给方面;当考虑名义工资刚性时,可以推导出向上斜的供给曲线,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也是有一定的效力的,即此时政府政策也影响经济的供给方。 第十七章失业与通货膨胀一、名词解释1.失业率:是指劳动大军中没有工作而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失业率的波动反映了就业的波动情况。2.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即使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或充分就业状态,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失业。3.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不当,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4.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5.自然失业率:是指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力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6.自然就业率:是指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力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就业率。7.潜在的GDP:是指一国国民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的总产量,是与自然失业率相对应的GDP水平。8.奥肯定律:是指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9.通货膨胀:是指总体价格水平持续上升的一种情形。10.通货紧缩:就是指总体价格水平的持续下降。11.消费者价格指数:被广泛地用来度量通货膨胀,它度量的是典型化的城市消费者所购买的一组固定物品的价格平均上涨情况。12.通货膨胀率:是指价格水平变化的速度。13.温和的通货膨胀:是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内。14.奔腾的通货膨胀:是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和100%以内。15.超级通货膨胀:是指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16.平衡的通货膨胀: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比例上升。这里所指的商品价格包括生产要素以及各种劳动的价格。17.非平衡的通货膨胀:是指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18.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是指价格上升的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料,或者人们根本没有想到价格会上涨的问题。19.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理论是一种比较老的通货膨胀理论,这种理论把通货膨胀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20.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21.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把通货膨胀的起因归结为经济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22.菲利普斯曲线:表示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换关系。即 当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通货膨胀率较低。二、单项选择题1.A2.C3.C4.B5.A6.C7.A8.A9.D10.D11.C12.C13.D14.C15.C16.A17.B18.B19.A20.C三、判断题1.×2.×3.×4.×5.×6.√7.×8.×9.√10.√四、计算题1.解:根据费雪货币数量方程式通货膨胀率为3.96%2.解:设1985年的通货膨胀率为π1985,则:(1)π1985=(P1985-P1984)/P1984=(111.5-107.9)/107.9=3.34%同样,π1986=(114.5-111.5)/111.5=2.69%(2)如果预期通货膨胀率为πe为前两年通货膨胀率的平均值,那么πe1987=(π1985+π1986)/2=(3.34%+2.69%)/2=3.015%3.解:(1)当劳动力市场均衡时,决定工资与就业水平。即100+2W/P=200-8W/P得:实际工资W/P=10代入劳动力需求方程得均衡就业量200-8W/P=200-8×10=120(2)当劳动力需求下降时,实际工资及就业水平随之下降,在新劳动力需求方程下:100+2W/P=190-8W/P实际工资w/P=9,均衡就业量为:190-8W/P=190-8×9=118故,实际工资下降了10%,均衡就业量下降(120-118)/120=1.67%工资下降的百分数大于就业下降的百分数,是因为此模型中劳动供给曲线的斜率较大,从而导致劳动供给对实际工资变动不敏感,也就是实际工资下降或上升很多时,就业减少或增加得不多。因此,当实际工资变动时,就业变动幅度就较小。五、简答题1.答: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普遍的和显著的上涨。理解此含义时需注意两个问题:(1)价格水平上涨不是指一种商品或几种商品的价格上涨而是指价格的普遍上涨,即价格总水平的上涨。(2)价格总水平上升要持续一定时期,而不是一时的上升。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主要有两个方面:(1)收入财富分配效应,即收入和财富在不同的阶层之间的再分配。(2)产量和就业效应,即不同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对产量和就业的影响。2.答:通货膨胀对收入和财富分配产生如下影响: (1)对工资薪金阶层产生影响。工人在通货膨胀中受到损害,而这种损害取决于工资调整的滞后期,受损害最深的是那些工作成绩很难与工资挂钩的白领工人、公务员及教师等。(2)使得以利润为收入者受益。只要成本滞后于产品价格上升,取得利润者就会获得好处。(3)使得退休人员遭受的损失最大。退休人员在社会保险机构领取定额保险金和补贴,很少能赶得上通货膨胀,所以受到的影响最大。3.答: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和凯恩斯的通货膨胀缺口理论可以归结为需求拉动理论;菲利普斯曲线可以归结为成本推动理论。区分两种不同的通货膨胀形式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也是非常重要的。用AD一AS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释两种形式的通货膨胀。