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9.50 KB
  • 2022-04-22 11:36:54 发布

心理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刘益民版).doc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心理学概论)综合复习与思考题之一二、名词解释创造能力:指人们根据预定的目的产生出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思想和产品的能力。创造想象:是根据预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性思维:指人们应用创新的方案或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道德感:是一个人对于别人和自己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要求所产生的内心体验。或说爱善(道德行为)、恨恶(不良行为)的情感。定向反射:从注意的发生来说,它是由于周围环境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有机体的一种定向反射。每当周围环境中出现新异刺激时,人们就会产生一种相应的运动,将感受器朝向新异刺激的方向以便更好地感知这一刺激。发散思维:也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它指在解决问题时,沿着多方向去探寻方法,从而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反射:指有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之下,对内外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回答及反应。非智力因素:①第一层次:广义的非智力因素,由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组成(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②第二层次:狭义的非智力因素,由五种基本的心理因素组成(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③第三层次:具体的非智力因素,由十二种具体的心理因素组成(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顽强性、自制性、独立性)。感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10.感觉适应:由于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同一感觉器而产生的感受性的提高或降低的变化的现象。五,简答题:1.画图简图说明遗忘的规律。回溯(回忆)↓注意复述刺激→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遗忘遗忘2.简述采取决定阶段的主要环节。决定阶段主要环节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它们分别是:(1)动机的斗争,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在原因,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意志行动的动机也可能有多种复杂的动机引起的,动机斗争是对相互对立,彼此冲突的动机作出评价和选择的过程。(2)目的的确定,目的是人在行动中所渴望达到的效果,行动的目的确定了,意识上有了清晰的方向,行动的目的是顽强不屈的意志行动的前提,行动的目的越明确,行动的意志就越坚决。(3)方法的选择,方法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方法是指导行动,保证目的得以实现有时目的一经确立,便立即出现并决定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在更多的情况下,达到目的的方法不是一种而是多种,这就需要从中选择和权衡。(4)计划的制定,计划是工作或行动以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在通常的情况下,达到同一目的方法、方式不止一种,因而在制定计划时就需要进行选择和权衡。21 (5)决策的作出,决策就是对若干个准备行动的方案进行选择,以期优化地达到目的,人可能采取最优决策,也可能采取满意决策,但两者是不能同时实现的,不论是哪一类决策,当作出决策的时候,人内心的矛盾冲突已经基本解决,他便可以全力以赴地去实现自己的决定。3.简述创造想象产生和发展依赖的条件。1.社会要求和个人的创造愿望,在实践活动中,现实生活不断向人们提出创造新事物的要求,当这种要求与个人的创造愿望相结合时,就产生了创造新事物的具体动因,并在其推动下实施创造想象的活动。2.知识经验和表象储备,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的积累和储备,是创造想象的基础;创造想象是对表象加工改造,若没有丰富的表象储备,有关的新形象是创造不出来的。3.原型启发,所谓启发,就是从其他事物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起了启发作用过得事物就叫原型。原型启发,是指人们在创造发明开始前,总是受到一种类似事物或模型的启发,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联想和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出新事物来。例如,鲁班被丝茅草割破手,受此启发而发明了锯。4.积极地思维活动;创造思维是与创造想象密切联系着的,它是各种创造活动的前提。任何新形象的创造,都是十分复杂的积极思维活动的结果。创造想象也有赖于人的思维活动,有赖于人脑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的严格的构思过程,它是在思维活动的调节下进行的,一切创造想象的形象都是思维活动的结果。5.灵感的作用,灵感也叫“顿悟”,是在注意力完全集中,意识极度敏锐的情况下,长期思考着的问题受到某些事物的启发,忽然得解的心理过程。例如,某人长时间考虑某一问题,冥思苦想,不得其解。忽然有一天,一句话,一篇文章或一个情景,是他受到启发,豁然开朗,正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灵感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长期奋斗努力地结果。在经过长期紧张的思维之后,暂时放松,如聊天、散步、歌唱、睡觉,在这些运动中有时会出现“灵机一动,计上心来”。这种思维现象的出现,就是人们所谓的“灵感”。4.简述发散思维及其特点。发散思维也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它指在解决问题时,沿着多方向去探寻方法,从而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如果某问题有多种正确答案,思维过程就要指向不同方向,寻求各种可能的正确答案。这种思维是无固定方向和范围,不拘泥于传统方法和途径,而由已知探求未知思维。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等特点。第一,流畅性,指思维的量,对刺激迅速而通顺的反应,即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发散项目也多,反应越迅速,流畅性越好。第二,变通性,指发散思维的灵活性对刺激随机应变的能力,即发散项目的范围和维度。发散范围越广,维度越多、变通性越大。也就是思维活动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而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不同寻常的新方案。第三,独特性,指发散思维的新奇成分,对刺激不同寻常的反应,即发散项目不为一般人所有。发散的项目越是新奇,与众不同,独特性就越强。发散思维往往产生某些新异、奇特的思维或见解,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发散思维的功能是求异与创新。5.简述教师的感染力及其作用。教师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所表现的情绪力量。有感染力的教师,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他在课堂或活动中有意传播的东西,而且也会使他们在无意中结合搜教师个性的影响等。教师的感染力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1.教师的要求较易于转化为学生的需要通过教师情绪的感染,使学生体验到愉快、振奋的情绪,会引起他们的模仿或重复进行这类行为或活动。教师利用表扬或批评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绪体验,对行为起巩固、调整和校正的作用。特别是教师运用自己的感染力向学生提出要求,使学生感到亲切与善意,就易于为他们所接受,成为他们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许多后进生的转变大多开始于教师“动之以情”,也正说明了教师感染力的重要性与必要性。2.能使学生更易于积累情绪学习经验情绪学习主要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情绪评价的学习。在教师或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带有情绪的评论,班、组受到的表扬、奖励与批评,竞赛的成功与失败,都会使学生获得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的经验。