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4.00 KB
  • 2022-04-22 11:26:41 发布

毛概所有客观题(带答案).doc

  • 5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自测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向全党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作出的报告题目为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B.《论新阶段》C.《改造我们的学习》D.《反对本本主义》2.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并阐释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定义,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的会议是A.中共五大B.中共六大C.中共七大D.中共八大3.20世纪上半叶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这个时代主题是A.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B.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C.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D.资本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造反4.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据是A.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B.“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C.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D.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5.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现实根据是A.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B.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C.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6.1978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重要讲话,题目是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C.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7.“邓小平理论”科学概念的首次提出,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的会议是在党的A.十二大B.十三大C.十四大D.十五大8.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A.坚持与时俱进  B.坚持党的先进性C.坚持执政为民  D.坚持廉洁奉公9.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并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党的会议是 A.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B.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C.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D.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10.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A.科教兴国B.统筹兼顾C.发展D.以人为本11.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表现在A.科学发展观高于唯物辩证法B.科学发展观包括唯物辩证法C.科学发展观就是唯物辩证法D.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A.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B.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C.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D.要不断创新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回答了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A.“什么是社会主义”B.“建设什么样的党”C.“怎样建设社会主义”D.“怎样建设党”3.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回答了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是A.“建设什么样的党”B.“怎样建设社会主义”C.“实现什么样的发展”D.“怎样发展”4.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A.借鉴了国外发展经验B.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C.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D.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5.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学风问题上曾经反对过的主要错误倾向是A.投降主义B.经验主义C.教条主义D.冒险主义6.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基本的矛盾仍然是A.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B.敌我矛盾C.人民内部矛盾D.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7.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A.实事求是B.统一战线C.群众路线D.独立自主8.关于邓小平理论的表述,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A.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B.是改造了的马克思主义C.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D.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9.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主要有A.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上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C.改革开放理论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0.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贯穿始终的A.哲学思想B.世界观C.方法论D.精髓11.2000年5月,江泽民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A.立党之本B.执政之基C.力量之源D.胜利之望12.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A.时代背景B.历史地位C.精神实质D.指导意义13.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即:A.面向现代化B.面向世界C.面向未来的D.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14.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A.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B.总结了我国发展实践C.借鉴了国外发展经验D.适应了新的发展要求15.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其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的思想活动明显增强了A.独立性B.选择性C.多变性D.差异性16.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指A.树立全面的发展观B.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C.树立协调的发展观D.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17.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A.时代背景B.科学内涵C.精神实质D.根本要求18.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一些规律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它们包括A.共产党执政规律B.社会主义建设规律C.人类社会发展规律D.自然辩证法规律自测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P1】2.【Cp12】3.【AP11】4.【AP20】5.【CP20】6.【DP20】7.【DP21】8.【BP26】9.【Ap31】10.【Cp32】11.【Dp34】(二)多项选择题 1.【ABCP4】2.【ACP6】3.【CDP6】4.【BCDP8】5.【BCP12】6.【ADP14】7.【ACDP17】8.【ACDP19】9.【ABCDP22】10.【ABCD】11.【ABCP25】12.【ABCDP26】13.【ABCDP26】14.【ABCDP28】15.【ABCDP30】16【ABCDP30】17【ABCDP31】18.【ABCP34】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自测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个明确地提出解决思想路线这个问题的领导人是A.毛泽东B.邓小平C.朱德D.周恩来2.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基本含义的代表作是A.《反对本本主义》B.《改造我们的学习》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D.《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3.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是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B.中国共产党的七大C.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国共产党的十二大4.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标志是A.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B.1992年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C.2001年7月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D.2003年7月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5.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A.解放与发展我国的先进生产力B.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C.确立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D.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6.江泽民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C.与时俱进D.相信群众7.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A.中心内容B.第一要务C.一大法宝D.显著标志8.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A.团结一致向前看B.独立自主C.必须尊重群众的利益和愿望D.实事求是9.实事求是的基本涵义是 A.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中,去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B.找出事物的因果联系C.发现事物本质与现象的区别D.找出事物的必然与偶然的关系10.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是A.必须尊重群众的利益和愿望B.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C.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D.一切从实际出发1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是A.团结一致向前看B.理论联系实际C.尊重群众的利益和愿望D.不断创新与发展1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尊重群众的利益和愿望C.改革开放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13.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A.与时俱进  B.实事求是C.执政为民  D.廉洁奉公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是A.坚持和发展生产力B.坚持四基本原则C.“三个代表”标准D.实事求是15.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A.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坚持理论创新D.坚持执政为民16.坚持与时俱进的核心是创新,在各个方面的创新中最重要的是A.制度创新B.理论创新C.科技创新D.文化创新(二)多项选择题1.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称之为A.经验路线B.思想路线C.认识路线D.创新路线2.1937年毛泽东对党的思想路线作系统的哲学论证,深刻阐述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的著作是A.《实践论》B.《矛盾论》C.《改造我们的学习》D.《反对本本主义》3.坚持与时俱进意味着A.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们的实践B.要不断改变我们党的性质和阶段基础C.要用理论创新来带动各方面的创新D.要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方法进行修改 4.邓小平在重新恢复和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过程中,提出A.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B.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首先必须解放思想C.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D.思想僵化,就要亡党亡国5.党的思想路线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6.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强调要从当前的、现实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实际出发,思考问题,概括出“三个着眼于”,这就是A.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B.着眼于经济全球化的大局C.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D.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7.胡锦涛指出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是A.认识规律B.把握规律C.创新规律D.遵循和运用规律8.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A.它是对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和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偏见的突破B.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C.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D.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9.毛泽东概括为中国共产党新的工作作风是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B.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C.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作风D.自我批评的作风10.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因为A.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创立和发展B.这个精髓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C.这个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D.这个精髓,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11.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A.打破习惯势力B.打破主观偏见的束缚C.研究新情况D.解决新问题12.解放思想是A.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B.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C.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D.常提常新的事情 13.江泽民提出的“三个解放出来”是指把思想认识A.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B.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C.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D.从官僚主义和本位主义的绳索中解放出来14.胡锦涛提出的求真务实,就是不断A.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B.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C.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D.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15.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A.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B.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C.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在工作作风上体现了集中与民主的统一自测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P38】2【Ap38】3【Bp39】4【AP39】5【BP40】6【CP40】7【CP41】8【CP43】9【AP43】10【DP43】11【Bp43】12【Dp43】13【BP44】14【Dp46】15【CP50】16【Bp50】(二)多项选择题1【BCP37】2【ABP38】3【ACP40】4【ABCDP40】5【ABCDP41】6【ACDP41】7【ABDP44】8【BCDP45】9【ABDP46】10【ABCDP47】11【ABCDP48】12【ABCDP48】13【ABCP49】14【ABCDP51】15【ABCp52】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自测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毛泽东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是在()A、1951B、1952C、1953D、19542、中国共产党提出把中国“稳步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是在()A、中共七大B、七届二中全会C、七届三中全会D、中共八大3、下列几种经济成分,不存在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有:_______。A、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B、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C、私人资本主义经济D、地主土地私有制经济4、下列几种阶级中不存在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有: 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民族资产阶级D、官僚资产阶级5、过渡时期总路线中的“一化”是指:A、工业化B、现代化C、城市化D、集体化6、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A、社会主义工业化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C、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D、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7、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是A、社会主义工业化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C、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D、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8、国民经济恢复是在A、1949-1950年B、194-1951年C、1949-1952年D、1949-1953年9、土地改革完成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A、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C、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D、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10、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A、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结束C、为我国各族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提供了条件和保证。