当总供给量与物价水平的关系不变时,如果对应于既定的物价水平,总需求量增加(AD曲线右移),经济就会出现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当总需求量与物价水平的关系不变时,如果对应于既定的物价水平,总供给量减少(AS曲线左移),经济就会出现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4.答:价格调整曲线是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在20世纪50年代研究英国的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时提出来的一条曲线,因而被经济学家们称为菲利普斯曲线。它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二是在通货膨胀率为零时,经济中存在着一个“自然失业率”;三是一项宏观经济政策不能同时实现降低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双重目标。5.答:弗里德曼提出了预期的增广的菲利普斯曲线说明了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替代关系只有在短期内才存在,而在长期由于预期的作用,这种替代关系将消失,失业率处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失业率独立于通货膨胀率。其政策含义是在短期内货币政策是有效的,而在长期内货币政策无效。如果政府想取得货币政策的效果就必须出其不意。6.答:失业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损失,这就是个人和社会为失业而付出的代价。对个人来说,如果是自愿失业,则会给他带来闲暇的享受。但如果是非自愿失业,则会使他的收入减少,从而生活水平下降。对社会来说,失业增加了社会福利支出,造成财政困难。同时、失业率过高又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带来其他社会问题。从整个经济看,失业在经济上最大的损失就是国民收入的减少。六、论述题答: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需求增加,另一类是成本增加。相应地,就产生了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而引起的一船价格总水平的持续而显著的上升。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在于总需求过度增长、总供给不足,即“太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产品”,或者说“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超过了按现行价格所提供的供给”。由于总需求的增加可以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所以使得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如私人部门的消费增加或储蓄减少、投资增加,政府购买增加和减少税收都可以导致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是指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它是由于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所致。导致供给曲线向左移动的主要原因有:工资过度上涨,利润过度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相应地,通货膨胀又划分为如下几种类型: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和进口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此外,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也可以是上述两种情况的混合。假设先由需求拉动开始,即过度的需求增加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由此成为工资上涨的理由,工资上涨又形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由此通常会导致失业增加,从而引发通货膨胀。另外,通货膨胀惯性使得通货膨胀在一定的时期内持续一段时间,它主要由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所致。以上分析了通货膨胀的成因,现在来分析一下逆转通货膨胀的对策。它主要针对需求拉动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按照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同时,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是有害的,因而,在出现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时,可以人为制造一次衰退,以一定的失业率为代价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这种方法主要针对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相应地,人为制造衰退也往往借助于财政或货币政策手段来减少总需求。对付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往往使用收入政策。主要包括:(1)价格和工资管制。具体做法为在面对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时,政府冻结工资和价格,硬性规定货币工资和价格的增长率或政府提出指导性的工资和价格增长目标由工会和雇主协会自觉遵守。(2)收入指数化,可以是百分之百的指数化,也可以是部分指数化。(3)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其基本思路是,以政府规定的一个恰当的工资、价格增长率为标准,如果工资或价格的上涨率低于这个标准,工人或厂商将获得税收优惠;反之,如果超过该标准,将受到增税的惩罚,这样来鼓励逆转通货膨胀的行为。 第十八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一、名词解释1.经济增长:是指产量的增加,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经济增长的程度可以用增长率来表示。2.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国民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3.稳态分析:新古典增长模型认为,稳态是一种长期均衡状态,在稳态时,人均资本达到均衡值并维持在均衡水平不变,在忽略了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人均产量也达到稳定状态。4.资本的黄金分割律:是经济学家费尔普斯关于人均消费最大化与人均资本关系的关系式。基本内容是:若使稳态人均消费达到最大,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5.经济周期:指国民总产出、总收入核总就业的波动。这种波动一经济中的许多成分普遍而同期地扩涨或收缩为特征。持续时间通常为2—10年。6.加速原理:宏观经济学中,产量水平的变动和投资支出数量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加速原理。