这种经验不仅有助于他们借助情绪记忆的映像去推动学习和提高学习效果,也有助于他们通过迁移来正确地对待交往。3.能使学习中的冲突与挫折得到妥善的处理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学习一种新的材料的最初阶段,学生若是由于迷惑不解饿体验到某种程度的紧张并引起不大的焦虑,往往有助于激发积极探索的热情。具有感染力的教师,不仅善于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必要地冲突与挫折,而且还要以自己的自信心,克服困难的乐观情绪去启发和感染学生;使他们增强解决问题的勇气和摆脱挫折造成的消极情绪。教师老是板着面孔,以过分严厉、冷漠地“法官”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它只能制造恐惧与过度紧张的情绪气氛,给学生增添失败感。这是需要避免的一种做法。六.论述题:1.如何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无意注意既可成为教学的有利因素,也可以成为不利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使其成为有利因素,并设法排除不利的消极影响。(1)要有安静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在教室方面,不宜太吵,布置应简单,以免上课时分散学生的注意;在教师方面,其仪表和服饰要朴素大方。除此以外,不要有多余的口头禅和动作。(2)要有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具有新颖性和生动性,必须难易适度、新旧联系。(3)要有灵活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和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学生的注意集中和稳定下来,有助于学生从各方面的关系中去理解和观察事物,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4)要有熟练的教学技巧。教师应有熟练的语言、板书、使用直观教具的技巧和熟练掌握处理偶然事件的技巧。(5)要有良好的教学气氛。教师上课时的情绪和自信心会感染学生的精神、注意和心理状态。心理状态对于学习有重大的影响。2.请您结合自己成长的经历,谈谈性格是怎样形成的。答题思路:首先,写出性格的定义: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其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然后,结合你自身的经历,介绍一下自己的性格是怎么样的,是倾向于属于哪种类型,从你对现实事物的一贯态度和恒常行为方式上去说明自己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21 综合复习与思考题之二二、名词解析1、感受性—也称为感觉的能力,是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能力。2、回忆—也叫做再现,是当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人能仍能把它重新反映出来的过程。3、机械识记—是指在对事物没有理解的情况下,根据事物的外部联系进行的识记。4、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强烈的、短暂的情绪状态。5、记忆—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6、记忆表象—指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该事物的形象。7、教师的感染力—8、教师的威信—指教师的地位、思想品德、学识、能力、教育艺术等各方面在学生心理上所引起的服从和信赖的感召力量。9、空间知觉—就是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和方位等空间特性及其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10、离差智商—是用统计学中的均数和标准差计算出来的,表示被试者成绩偏离他自己这个年龄组平均成绩的数量(单位为标准差),是依据测验分数的常态分布来确定的。它以每个年龄组的IQ的均值为100,标准差为15。五,简答题(一)、简述能力的个别差异的表现。1、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的类型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人的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等方面。2、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在能力发展水平方面,同样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人智力超常,有的人智力低弱,但多数人处于中常状态。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人的能力表现早晚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就多数人来说,能力突出表现的年龄阶段在中年。有些人在童年时期就表现出某些方面的友谊能力。(二)、简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1、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2、分析问题和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三)、简述性格与气质的区别与联系。性格与气质的区别:1,生理基础不同2、稳定程度不同3、社会评价不同性格与气质的联系:气质对性格的影响:⑴气质影响性格的表现⑵气质影响性格形成和变化的难易或快慢。性格对气质的影响,性格可以再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抑制气质的表现。(四)、简述意志行动中心理冲突的种类。1、双趋冲突2、双避冲突3、趋避冲突4、多重趋避冲突(五)、简述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21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除个体强烈的需要、浓厚的兴趣、严格的规章制度要求这些条件外,还有如下两个方面:一、教学方法方面。1、课堂教学情境的组织和控制情况。2、课堂教学中对活动的合理组织。二、对学生的要求方面1、使学生加深对事物的意义或活动的目的、任务的认识。2、引导学生利用间接兴趣的作用。3、引起期待4、要求学生要有克制内外干扰的意志努力。六、论述题:一、如何根据遗忘规律组织学生复习。遗忘的一般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即在识记后的最初时间遗忘得比较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回答要点:(结合一下主要观点在加以适当的描述)复习要及时,经常地进行。合理分配复习时间。(A、集中复习B、分散复习C、时间分配的条件)要合理地安排复习资料。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要合理用脑。二、试述影响能力形成的主要条件和因素。1、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自然基础和人前提,决定发展的可能范围和程度2、环境教育环境教育决定可能范围内能力发展具体程度3、学校教育的作用4、社会实践活动5、非智力因素(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在147页综合复习与思考题之三二、名词解析理智感:是关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某种认识或追求真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或说是爱真(真理)恨假(谬论)的情感。能力:是影响活动效率及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气质是先天的,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上的个性心理特征。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同自己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或定义为,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表现的态度体验。视觉后像: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6、思维:思维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和动作实现的、以已有知识为中介的对客观现实概括和间接的反映。7、特殊能力:特殊能力是指在某些专业活动或特定领域中表现出来的能力。8、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21 9、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10、想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五、简答题1、简述影响注意力涣散时的主要表现(1)知识经验影响知觉的内容,能提高知觉的速度,影响知觉的准确度,人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对事物知觉得就越迅速、越全、越深。