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1.97 KB
  • 2022-04-22 13:38:37 发布

GBT22517.6-2011体育场地使用要求及检验方法田径场地.pdf

  • 4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ICs97.220.10Y55囝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2517.6—2011体育场地使用要求及检验方法第6部分:田径场地Technicalrequirementsandtestmethodsforsportsfield—Part6:Trackandfield2011—12—30发布2012—05-01实施宰瞀徽紫瓣警糌瞥星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况1” 标准分享网www.bzfxw.com免费下载前言⋯⋯⋯⋯⋯⋯引言⋯⋯⋯⋯⋯⋯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场地分类⋯⋯·5要求⋯⋯⋯⋯·1面层铺装⋯⋯⋯⋯⋯⋯⋯⋯⋯2面层材料⋯⋯⋯⋯⋯⋯⋯⋯⋯3I类、Ⅱ类场地方位和设施布置4I类、Ⅱ类场地设施规格⋯⋯⋯目次5.5场地基础⋯⋯⋯⋯⋯⋯·-·⋯⋯⋯⋯⋯⋯-6检验方法⋯⋯⋯⋯⋯⋯⋯⋯⋯·⋯⋯⋯⋯⋯⋯6.1面层铺装⋯⋯·⋯⋯···⋯⋯⋯⋯⋯⋯⋯⋯6.2面层材料⋯⋯⋯⋯⋯·⋯⋯·⋯⋯⋯⋯⋯⋯6.3I类和Ⅱ类场地方位和设施布置现场检验6.4I类和Ⅱ类场地设施规格现场检验⋯⋯⋯7合格判定规则·⋯·附录A(规范性附录)附录B(资料性附录)附录C(规范性附录)附录D(规范性附录)附录E(规范性附录)附录F(规范性附录)400m标准跑道点位线、障碍赛跑道及田赛设施场地基础⋯⋯⋯⋯⋯⋯···⋯··⋯⋯⋯⋯⋯⋯⋯-一重金属含量的测定⋯⋯⋯⋯·······⋯⋯⋯⋯⋯一冲击吸收的检测方法⋯⋯⋯⋯⋯···⋯·⋯⋯⋯⋯垂直变形的检测方法⋯⋯⋯⋯⋯···⋯·⋯⋯⋯·-抗滑值的检测方法⋯⋯⋯⋯⋯⋯⋯⋯⋯⋯⋯⋯GB/T22517.6—2011ⅢⅣ,●●:00400,,,0nM弘弘鲳n蚰 标准分享网www.bzfxw.com免费下载刖昌GB/T22517.6—2011GB/T22517{体育场地使用要求及检验方法》由以下部分组成:——第1部分:体育木地板场地;——第2部分:游泳场地;——第3部分:棒球、垒球场地;——第4部分:篮球场地;——第5部分:足球场地;——第6部分:田径场地;——第7部分:网球场地}——第8部分:运动冰场}——第9部分:滑雪场地;——第10部分:壁球场地;——第11部分:曲棍球场地;——第12部分:板球场地:——第13部分:保龄球场地;——第14部分:台球场地;——第15部分:掷球场地;——第16部分:举重场地;——第17部分:柔道场地;——第18部分:轻型固定翼航空器起降场地;——第19部分:滑翔机起降场地;——第20部分:旋翼类航空器起降场地;●●●●..o本部分为GB/T22517的第6部分。本部分编制所依据的起草规则为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本部分由国家体育总局提出。本部分由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归口。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国家体育总局体育设施建设和标准办公室。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华体集团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锦宏建设有限公司、北京泛华新兴体育发展有限公司。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陈雷、李兵、陈建定、孙大元、王建国、王燕京、李海斌、梁林、李志实。Ⅲ 标准分享网www.bzfxw.com免费下载GB/T22517.6—2011引言我国田径运动场地以聚氨酯材料或橡塑材料为原料的合成面层的生产和施工铺装技术已基本成熟,造价合理,已经普遍应用,并且国际田径协会联合会指定大型综合性田径比赛应在合成面层的场地举行。制定本部分标准,规定室外合成面层田径场地的使用要求、检验方法和合格判定规则,将有利于确保体育设施在满足使用要求前提下,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为田径场地的设计、施工、认证提供依据。本部分中I类、Ⅱ类场地设施规格要求来源于最新国际田联和中国田径协会公布的技术资料,符合国际田径协会联合会组织或批准的田径比赛和中国田径协会组织或批准的县(市)及县(市)级以上比赛所使用的田径运动场地的要求。竞赛规则中关于场地规格变化的发生是可能的,建议使用本部分标准的相关方对此予以充分关注。使用本部分的各方应关注并采纳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最新法规和标准。对合成面层清洁时,慎用化学添加剂。应特别注意合成面层材料废弃物不可直接焚烧。Ⅳ 标准分享网www.bzfxw.com免费下载1范围体育场地使用要求及检验方法第6部分:田径场地GB/T22517.6—2011GB/T22517的本部分规定了室外合成面层田径场地的使用要求、检验方法及合格判定规则。本部分适用于渗水型和非渗水型现场浇注铺装和预制铺装的竞赛、训练、教学和大众健身用室外合成面层田径场地。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9758.1—1988色漆和清漆“可溶性”金属含量的测定第一部分:铅含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双硫腙分光光度法(idtISO3856—1:1984)GB/T9758.4--1988色漆和清漆“可溶性”金属含量的测定第四部分:镉含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和极谱法(idtISO3856—4:1984)·GB/T9758.6--1988色漆和清漆“可溶性”金属含量的测定第六部分:色漆的液体部分中铬总含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idtISO3856—6:1984)GB/T9758.7--1988色漆和清漆“可溶性”金属含量的测定第七部分:色漆的颜料部分和水可稀释漆的液体部分的汞含量的测定无焰原子吸收光谱法(idtISO3856—7:1984)GB/T10111随机数的产生及其在产品质量抽样检验中的应用程序GB/T10654高聚物多孔弹性材料拉伸强度和拉断伸长率的测定(idtISO1798:1997)GB/T16422.2塑料实验室光源暴露试验方法第2部分:氙弧灯(idtISO4892—2:1994)GB18583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限量QB/T2443钢卷尺《田径竞赛规则(2009)》中国田径协会IAAFTrackandFieldFacilitiesManual2008Edition国际田径协会联合会田径场地设施手册2008版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设施facilities划有标志线的田径运动场地及其固定附属器材。