D、标志着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正式提出11、我国二十世纪中叶划时代的历史巨变的内容是()A、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B、土地改革任务的完成C、工业革命的完成D、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2、在如何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上,毛泽东认为:()A、严重的问题是如何推翻封建主义剥削的问题B、严重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富农的土地问题C、严重的问题是如何教育农民D、严重的问题是如何处理中农的土地问题13、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是()A、先机械化,后合作化B、先合作化,后机械化C、依靠贫农,团结中农D、积极领导,稳步前进14、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农业合作化形式是()A、农业互助组B、农业初级社C、农业高级社D、人民公社15、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是()A、农业互助组B、农业初级社C、农业高级社D、人民公社16、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时,党和政府把与资本家矛盾作为()A、敌我矛盾B、人民内部矛盾C、对抗性矛盾D、综合性矛盾17、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A、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B、和平赎买C、委托加工D、计划订货18、我国之所以能顺利地开展对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其中重要的原因是() A、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B、土地改革的完成C、农民私有土地制的建立D、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19、1956年三大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A、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B、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C、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D、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开始(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存在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有()A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B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C私人资本主义经济D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2、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是()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C民族资产阶级D官僚资产阶级3、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是()A自愿互利B典型示范C抽肥补瘦D国家帮助4、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是()A手工业营销小组B手工业供销小组C手工业供销合作社D手工业生产合作社5、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A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B没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C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D有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妥协的一面6、初级的国家资本主义方式是()A委托加工B计划订货C统购包销D经销代销7、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结束标志着()A剥削制度的结束B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始8、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后,我国阶级状况的改变是()A原地主与富农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B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C知识分子成为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D农民阶级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9、农业合作化的步骤有()A农业互助组B农业初级社C农业高级社D农业生产小组10、从1955年夏天开始,我国在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了()A改造要求过急B改造要求过慢C工作过粗D形式单一11、参与企业“四马分肥”利润分成的因素有()A资方红利B国家所得税C工人福利费D企业公积金自测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P832、(B)P823、(D)P814、(D)P825、(A)P836、(A)P837、(A)P848、(C)P839、(A)P8210、(C)P9511、(D)P9612、(C)P8613、(D)P8714、(A)P8715、(B)P8716、(B)P8817、(A)P8918、(A)P8919、(B)P94(二)多项选择题1、(ABCD)P812、(ABC)P823、(ABD)P864、(BCD)P875、(AC)P886、(ABCD)P897、(ABCD)P948、(ABCD)P959、(ABC)P8710、(ACD)P9211、(ABCD)P89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自测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毛泽东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是在()A、1951B、1952C、1953D、19542、中国共产党提出把中国“ 稳步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是在()A、中共七大B、七届二中全会C、七届三中全会D、中共八大3、下列几种经济成分,不存在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有:_______。A、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B、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C、私人资本主义经济D、地主土地私有制经济4、下列几种阶级中不存在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有: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民族资产阶级D、官僚资产阶级5、过渡时期总路线中的“一化”是指:A、工业化B、现代化C、城市化D、集体化6、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A、社会主义工业化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C、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D、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7、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是A、社会主义工业化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C、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D、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8、国民经济恢复是在A、1949-1950年B、194-1951年C、1949-1952年D、1949-1953年9、土地改革完成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A、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C、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D、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10、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A、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结束C、为我国各族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提供了条件和保证。D、标志着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正式提出11、我国二十世纪中叶划时代的历史巨变的内容是()A、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B、土地改革任务的完成C、工业革命的完成D、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2、在如何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上,毛泽东认为:()A、严重的问题是如何推翻封建主义剥削的问题B、严重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富农的土地问题C、严重的问题是如何教育农民D、严重的问题是如何处理中农的土地问题13、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是()A、先机械化,后合作化B、先合作化,后机械化C、依靠贫农,团结中农D、积极领导,稳步前进14、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农业合作化形式是()A、农业互助组B、农业初级社C、农业高级社D、人民公社15、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是()A、农业互助组B、农业初级社C、农业高级社D、人民公社 16、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时,党和政府把与资本家矛盾作为()A、敌我矛盾B、人民内部矛盾C、对抗性矛盾D、综合性矛盾17、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A、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B、和平赎买C、委托加工D、计划订货18、我国之所以能顺利地开展对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其中重要的原因是()A、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B、土地改革的完成C、农民私有土地制的建立D、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19、1956年三大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A、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B、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C、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D、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开始(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存在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有()A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B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C私人资本主义经济D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2、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是()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C民族资产阶级D官僚资产阶级3、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是()A自愿互利B典型示范C抽肥补瘦D国家帮助4、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是()A手工业营销小组B手工业供销小组C手工业供销合作社D手工业生产合作社5、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A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B没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C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D有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妥协的一面6、初级的国家资本主义方式是() A委托加工B计划订货C统购包销D经销代销7、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结束标志着()A剥削制度的结束B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始8、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后,我国阶级状况的改变是()A原地主与富农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B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C知识分子成为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D农民阶级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9、农业合作化的步骤有()A农业互助组B农业初级社C农业高级社D农业生产小组10、从1955年夏天开始,我国在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了()A改造要求过急B改造要求过慢C工作过粗D形式单一11、参与企业“四马分肥”利润分成的因素有()A资方红利B国家所得税C工人福利费D企业公积金自测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P832、(B)P823、(D)P814、(D)P825、(A)P836、(A)P837、(A)P848、(C)P839、(A)P8210、(C)P9511、(D)P9612、(C)P8613、(D)P8714、(A)P8715、(B)P8716、(B)P8817、(A)P8918、(A)P8919、(B)P94(二)多项选择题1、(ABCD)P812、(ABC)P823、(ABD)P864、(BCD)P875、(AC)P886、(ABCD)P897、(ABCD)P948、(ABCD)P959、(ABC)P8710、(ACD)P9211、(ABCD)P89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自测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提出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的文稿是A.《论十大关系》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C.《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D.《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2.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发生了“左”的偏差,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逐渐偏离了正确方向,出现了曲折,开始于A.56下半年B.57下半年C.58上半年D.59上半年3.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提出了A.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B.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C.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领导阶级的知识分子D.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属于劳动人民的范畴4.20世纪50年代,陈云提出了A.“两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B.“三个主体,两个补充”的思想C.“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D.“两个主体,两个补充”的思想5.20世纪5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A.关于发展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员工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B.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员工管理,实行职工民主自治等观点C.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民主自治等观点D.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6.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新的理论概括,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B.人民当家作主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D.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7.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关于“致富光荣的口号同社会主义的关系”时说:社会主义原则A.第一是共同致富,第二是人民当家作主B.第一是党的领导,第二是共同致富C.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D.第一是经济现代化,第二是政治民主化8.1990年12月,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A.发展生产B.共同富裕C.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D.人民当家作主9.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巩固人民民主专政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D.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10.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A.发展生产,按需分配B.共同致富C.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11.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A.要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B.要坚持执政为民C.要靠自己的发展D.要发展民主和法制12.邓小平根据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明确提出了A.“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B.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D.“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的根本”(二)多项选择题1.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A.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B.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C.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D.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2.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仍然提出了一些比较正确的思想,主要有A.党际关系不应影响国家关系B.“两个中间地带”C.“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构想D.我国永远不称霸3.我们长期以来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的问题是A.什么是社会主义B.建设什么样的党C.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D.如何建设党4.邓小平对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思想进行深刻的剖析时指出A.