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0.34 KB
  • 2022-04-22 11:19:41 发布

最新版《毛邓》习题(同步练习)答案(独创).doc

  • 7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党的早期领导人()曾提出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A.陈独秀B.李大钊C.毛泽东D.周恩来2.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是在()A.八七会议B.遵义会议C.瓦窑堡会议D.六届六中全会3.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A.中共五大B.中共六大C.中共七大D.中共八大4.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A.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怎样建立国家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D.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即最新理论成果是()A.邓小平理论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科学发展观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6.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是()A.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B.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理论C.提出了系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D.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理论7.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是()A.实事求是B.群众路线C.独立自主D.武装斗争8.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是在()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二大C.中共十三大D.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9.()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并将其写入党章确定为指导思想。A.中共十三大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五大D.中共十六大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基础上提出的。A.性质B.宗旨C.历史方位D.奋斗目标11.中共十六大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A.坚持与时俱进B.保持党的先进性C.执政为民D.立党为公12.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A.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B.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C.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D.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13.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A.发展B.以人为本C.全面协调可持续D.统筹兼顾二、多项选择题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77 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2.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A.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B.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C.实现了改革开放D.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A.实事求是B.群众路线C.独立自主D.武装斗争4.新时期党的建设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A.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B.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C.进一步提高党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D.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5.江泽民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A.立党之本B.执政之基C.力量之源D.强国之路6.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就是要求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A.经济建设B.政治建设C.文化建设D.社会建设7.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A.全面B.协调C.可持续D.统筹兼顾8.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认识的进一步深化。A.共产党执政规律B.社会主义建设规律C.自然界发展规律D.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三、简答题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是什么?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是什么?3.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历史和现实依据是什么?四、论述题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2.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五、分析题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2~743页。“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58~659页。“77 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8页。“我们反对主观主义,是为着提高理论,不是降低马克思主义。我们要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页。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涵义是什么?(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必然性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摘自《中共十七大报告》“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摘自《中共十七大报告》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在“借鉴国外发展理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年4月5日。“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将进入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既有因为举措得当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因为应对失误从而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的失败教训。”胡锦涛:《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求是》2005年第1期。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2)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依据是什么?【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D3.C4.B5.D6.B7.A8.B9.C10.C11.B12.A13.D二、多项选择题1.BCD2.BD3.ABC4.BC5.ABC6.ABCD7.ABC8.ABD三、简答题1.[答案要点]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2.[答案要点]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77 3.[答案要点]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经验,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现实依据。四、论述题1.[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其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它们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理论品质、奋斗目标都是相同的,都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都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同时,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们辩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2.[答案要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这充分表明,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五、分析题1.[答案要点](1)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同时又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并且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2)第一,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需要。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确立了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后,开始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为中国革命提供完整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第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不仅因为它是科学,对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事业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且更主要的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第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开辟自身的发展道路。2.[答案要点](1)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2)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第二,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依据。第三,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重要借鉴。77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1941年,毛泽东在()一文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明确界定。A.《反对本本主义》B.《整顿党的作风》C.《改造我们的学习》D.《论新阶段》2.明确提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精髓的是()A.刘少奇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3.邓小平在领导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上,特别强调()A.独立自主B.解放思想C.与时俱进D.求真务实4.胡锦涛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A.实事求是B.解放思想C.与时俱进D.求真务实5.“实事求是”的“是”,指的是()A.客观事物B.研究探索C.客观实际D.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6.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7.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A.实事求是B.解放思想C.与时俱进D.求真务实9.实践基础上的()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A.制度创新B.科技创新C.文化创新D.理论创新10.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实事求是B.解放思想C.与时俱进D.求真务实二、多项选择题1.在党的思想路线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邓小平的贡献有()A.明确提出党的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B.特别强调解放思想C.领导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D.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作了概括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A.实事求是B.解放思想C.与时俱进D.求真务实3.解放思想是()A.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B.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C.实事求是的目的和归宿D.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4.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党的历史上曾存在的错误倾向有()A.教条主义B.本本主义C.经验主义D.主观主义5.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A.体现时代性B.克服片面性C.把握规律性D.富于创造性77 6.1978年以来,被誉为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有()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C.邓小平南方谈话D.中共十四大报告7.江泽民提出:创新是()A.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B.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C.一个阶级团结战斗的精神支柱D.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三、简答题1.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是什么?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四、论述题1.如何理解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2.为什么说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五、分析题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3页。只有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好比“有的放矢”,“‘矢’就是箭,‘的’就是靶,放箭要对准靶。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必须用了去射中国革命之的。”《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20页。“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页。“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认为解放思想已经到头了,甚至过头了,显然是不对的。”《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页。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1)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关系是什么?(2)实事求是同解放思想的辩证关系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77 材料1:凡是毛主席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学好文件抓住纲》,《人民日报》1977年2月7日。材料2:“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材料3:“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1页。材料4:“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发。”《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84页。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1)材料1表明党的思想路线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提问不准确)(2)根据材料2—5,说明解放思想的重要性是什么?【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2.B3.B4.B5.D6.B7.C8.A9.D10.C11.D二、多项选择题1.ABCD2.AB3.ABD4.ABCD5.ACD6.BC7.ABD8.ABCD三、简答题1.[答案要点]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因为:第一,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第二,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必然与时俱进,必须求真务实。2.[答案要点]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3.[答案要点]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第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理论成果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其思想基础和逻辑起点,是其中最本质的东西。第二,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始终。第三,实事求是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各个基本观点中。四、论述题1.[答案要点]77 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因为:第一,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实事求是是当地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了解放思想,如果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第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一切成就的取得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能不能做到解放思想关系到一切工作的成败。第三,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课题需要在解放思想中去探索解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还有许多重大课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在解放思想中去解决。2.[答案要点]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第一,走自己的路,是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第二,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第三,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第四,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五、分析题1.[答案要点](1)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2)第一,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条件。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了解放思想,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第二,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解放思想是为了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达到新的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解放思想。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辩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2.[答案要点](1)表明党的思想路线偏离了实事求是,思想僵化,没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隔离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犯了主观主义、唯心主义的错误。(2)第一,解放思想关系到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成败,关系到一个党、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存亡;第二,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一切成就的取得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能不能做到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继续解放思想。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A.封建社会B.资本主义社会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殖民地社会2.近代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B.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3.毛泽东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是()A.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B.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77 C.认清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D.认清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4.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科学概念的著作是()A.《〈共产党人〉发刊词》 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C.《新民主主义论》 D.《论联合政府》5.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是()A.辛亥革命B.中国共产党诞生C.五四运动D.新文化运动6.毛泽东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的著作是()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B.《新民主主义论》C.《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D.《论人民民主专政》7.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是()A.巩固工农联盟B.人民大众的参与C.无产阶级的领导权D.人民军队的建设8.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A.革命的对象B.革命的动力C.革命的领导权D.革命的前途9.导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决定因素,是它天生的()  A.软弱性  B.动摇性  C.妥协性  D.不彻底性 10.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的事件是() A.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B.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C.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D.赎买民族工商业归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所有11.新民主主义革命经济纲领对民族工商业实现的政策是()A.没收B.保护C.改造D.赎买12.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的文章是()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战争和战略问题》C.《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D.《新民主主义论》13.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B.国民革命的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C.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D.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及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正确领导14.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统一战线最基本的联盟是()A.工人阶级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77 B.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C.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D.工人阶级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15.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A.武装斗争B.议会斗争C.工人运动D.学生运动16.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所说的“伟大的工程”是指()A.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夺取全国胜利B.建立并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建设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D.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国家、17.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思想最核心的内容和最重要特点是()A.从思想上建党B.从作风上建党C.从组织上建党D.从制度上建党18.毛泽东为党和人民军队确立的宗旨是()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B.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C.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D.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二、多项选择题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规定了()A.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B.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中国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D.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2.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概括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是()A.帝国主义B.封建主义C.官僚资本主义D.民族资本主义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动力是()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城市小资产阶级D.民族资产阶级4.中国工人阶级的特殊优点是()A.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革命最坚决、最彻底B.分布集中,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C.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和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D.具有两重性5.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是指()A.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B.因经济上的软弱导致的政治上动摇和妥协性C.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一面D.唯利是图一面6.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是()A.有新的领导阶级即无产阶级77 B.有新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C.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D.有了新的前途,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7.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是()A.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B.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相同C.两个革命之间需要有一个资本主义的过渡阶段D.