(2)心理定势,定势也叫心向,是指主体对一定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构成定势的心理因素有两类:一是刚刚发生过的感知经验;二是在较长时间内起动力作用的一些心理因素(需要、期待等)。(3)实践活动,在有明确的实践任务的情况下,知觉一般都服从于当前的活动任务,人们会根据任务的要求,从背景中选择出要知觉的对象,并对它加以理解,这样他们对对象的知觉就比较深刻和清晰。2、简述注意力涣散时的主要表现(1)情绪上的变化厌烦:教师的无意义的重复或冗长的文词、教材内容过深或过浅,教师拖堂等因素引起学生厌烦,分散了注意。情绪急剧波动:一上课教师就分发上次测试卷子或宣布考试成绩,会使学生情绪特别兴奋或沮丧;一上课教师就进行测试或较难问题的提问也会使学生心理(情绪)特别紧张。课堂上的这类情绪急剧的波动使学生难以把注意及时转移到教学中来,因为他们的注意还纠结在做错、打错的题目上。(2)行为反应一是反抗或淡漠:如果教师处理问题不公平会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受不公平待遇的学生可能把不满情绪迁怒到教师讲课上,以不听课或捣乱的方式加以反抗。有的学生或因学业上屡遭失败,或因其他原因屡遭失败,这类挫折一旦超过了该生的忍耐度就可能导致对学业的反抗或淡漠。二是寻求承认或注意:有些学业成绩不好或品德、能力欠佳的学生,由于受到忽视、鄙视或奚落,他们当中有的人在上课时可能故意搞恶作剧以寻求教师或同学们的注意来寻求存在的感觉。3、简要说明回忆时发生困难的原因和克服的方法。答:(1)在回忆时经常发生的干扰是:一种占优势的活动或情绪状态,由于负诱导而引起抑制,妨碍回忆。解决的办法是转移注意,休息或先做其他事情,过一定的时间后,抑制解除时需要的经验还会再现。(2)由于回忆中有错误,或选错了中介性回想。此时应该尽量多寻找意义的线索或参考材料,充分利用正确的中介性联想,从各个方面验证回忆的结果,以便改正错误,是回忆的进行。再认和回忆的关系,在认和回忆是过去经验的恢复,即提取信息的两种形式,再认和回忆不能截然分开。能回忆的,一般都能再认;能再认的,不一定能回忆。在回忆发生困难时,就转化为再认。回忆和再认可以作为识记和保持的效果的可靠标准。4.简要说明鉴定性格的客观依据答:鉴定性格的客观依据是性格的外部表现:(1)性格在言语中的表现:①说话的多少。21 ②是否真诚。③言语风格。(2)性格在行动中的表现:①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行动和行动结果是性格的主要表现;②行动表现出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做,不怎么做:反映出对事物的态度及意志、情绪、理智特征。(3)性格在外貌上的表现:①面部表现。②典型姿态。5.简要说明情绪情感的动力特征(课本119页下面)情感的动力性功能指的是情感对于人们的认识和活动的顺序进行具有推动和阻碍的作用。情感对认识和活动的这种动力作用就好比是电动机的动力源一样,电力机离开了电就无法运转,活动忽视了情感的因素也将难以进行。情感本身具有动力特征。积极的增进性情感能提高人的活动能力,而消极的减力性情感则降低人的活动能力。情绪是人格系统的动力核心。情绪系统是包含神经生理、表情行为和内心体验三个成分的复杂过程,它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在情绪的激活与调节系统中,遗传—神经内分泌系统为情绪的激活和调节设定了阈限,是情绪过程“自动的”决定者;表情行为与体验有着先天固有的联系,由此所引起的肌肉感觉反馈是情绪激活和调节的重要过程;情感体验是人格系统中动力性的来源,也是情绪激活与调节过程中最为积极的非认知系统之一,认知是情绪激活与调节的重要过程。六、论述题一、试论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答:识记效果受多种因素制约。在指导学生进行识记时,必须充分注意这些因素。(1) 识记的目的和任务。识记目的越明确,任务越具体,识记的效果越好。(2) 识记材料理解与否、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建立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根据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的意义识记无论如何是识记的速度、准确性还是牢固性都比机械识记效果好。另外,识记材料的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如果过多,会降低识记的效果、影响主体识记的积极性。还有,识记直观的形象材料比识记抽象的词语材料效果好;识记有丰富情节的材料比识记无丰富情节的材料效果好。(3)识记方法与态度。识记的效果不是简单地由材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而是要看我们怎样去组织材料,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途径去识记这些材料。(4)识记时的环境与时间。安静、舒适、能呼吸到新鲜空气的环境,有利于识记。安静、舒适的环境易使人保持注意,使优势兴奋中心保持不变,集中精力于所识记的内容。在时间方面,早晨和晚上临睡前是识记效果最好的时间。(5)合理的作息制度与用脑。生活、作息要有规律,保证适当的睡眠时间,有利于保护大脑,便于提高识记效果。合理用脑旨在劳逸结合、消除大脑疲劳,具体做法:第一,保证充足的睡眠。第二,适当进行一些体育活动。第三,注意营养的摄入(6) 健康的体魄和稳定而愉快的情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保证体魄健康有利于提高识记效果。而愉悦的心情有利于提高识记效果,焦虑紧张则影响实际效果。二:教师应如何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应如何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做到以下几点:1对教学工作要满腔热情忱教师要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首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对教学工作满腔热忱,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教师若热爱教育工作,其良好的情绪会带来生动活泼和愉快的教学气氛,并充分的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不良的情绪,会引起学生心里烦躁紧张。妨碍学生轻松地接受知识。21 教师对工作满腔热忱体现在,教师在教堂上要精神焕发,情绪饱满。如此学生的情绪也会为之一振,并以高度的注意力。热情而紧张的情绪听课。假如老师走上讲台,没精打采,少气无力,学生也会情绪低落。2要爱学生教师爱学生的情感一旦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就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学习愿望。教师热爱学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心了解,尊重信任学生。教师要在健康,生活,思想,学业诸方面关心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走路。第二:公平的对待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第三:严格要求学生。第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情变化。3要当好课堂气氛的调控员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效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第一:必须以学生和睦相处,做到心理相容。第二: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第三:教师在课堂上精神焕发。第四: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动脑动手。第五要重视教材的处理和知识的难度。4注重直观教学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会增强教学艺术的感染力,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有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5教师要讲究语言和非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首先要清晰生动,用词丰富准确。教师还要发挥非语言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节奏,手势表情等情感因素能起到指导和强化学生活动的作用。总之,教师是有感情的人,教师既要以知识引导人,又要以情感染人。综合复习与思考之四二、名词解释1、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是指个人在社会活动中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表现出的情感和意志等活动。2、心理发展: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处在不断发展地变化中,这种不间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称之为心理发展。3、心理健康:指在身体上、智力上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4、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5、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6、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其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7、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是学习积极性的起点。