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B.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C.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D.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5.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关于“致富光荣的口号同社会主义的关系”时说:社会主义原则是A.发展生产B.共同致富C.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D.人民当家作主6.邓小平指出: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A.人民当家作主B.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C.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D.共同富裕7.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C.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D.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8.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A..自由平等B.民富国强C.振兴中华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9.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A.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B.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C.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D.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1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目的是A.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B.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C.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的腐朽的上层建筑D.确立以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新的政治制度,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11.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是A.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B.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C.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D.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12.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是指A.科学技术实力B.国民教育水平C.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D.解放思想自测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p101】2【Bp102】3【Bp103】4【Cp103】5【Dp103】6【Cp104】7【Cp105】8【Bp105】9【Bp105】10【Cp107】11【Cp110】12【Cp114】(二)多项选择题1【ABCDp102】2【ABCDp103】3【ACp105】4【ABCDp105】5【ABp105】6【CDp107】7【ABCDp109】8【BCP111】9【ACDP111】10【ABCDP112】11【CDP112】12【ABP115】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自测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毛泽东认为,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是认清A.中国的国情B.中国社会所处的国际环境C.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朋友D.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2.认清中国的国情,最重要的是认清A.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B.中国社会的性质和所处的发展阶段C.中国的资源状况D.中国的人口状况3.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是A.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经济不发达B.人口多,劳动者素质不高C.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相对短缺D.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未来社会要经历A.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时期B.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C.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D.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5.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A.列宁B.斯大林C.毛泽东D.邓小平6.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是A.周恩来B.毛泽东C.邓小平D.陈云7.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是A.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B.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C.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D.1987年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然经历的起始阶段B.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D.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9.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基本特征,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是A.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B.1987年党的十三大C.1992年9月党的十四大D.1997年党的十五大 10.我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是A.我国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C.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1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A.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B.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C.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人民生活达到小康D.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完全实现1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C.促进效率与体现社会公平之间的矛盾D.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13.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A.1987年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B.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C.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D.1992年党的十四大政治报告14.正式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是A.1982党的十二大B.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C.1987年党的十三大D.1992年党的十四大15.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是A.2002年党的十六大通过的党章B.2007年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C.1992年9月党的十四大通过的党章D.1997年党的十五大通过的党章1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中的“富强”是指A.经济领域的目标和要求B.政治领域的目标和要求C.文化领域的目标和要求D.思想领域的目标和要求1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最主要的内容就是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B.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创业C.坚持两个基本点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8.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 A.以经济建设这一中心B.改革开放这一中心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一中心D.坚持党的领导这一中心19.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A.强国之路B.立国之本C.政治制度和组织建设的保证D.制度建设和思想建设的保证20.必须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A.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B.以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快速发展C.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D.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文化支持和智力支持21.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要求,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题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A.基本路线B.基本纲领C..基本方针D.基本政策2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A.基本路线B.基本纲领C.基本方针D.基本原则2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具体规定了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C.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D.“三步走”的战略2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规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是A.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C.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文化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5.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是A.实现共产主义B.建设社会主义C.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D.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6.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大体分“三步走”:“第二步A.从1980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B.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C.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D.到202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工业化。27.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确定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A.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B.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C.接近发达国家水平D.达到发达国家水平28.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A.建设全面小康社会B.建设总体小康社会C.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D.建设小康社会29.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基本A.实现农村城镇化B.实现城乡一体化C.实现工业化D.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30.21世纪的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A.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B.经济制度改革的攻坚阶段C.政治制度改革的攻坚阶段D.实行小康社会的大好时期(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未来社会大体要经历A.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B.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C.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D.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2.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认为:A.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可能分为两个阶段B.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C.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D.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3.我国对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这些有益的探索是A.毛泽东曾经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B.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一概念C.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D.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A.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B.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C.初级阶段是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D.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揭示了我国当前社会的A.社会性质B.社会发展方向C.社会发展程度D.社会发展前途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完成的历史任务是实现A.工业化B.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C.经济的现代化、D.经济的全球化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条件所决定的。具体地说是因为:A.这是由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B.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所决定的C.这是由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客观条件决定的D.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8.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坚持改革开放9.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关系是A.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C.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D.坚持改革开放是立国之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强国之路10.四项基本原则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起的保证作用主要是A.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B.保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C.保证有共同的真理标准D.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1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A.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B.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C.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D.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1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是A.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C.保证人民共享改革成果D.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1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是A.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B.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C.实行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D.全国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14.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B.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C.发展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D.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5.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大体分“三步走”:A.第一步:从1980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B.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C.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D.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16.党的十七大在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A.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B.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证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C.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D.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和建设生态文明自测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p117)2.(Bp117)3(Dp118)4(Bp118)5(AP118)6(Bp119)7(Ap120)8(BP121)9(BP121)10(AP124)11(AP124)12(BP126)13(BP127)14(CP129)15(BP129)16(AP129)17(AP130)18(AP130)19(BP131)20(AP131)21(BP132)22(BP13423(BP134)24(AP124)25(AP134)26(CP136)27(A)【P136】28(A)【P137】29(C)【P139】30(A[P139](二)多项选择题1.