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7.00 KB
  • 2022-04-22 11:26:32 发布

毛概参考答案(made by 09金工).doc

  • 3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客观题部分:第一章1、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概念的是毛泽东2、毛泽东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3、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哪一次会议确立的?七大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6、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7、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因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中国革命进程中实践经验的总结9、毛泽东同志把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哪两部分民族资产阶级,官僚买办资产阶级10、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强调全面发展,要求协调发展,主张可持续发展11、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必须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第二章12、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实事求是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涵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14、与时俱进的基本要求是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1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关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一个思想内涵丰富、理论形态完备的有机统一体,把握其关系,可以进一步增强全面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第一,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前提和条件。历史和逻辑都告诉我们,只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才能真正达到实事求是。第二,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根据和目的。解放思想的目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新的基础上使我们的认识符合新的情况,做到新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实质就是从不断变化的实际出发,探求和揭示客观事物的新属性、新联系、新规律,从而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而,离开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就会失去方向。第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是相互包含、相互依存的。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各自从对方反思自身,完善自身,各自包含对方的因素。只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达到与时俱进。第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探索永无止境。思想路线的本质在于创新,在于不断地研究新问题,在探索中前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与时俱进强化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创新内涵。16、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1)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讲的是群众观点,包括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和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这样四个方面。(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主要讲的是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是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过程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领导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1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无产阶级的领导1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没收封建地主土地归农民20、“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土地革命21、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22、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23、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和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24、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是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25、革命统一战线的最根本的问题是领导权问题26、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是工农联盟27、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理论最核心的内容和最主要的特点是着重从思想上建党28、中国共产党各方面建设的基础是作风建设29、解决党内矛盾和正确进行党内斗争的基本方法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第三章3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3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构成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同私人资本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具有社会主义性质)32、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上,党内存在的错误倾向有毕其功于一役,二次革命论,“无间断革命”33、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是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34、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35、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四大家族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多选)36、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是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根据地建设——(多选题)37、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正确)38、革命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性质和关系 两个联盟: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性质:前者是在阶级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劳动阶级的联盟,是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的主体;后者是被剥削者与剥削者之间的联盟。两个联盟的关系是:整个说来,统一战线本身就是这两个联盟的对立统一,必须正确处理这两个联盟的关系。第一个联盟是基本的、主要的,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在巩固和发展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第一个联盟的同时,也必须注意统一战线的第二个联盟,特别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具体地说,即:第一,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它真正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第二,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第三,正确地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他们相互促进。第四章39、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没收官僚资本40、为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的是建立了国营经济41、1951年~1952年开展的“三反”运动是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4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43、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政策是对民族资产阶级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44、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公私合营阶段和平赎买的形式是四马分肥45、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是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46、制定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依据是过渡时期的总路线4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残余之间的矛盾48、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经济所采取的政策是利用、改造、团结49、1954年12月,中共中央提出的农业合作化时期的阶级政策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限制并改造富农50、我国农业合作化的三个步骤是(一)建立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农业生产互助组。(互助组)(二)建立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合作社。(初级社)(三)组织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合作社。(高级社)51、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遵循的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5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53、建国头三年,我国建立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主要有国营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合作社经济主观题部分: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形成、内涵、历史地位)答: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1938年 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马克思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1、党在幼年时期,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准备不足,使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遵义会议后,党的理论和实践逐步走上了正确的轨道;2、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4、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5、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是毛泽东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中国化,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的具体实践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从而用“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具体行动;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其基础是中国人民的实践。此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包括要运用马克思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从而达到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践之完整的、统一的、深入的理解和把握。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文化传入中国,要使它能为中国人民广泛接受,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寻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而得以生长和繁荣起来。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地位(重要意义):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探索,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志和愿望,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同时期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坚持与发展的统一。