3.2400m标准跑道400mstandardtrack半径为36.5m、计算跑程周长为400m、符合国际田径协会联合会认可的采用精确测量方法检验合格、通常包括至少6条弯道的环形跑道。1 标准分享网www.bzfxw.com免费下载GB/T22517.6—20113.3标准比赛设施安置standardarrangementofthefacilities包括全部田径比赛项目,田径设施数量、规格满足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杯和全国大型综合性田径比赛使用要求的设施布置。3.4助跑道runway跳远、三级跳远、跳高、撑竿跳高、标枪项目使用的跑道。3.5现浇型面层in-situcastingsurface将工厂生产的预聚物和其他原料在现场浇筑铺装的面层。3.6预制型面层prefabricatedsurface在工厂预先制备成卷材,至现场粘接铺装的面层。4场地分类根据用途、竞赛级别、参赛运动员人数与水平等因素将室外合成面层田径场地分为三类,见表l。表1室外合成面层田径场地的分类场地分类适用范围基本要求《田径竞赛规则(2009)》第1条(a)~(h)比赛及竞赛项目设置、设施数量和规格应符合国际田联I类场地国内1~3类比赛I类田径场地的有关规定《田径竞赛规则(2009)》第1条国内第4~6类设施规格应满足竞赛要求,竞赛项目设置和设施Ⅱ类场地比赛数量可条件性减少‘对面层铺装和面层材料及其性能做出具体要求,Ⅲ类场地适用于教学和大众健身田径设施数量和规格不作要求‘弯道数量应不少于四条、田赛各项目仅在一个方向安装有一个设施布置;可缺少撑竿跳高、障碍赛跑、链球项目中一项或几项设施布置。5要求5.1面层铺装5.1.1外观合成面层外观应符合下述要求:a)合成面层的颜色通常是均匀的红色或绛红色。注:I类、Ⅱ类场地跑道、助跑道和两个半圆区通常铺设材料,颜色一致的面层。b)合成面层固化应均匀稳定,不得出现起鼓、气泡、裂缝、分层、断裂或台阶式凹凸。c)点位线应清晰、不反光且无明显虚边。d)表面颗粒均匀,粘接牢固。2 5.1.2面层厚度GB/T22517.6—2011合成面层厚度应符合下述要求:a)除需加厚区域外,场地平均厚度应≥13mm,低于规定厚度10%的面积应≤总面积的10%;任何区域的厚度均应≥i0mm。b)跳高起跳区助跑道最后3m、三级跳远助跑道最后13rll、撑竿跳高助跑道最后8m、掷标枪助跑道最后8m以及起掷弧前端的区域厚度均应≥20mm。c)障碍赛跑水池落地区面层厚度应≥25mm。场地中面层加厚区域如图1中阴影区域所示。1——足球区;2——400133标准跑道;3——跳远和三级跳远设施;4——障碍水池;5——掷标枪助跑道;6——掷铁饼和掷链球投掷设施;7——掷铁饼设施;8——撑竿跳高设施;9——推铅球设施;10——跳高设施;u——100m终点线,图1标准比赛设施安置硬面层加厚区域5.1.3面层平整度合成面层表面应平坦,在任何位置、任何方向上均应符合表2中的要求。 GB/T22517.6—2011表2面层平整度场地类型要求I类场地4m直尺下不应有>6mm的间隙;或1m直尺下不应有>3mm的间隙。3m直尺下不应有>6mm的间隙,3mm~6mm间隙的点位数少于总检测点15%;或1m直尺Ⅱ、Ⅲ类场地下不应有>3mm的间隙,1mm~3mm间隙的点位数少于总检测点15%。5.1.4面层坡度面层坡度应符合下述要求:a)环形跑道的纵向坡度(跑进方向)应≤0.1%;横向坡度(由外沿向内沿,垂直于跑进方向)应≤1%;b)跳远、三级跳远和撑竿跳高助跑道最后40m,纵向坡度应≤0.1%;扇形半圆区域内跳高助跑道最后15m的纵向坡度应≤o.4%;跳远、三级跳远和撑竿跳高助跑道横向坡度应≤1.o%。c)标枪助跑道最后20m,沿跑进方向坡度≤o.1%,横向坡度≤1.o%;铅球、铁饼、标枪和链球落地区沿投掷方向坡度≤o.1%;铅球、铁饼、链球的投掷圈应保持水平。5.1.5预制型面层粘接预制型面层与基础的粘接应符合下述要求:a)竞赛区不允许出现空鼓;b)接头应平顺,接头部位不应有缝隙并不应出现台阶式凹凸。5.2面层材料5.2.1面层材料选型I类场地应使用非渗水型合成面层材料,Ⅱ类场地宜使用非渗水型合成面层材料。5.2.2面层材料中有害物质限量值所有类型面层材料应符合以下有害物质限值:a)苯≤50mg/kg;甲苯和二甲苯的总和≤50mg/kg;游离甲苯二异氰酸酯一<200mg/kg。b)铅≤90mg/kg,镉≤10mg/kg,铬≤10mg/kg,汞≤2mg/kg。5.2.3无机填料限量值所有类型的合成面层材料中,无机填料用量应不超过65%。5.2.4物理机械性能面层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应符合表3的规定。4 表3面层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GB/T22517.6—2011拉伸强度/拉断伸长率/冲击吸收/垂直变形/抗滑值阻燃性/面层类型MPa%BPN20℃级非渗水型合成面层材料≥0.50≥4035~500.6~2.5≥471渗水型合成面层材料≥0.40≥4035~50O.6~2.5≥4715.2.5面层材料耐久性能面层材料在标准老化箱内加速老化试验168h后,拉伸强度和拉断伸长率应满足表3的要求。5.3I类、Ⅱ类场地方位和设施布置5.3.1场地方位I类和Ⅱ类场地的长轴应南北方向,也可以北偏东或北偏西,其偏斜数值应不超过表4中所示值。百米起、终点直道宜设在西侧。表4I类和Ⅱ类场地长轴允许偏斜角度北纬160~2526。~35。36。~4£46。~55。北偏东OoO。5。100北偏西15。15010。5。5.3.2场地设施数量和布置5.3.2.1I类场地标准比赛设施应包括:8条弯道以及用于100133与110m栏的8条直道的400m环形跑道、障碍水池1个、两端具有落地区的跳远和三级跳远设施2套、跳高设施2套、两端具有落地区的撑竿跳高设施2套、掷铁饼和掷链球合用设施1套、掷铁饼设施1套、掷标枪设施2套、推铅球设施2套。