8、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对所学教材料或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间接兴趣是由学习活动的目的或结果引起的兴趣。9、一般能力:是指在任何活动中都要运用到或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10、意义识记:是指建立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根据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的识记。五、简答题21 1、简要讲明心境产生的原因对人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金榜题名时”之喜工作顺利或遇到困难——人逢喜事精神爽人际关系的变化、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和气气相敬如宾精神爽,别别扭扭互待如敌情绪低健康状况——身强体壮精神振奋欢悦多,身弱体衰精神萎靡烦恼频环境状况——春光明媚秋高气爽欢乐无比,阴雨连绵烈日炎炎烦躁莫比心境的两极表现:良好的心境,有助于人的积极性的发挥,提高活动效率,克服困难;不良的心境,使人厌烦,消沉,忧郁不安。2、具有哪些特点的刺激物易引起无意注意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作用的开始与终止刺激物的情绪色彩3、人的表情动作有哪几种?人的表情动作一般分为三种:(1)面部表情.这是指眼、眉、嘴、颜面肌肉的变化。(2)姿势表情。这是指身体各部分的表情动作。(3)言语表情。这是指在语言的音调、节奏、速度方面的变化。4、如何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学习的目的性(3)是是是当地开展竞赛活动(4)教师的希望与评价(5)培养独立自主的个性,使学生自我激励5、试述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如(2)提倡发散思维并与集中思维相结合(3)激励直觉思维和培育逻辑思维(4)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创造型的学生(5)发展学生的想象力(6)改革应试教育机制,大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六、论述题一、试述运用感知规律进行教学的方法。1. 首因律。构成第一印象的重要因素包括一个人的外表和言语,其中尤以一个人的精神风貌和风度最为重要,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重大的影响,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衣着,行为举止,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21 2. 经验律。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知觉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根据上述规律,在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指导学生感知新事物的时候,一定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正确识知理解新事物3..强度律。一般说来,强刺激容易被感知,弱刺激容易被忽略。如果感知的对象过于细小,刺激强度过于微弱,就会影响感知的效果。根据上述规律,在教学中为了保证感知的对象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教师讲课的声音不能太低,板书的字迹不能太小,使用的图片,模型等教具要大些,鲜明些。还应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器官去感知有关的对象,不仅要求用眼睛看一看,用耳听一听,还应要求学生用嘴尝一尝,用手摸一摸,从而感知得深刻,更全面,更准确4.差异律。由于知觉具有选择性,人们要获得良好的感知,就必须把所要感知的对象与背景区别开,去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感知的对象与背景之间差别越大就越易于被感知,差别越小越难于被感知。根据上述规律,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感知有关对象,就必须扩大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5.组合律。感知对象各部分的合理组合,是从背景中分化出来对象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要注意感知对象的各部分的合理组合。运用一些活动卡片,活动模型以及录像,多媒体来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非常必要的,教师的手势及适当的走动也有助于学生的感知另外,我们在运用感知规律进行教学时,还得注意一个倾向:就是既要提供合乎学生经验的具体事物(或事例),又要适时引导学生逐渐脱离具体事物(或事例)。切不可让学生的思维老是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因而对我们教师也提出更高要求:对于一些已经为学生直接感知过的教学内容,就不再需要使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免得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二、举例说明意志行动的过程。1、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支配和调节其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体现于意志行动中,是意志的主观方面;反过来,意志行动受意志的支配,即意志行动必须包含意志,没有一直就没有意志行动。2、我们通常把复杂的意志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采取决定和执行阶段。(1)采取决定阶段,即准备阶段,是在脑中对未来的行动进行酝酿和抉择的过程,它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动机的斗争(动机是鼓励人去行动的内在原因),目的的确立(行动目的是顽强不屈的意志行动的前提),方法的选择(方法指导行动,保证目标得以顺利实现),计划的制定(这是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最后是决策的作出。(2)执行决定阶段,即行动阶段,就是按照行动的计划去实现预定的目的的过程,把已经采取的决定付诸实践,这可能要经受长期、尖锐的矛盾冲突的内心紧张,克服更多更大的困难,这些困难来自于内部困难和外部困难。内部的有其他动机的干扰,其他目的的诱惑,行动方法不周密或有错误以及自身条件问题;外部的困难如他人的阻挠、破坏和打击,或缺乏必要的条件,偶发不测事件等都会影响决定的执行或使人无法完成自己的计划。3、总之,意志行动的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阶段不是孤立的,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行动前的准备阶段,对行动的方法和目的缺乏自觉的认识,就成为盲目的或者不自觉的行动;如果没有执行决定的阶段与行动,那么行动前的计划和决定就成了毫无意义的空想。综合复习与思考之五二、名词解释1、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支配和调节其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21 2、应激:是人们为应付突如其来(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3、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做出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4、原型启发:是指人们在创造发明开始前,总是受到一种类似事物或模型的启发,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联想和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出新事物来。5、再认:是当过去经验或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呈现在面前时仍能确认和辨认出来的过程。6、再造能力:也称模仿能力,是指人们根据提供的式样以相同或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7、知觉:是感觉器官对直接作用于其上的刺激物各种特性或各个部分的综合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好解释的过程。8、智商:找不到9、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10、自我意识:找不到五、简答题2、再认是否迅速而准确的条件是什么。答:第一,对原事物识记的精确性和巩固性。第二,当前出现的事物与以前识记过的事物的相似程度。第三,是否有各种线索。线索指的是事物的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各种属性或各种特征。