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安装施工工艺 65页

  • 471.50 KB
  • 2022-04-22 11:20:28 发布

变电站安装施工工艺

  • 6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一章变压器安装施工工艺1.1适用范围变电工程的220kV及以上变压器安装,110kV变压器、35kV及以上油侵高压电抗器安装可参照执行。1.2施工流程施工流程图见图1-1.1.3工艺流程说明机主要质量控制要点1.3.1施工准备(1)现场布置:包括变压器油过滤及真空处理设施、附件和吊车等。(2)技术准备:变压器试验合格证书,包括电气试验、附件试验和变压器油;变压器安装说明书;变压器安装作业指导书;施工图纸;变压器保管记录,包括充干燥气体保管压力(气体保管压力一般为0.01~0.03Mpa,750kV变压器充气运输的气体保管压力应保持为0.02~0.03Mpa,气体的露点应低于-40℃)记录和运输过程冲击记录仪记录数据检查(三维冲击记录均必须小于3g)。(3)人员组织:安装、试验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含技术服务人员),安全、质量负责人,安装、实验人员。(4)机具及材料:吊车、汽车,吊装机具(包括专用吊具),专用工具和专用材料(产品附带),抽真空和滤油设备等。1.3.2变压器油品质要求。(1)变压器本体油应取样进行简化分析、色谱分析,变压器油电气强度、微水、tanδ等参数必须满足产品技术要求和合同技术要求。(2)到达现场的填充或补充变压器油均应有试验记录并取样进行简化分析,变压器油基本指标达到:电气强度≥40kV/2.5㎜;微水≤20uL;tanδ≤0.5%(90℃时)。到货大罐油应每罐取样,小桶油应按表1-1数量取样。表1-1绝缘油取样数量每批油的桶数取样桶数每批油的桶数取样桶数1151~10072~52101~200106~203201~4001521~504401~及以上20(3)注入变压器的油符合表1-2的标准要求。表1-2注入变压器的有标准变压器电压等级(kV)220330500750变压器油电气强度(kV)≥40≥50≥60≥70变压器油含水量(uL/L)≤15≤15≤10≤8Tanδ(%)(90℃)≤0.5≤0.5≤0.5≤0.5(4)施加电压器按变压器本体的油符合表1-3的标准要求。表1-3施加电压前变压器的油标准变压器电压等级(kV)220330500750变压器油电气强度(kV)≥40≥50≥60≥70变压器油含水量(uL/L)≤15≤15≤108变压器油含水量(%)≤1≤0.5Tanδ(%)(90℃)≤0.5≤0.5≤0.5≤0.5 13.3.安装前检查和试验(1)需要吊芯或吊罩进行变压器芯部检查的具体要求参见GBJ148—1990.(2)气体继电器和温度计送交检验。(3)套管TA检查试验(变比、极性和排列)。(4)套管检查和清洁;电容套管的介损和电容量测量;部分低压套管的耐压试验。(5)冷却器按制造厂规定的压力值用气压或油压进行密封试验和冲洗(产品特别承诺并充干燥气体运输保管时可不进行),油泵和风扇电机检查试验。(6)储油柜检查(气囊和隔膜式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7)压力释放装置检查和试验。(8)铁芯和夹件绝缘及接地检查(按照产品要求进行)。1.1.1附件安装(1)基本要求。安装附件需要变压器本体露空时,环境相对湿度必须小于80%,并适量补充干燥空气(露点应低于-40℃,内部含氧量大于18%),保持微正压,以维持本体干燥,通常每次只打开一处,并用塑料薄膜覆盖,连续露空时间不宜超过8h。(2)冷却器起吊方式平衡,接口阀门密封、开启位置应预先检查。(3)TA升高座安装时安装面必须平衡接触,采用平衡调节装置调整,参见图1-2.(4)大型套管安装宜优先采用专用工具进行吊装,绑扎和调整角度方法必须可靠,参见图1-3图~1-5图。(5)储油柜安装确认方向正确并进行为之复核。(6)连接管道安装,内部清洁,连接面或连接接头可靠。(7)气体继电器安装箭头朝向储油柜,连接面平行,紧固受力均匀。(8)温度计安装毛细管应固定可靠和美观。(9)所有螺栓紧固应符合产品说明书要求。1.1.2内部检查和接线(1)产品提供现场技术服务情况下,内部检查和接线原则上由厂家技术服务人员按照产品说明书、合同和规范要求完成,或在厂家技术服务人员指导下完成。(2)芯部露空时环境相对湿度必须小于80%,适量补充干燥空气(露点应低于-40℃,内部含氧量大于18%)以维持本体内微正压,本体内相对湿度必须小于50%(目标20%以下),持续露空工作时间不宜超过8h,每天工作结束必须充干燥空气到0.02~0.03Mpa,以确保本体内维持干燥。(3)内部检查应有记录,内部接线必须按照产品说明书要求(螺栓紧固力矩和绝缘包裹等)进行。(4)有载调压开关按照产品说明书要求进行检查和试验。1.1.3抽真空处理和真空注油(1)基本要求:真空干燥处理是大型变压器安装的重要环节,抽真空布置满足产品说明书要求(抽真空接口位置和数量,真空测量接口和方法,需要抽真空的范围或可以抽真空部件的确认,本体与有载油箱真空平衡阀门等),对100kL以上的大容积变压器宜选择2~3处接口同时抽真空。(2)真空泄漏检查符合产品说明书要求。(3)真空残压要求:220~330kV,≤600Pa(目标值133Pa);500kV,≤133Pa(目标值13Pa);750kV,≤13Pa.(4)维持真空残压的抽真空时间:220~330kV,不得少于8h,500kV,不得少于24h:750kV,不得少于48h。(5) 真空注油速率控制在6000L/h以下,一般为3000~5000L/h,真空注油过程维持规定残压。(1)真空注油量和破真空方法一般有两种:①真空注油至离箱顶100~200㎜,持续抽真空要求的油位并进行各分离室注油;②真空注油至储油柜接近当前的油温所要求的油位,停止抽真空,继续补充油到储油柜油位计指示当前油温所要求的油位,采用干燥气体通过储油柜呼吸器接口解除真空,关闭各个抽真空平衡阀门,进行各分离隔室注油。(2)变压器密封试验:通过变压器呼吸器接口冲入干燥气体进行变压器密封试验,充气压力为0.015~0.03MP(按照产品要求执行),24h无渗漏,注意温度变化对充气压力的影响。1.1.1热油循环(1)热油循环工艺应按照产品说明谁要求进行。(2)500kV及以上变压器产品无特别说明时应按照规范进行热油循环,热油循环符合下列规定:1)热油循环前,应对油管抽真空,将油管中空气抽干净。2)对变压器本体及冷却器同时进行热油循环。3)热油循环过程中,滤油机加热脱水缸中的温度,应控制在65±5℃范围内。当环境温度全天平均低于10℃时,应对油箱采取保温措施。4)热油循环时间:220kV不少于48h,500kV及以上不少于72h,变压器油试验合格。5)热油循环结束后,应关闭驻有阀门,开启变压器所有组件、附件及管路的放气阀们排气,当有油溢出时,立即关闭放气阀。1.1.2电缆排列与二次接线(1)电缆排列整齐、美观,固定于防护措施可靠,有条件时采用封闭桥架形式,本体上消防感温线的排列要美观、可靠,参见图1-6.(2)按照设计图纸和产品图纸进行二次接线,必须核对设计图纸、产品图纸与实际装置相符合。1.1.3现场检查与试验(1)仔细清洁变压器,检查无渗漏情况。(2)按照产品的运行要求,检查各个阀门的位置正确。(3)储油柜和充油套管由位正常。(4)按照产品要求进行冷却系统的控制操作。(5)电压调压装置的可靠和指示正确,有载调压装置的操作实验和信号传输正确。(6)温度指示器指示、信号传输和整定正确。(7)每个接地部位可靠,主要包括:平衡线圈引出套管短接可靠并与接地网可靠接地;电容式套管末屏可靠接地;TA备用线圈短接可靠并接地。(8)变压器全部电气试验合格;保护整定值符合规定;操作及联动试验正确。1.1.4质量验收(1)器身(内部)检查记录,真空干燥记录,安装检验、评定记录,电气试验报告齐全。(2)制造厂提供的产品说明书、试验记录、合格证件及安装图纸等技术文件。(3)具有施工图及变更设计的说明文件。(4)具有备品、备件、专用工具及测试仪器清单。1.2示例图片220、500kV变压器示例见图1-7~图1-9,500、35kV并联电抗器示例见图1-10和图1-11.1.5主要引用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50—1991《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力变压器、油侵电抗器、互感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48—1990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定》DL/T5161.1~2002《750kV变电所电气设备施工质量检验机评定规程》Q/GDW120—2005《750kV电力变压器、油侵电抗器、互感器施工及验收规范》Q/GDW122—2005第二章HGIS、GIS和封闭母线施工工艺2.1适用范围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SF6气体绝缘HGIS、GIS和封闭母线安装,落实罐式断路器、PAAS等组合电器可参照执行。2.2施工流程施工流程图见图2-1.2.3工艺流程说明及主要质量要点2.3.1施工准备(1)现场布置:合理布置现场,包括部件就位、部件组装场地和防护措施、吊车位置等。(2)技术准备:厂家说明书,试验报告,保管记录,施工图纸,施工安装、调试记录表,施工技术交底等。(3)人员组织:技术负责人(含技术服务人员),安装、试验负责人,安全、质量负责人,安装、试验人员。(4)机具及材料:吊车、汽车、吊装机具(包括专用吊具),专用工具和专用材料(产品附带),真空注气设备、SF6气体微水测量仪、检漏仪和试验设备等。2.3.2土建验收、基础复测(1)户内、户外土建工程已基本结束,交接验收、签证完毕,并符合GBJ147-199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高压电气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2)户内GIS应核对GIS室大门尺寸,保证产品可顺利进入。(3)户内GIS应核对GIS分支母线伸向室外的预留孔洞的尺寸及位置,除了要保证分支母线伸向室外,同时还要保证分支母线安装程序的正常进行。(4)根据制造厂技术资料的规定,对基础中心线进行复核。相间、相邻间隔之间,GIS与变压器及出线之间,GIS轴中心线误差应在允许的范围内。(5)基础及预埋件接地符合设计要求。(6)基础预埋件检查:预埋件中心线误差≤±10㎜,相邻误差≤±5㎜;预埋件水平误差≤±10㎜,相邻误差≤±2㎜。(7)安装基座检查:中心线误差≤±5㎜,水平误差≤±2㎜。(8)室内的起吊设备应通过专项验收。2.3.3设备本体组装(1)设备本体组装注意事项。1)部件装配应在无风沙、无雨雪、空气相对湿度不小于80%的条件下进行,并根据产品严格采取防尘、防潮措施。 1)应按产品的技术规定选用吊装器具并合理使用吊点,不得损伤设备表面。2)支架安装的平整度应符合产品技术要求;支架或底架与基础的水平高度调整宜采用产品提供的调整垫片,参见图2-2和图2-3.4)应按制造厂的编号和规定的程序进行装配,不得混装。5)使用的清洁济、润滑济、密封纸和擦拭材料必须符合产品的技术规定。6)GIS元件拼装前要用干净的抹布将外表面擦拭干净。运输封堵端盖在安装时才允许松掉。7)各个气室预允压力检查必须符合产品技术要求。8)应对可见的触头连接、支撑绝缘件和盘式绝缘子进行检查,应清洁无损伤。(2)GIS法兰的连接的要求。1)法兰对接前应先对法兰面、密封槽及密封圈进行检查,法兰面及密封槽应光洁、无损伤,对轻微伤痕可用细砂纸、油石打磨平整。密封面、密封圈用清洁无纤维裸露白布或不起毛的擦拭纸蘸无水酒精擦拭干净,参见图2-4。密封圈放入密封槽内,确认规格正确,然后在空气一侧均匀地涂密封济,并薄薄的均匀涂到气室外侧法兰上。涂完密封济应立即接口或盖封板,并注意不得使密封济流入密封圈内侧。2)法兰合拢前,应清洁母线筒,并做好施工记录。3)法兰连接可采用吊车、液压千斤顶、链条葫芦等机具,预先采用导向装置对称地插入法兰孔中,法兰运动期间没有卡阻现象。对接过程测量法兰间隙均匀,参见图2-5。连接完毕相间对称地拧紧螺栓,所有螺栓的坚固均应使用力矩扳手,其力矩值应符合产品的技术规定。4)GIS元件拼装前,应用清洁无纤维裸露白布或不起毛的擦拭纸、吸尘器(尤其是内壁、对接面)清理干净;盆式绝缘子应清洁、完好。5)安装前,方可将元件的运输封端盖打开,应用塑料薄膜将开口处覆盖严密,以尽量减少灰尘、水汽的浸入。(3)母线的安装。1)厂家组装好的母线段,一般两端均有锥形运输罩,安装时也比较方便,先卸去端部的运输罩,用吊带从螺丝孔内伸出吊住母线筒,然后起吊这个母线段,慢慢与已安装好的设备进行连接。母线对接上、法兰面接近合拢时,将吊带取出。装好一段后,再拆卸另一端的运输罩,仍按上述方法进行母线安装。2)散装的母线段,可采用厂家提供的专用工具进行安装,参见图2-6。3)母线安装时,应先检查表面及触指有无生锈、氧化物、划痕及凹凸不平处,如有,则采用砂纸将其处理干净平整,并用清洁无纤维裸露白布或不起毛的擦拭纸沾无水酒精洗浄触指内部,在触指上涂上薄薄的一层电力复合脂。如不立即安装,应先用塑料纸将其包好。安装时,将母线放在专用小车上,推进母线筒到刚好与触头座接触上,然后用母线插入工具,将母线完全推进触头座内,垂直母线采用专用工具安装。母线对接应通过观察孔或其他方法进行检查和确认。2.3.4套管的吊装(1)套管的吊装前应认真研究好吊装方案,一般宜采用专用工具和吊带进行起吊,以保护瓷套管不受损伤,参见图2-7和图2-8。(2)吊装前应将套管清理干净,并将有关试验检查项目做完。起吊时,应防止一头在地面上出现拖动现象,必要时可采用链条葫芦辅助起吊。吊离地面后,卸下套管尾部的保护罩,必要时测量套管尾部长度,以保障套管插入深度,参见图2-9;清理套管时应基座内的盆式绝缘子和导电触头,然后将套管的触头对准母线筒上的触头座,移动套管支架,使其螺丝孔正对套管支座的螺孔,用螺栓固定,最后用力矩扳手坚固套管支座的螺栓,参见图2-10。 2.3.5设备固定罐式断路器、GIS、HGIS的固定一般在组装完成后进行,固定的方式有焊接和预埋螺栓两种方式。(1)预埋螺栓的工艺要求:预埋螺栓中心线的误差不应大于2mm。全站同类型设备地脚螺栓露出长度一致,地脚螺栓上部采用热镀锌形式。(2)焊接的工艺要求:底座与预埋钢板(预埋钢板百度宜大于25mm)的焊接应满足厂家要求,焊接面应饱满、均匀,参见图2-11。2.3.6真空处理、注SF6气体(1)充注前,充气设备及管路应洁净、无水分、无油污;管路连接部分应无渗漏;吸附济的更换方式、时间应符合产品技术要求。(2)气体充入前应按产品的技术规定对设备内部进行真空处理,真空残压及保持时间应符合产品要求;抽真空时,应采用带有抽气逆止阀的真空泵,以防止突然停电或因误操作而引起破坏真空事故。(3)真空泄漏检查方法应按产品说明书地要求进行。(4)气室预充有SF6气体,且含水量检验合格时,可直接补气。(5)SF6气体参数指标应符合表2-1要求。(6)SF6气体在充注时应称重,保证达到产品所要求充入的SF6气体重量,以便确认SF6气体达到产品所要求每个气室的规定位置。(7)现场测量SF6钢瓶气体含水量符合要求,设备内SF6气体的含水量应符合规范和产品技术要求。基本要求:断路器气室气体含水量小于150µL/L;其他气室气体含水量小于300µL/L,目标小于150µL/L。(8)设备内SF6气体漏气率应符合规范和产品技术要求。基本要求:各个独立气室SF6气体年泄漏率小于1%。检漏方法符合产品说明书要求,通常采用内部压力检测比对与包扎检漏相结合的方法,包扎检漏方法参见图2-12。2.3.7电缆排列与二次接线(1)电缆排列整齐、美观,固定与防护措施可靠,有条件时采用封闭桥架形式。(2)按照设计图纸和产品图纸进行二次接线,必须核对设计图纸、产品图纸与实际装置是否相符。2.3.8设备调整(1)断路器的操动机构。1)操动机构的零部件应齐全,各转动部分应涂以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润滑脂;电动机转向应正确;各种接触器、继电器、微动开关、压力开关和辅助开关的动作应准确可靠,接点应接触良好,无损伤或锈蚀;分、合闸线圈的铁心应动作灵活,无卡阻;控制元件的绝缘及加热装置的绝缘应良好。2)辅助开关应安装牢固,防止因多次操作松动变位;辅助开关接点转换灵活、切换可靠、性能稳定;辅助开关与机构间的连接应松紧适当、转换灵活,并满足通电时间的要求。连接锁紧螺帽应拧紧,并采取防松措施。