各项设施布置见图1。5.3.2.2I类场地准备活动区应包括:至少具有4条弯道和6条直道的400m环形跑道;跳高、撑竿跳高、跳远和三级跳远设施各l套;铅球设施2套。铁饼、链球和标枪投掷区通常单独设置。5.3.2.3Ⅱ类场地应至少具有4条弯道和6条直道的400m环形跑道,田赛各项目可以仅在一个方向具有一个设施布置,可以缺少撑竿跳高、障碍赛跑、链球中的一项或几项竞赛项目的设施布置。5.4I类、Ⅱ类场地设拖规格5.4.1径赛项目设施规格5.4.1.1跑道标记a)跑道线、起跑线、终点线用白色标示,其宽度为5cm;b)起跑线(除弧形起跑线外)和终点线要与分道线呈直角标示;c)终点线处,跑道上应标示字符高度大于0.50m的分道号码;d)起跑线与终点线间的距离不应出现负差。100m和1101TI正差应≤20mn2,其余正差应≤1/lO000;5 GB/T22517.6—2011e)所有跑道标记应符合国际田联场地设施标准手册最新版的要求。5.4.1.2400m环形跑道a)跑道分道宽度应为1.22m土0.01m;b)环形跑道长度为400.00m+0.04m;100Ill直道长度为100m+o.02m;110m跨栏跑直道长度为110m+o.02m;障碍赛跑道在第2个圆弧的内侧或外侧应有一个永久性障碍水池,规格为3.66m×3.66m×(o.50m~0.70m);c)跑道内、外侧的无障碍距离应≥lm;110m栏起跑准备区应≥3.00m,终点缓冲区应≥17.00m;d)内突沿的高度应为5.0cm~6.5CITl,宽度应大于5cm并保持水平;可采用铝合金材料或其他合成材料制成,但不应影响场地排水;内突沿应安装结实并可拆卸。5.4.1.3直跑道划线直跑道划线要求见图2。单位为米1——环形跑道的测量线(实跑线);2——跑道内沿;3——通过半圆圆心的轴;4——距离确定线(可选择);5——110m起跑线;6——100l"Ii起跑线;7——终点线;8——黑色方形标记(终点摄像标定点,最大为0.05m×0.02m)。图2直跑道划线5.4.1.4基准桩场地两个半圆圆心点基准桩应永久保留,其间距的误差值应不大于士5iTzITl。6 GB/T225”.6—20115.4.2田赛项目设施规格5.4.2.1跳跃项目设施规格a)助跑道宽度应为1.22m±0.01m。b)跳远设施应包括:助跑道(≥40.00Ⅱ1),起跳板(长为1.22m土O.01m,宽为0.20mi0.002m,厚度≤o.10m,安放在距落地区近端1m~3m处),落地区(宽度≥2.75m,从起跳线至落地区远端距离≥10.00m)。c)三级跳远设施应包括:助跑道、落地区及起跳板规格要求与跳远相同,起跳板安放在距落地区近端至少13.00m(男子)或至少11.00m(女子)的位置。Ⅱ类场地,可根据运动员水平选择适当的起跳板安放位置。d)跳高设施应包括:半圆形助跑区(半径≥20.00m),落地区(≥6.00mX4.00m)。e)撑竿跳高项目应包括:助跑道(i>40.00m),用于撑竿插入的穴斗和一个具有前伸部分的落地区(≥6.00m×6.00m)。5.4.2.2投掷项目设施规格a)掷铁饼设施包括:投掷圈(直径248.00m)。b)掷链球设施包括:投掷圈(直径254.00m)。50m土0.005m)、护笼和落地区(半径80.00m,弦长135m土0.005m)、护笼和落地区(半径90.00m,弦长c)掷标枪设旅包括:助跑道(≥30.00m×4.00m)、起掷弧(半径8.00m)、落地区(半径i00.00m,弦长50.00m)。d)推铅球设施包括:投掷圈(直径2.135m±o.005m)、抵趾板[(1.21m土0.01m)×0.112mX(0.10m士0.02m)]、落地区(半径25.00m,弦长15.00m)。5.4.3400m标准跑道点位线、障碍赛跑道和田赛设施400m标准跑道分道起跑点前伸数据、起跑线、抢跑线、栏架位置线、接力区、障碍赛跑道和田赛设施图示及说明见附录A。5.5场地基础见附录B。6检验方法6.1面层铺装6.1.1外观检查6.1.1.1外观颜色检查:目测或对照样品。6.1.1.2气泡、裂缝、脱层、分层、断裂或台阶式的凹凸检验:目测、触摸。6.1.1.3检验点位线清晰度、是否反光、明显虚边:目测。6.1.1.4颗粒(粒径)均匀、粘接牢固检验:目测、触摸。6.1.1.5场地中未固化区域的检验:厚度检验时,拔出测厚仪检查有无附着黏液状树脂。7 GB/T22517.6—20116.1.2面层厚度6.1.2.1仪器:合成面层厚度三针测厚探测器。6.1.2.2检测点位a)环形跑道:从100m终点线开始,纵向每10m交替检测奇、偶数分道中央各点位。环形跑道面层厚度检验点位见图3。b)110rp_起点处各分道中央检测一个点位。c)助跑道及障碍赛跑的弯道:纵向每5m在跑道中部检测一个点位。d)扇形半圆区:每5m×5m范围内检测一个点位。0——奇数道;E——偶数道。洼:O和E是交替进行的图3环形跑道面层厚度检验点位示意图6.1.3面层平整度6.1.3.1仪器和方法采用水平直尺平放,并用直塞尺测量最大凹陷尺寸。6.1.3.2检测点位6.1.3.2.1I类场地a)环形跑道:拖拉4In或lm直尺横向、纵向分别检测整圈跑道;b)助跑道:从助跑道一端中心纵向拖拉4m或1m直尺检测到另一端c)扇形半圆区:拖拉4m或1m直尺检测全部半圆区。8 GB/T22517.6—20116.1.3.2.2Ⅱ、Ⅲ类场地a)环形跑道:从100m终点线开始,纵向每10m内随机均匀检测4个点位;b)助跑道:从起点开始,纵向每4m检测一个点位;c)扇形半圆区:每5mX5YD.范围内检测一个点位。6.1.4面层坡度6.1.4.1仪器精度为土1mm的水准仪、高度尺及钢卷尺,或同等精度的全站仪等设备。6.1.4.2方法分别测量两个点的标高及两点问的水平距离,以高差除以水平间距计算出坡度值。a)纵向坡度:1)径赛直跑道坡度应在比赛起、终点线问直线测量;2)跳远、三级跳远、撑竿跳高助跑道坡度应从助跑道开始处到起跳线间直线测量;3)跳高助跑道坡度应沿着以立柱中心点为圆心的半圆区域任一半径线方向测量;4)掷标枪助跑道坡度应从助跑道开始处到起掷弧问直线测量;5)推铅球、掷铁饼、掷链球的落地区坡度应自起掷线到每段弧上最低点测量。b)横向坡度:跑道最内侧边线处与最外侧边线处的高差除以水平间距。环形跑道直道及各助跑道每10m测量一组,弯道部分每15。测量一组。6.1.5预制型面层粘接检测6.1.5.1仪器采用检测锤敲击法检测预制型面层与基础之问的空鼓。6.1.5.2方法a)采用检测锤敲击检测整个场地上是否存在空鼓,重点检查直道起终点、直跑道、环形跑道内侧第一、二、三跑道,均匀检测点位数应大于150处。b)检测确定空鼓部位和面积。c)检测接头部位缝隙和平整度。6.2面层材料6.2.1实验室检验面层材料样品的准备a)抽样以施工时每次混合料量为一抽样单元,根据表5规定的规格及数量,按施工顺序与施工平行随机抽取。样品在现场条件下停放时间应不少于48h。