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8.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关系问题上,党内曾经出现过的错误倾向是()A.一次革命论B.二次革命论C.关门主义D.主观主义9.1939年到1940年,毛泽东完整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著作有()A.《论联合政府》B.《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C.《新民主主义论》D.《<共产党人>发刊词》10.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B.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C.保护民族工商业D.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三、简答题1.为什么说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2.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简述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四、论述题1.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2.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3.如何理解毛泽东阐明的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及其相互关系的思想?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党出现的两种错误倾向是什么?五、分析题1.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有些人不了解共产党人为什么不但不怕资本主义,反而在一定条件下提倡它的发展。我们的回答是这样简单: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资本主义和本国的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77 现在的中国是多了一个外国的帝国主义和本国的封建主义,而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本主义,相反地,我们的资本主义是太少了。”摘自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材料2“为了对付帝国主义的压迫,为了使落后的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中国必须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共同奋斗。我们现在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但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也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的地位。”摘自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根据材料回答简述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资本主义的政策和依据。2.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摘自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材料2“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摘自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结合材料回答:1.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是什么?2.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问题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2D3D4B5C6C7C8C9A10B11B12B13A14C15A16C17A18A19D20A二、多项选择题1ABC2ABC3AB4ABC5AB6ABCD7AD8AB9BCD10ABC11ABC12ABCD13AD14AC15AC16AC17ABD18ABCD19BCD20ABCD三、简答题1.[答案要点]第一,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占中国总人口的80%,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革命要求强烈;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要反对封建主义——封建土地制度;第三,农民是革命军队的主要来源;第四,农民所在的农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战略地。2.[答案要点]77 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主要表现在:第一,从革命的阵线看,新民主主义革命已不再是旧的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而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第二,从革命的领导力量看,不是资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第三,从革命的指导思想看,不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第四,从革命的前途看,不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而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人民共和国,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3.[答案要点]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4.[答案要点]第一,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由此形成的中国的特殊国情,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第二,良好的群众基础。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必备的客观条件。第三,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客观条件。第五,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性的主观条件。5.[答案要点](1)民主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一个是劳动人民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这是基本的、主要的;另一个是劳动人民与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工人阶级同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主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还包括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的联盟,这是非基本的,但又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2)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证明,中国共产党要正确地领导革命统一战线,就必须正确地处理两个联盟的关系。这就是第一,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它真正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第二,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四、论述题1.[答案要点]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充当领导者。2.[答案要点]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77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的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三大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3.[答案要点]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行社会主义革命。这两个革命各有自己特定的任务,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但这两个革命又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关系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内曾经出现过“左”倾教条主义的“一次革命论”和右的“二次革命论”两种错误倾向。“一次革命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而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主张把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任务放在民主革命阶段来完成,而右的“二次革命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而没有看到两个革命阶段的联系,主张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将来再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两种错误都使中国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五、分析题1.[答案要点](1)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采取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2)依据是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第一,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是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基本内容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消灭的对象,只是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不是一般地消灭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第二,民族资本主义对发展生产力、发展现代技术具有积极性。由于中国经济非常落后,决定了它对生产力发展的适应性。民族资本还是一种比较进步的生产关系,在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下,保护民族资本主义是有条件的,就是私人资本主义在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范围内获得发展,这样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也有益于社会的发展。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另外,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但是,无论民族资产阶级拥护革命,还是脱离革命阵营,中国共产党都不应改变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保护政策。2.[答案要点]77 (1)第一,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第二,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有可能把农民充分发动起来,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第三,由于中国革命的敌人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心城市,农村则是反革命力量统治的薄弱环节,中国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先占乡村,后取城市,走具有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2)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A.新民主主义社会B.资本主义社会C.社会主义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2.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是()A.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B.没收官僚资本C.没收民族资本D.没收地主富农的土地和财产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征是()A.重视工业建设B.强调三大改造C.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D.重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A.改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B.发展生产力C.消灭剥削阶级D.改造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5.党在过渡时间总路线的主体是()A.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6.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形式是()A.委托加工B.计划订货C.统购包销D.公私合营77 7.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标志是()A.加工订货的实行  B.单个企业公私合营的实现 C.统购包销的实行  D.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实现8.在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A.统筹兼顾B.劳资两利C.公私兼顾D.四马分肥9.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方针是积极领导,()A.自愿互利B.典型示范C.国家帮助D.稳步前进10.我国农业合作化采取的原则是()A.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B.稳步前进的原则C.说服教育的原则D.依靠贫下中农兴办合作社的原则11.1953年到1956年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A.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D.人民大众同三大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12.在对民族资本主义改造的第一个阶段,国家对私营商业采取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是()A.统购包销B.经销代销C.加工订货D.委托加工13.我国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建立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性质是()A.完全社会主义性质B.半社会主义性质C.新民主主义性质D.资本主义性质14.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A.定息B.和平赎买C.公私合营D.四马分肥15.我国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被消灭的标志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C.社会主义改造完成D.土地改革的完成二、多项选择题1.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正确的结论有()A.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B.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过渡性的社会C.是一个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的过渡性社会D.是一个社会主义因素起决定作用,必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其经济成分有()A.社会主义国营经济B.私人资本主义经济77 C.个体经济和合作社经济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3.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表现在()A.共产党的领导B.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C.国营经济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国有成分4.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内容有()A.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B.逐步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逐步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5.在实现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采取循序渐进步骤的形式依次为()A.建立农业生产互助组  B.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C.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D.建立人民公社  6.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主要有()A.在土地改革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B.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C.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的逐步过渡形式D.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农业生产责任制7.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遵循的原则有()(与单选重复)  A.自愿互利  B.积极领导  C.国家帮助 D.典型示范8.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改造采取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有()A.加工订货B.公私合营C.经销代销D.委托加工9.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对象是()A.个体农业B.官僚资本主义C.个体手工业D.资本主义工商业10.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仍然具有两面性,其表现为()A革命性和妥协性一面B主动性和被动性一面C剥削工人的一面D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11.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中的“四马分肥”是指()A.国家所得税B.企业公积金C.工人福利费D.资方红利12.建国后,国家对私人资本主义采取的赎买政策包括()A.“四马分肥”B.定息C.公私合营D.全行业公私合营1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出现的一些失误和偏差是()A.形式过于单一B.要求过急C.工作过粗D.改变过快14.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这就是()A.没有使用暴力,反而是通过和平的方式完成的B.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77 C.没有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反而是通过自上而下方式完成的D.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获得人民普遍拥护下完成的三、简答题1.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2.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主要经验是什么?3.简述我国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政策的可能性?4.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四、论述题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2.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五、分析题1.材料题一材料1: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在谈到我国工业的情况时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9页。材料2:“要把互助合作这件事看作极为重要的事。个体农民增产有限,必须发展互助合作。对于农村的阵地,社会主义如果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难道可以说既不走资本主义道路,又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吗?资本主义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9页。材料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702页。材料4:“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而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2页。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材料1和2,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2)根据材料3和4,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和特点。2.材料题二77 材料1:“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的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列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今天我们也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阐述。”《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2页材料2:“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创造性的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使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大飞跃,也极大支持和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摘自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材料1和2,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意义?(2)根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是什么?【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2.B3C4A5D6D7D8D9D10A11A12B13B14B15C二、多项选择题1BCD2.ABCD3ACD4ABCD5ABC6ABC7ACD8ABCD9ACD10CD11ABCD12AB13ABCD14BD三、简答题1.[答案要点]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这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这也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成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2.[答案要点]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3.[答案要点]77 首先,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可以用和平的方法解决这个矛盾。其次,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这就为将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的矛盾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并按照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提供了前提。再次,我国已经有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造成了私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再加上当时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以及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等因素,这样,就使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只能接受社会主义改造。4.[答案要点]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避免了在改造期间可能发生的社会震荡和经济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四、论述题1.[答案要点]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一,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第二,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2.[答案要点]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已经属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国家对合营企业进行清产核资,定股定息。全行业公私合营后,企业的生产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基本上成为社会主义国营性质的企业。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3.[答案要点]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77 五、分析题1.[答案要点](1)第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第二,只有加快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才能适应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特点: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2.[答案要点](1)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2)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出现这些问题,有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的因素,同时,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上的一些问题。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邓小平在领导全党解放思想,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过程中,理论上最大的贡献是揭示了()的本质A﹒社会主义B﹒市场经济C﹒实事求是D﹒马克思主义2.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A﹒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B﹒公有制和市场经济C﹒发展生产和共同富裕D﹒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建成社会主义B﹒解放生产力C﹒发展生产力D﹒向共产主义过渡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提出的A﹒马克思B﹒列宁C﹒毛泽东D﹒邓小平5.消灭剥削的物质条件是()A﹒实行公有制B﹒实行按劳分配C﹒市场经济高度发达D﹒生产力高度发达6.1980年5月,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A﹒优越性B﹒本质C﹒特征D﹒目标7.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论断()A﹒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B﹒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C﹒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8.邓小平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A﹒什么是市场经济,怎样建立市场经济体制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77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D﹒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9.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A﹒它的政治民主化程度比资本主义更高,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B﹒它的经济计划性比资本主义更强,更能促进经济稳定协调发展C﹒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高,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D﹒它的社会精神文明水平更高,并能够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10.邓小平认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A﹒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B﹒四项基本原则C﹒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D﹒自己的发展11.邓小平曾说过:“现在我们虽说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这说明()A﹒我国实际上还处于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B﹒我国搞的社会主义事实上是在补资本主义的课C﹒我国的生产力不发达,还没有摆脱贫困,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D﹒我国还严重存在着封建残余、小生产习惯势力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12.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A﹒发展生产力B﹒消灭剥削C﹒消除两级分化D﹒达到共同富裕13.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A﹒改革B﹒发展C﹒依法治国D﹒以德治国14.