3)液压操动机构调整的工艺要求:油箱内部应洁净,液压油的标号应符合产品的技术规定,液压油应洁净无杂质,油位指示应正常;连接管路应清洁,连接处应密封良好,且牢固可靠;补充的氮气必须采用高纯氮(微水含量小于20µL/L),其预充压力应符合产品的技术规定;液压回路在额定油压时,外观检查应无渗油;机构在慢分、合时,工作缸活塞杆的运动应无卡阻和跳动现象,其行程应符合产品的技术规定;微动开关、接触器的动作应准确可靠,接触良好;电接点压力表、安全阀应校验合格,压力释放阀动作应可靠,关闭严密;联动闭锁压力值应按产品的技术规定予以整定;防失压慢分装置就可靠。 4)弹簧操动机构调整的工艺要求:合闸弹簧储能完毕后,辅助开关应即将电动机电源切除;合闸完毕,辅助开关应将电动机电源接通;合闸弹簧储能后,牵引杆的下端或凸轮应与合闸锁扣可靠地锁住;分、合闸闭锁装置动作应灵活,复位应准确而迅速,并应扣合可靠;机构合闸后,应能可靠地保持在合闸位置;弹簧操动机构缓冲器的行程,应符合产品的技术规定。(2)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调整工艺。1)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的操动机构零部件应齐全,所有固定连接部件应坚固,转动部分应涂以适当地气候的润滑脂。2)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中的传动装置的安装和调整,应符合产品的技术要求;定位螺钉按产品的技术要求调整后,并应加以固定。3)机构行程检查:将操作方式旋钮置于“手动操作”,用曲柄转动操动机构,使其在闭合位置,在机构上作手柄位置标记,然后反向旋转,直到断开位置,计数曲柄转数,应与厂家所提供数据相符。整个转动过程应无卡涩、无异常、力度均匀。4)动静触头闭合深度的检查符合产品说明书要求。5)电动操作:当二次接线完成,操动电源送入后,可进行电动操作。电动操作之前应检查驱动电机的转向。先用手柄转动操动机构到额定转数的一半,使开关处于半合闸状态,抽出手柄,将操作方式置于“电动操作”位置,此时手柄应不再能插进去,用合闸命令检查电机转向及开关的动作是否正确,然后再进行“分”、“合”试操作。机构的分、合闸指示与设备的实际分、合闸位置相符。限位装置应准确可靠,到达分、合极限位置时,应可靠切除电源。辅助开关应安装牢固,并动作准确,接触良好;安装在室外时,应有防雨措施。6)闭锁检查:“就地、远方”,“电动、手动”等各种闭锁关系正确。7)检查接地开关的接地引下线应符合产品要求,连接牢固可靠。2.3.9现场检查与试验1)断路器调整后的各项动作参数,应符合产品的技术规定2)电气试验按照《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50-1991进行。2.3.10质量验收1)产品说明书、试验报告、合格证件。2)安装检验、评定记录,调整试验记录。3)施工图及变更设计的说明文件。4)备品、备件、专用工具及测试仪器清单。5)操作过程检查,闭锁及信号检查,记录数据复核,操作机构及操作回路检查,外观检查。2.4主要引用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50—1991《电气装置安装工程高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47—199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DL/T5161.1~5161.17—2002《750KV变电所电气设备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范》Q/GDW120—2005《750KV高压电器(GIS、隔离开关、避雷器)施工及验收规范》Q/GDW123—2005第三章支柱式断路器安装施工工艺 3.1适用范围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支柱式SF6断路器安装3.2施工流程施工流程图见图3-1二次接线管道及附件安装施工准备本体安装基础支架充SF6气体机构调整电器和操作试验质量验收图3-1施工流程图3.3工艺流程说明及主要质量控制要点3.3.1施工准备 (1)技术准备:施工图纸,产品说明书及出厂试验报告,施工作业指导书,施工安装、调试记录表,施工技术交底等。(2)人员组织:技术负责人(含技术服务人员),安装、试验负责人,安全、质量负责人,安装、实验人员。(3)机具及材料:吊车、汽车、吊装机具(包括专用吊具),专用工具和专用材料(产品附件),真空注气设备,SF6气体微水测试仪、检漏仪和试验设备等。(4)产品开装检查和试验:按产品序号组合逐台就位,外观检查,本体SF6气体运输保管压力,均压电容电气试验等。3.3.2基础与支架(1)基础中心线安装顶面水平误差:相间,<10mm,本相,<5mm;地脚螺栓预埋中心线误差<2mm,地脚螺栓出基础顶面长度适当并一致。(2)地脚螺栓支撑螺母与支架间宜有加厚垫片,地脚螺栓与基础平面宜有螺母和垫片固定。3.3.3本体安装(1)所有部件的安装位置正确,并按制造厂规定要求保持其应有水平或垂直位置。(2)极柱安装:通常采用直板法吊装,底部垫实,整个过程吊钩顺起立方向走动,端部有缆绳保险,侧向有保护措施。(3)断口吊装:应按产品的技术规定选用吊装器具、吊点及吊装过程;密封槽面应清洁,无划伤痕迹,已用过的密封垫(圈)不得使用;图密封脂时,不得使其流入密封垫(圈)内侧而与SF6砌体接触;应按产品的技术规定更换吸附剂;支柱与断口应对准耦合,均匀对称,紧固断口与支柱连接螺栓,紧固力矩符合产品要求。3.3.4充SF6气体(1)真空装置充气管道连接应清洁,抽真空达到产品要求的残压和抽真空时间(产品安装过程能维持SF6气体预充压力可以不抽空,由产品说明书确定)。(2)现场测量SF6钢瓶气体含水量符合要求,充气到额定压力,充气过程实施密度继电器报警、闭锁压力值检查,24h后进行检漏和微水含量测量。推荐用塑料薄膜包扎密封面进行检漏。(3)断路器SF6气体符合表3-1要求。SF6气体的技术条件参数指标空气(N2+O2)≤0.05%四氟化碳≤0.05%水分≤8μɡ∕g酸度(以HF计)≤0.3μɡ∕g可水解氟化物(以HF计)≤1.0μɡ∕g矿物油≤10μɡ∕g纯度≥99.8%生物毒性试验无毒断路器气室气体含水量小于150µL/L,气室SF6气体年泄漏率小于1%。3.3.5断路器调整(1)按照产品说明书要求进行机构连接并进行检查和调整,参见图3-7。(2)操动机构的零部件应齐全,各转动部分应涂以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润滑脂;电动机转向应正确; 各种接触器、继电器、微动开关、压力开关和辅助开关的动作应正确可靠,接点应接触良好,无损伤或锈蚀;分、合闸线圈的铁芯应动作灵活,无卡阻;控制元件的绝缘及加热装置的绝缘应良好。(3)辅助开关应安装牢固,防止因多次操作松动变位;辅助开关接点转换灵活、切换可靠、性能稳定;辅助开关与机构间的连接应松紧适当、转换灵活,并满足通电时间的要求。连接锁紧螺帽应拧紧,并采取放松措施。(4)液压操动机构调整的工艺要求:油箱内部应洁净,液压油的标号应符合产品的技术规定,液压油应洁净无杂质,油位指示应正常;连接管路应清洁,连接处应密封良好,且牢固可靠;液压操动机构进行预充压力和压力开关各个接点压力值(合闸闭锁、分闸闭锁、重合闸闭锁、启泵、停泵和压力正常等)检查正确;检查液压油油位正常;液压系统和管道密封泄漏检查正常。(5)气动操动机构调整的工艺要求:空气压缩系统和管道密封泄漏检查正常,凝水位置合适并放水正常;压缩气体压力开关各个接点压力值(合闸闭锁、分闸闭锁、重合闸闭锁、启泵、停泵等)检查正确,安全阀动作正常。(6)弹簧操动机构调整的工艺要求:弹簧操动机构弹簧储能正常,指示清晰,缓冲装置可靠。3.3.6二次接线(1)按产品电气控制回路图检查厂方接线正确性和可靠性,完成现场二次回路接线。(2)按设计图纸进行电缆接线并核对回路设计与使用产品的符合性,验证回路接线的可靠性。3.3.7电气试验和操作试验(1)分、合闸动作电压测量,动作时间特性测量。(2)电气控制回路检查,SF6气体压力报警和闭锁,操作闭锁,防跳试验、非全相试验,分、合闸位置指示,控制回路耐压试验,控制回路继电器检验和整定。(3)一次绝缘电阻测量,主导电回路电阻测量。(4)操作试验:操作可靠,指示正确;操作循环和操作性能满足要求;液压操动机构和气动操动机构在各个过程压力消耗符合产品要求。3.3.8质量验收(1)产品说明书、试验报告、合格证件。(2)安装检验、评定记录、调整试验记录。(3)施工图及变更设计的说明文件。(4)备品、备件、专用工具及测试仪器清单。(5)操作过程检查,闭锁及信号检查,记录数据复核,操动机构及操作回路检查,外观检查。3.4示例图片220、500KV断路器示例见图3.5主要引用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50—1991《电气装置安装工程高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47—199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DL∕T5161.1~5161.17—2002《750KV变电所电气设备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Q∕GDW120—2005《750KV高压电器(GIS、隔离开关、避雷器)施工及验收规范》Q∕GDW123—2005第四章隔离开关安装施工工艺 4.1适用范围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隔离开关安装4.2施工流程施工流程图见图4-1施工准备基础复测设备支架安装隔离开关安装现场检查和试验隔离开关调整质量验收4.3工艺流程说明及主要质量控制要点4.3.1施工准备(1)现场布置:合理布置现场,包括隔离开关附件和吊车位置等。(2)技术资料:厂家说明书、试验报告、保管记录齐全。(3)人员组织:技术负责人(含技术服务人员),安装、试验负责人,安全、质量负责人,安装、试验人员。(4)机具及材料:吊车、汽车,吊装机具(包括专用吊具),专用工具和专用材料(产品附带)等。4.3.2基础复测(1)隔离开关的支架形式有多种类型,有钢管支架、角钢支架,与基础的连接方式有杯口形式和预埋螺栓形式。(2)钢管支架基础杯底标准允许偏差:0~-10mm;柱轴线对行列的定位轴线的偏移量≤5mm. (3)采用预埋螺栓与基础连接,地脚螺栓上部要求采用热镀锌形式。预埋螺栓要求中心线的误差不应大于2mm。全所同类型隔离开关地脚螺栓露出长度一致。4.3.3设备支架安装设备支架安装后的质量要求:标高偏差≤5mm,垂直度≤5mm,相间轴线偏差≤10mm,本相间距偏差≤5mm,顶面水平度≤2mm.4.3.4隔离开关安装(1)隔离开关底座与设备支架安装应做到无垫片安装。(2)支柱绝缘子磁柱弯曲控制在规定范围内,磁柱与法兰结合面交和牢固,应涂以性能良好的硅类防水胶。(3)支柱绝缘子安装应垂直于底座平面且连接牢固;同一绝缘子柱的各绝缘子中心线应在同一垂直线上;同相各绝缘子柱的中心线应在同一垂直平面内。(4)隔离开关的各支柱绝缘子间应连接牢固;安装时可用金属垫片校正其水平或垂直偏差,使触头相互对准,性能良好。(5)检查处理导电部分连接部件的接触面,用细砂纸清除氧化物,清除后涂以复合电力脂连接。(6)使用细砂纸处理动静出头接触面氧化物,清洁光滑后涂上薄层凡士林油。(7)均压环应安装牢固,平整,检查均压环无划痕、碰撞产生的毛刺,寒冷地区均压环应有滴水孔。(8)隔离开关组装完毕,应用力矩扳手检查所有安装部位螺栓的力矩值符合产品的技术要求。4.3.5操动机构安装(1)操动机构应安装牢固,固定支架工艺美观。(2)操动机构轴线与底座轴线重合,偏差≤1mm,同一轴线上的操作机构安装位置应一致。4.3.6电缆排列与二次接线(1)电缆排列整齐、美观,固定与防护措施可靠,有条件采用封闭桥架形式。(2)按照设计图纸和产品图纸进行二次接线,必须核对设计图纸、产品图纸和实际装置符合。4.3.7隔离开关调整(1)接地刀刃转轴上的扭力弹簧或其他拉伸式弹簧应调整到操作力矩最小,并加以固定。(2)隔离开关主刀、接地刀垂直连杆与隔离开关、机构间连接部分应紧固、垂直,焊接部位牢固、平整。(3)轴承、连杆及转臂等传动部件机械运动应顺滑,转动齿轮应咬合准确,操作轻便灵活。(4)定位螺钉应按产品的技术要求进行调整,并加以固定。(5)所有传动部位应涂以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润滑脂。(6)电动操作前,应先进行多次手动分、合闸,机构应轻便、灵活,无卡涩,动作正常。(7)电动机的转向应正确,机构的分、合闸指示应与设备的实际分、合闸位置相符。(8)电动操作时,机构动作应平稳,无卡阻、冲击异常声响等情况。4.3.8现场检查与试验(1)电动机构、转动装置、辅助开关及加热闭锁装置应安装牢固,动作灵活可靠,位置指示正确。机构密封良好。 (2)分闸时,触头断口距离和打开角度应符合产品的技术规定。(3)触头接触应紧密良好,插入深度符合产品技术要求;压接接线端子的螺栓紧固力矩值,符合规范标准。(4)隔离开关分、合闸定位螺栓调整尺寸符合产品技术规定。(5)安装、调整螺栓紧固达到力矩规范标准。(6)油漆应应完整、相位标志正确,接地可靠,设备清洁。(7)电气试验按照《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50-1991进行。4.5主要引用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50—1991《电气装置安装工程高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47—199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DL/T5161.1~5161.17—2002《750KV变电所电气设备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范》Q/GDW120—2005《750KV高压电器(GIS、隔离开关、避雷器)施工及验收规范》Q/GDW123—2005第五章TA、TV、CVT和避雷器安装施工工艺 5.1适用范围TA(CT)、TV(PT)、CVT、普通阀式和金属氧化锌避雷器的安装。5.2施工流程施工流程图见图5-1。施工准备质量验收设备支架设备安装调整、紧固、检查附件、接地安装电气试验5.3工艺流程说明及主要质量控制要点5.3.1施工准备(1)现场布置:设备吊装前的堆放场地、吊车位置等。(2)技术准备:产品说明书、试验合格证明书,出厂试验报告和施工图纸等。(3)开箱检查:外观完好、附件应齐全、瓷件无损伤、无渗漏现象。(4)人员组织:技术负责人(含技术服务人员),安装、试验负责人,安全、质量负责人,安装试验人员。(5)机具准备:吊车、汽车,吊装机具,组合工具。5.3.2设备支架设备支架安装后的质量要求:标高偏差≤5mm,垂直度≤5mm,相间轴线偏差≤10mm,顶面水平度≤2mm∕m。5.3.3设备安装(1)吊装应选择满足相应设备的钢丝绳或吊带以及卸扣,TA(CT)吊装时吊绳应固定在吊环上起吊,不得利用瓷裙起吊。吊装过程中用缆绳稳定,防止倾斜,参见图5-2和图5-3。(2) 避雷器、电容式电压互感器必须根据产品成套供应的组件编号进行安装,不得互换,法兰间连接可靠(部分产品法兰间有连接线,参见图5-4)。(3)安装时二次接线盒或名牌的朝向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朝向一致。5.3.4调整、坚固、检查(1)变压器安装面应水平,并列安装的避雷器三相中心应在同一直线上,名牌应位于易于观察的一侧;避雷器应安装垂直;避雷器压力释放口安装方向合理。(2)对电容式电压互感器具有保护间隙的,应根据出厂说明书要求检查并调整。(3)互感器安装面应水平,并列安装的应排列整齐,同一组互感器的极性方向应一致。(4)油浸互感器应无泄漏,油位正常并指示清晰,绝缘油指标应符合规程和产品技术要求。(5)SF6气体绝缘互感器充注的SF6气体符合规程要求,充气过程检查密度继电器各触电动作值符合产品技术要求,SF6气体额定压力符合产品技术要求并指示清晰,气室气体含水量小于150uL/L,气室SF6气体年泄漏率小于1%。5.3.5附件安装、检查及接地(1)避雷器在线监测装置的安装、接地制作:在线监测装置检查、试验合格;在线监测装置与避雷器连接导体超过1M应设置绝缘支柱,过长的硬母线连接应采取预防“热胀冷缩”应力的措施;接地部分一处与接地网可靠接地,一处为辅助接地(集中接地装置)。(2)各个接地部位可靠,主要包括:TA(CT)、TV(PT)、CVT本体与接地网两处可靠接地;电容式套管末屏可靠接地;TA(CT)备用备用线圈短接可靠接地,TV(PT)、CVT的N端应可靠接地,二次备用线圈一端应可靠接地。(3)均压环应安装牢固、平整,检查均压环无划痕、碰撞产生毛刺,寒冷地区均压环应有滴水孔。