建设方或监理方应现场监督抽样,共同封样,样品应标注抽样时间、抽样人,样品宜由建设方或监理方送检,建议建设方保留样品。必要时,可以直接在竣工后的合成面层田径场地上挖取样品,抽样时以2000m2为一抽样单元,按10111的规定获得随机数,再按预先规定的顺序确定抽样点。9 GB/T22517.6—2011表5样品的数量和规格面积数量规格≤4ooom2≥2块≥300mmX300mmI4000~8000m23块~4块≥300mmX300mmI≥8000m2≥5块≥300mm×300mmb)试样的调节和试验条件试样在现场条件下停放时间应不小于48h,样品固化14d以上方可进行测试。必要时(时间未达14d的现场制样),可在60℃--65℃的温度下加速固化12h后再进行测试。试样环境调节和试验的标准温度、湿度及时间:用于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阻燃性试验的样品均应在标准环境温度为(23士2)℃、相对湿度(50±5)%且调节时间不小于24h的标准试验条件下进行试验。6.2.2面层材料中有害物质限量值a)苯、甲苯和二甲苯总和及游离甲苯二异氰酸酯的含量分别按GB18583中相应方法进行测定。b)重金属含量的测定见附录c。6.2.3无机填料含量的测定采用热失重(TG)仪器测定的方法:随机抽取少量面层材料样品,定量称取后(精确至0.0001g)置入仪器的样品池,控制升温速度为10℃/min。当温度升至(550±5)℃后保持恒温,直至重量恒定。计算样品的失重量和剩余量。剩余量占样品总量的百分数即为无机填料的含量。’6.2.4面层材料物理机械性能的测定a)样品的厚度采用游标卡尺,在样品的某一点分别测量样品底面至表面超伏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取两者的平均值作为该点的厚度,计为测量一次。选择样品的不同位置,测量5次,取其平均数作为样品的厚度。b)拉伸强度、拉断伸长率拉伸强度、拉断伸长率试样的抽取和测试应采用GB/T10654中规定的方法,拉伸速度为100士10mm/min。平行测定的两个结果之差,拉伸强度不大于0.1]VIPa,拉断伸长率不大于10%。c)冲击吸收检测方法见附录D,I类场地应现场检测冲击吸收。d)垂直变形检测方法见附录E,I类场地应现场检测垂直变形。e)抗滑值检验方法见附录F,I类场地应现场检测抗滑值。f)阻燃性用于阻燃性试验的试样应从试验对象的不同位置截取,试样规格为100mm×100mm,数量为5块。在试样中部放置直径为25mm、重量为0.8g的重叠的棉纤维织物组成的纤维层圆片。用2.5mL酒精均匀浸泡,点燃圆片并使其燃烧至完全熄灭后,测量在试样表面留下的燃烧痕迹直径(精确到1mm)。五个试样表面的燃烧直径均小于或等于50mm,则可判定该样品为1级阻燃;若5个试样表面中任一试样的燃烧直径大于50mm,则判定该样品未达到1级阻燃。6.2.5面层材料耐久性能的测定试样规格:符合GB/T10654规定的要求。10 GB/T22517.6—2011老化试验方法:采用GB/T16422.2中规定的方法。加速老化条件:老化箱温度为80℃;喷水周期为:2次/24h,lomin/次;氙灯照射(总辐射量3000MJ/m2),老化试验时间168h。老化后试样测试:同6.2.4b)。6.3I类和Ⅱ类场地方位和设施布置现场检验6.3.1查验场地勘察测量定位图纸。6.3.2对照场地总平面图纸,现场检查设施数量和布置情况。6.4I类和Ⅱ类场地设施规格现场检验6.4.1仪器a)I类场地应使用精度不低于士10mm/km的长度测试仪器和精度不低于±2”的角度测试仪器测量。b)Ⅱ类场地应使用精度不低于QB/T2443规定的1级百米钢卷尺要求的仪器进行测量。如使用钢卷尺,则测量时需施加100N的拉力,并按钢尺的全尺长、校正值及温度膨涨系数对钢尺示值进行调整。6.4.2径赛项目设施规格的测量6.4.2.1跑道长度的测量a)所有跑道长度测量时从终点线靠近起点的一边,到起点线远离终点的一边,按顺时针方向测量。实际长度值不应出现负差。b)有内突沿的环形跑道第一分道按跑道内沿以外0.30m处理论跑进路线(测量线)计算,其他分道按临近内道外沿0.20m处的理论跑进路线计算。测量点位示意见图4。所有白线宽0.05133其他分道图4跑道长度测量点位示意图6.4.2.2弯道长度的测量将长度值换算成以弯道圆心对应的圆心角角度值,再采用精度不低于土2”的经纬仪进行测量。按式(1)计算第”条跑道1m实跑线所对应的圆心角:K。=丽丽石竺南干丽⋯⋯⋯⋯⋯⋯(1)式中:K。——第n条跑道1m实跑线所对应的圆心角,(。); GB/T22517.6—2011n一2、3、4、5、6、7、8;Ⅱ一3.1416;R——跑道半径,m;d——分道宽1.22m。注:计算第1(n一1)跑道1m实跑线所对应的圆心角时,应将式中o.2改为o.3。6.4.2.3跑道分道宽度的测量沿跑进方向的右侧分道线的宽度计入每条跑道分道的宽度。6.4.2.4400m跑道的精确测量每半圆均匀测量12条半径的实际长度,并计算实际误差的平均值,该值乘以n(3.1416)为该半圆的长度误差值。两个半圆的长度误差值与两个直道段(内侧)误差值的总和,作为环形跑道的长度误差值。28个测量位置示意见图5。根据半径平均误差值,用公式(2)计算400m跑道的实际误差。△L一(△R1+zxR2)×Ⅱ+△L1+△L2⋯⋯⋯⋯⋯⋯⋯⋯⋯⋯(2)式中:△L——400m跑道实际误差,m;△R-——1~12半径误差平均值,m;△Rz——14~25半径误差平均值,m;△L-——13直道误差值,m;△L——26直道误差值,m。12——卜图5400m跑道精确测量点位示意图 6.4.3田赛项目设施规格的测量现场检查设施数量和布置情况,并测量有关设施的规格。7合格判定规则GB/T22517.6—2011I类和Ⅱ类场地符合本部分5.1、5.2、5.3、5.4的要求可判定为场地合格,Ⅲ类场地符合本部分5.1和5.2的要求可判定为场地合格。 GB/T22S17.6—2011附录A(规范性附录)400m标准跑道点位线、障碍赛跑道及田赛设施A.1400m标准跑道点位线A.1.1400m标准跑道分道起跑起点前伸数据400m标准跑道的起点前伸数据见表A.1。表A.1400m标准跑道的起点前伸数据单位为米分道起跑实跑距离标记区第2道第3道第4道第5道第6道第7道第8道的弯道数200C13.5197.35211.18515.01718.85022.68326.516400A27.03814.70422.37030.03437.70045.36653.032800Al3.5267.38411.26015.15119.06122.98926.9334×400A310.56422.08833.63045.1855676168.35579.965A.1.2400m标准跑道800m跑抢道线在800m跑第一弯道出口处应以o.05m宽的线与分道线相交明显标示,见图A.1。单位为米X——R:~D。