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及其特点答:一、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其包含以下几个层次:1、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邓小平理论的鲜明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3、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4、邓小平理论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邓小平理论不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进行探索和思考。他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邓小平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邓小平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除了上面指出的几个方面,邓小平理论体系中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三、邓小平理论体系的特色:1、自主发展的立场;2、辩证创新思维;3、和外强中的导向;4、协调兼容的度量;5、求是务实的风格;6、改革开放的精神。2、信息网络化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影响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拉近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距离,无论空间距离的远近,信息的传递都实现了点对点的即时交流,足不出户,也能了解天下事。资迅的及时互动交流,使远在偏僻的农业生产者也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调整生产结构;在学习方面,通过网络远程教育,使求学者随时选择学习的时间,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在工作方面,特别是政府部门推行网上办事方式,给予我们极大的方便,去掉了不必要的麻烦及节省大量时间。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作为拥有极强生命力和发展态势的信息网络化也不能例外。一、信息网络化对我国社会生活的正面影响:1、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开放性、多元化,促进了人和社会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从独立性社会向群体型的转变;2、对人们的工作、生活、消费和交往方式影响巨大,并且,随着高度信息化的网络社会的到来,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方式、观念和意识等方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信息资源网络化对科技进步、全民教育、政治生活、环境保护和医疗保健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二、信息网络化对我国社会生活的负面影响:1、产生了并将长期存在着许多影响未成年的一些犯罪行为;2、合理的个人隐私作为人的基本权利之一在信息网络化时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3、文化的输出与科技的垄断使发达国家在全球化时代利用网络进行文化渗透和政治渗透的可能性与破坏性日益增大;4、信息泛滥导致信息环境的污染。伴随着电子网络的迅速扩张和网络社会的逐步崛起,传统的时空观念和生存体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即将到来的网络社会并非是一片纯净的天空,一个数字化的乐园,它可能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制度的解构、文化的消解、人格的分裂,并成为形形色色文明垃圾的衍生地,各种各样社会问题的温床。所以作为新生代的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合理的运用网络资源。在信息社会好好的发展自己。4、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尤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势头愈加猛烈。从根本上讲,经济的全球化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毫无疑问,经济全球化对我国而言,机遇和挑战并存,其有利的方面有: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更多引进、利用外资的机遇,同时带来了世界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供创新机遇;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国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为自身发展提供了全球化的市场、资金、技术、人才及先进的管理经验,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我国在日益剧烈的国际竞争中,本国民族企业的竞争力得到增强,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加快,现代化进一步推进;三、经济全球化也推进了我国的政治改革,加速了民主化进程。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工业化和体制转轨过程中,在全球竞争中也有不利的一面。主要体现在: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传统行业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国家经济安全产生消极影响,同时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三、对我国的文化建设造成巨大冲击,我国面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反映资本主义特性的观念文化的侵袭;经济全球化是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大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它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如能加以正确引导和驾驭,也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应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对所有国家都有利有弊。现在,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它们经济科技实力雄厚,掌握着制定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使这些规则充分顾及发达国家的利益。虽然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经济也造成了一些诸如就业岗位流失、工资增长放缓等方面的不利影响,但与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中获得的巨大经济利益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因此总的来说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利大于弊。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及理论体系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二、始终代表中国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要求,促进全民族实现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三、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是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党的领导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由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构成的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5、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答: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以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以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不断紧紧抓住发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所追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都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答: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人物,但在基本精神上都是一致的。都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这是它们的基本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8、为什么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理论答: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承”就“承”在牢牢把握住了发展这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主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本质上说就是发展的理论。列宁指出:“ 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自然,他也就是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就是阐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研究发展问题,提示了物质运动和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研究发展问题,提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发展规律。科学社会主义是从社会主义形态演进上研究发展问题,揭示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无产阶段的解放斗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不断推进,从根本上说,都是在推动人类社会朝着更加繁荣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发展问题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课题。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对于共产党人来说,第一个任务就是打倒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政治、旧军事,阐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主要就是讲生产力在历史上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提到主要议程上来。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系统阐发了“发展是硬道理”等一系列有关发展的思想,强化和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认识。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的主题,也是发展,提出了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科学命题。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作为第一要义,从而实现了在发展这个主题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们辨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精髓课本54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答: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6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这个精髓,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社会]5场经济理论,规划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一系列以“两手抓”为重要内容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等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这个精髓,在改革发展稳定、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构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提出 “三个代表”要求并把它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等等,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这个精髓,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0、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性质课本64-65答:(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一种畸形的社会。而中国之所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根本原因在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发生了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是出现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单一的封建社会变成了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紧,使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变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中国之所以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主要是因为中国人民的反抗,加之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使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霸中国。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既不同于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也不同于一般的封建社会,其基本特点是: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帝国主义列强以武力打败中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各方面牢牢控制了中国,成为近代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也是阻碍中国独立发展的根本原因。第二,中国封建势力已经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狼狈为奸,互相勾结,成为帝国主义奴役中国的最反动的势力。