3、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答:1)在观察之前,要指导青少年做好观察的准备工作:{1}有关知识的准备。{2}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制定观察的计划。良好的观察要以明确的目的和任务为前提2)在观察过程中,要指导青少年积极参与观察活动:{1}重视主观精神状态的作用,培养积极的观察态度。{2}灵活运用五项基本功。教师在课堂上要灵活地运用“讲、写、做(教态、手势和表情等)、画(图画等直观教具)、演(演示和实验)”五项基本功。3)在观察之后,要指导学生做好总结工作:{1}及时作好观察记录并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2}训练学生的观察力4、怎样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课堂注意力。P461>协调左右脑功能,吸引学生注意力。2>运用讨论方法,增强群体注意力。3>知行统一,凝结学生注意力。5、制约遗忘的的因素有哪些。答:1)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2)识记材料的性质。3)识记材料的数量。4)学习的程度。5)识记材料的系列。21 六、论述题。1、试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答:1)问题解决的策略{1}原型启发。是指人们在创造发明开始前,总是受到一种类似事物或模型的启发,并以此基础为基础进行联想和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出新事物来。原型启发需要的条件:一是原型与所要解决的问题有某些共同点或相似点;二是解决问题者的思维活动处于一种积极状态而又不过于紧张;三是善于联想。{2}尝试性动作。尝试性的实际动作对于解决问题,特别是技术性问题是很重要的。2)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1}知识经验。它不仅有助于提出和明确问题,而且有助于形成假设和检测假设。{2}知识表征的方式。知识的表征方式能影响问题的解决。3)定势、功能固着的作用。{1}定势的作用。定势也叫心向,是指个体先前心理活动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定势的这种倾向性有时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2}功能固着。人们倾向于将某种功能固定地赋予某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亦即一个人只能看到某件物品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功能。这回功能的固定性影响到灵活运用物品,为解决问题设置了障碍。4)动机、情绪的作用。{1}动机的作用。动机是激励人去解决问题的内部原因。{2}情绪的作用。情绪对问题解决有一定的影响,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消极的情绪会阻碍问题解决。5)人际关系、个性的影响。{1}人际关系的影响。人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解决问题不仅受个人因素影响,也受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2}个性的影响。个性是指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特点的总和,它构成一个人的精神面貌。2、怎样培养青少年的性格。答:1)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社会学习理论强调榜样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对学生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成为学生性格发展汇总能够直接模仿的榜样。2)提高青少年的自立意识,培养青少年的自立行为。自立是个体从自己过去依赖的事物那里独立出来,自己行动、自己做主、自己判断、对自己的承诺和行为负起责任的过程。3)培养青少年的自信心,提高青少年的自尊水平。21 自信和自尊都是个体自我意识的重要方面。自信是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自我价值判断的感受;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价值感、重要感的情感体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儿童的自信、自尊水平:一是教师、家长和学校应给予儿童更多的成功体验,而非挫折教育。二是教师和家长要给予儿童更多的期望、鼓励和赞赏,以代替中国传统教育中过多的挑剔、批评和指责;三是帮助学生分析、发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改变把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长处进行比较的习惯;四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强调与自己过去比较所获得的进步。4)培养青少年的自强意识和自强行为。自强是个体不断提升自我,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努力进取,克服困难的一种人格动力特征。模拟试卷第一套A卷二、名词解释知觉:感觉器官对直接作用于其上的刺激物各种特性或各个部分的综合反映。创造想象:根据预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发散思维:也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它指在解决问题时,沿着多方向去探寻方法,从而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心境:一种平静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意志:人自觉确立目的并支配和调节其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其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五、简答题1、简要说明心理学的基本任务①描述心理现象的事实。②、揭示心理现象的规律③、探讨心理现象的机制④、阐明心理现象的本性2、教师应如何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要有安静的教学和学习环境;要有丰富的教学内容;要有灵活的教学方法;要有熟练的教学技巧;要有良好的教学氛围。3.简析性格的结构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其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它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的理智特征。八、论述题1、遗忘的规律是什么?如何根据遗忘规律科学有效地组织复习?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在识记后的最初时间遗忘的比较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①复习要及时、经常地进行。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特点,学生应及时和经常的进行复习,这样做可使暂时神经联系得到加强。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应进行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相结合。③合理安排复习材料性质相类似的材料、困难的材料要间隔复习;变换复习的内容和方式也有助于脑功能的恢复,以提高复习效果。④21 适当进行超额学习。一般来说,学习程度为150%时,记忆效果最好⑤试图回忆和反复阅读相结合。⑥合理用脑。劳逸结合使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轮流兴奋和抑制,有效保持头脑清晰,消除脑细胞疲劳。2、健康情绪的标准是什么?保持良好情绪的主要方法有哪些?答:健康情绪的重要标志是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健康情绪的标准有:能正确地放映一定环境或情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该乐就乐,该忧就忧;能使反映的强度与引起情绪的刺激程度相适应,情绪的过度程度和过度抑制都是不正常的;情绪反映时间应随着引起情绪的客观情境的转移而有所变化;情绪反映的特点应与年龄阶段相适应;心情愉快,舒适。保持良好情绪的主要方法有:(1)、积极做人,乐欢开朗。(2)、悦纳自己,实现价值。金无足赤,人无完人。(3)、学会宽容,助人为乐。生活和学习中最明智的选择是宽容。(4)、学会倾诉,合理宣泄。(5)、解除烦恼,讲究方法。解除烦恼也要讲究方法:第一,首先要分析自己的烦恼是什么。第二,问自己能接受的最坏情况是什么。第三,摆脱因上下级和同学间关系带来的烦恼。期末考试模拟试题B卷二、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也可以说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事实、机制、规律、和本性的科学。(P1)2、遗忘是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提取,或提取时发生错误的现象。(P71)3、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应用创新的方案或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P100)4、道德观道德观是人们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所处关系的系统认识和看法。