/DB的距离;y——R1~D。/D8的距离;H——H2/H自~T2/T8的距离;了’——切点丁2/T8;R口—~从D/D分界线到抢道标志线的误差c和D——跑道突沿上的点。图A.1400m标准跑道800m跑抢道标志线14 GB/T22517.6—2011A.1.3400in标准跑道2000Ill和10000m起点线和分组起跑线400i"i2标准跑道第一弯道上的20001"ll和10000m起点线和分组起跑线见图A.2。单位为米1——终点线;2——2ooom和10000m的起点线;3——20。om和10000m的分组起跑线。注:RlA——36.50m;马AT——36.80m;RIBT——36.80m+1.12i31;R1CT⋯HT——37.92m+每道1.22nlLn——切线点;G}GT——分组起跑线的切线点。图A.2400m标准跑道第一弯道上的2000m和10000m起点线和分组起跑线A.1.4400m标准跑道1000m、3000m和5000m起点线和分组起跑线400m标准跑道第二弯道上的1000m、3000123.和5000m起点线和分组起跑线如图A.3所示。 GB/T22.517.6—2011单位为米1ooom、3000m和5000m的起点线;2---一1000m、3000m和5000m的分组起跑线。注:R2c——36.50m;R2AT——36.80m;RzBT36.80ITI+1.12m;R:Gr⋯HT——37.92133+每道1.22m丁zL——切线点;GiGT——分组起跑线的切线点。图A.3400m标准跑道第二弯道上的1000m、3000m和5000m起点线和分组起跑线A.1.5400m标准跑道跨栏跑道布局与标记跨栏跑项目的栏架位置应在跑道上采用100n"11"1"1×50mm标志线表示,从起点到标志线边缘接近运动员一侧的测量距离应符合表A.2的规定。表A.2400m标准跑道栏架位置、标志线颜色和数量最后一个栏架序号赛跑距离起点至第一栏架距离两个栏架间距离标志线颜色栏架数量与终点间距离1女子100m13.00m土0.01m8.50m土0.01m10.50ra土0.01m黄色2男子110m13.72m土0.01m9.14m士0.01m14.02m士0.01m蓝色10个3女子400m45.00m±o.03m35.00m土0.03nl40.00m土0.03m绿色4男子400m A.1.64x400m接力跑接力区GB/T22517.6—2011第一接力区的中点标志线与800m起跑线相同。每个接力区都是以此中点标志线标示的20m为一区域,这个区域应以沿跑进方向靠近起点的标志线边缘为开始和结束。第二和最后接力区应以起/终点线为中心向两边各延伸10133.做标记。A.2400in标准跑道障碍赛跑道A。2.1障碍水池位置障碍水池可以被永久建立在跑道第二弯道内弧的内侧或在外弧的外侧。水池建立在弯道内弧内侧的跑道,安置水池的一个直段要以两个转换弧形跑道与主跑道相连;水池建立在弯道外弧外侧的跑道,安置水池的一个弯道要以两个转换直段与主跑道相连。跑道的突沿至水池跑道的转换开始与结束处,水池跑道应以白线标示,跑道的丈量应是在此线外沿向外0.20m的测量线上进行。见图A.4。单位为米cPoMlb1:“,一47.4475deg=52.7194gonb2:“,一42.5525deg=47.2806gon1——可移动的跑道边沿;2——障碍水池;3——直段;4——测量线与跑道内沿的间距;5——半圆圆心。注:6一r×nX(a/180。)(障碍赛跑道曲段长度计算的测量线与标志线的间距为0.20m);b。一16.20×3.1416X(47.448/180)一13.415m;62=36.80x3.1416×(42.551/180)一27.331m;直段一2x15.101=30.202m;障碍水池的弯道长度:2×(13.416+27.33+15.101)一111.694m;半圆弯道的长度;36.80×3.1416=115.611Tt"I;水池弯道长度比半圆弯道短3.916m;过渡弯道以16131为半径(障碍赛跑道曲段的坡度:见图2.5b和图2.5c)。a)位于弯道内部的障碍水池图A.4400m标准跑道障碍水池的位置 GB/T22517.6—2011cP单位为米l——跑道的外边沿(下设排水);2——障碍水池;3——标记线(跑道表面);4——内跑道边沿(0.05m高);j——可移动的跑道边沿;5——附加圆弧圆心;7——半圆圆心。注:测量线至内侧跑道标志线的间距为o.20m,测量长度为:9.86X2+367×3.1416—135.017m;障碍水池的弯道测量长度应比标准跑道半圆弯道的长度(115.611m)长19.407m。b)位于弯道外侧的障碍水池图A.4(续)A.2.2障碍赛跑道标记起点与栏架位置取决于水池的位置,栏架位置应标在跑道内沿上。A.2.3障碍水池水池的长为3.66111±0.01m,宽为3.66m±0.01m,深为0.50m~O.70m。池边应圆满平顺,相临的合成面层向下弯曲与水池边沿平顺过渡,见图A.5。18 1.20¨030l0127一1L1I萤!iA平面图C纵截面圈1——合成面层,25m“;2——排水沟;3——可封闭的排水道;4——已建成的水池可用混凝土填实A.3田赛设施A.3.1跳跃项目设施A.3.1.1跳高设施图A.5障碍水池规格GB/T22517.6—2011单位为米B横截面圉跳高设施应包括半圆形助跑道、起跳区和落地区。见图A.6。跳高助跑区为半径大于20m的半圆形。可以移开椭圆形跑道的部分突沿将与扇形半圆区表面高度一致的椭圆形跑道作为助跑道的一部分。落地区保护垫应不小于6m(长)×4m(宽)X0.7m(高),应将其放置在一高度为0.10m的格栅上,格栅的边缘应在保护垫边缘向内0.10m处。l+jlIJi—割lIL GB/T22517.6—2011I一!:盟-l1——落地区;2——支架;3——助跑道区。A.3.1.2撑竿跳高设施图A.6跳高设施单位为米a)设施撑竿跳高设施应包括助跑道、插杆用的插斗和落地区。见图A.7。b)包括插斗的撑竿跳高助跑道助跑道长度(即助跑道起点至零线距离)应不小于40m。助跑道宽度为1.22m土0.011Tl_,以0.05m宽的白线标示,或以段长0.10m,段间距约为0.50m的分隔线标示。在助跑道尽头,插斗边沿应与助跑道齐平,尽头内边上沿与零线(延伸至支架以外,宽0.01m的白线)吻合。助跑道两端可以各设置插斗和落地区,两个方向使用。在插斗底部的角上设置一个或多个排水孔。插斗在不使用时,应由一个与地面水平的板覆盖。插斗尺寸见图A.7。插斗尺寸的公差为4-_0.01m,角度公差为一o。~+10。c)零线零线应以宽度约为0.01m的白线标示,并延伸至支架以外。d)撑竿跳高落地区域落地区保护垫长不小于8m(其中有2m为凹状斜坡垫是为插穴斗准备的),宽不小于6m,垫厚不小于0.8Tfi。见图A.8。 A平面布置B布置详图暑星4=d。