5.3.6电气试验电气试验按照《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50-1991进行,实验结果必须与产品试验报告进行对比。5.3.7质量验收(1)开箱检查记录,安装检验、评定记录,电气试验报告。(2)制造厂提供的产品说明书、实验记录、合格证件及安装图纸等技术文件。(3)施工图及变更设计说明书。(4)备品、备件、专用工具及检测仪器清单。5.5主要引用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50—1991《电气装置安装工程高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47—199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力变压器、油浸电抗器、互感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48—199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DL/T5161.1~5161.17—2002《750KV变电所电气设备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范》Q/GDW120—2005《750KV变压器、油浸电抗器、互感器施工及验收规范》Q/GDW122—2005《750KV高压电器(GIS、隔离开关、避雷器)施工及验收规范》Q/GDW123—2005第6章干式电抗器安装施工工艺 6.1适用范围阻波器、高压干式限流电抗器和并联补偿电抗器安装。6.2施工流程施工流程图见图施工准备质量验收基础复测设备支架安装支柱绝缘子安装接地安装现场检查和试验干式电抗器吊装阻波器吊装绝缘子串安装绝缘子、阻波器试验6.3工艺流程说明及主要质量控制要点6.3.1施工准备(1)现场布置:35KV干式电抗器较重,要合理布置电抗器存放位置和吊车位置。(2)技术准备:电抗器厂家说明书、试验报告、施工图纸、保管记录。(3)人员组织:安装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安装、试验人员到位。(4)机具准备:吊车、汽车,吊装机具及金具等。6.3.2基础和支架安装(1)钢管支架应先进行基础轴线复测和基础杯底标高找平。基础杯底标高允许偏差:0~–10mm,柱轴线对行、列的定位轴线的偏移量≤5mm。(2)低抗用钢管支架加工时应按设计要求做好隔磁措施。 (3)玻璃钢支架上下法兰的短接导体连接可靠。(4)混凝土支架施工时要做好混凝土钢筋的隔磁措施,防止电抗器漏磁在混凝土支架中形成环流,引起支架发热和损耗,具体的隔磁措施按设计的要求进行。(5)设备支架安装后的质量要求:标高偏差≤5mm,垂直度≤5mm,轴线偏差≤5mm,顶面水平度≤2mm,间距偏差≤5mm,参见图6-2。6.3.3绝缘子串安装(1)绝缘子安装前,必须通过耐压试验,安装前应进行检查,瓷件、法兰应完整无裂纹,胶合处填料完整,结合牢固。(2)绝缘子串组装:联合金具的螺栓、销钉及锁紧销等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绝缘子串的球头挂环、碗头挂板及锁紧销等应相互匹配;弹簧销应有足够弹性,闭口销必须分开,并不得有折断或裂纹,严禁用线材代替。(3)均压环、屏蔽环等保护金具应安装牢固,位置应正确,寒冷地区均压环应有滴水孔。绝缘子串吊装前应清擦干净。6.3.4支柱绝缘子安装(1)支柱绝缘子应进行检查,瓷件法兰应完整无裂纹,胶合处填料完整,结合牢固。支柱绝缘子叠装时,中心线应一致,固定应牢固,紧固件应齐全。(2)根据支架标高和支柱绝缘子长度综合考虑,使支柱绝缘子标高误差在5mm以内。6.3.5干式电抗器安装(1)电抗器垂直安装时,各相线中心应一致。(2)电抗器和支承式安装的阻波器主线圈,其重量应均匀地分配于所有支柱绝缘子上,参见图6-3。找平时,允许支柱绝缘子底座下放置钢垫片,但应固定牢靠。(3)电抗器上、下重叠安装时,应按照产品说明书要求进行安装。(4)悬式阻波器主线圈吊装时其轴线宜对地垂直。(5)电抗器设备接线端子的方向必须与施工图纸方向一致。6.3.6接地施工(1)电抗器支柱的底座均应接地,接地宜采用铜排,支柱的接地线不应成闭合环路,同时不得与地网形成闭合回路,一般采用单开口或多开口等电位连接后接地(参见图6-4和图6-5)。(2)磁能回路内不应有导体闭合回路。6.3.7试验按照《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GB50150—1991标准进行。6.3.8质量验收(1)产品说明书、试验报告、合格证件、安装检验、评定记录。(2)施工图及变更设计的说明文件。(3)备品、备件、专用工具及测试仪器清单。(4)外观检查支柱应完整、无裂纹,线圈应无变形;线圈外部的绝缘漆应完好;支柱绝缘子的接地应良好;混凝土支柱的螺栓应拧紧;油漆应完整;阻波器内的电容器和避雷器外观应完整,连接良好,固定可靠。6.4主要引用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50—1991《电气装置安装工程高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47—199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母线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49—199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DL/T5161.1~5161.17—2002《750KV变电所电气设备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范》Q/GDW120—2005 《750KV高压电器(GIS、隔离开关、避雷器)施工及验收规范》Q/GDW123—2005第七章电容器组安装施工工艺7.1适用范围无功补偿电容器组安装。7.2施工流程施工流程见图质量验收施工准备电容器支架安装设备安装一次连线现场检查与试验设备检查和试验7.3工艺流程说明及主要质量控制要点7.3.1施工准备(1)现场布置:包括电容器支架、电容器和附属设备等。(2)技术准备:厂家说明书、试验报告、施工图纸。(3)人员组织:技术负责人,安装、试验负责人,安全、质量负责人,安装、试验人员。 (4)机具及材料:吊车,吊装机具,专用工具和专用材料(产品附带)等。7.3.2电容器检查核试验(1)应在正式安装前,对电容器进行外观检查。确保交付安装的电容器外观无破损、锈蚀和变形。(2)电容器试验按照产品要求进行。7.3.3电容器支架安装(参见图7-2)(1)金属构件无明显变形、锈蚀。(2)绝缘子无破损,金属法兰无锈蚀。(3)支架安装水平度≤3㎜/m;支架立柱间距误差≤5㎜。(4)支架连接螺栓紧固应符合产品说明书要求。构件垫片不得多于1片,厚度不大于3㎜。7.3.4电容器组和辅助设备安装(1)电容器组安装前应根据单个电容器容量的实测值,进行三相电容器组的配对,确保三相容量差值≤5%。各台电容器铭牌、编号应在通道侧,顺序符合设计,相色完整。电容器外壳与固定电位连接应牢固可靠。(2)熔断器安装排列整齐,倾斜角度符合产品要求,指示器位置正确。(3)放电线圈瓷套无损伤,相色正确,接线牢固美观。(4)接地开关操作灵活。(5)避雷器在线监测仪接线正确。(6)电容器组一次连线应符合设计与设备要求。7.3.5现场检查与试验(1)仔细清洁电容器组,检查无渗漏情况。(2)按照产品的运行要求,检查各熔断器和指示器的位置正确。(3)各个接地部位可靠,主要包括电容器组(含附属设备)、网门等,接地点数量符合设计要求,接地标示清晰。(4)电气试验按照《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50—1991进行,试验结果必须与产品试验报告进行比对。7.3.6质量验收(1)安装检验、评定记录、电气试验报告、制造厂提供的产品说明书、试验记录、合格证件及安装图纸等技术文件。(2)施工图及变更设计的说明文件。(3)备品、备件、专用工具及测试仪器清单。7.4主要引用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50—1991《电气装置安装工程高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47—199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DL/T5161.1~5161.17—2002第8章串补安装施工工艺 8.1适用范围串联无功补偿装置安装。8.2施工流程图施工准备基础复测串补平台地面组装平台支柱绝缘子组装、吊装串布平台吊装斜拉绝缘子安装、紧固设备安装电气试验质量验收8.3工艺流程说明及主要质量控制要点8.3.1施工准备 (1)现场布置:合理布置现场,包括平台、设备、附件和吊车位置等。(2)技术准备:厂家说明书、实验报告,施工图纸、作业指导书、试验方案。(3)人员组织:技术负责人(含技术服务人员),安装、试验负责人,安全、质量负责人,安装、实验人员。(4)机具及材料:吊车、汽车,吊装机具(包括专用吊具),专用工具和专用材料(产品附件)等。8.3.2(1)基础应取得合格的验收资料,并清除基础的淤泥杂物、清洗基础;基础必须达到设计强度,回填土夯实完成。(2)对串补场地所有基础的标高、尺寸、预埋的地脚螺栓的位置、平面位置等进行全面复测,并检查地脚螺栓的丝扣是否损坏。(3)在每个混凝土基础上安装支持绝缘子底板,用水准仪校核支承结构和预埋件的标高及平面位置,并在支承结构上画出中心线,调整各底板的高度,在同一水平面上。(4)基础支撑面的质量标准:基础中心线对定位轴线位置的允许偏差≤5mm;支柱绝缘子的基准点标高允许偏差为-3.0~+3.0mm。(5)地脚螺栓质量标准:地脚螺栓中心偏移≤2.0mm;地脚螺栓露出长度偏差为0~+20.0mm;地脚螺栓螺纹长度偏差≤20.0mm.8.3.3平台支柱绝缘子组装、吊装(1)测量每节瓷瓶的长度并根据基础实测标高进行选配,以减少安装后的高度误差。(2)支柱绝缘子用临时螺栓紧固。吊装完后,测量各组支柱绝缘子顶部标高应在同一水平面上,其误差不得超标,调整好垂直度后更换掉支柱绝缘子临时螺栓并固定。8.3.4串补平台地面组装(1)组装前应选好组装场地,考虑组装点、吊装点、吊车位置。(2)组装过程严格按照安装图进行核对。(3)安装时可把平台设备的一些支持件也一并安装。8.3.5串补平台吊装(1)平台起吊前,选好起吊点,平台四个方向拉好缆风绳。对平台试吊进行平衡调整,确认平台处于基本水平时正式起吊。(2)起吊一定高度时,可安装上节斜拉绝缘子。平台球头和球窝对接过程要缓慢,并对各支柱绝缘子接触点进行观察、调整。平台球头基本进入球窝时,可进行安装和调整斜拉绝缘子。8.3.6平台斜拉绝缘子调整、坚固(1)调整斜拉绝缘子使支持绝缘子尽可能保持垂直,检查绝缘子的预拉力符合产品说明书要求。(2)所有金具连接、轴销、开口销及螺栓坚固符合产品说明书要求。8.3.7设备安装(1)平台稳定后才能对平台上的设备进行安装。(2)平台上电容器的组装和安装、MOV安装、火花间隙、阻尼电抗电阻等设备以及管母和设备联线等符合产品说明书和设计图纸要求。(3)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旁通断路器的安装和导体连接。8.3.8电气试验电气试验按照《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50—1991,试验结果必须与产品试验报告进行比对。8.3.9质量验收 (1)安装检验、评定记录,电气试验报告;制片厂提供的产品说明书、试验记录、合格证件及安装图纸等技术文件;施工图及变更设计的说明书。(2)备品、备件、专用工具及测试仪器清单。(3)绝缘平台稳定性检查,操作及连锁回路检查。8.5主要引用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50—1991《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电气装置安装工程高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47—199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力变压器、油浸电抗器、互感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48—199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母线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49—199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DL/T5161.1~5161.17—2002第9章软母线安装施工工艺9.1适用范围 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软母线安装9.2施工流程施工流程图见图跨距测量绝缘子试验绝缘子串测量导线增长量计算母线安装导线下料导线压接金具握着力试验施工准备质量验收9.3工艺流程说明及主要质量控制要点9.3.1施工准备(1)现场布置:包括导线盘的布置、导线展放场及压接场布置等。(2)技术准备:金具材料合格证、施工图纸、作业指导书、导线耐张金具握着力试验报告。(3)人员组织:技术负责人,安装负责人,安全、质量负责人,安装人员。(4)机具及材料:导线压接机具、测量工具、敷设机具。9.3.2档距测量档距测量数据必须准确。一般采用标准钢卷尺进行实际测量、计算,扩建变电所临近带电应采用全站仪(双经纬仪)等仪器进行测量、计算。 9.3.3悬式绝缘子串(1)所有绝缘子外观、瓷质应完好无损,铸钢件应完好无锈蚀,合格证齐全。(2)绝缘子耐压试验合格。(3)绝缘子串组装:连接金具的螺栓、销钉等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绝缘子串的球头挂板等应互相匹配,碗头开口方向应一致;弹簧销应有足够弹性,闭口销必须分开,并不的有折断或裂纹,严禁用线材代替。(4)每一组绝缘子串长度应进行实物测量。9.3.4导线下料(1)导线外观应完好,凡有断股、严重腐蚀和明显损伤的不能用。(2)导线展放时应采取防止导线磨损的措施。(3)导线开断在待切处的两侧用细铁丝扎紧后用钢锯或型材切割机断线,导线断面应与轴线垂直。9.3.5导线压接(1)核对线夹规格、尺寸与导线规格、型号相符。(2)压接工艺按照SDJ226—1987《架空送电线路导线与避雷线液压施工工艺规程》标准执行。(3)压接模具规格必须与被压接管配套。(4)导线与线夹接触面均应切除氧化膜,用汽油或丙酮清洗,清洗长度不的小于压接长度的1.2倍,接触面涂电力复合脂,导线伸入线夹的压接长度达到规定要求。(5)扩径导线与线夹压接,应用相应芯棒将扩径导线中心所压接部分空隙填满,芯棒长度必须与铝管压接长度适应。(6)压接时线夹位置正确,不得歪斜,相邻两模间重叠大于5mm,压接后六角形对边尺寸为0.866D(D为压接管外径),最大对边尺寸超过0.866D+0.2时应更换钢模,压接后耐张线夹外观光滑、无裂纹、无扭曲变形。9.3.6母线敷设(1)敷设的原则是先高层后低层。(2)母线敷设应采用张力方式以防导线摩擦地面。牵引力不超过导线最大张力,牵引力方向满足施工说明要求。(3)宜采用平衡挂线方式,对最边缘轴线的梁柱外侧应打缆风绳,以防止母线安装时的牵引力影响构架。(4)牵引挂点位置适当以便于悬挂连接,牵引点应采取对绝缘子的保护措施。(5)紧线前清洁导线和绝缘子,绝缘子碗口应朝上,整个紧线过程导线不得与地面摩擦,均压屏蔽环不得摩擦与碰撞。9.3.7质量验收(1)安装检验、评定记录,握力实验报告;合格证件及安装图纸等技术文件;施工图纸及变更设计的说明文件。(2)母线弛度符合设计要求(允许误差+5%、-2.5%),三相弛度一致。(3)螺栓、垫圈、弹簧垫圈、锁紧螺母等齐全和可靠。(4)电气距离符合设计要求,瓷件完好、清洁,间隙棒设置符合要求。9.4主要引用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母线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49—199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DL/T5161.1~5161.17—2002《架空送电线路导线及避雷线液压施工工艺规程》SDJ226—1987 第10章管母线安装施工工艺10.1适用范围采用支柱绝缘子支撑或采用县式绝缘子串悬挂的铝合金管母线施工。