二、单项选择题1.B2.D3.B4.A5.D6.B7.A8.C9.C10.A11.B12.C13.D14.D15.D16.C17.C18.B19.B20.D三、判断题1.×2.×3.√4.√5.×6.√7.×8.×9.×10.√四、计算题1.答:(1)经济均衡增长时,sf(k)=nk,将s=0.3,n=3%代入得:0.3(2k-0.5k2)=0.03k所以20k-5k2=k得k=3.8(2)按黄金分割率要求,对每个人的资本量的选择应使得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即f(k)=n于是有2-k=0.03,得k=1.972.(思路)本题主要考察引致投资对乘数作用的影响。答:A、(1)乘数R=1/(1-0.6)=2.5(2)△y=250×2.5=625(亿元)(3)y=2.5×(600+900)=3750(亿元)B、(1)R′=1/(1-0.6-0.2)=5(2)△y=250×5=1250(亿元)(3)y=5×(600+900)=7500(亿元)(4)引致投资增大了乘数,使得投资的变化对收入发生了更大的作用,并且提高了收入的均衡水平。五、简答题1.答: 由于乘数和加速数的结合,经济中将自发地形成周期性的波动,它由扩张过程和收缩过程所组成。但是,即便依靠经济本身的力量,经济波动也有一定的界限。经济波动的上限,是指产量或收入无论怎样增加都不会超过一条界限,它取决于社会已经达到的技术水平和一切资源可以被利用的程度。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如果社会上一切可被利用的生产资源已经充分利用,经济的扩张就会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产量停止增加,投资也就停止增加,甚至减少,这就是经济波动的上限。经济波动的下限,是指产量或收入无论怎样收缩都不会再下降的一条界限,它取决于总投资的特点和加速作用的局限性。因为总投资降到最小时,即本期厂商不购买任何机器设备,总投资等于零,它不可能小于零。这就构成了衰退的下限。又因为从加速数原理来看,它只能在没有生产能力剩余的情况下才起作用。如果厂商因经济收缩而开工不足,企业有过剩的生产能力,则加速数原理就不起作用了。此时,只有乘数作用,经济收缩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停止收缩,一旦收入不再下降,乘数作用又会使收入逐渐回升。这就是经济波动的下限。2.答:在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论中,乘数原理考察投资的变动对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投资乘数指投资支出的变化与其带来的收入变化的比率。投资乘数的大小与消费增量中的比例(即边际消费倾向)有关。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投资引起的连锁反应越大,收入增加的越多,乘数就越大。同样,投资支出的减少,会引起收入的数倍减少。加速原理则考察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反过来怎样影响投资的变动。其内容是:收入的增加会引起对消费品需求的增加,而消费品要靠资本品生产出来,因而消费增加又会引起对资本品的需求的增加,从而必将引起投资的增加。生产一定数量产品需要的资本越多,即资本—产出比率越高,则收入变动对投资变动影响越大,因此,一定技术条件下的资本—产出比率被称为加速系数。同样,加速作用也是双向的。可见,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是从不同角度说明投资与收入、消费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地、准确地考察收入、消费与投资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找出经济依靠自身的因素发生周期性波动的原因。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不同的是,投资的乘数作用是投资的增长(下降)导致收入的数倍增长(下降),而投资的加速作用则是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增长(下降)导致投资的数倍增长(下降)。3.答:乘数—加速数模型的基本思想是:由于外部因素(如新发明的出现)使投资增加,从而通过乘数作用,使国民收入成倍地增加。人们会购买更多商品,整个社会物品销量增加。这时通过加速数的作用使投资进一步增加,国民收入也再一次增加。如此循环,国民收入不断扩大,经济将处于扩张阶段。然而,社会资源是有限的。当经济达到顶峰,社会资源全部被利用,产出不能再增加时,销量也不再扩大,根据加速数原理,投资将变为零,国民收入下降,销量进一步下降,反过来又使投资进一步收缩,国民收入持续减少。这样,经济将处于衰退阶段。衰退一直持续到经济周期谷底,这时,由于在衰退期长期进行负投资,生产设备逐年减少,仍在营业的一部分企业感到有必要更新设备。这样,随着企业投资增加,产出又开始增加,通过加速数作用又一次使经济进入扩张阶段。于是,一轮新的经济周期又开始了。六、论述题答:(1)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内容 ①假定:社会储蓄函数为S=Sy;劳动力按一个不变的比率n增长;生产规模报酬不变。②推导:因为假定生产规模不变,且不考虑技术进步,所以可以将经济中的生产函数表示为人均形式,y=f(k),其中y为人均产量,k为人均资本量。并且产出增长率唯一地由资本的增长率来解释。进而,新古典经济理论在两部门经济中推导出了经济增长的稳态条件,即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k=sy–(n+δ)k也可表述为: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资本扩大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稳态指的是一种长期均衡状态。在稳态时,人均资本达到均衡值并维持在均衡水平不变,在忽略了技术变化的条件下,人均产量也达到稳定状态。此时,k,y达到一个持久性水平。即在稳态时,△k=0,sy=(n+δ)k。(注意:y、k固定,但总产量和资本存量都在增长)。同时,假定劳动人口以速度n增长,由于k=K/N固定,所以总资本存量K必须与劳动力按同比率n增长;又由于y=Y/N,且在稳态时y亦固定,因此总产量Y也必须按比率n增长,所以稳态意味着△Y/Y=△N/N=△K/K=n。当经济偏离稳态时,无论人均资本过多还是过少,都存在某种力量使其恢复到长期的均衡,它展示了一个稳定的动态增长过程。(2)储蓄率、人口的增加对稳态的影响①如图8-1,储蓄率由s上升到s′,稳态由C变化到C′,人均资本增加到k′,因为k=K/N上升,所以K增长快于N,同时,y也增加了。因此,更高的储蓄率引起总产量和人均产量在短期内增加,但注意C,C′都是sy=(n+δ)k的交点,即它们都处于稳态,△K=0。所以,在长期,稳态中的产量增长率独立于储蓄率,随着资本的积累,增长率下降,最终会回落到劳动力增长率n。由此得到结论:储蓄率的增加不能影响稳态的增长率,但能提高收入的稳态水平。kcc’(n+δ)ks’f(k)sf(k)kk’0y图8-1②如图8-1,人口增长率上升到n′,也就是直线(n+δ)k变为(n′+δ)k,斜率增大,与sy曲线交于更低的k、y,由此可以看出:A人口增长率上升降低了人均资本的稳态水平,进而降低了人均产量的稳态水平(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B人口增长率的上升增加了总产量的稳态增长率(新的交点仍是稳态,即△Y/Y=△N/N=△K/K=n,n上升)。