(ABC)【p118】2(ABCD)【P119】3(ABCD)【p119-121】4(AB)【P121】5(AC)【P121】6(ABC)【P124】7(ABC)【P125】8(ACD)【P130】9(ABC)【P131】10(ABD)【P131-133】11(ABC)【P133】12(ABCD)【P133】13(ABCD)【P133】14(ABCD)【P133】15(ABC)【P136-139】16(ABCD)[P138-139]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自测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当前改革的性质是A.对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B.对原有经济体制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C.我国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D..对原有经济制度的根本性变革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C.经济发展同人口众多、资金短缺、资源贫乏的矛盾D.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3.改革是下列那一项的必然结果A.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运动B.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C.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运动D.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次要方面运动4.20世纪70年代中国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A.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B.建立人民公社制度建立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C.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集体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D.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分散经营为主的新型集体所有制5.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评价和判断改革的成败与是非得失的标准是A.坚持“三个有利于”为标准B.坚持“一大二公”为标准C.坚持维护人民利益为标准D.坚持是否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为标准6.我国改革的重点是A.政治体制B.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C.经济体制D.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制7.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A.生产力标准B.综合国力的增强C.党的领导D.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8.判断改革是否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一个A.主观标准则B.客观标准C.理论标准D.实践标准9.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把A.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作为改革的目标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C.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制度作为改革的目标D.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改革的目标10.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A.改革B.开放C.民主D.矛盾11.发展是社会主义的A.目的B.直接动C.结果D.前提12.稳定是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A.前提B.目的C.直接动力D.目的和直接动力 13.对外开放是A.我国的基本国策B.我国的基本原则C.我国的基本路线D.中心工作14.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是A.分步骤、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开放格局B.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C.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有步骤的开放格局D.有计划、有步骤、由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15.全方位对外开放是指A.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B..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C.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D..对发达国家开放16.多层次对外开放是指A.计划、有步骤、由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B.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格局C.分步骤、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宽领域、有步骤的开放D.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有步骤的开放17.中国正式成为WTO的成员国是A.2001年12月11日B.2002年12月11日C.2003年12月11日D.2004年12月11日(二)多项选择题1.我国当前的改革是A.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B.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C.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D.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因为改革A.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B.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C.是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D.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3.社会主义改革与革命的不同点是A.目的和作用B.领导力量C.内容和对象D.形式和手段4..改革开放是A.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B.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C.实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D.中国的强国之路5.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A.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B.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C.是非对抗性的矛盾D.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6.判断改革是非得失的标准是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B.是否有利于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C.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D.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7.发展是A.硬道理B.目的C.前提D.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8.改革A.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C.是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D.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9.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A.改革是动力B.发展是目的C.发展是手段D.稳定是前提10.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A.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D.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11.对外开放,下列表述正确的有A.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B.对外开放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C.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D.对外开放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12.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征是A.全方位B.讲平等C.多层次D.宽领域13.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我们要A.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B.切实维护国家安全C.提高对外贸易效益D.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自测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p1432(A)p1443(B)P1454(A)P1465(A)p1466(C)P1477(A)P1478(B)P1479(B)P14710(A)P14811(A)P14812(A)P14813(A)P15014(B)P15215(C)P15216(B)P15217(A)P152(二)多项选择题1(CD)p1422(ABCD)P1433(CD)P1434(ABCD)p1445(ABCD)p1456(ACD)p1477(ABD)p1488(ABCD)p1489(ABD)P14810(ABC)P14811(ABCD)P15012(ACD)P15213(ABCD)P153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自测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客观条件是A.我国生产力水平及其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B.我国领导人对市场经济认识不足C.我国领导人认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能够优化社会资源配置D.我国领导人认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能够保证经济总量的平衡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观条件是A.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B.当时我国领导人在理论上对市场经济认识不足C.当时我国领导人认为市场经济不能够优化社会资源配置D.当时我国领导人认为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够保证经济总量的平衡3.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在党的八大会议上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的是A.刘少奇B.陈云C.毛泽东D.邓小平4.计划和市场A.是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B.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中C.属于基本制度的范畴D.都是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5.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A.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B.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C.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D.市场经济是离不开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6.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A.党的十四大B.党的十五大C.党的十六大D.党的十二大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是A.列宁B.陈云C.毛泽东D.邓小平8.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是使市场A.调节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流通B.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C.在流通领域发挥作用D.自发地调节社会总量平衡9.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D.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10.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A.党的十四大B.党的十五大C.党的十六大D.党的十七大11.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A.控制力B.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C.社会总资产中的绝对数D.社会总资产中的占优势,且有质的提高12.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非公有制经济A.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B.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C.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补充D.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1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A.由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B.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决定的C.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决定的D.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和政治制度决定的14.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是A.社会主义公有制B.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C.社会主义劳动仍然是谋生手段D.社会主义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是A.按劳分配B.劳动和经营收入C.按生产要素分配D.资产收益16.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A..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B.按劳动和经营收入状况进行分配C.按资产收益进行分配D.按劳动力价值进行分配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根据是A.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B.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C.我国建设资金不足D.我国社会资源相对不足18.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取得的收入实质上是A.按劳动力价值取得的收入B.按劳分配取得的收入C.按生产要素分配取得的收入D.按劳动力和经营成果得的收入19.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是A.社会主义要不断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B.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C.实现全体人民的同步富裕D.社会主义鼓励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20.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A.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B.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C.效率与公平的关系D.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21.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A.党的十四大B.党的十五大C.党的十六大D.党的十七大22.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2006年我国已成为世界A.第三贸易大国B.第一贸易大国C.第二贸易大国D.第四贸易大国23.党的十七报告提出的一个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A.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B.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C.必须加快西部地区的开发D.必须加快沿海地区和经济特区的经济发展24.始终作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是A.农业、农民、农村问题B.工业问题C.农村问题D.农民问题2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是A.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问题,B.农业、农民、农村问题C.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D.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26.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A.工业与农业关系B.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关系C.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地区和内地的关系D.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关系27.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提出是A.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B.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C.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D.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28.提出要加大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是A.党的十七大B.党的十六大C.党的十六大D.党的十四大29.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好A.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B.工业与农业关系C.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地区和内地的关系D.基础工业和现代工业的关系30.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A.走资金密集型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发展道路B.发展循环经济C.走新型工业化道路D.坚持优先发展农业31.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A.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B.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C.走资金密集型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目标D.走建设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目标(二)多项选择题1.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当时的主客观条件是A.我国生产力水平及其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B.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C.我国领导人认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能够优化社会资源配置D.我国领导人认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能够保证经济总量的平衡2.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是A.条块分割B.政企不分C.权力过于集中D.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3.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A.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观念B.明确肯定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C.