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仍然是近代中国最反动、最黑暗的势力。第三,外国帝国主义的入侵,使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了,但封建制度剥削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第四,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外国势力、本国官僚买办资本势力和封建势力的夹缝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经济地位脆弱,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分裂剥削政策,又由于小农经济的广泛存在,加上中国地域的广大,造成中国实际上的不统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第六,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广大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日益贫困以至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不自由程度是世界上极少见的。 (2)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中国人民的近百年的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斗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前提。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乃是一切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造成了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就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1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国革命的性质课本65-66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开始遭到破坏,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独立自主权,也就是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殖民者控制,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制度,又有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就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因素在增长,从一定程度上看是历史的进步。)主要矛盾:近代中国社会出现了两对矛盾:即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和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不同,“封建主义”不但包括地主阶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还有经济的、政治的、当权的各种封建半封建的反动势力以及后来的官僚资产阶级。“人民大众”不但包括农民阶级,还有近代新生的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是:中国人民肩负起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从此,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不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79年,即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2、为什么说“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最凶恶的敌人”答: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为最大的压迫,因而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这主要因为:帝国主义通过发动野蛮的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控制和操纵中国,最终从中国获得了最大的经济利益,具体来说:一、在政治上,帝国主义列强践踏中国的神圣主权;在中国割占领土,开设租界,攫取了中国的海关主权、司法主权和外交权等诸多权益。二、在经济上,帝国主义控制和掌握了中国的海关,垄断了中国的金融、航运、进出口贸易等特权,牢牢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三、在文化上,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在中国传教、办医院、学校、报纸、吸引留学生等文化侵略政策,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培养为他们侵略政策服务的买办文人。 另外,帝国主义列强还在侵略的过程中,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无恶不作,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法估量的精神损失和精神伤害。因此,在整个新民主主义时期,反帝斗争是贯穿始终的,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之一。1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一、产生背景  制约中国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中被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逐步瓦解。扩大了商品及劳动力市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客观条件及可能。  中国社会自身也在酝酿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主观动力。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正在开展洋务运动,民用工业的大量赢利刺激了地主与商人们开展机器生产的欲望。  值得注意的是,清政府与外国列强签订条约欠下大量赔款,不得不放松对于民间投资设厂的限制,以收取更多税款,偿还所欠债务。  另外,中日《马关条约》中允许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在华投资设厂,对于本民族一些想要发展工商业的实业家也无法更多限制。二、诞生与发展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的部分地主或商人开始引入大机器生产方式,以契约工人作为劳动力,投资与近代企业。这样的企业具有基本的资本主义生产特征,分散于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有别于洋务派开办的民用企业,这便是最早的民族资产阶级。中国资产阶级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和刺激下,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成。  中华民国建立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奖励实业发展。由于没有了封建专制的阻碍,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资本主力列强无暇东顾,加上民族资产阶级自身地位的提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短暂的春天。  但是后来,由于南京国民政府的腐朽统治,官僚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外国列强的卷土重来,民族资产阶级日渐衰落。抗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破坏与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金融体系的极度混乱,最终葬送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未来,被破坏殆尽。  1949年,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认为:民族资本主义既有剥削工人阶级剥削剩余价值的一面;又有维护宪法(当时的宪法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将民族资产阶级纳入爱国统一战线中,为团结社会阶级,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发挥应有的贡献。三、主要特点   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成长的民族资产阶级,在自身经济实力的发展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也被资本主义列强的商品输出所遏制;本国的自然经济与统治者是限制民族资产阶级成长的内因。这些条件使民族资产阶级没有与外国资本主义一样强大的经济实力,决定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两面性,并自始至终存在着。  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革命性、妥协性  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封建统治者的双重压迫,具有革命性;生产发展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封建统治者,具有妥协性。生长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希望改变为使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自身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既不敢也无力推动社会变革。14、农民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一、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体早在1925年,毛泽东就对韶山地区农村的经济政治状况及农民的要求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分析,继而逐渐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当时,在党内普遍存在学习俄国“城市中心论”的革命模式,而毛泽东同志则较早地看到了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他于1926年写成了《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指出:农民是支持中国革命的一支巨大力量。1927年初,毛泽东在考察湖南五县之后,写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肯定了农民运动的重要性,批驳了当时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种种错误观点。针对当时许多人在城市里空谈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毛泽东同志在《国民革命和农民运动》一文中大声疾呼:“要立刻下决心把农民问题开始研究起来,要立刻下决心跑到你熟悉或不熟悉的乡村中间去,夏天晒着酷热的太阳,冬天冒着严寒的风雪,搀着农民的手,问他们痛苦些什么,问他们要些什么,……只有给人民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才能激发群众参加和支持革命战争的积极性。革命的根本动力是工人阶级和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而农民的阶级斗争是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此,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毛泽东同志在1945年党的“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论述了农民对国家的极端重要性。他说:“农民——这是中国工人的前身。将来还要有几千万农民进入城市,进入工厂,……农民——这是中国工业市场的主体。只有他们能够供给最丰富的粮食和原料,并吸收最大量的工业品。农民——这是中国军队的来源。士兵穿起军服的农民,……农民——这是现阶段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力量。……农民——这是现阶段中国文化运动的主要对象……”(5)基于党领导民主革命的实践,毛泽东在党的“七大”口头政治报告中又语重心长地指出:“所谓人民大众,主要的就是农民”,“忘记了农民,就没有中国的民主革命;没有中国的民主革命,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没有一切革命。我们马克思主义的书读得很多,但是要注意,不要把‘农民’这两个字忘记了;这两个字忘记了,就是读一百万册马克思主义的书也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你没有力量。”(6)这是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对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所作的最为透彻的说明。二、农民是中国建设的主体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毛泽东又多次指出,中国是一个农业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农民占总人口的80%,这就是我们的国情,它决定了我们的政策、策略和战略,决定了中国工业化的特殊道路。他认为,中国的贫苦农民中蕴藏着社会主义革命积极性和历史主动性,无论是搞社会主义革命还是搞社会主义建设都必须依靠农民的支持。特别是谈到农民切身利益和巨大的社会变革时,没有农民的支持和参与,将是不可想象的。他指出:“我国工人阶级只有依靠这个伟大的同盟军,把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取得胜利。”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认为,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决定着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力量,而且农民的状况如何,对于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他反复强调,要切实加强党在农民中的工作和作用,着眼于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力,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在领导合作化的过程中,他提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指出:“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人要富裕,所有农民都要富裕”。他甚至把能否使群众普遍富裕起来提到能否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上看待。他尖锐指出:如果我们“不能帮助农民提高生产力,增加收入,共同富裕起来,那么,工农联盟就很不巩固了”。他在《论十大关系》中将照顾农民利益问题看作是我党的一个重要经验,同时检讨了在这个问题上的失误。他认为农民作为小生产者受落后生产方式的限制,长期受私有理论的影响,有着分散、保守、自私等缺点,无法认识自己阶级的整体利益,容易受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必须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教育、引导和改造,以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才得以顺利进行。