建国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没有完全搞清楚()A﹒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的关系B﹒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关系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D﹒计划与市场的关系15.社会主义本质把()摆到了首要的地位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改革开放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共同富裕16.“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是()提出的A﹒毛泽东B﹒张闻天C﹒陈云D﹒周恩来17.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条件是()A.调动人民的积极性B﹒提高劳动者素质C﹒大力发展生产力D﹒坚持改革开放二、多项选择题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体现了()A﹒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B﹒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统一C﹒目的与手段的统一D﹒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目标的统一2.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A﹒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B﹒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C﹒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D﹒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3.邓小平认为以下不属于社会主义的()A﹒贫穷B﹒平均主义C﹒两极分化D﹒没有民主4.在改革中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A﹒公有制为主体B﹒共同富裕C﹒四项基本原则D﹒改革开放5.我们发展生产力可以()A﹒增强综合国力,以便参与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技术竞争B﹒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凝聚力,提高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心77 C﹒解决当前国内社会的各种矛盾,消除不安全因素,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D﹒以便使社会主义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6.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农村开展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统计表明,全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已从1985年的1﹒25亿人,减至1998年的4200万人。这一实践表明,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A﹒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B﹒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C﹒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D﹒我国政府一贯坚持的重要方针7.社会主义的本质是()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D﹒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8.在探索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中共领导人陈云提出的思想有()A﹒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B﹒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进行的自由生产是补充C﹒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D﹒在管理体制上,以集中经营为主体,以实行生产责任制为补充9.之所以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是因为()A﹒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B﹒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C﹒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D﹒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10.对剥削的正确认识在于()A﹒消灭剥削是一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实现的比较长的动态过程B﹒在现阶段中国的具体条件下,仍然会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存在剥削现象的可能性C﹒现阶段中国不存在剥削现象的可能性D﹒剥削在任何社会都存在11.共同富裕并不意味着()A﹒同等富裕B﹒同步富裕C﹒两级分化D﹒平均发展12.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A﹒前者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后者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体B﹒前者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后者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C﹒前者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后者不可避免出现两级分化D﹒前者搞计划经济,后者搞市场经济1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A﹒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性地位B﹒突出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C﹒在动态中描述了社会主义本质D﹒在目标层次上界定了社会主义本质1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即发展生产力是()A.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B﹒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C﹒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D﹒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15.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重要意义在于()77 A.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B.是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问题和重要组成部分C.是20世纪国内外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D.反映了时代要求和人民的愿望16.现阶级发展生产力对于我国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主要原因是()A.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B.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需要C.回应时代和新科技革命挑战的需要D.解决社会各种矛盾与问题的需要17.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些国家执政的共产党人没有解决好发展的问题,即()A.先进生产力没有充分发展B.先进文化没有充分发展C.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充分维护和发展D.动摇和丧失了共产党执政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18.实践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党必须()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不断开拓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新途径C.坚持和深化改革D.相信和依靠人民,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一心一意谋发展三、简答题1.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2.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四、论述题1.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及其重大意义?2.为什么说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念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五、分析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材料2“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1页。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1.材料1和材料2揭示的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2.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发展变化,谈谈对“发展是硬道理”的认识。【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2.C3.C4.D5.D6.B7.D8.C9.C10.D11.C12.D13.B14.C15.A16.C17.C18.B19.A二、多项选择题1.ABCD2.ABCD3.ABCD4.AB5.ABCD6.ABCD7.AB8.ABC9.ABCD10.AB11.ABCD12.AC13.ABCD14.ABCD15.ABCD16.ABCD17.ABCD77 18.ABCD19.ABCD三、简答题1.[答案要点]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命题。之所以说“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因为:(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的。2.[答案要点]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1)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2)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3)把发展作为党的第一要务,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3.[答案要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答案要点](1)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中,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是互为条件的,体现了生产目标和价值目标的统一。(2)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条件的。(3)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是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条件的。四、论述题1.[答案要点](1)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邓小平在总结建国后前30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在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逐步揭示出来的。1980年,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概念。1985年,邓小平说:“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时期邓小平还提出了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共同富裕。这两大原则实际上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关于姓“资”姓“社”的争论严重困扰着改革的深入。邓小平一方面在理论上驳斥了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观点,另一方面又强调:“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总结性的科学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特点: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阐述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第三,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本质。过去讲社会主义往往从静态中,用僵死的定义来概括社会主义。邓小平谈社会主义并没有把它限定在僵死的定义中,而是在“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这一动态中,生动地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并且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互动中,在发展过程和最终结果过程中,来阐明社会主义本质及其逐步实现。77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意义: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2.[答案要点](1)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针对我们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不完全清醒,首先是对社会主义特征及其实现形式的认识不完全清醒而提出的。我们过去认为社会主义有三大特征: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这种理解主要来自于苏联模式及其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邓小平在高于社会主义特征的层次上,即在目的和目标的层次上,突出生产力目标和人民利益目标,来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修正和发展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特征和实现形式的认识,从而从根本上破除了脱离生产力来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错误观念。(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成果的基础上,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第一,它坚持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这两个原则是真正发展社会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第二,它为完善和发展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归根到底只能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根据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来确定。第三,它突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的束缚,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五、分析题1.[答案要点]材料1和材料2共同揭示了经济基础和社会主义本质及社会主义优越性之间的关系。即: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在资本主义之后产生,并且高于和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首先要有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2.[答案要点](1)“发展是硬道理”是贯穿于邓小平整个理论之中的重要命题。面对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全面、正确理解这一命题有重要的意义。(2)“发展是硬道理”是一个带有时代性和国际性的命题。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而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对亚太地区的和平和稳定都是有利的。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3)“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主权国家南联盟的大规模军事打击,以及野蛮袭击我国驻南联盟使馆事件表明,国际上自恃实力优势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旧猖獗。因此,对“发展才是硬道理”应当提到新的高度去认识。不能因为霸权主义的挑衅而对当今时代主题产生不正确的判断,干扰我们的中心工作。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更加奋发图强,发展自己,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有力地回应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挑战。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是党的()。A.十一届六中全会B.十二大C.十三大D.十五大2.第一次明确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的是()。A.《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77 B.《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C.叶剑英在庆祝建国三十周年大会的讲话D.中共十三大报告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B.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C.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D.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4.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关键是()。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B.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动摇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D.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5.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A.马克思B.列宁C.斯大林D.毛泽东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D.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A.建立高度民主、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B.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C.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8.从现代化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经济运行方式、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等九个方面概括我国发展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的是()。A.十三大B.十五大C.十六大D.十七大9.中国共产党第()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A.十三大B.十四大C.十五大D.十六大10.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A.团结B.小康C.全面小康D.和谐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上。A.社会性质B.主要矛盾C.根本任务D.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为重点,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A.改善民生B.实现稳定C.扩大就业D.健全社会保障体系1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大的实际是()。A.生产力水平低且具有多层次、不平衡的特点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77 C.我国已是社会主义社会 D.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A.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可逾越的,这主要取决于( )。A.市场经济的不可逾越性 B.生产力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C.生产关系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D.文化传统的不可逾越性 16.党的十五大,第一次系统阐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A.基本路线B.基本理论C.基本方针D.基本纲领二、多项选择题1.邓小平关于我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揭示了我国当前的( )。A.社会性质B.社会发展水平C.社会发展程度D.社会阶段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A.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经济B.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C.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总体小康指的是()。A.不全面B.发展不平衡C.均衡发展D.低水平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包括()。A.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B.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C.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D.我们处在一个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5.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A.奋斗目标B.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C.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D.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A.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B.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C.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D.公平正义三、简答题1.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3.简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四、论述题1.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3.如何理解“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如何理解党的十七大得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五、分析题77 材料一:1949年我国主要工业品人均占有量原煤为59公斤,落后于法国119年、德国109年、英国250年左右、美国160年以上;生铁为0.46公斤,落后于美国190年、法国和德国160年、英国210年;钢产量0.29公斤,落后于美国89年、德国94年、法国106年、英国120年以上;水泥产量1.22公斤,落后于这些国家70年至120年左右。材料二:1999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位次及人均产量的国际比较工业产品总产量居世界位次人均产量(公斤/人)中国世界平均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糖37223319棉布(平方米)①22013————粗钢①189133————煤①111832————原油①5131565————电(千瓦小时)①29232423————水泥①1416260————化肥②124256215注:①1997年数字②1998年数字资料来源:《中国信息报》2001年3月13日。(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3)结合材料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2.A3.C4.A5.B6.B7.C8.C9.C10.D11.A12.A13.D14.B15.B16.D17.A18.C二.多项选择题1.AC2.ABCD3.ABD4.AC5.ABCD6.ABCD7.ABCD8.ABCD9.ABC10.AB11.BC12.ABD三.简答题1.[答案要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它包括两层既相对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基本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77 2.[答案要点]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要求,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题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十七大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纲领的内容:(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3.[答案要点]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4.[答案要点]中共十三大对“三步走”战略作了完整表述,指出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共十五大上对原来设想的第三步战略步骤作出了进一步具体的规划,提出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三步走”战略部署: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四.论述题1.[答案要点]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二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第二,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第三,坚持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永不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第四,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2.[答案要点]77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它包含了以下内容: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3.[答案要点]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同时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党也制定了最低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就是党在现阶段的最低纲领。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方向和道路的统一,目的和过程的统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第三,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五.分析题1.[答案要点]材料一主要说明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物质基础非常薄弱。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历史使我们超越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并占主要地位的历史阶段,但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却是无法逾越的。在我国,要改变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的基本状况,实现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材料二主要说明经过50年的艰苦奋斗,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跟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总的来说,我国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也不是短时期能够解决的。即使在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后相当长时间内,我们仍然要继续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至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就需要更长的时间,我国必须经过很长的初级阶段才能进入生产力比较发达、社会主义制度比较成熟的阶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观点,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克服急躁情绪,克服各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坚持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完成初级阶段的各项任务,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77 A.改革开放B.与时俱进C.科学发展D.快速发展2.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开端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大C.