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D.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4.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的主要思想有A.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法,只有对发展生产力有利,就可以利用B.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C.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D.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5.市场经济的特点是A.微观性B.宏观性C.事后性D.短期行为6.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比较,具有的优势是A.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的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B.运行的效率较高C.能自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D.具有宏观性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养和发展市场体系B.建立健全宏经济观调控体系C.建立合理的个人收人分配制度D.建立社会保障制度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A.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在分配上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C.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上,充分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D.在宏观层面,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9.现代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是A.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B.从微观性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C.宏观性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D.从层面经济运行看,法制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10.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这“四个坚持”是A..以公有制为主体B.按劳分配为主体C.以共同富裕为目标D.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11.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两个“毫不动摇”是指A.毫不动摇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B.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C.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D.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12.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是A.做到两个“毫不动摇”B.一个“统一”C.“有所为,有所不为”D.“由东到西梯次推进”1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包括A.国有经济、B.集体经济C.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D.私营经济14.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C.非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D.公有资产占优势不仅要有量的优势,还要有质的提高15.非公有制经济包括A.个体经济B.私营经济C.外资经济D.混合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 16.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是由以下经济条件决定的A.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的B.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决定的C.社会主义劳动仍然是谋生手段决定的D.社会主义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决定的17.社会的生产要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可以分A.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B.另一类则是人的劳动 C.一类是生产关系条件D.另一类则各种社会条件18.按生产要素分配,就其内容可分为:A.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B.以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C.以管理参与分配D.以知识产权参与分配19.共同富裕并不意味着A.同等富裕B.同步富裕C.不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D.平均发展20.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A.既要反对平均主义B.又要防止收入悬殊C.初次分配注重效率,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D.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21.社会保障体系包括A.社会保险B.社会救济C.社会福利D.社会优抚22.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A.提高自主创新能力B.实现城乡一体化C.建设创新型国家D.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23.国家创新体系是A.以政府为主导B.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C.各类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播D.以市场为主导24.我国新型工业化路子的特征是A.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B.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C.新兴行业与传统行业并举D.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25.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就在于A.它同信息化相结合B.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C.坚持城乡协调发展D.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26.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是A.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B.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C.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D.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是A农民问题B.农业问题C.农村问题D.农业生产问题28.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A.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B.沿海和内地的关系C.城市和农村的关系D.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系 2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A.生产发展B.生活富裕C.管理民主D.乡风文明,村容整洁30.党的十七大提出要A.加大国土规划B.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C.完善区域政策D.调整经济布局是自测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P152】2(A)【P153】3(B)【P153】4(D)【P1563】5(C)【P156】6(A)【P156】7(D)【P156】8(B)【P157】9(A)【P159】10(B)【P159】11(A)【P162】12(B)【P163】13(A)【P164】14(A)【P165】15(B)【P165】16【(A)P165】17(A)【P166】18(A)【P166】19(A)【P167】20(B)【P170】21(C)【P171】22(D)【P173】23(A)【P173】24(A)【P177】25(A)【P180】26(B)【P181】27(C)【P182】28(A)【P183】29(A)【P183】30(A)【P183】31(B)【P185】32(A)【P185】(二)多项选择题1(AB)【P152】2(ABCD)【P153】3(AB)【P155】4(ABCD)【P155】5(ACD)【P156】6(AB)【P156】7(ABC)【P156】8(ABC)【P157】9(ABCD)【P157】10(ABCD)【P158】11(BC)【P160】12(AB)【P160】13(ABC)【P161】14(ABD)【P162】15(ABCD)【P163】16(ABCD)【P165】17(AB)【P166】18(ABCD)【P166】19(ABCD)【P167】20(ABCD)[P170]21(ABCD)【P172】22(AC)【P174】23(ABC)【P177】24(ABD)【P178】25(ABC)【P178】26(ACD)【P180】27(ABC)【P181】28(AB)【P182】29(ABCD)【P181】30(ABCD)【P183】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自测练习题(一)单选题:1.党的十六大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A.大力发展经济B.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C.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D.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人民当家作主C.权力制衡D.四项基本原则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 A.基本路线B.基本政策C.基本原则D.基本方略4.我国的国体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人民民主专政制度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A.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B.无产阶级的联合专政C.被剥削阶级的联合专政D.各党派联合专政6.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任务是A.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B.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C.反对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D.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7.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A.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人民民主专政和民族区域自治8.我国的政体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人民民主专政制度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9.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B.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主集中制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0.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在A.1950年B.1954年C.1956年D.1958年11.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是实行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人民民主专政制度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2.我国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人民民主专政D.多党共同执政13.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正确的表述是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同心同德B.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同舟共济、鱼水之情、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同心同德、唇齿相依14.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A.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B.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互相监督C.政治协商、参政议政、互相制约D.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轮流执政15.解决我国民族的问题的基本政策是A.加强民族共同团结B.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C.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支持D.实现民族共同繁荣1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A.各民族一视同仁B.主权归中央,治权归地方C.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共同繁荣D.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力17.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是A.我国是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B.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C.我国是一个脱胎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社会主义国家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18.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是A.我国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B.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C.我国是一个脱胎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社会主义国家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19.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是A.我国是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B.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C.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以及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20.适合中国国情的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途径是A.村民自治B.实行农民代表大会制度C.实行农村民主选举代表大会制度D.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21.城市居民委员会制度首次写入中国宪法是在A.1982年B.1984年C.1986年D.1990年22.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是在A.1989年B.1985年C.1986年D.1990年 23.在中国,职工在企事业单位中享有的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的实现,主要通过A.民主选举B.民主决策C.职工代表大会制度D.职工监督单位党政领导的工作24.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A.基本方针B.基本路线C.基本方略D.基本策略25.我国宪法明确写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A.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B.2002年党的十六大C.2007年党的十七大D.1997年党的十五大26.法制是依法治国的A.前提和基础B.过程和结果C.内容和本质D.手段和目的27.民主首先是指A.个人民主B.统治阶级的民主C.一种国家制度D.一种法律制度28.民主、自由、人权,核心是A.民主B.自由C.参与权D.生存权(二)多项选择题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任务是A.消灭剥削阶级B.反对帝国主义C.反对封建主义D.反对官僚主义2.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任务是A.实现工业化B.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C.消灭剥削阶级D.剥削制度3.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上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表现在:A.性质相同B.作用相同C.职能相同D.历史使命相同4.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要A.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B.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C.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与稳定D.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5.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A.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B.坚持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6.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具体措施,这就是A.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责B.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C.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D.加强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优化组成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7.中国大陆目前八个民主党派是A.中国共产党、中国民主建国会B.中国国民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C.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D.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8.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A.长期共存B.互相监督C.肝胆相照D.荣辱与共9.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A.政治协商B.民主监督C.参政议政D.互相监督10.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权利有A.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B.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C.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D.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11.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A.民主选举B.民主决策C.民主管理D.民主监督12.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A.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C.执法必严D.违法必究13.深刻理解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应注意把握A.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B.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C.依法治国所依的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D.依法治国的依靠力量是暴力工具14.之所以说: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因为依法治国是A.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B.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C.