5、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这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及指向性上。(P158)6、智力指的是一般能力,一般能力就是指在任何活动都要运用到或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创造力和实践技能。有七种不同的类型:言语智力、数理逻辑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体能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五、简答题:1、如何理解“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P29(1)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源泉和内容,人的一切心理现象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这种反应不是死板的、机械的;(2)由于每个个体都具有差异性,所以对同一事物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认识,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和不同的状态下,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也会有有所区别。(3)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产生的主观映像,其内容和发生方式都是客观的,但形成的映像是主观的。因此,心理反应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2、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有哪些?P55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主要有:(1)知觉对象的特点(2)知觉者的主观映像,包括个人的职业意识、知识经验、当时活动任务以及个人兴趣、需要和情绪状态等。21 3、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P1781>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类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人的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等方面。2>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在能力发展水平方面,我们同样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人的能力表现早晚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八、论述题:1、如何根据遗忘的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遗忘规律是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的,主要内容是: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即在识记后的最初时间里遗忘得比较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了。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我认为有效复习方法有:(1)及时复习:针对遗忘先快后慢的特点,我们必须做到每天及时复习学习过的内容,最好做到晚上识记,第二天早上复习,这样效果较好。此外我们应坚持进行单元复习、周复习、月复习、期中复习以及期末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最初复习时,各次复习分布应该密一些,以后各次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简单而无需思考的材料采用分散练习;复杂又需要思考的材料要投入大量时间;材料容易、兴趣浓厚、动机强烈的采用集中复习;材料难、缺乏兴趣,容易疲劳的则应以分散复习为宜。(3)合理安排复习材料:为了避免材料的互相干扰,要把材料进行分类,性质相似困难相等的材料要间隔复习,突出重难点并对材料进行比较和分化,适当变换复习内容。(4)尝试回忆与复习阅读相结合:在复习时,不要单纯地一遍遍阅读,应该在材料还没完全记住前就积极地试图回忆,回忆不起来再看书,这样容易记,保持时间长,错误也少。(5)采取多样化的复习方法:使眼、耳、口、手、脑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把需要的知识加以组合,变成活动的或有规律排列的对象以便加强复习效果。(6)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对必须记牢的知识我们要进行多次记忆,要超过那种刚好能回忆起来的程度的次数,以此来加强学习效果。(7)合理用脑:坚持“劳逸结合”的用脑原则,不要过度使用大脑,要使我们的大脑保持清醒状态。(注:方法较多,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建议在前面4点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后面的5、6、7点建议,如有不同意见请随时提出。)2、何谓情绪情感的感染功能?教师应如何发挥情绪情感地教学中的作用?(1)情绪的感染性功能指情感一定情境下互相感染和影响。情感的感染性功能主要是通过人的表情动作的变化来达到的。(2)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间的交往活动,它集中反映在师生间的知识和情感两方面的交往上。这种情感的感染和影响在教学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所表现的情绪力量。①教师的感染力能使教师的要求较易于转化为学生的需要;②能使学生更易于积累情绪学习的经验;③能使学习中的冲突与挫折得到妥善的处理。(3)教师要发挥情绪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就要做到:①对教学工作要满腔热忱。教师要热爱教育工作,在课堂上要精神焕发,其良好的情绪会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②21 要爱学生。教师要关心了解、尊重信任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关于善于捕捉学生表情的变化和他们思维所处的状态。③要当好“课堂气氛”的调控员。与学生和谐相处,做到心理相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直观教学,重视教材的处理与知识的难度。④要讲究语言和非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要清晰生动,用词丰富准确,声调抑扬顿挫。注意教学节奏、手势、表情等情感因素的作用。期末考试模拟套题二试题A卷一、名词解释1、遗忘:(第71页)遗忘是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提取,或提取时发生错误的现象。也就是说遗忘就是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错误地再认或回忆。2、创造想象(第89页)创造想象是根据预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3、发散思维(第99页)发散思维也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它指在解决问题时,沿着多方向去探寻方法,从而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4、意志(第130页)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支配和调节其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5、性格(第161页)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其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6、再造能力(第171页)再造能力也称模仿能力,是指人们根据提供的式样以相同或相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能力。四、简答题1、简要说明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第36页)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概括为两大类:第一,刺激物的特点。属于刺激物的本身性质,这主要包括:(1)刺激物的强度;(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3)刺激物的运动变化;(4)刺激物的新异性;(5)刺激作用的开始于终止;(6)刺激物的情绪色彩。一些带有理智的、美学的和道德的情感色彩的对象,对产生无意注意具有重要意义。第二,人的主观状态。属于人本身状态的原因,主要包括:(1)人们的需要、兴趣和态度;凡是能够满足人们在机体、物质和精神方面需要的事物,容易成为无意注意的对象。(2)人们的精神状态和情绪状态。