(3)如何确定最优的人均资本量(资本的黄金律水平)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储蓄率影响稳态的人均资本水平,从而影响人均产量。就整个社会而言,消费和积累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所以存在如何处理消费和积累的关系的问题。而提高一个国家的人均消费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与人均消费最大化相联系的人均资本应满足的关系式,被称为黄金分割律。如不考虑折旧,则稳态时sy=nk,c=f(k)-sy=f(k)-nk,即消费为nk和f(k)曲线的距离。其距离最大处即两条曲线(即nk和sy)斜率相等时,f′(k*)=n。这就是黄金分割律:若使稳态人均消费达到最大化,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力的增长率,即f′(k*)=n。椐此,当一个社会稳态时的人均资本少于黄金分割水平时,则可通过缩减目前消费来增加储蓄,直至人均资本达到k*,反之,则可增加消费,使k下降到k*。 第十九章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一、简答题1.答:(1)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第一,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变动具有决定性作用;第二,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而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第三,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量,如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人;第四,私人经济具有自身内在的稳定性,国家的经济政策会使它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2)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可概括为如下三点:其一,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其二,反对“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其三,力主“单一政策规则”,即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惟一控制指标,排除利率、信贷流量、准备金等因素。2.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主要有个体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假说。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现象是个体经济行为的后果。微观经济学表明,理解个体行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假设个体追求其最大利益。所以,要使宏观经济学具有坚实的微观基础,应将个体利益最大化作为基本假设。   所谓理性预期是经济当事人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在长期中平均来说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通俗的话说,理性预期假设的意思是,在长期中,人们会准确地或趋向于预期到经济变量所应有的数值。市场出清假设是说,无论劳动市场上的工资还是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求情况选择迅速进行调整,使相应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相等或趋向于相等。自然率假说认为,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等,而在长期中,该社会的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 3.答: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而适应性预期只是表明,人们在形成对现期的预测价格时,要考虑上一期的预测误差。当上一期预期价格高于实际价格时,对下一期的预期价格要相应地减少;反之,则相应增加。4.答:价格粘性是指价格不随总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变化。价格粘性的重要性在于:价格是否有粘性的问题可以转换为市场能否出清的问题,即市场机制是否有效的问题。价格有粘性时,市场不能出清,市场机制失灵,只有政府干预才能纠正市场的无效性。5.答:效率工资理论认为,劳动生产率依赖于厂商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如果工资削减会降低劳动生产率,引起单位劳动成本的提高。为了保持效率,厂商愿意支付给工人高于均衡工资的工资。效率工资是指努力对工资的弹性为1的时候的工资。在这个工资水平上,能使劳动效率达到最高。在新凯恩斯主义理论中,效率工资是一种解释工资粘性的重要理论。 二、论述题答: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考察是用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并结合长期劳动合同的交错性质来说明的,如图所示。PP0AD1ASLASK3AD0ASK1ASK0PP1P2P3P40Y1Y2Y3Y0YASK2P0   假定经济起初位于总需求曲线AD0和新凯恩斯主义短期总供给曲线ASK0的交点上,这时价格水平为P0,实际收入为y0。假定经济受到总需求冲击,例如,由于企业对将来收益的预期发生变化而减少了投资需求,全球经济的萎缩使净出口需求减少,增税,政府支出的减少,或货币供给的减少等引起了总需求的减少,反映在总需求曲线上,则是总需求曲线从AD0向左移动到AD1。   现在假定劳动市场的工资合同为期3年,且每年都有合同数的1/3数量的合同需要重新签订。按照新凯恩斯主义理论,当总需求曲线移到ADl后,实际收入下降到y1,价格水平亦下降到P1,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第二批劳动合同被重新签订时为止。在第一批占总数1/3的劳动合同重新签订时,劳动供求双方达成了较低的货币工资协议,较低的货币工资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到ASK1,这时价格水平下降到P2,实际收人增加到y2。到了需求冲击后的第2年,当第二批劳动合同重新签订时,劳动供求双方又达成了较低的货币工资协议,较低的货币工资又使短期总供给曲线进一步向右移动到ASK2,相应地,价格水平下降到P3,收入增加到y3,类似地,到了第三批劳动合同重新签订时,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到ASK3,这时,价格水平下降到P4,而收入则恢复到了总需求冲击前的充分就业的水平y0。按照上述分析,在新凯恩斯主义看来,整个经济经历了3年左右的衰退。这便是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所作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