10.2施工流程施工流程图见施工准备质量验收管母检查金具检查基础与支架焊丝检查绝缘子检查管母加工绝缘子组装管母吊装管母调整10.3工艺流程说明及主要质量控制要点10.3.1施工准备(1)现场布置:加工场地、焊接工作台、吊车等。 (2)技术准备:施工图纸和作业指导书:管母、绝缘子、金具合格证件;焊接试件试验报告。(3)人员组织:施工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安全和质量负责人,焊接和安装人员。(4)主要材料及器具:吊车、卷扬机、氩弧焊机、坡口机、角磨机、焊丝、校正平台、道木等。10.3.2基础与支架(1)对基础轴线和标高进行复测,轴线误差≤10mm,基础杯底误差为0~-10mm。(2)支架和管母钢梁安装后,再用水平仪测量,将支架高差控制在10mm内。(3)焊接试品试验:管母施焊前,必须先焊接测试件,按规范进行表面及断口检验、焊缝X光探伤、抗拉强度和直流电阻试验,铝合金管的抗拉强度必须大于产品标称值的60%(DL∕T754—200)。10.3.3开箱检查(1)管形母线和衬管检查:型号和材质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并有产品合格证;表面平直光洁,不得有裂纹和损伤;轴线弯曲挠度控制在规范要求之内(见表),不满足要求的,用校正平台校正。管母规格(mm)单位长度内的弯曲(mm/m)全长L内的弯曲(mm)直径150以下冷拔管<2.0<2.0xL直径150以下热挤压管<3.0<3.0xL直径150~250热挤压管<4.0<4.0xL(2)焊丝检查:焊丝选择必须与管母材质匹配,合格证件和试验报告齐全。(3)绝缘子检查:检查绝缘子应完整,无裂纹,胶合处填料应完整,结合牢固。(4)金具检查:规格和型号符合,合格证件齐全,表面应光洁、无毛刺。10.3.4管母加工(1)管母配料:管母接头必须避开管母固定金具和隔离开关静触头固定金具。(2)管母接头加工必须按照规范要求加工坡口;管母接头处应按照设计要求加装衬管;管母接头处应按照设计要求加工补强孔。10.3.5管母焊接(1)管母焊接可在现场选择一个平坦合适的场地搭设一个焊接工作台,管母支撑上平面用水平仪找平,误差控制在3mm之内。(2)焊接前,管母用校正平台逐根校直,挠度控制在规范要求之内。(3)对管母及焊丝进行清洗:先用棉纱头蘸丙酮将衬管、管母坡口和坡口两侧各50mm内的油污清洗干净(洗后不要用手去摸),晾干后除去氧化膜,直到露出金属光泽。(4)焊丝要求去除氧化层。清洗后应及时焊接,以免重新氧化。(5)焊接前对口应平直,其弯折偏移不大于2%,中心线偏移不大于0.5mm。管母对接间隙必须符合规范要求。(6)管母的焊接点应采取防风措施,衬管位于焊口中央,在补强孔定位焊接后,再于坡口处将管母及衬管焊接固定,焊接过程符合规范要求。(7)焊缝上部应有2~4mm的加强高度,焊缝应呈圆弧形,所有焊缝、焊点应平整、光滑,不应有毛刺、凹凸不平之处。(8)母线焊完未冷却前,不得移动或受力,若要翻动管母,必须对其两端和中间同时加力推动,避免焊缝受力过度。(9)管母内阻尼线安装符合设计要求。10.3.6管母预拱 计算管母预拱值,如果计算值小于D∕4,现场可不进行预拱。10.3.7绝缘子组装(1)支柱绝缘子安装根据支架标高和支柱绝缘子长度综合考虑,保证支柱绝缘子的轴线、垂直度和标高满足管母安装要求。(2)支撑管母的固定金具、滑动金具和伸缩金具位置符合设计要求。(3)悬式绝缘子串组装符合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测量绝缘子串长度,适当调节花兰螺丝,使每根管母的同型号的绝缘子串等长。10.3.8管母吊装(1)支撑管母吊装前先将安装好的支柱绝缘子找平,轴线调整至一直线,以免影响管母的美观。(2)悬挂管母吊装前先将绝缘子串进行组装。(3)管母应采用多点吊装,使其受力均匀,以提高吊装的精确度。(4)在地面安装好金具、封端球,注意封端球的滴水孔应向下。(5)当管母吊离地面时,再次清洁管母,并在各间隔管母的最低点附近(避开隔离开关静触头和焊接处)钻一个直径6mm的滴水孔。(6)起吊是必须时刻注意管母水平,管母起吊时上下高差不宜大于500mm。平稳吊到安装位置。10.3.9管母调整(1)支撑管母定位满足设计图纸的伸缩要求,支撑管母伸缩节。(2)悬挂管母应按照设计图纸跳线并进行周线和标高的调整。10.3.10质量验收(1)安装检验、评定记录,焊接试验报告;合格文件及安装图纸等技术文件;施工图及变更设计说明文件。(2)母线挠度符合规范设计要求(小于D/2,目标小于D/4).(3)螺栓、垫圈、锁紧销、弹簧垫圈、锁紧螺母等应齐全和可靠。(4)电气距离符合要求,瓷件完好、清洁。10.5主要引用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50—1991《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母线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47—1990《铝母线焊接技术规范》DL/T754—2001《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DL/T5161.1~5161.17—2002第11章设备引线和连线安装施工工艺11.1适用范围 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设备引线和连接线安装。11.2施工流程施工流程图见图施工准备质量验收引线连线安装导线压接导线下料引线、连线测量11.3工艺流程说明及主要质量控制要点11.3.1施工准备(1)现场布置:导线展放场及压接场。(2)技术准备:导线金具合格证,施工图纸。(3)人员组织:安装负责人,安全质量负责人,安装人员。(4)机具及材料:压接机和钢模(所需的各种规格)、导线切割机、导线放线架、升降车等。11.3.2引线、设备连接线测量一般情况应采用实际导线进行逐根连接线的测量。11.3.3导线下料(1)展放导线过程不得将导线沿地面拖拉,应检查导线是否完好,凡有断股、严重腐蚀和明显损伤的不能使用。(2)导线开断应在切割处两端相距1cm的两侧用细铁丝扎紧,导线断面就与轴线垂直。11.3.4导线压接(1)核对线夹规格、尺寸与导线规格、型号相符。(2)压接工艺按照《架空送电线路导线及避雷线液压施工工艺》SDJ226—1987的要求执行。 (3)压接模具规格必须与被压接管配套。(4)导线与线夹接触面均应清除氧化膜,用汽油或丙酮清洗,清洗长度不少于压接长度的1.2倍,接触面涂电力复合脂,导线伸入线夹的压接长度达到规定要求。(5)扩径导线与线夹压接时,应用相应芯棒将扩径导线中心所压接部分空隙填满,芯棒长度必须与铝管压接长度对应。(6)压接时线夹位置正确,不得歪斜,相邻两模间重叠大于5mm,压接后六角形对边尺寸为0.866D,最大对边尺寸超过0.866D+0.2时应更换钢模,压接后耐张线夹外观光滑、无裂纹。(7)400mm²及以上的铝设备线夹压接,第一模就应控制住导线与铝管内的间隙,在可能出现冰冻的地区设备线夹导线朝上30º~90º安装时,应设置滴水孔。11.3.5引线、设备连接线安装(1)引线、设备连接线安装过程必须避免设备端子受到过大的应力。(2)引线、设备连接线连接螺栓坚固力距符合产品要求。(3)进行端子连接和附件检查。11.4主要引用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母线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49—199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DL/T5161.1~5161.17—2002《架空送电线路导线及避雷线液压施工工艺规程》SDJ226—1987第12章接地装置安装施工工艺12.1适用范围镀锌扁钢接地线、裸铜绞线和铜排接地线施工。12.2施工流程施工流程图见图 施工准备质量验收接地沟开挖垂直接地体安装设备接地安装隐蔽工程验收签证接地网试验刷接地标示漆接地沟土回填主接地网防腐主接地网敷设、焊接12.3工艺流程说明及主要质量控制要点12.3.1施工准备(1)技术准备:熟悉施工图纸和设计对接地网施工技术要求,熟悉接地网施工规范。(2)材料准备:根据设计规格和型号,结合工程质量进行接地网用镀锌扁钢、角钢(或铜绞线、铜排、铜棒、铜包钢等)等材料准备;队到达现场材料的规格、质量、外观等进行必要的检查,同时必须具有出厂质保资料、镀锌质保资料等;焊接用的焊条、焊粉、助焊剂和热熔焊的热熔剂等辅助材料必须具有出厂合格证。 (3)人员组织:技术人员、安全、质量负责人,焊工及安装人员。(4)机具准备:电焊机(或铜焊模具)、切割机、气焊、接地沟开挖用机械设备或工具等。12.3.2接地沟开挖(1)根据主接地网的设计图纸对主接地网敷设位置、网格大小进行放线。(2)按照设计要求或规范要求的接地深度进行接地沟开挖,深度按照设计或规范要求的最高标准为准,且留有一定的裕度。(3)接地沟宜按照规范要求的长度进行垂直接地体的加工。12.3.3垂直接地体加工(1)按照设计或规范的要求长度进行垂直接地体加工。(2)镀锌角钢作为垂直接地体时,其切割面在埋设前需进行防腐处理。(3)为了便于垂直接地体的安装,垂直接地体的下端部位应加工成锥形。(4)为了避免垂直接地体安装时,上部敲击部位损伤,宜在上端部敲击部位进行相应的加固。12.3.4垂直接地体的安装(1)按照设计图纸的位置安装垂直接地体。(2)为了便于垂直接地体与水平接地体搭接处的焊接,宜在垂直接地体未埋入接地沟之前在垂直接地体上焊接一段水平接地体,水平接地体必须预制成弧形或直角形与垂直接地体进行搭接。(3)铜棒、铜包钢垂直接地体与水平接地体焊接可靠。(4)垂直接地体上端的埋入深度必须满足设计和规范的要求,安装结束后在上端敲击部位进行防腐处理。(5)垂直接地体的间距应大于其长度的2倍,且不应小于5米。12.3.5主接地网敷设、焊接(1)主接地体埋入深度应符合设计规定,当设计无规定时,不宜小于0.6米。(2)主接地网的连接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一般采用焊接(钢材采用电焊,铜排采用热熔焊),焊接必须牢固、无虚焊。(3)钢接地体的搭接应使用搭接焊,搭接长度和焊接方式应符合以下规定1)扁钢—扁钢:搭接长度扁钢为其宽度的2倍(且至少三个棱边焊接)。2)圆钢—圆钢:搭接长度圆钢为其直径的6倍(接触部位两边焊接)。3)扁钢—圆钢:搭接长度为圆钢直径的6倍(接触部位两边焊接)4)在“十”字搭接处,应采用弥补搭接面不足的措施满足上述要求。(4)裸铜绞线和铜排及钢焊接体的焊接采用热熔焊方法,热熔焊具体要求为1)对应焊接点模具规格必须正确并完好,焊接点导体和焊接模具必须清洁,尤其是重复使用的模具,其焊渣必须清理干净并保证模具完好。2)大接头焊接应预热模具,模具内热熔剂填充密实,点火过程安全防护可靠。3)焊头内导体映熔透,保证有足够的导电截面。4)铜焊接头表面光滑、无气泡,应用铜丝刷清除焊渣并涂刷防腐清漆。(5)避雷针(带)的接地满足上述要求外,还应满足以下条款。1)建筑物上的避雷带应设多根接地引下线,并设置断线卡,断线卡应设置保护措施。2)独立避雷针的接地装置与道路或建筑物的出入口等的距离应大于3m,小于3m时应采取均压措施。3)独立避雷针应设置独立的集中接地装置,有困难时接地装置可以与主接地网相连,但地下连接点至35KV及以下设备与地下主接地网连接点,沿接地体的长度不小于15m. (6)建筑物内的接地网可以采用暗敷的方式,在适当的位置留有接地端子。采用明敷方式时应同时满足以下要求:1)可以采取水平、垂直和沿墙面倾斜的敷设方式,直线段上不应高低起伏。2)沿墙敷设时与墙壁的间隙和高度应符合设计规范的要求。3)支持件间距:水平宜为0.5~1.5m;垂直宜为1.5~3.5m;转弯部分为0.3~0.5m.4)建筑物的伸缩缝和沉降缝处应设置补偿器,预制成弧形。12.3.7隐蔽工程验收及接地沟土回填(1)接地网的某一区域施工结束后。应及时进行回填土工作。在接地沟回填土前必须经过监理人员验收签证,合格后方可进行回填土工作,同时做好隐蔽工程记录。(2)回填土内不得夹有石块和建筑垃圾,外取的土壤不得有较强的腐蚀性,回填土应分层夯实。12.3.8设备接地安装(1)与设备连接的接地体应采取螺栓搭接,搭接面要求紧密,不得留有缝隙。(2)设备接地体应能使引上接地体横平竖直,工艺美观。(3)要求两点接地的设备,两根引上接地体应与不同网络的接地网或接地干线相连。(4)电气设备的接地应以单独的接地体与接地网相连,不得在一个接地引线上串接几个接地设备。(5)设备接地的高度、朝向应尽可能一致。(6)集中接地的引上线应作一定的标识,区别于主接地引上线。(7)高压配电间高、低压配电屏柜,静止补偿装置,设备和围栏等门的纹缝处应采取软铜线连接,保证接地的良好。12.3.9接地标识(1)全所黄绿接地漆的间隔宽度一致,顺序一致。(2)随着接地网规格的增大,接地漆的间隔宽度应作一定的调整。(3)明敷的接地长度很长时不宜全部进行接地标识。12.3.10试验(1)按照《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50—1991进行工频接地电阻测试。(2)雨后不应立即进行工频接地电阻测试,测试的结果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如不满足需采取补偿措施。12.3.11质量验收(1)施工图和设计变更;安装及实验记录,隐蔽工程签证;材料质保料等。(2)材料规格和连接方式符合设计要求,接地可靠,防腐措施完好,标识齐全完好。12.4主要引用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验收及施工规范》GB50169—199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50—1991《电气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DL/T5161.1~161.17—2002 第十三章户外照明施工工艺13.1适用范围户外照明安装。13.2施工流程施工流程图见图13-1施工准备基础浇注、预埋电缆敷设配电箱安装接线灯具安装及接线通电检查质量验收13.3工艺流程说明及主要质量控制要点.13.3.1施工准备(1)方式选择:为了便于维护检修,户外照明建议采用灯柱方式,而不建议采用构架高出挂设照明灯具的方式;装设的投光灯或高强光照明灯具应具备双面或多面照射的性能。(2)材料准备:对所需要的保护管、电缆、灯具、配线箱等材料的规格、型号、及数量进行统计,进行材料准备工作;材料到现场后应核对其型号、规格及数量;同时进行外观及绝缘性能的检查、灯具的防护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材料应具备合格证明材料。(3)技术准备:熟悉施工图,施工规范;校核回路容量、电缆规格。(4)人员组织:技术人员,安全、质量负责人,安装人员。(5)机具准备:经纬仪、水准仪。电焊机、弯管机、水平尺、万用表及二次接线等工具。13.3.2基础浇筑、预埋 (1)灯具宜采用螺栓固定,便于检修,可采用预埋螺栓或膨胀螺栓的方式。基础施工前应核对灯具的底座尺寸,底座的尺寸应能与基础相互配合。(2)基础浇筑时应将电缆管和底脚螺栓进行同步预埋,预埋管应位于基础中间位置且在灯柱的中间空隙位置,不影响灯柱安装。浇筑前需进行预埋管的预制,预埋管和预埋螺栓应采用热镀锌材料(3)基础浇筑时要确保基础和预埋螺栓的轴线,利用经纬仪进行定位。(4)基础浇筑时确保全所灯具的基础在同一平面,利用水准仪进行高度测量。同时为了避免土壤对灯具的腐蚀,应将基础的标高设置在+50.0~100.0mm.。13.3.3电缆敷设(1)根据灯具之间的连接关系,沿电缆走向敷设电缆管,电缆管的加工、预制、连接的施工应符合规范要求,接地可靠并做好反腐处理工作。(2)根据施工图纸和电缆管的敷设路径进行电缆敷设,电缆敷设应符合规范要求,进行控制箱(柜)的电缆绑扎应牢固,标识应清楚。13.3.4配电箱安装接线配电箱主要用于安装镇流器或进行各支路转接;一般情况建议取消配电箱,选用镇流器和灯具一体化的灯具;各支路的转接采用两两并接的方式,在灯柱内利用转接端子完成。13.3.5灯具安装和接线(1)灯具的安装应在基础养护期满后进行。(2)利用转接端子将引入的电缆和引致灯具的芯线进行连接,利用绝缘材料进行包裹,并放置在灯柱内。(3)在底脚螺栓上先安装一个螺帽和平垫,再将灯柱安装在预制螺栓上,利用底部螺帽将灯柱调整垂直,用水平尺检查其垂直度,紧固灯座底柱上的螺栓。(4)将芯线接至灯具,然后安装灯具,灯具要求固定牢固。