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D.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15.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四者的关系是 A.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B.有法可依是核心、有法必依是前提C.执法必严是关键D.违法必究是保障16.邓小平指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是看A.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B.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善人民的生活C.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D.能否有利于改革和对外开放17.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是A.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B.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C.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绝对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D.不能和不需要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西方政治文明的积极成果18.民主、自由、人权是A.人类的普遍追求B.历史范畴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D.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19、下面关于人权的理解正确的有A.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B.人权作为权利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社会的产物C.政治权利属于人权的范畴D.人权的基础是生命的生存和发展自我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P193)2(B)(P194)3(D)(P194)4(B)(P195)5(A)(P195)6(B)(P195)7(C)(P197)8(A)(P197)9(A)(P197)10(B)(P197)11(A)(P198)12(A)(P200)13(B)(P200)14(A)(P200)15(B)(P202)16(D)(P202)17(D)(P202)18(A)(P202)19(C)(P202)20(A)(P204)21(A)(P204)22(A)(P204)23(C)(P204)24(C)(P205)25(A)(P206)26(A)(P207)27(C)(P211)28(A)(P213)(二)多项选择题1(BCD)(P195)2(ABCD)(P195)3(ABCD)(P195)4(ABC)(P196)5(ABCD)(P195-202)6(ABCD)(P199)7(BCD)(P199)8(ABCD)(P200)9(ABC)(P200)10(ABCD)(P203)11(ABCD)(P204)12(ABCD)(P207)13(ABC)(P206)14(ABCD)(P206)15(ACD)(P207)16(ABC)(P209)17(ABC)(P209)18(ABCD)(P211)19(ABCD)(P2013)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自测练习题(一)单选题1.先进文化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A.崇尚和追求先进性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以教育为本D.坚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A.重要形式B.重要标志C.重要基础D.重要来源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A.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B.树立共同理想C.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D.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4.全体中国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是A.精英文化B.和谐文化C.无产阶级文化D.中国传统文化5.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公民A.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B.要坚持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C.要坚持以文化教育为核心D.要坚持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6.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二为“方向是A.为物质文明建设服务,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B.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C.为经济发展服务,为政治文明服务D.为党的工作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A.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B.是实事求是C.是解放思想D.是与时俱进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A.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B.树立共同理想C.是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D.是与时俱进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A.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B.是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C.是解放思想D.是与时俱进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A.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B.是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C.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D.是与时俱进11.社会主义全民族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A.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B.把我国建设成为共产主义社会 C.实现中国的工业化D.实现中国城乡一体化12.理想是有层次的,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就是A.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B.实现共产主义社会C.实现中国的工业化D.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国城乡一体化13.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A.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B.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支柱问题C.整个中华民族的智力支柱问题D.整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14.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A.思想道德建设B.法制建设C.民主政治建设D.干部队伍建设15.教育是A.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政治标准B.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结果C.民族振兴的基石D.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二)多项选择题1.邓小平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A.一手抓物质文明B.一手抓精神文明C.一手抓思想政治教育D.一手抓文化建设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A.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B.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C.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D.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A.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B.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C.坚持贴近升级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D.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D.社会主义荣辱观5.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具有丰富内涵,主要有A.以爱国主义为核心B.团结统一、爱好和平C.勤劳勇敢爱好和平D.自强不息 6.思想政治工作是A.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B.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C.我们国家重要的政治优势D.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7.哲学社会科学是A.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B.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C.中国共产党和我们国家重要的政治优势D.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8.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A.坚持以发展为主题B.以改革为动力C.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D.以制造生产更多更好的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自我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P2172(B)P2193(A)P2204(B)P2195(A)P2216(B)P2227(A)P2248(B)P2249(B)P22410(C)P22411(A)P22612(B)P22713(A)P23014(A)P23015(C)P232(二)多项选择题1(AB)P2182(ABCD)P2193(ABCD)P2224(ABCD)P2245(ABCD)P2276(ABC)P2317(AB)P2328(ABCD)P234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自测练习题(一)单选题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逐渐由“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四位一体”是A.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建设B.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建设C.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D.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建设2.我国历史上提出“兼相爱”、“爱无差”思想的是A.孔子B.孟子C.庄子D.墨子3.发表于1803年的《全世界和谐》一文的作者是A.傅立叶B.欧文C.马克思D.列宁4.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见之于A.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共产党宣言》 B.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著作《和谐与自由的保证》C.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著作《全世界和谐》D.毛泽东著作《论十大关系》5.《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A.本质属性B.基本要求C.重要表现D.根本任务6.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在A.党的十五大报告B.党的十六大报告C.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报告D.党的十七大报告大7.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党的A.十三届四中全会B.十六大C.十六届六中全会D.十七大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A.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B.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C.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D.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B.必须坚持科学发展C.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D.必须坚持民主法治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A.必须坚持民主法治B.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C.必须坚持科学发展D.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A.必须坚持民主法治B.必须坚持以人为本C.必须坚持科学发展D.必须坚持改革开放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A.必须坚持民主法治B.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C.必须坚持科学发展D.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1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A.必须坚持民主法治B.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C.必须坚持科学发展D.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1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A.必须坚持民主法治B.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C.必须坚持科学发展D.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15.明确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是A.党的十五大B.党的十六大C.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D.党的十七大16.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经是A.发展教育B.发展科技C.发展军备D.发展劳务输出(二)多项选择题1.实现社会和谐A.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B.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C.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D.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A.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B.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C.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D.应对敌对势力进行“分化”、“西化”的锐利武器3.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A.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B.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C.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4.胡锦涛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的社会。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B.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C.崇尚自由平等博爱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的A.一个治国理想B.一种治国方略C.治国机制D.一种治国结果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A.生产发展B.生活富裕C.生态良好D.公平正义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是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坚实基础 B.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D.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条件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A.相互包含B.相辅相成C.全部与局部D.上篇与下篇9.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体现在A.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B.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C.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D.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A.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B.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C.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D.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的基本原则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B.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民主法治C.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D.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1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积极的就业的方针是A.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B.市场调节就业C.政府促进就业D.城市劳动者优先就业自测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P2372(D)P2373(A)P2384(B)P2385(A)P2396(B)P2397(C)P2398(D)P2469(A)P24610(C)P24611(D)P24612(A)P24613(B)P24614(D)P24715(D)P24816(A)P243(二)多项选择题1(ABCD)P237—2392(ABC)P2413(ABCD)P2414(ABD)P2415(ABCD)P2426(ABC)P2427(BC)P2428(AB)P2439(ABCD)P24310(ABCD)P24411(ABCD)P24612(ABC)P250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自测练习题(一)单选题 1.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是A.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B.悠久的中华文化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2.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是A.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B.统一与分裂并存C.侵略与反侵略不断D.停滞不前、贫穷落后、被动挨打3.造成近代中国局部地区的分离状态的根本原因是A.统治集团内部尖锐矛盾的结果B.封建割据、军阀混战的结果C.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结果D.集权与分权斗争的结果4.台湾问题的实质是A.中国的内政问题B.中国同美国的关系问题C.中国同日本的关系问题D.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5.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见之于A.新华社发表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时评B.周恩来关于台湾问题“一纲四目”的政策和主张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D.中共中央发表的《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6.美国政府与蒋介石集团签订“共同防御条约”是在A.1949年12月B.1950年12月C.195年1月D.1954年12月7.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政策和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的是A.