十三大D.十四大3.改革的性质是()。A.中国的第二次革命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C.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4.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改革决策的理论基础是()。A.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B.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学说C.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D.敌我矛盾理论5.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A.不断改善人民生活B.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C.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D.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权益的实现6.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A.改革B.阶级斗争C.发展生产力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7.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前提。A.改革B.发展C.稳定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多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改革是()。A.一场革命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C.对传统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2.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主要有()。A.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B.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C.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完全相同D.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3.“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内容是()。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B.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C.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完善和发展D.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A.全方位B.高水平C.宽领域D.多层次5.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A.改革是动力B.发展是手段C.发展是目的D.稳定是前提6.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A.保持改革、发展、稳定的动态协调、相互促进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D.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稳定7.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主要依据就是邓小平的重要观点:()。A.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B.经济全球化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D.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8.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77 A.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B.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C.又相适应又相矛盾D.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9.实行改革开放是()。A.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B.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C.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D.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题目重复问题及用词准确问题三、简答题1.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2.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3.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四、论述题1.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2.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五、分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中国的经济改革已进行了27年,伴随着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国经济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一方面现代化的进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另一方面社会进程的种种矛盾也更为复杂和尖锐。因而对于改革就难免有争议,至少在对改革的共识上会产生严重的困难:要不要继续改革?以何种历史价值标准评价已经发生的改革?以怎样的历史价值观推动改革等等,都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同时又是社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人民网(2006年4月17日)材料2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对改革开放的怀疑论,根据无非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出现了发展和收入不平衡,部分社会人群贫富差距有所扩大,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一些腐败分子,以及在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应该说,这些问题中有一些是改革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而且所有这些问题中央和全党是高度重视的,决无丝毫掉以轻心,并已经或正在采取各种举措逐步加以解决,而且党和政府有信心、有能力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新华网(2007年10月24日)材料3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摘自《十七大报告》材料4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在继承和发展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所谓继承,就是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所谓发展,就是明确提出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77 人民网(2007年11月1日)请回答:(1)结合有关错误认识,谈谈如何正确认识改革开放。(2)结合材料,谈谈改革的性质和特点。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2007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17万亿美元,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外汇储备超过1.52万亿美元。摘自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材料2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更好地促进国内发展与改革。摘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材料3科学是无国界的,但技术永远是国家的财富,没有哪个国家会为别国去搞技术开发。——印度总统卡拉姆材料4中国是波音和空客在全球最大的目标市场之一。根据空客公司最新的预测,在2006年到2025年间,中国在飞机需求的数量和金额方面将仅次于美国,成为第二大市场……中国人想靠自己的翅膀飞翔。为了不再信赖波音和空客的飞机,中国计划制造自己的大型飞机……制造大飞机的计划已列入“十一五”规划。中国的大型喷气式客机的影响将关乎民族自豪感和全球第二大航空市场的大订单。摘自新华网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的依据。(2)分析材料3、4所反映的问题及其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2.A3.B4.C5.A6.A7.C8.B9.D10.C二、多项选择题1.ABCD2.ABD3.ABD4.ACD5.ACD6.ABC7.AD8.ABCD9.ABC三、简答题1.[答案要点]第一,改革同革命一样起着打破和消除生产力发展桎梏的作用,所以改革也是革命。第二,把改革称为革命,是从它引起社会生活广度和深度的根本性变革来看。第三,把改革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言的。2.[答案要点]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第一,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它们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第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第四,中国还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77 3.[答案要点](1)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目的);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稳定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改革和发展都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2)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应遵循的主要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但稳定是相对的,不能因为改革和发展有风险就裹足不前,这样只会导致更加严重、更加剧烈的社会不稳定。因此,需要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做到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四、论述题1.[答案要点](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第一,改革同革命一样起着打破和消除生产力发展桎梏的作用,所以改革也是革命。第二,把改革称为革命,是从它引起社会生活广度和深度的根本性变革来看。第三,把改革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言的。(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不是变革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对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进行变革。改革的目的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解放和发展,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2.[答案要点]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第一,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第三,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五、分析题1.[答案要点](1)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改革开放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只有通过发展,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得到解决。如果因为改革出现问题就否定改革而走回头路,或否定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是完全错误的。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2)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无论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来说,还是从体制重新构建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来说,改革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答案要点](1)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77 两个重要观点。第一,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第三,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2)材料3、4说在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第一,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第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立足点,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A.有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B.计划和市场各自发挥作用的市场经济C.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D.初级市场经济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A.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B.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C.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D.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3.美国著名的软件制造商微软公司的Windows98在中国的售价是1998元,在国外标价是100美元,Office2000测试版在中国要收200元的预览费,在国外仅收0.5美元的邮寄费。联想集团仅Windows操作系统的预装费,每年就要支付几个亿给微软。这表明()A.中国的软件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强B.中国的消费者比国外的消费者经济支付能力高C.谁的经济增长的知识、技术含量越高,谁就越能够在市场上居于主动地位D.中国没有自己的国产软件生产商和软件产品4.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基本政策是()A.继续鼓励、引导,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使之健康发展B.严格限制数量和规模,保护其合法收入C.严格限制投资方向和领域,不能与公有制经济竞争D.不进行任何限制,使其大力发展,与公有制经济共同成长为国民经济的主体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发挥主要依靠()A.限制其它经济的发展B.凭借行政力量的支持C.公有制经济自身在竞争中的优越性D.依靠产业政策扶持6.在经济效益与发展速度的关系上应坚持()A.速度和效益并重,不分主次B.效益放首位,速度服从于效益77 C.速度放首位,效益服从速度D.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保持快速发展7.张某应聘到一个乡镇企业担任厂长,按合同规定,除工资外,他每年还可以从企业利润中提前5%的报酬,今年他获得3万元提成,这3万元属于()A.联产计酬收入B.资金分红收入C.经营风险收入D.按劳分配收入8.按劳分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A.社会总产品分配原则B.国民收入分配原则C.生产资料分配原则D.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9.现阶段,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属于()A.国有经济B.集体经济C.个体经济D.私营经济10.国有小型企业的资产出售给内部职工,由职工入股,实行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的股份合作制度就使()A.这些企业转变为非公有制经济B.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增加C.国有资产的价值量减少D.公有制实现形式发生变化11.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具体指的是()A.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B.公有资产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的关系C.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D.公有资产的最终归属问题12.“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这两种不同提法的区别在于()A.是否把非公有制经济视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B.是否承认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C.是否认为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起主导作用D.是否认为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有所下降13.再分配注重公平主要依靠的是()A.计划机制B.市场机制C.社会机制D.政府作用14.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要有配套改革,在上层建筑领域中()A.要搞好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B.要实行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C.要打破各种形式的垄断,疏通商品流通渠道D.要建立和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二、多项选择题1.我国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的共同点是()A.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B.都主要依靠雇佣劳动来经营C.都存在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D.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77 2.按劳分配要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A.生产要素投入者应该取得相应收入B.生产要素市场迅速发展C.要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益D.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深入进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日益重要3.国家宏观调控有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两种方式,间接调控的特征是()A.主要依靠经济手段进行调控B.计划不再是宏观调控的手段C.不直接干预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D.法律规范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4.我国现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取得的收入有()A.股份公司股票持有者的股息收入 B.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投资分红收入C.集体企业职工的工资资金收入 D.房产出租者取得的租金收入6.在下列前提下,国有经济的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A.坚持公有制为主体B.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C.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D.国有经济在所有领域都是主体5.根据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含义和我国改革的经验,我国现阶段公有制在组织形式上可以采取()A.独资企业B.股份合作制C.合作社D.股份公司6.根据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含义和我国改革的经验,我国现阶段公有制在经营方式上可以采取()A.公有公营B.公有民营C.租赁D.承包经营7.国有经济的含义为()A.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即同较高的社会化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种公有制形式B.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并体现在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C.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D.要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素质8.股份制经济的性质和作用是()A.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B.社会主义性质C.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以及提高企业的资本的运作效率D.不能笼统地说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主要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9.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A.国家和集体所有的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B.公有制企业在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行业中都占有绝对的优势77 C.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D.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10.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包括()A.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B.市场经济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它可以与公有制相结合C.市场经济更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D.市场调节可以与计划调节相结合三、简答题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是什么?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是什么?4.什么是环境友好型社会?四、论述题1.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中的按劳分配?2.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什么?五、分析题材料1: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9日公布。这份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重要文件,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战略举措,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我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发端于农村。30年来,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对全国改革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决定》系统总结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成就和宝贵经验,全面评价了农村改革发展对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历史贡献,丰富和发展了改革开放的理论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三农”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新华社,2008年10月19日。材料2:77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我们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更加自觉地把继续解放思想落实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伟大实践,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提供不竭源泉。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材料来源:2008年10月31日新华网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结合材料1、2,分析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性。(2)简述当前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2.C3.C4.A5.C6.D7.C8.D9.B10.D11.C12.A13.C14.B15.C二、多项选择题1.AC2.ABCD3.ACD4.ABD5.ABC6.ABCD7.ABCD8.ABCD9.ACD10.ACD三、简答题1.[答案要点](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在宏观调控上,能把人们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好处。2.[答案要点]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3.[答案要点]首先,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其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4.[答案要点]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四、论述题1.[答案要点]77 (1)所谓按劳分配,是指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按劳动者提供劳动的质量和数量分配个人收入。(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前提条件;直接原因为劳动还是谋生手段;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物质条件。(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有自己的特点:按劳分配不是唯一的分配原则;它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统一的标准;它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它还不能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而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2.[答案要点](1)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发展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这就不可避免地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2)坚持公有制,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参与分配。(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又可以为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提供动力机制。3.[答案要点]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五、分析题1.[答案要点](1)“三农”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和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我国农村正发生新的变革,而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求紧迫。(2)指导思想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A.无产阶级专政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人民民主专政D.多党合作制度2.我国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A.宪法B.民主党派参政C.政治协商会议D.共产党的领导3.实施依法治国的核心是()。A.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C.执法必严D.违法必究4.社会主义的人权首要的是()。A.人民的参政权B.人民的自由权C.人民的平等权D.人民的生存权77 5.()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A.人民民主专政B.群众路线C.以德治国D.依法治国6.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A.人民民主专政B.人民当家作主C.依法治国D.坚持共产党的领导7.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制度形式是()。A.村民海选B.村民自治C.村民委员会D.村民小组8.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A.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B.遵循“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中国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参政9.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根本政治制度是()。A.党的代表大会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基层民主自治制度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0.