佣⋯⋯⋯⋯⋯⋯⋯4c截面图GB/T22517.6—2011l一助跑道;2——起跳插穴;3零线;4落地垫;5——支架安装区或地面插孔6——保护垫;7——格栅;8一盖板;9——凸沿;10——合成表面;11——沥青混凝基础面层12——沙砾底层;13——地基层;14——混凝土;15——排水管。图A.7撑竿跳高设施单位为米21丁刮引生基∥霏甚。。r.IJ|引引引叫I-1斟封镧 GB/T22517.6—20110O—o——零线;A——轨道上的支架;B——固定支架;1——保护垫。图A.8撑竿跳高落地区,俯视图、横截面和纵向截面视图单位为米A.3.1.3跳远、三级跳远设施跳远和三级跳远设施应包括助跑道、起跳板和落地区(砂坑)。见图A.9。a)助跑道助跑道从起点至起跳线的长度应不小于40m,宽度为1.22m±0.01m,并应以0.05m宽的白线标示,或者以宽为0.05m、段长为0.10m,段间距为0.50m的分隔线标示。助跑道两端可以各有一个落地区,两个方向使用。b)起跳板起跳板为漆成白色的矩形木板,长1.22m±0.01m,宽0.20m士0.002m,厚不大于0.10m。起跳板表面应与助跑道表面平齐。起跳板的一面可以是合成面层表面,并作为助跑道的一部分。根据需要跳远助跑道上可以安装2~3块起跳板。跳远起跳板与砂坑近端距离为1m~3m。三级跳远起跳板与砂坑近端距离:I类场地男子项目至少为13m,女子项目至少为11m;lI类场地可根据运动员水平选择适当距离设置起跳板。c)落地区22 GB/T22517.6--2011落地区中心线应与助跑道中心线一致。落地区长度为7in~9m,宽度至少为2.75m。落地区边沿高度应不小于0.30m,边沿宽度不少于0.05m,朝内呈圆形,上沿与地面齐平。落地区应具有渗透水的下部结构或适宜的排水系统,并填上一定深度的细砂,砂厚不小于0.30in。砂子表面高度与落地区边沿的上沿及助跑道表面齐平。应使用不含有机成分的洁净河沙或纯石英砂,粒径宜在0.2min~2inIn之间,小于0.2inIll的砂粒重量应不超过总重量的5%。d)跳远设施的安全落地区两侧相邻砂坑间无障碍距离应大于0.30in,落地区远端无障碍距离应大于3in,助跑道两侧无障碍距离应大于1.8m。单位为米A平面布置:1——(至少)40m的助跑道2——起跳线;3——起跳板;4——嵌入的底盘;5——落地区。B用于起跳板嵌入的底盘:l——助跑道;2——有可调节支架的可移动起跳板3——嵌入的底盘;4——合成面层;5——沥青混凝土基础面层;6——弹性基础面层下的基层;7——地基层;8——底盘排水通道;9——落地区。A平面布置8B用于起跳板嵌入的底盘a)跳远设施图A.9跳远和三级跳远设施Z3一Hoo刊一器H一基音藿%霁(ul一一薯.一事至一窿 GB/T22517.6—2011:|熏圈。麟oi,』;搿r。j二』。;o;o二:=之:o:忙≈。圈豳··;枣氇3‘I下降■一;lj:’‘下降;擎誓≯J圈。r—”]{委引3图c落地区部分:1——沙坑边沿;2——洗净的河沙,小于2mm的颗粒不超过总质量的5%;3——地基层;4——排水沙砾层;5——矿物纤维材料;6——地下排水管。a)(续)1一一落地区2——跑道。2b)两个平行的跳远与三级跳远设施间的最小距离。.。~。.。.。。。。。。。。卜一z。。。。。~,!.忙5IIl0.30(大约)1——助跑道;2——起跳线;3——起跳板;4——嵌入底盘5——落地区。24c)三级跳远设施图A.9(续)一Hoo制一∞“H一一∞oo一|兮o.o藿 A.3.2投掷项目设施A.3.2.1推铅球设施推铅球设施包括投掷圈、抵趾板和落地区。见图A.10。GB/T22517.6—2011A外围设置规划l——落地区;2——投掷圈。图A.10推铅球设施B划线规划单位为米a)投掷圈铅球投掷圈内沿直径为2.135m±0.005m。由厚度大于6mm的带状铁板、钢板或其他适宜材料制成,漆成白色,埋深70mm~80mm,上沿与圈外地面齐平。圈内区域由混凝土制成,厚度应不小于0.15m,混凝土表面应具有足够的附着摩擦力,避免导致滑动。圈内地面应水平且比投掷圈上沿低0.02m±o.006m。投掷圈圆心应标示并与表面齐平,宜使用内径为41TtITt的黄铜管埋置。投掷圈内次要位置可分开设置三个直径201T".ITI与地面齐平的防腐蚀黄铜排水管。从投掷圈两边各画一条宽度约0.05m,长度不小于0.75133的白线,白线后沿的理论延长线应通过投掷圈圆心,与落地区中心线垂直。见图A.11。b)抵趾板由木料或其他适宜材料制成,形状为弧形且漆成白色,内沿应与投掷弧内沿吻合。抵趾板应牢固安装在落地区分界线之间的中央地面上。内沿弧长1.21m士0.0lnx,宽为0.112m±0.002m,高为0.10FIa_±0.002m。c)落地区落地区表面应允许铅球留出痕迹,它可以是草地或其他适宜材料。落地区标志线的内沿延长线经过投掷圈圆心,夹角为34.92。,并以0.05n2宽的白线标示,线的内边为落地区的分界线。落地区长度为25m,25m处的两条分界线相距15m。25 GB/T22517.6—2011A设计规划o30±0002r1单位为米。|0;叶型I:。pIc抵趾板2誉|ddj。i割。:84i⋯l8嘲——16隐添忌惑泰蕊惑蕊泰蕊蕊≤≤粼珍黝1——落地区52——投掷扇形区的标记;3——固定物;4——抵趾板;5——中心点o.004In直径(黄铜管);6——排水管弧形抵趾板;7——建在金属网上的混凝土(至少0.15m厚)8——合成面层;9——沥青混凝土;10——沙砾底层;11——地基;12——环形金属边沿。B截面详图图A.11铅球投掷圈A.3.2.2掷铁饼设施掷铁饼设施包括投掷圈、护笼和落地区。见图A.12。26 I——落地区2——投掷圈4800A外围设置规划GB/T22517.6—2011单位为米图A.12掷铁饼设施B划线规划a)投掷圈投掷圈直径应为2.50m士0.005m,其他要求同A.3.2.1a)中所述。b)落地区落地区长度为80m,80m处的两条分界线相距48m。其他要求同A.3.2.Ic)中所述。c)掷铁饼护笼护笼的俯视图应为u字形。护笼开口宽度应为6m,并位于投掷圈圆心前方7m处。落地区的中轴应与护笼开口的中心相重合。护笼后部挡网或挂网的最低点高度应不小于4m。金属网眼应小于50mm,绳索网眼应小于44mm;绳索或金属丝的最小断裂强度为40虹。护笼形状和护网内最小空间尺寸见图A.13。27 GB/T22517.6—2011图A.13掷铁饼护笼单位为米A.3.2.3掷链球设施掷链球设施包括投掷圈、护笼和落地区。见图A.14。掷链球设施通常与掷铁饼设施结合使用。28T}—l A外围设置规划1——落地区;2——投掷圈。图A.14掷链球设施GB/T22517.6—2011单位为米B划线规划a)投掷圈链球投掷圈要求同A.3.2.1a)中所述。其直径约为2.135132土0.005m。掷铁饼、掷链球可共用直径为2.50m土5mm的投掷圈,用于掷链球时,插入一个直径为2.135m-k5mm,宽约0.1825133、高约0.02m的环,应固定在投掷圈内,漆成白色。其高度应与外圈环的高度一致,并且不会对运动员造成危险。