毛泽东B.周恩来C.叶剑英D.邓小平8.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一纲四目”的政策和主张,“一纲”是指A.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B.炎黄子孙、爱国一家C.和平解放、互不破坏D.既往不咎、立功受奖9.中国共产党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是A.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B.1982年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C.1987年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D.1979年元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10.1981年,叶剑英提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A.“九条方针”B.“六条构想”C.“八项主张”D.“四点意见”11.1979年元旦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是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中共中央C.全国政治协商大会D.中共中央统战部 12.实现台海两岸的“三通”是指A.通商、通邮、通航B.通商、通行、通关C.通邮、通航、通关D.通邮、通行、通商13.1983年,邓小平阐述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A.“九条方针”B.“六条构想”C.“八项主张”D.“四点意见”14.在各方的压力下,台湾当局首次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是在A.1984年11月B.1987年11月C.1988年10月D.1997年11月1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A.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B.一个中国C.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共存D.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16.“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将和平共处原则用来处理A.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B.一个国家的不同区域的平等互利C.一个国家的民族矛盾问题D.一个国家的历史遗留问题17.中英两国政府领导人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及三个附件是在A.1978年11月B.1982年1月C.1982年9月D.1984年12月18.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A.香港问题B.国际争端问题C.台湾问题D.国民党政权19.正式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是A.1984年4月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B.1989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C.1990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D.1995年4月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20.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并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是在A.1990年7月1日B.1993年7月1日C.1997年7月1日D.1999年12月20日21.1987年4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在正式签署地方是A.澳门B.香港C.北京D.里斯本22.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并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是在A.1997年7月1日B.1999年7月1日C.1999年12月20日D.2000年1月1日 23.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的授予者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4.1992年1月,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的核心是A.国共合作、爱国一家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互利互惠,共同发展D.和平统一,不使用武力25.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A.港、澳、台地区实行高度自治B.港、澳、台地区保持高度繁荣C.坚定地维护一个中国原则D.港、澳、台地区保持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26.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的关于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重要讲话是A.《告台湾同胞书》B.《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C.《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D.《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27.1995年1月30日,针对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江泽民发展了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了解决台湾问题的A.八项主张B.九条方针C.六条构想D.四点意见28.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反“台独”斗争的总方略是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寄希望于台湾人民C.绝不承诺放弃武力D.文攻武备29.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是在A.2002年3月B.2005年3月C.2005年10月D.2006年3月30.胡锦涛提出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A.坚持“九二共识”B.加强经济上的交流与合作C.早日恢复两岸对话和谈判D.为两岸同胞谋福祉31.胡锦涛提出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是A.坚持“九二共识”B.加强经济上的交流与合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C.早日恢复两岸对话和谈判D.为两岸同胞谋福祉32.胡锦涛提出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是A.坚持“九二共识”B.加强经济上的交流与合作C.早日恢复两岸对话和谈判,开展平等协商D.为两岸同胞谋福祉33.胡锦涛提出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宿是A.坚持“九二共识”B.加强经济上的交流与合作C.早日恢复两岸对话和谈判D.为两岸同胞谋福祉 (二)多项选择题1.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A.祖国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B.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C.中国社会发展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2.台湾问题是A.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B.中国的内政问题C.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D.“二战”遗留下来的问题3.台、港、澳问题的性质是A.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B.香港、澳门问题是殖民地遗留问题C.都是内政问题D.都是殖民地遗留问题4.关于台湾问题,以下哪些提法是正确的A.我国政府主张用和平的方式实现两岸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B.我国政府允许台湾“完全自治”,但反对搞“一中一台”C.我国政府对台湾的主权神圣不可侵犯D.台湾问题是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5.50年代,毛泽东、周恩来多次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政策,概括起来主要有A.省亲会友、来去自由B.既往不咎、立功受奖C.国共合作、爱国一家D.和平解放、互不破坏6.1958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炮轰金门是为了打击美国A.划峡而治的阴谋B.“两个中国”的“事实上的存在”的阴谋C.美国侵占台湾的合法化的阴谋D.策划台湾当局进攻大陆的阴谋7.20世纪80年代,台湾当局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以“三不政策”作为回应,“三不政策”是A.绝不接触B.绝不谈判C.绝不妥协D.绝不认同8.“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包括A.以“一个中国”为基础,实行“两种制度”B.台、港、澳地区实行高度自治C.台、港、澳地区实行完全自治D.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9.根据“一国两制”、“澳人治澳”和高度自治的基本方针,中国政府在澳门回归后将保持澳门的几个“不变”,即澳门原有的A.资本主义制度不变B.生活方式不变C.法律基本不变D.外交事务不变10.香港、澳门等我国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它们享有A.独立的外交权和防务权B.立法权 C.行政管理权D.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11.我国宪法规定,特别行政区是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表明A.“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B.特别行政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D.特别行政区政府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12.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实现两岸统一,就是A.不用武力方式B.通过经济交流的方式来解决C.主张用和平手段来解决,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D.通过政治谈判的方式来解决13.中国政府所主张的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指A.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B.台、港、澳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D.参与国际组织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4.英国殖民主义者曾经强占香港,是通过向中国发动侵略,强迫清政府先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展拓香港界址专条》15.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A.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性贡献B.是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C.彻底结束了殖民主义在港澳的统治D.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港澳的终结16.在解决两岸关系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A.使两岸“三通”有了实现的牢固基础B.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 C.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的图谋D.是针对搞“台湾独立”的图谋17.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新世纪的三大任务是A.现代化建设B.完成祖国统一C.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D.反对和遏制“台独”18.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A.反对和遏制“台独”B.推进两岸“三通”C.促进两岸政治谈判D.回到“九二共识”19.2005年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的意见是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B.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C.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D.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20.2005年4--5月间,中共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邀请台湾主要政党的党主席率团访问大陆,开展两岸政党交流与对话。他们是A.国民党主席连战B.亲民党主席宋楚瑜C.民进党主席游锡堃D.新党主席郁慕明 21.胡锦涛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的主要内容是A.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B.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属C.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D.开展平等协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22.2005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这部法律的颁布具有重要的意义A.把中央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表明了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和坚强决心B.这是一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保护台湾同胞根本利益的法律C.促进两岸关系良性互动D.这是一部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的法律 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P2562(A)P2563(C)P2574(A)P2595(A)P2596(D)P2607(B)P2618(A)P2619(A)P26210(A)P26211(A)P26212(A)P26213(B)P26314(B)P26415(B)P26416(A)P26517(D)P26718(C)P26719(C)P26820(C)P26821(C)P26822(C)P26823(A)P26824(B)P26925(C)P27026(C)P27027(A)P27028(D)P27029(B)P27330(A)P27331(B)P27332(C)P27333(D)P273(二)多项选择题1(ABCD)P2562(AB)P2573(AB)P2574(AC)P2585(ABCD)P2606(ABC)P2607(ABC)P2648(ABD)P2649(ABC)P26410(BCD)P26411(ACD)P26412(CD)P26413(ABC)P26414(ABD)P26715(ABC)P26816(BCD)27017(ABC)P27118(A)P27219(ABCD)P27220(AB)P27221(ABCD)P27322(ABD)P273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自测练习题(一)单选题1.一个国家制定正确发展战略和内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前提是A.分清敌我B.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时代主题C.根部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D.理论联系实际2.当今时代的主题是A.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B.战争与革命C.和平与发展D.经济全球化 3.当今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是A.反对分裂,维护统一B.生存与发展C.反腐倡廉D.改革开放4.当今世界多数国家的政策取向是A.改革开放B.建立市场经济体制C.对内图稳,对外思和D.建立经济政治联盟5.当今世界时代的主旋律是A.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B.与世界接轨、与时代同步C.面向世界、面向时代、面向未来D.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6.共建和谐世界必须坚持A.独立精神B.包容精神C.民主精神D.竞争精神7.当今世界格局发展的趋势是A.一极独霸世界B.两极格局对峙C.单边主义抬头D.多极化8.当今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背景是A.经济危机日益深化B.经济全球化C.能源资源日益短缺D.民族独立化9.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A.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B.信息公开化C.资本国际化D.市场开放化10.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是A.合作中的竞争和竞争中的合作B.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C.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D.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11.在世界格局多极化与单边主义的斗争中,关键因素是A.军事力量B.经济力量C.民族精神D.包容精神12.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国家实力的基础是A.军事力量B.经济力量C.爱国主义D.创新精神13.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A.资本的跨国流动B.新科技革命与传播C.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财富的增长D.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和生产过程的分解14.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A.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B.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C.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D.促进国家的和平统一 15.首次代表中国政府系统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是A.毛泽东B.邓小平C.陈毅D.周恩来16.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是A.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B.投桃报李,礼尚往来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17.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毛泽东审时度势,提出的的外交战略是A.一边倒B.另起炉灶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一条线18.我国外交工作的根本目标,归根到底是A.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B.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D.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19.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是A.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B.投桃报李,礼尚往来C.广泛合作、互利共赢D.独立自主2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是A.互不侵犯B.国家主权平等C.平等互利D.互不干涉内政21.中国政府主张的新安全观的核心是A.互信、互利、平等、协作B.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C.打击恐怖活动D.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二)多项选择题1.毛泽东根据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在国际关系问题上,先后提出的著名论断主要有A.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反对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称霸B.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是平等的,反对以大压小、以强凌弱C.支持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和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D.结成广泛的反帝反霸斗争的国际统一战线2.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其基本点是A.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B.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C.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3.