如果芯线引致灯具时需穿出灯柱时,引出口需设置隐蔽的位置,尽可能提高防潮性能,并采取封堵措施。(5)设计采用三相五线制或单项三线制时,将专用地线接至灯具支柱上。专用接地线至少两点接地,专用接地线每100m内讲一个灯具利用接地扁钢与接地网进行接地,设计采用三相四线制或但想两线制时,利用接地扁钢将灯具与接地网进行接地。13.3.6通电检查(1)灯具安装结束后,在所有灯具的灯泡(灯管)安装前检查各回路的整体绝缘测试(1000V兆欧表、0.5兆欧),合格后方可安装灯泡,并将主回路电缆接入照明电源箱,进行通电试验(2)安装灯泡(灯管)功率符合设计要求,与底座固定牢固。(3)逐个支路进行通电试验,并通电24h运行正常。13.3.7质量验收(1)绝缘检查记录、安装质量验评记录、产品合格证、施工图纸、设计变更等技术文件齐全。(2)灯具通电正常、外观良好。灯具安装垂直、统一。轴线偏差符合规范要求,同类灯具高度统一,双面照射或多面照射的灯具,转动灵活,引线口封堵严密,接地可靠且符合规范要求。13.4主要引用标准《火力发电厂和变电所照明设计技术规定》DLGJ56—1995《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8—199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50—1991《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DL/T5161.1~5161.17—2002 第十四章变电站电缆支架(吊架、桥架)施工工艺14.1适用范围电缆支架及电缆层架施工14.2施工流程施工流程图见图14-1施工准备质量验收电缆支架规格尺寸的测量电缆支架的加工电缆支架、层架的安装14.3工艺流程说明及主要质量控制要点14.3.1施工准备(1)技术准备:设计图纸交底;施工图,规范学习;制定材料计划。(2)材料准备:根据计划采购所有的材料。(3)人员组织:施工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安全、质量负责人,焊工及安装技术人员。(4)机具准备:电焊机、角钢切割机、型材切割机、电钻等。14.3.2电缆沟、电缆层的实测(1)电缆支架规格、尺寸及各层间的距离应遵循施工图及规范要求。(2)应进行电缆沟、电缆层的实际测量以核对电缆沟支架加工图及层架加工图。14.3.3电缆支架的加工(1)电缆支架宜采用工厂式加工,各种支架在加工前应制作不同的模具,同一种规格的电缆支架所有尺寸应一致(2)所有钢材应平直,无明显扭曲、合格证齐全。(3)下料误差在5mm范围之内,切口应无卷边、毛刺。(4)支架应焊接牢固,无显著变形。 (5)各横撑间的垂直净距与设计偏差不应大于5mm。(5)对所有加工完成的电缆支架验收合格后,进行防腐处理。14.3.4电缆支架的安装(1)所有安装支架沟土项目验收合格(电缆沟垂直度、预埋件)。(2)对加工到现场的电缆支架检查符合规范要求。(3)电缆支架安装前应进行放样定位。(4)各电缆支架水平距离应一致、同层横撑应在同一水平面上。(5)电缆支架按图要求进行接地焊接。(6)所有支架焊接牢靠,焊接处防腐符合规范要求。14.3.5电缆层架(吊架、桥架)的安装(1)对制作完成的层架(吊架、桥架)到场后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安装。(2)按照施工图要求,对每一组装件进行逐件组装。(3)组装过程中,要求同一层层架应在同一平面上,各层层架垂直面应在同一垂直面上、转角处弧度一致。(4)层架安装应对应屏位布置,保证电缆进入屏内的走向合理、美观。14.3.6质量验收(1)检验、评定记录;合格证件及安装图纸等技术文件;施工图及变更设计的说明文件。(2)焊接牢靠、螺栓连接可靠、防腐处理符合要求、接地符合设计要求、支架安装工艺美观。14.4主要引用标准《电气装置安装电缆线路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168—199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DL/T5161.1~5161.17—2002第15章屏柜(端子箱)安装施工工艺15.1适用范围变电各类工程配电盘、保护盘、屏、台、箱和成套柜安装。15.2施工流程施工流程图见图 施工准备质量验收基础与型钢基座屏柜就位找正屏柜固定15.3工艺流程说明及主要质量控制要点15.3.1施工准备(1)现场布置:室内屏柜营运入户内开箱(户外开箱应采取防护措施、保证吊装、运输过程中不损伤屏柜)并放置安装位置附近。户外端子箱到货后直接放置于安装基础旁,或尽量就近摆放,以免二次倒运可能造成外观损伤。(2)技术准备:实验报告、合格证明书和使用手册等应及时收集存档。(3)人员组织:技术负责人,安装负责人,安全、质量负责人,技能人员。(4)机具及材料:吊车、电焊机、盘柜及运输工具安装工具等。(5)屏柜(端子箱)检查:应在正式安装前,对屏柜(端子箱)进行外观和内部件的检查。确保交付安装的屏柜(端子箱)外观无破损,内部件无位移和损伤。15.3.2屏柜(端子箱)基础找平(1)屏柜型钢基础水平误差<1mm/m,全长水平误差<2mm。(2)屏柜型钢基础不直度误差<1mm/m,全长不直度误差<5mm。(3)屏柜位置型钢基础误差及不平行度全长<5mm。(4)端子箱基础按施工图纸要求及每列端子箱在同一轴线上。(5)屏柜型钢及端子箱底座与主接地网连接可靠。15.3.3屏位就位、固定(1)屏柜进入户内应采取适当防护措施实施对门、窗和地面等成品进行保护。户内运输宜采用液压铲车或专用小车等机械。(2)户内屏柜固定应采用在基础型钢上钻孔后螺栓固定,不宜使用点焊的方式。户外端子箱基础上如一、无预埋型钢,可采用膨胀螺栓固定。 (3)应根据屏柜(端子箱)地脚孔的规格、数量配置完好、齐全的紧固件。紧固件就经热镀锌防腐处理。(4)相邻屏柜间连接螺栓和地脚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规范要求。(5)成列盘(柜)顶部误差<5mm,盘(柜)面误差应满足相邻两盘边<1mm,成列盘面<5mm,盘(柜)间接缝<2mm,成列端子箱应在同一轴线上。(6)所有屏柜(端子箱)安装牢固,外观完好,无损伤,内部电器元件固定牢固。15.3.4屏柜(端子箱)接地(1)屏柜(端子箱)框架和底座接地良好。(2)有防震垫的屏柜:每列盘有两点以上明显接地。(3)屏柜内二次接地铜排应与专用接地铜排可靠连接。(4)屏柜(端子箱)可开启门应用软铜导线可靠连接接地。(5)室内试验接地端子标识清晰。15.3.5质量验收(1)检验、评定记录,制造厂提供的产品说明书、试验记录、合格证件及安装图纸等技术文件,施工图及变更设计的说明文件。(2)盘底平整齐全,盘上标志正确齐全、清晰、不易脱色,屏柜(端子箱)内各空开、熔断器位置正确,所有内部接线、电器元件紧固。(3)备品、备件、专用工具及测试仪器清单。15.4主要引用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盘、柜及二次回路接线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71—199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50—1991《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DL/T5161.1~5161.17—2002第16章变电站电缆保护管施工工艺16.1适用范围电缆保护管安装施工16.2施工流程施工流程图见图 施工准备质量验收电缆管的制作电缆保护管的安装16.3工艺流程说明及主要质量控制要点16.3.1施工准备1)技术准备:学习图纸、规范;按实际、施工图要求编制材料计划;按规范、现场实际要求编制保护管加工及安装要求。2)材料准备:按照技术人员编制的材料进行采购(要求主要材料合格证齐全)。3)人员组织:施工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焊工、安装人员。4)机具准备:电焊机、弯管机、型材切割机等。16.3.2保护管的制作安装(1)热镀锌钢管保护管。1)热镀锌钢管外观完好,无穿孔、裂缝和显著的凹凸不平。,内壁光滑。2)根据各设备所需的保护管长度,对各设备所安装的保护管进行实测,根据实测结果及所用保护管规格、型号,对保护管进行弯制。3)电缆保护管在弯制时应遵循的原则:电缆管在弯制后,不应裂缝和显著的弯瘪现象,其弯扁程度不应大于管子外径的10%;电缆管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所穿越电缆的最小弯曲半径;所弯制的保护管的角度大于90º。(2)金属软管。1)金属软管两端的固定卡具由管箍、短接头、胶圈、衬管、外帽五部分组成。2)测量电缆外漏部分的长度,制定合适的电缆软保护管。16.3.3电缆保护管的安装(1)热镀锌钢管保护管。1)电缆保护管管口应无毛刺和尖锐棱角2)镀锌管锌层脱落处应涂以防腐漆3)保护管漏外部分应横平竖直,并列敷设的电缆管管口应排列整齐。4)保护管埋设深度、接头等应满足施工图及规范要求。5)金属电缆保护管应接地。6)保护管与操作机构箱交接处应有相对活动裕度(防止不均匀沉降对操作机构的影响)。(2)金属软管1)一般情况需要使用专用开孔器在接线箱适当的位置开一个与其对应的孔。2)电缆软管内穿入电缆,两端固定即可,最后进行接口封堵。 16.3.4质量验收(1)合格证件及安装图纸等技术文件,施工图及变更设计的说明文件。(2)电缆保护管固定牢固,敷设美观,无锈蚀,接地可靠。16.4主要引用标准《电气装置工程电缆线路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168—199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DL/T5161.1~5161.17—2002第十七章电缆敷设施工工艺17.1适用范围低压动力电缆、控制电缆、通信电缆和光缆的敷设施工。17.2施工流程施工流程图见图质量验收形成电缆敷设计划表施工准备电缆布置设计电缆敷设电缆固定和就位 17.3工艺流程说明及主要质量控制要点17.3.1施工准备(1)技术准备:施工图纸、电缆清册、电缆合格证件、现场检验记录。(2)现场布置:电缆通道畅通,排水良好;电缆支架、桥架的防腐层应完整,间距应符合设计规定;屏柜及端子箱已安装结束;敷设现场布置。(3)人员组织:技术负责人,安装负责人,安全、质量负责人,安装人员。(4)机具及材料:吊车、汽车、放线架、吊装机具(包括与电缆盘重量和宽度相配合的钢棒),电缆捆扎材料、打印好的电缆牌等。17.3.2电缆布置设计(1)电缆的排列应符合下列要求1)电力电缆和控制电缆不应配置在同一层支架上。2)高低压电力电缆,强电、弱电控制电缆应按顺序分层配置,一般情况宜由上而下配置。3)并列敷设的电力电缆,其相互间的净距应符合设计要求。4)控制电缆在普通支架上,不宜超过1层;桥架上不宜超过3层。5)交流三芯电力电缆,在普通支吊架上不宜超过1层;桥架不宜超过2层。(2)编制电缆敷设顺序表(或排列布置图),作为电缆敷设和布置的依据。电缆敷设顺序表应包含:电缆的敷设顺序号,电缆的设计编号,电缆敷设的起点、终点,电缆的型号规格,电缆的长度。(3)编制电缆敷设顺序表的要求:1)应按设计和实际路径计算每根电缆的长度,合理安排每盘电缆,减少换盘次数。2)应使得电缆敷设时排列整齐,走向合理,不宜交叉。3)在确保走向合理的前提下,同一层面应尽可能考虑连续施放同一种型号、规格或外径接近的电缆。17.3.3电缆敷设(1)按照电缆敷设顺序表或排列布置图逐根施放电缆。电缆敷设时,电缆应从盘的上端引出,不应使电缆在支架上及地面摩擦拖拉。电缆上不得有压扁、绞拧、护层折裂等机械损伤。(2)电缆敷设时应排列整齐,不宜交叉,及时加以固定,并装设表志牌。标志牌的装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在电缆终端头、隧道及竖井的上端等地方,电缆上应装设标志牌。2)标志牌上应注明电缆编号、电缆型号、规格及起止地点。标志牌应使用微机打印,字迹应清楚不易脱落,挂装应牢固,并与电缆一一对应。(3)电缆线路路径上有可能是电缆受到机械性损伤、化学作用、地下电流、振动、热影响、腐殖物质、虫鼠等危害地段,应采取保护措施。(4)直埋电缆应符合规程要求。(5)电缆的最小弯曲半径应符合下表的规定。电缆型式多芯单芯控制电缆10D聚氯乙烯绝缘电力电缆10D交联聚氯乙烯绝缘电力电缆15D20D注D为电缆外径。 (6)所有电缆敷设时,电缆沟转变、电缆层井口处的电缆弯曲弧度一致、过渡自然,敷设时人员应站在拐弯口外侧。所有直线电缆沟的电缆必须拉直,不允许直线沟内支架上有电缆弯曲或下垂现象。(7)电缆敷设完毕后,应及时清除杂物,盖好盖板。必要时,尚应将盖板缝密封。(8)光缆敷设应在电力电缆、、控制电缆敷设结束后进行。对于非金属加强型进所光缆,应按照有关规定全线穿设PVC保护管,对于厂家提供的尾纤光缆,应穿设PVC软管,有条件时可在电缆层中安装弱电线缆专用金属屏蔽槽,所有通信网络线、光线等弱电线路全部进入屏蔽槽中,以保证电缆层中电缆敷设工艺。17.3.4电缆固定就位(1)电缆固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垂直敷设或超过45º倾斜敷设的电缆在每个支架上:桥架上每隔2m处固定。2)水平敷设的电缆,在电缆首末两端及转弯、电缆接头的两端处;当对电缆间距有要求时,每隔5-10m处固定。3)单芯电缆的固定应符合设计要求,单芯电力电缆固定夹具或材料不应构成闭合回路。(2)电缆就位应符合下列要求:1)端子箱内电缆就位的顺序应按该电缆在端子箱内端子接线序号进行排列,穿入的电缆在端子电缆箱底部留有适当的弧度。电缆从支架穿入端子箱时在穿入口处应整齐一致。2)屏柜电缆就位前应先将电缆层电缆整理好,并用扎带或铁芯扎线将整理好的电缆扎牢。根据电缆在层架上敷设顺序分层将电缆穿入屏柜内,确保电缆就位弧度一致,层次分明。3)户外短电缆就位:电缆排管在敷设电缆前,应进行疏通,清除杂物。管道内部应无积水,且无杂物堵塞。穿入管中电缆的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交流单芯电缆不得单独穿入钢管内。穿电缆时,不得损伤防护层,可采用无腐蚀性的润滑剂(粉)。4)户外引入设备接线箱的电缆应有保护和固定措施。5)光缆固定工艺方法与电缆类似。17.3.5质量验收(1)电缆出厂合格证、出厂试验报告、电缆安装记录及质量评定记录、施工图及变更设计的说明文件。(2)外观检查、绑扎固定、电缆标牌挂设等。17.4主要引用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50—1991《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DL/T5161.1~5161.17—2002第十八章电缆二次接线施工工艺18.1适用范围 各种盘、柜、端子箱内二次接线施工。18.2施工流程施工流程图见图施工准备质量验收电缆就位电缆头制作电缆牌标识及固定芯线整理、布置芯线标识、接线备用芯、屏蔽处理18.3工艺流程说明及主要质量控制要点18.3.1施工准备(1)技术准备:熟悉二次接线图原理图,核对接线图的准确性;熟悉二次接线有关规范;根据电缆清册统计各类二次设备的电缆根数,根据电缆的根数、电缆型号、设备接线空间的大小等因素进行二次接线工艺的策划。(2)材料准备:相色带、屏蔽线、扎带、线冒管、电缆牌等二次接线的消耗性材料的准备。(3)人员组织:技术人员、安全、质量负责人,二次接线人员。(4)机具准备:线冒机、电缆牌打印机、计算机及二次接线用工具。18.3.2电缆就位(1)根据二次工艺策划的要求将电缆分层、逐根穿入二次设备。(2)在考虑电缆的传入顺序、位置的时候,要尽可能使电缆在支架(层架)的引入部位、设备的引入口尽量避免交叉和麻花状现象的发生,同时应避免电缆芯线左右交叉现象发生(对于多列端子的设备)。(3)直径相近的电缆应尽可能布置在同一层。 (4)为了便于二次接线,保护柜、端子箱等二次设备在厂方的布局设计和组装过程中,应尽可能留出足够大的电缆布置空间。电缆布置的宽度适合芯线固定及端子排的连接。(5)电缆的绑扎要求牢固,在接线后不应使端子排受机械应力。在引入二次设备的过程中应进行相应的绑扎,在进入二次设备时应在最底部的支架上进行绑扎,然后根据电缆头的制作高度决定是否进行再次绑扎。(6)电缆的绑扎采用扎带,绑扎的高度一致、方向一致。18.3.3电缆头制作(1)根据二次工艺策划的要求进行电缆头制作。(2)单层布置的电缆头的制作高度要求一致;多层布置的电缆头高度可以一致,或者从里往外逐层降低,降低的高度要求统一。同时,尽可能使某一区域或每类设备的电缆头的制作高度统一、制作样式统一。