b)落地区落地区长度为90rD.,90m处的两条分界线相距54m。其他要求同A.3.2,lc)中所述。c)掷链球护笼落地区的中轴应与护笼开口的中心相重合。护笼后部挡网或挂网的最低点高度应不小于7m。开口处活动档网的宽度为每块2m(每次只能使用其中一块),其高度应不小于10m。绳索或金属丝的最小断裂强度为300kg。护笼形状和规格同A.3.2.2c)中所述,见图A.15。 GB/T22517.6—2011a)掷链球与掷铁饼两用护笼(同心圆)b)掷链球与掷铁饼两用护笼(外切圆)图A.15掷链球与掷铁饼两用护笼A.3.2.4掷标枪设施掷标枪设施包括助跑道、起掷弧和落地区。见图A.16。单位为米 1——落地区;2——起掷孤;3——助跑道。A外围设置规划GB/T22517.6—2011图A.16掷标枪设施B划线规划单位为米31 GB/T22517.6—2011l——投掷扇形区标记;2——落地区,3——起掷弧;4——加固投掷区;5——中心点(外围设置规划的交叉点);6——助跑道;7——标志线;8——侧面边沿标记;9——草皮;10——合成面层;11——起掷弧标记;12——沥青混凝土;13——沙砾层;14——地基层;15——白色方块标记o.05mxo.05m。图A.17掷标枪的助跑道和起掷弧32单位为米垛 GB/T22517.6—2011a)助跑道助跑道长度应大于30m。助跑道可以超出扇形半圆区延伸至跑道外沿以外,应平坦过渡无障碍。助跑道宽度为4m土0.01m,以0.05m宽白线标示。b)标枪起掷弧起掷弧线宽0.07m,是一个圆心在助跑道中线上,半径为8ITI的朝向投掷方向的白色圆弧。圆心可用不同于助跑道面层颜色的合成插入物标示,圆弧直径为0.20m,宽度为0.30m。在起掷弧的两个端点画出垂直于助跑道平行标志线的两条白线,长0.75m,宽o.07m。见图A.17。c)落地区落地区长度100m,100m处分界线内沿连线长度约50.00m。其他要求同A.3.2.1c)中所述。 GB/T22517.6--2011B.1场地基础的基本构造附录B(资料性附录)场地基础场地基础构造应能保障场地在不同地质、地理条件下避免出现不均匀沉降,一般包括:密实、稳定的承载层、渗透层、支撑层、起连接作用的支撑层和面层。见图B.1。A各层的构成:1——合成材料面层2——上连接支撑层3——下连接支撑层4——非连接支撑层5~一渗透层;6——基体或土基。B建造材料构成:1——高弹性材料;2——沥青混凝土层3——沥青固定层;4——碎石或砂砾层5——砂砾层;6——基体或土基。B.2基准桩构造34图B.1基础的基本构造I类、Ⅱ类场地两个半圆圆心基准桩的建议构造见图B.2。56 1——不锈钢栓;2——覆盖不锈钢边的管座;3——用于插人不锈钢管座,放置垂直臼穴4——混凝土地基;5——砾石沙土。E3基础部分的预留预埋管、件图B.2基准桩构造GB/T22517.6—2011单位为米基础部分的预留预埋管、件等应为竞赛和综合利用考虑电力、通信、摄像、喷灌(上水)、网络、计时计分、音响、显示以及是否起固定作用等几方面因素。B.4场地基础的密实度场地基础的密实度宜大于95%。B.5场地基础的平整度和坡度场地基础的平整度和坡度应与面层要求一致。B.6场地基础的养护场地基础养护充分后进行面层铺装更有利于面层质量稳定。B.7排水系统符合泄水要求的完整有效的排水系统,能够保证在可能出现的当地最大降水后,20rain内排出竞赛场地表面的积水。 GB/T22517.6—2011c.1范围附录C(规范性附录)重金属含量的测定本方法适用于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或无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溶液中的金属元素含量。C.2试剂除非另有说明,在分析中仅使用确认为分析纯的试剂和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或相当纯度的水。c.2.1盐酸溶液:0.07mol/L、1mol/L、2mol/L。C.2.2硝酸溶液:65%~68%(m/m)。C.3仪器C.3.1酸度计:精确度为4-0.2pH单位。C.3.2磁力搅拌器:搅拌子外层应为塑料或玻璃。C.3.3单刻度移液管:25mL。C.4试验步骤C.4.1样品处理称取粉碎后(粉碎为约1mm3的小颗粒)的样品O.5g(精确至0.000lg),加入25mL浓度为0.07mol/L盐酸溶液混合,搅拌1rain,测其酸度,如pH>1.5,逐渐滴加浓度为2mol/L盐酸溶液并摇匀,使pH在1.o~1.5之间。在室温下连续搅拌混合液1h,然后静置1h,立刻用快速定性滤纸过滤并洗涤,用1%的AgNO。溶液检验至无氯离子,然后准确定容,将溶液避光保存,应在4h内完成测试。若4h内无法完成测试,则需加入1mol/L的盐酸溶液25mL对样品处理,处理方法同上。C.4.2测定C.4.2.1可溶性铅含量的测定按GB/T9758.1~1988的规定进行。C.4.2.2可溶性镉含量的测定按GB/T9758.4~1988的规定进行。C.4.2.3可溶性铬含量的测定按GB/T9758.6~1988的规定进行。C.4.2.4可溶性汞含量的测定按GB/T9758.7--1988的规定进行。C.5结果的计算可溶性重金属的含量用式(c.1)计算 c一!璺!二璺!!丕兰i丕£mGB/T22517.6—2011式中:C——可溶性金属(铅、镉、铬、汞)含量,单位为毫克每千克(mg/kg);口。——o.07mol或1mol盐酸溶液空白浓度,单位为微克每毫升(ttg/mL);a0一一从标准曲线上测得的试验溶液(铅、镉、铬、汞)的浓度,单位为微克每毫升(tLg/mL)F一稀释因子;25——萃取的盐酸体积,单位为毫升(mL);m——称取的样品量,单位为克(g)。 GB/T225i7.6—201iD.1检测仪器附录D(规范性附录)冲击吸收的检测方法用探针式温度测量器测量合成面层的温度。用冲击吸收测试仪检测场地冲击吸收的能力。D.2检测方法质量为20kg的重物自由下落到一个铁砧上,铁砧通过弹簧将力传向测力台底部,测力台通过球形底盘安装在地面。测力台由力量传感器组成,并能在冲击过程中记录下冲击返回力的最大值。将该最大值与在坚固地面上(如混凝土)所测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同时计算出合成表面冲击返回作用力的百分比。见图11).1。1——立柱;2——抬起与释放重物装置3——下落重物;4——导向管;5——铁砧;6——弹簧;7——小管;8——支撑面;9——装载层;10——测力台支撑物;】l——测力台;12——合成材料表面;13——地基。图D.1冲击吸收测试仪 GB/T22517.6--2011该装置应符合下述要求:a)下落重物的质量为20kg±O.1kg,并带有一直径约为20mm的坚硬的冲击针。b)铁砧带有坚硬的表面,一般直径约为100mm。