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是A.总体和平、局部战争B.总体缓和、局部紧张C.总体稳定、局部动荡D.总体团结、局部分裂 4.世界格局多极化是A.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B.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D.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5.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有利于A.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和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B.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C.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D.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6.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冷战”,突出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A.在政治上尖锐对立B.在军事上全面对峙C.在经济上封锁与反封锁D.意识形态上演变与反演变7.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是A.单极与多极的矛盾B.称霸与反霸的斗争C.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D.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8.经济全球化A.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B.是一把“双刃剑”C.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D.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9.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A.主张B.理念C.原则D.追求10.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A.科技革命B.生产力的发展C.资本主义的发展D.社会主义的发展11.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A.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B.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C.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D.中国的社会制度与世界发展的格局结合起来12.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A.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道路B.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C.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D.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13.我们所说的积极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主要包括A.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B.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C.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D.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14.推进中国的发展,必须A.依靠自己的观念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B.依靠自己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C.依靠开拓国内市场和增加国内需求D.依靠更加广泛和深入地开发人力资源15.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A.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C.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D.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义务的必然选择16.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A.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B.符合中华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C.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D.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17.中国政府谋求发展的宗旨和原则是努力实现A.和平的发展B.开放的发展C.合作的发展D.和谐的发展18.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A.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B.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C.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D.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时代要求19.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的外交方针是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一边倒”D.“安邻、富邻、睦邻”2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B.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C.和平过渡D.平等互利、和平共处21.邓小平根据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的变化,确定了我国外交工作的方针是A.独立自主、和平共处B.冷静观察、稳住阵脚C.沉着应付、韬光养晦D.有所作为、善于守拙、决不当头22.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A.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真诚愿望和高尚品质B.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眼光、宽广胸怀和外交能力,C.开创了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普遍赞赏D.为世界和平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23.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坚持A.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C.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D.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24.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A.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B.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C.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D.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25.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是维护和平的政治基础B.互利合作、共同繁荣,是维护和平的经济保障C.建立军事联盟,加强军备是维护和平的根本手段D.平等对话、协商和谈判,是解决争端、维护和平的正确途径26.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要A.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B.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C.坚持公正互利、实现共同发展D.坚持包容开放、实现文明对话27.和谐世界应该是A.民主的世界B.和睦的世界C.公正的世界D.包容的世界28.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应该保障A.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B.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C.各国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D.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29.新时期,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方面,我国的外交工作布局是A.大国是关键B.周边是首要C.发展中国家是基础D.多边是舞台自测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P2772(C)P2773(B)P2804(C)P2805(A)P2806(B)P2807(D)P2818(B)P2829(A)P28210(A)P28211(A)P28212(B)P28213(A)P28314(C)P28515(D)P28616(C)P28717(D)P28718(B)P28819(D)P28920(B)P29021(A)P291(二)多项选择题1(ABCD)P2782(ABCD)P2793(ABC)P2804(ABCD)P2815(ABCD)P2816(ABCD)P2817(AB)P2828(ABCD)P2829(ABCD)P28310(AB)P28311(ABC)P28312(ABCD)P28413(ABCD)P28414(ABCD)P28415(ABC)P28516(ABCD)P28517(ABCD)P28518(AB)P28519(ABC)P28620(ABD)P287 21(BCD)P28822(ABCD)P28923(ABCD)P28924(ABCD)P29025(ABD)P28426(ABCD)P29127(ABCD)P29128(ABCD)P29129(ABCD)P292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自测练习题(一)单选题1.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是A.知识分子B.工人阶级C.精英阶层D.新的社会阶层2.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最根本的体现在于A.它的革命的坚定性彻底性B.它的严格的组织纪律性C.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D.它能与农民阶级结成可靠同盟3.我国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是A.农民阶级B.工人阶级C.小资产阶级D.新的社会阶层4.知识分子是我国()的一部分A.精英阶层B.工人阶级C.小资产阶级D.新的社会阶层5.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是A.工人阶级B.精英阶层C.知识分子D.新的社会阶层6.我国现阶段个体、私营经济中的广大从业人员是A.工人阶级的一部分B.职业和身份已弱化的弱势群体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D.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7.我国新的社会阶层是A.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者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C.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D.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8.“四个尊重”中,核心的是A.尊重劳动B.尊重知识C.尊重人才D.尊重创造9.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是A.统一战线B.武装斗争C.以人为本D.艰苦奋斗10.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A.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B.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联盟 C.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D.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党与非党的特殊联盟11.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是A.爱国主义B.社会主义C.党的领导D.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12.我国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是A.尊重和保障人权B.反对民族分裂C.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保健事业D.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3.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A.各民族的共同繁荣B.尊重和保障人权C.以人为本D.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4.中国革命战争的总的战略方针是A.针锋相对、先发制人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C.积极防御D.步步为营、各个击破15.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对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作出“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科学定位,“一个发挥”是指我军要为A.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B.反对帝国主义发挥重要作用C.反对恐怖主义发挥重要作用D.反对反裂主义发挥重要作用(二)多项选择题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是A.工人B.农民C.知识分子D.新的社会阶层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因为中国工人阶级是A.是国家领导阶级B.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C.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D.成为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强大的社会力量3.关于现阶段中国工人阶级的地位,下列表达中正确的有A.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B.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C.工人阶级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D.工人阶级是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力量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出现了新的特点,表现在A.队伍迅速壮大B.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C.岗位流动加快D.白领工人多于蓝领工人 5.知识分子作为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是A.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B.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C.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和核心力量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之一6.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A.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B.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本质体现。C.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D.有利于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7.关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者的关系,下列表达中正确的是A.民族平等是政治前提和基础、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根本出发点和归宿B.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C.民族平等是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政治前提和基础D.三者是一个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8.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包括A.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党与非党的特殊联盟B.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C.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D.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9.新时期我国统一战线的对象包括A.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B.维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C.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D.结成反帝反霸统一战线的国际友人10.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A.维护祖国统一B.反对民族分裂C.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D.尊重各民族的自由选择11.中国人民解放军是A.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B.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C.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12.江泽民对军队建设提出的总要求是A.政治合格、军事过硬B.作风优良、纪律严明C.保障有力D.常备不懈13.新形势下我军必须解决的两个历史性课题是A.打得赢B.拒腐蚀C.不变质D.守得住 14.关于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三者的关系,下列表达中正确的是A.革命化是第一位的、现代化是军队建设的中心B.革命化是军队建设的中心、现代化是第一位的C.正规化是现代化和革命化的必然要求D.三者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15.我国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A.从根本上讲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B.是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C.是我国根本性的国策D.必须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立场和战略上后发制人的原则16.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对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作出“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科学定位,“三个提供”是指我军要A.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B.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C.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D.为联合国维和任务提供人员和装备支持17.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是A.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B.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C.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D.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自测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P2962(C)P2973(A)P2984(B)P2995(C)P3006(C)P3007(B)P3008(A)P3019(A)P30410(A)P30511(C)P30512(D)P30713(A)P30714(C)P31115(A)P314(二)多项选择题1(ABC)P2962(ABCD)P2963(ABC)P2974(ABC)P2975(ABCD)P296—2996(ABCD)P3017(ABD)P3058(BD)P3059(ABC)P30510(ABC)P30611(ABCD)P30912(ABC)P31013(AC)P31014(ACD)P31115(ABCD)P31216(ABC)P31417(ABCD)P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