人民代表大会的核心内容是()。A.一切权力属于人民B.共产党的领导C.民主、自由D.依法治国11.在我国的国家制度中,最高权力机关是()。A.国务院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最高法院D.最高检察院12.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A.普选制B.民主集中制C.议行合一D.分权制13.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问题是()。A.维护国家统一B.保障自治区域内各民族的平等C.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D.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1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就是要()。A.坚持共产党的领导B.坚持人民当家作主C.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D.坚持依法治国1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民主党派是()。A.执政党B.反对党C.在野党D.参政党16.列宁说,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这句话表明()。A.民主的实质是少数服从多数B.民主的本质是民主集中制C.民主就是人人在政治上一律平等的国家D.民主首先而且主要是指一种国家制度17.列宁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这说明()。A.公民的政治权利是受教育程度限制的B.文盲与受过教育的人不能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C.文盲由于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不能真实有效地参与政治D.文盲没有表达自身意愿和权利18.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为根本活动准则。A.四项基本原则B.宪法C.社会主义初级阶级基本纲领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19.实施依法治国的前提是()。A.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C.违法必究D.执法必严77 20.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人民民主专政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基层民主自治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二、多项选择题1.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A.长期共存B.互相监督C.肝胆相照D.荣辱与共2.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有()。A.政治协商B.民主监督C.参政议政D.政策咨询3.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是()。A.科学发展B.和谐社会C.团结D.民主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主要表现在()。A.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B.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C.取得全国政权后,担负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D.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5.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体现在()。A.从阶级结构看,人民范围具有更大的广泛性B.从政党关系看,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C.从政权组织形式看,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从要概念表述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适合于我国的国情6.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A.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B.切实保护人民利益C.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与稳定D.维护世界和平7.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有()。A.一切权力属于人民B.议行合一C.少数服从多数D.民主集中制8.在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各民主党派是()。A.友党B.无产阶级政党C.执政党D.参政党9.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我国的()。A.一项基本政治制度B.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C.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政党关系D.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性的体现10.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政治和法律基础是()。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B.接受共产党的领导C.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D.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11.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含义是()。A.中央政权统一领导下的少数民族区域自治B.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C.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D.自治区具有高度自治的特点1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依据有()。A.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长期生活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B.77 中华民族大家庭内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很早就建立了经济、文化和政治上的密切联系和交融C.中国国内民族分布的特点是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局面D.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代表了各民族的共同利益13.我国基层民主自治体系主要包括()。A.农村村民委员会B.城市居民委员会C.企业职工代表大会D.连队士兵委员会14.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A.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C.执法必严D.违法必究15.邓小平认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的依据有()。A.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B.看能否推进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C.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D.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16.民主是()。A.国家制度B.阶级的C.历史的D.具体的17.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是指()。A.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C.体现中国民主的一个重要形式D.党和国家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18.依法治国就是()。A.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据宪法和法律管理国家和经济社会文化B.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C.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与法律不因领导人而改变D.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与法律享有最高权威19.邓小平的人权思想包括()。A.人权是有阶级性的B.人权首要的是生存权C.国家主权高于人权D.社会主义人权是多数人的人权,资本主义人权是少数人的人权20.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特点有()。A.社会主义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B.是真实的民主,公开承认民主的阶级性C.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经济基础D.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形态、最完善的民主三、简答题1.为什么说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2.中国政党制度的特征是什么?3.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是什么?四、论述题1.为什么说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2.我国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3.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4.怎样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77 五、分析题1.关于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材料:材料1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首场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吴建民说,第十一届政协委员的特点,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代表性强。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有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现任中共赏领导干部,也有民主党派、工商联的各级领导干部有五大宗教团体的负责人,也有港澳各界的知名人士有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领军人物,也有民营企业家、律师、会计师等新社会阶层的代表人士。二是结构合理。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非中共委员人数占60%多,新进委员占55%以上,妇女委员占17.7%,比十届高了1个百分点。56个民族都有委员,委员的平均年龄比第十届下降近2岁。三是素质较高。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普遍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较好的群众基础和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遵纪守法,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委员占92%以上,比十届高了近7个百分点。总的看,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吸收了一大批各党派、各族、各界新的代表人士,这个新阵容显示出人民政协广泛的代表性和人才荟萃的特色。——消息来源:CCTV.com2008年3月2日材料2胡锦涛说,各民主党派具有爱国、革命的光荣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亲密友党。长期以来,各民主党派我们党团结合作,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为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各民主党派中央努力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发挥参政党作用,围绕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很多重要建议,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各民主党派发挥自身优势,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摘自新华社(2002年12月28日)材料3各民族党派、工商联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参与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协商,紧密围绕国家的中心任务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就经济和社会发展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建言献策,为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活动,取得丰硕成果。——摘自人民网(2002年12月21日)根据以上材料回答:(1)根据材料1和材料2,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及合作的主要方式。(2)根据材料3,回答政治协商的主要内容。(3)根据材料1-4,回答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特点。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2.D3.B4.D5.D6.B7.B8.C9.B10.A11.B12.B13.D14.C15.D16.D17.C18.B19.A20.B77 二、多项选择题1.ABCD2.ABC3.CD4.ABCD5.ABCD6.ABC7.ABD8.AD9.ABC10.ACD11.ABC12.ABCD3.ABC14.ABCD15.ACD16.ABCD17.ABCD18.ABCD19.ABCD20.ABC三、简答题1.[答案要点]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性质相同。人民民主专政同无产阶级专政一样,都是以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第二,作用、职能相同。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镇压敌对势力反抗,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第三,历史使命相同。都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2.[答案要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是建立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同社会主义国家国体的性质相适应,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第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纳,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3.[答案要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它是根据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第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第二,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的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第三,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四、论述题1.[答案要点]人民民主专政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第一,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中还有民族资产阶级。第二,从党派之间的关系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第三,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义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2.[答案要点]所谓“三权分立”77 ,就是把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法院和政府独立行使,同时又相互制约,维持权力均衡。这种制度相对于封建专制统治与个人独裁是一种进步,它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各党派、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有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但这种制度是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私有制经济基础、资产阶级国家性质、阶级关系和政党制度相适应的,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西方三权分立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其一,我国不存在三权分立制的经济基础。其二,我国不存在实行三权分立的历史前提。其三,我国实行的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上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方面体现了广泛的人民民主,另一方面,又保证了人民意志的统一和国家权力的统一,保证了决策的效率。历史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3.[答案要点]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4.[答案要点](1)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是为广大劳动人民所享有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形态的民主,它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它和资本主义民主的最大不同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翻身做了主人,获得了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利。社会主义民主是真实的民主。它公开承认自身的阶级性,认为统治阶级的民主就意味着对于被统治者的专政,民主和专政,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民主建设是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它的发展程度同一定的经济文化状况相关联。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形式仍不够完备,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丰富和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2)社会主义自由解决了资本主义自由无法解决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实际行使自由权利的问题。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政权在人民手中,这是最大的政治自由;公有制为主体,从经济基础上铲除了金钱对自由的束缚。与此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使人们在思想上获得了空前自由。(3)人权作为权利的一般表现形式,是社会的产物。人权的基础是生命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由于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比较落后,我们现在建设的社会主义还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民主自由人权的经济文化条件很不充分,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4)民主、自由、人权,核心是民主。公民权利的实现和发展,都要通过国家政权,依赖国家政权。只有人民掌握政权,巩固和发展政权,人民才会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民主、自由和权利。77 总之,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本质上优于和高于资本主义,在实现民主、自由和人权方面不受资本和金钱的束缚。但如同社会主义本质的充分实现需要一个过程一样,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充分实现也需要有一个历史过程,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逐步创造条件,同时需要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具体实现形式,以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当家作主。五、分析题1.[答案要点](1)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我国多党合作的主要方式有: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通过参加人大、政协,参与管理国家和参政议政;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通过多种渠道实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吸收各民主党派的无党派人士中的优秀人才到国家机关担任领导职务。(2)政治协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政治协商,就是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以及各方面的代表人士,在共同遵守宪法和基本路线的基础上,就有关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的重大问题,进行和各种形式的充分讲座,集中各方面提出的正确意见,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解决问题。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A.为人民服务B.集体主义C.诚实守信D.爱国主义2.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核心是()A.爱国主义B.团结统一C.勤劳勇敢D.自强不息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A.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B.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C.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D.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4.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表现为()A.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B.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C.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D.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依赖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不准确A.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B.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C.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D.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和吸收各国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关键是要()A.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B.弘扬爱国主义精神C.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D.发扬顾全大局、诚信友爱、扶贫济困的精神77 7.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    )A.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B.实现祖国统一   C.建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再翻一番,实现全面小康8.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是(    )A.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B.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C.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D.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9.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科学和文化艺术事业的基本方针是()A.政治第一,艺术第二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C.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D.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10.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仍然要提倡集体主义,提倡集体主义就要反对()A.个人利益B.物质利益C.按劳分配D.极端个人利益和利己主义11.党的十五大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综合国力的()A.重要标志B.重要内容C.重要基础D.重要范畴12.邓小平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问题,提出过一系列“两手抓”的论断。在这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中,关键是()A.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B.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C.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D.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二、多项选择题1.据报载,北京市XX区开展以文化育文明的活动,通过文化资源孕育文明、群众文化哺育文明、文化兴区培育文明等三种途径,营造文明城区。这是因为()A.文化和文明是没有区别的B.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构成文明C.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D.文化进步程度与文明发展水平是同步的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它的基本内容包括()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C.社会主义荣辱观D.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3.邓小平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这段话表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A.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B.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优越性的重要体现C.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保证D.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A.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B.以物质文明发展的需要为方向C.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D.四项基本原则5.与其他社会的精神文明相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新型的精神文明,其特点是()77 A.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B.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成果归人民所有C.它是以超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方式而保证物质文明的发展方向D.它批判继承了以往人类精神文明的全部优秀成果6.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方面,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主要表现在()A.思想道德建设为教育科学事业提供了马列主义指导思想B.科学文化知识帮助人们接受马列主义C.用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观念鼓励人们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科学知识的水平D.科学文化知识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7.文艺工作要坚持“双百”方针,就是鼓励()A.多出精品B.多元化C.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D.文艺可以脱离政治8.下列选项中,正确的观点是()A.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B.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宣扬个人主义,这是市场经济本身的要求C.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已不现实,取而代之的必然结果是“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D.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精神文明,应当引导人们形成把国家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个人正当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9.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内容是()A.正确把握“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核心B.