c)弹簧弹性度为1750N/m2250N/m,其直径约为95mm,如果该弹簧的弹性度超过该范围,则有必要对采用该仪器得到的结果应用校正系数。d)导向管的直径为10mm.柱间距离比铁砧和弹簧要宽。e)测力台的直径为70mm.球形底盘半径为500mm。f)调节支撑物的位置垂直,测力台和支撑柱中心最小距离为20mm。g)提升设备是用来提起和松开下落重物或调节在重物底部和铁砧座顶部之间的下落高度,要求精确到0.25mm。h)电子力量记录装置装有放大器和记录放大器,以及过滤性很低的过滤器,并能在0.01S内记录单个冲击产生的力的最大值,精确度为0.5%。i)将该仪器垂直放置,重物下落至铁砧的高度为55mm土0.25mm,经过一次测试后,在lmin内再进行第二次测试。经过冲击地面后,为了不让表面负重太久,在几秒钟内应迅速从铁砧上提起重物。j)测试次数为4次,取后3次数值,分别按式(D.1)计算冲击吸收值。,P、冲击吸收一(1一ii"s)×100%⋯⋯⋯⋯⋯⋯⋯⋯⋯⋯(D.1)、jc,式中:F,——在合成表面上的测试读数;F。——在混凝土表面上的测试读数。面层材料的冲击吸收取三次计算值的平均数。D.3检测环境和位置D.3.1检测环境检测时应保证合成面层温度在10℃~40℃之间,如果温度超过这一范围,则应进行必要的校正。当无法获取校正曲线时,该测试不应进行。D.3.2检测位置为检测方便,将第一弯道(靠近直道终点)定为10m~100123.、非终点直道定为110m~200m,后一弯道定为210m~300m、终点直道定为310m~400133。I类场地的检测应在正常厚度的合成面层上每500m2至少检测一次。整个场地至少应进行12次检测。测试位置如下:a)绕第一弯道的任何道次;注1:测试部位的厚度整体上必须接近跑道的平均厚度。b)非终点直道第2道中央130m标记处;c)非终点直道第5道中央160m标记处:d)非终点直道上的最薄处;e)绕后一弯道的任何道次;注2:测试部位的厚度整体上必须接近跑道的平均厚度。39 GB/T22517.6—201140f)终点直道第1道中央320m标记处;g)终点直道第4道中央350m标记处;h)终点直道外道中央390m标记处;i)终点直道上的最薄处;j)半圆区的任意位置(跳高起跳区除外),两个弓形区分别进行检测;k)各助跑道(跳远/三级跳远、撑竿跳高、标枪)和障碍赛跑道的任意位置(加厚区除外)1)如果合成面层面积很大(如直道有10条或12条分道),则还应进行必要的附加测试。 E.1垂直变形的检测仪器附录E(规范性附录)垂直变形的检测方法用探针式温度测量器测量合成面层的温度。用垂直变形测试仪检测场地的垂直变形。E.2检测方法GB/T22517.6—2011将质量为20kg的重物下落到弹簧上,通过弹簧将负荷传递到放置在被检测物表面的测力台,测力台内包含一力量传感器,传感器可以在冲击过程中记录下力量的增量,通过测力台两侧的变形摄取器的平均数来测量出被检测物表面的变形量。见图E.1。1——立柱;2——提升/放开重物装置3~—下落重物;4~—导向管;5~—铁砧;6——弹簧;7~—小管;8——支撑架;9——测压元件;10——变形力传递装置;11——测力台支撑物;12——测力台;13——合成材料表面;14——地基。图E.1垂直变形测试仪41 GB/T22517.6—20”该装置应符合下述要求:a)下落重物的质量为20kg,允许误差为±O.1kg。b)弹簧伸长性为30N/mm~40N/ram。c)测力台平底的直径约为70mm。d)支架上有螺丝以将支架调节到直角位,撑脚到支撑中心的距离至少应为200mm。e)采用提升设备提起和释放下落重物,并调节重物底部到弹簧顶部之间的下落高度(精确到lmm)。f)电动提升装置应装有一放大器,放大器的精度应至少达到0.5%。g)电子变形传感器与变形力传递装置相连接,该传感器内装有一放大器,并精确到0.01mm。h)记录装置应能贮藏两个传感器的数据、计算数据或显示读数(每次回弹的弹力读数约为50N)。i)该装置和测力台一起垂直放置在场地表面。将下落重物放置在距离弹簧上方某一高度处,以保证在冲击过程中最大的力达到1500N士100N。第一次试验后,记录施加的力和变形的数值。在1rain内重复进行四次本试验。j)垂直变形是根据l500N动力冲击测试中,超过400N的读数结果计算得出的。测试结果是最后三次冲击的平均值。E.3检测环境和位置E.3.1检测环境检测时应保证合成面层温度在10℃~40℃之间,如果温度超过这一范围,则应进行必要的校正。当无法获取校正曲线时,该测试不应进行。E.3.2检测位置I类场地的检测应在正常厚度的合成面层上每500m2至少检测一次。整个场地至少应进行12次检测。检测位置同D.3.2。42 F.1检测仪器附录F(规范性附录)抗滑值的检测方法采用图F.1中所示滑动阻力测试仪进行检测。l——重物释放装置2——重物提升装置3——连接销;4——橡胶滑动装置5——测试台支撑脚6⋯一场地材料表面7——基础层;8——刻度表(标尺)F.2方法图F.1便携式阻力测试仪GB/T22517.6—2011将一个标准的光滑橡胶滑动片安装在摆动臂末端的支撑块之下,并用弹簧顶住。这个滑动片将随摆动臂从90。位置向下摆向跑道表面,并沿着表面滑动一定距离,摆动臂摆动时带动一个惰性指针,使指针停留在摆动的最高点位置上。将滑动阻力测试仪水平放置在跑道表面,放开撑脚,以防止当摆动臂摆过表面时,支撑脚下方合成材料的表面出现局部偏斜。当摆动臂从正常的水平位置自由下落时,指针停留的刻度应是零点,否则,应调节摩擦环(在摆动臂的定位中心处)并反复操作,直到始终得到一个零点。测试样品时,调节摆动臂的高度,使滑动片与被测表面接触,滑动片从左边缘到右边缘与被测表面接触的距离是在125mm和127mm之间。把所设置的高度固定在这个位置上并反复摆动滑动片以核定距离。然后,把摆动臂放在水平重物的位置上。在测试区洒上干净的水,放开摆动臂使其自由落下,略去第一次指针计数,然后进行5次同样的试验。记录每次摆动后指针所得的刻度读数,计算这5个读数的平均值,即为潮湿表面的抗滑值,或称为43 GB/T22517.6—2011滑动阻力。如果合成材料表面显示具有方向性的图案,那么,用仪器应能测出各个方向不同的数值。方法是调节仪器,使滑动部件从开始摆动方向的90。和180。通过相同的一块表面,所测得结果可作为第一组读数的参考数。从测试仪器上所得到的刻度读数为抗滑值,与摩擦系数(岸)的换算关系如式(E.1)所示:抗滑值一篓辈J十“式中:卢——摩擦系数。F.3检测位置I类场地的检测应在正常厚度的合成面层上每1000m2至少检测一次。整个场地至少应进行6次检测。测试位置如下:a)绕第一弯道的任何道次;b)非终点直道任意道次上的明显最薄处;c)绕后一弯道的任何道次;d)终点直道第1分道上的明显最薄处;e)弓形区(半圆区)的任意位置(跳高起跳区除外),两个弓形区分别进行检测;f)各助跑道任意位置。g)如果合成面层面积很大(如直道有10条或12条分道),则还应进行必要的附加测试。'