三、积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农民的状况如何决定着革命的成败和国家的盛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今天,农民仍然是现代中国的最大社会群体,毛泽东在半个世纪之前论述的农民问题的重要性理论仍适合今天的中国国情。我们要正确认识中国的农民问题,正确运用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突出农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15、近代中国封建主义的特点及其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答:一、近代中国封建主义的特点:1、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帝国主义不但操纵着中国的财政金融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它们一方面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产,另一方面扶植国内各种反动势力,是它们的总后台和中国的太上皇。近现代中国的各派政治力量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的影响,尤其中国的反动势力,它们完全是帝国主义的忠顺工具,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帮凶。失去了帝国主义的支持,他们将无法生存下去。2、中国的封建势力已经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狼狈为奸,相互勾结,成为了帝国主义奴役近代中国的社会基础。 封建专制制度的推翻,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下来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联盟的专政,它们对外出卖国家利益,对内疯狂镇压革命运动,它们代表着中国最落后、最反动、最黑暗的势力。袁世凯的二十一条、国民党政府的《中美通商航海条约》等都是以大量出卖国家主权的代价,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以维持他们摇摇欲坠的反动统治。3、外国列强的入侵,使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主义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中国相当多的资本家既是企业家、商人,又是大地主、大买办。4、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中国政治的文化的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它并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它的力量是软弱的,它的大部分同外国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他们想在中国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但他们又害怕革命的风暴会摧毁他们的坛坛罐罐,还怕自身软弱的经济实力会在帝国主义的反击之下荡然无存,失去有产者的舒适地位。5、由于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或半殖民地统治之下,由于中国实际处于长期的实际分裂状态,又由于中国的国土广大,使得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尽管各个帝国主义国家在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方面是一致的,但它们并不是铁板一块,它们之间还有一定的矛盾和争夺。为了在争夺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它们便扶植自己的代理人,从而形成了中国近现代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同时,帝国主义侵略的重点在于中国商品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和沿海、沿江地区,对贫瘠的西北、西南地区则不很重视,使中国局部地区出现了畸形的繁荣,拉大了中国各地发展的不平衡。6、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既饥寒交迫又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不自由程度,是世界所少有的。中国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既饥寒交迫,又毫无政治权利。反动势力以帝国主义为靠山,完全不把人民大众当一回事,视小民如草芥,视革命如寇仇,疯狂镇压人民的民主斗争。二、与帝国主义之间的联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互勾结,残酷地压迫和掠夺中国人民,严重地阻碍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中国革命“主要地就是打击这两个敌人,就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族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民族革命。”民族革命和民族革命的两个基本任务,既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统一的。因为帝国主义是封建地主阶级的靠山,如果不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就不能消灭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反之,因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如果不推翻地主阶级,就不能彻底铲除封建制度的根基,组织起强大的革命队伍,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P7016、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因素答: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但更为重要的则在于深藏于中国当时的社会和历史之中的各种客观因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由当时中国的国情性质决定的,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一、是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需要。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开始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一度陷入苦难深重和极度屈辱的深渊。为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 但都未能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的悲惨境地。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沉浸在极度的苦闷和彷徨之中。残酷的现实告诉他们,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并不是包治中国百病的灵丹妙药。多党制、议会制这一套从西方学来的东西在民国初年都尝试过,结果却不能解决中国的任何实际问题,而只是成为各派军阀、官僚、政客借以争权夺利的形式。旧的路走不通了,这就迫使人们去寻找新的出路;旧的思想武器不行了,这就迫使人们去寻找新的思想武器。当种种思想、学说、主义都显得无能为力之时,先进的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研究它、宣传它,无疑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符合了中国革命的需要。这是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并迅速广泛传播的一个根本条件。二、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觉醒。中国工人阶级是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壮大起来的。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历史新时期。“六·三”以后,中国工人阶级以巨大的声势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当时,工人罢工虽然是自发的,但是中国工人阶级以它特有的组织性和斗争的坚定性,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寻找科学的精神武器。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阶级基础。也就是说,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深厚的阶级土壤,接受马克思主义已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内在的政治要求。只有借助马克思主义,中国工人阶级才能从自在的阶级转化为自为的阶级,进而担负起革命领导阶级的时代使命。正是在这种势态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才得以真正广泛的传播,并发生了巨大的作用。三、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915年9月,参加过辛亥革命的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杂志,以此为标志,逐渐兴起了一场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向封建传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有力地冲破了封建主义的思想禁锢,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也使得马克思主义在各种学说竞起争鸣的形势下逐渐以它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着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五四运动爆发后,随着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愈来愈大,并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潮流。事实上,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新文化运动便逐渐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正是在这一思想运动中,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批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逐步完成了由激进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并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坚。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条件。四、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前,甚至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思想界中已有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学派介绍到中国来。但那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并没有得到正确的阐释,也没有为人民所重视。十月革命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活生生的现实。俄国地大人多,经济文化落后,在沙皇统治时期政治腐朽,国情与中国有许多近似之处,又是中国的近邻。因此,十月革命的胜利也就不能不在中国产生强烈的反响,从而有力地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倾向于社会主义,推动他们去认真了解指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马克思主义。17、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P76答:一、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通知,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由此可见,新民主主义革命要建立的是不同于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也不同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是另一类型的国家,即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共和国。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1、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中国共产党一向认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首要的是土地问题。只有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才能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2、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官僚资本是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结合在一起,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垄断相结合的资本主义,是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经济基础。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在抗日战争时期和日本投降以后达到了顶峰。它不仅压迫工农,而且还压迫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没收官僚资本有两重的含义:一方面,反官僚资本就是反对买办资本,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带有民主革命性质的;另一方面反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大资产阶级,又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3、保护民族工商业。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在近代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比较进步的力量,民族工商业代表了中华民族的资本主义经济,同官僚资本有本质上的不同。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其发展的目的也是为了谋求中国的富强,民族资产阶级也主张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在政治上他们还是积极追求进步。同时,民族工商业在中国经济是占有重要地位,保护民族工商业,不管是在革命中支持革命,还是在建国后恢复国民经济的进程中都发挥了极大作用。只要不让资本主义操纵国民经济的命脉,有效控制它们,这种资本主义还是有用的,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帮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际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的。