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体主义原则,加强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C.发扬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观D.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10.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其内涵是()A.指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发展市场经济服务B.指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C.人民是社会的主人,社会主义文化应属于人民,为人民服务D.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是()A.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B.繁荣学术和文艺C.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D.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77 三、简答题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是什么?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意义是什么?四、论述题1.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2.为什么说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五、分析题材料1:从2002年10月开始,中央电视台每年推出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在社会上均引起强烈反响。从人民公仆郑培民、航天英雄杨利伟、独臂英雄丁晓兵、爱心歌手丛飞,到乡邮递员王顺友、好军医华益慰、自立自强的优秀大学生洪战辉、70多年前参加长征的红军群体等,虽然他们的身份不同,经历不同,但他们的故事都让人热泪盈眶,震撼人们的心灵。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摘自:《理论热点面对面·2007》材料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摘自:《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结合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结合材料1和2分析,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3)如何才能做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77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2.A3.B4.D5.C6.C7.A8.B9.B10.D11.A12.A二、多项选择题1.BCD2.ABCD3.ABCD4.ACD5.ABD6.ABCD7.AC8.AD9.ABCD10.BCD11.AD12.ABCD13.ABCD三、简答题1.[答案要点]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精神文明建设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它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保证,主要表现在:第一,精神文明建设是使物质文明和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第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第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第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还是社会主义中国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实现中华民族在世界腾飞的重要精神条件。2.[答案要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它鲜明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具有重大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四、论述题1.[答案要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其意义主要体现在:(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同时也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具体而言: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中央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我国现阶段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形势,向全党提出的重大任务。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2.[答案要点]77 新时期以来,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原有的一些道德规范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形成,从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因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非常紧迫的现实任务。五、分析题1.[答案要点](1)中国要实现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和追求,必须确立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旗帜鲜明地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2)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概括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一个科学体系,其基本内容有: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第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第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丰富的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概念是在()A.2002年十六大B.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C.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D.2005年2月胡锦涛重要讲话2.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上,中共十六大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而提出的相关口号是()A.经济更加发展B.民主更加健全C.科教更加进步D.社会更加和谐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是()A.民主法治B.自由民主C.公平正义D.社会稳定77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新阶段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大战略举措。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A.1000美元B.2000美元C.3000美元D.1000~3000美元5.相对于和谐社会的社会目标而言,小康社会主要是指()A.经济上的目标B.生活上的目标C.整体性目标D.政治上的目标6.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A.具体内容B.方针政策C.指导思想D.行动纲领7.19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过《全世界和谐》一文,最早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马克思批判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有益思想,提出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的具体设想是()A.自由平等的生产者联合体B.自由人联合体C.重建个人所有制D.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我们党的执政基础中突出强调的是()A.经济基础B.政治基础C.阶级基础D.社会基础9.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和本质都是()A.公平和正义B.以人为本C.协调发展D.和谐二、多项选择题1.2003年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为标志,我国进入了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具有密切联系的两大特点是()A.重要战略机遇期B.黄金发展期C.矛盾凸显期D.社会动荡期2.根据2005年2月胡锦涛重要讲话的论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是()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B.诚信友爱、充满活力C.自有幸福、互助合作D.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3.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实现了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的飞跃。这个“四位一体”是指()A.经济建设B.政治建设、文化建设C.和谐社会建设D.国防建设、党的建设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主要是指()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B.党在执政理念上的新发展C.在新世纪新阶段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的迫切需要D.巩固执政党地位的必然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重要保证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其中主要是指()77 A.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B.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加强和谐社会的政治法律保障C.发展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D.和谐社会建设不断为以上“三个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6.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方面的内涵特征或基本思路中,社会公平正义极为重要,它是()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B.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C.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要义D.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7.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公平正义就是()A.社会各方面利益得到妥善协调B.人民内部矛盾及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C.弱势群众的基本利益得到切实保障D.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与实现8.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诚信友爱就是()A.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B.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C.全社会形成普遍的团结认同D.人与人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9..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充满活力就是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A.创造愿望得到尊重B.创造活动得到支持C.创造成果得到肯定D.创造才能得到发挥10.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安定有序就是()A.社会组织机制健全B.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C.人民群众安居乐业D.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三、简答题1.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是什么?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3.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四、论述题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机统一的?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意义?五、分析题材料1:惠山区堰桥街道城塘村村民王涌明,因长年患重症失去劳动能力,去年全家5口人一年的收入只有1.5万元,虽略高于低保标准,但一家老小生活依然十分拮据。令老王暖心的是,今年3月,惠山区在无锡率先启动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工程,3000元临时救助款如及时雨,为窘迫的家庭送来了甘露。暖心的,绝不仅仅王涌明一家。就业培训政府买单,百姓收入一路攀高,“五保”77 老人安享晚年,农民看病可以报销,公交线路四通八达……这一年里,老百姓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了这样的幸福感受。《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综述》,新华网,2008年10月28日。材料2:近日,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重庆市江津区的徐云贵老人,写下平生第一篇散文,歌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原来,老人2007年患脑溢血住院用去1.2万元,却拿到了1.075万元的报销款。2007年,全国2448个县(区、市)里有7.3亿像徐云贵一样的农村居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到86%,累计受益人次接近2亿。这种合作医疗制度作为党和政府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举措之一,受到了广大农村居民的热烈欢迎。摘自:《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说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实现公平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是什么?【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2.D3.C4.A5.A6.C7.B8.D9.B二、多项选择题1.BC2.ABD3.ABC4.ABCD5.ABCD6.ABCD7..ABD8.AB9.ABCD10.ABCD11.ABD12.ABCD三、简答题1.[答案要点]第一,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第二,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2.[答案要点]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上述六条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3.[答案要点]77 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第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第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第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第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面健康水平;第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4.[答案要点]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第二,经过新中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必要的物质保证;第三,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化解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四,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是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四、论述题1.[答案要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机统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的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本世纪头20年,也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较近的阶段性目标,建设和谐社会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都要努力坚持的目标。(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条件。(3)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途径。建设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营造和提供一种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机制,这是达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途径。2.[答案要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就其理论意义而言,第一,它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它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它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2)就其实践意义而言,第一,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五、分析题1.[答案要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2.[答案要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首先,必须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并为其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77 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1955年5月,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以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的是()A.毛泽东B.刘少奇C.周恩来D.朱德2.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将我党一系列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概括为()A.“一纲四目”B.“四个坚持”C.“一国两制”D.“九二共识”3.在()中,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B.党的十二大报告C.党的十二大闭幕词C.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公报4.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标志着我们党对台湾政策的重大转变A.《告台湾同胞书》B.《汪辜会谈共同协议》C.《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D.《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5.在()中,最早提出两岸实现“三通”建议A.《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B.《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C.《告台湾同胞书》D.《汪辜会谈共同协议》6.“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最早针对()提出来的A.香港问题B.澳门问题C.台湾问题D.钓鱼岛问题7.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概念的是()A.毛泽东B.周恩来C.叶剑英D.邓小平8.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B.一国两制C.和平统一D.台湾事实上的主权独立9.“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A.和平统一B.一个中国C.两种制度D.和平发展10.“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用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A.独立自主原则B.高度自治原则C.和平共处原则D.四项基本原则11.台湾问题的实质是()A.中美关系问题B.中国的内政问题C.中日关系问题D.殖民统治遗留的问题12.香港、澳门问题是()A.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B.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C.冷战遗留下来的问题D.二战后产生的问题13.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首脑在北京正式签署的是()A.《中英两个贸易协定》B.《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C.《中英建交公报》D.《关于历史问题的联合声明》77 14.()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打破了两岸长期的隔绝状态A.1979年B.1984年C.1986年D.1987年15.()在新加坡举行的“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A.1984年B.1993年C.2000年D.2005年16.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的关于发展海峡两岸关系,推动祖国统一进程的重要讲话是()A.《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B.《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C.《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D.《告台湾同胞书》17.()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主权。A.1995年7月1日B.1999年12月20日C.1997年12月20日D.1997年7月1日18.()中葡两国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历经400多年沧桑的澳门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A.1997年7月1日B.1998年12月20日C.1999年12月20日D.2000年10月1日19.2005年3月14日,十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是()A.《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B.《反分裂国家法》C.“江八点”D.“胡四条”20.2006年4月,胡锦涛提出,()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A.求同存异B.经贸交流C.建立互信D.和平发展二、多项选择题1.台湾问题是()A.第二次世界大战遗留下来的问题B.殖民统治遗留下来的问题C.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D.中国的内政问题2.台湾问题产生50余年来,我们党和政府对方针政策经历了()两个重要历史时期A.解放台湾B.和平发展C.和平统一D.经贸交流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针对台湾问题,我们党和政府先后提出了()A.“叶九条”B.“邓六条”C.“江泽民八项主张”D.“胡锦涛四点意见”4.一个中国是()A.指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C.发展两岸关系的基础D.实现祖国统一的基础5.在台湾问题上,我们坚决反对()A.“两个中国”、“一中一台”B.“台湾独立”C.“一边一国”D.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6.“一国两制”的“两制”是指()A.国家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B.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C.两个对等的政治实体D.两个对等的政府7.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但不能享有独立的()A.行政管理权B.外交权C.立法权D.国防权8.两岸“三通”是指()77 A.通航B.通商C.通邮D.通行9.香港、澳门回归祖国()A.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整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大步伐B.表明了中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强意志和决心C.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卓越能力D.充分说明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性10.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的机构是()A.海峡两岸关系协会B.海峡两岸航空业者协会C.海峡两岸旅游业者协会D.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11.2005年3月,胡锦涛提出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意见是()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绝不动摇B.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C.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D.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12.2005年4、5月间,中共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先后邀请()率团访问大陆,达成多项共识,开创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局面A.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B.亲民党主席宋楚瑜C.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D.新党主席郁慕明三、简答题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有哪些?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是什么?3.新形势下如何努力实现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四、论述题1.为什么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2.试述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五、材料分析题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已成为国共两党的共同语言。但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我们希望国共两党共同完成民族统一,大家都对中华民族作出贡献。”《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页。材料2“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一九四九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促进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仍然是所有中国人的神圣使命和崇高目标。”“早期完成祖国统一,是中华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无限期拖延统一,是所有爱国同胞不愿看到的。”《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18-419、423页。材料3“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绝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摘自:《十七大报告》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1)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其实质是什么?(2)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第五条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77 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第六条国家采取下列措施,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一)鼓励和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增进了解,增强互信;(二)鼓励和推动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直接通邮通航通商,密切两岸经济关系,互惠互利;(三)鼓励和推动两岸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四)鼓励和推动两岸共同打击犯罪;(五)鼓励和推动有利于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的其他活动。国家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权利和利益。第八条“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摘自:《反分裂国家法》根据材料请回答:(1)两岸关系的现状是什么?(2)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发展两岸关系的基本立场是什么?