2、简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第68页)识记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主要是:(1)识记的目的和任务;(2)识记材料理解与否、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建立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根据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的意义识记无论是识记的速度、准确性还是牢固性都比机械识记效果好。(3)识记方法与态度;(4)识记时的环境与时间;(5)合理的作息制度与用脑;21 (6)健康的体魄和稳定而愉快的情绪。3、采取决定阶段包括哪几个环节?(第133页)采取决定阶段,即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规定行动的方向和轨道,是在脑中对未来的行动进行酝酿和抉择的过程,它包括以下环节:(1)动机的斗争;动机斗争是对相互对立、彼此冲突的动机作出评价和选择的过程。(2)目的的确立;目的是人在行动中所渴望达到的结果。(3)方法的选择;方法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4)计划的制定;计划是工作或行动以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5)决策的作出。决策就是对若干个准备行动的方案进行选择,以期优化地达到目的。五、简要分析下列各事例1.教师都用红笔批改作业,书中的一些重要词句用黑体字,加重号印刷,这样就容易感知,这是什么道理学生的视、听、知觉是有选择的,所接受信息的强弱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考,从注意的角度说,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是十分短暂的,年龄越少,注意时间就越短,要让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课本的学习,老师的讲课中,学生是难以忍受的。但如果利用无意注意,在某些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就会不由自主地立刻把自己的感受器朝向这些刺激物并试图认识它。老师用红笔批改作业,书中的一些重要词句用黑体字,加重号印刷,利用了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记忆与学习的效率。2.刘信勇老师经常说:“在教学中既要以知引人,又要以情感人”。这是为什么?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同自己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由于人们的需要、动机、兴趣、世界观的不同,情绪、情感的倾向性也有所不同。教师以情感人,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他在课堂或活动中有意传播的东西,而且也会使他们无意中接受教师个性的影响。在教学中以情感人,教师的要求轻易于转化为学生的需要,使学生感到亲切与善意,成为他们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能使学习中的冲突与挫折得到妥善的处理。3.陈博雅老师经常讲:教育中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材施教”。陈老师的依据是什么?答: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陈老师说这句话的依据是: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性。不同的个人学生具有不同的气质、性格与能力。这些方面的差异使在接受教育的时,往往有所不同,每个人所乐于接受或对其而言比较有效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差别。例如从气质与教育来说:不同气质型的学生,其学习风格有很大的差别。胆汁质的学生,他们不善自制,好斗,所以在教学中要多锻炼他们的自制力,不要激怒他们;多血质的学生,他们好交往、头脑灵活,老师就应该给他们提供较多自我表现的机会;粘液质的学生比较安静、反应比较慢,很容易被老师忽视,所以老是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这类学生的身上,对他们要有耐心;抑郁质的学生比较敏感,不爱交往,老师要尽量鼓励、肯定他们,维护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不同的学生,其性格和能力与有很大的差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能力,因材施教。六:论述题1.请结合实例,请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解:一,对问题解决的策略21 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问题,是影响问题解决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因素。好的策略,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以下几种通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1)原型启示。其是指人们在创造发明开始前,总是受到一种类似事物或模型的启发,并一次为基础进行联想和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出新事物来。(2)尝试性动作。在很多情况下,解决问题的原则,途径,方法,不是一下子就能找到的,往往要做一些尝试性的动作。如毕业生设计求职信,常常要用模型和图形来安排,直到满意为止。二,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知识经验人已有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概括,就越容易被应用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知识的表征方式知识的表征方式能影响问题的解决。三,定势,功能固着的作用。定势的作用定势也叫心向,是指个体先前心理活动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定势的这种倾向性有时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功能固着人们倾向于将某种功能固定地赋予某事物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亦即一个人只能看到某件物品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功能。如盒子是装东西的,笔是写字的等等。这种功能的固定性影响到灵活运用物品,为解决问题设置了障碍。四,动机,情绪的作用动机的作用动机是影响人去解决问题的内部原因。动机的强度不同,影响大大小也不同。在一定的限度内,动机的强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果。情绪的作用情绪对解决问题有一定的影响,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情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的速度,而乐观,平静,积极的情绪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如考生考试时不同的情绪直接会影响到考试的效果。五,人际关系,个性的影响(1)人际关系的影响人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解决问题不仅受个人因素的影响,也受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如团体的相互协作,是问题解决的积极因素。(2)个性的影响个性是指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特点的总和,它构成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个性对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影响。如善于解决问题的人总是与他的灵活性,创造性,意志等个性心理相联系的。总之,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不同程度的受到以上几个因素的影响,明确了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会促进对问题的进一步解决。2.请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影响能力形成的主要条件和因素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指一个人生来就有的解剖生理学。遗传素质是人的能力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前提,对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就不能发展相应的能力。如生来失明的人难以发展绘画能力。环境和早期经验21 产前环境的影响现代科学的研究证明,重视产前环境的影响有重要意义,如我国早期就有“胎教”的主张。早起经验的作用从出生到青少年时期,也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一个人能力的发展存在着“关键年龄”,如果在关键时期对相应的能力给予适时的教育和培养,就能取得最佳效果。