三、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不是国民党鼓吹的封建专制的文化,也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文化,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无产阶级的领导,是指新民主主义文化由无产阶级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领导的,也就是说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性质的文化,这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标志。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断代起于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宣扬的主要是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自由的思想,主要是主张以资产阶级的文化代替封建主义的文化,它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是宣传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也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范畴之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部路线的具体化,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新民主主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也是新式的、特殊的,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将引导中国通过新民主主义最终走向社会主义。 18、毛泽东党建理论的主要内容P19答: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且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毛泽东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1981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毛泽东党建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他特别注重从思想上建党,提出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经常主义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他指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针对历史上党内斗争中存在过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左”的错误,他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正确方针,强调在党内斗争中要达到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目的。他创造了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建国前夕和建国以后,鉴于我们党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党,他多次提出五笔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求全党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这些重要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1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P69答: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做了明确的、完整的科学概括,即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分清敌友,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是中国人民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封建主义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最反动势力。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这种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地结合着,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因此,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之一。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贫农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坚固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和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和无产阶级不可靠的同盟军。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无产阶级领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中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中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是中国革命的要求所决定的,是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由中国无产阶级的特殊优点所决定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自己的领导权,必须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和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这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革命领导权的关键;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这是保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坚强柱石;必须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自身建设,这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根本保证。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人物,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的性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即在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基础上,使革命继续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前途和发展规律答: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毛泽东指出:“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两方面。”1、革命的性质主要是由革命的任务所决定的。五四运动后,既然中国社会还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既然中国革命的敌人主要的还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既然中国革命的锋芒是向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因此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2、但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在五四运动后由于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它已经不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即“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问题实际上是怎样处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一般地来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最终要建立的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和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但是,中国革命的历史告诉我们,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国际上,帝国主义不允许,社会主义国家也不允许;在国内,本国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也不允许,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也做不到,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也不允许)。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无法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中国的无产阶级担负起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从无产阶级的本性来看,他们不可能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掌权的国家,特别是有了社会主义俄国的榜样,他们必然会要求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从而使中国民主革命的前途从资本主义转向了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终极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党内在革命前途问题上曾经有过两种错误倾向:“二次革命论”和“一次革命论”。“二次革命论”和“一次革命论”的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客观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告诉了我们,人类社会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一步步发展的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我们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以后我们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因为我们不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就需要一个过渡阶段,这个过渡性的社会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毛泽东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的社会性质,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虽然说这两步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但两者是有相当联系的,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21、“两步走理论”,“两次革命论”,“一次革命论”的主要内容 答:一、两步走: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即在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基础上,使革命继续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两个革命阶段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二、两次革命论:两次革命论是反对无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的一种错误理论。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也认为,民主革命既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就应由资产阶级来领导并掌握政权,资产阶级力量雄厚,也有能力领导,因而应当一切权力归国民党;中国无产阶级没有成为独立的革命力量,只能充当资产阶级的助手,“获得扩大自己能力之机会”,只有在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后,资本主义有了相当的发展,无产阶级比较成熟的时候,才可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进行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二次革命。这种错误理论,否定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革命作用,否定了共产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其实质是引导无产阶级适应资产阶级利益的需要,投降资产阶级和国民党右派,对中国革命造成严重危害。三、一次革命论:一次革命论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左”倾机会主义者的一种错误理论。以王明等为代表,他们反对中国革命有阶段之分,抹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区别,迷恋于所谓“毕其功于一役”,企图把社会主义革命和民主革命并作一步走,在民主革命时期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错误理论,混淆革命的阶段和步骤,对革命事业危害极大。22、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P76—P78(1)政治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既不同于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也不同于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们在内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毛泽东指出:"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政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2)经济纲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①“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要想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解放农村生产力,必须进行土地革命。②“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意。