【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2.A3.A4.A5.C6.C7.D8.A9.B10.C11.B12.A13.B14.D15.B16.B17.D18.C19.B20.D二、多项选择题1.CD2.AB3.ABCD4.ABCD5.ABCD6.AB7.BD8.ABC9.ABCD10.AD11.ABCD12.AB三、简答题1.[答案要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有十个方面的内容:(1)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2)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3)高度自治。祖国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2.[答案要点](1)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2)加强经济上的交流与合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3)在“九二共识”77 基础上进行两岸对话和谈判,开展平等协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台湾任何政党,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流对话、协商谈判,什么问题都可以谈。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4)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宿。鼓励两岸同胞加强交往,加强经济文化交流,继续拓展领域,提高层次,做好“三通”,使彼此感情更融合、合作更深化。(5)两岸双方应当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四、论述题1.[答案要点](1)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仁人志士的执著追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担当起中华民族解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因此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3)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把捍卫民族尊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作为自己神圣的历史使命,并带领中国人民为之英勇奋斗。2.[答案要点]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围绕台湾问题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重要论断和主张,丰富和发展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1)明确提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坚定地捍卫一个中国原则。(2)在坚持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基础上,提出“文攻武备”的总方略。(3)首次提出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创造性地发展了关于两岸谈判的主张。(4)将做好台湾人民工作提升到“完成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的战略高度,努力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5)指出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6)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阐述了解决台湾问题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强调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强综合国力。五、材料分析题1.[答案要点](1)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败国民党统治集团,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集团退踞台湾后,在美国的扶持下,与大陆长期分裂对峙,台湾问题由此产生。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祖国统一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台湾问题产生5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领导中国人民同一切阻碍破坏祖国统一的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不断推进祖国统一的进程。2.[答案要点](1)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1949年以来“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这就是两岸关系的现状。两岸关系现状的这一定义,丰富了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2)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绝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在这一基本立场的基础上,经过不懈的努力,开拓了两岸关系的新局面。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77 【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A.三个世界战略B.两个中间地带战略C.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D.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2.()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A.1946年B.1960年C.1974年D.1978年3.在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中,日本属于()A.第二世界B.第一世界C.第三世界D.哪一类都不属于4.()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上真正大的、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A.1984年B.1985年C.1982年D.1987年5.邓小平强调,应当把()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和解决问题A.“反恐”B.战争C.环境D.发展6.党的()确认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A.十大B.十一大C.十二大D.十三大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40余年的世界格局是()A.美国独霸B.苏联独霸C.两极格局D.多级格局8.在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与单边主义的斗争中,()仍然是关键因素A.政治力量B.经济力量C.文化力量D.军事力量9.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A.政治因素B.经济技术C.文化因素D.军事因素10.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A.根本动力B.重要推动力C.影响力量D.平衡力量11.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外交战略是()A.“一边倒”B.“一条线”C.“另起炉灶”D.与大国结盟12.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依据是()A.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B.相互尊重主权的领土完整原则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13.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A.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B.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C.发展对外经济关系D.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1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是()A.互相支持B.国家主权平等C.共同发展D.相互合作15.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是()A.加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与合作B.加强同发达国家的团结与合作C.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团结与合作D.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二、多项选择题1.根据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下列属于第一世界的是()A.欧洲B.美国C.日本D.苏联2.邓小平对时代主题判断的基本点是()A.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C.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77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3.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A.求和平B.要解放C.谋发展D.促合作4.()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A.总体发展、局部贫穷B.总体和平、局部战争C.总体缓和、局部紧张C.总体稳定、局部动荡5.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这是因为()A.霸权主义已经受到遏制B.全球总体上保持和平稳定,但世界还很不安宁C.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D.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6.当今世界,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主要表现在()A.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B.全球经济失衡加剧C.南北差距拉大D.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7.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A.政治上尖锐对立B.军事上全面对峙C.经济上封锁与反封锁D.意识形态上演变与反演变8.新技术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推动力,这是因为()A.它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财富的增长速度,使各国在世界寻找资源和市场B.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和生产过程的分解,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创造了机会C.通信技术发展大大缩短了各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D.运输业的发展降低了商品和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成本9.关于经济全球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它推动了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的增长B.它增多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C.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D.它使各国互惠互利10.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的经济全球化A.平等B.互惠C.共赢D.共存11.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A.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B.是基于中国现在实力弱小的必然选择C.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D.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12.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的外交方针有()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一边倒”D.“一条线”13.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包括()A.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D.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14.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要做到()A.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B.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C.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77 D.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15.通过不断努力,中国已经在国际社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主要表现在()A.中国是负责任的国家A.中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国家C.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D.中国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三、简答题1.简述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2.邓小平外交思想包括哪些基本内容?3.简述十六大以来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发展。四、论述题1.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2.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五、材料分析题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传统学派认为,单极从根本上是不稳定的,美国任何轻微的违规之举都有可能引发危险的动荡。我认为情况正好相反:单极是持久的,也是和平的,最大的危险是美国的行动太少。作为一个拥有无可争议的优势的国家,美国比任何国家更有可能轻视这一国际系统和总的挑战。但由于这一系统是围绕美国建立起来的,这就要求美国进行约束和管理,美国对挑战的反应及提出的法令越有效,这一系统将越长久和越稳定。——摘自[美]威廉·沃尔弗斯:《稳定的单极世界》评析上述材料提出的观点及其实质并论述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反全球化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也是逐步发展成为世界范围的一种有组织、有规模、有目的的社会运动,已成为当前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现象,各种反全球化力量将继续存在并呈扩大之势,在更广的范围内继续对全球化进行批评和抗议,其声音和力度还将会逐步走高。为扩大影响和施加压力,各种形式的反全球化活动还会频繁发生,但反全球化将加强行动协调,逐步走向国际化、理性化和机制化。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1)“反全球化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2)如何全面看待“反全球化运动”?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不出几年,中国就会成为世界上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而且它正在朝着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军事大国的方向前进……中国是一个未得到满足的、雄心勃勃的大国,它的目标是支配亚洲,其办法不是入侵和占领邻国,而是使自己远比邻国强大,从而使东亚发生的一切都必须至少得到中国的默许。摘自[美]理查德·伯恩斯坦、罗斯·芒罗:《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材料22003年10月7日温家宝总理出席了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首届东盟商业与投资峰会,并发表了题为《中国的发展和亚洲的振兴》的演讲。他强调,发展是实现亚洲振兴的必由之路,积极促进亚洲的发展振兴与和平稳定,是中国的既定方针。“睦邻”、“安邻”和“富邻”是中国实现自身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睦邻”77 ,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亲仁善邻、以和为贵的哲学思想,在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的原则下,共筑本地区稳定、和谐的国家关系结构。“安邻”,就是积极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坚持通过对话合作增进互信,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分歧,为亚洲的发展营造和平安定的地区环境。“富邻”,就是加强与邻国的互利合作,深化区域和次区域合作,积极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与亚洲各国实现共同发展。这是我们领导人对党的十六大确定的“以邻为善,与邻为伴”重要方针的第一次具体阐述,是对近年来我国周边外交实践新的概括和总结,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睦邻外交政策。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1)如何理解“‘睦邻’、‘安邻’和‘富邻’是中国实现自身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依据上述材料的论述,评述“中国是一个未得到满足的、雄心勃勃的大国,它的目标是支配亚洲”这一观点。【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C3.A4.B5.D6.D7.C8.D9.B10.B11.B12.A13.B14.B15.D二、多项选择题1.BD2.ABCD3.ACD4.BCD5.BCD6.ABCD7.ABCD8.ABCD9.ABC10.ABCD11.ACD12.ABC13.ABCD14.ABCD15.ABCD三、简答题1.[答案要点]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2.[答案要点]21世纪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强调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推动国际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贡献。一、论述题1.[答案要点]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第一,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选择。第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第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第四,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2.[答案要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共同发展,需要世界人民持续不懈的努力。具体说: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第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第三,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第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77 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各国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五、材料分析题1.[答案要点](1)上述材料提出的“单极稳定论”,主张建立由美国“约束和管理”世界的单极格局。其实质是为美国独霸世界提供理论支持。一国主导的单极世界违背各国人民的意愿和利益,常常使世界不得安宁,严重阻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不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相反,多极世界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2)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主张多极化的国家和地区集团力量在增强;美国想建立单极世界,但力不从心,也遭到越来越多的反对。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曲折的、长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2.[答案要点](1)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些发展中国家被边缘化。西方发达国家虽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但也面临着其带来的一系列新的社会经济问题的挑战,造成新的社会不公和“新贫困”现象。(2)我们需要的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反全球化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促使国际社会对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反思,有利于促使全球化朝着更加公正、合理、透明、可控的方向健康发展,进而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但反全球化运动也有偏激甚至消极的一面。有些反全球化群体只注重集团利益,目标偏激,抗议活动的方式简单、生硬、甚至粗暴,表现出极端主义的倾向。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是()。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知识分子D.私营企业主2.工人阶级先进性的最根本体现在于它是()。A.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B.先进生产力的代表C.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D.我国的领导阶级3.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数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是()。A.知识分子B.共产党C.农民D.解放军4.党总结了建国后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确立了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重要地位,是在()。A.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B.十一届六中全会以后C.中共十五大以后D.中共十六大以后5.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四者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地位的是()。A.劳动B.知识C.人才D.创造6.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77 A.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础上B.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基础上C.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础上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础上7.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C.祖国统一D.各民族共同繁荣8.把“四个尊重”作为一项重大方针,其着眼点在于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A.实事求是B.群众路线C.改革开放D.以人为本9.1929年,在古田会议上,()明确规定红军的性质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A.朱德B.毛泽东C.周恩来D.陈毅10.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段话阐明了我们党和军队的宗旨是()。A.实事求是B.一切从实际出发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D.虚心向群众学习11.在党和军队的关系上,我军的根本原则和制度是()。A.民主建军B.党指挥枪C.军民一致D.官兵一致12.军队建设的基础是()。?A.革命化B.现代化 C.正规化D.信息化13.新军事变革的本质和核心是()。A.武器装备智能化B.改善军队组织结构 C.提高军队素质D.信息化二、多项选择题1.工人阶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阶级。因为他们是()。A.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B.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C.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D.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是()。A.工人B.私营企业主C.知识分子D.农民3.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A.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B.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C.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D.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4.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A.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B.各民族人民在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C.各民族人民的内部矛盾D.宗教信仰的差异5.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的新型民族关系。A.平等B.团结C.互助D.和谐6.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存在的宗教问题,关键是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充分认识()。77 A.宗教存在的长期性B.宗教问题的群众性C.宗教问题的差异性D.宗教问题的特殊复杂性7.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强调,我们的战略方针是积极防御。就是说()。A.对外不搞侵略B.不去控制别的国家C.力求避免战争D.力争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8.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加强人民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两个历史性的课题展开建设,即()。A.精简军队规模,提高军队素质的精兵政策B.打得赢C.加大科研力度,加快军队装备的技术更新D.不变质9.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是()。A.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B.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C.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利的战略支撑D.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10.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A.尊重人才B.尊重知识C.尊重劳动D.尊重创造11.加强军队全面建设的原则是()相统一。A.革命化B.正规化C.现代化D.信息化1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A.队伍迅速壮大B.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C.岗位流动加快D.工人开始在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1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农民群众,这是由()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A.工农联盟B.农村C.农业D.农民14.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依靠广大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做到()。A.不断提高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极端重要性的认识B.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和民主权利C.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D.教育、引导、支持农民,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1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社会阶层主要有()。A.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B.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C.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D.中介组织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16.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我国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已被消灭,但是民族问题仍然存在,这是因为()。A.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B.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上形成和遗留下来的民族问题不可能短时间内解决完毕C.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发展差距较大D.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颠覆、破坏的活动依然存在三、简答题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77 2.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3.