(3)电缆头制作时缠绕的聚氯乙烯带要求颜色统一,缠绕密实、牢固;热缩管电缆头应采用统一长度热缩管加热收缩而成,电缆的直径应在所用热缩管的热缩范围之内;电缆头制作结束后要求顶部平整、密实。(4)电缆的屏蔽层接地方式应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包括目前的反措,户外短电缆端子箱侧4m㎡一端接地、其余电缆2.5m㎡两端接地),在剥除电缆外层护套时,屏蔽层应留有一定的长度(或屏蔽线),以便与屏蔽接地线进行连接;屏蔽接地线与屏蔽层的连接采用焊接或绞接的方式(推荐绞接方式,焊接方式要控制温度,防止损伤内部芯线绝缘),但都应确保连接可靠。(5)户外电缆一般均为铠装电缆,铠装电缆的钢带应一点接地,接地点可选在端子箱或汇控柜专用接地排上。(6)钢带应在电缆进入端子箱(汇控柜)后进行剥除并接地。钢带接地应采用单独的接地线引出,其引出位置宜在电缆头下部的某一统一高度,不易和电缆的屏蔽层在同一位置引出。(7)在钢带接地处,剥除一定长度的电缆外层护套(2~5㎝)将屏蔽接地线与钢带用焊接或绞接的方式连接,同时采用聚氯乙烯带进行缠绕,确保连接可靠。用热缩管进行烘缩钢带露出部位。(8)电缆头屏蔽线、钢带屏蔽线应在电缆的统一的方向引出。18.3.4电缆标识及固定(1)在电缆头制作和芯线整理过程中可能会破坏电缆就位时的原有固定,在电缆接线时应按照电缆的接线顺序再次进行固定,然后挂设电缆牌。(2)电缆牌采用专用的打印机进行打印,电缆牌打印排版合理,标识齐全、打印清晰。(3)电缆牌的型号、打印的样式、挂设的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策划的要求进行。(4)电缆牌的固定可以采用前后交叠或并排,上下高低错位等方式进行挂设,但要求高低一致、间距一致,保证电缆牌挂设整齐,牢固。(5)电缆牌的绑扎可以采用扎带、尼龙线、细PV铜芯线等材料。18.3.5芯线整理、布置(1)在电缆头制作结束后,接线前必须进行芯线的整理工作。(2)将每根电缆的芯线单独分开,将每根芯线拉直。(3)网格式接线方式(适用于全部单股硬线的形式)。1)从电缆头上部开始,按照一定的间距将每根电缆的芯线单独绑扎成一束。在接线位置的同一高度从芯线束中将芯线向端子排侧折90°弯,分出线束引至接线位置。2)电缆芯线的扎带应绑扎间距一致,且间距要求适中(15~20㎝)。3)固定的扎带应视为电缆芯线的绑扎带。 4)每根电缆的芯线宜单独成束绑扎,以便于查找。电缆的芯线可以与电缆保持上下垂直进行固定,也可以以某根电缆为基准,其余电缆在电缆线根部进行两次折弯后紧靠前一根电缆,以节省空间。 (4)整体绑扎接线方式(适用于以单股硬线为主,底部电缆进线宽阔形式);1)在电缆头上部将每根电缆进行一道垂直绑扎后,将同一走向的电缆芯线绑扎成一圆把(主线束)。2)在芯线接线位置的同一高度将芯线引出,或将部分芯线整体引出(分线束),在引至接线位置后再分别将芯线单独引出。3)线束的绑扎间距不宜过大(50~100㎝),但要求间距统一。在分线束引出位置和线束的拐弯处应有绑扎措施。4)经绑扎后的线束应做到横平竖直,走向合理,整齐美观。 (5)线槽接线方式(适用于以多股软铜线为主形式);1)将芯线主要接入位置为线槽两侧端子的电缆合理排列在线槽正下方,宽度不宜多超过线槽的宽度。2)在电缆头上部将每根电缆进行一道垂直绑扎后,垂直或略有倾斜折弯后引入线槽。3)在芯线接线位置的同一高度将芯线引出线槽,接入端子。4)接线位置不在线槽两侧的芯线,通过调整走向的线槽引至相应的接线位置。18.3.6芯线标识、接线(1)芯线两端标识必须核对正确。(2)盘、柜内的电缆芯线,应垂直或水平有规律地配置、不得任意歪斜、交叉连接。(3)电缆的芯线接入端子排应按照自下而上的原则,当芯线引至接入端子的对应位置时,将芯线向端子排侧折弯90°,以保证线芯的水平。(4)对于在线槽外固定接线的芯线,在靠近端子排附近宜向外折成“S”弯,在端子排接入位置剪断芯线、接入端子;对于在线槽内固定接线的芯线,一般可直接水平接入端子,不需折成“S”弯,在线槽和端子的间距较大、不在同一平面时宜折成“S”弯;“S”弯要求弧度自然、大小一致。(5)用剥线钳剥除芯线护套,长度和接入端子排所需的长度一致,不宜过长,剥线钳的规格要和芯线截面一致,不得损伤芯线。(6)对于螺栓式端子需将剥除护套的芯线弯圈,弯圈的方向为顺时针,弯圈的大小和螺栓的大小相符,不宜过大,否则会导致螺栓的平垫不能压住弯圈的芯线。(7)对于插入式接线端子,可直接将剥除护套的芯线插入端子,并紧固螺栓。(8)对于多股芯的芯线,应采用线鼻子进行压接方可接入端子,采用的线鼻子应与芯线的规格、端子的接线方式及端子螺栓规格一致。不得剪除芯线的铜线,接线孔不得比螺栓规格大。多股芯剥除外层护套时,其长度要和线鼻子相符,不宜将芯线露出。(9)每个接线端子不得超过两根接线,不同截面芯线不容许接在一个接线端子上。(10)弯圈或接入端子前需套上对应的线帽管,线帽管的规格应和芯线的规格一致。线帽管长度要一致,线帽的内容包括回路编号和端子号,易于辨认。18.3.7备用芯、屏蔽处理(1)电缆的备用芯应留有适当的余量,可以剪成统一长度,每根电缆单独垂直布置,也可以将备用芯按照每一根同时弯圈布置,可以单层或多层布置。(2)电缆的屏蔽线宜在电缆背面成束引出,编织在一起引致接地排,单束的电缆屏蔽线根数不宜过多,引致接地排时应排列自然美观。(3)屏蔽线接至接地排时,可以采用单根压接或多根压接的方式,多根压接时根数不宜过多,并对线鼻子的根部进行热处理,以确保工艺。 (4)屏蔽线接至接地排的接线方式一致弧度一致。18.3.8质量验收(1)施工图纸、设计变更和设备接线图。(2)接线符合施工图纸、设计变更和规范要求,螺栓紧固。(3)整体接线工艺美观。18.4主要引用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盘、柜及二次回路接线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71—199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8—199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DL/T5161.1~5161.17—2002第19章直流装置与蓄电池组施工工艺19.1适用范围直流配电装置;直流充电装置安装试验;免维护蓄电池组安装、试验。19.2施工流层图质量验收直流装置检查施工准备盘柜安装蓄电池组安装充电装置调试蓄电池组充放电主接地网防腐连接线安装 19.3工艺流程说明及主要质量控制要点19.3.1施工准备(1)设备验收检查:外观完好、设备无损伤;型号、规格符合设计要求;内部功能配置符合设计的要求;蓄电池的容量符合设计要求;附件、备品齐全;说明书及技术文件齐全。(2)技术准备:熟悉施工图;熟悉充电装置、蓄电池、直流接地检查装置等的说明书。(3)材料准备:镀锌螺栓、线帽管、屏蔽线、相色带、电缆头热缩管等盘柜安装、二次接线所需的材料。(4)人员组织:技术人员,安全、质量负责人,安装人员。(5)机具准备:放电试验装置、蓄电池内阻测量仪、万用表、电钻、压接钳、各类扳手、动力电缆接线工具等。19.3.2盘柜安装(1)盘柜的平面布置符合设计和厂家的要求,盘柜固定牢固,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2)盘柜正面应设置直流系统的模拟图,能清晰指出直流系统的接线。19.3.3蓄电池组安装(1)蓄电池一般安装在厂家提供的支架或盘柜里。支架的安装按照厂家提供的图纸进行,支架要求固定牢靠,水平误差小于±5㎜。(2)蓄电池的安装顺序必须按照设计图纸或厂家图纸及提供的连接排(线)情况进行合理布置,蓄电池应排列一致、整齐,放置平稳。(3)利用连接排(线)将蓄电池组的各级电池之间连接起来,搭接处清洁后涂电力复合脂,并用力矩扳手紧固,力矩大小符合厂家要求。使用的扳手等工具要求绝缘,以免发生短路现象。(4)在蓄电池连接的同时,将单体电池的采样线同步接入,接入前首先要确认采样装置侧已接入,以免发生短路现象。采样线要求排列整齐,接线工艺美观。(5)对蓄电池进行编号,编号要求清晰、齐全。(6)测量并记录整组蓄电池的端部原始电压、单体蓄电池的原始电压,测量蓄电池的内阻,内阻值应符合厂家产品的技术要求。(7)安装结束后盖上蓄电池上部或蓄电池端子上的绝缘盖,以防止发生短路现象。19.3.4连接线安装(1)核对设计的施工图和厂家提供的图纸,进行直流系统内部连接线的敷设和接线工作,包括交流输入电源、柜之间的母线连接、信号线的连接、柜与蓄电池的连接线、直流接地选线采样的链接等。(2)直流系统内的连接线的安装接线工艺符合规范要求,排列整齐、工艺美观。(3)连接线安装前,首先要确认蓄电池输入熔丝处于拉开状态,以免带负载接入或发生短路现象。19.3.5充电装置配置和调试(1)确认交流电源输入系统、充电装置、监控模块直流母线等安装牢固、绝缘良好且符合设计要求。(2)输入交流电源,如果为双电源输入,应进行双电源实验,试验结果准确、切换可靠。(3)启动充电装置检查电流、电压等参数正常。同时检查每个调频开关的状态(手动或自动)、地址编码等,应符合厂家及设计的要求。 (4)充电装置监控模块应与高频电源开关的通信正常,监视的状态与实际相符,监控模块内的参数设置符合产品要求。(5)控制母线的电压可以通过硅链自动或手动调解。19.3.6蓄电池充放电(1)确认蓄电池组安装结束,单体电池的采样装置开通并运行正常,能监测到整组及单体电池的电压,合上蓄电池组的充电熔丝,对电池进行充电。(2)对于免维护蓄电池现场只进行电池容量的校核工作,以0.1×C10的恒定放电电流进行放电,放电的容量不得低于10h放电容量的95%。(3)对放电过程中不合格的电池(电池电压过低使放电容量不合格等)应进行更换;电池更换后需再次进行放电容量的校核工作。19.3.7装置检查(1)直流接地检测系统的调试。(2)80%电源的接线位置正确,进出线回路符合设计要求。(3)硅链调节装置手动自动方式、工作正常。(4)直流屏上的电池电压、母线电压、电池电流、母线电流等各表计指示对应、正确,并校验合格。(5)各种运行方式运行正常,且符合设计要求。(6)装置之间的通信正常。(7)信号动作正确、可靠。19.3.8质量验收(1)施工图纸及设计变更;安装记录、充放电记录、直流接地支路对照表;产品合格证、说明书出厂资料等。(2)系统绝缘良好,接线可靠、工艺美观,充电装置运行良好,参数设置正确,系统接线方式正确。系统模拟线正确,运行方式转换正确、可靠,盘表指示正确,直流接地检测装置动作正确,并与支路对照表一致,蓄电池采样装置显示数据正确等。19.4主要引用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盘、柜及二次回路接线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71—199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8—199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蓄电池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72—199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DL/T5161.1~5161.17—2002第20章通信装置施工工艺20.1适用范围站内、系统通信系统施工。20.2施工流程施工流程图见图 施工准备质量验收通信室内的设备安装户外通信设备的安装通信电缆的敷设、接线通信电源系统的检查通信系统的防雷接地检查通信系统的调试20.3.1施工准备(1)技术准备:熟悉通信系统的设计图纸和设计说明;了解设计包含所有通信设备和通信的方式;熟悉规范和通信设备的技术协议等。(2)材料准备:屏柜安装用材料、接地网安装材料、户外通信设备安装材料、通信电缆敷设才料、二次接线用材料、网格线、光纤等。(3)人员组织:技术人员,安全、质量负责人,安装人员。(4)机具准备:屏柜安装工具;蓄电池安装、充放电工具;音频线、光缆、二次电缆接线工具等。20.3.2通信室内的设备安装(1)500KV变电站一般采用单独的通信室,地面宜采用抗静电阻燃材料活动地板、水磨石地面或不产生尘埃和静电的材料,屏柜的安装支架支撑后与预埋件焊接牢固,支架应高于地面1㎝,支架接地满足规范要求,220KV变电站一般将通信屏安装在继电保护室内,与预埋槽钢进行螺栓连接。(2)检查屏柜安装基础槽钢的尺寸偏差满足规范要求,不直度和水平度均<1mm/m,全长<5mm。根据设计屏位布置图进行光端机、光配架、音频配线架、数字配线架、载波机、微波设备、电源屏等屏柜安装。(3)利用螺栓将屏柜和预埋槽钢牢固连接,其垂直和水平偏差应满足规范要求。垂直度<1.5mm;盘间接缝<2mm;对水平偏差:相邻屏<2mm、成列<5mm;对盘面偏差:相邻屏< 1mm、成列<5mm。(4)屏柜安装结束,将各屏柜内的设备进行检查、安装。按照各屏柜的设备布置图安装子架、插件、网管等,插件、网管等,插件安装位置正确、接触良好、排列整齐。20.3.3户外通信设备的安装(1)载波设备安装:耦合电容器、阻波器、结合设备、接地开关均属于载波通信系统的一次设备。各设备的型号和参数符合设计要求,瓷件、外观检查良好。设备间的连接正确。耦合电容器至接地开关、接地开关至结合设备的连接线必须采用截面不小于16平方毫米的铜导体。(2)微波天线与底架安装位置正确、安装牢固;天线的方位角、俯仰角调整符合设计要求,拼装式的天线,要求接缝平齐、均匀;天线的防尘罩安装牢固;天线的焦距正确,接收场强的调制符合设计要求;天线的馈源各部件安装正确、接触良好。(3)室外电话机安装牢固,平整美观。电话机具有防潮、防水性能的可以直接安装在室外,否则应安装在具有防潮、防水性能的端子箱等设备。20.3.4通信电缆的敷设、接线(1)在通信室内使用的宜采用无铠装的屏蔽电缆,在通信室外使用的可以采用带铠装的通信电缆,也可以采用不带铠装的通信电缆。站内的光缆不应有金属护套。(2)高频电缆、音频电缆、光缆等通信用电缆在变电站内一般沿电缆沟敷设。电缆沟至设备之间采用金属保护管进行保护。(3)在电缆沟内敷设的无铠装的通信电缆和光缆应采用非金属保护管进行保护,以免损伤。(4)电缆的敷设应平直、整齐、美观,尽量避免交叉,电缆或非金属保护管应固定牢固。(5)微波馈线的敷设应平直、整齐、美观,无扭曲、裂纹。馈线的固定位置、固定间距及弯曲半径应符合规范要求。馈线的连接符合规范要求。(6)高频电缆两端的金属编织层分别与载波机和结合滤波器的接地回路端子相连接,并应接地。(7)通信电缆敷设时应尽可能远离电力电缆,形成独立的敷设通道。(8)光缆在光配架、门框构架的接线盒内的熔接可靠,光缆固定牢固。光缆终端的芯线应放置在光线盒内或用软质的保护管引入光纤盒。光纤应顺直,无扭绞现象。(9)音频电缆在音频配线架上利用专用工具按照规定的颜色顺序接入,接线可靠。其芯线和屏内跳线均绑扎整齐,走向符合要求,松紧适度。音频接口的保护器接触良好。音频电缆在设备侧接线应通过端子或专用的接线盒进行转接,然后接入电话机或保护设备等。(10)同轴电缆与电缆插头的焊接牢固、接触良好,插头的配件装配正确牢固。剥开的长度与插头相适合,剥开处采用热缩管进行保护。(11)通信设备的其余二次电缆、通信线、屏内跳线等安装牢固、整齐美观,符合接线工艺要求。20.3.5通信电源系统的安装(1)通信电源系统到货设备的配置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包括交流电源、高频开关、监控模块、蓄电池等。(2)蓄电池的机架安装牢固、蓄电池排列整齐、安装牢固,蓄电池应有编号。(3)蓄电池的安全阀完好,蓄电池之间的连接线排列安装牢固、连接线的搭接面涂电力脂,螺栓的紧固力矩符合说明书或规范的要求。(4)免维护蓄电池的放电容量不低于额定容量的95%或不低于厂家的要求。(5)通信系统直流电源的正极在电源侧和通信设备侧均应接地,负极在电源侧、通信设备侧应接压敏电阻。 (6)每个通信设备的电源应相对独立,应设独立的开关和熔丝,严禁多机共用。20.3.6通信系统防雷接地的安装、检查(1)在通信机房的屏位下应敷设专用的环形接地网,并与变电站的主接地网有不少于两点的可靠连接。接地网一般用不小于90平方毫米的铜排或120平方毫米的扁钢。(2)微波塔的接地网应围绕塔基做成闭合的环形接地网,并与变电站的主接地网有不少于两点的可靠连接,材料的规格、深埋、搭接、焊接工艺等符合设计和规范的要求。(3)接地母线的焊接处应进行防腐处理。施工结束后应进行接地电阻的测量,测量方法满足规范要求,接地电阻值符合设计或规范要求。(4)电缆的屏蔽层应两端接地。对于铠装电缆,在进入机房前,应将铠带和屏蔽同时接地。(5)通信设备的金属机架、屏柜的金属骨架、电缆的金属护套等保护接地应统一接在柜内的接地母线上,并必须用独立的接地线接在机房内的环形接地母线上,严禁串接接地。保护接地也不允许接在交流供电回路的零线上。(6)引入通信机房的金属管道必须在室外直埋10m以上,埋深应大于0.6m,并在入口处接入地网。