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来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多种经济成分中居于领导地位,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政权,实现向社会主义的国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③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3)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以共产主义思想居于主导地位。①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由无产阶级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领导,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是共产主义思想。②民族的:强调文化的民族形式,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奴化思想,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吸收外来先进文化。③科学的强调文化的科学内容,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对于古代文化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尊重中国的历史,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地位,尊重历史的辨证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④大众的:强调文化的大众方向。这种文化应该为全民族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⑤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23、毛泽东关于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论P82【这个答案是建立在课本的基础上,但比课本内容丰富且有条理,个人推荐这个答案,大家如果想用课本上的,可以直接看P82】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是在漫长曲折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们党统一战线工作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理论内容主要包括一下几点:(1)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夺取胜利的一个法宝,也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法宝。单凭无产阶级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要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在革命胜利后,要取得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成功,也是不可能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占全民族人口绝大多数人的统一战线。(2)发展广泛的统一战线,建立两个联盟。第一个联盟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是实现党对统一战线领导权的重要条件。第二个联盟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全体劳动者同一切可以联合的非劳动者的联盟。这也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联盟,这个联盟的中心问题是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有了这个联盟,有利于我们党争取一切中间力量和可以合作的朋友,达到最大限度壮大自己和孤立主要敌人的目的。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掌握中国革命的全部领导权,中国革命胜利完全的保障。(3)坚持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党的领导主要靠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其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要争取团结各种不同的同盟者,照顾同盟者的利益,同时给以政治教育,提高同盟者。在统一战线中,与无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是资产阶级。对资产阶级要又联合又斗争,既防只斗争不联合的“左”的错误,又防只联合不斗争的右的错误。要对统一战线中的不同势力作正确的分析,采取正确的政策。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任何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能胜利的。(4)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统一战线是由不同的阶级、阶层、政党和集团组成的广泛联盟。在统一战线内部,既有在共同利益和要求的基础上的联合,又有因各自不同的利益和要求而产生的矛盾和斗争。无产阶级政党在统一战线中必须保持自己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坚持党的钢领、路线和战略目标。但为实现党的纲领和目标而采取的方法步骤,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统战工作的原则性必须是坚定的,但也要有为了实现原则性的一切许可的和必需的灵活性。(1)区分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大规模群众性的阶级斗争结束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两类矛盾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人民内部也有阶级矛盾和非阶级矛盾两种,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凡属人民内部矛盾,都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方式去处理,即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24、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及其意义P80(1)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对内没有人民民主,对外没有民族独立,敌人既强大又凶狠,所以,中国革命只能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第二,中国农民人口占全国人口80%以上,是革命的主力军,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任务。必须发动农民、组织农民、武装农民,所以,只能到农村去。第三,敌人的力量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是他们统治的薄弱环节,无产阶级既然不能在自己的力量弱小时同强大的敌人进行决战。所以,到农村去容易生存并聚集革命力量,建立革命根据地。(2)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可能性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为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首先,中国的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这就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条件。第二,由于中国是一个大国,革命力量大有回旋余地,而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机器相互间的矛盾和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又使得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这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第三,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敌法,往往是在那些受过大革命影响、层间有过高涨的革命群众运动的地方。这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第三,国民党统治的建立,没有解决中国的社会矛盾,革命的客观条件依然存在。第四,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重要的客观条件。第五,有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政策,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3)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意义第一, 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第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中国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他们争取解放的信心和斗志。第三,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第四,它批判了顽固坚持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城市中心论”的“左”倾错误,回答了右倾悲观主义者的疑问,对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关于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意义的相关内容,书上没有,个人觉得以上总结和不错。书上只有中国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它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邓小平指出,“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村包围城市,这个原理在当时世界上还是没有的。但是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25、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及其密切结合。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没有一支相当力量的红军和红军战争的胜利,就不能创建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内容,是广大农民的要求,没有土地革命,红军战争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根据地也就不能巩固和发展;根据地是革命和革命战争胜利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不建设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就没有后方的依托,土地革命的成果就无法保持。“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密切结合起来的策略方针。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基地。以上三个方面的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紧密结合,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26、武装斗争的必要性P83【(3)、(4)点感觉不太相关,不过是书本上相关部分的内容,大家参考吧】(1)中国是一个对外没有民族独立,对内没有人民民主的国家,不可能走和平道路。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们实行残酷的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人们群众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革命人们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2)敌人非常强大且非常残暴。 由于中国革命战争长期处于敌强我弱的特殊历史条件下,面对无论在数量还是装备上都占绝对优势的强大敌人,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加强人民军队建设的同时,在深入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人们战争的理论和一系列的战略战术原则,是最适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的。(1)这支军队只能是而且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立新型人们军队的根本原则,是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也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2)军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本前提,也是人们军队一切行动的根本准则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人民军队一切行动的根本准则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它集中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质,是人们军队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27、“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与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1)“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在战略上藐视一切敌人,在战术上重视一切敌人。从战略眼光看,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所以不要被反动派气势汹汹的样子吓住,应该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在战术上重视:集中宾里,各个歼灭敌人,变战略上的劣势为战斗中的优势;灵活采取战略战术,孤立敌人、削弱敌人、消灭敌人。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2)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①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第一,人民军队作战的基本指导思想是着眼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不在于土地的得失。第二,人民军队的主要作战方式是游击战,或者是带游击性的运动战。第三,人民军队战胜敌人的最好办法是集中优势宾里,各个歼灭敌人。第四,在战略上藐视一切敌人,在战术上重视一切敌人。②毛泽东的人民战争的方式和方法毛泽东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是在中国革命战争实践中逐步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起来的。是坚持一切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指导战争的方式和方法。