如何理解“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基本方针?4.如何理解国防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5.如何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协调?6.如何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四、论述题1.如何理解新时期爱国主义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2.如何理解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五、分析题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中国火箭之父钱学森,被公认为世界级的科技伟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空军高度赞扬钱学森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无法估计的贡献”。1950年7月,已经下定决心返回祖国的钱学森,会见了主管他科研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并说准备立即动身回国,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意放他回中国。”钱学森不顾生命安危,历尽曲折,回到祖国。《邓小平理论普及读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4页。(1)结合本案例谈谈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2)谈谈你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1031页。党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创造历史的科学原理。人民要求拨乱反正,要求安定团结,要求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党正是集中了人民的意志,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把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重新引上康庄大道。《十二大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15页。(1)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民”这个概念的理解。(1)如何正确理解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2.B3.C4.A5.A6.A7.D8.B9.B10.C11.B12.C13.D二、多项选择题1.ABCD2.ACD3.BC4.BC5.ABCD6.ABD7.ABCD8.BD9.ABCD10.ABCD11.ABC12.ABC13.BCD三、简答题1.[答案要点]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2.[答案要点]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77 3.[答案要点]贯彻执行“四个尊重”方针是时代发展对党的和国家提出的新的要求;贯彻执行“四个尊重”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贯彻执行“四个尊重”方针,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贯彻执行“四个尊重”方针,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4.[答案要点]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力量。5.[答案要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搞上去,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实现国防技术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使国防和军队发展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积极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路子。6[答案要点]第一,按照信息化的要求,积极创新发展军事理论。第二,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培养高素质新型人才。第三,继续对我军的体制编制进行改革,使之更趋合理。第四,围绕建设信息化军队、答应信息化战争的目标,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式发展。第五,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四、论述题1.[答案要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一个巨大优势。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统一战线仍然是无产阶级政党总路线和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改革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分艰巨的事业,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完成统一祖国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也需要团结各方面的力量。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绝不能丢掉;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绝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决不能动摇。2.[答案要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首先,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为新的阶层的产生提供了制度基础。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再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大批被分流出来的职工和农民纷纷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其中一些人成为私营企业主或个体户。五、分析题1.[答案要点](1)钱学森是中国千千万万个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他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案例告诉人们,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科技力量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知识分子在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中承担重大历史责任。尤其是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这一重要地位,决定了知识分子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特殊重要作用。知识分子是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依靠知识分子推动科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77 (2)知识是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人才是知识资源的载体。知识分子作为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是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和核心力量。依靠知识分子,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必须努力营造更加有利于知识分子施展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必须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积极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在政治上对知识分子予以充分的信任,使其更好地承担起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答案要点]  (1)“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属于人民的范畴,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2)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A.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组织路线B.民主集中制C.集体领导与分工合作制D.群言堂与一言堂相结合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A﹒解放全人类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C﹒实现共产主义D﹒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3.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根本的是()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C.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批评和自我批评D.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4.判断政党的阶级性()A﹒主要看它在实践中所体现的阶级利益B﹒看它由哪些阶级成员组成C﹒看它的名称和公开声明D﹒看它产生的时代5.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是通过()A﹒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实现B﹒法定程序使自己的路线和政策成为国家意志来实现的C﹒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来实现的D﹒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建议来实现的6.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由()A﹒党的目标决定的B﹒党的路线决定的C﹒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D﹒党纲党章规定的77 7.一个政党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是否起促进作用,取决于该党是否()A﹒取得执政地位B﹒代表先进生产方式C﹒维护无产阶级利益D﹒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8.()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A﹒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B﹒组织和领导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C﹒坚持民主集中制,选拔德才兼备的人组成各级领导班子D﹒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9.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属于思想领导的是()A﹒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B﹒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C﹒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提出要把党建设成坚强的领导核心10.“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这名话说明了()A﹒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B﹒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环节C﹒没有共产党就是没有新中国D﹒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具有先进性11.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A﹒改善党的领导B﹒统一党的领导C﹒服从党的领导D﹒强化党的领导12.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治国必先治党”是因为()A﹒党内存在严重的腐败问题B﹒党中央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C﹒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D﹒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13.()是党宗旨的根本体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A﹒立党为公,执政为民B﹒坚持与时俱进C﹒坚持党的先进性D﹒坚持从严治党14.改革党的领导体制的关键是()A﹒正确处理党政关系,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B﹒正确处理党与人大的关系问题C﹒正确处理党与宪法的关系问题D﹒正确处理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问题15.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A﹒放松思想工作B﹒脱离群众C﹒忽视民主D﹒组织涣散16.加强和改进党的组织建设,重点是()A﹒坚持和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B﹒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C﹒把党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D﹒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17.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主要议题是()A﹒关于反腐败问题B﹒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C﹒关于党的先进性建设问题D﹒关于党的作风建设问题18.党的全部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A﹒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保持党的先进性C﹒实现自己的最高纲领D﹒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二、多项选择题77 1.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体现在()A.各级政权机关都处在党的统一领导下B.党管干部C.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D.党代行国家机关的某些职能2.中国共产党既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是()A.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和动态发展的要求B.解决了党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C.更加强调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D.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和要求3.十六大修改后的党章,明确规定()A﹒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B﹒中国共产党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C﹒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D﹒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质,就是要()A﹒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B﹒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C﹒发挥中国共产党总缆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D﹒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5.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新时期党的建设主要包括思想建设和()A﹒组织建设B﹒作风建设C﹒制度建设D﹒反腐倡廉建设6.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如何,是关系到党的兴衰成败和党的生死存亡的一个根本政治问题。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密切党群关系,是因为()A﹒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C﹒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D﹒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7.新时期党的建设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A﹒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B﹒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C﹒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D﹒加快发展党员、增加党员数量8.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历史使命,这是因为党()A﹒有科学的指导思想B﹒有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C﹒有拒腐防变的能力,党内已经没有腐败现象D﹒有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9.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A﹒理论联系实际B﹒密切联系群众C﹒批评和自我批评D﹒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0.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是()A﹒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B﹒继续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C﹒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D﹒继续保持党的执政地位11.党的领导包括()A﹒政治领导B﹒思想领导C﹒组织领导D﹒经济领导12.进入新世纪,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的三大历史任务是()A﹒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B﹒完成祖国统一C﹒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D﹒实现党的现代化77 13.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积累的成功经验主要有()A﹒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B﹒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C﹒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D﹒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4.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的问题是()A﹒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B﹒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C﹒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D﹒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15.中国共产党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要坚持()方针A﹒标本兼治B﹒综合治理C﹒惩防并举D﹒注重预防16.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做到()A﹒权为民所用B﹒情为民所系C﹒利为民所谋D﹒一切听从群众的17.新世纪新阶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主线是()A﹒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B﹒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C﹒加强党的宗旨教育D﹒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18.党的全部工作的根本立足点是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因为()A﹒它关系党执政的全局B﹒它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C﹒它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D﹒它关系社会安定的全局19.党的组织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A.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B.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C.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D.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20.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具有特殊重要性,因为党面临()A.执政的考验B.改革开放的考验C.发展市场经济的考验D.和平演变的考验21.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A.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B.它是否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C.它的成员是否主要来自工人阶级D.它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2.加强党的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我们党的()A.政治思想优势B.组织优势C.作风优势D.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优势三、简答题1.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两个先锋队”?2.为什么说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全部工作的根本目的?3.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4.为什么要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四、论述题1.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2.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改善党的领导?3.新世纪新阶段如何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五、分析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77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领导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在进行出发的准备工作时,毛泽东对周围的人说:“同志们,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出发前,毛泽东只睡了四五个小时。他兴奋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917页。材料2古人云:“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中央领导同志高瞻远瞩,洞悉目前存在的问题,告诫全党同志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陈顺武:《居安思危》,载《人民日报》,2002年12月27日。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进京“赶考”所指的问题是什么,有何现实意义?【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B3.D4.A5.B6.C7.B8.D9.C10.A11.A12.D13.A14.A15.B16.B17.B18.A二、多项选择题1.ABC2.ABCD3.ABCD4.ABD5.ABCD6.BCD7.AC8.ABD9.ABC10.AC11.ABC12.ABC13.ABCD14.ABCD15.ABCD16.ABC17.BD18.ABCD19.ABCD20.ABCD21.ABD22.ABD三、简答题1.[答案要点]党的十六大通过的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是因为:第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首先,中国共产党是以工人阶级基础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其次,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中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其三,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的。第二,中国共产党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首先,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其次,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其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两个先锋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2.[答案要点]第一,根本立足点是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始终关系党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第二,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宗旨的根本体现,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才能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依据,尊重群众的意愿,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需求,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把它落实到党的一切执政活动和各项工作中去。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77 3.[答案要点]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条件下,必须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第一,这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应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顺利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第二,这是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相继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警示。第三,这是进一步提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四、论述题1.[答案要点]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答案要点]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是辩证统一的。坚持党的领导要解决的是社会主义事业要不要党的领导,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改善党的领导所要解决的则是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好地实现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问题。不坚持党的领导,就谈不上改善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因为:第一,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历史性大变动之中,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从国内看,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之中,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三,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以上这些,都需要改善党的领导加以解决。五、分析题1.[答案要点]中国共产党从夺取政权转向治理天下的那一刻起,如何经受执政的考验,便成为其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对即将要面临的考验早已有了充分的准备。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把执政比作“进京赶考”,强调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学经济工作,从作风和本领两个方面提出了党的执政能力问题。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是我党执政后始终面临和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几十年的正反经验表明,执政党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掌好权,用好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2.[答案要点]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准确把握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应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顺利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是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内在要求;是深刻总结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经验教训得出的必然结论;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环节。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