(7)通信设备直流电源的正极在电源侧和通信侧均应直接接地,在电源屏侧接地时采用不低于25平方毫米的铜绞线,在负载侧接地时采用不低于2.5平方毫米的接地线。(8)引入机房的音频电缆的备用芯应在配线架上接地。20.3.7通信系统调试所内通信、调度通信调试正常;光纤、载波、微波设备单体调试正常;通道工作正常;对调试验正确。20.3.8质量验收(1)施工图纸和设计变更;安装记录;通信装置的单体调试和整体调试记录;接地网试验报告等。(2)屏柜及屏柜门安装牢固、接地可靠;室内试验接地端子标识清晰;防雷接地措施符合规范要求;接线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接线工艺美观、标识清晰;通信电源工作正常,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蓄电池容量满足要求;通信设备工作正常,所内通信、系统通信、保护及监控用通道工作正常,衰耗满足规范要求。20.5主要引用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盘、柜及二次回路接线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71—199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DL/T5161.1~5161.17—2002第21章计算机监控装置施工工艺21.1适用范围计算机监控系统施工。21.2施工流程施工流程图见图21-1 施工准备间隔层、站控层设备安装间隔层、站控层屏柜电缆接线电缆牌标识及固定站控层、间隔层设备连接质量验收监控系统调试电源系统的检查、安装监控系统防雷接地的安装、检查 21.3工艺流程说明及主要质量控制要点21.3.1施工准备(1)技术准备:熟悉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图纸和设计说明,了解设计包含的内容及监控系统的结构;熟悉盘柜安装、二次接线规范等;熟悉UPS系统、监控系统的技术协议等。(2)材料准备:屏柜安装材料;二次接线材料;间隔层、站控层设备连线等。(3)人员组织:技术人员,安全、质量负责人,安全人员。(4)机具组织:屏柜安装工具、网络连接线缆的接线工具等。21.3.2间隔层、站控层设备安装(1)检查屏柜安装基础槽钢的尺寸偏差满足规范要求,不直度和水平度均<1㎜/m,不平行度全长<5㎜。根据设计屏位布置图进行间隔层和站控层的屏柜安装。(2)利用螺栓将屏柜和预埋槽钢牢固连接,其垂直和水平偏差应满足规范要求。垂直度<1.5㎜;盘间接缝<2㎜;对水平偏差:相邻屏<2㎜、成列<5㎜;对面偏差:相邻屏<1㎜、成列<5㎜。 (3)计算机监控系统间隔层设别宜与保护装置放在相同的继电器室内,设备的布置顺序应与一次设备的布置相对应。(4)计算机监控系统站控层设备应集中布置于主控制室及相毗邻的计算机室(继电器室)内。主机、工程师站、公共接口装置、远动工作站、计算机网络通信设备、GPS卫星对时系统等宜放置于计算机室内,操作员站、微机防误工作站等应放置于主控制室内。(5)主控制室和计算机室的地面宜采用不产生尘埃和静电的材料,可采用抗静电阻燃材料活动地板或水磨石地面,以满足计算机设备所规定的空气清洁度要求;在站控设备安装前主控制室的地面应施工完毕。(6)安装间隔层和站控层设备的继电器室、计算机室、主控制室等建筑物应具备防尘、防潮、防噪声、方强电磁干扰和静电干扰的措施,并符合防火标准要求。在施工前应采取防尘、防潮的措施。(7)布置在主控制室内控制台上的操作员站、微机防误工作站等应和视屏监控系统、调度台等相互协调一致、放置整齐。控制台的走线孔洞必须根据各设备的布置进行合理预留。(8)占空设备(一般布置在配电装置外)和布置在配电装置外的间隔层设备,设计一般不考虑采取抗干扰的措施;间隔层设备若布置在配电装置内时,应检查屏蔽措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21.3.3间隔层、站控层屏柜电缆接线(1)根据电缆清册、设计图纸及设计变更等资料进行电缆敷设和接线。(2)根据施工图进行二次接线,二次接线应符合接线规范要求,电缆的固定要牢固,二次线排列整齐、垂直或水平的有规律布置,不得任意交叉。(3)电缆的屏蔽层应可靠接地。电缆及芯线的标识清晰。21.3.4间隔层、站控层设备的连接(1)根据监控系统的网络结构图进行间隔层、站控层设备间弱点回路及通信回路的连接。(2)500KV变电站站控层宜采用双重化网络,热备用方式运行,间隔层可采用单网;220KV变电站可采用单网。施工前根据设计和技术协议进行确认。(3)站控层、间隔层设备的物理连接应符合设计和技术协议的要求,一般采用光纤或铜芯屏蔽双绞线间隔层的网络结构可采用总线型、环形、星型;站控层与间隔层的物理连接一般采用星型。(4)与计算机监控系统连接的各类智能设备、保护通信接口装置等均按照设计和技术协议的要求采用光纤、铜芯屏蔽双绞线或同轴电缆进行连接。 (5)计算机监控系统采用的铜芯屏蔽线宜为专用的阻燃型计算机屏蔽电缆,电缆屏蔽层的形式宜为铜带屏蔽。接线时将屏蔽层可靠接地。(6)计算机监控系统采用的光纤,其芯数应满足监控系统通信要求,并留有备用芯,传输速率应满足监控系统实时性要求。光缆应在电缆沟或电缆层内留有一定的裕度,光缆熔接可靠,绑扎牢固,熔接后应进行衰耗测试,符合规范要求。(7)采用铜芯屏蔽双绞线作为物理连接:一般均在户内、短距离的情况下使用,敷设时应放置在同一层电缆层架上的同一位置,并且应编排整齐后绑扎在一起。若在户外敷设时,必要时应在电缆沟内进行穿管敷设。(8)采用光纤作为物理连接:在户内敷设时,可采用无铠装的光缆或光纤;必须采取穿管或采用封闭桥架等有效的防损伤保护措施。户外敷设时宜采用带铠装的光缆,当采用无铠装护层的光缆时,也应采用有效的防损伤保护措施,必要时应在电缆沟内进行穿管敷设。(9)GPS天线安装在建筑物的屋顶,放置的位置要求不间断的接收信号,不宜放置在屋顶的某个角落里,其底座安装固定牢固,其线缆进入建筑物应有护管固定,通过电缆支架穿入屏柜,其线缆的绑扎要求牢固美观。(10)与主控制室内控制台上的操作员站、微机防误工作站等(包括视屏监控系统、调度台)相连接的线缆,在活动地板下敷设时应设置一个统一的路径,排列整齐,绑扎牢固,可以沿地面敷设,也可以利用桥架进行敷设。在相对应的预留走线孔洞处进行分别绑扎后引入控制台,绑扎整齐不应交叉。控制台内尾线应规范整齐。21.3.5电源系统的检查、安装(1)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电源应安全可靠,站控层设备宜采用交流不停电电源(UPS)供电;间隔层设备宜由所用直流系统供电,与保护等设备公用一套直流系统;计算机监控系统的任何设备不得采用普通的交流电源。(2)站控层采用的交流不停电电源一般为单独的一套UPS电源系统,UPS系统宜冗余设置,一般设置在计算机室内。(3)UPS系统中的主机、电源分配屏等组屏合理,便于运行监视和检修维护。屏柜放置位置要求通风良好,屏柜内的排风扇动作可靠,运行良好。(4)UPS正常运行时,由所有用电系统供电。当输入电源故障消失或整流器故障时,宜由变电站蓄电池组(单独蓄电池组或直流系统的直流电源)静逆变供电。(5)UPS交流供电、直流供电方式的切换动作可靠,切换时间小于技术协议的要求(一般小于4ms),UPS采用的蓄电池组电压、容量应满足技术协议和规范要求,蓄电池之间连接可靠。因现场不宜进行充放电,厂家应提供合格的蓄电池充放电试验记录。(6)UPS电源故障、告警、逆变器故障等报警信号应接入计算机监控系统,并且动作正确。21.3.7监控系统调试监控系统的调试应按照设计图纸、技术协议及有关规程进行。主要包括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就地和集中控制操作、防误操作功能的试验、电压和无功的调节和控制、同期试验、时钟同步功能的调试、画面的生成和显示、电能量的采集、远动功能调试等。21.3.8质量验收(1)施工图纸和设计变更;安装记录;间隔层装置、GPS系统、UPS系统、监控系统调试记录等。(2) 屏柜安装牢固、接地可靠;二次接线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接线工艺美观、标识清晰;网络通信设备、公用接口设备及保护接口设备的连接符合设计要求、连接可靠、标识清晰;GPS天线安装位置正确、固定牢固,线缆布置美观;UPS系统的监控系统的防雷接地系统符合规范要求;监控系统的功能测试符合规范及技术要求。21.4主要引用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盘、柜及二次回路接线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71—199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DL/T5161.1~5161.17—2002第22章高压电缆敷设及电缆头制作安装施工工艺22.1适用范围6~35KV交联聚乙烯绝缘高压电缆和电缆头制作。22.2施工流程施工准备质量验收高压电缆头固定高压电缆试验高压电缆头制作高压电缆敷设22.3工艺流程说明及主要质量控制要点22.3.1准备施工(1)材料准备:①测量电缆实际长度,并留有一定裕度的情况下进行提料,同时考虑电缆的长度是否超过生产厂家单根最长生产长度;②高压电缆提料时,要求对电缆的规格、型号及技术参数等要说明详细,且符合设计要求;③电缆终端和电缆中间接头的选用同样要求提供型号、适用的电缆规格等详细的参数,目前对于35KV及以下的电力电缆终端,一般有热缩型、预制型和冷缩型三种;④选用的电缆终端和电缆接头应包括线鼻子(对接管)、接地材料、绝缘材料、填充用料等各类附件;⑤材料到达现场后应具有合格证、说明书等资料,同时检查外观良好、附件齐全,且符合设计和提料的要求;⑥电缆的端部应有可靠的防潮措施。 (2)技术准备:核对施工图,确认电缆沟支架、电缆管等敷设通道符合电缆敷设的要求,熟悉电缆终端的安装说明书。(3)人员组织:技术人员,安全、质量负责人,电缆头制作专业工种人员和安装人员。(4)机具准备:压接钳,电缆外护套、绝缘剥切工具,半导体层剥切工具,电烙铁,加热设备,电缆敷设用放线滑车、卷扬机、吊车等。22.3.2高压电缆敷设(1)电缆敷设前检查电缆敷设通道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电缆支架的间距、电缆管的管径、电缆管的弯曲半径、电缆管长度、接地等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清除电缆管内异物。(2)电缆交短时可以采用人工敷设;当电缆长度较长需采用机械敷设时,应将电缆放在滑车上拽,牵引端应采用专用的拉线网或牵引头,牵引强度不得大于规范要求,必要时应在牵引端设置防捻器。(3)电缆敷设时,电缆盘处、滑车之间等各个部位应尽可能减少电缆碰地的机会,以免损伤电缆外护套。电缆上不得有铠装压扁、电缆绞拧等永久性机械损伤。(4)电缆在拐弯处的最小弯曲半径应规范要求。对于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其最小弯曲半径单芯为直径的20倍、多芯为直径的15倍。(5)当电缆采用直埋敷设时,电缆表面距地面的距离不应小于0.7m,所外区域不得小于1m,且电缆上、下部应铺以不小于100㎜厚的软土或沙层(软土或沙层中不能有石块或其他硬质杂物),并加盖保护板,其覆盖宽度应超过电缆两侧各50㎜.保护板可采用混凝土盖板或砖块。(6)电缆终端和接头处应留有一定的备用长度;电缆接头处应相互错开,电缆敷设整齐不宜交叉,单芯的三相电缆宜放置成“品”字型。(7)在电缆终端头、接头、拐弯处、竖井口等地方,应挂电缆标牌;直埋电缆每隔50~100m处、电缆接头、转弯处等部位应设置明显的标志。(8)电缆的固定间距符合规范要求,单芯电缆或分相后的各项终端的固定不应形成闭合的铁磁回路。固定处应加装符合规范要求的衬垫。(9)电缆敷设后,电缆头应悬空放置,并应及时制作电缆终端,如不能及时制作电缆终端,电缆头必须采取措施进行密封,防止受潮。22.3.3电缆头制作(1)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的电缆终端有三种形式:预制、热缩、冷缩。不论采用何种终端方式,都应严格按照电缆附件厂家的要求制作电缆终端。(2)根据电缆终端和电缆的固定方式,确定电缆头的制作位置,剖开电缆外护套。破除过程中用力适当,不得损伤内层屏蔽和绝缘层。对于多芯的电力电缆,应能使电缆头固定后,其各项弧度保持一致,过度自然;单芯电缆头高度一致,弧度一致。(3)在制作电缆头时,应将钢带和铜带屏蔽层分开接地,并有标识,接地线与钢带和铜带采用焊接或电缆终端附近中自带的弹簧卡圈进行连接;街地线应采用镀锡编织带,压接编织带的铜鼻子应搪锡。(4)多芯电缆的电缆头采用分支护套,分支护套内应衬一些填充料(软质材料可以利用电缆内的填充料),确保电缆头的分支护套密实。分支护套应尽可能向电缆头根部拉近,然后方可进行热缩(或冷缩)。钢带在电缆头处切断,接地线从分支护套下部引出屏蔽层视接地线位置只电缆头之间的长度而定,对于三芯电缆一般均在分支护套上部。(5)为了保证多芯电缆的三相过渡自然、弧度一致,需增加延长护管。分支护套、延长护管及电缆终端等在热缩(或冷缩)后应与电缆接触紧密,不能有褶皱和破损现象。(6)多段护套搭接时,上部的绝缘管应套在下部绝缘管的外部搭接长度符合厂家说明书的要求。(7)根据接线端子的位置和应力管的长度,确定延长护管的长度,在延长护管上部,根据说明书的要求剥除屏蔽层,剩余的长度符合说明数的要求,然后制作铜带接地。 (8)利用剥刀或玻璃的将铜带上部的外半导体层剥除,铜带上部的半导体层应按照说明书要求留有一定的长度,且切断处应平整。半导体层剥除后用细砂纸打磨,磨去绝缘层上半导体残留物,但不得损坏绝缘层,或是绝缘层出现行刺,凹凸不平现象,最后用酒精清洗。(9)根据应力管(热缩)或电缆终端(预制和冷缩)的长度和接线鼻子长度,将多余的电缆切除,同时将压接接线鼻子处的绝缘层剥除,剥除不得损伤芯线。对露出的芯线表面的半导体层进行清除、绝缘层的切断面和边角进行打磨处理,使芯线表面清洁、绝缘层切断面光滑、无毛刺。(10)选用浇铸式接线牌子,用压接钳进行压接,压接工艺符合规范要求;铜线鼻子应镀锡。在接线鼻子和绝缘层切断面的交界处用厂家提供的填充胶带进行填充,使之过渡自然,同时确保电缆终端制作后顶部密实,密封良好。(11)冷缩电缆终端和预制电缆终端是一种组合型电缆终端,在接线鼻子压接后可直接安装电缆终端,安装过程时应参照厂家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对于预制式电缆终端,安装时在应力锥内涂厂家自备的硅脂润滑,以便于预制电缆终端的安装。(12)热缩的电缆终端安装时应先安装应力管,应力管和外半导体层的搭接应满足厂家的规定要求,然后安装外部绝缘护管和雨裙。外部绝缘护管和雨裙的安装位置及雨裙间间距应满足厂家的规定要求。(13)最后用相应颜色的胶布进行相位标识。(14)电缆终端安装时应避开潮湿的天气,且尽可能缩短绝缘暴露的时间。如在安装过程中遇雨雾等潮湿天气应及时停止作业,并做好可靠的防潮措施。22.3.4高压电缆试验应按照《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50—1991中规定和要求进行试验,同时执行各项反措。22.3.5高压电缆固定(1)电缆终端与设备搭接自然,不应有扭劲。搭接后应对电缆采取固定措施,不得使搭接处设备端子和电缆受力,固定点应设在应力锥下和三芯的电缆头下部等部位。(2)电缆终端头搭接和固定时,应确保带电体与钢带接地之间的距离,同时确保不同相雨裙之间的距离,必要时加装过渡排。搭接面应符合规范要求。(3)单芯电缆或分相后的各相终端的固定不应形成闭合的铁磁回路。固定处应加装符合规范要求的衬垫。(4)对于多芯电缆,钢带和屏蔽均应采用两端接地的方式;当电缆穿过零序电流互感器时,屏蔽接地不应穿过零序电流互感器(电缆穿过零序电流互感器后制作电缆头),其电缆头屏蔽接地应采用绝缘方式反穿过零序电流互感器后接地)。(5)单芯电缆长度很短时屏蔽可采用两端接地方式;长度较长时屏蔽应采取一端接地,另一端不接地方式;当采用以端接地方式,不接地端过电压水平不满足要求时,可采用一端接地,另一端加装保护器的接地方式。22.3.6质量验收(1)电缆出厂合格证、出厂试验报告、现场试验报告、电缆安装记录及质量评定记录、施工图及变更设计的说明文件。(2)外观检查、绑扎固定、安全距离等。22.4主要引用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8—199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50—1991《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DL/T5161.1~5161.17—2002第23章电缆防火封堵施工工艺 23.1适用范围电缆防火封堵施工。