③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的基本特点以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辩证法为指导,在实行彻底的人民战争路线的基础上,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目的为依据,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行灵活机动的作战。④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一,实行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第二,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的速决战。第三,适时进行军事战略转变。第四,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第五,实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第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第七,力争主动,力避被动。 历史早已证明,毛泽东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成功地指导了中国革命战争取得胜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必将对战略战术产生深刻的影响。但不管情况怎样变化,毛泽东战略战术思想的基本原理仍然适用于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依然是中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今后夺取反侵略战争胜利的法宝。28、毛泽东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书上没有,看了好几份资料都是这个答案,但是又太简略,找不到可信的答案】(1)坚持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2)人民军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政治工作是军队建设的生命线。(4)人民军队的纪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建设一支新型的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军队。使人民军队成为一支举世公认的纪律严明的军队。(5)军队工作三原则:官兵一致原则、军民一致原则、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原则。军队工作三民主: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29、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工作重心的转移答:(关于这个问题如果“换成党是如何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探索的?”课本回答如下P79)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领导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这样有利于扩大党的阶级基础。但当时对于发动农民参加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秋收起义失败以后,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首先指向农村,并在这一过程中,潜心研究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的环境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30年1月,毛泽东针对党内对时局估量的悲观思想,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回答了“红旗到底可以打多久”的疑问。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认为当时的红色政权虽然很小,但是中国革命肯定会很快发展起来。这篇文章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深入分析了近代中国的国情,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整体战略思想。1938年11月,他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村庄,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从此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定下来。网上找到的答案(课本找到的只有第一次重心转移的表述)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是由城市转向农村。1927年,由于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严重影响,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这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在理论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二次工业重心转移是由农村转移到城市。1949年,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中国革命全面胜利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会议指出,从现在起,开始从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农村的新时期,党的工作重心应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会议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总的任务是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30、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和领导革命的基本经验。答:一、P73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中国无产阶级除了具有与先进的生产方式联系、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富于组织纪律性等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优点外,还具有哦自身的特点和优点:一是它从诞生之日起,就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而这些压迫的严重想和残酷性,是世界各民族中少见的,这就形成了中国无产阶级坚决的斗争性和彻底的革命性。二是它分布集中,有利于无产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三是它的成员中国大部分出身于破产农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使无产阶级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共同团结战斗。中国无产阶级的这些特点和优点,特别是它开始走上革命舞台时,就在本阶级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成为中国社会最具有觉悟的阶级,从而使它能够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二、P81--86领导革命的基本经验: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胜利的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主要的三个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以下有所删减,需要一字不漏回答课本原话的同学参看课本P82-86)(1)统一战线: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的重要内容。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要战胜作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集中代表的国民党所领导的强大反动力量,就必须把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力量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采取正确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把一切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尽可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夺取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2)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的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3)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农民为主体的国度,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的大多数,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多数。加之长期处于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必然反映到党内来,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党内的主要矛盾。这种情况决定了要建设一个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另外,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对新民族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作了集中的概括:“一个有纪律,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采取批评和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P8631、为什么说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答:课本上的答案(论述比较零散):大体思路为:中国当时的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分别论述“三座大山”对中国走资产阶级道路产生的影响(外因)+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先天不足等(内因),具体论述整合如下:1.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不断侵入,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轨道,使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沦半殖民地地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的中国。P642.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官僚资本相勾结,利用其政治、经济特权和其他方面的优势,极力阻止和排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外国资本、本国官僚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多重压迫,不仅没有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形式,而且也不可能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P653.封建主义不愿意中国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虽然帝国主义的侵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是没有使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这是因为封建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P654.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通过建立国家专卖制度控制大量商品和物资的而大肆牟取暴利,通过超经济的特权垄断一些行业的经验权而压迫和兼并私人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对民族工商业的巧取豪夺,严重地束缚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P715.中国的民族资本有先天的不足,民族资本中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占了大部分,工业的比重不高,它所经营的,主要是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在技术和设备等方面,不得不依赖于外国资本金和本国官僚资本。P65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以及它们在经济政治上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它们不愿意也不能够彻底的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P72近代史中的答案: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第一,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第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他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总之,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群众的拥护,连提出这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的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一起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群众的共同选择 网上找到的一些答案: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于人民共和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1、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适合中国国情。在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对象是封建势力。在中国,这个革命的对象除了封建势力外,还有帝国主义。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帝国主义列强来到中国的目的,不是为了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为了掠夺中国来发展自己的资本主义。因此,他们扶植自己的代理人——清政府、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权,通过这些带有浓厚封建性和买办性的反动阶级的统治,把中国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殖民体系内。因此,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帝国主义所不允许的。