另外,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家庭的教育方式以及父母为孩子的出生和发展所做的准备对儿童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是对年轻一代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通过系统教育,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发展能力和其他心理素质。社会实践活动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的,被动地为人所接受,而是通过个体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实践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途径,也是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非智力因素勤奋是一切活动中取得成就的一个根本的因素。如果没有主观的努力和个人的勤奋,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就和能力的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勤奋,才能使素质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期末考试模拟试题B卷一、名词解释1、知觉(第2页或第48页)知觉是感觉器官对直接作用于其上的刺激物各种特性或各个部分的综合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或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就是知觉。)2、再造想象(第89页)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3、集中思维(第99页)集中思维也叫辐合思维或求同思维,它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已知条件朝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4、激情(第118页)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强烈的、短暂的情绪状态。5、应付方式(第140页)应付方式可简单地理解为人们为了对付内外环境要求及其相关情绪困扰而采用的方法、手段或策略。狭义的应付方式是自我防御机制,广义的应付方式是自我调节机制。6、能力(第169页)能力是影响活动效率及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四、简答题1、简要说明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第37页)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除个体强烈的需要、浓厚的兴趣、严格的规章制度要求这些条件外,还有如下两个方面条件:第一,教学方法方面。(1)课堂教学情境的组织和控制情况;(2)课堂教学中对活动的合理组织;其中包括将智力活动与实际动作结合起来,提出问题和提出自我要求。21 第二,对学生的要求方面。(1)使学生加深对事物的意义或活动的目的、任务的认识;(2)引导学生利用间接兴趣作用;(3)引起期待;(4)要求学生要有克服内外干扰的意志努力。2.简述制约遗忘的因素1)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2)识记材料的性质3)识记材料的数量4)学习的程度5)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当然,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并不只是以上五个方面,研究表明,遗忘的发展还受到其他因素所制约,如个体生理、心理状态、学习、记忆方法和环境等。3.如何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青少年的良好意志品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自觉性的培养(二)引导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与困难作斗争(三)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习惯。(四)充分发挥集体和榜样的教育作用。(五)坚决执行业已采取的决定(六)启发学生加强自我锻炼(七)帮助学生塑造和完善健康的人格启发学生加强自我锻炼五、简要分析下列各事例1、(略)2、经验表明:“提空暖水壶用力过大,提起一斤棉花和一斤铁的用力不同,这是为什么?(1)这些是感知觉的一种错觉。错觉是我们对外界事物产生不正确的知觉,即歪曲的知觉是错觉。提空暖水壶用力过大是一种视错觉,我们的感官器官对事物的属性的一种不正确的反映。提起一斤棉花和一斤铁的用力不同是形重错觉,形重错觉是视觉形象对肌肉感觉产生影响的现象。(2)产生错觉的原因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还有生理、心理的因素。感官所接受的信息的相互矛盾、当前知觉和已有经验之间的矛盾、特殊的情绪状态以及思维推理上的错误等,都会导致错觉的产生。3、时间表明:“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如果过于急于求成,或者积极性不高,都不利于问题的顺利解决,这是什么道理?(1)这和我们的情绪情感有关系。急于求成是我们情绪、情感的倾向性表现,它的需要和动机过于强烈才会出现这样的做法。积极性不高是情绪、情感的效能性表现,它是指情绪、情感对人的实际活动所发生作用的程度,一个情绪和情感具有效能的人,他的行动是积极的。六:论述题1.请您结合亲身体会,谈谈教师应该如何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注意:同学们自己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自己的教学思路,对学生也能互相感染,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想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就要做到以下五点:21 1)对教学工作要满腔热忱。教师要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首先必须要热爱教学事业,对教学工作满腔热忱,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教师若热爱教育工作,其良好的情绪会带来生动活泼和愉快的课堂气氛,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爱学生。教师爱学生的情感一旦投射到学生心灵上,就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学习愿望。老师要关心了解、尊重信任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同时也要在思想上、学业上严格要求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2)要当好“课堂气氛“的调控员,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及时捕捉学生的表情的微妙变化,接受学生发出的情绪反馈信息,并及时加以调控,使课堂气氛得到适时调节。3)注重直观教学。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增强教学艺术的感染力,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另外,要运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重视教材的处理和与知识的难度把握。4)要讲究语言和非语言的艺术。老师的语言要清晰生动、用词丰富准确、声调抑扬顿挫、速度张弛有度。除此之外,教师讲课要感情饱满真挚,并辅以一些适当的手势动作,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总之,教师是有感情的人,而不是教书的机器:学生的感情更是丰富复杂的,绝不是接受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既要以知引人,也要以情感人。2.是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说明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同学们要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可以从影响性格形成的六个方面分析)1)性格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个体的生活实践活动逐渐形成的,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具体来说,性格的形成主要受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家庭、学校、社会信息、社会职业、和自我教育六个因素的影响。2)性格的生理基础是神经类型特征和生活环境影响的“合金“。同样,我的性格是以自认的神经类型为前提,在我的各种实践活动过程中所接触的和所改造的环境影响下形成的。所以我的性格形成是受到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影响。3)在家里,平时父母对我的要求严格,让我从小就懂得自己的事要自己完成。从这方面来看,我独立的性格的形成受到了家庭教育的影响。等等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