23.2施工流程施工准备质量验收电缆沟防火墙竖井封堵盘、柜孔洞封堵保护管线接线盒封堵端子箱内封堵防火涂料23.2工艺流程说明及主要质量控制要点23.3.1施工准备(1)材料准备:统计安装位置、安装方式,确定所需的有机堵料、无机堵料、耐火隔板、防火涂料、防火包及具有相应耐火等级的安装附件的数量,进行材料的准备工作;材料到货后进行外观检查,有机堵料不氧化、不冒油、软硬度适度;无机堵料不结块、无杂质;防火隔板平整光洁、厚度均匀。(2)技术准备:核对施工图,确认各类的封堵方式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防火封堵材料必须具有国家防火建筑材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提供的合格检测报告,并通过省级以上消防主管部门鉴定,并取得消防产品登记备案证书。(3)人员组织:技术人员,安全、质量负责人,施工人员。(4)机具准备:加热设备;小型手持式切割机;支架、防火材料等安装所需的工器具等。23.3.2防火墙(1)户外电缆沟内的隔断采用防火墙。对于阻燃电缆,在电缆沟每隔80~100m设置一个隔断;对于非阻燃电缆,宜每隔60m设置一个隔断,一般设置在邻近电缆沟交叉处。电缆通过电缆沟进入保护室、开关室等建筑物时,采用防火墙将进行隔断。(2)防火墙安装方式:两侧采用10㎜以上厚度的防火隔板封隔、中间采用无机堵料、防火包或耐火砖堆砌,其厚度根据产品的性能而定(一般不小于250㎜)。(3)防火墙内的电缆周围必须采用不得小于20㎜的有机堵料进行包裹。 (4)防火墙顶部用有机堵料填平整,并加盖防火隔板;底部必须留有两个排水孔洞,排水孔洞处可利用砖块砌筑。(5)防火墙必须采用热镀锌角钢做支架进行固定。(6)防火墙两侧的电缆周围利用有机堵料进行密实的分隔包裹,其两侧厚度大于防火墙表层的20㎜,电缆周围的有机堵料宽度不得小于30㎜,呈几何图形,面层平整。(7)沟底、防火隔板的中间缝隙应采用有机堵料做线脚封堵,厚度大于防火墙表层的10㎜,宽度不得小于20㎜呈几何图形,面层平整。(8)防火墙上部的电缆盖上应涂刷红色的明显标记。23.3.3竖井(1)电缆竖井处的防火封堵一般采用角钢或槽钢托架进行加固,确保每个小孔洞的规格小于400㎜×400㎜.再用10㎜或20㎜厚的防火托底封堵,托架和防火板的选用和托架的密度必须确保整体有足够的强度,能作为人行通道。(2)底面的孔隙口及电缆周围必须采用有机堵料进行密实封堵,电缆周围的有机堵料厚度不得小于20㎜。(3)然后在防火板上浇铸无机堵料,其厚度按照无机堵料的产品性能而定,一般在150~200㎜.(4)无机堵料浇筑后在其顶部使用有机堵料将每根电缆分隔包裹,其厚度大于无机堵料表层的10㎜,电缆周围的有机堵料宽度不得小于30㎜,呈几何图形,面层平整。23.3.4盘柜(1)在孔洞底部铺设厚度为10㎜的防火板,在孔隙口及电缆周围采用有机堵料进行密实封堵,电缆周围的有机堵料厚度不得小于20㎜.(2)用防火包装填充或无机堵料浇铸,塞满孔洞。(3)在孔洞底部防火板与电缆的缝隙处做线脚,线脚厚度不小于10㎜,电缆周围的有机堵料的宽度不小于40㎜.(4)盘柜底部以10㎜防火隔板进行封隔,隔板安装平整牢固,安装中造成的工艺缺口、缝隙使用有机堵料密实地嵌于孔隙中,并做线脚,线脚厚度不小于10㎜,宽度不小于20㎜,电缆周围的有机堵料宽度不小于40㎜,呈几何图形,面层平整。(5)防火板不能封隔到的盘柜底部空隙处,以有机堵料严密封实,有机堵料面应高出防火隔板10㎜以上,并呈几何图形,面层平整。(6)在预留的保护柜孔洞底部铺设厚度为10㎜的防火板,在孔隙口有机堵料进行密实封堵,用防火包填充或无机堵料浇筑,塞满孔洞。在预留孔洞的上部在采用钢板或防火板进行加固,以确保作为人行通道的安全性,如果预留的孔洞过大应采用槽钢或角钢进行加固,将孔洞缩小后方可加装防火板(孔洞的规格应小于400㎜×400㎜.)。23.3.5电缆保护管、二次接线盒(1)电缆管口采用有机堵料严密封堵,管径小于50㎜的堵料嵌入的深度不小于50㎜,露出管口厚度不小于10㎜;随着管径增加,堵料嵌入管子的深度和露出的管口厚度不小于10㎜;随着管径增加,堵料嵌入管子的深度和露出的管口的厚度也相应增加,管口的堵料要成圆弧形。(2)二次接线盒留孔处采用有机堵料将电缆均匀密实包裹,在缺口、缝隙处使用有机堵料密实地嵌于孔隙中,并做线脚,线脚厚度不小于10㎜,电缆周围的有机堵料的宽度不小于40㎜,呈几何图形,面层平整。对于开孔较大的二次接线盒,还应加装防火板进行隔离封堵,封堵要求同盘柜底部。23.3.6端子箱(1)端子箱进线孔洞应采用防火包进行封堵,不宜小于250㎜ ,电缆周围必须采用有机堵料进行包裹,厚度不得小于20㎜.(2)端子箱底部以10㎜防火隔板进行封隔,隔板安装平整牢固,安装中造成的工艺缺口、缝隙使用有机堵料密实地嵌于孔隙中,并做线脚,线脚厚度不小于10㎜,宽度不小于20㎜,电缆周围的有机堵料的宽度不小于40㎜,呈几何图形,面层平整。23.3.7防火包带或涂料(1)防火包带或涂料的安装位置一般在防火墙两端和电力电缆接头两侧的2~3m长区段。(2)施工前清除电缆表面灰尘、油污。涂刷前,将涂料搅拌均匀,涂料不宜太稠。(3)水平敷设的电缆沿电缆走向进行均匀涂刷,垂直敷设的电缆宜字上而下涂刷,涂刷的次数、厚度及时间间隔应符合产品的要求。1)电缆密集和束缚时,应逐根涂刷,不得漏刷,涂刷整齐。2)防火包带的施工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要求进行施工。一般采用单根绕包的方式;对于多根小截面的控制电缆可采取多根绕包的方式,两段的缝隙用有机堵料封堵严密。23.3.8质量验收(1)包括施工设计图纸、设计变更、施工安装记录、产品说明书及合格证等。(2)防火隔板安装牢固,无缺口、缝隙外观平整;有机堵料封堵严密牢固,无漏光、漏风裂缝和脱漏现象,表面光洁平整;无机堵料封堵表面光洁、无粉化、硬化、开裂等缺陷;阻火包堆砌采用交叉堆砌方式,且密实牢固,不透光,外观整齐;防火涂料表面光洁、厚度均匀。23.4主要引用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8—199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DL/T5161.1~5161.17—2002《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5027-----1993第24章换流站特种设备施工工艺24.1换流变安装施工工艺24.1.1适用范围适用于我国±50KV直流输电系统中换流变压器的施工,其他直流输电系统中换流变压器参照执行。24.1.2施工流程换流变安装施工流程: 附件、绝缘油检查试验真空注油检验检查质量验收换流变安装热油循环补充注油整体密封试验电气试验施工准备油务处理本体就位于安装位置现场验收及保管残油试验、干燥判断充干燥空气排气内部检查升高座检查试验套管检查试验管道附件清点组装校正预组装油路清洗胶囊清洗检漏冷却装置检查试验油枕检查其他附件及二次管线安装 24.1.3工艺流程说明及主要质量控制要点24.1.3.1施工准备1)组织有关安装人员学习安装规程,以及厂家所提供的安装资料,与厂方代表联系最终落实吊装程序及施工方案并进行技术交底。2)备齐施工工具,劳保用品及搭设脚手架的资料。3)准备好油处理设施和注油设施。当变压器油是用小油桶密封灌装运抵现场时,先用板块式压力油机将油从桶里抽到现场已准备好的大油罐里,然后用真空滤油机进行油处理;对于用大油罐密封灌装运抵现场的变压器油,直接用真空滤油机进行处理。油桶、油罐里面的油必须抽取油样,进行相关分析、化验(取样和检验标准参照厂家的说明书)。4)安装好有处理管道。油处理前,必须将油罐、输油管道等清洗干净,并经防腐处理,确认内部清洁、干净。5)设置专用的油处理电源。24.1.3.2验收及保管(1)验收组织。在业主物资代表的组织下,由监理工程师、厂家代表、施工单位等共同对运抵现场的物资按照厂方提供的装箱清单进行开箱检验。(2)检查内容。1)清点零部件是否齐全,在运输途中是否完好,外表防腐油漆是否有脱落情况。2)检查管道、散热器、油枕等附件的焊接部位是否完好,外表防腐油漆是否有脱落情况。3)检查变压器在运输途中是否受潮。通过检查变压器运输途中干燥空气压力记录和观察变压器到现场后干燥空气压力表指示,来判断变压器是否受潮。4)检查变压器内部是否移位。通过冲击记录仪器所反应的数据,来判断变压器在运输途中内部是否发生了位移。(3)保管要求。对易损件、宜丢件应分门别类放好,以防丢失或损坏;发现问题,及时与监理、厂家代表联系进行处理。变压器运抵现场,一般情况下,应马上开始安装工作,如果因某些原因不能马上开始安装,必须采用如下措施:1)必须防止外部因素对换流变的损伤,以防漏气、漏油现象发生。2)监视本体干燥空气的压力,如果本体压力降到产品规定的要求以下,应向变压器本体补漏点≦-40℃的干燥空气,直到干燥空气达到产品规定的要求为止,以防本体受潮。24.1.3.3附件、绝缘油检查试验在换流变的附件吊装之前,先要进行各种附件的检查和地面组装。主要工作包括:1)升高座、交直流套管的检查试验;2)管道附件的清点、校正预组装;3)油路清洗、胶囊清洗检漏、油枕检查;4)冷却装置(散热器)检查试验。24.1.3.4油务处理1)到货大油罐应每罐取样,小桶油应按表24-1绝缘油取样数量进行取样。正式油务处理前,应对油取样试验作简化分析。 表24-1绝缘油取样数量每批油的桶数取样桶数每批油的桶数取样桶数1151~10072~52101~200106~203201~4001521~504401以上202)油处理工艺采用加热高真空脱水和微粒过滤的净化工艺。注入油容器中抽吸换流变油时,使用压力式滤油机。24.1.3.5换流变安装1)换流变采用充干燥空气运输,安装过程中需要补充干燥空气,打开安装部位孔盖板,干燥空气压力即被释放。2)吊装程序:先进行汇控柜、有载调压控制箱及箱挂式散热器的组装、吊装;在进行交流套管A升高座及套管、中性点套管、有载调压开关吊装;然后吊装直流套管a、b升高座,主油枕及开关油枕,进行管道阀门装配,安装固定电缆槽盒,敷设连接电缆;最后吊直流a、b套管。每台换流变配备若干组散热器,分为垂直安装和水平安装。吊装时根据安装方向采用不同起吊方法,当散热器为垂直方向安装时,采用两点起吊,当散热器为水平方向安装时,采用四点起吊,上面有专供吊装用的孔,吊装时,应平稳起吊,防止散热器上的电缆、散热片、风扇、油泵等损坏。另外,散热器出厂编号应该与换流变安装图纸上的安装号一致。3)一台换流变配备三个升高座a、b在本体箱侧安装,因此为升高座安装后与地面成一定夹角,所以吊装时必须使用链条葫芦,将升高座调到安装角度,同时,相应的脚手架或工作台必须搭设,以方便升高座及套管的安装。4)每台换流变配备四只套管,其中交流侧套管一只,中性点套管一只,阀侧套管安装时,应搭设脚手架或工作台,具体高度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因为换流变在阀侧穿墙套管安装后2h内必须注油,所以在穿墙套管安装前,必须准备好经过过滤处理的换流变油。在穿墙套管安装后,立即进行注油工作。A、a、b为穿杆式套管,B为穿缆(铜棒)式套管。对于充气式套管,出厂时,里面预充一定气体的压力,开箱后应检查里面SF6气体的压力。套管吊装前,仔细检查有无损伤。对于a、b套管,应先排干运输筒中的换流变油,再拆除应力锥的外包装铁筒。套管a、b需使用链条葫芦,先缓慢升起套管,操作链条葫芦,通过量角器,使套管与水平面呈图纸上要求的角度,接着进行穿杆工作,然后缓慢将套管边调整边插入升高座里面,待套管进入恰当位置,由厂家现场指导负责完成内引线的连接,然后缓慢进行落位和穿杆的紧固。5)油枕的安装:带气囊式油枕应注意检查,防止气囊有破损现象发生。吊装时一定要缓慢上升,并打好晃绳,设专人监护。6)附件的安装:对生产厂家所提供的资料、图纸,组装好电缆槽盒、压力释放器和气体继电器(气体继电器箭头方向必须指向油枕),并保证与说明书一致的倾斜度。7)配管的安装:配管前,将同一台所有的管道、阀门集中起来,检查在运输途中是否有损坏现象,管道、阀门里面是否有锈蚀、是否受潮或有赃物现象存在,以及油漆是否完好,否则应该先处理再进行安装。一般情况下厂家在管道上做了标记,应对照配管图,对号配管;注意连接法兰处,紧固螺栓用力适度、均匀,安厂家力矩要求紧固,并注意里面的橡皮圈是否垫正。24.1.3.6抽真空 1)换流变直流套管安装完后,应立即抽真空,从油箱顶部抽真空阀门处连接真空管至真空泵。2)当真空达到0.3kPa(3mbar或2mmHg)时,应停泵进行检漏,无漏点后再继续抽真空。3)真空应小于0.15kPa(1mbar或1mmHg),且抽真空时间应不小于36h(从真空达到0.15kPa后开始计时)。4)主油枕、调压开关油枕不能随本体抽真空,而有载调压开关应同换流变本体同时抽真空,所以抽真空前必须确认所有阀门是否在正确位置。24.1.3.6真空注油1)当真空度和抽真空的时间达到要求后,开始真空注油(此时真空泵继续抽真空)。2)用真空油机将合格的换流变油从邮箱底部进油阀注入到换流变油箱中,注意油流的速度控制在5000L/h,保持邮箱里面的真空度不高于0.15kPa。3)在气体继电器排油管口处接一真空表;用透明真空管将油箱底部与顶部阀连通起来。4)透明真空管显示注入油位距箱顶50~100mm,铁芯、绕组均已浸入油内时,关闭抽真空阀门,开始破真空。5)继续向换流变内注入油,当气体继电器处真空表显示为0后,再注入一定量的油,使油箱内有一定的正压。6)2个调压开关与本体同时进行真空注油。高压套管的注油应采取特殊措施,在各高压套管间用透明真空管将底部与顶部阀连起来,并从最高套管顶部连至真空泵,破真空时仍将保持抽真空,直至有油进入最高的套管,停止抽真空。24.1.3.7补油1)检查油枕内气压是否为10kPa,如压力过低应先冲入干燥空气。2)缓慢打开瓦斯处的阀门,向油枕内慢慢注油,此时气囊内的压力不应超过13kPa.3)打开油枕两边侧壁的排气阀,当有油溢出时关闭瓦斯处进油阀,并关闭排气阀。4)放掉气囊中的余气,拆除油枕充气装置,继续向油枕补油至铭牌要求油位。5)拆除油枕充气接头,安装呼吸器。6)对调压开关油枕采用同样的程序进行补油。24.1.3.8热油循环1)热油循环管道连接,应从换流变底部阀进油,从换流变顶部阀出油。2)滤油机的出口油温在70℃左右,油速5000L/h左右.3)换流变所有的油在回路中进行两次循环,即需进行约48h热油循环。24.1.3.9换流变就位1)由专业大件运输人员负责将换流变从安装位置就位至基础上。2)在顶升换流变的过程中,升降操作应协调、同步,每顶升(降落)200mm应及时在顶升(降落)一侧的支点处垫好垫块,以防止换流变受力不均及液压千斤顶突然出现故障时对换流变造成冲击。3)顶升换流变时,应尽量将液压千斤顶放置在换流变的设计着力部位。4)拖动换流变时,在换流变与钢丝绳之间垫上薄木板,防止损伤换流变表面油漆。24.1.4引用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高压电气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47----199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力变压器、油浸电抗器、互感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148----199024.2换流阀安装施工工艺24.2.1适用范围本施工工艺根据±500kV龙泉换流站施工编制。适用于± 500kV直流输电系统换流站换流阀的施工。目前我国直流工程均采用悬挂式、空气绝缘------水循环冷却4个单元串联的双桥级12脉冲换流阀,可分为两类:1)第一类:换流阀层的可控硅组件、电抗器组件、可控硅均压回路及控制单元、可控硅冷却回路等由厂内组装,换流阀层整体运至现场吊装。葛南、天广、贵广超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使用这种类型的换流阀。2)第二类:换流阀层的可控硅组件(包括可控硅均压回路及控制单元、可控硅冷却单元等)、电抗器组件(包括可控硅冷却回路)、阀架绝缘支架拉杆、阀架绝缘支撑板、阀层屏蔽环等在厂内分体包装,运至现场组装、吊装。三常、三广超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使用这种类型的换流阀。下面以分体阀层为力,介绍换流阀的安装工艺。24.2.1施工流程24.2.2换流阀安装工艺施工流程见图:施工准备质量验收高压电缆头固定高压电缆试验高压电缆头制作高压电缆敷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