2、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中国国内封建势力所不允许的。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权是独裁专制的政权,为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他们必然排斥、镇压一切先进的思想。前者扼杀了孙中山亲手创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后者在抗战胜利前后,封杀了中国民主同盟等民主党派希望建立的英美式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并继然拒绝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包括蒋介石集团在内的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3、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意志,不为中国人民所欢迎。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前,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曾被视为医治中国贫穷落后的良方。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甚至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志士仁人都热心地提倡过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但是,学习西方的结果,并没有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相反,帝国主义列强日益加紧的侵略,彻底打破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迷梦。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削和社会主义俄国的支持、援助形成了鲜明对比。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自然不为广大工农群众所欢迎。4、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从根本上决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生存、发展起来的,这就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经济上不发达和政治上软弱的状况。同时,在近代中国,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封建势力的残酷统治,中国民主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和残暴的。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也没有能力打败强大的敌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5、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政策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的不断胜利,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放弃了“第三条道路”。中国革命的历史充分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的共和国让位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32、为什么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发展中国?答:课本没有相应的论述,P108-110的“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可以参考一下。网上答案一:第一,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是中国近代史上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在1949年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以社会主义救中国的愿望变为现实。第二,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是新中国55年发展中取得的最宝贵的经验之一。“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曲折发展20多年后提出的。邓小平同志领导全党坚决拨乱反正,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整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国人民所掌握,在世界上创造出了中国式的发展奇迹。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网络答案二:(这个答案比较空泛,但是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大飞跃。但是,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我们的认识并不深刻,由此导致了“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断探索和回答这些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实践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就是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本本上照抄来的社会主义,而是从实践中闯出来的社会主义,是汲取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探索社会主义发展新道路的必然抉择,这是其实践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他国模式“克隆”出来的社会主义,而是符合中国国情及其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实际的自觉选择,这是其民族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走封闭僵化老路或改旗易帜邪路的社会主义,而是锐意改革、着力发展、坚持开放、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的社会主义,是顺应时代潮流、走在时代前列的客观要求,这是其时代特色。30年来,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华大地面貌焕然一新;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13亿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确保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深入系统地阐述了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十个结合”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所在、特色所在和规律所在。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经典作家没有给出现成答案,必须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社会发展规律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只有结合,才能把理论与实践、历史与当代、世界与中国、普遍与特殊有机统一起来,从而破除各式各样的教条束缚,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的错误;只有结合,才能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有机统一起来,集中凝结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之中,创建指导改革开放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发展、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这在“十个结合”中得到了具体生动的展开、系统全面的深化。“十个结合”具有全面性、根本性和开放性,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为宝贵的财富,必须倍加珍惜、自觉运用。30年来,我们经历和战胜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经受了艰巨复杂实践的检验。尤其是在令人难忘的2008年,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取得了一个个重大胜利,生动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30年的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征途上也出现过坎坷起伏,但这条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新的严峻挑战、新的复杂因素,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逆转,逆转违背规律,逆转就要失败。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我们党所确立的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附加一篇:《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文章,有色字体部分可以采用。33、过渡时期总路线及其提出的历史必然性答: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这条总路线是照耀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P93其提出的历史必然性:(课本没有具体论述,但是有“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充分考虑了具有现实的可能性”P95)以下为网络上答案的综合,总体来说都有下列4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有其历史的宏观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出来的:第一,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 工业化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旧中国由于长期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本国封建专制的统治,工业化水平极其低下。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的国民经济虽然已恢复到历史的最好水平,但工业化的起点仍然很低.落后必然挨打。一部屈辱的中国近代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加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只有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增强国防实力,有效地捍卫国家的独立与安全。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迅速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新中国成立初期,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充分利用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方面,对恢复国民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毕竟是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经济制度,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的矛盾,这就不能不发生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同国家的各项经济政策之间,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同本企业职工之间的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的打击投机倒把、调整和改组工商业、进行“五反”运动、工人监督生产、粮食棉花的统购统销等一系列必要的措施和步骤,必然地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迅速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第三,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满足工业化需求,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土地改革后的农村,由于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劳动积极性大为提高,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当时的农业经济毕竟是一种封闭式的小农经济,不利于现代生产的社会分工,也不利于兴办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更无法集中力量抵御各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同时,小农经济的自然发展必然导致农村严重的两极分化,使农民重新陷于解放前那种穷困潦倒的苦难生活。此外,分散、脆弱的小农经济也无法满足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提供越来越多的工业原料、资金和市场的需要。此外,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大规模开展,一方面对农副产品的需要日益增大,一方面对农业手工业技术改造的支援日益增强,这也是促进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向合作化方向发展的一个动力。因此,要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以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必须对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第四,但是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必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走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新中国成立之后,长期受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在经济、外交和军事上的严密封锁和遏制。当时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独立而斗争的国家同情中国,只有苏联能够援助中国,因此,新中国建立之初,施行了“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外交政策。总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有其历史必然性,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也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以上资料由郑鹏辉、黄静、姚逸群、肖潇、邓飞燕、潘亦铭、沈钟杰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